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魏礼(1629—1694)卒。

输入历史事件:

  魏礼(1629—1694)卒。

公元1694年 是年
  魏礼(1629—1694)卒。

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公元1694年),卒岁:魏礼,江西宁都县诸生。卒年六十六。入国史《文苑传》。”《清史列传•文苑传》:“礼,字和公,禧弟。少鲁钝,受业于禧,禧尝笞詈之,礼弗憾,曰:‘兄固爱弟也。’禧喜过望。方九岁,父将析产,持一田券,踌躇曰:‘与祥,则礼损矣,奈何!’礼适在旁,应声曰:‘任损我,毋损伯兄!’父笑曰:‘是故鲁钝者耶?’礼寡言,急然诺,喜任难事。恒郁郁不得志,乃益事远游,足迹遍天下。所至必交其贤豪,物色穷岩遗佚之士。年五十,倦游,反于翠微左干之巅,构屋五楹。是时伯叔踵逝,石阁勺庭,久虚无人,诸子各散处,不复居易堂。礼独身率妻子居十七年,未他徙。卒,年六十六。著有《诗文集》十六卷。”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一六选魏礼诗七首,又加按语云:“宁都三魏,长善伯,次叔子,季和公。善伯任侠好义,当时隐君子暨族戚倚以为安危者三十馀年;叔子豪于文,以议论倾动海内;和公稍晚出,师事叔子,其文尤奇辟警动,而终归于正大。”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一二选魏礼诗七首,《诗话》云:“季子五言古诗,辞朴而意深。彭躬庵论其《再到岭南》诗一章‘诵之惨但,过于《春陵行》’,洵为知言。”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著录魏礼《魏季子文集》十六卷:“撰《魏季子文集》十六卷,禧为之序。谓诗好汉魏,文好周秦诸子,及其成也,诗类韩推之,文则近柳子厚。自今观之,才气奔放不如禧。而较谨饬有法。诗则颇近江西宗派,《西行诗》一百三首,一气贯注,实为杰作。子世效、世俨,继以古文著名,与从兄世杰称‘小三魏’。”张舜《清人文集别录》卷二著录魏礼《魏季子文集》十六卷(《宁都三魏全集》本):“礼于文章之事,实不逮其兄远甚,盖为天资所限,仅以鲁得之,未能若其兄之才气发越也。”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八著录魏礼《魏季子诗集》六卷(《宁都三魏全集》本):“是集首魏禧、彭士望序……集中作于粤中及琼崖者,《云零石歌》《乘月渡海歌》,并联袖交陈恭尹。而《海南道中三十首》,尤称杰作,彭士望评云:‘三十首中,水陆舟车,人民城郭,花木虫鱼,风俗物色,成败枯荣,甘苦夷险,雄奇细碎,阴晴寒暑,靡不毕载,令读者如身置其地,目击其情。’”


吾丘寿王上疏愿击匈奴,对诏良善,复为郎。
董仲舒作《止雨》。
主父偃奏董仲舒《灾异之记》于武帝;武帝召示诸生,论罪当死;诏赦罪免,复为太中大夫,然从此不复敢言灾异。
司马相如四十一岁,作《大人赋》,武帝大悦,飘飘欲仙。
董仲舒六十一岁,与瑕丘江公议于武帝前,胜之;武帝遂用董生,尊《公羊》学。
吾丘寿王约二十八岁,拜东郡都尉。
兒宽约二十岁,或于此年受业孔安国。
灌夫家属横行,颍川儿作歌讥之。
吾丘寿王约二十九岁,受武帝玺书责难,谢罪言状。
严助或于此年迁会稽太守。
孔安国约二十四岁,或于此年为谏大夫。
司马迁十五岁,此年前后从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河间王刘德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
河间王刘德卒(? —前130)。
司马相如奉使责唐蒙,作《喻巴蜀檄》;还报,拜中郎将,建节使蜀。
卓王孙于蜀献牛、酒以交欢司马相如,“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乃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
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辕固年约九十三,以贤良征,诸儒毁之曰“固老”,罢归。
公孙弘七十岁,对策第一,复拜博士,待诏金马门;复上疏,武帝以册书作答;奉使西南,还报西南夷无所用,武帝不听;以朝会不肯面折廷辩,得武帝宠,一岁中迁左内史。
公孙弘侧目视辕固,辕固忠告其“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公孙弘七十一岁,丧后母,服丧三年。
司马相如四十五岁,作《难蜀父老》。
司马相如《长门赋》约作于此时。
东方朔三十三岁,陛戟殿下,直言切谏,历数窦太主男宠董偃之罪,使武帝令窦太主引内董偃之酒宴自宣室移往北宫;得武帝黄金三十斤之赐。
东方朔作《立皇子禖祝》。
枚皋作《皇太子生赋》。
枚皋为卫皇后立,奏赋以戒终。
主父偃为立卫皇后事立功。
司马相如四十六岁,失官。
兒宽约二十四岁,或于此年为掌故。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