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周易爻变易缊 元 陈应润

2-周易爻變易緼卷首
  周易爻變易緼卷首

  序圖說

  易之有圖尚矣河圖洛書有象而旡文不圖不可也易有太極太極以下繫以兩儀四象八卦之辭旡圖亦可也然而釋大傳者以大少隂陽為四象而不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四象兼之周濓溪作太極圖不言兩儀四象八卦之名又加無極二字於太極之上雜以老子之學失大傳之本旨故其圖不容於不改也八卦自伏羲畫出巳有定位因邵康節以丹經之學撰先天之圖以易其位故其圖不容於不正也爻變之法古無此圖因說易者不知爻變之義故此圖不容於不作兼以卦變附其右逆順之圖古亦无有因先天之圖以巳生未生之卦為逆順使數往知來之理不明故此圖亦不容於不作也非僭也以俟賢者取正焉

  太極圖說

  繫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言天地未判之先已有此至極之理造化玄妙神機不測兩儀既分乾坤定位則四象八卦自此而生四象如在天成象二十八宿分布於四方日月五星運行乎其中在地成形如山川草木禽獸之類分聚於四方春夏秋冬則運行乎天地之間如此自然不假安排不勞整頓先儒以太少隂陽為四象且八卦未生安得先有揲蓍之法宋周濂溪先生作太極圖加无極於太極之上陸象山謂其傳老子之學與朱文公辯之詳矣又以隂静陽動為兩儀易水火木金土之位恐非易有太極之本旨然則濂溪先生自是一家議論釋易之大傳恐初學者不可曉今重畫此圖則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義粲然復明

  伏羲所畫八卦之方位本如此文王

  因之夫子繫易然後言其方位使人

  易曉因邵康節有先天後天之說遂

  分其圖為二先天則乾南坤北後天

  則今此之圖也且天之為義大為天

  未有可以並其大者彼以天有先後

  之分則有二天矣孟子曰天无二日民

  无二王二日二王且不可况天而可

  以分為二乎故刪去先天以此為正

  八卦圖說

  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又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此伏羲所定八卦之位文王演易因之為卦辭爻象孔子繫易說卦帝出乎震一章八卦之位瞭然明白初无先天後天之分漢魏以來諸儒注釋亦未有先天後天之說因宋邵康節有傳於李挺之穆伯長得陳希夷學仙之術以漢魏伯陽丹經參同契借易卦直日增減火候之圖遂以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為先天之學自震歷離兌至乾為已生之卦為順數自巽歷坎艮至坤為未生之卦為逆數而以帝出乎震一章為文王所畫之易為後天之圖簧鼔後世苟伏羲所畫之卦乾南坤北而文王易其位於離南坎北則是二聖人自相矛盾何以見演易之功朱文公嘗曰康節說伏羲八卦乾位在南坤位在北文王重易更定在此其說甚長大㮣近於附會穿鑿故不深留意然說卦有說卦位意不能使人曉然且闕之不必強通此時歐陽永叔亦言其不足信惜乎當時諸公不以參同契丹經與之詳辨遂使其惑人之深流弊後世且伏羲畫卦之時仰觀俯察先得乾坤之象焉為隂陽之父母而生六子彼以坤為未生之卦則是先有六子而後生坤母也於理頗礙夫天地之位既定艮東北兌正西少男少女之氣感說故曰山澤通氣震東方巽東南長男長女體乾用事位相逼近故曰雷風相薄至於離南坎北地相遠也故曰水火不相射八卦交錯爻象之變【闕】然後逆順之數生非卦象之逆順也今依夫子所繫之易止以離南坎北之圖為八卦之定位

  河圖之數自伏羲龍馬負圖而出天一地六合為水

  居北方地二天七合為火居南方天三地八合為木

  居東方地四天九合為金居西方天五地十合為上

  居中央此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也

  大衍之數亦自河圖中出四方水火金木之數合四

  十五數而不可易也中既有十數乘五而為土虚五

  不用也又虚太極一點而不敢用則用四小九數為

  揲著法也

  洛書之數禹治水洛出神龜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

  四為肩六八為足象龜之形天乃錫禹洪範九疇一

  五行二五事三八政四五紀五皇極六三德七稽疑

  八庶徵九福極

  参伍錯綜自洛書中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中含五

  數皆十五數二四速上之九六八速下之一皆十五

  數以至左從四三八右從二七六十五數又左肩四

  右足六右肩二左足八中含五數皆十五也

  大衍之數說

  繫辭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先儒之論大衍之數何其異同之紛紜也京房曰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其一不用者蓋天之生氣故以虛求實也馬季良曰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以至四時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氣北辰居中不動故止用四十九也鄭康成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而起數五行減五大衍又減一故止用四十九也王弼曰衍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一不用者蓋不用則用以之道非數則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九數之極也唐一行謂易之六十四卦皆以六為爻之位太極函三為一上下二卦各三爻皆本於一一即六也當為天地之數則一六混夫五十有五之中及其為大衍之數則歛六以為一故虛其一止用四十有九也朱子啟蒙曰河圖洛書之數中皆五衍而各極其數以至於十則合為五十矣蓋伏羲畫易之時未有洛書也邵康節云圓者河圖之象方者洛書之數圓者星也歷紀之數其肇於此乎方者土也畫州井地之法其肇於此乎且三皇開天立極畫州井地何待洛書之出而為之是皆不本大傳之旨而為之臆說也且大傳天數五地數五之章明繫乎大衍之數之首愚謂大衍之數即河圖之數也河圖以天數五地數五合而為五十有五然四方一六之水三八之木二七之火四九之金合四數不可易也至於中間既有十數乘之為土則五為虚位矣止用五十數又以始初一點之太極虚而不敢用則用四十九數為揲蓍之法明矣

  爻法圖

  爻法之變一卦六爻可變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卦每卦可變為六十四卦計三千八百四十卦通二萬三千四十爻焦贛易林蓋本於此乾之成象自坤一變為復六變為乾七變而為姤矣

  六變乾 五變夬 四變大壯 三變泰二變臨 一變復

  成象之謂乾    

  【自坤而變用六法也】

  六變坤 五變剥 四變觀 三變否二變遯 一變姤

  效法之謂坤    

  【自乾而變用九法也】

  坤之效法自乾一變為姤六變為坤七變為復故曰七日來復

  卦變圖

  卦法之變一卦可變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變為六十四卦計三千八百四十卦皆從效法中變夬大畜大有需小畜大壯

  泰乾萃剥晋比

  觀豫否坤隨頤

  噬嗑屯益復无妄震

  大過蠱鼎井恒升

  姤巽困蒙未濟渙

  解師訟坎革賁

  既濟家人豐明夷同人離

  咸旅蹇漸小過謙

  遯艮損暌中孚節

  歸妹臨履澤

  爻法卦變圖說

  繫辭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此夫子繫易示人爻變之法深切著明因先儒改爻字為效字遂使爻變之法不明且伏羲畫卦之時仰觀俯察得乾坤之象為隂陽之父母而生震坎艮三男巽離兌之三女隂陽相摩八卦相盪變為六十四皆自乾坤用九用六變化中來且乾卦一變為姤六變為坤此坤之爻法也坤卦一變為復六變為乾此乾之成象也聖人豈不識一效字錯書為爻以訛傳訛失易本旨又因宋邵康節傳丹經之學以乾一兑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隂陽老少之說遂使爻變之法不明卦變之義不通且諸卦自乾坤而生彼以坤綴於八卦之末則是先有六子而後生坤母也於理頗碍今畫此二圖使易之本旨復明

  逆順圖

  易說卦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又曰易逆數也

  乾自坤變下自復而至於夬未至於乾巳知姤來其下矣故夬順而姤逆也

  六變乾 五變夬 四變大壯 三變泰二變臨 一變復

       

  六變坤 五變剥 四變觀 三變否二變遯 一變姤

       

  坤自乾變下自姤而至於剥未至於坤已知復來其下矣故剥自順而復逆也

  坎離二卦反對既濟未濟之逆順乃其變

  也

  頤大過二卦反對頤陽下而隂上為順大過

  上下皆隂為逆也

  中孚小過二卦反對中孚上下皆陽為順小過

  上下皆隂為逆也

  蒙屯  訟需   比師  履小畜否泰 有大同人  豫謙  蠱隨觀臨  賁噬嗑  復剥  奮无妄恒咸 壯大遯  夷明晋  暌家人解蹇  益損   姤夬  升萃井困  鼎革   艮震 妹歸漸旅豐  兌巽   節渙  □既濟右屯蒙等五十六卦屯自下數上為順蒙自上數下為逆餘卦放此

  逆順圖說

  說卦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風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學易者不獨明夫逆順之數又當明夫逆順之理且天地定位是乾西北坤西南之定位也其詳巳見八卦圖說因邵康節以丹經之學撰為先天之圖遂以乾一兌二離三震四為巳生之卦逆數而為順數又以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未生之卦順數而為逆數顚倒錯亂眩惑後人且伏羲畫卦之時仰觀俯察先得乾坤之象為隂陽之父母而後生六子彼以坤卦為未生之卦則是先有六子而後生坤母也其說於理極是不通然則逆順之數何從而攷其的耶繫辭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乾之初爻變姤次遯次否次觀以至於剥未至於坤已知復之來於下矣故剥往而復來剥順而復逆此乾卦用九爻法也坤之初爻變復次臨次泰次大壯以至於夬未至於乾巳知姤來於下矣故夬往而姤來夬順而姤逆此坤卦用六爻法也他如屯順而蒙逆泰順而否逆展卷觀卦已知其為逆順矣何必設為怪僻之論艱深之辭以惑學者今畫此圖庶使逆順之數如指諸掌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