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籍书目查询 >

《說文解字補義》

包希魯
书名《說文解字補義》
书名 说文解字补义
作者包希魯
版本明初刊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元包布魯撰 上闕間適際兵燹,既無文字可考,復寡師友相資,顛沛之際,作輟非一,離索孤陋,譌謬實多,然畏天命,悲人窮,亦希韓子之心者也。苟使扶持世教者,舉循聖賢之道,則人極豈不立,而人生豈不遂哉?此余之深感乎是者也,故其間多憤世之詞焉。雖然,其志則願人人之明乎此理,而其勢則千萬人不能見信於一二,以安於故習,溺於所聞者衆,又豈無徵不尊者之所能變其膠固也哉?矧生乎今之世,而欲反古之道,容可取及身之烖乎?唯藏於家,以貽子孫,使習而察之,庶行之而著乎,慎無以求聞也。有求聞之心,即私欲也。焉有私欲而可爲聖賢之學者乎?至正乙未冬十一月日長,至包希魯序。 《揅經室外集》:《説文解字補義》十二卷,元包希魯撰。按,希魯字魯伯,進賢人。《江西通志》稱其穎異,嘗授今、古文《尚書》于吴草廬。動履端嚴,爲後進楷法,其教人先德行,後文藝,士習爲之一新。所著有《四書凡例》、《易九卦衍義》、《詩小序辨》、《説文解字補義》及《原教》、《説儒》等篇。此書從至正刊本影寫。錢大昕《元藝文志》載之書中,體例悉依徐鍇《韻譜》,間于『補注』、『補音』之後,增加『補義』云云者,皆希魯作也。其議論多宋學,然於古人制字審音之法,時出新意,補前人所未及,似亦小學中可存之書。 張氏金吾曰:希魯字魯伯,進賢人。學問該博,操行高潔,門人受業者必先學問而後文藝,士習爲之一新,稱之曰忠文先生。是書前有至正乙未自序,止存末頁一頁,而畏天憫人之心,居今反古之志,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若不求聞達,屏絶私欲,皆粹然儒者之言。讀其序,可以知其書,且可以知其人也。其書依《五音韻譜》例,分四聲編次,凡上平、下平各二卷,上聲四卷,去聲一卷,入聲三卷。釋『位』字云:『《論語》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故有位者,人之所當立,故從人立。釋『利』字云:『天以美利利乎人,莫大乎五穀。禾,五穀之總名也,然必銍乂而後成其利也,故從刀從禾。』其説皆極精核。釋『母』字云:『《春秋傳》曰:「女德無極。」《詩》云:「女也不爽。」蓋爲女子者,當不亂其德,而戒無厭也,故從女。一者,一其心而使不二也,一者端純之義也,惟執一而後能禁止其無厭之德而不爽也,故從女從一。女有奸之者,其説戾於理。』釋『家』字云:『家,古文從宀從众。众,三人聚處也。蓋人之爲家,必有父母、夫婦、子孫,始可成家,此所以從众也。蓋『众』字與『豕』字相類,皆以六筆成字,後世傳寫之變。』釋『王』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土爲王。』其説雖與許君違異,然皆有義可通,足資參考。至若釋『從』字而指事之義明,釋『離』字而假借之説著,釋『東』字而轉注之類顯,釋『工』字而會意之屬通,知其究心於六書者深矣。至其借字義以寓箴規,若『宫』則勵以芘民恤下,『才』則勉以論道經邦,斥自暴自棄之不得爲人,論記誦詞章之不可稱儒,于『俗』字則諄諄乎移風易俗之原,于『仁』字則兢兢乎天理人欲之分,此又作者微意所在,欲後人深思而默會者也。《焦氏經籍志》、《傳是樓書目》、錢氏《補元史藝文志》俱著録此本,猶是元時舊槧。予從李松門書坊中,以廉值得之,如獲奇珍瓌寶,思欲據爲帳中秘矣。適錢塘何夢華元錫先生過予齋頭,見之擊賞不置,欲從予假録副本。予以希魯著述甚富,見於《補元史藝文志》及《萬姓統譜》者,今皆散佚無傳,惟是書僅存。兹既幸歸予手,若不公諸同好,廣爲傳布,則雖寶如球璧,什襲而藏,於是書何禆?於予又何裨?且予喜藏書,不能令子孫亦喜藏書,聚散無常,世守難必,即使能守,或童僕狼藉,或水火告災,一有不慎,遂成斷種,則予且爲包氏之罪人,用倩善書者録副本以贈。予之不敢自秘,正予之寶愛是書也。 案,此永樂刊本,前有永樂年序,見《蛾術編》。此本失去前序,張氏以爲元版者,誤也。然書雖明刊,流傳極罕,不僅與元版同珍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该书影印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东北丛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