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长安志 宋 宋敏求

15-長安志卷十四
  長安志卷十四    宋 宋敏求 撰

  縣四

  興平  武功

  興平

  興平縣【唐畿今次畿東至府九十里】本周犬丘之地帝王世紀曰周懿王二年王室大衰自鎬徙都犬丘今槐里也史記秦之先大駱生非子居犬丘秦名曰廢丘項羽封章邯為雍王都廢丘漢高帝三年改曰槐里縣莽曰槐治今縣北故城是屬右扶風武帝析置茂陵縣王莽曰宣城昭帝又析置平陵縣屬右扶風王莽曰廣利今縣東二十里咸陽縣界平陵古城是魏黄初元年改平陵為始平縣因原以名之晉太始二年置始平郡領槐里始平武功鄠薊城五縣苻堅徙始平於茂陵故城後魏太武太平眞君七年省始平郡縣入扶風郡焉孝莊帝永安元年又徙縣於今縣東北一十五里【平道志曰永安元年移扶風郡於文學城領槐里始平盩厔三縣屬雍州】恭帝元年又徙今縣東北二十五里後周宣帝大象二年復徙今縣東南十里文學城隋開皇三年隸京兆郡大業九年徙於今治唐天授二年隸稷州大足元年還隸雍州景龍四年金城公主降吐蕃贊普中宗送至縣因改為金城徙於馬嵬故城至德初置興平軍二載改為興平縣

  縣境【東西五十里南北六十里】

  六鄉管二百二十村【唐二十鄉有扶風鄉湯祠鄉餘不傳】

  被化鄉在郭下管村四十

  耿祠鄉在縣西三里管村四十

  零保鄉在縣東三里管村四十

  文渭鄉在縣南五里管村三十六

  保安鄉在縣東北五里管村三十六

  崇節鄉在縣北三里管村二十八

  縣城周七里餘二百步崇二丈隋大業九年築六門槐里驛在郭下東至咸陽驛四十五里西至武功驛六十五里

  馬嵬驛在縣西二十里今廢

  石橋在縣西二十里馬嵬店

  龍光渡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渭水上】

  始平原在縣北一里東西五十里南北八里東入咸陽界西入武功界三秦記曰長安城北有始平原數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漢時亦謂之北芒巖西京雜記曰茂陵富人袁廣漢藏鏹巨萬家僮九百人於北芒巖築園東西四里南北三里激流注其内構石為山高十餘丈連延數里養白鸚鵡紫鴛鴦旄牛青兕廣漢後有罪誅沒入官為園鳥獸草木皆徙植上林苑又曰何武葬於北芒龍薄坂

  王嘉冢在東北一里

  渭水南去縣二十九里自武功縣界來澇水注之入咸陽縣界

  玉女泉在縣東南

  史家泉在縣北楊妃故冢西

  板橋泉在縣西北一十七里深百尺流入白渠後魏地形志曰槐里縣有板橋泉

  龍泉亦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在縣西一十七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

  涇龍泉新泉相去十餘步在縣西一十七里周數十步流入白渠

  馬嵬泉在縣西二十里周數十步深百尺流入白渠靈寶泉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舊圖經曰漢帝時邊韶得靈寶符于此泉後祈晴有靈因名之醴泉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舊圖經曰醴泉在扶風鄉唐貞觀十二年自然湧出其味如醴飲之疾愈

  成國渠在縣北一里西自武功縣界流入縣界凡六十里溉田二百四十餘頃東流入咸陽縣界即古白渠也水經注曰成國故渠故魏尚書右僕射衛臻征蜀所開也上承汧水於陳倉東東過郿及武功槐里縣【按唐石記咸通十三年夏四月戊子京兆府奏修六門堰畢其渠合韋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興平咸陽高陵等縣田二萬餘頃俗號渭白渠言其利與涇白相上下又曰成國渠見漢書地理志元魏時僕射衛臻征蜀復開以溉田大統十三年魏始築堰置六斗門以節水貞觀中役九州夫匠沈鐵牛鐵劔以禦魑魅始就其功永徽四年右僕射于志寧治之尋於聖歷中勑稷州刺史張知謇修焉始通武安水久視元年副西京留守雍州長史薛季昶得許公稚者縳土牛以殺水勢春官郎中薛稷刻石叙之咸通十一年七月咸陽縣民薄逵等上言六門淤塞緣渠之地二十年不得水耕耨而其官歲以水籍為税請假錢二萬八千九百八十貫以為修堰工作之費候水通流追錢各戶以還京兆府為之奏乃詔借内藏錢以充命中使董其事又令本縣官專之後記役凡用萬萬千緍云今涸】

  昇原渠在縣南一十五里西自武功縣流入縣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餘頃東流入咸陽其原出汧水自鳳翔虢縣城西北原流至武亭合流數里西南至六門堰東成國渠合流西南出縣界以其昇原而流故名之唐垂拱初連岐隴水今涸

  普濟渠在縣南一十里自武功縣流入縣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餘頃東流入咸陽今涸

  清渠在縣南二里東流入咸陽縣界

  馬牧澤在縣東南二十里南北廣四里東西二十一里百頃泊在縣西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今時在縣西二十里周十四里

  曲泊在縣西南十五里【百頃泊而下並有蒲魚之利邑人利焉隋開皇十五年各築隄防護】

  浪井在耿祠鄉唐貞元五年自然湧出有疾者飲之皆得愈遠近汲取朝夕如市

  章邯臺在縣東南十里

  石星晉穆帝大和年中隕于槐里

  槐里故城即犬丘城在縣東南一十里周十二里崇二丈五尺晉太康中始平郡治也其城遞帶防陸舊渠尚存即漢書所謂槐里環隄者也晉灼曰統環槐里隄者是也

  小槐里李奇曰即槐里之西城也東已有槐里城故以此城為小槐里魏志太祖以陽阜為武都太守以武都孤遠欲移之人多戀土然阜威信素著前徙人在京兆扶風天水界者萬餘戶於是徙郡於小槐里百姓襁負隨之

  茂陵故城在縣東北一十九里周三里三輔舊事曰武帝於槐里茂鄉徙戶六萬一千置茂陵縣屬右扶風舊圖經曰徙茂陵城蓋苻堅時也魏恭帝末年徙於金城【十道志曰舊志茂陵宣帝置按武帝時已徙戶居之至宣帝時為縣】

  文學城在縣東崇二丈五尺十道志曰今謂之故縣城武學城在縣東一十里崇二丈五尺與文學城相接二城並秦章邯築

  樊噲城在縣南一十里崇一丈西京記曰漢王襲雍章邯敗走廢丘城命將軍樊噲圍之於城西築臺以望之【今縣西南有武延臺疑是焉】

  馬嵬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三里孫景安征途記曰馬嵬人名於此築城以避難未詳何代人姚萇時扶風王駢以數千人保馬嵬故城

  漢黄山宫在縣西南三十里

  隋仙林宫在縣西十八里文帝置

  登眞觀在縣西南一里半唐垂拱元年置

  天興觀在縣東北一里景龍元年置

  要册廟在縣北一里

  露膊將軍廟在縣西北五里

  商湯祠在縣西北二十里湯祠鄉

  漢武帝龍淵故廟在縣東北一十七里

  龍淵廟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武帝廟也

  漢武帝茂陵在縣東北十七里武帝建元二年置茂陵邑後元二年葬【師古曰本槐里縣之茂鄉故曰茂陵臣瓚曰茂陵在長安西北八十里】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未孝武園白鶴館災園中五里馳逐走馬之館【師古曰五里者言其周四五里】不當在山陵昭穆之地【關中記曰漢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徙民置縣者凡七長陵茂陵各萬戶餘五陵各五千戶陵縣屬太常下隸郡也守陵溉樹掃除凡五千人陵令屬官各一人寢廟令一人園長一人門史三十三人候四人元帝時三輔七十萬戶始斷不復徙人陪陵渭陵延陵義陵皆不立銘漢帝諸陵自各立廟或在城内或在城外或在陵傍又陵下園中有寢室有便殿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於便殿寢日四上食廟歲二十五祠於便殿又祭于遊衣時至元帝始正迭毁禘祫之制唯祖宗之廟世世不毁餘五廟親盡而毁四時祭於廟除諸寢園不除衣冠之遊其後㦯廢或興至於王莽漢武故事曰帝見形謂陵令薛平曰吾雖失勢猶為女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上磨刀劔乎自今已後可禁之平頓首謝因不見往問陵旁果有方石可以為礪吏卒嘗盗磨刀劔霍光欲斬之張安世曰神道茫昧不宜為法乃止故阮公詠懷詩曰失勢在須帶劔上吾陵】

  李夫人墓亦名望仙臺二十丈周二百六十步在縣東北十六里三輔黄圖曰李夫人墓東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水經注曰李夫人塚塚形三成世謂之英陵

  霍去病墓在縣東北十九里崇二丈漢書曰病為驃騎將軍大司馬冠軍侯元狩六年薨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師古曰在茂陵旁冢上有竪石一冢前有石人馬者是

  衛青墓在縣東北十五里崇二丈漢書曰青為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尚平陽主元封五年薨與主合葬起冢象盧山云師古曰在茂陵東次去病冢之西相併者是原氏阡漢書原涉自以先人墳墓儉約乃大治起冢舍初武帝時京兆尹曹氏葬茂陵民謂其道為京兆仟涉慕之買地開道立表曰南陽仟人不肯從謂之原氏仟四馬務在縣東南二十餘里從東第一曰飛龍務次大馬務次小馬務次羊澤務地凡三百七十一頃南渡渭河慶歷中為營田尋罷之其後民占佃簿籍亡散不復歸於有司

  武功

  武功縣【唐畿今次畿東南至府一百四十里】古有邰國堯封后稷之地周平王東遷以錫秦襄公孝公作四十一縣斄美陽武功各其一也武功蓋在渭水南郿縣地是【按漢書右扶風有斄有郿有武功今此縣舊文斄美陽武功各為縣而又云縣在郿縣地疑斄郿美陽後皆入武功耳】左傳周景王使桓伯讓於晉曰我自后稷駘芮岐畢吾西土也杜注云邰在始平武功縣邰地是也廟記曰武功本名邰後改名斄城闞駰十三州志曰斄古文作邰古今字異耳舊縣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是則縣本以山水立名也漢屬右扶風王莽曰新光後漢省永平八年復自渭水南徙武功縣於故斄城任安以武功小邑無豪易高故名武功晉屬始平國後魏太和十一年改為美陽又置武功郡兼領美陽莫西二縣屬岐州後周孝明帝武成二年以武功郡屬雍州武帝建德三年省武功郡美陽縣自此以前皆治斄城今西南二十二里故斄城是後復立武功縣於今治所中亭川唐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郇州之郿四縣於今治置稷州因后稷所封為名又析始平置扶風縣四年以岐州之圍川隸之七年以郿隸岐州貞觀元年廢州省扶風以圍川鳳泉隸岐州盩厔武功隸雍州天授二年復為稷州領武功奉天始平盩厔好畤等五縣大足元年廢稷州縣復隸京兆後唐同光中隸鳳翔長興元年還屬京兆府

  縣境【東西四十六里南北五十里】

  四鄉管四里【唐一十四鄉有中水鄉餘不傳】

  高望鄉在縣東管望鄉里

  周源鄉在縣南管懷德里

  節婦鄉在縣東南管顯陽里

  義門鄉在縣北管順義里

  縣城周三里二百二十步崇九尺上闊一尺五寸下闊四尺五寸

  太乙山在縣東漢書古文以為終南

  垂山在縣東漢書古文以為惇物

  太白山三秦記曰太白山在縣南去長安二百里不知高幾許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軍行不得鳴皷角鳴皷角則疾風暴雨兼至也周地圖記太白山甚高上常積雪無草木半山有横雲如瀑布則澍雨人常以為候驗之如離畢焉故語曰南山瀑布非朝即暮水經注曰太白山南連武功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皓然魏略曰吉茂蘇則値亂隱於扶風南太白山中以經籍自娛

  三畤原在縣西南二十里崇五十丈西入扶風縣界雍水十道志曰俗名白水亦曰圍川水西北自扶風縣界流入

  温泉水出太乙山其水沸湧如湯水經注杜彦達曰可治百病池清則疾愈池濁則無驗其水下合溪流北注渭白渠在縣南一十三里西魏大統十三年置入興平縣今無基址【隋志有永曹渠普濟渠】

  成國渠注渭水在縣境

  五泉渠十道志曰西自岐州扶風縣界流入渠經三畤原上東流經縣西南去縣十二里隋文帝葬原上因絶此水又東合成國渠

  六門堰十道志曰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置六斗門節水因名之

  陂池在縣北二十里義門鄉

  斄亭新論曰邰在縣西其民有會日約相與夜中市如不為則有災咎後漢書曰王忳字少林除郿縣令到官至斄亭亭長曰亭有鬼數殺過客不可宿也忳曰仁勝凶邪德除不祥何鬼之避即入亭止宿夜中聞女子稱寃之聲忳曰有何枉狀可前求理乎女子曰無衣不敢進忳便投衣與之女子乃前訴曰妾夫為涪令之官過宿此亭亭長無狀枉殺妾家十餘口埋在樓下悉盗取財貨忳問亭長姓名女子曰即今門下游徼者也忳曰汝何故數殺過客對曰妾不得白日自訴每夜陳寃客輒眠不見應不勝感恚故殺之忳曰當為汝理此寃勿復害良善也因解衣於地忽然不見旦召游徼詰問具伏罪即收繫及同謀十餘人悉伏辜遣吏送其喪歸鄉里於是亭遂清

  孝義臺在縣北二十里義門鄉

  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今縣西南二十里周邰國也周城在美陽城西北中水鄉周大王所居邑也詩曰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又曰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契我龜築室於兹帝王世紀曰周大王避狄循漆水踰梁山徙邑於岐山之陽今扶風美陽西北有岐陽城舊周地也

  美陽故城在縣西七里漢書曰美陽縣屬右扶風注周大王所邑有高泉宫秦宣太后所起後魏太和十一年廢

  慶善宫在縣南一十八里神堯之舊第也太宗降誕之所南臨渭水武德元年建武功宫六年改慶善宫貞觀六年太宗臨幸讌羣臣賦詩後廢為慈德寺

  武太后行宫在縣東五里高望鄉

  上武亭川東原至興平縣西界三十五里

  上武亭川西原至鳳翔府扶風縣東界一十一里三百二步

  高望川在縣東二十五里

  渭水自鳳翔府扶風縣來入縣界水經曰渭水東經武功縣北

  斜水漢書出衙領山北至郿入渭水經注曰出縣西南衙領山北歷斜谷過五丈原東原在縣西十餘里水出武功縣亦謂之武功水諸葛亮表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阻水出騎萬人來攻琰營亮作車橋懿見橋垂成便引兵退後漢志引西征賦注曰褒斜谷在長安西南南口褒北口斜長百七十里其水南流褒水漢書亦出衙領山至南鄭入沔

  武亭水北自好畤縣來至縣南立節渡合渭水白水本名雍水亦曰圍川水西自扶風縣界來至縣合武亭水莫谷水水經注曰莫谷水南經美陽縣與中亭川水相合舊圖經曰自奉天縣界一十里流至縣東北合武亭水十道志曰三畤原莫谷水南經武功縣北

  乘本寺在縣西北一里本唐神堯宅太中元年建為報本寺

  寶意寺在縣西一里亦唐神堯别宅乾封三年建為寶意寺周顯德二年改重恩寶意寺寺東臨絶崖

  埀山斜水涯有祠三所

  后稷祠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姜嫄祠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隋文帝太陵在縣西南二十里三畤原

  唐哀帝陵在縣西原上

  漢蘇武墓在縣北一十里義門鄉按郡國志蘇武冢在好畤縣東三十里里名守節鄉與此地里相接

  長安志卷十四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