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

> 方輿彙編 山川典 涇水部 紀事 (第二百五十八卷)
 涇水部紀事
國語恭王游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其母曰
必致之於王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王田
不取群公行下眾王御不參一族夫粲美物也眾以
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小醜小醜
備物終必亡康公弗獻一年王滅密
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
三川涇渭汭也地震故
三川亦動也
竹書紀年幽王三年涇渭洛竭
左傳成公十三年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于麻
隧秦師敗績獲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曹宣公卒于師
師遂濟涇及侯麗而還迓晉侯于新楚
襄公十四年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伐秦以報櫟之役
也晉侯待于意使六卿帥諸侯之師以進及涇不濟
叔向見叔孫穆子穆子賦匏有苦葉叔向退而具舟
魯人莒人先濟鄭子蟜見衛北宮懿子曰與人而不
固取惡莫甚焉若社稷何懿子說二子見諸侯之師
而勸之濟濟涇而次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
史記秦二世嘗夢白虎齧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怪
問占夢者卜曰涇水為祟二世乃齋於望夷宮欲祠
輿地志涇陽白公引涇水溉田有上白中白南白三
述異記漢武帝祠甘泉至此見女人浴於涇水乳長
七尺問東方生以為齋祀不潔則見近東曰花池渡
通長安又東曰宋村渡通臨潼
漢書元帝本紀建昭四年六月甲申安陵岸崩壅涇
水水逆流
成帝本紀河平四年三月壬申長陵臨涇岸崩壅涇
息夫躬傳躬言秦開鄭國渠以富國強兵今為京兆
地土肥饒可度地勢水泉廣灌溉之利天子使躬持
節領護三輔都水
王莽傳莽天鳳中長平館西岸崩壅涇水不流毀而
北行遣大司空王邑行視還奏狀群臣上壽以為河
圖所謂以土填水匈奴滅亡之祥也乃遣并州牧宋
弘遊擊都尉任明等將兵擊匈奴至邊止屯
薛瑩後漢書章帝北巡下長平御池陽宮東至高陵
造舟至於涇而還
晉書苻堅載記堅字永固僭稱大秦天王以關中水
旱不時議依鄭白故事發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
僮隸三萬人開涇水上源鑿山起隄通渠引瀆以溉
岡鹵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賴其利
周書賀蘭祥傳大統十六年祥拜大將軍太祖以涇
渭灌溉之處渠堰廢毀乃命祥修造富平堰開渠引
水東注於雒功用既畢民獲其利
文獻通考永徽六年雍州長史長孫祥奏言往日鄭
白渠溉田四萬餘頃今為富商大賈競造碾磑堰遏
費水太尉長孫無忌曰白渠水帶泥淤溉田益其肥
美又渠水發源本高向下枝分極眾若使流至同州
則水饒足比為碾磑用水洩渠水隨入滑加以壅遏
耗竭所以得利遂少于是遣祥等分檢渠上碾磑皆
毀之至大曆中水田纔得六千二百餘頃
唐書李元紘傳元紘字大綱開元初為萬年令賦役
稱平擢京兆少尹詔決三輔渠時王主權家皆旁渠
立磑瀦堨爭利元紘勅吏盡毀之分溉渠下田民賴
其恩
僕固懷恩傳懷恩誘吐蕃十萬入塞進掠涇邠祭來
填墓渡涇水邠寧節度使白孝德禦之覆其陣
李栖筠傳栖筠累擢給事中進工部侍郎關中舊仰
鄭白二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磑利且百所奪農
用十七栖筠請皆徹毀歲得租二百萬民賴其利
齊國昭懿公主傳公主崔貴妃所生始封升平下嫁
郭曖大曆末寰內民訴涇水為磑壅不得溉田京兆
尹黎幹以請詔撤磑以水與民時主及曖家皆有磑
匄留帝曰吾為蒼生若可為諸戚倡即日毀由是廢
者八十所
黎幹傳幹為桂管觀察使大曆八年召為京兆尹十
三年涇水壅隔請開鄭白支渠復秦漢故道以溉民
田廢碾磑八十餘所
唐會要貞元四年六月二十六日三白渠限口準諸
堰例置監十六年十一月詔以東渭橋納給使徐班
兼白渠漕渠及昇原國成等渠堰使
玉海長慶三年仁師列上便宜寶曆元年九月京尹
鄭覃以聞仲冬新渠成季冬二日新堰成名渠曰劉
公堰曰彭城明年又壅其衝為七堰以析水勢
唐會要太和二年三月內出水車樣令京兆造水車
散給沿鄭渠百姓以溉田
唐文粹王繼張公德政碑維涇失防比歲多決近縣
疲於奔命他山苦於度材公乃命刮朽壞填巨石
唐志涇渭白渠以京兆少尹一人督視
冊府元龜周世宗顯德五年十二月戊寅以工部郎
中何幼沖為司勳郎中充關西渠堰使仍命於雍耀
之間疏涇水以溉稻田
玉海至道元年正月五日度支判官梁鼎陳堯叟言
舊史鄭渠引涇水注洛三百餘里溉田四萬頃白渠
引涇注渭長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頃今所存不及
二千頃鄭渠難興功請遣使視三白渠修舊跡詔大
理丞皇甫選光祿丞何亮乘傳經度二年四月丁酉
選等言鄭渠久廢用功大三白渠溉涇陽櫟陽高陵
雲陽三原富平六縣田三千八百五十餘頃宜增築
隄埭周護之舊設斗門一百七十有六以節水宜悉
繕治俾用水有準渠口舊有六石門今亦圮欲就近
開渠口以通水道歲令渠官行視疏浚嚴禁豪民無
令決渠盜水以擅其利時著佐孫冕總三白渠詔冕
行之未幾而罷
天聖六年二月都官員外郎李同言永興軍涇陽縣
三白渠節約水勢宜立約以限水命同知涇陽縣領
三白渠事
景祐三年二月丁卯修陜西三白渠初漕臣王沿言
三白渠自漢溉田四萬頃唐永徽中亦溉田萬頃今
纔及三千餘頃請調兵夫興修之時擇雷簡夫董其
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四年夏四月壬戌遣環慶都鈐
轄幵贇以兵屯邠涇河中以備西夏
河渠志神宗熙寧五年十一月陝西提舉常平楊蟠
議修鄭白渠詔都水丞周良孺相視乃自石門堰涇
水開新渠至三限口以合白渠王安石請捐常平息
錢助民興作帝曰縱用內帑錢亦何惜也
張守約傳守約知涇州涇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隄
堰費不貲適歲饑罷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約曰歉
歲勞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圖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禱
而遷諸北以殺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
遂為沙磧以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召還
涇陽縣志大觀中詔開石渠疏涇水入渠者五尺下
與白渠會溉七邑田三萬五千九十餘頃名曰豐利
續文獻通考金大定時盧庸為定平縣令修築舊堰
引涇水溉田民獲其利
元史河渠志漢時有白公者奏穿渠引涇水起谷口
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
曰白渠歷代因之皆享其利至宋時水衝囓失其故
蹟熙寧間詔賜常平息錢助民興作自仲山旁開鑿
石渠從高瀉水名豐利渠元至元間立屯田府督治
大統八年涇水暴漲毀堰塞渠陝西行省命屯田府
總管夾谷伯顏帖木兒及涇陽尹王琚疏導之起涇
陽高陵三原櫟陽用水人戶及渭南櫟陽涇陽三屯
所人夫共三千餘人興作水通流如舊其制編荊為
囤貯之以石復填以草以土為堰歲時葺理未嘗廢
至大元年王琚為西臺御史建言於豐利渠上更開
石渠五十一丈闊一丈深五尺積一十五萬三千工
每方一尺為一工自延祐元年興工至五年渠成是
年秋改堰至新口
寧宗本紀至順四年六月寧宗即位涇河溢
五行志順帝元統元年六月涇河溢
順帝本紀至元二年六月庚子涇水溢
河渠志泰定間言者謂石渠歲久水流漸穿逾下去
岸益高至正三年御史宋秉亮相視其堰謂渠積年
坎取淤土疊壘於岸極為高崇力難送土於上因請
就岸高處開通鹿港以便夫行廷議允可四年屯田
同知牙八湖涇尹李克忠發丁夫開鹿港八十四處
削平土壘四百五十餘步二十年陝西行省左丞相
帖里帖木兒遣都事楊欽修治凡溉農田四萬五千
餘頃
陝西通志劉欽字仲賢醴泉人元末兵至九嵕山欽
負母而逃攜子與姪度難兩全以姪為母所鍾愛謂
其妻曰父母愛則愛之敢以恩奪孝為不道之人哉
遂投子於涇水襁母攜姪而行卒脫兵患孝義聞于
郡國
涇陽縣志明洪武八年舊渠衝塞長興侯耿秉文奉
命用軍夫十萬餘修築
永樂三年奉工部勘合差千戶董暹於附近衛分撥
軍民相參修理民夫一萬四千四百名軍士一萬五
千名
成化元年巡撫陝西右副都御史項忠奏請于舊渠
上鑿新石渠一里三分許以通故道上可其奏合五
縣夫匠三千人興工聚火鎔石穿鑿大小龍山功未
就還朝四年西征過陜命有司促功告成名曰廣惠
十二年巡撫陝西右都御史余子俊經略涇渠
十七年巡撫陝西副都御史阮勤治渠用匠四百人
五縣之民更番供役二月興工次年正月工成溉五
縣田八千餘頃
正德間巡撫陝西都御史蕭翀鑿石四十二丈立名
通濟渠
鎮江府志于湛字瑩中金壇人正德六年進士擢右
副都御史巡撫陝西適涇水溢堤壩盡決築廣惠故
渠時其蓄洩
陝西通志嘉靖十三年五月慶陽寧邠涇陽等州縣
大水渰沒涇渭兩岸居民畜產無數
萬曆四十一年七月涇水暴溢高數十丈漂沒民居
商貨無算
涇陽縣志萬曆間邠乾兵巡道沈子章親歷渠口督
工疏補壅漏役畢渠水廣深倍昔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