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公孙龙》作者,第一篇《迹府》开头即言:“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

输入历史事件:

《公孙龙》作者,第一篇《迹府》开头即言:“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

公元-250年 月份不详
《公孙龙》作者,第一篇《迹府》开头即言:“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

”显然不是公孙龙自己所说。故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云:“然首篇《迹府》,疑非原书。”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云:“然今书公孙龙子六篇,果否出自公孙龙之手,则殊可疑。据《汉志》公孙龙子十四篇……今书由十四篇减为六篇,而第一篇首句‘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明为后人所加之传略,则六篇只得五篇矣。第七以下皆亡。第二至第六五篇,每篇都题申绎,累变不穷,无愧博辩;然公孙龙之重要学说,几尽括于五篇之中,则第七以下等篇又何言耶? 虽据诸书所记,五篇之外,不无未宣之余义,然又安能铺陈至八九篇之多耶? 以此之故,吾终疑为后人研究名学者附会《庄》《列》墨子之书而成,非公孙龙之原书矣。”(齐鲁书社1980年版)刘汝林《周秦诸子考》则以为:“此篇不过汉代编著者,由吕氏春秋有类书采入,而增加首句,作为传记。”徐复观《公孙龙子讲疏》云:“以上就《迹府》篇之重要内容与其有关之资料,加以比较、考查,可知《迹府》篇当系战国末期或西汉初年,名家后学,为公孙龙所编之素朴传记。”(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版)以上诸说,均肯定《迹府》公孙龙自做。不但如此,由“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可知,写本篇者非战国人。因此,此篇当出于秦、汉间名家之手。其余五篇,也很难断定是否为公孙龙所作,但各篇所记载均为公孙龙一派学说当无可疑。近年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以为是公孙龙自著。


壬申(二十九日),命翰林学士夏竦蔡齐、知制诰程琳等重删定编敕。
欧阳修随州州试中式。
丙子(五日),翰林学士夏竦等上《国朝译经音义》七十卷,赐器币有差。
欧阳修赴汴京。
范仲淹丁母夫人忧。
钱易卒,59岁。
著有:《洞微志》三卷(《宋史•艺文志五》)、《滑稽集》一卷(《宋史•艺文志五》)、《南部新书》十卷(《宋史•艺文志五》)、《钱易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七》)、《钱希白歌诗》二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下》)。
祖士衡卒,39岁。
著有:《西斋话记》一卷(《宋史•艺文志五》)。
本年重要作品:。
诗:晏殊《丙寅中秋咏月》。
十二日,以枢密直学士刘筠权知贡举,龙图阁直学士冯元、知制诰石中立、龙图阁待制韩亿权同知贡举,合格奏名进士吴育已下四百九十八人。
己未(十八月),诏礼部贡院比进士以诗赋定去留。
庚申(十九日),降枢密副使、刑部侍郎晏殊知宣州。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仲淹遭母忧,寓居城下,晏公请掌府学。
戊辰(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夏竦为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癸酉(二日),命参知政事吕夷简、枢密副使夏竦修《真宗国史》,翰林学士宋绶、枢密直学士刘筠陈尧佐同修,宰臣王曾提举。
甲戌(三日),龙图阁学士、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陈尧咨为翰林学士。
己亥(二十八日),以大理评事、馆阁校勘王琪签书南京留守判官事。
(晏殊)召(王琪)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
二十日,帝御崇政殿。
甲子(二十三日),诏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不以举数,令贡院别具名以闻。
乙丑(二十四日),赐进士王尧臣等一百九十七人及第,八十三人同出身,七十一人同学究出身,二十八人试衔。
欧阳修试礼部不中。
三日,帝御崇政殿,召礼部特奏名举人进士。
登进士第者:王尧臣、吴育、赵概、章岷、龚宗元、张肃、邵炳、林杞、赵諴、盛奇、阮逸、丘浚、杨仪、施元长、石待举、包拯、陈希亮、彭思永、葛闳、陈肃、令狐挺、文彦博、张靖、韩琦、吴奎、吴京、吴方、孟楷、张大有、嵇颖、赵祐、韩璩等。
十八日,诏新及第进士王尧臣等五入为将作监丞,通判诸州;第一甲三十人并《九经》第一入为大理评事,知县;第二甲,节察推官;第三甲,初等幕职官;余判司、簿、尉。
辛卯(二十一日),赐新及第人闻喜燕于琼林苑,遣中使赐御诗及《中庸》篇一轴。
丁亥(十八日),范纯仁(1027—1101)生。
翰林学士承旨、权判都省刘筠言:“京中百司,私名猥多。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