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

> 方輿彙編 山川典 涇水部 總論 (第二百五十八卷)
 涇水部總論
涇陽縣志
  涇渠總論
涇水出安定郡頭山西自平涼界來經邠州新平
淳化二縣入乾州永壽縣界千有餘里皆在高地東
至仲山谷乃移平壤是以於此可以疏鑿以溉五縣
之地夫五縣未鑿渠之前皆斥鹵磽确不可以稼自
被浸濯遂為沃野至今千餘年民賴其利但渠初鑿
之時渠與河平勢無齟齬歲月漱滌河低渠高遂不
可用雖白公趙佺繼之於後終亦不能久者蓋仲山
洪口萬嶺環複兩崖劃斷河流湧出勢如建瓴復阻
石堰其怒愈甚土石承委不得不朒今其下有小龍
潭其深不測是水激射而成也河既漸下渠岸自高
所溉之田日復淤閉雖強壅遏更無良策今新石渠
已迫山足又高三四尺矣苟不可行千載之功誠為
可惜抑嘗考夫涇之形勢人有生長其處耳目習熟
猶或不知韓人鄭國一入敵境何遽識此而開萬世
之利不亦神乎雖然利之所在害必從之今五縣之
民歲八月治堰九月畢工截石伐木掘泥懸土入水
置囤下臨不測十月引水以嗣來歲入秋始罷又復
就役寒暑晝夜不得少休而墾開耘斂播植之勞猶
不與焉加以官府程督旁午畦陌條約限禁瑣屑尤
甚近年水脈艱澀所潤益寡分爭訟鬩姦弊百出究
其委曲胡可盡言於是民有上訴願弛其利以免劬
瘁有司以故事恆規不敢輒許嗚呼夫韓本欲疲秦
人於一時不知後世病復甚耶由是言之為之奈何
傳曰其人存則其政舉使西門史公兒內史白中大
夫為之吾知其有不患者矣當今之時必欲繼疏鑿
之功復古人之跡使千百世永永而無弊者世果無
高智絕倫卓犖奇偉如若人者哉
  涇渠條陳
元承務郎陝西諸道行御史臺監察御史宋秉亮言
洪口之利始于秦水工鄭國於仲山之下鑿引涇水
首起瓠口尾注於洛溉田四萬餘頃至漢太始中水
利廢壞趙中大夫白公因其故跡徙開渠口於上流
首起谷口尾入石川以注於渭降及隋唐以至亡宋
其利又廢大觀中又於小龍潭之上復開石土渠數
里疏引自來之水入渠五尺賜名曰豐利渠迨今二
百餘年其利漸少至大間監察御史王承德建言於
豐利渠北開鑿石渠長五十一丈歲月已久吞水漸
少入渠之水既微則築堰勞而民利寡矣嘗考古今
渠利之廢蓋因河身漸低渠口漸高水不能入是白
公不容不繼於鄭渠豐利不得不開于白公之後也
今豐利渠口去水又已漸高則王御史見開石渠又
不盡功若不增治豈惟漸失民利慮恐日就堙塞近
因巡歷至縣親詣新舊渠口一一相視遂採眾論酌
以管見苟欲其利溥博其說有三一曰盡修渠堰之
利二曰復置兩閘之防三曰開通出土之便然其要
又在選委得人不當惜費今將帖說圖本具呈一相
視得鄭渠起于瓠口今駱駞灣西北是也上至白公
渠口二千七百餘步白公渠口即今小龍潭下是也
上至宋豐利渠五十六步已上三堰西北高而東南
低涇水自仲山出由高而下河岸去水漸高今量得
鄭公渠口至水面計高五十餘尺白公渠口至水面
計高一丈一尺相懸如此雖欲不改不可得也今豐
利渠至水亦高七尺有餘方新渠未開之時每歲差
民起立石囤堰水計用囤三百八十箇高一丈有餘
費役甚廣而水益艱澀是以王御史乃於上流窄處
疏鑿此渠止用囤一百八十箇宜其省費而水可通
也然其底亦高河水三尺所立囤堰厚止三重河流
深處囤之高者乃至一丈五尺浮坐于地每遇河水
泛漲不禁衝突易於傾壞反不若宋渠之堰鑿石安
立樁橛猶以為固也是以用費益多民力益困詢諸
眾皆言新渠起於山腳地勢高於接流其底既比元
言猶有三尺未開宜與己鑿渠底通行計料再令開
鑿加深八尺如此不待囤堰之設先有五尺自然之
水入渠其囤但比水高五六尺則渠受水之多不言
可知宜計舊堰廣狹新囤高下即今三重之上截作
九重囤堰既低且厚縱遇小漲只於囤上漫流而過
不至衝激傾倒設使囤壞亦不妨自然入渠之水此
法之外無以復加一相視得舊閘二所上下相去四
十餘步中間元用退水舊槽至今見存其置槽去處
上離宋渠四百四十九步離新開石渠五百五十步
淨浪一閘在退水槽近上三十餘步渠身兩壁開鑿
切口二道當時設此蓋遇涇水暴漲及洪堰倒塌之
時即下此閘以備濁水淤澱渠道平流一閘在退水
槽近下十步渠身兩壁亦有切口四道蓋於注罷澆
田之後水既無用遂開此閘乃退水由槽還河又當
河漲之時或泛漲不能猝下或已下而漏漫濁水併
下兩閘以防不虞此皆古人良法安可廢而不行近
年以來渠堙岸崩民漸失利擬合將二閘修置以時
開閉則濁泥不得入渠穿淘之工可以減半又淨浪
相離新渠窵遠濁水入渠必至淤澱宜將此閘移於
渠口近下一二十步安置一相視得洪口以下石土
渠十餘里自古穿淘兩岸積土如山舊時將所積高
岸開為通道名曰鹿巷凡穿淘泥沙由鹿巷運于岸
外近年以來淘出泥土填滿鹿巷只于岸上堆積或
遇霖雨其土崩塌復入于渠是以渠道益淺水來益
小令觀渠與涇河相望咫尺運土入河甚不費力緣
為累年堆積以至太多是以為難此皆有司因循姑
息之過也起夫穿淘妨農病眾擬合於農務未忙天
暖人閒之時差遣五縣人夫將鹿巷開至平地搬運
積土遠離渠岸或運入河以漸而去不得似前輒閉
岸巷假以歲月積土漸除渠道自通人力既省官政
亦簡民之受賜胡可勝言一漢之鄭白宋之豐利功
大而利久者其委任得人不惜財費故也今自王御
史建言以來三十餘年而工尚未成者原其所自實
由選委不當有所靳惜不能成爾今欲開鑿前渠復
修兩閘監督之官宜當遴選工食之給不可吝惜自
古及今為經久之計者不計重費成非常之功者惟
在得人今詳此功勞費雖廣可以永逸擬合擇選諳
曉水利練達時宜廉幹官員度宜優給以成久利之
功如其不然將見五縣之民日趨窮苦屯田之置亦
為虛設況今石渠已至仲山石腳更無開展去處若
更不成是使二千年歷代養民之利一朝而廢豈不
痛哉所以行省必合選官興治毋惜小費明立賞罰
使有懲勸然後事可集而功可成也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