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二写魔有三女,往乱佛心,“眄目作姿,现诸妖冶,璎珞晃耀,光翳

输入历史事件:

《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二写魔有三女,往乱佛心,“眄目作姿,现诸妖冶,璎珞晃耀,光翳

公元535年 本年
《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二写魔有三女,往乱佛心,“眄目作姿,现诸妖冶,璎珞晃耀,光翳六天。

”马鸣《佛听行赞》《巷摩罗女见佛品》描写侍女种种色相曰:“……女人显姿态,若行住坐卧,乃至画像形,悉表妖容姿……”《离欲品》说:“太子入园林,众女来奉迎……各尽伎姿态,供侍随所宜。”如前所述,由于佛教使用“反欲以顺”遣荡爱欲手段之缘故,佛典中对于女性“姿态”惑人的叙述是很多的。与印度大乘佛教兴起差不多是同时代的婆罗多牟尼著《舞论》,论述了“艳情”及表现艳情的方法,“艳情由常情(固定的情)欢乐而生,以光彩的服装为其灵魂。正如世间凡是清白的、纯洁的、光彩的或美丽的都以‘艳’表示……这样,由于以可爱的光彩的服装为灵魂,经行为确定[称为]艳情味,它以男女为因,以最好的青年[时期]为本,它有两个基础,欢爱和相思。这儿(两者之中间),欢乐产生于季节,花环,香膏,妆饰,所爱的人,[享乐]的对象,优美住宅的享受,到花园去行乐,听到和看见[情人],[与情人一同]游戏,娱乐等等别情。[在戏剧中]它应当用眼的灵活,眉的挑动,媚眼,行动,戏弄,甜蜜的姿态,语言等等随情表演。”[26]与龙树、马鸣几乎同时处于印度文化背景之下的婆罗多牟尼上述舞论最为准确地道出了佛教《佛所行赞》之类“反欲以顺”文字的典型环境与典型特征,艳情必须借助眉、眼、身体的动作来表演,这类写艳情惑人的文字必然给熟读佛典的宫体诗人以深刻的印象,令他们从中受到启发。


词:欧阳修《圣无忧》、张先《转声虞美人》(使君欲醉离亭酒)。
七日,欧阳修等聚星堂筵席,分韵赋诗。
欧公居颍上,申公吕诲叔作太守(案:误,应为通判),聚星堂燕集,赋诗分韵。
小雪,欧阳修等会饮聚星堂,欧阳修赋《雪》诗,题下原注:“时在颍州作。
欧阳文忠守颍日,因小雪,会饮聚星堂,赋诗,约不得用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饮等事。
己酉(二十二日),翰林学士、刑部郎中、知制诰赵槩为回谢契丹国信使,西上阁门使、贵州团练使钱晦副之。
辛亥(二十四日),刑部员外郎、直龙图阁、兼天章阁侍讲王洙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丙辰(二十九日),宋祁上《明堂通议》二篇。
戊辰(十二日),降翰林学士、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史馆修撰、权知开封府钱明逸为龙图阁学士、知蔡州。
甲子,杜杞卒,46岁。
著有:《杜杞文集》十卷(欧阳修《杜公墓志铭》)、《奏议》十二卷(《宋史》本传)。
辛巳(二十六日).屯田员外郎吕公著同判吏部南曹。
(辽兴宗重熙十九年)辛巳(二十六日),御金銮殿试进士。
一日,欧阳修改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
乙丑(十一日),知杭州、资政殿学士范仲淹奏建昌军草泽李觏撰《明堂图义》,诏送两制看详,称其学业优博,授试太学助教。
晏殊迁户部侍郎,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辟张先为通判。
徙陈州,又徙许州,稍复礼部、刑部尚书。
丞相领京兆,辟张先都官通判。
晏元献公为京兆,辟张先为通判。
丙辰(二日),宰臣文彦博加礼部尚书,宋庠加工部尚书;河阳三城节度使、兼侍中、英国公夏竦为武宁节度使,进封郑国公;武昌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程琳为武胜节度使;枢密使庞籍、参知政事高若讷,并加户部侍郎;枢密副使梁适加给事中。
五日,欧阳修转吏部郎中,加轻车都尉。
辛未(十七日),诏宰臣文彦博、宋庠,参知政事高若讷,史馆检讨王洙,编修《大飨明堂记》。
范仲淹以户部侍郎徙知青州。
乙酉(二日),召太子中舍致仕胡瑗赴大乐所,同定钟磬制度。
钱彦远卒,57岁。
著有:《谏垣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七》)、《谏垣遗稿》五卷(《宋史•艺文志七》)。
李觏应范仲淹召,赴杭州。
司马康(1050—1090)生。
本年重要作品:。
文:欧阳修《答李大临学士书》、欧阳修《答陈知明书》、欧阳修《与王深甫论世谱帖》、曾巩《谢杜相公书》、王安石《伍子胥庙记》、王安石《信州兴造记》。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