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皇甫冉卒于丹阳,年五十四。

输入历史事件:

皇甫冉卒于丹阳,年五十四。

公元771年 春
皇甫冉卒于丹阳,年五十四。

全唐诗卷二四九至二五○编其诗为两卷,《全唐诗补编•补逸》卷六补一首,复出一首,《续补编》卷四补三首,《续拾》卷一五补二首。中兴间气集卷上选其诗十三首,评云:“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然而‘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与‘闭门白日晚,倚杖青山暮’,及‘远山重叠见,芳草浅深生’,‘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惊’,又‘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可以雄视潘、张,平揖沈、谢,又《巫山诗》终篇奇丽,自晋宋齐梁陈隋以来,采掇者无数,而补阙独获骊珠,使前贤失步,后辈却立,自非天假,何以逮斯。长辔未骋,芳兰早凋,悲夫。”《毗陵集》卷一三《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沈宋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得其门而入者,当代不过数人,补阙其一人也。补阙讳冉,字茂政……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涵咏风骚,宪章颜、谢。至若丽曲感动,逸思奔发,则天机独得,非师资所奖。每舞雩咏归,或金谷文会,曲水修禊,南浦怆别,新意秀句,辄加于常时一等,才钟于情故也。”高仲武《皇甫冉集序》:“皇甫冉补阙,自擢桂礼闱,遂为高格。往以世道艰虞,避地江外,每文章一到朝廷,作者为之变色。于词场为先锋,推钱、郎为伯仲,谁家胜负,或逐鹿中原。”唐诗纪事卷二七:“张曲江深爱之,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唐诗品》:“皇大诗意在遣情,时出奇瑰,酬应弥多,而兴寄闲暇。高仲武极取《巫山篇》,至于排体所长,乃遗采拾。……而拟骚诸篇,亦皆楚人之致。天宝以后作者虽多,而翩翩有盛时之风,茂政兄弟皆能使人失步,岂非玉兰森然之会耶。”《唐诗笺要》:“懋政情致绰约,建中以降,自莫与俦。”《大历诗略》:“补阙五言之善者,犹夷绰约,有何仲之音韵,特歌行体弱耳。律诗当与李从一比肩,精警或不足,而闲淡过之矣。”《唐诗观澜集》:“冉诗天机独得,远出情外。每文章一到朝廷,作者为之变色。”《唐诗别裁集》卷一四:“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奡之气不存。降而君平、茂政,抑又甚焉。风会使然,岂作者莫能自生耶。”载酒园诗话又编:“两皇甫殊胜二包,虽取境不远,而神幽韵洁,有凉月疏风、残蝉新雁之致。如补阙之‘果熟任霜封,篱疏从水渡’,‘山晚云和雪,汀寒月照霜’,‘裛露收新稼,迎寒葺旧庐’,昔人赏鉴固自不错。”


女真进马于辽。
文彦博对变法有异议。
夏人陷抚宁(今陕西米脂西)诸城。
王安石作《上巳闻苑中乐声》诗。
曾巩作《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进奉熙宁四年明堂绢状》。
苏轼反对新法被贬。
王安石奉命提举编修敕。
司马光权判西京留守御史台,卜居洛阳。
苏轼出直史馆,通判杭州。
诏许富弼养疾西京。
高丽恢复对宋的朝贡。
宋在全国全面推行免役法。
因青苗法之故,贬逐反对新法者多人。
在千夫所指的压力之下,王安石求去,神宗皇帝固留之。
王安石为明堂大礼使,文彦博为礼仪使,王珪为桥道顿递使。
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致仕归颍,苏辙作《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十三日,曾巩入齐州,十六日到任上,作《齐州谢到任表》。
欧阳修退居颍州(今安徽阜阳),撰成《六一诗话》,为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著作,开创了古代诗歌批评的一种新形式。
土蕃贡于辽。
层檀国(在黑衣大食境内由赛尔柱族所建立之政权,有学者认为层檀即Zangulbar,在今非洲东部。
苏轼出京赴杭州通判任。
欧阳修于是年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苏轼赴杭州通判任,过颍,谒见欧阳修,作《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
刘挚以监察御史里行罢监衡州盐仓。
杨绘以御史中丞贬知郑州。
宋复《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置洮河安抚司.使王韶领其事。
苏轼、苏辙与柳瑾交往。
王安石子、前旌德县尉王雱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
张方平除南都留台,苏轼、苏辙兄弟作诗《送张公安道赴南都留台》。
曾巩作文《亡侄韶州军事判官墓志铭》、《广禄少卿晁公墓志铭》,并作诗《寄致仕欧阳少师》、《酬王徽之汴中见赠》、《寄郓州邵资政》、《喜雪二首》。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