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长安志 宋 宋敏求

12-長安志卷十一
  長安志卷十一    宋 宋敏求 撰

  縣一

  萬年

  萬年縣【唐赤今次赤】本漢舊縣高帝置屬左馮翊在今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櫟陽故城是三輔黄圖曰太上皇葬櫟陽北原起萬年陵因置萬年縣王莽改曰異赤晉屬京兆郡後魏復屬馮翊郡周地圖記曰後周明帝二年分長安霸城及姚興所置山北三縣於長安城中别置萬年縣屬京兆尹取漢縣舊名也天和三年省山北縣建德二年又省覇城北城二縣皆併入隋開皇三年遷都改萬年為大興徙治宣陽坊領市一坊五十四唐武德元年復為萬年縣二年析置芷陽縣七年省縂章元年析置明堂縣治永樂坊長安二年省天寶七載改萬年縣為咸寧縣至德三載復舊梁開平元年改為大年縣後唐同光元年復舊縣境【東西三十七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七鄉管二百七十六村二里【唐四十五鄉霸橋東有大陵鄉元載祖墓在黄臺鄉眞光中有霸城鄉餘不傳】

  洪固鄉在縣南一十五里管村四十八胄貴里

  龍首鄉在縣東一十五里管村三十五神鹿里

  少陵鄉在縣南三十里管村四十八

  白鹿鄉在縣南四十五里管村五十

  薄陵鄉在縣東三十五里管村三十六

  東陵鄉在縣東三十里管村四十

  苑東鄉在縣東北二十里管村三十九

  社壇在縣東南二里平康坊

  南郊壇

  百神壇

  靈星壇以上並在縣南一十五里啓夏門外

  風師壇

  青帝壇

  先農壇以上並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滻水東

  九宫壇在縣東南一十里古城春明門外

  馬祖壇大歷五年置

  鳴犢鎭在縣南六十里【鎭西原下有鳴犢泉俗傳因犢咆鳴而得泉武宗獵於大白原即鎭之西原也】

  灞橋鎭在縣東二十里【滋水驛疑在此】

  渭橋鎭在縣東四十里【即東渭橋李晟屯兵處】

  義谷鎭在縣南八十里【入乾祐路俗曰谷口鎭】

  莎城鎭唐昭宗乾寧二年繇啓夏門出居之今廢太寧驛在縣城東草市東至昭應驛四十六里西至秦川驛四里

  滋水驛在縣東北三十里兩京道里記曰隋開皇十六年置

  長樂驛在縣東十五里長樂坡下兩京道里記曰聖歷元年勅滋水驛去都亭驛路遠馬多死損中間置長樂驛東去滋水驛一十三里西去都亭驛一十三里灞橋隋開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舊所為南北兩橋【漢有灞館王莽更曰長存館灞橋王莽更曰長存橋】

  横灞官渡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入藍田路】

  渭橋渡在縣東北二十里

  光泰門渡在縣東二十里【入高陵耀州路】

  官磑店在縣東界

  終南山在縣南五十里東自藍田縣界西入縣界石鱉谷以谷水與長安縣為界東西四十里禹貢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孔安國注三山名言相望也詩曰終南何有有條有枚毛注周之名山中南也春秋左氏傳曰荆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杜注曰中南在始平武功縣南漢書曰太一山又為終南山五經要義曰太一一名終南山在扶風武功縣則終南太一不得為一山明矣蓋終南南山之搃名太一山之别號耳關中記曰終南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中居都之南也又曰終南太一左右三十里内名福地三秦記曰太一在驪山西去長安二百里山之秀者也一名地肺山【西京雜記曰終南山多合離草叢似江蘺而紅緑相雜莖皆紫色如紅羅有樹直上百尺無枝上結叢條狀如車蓋一青一赤望之斑駁如錦繡長安謂之丹青樹亦云華蓋樹】皇甫謐高士傳曰秦有東園公夏黄公綺里季甪里先生時呼四皓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敗漢高祖召之四人乃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之漢東方朔傳曰終南山天下之大阻也其山多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原此百工取給萬姓所仰足矣唐文宗詔曰每聞京師舊說以為終南山興雲即必有雨若晴霽雖密雲他至竟夕不霑濡宜命有司建立祠宇

  異原在縣西南二十八里

  白鹿原在縣東南二十里自藍田縣界至滻水川盡東西一十五里南接終南北至霸川盡南北一十里亦謂之覇上【事見藍田】

  少陵原在縣南四十里南接終南北至滻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長安縣界即漢鴻固原也宣帝許后葬於此俗號少陵原

  樂遊原在縣南八里漢書宣帝起遊廟在曲江北亦曰樂遊原

  長樂坡在縣東北一十里即滻水之西岸十道志曰舊名滻取隋文帝惡之改曰長樂坡蓋漢長樂宫在其西北

  高望堆長安圖曰在延興門南八里【潘岳西征賦曰憑高望之陽隈】御宿川在縣西南四十里揚雄羽獵賦序曰武帝開上林東南至御宿川孟康注曰為諸離宫别觀禁御不得使人往來遊觀止宿其中故曰御宿川漢元后傳夏遊蓹宿師古曰蓹宿苑在長安城南今之御宿川是也【三秦記曰樊川一名御宿川】樊川一名後寛川在縣南三十五里十道志曰其地即杜陵之樊鄉漢高祖至櫟陽以將軍樊噲灌廢丘功乃賜噲食邑於此故曰樊川三秦記曰長安正南秦嶺嶺根水流為秦川一名樊川金塢在縣北漢文帝廟在其北【一作縣北苑内】

  義谷在縣東南八十里東南至乾祐縣及金商等州西南有路至興元府

  錫谷在縣東南六十里有路至舊歸安鎭合義谷路通興元府

  羊谷在縣東南六十里

  炭谷在縣南六十里

  郊谷在縣東南六十里

  竹谷在縣南六十里【方輿記曰竹水俗謂之赤水出於媚谷】

  石鱉谷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荆谷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渭水在縣北五十里西自長安縣界流經縣界入臨潼渭陽之詩曰我送舅氏曰至渭陽史記曰西伯獵遇太公渭之陽與語大悦又曰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昭王三十四年又赤三日洪範五行傳曰赤者火色也盡赤以火沴水也渭水秦大川也隂陽亂秦用嚴刑敗亂之象漢書曰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三輔决録曰項仲山飲馬渭水日與三錢以償之山海經曰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隂北【鳥鼠同穴山今在隴西首陽縣渭水出其東經南安天水略陽扶風始平京兆至弘農華隂縣入河】列子曰夸父逐日渇飲渭水不足乃渴死淮南子曰渭水多力宜黍霸水【亦作灞】在縣二十一里自藍田縣來合滻水北流入渭

  滻水【亦作產】在縣東北流四十里入渭十道志曰荆谿狗枷二水之下流也水經注曰滻水出京兆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二水終始盡於苑中不復出地理志曰滻水出南陵縣之藍田谷西北流與二水合水出西南莽谷又曰滻水北至霸陵入霸水史記曰秦都咸陽霸產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祠之

  潏水今名流水【一作洗】自南山皇子陂西北流入縣界字林曰潏水出杜陵縣許愼說文曰潏古穴反水名在京兆杜陵漢書注晉灼曰潏音决師古曰地理志鄠縣有潏水北過上林苑入渭而今之鄠縣則無此水水經注曰潏水自樊川西北流經杜伯冢又西北經下杜城其字或作旁穴與沉字相似俗人因名沈水括地志曰潏水又名石壁谷水又名高都水漢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水入長安城【事見上卷王根第下】李善曰潏水徑至昆明池入渭【十道志曰漕水即沈水也亦名潏水】

  福水即交水也水經注曰上承樊川御宿諸水出縣南山石壁谷南三十里與眞谷水合亦名子午谷水庫谷澗水北流二十五里合採谷水下流入荆谷水號產水下流二十五里合霸水號霸水北流二里入渭

  採谷水來自藍田縣界西北流三十里入縣界二十里合採谷為產水北流四十里入霸水

  石門谷水來自藍田縣北流一十里入縣界合採谷水北流一十五里合庫谷水為產水

  荆谷水一名荆谿來自藍田縣至康村入縣界西流二十里出谷至平川合庫谷採谷石門水為荆谷水一名產水【兩京道里記曰荆溪本名長水後秦姚興避諱改焉】

  義谷水自縣界由乾祐縣下流入山一百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錫谷羊谷水入坑河西流一十五里入長安縣界郊谷水北流一十里合錫谷水自谷口北流一十里為坑河入長安縣分界

  石鱉谷水北流一十五里復西流一十里入長安縣界漕水由縣界坑河分水約五里西流

  龍首渠一名產水渠漢書曰穿渠得龍骨故名龍首渠自縣界龍首鄉馬頭埪堰滻水入此渠西流由府城東過入長安縣界【兩京道里記曰隋開皇二年引水北流入苑渠在長樂坡上】

  黄渠自義谷口澗分水入此渠北流一十里分兩渠一東北流入庫谷一西流入樊川灌溉稻田西流入坑河九龍池在縣東南五里九曲池在其西

  曲江在縣南一十里

  永安陂在縣南二十五里周七里十道志曰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因名皇子陂隋文帝改豐潤陂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周六里三輔舊事曰後周太祖名為中都陂隋文帝改

  洛女陂在縣東一十五里三輔舊事曰洛女冢南有洛陂俗號洛女陂

  軹道在通化門東北十六里漢元年秦王子嬰素車白馬降沛公處蘇林曰枳道亭名在長安東十三里師古曰枳音軹軹道亭在霸成觀西四里漢時有白蛾飛自東郭門經軹道入苑内地道記曰在霸水西長門亭漢書文帝出長門若見五人於道北立五帝壇郎官亭【漢武帝陳皇后葬霸陵郎官亭東】

  千人聚皇覧曰衛思后葬城東南桐栢園今千人聚是關中記曰宣帝父曰悼皇考母曰悼夫人墓曰奉明園衛皇后曰思后以倡優雜伎千人樂思后園今所謂千人鄉者是【漢書成帝建始四年長安城南有鼠銜黄栢葉上民冢栢及榆樹為巢桐栢尤多師古曰桐栢本亭名衛思后於其地葬也】

  獸圈在通化門東北二十五里

  霸陵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霸水之東十三州志曰霸陵秦襄王所築芷陽也漢文帝更名霸陵莽曰水革郡國志曰在通化門東二十里秦襄王葬於其坂謂之霸上其城即秦繆公所築漢王元年十月至霸上子嬰降文帝後六年宗正劉禮為將軍次霸上文帝後葬其地謂之覇陵因為縣東南至文帝陵十里王仲宣詩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晉改為霸城後周建德二年省關中記曰秦為銅人十三董卓壞以為錢餘二枚魏明帝欲徙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銅人即金狄也水經注曰城東之人見薊子訓與一老翁共摩挲銅人曰正見鑄此計時巳近五百年矣

  南陵故城在縣東南二十四里白鹿原上漢文帝七年置屬京兆尹漢舊儀曰薄太后葬之所亦謂之南霸陵因置縣以奉陵寢後漢省【漢書近水出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近音先歷反】杜陵故城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漢宣帝以杜東原上為初陵置縣曰杜陵而改杜縣為下杜城王莽改北杜陵曰饒安後魏改杜陵為杜縣後周建德二年省【漢書有周右將軍杜主祠四所】

  列國寺秦畿内置寺四十九所此其一也

  乾元寺在縣東北四十里乾元三年建

  靈應臺并下院共九處去縣六十里並在終南山【陸長源辨疑志曰長安城南四十里有靈母谷俗呼為炭谷入谷五里有惠炬寺寺西南澗水緣崖側一十八里至峯謂之靈應臺臺上置塔塔中觀世音菩薩鐵像像是六軍散將安太清鑄造】

  牛頭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貞元六年建

  羅漢寺在縣南六十里終南山石鱉谷有羅漢石洞三太平興國寺在府東街舊圖經曰本唐紫微宫天祐初為寺按西京記承天門南為皇城乃左右春坊與東宫重明門之地

  廣惠公祠唐開成二年册終南山為廣惠公命長安縣令杜□於南山下置寺宇以季夏土王日致祭

  靈臺神廟在縣東北四里十道志曰漢文帝罷露臺於此

  九龍堂在縣東六里【事具九龍池】

  澄源夫人湫廟按今縣有顯應夫人廟所在與此正同當時澄源改封在終南山炭谷去縣八十里唐封澄源夫人湫池尚在漢文帝廟在縣東本陵北去縣二十五里

  漢宣帝廟在縣東南本陵北去縣一十里

  昭靖太子陵在細柳北原

  尖塚兩京道里記曰在通化門東二里皇覧云是呂不韋冢三輔舊事云是子楚母冢皆非也其冢制度廣大豈人臣所宜據韋述兩京記則秦襄王夀陵蓋不韋實始皇之父而始皇名襄王之子以此致惑也馬冢漢滕公夏侯嬰冢也東臨霸水郡國志曰滕公乘馬至此馬踣地悲鳴因掘地得石槨銘曰佳城鬰鬰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公曰天也吾死即安此冢在飲馬橋南時人謂之馬冢【長安圖曰漢時七里有飲馬橋夏侯冢在橋南】

  蝦蟇陵在縣南六里韋述西京記本董仲舒墓李肇國史補曰昔漢武帝幸芙蓉園即秦之宜春苑也每至此墓下馬時人謂之下馬陵歲月深遠誤為蝦蟇爾懿宗母元昭晁太后慶陵在縣東二十五里

  僖宗母惠安王太后夀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顔師古墓在縣南二十里

  王君㚟墓在縣東界滋水驛東道北兩京道里記曰君㚟開元中任凉州都督死王事招魂葬此張說為碑渾瑊墓在縣西南十五里

  四皓廟在終南山去縣五十里唐元和八年重建唐杜相公祠在古城啓夏門内道東去縣八里咸通六年建

  漢太上皇陵按高祖十年太上皇崩葬萬年師古曰三輔黄圖曰高祖初居櫟陽故太上皇因在櫟陽及崩葬其北原故萬年邑置長丞

  薄太后陵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白鹿原上【兩京道里記曰陵高四十丈周圍三里六十步去道五里】

  文帝霸陵在縣東一十里白鹿原上【顔師古曰在長安東南關中記曰陵上為池池有出道以瀉水】

  宣帝杜陵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臣瓚曰在長安南五十里】

  唐明皇貞順武皇后敬陵在縣東四十里

  武宗母宣懿韋太后福陵在縣東二十五里

  蕭望之墓在縣東南五里古城春明門外

  唐杜如晦墓在縣南三十里

  邴吉墓在縣南二十里

  昭宗母恭憲王太后安陵在縣東二十五里

  靖恭太子陵在見子西原【中宗常幸見子陵獵今按霸橋近東三里有大陵鄉俗語訛呼為建子陵】

  長安志卷十一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