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观与觏、觌两弟学习时文,以求应举。

输入历史事件:

秦观与觏、觌两弟学习时文,以求应举。

公元1081年 夏
秦观与觏、觌两弟学习时文,以求应举。

家人贫病交迫。《淮海集》卷三十《与苏公先生简》之四:“某顿首再拜。去冬伏奉所赐教,旋又李献甫过此,甚得兴居之详,欣慰何可胜言!寻欲上状,而区区之情欲布于左右者,一日复一日,人事无间断。而自春已来,尤复扰扰。家叔自会稽得替,便道取疾,入京改官,令某士大夫高邮。又安措亡婶灵柩在扬州,且买地,趁今冬举葬。入夏又为诸弟辈,学时文应举。而家叔至今虽已改官,尚滞京师未还。老幼夏间多疾病,更遇岁饥,聚族四十口,食不足,终日匆匆无聊赖。本欲作书详道,至今不果,甚可笑也,想公当悉此意矣。即日初寒,伏惟尊候万福。前得所赐书,承用道家方士之言,自冬至后屏去人事,室居四十九日乃出。又李漕传到成都《大慈宝藏记文》,诵书读记,想见公超然逸举于形骸埃堨外,虽欲从之,不可得也。辱诲谕,且令勉强可掬,如某者实无所有,岂敢求异于时,但长年颇惭为儿女子所嗤笑耳。得公书,重以亲老之命,颇自摧折,不复如向来简慢。尽取今人所谓时文者读之,以为亦不甚难。及试就其体作数首,辄有见推可者,因以应书,遂亦蒙见路,今复加工,如求应举时矣。但恐南省所取又不同,倘只如此,恐十有一二可得也。前寄呈《乱道》,继亦作得十数篇,未敢附上。子骏以公言,顾遇甚厚,尝令作《扬州集序》。并辩才法师见嘱,作《龙井记》,二师嘱作《雪斋记》。二集皆黄鲁直为书,已刻成,尚未寄到。今且录草去,因便却乞并此书,转到高安先生处。幸甚,幸甚!子骏以保任不当罢去。莘老复固辞不来此,亦是无聊一事也。莘老云:有两书托公择寄去,不知曾有书去否?渠云非求答,但欲知达否尔。昨过此不多日,然相聚甚款,未尝无一日不数十次及公昆仲也。虽不来扬州,为公作黄楼主人,亦是吾当中一段佳事。某来岁东归时,庶几到徐见之也。黄鲁直去年过此,出所为文,尤非昔时所见。其为人亦称是,真所谓豪杰间出之士也,但恨去速,不得与之从容。参寥在阿育王山琏老处,极得所。彼亦有书来,昨云已断吟诗,问说后来亦复破戒矣。某数日间便西行。未缘侍坐,伏乞与时自重,下慰瞻依。不宣。某再拜。”苏轼爱惜人才,十分器重秦观,但亦劝其应进士试,以获取“学历”,其忠厚如此。


[6]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第八函卷七十五。
[7]首收于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1卷又加以重印。
[8]《广弘明集》卷三十二。
[9]《大正藏》第十三卷大集部(四)鸠摩罗什译《自在王菩萨经卷下》。
[10]《大正藏》第三卷。
[11]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12]《大正藏》第十卷华严部下(三)。
[13]《〈四十二章经〉辨伪》,《佛学研究十八篇》,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4]《大正藏》第五十三卷事汇部上,梁宝唱等集《经律异相》。
[15]《大正藏》第二十二卷,由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
[16]《大正藏》第四卷本缘部下吴支谦译出。
[17]《大正藏》第二十五卷释经论部上(一)。
[18]《大正藏》中存五十卷。
[19]《大正藏》第五十三卷。
[20]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唐诗杂论》,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1]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2]后魏流支译出。
[23]曹魏西域沙门白延译出。
[24]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25]苻秦僧伽跋澄等译出。
[26]《古典文艺理论译丛》,金克木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27]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第七函卷六十二。
[28]均见其《玉台新咏笺注》。
[29]《佛学研究十八篇》。
[30]《大正藏》第四卷本缘部下之《佛说义足经卷下•莲花色比丘尼经》第十五。
[31]《大正藏》第二十五卷释经论部上(一),鸠摩罗什译。
[32]《大正藏》第9卷,由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出。
[33]《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苏绰为行台郎中。
李骞作《释情赋》。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