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经济文衡 宋 滕珙

56-經濟文衡續集卷五
  經濟文衡續集卷五

  宋 滕珙 撰

  聖學類

  論大學傳六章釋誠意之義

  事目見前聖學類第四段

  此段發明誠意一章之旨言人君尤當加意

  臣謹按此傳之第六章承上章之言以釋經文誠意之義者也臣又詳說之曰民之秉彝本無不善故人心之發莫不知善之當為而欲為之惟其氣禀之雜物欲之私有以害之是以為善之意有所不實而不免為自欺也所謂自欺者外有欲善之形而其隱微之間常有不欲者以拒乎内也外有惡惡之狀而其隱微之間常有不惡者以主乎中也是以其外雖公而中則私其形常是而心則否是皆自欺之類也所謂誠其意在於毋自欺而已矣能禁乎此則其心之所發在於好善則表裏皆好而隱微之間無一毫之不好心之所發在於惡惡則表裏皆惡而隱微之間無一毫之不惡是以其好善也如好好色其惡惡也如惡惡臭而方寸之間無有纎芥不快不足之處是則所謂自慊而意之誠也能自慊而意誠則其隱微之間無非善之實者君子於此亦致其謹而不使一毫之私得以介乎其間而已若小人之自欺則不惟形於念慮之間而必見於事為之際此知其為惡而揜之則旣不足以自欺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則又不足以欺人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又以為戒而必謹其獨也其引曾子之言以下則所以明夫隱微之間實有不善則人皆知之如十目之所同視十手之所同指無不見之甚可畏也隱微之間實無不善則其形於外也亦然蓋多財之人其屋必美有德之人其身必脩其心廣大則其體必安舒此又以著其理之必然而見君子所以必誠其意之指也然考之於經則所以能誠其意者乃在夫知至蓋知無不至則其於是非得失皆有以剖析於毫釐之間而心之所發必無外善内惡之弊所以有主於中有地可據而致謹於隱微之間若知有不至則其不至之處惡必藏焉以為自欺之主雖欲致其謹獨之功亦且無主之能為而無地之可據矣此又傳文之所未發而其理已具於經者皆不可以不察也然猶為衆人言之耳若夫人君則以一身托乎兆民之上念慮之間一有不實不惟天下之人皆得以議其後而禍亂乘之又將有不可遏者其為可畏又不止於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而已願陛下於此深加省察實用工夫則天下幸甚如其不然則今日區區之講讀亦徒為觀聽之美而已何益於治道有無之實以窒夫禍亂之原哉【經筵大學講義寧宗新政】

  致知類

  論大學知止之道

  事目見前

  此段專一發明知止而後有定至慮而後能得一節

  臣謹按此一節推本上文之意言明德新民所以止於至善之由也蓋明德新民固皆欲其止於至善然非先有以知其所當止之地則不能有以得其所當止者而止之如射者固欲其中然不先有以知其所當中之地則不能有以得其所當中者而中之也知止云者物格知至而於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是則吾所當止之地也能知所止則方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理旣有定則無以動其心而能靜矣心旣能靜則無所擇於地而能安矣能安則日用之間從容閒暇事至物來有以揆之而能慮矣能慮則隨事觀理極深研幾無不各得其所止之地而止之矣【經筵大學講義寧宗新政】

  論大學知所先後之道

  按先生此下注云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此結上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兩節之意

  此段申明大學本末終始之序

  臣竊謂明德新民两物而内外相對故曰本末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相因故曰終始誠知先其本而後其末先其始而後其終也則其進為有序而至於道也不遠矣蓋欲治人者不可不先於治己欲體道者不可不先於知道此則天下國家之達道通義而為人君者尤不可以不審【同上】

  論大學知至之道

  事目見前

  此段推明大學經文物格而後知至一節

  臣謹按此覆說上文之意也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之謂也理之在物者旣詣其極而無餘則知之在我者亦隨所詣而無不盡矣知無不盡則心之所發可一於善而無不實矣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可致其虛而無不正矣心得其正則身之所處可不陷於其所偏而無不脩矣身無不脩則推之天下國家亦舉而措之耳豈外此而求之智謀功利之末哉【同上】

  論大學物格知至之義

  按先生此下注曰此句之上當有闕文

  此段專言格物末引先儒致知主敬之說尤為詳密

  臣謹按此傳之五章其次當釋格物知至之義今亡其辭而獨留此一句乃章末之結語也臣嘗竊考此篇之旨其綱領有三其條目有八而格物致知最為先務今乃獨遺其本傳之文不知其所以發明此旨者果為何說甚可惜也然而尚賴程氏之言有可以補其亡者如曰學莫先於正心誠意然欲正心誠意必先致知而欲致知又在格物致盡也格至也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窮而至之所謂格物者也然而格物亦非一端如或讀書講明道義或論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否皆窮理也但能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旣多然後脱然有貫通處又曰窮理者非謂必盡窮天下之理又非謂止窮得一理便到但自一身之中以至萬物之理理會旣多自當脱然有悟處又曰格物非欲盡窮天下之物但於一事上窮盡其他可以類推至於言孝則當求其所以為孝者如何若一事上窮不得且别窮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難者各隨人淺深譬如千蹊萬徑皆可以適國但得一道而入則可以推類而通其餘矣蓋萬物各具一理而萬理同出一原此所以可推而無不通也至於論其所以用力之本則其言又曰學道以知為先致知以敬為本又曰涵養須是敬進學則在致知又曰致知在乎所養養知莫過於寡欲論其所以為敬之方則其言又曰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又曰但莊整齊肅則心便一一則自無非僻之干存之久而天理明矣至其門人謝良佐之言則曰敬是常惺惺法尹焞之言則曰人能收歛其心不容一物則可以謂之敬矣此皆切至之言深得聖經之旨傳文雖亡然於此可以得其梗槪矣【同上】

  經濟文衡續集卷五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