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招魂》作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

输入历史事件:

《招魂》作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

公元-302年 月份不详
《招魂》作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司马是将《招魂》列入屈原的创作中的。后来明黄文焕《楚辞听直》、清林云铭《楚辞灯》以为屈原自招,游国恩认同此说;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评点》以为屈原招怀王生魂,郭沫若认同此说;马其昶《屈赋微》张裕钊之说,以为是屈原招怀王亡魂,马茂元认同此说。另外清吴世尚《楚辞疏》、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王萌《楚辞评论》,近人梁启超、林庚、汤炳正、蒋天枢、陈子展等,均以为《招魂》屈原作。但王逸《楚辞章句·招魂序》以为:“《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后来陆侃如、姜亮夫认同此说。此外,还有屈原自招说、屈原招怀王亡魂说、屈原招襄王说、宋玉招襄王或考烈王说等,均证据薄弱,不可取。


甲子(二十八日),命翰林学士宋祁、入内都知张永和往商胡埽视决河及覆计工料。
丁丑(十一日),翰林学士、兼端明殿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史馆修撰张方平,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杨察。
庚辰(十四日),太常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李绚为契丹国母生辰使。
十五日,梅尧臣从晏殊辟,赴签书陈州镇安军节度判官任。
辛丑(六日),命翰林学士宋祁磨勘提点刑狱、朝廷使臣课绩。
庚寅(二十五日),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史馆修撰宋祁落职,知许州。
乙未朔(一日),翰林学士、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知制诰、史馆修撰李淑落翰林学士,依前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加龙图阁学士、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
己未(二十五日),命翰林学士钱明逸、翰林侍读学士张锡同详定一州一县编敕。
一日,因霖雨成灾,诏明年改元。
庚寅(二十六日),命翰林学士钱明逸检阅浑仪制度以闻。
苏舜钦卒,42岁。
苏舜钦以诗得名,学书亦飘逸,然其诗以奔放豪健为主。
著有:《苏舜钦集》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七》)。
著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中》、《宋史•艺文志七》。
李之仪(1048一 ?)生。
王巩(1048一 ?)生。
巩有隽才,长于诗,从苏轼游。
刘弇(1048—1102)生。
本年重要作品:。
文:范仲淹《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序》、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祭苏子美文》、欧阳修《海陵许氏南园记》、欧阳修《大明水记》、曾巩《与刘沆龙图启》、曾巩《菜园院佛殿记》、曾巩《墨池记》、王安石《先大夫述》、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王安石《慈溪县学记》、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王安石《明州新修刻漏铭》。
诗:欧阳修《别滁》、欧阳修《招许主客》、欧阳修《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欧阳修《答谢判官独游幽谷见寄》、欧阳修《咏雪》、梅尧臣《依韵和欧阳永叔中秋邀许发运》、梅尧臣《和永叔中秋夜会不见月酬王舍人》、梅尧臣《中秋不见月答永叔》、梅尧臣《画真来嵩》、梅尧臣《别后寄永叔》、梅尧臣《戊子正月二十六日夜梦》、梅尧臣《赐绯鱼》、梅尧臣《酌别谢通微判官兼怀欧阳永叔》、梅尧臣《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三首》、梅尧臣《寄许主客》、梅尧臣《和淮阳燕秀才》、王安石《记丁中允》、王安石《复至曹娥堰寄剡县丁元珍》、李觏《哭女》。
皇祐元年至治平四年共19年。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江西自欧阳子以古文起于庐陵,遂为一代冠冕,后来者莫能与之抗。
李邴《初寮集序略》:本朝承五季之后,杨、刘之学盛于一时,其裁割纂组之工极矣。
王铚《四六话序》:国朝名辈犹杂五代衰陋之气,似未能革。
周必大《苏魏公文集后序》:至和、嘉祐中,文章尔雅,议论平正,本朝极盛时也。
魏裔介《宋文欣赏集序》:宋初无文。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
《井观琐言》卷一:欧阳文纡徐曲折,偃仰可观,最耐咀嚼。
张舜民《评诗》:梅圣俞诗如深山道人,草衣菌茹,土形木质,虽王公大人见之,不觉屈膝。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