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天道观

输入关键字:

天道观

古代对于天象运行道理之说明。具体观点依其对天和道的不同理解而异。殷人认为天有意志,主宰人事,故谓“天道福善祸淫”(《书·汤诰》)。周人提出“敬德”思想,谓“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书·召诰》),认定人力可以济天道之不足。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对天道之主宰性提出怀疑。越国范蠡则谓:“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国语·越语》)视天道为日月运行之规律。战国时期,思孟学派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不诚无物”(《礼记·中庸》),把殷周主宰性之天道观改造为创造万物之主观精神本体。老庄学派则主天道自然无为之义,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老子》第七十三章),“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庄子·天道》)。荀子扬弃道家关于天道自然无为之义,赋予物质性之内容,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以天道为“天行”,即天体运行之规律。西汉董仲舒继战国邹衍之后,将殷周时期天道观发展成为系统的天人感应论,以天道比附人事,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东汉王充继承先秦道家和荀子的天道观,提出“天道无为”,万物无“”而“自”生(《论衡·自然》),反对天人感应论。至唐,柳宗元、刘禹锡发展秦汉以来之自然天道观,提出“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天论上》),以天道为万物生长、发展之规律,否认天道之意志性。入宋,理学家专言“天理”,罕言“天道”,而所谓天理,即指纲常伦理,具有道德属性。张载摈弃天理之道德属性,赋予“天道”以物质属性,谓“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实则以天道为“”之流行变化。明清学者大体仍本宋儒之说,或以天理言天道,或以气之流行变化言天道。


【检索天道观 ==>】 古籍全文检索:天道观     全站站内检索:天道观

沈桂芬
沈躬行
沈家本
沈馆录
沈惟岳
沈絃经
沈葆桢
沈翔云
沈曾植
沈简王
沈演之
沈缦云
沈黎县
沈黎郡
沈德符
沈德潜
沈鎔经
沈氏农书
沈氐种羌
沈阳日记
沈阳中卫
沈阳纪程
沈阳状启
沈阳故宫
沈佺期集
沈郎五铢
沈儿峪之役
沈下贤文集
沈氏尊生书
沈边长官司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