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抗倭斗争

输入历史事件:

抗倭斗争

十四到十六世纪中国军民抗击沿海地区日本海盗集团的斗争。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是日本南北朝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混战。封建诸侯为了掠夺财富,组织一些封建主、没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到中国沿海进行海盗活动,史称“倭寇”。从元末明初,倭寇就时常在我国沿海骚扰,明初重视海防设置,在沿海地区,置卫筑城,水陆设防。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太仓卫指挥佥事翁德率领卫所军队击败侵掠苏州、崇明的倭寇。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辽东总兵,都督刘江领导爱国军民在辽东望海埚全歼倭寇二千余人。从此,倭寇不敢再作大规模的侵扰。正统(公元1436年—1449年)以后,明朝政治日趋腐败,沿海武备废弛。特别是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时期,严嵩当政,沿海倭寇为患达到高潮。江、浙、闽受害最烈。山东、广东也被波及。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五月,由汉、壮、苗、瑶等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队,在明朝爱国将领张经领导下,大败倭寇于浙江嘉兴王江泾镇,斩敌二千,是继望海埚大捷以来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人自动列栅拒战,终于击败倭寇。沿海一带人民奋起抗倭,长江下游沙岛上的沙兵,南汇盐民组织的盐丁,都力战有功。在人民抗倭斗争的推动下,嘉靖末年,明朝一部分爱国将领如谭纶、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人在粤、闽、浙等地,领导军民,屡败倭寇。其中以戚继光功绩最著。戚继光(公元1528年——1587年),山东牟平人,嘉靖三十四年调到抗倭前线,经总督胡宗宪推荐,被任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他见当时卫所军队已十分腐败,毫无战斗力,就特地招募浙江义乌的矿夫和农民组成“戚家军”,经过严格训练,掌握“鸳鸯阵”的战术,长短兵器配合作战,并备有火器。戚家军英勇善战,在广大人民的配合和支持下,嘉靖四十年,平定浙江倭寇,随后又入闽剿倭,和俞大猷一起,平定福建倭寇。嗣后,俞大猷又在广东歼灭倭寇。为害二百多年的倭患,最后平息。


【检索抗倭斗争 ==>】 古籍全文检索:抗倭斗争     全站站内检索:抗倭斗争


贯休本年七十岁,时有寄吴融、于竞诗。
韦庄本年六十六岁。
韩偓仍为翰林学士,在翰林院以《无题》、《倒押前韵》等诗与王溥、吴融、令狐涣、刘崇誉、王涣等台阁重臣、禁署学士叠相唱和。
郑良士弃官归隐泉州白岩故墅,与地方大员及名士更相唱和,春有《游九鲤湖》之作。
天复元年,弃官归隐于白岩故墅(原注:今拱桥西),与泉州刺史王延彬、秘书陈乘、正字徐夤辈更相唱和。
甲戌,[按,《新唐书》作“丙子”]昭宗御长乐门大赦天下,改元天复。
李茂贞自凤翔来朝,交结中尉韩全诲,而宰相崔胤则与朱全忠善,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
四日癸未,杜光庭有《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
韩偓在翰林学士任,屡为昭宗对问,颇受信重,其间曾为宰相陆居辩解。
吴仁璧以坚辞为钱镠所用,为镠投杀江中。
贯休年七十,仍在江陵,有《送梦上人归京》、《上荆南府主三让德政碑》诗。
《送梦上人归京》诗,中云:“伊余龙钟归海涯,千山万水情自恰。
戊戌,朱全忠引兵赴河中,京师闻之大恐,豪民皆亡窜山谷。
三日,王涣(859—901)卒于赴任途中,年四十三。
唐昭宗为宦官韩全诲及其党羽李继诲所劫出幸凤翔。
韩偓闻昭宗被韩全诲等劫迁,夜追及鄂,伴驾至凤翔;以功拜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
吴融扈驾不及,客居阌乡。
王贞白弃官,归隐家乡永丰著书。
朱全忠引兵西人关中,屯于凤翔,并北攻邠州,声言奉昭宗还宫。
车驾在凤翔。
朗州节度使雷满病卒,其子彦威代。
卢延让以雷满卒,离朗州,入蜀依王建。
清海军节度使徐彦若卒。
黄滔本年约六十二岁,为闽王审知所辟,以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
军节度推官。
赵光逢自本年起,以世乱退居洛阳六七年。
杜荀鹤年五十五,还九华未久,本年已在田頵幕,奉命使汴。
车驾在凤翔。
郑谷或随百官为朱全忠所逼迁于华州,未得扈从昭亲于凤翔行在。
朝廷封杨行密为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吴王。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