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国

输入历史事件:

秦国

东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嬴姓,相传为伯益的后代。秦未被分封前,作为部落状态,长期活动于今陕西和甘肃东部的渭水流域,曾与西戎部落杂处。非子为秦部落领袖时,因替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为附庸,由犬丘(今陕西兴平东南)迁居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东),始以秦为称号。周宣王命非子曾孙秦仲为大夫。秦仲在与西戎的战争中被杀,其子庄公战胜西戎,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当西周覆亡时,庄公子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此后,秦国在西周王畿的废墟上兴起,迅速发展壮大。春秋初年,秦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穆公曾企图东向与中原华夏国家争霸,因受晋国阻碍,转而继续向西发展,吞灭十二个戎狄小国,称霸西戎。但终因僻处西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力逊于中原华夏大国。战国初年,秦河西之地(北洛水和黄河间地)被魏攻占。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变法,迅速取得国富兵强的效果,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同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图谋东进。秦惠王时夺回河西,攻灭巴蜀,并夺得楚的汉中。秦昭王时又不断夺得韩、魏、赵、楚等国土地。最后,秦王嬴政(即秦始皇)用十年时间先后击灭六国,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秦朝。


【检索秦国 ==>】 古籍全文检索:秦国     全站站内检索:秦国


词:晏殊《木兰花》(东风昨夜回梁苑)。
甲戌(十七日),右正言、秘阁校理孙甫为右司谏、知邓州。
庚辰(二十三日),右正言、知制诰、史馆修撰余靖为回谢契丹使。
甲申(二十七日).命宰臣章得象撰御制《传法院译经碑后记》。
乙酉(二十八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范仲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富弼为资政殿学士、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
丙戌(二十九日),工部侍郎、平章事、兼枢密使杜衍罢为尚书左丞、知兖州,枢密使、工部侍郎贾昌朝依前官平章事、兼枢密使,资政殿学士、给事中、知郓州宋庠为参知政事。
戊戌(十一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宋祁为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避兄庠执政也。
(韩)琦不自安,恳求补外。
十四日,尹源卒,50岁。
著有:《尹源集》六卷(《宋史•艺文志七》)、《幕中集》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七》)。
著录:尤袤《遂初堂书目•别集类》、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中》、《宋史•艺文志七》、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五。
丙子(二十日),诏礼部贡院增天下解额。
二十一日,欧阳修手编知制诰时所制草一百五十余篇,成《外制集》。
庆历三年春,丞相吕夷简病,不能朝。
己卯(二十三日),诏礼部贡院进士所试诗赋、诸科多对经义,并如旧制考较。
己丑(三日),徙知渭州、刑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王素知华州。
戊申(二十二日),工部尚书、平章事、兼枢密使章得象罢为镇安节度使、同平章事、判陈州。
庚戌(二十四日),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吴育为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承旨、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中书舍人丁度为工部侍郎、枢密副使。
己未(四日),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判集贤院王尧臣,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张方平,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判史馆修撰余靖,并同刊修《唐书》。
壬戌(七日),资政殿学士、工部尚书、知大名府程琳为资政殿大学士。
甲子(九日),命翰林学士孙抃磨勘诸路提点刑狱课绩。
知制诰余靖前后三使契丹,益习外国语,尝对契丹主为蕃语诗。
癸未(二十八日),诏吏部流内铨自今试初入官选人,其习文辞者试省题诗或赋论一首,习经者试墨义十道并注,合入官。
丁酉(十二日),刑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王素知江州。
庚子(十五日),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兼天章阁侍讲、史馆检讨曾公亮,宗正丞、崇文院检讨、兼天章阁侍讲赵师民,殿中丞、集贤校理何中立,校书郎宋敏求,大理寺丞、馆阁校勘范镇,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邵必,并为编修《唐书》官。
一日,周尧卿卒,5l岁。
著有:《诗》三十卷(《宋史》本传)、《春秋说》三十卷,(《宋史》本传)、《周尧卿集》二十卷(《宋史》本传)。
戌子(五日),知大名府程琳兼河北安抚使。
辛丑(十八日),贬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潞州尹洙为崇信节度副使。
石介卒,41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