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梁辰鱼(1519—1591)《浣沙记》或作于今年。

输入历史事件:

梁辰鱼(1519—1591)《浣沙记》或作于今年。

公元1543年 本年
梁辰鱼(1519—1591)《浣沙记》或作于今年。

《浣纱记》标志着南戏时代终结和传奇时代开始。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二《昆腔》云:“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能谐声律,转音若丝。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之属,争师事之惟肖。而良辅自谓勿如户侯过云适。每有得,必往咨焉。过称善乃行,不,即反复数次勿厌。时吾乡有陆九畴者,亦善转音。顾与良辅角,既登坛,即愿出良辅下。梁伯龙闻,起而效之,考订元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苎》《浣沙》诸曲。又与郑思笠精研音理,唐小虞、陈楳泉五七辈杂转之,金石铿然。谱传藩邸戚畹金紫熠爚之家,而取声必宗伯龙氏,谓之昆腔。张进士新勿善也,乃取良辅校本,出青于蓝,偕赵瞻云、雷敷民与其叔小泉翁,踏月邮亭,往来唱和,号南马头曲。其实禀律于梁,而自以其意稍为均节,昆腔之用勿能易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本)或以为《浣纱记》成于嘉靖四十二年左右甚或成于万历初年。详见吴书荫《<浣纱记>的创作年代及版本》,收入《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8年刊行。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梁伯龙传奇》:“《浣纱》初出,梁游青浦,时屠纬真隆为令,以上客礼之,即命优人演其新剧为寿。每遇佳句,辄浮大白酬之,梁亦豪饮自快。演至《出猎》,有所谓‘摆开摆开’者,屠厉声曰:‘此恶语,当受罚。’盖已预储洿水,以酒海灌三大盂。梁气索,强尽之,大吐委顿,次日不别,竟去。屠每言及,必大笑,以为得意事。”按,屠隆于万历七年(1579)调青浦令。《静志居诗话》卷十四:“梁辰鱼,字伯龙,昆山人。有《远游稿》。伯龙雅善词曲。所撰《江东白苎》,妙绝时人。时邑人魏良辅,能喉啭音声,始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腔,伯龙填《浣纱记》付之。王元美诗所云‘吴阊白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是已。……传奇家曲别本,弋阳子弟,可以改调歌之,惟《浣纱》不能。固是词家老手。诗律犹未细,粗能骄赡而已。”《明诗纪事》己签卷二十录梁辰鱼诗一首,陈田按:“伯龙词曲称名家,诗亦有丽藻。”按,《浣纱记》将昆腔由”水磨调”的清唱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旧传奇即南戏的终结,开创了传奇剧创作的新的历史时期。如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明代南戏五大腔调及其支流》所云:“昆腔最初只用于清唱散曲和戏曲。张牧《笠泽随笔》记万历以前宴会时唱曲情况写道:‘间或用昆山腔,多属小唱。’那时的优童小唱是清唱戏曲和散曲,而非演唱。魏良辅创造的‘水磨调’,本是专供清唱之用。……把昆腔水磨调的清唱方法应用到戏曲上去,第一个是梁辰鱼,他为了用水磨调唱戏曲而创作《浣纱记》。这样,就把昆腔应用范围大大扩充了,奠定了用昆腔唱戏曲的基础。此后到万历间,昆腔又获得更大的发展。”


查慎行《步陈集》为正月至五月诗,《吾过集》为八月至明年四月诗。
方苞作《与孙以宁书》。
王特选编《国朝诗隽》二卷、《补遗》一卷附《二十四诗品》一卷刊行。
高不骞《从天集》一卷刊行。
朱稻孙《六峰阁诗稿》四卷刊行。
一说曹雪芹生于本年。
临汾徐昆(1715—1801后)生。
贺双卿(女,1715—?)生。
江皋卒,年八十一。
胡会恩卒,年六十五。
张鹏翼卒,年从十三。
李孚青卒,年五十二。
吴廷祯卒,年六十三。
张实居卒,年八十三。
边汝元卒,年六十三。
初九日,李世杰(1716—1794)生。
顾嗣立出游嘉兴、虞山、杭州、宜兴、金陵等地。
张荣编定诗文集。
初二日,袁枚(1716—1798)生。
《康熙字典》四十二卷成书。
吕履恒、休宁汪灏序廖腾煃《慎修堂诗集》。
额伦特序王心敬《丰川全集》。
二十二日,刘岩卒,年六十一。
初九日,储大文等游梓建墩。
初十日,韩锡胙(1716—1776)生。
顾嗣立有《畅轩集》一卷,为本年六月至本月诗。
初一日,顾嗣立出游。
初五日,陶元藻(1717—1801)生。
张廷玉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潘宗洛卒,年六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