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地名 >

河南

输入历史地名:

河南

①地区名。指今黄河以南地区。《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在鸿门见项羽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② 《尔雅·释地》、《周礼·职方》: “河南曰豫州。” 指今河南省一带。

③战国韩、魏两国的河南,指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一带。

④战国秦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史记· 吕不韦传》: 庄襄王元年 (前249),“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始皇十年 (前237),“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索隐》 以为秦之三川郡。汉高帝更名河南郡,此处据汉郡而言之。

⑤古邑名,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涧河东岸。《史记·周本纪》: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 《正义》: “ 《帝王世纪》 云: ‘考哲王封弟揭于河南,续周公之官,是为西周桓公。’ 按:自敬王迁都成周,号东周也。桓公都王城,号西周桓公。”

⑥秦汉地区名,指今内蒙古河套内黄河以南地区。《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二年 (前215),“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击北胡,略取河南地”。

⑦国名。楚汉之际,项羽封诸侯王国之一。《史记·项羽本纪》: “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中部伊水、洛水流域。西汉高祖二年 (前205) 国灭后改设河南郡。

⑧唐方镇名。天宝十四年 (755) 置,治所在陈留郡 (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东至于海。乾元元年 (758) 废。宝应元年 (762) 复置,治所在汴州 (今河南开封市),辖汴、宋、徐、兖等八州。别称汴宋节度使。大历十一年 (776) 废。寻复置,改称汴宋。

⑨巡抚名。明宣德五年 (1430) 遣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景泰元年 (1450) 始专设河南巡抚。驻开封府 (治今河南开封市)。辖河南省。民国废。


(1)古地区名。一般指黄河以南地区。战国韩魏两国河南,指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尔雅·释地》、《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指今河南省一带;秦汉时以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以南为河南;南北朝时吐谷浑据有今青海省黄河以南一带,宋、齐、梁时被封为河南王,即以其地为河南;十六国时亦将今甘肃省西南部黄河以南地区称作河南。(2)唐方镇名。一作河南节镇。天宝十四载(755年)置河南节度使,治陈留郡(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市),领陈留、睢阳(宋州)、灵昌(滑州)、淮阳(陈州)、汝阴(颍州)、谯(亳州)、济阴(曹州)、濮阳(濮州)、淄川(淄州)、琅琊(沂州)、彭城(徐州)、临淮(泗州)、东海(海州)凡十三郡。乾元元年(758年)改汴州都防御使,次年分为汴滑节度使(治滑州,今河南滑县东)、河南节度使(治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上元二年(761年)二节度使皆废。宝应元年(762年)复置河南节度使,一称汴宋节度使,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领汴、宋、曹、徐、颍、兖、郓、濮八州。大历十一年(776年)废。同年又置,称汴宋节度使。建中二年(781年)号宣武军。(3)集镇名。在辽宁省盖州市东南部。属太阳升街道办事处。人口 2350。 原太阳升镇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成立集体农庄,因寓初升的太阳更名为太阳升。主产玉米、高粱等。有机电、铸件、金属压延等厂。305国道经此。(4)村名。在山东省邹平县东部。属长山镇。人口536。该村始建于北宋,因居民朱姓居多名朱家庄,自建范公祠后更名范公庄。民国年间称南关,因孝妇河所隔,居河南岸的称河南,沿用至今。主产小麦、玉米、蔬菜、西瓜。有养鸡、木工、修配、粮油、运输等业。周焦公路经此,村东新建范公大桥、范公路直达周村新火车站。建有范公祠和范仲淹纪念堂。


【检索河南 ==>】 古籍全文检索:河南     全站站内检索:河南

达克布古音那木加城
迈号
迈汤
迈陈镇
迈皋桥
戍街
戍夫山
成山头
成功镇
成田镇
成团镇
成华区
成安镇
成均镇
成武镇
成佳镇
成周城
成曹县
成绵道
成集镇
成磁县
成德镇
成山卫镇
成平侯国
成阳侯国
成昆铁路
成都平原
成高子镇
成家庄镇
成吉思汗镇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