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张养浩辞中书省参议,还济南里居。

输入历史事件:

张养浩辞中书省参议,还济南里居。

公元1321年 六月
张养浩中书省参议,还济南里居。

张养浩《故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赠某官谥文敏元公神道碑铭》:“至治元年六月,余辞参议,还济南。”(《归田类稿》卷十)又其《咏史自序》云:“至治元年,余辞官归里,日以文籍山水自娱乐。因观秦汉至魏晋事,若有感于中者,遂为咏史诗四十六首以见意云。”(《归田类稿》卷二十二)其《和陶诗序》云:“余年五十二,即退居农圃,日无所事,因取陶诗读之,乃不继其韵,惟拟其题,以发已意。可拟者拟,不可者则置之,凡得诗如干篇。既以袪夫数百年滞泥好胜之弊,而又使后之和诗者,得以挥毫自恣,不窘于步武,《春秋》之法,大复古则,余之倡此,他日未必不见赏于识者云。”(《归田类稿》卷三)其《归田类稿自序》云:“历年既久,所述浸多。顷退休家野,出而录之,凡得诗若赋若文若乐府九百馀首,岐为四十卷,名曰《归田类稿》。”(《归田类稿》卷首)居家八年,凡七聘而不起,苏天爵作有《七聘堂记》张养浩自编所作为《归田类稿》,当在此年后不久。《归田类稿》二十二卷,今存《四库全书》本;元刊本,题作《张文忠公文集》,二十八卷;乾隆五十五年永年、毛堃刻本,作《元张文忠公归田类稿》,二十卷,存北京图书馆。四库提要卷一六六:“《归田类稿》二十四卷,元张养浩撰。……是编乃其诗文也。养浩尝自序其集,称退休田野,录所得诗文乐府九百馀首,岐为四十卷,名曰《归田类稿》,富珠哩翀序(案,富珠哩翀原作孛术鲁翀,今改正),作三十八卷,卷数已异。文渊阁书目载养浩《云庄传家集》一册,《云庄集》三册。焦竑《国史经籍志》则作张养浩文忠集十八卷,书名卷数更均与养浩自序不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虽载《归田类稿》之名,而亦无卷数。考吴师道序云:‘公《云庄集》四十卷,已刻于龙兴学宫,临川危太朴掇其有关于治教大体者为此编,而属予以序’云云,则龙兴所刻者,即养浩手编之《类稿》,而改其名曰《云庄集》,亦即文渊阁书目之三册。危素所删定者,即《经籍志》《张文忠集》十八卷。而所谓《传家集》一册者,当由后人掇拾,乃外集、补遗之类也。然苏天爵《元文类》,仅录养浩文二篇,故明叶盛水东日记颇以天爵失载《谏灯山疏》为讥,疑元未已鲜流播。近时王士祯偶得养浩《王友开墓志》,叹其奇诡,载之《皇华纪闻》,则亦未见其全集。惟明季有刻本二十七卷,尚存于世,既多漏略,编次亦失伦类。今据以为本,而别采《永乐大典》所载,删其重复,补其遗阙,得杂文八十八首、赋三首、诗四百六十三首,共为五百八十四首,厘为二十四卷。较之九百原数,已及其大半,亦足见其崖略矣。又集中有《和陶诗序》,自谓年五十二退居无事,日读陶诗,拟其题以发己意,得诗若干篇云云。今集中乃无一篇,殆别为一编,未以入集,故《永乐大典》不收欤?”《适园藏书志》卷十三:“《张文忠公文集》二十八卷,元刻本,元张养浩撰。……此元元统刊本。……卷一赋,卷二拟雅,卷三至卷五古诗,卷六至卷九律诗,卷十绝句,卷十一书,卷十二、十三序,卷十四至十六记,卷十七至二十碑铭,卷二十一表铭、碣铭、圹铭,卷二十二志铭,卷二十三表、传、书、疏、露布、操,卷二十四文词赞,卷二十五至二十七三事忠告,卷二十八《经筵馀旨》。附录则画像,倪中撰记,刘耳撰赞,张起岩撰神道碑,黄溍撰祠堂碑也。……读《云庄集》,自以此本为最善矣。周本所缺,文:《序蜀》《致乐堂铭》《露布》《堂邑祈雨文》《绰然亭上梁文》。诗:五古,《得子强也书》其二;五律,《休日郊外》《立秋后五日夜坐有感》《过友人林居》《辞参议还家》《探春》《寒食客舍》《斋居春暮》《游华鹊林别墅》《题任主簿弃官侍亲诗卷》《湖亭小酌》;七律,《登会波楼》《半山亭题壁十首》。”


羊祜封关中侯;徙秘书监。
裴秀以豫议定策,进爵县侯,迁尚书仆射。
王基增邑千户。
钟会迁司隶校尉。
王沈迁尚书,出监豫州诸军事,为奋武将军、豫州刺史,作《敕属城及士民教》《又教》。
李譔卒(?—260?)。
皇甫谧四十六岁,服寒食散中毒,自杀未果。
贾充四十四岁,生女(贾午)。
傅玄四十四岁,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数上书陈便宜。
李密三十七岁,迁太子洗马,使吴。
枣据为山阳令。
成公绥三十岁,转秘书丞。
王戎二十七岁,或于此年丧父,袭父爵。
华峤补尚书郎,始撰《汉后书》。
赵至+五岁,阳病狂走。
贺循生(260—319)。
张翰约于此年生(260?—316?)。
褚陶约于此年生(260?—314?)。
魏人朱士行削发为僧,赴西域于闻求佛经,得梵书正本五十章。
王基数遗司马昭书,言吴将邓由诈降;司马昭报王基书,敬纳其言。
是岁,王基卒,年约六十岁(202?—261)。
孙该卒(?—261)。
周昭或于此年见杀(? —261?)。
华覈上表救周昭,吴景帝不听。
山涛五十七岁,除尚书吏部郎,举嵇康自代。
司马昭作《与山涛书》,并赐山涛钱、谷。
嵇康三十八岁,作《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至邺,携赵至归山阳。
张华三十岁,兼中书郎;作《鹪鹩赋》,阮籍见而叹为“王佐之才”。
陈寿二十九岁,为蜀护卫将军主簿,迁东观秘书郎。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