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老年百病防治

>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世界性传染病。其病变以肝脏为主,亦可侵犯多种器官。有健康带毒者,亦有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者。本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隐性感染多见等特点,男女老幼皆可患,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发病者较多见。根据世界各国人群中乙肝的检测结果,全世界估计约有2.1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故此,积极预防和治疗本病,是世界各国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发病原因] 乙肝的发病原因是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病毒的侵入必须具备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因素,亦即乙肝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类是乙肝的传染源,急、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亚临床感染者、乙肝病毒健康带毒者均是传染源。急性乙肝患者传染期较短,一般认为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液均具有传染性。作为传染源更具重要意义的是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发病率高,不易被人察觉,传染时间长,构成了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对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和无症状的携带者,他们是否有传染性,主要取决于与乙型肝炎感染有密切关系的e抗原(HBeAg)是否阳性,如果HBeAg阳性者则传染性极强。 2.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泛,主要有:经注射传播,即使用了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通过输血传播,即输入了被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浆、血制品等;医源性传播,即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了的医疗器械传播,如针灸针、采血针、针管等;接触传播,乙肝病毒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尿液、胆汁、乳汁、汗液、羊水、月经、精液、阴道分泌物、胸水、腹水等血液和体液中,可经损伤的粘膜、皮肤侵入而感染,如共用牙刷、剃须刀,与患者共同进餐,有口腔溃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等消化道粘膜破溃面的人使用了被乙肝病毒污染了的餐具等均可感染。此外还有母婴传播、吸血昆虫叮咬传播等。 3.易感人群。我国乙肝发病高峰在30~40岁组,老年人发病有逐年上升趋势,男多于女,男女之比约为2.56∶1,农村高于城市,有家庭聚集趋势,一个家庭的乙肝病毒总感染率可达70%,甚或达80%以上。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中医的“黄疸”、“胁痛”、“郁证”等病范畴,外感湿热邪毒,情志抑郁不遂,均可致邪毒内侵肝胆,肝失疏泄而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 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周至6个月,大多起病缓慢,前驱症状不明显,主要症状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无发热,部分病人有皮疹、关节炎、肾炎表现,转氨酶缓慢上升,持续时间较长。约有1%~5%的患者发展为暴发性肝炎,10%~15%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肝炎,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尤易发展成慢性肝炎。约有13%的病例常累及其它器官,尤以皮肤改变最明显,如皮疹、淤点、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其次可见关节痛、心律失常、肾炎、肺炎、白细胞减少或反应性网状细胞增多、再障;老年人患乙肝可合并有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患急性乙型肝炎之后,约有10%~15%的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病史在半年以上,临床症状不显,肝功能轻度异常者称为迁延型肝炎;病史在1年以上,临床症状明显,肝功能明显受损,血清转氨酶GPT反复或持续升高者称为慢性活动型肝炎。部分乙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据台湾的一组病例调查,HBsAg阳性人群发生肝癌的相对危险性比 HBsAg阴性组高390倍。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可没有肝炎临床表现,且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这类病人是隐伏性肝硬化的原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判断有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检测乙肝病毒(HBV)感染标志物,亦即通常所说的“二对半”等,它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原(HBCAg)、与乙肝感染有密切关系的e抗原(HBeAg)、抗乙肝表面抗原的抗体(抗—HBs)、抗乙肝核心抗原的抗体(抗—HBC)、抗e抗原的抗体(抗—HBe)、HBV—DNA直接检测,其临床意义见下表。 乙肝血清学樗及其临床意义表

返回目录 >> 《老年百病防治》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