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经济文衡 宋 滕珙

21-經濟文衡前集卷二十
  經濟文衡前集卷二十

  宋 滕珙 撰

  仁義類

  論事物自然之分

  答江元通

  此段謂學者求仁精義未嘗不相為用

  嘗謂天命之性流行發用見於日用之間無一息之不然無一物之不體其大端全體即所謂仁而於其間事事物物莫不各有自然之分如方維上下定位不易毫釐之間不可差繆即所謂義立人之道不過二者而二者則初未嘗相離也是以學者求仁精義亦未嘗不相為用其求仁也克去己私以復天理初不外乎日用之間其精義也辨是非别可否亦不離乎一念之際盖無適而非天理人心體用之實未可以差殊觀也孟子告齊王曰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嗚呼此求仁之方也而精義之本在焉孟子其可為知言之要矣今執事以反身自認存真合體者自名其學信有意於求仁矣而必以精義之云為語道之精體而無與乎學者之用力又以辨是非别可否為空言不充實用而有害乎簡易之理則某恐其未得為至當之論也

  論仁剛義柔之說

  答蔡西山

  此段謂程子之言天地間無截然為隂為陽之理

  仁義之說固如來諭但於說卦六畫中安排則仁剛義柔不可易也仁柔義剛又别是一說不相參雜也程先生謂天地間無截然為隂為陽之理然其升降生殺之大分不可無也正是此意

  論仁心義路之說

  答李元翰

  此段謂方寸之中有所主宰方能審度事理而行所當行矣

  孟子謂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兩句看來便見仁義之别盖仁是心之德才存得此心即無不仁說克己復禮亦只是要得私欲去後此心常存爾未說到行處也纔說合於心者【云云】則便侵過義人路底界分矣然義之所以能行却是仁之用處故學者須是此心常存方能審度事理如其不然則方寸之間自無主宰亦不復能審度可否而行所當行矣此孔門之學所以必以求仁為先盖此萬理萬事之本且要先識認得先存養得方有下手立脚處爾

  論仁義性情之說

  答何叔京

  此段謂仁義者天理之目而慈愛羞惡者天理之施

  云仁義者天理之施此語極未安如此則是天理之未施時未有仁義也而可乎心性仁愛之說所以未契正坐此等語未透耳竊意不若云仁義者天理之目而慈愛羞惡者天理之施於此看得分明則性情之分可見而前日所疑皆可迎刃而判矣

  論仁義孝悌之說

  答何叔京

  此段謂行仁則以孝悌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悌之本

  仁義二字未嘗相離今曰事親以仁守身以義恐涉支離隔截為病不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此言孝悌乃推行仁道之本仁字則流通該貫不專主於孝弟之一事也但推行之本自此始耳為字盖推行之意今以對乃字立文恐未詳有子之意也程子曰論行仁則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弟之本此語甚盡

  仁智類

  論仁智自有樂處

  答林德久【至】

  此段謂仁智當於實處下工夫

  别紙所論敬為求仁之要此論甚善所謂心無私欲即是仁之全體亦是也但須識得此處便有本來生意融融洩洩氣象乃為得之耳顔子不改其樂是他工夫到後自有樂處與貧富貴賤了不相關自是改他不得仁智夀樂亦是功夫到此自然有此效驗來喻雖亦無病然語意終未親切活絡更宜涵養玩索更於仁智實處下工夫則久當自見矣

  論仁智樂天畏天之事

  文集答或人

  此段謂事大事小亦各因一事而言非專以此為仁智之分

  仁者與天為一智者聽天所命與天為一者嘉人之善矜人之惡無所擇於利害故能以大事小聽天所命者循理而行順時而動不敢用其私心故能以小事大然此亦各因一事而言惟仁者能如此智者能如此耳非專以事大事小為仁智之分樂天畏天之别也仁者固能事小豈不能事大智者固能事大然豈不能事小但其事之情則有樂天畏天之異耳保天下保一國以其德之厚薄量之大小而言亦無一定之拘畏天之威于時保之此智者畏天而保天下之事也所云忘私克己乃畏天之事樂天則無私之可忘無己之可克矣度勢量力乃計利害之私智者知天理之當然而敬以持之所以為畏天也

  論仁智敬義之說

  答馮作肅

  此段謂學者求為仁智之事只知居敬窮理便是用力處

  敬義之說甚善然居敬窮理二者不可偏廢有所偏廢則德孤而無所利矣動静仁智之體對下文樂夀為仁智之效而言猶言其體段如此耳非體用之謂也學者求為仁智之事亦只如上章居敬窮理之說便是用力處若欲動中求静静中求動却太支離然亦無可求之理也仁義禮智類

  論性具仁義禮智之理

  答陳器之

  此段謂四端之理渾然全具至有感處則隨寓而應

  性是太極渾然之體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萬理而綱領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義禮智孔門未嘗備言至孟子而始備言之者盖孔子時性善之理素明雖不詳著其條而說自具至孟子時異端蠭起往往以性為不善孟子懼是理之不明而思有以明之苟但曰渾然全體則恐其如無星之秤無寸之尺終不足以曉天下於是别而言之界為四破而四端之說於是而立盖四端之未發也雖寂然不動而其中自有條理自有間架不是儱侗都無一物所以外邊才感中間便應如赤子入井之事感則仁之理便應而惻隐之心於是乎形如過廟過朝之事感則禮之理便應而恭敬之心於是乎形盖由其中間衆理渾具各各分明故外邊所遇隨感而應所以四端之發各有面貌之不同是以孟子析而為四以示學者使知渾然全體之中而粲然有條若此則性之善可知矣然四端之未發也所謂渾然全體無聲臭之可言無形象之可見何以知其粲然有條如此盖是理之可驗乃依然就他發處驗得凡物必有本根性之理雖無形而端的之發最可驗故由其惻隐所以必知其有仁由其羞惡所以必知其有義由其恭敬所以必知其有禮由其是非所以必知其有智使其本無是理於内則何以有是端於外由其有是端於外所以必知有是理於内而不可誣也故孟子言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是則孟子之言性善盖亦遡其情而逆知之耳仁義禮智既知得界限分曉又須知四者之中仁義是箇對立底關鍵盖仁仁也而禮則仁之著義義也而智則義之藏猶春夏秋冬雖為四時然春夏皆陽之屬也秋冬皆隂之屬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知天地之道不兩則不能以立故端雖有四而立之者則兩耳仁義雖對立而成兩然仁實貫乎四者之中盖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故仁者仁之本體禮者仁之節文義者仁之斷制智者仁之分别猶春夏秋冬雖不同而同出乎春春則春之生也夏則春之長也秋則春之成也冬則春之藏也自四而兩自兩而一則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矣故曰五行一隂陽隂陽一太極是天地之理固然也仁包四端而智居四端之末者盖冬者藏也所以始萬物而終萬物者也智有藏之義焉有終始之義焉則惻隐羞惡恭敬是非三者皆有可為之事而智則無事可為但分别其為是為非爾是以謂之藏也又惻隐羞惡恭敬皆是一面底道理而是非則有兩面既别其所是又别其所非是終始萬物之象故仁為四端之首而智則能成始能成終猶元氣雖四德之長然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貞盖由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散理固然也仁智交際之間乃萬化之機軸此理循環不窮脗合無間程子所謂動静無端隂陽無始者此也

  論四端仁義禮智發處

  答楊子順

  此段謂四端發處乃所謂情

  仁義禮智是性之四德四端乃其發處乃所謂情也孟子論性而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正指其發處以明其本體之有是耳非直指四端為性也

  經濟文衡前集卷二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