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

> 方輿彙編 山川典 涇水部 藝文一 (第二百五十八卷)
 涇水部藝文一
  涇渭合流賦
以題
為韻
 唐獨孤綬
遊者感異源而合趣指涇渭于秦樹涇如經也自北
而南流渭若緯焉從西而東注性相近以不息勢使
然而自遇湜湜其沚昔既聞之于詩湯湯其流今則
狀之為賦夫至清者渭至濁者涇惟清也鑒物之道
著惟濁也含垢之義形共導金氣咸通井星混殊流
之昭晰成一帶之瀠渟初以縱亂橫似爭長而難雜
終以潔受汙何極暌而乃合禹功之所兩存漢苑斯
焉博納乍異其色覺游鱗之隱見必同乎聲帶長風
之蕭颯象昭回之可求歌鄭白之有由飲馬投錢足
以發明廉士決渠降雨足以殷富神州既相弘以利
物寧自異乎並流知之者齊我以不皦不昧感之者
比我於一薰一蕕斯乃柔以長存和之足貴近則順
洪河之紆直遠則成滄海之濩渭同功一體叶靈通
氣信殊穀洛之流寧爽淄澠之咏夫然彼獨清而無
偶非達識之所謂
  高陵令劉君遺愛碑     劉禹錫
縣內之大夫鮮有遺愛在其去者蓋邑居多豪政出
權道非有卓然異績結於人心浹於骨髓安能久而
愈思太和四年高陵人李仕清等六十三人思前令
劉君之德詣縣請金石刻之縣以狀申於府府以狀
考於明法吏吏上言謹按天寶詔書凡以政績將立
碑者其具所紀之文上尚書考功有司考其詞宜有
紀者乃奏明年八月庚午詔曰可令書其章明有以
結人心者揭於道周云涇水東行注白渠釃而為三
以沃關中故秦人常得善歲按水部式決洩有時畎
澮有度居上游者不得擁泉而專其腴每歲少尹一
人行視之以誅不式兵興以還寖失根本涇陽人果
擁而專之公取全流浸原為畦私開四竇澤不及下
涇田獨肥他邑為枯地方既移地征如初人或赴訴
泣迎尹馬而上涇之腴皆權倖家縈勢足以破理訴
者復得罪繇是咋舌不敢言吞冤含忍家視孫子長
慶三年高陵令劉君勵精吏治視人之瘼如煙疽在
身不忘決去乃修故事考式文暨前後詔條又以新
意請更水道入于我里請杜私竇使無棄流請遵田
令使無越制別白纖悉列上便宜掾吏依違不決居
三歲距寶曆元年端士鄭覃為京兆秋九月始具以
聞事下丞相御史御史屬元谷實司察視持詔書詣
渠上盡得利病還奏青規中上以谷奉使有狀乃俾
太常撰日京兆下其符司錄姚康士曹掾李紹實成
之縣主簿談孺直實董之冬十月百眾雲奔憤與喜
并口謠手運不屑鼛鼓揆功什七八而涇陽人以奇
計賂術士上言白渠下高祖故墅在焉子孫當恭敬
不宜以畚鍤近阡陌上聞命京兆立止絕君馳詣府
控告具發其以賂致前事又謁丞相請以顙血汙車
茵丞相彭原公斂容謝曰明府真愛人陛下視元元
無所恡第未周知情偽耳即入言上前翌日果有詔
許訖役仲冬新渠成涉季冬二日新堰成駛流渾渾
如脈宣氣蒿荒漚冒迎耜斯釋開塞分寸皆如詔條
有秋之期投鍤前定孺直告已事君率其寮躬勞來
之烝徒讙呼奮襏襫而舞咸曰吞恨六十年明府雪
之摘姦犯豪卒就施為嗚呼成功之難也如是請名
渠曰劉公而名堰曰彭城按服引而東千七百步其
廣四尋而深半之兩涯夾植杞柳萬本下垂根以作
固上生材以備用仍歲旱沴而渠下田獨有秋渠成
之明年涇陽三原二邑中又擁其衝為七堰以析水
勢使下流不厚君詣京兆索言之府命從事蘇特至
水濱盡撤不當擁者由是邑人享其長利生子以劉
名之君諱仁師字行輿彭城人武德名臣刑部尚書
德威之五代孫大曆中詩人商之猶子少好文學亦
以書干東諸侯遂參幕府歷尹劇縣皆以能事見陟
卒不時而遷既有績於高陵轉昭應令俄兼檢校水
曹外郎充渠堰副使且錫朱衣銀章計相愛其能表
為檢校屯田郎中兼侍御史幹池監于蒲錫紫衣金
章歲餘以課就加中執法理人為循吏理財為能臣
一出于清白故也先是高陵人蒙被惠風而惜其捨
去發于胷懷播為聲詩今采其旨而變其詞志於石
文曰噫涇水之逶迤溉我公兮及我私水無心兮人
多僻錮上游兮乾我澤時逢理兮官得材墨綬紫兮
劉君來能愛人兮恤其隱心既公兮言既盡縣申府
兮府聞天積憤刷兮沈疴痊劃新渠兮百畝流行龍
蛇兮止膏油遵水式兮復田制無荒區兮有良歲嗟
劉君兮去翱翔遺我福兮牽我腸紀成功兮鐫美石
求信詞兮昭懿績
  引涇水會鄭白渠記     宋蔡溥
永興軍耀州六縣民田舊資白渠灌溉之利歷時已
久涇流寖低渠勢高仰不能取水迺歲八月六縣令
率夫數千集良材起巨堰水入渠至明年四月去堰
所溉田纔二千頃然堰成輒壞或數月壞故興修之
功要為文具而民無實利大觀元年今秦鳳路經略
使穆公侍郎京以大府少卿出使陝西宣德郎范鎬
承直郎穆卞因言開修洪口石渠之利穆公具聞於
朝提舉永興軍等路常平等事趙公佺被旨相視具
陳可成之策朝廷從之遂命趙公總提渠事初議鑿
石與涇水適平然後立堰以取水趙公謂立堰當為
遠計迺使渠深下水面五尺則無修堰之弊而利博
且久既終功凡石土渠共七千一百一十九尺石渠
北自涇水上流鑿山尾南與土渠接初計一千四百
二十五尺其後土石積處發土見石迺展一千七百
一十六尺通計二千一百四十一尺上廣十有四尺
下廣十有二尺淺深隨山勢其最深者三十八尺分
隸六縣會工四十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三料工之始
視石之堅柔定以尺寸為工其下石頑攻不可穿乃
增工二萬七千九百五十三凡石渠之工總四十九
萬八百六十六元年九月工興四年九月畢土渠北
自石渠口東南與故渠接初計六千四百五十九尺
而所展石渠既己省一千七百一十六尺其後接故
渠處土雜沙石隨治隨壞度不可持久迺即其石開
橫渠二百尺與古渠合地脈堅實功簡而徑又省舊
所治渠九百六十五尺實計土渠三千九百七十八
尺上廣五十尺下廣十有八尺淺深隨地形其最深
者六十五尺分隸六縣會工二十一萬一千八百一
十六內涇陽高陵三原所隸有石棚隱土下原或一
丈或七尺八尺迺損土工一萬一千八百一十一而
增鑿之工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九凡土渠之工總二
十六萬七千九百八十四二年九月工興四年五月
畢渠成惟石渠依涇之東岸不常水衝迺即渠口而
工入水鑿二渠各開一丈南渠百尺北渠百五十尺
使水勢順流而下又涇水漲溢不常乃即火燒嶺之
北及嶺下因石為二閘曰迴瀾曰澄波限以七尺又
其南為二閘曰靜浪曰平流限以六尺以捍湍激渠
之東岸有三溝曰大王渠曰小王渠又其南曰透槽
溝夏雨谿水集每與大石俱下壅遏渠水迺各即其
處鑿地陷水為柱密布如欞貫大木於其上橫當溝
之口與石棚接如此已無患餘二渠則鑿渠兩岸比
大木覆溝水入于涇又其東且十里曰樊坑當白渠
之南岸其北直大溝溝水暴則岸壞與渠流俱潰壅
之則渠不能容而下流為田患迺疊石為渠岸東西
四十尺北高八尺上闊十有七尺其南石尾相銜而
下四十尺溝水至則渠之所受滿其堤而止其下泄
餘水以注坑中與涇合土石之工畢於是平導涇水
深五尺下瀉三白故渠增溉七縣之田一日一夜所
溉田六十頃周一歲可溉二萬頃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