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经济文衡 宋 滕珙

46-經濟文衡後集卷二十
  經濟文衡後集卷二十

  宋 滕珙 撰

  四書類

  論四書學問根本

  答呂子約

  此段謂讀書不貴乎泛當審思明辨以求其旨

  今人讀書務廣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迫切而無從容之樂平易者泛濫而無精約之功兩者雖殊然其所以受病之源則一而已孟子中庸大學乃學問根本尤當專一致思以求其指意之所在乃或此或彼泛然讀之此則尤非所以審思明辨而究聖學之淵源也愚意此四書者當以序進每畢一書首尾通貫意味浹洽然後又易一書乃能有益其餘亦損其半然後可以研味從容深探其立言之旨而無迫切泛濫之累也

  論四書先後之序

  大學章句

  此段謂學者當以大學為先而論孟次之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大學類

  論大學教人之法

  大學章句序

  此篇謂大學教人以窮理正心脩已治人之道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禀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黄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宫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脩已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彜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美于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脩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若曲禮少儀内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内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及孟子沒而其傳冺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異端虚無寂滅之教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衆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治教休明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趣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旨粲然復明于世雖以某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亦竊附己意補其闕略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僭踰無所逃罪然于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脩已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云

  中庸類

  中庸首章說

  大全文

  此篇謂中庸之道不可須臾離而其要在於謹獨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何也曰天命之謂性渾然全體無所不該也率性之謂道大化流行各有條貫也脩道之謂教克己復禮日用工夫也知全體然後條貫可尋而工夫有序然求所以知之又在日用工夫下學上逹而已矣又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謹乎其所不覩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謹其獨也何也曰率性之謂道則無時而非道亦無適而非道如之何而可須臾離也不可須臾而離則隐微顯著未嘗有異所以必謹其獨也然豈怠於顯而偏於獨哉蓋獨者致用之源而人所易忽於此而必謹焉則亦無所不謹矣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逹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何也曰天命之性渾然而已以其體而言之則曰中以其用而言之則曰和中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故曰大本和者化育之所以行也故曰達道此天命之全也人之所受蓋亦莫非此理之全喜怒哀樂未發是則所謂中也發而莫不中節是則所謂和也然人為物誘而不能自定則大本有所不立發而或不中節則逹道有所不行大本不立達道不行則雖天理流行未嘗間斷而其在我者或幾乎熄矣惟君子知道之不可須臾離者其體用在是則必有以致之以極其至焉蓋敬以直内而喜怒哀樂無所偏倚所以致夫中也義以方外而喜怒哀樂各得其正所以致夫和也敬義夾持涵養省察無所不用其戒慎恐懼是以當其未發而品節已具隨所發用而本體卓然以至寂然感通無少間斷則中和在我天人無間而天地萬物之所以位育其不外是矣

  論中庸首章之指

  答呂伯恭

  此段謂㴠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此因講究中庸首章之指乃知所謂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者兩言雖約其實入德之門無踰於此方切洗心以事斯語而未有得也不敢自外輒以為獻以左右之明尊而行之不為異端荒虚浮誕之談所遷惑不為世俗卑近苟簡之論所拘牽加以歲月久而不舍竊意其將高明光大不可量矣

  論天命謂性之說

  答胡廣仲

  此段謂言性只以仁義禮智四者言之最為的當

  天命之性不可形容不須贊歎只得將他骨子實頭處說出來乃於言性為有功故某只以仁義禮智四字言之最為端的率性之道便是率此之性無非是道亦離此四字不得如程子所謂仁性也孝悌是用也性中只有仁義禮智而已曷嘗有孝悌來此語亦可見矣蓋父子之親兄弟之愛固性之所有然在性中只謂之仁而不謂之父子兄弟之道也君臣之分朋友之交亦性之所有然在性中只謂之義而不謂之君臣朋友之道也推此言之曰禮曰智無不然者蓋天地萬物之理無不出於此四者今以此為倒說而反謂仁義因君臣父子而得名豈不謬哉

  論脩道謂教之說

  答東萊

  此段謂修道之謂教與自明誠謂之教則一

  以脩道之謂教為設教此固有諸儒之說以程子之言為此而設教則恐微有牽合之弊大抵諸先生解經不同處多雖明道伊川亦自有不同處蓋或有先後得失之殊或是一時意各有指不可強牽合為一說也脩道之謂教疑只與自明誠謂之教皆同言由教而入者也

  論道不可離之說

  答胡季隨

  此段謂戒謹不覩恐懼不聞乃是無時無處不下工夫

  大抵其言道不可離可離非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覩恐懼乎其所不聞乃是徹頭徹尾無時無處不下工夫欲其無須臾而離乎道也【不覩不聞與獨字不同乃是言其戒懼之至無適不然雖有此等耳目不及無要緊處亦加照管如云聽于無聲視于無形非謂所聞見處却可闊畧而特地於此加功也】又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謹其獨乃是上文全體工夫之中見得此處是一念起處萬事根源又要緊切故當於此加意省察欲其自隱而見自微而顯皆無人欲之私【觀兩莫字即見此處是念慮欲萌而天理人欲之幾最是緊切尤不可不下工夫故於全體工夫之中說此更加省察然亦非必待其思慮已萌而後别以一心察之蓋全體工夫既無間斷即就此處畧加提撕便自無透漏也】此中兩節文義不同詳畧亦異前段中間著是故字後段中間又著故字各接上文以起下意前段即卒章所謂不動而敬不言而信後段即卒章所謂内省不疚無惡於志文義條理大小甚明從來說者多是不察此兩段只作一段相纒說了便以戒慎恐懼不覩不聞為謹獨所以雜亂重復更說不行前後只是麄瞞過了子細理會便分疏不下也

  論不睹不聞之說

  答南軒

  此段謂戒慎不覩恐懼不聞是結上文可離非道之意

  不睹不聞等字如此剖析誠似支離然不如此則經文所謂不睹不聞所謂隱微所謂謹獨三段都無分别却似重復冗長須似某說方見得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是大綱說結上文可離非道之意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就此不睹不聞之中提起善惡之幾而言故君子慎其獨蓋其文勢有表裏賓主之異須畧分别意思方覺分明無重復處耳

  論君子謹獨之義

  答南軒

  此段謂欲謹獨者合不聞不睹言之

  中庸謹獨處誠覺未甚顯煥然著盡氣力只說得如此近欲只改求後一句云所謂獨者合二者而言之不睹之睹不聞之聞也比舊似已稍勝然終亦未為分明也更乞下數語如何

  論喜怒未發已發之義

  答南軒

  此段謂未發謂之中性也發而謂之和情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性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情也子思之為此言欲學者於此識得心也心也者其妙情性之德者歟

  論中庸中和之義

  答東萊問龜山中庸

  此段謂中為大本之體和為達道之用

  聖賢之言離合弛張各有次序不容一句都道得盡故中庸首章言中和之所以異一則為大本一則為達道是雖有善辨者不能合之而為一矣故伊川先生曰大本言其體達道言其用體用自殊安得不為二乎學者須是於未發己發之際識得一二分明然後可以言體用一源處然亦只是一源耳體用之不同則固自若也天地位便是大本立處萬物育便是逹道行處此事灼然分明但二者常相須無有能此而不能彼者耳

  論致中和天地位之義

  答胡季隨

  此段謂致中和天地位皆自吾一念之間培植推廣真實效驗處

  致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者常也堯湯之事非常之變也大抵致中和自吾一念之間培植推廣以至於裁成輔相正直輔翼無一念之不盡方是至處自一事物之得所區處之合宜以至三光全寒暑平山不童澤不涸飛動植各得其性方是天地位萬物育之實效蓋致者推致極處之名須從頭到尾看方見得極處若不說到天地萬物真實效驗便是只說得前一截却要凖折了後一截元不是實推得到極處也

  論哀公問政及費隐二說

  答南軒

  此段謂引家語只是要見哀公問政至擇善固執處只是一時之語

  所引家語只是證明中庸章句要見自哀公問政至擇善固執處只是一時之語耳於義理指歸初無所害似不必如此力加排斥也大率觀書但當虛心平氣以徐觀義理之所在如其可取雖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廢如有可疑雖或傳以為聖賢之言亦須更加審擇自然意味平和道理明白脚踏實地動有據依無籠罩自欺之患若以此為卑近不足留意便以明道先生為法竊恐力量見識不到他地位其為泛濫殆有甚焉此亦不可不深慮也且不知此章既不以家語為證其章句之分當復如何為定耶家語固有駁雜處然其間亦豈無一言之得耶一槩如此立論深恐終啟學者好高自大之弊其他如首章及論費隐處後來畧已脩改然必謂兩字全然不可分說則又是向來伯恭之論體用一源矣

  經濟文衡後集卷二十

<子部,儒家類,經濟文衡>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