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顾松园医镜

> 卷九·御集 嗝

噎塞反胃,总是血液衰耗,胃脘干槁,以致不能游溢精气输脾,脾不散精归肺,气耗者难于下水,津伤者难于下食,津伤则噎,气耗则嗝,治者慎之。肺之津液先竭,气不下顺,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名曰噎塞,其槁在上;食物可入,良久复出,名曰反胃,其槁在下,皆谓之嗝。经所谓嗝则闭绝,多属气衰、血耗、火衰,张机峰以为神思间病。《内经》以为此暴忧之疾。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益伤,血液愈耗,气郁则生痰生火。故治嗝之法,补气、养血、润燥、为本,降火、消痰、开郁、顺气为佐。须得病者慎自能养静,可保延年。若纵七情,虽用药得当,终难挽回。其有属实者,或因瘀血,或因积痰,或因食滞,或因气郁,或因火、因虫,各随见症而理之。方书论反胃,虽有属寒之条,然卒少见。必如《金匮》所云∶脾伤则食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者,正合《内经》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王太仆谓食久反出,是无火也之说,又必小便清白为据,方可议投理中、八味之属。若不审辨,而概投香燥热药,适以速其亡也,可不慎诸。 参乳利嗝汤〔自制。〕嗝症主此加减。 人参〔补气,二、三钱。〕人乳〔养血,一杯,或用牛乳。〕麦冬〔润燥,五钱。〕芦根汁〔降火。〕竹沥〔消痰,各一钱。〕郁金〔开郁,一钱。〕苏子〔三钱炒研。〕橘红〔一钱。〕枇杷叶〔顺气。去毛、姜汁炙,四大片。〕白芍〔敛逆气,安脾胃。三钱,酒妙。〕山楂〔行结气,消滞血,三钱。〕此方补气、养血、润燥为主,佐以降火消痰,开郁顺气之剂,虚者宜之。 再造丹 嗝病不治之症,亦能挽回奏效。 川黄连〔二两,先同金银各二两,煎浓汁三碗。〕大田螺〔五十个,仰摆盘内,以黄连汁挑点螺眼上,顷刻化成水,将绢滤收,同黄连、金银器煎至碗半。〕入煎萝卜子汁〔半碗,煎至碗半。〕入菲菜汁〔半碗,煎至碗半。〕入侧柏叶汁〔半碗,煎至碗半。〕入梨汁〔一碗,煎至碗半。〕入竹沥〔一碗,煎至碗半。〕入童便〔一碗,煎至碗半,取出金银器。〕入人乳〔二碗,煎至一碗。〕入羊乳〔二碗,煎至一碗。〕入牛乳〔二碗,微火煎至成膏,取膏入瓷罐内,封口埋土内一夜,以去火气,每用一酒杯,白汤下。极重者三服全愈,如汤水不能进者,将膏挑置舌上,随津咽下,遂能饮食,只可食糜粥,一月后方可用饭。〕昔人治反胃症愈后,只用人参〔五钱。〕陈皮〔一钱。〕黄米〔一两。〕作汤细啜,旬日后,方与粥,恐仓廪未固,复致败坏耳。 此方清火消痰,祛瘀滋阴,养血润燥之剂,得之何氏家传效方,称其能回垂绝之症,以再造名之。 六味地黄汤〔见虚劳。〕治阴虚嗝症。 六味合竹如汤,加人乳 蔗浆 梨汁 青铅之属。〔癸水之精,色黑通肾,镇坠之剂。〕此壮水、滋阴、润燥,求本之治也。《医贯》云∶经言三阳结谓之嗝。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大、小肠主津液,膀胱藏津液,三阳热结,则津液燥竭,气亦耗损,以致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于上,直犯清空,上冲吸门喉咽,所以噎塞不下,纵稍能入,反引动胃中之火,终必胃反而出也。然三阳之所以致结热,多由肾水干枯之故。盖肾主五液,司二便,肾合膀胱也。此症男子年高色欲者常患之。老人天癸已竭,只有孤阳,当以养阴为主。褚氏所谓上病疗下,须用六味丸料,大剂煎饮,久服可挽于十中、之一、二,又须宜远房帏,薄滋味也。若曰温胃,胃本不寒。若用开郁香燥之品,适以助火。若下承气,苦寒损胃则津液愈竭。无如补阴,则焰光自灭,世俗不明,余特详揭。 大黄 虫丸〔见虚劳。〕治胃脘停瘀成嗝,食下作痛。 宜去甘草。可用韭汁泛丸,一方用韭汁〔消瘀。〕牛乳〔养血润燥,〕二味和匀服。〔胃弱者勿用。〕 旋复代赭汤 治积饮成嗝,肥人宜之,并治呃逆。 旋复花〔味咸润下,能祛痰饮,一、二钱。煎成绢滤清服。〕赭石〔性重坠下,能镇逆气, 研细末,调服钱许。〕半夏〔治饮止呕,一、二钱。〕生姜汁〔开痰止呕,二、三小匙。〕人参〔壮胃止呕。〕可加白蜜合参、半即大半夏汤。〕原方有甘、枣。〔呕家忌甘,去之。〕 人参利嗝丸〔自定义。〕治脾胃食滞成嗝,痞满不利,大便燥结。 人参 白芍〔恐承气太峻,故用参,芍以监之。〕大黄〔通结,九制。〕枳实 浓朴槟榔〔破滞,各等分。〕沉香〔降气减半。〕〔水泛为丸,每服钱许。白汤送下,一日三服。〕 沉香降气散〔见喘门。〕治气滞成嗝。 宜加甘蔗芦根汁 梨汁 羚羊角〔降气逆,治噎塞。〕之属。 竹茹汤〔见伤寒。〕治胃中积热成嗝。 宜加黄连〔姜汁炒。〕大田螺汁〔皆至寒清胃,数大匙。〕童便〔恐有瘀凝,童便能降火而行瘀。〕竹沥〔恐有痰滞,竹沥能除热而逐痰,各一杯。〕加金银器同煎。〔镇安逆气。〕 槟黄丸 万应丸〔俱见胃脘痛。〕治虫积成嗝。 此七方嗝症之属实者,随其所因,选而用之。 脉紧而涩难治。〔见贼克之脉也。〕年满六旬者难治。〔禀浓善守禁忌,尊信医药亦有生者。〕粪如羊屎者不治。〔肠干小而不宽大者。〕口吐白沫者不治,皮肉干枯者不治。胸腹嘈痛、如刀割者死。 【举例】 一 一人年二十五岁,以鼓盆之戚,悲衰过度,不能食饭,及十余日,粥亦不能食,随食随吐,二便闭塞,脉按有力。士材以酒蒸大黄桃仁当归砂仁陈皮以蜜丸与服。凡五服而下燥屎干血甚多,病若失矣,数日之间,能食倍常。 二 一人饮食辄吐,或兼酸水,或兼苦水,心胁作痛。余曰∶此是木郁火郁之症。遵赵氏治法,用黄连少加吴茱萸,煎汤细细呷之,服加味逍遥散果效。愈后以六味加减调理之。 三 一妇忧怒之余,辄得噎,胸中隐隐痛。士材诊之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陈汤加竹沥、姜汁,四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半夏五钱,人参、白蜜各三钱,甘润水煎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减,至二十剂而安。此湿痰满中,非半夏不治,若泥为燥,而以他药代之,岂能愈乎?惟痰不盛,形不肥者,不宜与服也。 四 一妇患嗝症,因怒、因劳即发。发时必在黄昏,既痛且吐,先吐清涎,以及午食,乃及早食,吐尽得安。日日如是,百药不效。景岳诊之,脉弦而大。曰∶此经所谓下嗝症也。弦为中虚,大为阴不足,因命门气衰,则食至下焦,不能传化,故直至日夕阳衰之时,逆而还出耳。乃用八味、参、杞之属,大补阴中之阳,随手而愈。乃嘱其加意慎重,调至年余始愈。

返回目录 >> 《顾松园医镜》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