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地名 >

吴城镇

输入历史地名:

吴城镇

①清置,属永宁州。即今山西离石县东南六十里吴城镇。

②金置,属临淮县。在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城头乡。

③即今江西永修县东北吴城镇,地当赣江入鄱阳湖之口。《清一统志·南昌府二》:吴城镇“本朝雍正七年移南康府同知驻此。乾隆三十年改属南昌府,兼移昌邑巡司驻此。四十四年裁巡司,置主簿仍驻此”。

④清置,属桐柏县。即今河南桐柏县东北二十二里吴城镇。

⑤即今河南舞阳县东三十二里吴城镇。唐元和中吴元济筑城以拒官军,平定元济后,元和十三年(818)移舞阳县治此。金泰和八年(1208)舞阳县徙今治。此地为吴城镇。


(1)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东南端。面积428.3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吴城,人口 1450。传战国魏将吴起在此筑城,故名。1949年为离石县六区,1954年改吴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2001年王营庄乡并入。地处吕梁山区中段。产莜麦、玉米、谷子等。有粮油加工厂。307国道经此。古迹有吴城遗址。(2)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西部。面积54.2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南吴集,人口 1500。1957年设吴集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并改名为南吴集乡,2000年置吴城镇。产稻、小麦、花生、油菜籽、蚕茧、烟叶等。有公路通市区。(3)在江西省永修县东北部、赣江与修水交汇入鄱阳湖处,北、东濒鄱阳湖。面积368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吴城,人口 3850。原名吴山,南朝宋时海昏县治沉没,此遂成集镇,因名吴城。元末,陈友谅曾屯水军于此。明、清时与河口、景德、樟树并称“江西四大名镇”。1949年属新建县第五区,1954年划属永修县第八区,1958年设吴城公社,1981年改设吴城镇。主产稻等。特产银鱼、大板瓜子、滨湖水牛。有电力、造船、建材、矽砂、农机、印刷、油脂、纺织等厂。为省木、竹和其他物资集散地。国家级鄱阳湖候鸟保护区设此,有观察站。水运上溯南昌、赣州,下出鄱阳湖。有公路西南接虬上公路。古迹有望湖亭。(4)在河南省桐柏县中部。面积143.3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吴城,人口 2560。1956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4年改镇。产板栗、大枣、稻、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有面粉、砖瓦、大理石加工等厂。明月公路经此。镇东北有汉墓群。(5)在河南省舞阳县东南部。面积66.5平方千米。人口4.8万。镇人民政府驻吴城,人口 5010。唐元和年间吴元济叛唐在此筑城以拒唐兵,得名吴城。元和十三年(818年)至金初为舞阳县治,后称吴城镇。清曾名吴城店、吴城集、吴城寨。简称吴城。属许州。《大清一统志》:吴城“唐元和中,吴元济筑此以拒官军。元济平,移舞阳县治此,后徙今治,遂为吴城镇”。元后废。1949年为吴城乡。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88年改镇。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叶、苹果等。有食品、面粉、机械、水泥预制件、榨油、木材加工等厂。漯河至南阳铁路、漯叶公路经此。


【检索吴城镇 ==>】 古籍全文检索:吴城镇     全站站内检索:吴城镇

鄂陵湖
鄂勒欢绥芬河
鄂勒希河
鄂渚
鄂斯
鄂敦他拉
鄂锡们卡伦
鄂锡克特山
鄂嫩河
鄂摩和索罗站
鄂摩宗
鄂豫皖边区工农民主政府旧址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穆楚河
晤欲领喀尔
晦发 (發) 川
晦庵
晚香亭
晚洲
晚霞山
悬山岙 (嶴)
悬羊砬子
悬步河
悬瓮山
悬空寺
悬钟千户所
悬钟 (鐘) 城
悬泉水
悬泉置
悬度州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