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籍书目查询 >

《春秋集傳》

趙汸
书名《春秋集傳》
书名 春秋集传
作者趙汸
版本明刊本
分类經部>春秋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元新安東山趙汸輯編 《春秋》,聖人經世之書也。昔者,周之末世,明王不興,諸侯倍畔,夷狄侵陵,而莫之治也。齊桓公出,糾之以會盟,齊之以征伐。上以尊天王,下以安中國,而天下復歸於正。晉文公承其遺烈,子孫繼主夏盟者百有餘年,王室賴之,故孔子稱其功曰:『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及乎晉伯不競,諸侯復散,大夫專國,陪臣擅命,楚滅陳、蔡,宋滅曹,吴入盟諸夏,則天下之亂極矣。孔子生於斯時,道足以興周,而患夫當世諸侯莫能用之,蓋嘗歎曰:『苟有用我者,吾豈爲東周乎?』『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始蓋有意於齊,晚尤拳拳於魯也。又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使仲尼得君,復周公之法,修桓、文之業,率天下諸侯以事周,則文王之至德,吾無間然矣。是夫子之志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則六卿之晉、田氏之齊、三家之魯、出公之衞,可正也。興滅國,繼絶世,舉逸民,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則文、武之政可舉也。足食足兵而民信之,則戎狄可膺,荆舒可懲也。當是之時,以夫子而合諸侯,匡天下,猶運之掌也。既而道終不行,則又歎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此其心豈能一日而忘天下者?於是西狩獲麟,則夫子老矣。嘉瑞既應,而天下莫能宗,予雖聖人亦無以見其志矣。乃即魯史成文,斷自隱公,加之筆削,列伯者之功過,以明尊天王、内中國之義。貶諸侯,討大夫,誅其亂臣賊子,以正人心,示王法,蓋天之所命也。是歲之夏,齊陳恒弒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請討之。適當修書之際,夫豈欲託諸空言者哉?故曰:聖人經世之書也。書成一歲而孔子卒,當時高第弟子蓋僅有得其傳者。歷戰國、秦、漢以及近代,説者殆數十百家,其深知聖人制作之原者,鄒孟氏而已矣。善夫孟子之言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此孔門傳《春秋》學者之微言也。周雖失政,而先王詩書禮義之教結於民心者未泯,故善有美,而惡有刺,人情猶不能忘於其上也。迨其極也,三綱五常顛倒失序,而上下相忘,怨刺不作,則文、武、成、康治教之迹始湮滅無餘矣。夫世變如此,而《春秋》不作,則人心將安所底止乎?故曰:『詩亡然後《春秋》作。』隱、桓之世,王室日卑,齊伯肇興,《春秋》之所由始也。定、哀之世,中國日衰,晉伯攸廢,《春秋》之所由終也。方天命在周未改,而上無天子,下無方伯,桓、文之事,不可誣也,是以聖人詳焉。故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古者列國皆有史官,掌記一國之事。《春秋》,魯史策書也。事之得書、不得書,有周公遺法焉。太史氏掌之,非夫人之所得議也。吾魯司寇也,一旦取太史所職而修之,魯之君臣,其能無惑志歟?然則將如之何?凡史所書,有筆有削,史所不書,吾不加益也,故曰:『其文則史。』史主實録而已。《春秋》志存撥亂,筆則筆,削則削,游、夏不能贊一辭,非史氏所及也,故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此制作之原也。學者即是而求之,思過半矣。然自孟氏以來,鮮有能推是説,以論《春秋》者,蓋其失由三傳始。左氏有見於史,其所發皆史例也,故常主史以釋經,是不知筆削之有義也。公羊、穀梁有見於經,其所傳者猶有經之佚義焉,故據經以生義,是不知其文則史也。後世學者舍三傳則無所師承,故主左氏則非公、穀,主公、穀則非左氏,二者莫能相一。其有兼取三傳者,則臆決無據,流遁失中。其厭於尋繹者,則欲盡舍三傳,直究遺經,分異乖離,莫知統紀,使聖人經世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則其來久矣。永嘉陳君舉始用二家之説,參之左氏,以其所不書,實其所書,以其所書,推見其所不書,爲得學《春秋》之要,在三傳後卓然名家。然其所蔽,則遂以左氏所録爲魯史舊文,而不知策書有體,夫子所據以加筆削者,左氏亦未之見也。左氏書首所載不書之例,皆史法也,非筆削之旨。公羊、穀梁每難疑以不書發義,實與左氏異師,陳氏合而求之,失其本矣。故於左氏所録而經不書者,皆以爲夫子所削,則其不合於聖人者亦多矣。由不考於孟氏,而昧夫制作之原故也。蓋嘗論而列之,策書之例十有五,而筆削之義有八。策書之例十有五,一曰:君舉必書,非君命不書。二曰:公即位不行其禮不書。三曰:納幣逆夫人,夫人至,夫人歸,皆書之。四曰:君夫人薨,不成喪不書,葬不用夫人禮則書卒,君見弒則諱而書薨。五曰:適子生則書之,公子、大夫在位書卒。六曰:公女嫁爲諸侯夫人,納幣、來逆、女歸、娣歸、〔來〕媵、致女、卒葬、來歸皆書,若爲大夫妻,書來逆而已。七曰:時祀時田,苟過時越禮則書之,軍賦改作踰制亦書於策。此史書之録乎内者也。八曰:諸侯有命告則書,崩卒不赴則不書,禍福不告亦不書,雖及滅國,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於策。九曰:雖伯主之役,令不及魯,亦不書。十曰:凡諸侯之女行,惟王后書,適諸侯,雖告不書。十一曰:諸侯之大夫奔,有玉帛之使則告,告則書。此史書之録乎外者也。十二曰:凡天子之命無不書,王臣有事於諸侯,則以内辭書之。十三曰:大夫已命書名氏,未命書名,微者名氏不書,書其事而已,外微者書人。十四曰:將尊師少稱將,將卑師衆稱師,將尊師衆稱某帥師,君將不言帥師。十五曰:凡天災物異無不書,外災告則書之。此史書之通録乎内外者也。筆削之義有八,一曰存策書之大體。凡策書之大體曰天道,曰王事,曰土功,曰公即位,曰逆夫人,夫人至,世子生,曰公夫人外如,曰薨葬,曰孫,曰夫人歸,曰内女卒葬,曰來歸,曰大夫公子卒,曰公大夫出疆,曰會盟,曰出師,曰國受兵,曰祭祀蒐狩越禮,軍賦改作踰制,外諸侯卒葬,曰兩君之好,曰玉帛之使,凡此之類,其書於策者,皆不削也。《春秋》,魯史也,策書之大體,吾不與易焉,以爲猶魯《春秋》也。二曰假筆削以行權。《春秋》撥亂經世,而國史有恒體,無辭可以寄文,於是有書有不書,以互顯其義。書者筆之,不書者削之,其筆削,大凡有五:或略同以存異,公行不書至之類也;或略常以明變,釋不朝正、内女歸寧之類也;或略彼以見此,以來歸爲義則不書歸,以出奔爲義則殺之不書之類也;或略是以著非,諸殺有罪及勤王復辟不書之類也;或略輕以明重,非有關於天下之故不悉書是也。三曰變文以示義。《春秋》雖有筆有削,而所書者皆從主人之辭,然有事同而文異者,有文同而事異者,則予奪無章而是非不著,於是有變文之法焉,將使學者即其文之異同詳略以求之,則可别嫌疑明是非矣。四曰辨名實之際,亦變文也。正必書王,諸侯稱爵,大夫稱名氏,四夷大者稱子,此《春秋》之名也。諸侯不王而伯者興,中國無伯而夷狄横,大夫專兵而諸侯散,此《春秋》之實也。《春秋》之名實如此,可無辨乎?於是有去名以全實者,征伐在諸侯則大夫將不稱名氏,中國有伯則楚君侵伐不稱君。又有去名以責實者,諸侯無王則正不書王,中國無伯則諸侯不序君,大夫將略其恒稱則稱人。五曰謹華夷之辯,亦變文也。楚至東周,强於四夷,僭王猾夏,故伯者之興,皆以攘却爲功。然自晉伯中衰,楚益侵陵中國,俄而入陳,圍鄭,平宋,盟於蜀,盟於宋,會於申,甚至伐吴,滅陳,滅蔡,假討賊之義,號於天下,天下知有楚而已,故《春秋》書楚事,無不壹致其嚴者,而書吴、越與徐,亦必與中國異辭,所以信大義於天下也。六曰特筆以正名。筆削不足以盡義,而後有變文。然禍亂既極,大分不明,事有非常,情有特異,雖變文猶不足以盡義,而後聖人特筆是正之,所以正其名分也。夫變文雖有損益,猶有史氏恒辭,若特筆則辭旨卓異,非復史氏恒辭矣。七曰因日月以明類。上下内外之無别,天道人事之反常,六者尚不能盡見,則又假日月之法,區而别之。大抵以日爲詳,則以不日爲略;以月爲詳,則以不月爲略。其以日爲恒,則以不日爲變;以不日爲恒,則以日爲變。甚則以不月爲異。其以月爲恒,則以不月爲變;以不月爲恒,則以月爲變。甚則以日爲異。將使屬辭比事以求之。則筆削、變文、特筆既各以類明,而日月又相爲經緯,無微不顯矣。八曰辭從主人。主人謂魯君也。《春秋》本魯史成書,夫子作經,唯以筆削見義。自非有所是正,皆從史氏舊文,而所是正,亦不多見,故曰辭從主人。此八者,實制作之權衡也。然聖人議而弗辯。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善而見録則爲褒,惡而見録則爲貶,其褒貶於千萬世人心之公而已,聖人何容心哉?辭足以明義斯已矣,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是故知《春秋》存策書之大體,而治乎内者,恒異乎外也,則謂之夫子法書者,不足以言《春秋》矣。知《春秋》假筆削以行權,而治乎外者,恒異乎内也,則謂之實録者,不足以言《春秋》矣。知一經之體要,議而弗辯,則凡《春秋》賞人之功,罰人之罪,去人之族,黜人之爵,褒而字之,貶而名之者,亦不足以論聖人矣。故學者必知策書之例,然後筆削之義可求,筆削之義既明,則凡以虚詞説經者,其刻深辯急之説,皆不攻而自破。苟知虚詞説經之無益,而刻深辯急果不足以論聖人也,然後《春秋》經世之道可得而明矣。雖然,使非孟子之遺言尚在,則亦安能追求聖人之意於千數百年之上也哉?汸自早歲獲聞資中黄楚望先生論五經旨要,於《春秋》以求書法爲先,謂有魯史書法,有聖人書法,而妙在學者自思而得之,乃爲善也。於是思之者十有餘載,卒有得於孟氏之言,因其説以考三傳,及諸家、陳氏之書,而具知其得失異同之故,反復推明,又復數載,然後一經之義始完,屬辭比事,莫不粲然,各有條理。荐經離亂,深恐失墜,乃輯録爲書,以爲後世學《春秋》稍知本末者,賴有左氏而已。故取《左傳》爲之補註,欲學者必以考事爲先,其文與義則三傳而後諸家之説苟得其本真者,皆傅以己意,暢而通之,名曰《春秋集傳》,凡十五卷。尚意學者溺於所聞,不能無惑,别撰《屬辭》八篇,發其隱蔽,傳諸同志,以俟君子,或有取焉。新安趙汸序。 金曰鐍跋嘉靖乙卯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该书影印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新編男女對唱:不分卷 荃察余齋文續存:[1卷] 周易姚氏學:16卷 製火藥法:3卷  (篆文詳註)日本大玉篇:12卷 新寧州志:[光緒]:6卷,首1卷 月令廣義:24卷,首圖說1卷 東穀易翼傳:二卷 注釋唐詩三百首 李氏音鑑:六卷 宋刻算經六種(附一種) 明季稗史匯編 詩畸:8卷,外編2卷 漁渡董氏宗譜:[紹興]:30卷,首1卷 鶴林玉露:18卷 表異錄:20卷 雞跖集 李長吉昌谷集句解定本:4卷 昌化縣志:[康熙]:5卷 科爾沁忠親王死事略 萬縣志:[乾隆]:4卷 伊闕佛龕碑 蛻私軒易說:2卷 笠澤叢書:4卷,補遺1卷 夷牢溪廬文鈔:6卷 商城失陷記 太史華句: 8卷 金谷遺音:[一卷] 爵秩全覽(宣統己酉春季): 不分卷 柏梘山房文集:16卷 (臨川四寶第一)唐本廟堂碑 大集譬喻王經:二卷 經鉏堂金石小箋:2卷 重刻黃文節山谷先生文集:30卷 菱湖鎮志:44卷,首1卷 御選唐詩:三十二卷,目錄三卷 敦書咫聞:2卷 十駕齋養新錄:20卷,餘錄3卷 金陵玄觀志:13卷 覺菴詩草:1卷 法本科一年甲乙日文講義 菱湖鎮志:[光緒]:44卷,首1卷 詩韻指掌:2卷 漢西域圖考:7卷 覃研齋三種 木皮鼓詞 孔子改制考:21卷 元包數總義:2卷 遊宦紀聞:十卷 弱水詩:8卷 永泰縣志:十二卷 武塘野史:二卷 水滸畫譜:2卷 淳源饒氏重修族譜:[安徽]:12卷,卷首1卷,卷末1卷 鐘離春智勇定齊:1卷 黃雪瀑集:不分卷 梅雪山房文存:2卷 孔子家語:10卷 新編岳孔目借鐵拐李還魂:1卷 [亞西亞洲地圖集]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