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地名 >

渝中区

输入历史地名:

渝中区

在重庆市中西部、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60.1万。辖13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和平路。以重庆简称渝,又位于城区中心得名渝中区。周为巴国国都,秦置巴郡和江州县,郡县治设此。两汉、三国蜀、两晋亦同。南朝齐永明五年(487年)江州县治西南迁,在此置垫江县;梁置楚州治。北周武成三年(561年)改垫江县为巴县,从此巴县之名沿用至建市。隋初为渝州治,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巴郡治。唐复为渝州。北宋改为恭州。南宋升为重庆府,重庆之名始此。元置重庆路,元末为明玉珍大夏国国都。明、清为重庆府,均治此。1913年为东川道治。1927年析巴县城区建重庆市(省辖市),市政府驻此。1937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迁此,1939年重庆升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至1946年重庆先后拓展为18个区,其中一至七区属渝中区地域;同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迁回南京。1950年重庆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并为直辖市。同年将第一至第七区合并建第一区。1954年重庆改为省辖市。1955年以位于市区中部的第一区更名为市中区。1995年从沙坪坝区划入大坪、化龙桥二街道办,并改市中区为今名。地处嘉陵江汇入长江处,呈狭长半岛形,为三面环水的丘陵阶地。街区建筑呈台阶状布局,高低层次错落,素称“山城”。为全市政治中心和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交通通信、科技信息中心。工业有食品、印刷、制药、工艺美术等企业。西部南端有重庆火车南站,连接成渝、襄渝、渝黔三条铁路,与其相邻为长途汽车总站;东端朝天门有重庆港务局,沿岸设码头十余处,可泊千吨轮船,为长江上游最大水运枢纽。主要街道均通电、汽车,并有缆车、电梯、隧道相接;有嘉陵江牛角沱大桥、澳渝大桥、黄花园大桥北通江北区,长江大桥、鹅公岩大桥南接南岸区,沿岸有轮渡、架空索道。纪念地及名胜古迹有红岩村、曾家岩、桂园、《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人民解放纪念碑、巴将军蔓子墓、罗汉寺、鹅岭公园、枇杷山公园、珊瑚公园等。


【检索渝中区 ==>】 古籍全文检索:渝中区     全站站内检索:渝中区

一沟
一联
一天山
一六镇
一市镇
一立镇
一尖山
一面山
一品镇
一都镇
一天门山
一平浪镇
一江山岛
一拉溪镇
一面坡镇
一座营镇
一渡水镇
一片石关城
乙泉戍
二龙
二圣
二村
二段
二庭
二夏
二联
二铺
二街
二殽
二豫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