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初七,赵文卒,年七十七。

输入历史事件:

初七,赵文卒,年七十七。

公元1315年 正月
初七,赵文卒,年七十七。

程钜夫《赵仪可墓志铭》:“余自弱冠闻江右诸儒先称词赋家,必及赵仪可。仪可家庐陵庐陵师友视他郡为众,仪可又以材力浮湛激昂其间,故所就异而驰声早。科废,益衍其力于经史百家之言,为文盈编,授徒恒满席。闻科举令下,犹攘臂盱衡,不自谓其老也。然终不自得以死,死时年七十有七矣。……延祐元年冬十二月,葬宗强于右。明年正月七日,仪可亦卒。其子将葬之于左,遂来乞铭。”(《雪楼集》卷二十二)刘将孙《赵青山先生墓表》:“呜呼!是为青山先生之墓,于是斯文之原委,有可言者矣。……吾庐陵巽斋欧阳先生,沉潜贯穿,文必宿于理,而理无不粲然而为文,由是吾先君子须溪先生与青山赵公相继。今四方论文者,知宗庐陵而后进,心胸耳目,涵濡依向,无不有以自异。独时殊施狭,不能丕变当世,如昔六一公之盛,而私淑之文献,可以俊来世而不惑,夫岂一人一家之私言哉!吾故表着之于此。……青山暮年得笔墨,不甚索莫,天其犹以是为灵光耶,而今亦已矣。文章英气也,人声之精者为言,言之精者为文,英者所以精者也。每叹作文之陋,不知所以发其精英者,类以椎鲁者为古,崛强者为奇,遏抑其光大,登进其泥涂,遂使神骏索然,一无足以动悟。有能以欧、苏之发越,造伊洛之精微,篇有兴而语有味,若是者百过不厌也。安得起公九京,复论此事。区区所为存一二于千百者,窃独悲夫来者之无闻也。公尝自喜为文老犹有俊气,而世之谈者每欲求加于俊,是岂非所谓可与知者道者哉?青山长身张拱,左视微下,慨然而言,无不尽于意,谈谐文戏,仓卒蜂涌。读书提掇警醒,闻者感动,抑扬高下间思过半矣。所成就耸悟,往往神气激越使然。公少吾先君子八岁,而先君子推重之,以为吾党,婉娈不忘,无疏密如一日。”(《养吾斋集》卷二十九)元诗选二集甲集:“青山为诗文脱略涯岸,独自抒其所欲言。晚年颇以理学自任,进进未已。临川吴澄尝答书云:‘尔来举子业废,稍能弄笔遣辞者,英华无所发泄,拈掇小诗之外,间或以此为务。合东西数道,可偻指者不三四,而足下其一也。’”四库提要卷一六六:“《青山集》八卷,元赵文撰。……文与谢翱王炎午同入文天祥幕府。沧桑以后,独不能深自晦匿,以迟暮馀年,重餐元禄。出处之际,实不能无愧于诸人。然其文章,则时有哀江南赋之馀音,拟以古人,其庚信之流亚乎?文尝自言:‘行事使人皆可知可见者,为君子之行;为文使人读之可晓、考之有证者,为君子之言。’今观其诗文,皆自抒胸臆,绝无粉饰,亦可谓能践其言矣。焦竑《国史经籍志》《青山稿》三十一卷,世鲜流传。今从《永乐大典》中裒辑编订,勒为八卷。”


炀帝幸江都,渡淮赋诗,虞世南等应制奉和。
帝《泛龙舟》亦当本次行幸途中所作。
柳䛒(537—605)卒,年六十九。
炀帝作《神伤赋》以悼宣华夫人。
薛道衡转番州刺史,杨素有诗赠之;道衡赴任途中,有诗作。
许善心转礼部侍郎,荐儒者徐文远等为学官,共博士褚亮议七庙之礼,后为宇文述所谮,左迁给事郎。
王冑为著作佐郎。
庾自直为著作佐郎。
虞绰为秘书学士,奉诏与虞世南等撰《长洲玉镜》,世南又撰《北堂书钞》。
以文翰待诏,恩盼隆洽。
裴矩撰《西域图记》三卷。
诏杨素等制定舆服。
孙万寿赋诗答杨玄感。
炀帝至洛阳。
孙万寿转齐王文学,未几辞官。
王贞被召至齐王府,上文集三十三卷,复上《江都赋》;后还乡里,卒。
杨素(544—606)卒,年六十三,虞世基为撰墓志铭。
之轨,余子莫及。
炀帝追四方散乐集于东都,设百戏以夸突厥染干,自是每岁正月以为常。
姚察(533—606)卒于洛阳,年七十四,遗命薄葬。
彦琮至洛阳,住上林园翻经馆,编叙佛经目录,并依次翻译。
矩共琮修缵《天竺记》,文义详洽,条贯有仪,凡前后译经,合二十三部,一百许卷。
敕诸州请僧行道,度人出家。
炀帝自洛阳返长安,赐大酺。
薛道衡至长安,献《高祖文皇帝颂》,拜司隶大夫。
诏以文才秀美等十科举人。
虞世基受诏为皇太子杨昭作哀册文。
侍郎虞世基为哀册文曰:‘维大业二年七月癸丑朔二十三日,皇太子薨于行宫。
宇文㢸、贺若弼、高颎卒。
炀帝巡云中,幸突厥主启民帐,宴饮赋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