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

>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縣令部 雜錄 (第六百五十五卷)
 縣令部雜錄
十三洲記縣絃也絃以貞直言下體之居鄰民之位
不輕其誓施綿用法不曲如絃絃聲近縣故以取名
今縣字在半也
縣萬戶以上為令則子國也千戶為長男國也今人
呼縣為百里子男本方百里也故言今之百里古之
諸侯
嬾真子陳待制邦先字應賢初任差作試官發解進
士程文中犯聖祖諱衝替問之云因用莊子飾小說
以干縣令而疏云縣字古懸字多不著心懸高也謂
求高名令聞也然僕以上下文考之揭竿累以守鯢
鮒其於得大魚亦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道
亦遠矣蓋揭竿累以譬飾小說也守鯢鮒以譬干縣
令也彼成元英膚淺不知莊子之時已有縣令故為
是說史記莊子列傳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史
記年表秦孝公十二年并諸小鄉聚為大縣縣一令
是年乃梁惠王之二十二年也且周嘗往來於楚魏
之間所謂監河侯乃西河上一縣令也時但以侯稱
之耳而疏乃以為魏文侯不知與惠王之時相去遠
矣且監河侯云我得邑令是以知為縣令也若晉申
公巫臣為邢大夫而其子稱邢侯之類是也
淵明之為縣令蓋為貧爾非為酒也聊欲絃歌以為
三徑之資蓋欲得公田之利以為三徑閑居之資用
爾非謂旋創田園也舊本云公田之利過足為潤後
人以其好酒遂有公田種秫之說且仲秋至冬在官
八十餘日此非種秫時也故凡本傳所載與歸去來
辭序不同者當以序為正
澠水燕談錄建隆中擇才能之士出宰大邑大理正
祈奚知大名府館陶縣監察御史王祐知魏縣選朝
官知縣自此始太祖重縣令之任至矣
東軒筆錄五代任官不權輕重凡曹掾簿尉有齷齪
無能以至昏老不任驅策者始注為縣令故天下之
邑率皆不治甚者誅求刻剝猥跡萬狀至今優諢之
言多以長官為笑及范文正公仲淹乞令天下選人
用三員保任方得為縣令當時推行其言自是縣令
得人民政稍稍舉矣
續明道雜志國初時天下縣令多是資高選人年各
已老故所臨多貪闒幾與民為等列然多曉田里間
事又既不自尊大則民間情偽利病得以上達故下
亦頗安之稱得人者亦十四五然當時議者靳笑而
病之久矣自范文正公始建請舉縣令佐有出身三
考無出身四考有舉主始得作令自此諸弊盡革為
令多新進士不然則人家子弟所臨漸漸曉文法皆
潔己求進吏民畏仰之矣人皆以為便某在洛中時
見一二老成所論異於此其說以謂舊令雖無峻整
治狀而與民意親上下相安往往蒙利今令徒文具
可以為美觀耳於民無甚益往時雖有求於民而民
樂輸不以為費比之事鞭箠以急賦稅擾田里以督
期會則大異矣自舉令以來民不敢仰視令矣何有
哉此說亦有理
燕翼貽謀錄舊制監司太守舉京官有定數縣令初
不限員數皇祐二年五月庚午京西提點刑獄張易
舉十六人縣令乃詔河北陝西漕舉十二員憲六員
河東京東西淮南漕十員憲五員兩浙江東西福建
湖南北廣東西益利梓路漕憲各四員夔路漕四員
憲二員六路制置發運使副六員開封府諸州軍各
一員然立法之初舉縣令有出身三考無出身四考
有舉主二人移注近縣令任滿無贓私升幕職再任
知縣再任滿引對改京官則是受舉之後歷知縣兩
任六考改官此天聖七年閏二月甲辰詔書也至熙
寧四年詔再任知縣縣令人須有安撫轉運提刑知
州通判奏舉五員方許再任內有職司二人者亦聽
此乃就任改官也政和間又以州縣增官員復增舉
員中興以來一循前例然亦時有增損
齊東野語龔聖任言林德崇父嘗為劇縣有聲其與
監司啟有云鳴琴堂上將貽不治事之譏投巫水中
必得擅殺人之罪時以為名言劉潛夫宰建陽亦有
一聯云每嗟民力至叔世而張弓欲竭吏能恐聖門
之鳴鼓語意尤勝信乎治邑之難也
文獻通考詔立考課縣令之法以斷獄平允賦入不
擾均役止盜勸課農桑賑恤饑窮導修水利戶籍增
衍整治簿書為最而參用德議清謹公平勤恪為善
參考縣令治行分定上中下等至其能否尤殊絕者
別立優劣二等歲上其狀以詔賞罰其入優劣者賞
罰尤峻
後山談叢閩中諸縣多至十萬戶堅忍喜訟號難治
邵武其尤者自國初至今有四令張鄧公杜宗會其
二人則忘之矣宗會澶人
野客叢談古者字人之官甚重漢郎官出宰百里必
其閱歷稍深望實稍重然後畀以是任非如今日限
以改秩之制其權既輕其責甚重往往人以為難且
以後漢杜詩觀之詩始仕郡功曹有公平稱辟大司
馬府歲中三遷為侍御史安集洛陽還以狀聞世祖
賜以棨戟復使河東翦滅賊徒拜成臯令且詩自功
曹超三遷為侍御史又兩持使節方為縣令則其令
不亦重哉惟其望重所以人服權重不敢動搖是以
一邑之治無難能者觀漢碑嚴訢凡七為縣不以為
煩蓋以此也今人為邑得一滿秩如釋重負雖有過
人之材孰肯希於再試乎
古今印史縣古縣字也從糸糸倒以見意從世假
借為州縣字其旨深矣以近民者莫如縣令欲為令
者察民間疾苦故刻之印章俾其怵目而警於心民
之困於倒懸也救之惟恐後篤吾赤誠惻怛愛民如
子而民亦愛之如父母上下感應而政成矣故先儒
稱上任者曰視篆不曰視印而曰視篆者有以哉有
以哉
潛溪邃言縣大夫問政宋子曰民病久矣其視之如
傷乎曰是聞命矣願言其它宋子曰勿為盜乎曰何
謂也曰私民一錢盜也官盜則民愈病矣曰若是其
甚乎曰殆有甚焉不稱其任而虛冒既稟者亦盜也
群碎錄宋太宗立郡國戒碑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
民易虐上天難欺乃景煥野人閒語書中語也又云
摘蜀王孟昶之文按歐陽集古錄戒碑起唐明皇特
不見其詞耳又云宋高宗頒是黃庭堅書
新知錄居官以不擾為貴老子烹鮮之喻柳子種樹
之說可謂達於治體者矣淺識之人每自矜其智自
炫其才日驅所治之民而奔走之日取前人之成規
而更易之殊不知上日勞而下日困矣其何能治哉
王陽明先生知廬陵時務以元默化民縣庭晏然民
有訟者亦不令人拘捕但以一木牌付訟者俾人隨
牌至而已其不擾類如此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
之耳父母斯民者所宜深念也
日知錄漢時縣制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唐則州有上中下
三等縣有京畿上中中下下六等品各有差太祖實
錄吳元年定縣有上中下三等稅糧十萬石以下為
上縣知縣從六品縣丞從七品主簿從八品六萬石
以下為中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從八品
三萬石以下為下縣知縣從七品丞簿如中縣之秩
漢書百官表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
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
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
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
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
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
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高帝
紀二年二月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率眾為
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
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由戍此其制不始於秦漢
也自諸侯兼并之始而管仲蒍敖子產之倫所以治
其國者莫不皆然而周禮地官自州長以下有黨正
族師閭胥比長自縣正以下有鄙師酇長里宰鄰長
則三代明王之治亦不越乎此也夫惟於一鄉之中
官之備而法之詳然後天下之治若網之在綱有條
而不紊至於今日一切蕩然無有存者且守令之不
足任也而多設之監司監司之又不足任也而重立
之牧伯積尊累重以臨乎其上而下無與分其職者
雖得公廉勤幹之吏猶不能以為治而況託之非人
者乎後魏太和中給事中李沖上言宜準古五家立
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長取鄉人彊
謹者鄰長復一夫里長二黨長三所復復征戍餘若
民三載無愆則陟用陟之一等孝文從之詔曰鄰里
鄉黨之制所由來矣欲使風教易周家至日見以大
督小從近及遠如身之使手榦之總條然後口算平
均義興訟息史言立法之初多稱不便及事既施行
計省昔十有餘倍於是海內安之後周蘇綽作六條
詔書曰非直州郡之官皆須善人爰至黨族閭里正
長之職皆當審擇各得一鄉之選以相監統隋文帝
師心變古開皇十五年始盡罷州郡鄉官而唐柳宗
元之言曰有里胥而後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後有
諸侯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後有
天子由此論之則天下之治始於里胥終於天子其
灼然者矣故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
其世衰興亡之塗罔不由此
漢時嗇夫之卑猶得以自舉其職故爰延為外黃鄉
嗇夫仁化大行民但聞嗇夫不聞郡縣而朱邑自舒
桐鄉嗇夫官至大司農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故為桐
鄉吏其民愛我必葬我桐鄉後世子孫奉嘗我不如
桐鄉民及死其子葬之桐鄉西郭外民共為起冢立
祠歲時祠祭至今不絕二君者皆其縣人也必易地
而官易民而治豈其然哉
今代縣門之前多有牓曰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
此先朝之舊制亦古者懸法象魏之遺意也今人謂
不經縣官而上訴司府謂之越訴是不然太祖實錄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壬午命有司擇民間高年老人
公正可任事者理其鄉之詞訟若戶婚田宅鬥毆者
則會里胥決之事涉重者始白於官若不由里老處
分而徑訴縣官此之謂越訴也惟其大小之相維詳
略之各得然後上不煩而下不擾唐至大曆以後干
戈興賦稅煩矣而劉長卿之題霅溪李明府曰落日
無王事青山在縣門蓋縣令之職猶不下侵而小民
得以安其業是以能延國命百有餘年迄於僖昭而
後大壞然則鳴琴戴星有天下者宜有以處之矣
洪熙元年七月丙申巡按四川監察御史何文淵言
太祖高皇帝令天下州縣設立老人必選年高有德
眾所信服者使勸民為善鄉閭爭訟亦使理斷下有
益於民事上有助於官司比年所用多非其人或出
自隸僕規避差科縣官不究年德如何輒令充應使
得憑藉官府妄張威福肆虐閭閻或遇上司官按臨
巧進讒言變亂黑白挾制官吏比有犯者謹已按問
如律竊慮天下州縣類有此等請加禁約上命申明
洪武舊制有濫用匪人者并州縣官皆寘諸法然自
是里老之選輕而權亦替矣漢世之於三老命之以
秩頒之以祿而文帝之詔俾之各率其意以道民當
日為三老者多忠信老成之士也上之人所以禮之
者甚優是以人知自好而賢才亦往往出於其間新
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為義帝發喪而遂以收天下
壺關三老茂上書明戾太子之冤史冊炳然為萬世
所稱道近世之老人則聽役於官而靡事不為故稍
知廉恥之人不肯為此而願為之者大抵皆奸猾之
徒欲倚勢以陵百姓者也其與太祖設立老人之初
意悖矣
明初以大戶為糧長掌其鄉之賦稅多或至十餘萬
石運糧至京得朝見天子洪武中或以人才授官至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南京監察御史李安及江西廬
陵吉水二縣耆民六年四月監察御史張政各言糧
長之害謂其倍收糧石準折子女包攬詞訟把持官
府累經禁飭而其患少息然未嘗以是而罷糧長也
惟老人則名存而實亡矣
知縣者非縣令而使之知縣中之事杜氏通典所謂
檢校試攝判知之官是也唐姚合為武功尉作詩曰
今朝知縣印夢裏百憂生唐人亦謂之知印其名始
於貞元已後其初尚帶一權字白居易集有裴克諒
權知華陰縣令制曰華陰令卒非選補時調租勉農
政不可缺前鎮國軍判官試大理評事裴克諒久佐
本府頗有勤績屬邑利病爾必周知宜假銅墨試其
才理待有所立方議正名是權知者不正之名也至
於普設知縣則起自宋初本朝事實云五代任官凡
曹掾簿尉之齷齪無能以至昏老不任驅策者始注
縣令故天下之邑卒皆不治誅求刻剝猥跡萬狀至
優諢之言多以令長為笑建隆三年始以朝官為知
縣其間復參用京官或幕職為之宋史言宋初內外
所授官多非本職惟以差遣為資歷建隆四年詔選
朝士分治劇邑大理正奚嶼知館陶監察御史王祐
知魏楊應夢知永濟屯田員外郎于繼徽知臨清常
參官宰縣自此始又曰初州郡多闕官縣令選尤猥
下多為清流所鄙薄每不得調乃詔吏部選幕職官
為知縣自此以後遂罷令而設知縣沿其名至今
雲麓漫鈔曰唐制縣令缺佐官攝令曰知縣事李翱
任工部誌文云攝富平尉知縣事是也今差京官曰
知縣差選人曰令與唐異矣
宋時結銜曰以某官知某府事以某官知某州事以
某官知某縣事以其本非此府此州此縣之正官而
任其事故云然今則直云某府知府某州知州某縣
知縣文複而義舛矣
北齊宰縣多用廝濫至於士流恥居百里五代選令
必皆鄙猥之人自古以來以社稷民人寄之庸瑣者
有此二敗以今準古得無同之
元吳淵頴歐陽氏急就章解後序曰今之世每以三
歲為守令滿秩曾未足以一新郡縣之耳目而已去
又況用人不得專辟臨事不得專議錢糧悉拘於官
而不得專用軍卒弗出於民而不得與聞蓋古之治
郡者自辟令丞唐世之大藩亦多自辟幕府僚屬是
故守主一郡之事或司金穀或按刑獄各有分職守
不煩而政自治雖令之主一邑丞則贊治而掌農田
水利主簿掌簿書尉督盜賊令亦不勞獨議其政之
當否而已
宋理宗淳祐八年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陳求魯
奏今日救弊之策大端有四宜採夏侯太初併省州
郡之議俾縣令得以直達於朝廷用宋元嘉六年為
斷之法俾縣令得以究心於撫字法藝祖出朝紳為
令之典以重其權遵光武擢卓茂為三公之意以激
其氣然後為之正其經界明其版籍約其妄費裁其
橫斂此數言者在今日亦可采而行之
漢時令長於太守雖稱屬吏然往往能自行其意不
為上官所奪如蕭育為茂陵令會課育第六而漆令
郭舜殿見責問育為之請扶風怒曰君課第六裁自
脫何暇欲為左右言及罷出傳召茂陵令詣後曹當
以職事對育徑出曹書佐隨牽育育按佩刀曰蕭育
杜陵男子何詣曹也遂趨出欲去官明旦詔召入拜
為司隸校尉育過扶風府門官屬掾吏數百人拜謁
車下陶謙為舒令太守張磐同郡先輩與謙父友意
殊親之而謙恥為之屈嘗舞屬謙謙不為起固強之
乃舞舞又不轉磐曰不當轉邪謙曰不可轉轉則勝
人如此事在今日即同列所難堪而昔人以行之上
官漢時長吏之能自樹立可見於此矣
漢書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
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盪滅前聖
之苗裔靡有孑遺後之文人祖述其說以為廢封建
立郡縣皆始皇之所為也以余觀之殆不然左傳僖
公三十三年晉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縣賞胥臣宣
公十一年楚子縣陳十二年鄭伯逆楚子之辭曰使
改事君夷於九縣十五年晉侯賞士伯以瓜衍之縣
成公六年韓獻子曰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襄公
二十六年蔡聲子曰晉人將與之縣以比叔向三十
年絳縣人或年長矣昭公三年二宣子曰晉之別縣
不惟州五年薳啟疆曰韓賦七邑皆成縣也又曰因
其十家九縣其餘四十縣十年叔向曰陳人聽命而
遂縣之二十八年晉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
氏之田以為三縣哀公十七年子穀曰彭仲爽申俘
也文王以為令尹實縣申息晏子春秋昔我先君桓
公予管仲狐與穀其縣十七說苑景公令吏致千家
之縣一於晏子戰國策智過言於智伯曰破趙則封
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史記秦本紀武公十年伐邽
冀戎初縣之十一年初縣杜鄭吳世家王餘祭三年
予慶封朱方之縣則當春秋之世滅人之國者固已
為縣矣史記吳王發九郡兵伐齊范蜎對楚王曰楚
南塞厲門而郡江東甘茂謂秦王曰宜陽大縣名曰
縣其實郡也春申君言於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
急請以為郡便匈奴傳言趙武靈王置雲中鴈門代
郡燕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又言
魏有河西上郡以與戎界邊則當七國之世而固已
有郡矣吳起為西河守馮亭為上黨守李伯為代郡
守西門豹為鄴令荀況為蘭陵令城渾說楚新城令
衛有蒲守韓有南陽假守魏有安邑令蘇代曰請以
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而齊威王朝諸縣
令長七十二人則六國之未入於秦而固已先為守
令長矣故史言樂毅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而齊
湣王遺楚懷王書曰四國爭事秦則楚為郡縣矣張
儀說燕昭王曰今時趙之於秦猶郡縣也安得謂至
始皇而始罷侯置守邪傳稱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
國至周武王僅千八百國春秋時見於經傳者百四
十餘國又并而為十二諸侯又并而為七國此固其
勢之所必至秦雖欲復古之制一一而封之亦有所
不能而為罷侯置守之始於秦則儒生不通古今之
見也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