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时姚信认为是孟子卒后,由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根据孟子生前言论缀辑编定。

输入历史事件:

三国时姚信认为是孟子卒后,由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根据孟子生前言论缀辑编定。

公元-302年 月份不详
三国时姚信认为是孟子卒后,由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根据孟子生前言论缀辑编定。

(见太平御览所引《士纬》)后来唐韩愈张籍、林慎思,宋苏辙、晃公武,清崔述等也都主此说。韩愈《答张籍书》中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柯所言焉耳。”林慎思因怀疑孟子作者而自撰续孟子以续演孟子学说。崇文总目说:“慎思以为孟子七篇非轲自著书,而弟子共记其言,不能尽轲意,因传其说演而续之。”至晁公武,其郡斋读书志卷三(上)具体分析了孟子孟子自撰之因:“此书韩愈以为弟子所会集,非轲自作。今考于轲之书,则知愈之言非妄发也。其书载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鲁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皆死。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见惠王,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决不见平公之卒也。故予以愈言为然。”晁公武结论为是。


本年重要作品:。
文: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欧阳修《答宋咸书》、梅尧臣《双羊山会庆堂记》、曾巩《与杜相公书》、王安石《元献晏公挽辞》、王安石《答钱公辅学士书》、王安石《祭高枢密文》、苏辙《缸砚赋》。
诗:欧阳修《和刘原父澄心纸》、欧阳修《内直对月寄子华舍人持国廷评》、欧阳修《白兔》、欧阳修《马啮雪》、欧阳修《风吹沙》、欧阳修《奉使道中五言长韵》、欧阳修《奉使契丹初至雄州》、欧阳修《奉使契丹道中答刘原父桑乾河见寄之作》、欧阳修《过塞》、欧阳修《边户》、欧阳修《太白戏圣俞》、欧阳修《书素屏》、欧阳修《和陆子履再游城西李园》、欧阳修《送郓州李留后》、欧阳修《圣俞惠宣州笔戏书》、欧阳修《学书二首》、梅尧臣《闻临淄公薨》、梅尧臣《梅雨》、梅尧臣《五月十三日大水》、梅尧臣《宣州杂诗二十首》、梅尧臣《五月十日雨中饮》、梅尧臣《依韵和永叔澄心堂纸答刘原甫》、王安石《乙未冬妇子病至春不已》、苏洵《忆山送人》、李觏《送春二绝》。
甲辰(二十二日),欧阳修使契丹还,进《北使语录》。
苏轼兄弟随父赴京,参加礼部秋试。
癸未朔(一日),枢密副使、给事中王尧臣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给事中、参知政事程戡为户部侍郎、枢密使,以戡与文彦博姻家故也。
丁亥(五日),欧阳修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己丑(七日),程琳卒,69岁。
著有:《程琳集》六十卷(欧阳修《程公墓志铭》)。
辛卯(九日),翰林学士王洙为翰林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知制诰刘敞知扬州。
丙辰(五日),翰林学士、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李淑兼龙图阁学士,落翰林学士。
己卯(二十八日),右司谏,知制诰贾黯知陈州,以父疾自请也。
癸未(二日),欧阳修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宋庠自许州徙知河阳,戊子(七日),入朝,诏缀中书门下班,出入视其仪物。
乙未(十四日),欧阳修免勾当三班院。
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至京,上书欧阳修,附呈所撰《洪范论》、《史论》七篇。
张安道与欧文忠素不相能。
己未(九日),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判亳州陈执中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知亳州如故,执中以疾自请之。
戊寅(二十八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韩绛为河北体量安抚使。
二十一日,三司使、户部侍郎杨察卒,46岁。
著有:《杨察集》二十卷(《宋史》本传)。
癸卯(二十三日),武康节度使、知相州韩琦为工部尚书、三司使。
癸丑(四曰),复龙图阁直学士、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包拯为刑部郎中、知江宁府。
癸亥(十四日),三司使、工部尚书韩琦为枢密使,端明殿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吏部侍郎、知益州张方平为三司使。
丙寅(十七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石扬休为契丹国母生辰使.刑部员外郎、直史馆、同修起居注唐询为契丹生辰使。
苏轼兄弟等同试举人于景德寺,皆中举。
十二日,郊祀,恭谢,改元嘉祐。
礼成,欧阳修加上轻车都尉,进封乐安郡开国侯,加食邑五百户。
戊戌(十九日),礼部员外郎、知制诰韩绛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绛辞不行。
十九日,苏洵作《送石昌言使北引》。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