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7

《校注》:「『皇』,两京本、胡本作『王』。按『王』字非是。《孝经》纬《援神契》:『三皇无文。』《周礼地官》保氏贾疏引。是其证。」
战代枝诈。
「枝」,范校:「铃木云:冈本作『技』。」《校证》:「『枝』两京本、王惟俭本、日本刊本作『技』。徐校作『谲』。」《补正》:「『枝』,两京本、胡本、训故本、冈本作『技』。徐校『枝』作『谲』。按『枝』与『技』于此均费解,与『谲』之形亦不近,恐非舍人之旧。疑当作『权』。权,俗作权。盖初由权作权,后遂讹为枝或技耳。此云『权诈』,正如《谐隐》篇『盖意生于权谲』之权谲然也。《说文》言部:『谲,权诈也。』《诗大序》孔疏:『谲者,权诈之名。』杨雄《尚书箴》:『秦尚权诈。』《类聚》四八引。《论衡定贤》篇:『以权诈卓谲,能将兵御众为贤乎?是韩信之徒也。』《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雄桀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敌立胜,垂着篇籍。当此之时,合从连衡,转相攻伐,代为雌雄。……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抱朴子外篇仁明》:『曩六国相吞,豺虎力兢,高权诈而下道德。』并以『权诈』连文,可证。又按刘向《战国策书录》『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并有天下,杖于谋诈之弊。』『枝』或技,岂『杖』之误欤?以其形最近,姑附识于此。」《考异》:「按:技、枝形近而讹,从『技』是。即《庄子天下》篇所谓各得一察之旨。」《义证》引《斟诠》云:「谓战国时代纵横游谈,竞尚妍巧诡诈也。技,《说文》:『巧也。』……技诈,犹言巧诈。《韩非子说林上》:『故曰巧诈不如拙诚。』」郭注:「『技』原作『枝』,今依冈本校改。技枝形近致讹。《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彼文技字则枝字之讹,可证也。」《汇校》:「按:『枝』字校议纷纭,但见于版本者唯枝与技耳。『技』义较长,今从郭说,据冈本改。」按《说文》木部:「枝,木别生条也。」段注:「艹部曰:茎,枝主也。干与茎为艹木之主,而别生条谓之枝,枝必岐出也。故古枝岐通用。」岐字亦作歧,岔路也。枝诈谓诈伪旁出,若枝条之离于本干,岐径之偏于大道也。义通,毋需改。《校注》谓宜从「权」或「杖」,与上文之「辞质」不对,非是。郭注从冈本改「技」,亦不及「枝」字义长。《易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孔疏:「枝,谓树枝也。中心于事疑惑,则其心不定,其辞分散,若闲枝也。」
若夫器分有限。
《校证》:「『器』,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作『气』,涉下文『精气』而误。」按作「器」是。《魏书萧宝寅传》:「器分定于下,爵位悬于上。」《北史王昕传》:「语其器分,何因到此?」《南史韦叡传》论:「其器分有在,隆名岂虚得乎?」均其证。
有似尾闾之波。
《校证》:「『波』两京本作『泄』。《文通》二一无『有』字。」《补正》:「『波』,两京本、胡本作『泄』。按『泄』字盖出后人妄改,不如『波』字义长。《均藻》四引作『波』。」《补正》:「按『泄』同『泄』字是。《玉篇》水部:『泄,又思列切。漏也。泄,同上。』《广韵》十七薛:『泄,漏泄也。……亦作泄。』上句言『销』,下句言『泄』,文意始合;声律亦谐。作『波』非是。《文选》嵇康《养生论》:『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李注引司马彪(《庄子注》)曰:『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李翰周注:『畎浍,细流也。尾闾,海水泄处也。言人之服药,所益如细流之进,而多泄其精,如尾闾之泄。』」按《庄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成玄英疏:「尾闾者,泄海水之所也;在碧海之东,其处有石,阔四万里,厚四万里,居百川之下尾而为闾族,故曰尾闾。海水沃着即焦,亦名沃焦也。」《释文》:「尾闾,崔云:海东川名。司马云:泄海水出外者也。」《抱朴子内篇论仙》:「但以升合之助,不供锺石之费,畎浍之输,不给尾闾之泄耳。」泄本作泄。此作「泄」字是,与《庄子》合,且下句「木」字两京本、胡本作「伐」,亦相俪。从两京本改。
同乎牛山之木。
《校证》:「『木』,两京本作『伐』。《文通》无『乎』字。」《校注》:「『木』,两京本、胡本作『伐』。按『伐』字亦出后人妄改。」《考异》:「按:上言『波』,下言『木』,实字相偶,从『木』是。牛山之木,见《孟子告子上》。」《补正》:「按『伐』字是。『伐』与上句之『泄』皆动词。《孟子告子上》:『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赵注:『牛山,齐之东南山也。邑外谓之郊。息,长也。濯濯,无草木之貌。牛山未尝盛美,以在国郊,斧斤牛羊使得不得有草木耳,非山之性无草木也。』」此作「伐」是,说见上。后文亦有「伐性」语。从两京本改。
怛惕之盛疾。
「盛」,黄校:「一作『成』。」范校:「铃木云:嘉靖本(怛)作『恒』。」《校证》:「张之象本『怛』误『恒』。『盛』,梅六次本改『成』,『成』、『盛』古通。」范注:「《说文》:『怛,憯也。』《毛诗匪风》:『中心怛兮。』传云:『怛,伤也。』《文选》嵇康《幽愤诗》:『怛若创痏。』《说文》:『惕,惊也。』《一切经音义》七:『惕,怵惕,悚惧也。』怛惕有迫促伤害之义,『盛』一作『成』,是。」《校注》:「『怛』,张本作『恒』。『盛』,黄校云:『一作成。』天启梅本改『成』。按『恒』字误。《史记文帝纪》:『(十七年)忧苦万民,为之怛惕不安。』是『怛惕』连文之证。『盛』读平声,在器中曰盛。《史记文帝纪》集解引应劭注。『怛惕盛疾』,犹言疾在怛惕之中,即忧能伤人之意也。天启梅本改『成』,非是。」《义证》:「《注订》:『怛惕者伤害心性,违养气之道,以致有盛疾之累,盛作成亦通。怛音达。』……《斟诠》改为『怛惕之成疾』,释云:『谓忧伤劳瘁而成疾病也。』」《考异》:「按:『怛惕』见《孟子》。『恒』字形近而讹,梅本是。又按成、盛古通。左宣二年传:宣子盛服将朝。注:盛、音成、本或作成。」按《文选》卷十八马融《长笛赋》:「听簉弄者,遥思于古昔,虞志于怛惕,以知长戚之不能闲居焉。」李善注:「簉弄,盖小曲也。《说文》曰:簉,倅字如此。毛苌传曰:怛怛惕惕,忧劳也。」《类聚》卷二十八引曹植《感节赋》:「内纡曲而潜结,心怛惕以中惊。」亦「怛惕」连文之证。《吕氏春秋先己》篇:「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高诱注:「成,盛。」
敬通怀笔以专业。
「敬」,黄本作「叔」,黄校:「元作『敬』,孙无挠改。」《校证》:「『叔』原作『敬』,梅据孙汝澄改。案王惟俭本正作『叔』不误。」《校注》:「按训故本、谢钞本正作『叔』。孙改是也。」《考异》:「梅本注云:『叔元作敬,孙无挠改。』按:敬通,冯衍字;叔通,曹褒字。因褒传有沈吟专思之语,从孙是。」按《后汉书曹褒传》:「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父充,持《庆氏礼》,……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充业,博雅疎通,尤好礼事。常憾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汉礼仪,昼夜研精,沈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有「怀抱笔札」语,黄本是,从改。
既暄之以岁序。
《斟诠》改「暄」作「晅」,注云:「晅,《集韵》:『许元切,日气也。』《易说卦》传:『日以烜之。』……《释文》:『烜,干也。』而干有干燥、干涸、干耗、干竭诸义,此处可作『销耗』解。《左传》僖十五年:『外强中干。』注:『外虽有强形,而内实干竭。』」(《义证》引)。按《南齐书东夷传》:「四时暄暖,无霜雪。」暄,暖也。义通,毋需改。
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
此二句黄本作「夫学业在勤,功庸弗怠,故有锥股自厉,和熊以苦之人」,范校:「黄云:案冯本与元刻无『功庸弗怠』及『和熊以苦之人』二句。」范注:「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十四《文心雕龙辑注书后》:『《养气篇》故有锥股自厉和熊以苦之人。案下六字吴本无,当本脱四字,不学者妄增成之,而忘其年代之不合也。』《新唐书柳仲郢传》:『母韩善训子,故仲郢幼嗜学,尝和熊胆丸,使夜咀咽以助勤。』」《校释》:「按卢校是。」《校证》:「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云本、梅六次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黄注本、张松孙本、崇文本『故有锥股自厉』句上,有『功庸弗怠』一句四字,句下有『和熊以苦之人』一句六字。卢云:『按下六字,吴本无。当本脱四字,不学者妄增成之,而忘其年代之不合也。』案卢说是,传校元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梅本、冯校本等,正无此二句,今据删。」《校注》:「『功庸弗怠』、『和熊以苦之人』二句,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王批本、万历梅本、谢钞本、汇编本、文津本无。何焯云:『和熊,唐人事。此后人谬增。』按两京本、何本、胡本、训故本、天启梅本夹行沾刻有此二句,以后各本从之。寻绎文意,实不必有,确出后人谬增。」《义证》:「沈岩批:何本无『和熊』六字。」《考异》:「『功庸』四字似原脱。六朝文体及四六,率双起双收,无『功庸』句『则不免夔足之讥。下面『和熊』句以原缺,后人妄加,典引失时。……王校删『功庸』二句,而存『锥股』句非是。」
志于文也,则申写郁滞。
纪评:「『志』当作『至』。」《校证》:「王惟俭本『志』作『至』。纪云:『志当作至。』『志于文也』句下,两京本有『舍气无依』一句四字。」又:「『有』字原阙,今据两京本补。又两京本『则有申写郁滞』句下有『玄解顿释之辈』一句六字。」《校注》:「何焯云:『志疑作至。』纪昀说同。两京本、胡本『也』下有『舍气无依』四字;『滞』下有『玄解顿释之辈』六字。按何、纪说是。训故本正作『至』。《乐府》篇『精之至也』,唐写本误『至』为『志』;《史传》篇『子长继志』,元本等又误『志』为『至』。是『至』『志』二字易淆误之证。两京本、胡本多出二句,亦为后人妄增。」《考异》:「纪评云:『志当作至。』逦评似有未安,因志字、是由上学业中单提文章一项,均言志也。」《汇校》:「按:作『至』是。」又:「『有』字当有,与上句俪。」按从《汇校》改补。
调畅其气。
《校证》:「『调』,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日本刊本、王谟本作『条』。案《书记》篇有『条畅』语。」《校注》:「『调』,何本、凌本、别解本、冈本、尚古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条』。按以《书记》篇『故宜条畅以任气』例之,作『条』是。《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进者乐其条畅。』《古文苑》刘歆《遂初赋》:『玩琴书以条畅兮。』并以『条畅』为言。《嵇中散集琴赋》:『清和条昶。』昶与畅同。亦可证。」按《风俗通义正失》篇:「俗说:夔一足而用精专,故能调畅于音乐。」《世说新语赏誉》:「王子敬语谢公:公故萧洒。谢曰:身不萧洒,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刘孝标注:「《续晋阳秋》曰:安宏雅有气,风神调畅也。」《容止》:「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轻诋》:「王北中郎不为林公所知,乃着论《沙门不得为高士论》,大略云:高士必在于纵心调畅。」《南史何敬容传》:「敬容接对宾朋,言词若讷,酬答二宫,则音韵调畅。」《隋书音乐志下》:「古者人君食,皆用当月之调,以取时律之声。使不失五常之性,调畅四体,令得时气之和。」《庄子逍遥游》郭庆藩《集释》:「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则「调畅」乃江左之常语。《说文》言部:「调,和也。」《新语道基》:「调气养性,仁者寿长。」亦其证。
则舒怀以命笔。
《汇校》:「(元本)『则舒怀』前有一空位,黄本作『意得则舒怀』。」《校证》:「『意得』两京本作『理镕』,冯本墨钉。」《补正》:「『意得』,两京本作『理镕』;《子苑》三二引同。按『理镕』与下句『理伏』重出一字,非是。王批本作『意得』。」按从黄本补。
常弄闲于才锋。
《校证》:「张松孙本『闲』作『闲』。」《义证》引《斟诠》云:「谓掉弄闲情之际显露才华锋铓也。」
贾余于文勇。
《校注》:「『贾』上,两京本有『时』字。按『常』字直贯二句,『时』字不必有。」《补正》:「《子苑》引无『时』字。」
凑理无滞。
「凑」,范校:「铃木云:当作『腠』。」《校证》:「『腠』原作『凑』。据两京本、王惟俭本改。」《补正》:「按铃木说是。两京本、胡本、训故本正作『腠』。《子苑》引同。当据改。」《义证》:「《吕氏春秋先己》篇:『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高诱注:『腠理,肌脉。』《史记仓公扁鹊列传》:『君有疾在腠理。』亦作『凑理』。《素问生气通天论》:『气血以流,凑理以密。』一说为肌肉文理。《素问举痛论》:『寒则腠理闭。』张志聪集注:『腠理者,肌肉之文理,寒气容之,则腠理闭而气不通。』」按《新序》卷二扁鹊见齐桓侯章:「君有疾在腠理。」石光瑛《校释》:「《史记正义》曰:『腠音凑,谓皮肤。』案《说文》肉部无腠字,古止作奏。」《史记司马相如传》:「(《难蜀父老辞》)躬胝无胈,肤不生毛。」集解:「徐广曰:胝音竹移反。胈,踵也。一作腠,音凑。肤,理也。胈音魃。」索隐:「躬奏胝无胈。张揖曰:奏作戚。躬,体也。戚,腠理也。」《汉书》颜注:「张揖曰:躬,体也。戚,凑理也。」《盐铁论大论》篇:「扁鹊攻于凑理,绝邪气,故痈疽不得成形。」王利器《校注》:「明初本、正嘉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两京遗编本、金蟠本、《百家类纂》、《百子汇函》『凑』作『腠』。凑、腠古通。《文心雕龙养气》篇:『凑理无滞。』两京遗编本『凑理』作『腠理』,即其证。」《宋书王僧达传》:「(上表解职)兼比日眩瞀更甚,风虚渐剧,凑理合闭,荣卫惛底,心气忡弱,神志衰散,念此根疵,不支岁月。」二字相通,毋需改。
虽非胎息之万术。
「万」,黄本作「迈」,范校:「顾校作『万』。」《校证》:「『迈』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顾校本、《广博物志》二九作『万』,较胜。」《校释》:「迈术,顾广圻校作『万术』,是也。按嘉靖本正作『万术』,此与下『一方』为对。」《补正》:「『迈』,顾广圻校作『万』。按元本、弘治本、汪本、张本、两京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正作『万』。《子苑》、《广博物志》二九引同。『万术』与下句『一方』对,顾校是也。」《义证》引斯波六郎云:「『迈』恐『万』字之误。『万术』盖万全之术之意,对下句『一方』。」《考异》:「按:从『迈』为长。」按元本作「万」,义通,毋需从黄本改。
玄神宜宝。
「玄」,黄本作「元」。《校证》:「『玄』,黄注本作『元』,避清讳。」《校注》:「『元』,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别解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崇文本作『玄』;《文体明辨》四八、《喻林》九十引同。按『玄』字是。」按《补正》此条无。

附会第四十三

  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夫才(量)【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缀思之常数也。
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夫画者谨发而易貌,射者仪毫而失墙,锐精细(乃)【巧】,必疎体统。故宜诎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此命篇之经略也。
夫文变无方,意见浮杂,约则义孤,博则辞叛,率故多尤,需为事贼。且才分不同,思绪各异,或制首以通尾,或(片)【尺】接以寸附,然通制者盖寡,接附者甚众。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夫能悬识凑理,然后(文节)【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豆之合黄矣。是以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驭文之法,有似于此。去留随心,修短在手,齐其步骤,总辔而已。
  故善附者异旨如肝胆,拙会者同音如胡越,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此已然之验也。昔张汤疑奏而再却,虞松草表而屡谴,并理事之不明,而辞旨之失调也。及儿宽更草,锺会易字,而汉武叹奇,晋景称善者,乃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辞当也。以此而观,则知附会巧拙,相去远哉!
  若夫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克终(底)【厎】绩,寄在写(远)送。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此《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雎)【且】」也。惟首尾相援,则附会之体,固亦无以加于此矣。
  赞曰:篇统间关,情数稠迭。原始要终,踈条布叶。道味相附,悬绪自接。如乐之和,心声克协。

集 校:

夫才量学文。
范注:「才量学文,『量』疑当作『优』,或系传写之误。殆由学优则仕意化成此语。」《校注》:「『量』,宋本、钞本《御览》引作『童』。范文澜云……,按范说误。『量』字其形与『优』不近,恐难致误;『才量学文』与『学优则仕』亦毫不相干,何能由其化成?《御览》引『量』作『童』,极是,『量』其形误也。《体性》篇:『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文意与此相同,可证。」赵西陆《评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案《太平御览》五百八十五引作『才童』,知『量』盖『童』之讹。《体性》篇云:『童子雕琢,必先雅制。』与此可互证。推彦和之意,不过谓学慎始习耳;与学优则仕意何与耶?」《校证》:「『才童』原作『才量』,今据《御览》五八五引改。《体性》篇『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文意正与此相同。《辨骚》篇『童蒙拾其香草』,《养气》篇『童少鉴浅而志盛』,亦谓童子学文之事耳。」《考异》:「按:『量』字不误、字沿上句『裁衣』、与下句『裁厥中』而来。『童』『量』形近而讹、杨王二氏皆非。」按《三国志魏书潘勖》裴注:「晋诸公赞:(潘)滔以博学才量为名。」《晋书周处传》:「及元帝为晋王,将加处策谥,太常贺循议曰:处履德清方,才量高出。」又《忠义辛恭靖传》:「少有器干,才量过人。」《类聚》卷五十引晋孙楚《鴈门太守牵府君碑》曰:「君体德允直,才量高杰。」凡才量连文者,量均训为器量,若果沿上下文而来,学应为制字,疑《考异》非是。此作「才童」义长,《高僧传》卷八《释法安传》:「昔扶风朱勃年十二,能读书咏诗,时人号才童。」从《御览》改。
事义为骨髓。
「髓」,范校:「铃木云:《御览》作『鲠』。」范注:「案《御览》五八五引『骨髓』作『骨鲠』,是。本书《辩骚》:篇『骨鲠所树,肌肤所附。』亦是以『骨鲠』与『肌肤』对言。」赵西陆《评范文心雕龙注》:「范注引铃木校云:『髓』,《御览》作『鲠』。案:『髓』当作『鲠』。本书《辨骚》篇云:『骨鲠所树,肌肤所附。』亦以『骨鲠』与『肌肤』对举,是其证。景宋本《御览》五百八十五引正作『鲠』。」《校证》:「『骨髓』宋本《御览》作『骨鲠』。『骨鲠』『骨髓』俱彦和习用语。《辨骚》篇『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以『骨鲠』与『肌肤』对文,则从宋本《御览》作『骨鲠』亦通。(「鲠」当依《说文》作「鲠」,宋本《御览》不误。)」《校注》:「『髓』,宋本、钞本、喜多本《御览》引作『鲠』;倪本、活字本、鲍本《御览》作『鲠』。按『骨髓』『骨鲠』,鲠与鲠音同得通。其义无甚出入;然以《辨骚》篇『骨鲠所树,肌肤所附』例之,当以《御览》所引为是。」《考异》:「《文心》屡用『骨鲠』,义含梗介。此用『骨髓』者,骨外指事,髓内指义,精义内含,均可曰髓,与他文所指有殊。杨校取例失旨,非是。从『髓』是。」《义证》引《斟诠》云:「《体性》篇赞语有『辞为肌肤,志实骨髓』之对语,以不改为胜。」按作「骨髓」通,毋需改。
然后品藻玄黄。
「玄」,黄本作「元」。《校证》:「『玄』,黄注本作『元』,避清讳。」《校注》:「『元』,《御览》引作『玄』;《喻林》九十、《文通》二十一引同。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崇文本亦并作『玄』。按《原道》篇『夫玄黄色杂』,《诠赋》篇『画绘之着玄黄』,皆以『玄黄』连文,此固不应作『元』也。」《考异》:「按:黄本『玄』字皆作『元』,避清讳也。杨云『不应作元』,殊非。」按《补正》此条无。
斯缀思之常数也。
「常」,黄本作「恒」。《校证》:「『恒』,旧本作『常』,黄注本改『恒』。案《御览》作『恒』。」《补正》:「『恒』,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王本、张松孙本、崇文本并作『常』;《子苑》三二、《文通》引同。《御览》引作『恒』;训故本、谢钞本同。何焯校作『恒』。按『恒』『常』古多通用。然以《文心》全书譣之,用『常』字者,凡二十一见;用『恒』字者,仅十一见。似不必改『常』为『恒』也。」《考异》:「按:恒字汉文避讳改为常,后人遂沿用,恒常互通。」按《战国策秦三》「蔡泽见逐于赵」条:「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
夫画者谨发而易貌。
范注:「《吕氏春秋处方》篇:『今夫射者仪毫而失墙,画者仪发而易貌,言审本也。』(高诱)注:『仪,望也。』《淮南子说林训》:『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注:『谨悉微毛,留意于小,则失其大貌,仪望小处而射之,故能中,事各有宜。』此谓谋篇之始,宜规画大体,明立骨干。体干既立,然后整理枝派,献替可否,以裁厥中。若仅知锐精细巧,则体干必有倒置棼乱之失。『易貌』,疑当作『遗貌』。遗貌,即失貌也。」《校注》:「按『易』字未误。『易,轻也』;《左传》襄公十五年杜注。『轻,易也』;《礼记乐记》郑注。诂此并无不合。『谨发易貌』,即重小轻大之意。不必准《吕氏春秋处方》篇、《淮南子说林》篇之『失貌』,而改『易』为『遗』也。」《义证》引《斟诠》云:「《吕氏春秋处方》篇云云,高注:『仪,望也。睎望毫毛之微,而不视堵墙之大,故能中也。画者,睎毫发,写人貌,仪之于象,不失其形,故曰易貌也。射必能中,画必象人,故曰审本。』孙锵鸣曰:『注未明。《文心雕龙附会》篇引此二语下言「锐精细巧,必疏体统」,似谨于小而忽于大之意。』许维遹《集释》:『孙说是。《说文》:仪,度也。度有慎义。易为偒之借字。《说文》:偒,轻也。此谓画者谨慎其发,而轻易其貌。《淮南说林》篇袭此文作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语尤明。』」《注订》:「易者,轻忽也,范注非是。」按《文选》卷二张衡《西京赋》:「奇幻儵忽,易貌分形。」薛综注:「儵忽,疾也。易貌分形,变化异也。」《汉书贾谊传》:「豫让衅面吞炭。」颜注:「郑氏曰:衅,漆面以易貌。吞炭,以变声也。」《抱朴子内篇对俗》:「隐形以沦于无象,易貌以成于异物。」易均训变易,与此语境不同。《说文》人部:「偒,轻也。」段注:「《苍颉篇》曰:偒,慢也。《广韵》曰:偒,相轻也。自易专行而偒废矣。《礼记》:易慢之心入之矣。注:易,轻易也。《国语》:贵货而易土。注:易,轻也。《国策》注、《吕览》注、《汉书》注皆同。凡皆偒之假借字也。」此易字乃偒之假借,句法与《国语晋语七》「贵货而易土」同。韦昭注:「贵,重也。易,轻也。」
锐精细乃。
「乃」,黄本作「巧」。《校证》:「『锐精细巧』,两京本作『或锐精细』;汪本、畲本『巧』作『乃』,徐校作『巧』。」《义证》:「按元本、弘治本『巧』作『乃』,误。」《考异》:「按:梅本从『巧』是。」按「乃」字不辞,从黄本改。
夫文变无方。
「无」,黄本作「多」,黄校:「汪作『无』。」范注:「案《御览》五八五引『多方』作『无方』,与汪本同,本书《通变》篇:『变文之数无方。』文与此正同,疑作『无方』为是。」《校证》:「『无』原作『多』,冯本、汪本、畲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王惟俭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崇文本作『无』,《御览》亦作『无』,今据改。《明诗》篇云:『属辞无方。』《谐讔》篇云:『欢谑之言无方。』《书记》篇云:『兵谋无方。』《通变》篇云:『变文之数无方。』文与此正同。」《补正》:「『多』,黄校云:『汪作无。』冯舒『多』改『无』。何焯校同。元本、弘治本、活字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冈本、尚古本、四库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无』。按《御览》引作『无』。冯改、何校、元本等是也。《通变》篇『变文之数无方』,与『文变无方』意同,当以作『无』为是。《子苑》引正作『无』,是所见本尚未误也。当据改。」《考异》:「『无方』与『多方』旨同,从『多』从『无』皆通。无烦改从,杨校王校皆非。」按《楚辞九辩》:「何所忧之多方。」五臣注:「方,犹端也。」《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踳驳,其言也不中。」从「多」亦通,然与下「多尤」重,故不及从「无」义长。
博则辞叛。
《补正》:「『叛』,弘治本、汪本、畲本作『判』。徐校『判』为『叛』。按《易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此『辞叛』二字所本。作『判』非是。王批本、《子苑》引作『叛』,可证。」《义证》:「按元刻本作『叛』,不误。」
率故多尤。
「率」,范校:「铃木云:《御览》作『变』。」范注:「谓率尔操觚,事不经思,固多尤悔。」《校注》:「『率』,《御览》引作『变』。按《文赋》:『或率意而寡尤。』舍人反其意而用之,与下『需为事贼』句各明一义。作『变』非是。」《补正》:「《子苑》引作『率』。」《考异》:「按:从『变』为长,『变』字承上文『无方』来。」按杨说是。
需为事贼。
《校证》:「《御览》『需』误『而』,『贼』误『贱』。左哀公十四年《传》:『需,事之贼也。』此彦和所本。」《考异》:「按:句本左哀十二年:『需,事之贼也。』《御览》误。」按范注:「《左传》哀公十四年:『需,事之贼。』《释文》:『需,疑也。』……若意见浮杂,迟疑失断,亦文之贼也。」王校是。
或片接以寸附。
「片」,黄本作「尺」,黄校:「一作『片』。」《校证》:「『尺』,旧本作『片』,黄注本改『尺』。案《御览》正作『尺』。」《考异》:「按:从『尺』是;上言首尾;此言尺寸正合。」按此承上文「故宜诎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而言,作「尺」是。从《御览》、黄本改。
夫能悬识凑理。
《校证》:「『腠』原作『凑』,据两京本、王惟俭本、日本刊本改。」《补正》:「『腠』两京本、胡本、训故本作『凑』;《子苑》、《文通》引同。按『腠』字是。『悬识腠理』,用扁鹊见蔡桓公《史记扁鹊传》、《新序杂事二》作齐桓侯。事,见《韩非子喻老》篇。」《考异》:「按:《说文》无腠字。《仪礼乡饮酒》:『礼进腠。』注:『肤理也。』又凑,《说文》:水上人所会也。又聚也。此言『凑理』,据下文『节文』二字,是聚会众理之意;宜从『凑』是。别如凑、腠、揍、辏,皆为后起通假,《释文》作进奏。注云:『又作腠,同。』王校改误,不可从。」郭注改「悬」为「玄」,云:「『玄』元作『悬』,声之误也。玄、弦、悬常通用,如玄圃、弦圃、悬圃,一也。玄,妙也。」按凑通腠,说见上。郭注改「悬」为「玄」,非是。《类聚》卷七十四引梁元帝《职贡图赞》曰:「悬识留侯之貌。」卷七十七引梁陆倕《志法师墓志铭》曰:「豫言未兆,悬识他心。」均其证。
然后文节自会。
「文节」,黄本作「节文」,黄校:「一作『文节』。」《校证》:「『节文』原作『文节』,黄注本乙。案《御览》正作『节文』。《诔碑》、《章表》、《书记》、《定势》、《镕裁》、《章句》诸篇,俱有『节文』语。」《补正》:「『节文』,黄校云:『一作文节。』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等作『文节』。按《御览》引作『节文』,是也。《诔碑》、《章表》、《书记》、《定势》、《镕裁》、《章句》五篇,并有『节文』之词;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等作『文节』误。《礼记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即舍人『节文』一词所本。」《考异》:「按:从『节文』为长。」按《魏书礼志二》:「且礼有升降,事有文节,通时之制,圣人弗违。」「文节」,其义与「节文」同。《孟子离娄上》:「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赵注:「礼义之实,节文事亲、从兄,使不失其节,而文其礼敬之容,故中心乐之也。」焦循《正义》:「太过则失其节,故节之;太质则无礼敬之容,故文之。」《史记礼书》:「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太史公自序》:「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汉书艺文志》:「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叔孙通传》:「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儿宽传》:「总百官之职,各称事宜而为之节文。」《匡衡传》:「物有节文,以章人伦。」颜注:「物,事也,事事皆有节文。」《后汉书应劭传》:「蠲去复重,为之节文。」「节文」自孟子以之论礼,后多承之,应劭始以论律,彦和更以论文耳。从《御览》、黄本改。
豆之合黄矣。
范校:「孙云:《御览》五八五『豆』作『石』,『黄』作『玉』。」范注:「『豆之合黄』,未详其说。《御览》引作『石之合玉』。(铃木)校勘记:『石之合玉,谓玉石之声,其调和合也。』」赵西陆《评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案『豆』疑当作『白』(蕲春黄氏说)。本书《颂赞》篇:『徒张虚论,有如黄白之伪说。』黄注引《吕氏春秋(别类篇)》曰:『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是其义。」潘重规《读文心雕龙札记》:「先师黄君曰:『豆疑当作白。』……白谓锡,黄谓金,金锡合冶以为剑。《考工记》:『金锡之齐。』是其义也。又《颂赞》篇:『徒张虚论,有如黄白之伪说。』则本书固已黄白连用矣。」徐复《文心雕龙刊误》:「『豆之合黄』四字,宋本《御览文部一》引作『石之合玉』,较为近之。惟『合』疑『含』字之误。此正承上『悬识凑理』句言之。《明诗》篇云『叔夜含其润』,宋本《御览文部一》引『含』讹作『合』,其误正同。又班固《宾戏》曰:『和氏之璧,韫于荆石。』韫正训含,可以移释此句。」《斟诠》云:「言玉产于石中,为石之结晶体,与石合而为一者也。《说文》:『玉,石之美者。』……《文赋》:『石韫玉而山晖。』皆石玉相合之证。」(上四说均引自《义证》)《校注》(一九五九年版):「『豆之合黄矣』,《御览》五八五引作『石之合玉矣』。按两文皆通,盖喻附会之确切也。」《校证》:「『石之合玉』原作『豆之合黄』。黄侃曰:『豆疑当作白。』黄氏盖以《吕氏春秋别类》篇『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之事说之。然《颂赞》篇已斥黄白之说为伪,彦和当不至自相抵牾如此。今从谢本、《御览》改正。『石之合玉』,谓石之韫玉,混沌元包,故附合无间也。」按此处疑不能明。《说文》:「豆,古食肉器也。」段注:「《考工记》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左传》曰:四升为豆。《周礼》醢人:掌四豆之食。」《周礼》醢人:「掌四豆之食,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郑注:「醓,肉汁也。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为菹。三臡亦醢也。作醢及臡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莝之,杂以梁曲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瓶中百日则成矣。……凡菹醢皆以气味相成,其状未闻。」贾疏:「经云韭菹、醓醢已下,两两相配者,皆是气味相成,之状不可知,故云其状未闻。」孙诒让《正义》:「『掌四豆之食』者,此并与笾人、酰人为官联也。《说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梪,木梪谓之梪。』《诗大雅生民》篇『于豆于豆』,毛传云:『木曰豆,瓦曰登。豆,荐菹醢也。登,大羹也。』王泾《大唐郊祀录》引《三礼图》云:『豆,以木为之,受四升,高尺二寸,桼赤中。』案:此四豆以盛菹醢,则皆木豆也,与瓬人所为瓦豆异。正字皆作梪,经典通作豆。」《吕氏春秋功名》:「缶酰黄,蚋聚之,有酸。」高诱注:「黄,美也。」吴承仕曰:「《齐民要术》作酢有下黄衣法,此黄即所谓黄衣也。」《左传》昭公二十年:「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孔疏:「酰,酢也。醢,肉酱也。」疑此句乃就食物而言,「豆之合黄」,即取其两两相配、气味相成之义,故用一「合」字。黄侃谓「豆疑当作白」者,非是。《校证》据《御览》改为「石之合玉」,亦未妥。
是以驷牡异力。
《校证》:「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崇文本、《御览》『驷』作『四』。」《校注》:「『驷』《御览》引作『四』。何本、凌本、梁本、秘书本、冈本、尚古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亦并作『四』。按作『四』是也。《诗小雅车舝》:『四牡騑騑,六辔如琴。』毛诗中句有『四牡』者,凡二十七见,皆不作『驷』。」《考异》:「按:从『四』是,《诗小雅》、四牡騑騑、四牡癸骙。」按《说文》马部:「驷,一乘也,从马,四声。」徐锴曰:「四马也。」段注:「《周礼校人》郑司农注:四马为乘。按乘者,覆也。车轭驾乎马上曰乘,马必四,故四马为一乘,不必已驾者也。引伸之,凡物四曰乘:如乘如、乘矢、乘皮、乘韦、乘壶皆是。驷者,马一乘之名。郑清人笺云:驷,四马也。按《诗》言四牡、言四骐、言四驖、言四騵、言四骆、言四黄,皆作四,下一字皆马名也。言驷介、言俴驷,谓有所以加乎驷者也。」此作「四牡」是,然经传亦有作「驷牡」者。《诗大雅烝民》:「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孔疏:「言仲山甫既受王命,将欲适齐,出于国门,而为祖道之祭,正陈车骑,而人观之,见其所乘之驷牡,业业然动而高大,所从众人之行夫,捷捷然敏而乐事。」《仪礼既夕礼》:「公赗,玄纁束马两。」郑注:「两马,士制也。」贾疏:「云『两马士制也』者,谓士在家常乘之法,若出使及征伐则乘驷马。其大夫以上则常乘驷马,故郑驳异义云:天子驾驷。……《诗》云:驷騵彭彭,武王所乘。《鲁颂》云:六辔耳耳,僖公所乘。《小雅》云:驷牡騑騑,大夫所乘。是大夫以上驾驷之文也。」《尔雅释言》:「偟,暇也。」郭璞注:「《诗》曰:不遑启处。」邢昺疏:「《诗》曰不遑启处者,《小雅驷牡》文。」《文选》卷二十三阮籍《咏怀诗》十七:「皐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李善注:「毛诗曰:驾彼驷牡,载骤骎骎。」今本《诗小雅》作「四牡」,或古本亦有作「驷牡」者。《后汉书郑玄传》:「矧乃郑公之德,而无驷牡之路。」《类聚》卷四七引后汉张衡《司徒吕公诔》曰:「斿旍从风,驷牡超骧。」《华阳国志序志》:「驷牡骙骙,万马龙飞。」任乃强《校注》:「驷牡骙骙,用《诗经》成语(《小雅采薇》、《六月》,《大雅桑柔》、《烝民》并有)。本作四牡。言贵者之车,驾四牡马,亟驰之状。驷亦四马之义,故可通假。」此毋需改。
而六辔如琴。
黄本句下有「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二句九字。《校证》:「『六辔如琴』句下,梅六次本、黄注本、张松孙本有『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二句九字,旧本俱无,《御览》亦无,今据删。」《校注》:「《御览》引无此句。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王批本、何本、万历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亦并无之。按寻绎文意,此二句实不可少。元本、弘治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谢钞本、《四库》本未脱。天启梅本与上『驷牡』二句夹行刻。」《校释》:「按此二句嘉靖本、五家言本均无,《御览》五八五引亦无,似后人所加。」《考异》:「按:下二句宜存,盖四句统演驭文之驭字义,王校删非。」《义证》:「按元本、弘治本均无此二句,杨氏校勘有误。」按下文云「齐其步骤,总辔而已」,已有「并驾齐驱」义,此二句似不必有。《诗小雅车舝》:「四牡騑騑,六辔如琴。」郑笺:「如御四马騑騑然,持其教令,使之调均,亦如六辔,缓急有和也。」孔疏:「如善御者之使四牡之马,騑騑行而不息,进止有度,执其六辔,缓急调和,如琴瑟之相应也。」陈奂疏:「如琴,言调和也。六辔以御四马,喻御众之有礼法。」言驾驭之和谐,此「六辔如琴」一句已足。且「一毂统辐」一句,与此语境亦不合。《老子》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朱谦之《校释》:「钱坫曰:《考工记》曰:『轮辐三十,象日月。』日三十日而与月会,辐数象之,老子亦云。又曰:『辐所凑,谓之毂。』《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河上公说:『无有谓空处。』故《考工记》注亦云:『利转者,以无有为用也。』《说文解字》:『毂,辐所凑也。』言毂外为辐所凑,而中空虚受轴,以利转为用(车制考,见《清经解续编》卷二百十六)。」
昔张汤疑奏而再却。
「疑」,黄本作「拟」。范校:「铃木云:嘉靖本、梅本、冈本作『疑』。」《校证》:「『拟』张之象本、两京本、梅本、王惟俭本、梅六次本、锺本、梁本、冈本、张松孙本、《御览》、《广博物志》二九作『疑』,古通。」《补正》:「『拟』,宋本、钞本《御览》引作『疑』;王批本、《子苑》、《广博物志》二九、《文通》引同。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亦并作『疑』。冯舒、何焯校『疑』为『拟』,黄氏从之。按『拟』字是。『拟』为动词,『拟奏』,始能与下句之『草表』相俪。各本作『疑』,盖狃于《汉书儿宽传》『有疑奏已再见却矣』句而改耳。殊不知彼文之『疑奏』,乃指所草之奏言;此处之『拟奏』,则就草拟其奏之事言。所指固不同也。」按《说文》手部:「拟,度也。从手,疑声。」段注:「今所谓揣度也。」《汉书儿宽传》:「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吏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吏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魏书刑罚志》:「先是诸曹奏事,多有疑请,又口传诏敕,或致矫擅。于是事无大小,皆令据律正名,不得疑奏。」此「疑奏」之疑,即揣度也。又按《礼记燕义》:「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郑注:「疑,自下上至之辞也。公卿尊矣,复以为宾,则尊与君大相近。」孔疏:「疑,拟也。是在下比拟于上,故云『自下上至之辞也』。」疑、拟亦相通,然用于诂此则不合。此当以《汉书》本传为正,黄本作「拟奏」者,非是。
并理事之不明。
「理事」,范校:「铃木云:《御览》作『事理』。」《校注》:「『理事』,《御览》引作『事理』。按《铭箴》篇『何事理之能闲哉』,《杂文》篇『致辨于事理』,《议对》篇『事理明也』,《指瑕》篇『所以明正事理』,并作『事理』。则此当以《御览》所引为是。《论衡宣汉》篇有「核事理之情」语。」按「事理」与「理事」义别。《论衡效力》篇:「文吏以理事为力,而儒生以学问为力。」又《程才》篇:「文吏、儒生皆有所志,然而儒生务忠良,文吏趋理事。」黄晖《校释》:「贾谊《新书大政下》篇:『吏者,理也。理之所出。』杨泉《物理论》(《书抄》七七)曰:『吏者,理也。理万物,平百揆。』」《后汉书卓茂传》:「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理事」乃对吏而言。《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诸御千人。」索隐:「诸御,谓诸理事之官在军有职掌者。」《汉书朱博传》:「诣治所。」颜注:「治所,刺史所止理事处。」《后汉书张湛传》:「后告归平陵,望寺门而步。」李贤注:「告,请也。告归谓请假归。寺门即平陵县门也。《风俗通》曰:寺者,嗣也。理事之吏,嗣续于其中也。」此处作「理事」方与上下语境合。
而辞旨之失调也。
「辞」,黄本作「词」。《校证》:「『词』,两京本、王惟俭本、锺本、梁本、崇文本作『辞』,《御览》、《广博物志》同。」《义证》:「按元刻本作『辞』。」
及儿宽更草。
「儿」,黄本作「倪」。《校证》:「汪本、畲本、王惟俭本、《广博物志》『倪』作『儿』。」《补正》:「『倪』,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作『儿』。王批本、《子苑》、《广博物志》引同。冯舒校『倪』作『儿』。何焯校同。按以《时序》篇『叹儿宽之拟奏』验之,此必原作『儿』也。当据改。《汉书》卷五八有传作『儿』。」按杨说是。
譬乘舟之振楫。
黄本句下有「会辞切理,如引辔以挥鞭」二句十字。《校证》:「『譬乘舟之振楫』句下,梅六次本、黄注本、王谟本、张松孙本、崇文本皆有『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二句十字,旧本俱无,今从旧本。」《校注》:「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何本、万历梅本、合刻本、凌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尚古本、冈本、王本、郑藏钞本无此二句。按此二句亦不可少。元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四库本、崇文本未脱。天启梅本此二句夹行刻。」《义证》:「按元刻本无此二句,杨氏校勘有误。」《校释》:「按嘉靖本、五家言本无此二句,下作『克终厎绩,寄在远以写送』,与绝笔二句为偶。详审文义,此段乃论文家结尾之法,故曰『绝笔断章』,曰『克终厎绩』,不应复有会词切理之言。惟『寄在』句或有讹误,『写送』乃六朝文人常语,犹今言收束有余韵也。本书《诠赋》篇有『写送文势』之言,此言致终篇之功,在收笔有不尽之势也。」《考异》:「按:嘉靖本四句本协,梅本因所据原本厎绩以上均缺,故为校补,当有所本,如补作必有注明。」按上文曰「齐其步骤,总辔而已」,此再曰「引辔以挥鞭」,则复出,元刻本无此二句是也。疑与上「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二句九字,并为后人评注而阑入正文者。
克终底绩。
「底」,《义证》作「厎」。《校注》:「按『底』当作『厎』。已详《诠赋》篇『底绩于流制』条。郑藏钞本作「厎」,未误。」《斟诠》:「厎绩,谓致功也。《书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此处有获致创作功效之意。」《义证》:「《尚书舜典》:『乃言厎可绩。』孔传:『厎,致。』《释文》:『厎音之履反。王云:致也。马云:定也。』」按《说文》厂部:「厎,柔石也。」段注:「柔石,石之精细者。郑注《尚书》曰:厉摩刀刃石也,精者曰砥。……按厎者,砥之正字。后人乃谓砥为正字,厎与砥异用,强为分别之过也。厎之引伸之义为致也、至也、平也。」《说文》广部:「底,山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声。」段注:「底,山尻也。尻,各本讹作居,今正。山当作止,字之误也。字从广,故曰止尻。《玉篇》曰:底,止也、下也。《广韵》曰:底,下也、止也。皆本《说文》。《释诂》曰:底,止也。又曰:底、止、徯,待也。《晋语》:戾久将底。注曰:底,止也。《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服注:底,止也。杜注:底,滞也。《楚语》: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注曰:底,箸也。按底训止,与厂部厎训柔石、引伸之训致也、至也迥别。俗书多乱之,《小雅》:伊于胡厎。笺云:厎,至也。俗本多作胡底。」《诗小雅祁父》:「靡所厎止。」毛传:「厎,至也。厎,爪履反。」其读与底异,然经史多混用。《禹贡》:「既修大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孔传:「厎,之履反。」《周礼职方氏》河内贾公彦疏引作「覃怀底绩,至于衡漳」。《汉书地理志上》:「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章。」颜注:「覃怀,近河地名也。底,致也。绩,功也。衡章,谓章水横流而入河也。言禹于覃怀致功以至衡章也。底音之履反。」《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底绩远图,复禹弘业。」李贤注:「《尚书》曰:『覃怀厎绩。』孔安国注云:『厎,置;绩,功也。』远图犹长筭也。言能复禹为理水之大功。」《循吏王景传》:「景乃商度地埶,凿山阜,破砥绩。」李贤注:「《尚书》曰:『原隰底绩。』注:『底,致也。绩,功也。』言破禹所致功之处也。或云砥碛,山名也。」作「厎」是,从《义证》改。
寄在写远送。
黄本作「寄深写远」。范校:「黄云:案冯本『写』下多『以』字,『远』下多『送』字。」范注:「『寄深写远』,『写远』当作『写送』。《世说新语文学》篇注:『袁宏尝与王珣、伏滔同在温坐,温令滔读其《北征赋》,至岂一物之足伤,乃致伤于天下,其本至此便改韵。珣云:今于天下之后,移韵徙事,然于写送之致,似为未尽。』」《校证》:「『寄在写以远送』梅六次本改作『寄深写远』,而黄注本等从之。旧本『写』下无『以』字,梅据沈天启补。案『克终厎绩,寄在写以远送』,与上『绝笔』二句为偶,《诠赋》篇亦有『写送文势』之语,惟『寄在』句仍疑有讹误耳。《哀吊》赞曰:『寓言以送。』『送』字义同。」《校注》:「元本、活字本作『寄在写远』,《喻林》八八引同。弘治本、汪本、畲本作『寄在写远送』;张本、何本、万历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冈本、尚本作『寄在写以远送』。《文通》引同。两京本、王批本、胡本作『寄深写远送』。吴翌凤云:『作寄深写远,与上四字作对。』按诸本皆误。疑当作『寄在写送』。『写送』六朝常语。已详《诠赋》篇『迭致文契』条。」徐复《文心雕龙正字》:「按《诠赋》篇云:乱以理篇,迭致文契。宋本《御览》引下句作『写送文势』,与此意略同。疑此『写远』亦为『写送』之误,皆指文势矣。」《义证》:「《斟诠》改作『寄深写送』,是。《文镜秘府论定位》:『开发端绪,写送文势,则六言、七言之功也。』王利器校注:《文心雕龙附会》篇云:『寄深写送。』则『写送』为六朝、唐人习用语。器按:《诗经小雅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毛传:『输写其心也。』郑笺:『我心写者,输其情意无留恨也。』《汉书赵广汉传》:『输写心腹。』……写送与输写义同。」《汇校》:「按:『写送』为六朝唐人惯用语,上『绝笔』二句自为偶,『远』字实衍,此当作『克终厎绩,寄在写送』较顺。今从范注删『远』字。」按《高僧传》卷十三《释昙智传》:「性风流,善举止。能谈庄老。经论书史,多所综涉。既有高亮之声。雅好转读。虽依拟前宗,而独拔新异。高调清彻,写送有余。」又《释昙调传》:「写送清雅,恨功夫未足。」「写送」本就唱导佛经而言,彦和因之论文耳。从杨说删「远」字。
则遗势郁湮。
《校证》:「两京本『则』上有『否』字。」
余风不畅。
《校证》:「两京本、王惟俭本『余』上有『而』字。」
此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雎也。
「雎」,黄本作「且」。《校证》:「冯本『且』作『睢』。」《补正》:「『且』,弘治本、汪本、张本、王批本、谢钞本作『雎』。训故本作『鴡』。徐云:『雎当作且。』何焯改『且』。按《广雅释训》:『?雎,难行也。』《玉篇》隹部:『雎,次雎,行难也。』是『雎』字自可,不必依《易夬卦》爻辞改为『且』也。」《补正》:「按舍人用经传语,多从别本。以元本、弘治本等作『雎』推之,此必原是『雎』字。今作『且』者,盖后人所改。绝不是《文心》即已作『且』也。」《义证》:「按元刻本作『雎』。」并引《斟诠》云:「次且,行不进也。……字亦作趑趄,《文选》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李善注:『趑趄,难行也。』」《汇校》:「按作『且』是。」按《易夬》九四爻辞:「臀无肤,其行次且。」王弼注:「不(疑作『下』字,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即作『下』字)刚而进,非已所据,必见侵伤,失其所安,故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孔疏:「臀无肤其行次且者,九四据下,三阳位又不正,下刚而进,必见侵伤,侵伤则居不得安,若臀无肤矣。次且,行不前进也。臀之无肤,居既失安,行亦不进,故曰:臀无肤,其行次且也。」楼宇烈《王弼集校释》:「次且,《释文》云:『本亦作趦趄。或作?跙。』按,此皆借为『趑趄』,《说文》:『趑趄,难行也。』」《说文》隹部无雎字,此当以《周易》为正。从黄本改。迷佽
则附会之体。
《校证》:「锺本、梁本、日本刊本、崇文本『体』下有『也』字。」

总术第四十四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盾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不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笔)【翰】曰(翰)【笔】,常道曰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分)【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故知九变之(实)【贯】匪(躬)【穷】,知言之选难备矣。
  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莫肯研术。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精者要约,匮者亦尠;博者该赡,(无)【芜】者亦繁;辩者昭晢,浅者亦露;奥者复隐,诡者亦(典)【异】。或义华而声悴,或理拙而文泽。知夫调钟未易,张琴实难。伶人告和,不必尽窕槬之中;动用挥扇,何必穷初终之韵;魏文比篇章于音乐,盖有征矣。夫不截盘根,无以验利器;不剖文奥,无以辩通才。才之能通,必资晓术,(目)【自】非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岂能控引(清)【情】源,制胜文(菀)【苑】哉!
  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无)【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故博塞之文,借巧傥来,虽前驱有功,而后援难继;少既无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删,乃多少之(非)【并】惑,何妍蚩之能制乎!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
  夫骥足虽骏,(缠)【纆】牵忌长,以万分一累,且废千里。况文体多术,共相弥纶,一物携贰,莫不解体。所以列在一篇,备总情变,譬三十之辐,共成一毂,虽未足观,亦鄙夫之见也。
  赞曰: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

集 校:

总术。
《校注》:「按今本有错简,本篇统摄《神思》至《附会》所论为文之术,应是第四十五,殿九卷之后;《时序》与《才略》互有关联,不能分散在两卷,《时序》应为四十六,冠十卷之首;《物色》介于《时序》、《才略》之间,殊为不伦,当移入九卷中,其位置应为第四十一。《指瑕》、《养气》、《附会》三篇依次递降。」《补正》:「《子苑》卷三十二即以《时序》与《才略》两篇相一连,是所见《文心》篇之次第,尚未淆乱也。当据正。」
今之常言。
「今」,黄校:「元作『令』,商改。」纪评:「此篇文有讹误,语多难解。郭象云:自不害其宏旨,皆可略之。」范注:「宋翔凤《过庭录》云:『所谓今之常言者,盖谓当时功令有此别目也。元刻作令,俗刻改为今。』案宋说迂,『令』自是『今』字之误。」《校证》:「『今』原作『令』,梅据商家梅改。案两京本、王惟俭本正作『今』。」《校注》:「『今』,黄校云:『元作令,商改。』此沿梅校。徐『令』改『今』。按『今』字是,元本、覆刻汪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训故本、谢钞本、四库本并作『今』,不误。」《义证》:「按弘治本亦作『今』。」
若笔不言文。
《札记》:「『若笔不言文』,『不』字是『为』字之误。纪氏以此一字不憭,而引郭象注庄之语以自慰,览古者宜如是耶!」范注:「『若笔不言文』句,『不』字误。」《校释》:「按黄说是也,而所改之『为』字,犹未的。『不』乃『果』之坏字,承颜说而言果也。」《校证》:「『果』原作『不』。黄侃云:『不字为为字之误。』今案『不』字乃『果』字草书形近之误,此承颜说而为言也。故改为『果』字。《序志》赞『文果载心』,句法同。」《斟诠》:「潘重规氏云:『规案不似乃字形近之误。《韩子内储说下》: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不能成也。顾广圻曰:不当作乃。亦乃误为不也。』潘说然,兹据改。」《考异》:「按:此二句反转为言以见义,以若字为重,无关于为之与果也,不可因黄氏之疑,便擅改从。且果字何据称草书形近之误乎?今按此二句原无误字,且意无隔阂,词句亦协,黄氏疑之者误,而王氏改从者亦非也。」按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下:「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慧,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札记》:「颜延年之说,今不知所出,宜在所著之《庭诰》中。盖颜氏尝多论文之辞,而颇多疏失,如《诗品》下引王融之言曰:『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唯颜宪子(即延之之谥)乃云律吕音调,其实大谬。』延之论音律而见诮于元长,亦犹论言笔而见诮于彦和矣。颜氏之分言笔,盖与文笔不同,故云『笔之为体,言之文也』,此文谓有文采,经典质实,故云非笔,传记广博,故云非言,然《易》明有《文言》,是经典亦可称笔,彦和以此驳之,殊为明快。」范注:「颜延年谓『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此『言』字与『笔』字对举,意谓直言事理,不加彩饰者为『言』,如《尚书》之类是;言之有文饰者为『笔』,如《左传》、《礼记》之类是;其有文饰而又有韵者为『文』。颜氏分为三类,未始不善,惟约举经典传记,则似嫌笼统。盖《文言》,经典也,而实有文饰,是经典不必皆『言』矣;况《诗》三百篇又为韵文之祖耶!」此处疑不能明,窃以鄙意解之:颜延年以为经典非笔,然《易》之《文言》,岂非言之文者?此与其「笔之为体,言之文也」之论断自相矛盾;「若笔不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一句乃彦和补充其说者,即使颜延年以为笔非言之文者,亦不得云经典非笔,盖经典中有言之文者,亦有言之不文者,颜氏谓「经典则言而非笔」者亦自相矛盾。故彦和谓其「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
属笔曰翰。
《校注》:「按以下文『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验之,『属笔曰翰』,当乙作『属翰曰笔』。」王更生《范注文心驳正》:「『翰笔』二字互倒。案上文:『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皆以笔与言对文,此处上句为『发口为言』,自亦应以『言』对『笔』;下文『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皆承此『言』『笔』对文而言,作『翰』者乃浅人所妄易,应依文理、辞例改。」按杨说近是,从乙。
分经以典奥为不刊。
「分」下,黄校:「疑有脱误。」《札记》:「『分』当作『六』。」范注:「《文心》书中,屡以文笔分类,此处盖专指颜氏分经传为言、笔论之。」《校证》:「『六』原作『分』。黄注云:『疑有脱误。』黄侃云:『分当作六。』案黄说是,今改。」《校释》:「《札记》曰:『分当作六。』范注以《文心》『屡以文笔分类,此处盖专指颜氏分经传为言、笔论之』,不从黄校,恐非。」《考异》:「按:分之为言者;经分为六,或辨经之文,以典奥为不刊也,黄侃言『当作六』,及王校从改皆非。」按黄说是,从《校证》改。
故知九变之实匪躬,知言之选难备矣。
「实」,黄本作「贯」,黄校:「元作『实』,杨改。」「躬」,黄本作「穷」,黄校:「元作『躬』,孙改。」《校证》:「『贯』原作『实』,梅据杨改云:『《汉书(武帝纪)》引逸诗: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案王惟俭本正作『贯』。『穷』原作『躬』,梅据孙汝澄改,王惟俭本作『躬』。」《考异》:「汉武帝诏书有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应邵曰:『逸诗也。』师古注:『贯,事也。』梅本作逸书误,从贯从穷是。」按《汉书武帝纪》:「春三月甲子,……诏曰: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颜注:「应劭曰:逸诗也。阳数九,人君当阳,言变政复礼,合于先王旧贯。知言之选,选,善也。孟康曰:贯,道也。选,数也。极天之变而不失道者,知言之数也。臣瓒曰:先王创制易教,以救流弊也,是以三王之教有文有质。九,数之多也。师古曰:贯,事也。选,择也。《论语》曰『仍旧贯』,此言文质不同,宽猛殊用,循环复旧,择善而从之。瓒说近之也。」《文选》卷二十六颜延年《直东宫答郑尚书》:「知言有诚贯,美价难克充。」李善注:「知汝之言,有诚实旧贯,美价难以克充。《汉书》,武帝诏书曰:九变复贯,知言之选。」卷四十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抑抑陆生,知言之贯。」李善注引同。《校释》:「贯字之义,孟康训为道,师古训为事,皆非也。《荀子天论》,有『不知贯不能应变』之文,杨倞注曰:『贯,条贯也。』条贯即一贯,一贯者,不变之常理,与九变对文,意甚分明。舍人所谓九变之贯,即指文学原理而言。盖辞有质文,因时而异,理无二致,不以代殊,故曰『九变之贯』,犹言万变之宗也。逸诗『九变复贯』,贯亦一也,犹言九变而复于一也。数极于九,至九则复归于一,故曰『复贯』也。」郭注:「『贯』,即《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之『贯』。」此作「贯」是。「躬」乃「穷」之形误。从黄本改。
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
《校证》:「案《老子》三十九章:『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此彦和所本。《晏子春秋内篇下》亦云:『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此文『碌碌』『落落』,疑当互易。」《校注》:「《后汉书冯衍传下》:『又自论曰:冯子以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李注:『《老子德经》之词也。言可贵可贱,皆非道真。玉貌碌碌,为人所贵;石形落落,为人所贱。』疑此处『玉』『石』二字淆次。」《注订》:「《老子》第三十九章:『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河上公注:『碌碌喻少,落落喻多。』此言多少易混,而玉石难分也。下文『调钟』至『何必穷初终之韵』,皆演此义。」《义证》:「《斟诠》改作『碌碌之玉,或乱乎石;落落之石,时似乎玉』。谓:碌碌然温润之玉,间或外形与石相混,落落然坚致之石,有时表现与玉无殊,比喻无术者外表虽与有术者无甚区别,而有术者之素养则与无术者大相径庭也。……落落,王弼注:『石坚貌。』碌碌,《广韵》:『石绿色。』」《考异》:「按:落落又作珞珞,句出《老子》不误,王校云互易者非。」《汇校》:「按杨说是。落落,石坚貌,(《老子》王弼注);碌碌,石青色(《集韵》)。或曰:碌碌,玉美貌;落落,石恶貌(张如松《老子校读》)。」按《老子》三十九章:「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朱谦之《校释》:「严可均曰:『落落』,王弼作『珞珞』。罗振玉曰:敦煌本作『禄禄』、『落落』。谦之案:『琭琭』,景福本作『渌渌』,严遵、傅奕本作『碌碌』。『落落』,御注、遂州、邢玄、庆阳、磻溪、楼正、室町、柰卷、严遵、河上、顾欢、彭、范、赵同此石,景福作『硌硌』。又二『如』字,傅、范并作『若』。毕沅曰:案古无『琭』、『碌』、『珞』三字,『硌』应作『落』。广韵以『公等录录』为『娽娽』。《说文解字》云:『娽,随从也。』广韵是应用之欤?洪颐煊曰:案『琭琭』犹录录。《广雅释训》:『逯逯,众也。』《说文》:『娽,随从也。』并通用字。王本:『贵物以多而见贱。落落,石坚貌。石本贱物,以坚而自贞,是以两不欲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即此义。高延第曰:『琭琭』,《史记平原君传》作『录录』,《后汉冯衍传》作『碌碌』,注:『碌碌为人所贵,落落为人所贱。』河上注以『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王弼以为『琭琭珞珞,体尽于形』。王逸《九思》注:『硌硌,长而多有皃也。』以上诸解,皆与本文义不合。且证以毛遂讥十九人曰:『公等录录,因人成事者也。』《萧何世家》:『录录未有奇节。』(注:『录录犹鹿鹿。』)荀悦《汉纪》王仲翁讥萧望之曰:『不肎碌碌,反抱关木。』《后汉书马援传》:『今更陆陆,欲往坿之。』则诸解尤不可通。按《说文》:『娽,随从也。』(言为人所役使。)索隐王劭曰:『录,借字耳。《说文》云:『娽娽,随从之皃。』』《广韵》『娽』下引毛遂曰:『公等娽娽,可谓因人成事耳。』《史记》亦作『录』。则琭、碌、录、鹿、陆皆『娽』之假借,以随从之义释之,与以上诸人讥刺之语,并可意会。后人徒见下有『玉』『石』字,遂以从玉从石为正,各为异说,不悟其不可通耳。『落』、『珞』、『硌』亦传写之异,今从《后汉书耿弇传》『落落难合』,注『疏阔皃』,言其厓异,与人不相入,与随从之义正相反也。谦之案:『琭琭』,或作『碌碌』,或作『渌渌』,又作『禄禄』,又作『鹿鹿』。『落落』,或作『珞珞』,或作『硌硌』,盖皆一声之转与传写之异,古人通用。其义则《后汉书冯衍传》注曾言之,谓:『可贵可贱,皆非道真。玉貌珞珞,为人所贵,石形落落,为人所贱,贱既失矣,贵亦未得。言当处才不才之间。』此盖以庄子义释老。」王弼《老子注》「落落」作「珞珞」,云:「玉石琭琭、珞珞,体尽于形,故不欲也。」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体尽于形』,意为玉石坚硬之质全部表露于其外形上,而不能深藏,因而贵贱、毁誉一目了然。此也是舍母用子之结果,所以下文说『不欲』。」此句毋需乙,彦和盖反《老子》之微言而言之:落落之玉,玉之形恶者也,故或乱乎石;碌碌之石,石之形美者也,故时似乎玉。碌碌非专用于玉,亦可喻石,《尔雅释丘》:「天下有名丘五。」郭璞注:「案此方称天下之名丘,恐此诸丘碌碌,未足用当之。殆自别更有魁梧桀大者五。」刑昺疏:「此郭氏破先儒说天下名丘未当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记》毛遂入楚谓平原君诸舍人曰『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意相类也。」
无者亦繁。
「无」,黄本作「芜」,黄校:「元作『无『,朱改。」《校证》:「『芜』原作『无』,梅据朱改。徐校同;案王惟俭本正作『芜』。」《补正》:「『芜』,黄校云:『元作无,朱改。』此沿梅校。徐校『芜』。张按乙本、何本、王批本、训故本、谢钞本并作『芜』。朱改、徐校是也。」《考异》:「按:朱改是。」《义证》:「《镕裁》篇: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汇校》:「按:精与匮、博与芜、辩与浅、奥与诡,均如玉石易于淆混者,作『无』则悖矣。」按从黄本改。
辩者昭晢。
「晢」,黄本作「晳」。《校注》:「『晳』,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作『晢』。按『晢』字是。已详《征圣》篇『文章昭晰以象离』条。」按《说文》日部:「晢,昭晢,明也。从日,折声。《礼》曰:晣明行事。」段注:「《周易》王弼本:明辨晢也。《陈风》:明星晢晢。传曰:晢晢犹煌煌也。《洪范》:明作晢。郑曰:君视明则臣昭晢。按昭晢皆从日,本谓日之光,引伸之为人之明哲。口部曰:哲,知也。……晢字日在下,或日在旁作晣,同耳。」字亦作晣。《诗大雅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郑笺:「明明者,文王武王施明德于天下,其征应照晢见于天。」《释文》:「照,章遥反,本或作灼;晢,之设反。」阮元《挍勘记》:「其征应照晢见于天,小字本、相台本同。案《释文》云『照本或作灼』,考照晢即昭晢,灼字非也。」《史记司马相如传》:「(《封禅书》)首恶湮没,闇昧昭晢。」《后汉书冯衍传》:「盖闻明者见于无形,智者虑于未萌,况其昭晢者乎?」李贤注:「晢,明也。商鞅谓秦孝公曰: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张衡传》赞:「不有玄虑,孰能昭晣?」李贤注:「晣,音制。」《文选》卷十九宋玉《高唐赋》:「晣兮若姣姬。」李善注:「晣,昭晣,谓有光明美色。」此作「晢」是,黄本作「晳」者,形误也。
诡者亦典。
《校注》:「何焯云:『典字有讹。』按『典』字与上文之『尠』、『繁』、『露』,实不论类,疑为『曲』之误。」《校释》:「按此『典』字亦应作『曲』字,详《体性》篇『馥采典文』校语。」《校证》:「『曲』原作『典』,误,今改。『匮尠』,『芜繁』,『浅露』,『诡曲』,皆联字为义,若作『诡典』,则文不成义也。《宗经》篇、《颂赞》篇俱有『纤曲』语,曲字义与此同。《明诗》篇『清典可味』,今本『典』皆作『曲』,此本书『典』『曲』二字互误之证。」《考异》:「按:『典』疑作『异』。《后汉书班固传》:『殊形诡制。』注:『诡、异也。』与上文浅露句可协,王校非。」按《庄子外篇胠箧》:「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释文》:「司马崔云:解垢,隔角也。或云:诡曲之辞。」《类聚》卷六引晋裴秀《禹贡九州岛地域图论》曰:「故虽有峻山巨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此「诡曲」联文之证。然不及「诡异」联文为常。《后汉书王充传》:「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论衡验符篇》篇:「金玉神宝,故出诡异。」《谈天》篇:「此言诡异,闻者惊骇,然亦不能实然否,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讲瑞》篇:「且瑞物皆起和气而生,生于常类之中,而有诡异之性,则为瑞矣。」例多,不徧举,本书《辨骚》篇:「诡异之辞也。」亦「诡异」联文。曲、异二字与典字均形近。疑此作「异」字是。《管子法禁》篇:「诡俗异礼,大言法行。」诡与异相对。《后汉书班彪传上》:「(班固《两都赋》)殊形诡制,每各异观。」李贤注:「诡,异也。」亦其证。从《考异》改。
不必尽窕槬之中。
黄本「槬」下有「桍」字,黄校:「字衍。」范校:「铃木云:嘉靖本无『桍』字。」范注:「《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天王将铸无射。泠州鸠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小者不窕,大者不槬,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杜注:『窕,细不满;槬,横大不入。』『桍』字衍,当删。」《校证》:「『槬』,汪本、畲本作『瓜』,『瓜』下有『桍』字,此一字误为二字也。梅本『槬』下有『桍』字,注云:『窕槬二字见《国语》(当云见《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桍字衍。』梅六次本剜去『桍』字。冯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王惟俭本、凌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俱无『桍』,今从之。」《校注》:「『桍』,黄校云:『字衍。』此沿万历梅本校语(天启梅本已剜去桍字)。元本、弘治本、活字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训故本、凌本、合刻本、秘书本、谢钞本、尚古本、冈本、四库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并无『桍』字。汪本误为『瓜桍』二字,畲本『槬』上有『瓜』字。按『桍』当据删。盖写者误重『槬』字未竣时,知其为衍,故未全书,传写者不察,亦复书出,遂致文不成义。」《校释》:「范文澜注:『桍字衍,当删。』按五家言本、嘉靖本无『桍』字,是也。」《考异》:「按:黄本『桍』字衍。」《义证》:「《斟诠》谓:『槬应作摦。』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徐铉《新附》有摦字,《五经文字》本收摦字,云:户化反,见《春秋传》。则此字不应从木旁。』《左传会笺》:『小大以声言。窕,轻薄细小也。……《玉篇》:瓠,胡化切,宽也。《广韵》云:宽也,大也。』(见《斟诠》引)。」按元刻本此字漫漶,《汇校》据黄本补「槬」字。《说文》无槬字。《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天王将铸无射。泠州鸠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夫乐,天子之职也;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槬,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窕则不咸,槬则不容,心是以感,感实生疾。今钟槬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杜预注:「窕,细不满。窕,他雕反。槬,横大不入。槬户化反。」孔颖达疏:「言小不至窕,则窕是细之意也;大不至槬,则槬是大之义也。《说文》云:窕,深肆极也。由细故能极于深,是窕为细不满,谓不能充满心也。槬声近横,故为横大,心所不容,故不入心也。」《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引此文作「摦」,颜注:「窕,轻小也。摦,横大也。窕音它尧反。摦音胡化反。」槬、摦二字,音义俱同,或相通也。
动用挥扇,何必穷初终之韵。
范注:「『动用挥扇』二句,未详其义。」《校注》:「何焯云:『挥扇,未详。』郝懿行云:『按动用挥扇,何必穷初终之韵二句未详。』范文澜云:『动用挥扇二句,未详其义,』按此文向无注释,殆书中之较难解者。然反复研求,亦有迹可寻:二语既承上『张琴』句,其义必与鼓琴有关。《说苑善说》篇:『雍门子周以琴见乎孟尝君,……雍门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征,微挥羽、角;初初原误作『切』,据桓谭《新论》改。终,而成曲。孟尝君涕浪汗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舍人遣辞,即出于此。如改『用』为『角』,改『扇』为『羽』,则文从字顺,涣然冰释矣。」《义证》引《缀补》云:「此承上文『张琴实难』而言。『动、用、挥、扇』四字迭义。(古书四字迭义之例甚多,详拙著《史记伯夷列传斟证》「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条。)《易系辞下》:『变动不居。』虞注:『动,行也。』《方言》六:『用,行也。』动、用并可训行,则用亦犹动矣。《广雅释诂一》:『挥,动也。』《集韵》:『扇,一曰动也。』用、挥、扇并有动义,故与动字迭用。上文言『张琴实难』,则动、用、挥、扇琴之时,不必穷初终之韵也。」杨明照《文心雕龙研究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桓谭《新论琴道》篇:『雍门周以琴见孟尝君,……雍门周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征,挥角、羽;初终,而成曲。孟尝君遂歔欷而就之。』(《文选豪士赋序》李善注、《说苑善说》篇文略同,惟「初」误作「切」。)只因今本《文心雕龙》误『角』为『用』,误『羽』为『扇』,致面目全非,几不易于索解。」《注订》:「按『扇』疑为『羽』字,盖形近而讹,《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传》:『羽,翳也,舞者所执。』据下文『初终之韵』及『比篇章于音乐』句,知『挥扇』应作『挥羽』,则得其解矣。盖此节言文得体要为贵,于辞笔大小纤巨之间,有不必尽、不必穷者,必有通才,方可制胜也。」潘重规《讲坛一得》:「余谓『扇』或为『羽』之误,然观察文义脉络,『伶人告和』承『调钟未易』,『动用挥扇』承『张琴实难』,故此语必就张琴立言,方合文理。许生学仁对曰:『江淹《别赋》琴羽张兮锺鼓陈,动用挥羽,盖谓挥琴之羽声也。』余谓此解可通,『动用』当为『动角』,许生即检《文选别赋》李善注云:『琴羽,琴之羽声。《说苑》曰:雍门周以琴见孟尝君,微挥当角羽。张晏《甘泉赋》注曰:声细不过羽。』又检《说苑》本书《善说》篇曰:『雍门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征,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孟尝君涕浪汗增欷而就之。』又引蔡邕《琴赋》云:『尔乃清声发兮五音举,韵宫商兮动角羽,曲引与兮繁弦抚。』彦和此文『动角挥羽』,即用《说苑善说》及蔡邕《琴赋》之成文,辞义碻然,因明白矣。」(见一九七八年四月四日中国文化学院《创新周刊》第二一三期)《斟诠》改「动用挥扇」为「田连挥羽」,云:「『田连』原误倒作『动用』,『挥羽』原误改为『挥扇』,此句殆本嵇康《琴赋》『田连操张』一语而来。兹审文义并衡与上文『伶人告和』(此语相当于嵇赋之「伶伦比律」)偶句订正。案『田』先形误为『用』,传写者以『用连』不辞,又改『连』为『动』而乙之。语虽勉通,而不知与上文『伶人』不相对应矣。又『挥羽』谓操琴之羽声也,有『操张』之意,语出《说苑善说》篇,浅人不习见,乃改为『挥扇』以就之,则不得其解矣。……『动用挥扇』一语,校订为『动角挥羽』,就字之形误而论,仅更正『用』『扇』二字,甚合情理。惟『动角』『挥羽』二词皆平列对称,与上文『伶人』、『告和』二词一纵一横之性格有异,非丽辞常态,故兹校但择从其下『挥羽』,而割爱其上『动角』,而乙改原文为『田连』耳。」《义证》:「按李曰刚如此校改,既无版本根据,解释亦过于迂曲,不足信。」《考异》:「按:扇当作羽,说详《注订》。」《汇校》:「『动用挥扇』,义不可解,杨说有理,今从其改。」按此处疑不能明,从杨说,考之《说苑》、《新论》固「文从字顺,涣然冰释」矣,然「扇」字或易残误为「羽」字,「羽」字却不易误为「扇」字。《类聚》卷九十一引魏陈王曹植《斗鸡诗》曰:「挥羽激流风,……扇翼独翱翔。」挥亦扇也。且《说苑》:「徐动宫征,微挥羽角。」《新论》:「徐动宫征,挥角羽。」亦无「动角」之说。疑《缀补》所云「动用挥扇,四字迭义」为是,其用与《指瑕》篇「赏际奇至」、「抚叩酬即」同。暂不改,以俟博闻者。
不剖文奥。
范注:「陈先生曰:『不判(误,应为剖)文奥』,『文』字当是『窔』之误。班孟坚《答宾戏》:『守窔奥之荧烛,未仰天庭而覩白日也。』『窔』与『文』字形近故误。杜诗『文章开窔奥』,又本此文。」《注订》:「文奥亦即文妙。『窔』与『文』,笔划疏密大别,陈说非。」按《弘明集》卷六引谢镇之书与顾道士:「及其敷文奥,籍三藏。」卷十引《太子洗马萧靡答》:「文奥不刊,辞溢系表。」又《三国志吴书陈武传》:「弟表,字文奥。」此不误,范注非是。
无以辩通才。
「辩」,黄本作「辨」。按辨通辩,毋需改。
目非圆鉴区域。
「目」,黄本作「自」。《汇校》:「按:『目』乃『自』之形误。」按从黄本改。
岂能控引清源。
「清」,黄本作「情」,黄校:「元作『清』。」《校证》:「『情』,原作『清』。梅云:『当作情。』王惟俭本、黄注本作『情』。案作『情』是。《章句》篇:『控引情理。』」《校注》:「『情』,黄校云:『元作清。』梅本作『清』,校云:『当作情。』按梅校是。『情源』与下句之『文苑』对。训故本、梁本、谢钞本正作『情』,未误。文溯本剜改为『情』。《章句》篇『控引情理』,亦其旁证。」《考异》:「按:从『情』是。」按作「情」是,《晋书郭璞传》:「史臣曰:景纯笃志绨缃,洽闻强记,在异书而毕综,瞻往滞而咸释;情源秀逸,思业高奇;袭文雅于西朝,振辞锋于南夏,为中兴才学之宗矣。」可为旁证。从黄本改。
制胜文菀哉。
「菀」,黄本作「苑」。《汇校》:「按:苑可通菀,而菀无荟萃之义。此处当作『苑』。」按《说文》艹部:「菀,茈菀也。出汉中房陵。从艹,宛声。」段注:「《唐本艹》注云:白菀谓之女菀。《急就篇》:牡蒙,甘草,菀,藜芦。颜师古注:菀,谓紫菀、女菀之属也。于阮切,十四部。《诗》:菀彼北林。有菀者桺。假借为郁字也。」《诗小雅菀柳》毛传:「菀音郁。茂木也。」阮元《挍勘记》:「《释文》菀柳下云:木茂也。是其本作木茂。」又通苑。《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尹知章注:「菀,囿城也。」然以作「苑」为常,从黄本改。
无术任心。
「无」,黄本作「弃」,黄校:「元作『筑』。」范校:「铃木云:嘉靖本作『无』。」《校证》:「『弃』,原作『筑』,梅改。徐校同。案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四库》本作『无』。」《补正》:「按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谢钞本作『无』,《稗编》七五、《喻林》八九引同。徐云:「无,一作弃。」以梅校『元作?』覆刻汪本作『筑』推之,改『弃』是也。何本作「弃」。《陆士衡文集五等诸侯论》『弃道任术』,句法与此相同,亦可证。」《考异》:「按:『无』『弃』皆通,『筑』字误。」《汇校》:「按:『弃术』与上『执术』对,作『弃』是。」按从黄本改。
如博塞之邀遇。
《校证》:「两京本『邀遇』作『遨游』。」《校注》:「『邀遇』,两京本、胡本作『遨游』;《喻林》引同。冯舒云:『邀遇,一作遨游。』按『邀』,求也。《文选广绝交论》李注引贾逵《国语》注。『遇』,偶也《尔雅释言》,得也。《孟子离娄下》赵注。『博塞邀遇』,喻『弃术任心』以从事撰述,如博徒之希求偶得然。下文『故博塞之文,借巧傥来』云云,即承此而言。《文选西京赋》『不邀自遇。』薛注:「不须邀逐,往自得之。」似为『邀遇』二字之所自出。两京本、胡本作『遨游』,盖据《庄子骈拇》篇『则博塞以游』句臆改,而昧其与上下文之不惬也。」按黄注:「许慎《说文》:博,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又行棋相塞曰博塞。」范注:「《说文》竹部:『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棊也。古者乌曹作簙。』玉裁曰:『古戏今不得其实,箸,《韩非》所谓博箭。《招魂》注云:篦簬作箸。故其字从竹。』」《义证》:「《庄子骈拇》: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释文》:塞,博之类也。林希逸云: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琼犹今骰子也。」按《庄子寓言》:「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成玄英疏:「姓杨,名朱,字子居。之,往也。沛,彭城,今徐州是也。邀,遇也。梁国,今汴州也。杨朱南迈,老子西游,邂逅逢于梁宋之地,适于郊野而与之言。」《释文》:「邀,古尧反,要也,遇也。《玉篇》云:求也,抄也,遮也。」此「邀遇」二字之所自出。邀者,中路而候之也,故下文云「虽前驱有功,而后援难继」。两京本、胡本作「遨游」者非是。《晋书贾充传》赞:「公闾便佞,心乖雅正。邀遇时来,遂阶荣命。」亦其旁证。
乃多少之非惑。
「非」,黄本作「并」,黄校:「元作『非』,许改。」《校注》:「『并』,黄校云:『元作非,许改。』此沿梅校。按许改是也。何本、谢钞本正作『并』。《老子》第二十二章:『少则得,多则惑。』舍人语似本此。」《校证》:「『并』原作『非』,梅据许改。案作『并』是。《老子》第二十二章『少则得,多则惑』,此彦和所本。」《义证》引《缀补》云:「『非』盖『并』之误。《韩非子二柄》篇:『故劫杀拥蔽之主,非失刑德,而使臣用之。』『非』亦『并』之误,与此同例。」《考异》:「按:许改是。」按《说文》心部:「惑,乱也。」段注:「乱者,治也。疑则当治之,古多叚或为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何晏《集解》:「孔曰:不疑惑。」《庄子至乐》篇:「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郭象注:「内求不得,将求于外。舍内求外,非惑如何!」《荀子解弊》:「内以自乱,外以惑人。」「多少」与「内外」同。疑此作「非惑」是,「乃多少之非惑」即不以多少为惑也,不知所疑,故亦不知何以制之。上承「少既无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删」,下对「何妍蚩之能制」。《老子》:「少则得,多则惑。」仅言「多则惑」,其少则不惑明矣,窃谓非此句所本。暂从黄本改。
何妍蚩之能制乎。
「蚩」,范校:「铃木云:当作『媸』。」《校证》:「『媸』原作『蚩』,据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日本刊本改。」《校注》:「按『蚩』字未误,无烦改作。已详《声律》篇『是以声画妍蚩』条。又按『制』字与上下文意不符,疑为『别』之误。《抱朴子外篇自序》:『夫才未必为增也,直所览差广,而觉妍蚩之别。』可资旁证。」《考异》:「按:蚩、媸互通,说见前,王校改非。」《义证》引《斟诠》云:「『蚩』、『媸』正俗字。雷浚《说文外篇》十五、《俗字广韵》七之『媸』字下云:『《说文》无媸字。』《后汉书赵壹传》:『荣纳由于闪揄,孰知辨其蚩妍。』陆士衡《文赋序》:『妍蚩好恶,可得而言。』……蚩即媸。」按《说文》刀部:「制,裁也。从刀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断。一曰止也。」又?部:「别,分解也。从?从刀。」段注:「?者,分解之皃,刀者,所以分解也。」义近,毋需改。
缠牵忌长。
「缠」,黄本作「纆」,黄校:「元作『缠』,许改。」《校证》:「『纆』原作『缠』,梅据许改。」《校注》:「『纆』,黄校云:『元作缠,许改。』此沿梅校。按张本、何本、谢钞本作『纆』,许改是也。《文选》张华《励志》诗:『纆牵之长,实累千里。』李注:《战国策》(韩策三):『段干宝越人谓韩相新城君曰:昔王良之弟子驾千里之马,……而难千里之行。是纆牵长也。千里之马,系以长索,则为累矣。』李周翰注:『纆,索也,以御马也。』」《考异》:「按:梅本改是。」《汇校》:「按《战国策韩三》有『子纆牵长』语,高注:『纆牵,谓辔也。』作『纆』是。」按《战国策韩三》:「段干宝越人谓新城君曰:王良之弟子驾,云取千里马,遇造父之弟子,造父之弟子曰:『马不千里。』王良弟子曰:『马,千里之马也;服,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也?』曰:『子纆牵长。』故纆牵于事,万分之一也,而难千里之行。今臣虽不肖,于秦亦万分之一也,而相国见臣,不释塞者,是纆牵长也。」鲍注:「纆,索也,以牵马。」《文选》卷十九张华《励志》诗:「纆牵之长,实累千里。」李善注:「千里之马,系以长索,则为累矣。」卷二十二颜延之《观北湖田收》:「疲弱谢凌遽,取累非纆牵。」李善注:「言己才疲弱而谢急遽,其所取累,非由纆牵。」此作「纆」是,从黄本改。
鉴必穷源。
《校证》:「『源』汪本、畲本作『深』。」《校注》:「按『深』字失韵,非是。《史记大宛传》赞有「穷河源」语。」按作「源」是。《类聚》卷七十六引梁张绾《京师突厥寺碑》曰:「索隐穷源,振衣提领。」《弘明集》卷二 宗炳《明佛论》:「如渴者饮河挹洪流以盈己,岂须穷源于昆山哉。」《续高僧传》二十:「相与传说,谓各穷源。神道冥昧,孰明通塞。」可为旁证。

时序第四十五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民暇,「熏风」诗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风)【虱】,严于(奏)【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以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暐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爰至有汉,运接燔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施及孝惠,迄于文景,经术颇兴,而辞人勿用;贾谊抑而邹枚沉,亦可知已。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柏梁展朝燕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孙之对策,叹儿宽之(凝)【疑】奏,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于是史迁寿王之徒,严终枚皋之属,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比盛。
  越昭及宣,实继武绩,驰骋石渠,暇豫文会,集雕篆之轶材,发绮糓之高喻;于是王褒之伦,(底)【厎】禄待诏。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笑)【美】玉屑之(谏)【谭】,清金马之路,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雠校于六艺,亦已美矣。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
  自哀平陵替,光武中兴,深怀图谶,颇略文华,然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表)【奏】以补令,虽非旁求,亦不遐弃。及明(帝)【章】迭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珥笔于国史,贾逵给(礼)【札】于(端)【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矣。自(安和)【和安】已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而文章之选,存而不论。
  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羲皇)【《皇羲》】之书,开鸿都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蔡邕比之俳优,其余风遗文,盖蔑如也。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子(俶)【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至明帝纂戎,制诗度曲,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观,何刘群才,迭相照耀。少主相仍,唯高贵英雅,顾(盻合)【眄含】章,动言成论。于时正始余风,篇体轻澹,而嵇阮应缪,并驰文路矣。
  逮晋宣始基,景文克构,并迹沉儒雅,而务深方术。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而胶序篇章,弗简皇虑。降及怀愍,缀旒而已。然晋虽不文,(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摽二俊之采,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元皇中兴,披文建学,刘(刀)【刁】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优擢,逮明帝(东)【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逾亲,温以文思益厚,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及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勃兴,渊乎清峻,微言精理,(凾)【亟】满玄席,澹思醲采,时洒文囿。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于)【干】之辈,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
  自中朝贵玄,江左弥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治)【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也。盖闻之于世,故略举大较。
  暨皇齐驭宝,运集休明:太祖以圣武膺箓,(高)【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中)【高】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遐)【熙】景祚。今圣历方兴,文思(充)【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经典礼章,跨周轹汉,唐虞之文,(甚)【其】鼎盛乎!鸿风懿采,短笔敢陈;扬言赞时,请寄明哲。
  赞曰: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枢中所动,环流无倦。质文沿时,崇替在选。终古虽远,暧焉如面。

集 校:

时序。
《校注》:「按此篇当在《才略》之前,此篇论世,彼篇论人,本密迩相连。《序志》篇云:『崇替于时序,襃贬于才略。』明文可验也。」
政阜民暇。
《校证》:「『暇』疑作『殷』。《法言孝至》篇『殷民阜财』,《文选》张衡《西京赋》『百物殷阜』,皆以『殷』『阜』对文。」《考异》:「政阜民暇,《孟子》有『今国家闲暇』,尧有『击壤之歌』,为民暇之所本,似无可疑。王校据《法言》改定,非是。」《义证》引《缀补》云:「《古诗纪别集一》引『暇』作『安』,『熏』作『南』。」按《史记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级远;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级短。故观其舞而知其德,闻其谥而知其行。大章,章之也;咸池,备也;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也。」集解:「王肃曰:远以象民行之劳,近以象民行之逸。」正义:「佚音逸。言若诸侯治民暇逸,由君德盛,王赏舞人多,则满,将去缵促近也。庾蔚之云:此为虞夏礼也。虞犹淳,故可随功赐乐;殷周渐浇,易生忿怨,不宜犹有优劣,是以同制。诸侯六佾,故与周礼不同也。」暇通遐,《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毛传:「遐,远也。」民暇犹民佚,谓有虞氏治民有暇也。《类聚》:卷三十八引陈阳慎《从驾祀麓山庙诗》曰:「圣德忧民暇。麾旆谒山灵。」可为旁证。《校证》所疑,非是。
熏风诗于元后。
范注:「『诗于元后』,疑当作『咏于元后』。」《补正》:「按范说非是,『诗』字自通。《史记乐书》:『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又《司马相如传》:『(《封禅文》)诗大泽之博。』其『诗』字正作动词用也。《子苑》三二引作『诗』。」《义证》引《注订》云:「『诗于元后』之『诗』字,与下文『歌』字用同,皆动字也。范注疑作『咏』,非。」按下文云「九序咏功」,此不宜作「咏」字明矣,杨说是。
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
《补正》:「按范注以『何』字属上句读,非是。《史记蒙恬传赞》:『何乃罪地脉哉!』又《陆贾传》:『王何乃比于汉。』又《李将军传》:『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又《汲黯传》:『黯数质责(张)汤于上(武帝)前,曰:……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汉书霍光传》:『(昌邑)王曰:徐之,何乃惊人如是!』《三国志魏书陈琳传》:『太祖谓曰:……何乃上及父祖邪?』《说苑建本》篇:『何乃独思若火之明也。』《风俗通义愆礼》篇:『何乃若兹者乎?』《中论智行篇》:『俱谓贤者耳,何乃以圣人论之?』《世说新语轻诋》篇:『周(伯仁)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子也!』并『何乃』连文之证。如范注断句,摇曳语气,便索然无味矣。」按中华书局点校本《南史王僧达传》:「后孝武独召见,慠然了不陈逊,唯张目而视。及出,帝叹曰:王僧达非狂如何?乃戴面向天子。」句读与范注本同,疑《校注》所言近是,从之。
大王之化淳。
《义证》:「『大王』元刻本、弘治本均作『太王』。」《补正》:「按『大』,读为『泰』(《子苑》三二引作太)。王批本作太。」按据《汇校》元本作「大王」,大通太。《说文》大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广雅释诂一》:「太,大也。」段玉裁《说文》泰字注:「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而波震于下者。
范注:「『而波震于下者』,『者』下当有『也』字。」《校证》:「『也』字原无。范云:『者下当有也字。』案范说是,今据补。」《校注》:「郝懿行云:『按者下疑有也字。』范注袭之。按郝说是。当据增。」《补正》:「《子苑》同今本。」《考异》:「按:范注是。」按从《校证》补「也」字。
五蠹六风。
「风」,黄本作「虱」。《汇校》:「按:『风』乃『虱』之形误,作『虱』是。《诸子》篇『至如商韩,六虱五蠹,弃孝废仁,轘药之祸』可证。」按从黄本改。
严于奏令。
「奏」,黄本作「秦」。《校证》:「汪本、畲本、两京本、王惟俭本『秦』作『奏』,《诗纪》别集一同。」《义证》:「按元刻本、弘治本均作『严于奏令』。何批秦改奏。按『秦』字是。秦尚法制,用商鞅、韩非,所以说严于秦令。」(《汇校》引此文误为《校证》)按上文云「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下文云「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战国七雄,此不应独遗秦而不言,作「秦」是。从黄本改。
柏梁展朝燕之诗。
《校证》:「《玉海》九『燕』作『燕』。」按《说文》无燕字。《战国策齐策三》:「孟尝君燕坐。」鲍彪注:「燕,合语也。正曰:燕即燕。」
叹儿宽之凝奏。
「凝」,黄本作「拟」,范校:「铃木云:当作『疑』。」《校证》「『倪』原作『儿』,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梅本、凌本、梅六次本、陈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张松孙本、崇文本、《诗纪》作『倪』,《附会》篇亦作『倪』,今改。」又:「冯本、、汪本、畲本、《诗纪》『拟』作『凝』,误;王惟俭本作『疑』。」《补正》:「『拟』,元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文津本作『凝』;《诗纪》别集一、《汉魏诗乘总录》、《子苑》、汤氏《续文选》二七同。王批本、训故本、谢钞本作『疑』。冯舒校作『拟』。铃木云:『(拟)当作疑。』按『凝』、『疑』并误。此云『拟奏』,明指宽所为奏,其非『已再见却』之『疑奏』可知。不然,汉武何为称叹耶?且『拟奏』始能与上句之『对策』相对。」按此当以《汉书》本传作「疑奏」为是,从王惟俭本改。又按《校证》改「儿」为「倪」者,非是。
实继武绩。
《义证》引徐复《文心雕龙正字》云:「按『绩』疑当作『迹』,继迹犹继踵矣。」郭注:「《汉书王褒传》:『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故云『实继武绩』。」按《左传》昭公元年:「刘子曰:美哉禹功,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杜预注:「劝赵孟使纂禹功。」孔颖达疏:「绩亦功也,重其言耳。远绩禹功者,劝之为大功,使远及后世,若大禹也。谓劝(赵)武何不远慕大禹之绩而立大功以庇民也。」杨伯峻注:「《尔雅释诂》:绩,继也。」实继武绩犹实绩武功也,通,毋需改。
底禄待诏。
《补正》:「按《左传》昭公元年:『厎禄以德。』杜注:『厎,致也。』《释文》:『厎音旨。是『底』为『厎』之误,当据改。」按《尔雅释言》:「厎,致也。」郭璞注:「见《诗传》。」邢昺疏:「释曰:……昭(公)元年《左传》叔向曰:厎禄以德。《周颂武》篇云:耆定尔功。《毛传》曰:耆,致也。王肃云:致定其大功。谓诛纣定天下。是毛读耆为厎,故注云见《诗传》。」阮元《挍勘记》:「厎,释文、唐石经、雪窗本同,注疏本作底,非。单疏本经误底,疏中作厎。五经文字厂部:厎音指,致也。」今《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元年:「叔向曰:底禄以德。」杜预注:「底,致也。」《释文》:「底音旨。」《挍勘记》:「底禄以德,石经、宋本、明翻岳本底作厎,不误。」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作「厎」,云:「杜注本『厎』本作『底』。今从阮元《校勘记》及金泽文库本正。」此作「厎」是,据《左传》改。
笑玉屑之谏。
黄本作「美玉屑之谭」,黄校:「(美)元作『笑』,(谭)元作『谏』。」《校证》:「『美』原作『笑』,黄据梅改。」又:「『谭』原作『谏』,黄据梅改。」《义证》:「『美玉屑之谭』,元刻本以下俱作『笑玉屑之谏』。梅本于『笑』字下注云:『当作美。』『谏』字下注云:『当作谈。』黄叔琳据改。」《考异》:「按:从美是。」《汇校》:「按:『美』、『谭』并是。」按《论衡书解》篇:「或曰:古今作书者非一,各穿凿失经之实,故谓之蕞残,比之玉屑。故曰:蕞残满车,不成为道;玉屑满箧,不成为宝。前人近圣,犹为蕞残,况远圣从后复重为者乎?其作必为妄,其言必不明,安可采用而施行?」《盐铁论相刺》篇:「大夫曰:文学言治尚于唐、虞,言义高于秋天,有华言矣,未见其实也。……夫仲尼之门,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室家,负荷而随孔子,不耕而学,乱乃愈滋。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要在安国家,利人民,不苟繁文众辞而已。」《弘明集》卷一引《牟子理惑》:「问曰。……佛经说不指其事,徒广取譬喻。譬喻非道之要,合异为同,非事之妙。虽辞多语博,犹玉屑一车,不以为宝矣。」其所问略同,后反其义而答之,明「玉屑」亦可为宝也,文繁不录。又按《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贾公彦疏:「其玉屑研之乃可食,故云当食玉屑也。」《楚辞离騒》:「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王逸注:「羞,脯。精,凿也。爢,屑也。粻,粮也。《诗》云:乃裹糇粮。言我将行,乃折取琼枝,以为脯腊,精凿玉屑,以为储粮,饮食香洁,冀以延年也。」五臣注:「精,捣也。取其清洁而延寿。」洪兴祖补注:「张揖云:琼树生昆仑西,流沙滨,大三百围,高万仞,其华食之长生。羞、修,二物也,见《周礼》。羞致滋味,修,则脯也。王逸、五臣以羞为修,误矣。爢音糜。《文选》音靡。《反离騒》云:精琼爢与秋菊芳,将以延夫天年。应劭云:精,细也。琼,玉之华也。《周礼》有食玉。注云:玉,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集解:「苏林曰:仙人以手掌擎盘承甘露也。」索隐:「《三辅故事》曰:『建章宫承露盘高三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故张衡赋曰『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是也。」《三国志魏书卫觊传》:「明帝即位,……觊奏曰:……昔汉武信求神仙之道,谓当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世说新语赏誉》:「胡毋彦国吐佳言如屑,后进领袖。」刘孝标注:「言谈之流,靡靡如解木出屑也。」《晋书胡毋辅之传》:「澄尝与人书曰:胡毋彦国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诚为后进领袖也。」明「玉屑」亦帝王所不弃,贤士所乐承,有其可美者也。俱从黄本改。
班彪参表以补令。
「表」,黄本作「奏」,黄校:「元作『表『,张儁度改。」《校证》:「『奏』原作『表』,梅据张振豪改。」《义证》:「元刻本『奏』作『表』。」《考异》:「张据《后汉书班彪传》改是。」《汇校》:「作『奏』是。」按《后汉书班彪传》:「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着《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此是句所本,从黄本改。
及明帝迭耀。
范注:「《后汉书桓荣传》『永平二年(明帝年号),三雍初成,拜荣为五更。每大射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章怀注曰:『三雍,宫也。谓明堂,灵台,辟雍。』讲文虎观,见《论说篇》注。此是章帝事,凝明帝迭耀,当作明章迭耀,帝与章形近而讹。」校证》:「『章』原作『帝』。范云:『讲文虎观,……此是章帝事。疑明帝迭耀,当作明章迭耀,帝与章形近而讹。』按范说是。《诏策》篇:『明章崇学』,今本『章』亦误为『帝』,与此正同。今据改。」《校释》:「按『帝』乃『章』误。此称两朝,故曰『迭耀』,下文肄礼璧堂,明帝事也;讲文虎观,章帝事也。」《校注》:「按既云『迭耀』,则非一帝。范说是也。《诏策》篇『暨明章崇学』,其误『章』为『帝』,与此同。《论衡佚文》篇:『孝明世好文人,并征兰台之官,文雄会聚;今上章帝即令当作命,语求亡失,购募以金,安得不有好文之声?』注与此合。《隋书经籍志一》:『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鉅儒,负祑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亦可证。」《义证》引《注订》云:「范注据『讲文虎观』为章帝事,疑『明帝迭耀』,当作『明章迭耀』,『帝』与『章』形近而讹,固是。惟迭耀指承光武崇儒而言,下则连类及之,固亦通也。」《考异》:「按:明帝承光武之绪,以发耀儒术,故曰迭耀。盖起辟雍者光武,而莅临以讲学迎三老者,为明帝,是是明帝迭耀之所本,故帝字不误。范改王从皆非。」按下文「肄礼璧堂」,言明帝事,黄注:「《通鉴》:明帝永平二年,上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礼毕,上自为下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士,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范注:「《后汉书桓荣传》:『永平二年三雍初成,拜荣为五更。每大射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章怀注曰:『三雍,宫也。谓明堂、灵台、辟雍。』」「讲文虎观」,言章帝事,《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诏曰:『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暴秦,襃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蓺也。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鯈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又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于戏,其勉之哉!』于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兹事体大,彦和不应错章帝而不书。范注是,从《校证》改。
贾逵给礼于端颂。
黄本作「贾逵给札于瑞颂」,黄校:「(札)元作『礼』,张改;(瑞)元作『端』,张改。」《校证》:「『札』原作『礼』,梅据张振豪改,徐校同。案王惟俭本正作『札』。『瑞』原作『端』,梅据张振豪改。案王惟俭本正作『瑞』。」《考异》:「梅本『礼』作『札』,『端』作『瑞』。注云:『元作礼,张改。』又:『元作端,张改。』凌本、黄本并同。按:梅本改是。」按《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字景伯,……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献之。显宗重其书,写藏密馆。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彩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对曰:『昔武王终父之业,鸑鷟在岐,宣帝威怀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征也。』帝勑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拜为郎。」李贤注:「鸑鷟,凤之别名也。周大夫内史过对周惠王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事见《国语》也。」神雀乃瑞物,「端」字不辞。悉从黄本改。
自安和已下。
《校证》:「『和安』原作『安和』,今乙正。」《校注》:「按『安和』二字当乙,始合时序。《诏策》篇『安和政弛』句,误与此同。」《考异》:「按:『安和』依时序当作『和安』。」《汇校》:「按:和,指后汉和帝(公元八九至一零四);安,指后汉安帝(公元一零七至一二四)。杨说是,『安和』二字当乙。」按《后汉书献帝纪》:「(初平元年)有司奏,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敬隐、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皆请除尊号。制曰:『可。』」又《王符传》:「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此作「和安」是。然亦有作「安和」者。《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注引《献帝传》载禅代众事曰:「今汉室衰,自安、和、冲、质以来,国统屡绝,桓、灵荒淫,禄去公室,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来久矣。」从《校证》据《后汉书》乙正。
造羲皇之书。
《校注》:「按《后汉书蔡邕传》:『初,(灵)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典略》:『熹平四年五月,帝自造《皇羲》原误作义五十章。』《御览》九二引。《通鉴汉纪》四九《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六年)与《典略》系年不同。初,帝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是『羲皇』,当乙为『皇羲』。《楚辞》王逸《九思疾世》:『将咨询于皇羲。』《嵇中散集述志诗》:「『寝足俟皇羲。』又《太师箴》:『绍以皇羲。』范泰高凤赞:『邈矣皇羲。』《类聚》三六引。并称伏羲为『皇羲』。『皇羲』盖摘首章之头二字以名其书也。」《义证》引《文论选》云:「『羲皇』疑为『皇羲』。《后汉书蔡邕传》:『初,(灵)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汇校》:「杨说是,当从史传改。」按《楚辞九思疾世》:「将咨询兮皇羲。」原注:「皇羲,羲皇也。谘,问。询,谋。所以安己也。一云:羲,伏羲。伏羲称皇也。」明皇羲与羲皇同,后世亦有称「羲皇」者,《后汉书蔡邕传》:「(《释诲》)有羲皇之洪宁。」《三国志魏书》卷十一裴注引《高士传》焦先:「自羲皇已来,一人而已矣。」《陶渊明集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诗品序》:「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例多,不徧举。此作「皇羲」是,从杨说据《后汉书蔡邕传》乙。
雅爱。
黄本「爱」下有「诗章」二字。《校证》:「『诗章』两京本作『篇翰』。冯本脱此二字。」《义证》:「按元刻本『诗章』二字缺。」《补正》:「『诗章』,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无。两京本、胡本作『篇翰』。汪本、畲本、张本、何本、王批本、训故本、梅本、谢钞本、四库本作『诗章』;《诗纪别集》一、《汉魏诗乘总录》、《子苑》、《续文选》同。按作『诗章』是。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御览》九三引。」按《晋书儒林徐邈传》:「(孝武)帝宴集酣乐之后,好为手诏诗章,以赐侍臣。或文词率尔,所言薉杂,邈每应时收敛,还省刊削,皆使可观,经帝重览,然后出之。」《宋书乐志一》:「张华表曰:……二代三京,袭而不变,虽诗章词异,兴废随时,至其韵逗曲折,皆系于旧,有由然也。」《世说新语文学》:「简文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刘孝标注:「《续晋阳秋》曰:询有才藻,善属文。自司马相如、王襃、扬雄诸贤,世尚赋颂,皆体则诗、骚,傍综百家之言。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均「诗章」联文之证。验之王沈《魏书》,此作「诗章」是,从黄本补。
下笔琳琅。
「琅」,黄本作「琅」。《补正》:「『琅』,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王批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汇编本、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琅』;《诗纪别集》、《汉魏诗乘总录》、《子苑》、《续文选》同。按『琅』,『琅』之俗体,当以作『琅』为正。《才略》篇『磊落如琅玕之圃』,亦作『琅』。此亦应耳,当据改,前后一律。」《义证》引《斟诠》云:「琳琅,珠玉之类。《尚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传:『球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玉。』」按《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昆崘虚之璆琳琅玕焉。」郭璞注:「璆琳,美玉名;琅玕,状似珠也。《山海经》曰:昆崘山有琅玕树。」《说文》王部:「琅,琅玕,似珠者。」无「琅」字,此当以作「琅」为正。《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璆锵鸣兮琳琅。」王逸注:「璆、琳琅,皆美玉名也。《尔雅》曰:有璆琳琅玕焉。」《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公干徇质于海隅。
范注:「彦和『徇质于海隅』,语本陈思王而改『振藻』为『徇质』,不知其说。」《校注》:「按『徇质』实不可解,殆涉前行『委质』而误。『质』疑当作『禄』。《论衡非韩》篇:『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文选》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徇禄反穷海。』李注引赵岐《孟子》注曰:『徇,从也。』今本《尽心上》作殉。是徇禄即从禄。此云『公干徇质于海隅』,与上句『伟长从宦于青土』,其意正同。」《义证》引《缀补》云:「『徇质』疑本作『徇身』,涉上文『委质』字而误。」《斟诠》:「徇者从死之谓;质者体也。徇质联词,殆即『献身』『致身』之意。」《注订》:「刘桢东平人,地近海,故云徇质于海隅也。」按《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徐干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符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干并见友善。……玚﹑桢各被太祖辟,为丞相掾属。玚转为平原侯庶子,后为五官将文学。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咸着文赋数十篇。」裴注:「《典略》曰:……其后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此「质」乃涉上文「仲宣委质于汉南」致误,《校注》谓「质疑当作禄」,疑是,《类聚》卷九引梁任昉《泛长溪诗》曰:「徇禄聚归粮,依隐谢羇勒。」
子俶德祖之侣。
「子俶」,黄本作「于叔」,黄校:「元作『子俶』。」《校证》:「『子叔』原作『子俶』,梅改『于叔』。按宋本《三国志王粲传》注:淳字『子叔』,今据改。」《校释》:「按『于叔』乃『子淑』之误。邯郸淳字子淑,黄初中为博士给事中,旧作『子俶』,『俶』亦『淑』误。」《补正》:「『于叔』,黄校云:『元作子俶。』此沿梅校。元本、活字本作『子叔』。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王批本、谢钞本、文津本作『子俶』;《诗纪》此据嘉靖本别集一、《子苑》、《续文选》同。何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别解本、增订别解本、清谨轩本、文溯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于叔』。训故本、《汉魏诗乘总录》作『子淑』。按邯郸淳之字,《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注引《魏略》作『子叔』,此据宋本。《书钞》六七引同。《类聚》七四则引作『淑』,淑上当脱一字。《御览》七五三又引作『元淑』,颇不一致。然此处由各本作『子叔』、『子俶』、『于俶』、『子淑』与《三国志魏书》注之『子叔』、《类聚》之『淑』、《御览》之『元淑』相校,似应作『子淑』。《法书要录》八、《金壶记》上并作『子淑』,可证。又按邯郸淳有二,姓名虽同,其字则异。本注所称引者,字子淑,颖川人,曾撰《笑林》三卷,隋、唐志均著录。已详《谐隐》篇『至魏文因诽说以着笑书』条。另一邯郸淳字子礼,上虞人。曾撰《曹娥碑》,见《后汉书列女曹娥传》章怀注引《会稽典录》。」《义证》:「按元刻本作『子俶』,杨氏校勘有误。惟邯郸淳字仍应据宋本《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注引《魏略》作子叔。」《汇校》:「按王说是,当据《三国志王粲传》注改。」按《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自颍川邯郸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廙﹑弘农杨修﹑河内荀纬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例。」裴注:「《魏略》曰:淳一名竺,字子叔。博学有才章,又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初平时,从三辅客荆州。荆州内附,太祖素闻其名,召与相见,甚敬异之。……及黄初初,以淳为博士给事中。淳作《投壶赋》千余言奏之,文帝以为工,赐帛千匹。」作「子叔」是。从《校证》改。《后汉书列女曹娥传》:「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李贤注引会稽典录曰:「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督酒。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试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暇,遂毁其草。其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虀臼。』」
傲雅觞豆之前。
「傲」,范校:「铃木云:冈本作『俊』。」《校证》:「『傲』,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清谨轩钞本、日本刊本作『俊』。徐云:『雅亦杯类。疑雅字或岸字。』」《补正》:「『傲』,何本、别解本、清谨轩本、冈本、尚古本作『俊』。徐云:『雅亦杯类。疑雅字或岸字。』按『傲雅』、『俊雅』均不辞,徐疑『雅』为『岸』字,是也。《序志》篇赞『傲岸泉石』,正以『傲岸』连文,且与下句之『咀嚼』相对。则此亦当作『傲岸』,始能与『雍容』对也。「傲岸」双声,「雍容」叠韵」。《晋书郭璞传》:『(《客傲》):傲岸荣悴之际,颉颃龙鱼之间。』语式与此同,可证。鲍氏集《代挽歌》:『傲岸平生中。』《广弘明集》释真观《梦赋》:『尔乃见一奇宾,傲岸惊人。』亦并以『傲岸』为言。今本『雅』字,盖涉次行『雅好慷慨』句而误。当从徐说订正。」《义证》:「《文论选》:『傲,狂放。雅,风雅。傲雅连文,犹言放诞风流。』按『傲雅』谓傲岸而风雅,不必改字。」按下文「观其时文,雅好慷慨」,与此句作一句读,「雅」字似不宜重出,惟《校注》谓「傲雅」不辞则非,下文「唯高贵英雅」之「英雅」,其组词之法与「傲雅」同。
唯高贵英雅。
《校证》:「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锺本、梁本、清谨轩钞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崇文本,『贵』下衍『乡』字。王谟本『乡』下更有『公』字,则又由旁记误入者也。《诗纪》『雅』误『雄』。」
顾盻合章。
「盻」,黄本作「盼」。范校:「铃木云:冈本(合)作『含』。」范注:「《魏志高贵乡公纪》评:『高贵乡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金楼子杂记》篇下:『高贵乡公赋诗,给事中甄歆陶成嗣各不能着诗,受罚酒。』宴会赋诗,是顾盼含章也。『合章』,应据冈本作『含章』。」《校证》:「日本刊本『合』作『含』。按《原道》篇、《征圣》篇、《神思》篇有『含章』语,下文亦云:『文帝以贰离含章』,疑作『含』是。」《校注》:「按『含』字是。《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含章素质,冰洁渊清。』《宋书武三王孝献王义真传》:『(元嘉三年诏)故庐陵王含章履正。』《梁书皇后太宗简皇后传》:『齐故太尉南昌公含章履道。』释僧佑《出三藏记集齐竞陵王世子抚军巴陵王杂集序》:『至于才中含章,思入精理。』《文选》左思《蜀都赋》:『杨雄含章而挺生。』并以『含章』为言。本篇下文『文帝以贰离含章』,亦作『含章』。『含章』二字原出《易坤卦》爻辞。又按『盼』当作『眄』,已详《辨骚》篇『则顾盼可以驱辞力』条。」《义证》:「《易坤卦》爻辞『含章可贞。』注:『含美而可正者也。』『含章』,谓含有文彩。」《汇校》:「按作『眄』、『含』并是。」按作「含章」是,例多,不徧举。从《汇校》改。
文才实盛。
「文」,黄本作「人」。《校证》:「『人』,两京本、《诗纪》、《六朝诗乘总录》作『文』。」《义证》:「『人才』元刻本、弘治本俱作『文才』。」《汇校》:「按:作『人』是;『文』乃泥上句『文』字而误。」按下文云「人未尽才」,此作「人」义长,从黄本改。
机云摽二俊之采。
「摽」,黄本同,范注本、《校证》、《义证》均作「标」。按二字通。
应傅三张之徒。
「徒」,黄校:「元作『从』。」《校证》:「『徒』原作『从』,梅改。案冯本、汪本、两京本、何允中本、王惟俭本、日本刊本、《诗纪》、《六朝诗乘》俱作『徒』。」《补正》:「按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谢钞本作『徒』;《诗纪别集》、《子苑》、《续文选》同。梅改是也。」
刘刀礼吏而宠荣。
「刀」,黄本作「刁」。《校证》:「『刁』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作『刀』。」《汇校》:「按:『刘刁』,刘指刘隗,刁指刁协。当作『刁』,『刀』乃『刁』之形误。」按《晋书刘隗传》:「刘隗,字大连,……少有文翰,……避乱渡江,元帝以为从事中郎。隗雅习文史,善求人主意,帝深器遇之。迁丞相司直,委以刑宪。……太兴初,长兼侍中,赐爵都乡侯,寻代薛兼为丹阳尹,与尚书令刁协并为元帝所宠,欲排抑豪强。诸刻碎之政,皆云隗、协所建。」同卷《刁协传》:「刁协,字玄亮,……少好经籍,博闻强记,……元帝为丞相,以协为左长史。中兴建,拜尚书左仆射。于时朝廷草创,宪章未立,朝臣无习旧仪者。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凡所制度,皆禀于协焉,深为当时所称许。……协性刚悍,与物多忤,每崇上抑下,故为王氏所疾。又使酒放肆,侵毁公卿,见者莫不侧目。然悉力尽心,志在匡救,帝甚信任之。」此作「刁」是,从黄本改。
逮明帝东哲。
「东哲」,黄本作「秉哲」,黄校:「元作『束皙』。」《校证》:「『秉哲』原作『束皙』,梅、徐校改。案梅、徐改是,王惟俭本亦作『秉哲』。《书酒诰》:『经德秉哲。』此彦和所本,今从之。」《补正》:「『秉哲』,黄校云:『元作束皙。』此沿梅校。徐校作『秉哲』。按作『秉哲』是。《书酒诰》:『经德秉哲。』孔传:『能常德持智也。』『秉哲』二字,当出于此。《南齐书高帝纪上》:『(升明三年)策相国齐公曰:……姬旦秉哲,曲阜启蕃。』又《豫章文献王传》:『体道秉哲。』并以『秉哲』为言。覆刻汪本、张乙本、何本、训故本、谢钞本、《子苑》、《续文选》作『秉哲』,未误。元本、活字本、两京本、胡本作『东哲』;弘治本、张甲本作『束哲』,仅『秉』字有误(汪本作『束皙』)。」《考异》:「梅本『束哲』作『秉哲』。注云:『元作束皙。』按:梅本是。」《义证》:「曹批:『秉哲,一作东哲,亦通。与升储一句觉有照应。』……按元刻本作『东哲』。秉哲,谓天赋聪明。范注:『《世说新语夙惠》篇载:明帝数岁,对长安与日远近,睿知天成,故云秉哲。』」按《书酒诰》:「经德秉哲,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孔传:「能常德持智,从汤至帝乙,中间之王犹保成其王道,畏敬辅相之臣,不敢为非。」《文选》卷六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李善注引《晋中兴书》:「册陶偘曰:公经德秉哲,谋猷弘远。」《华阳国志蜀志》:「严君平经德秉哲。」均其证。《广雅释诂二》:「秉,持也。」《逸周书谥法解》:「秉,顺也。」此作「东」非是,从黄本改为「秉」字。
庾以笔才逾亲。
范注:「《章表》篇曰:『庾公之《让中书》,信美于往载。』逾亲,当作愈亲。」《校注》:「按《吕氏春秋务大览》:『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高注:『逾,益也。』是『逾亲』即『愈亲』,无烦改字。《曹子建集赠徐干诗》:『积久逾德宣。』《文选》潘岳《寡妇赋》:『思弥远而逾深。』陆机《文赋》:『思按之而逾深。』《梁书文学下王籍传》:『至若邪溪赋诗,其略云:蝉噪林逾静。』其用『逾』字义并与此同。本书《颂赞》篇『年积逾远』,亦用『逾』字也。」《义证》引斯波六郎云:「案『逾』,益也,与『愈』通。不必要改为『愈』。」《考异》:「按:范注是。逾有进越之义,惟经典多作愈。」按《说文》无愈字。《诗小雅小明》:「曷云其还,政事愈蹙。」毛传:「蹙,促也。」郑笺:「愈,犹益也。何言其还,乃至于政事更益促急。」《说文》辵部:「逾,?进也。从辵,俞声。《周书》曰:无敢昏逾。」段注:「?进,有所超越而进也。」《书武成》:「师逾孟津。」《释文》:「逾,亦作踰。」《墨子所染》篇:「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孙诒让《闲诂》:「逾,《治要》并作愈。《吕氏春秋当染》同。高诱云:『愈,益也。』」《吕氏春秋务大》篇:「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高诱注:「逾,益也。」与郑笺诂「愈」字同,是二字相通之证。
凾满玄席。
「凾」黄本作「函」;「玄」,黄本作「元」。黄校:「(函)何本改『亟』。」《校证》:「冯本、汪本、畲本、两京本、何允中本、王惟俭本『函』作『亟』,《诗纪》同。黄注本『玄』作『元』,避清讳。下同。」《补正》:「『函』,黄校云:『何本当是何焯校本改亟。』按何改『亟』是。汪本、畲本、两京本、何本、王批本、训故本、《诗纪》此据万历本别集一、《子苑》并作『亟』。『亟』,读为器。数也,见《左传》隐公元年《释文》。屡也见《汉书刑法志》。『微言精理,亟满玄席』二语,即《晋书简文帝纪》所谓『尤善玄言,……不以居处为意,凝尘满席,湛如也』之意。此云『亟满玄席』,下云『时洒文囿』,文正相对。犹《诸子》篇『《鹖冠》绵绵,亟发深言;《鬼谷》眇眇,每环奥义』之『亟』与『每』对然也。『元』,本作『玄』,此黄氏例避清讳改。下『贵元』句同。」《义证》:「斯波六郎:『豹轩先生校勘记曰:亟字是也。窃案亟与下文之时字对。』按元刻本函作凾。《缀补》:『函凾正俗字。』函有包容意。何批『函』改『亟』。」《汇校》:「按元本作『凾』,内『?』未误,疑此本作『亟』后误为『凾』,继又误为『函』。今从杨说据《训故》本改。」按《左传》隐公元年:「(武姜)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郑)武公,公弗许。」杨伯峻注:「亟音器,屡也。」《孟子离娄下》:「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亟亦屡也。此作「亟」字是,与下句「时」字相俪。从《汇校》改。
澹思醲采。
「醲」,黄本作「浓」,范校:「黄云:冯本作『醲』。」《校证》:「『浓』两京本、王惟俭本、冯校本、《六朝诗乘总录》作『醲』。」《补正》:「『浓』,元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作『醲』;《诗纪别集》一、《子苑》、《续文选》同。冯舒校『浓』作『醲』。按『醲』字是。《说文》酉部:『醲,厚酒也。』诂此甚合。《广雅释诂》:『醲,厚也。』《体性》篇『博喻酿采』,刘永济谓『酿』为『醲』之误,极是。此当据元本等改『浓』为『醲』,俾前后俱作『醲采』也。杨慎《均藻》卷二《九蠏》引作『醲』,是所见本未误。今本『浓』字,盖写者因『澹思』之『澹』妄改。」《义证》引《缀补》云:「『醲』、『浓』古通。」按《王力古汉语字典》浓字条:「同源字:浓、醲、禯、秾、脓。五字同音。露水多为浓,酒厚为醲、衣厚为禯,花木厚为秾,汁厚为脓。」
孙于之辈。
「于」,黄本作「干宝」。《考异》:「按:干宝也,从干是。」《汇校》:「按:『孙干宝』,指孙盛、干宝。『于』为『干』之形误。」按范注:「《(晋书)孙盛传》:『盛字安国。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着《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干宝传》:『干宝,字令升,……宝少勤学,博览书记。宝撰《搜神记》凡三十卷,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本书《才略》篇:「孙盛干宝,文胜为史,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史传》篇:「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干宝」古书亦有作「于宝」者,此当以《晋书》为正。从黄本改。
自中朝贵玄。
「玄」,黄本作「元」。《校注》:「按『元』当以各本作『玄』。」
江左弥盛。
「弥」,黄本作「称」。《校证》:「冯本、两京本、《诗纪》、《六朝诗乘》『称』作『弥』。冯校云:『称当作弥。』」《补正》:「『称』,弘治本、两京本、王批本、胡本、训故本作『弥』;《诗纪》别集一、《六朝诗乘总录》同。冯舒云:『称当作弥。』何焯:『称,意改弥。』按『称』俗作『称』,覆刻汪本即作『称』。『弥』又作『弥』,二字形近易讹。此当以作『弥』为是。《说苑修文》篇:『德弥盛者,文弥缛。』即『弥盛』二字之所自出。《章表》、《书记》两篇,并有『弥盛』之文。《南齐书刘瓛陆澄传》论:『执卷欣欣,此焉弥盛。』《南史文学传序》:『降及梁朝,其流弥盛。』《隋书牛弘传》:『(上表请开献书之路)齐梁之间,经史弥盛。』张湛《列子注序》:『而寇虏弥盛。』成公绥《正旦大会行礼歌》:『于穆三皇,载德弥盛。』亦并以『弥盛』为言。」《义证》:「按元刻本正作『弥盛』。」按《宋书后废帝纪》:「(泰豫元年诏)夫寝梦期贤,往诰垂美,物色求良,前书称盛。」《隋书礼仪志四》:「(梁大同七年议)参、点并事宣尼,回、路同谘泗水,邹鲁称盛,洙汶无讥。」可证作「称盛」亦通。惟「称盛」多为「咸称盛德」、「俱称盛美」「皆称盛时」等之省语,用于此处,不及从「弥」为长耳。
故治文变染乎世情。
「治」,黄本作「知」。《校证》:「『知』,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梅本、谢钞本、《诗纪》作『治』。梅云:『治衍。』徐校作『知』。冯校云:『治一作知。』凌本、梅六次本以下诸本皆作『知』。」《考异》:「按:从『知』是。」《汇校》:「按:治、知音近淆误,『治』不辞,作『知』是。」按本书《原道》篇:「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征圣》篇:「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句法与此同,作「知」字是。从黄本改。
自宋武爱文。
《义证》引斯波六郎云:「此句之下,疑脱一句。」
英采云构。
「构」,黄本作「构」。《校注》:「『构』,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秘书本、谢钞本作『构』;《诗纪别集》、《续文选》同。按作『构』是。已详《杂文》篇『腴辞云构』条。」《考异》:「焦循《孟子正义》:『构与构通。』雷复《说文外篇》:『构构为南宋人避讳字。』《说文》有构无构,构为后起字,从构是。」按本书构构混用,两通。
自明以下。
黄本「明」下有「帝」字,黄校:「元脱。」《校证》:「『帝』字原脱,梅补;王惟俭本有。」《补正》:「按何本、训故本、谢钞本并有『帝』字,梅补是也。」《考异》:「按:梅本补是。惟自明以下,犹自安和以下,及越昭及宣,诸句法同,皆单称谥号,或元未必脱也。」《汇校》:「按:『帝』字不可少。」按范注:「《南史明帝纪》:『帝好读书,爱文义。在藩时,撰《江左以来文章志》,又续卫瓘所注《论语》二卷。及即大位,旧臣才学之士,多蒙引进。泰始六年,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之,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举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明帝以下,谓历后废帝、顺帝而宋亡矣。」有「帝」字易明,从黄本补。
亦不可胜也。
范注:「『胜』字下疑脱『数』字。」《校证》:「范云:『胜字下疑脱数字。』王惟俭本『胜』下有『□』。案《文心》他篇,如《程器》、《序志》,虽俱有『不可胜数』之文;然此文作『胜』亦通,言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度越也。《风骨》篇亦云:『笔墨之性,殆不可胜。』」《义证》引《注订》云:「自篇首,皆列举汉晋以来帝王之尚文倡雅,兼及衰微之世,至此举『缙绅之林』,言南朝文士之盛也,故曰『不可胜也』。范注谓『胜』字下疑脱『数』字,未明何所指。」《补正》:「按『胜』下并无脱字。以《风骨》篇『笔墨之性,殆不可胜』例之,即何范张沈所作,亦不易超越之意。《子苑》同今本。」按《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有奇变,不在众寡。」李贤注:「《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者也。故善出奇,无穷如天地,无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也。」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作「不可胜穷也」。《文选》卷三十五张协《七命》:「灵渊之龟,莱黄之鲐。」李善注:「《盐铁论》曰: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也。」王利器《盐铁论校注通有》篇作「不可胜食。」疑范说近是。
太祖以圣武膺箓,高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中宗以上哲兴运。
《补正》:「郝懿行云:『按高疑世字之讹;中疑高字之讹。』按郝说是。当据改。」范注:「《南史齐本纪》:『齐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姓萧氏。博学善属文,工草隶书。所著文诏,中书侍郎江淹撰次之。又诏东观学士撰《史林》三十篇,魏文帝《皇览》之流也。世祖武皇帝讳赜,高帝长子也。』武帝庙号世祖,此云高祖,『高』是『世』之误。《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文惠太子长懋,世祖长子也。郁林立,追尊为文帝。庙号世宗。』《易离卦》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中宗以上哲兴运,中宗不知何帝。案明帝号高宗,岂中为高之误欤。《齐书郁林王纪》:『皇太后令曰,太祖以神武创业,草昧区夏;武皇以英明提极,经纬天人;文帝以上哲之资,体元良之重。』此彦和所本。」《义证》引《注订》云:「范注引《齐书》称此为彦和所本,彼时《齐书》未出,彦和何从本之,疏甚。」又:「彦和生于齐世,其所称高宗、中宗不无所本,与史书二者之间必有一略。惟明帝以下,废和二帝,祚皆不永,无可称号。」《汇校》:「郝、范说并是,今从其改。」又:「明帝号高宗,作『高』是。」按《南齐书高帝纪下》:「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姓萧氏。……(建元)四年,春,正月,壬戌,诏曰:夫胶庠之典,彝伦攸先,所以招振才端,启发性绪,弘字黎氓,纳之轨义,是故五礼之迹可传,六乐之容不泯。朕自膺历受图,志阐经训,且有司群僚,奏议咸集,盖以戎车时警,文教未宣,思乐泮宫,永言多慨。今关燧无虞,时和岁稔,远迩同风,华夷慕义。便可式遵前准,修建敩学,精选儒官,广延国胄。……(三月)壬戍,崩于临光殿,年五十六。四月庚寅,上谥曰太祖高皇帝。」又《武帝纪》:「世祖武皇帝讳赜,字宣远,太祖长子也。……(永明三年春)诏曰:《春秋国语》云『生民之有学斅,犹树木之有枝叶。』果行育德,咸必由兹。在昔开运,光宅华夏,方弘典谟,克隆教思,命彼有司,崇建庠塾。甫就经始,仍离屯故,仰瞻徽猷,岁月弥远。今遐迩一体,车轨同文,宜高选学官,广延胄子。」《文惠太子传》:「文惠太子长懋,字云乔,世祖长子也。世祖年未弱冠而生太子,为太祖所爱。初,太祖好《左氏春秋》,太子承旨讽诵,以为口实。即正位东储,善立名尚,礼接文士,畜养武人,皆亲近左右,布在省闼。永明三年,于崇正殿讲《孝经》,少傅王俭以擿句令太子仆周颙撰为义疏。五年冬,太子临国学,亲临策试诸生,……太子以长年临学,亦前代未有也。……郁林立,追尊为文帝。庙号世宗。」《明帝纪》:「高宗明皇帝讳鸾,字景栖,始安贞王道生子也。小讳玄度。少孤,太祖抚育,恩过诸子。……建武元年冬,十月,癸亥,即皇帝位。四年春,正月,庚午,大赦。诏曰:嘉肴停俎,定方旨于必甘;良玉在攻,表圭璋于既就。是以陶钧万品,务本为先;经纬九区,学斅为大。往因时康,崇建庠序,屯虞荐有,权从省废,讴诵寂寥,倏移年稔,永言古昔,无忘旰昃。今华夏乂安,要荒慕向,缔修东序,寔允适时。便可式依旧章,广延国胄,弘敷景业,光被后昆。」疑郝说是,从《汇校》改。
缉遐景祚。
「遐」,黄校:「疑作『熙』。」《校证》:「『熙』原作『遐』,梅云:『疑作熙。』案梅说是。《诗周颂清庙之什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又《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此即彦和所本,今据改。」《校释》:「按元作『缉熙』不误。此用《诗》『维清缉熙』也。」《补正》:「按元明以来各本及《子苑》皆作『缉遐』,故梅庆生有『(遐)疑作熙』校语。不知刘氏何所据而云然。又按『遐』字似不讹,惟误倒耳。如乙作『遐缉』则文意自通。《宋书隐逸周续之传》:『江洲刺史刘柳荐之高祖曰:……濯缨儒冠,亦王猷遐缉。』即『遐缉』联文之证。」《考异》:「按:《诗大雅》,『于缉熙敬正。』从熙是。」按《尔雅释诂下》:「缉、熙、烈、显、昭、晧、颎,光也。」郭璞注:「《诗》曰:学有缉熙于光明。」《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郑笺:「缉熙,光明也。天下之所以无败乱之政而清明者,乃文王有征伐之法故也。」《礼记大学》:「《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郑注:「缉熙,光明也。此美文王之德光明,敬其所以自止处。缉七入反,熙许其反。」朱熹《章句》:「《诗文王》之篇。穆穆,深远之意。于,叹美辞。缉,继续也。熙,光明也。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国语周语下》:「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韦昭注:「缉,明也。熙,光也。亶,厚也。厥,其也。肆,固也。靖,和也。言二君能光明其德,厚其心,以固和天下也。」《汉书杨雄传下》:「典谟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颜注:「造化鸿大也。烈,业也。缉熙,光明也。」《后汉书章帝纪》:「(章和元年秋七月壬戌)诏曰:朕闻明君之德,启迪鸿化,缉熙康乂,光照六幽缉熙。」李贤注:「缉熙,光明也。六幽谓六合幽隐之处也。」《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柔上疏曰:……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魏书高祖纪上》:「(承明元年)八月甲子,诏曰:朕猥承前绪,纂戎洪烈,思隆先志,缉熙政道。」此作「熙」是,「缉熙」同义联文,「缉熙景祚」与「缉熙治道」、「缉熙政道」之义同。《校注》所言作「遐缉」者,徧检羣书,仅此一例,似不可从。从《校证》改。
今圣历方兴。
《校证》:「『历』,梅本、凌本、梅六次本、日本刊本作『历』。」
文思充被。
「充」,黄本作「光」,黄校:「元作『充』。」《校证》:「『光』原作『充』,黄注本据梅引一本改。」《补正》:「『光』,黄校云:『元作充。』梅庆生云:『(充)一作光。』何焯改『光』。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别解本、文津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作『充』;《诗纪》别集一、《续文选》同。按《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孔传:『光,充也。』『光被』原非僻词,诸本又皆作『充被』,疑舍人原从传文作『充』。《子苑》作『光』。」《考异》:「按:《尧典》:『聪明文思,光被天下。』又『光被四表』。从『光』是。」按「光被」,如日光之普及也,以誉圣德之隆。此作「光」是。从黄本改。
海岳降神。
《补正》:「『岳』两京本作『岳』。按《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毛传:『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岳降神灵和气,以生申甫之大功。翰,干也。』郑笺:『降,下也。……申,申伯也;甫,甫侯也。皆有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释文》:『岳,字亦作岳。』《礼记孔子闲居》:『其在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韩诗外传》五同。」
甚鼎盛乎。
「甚」,黄本作「其」。《补正》:「『其』,元本、两京本、胡本作『甚』。按『甚』字非是。《明诗》篇:『舒文载实,其在兹乎!』《史传》篇:『居今识古,其载籍乎!』《神思》篇:『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征矣乎!』《练字》篇:『况乃过此,其可观乎!』又:『三接之外,其字林乎!』语式与此并同,可证。《子苑》作『其』。」按从黄本改。
暧焉如面。
「暧」,黄本作「旷」,黄校:「汪作『暧』。」范注:「《校勘记》:按『暧』当作『僾』,此用《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文。」《校证》:「『暧』原作『旷』,今据冯本、汪本、畲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改。《诔碑》篇:『暧乎若可觌。』与此辞意同。」《义证》引《文心雕龙正字》云:「按作『暧』字是。《诔碑》篇云:『论其人也,暧乎若可觌。』可觌与如面义近。」潘重规《文心雕龙札记》:「作『暧』为是。《说文》无『暧』字,有『僾』,云:『仿佛也。』」《注订》:「『旷』又作『暧』,二字义皆可通,承上文『终古虽远』而来。『如面』者言虽绵远,而思虑所及,有如觌面耳。范注『暧当作僾』非。按『暧』、『叆』、『薆』、『僾』义皆互通。暧焉如面者,彷佛若面也,无烦改从。」《补正》:「『旷』,黄校云:『汪作暧。』元本、弘治本、活字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作『暧』。王批本、畲本、张本、文津本作『瞹』,当是『暧』之误。谢钞本作『暖』,冯舒改『暧』。铃木云:『暧当作僾,此用《(礼记)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文。』按『旷』字未误。《说文》日部:『旷,明也。』诂此并无不合。《曹子建集与吴质书》:『申咏反复,旷若复面。』可资旁证。铃木说非是。又按本篇『总论其世』纪昀评语,于十代崇替,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一览即晓。故篇末以『终古虽远,旷焉如面』赞之。」又《校注》:「《才略》篇赞:『无曰纷杂,皎然可品。』彼云『皎然』,此云『旷焉』,意相若也。」《考异》:「按:『暧』字见《广韵》,隐也。又见《楚辞》,王注:暗也。《说文》:旷,明也。暧、旷义皆可通。从『旷』为长。」按《文选》卷五十八王俭《褚渊碑文》:「暧有余晖,遥然留想。」李善注:「暧,温貌。《庄子》曰:『暧然似春。』遥然流想,所虑者深也。」卷十八潘岳《笙赋》注引作「暖然似春」,卷二十六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注引作「暖然似春」。今《庄子大宗师》篇作「暖然似春」。《类聚》卷二十六引齐谢朏与《王俭书》曰:「夫所贵天下之士者何?其上则閟景山壑,凌气风霞;次则投缗舍筑,郁为上佐;次则服秦楚而辞其功,振燕魏而逃其赏;凡此数辈,皆英懿之士也。自兹已降,参差万绪,或迹着明晦,或才兼默语。若桓谭之褰俗,冯衍之忤时,北海之凝峭,中散之峻绝,率以方寸之情,丧不訾之德,盖无取焉。若相如之爱奇,任伟长之淹粹弘远,乐广融通,裴楷夷淡,彼四贤者,并纯神绝景,徇物伤意,其慕之而未可以言。但心之所暗,咫尺千里;志之所符,沧洲暧然。揣而论之,寔山河之不肖者也。」《魏书袁翻传》:「(《思归赋》)彼暧然兮巩洛,此邈矣兮关河。」此作「暧」通,毋需改。

物色第四十六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及长卿之徒,诡势轨瓌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自近代以来,文贵(则)【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即】字而知时也。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踈。且《诗》《骚》所摽,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折)【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自)【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集 校:

物色第四十六。
范注:「《文选》赋有物色类。李善注曰:『四时所观之物色而为之赋。』又云:『有物有文曰色,风虽无正色,然亦有声。』本篇当移在《附会》篇之下,《总术》篇之上。盖物色犹言声色,即《声律》篇以下诸篇之总名,与《附会》篇相对而统于《总术》篇,今在十卷之首,疑有误也。」《校证》:「案范氏献疑是。《序志》篇云:『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彦和自道其篇次如此;《物色》正不在《时序》、《才略》间,惟此篇由何处错入,则不敢决言之耳。」《校释》:「此篇宜在《练字》篇后,皆论修辞之事也。今本乃浅人改编,盖误认『时序』为时令,故以《物色》相次。」《考异》:「《序志》篇载,自『崇替于《时序》』以下,言《才略》、言《知音》、言《程器》、言《序志》,共五篇,每卷五篇,而《物色》篇不在内。而《时序》在九卷五篇中,是《物色》篇之位,当移出十卷以外,而《时序》当移入十卷之中也,故《时序》篇依彦和自序次第当无可疑。惟据《总术》篇云『多少之非惑,何妍媸之能制』,及『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四句,意既秉总术之旨,还须物色之也。是《物色》之必继《总术》以发之也。故《物色》篇当在《总术》篇之下为宜。且以两篇次序紧接,易致颠倒,若远移于《总术》之上或非也。范氏之疑则是,而位置似不可从。」《义证》:「按《文选》赋物色类收《风赋》、《秋兴赋》、《雪赋》、《月赋》四篇,可见『物色』所指是风花雪月、春夏秋冬之类。范氏谓『物色』即《声律》篇以下诸篇之总名,亦不尽然。」按《文心》篇次,或有淆乱,然古本如此,言之已足,更则不必。愚以为《文心》原作上下两篇,后人摛为十卷,因《才略》《时序》略长于他篇,并入十卷,而以《物色》篇归九卷,则九卷未免单薄,故分入两卷耳。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
《校注》:「『花』,尚古本、冈本作『华』。按作『华』是。已详《情采》篇『木体实而花萼实』条。《玉篇》火部:『灼,之药切。灼灼,花盛貌。」范注:「《毛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传曰:『灼灼,华之盛也。』」《义证》:「陈奂《诗毛氏传疏》:小笺云:『灼灼』,即『焯焯』之假借。焯,明也。因之凡色之光华明盛者皆谓之焯,亦谓之灼矣。《广雅》:灼灼,明也。《玉篇》:灼灼,华盛貌。『盛』与『明』同义。」按段注《说文》华字:「俗作花,其字起于北朝。」《广雅》:「花,华也。」《文选》四十六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韩诗》曰: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祓除不祥也。」《史记郑世家》:「兵于洧上。」正义:「《括地志》云:洧水在郑州新郑县北三里,古新郑城南。《韩诗外传》云:『郑俗,二月桃花水出时,会于溱﹑洧水上,以自祓除。』」《汉书沟洫志》:「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颜注:「《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羣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而《韩诗》传云『三月桃华水』。反壤者,水塞不通,故令其土壤反还也。」《宋史河渠志黄河上》:「二月、三月桃华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华水』。」明此二字同也。《类聚》、《乐府诗集》作「桃花」之例甚多。此毋需改。
瀌瀌拟雨雪之状。
「瀌瀌」,范校:「铃木云:当作『麃麃』。」《校证》:「『瀌瀌』,铃木云:『当作麃麃。』案《小雅鱼藻之什角弓》作『瀌瀌』,《汉书刘向传》作『麃麃』,则作『瀌瀌』者古文《诗》,作『麃麃』者今文《诗》也。不必改字。日本刊本作『漉漉』,误。」《校注》:「按今《小雅角弓》作『瀌瀌』。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二二云:『瀌瀌,疑《诗》本作麃麃,后人加水旁耳。《韩诗外传》四、《荀子非相》篇、《汉书刘向传》作麃麃。』铃木氏盖本陈氏为说也。又按《角弓》释文『雨音,于付反』。是原读去声,属动词。若读上声,则与上句『出日』之『出』词性不合矣。」《考异》:「按:《诗小雅》:『雨雪瀌瀌。』状雨雪之貌。《郑风》:『驷介麃麃。』麃麃武貌。两字音近而义殊,不知王校所云今从麃,古文从瀌。何所据乎。铃木失检而王校臆说,均非也,瀌字是。」按《诗小雅角弓》:「雨雪瀌瀌,见晛曰消。」毛传:「晛,日气也。」郑笺:「雨雪之盛瀌瀌然,至日将出,其气始见,人则皆称曰,雪今消释矣。」孔疏:「瀌瀌,雪之盛貌。」《荀子非相》篇:「诗曰:雨雪瀌瀌,宴然聿消。」王先谦《集解》:「今《诗》作『见晛曰消』,作『宴然』,盖声之误耳。」《韩诗外传》卷七:「《诗》曰:雨雪麃麃,咽晛聿消。」《孟子告子下》「鲁欲使乐正子为政」赵岐章指:「《诗》曰:雨雪瀌瀌,见晛聿消。此之谓也。」焦循《正义》:「《汉书》刘向上封事云:『谗邪进则众贤退,羣枉盛则正士消,《诗》云:雨雪麃麃,见晛聿消。』赵氏本诸此也。」《汉书刘向传》颜注:「此《小雅角弓》篇刺幽王好谗佞之诗也。麃麃,盛也。见,无云也。晛,日气也。聿,辞也。言雨雪之盛麃麃然,至于无云,日气始出,而雨雪皆消释矣。喻小人虽多,王若欲兴善政,则贤者升用,而小人诛灭矣。麃音彼骄反。晛音乃见反。」又按《诗郑风叔于田》:「驷介麃麃。」毛传:「麃麃,武貌。」此作「瀌瀌」是,有《荀子》可证也。
两字连形。
「连」,黄本作「穷」。《义证》:「『连形』,元刻本、弘治本以下各本皆如此,惟黄注本作『穷形』。」《补正》:「『穷』,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汇编本、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连』。《诗纪别集》一、《喻林》八九、《文俪》十三、《古逸书》二二、汤氏《续文选》二七、胡氏《续文选》十二、《赋略》绪言、《四六法海》十同。何焯『连』改作『穷』。按『连』字是,何改非也。此二句谓《诗周南关雎》之『参差』,《卫风氓》之『沃若』,皆两字相连联绵词,「参差」双声,「沃若」叠韵,以形容荇菜长短不齐,桑叶润泽也。黄氏从何校改『连』为『穷』,未能择善而从。」《校注》:「上云『穷理』,此云『穷形』,殊嫌重出。」《考异》:「『连』、『穷』并通。『穷』字从下句『情貌无遗句』来,从『穷』为长。」《义证》引《缀补》云:「作『穷』,盖涉上文『一言穷理』而误。」郭注:「『两字连形』,谓用『参差』两字形容荇菜,『沃若』两字形容桑叶也。」按《文苑英华》七四八引常得志《兄弟论》:「且夫兄弟者,同天共地,均气连形。」此之「连形」,谓连续形容之也。
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
《汇校》:「元本在『而』字下有一个字位空白。」
文贵则似。
「则」,黄本作「形」。《校证》:「『形』冯本、汪本、畲本、两京本、《诗纪》别集一、《古逸书》二二、《四六法海》十作『则』,误。」《义证:「『形』字,元刻本、弘治本、汪本、畲本、两京本作『则』。梅本以下作『形』。」《补正》:「『形』,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作『则』;《诗纪》别集、《文俪》、《古逸书》、汤氏《续文选》、胡氏《续文选》、《赋略绪言》、《四六法海》同。徐云:『则当作似。』按『则』字非是。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相如工为形似之言。』《诗品上》:『晋黄门侍郎张协,巧构形似之言。』《颜氏家训文章》篇:『何逊诗实为清巧,多形似之言。』《中兴间气集》:『于良史侍御,诗清雅,工于形似。』并其证。宋赵次公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论画以形似』句注引作『形似』,是所见本未误。《文镜秘府论》地卷《论体势等等》篇:『形似体者,谓貌其形而得其似,可以妙求,难以粗测者也。』」按《三国志魏书方技管辂传》「过清河倪太守。时天旱,倪问辂雨期,辂曰:『今夕当雨。』是日旸燥,昼无形似,府丞及令在坐,咸谓不然。到鼓一中,星月皆没,风云并起,竟成快雨。于是倪盛修主人礼,共为欢乐。」作「形」是,例多,不徧举。从黄本改。
印字而知时也。
「印」,黄校:「疑作『即』。」《校证》:「『即』原作『印』,何校、黄注云:『疑作即。』按黄说是,今据改。下文『即势会奇』,《宗经》篇『即山而铸铜』,《史传》篇『弃同即异』,用法同。」《考异》:「印字从上文印泥而来,此练句法也。见《征圣》篇『辞成无好异之尤』句法,作『即』可通,但『印』字或不为误。王校从改非」《汇校》:「按:『印』字泥上而误,作『即』是。」按从《校证》改。
且诗骚所摽。
「摽」,黄本作「标」。《考异》:「按:摽、标古通。《后汉书皇甫嵩传》:『黄巾为标识。』标假为摽,王失校。」《义证》:「『标』,元刻本、两京本、张之象本、梅本、凌本、张松孙本等均作『摽』。此处『摽』谓摽帜,义与『标识』通。《后汉书皇甫嵩传》:『(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摽帜。』《校证》、《校注》于此均失校。」按此二字通,《汇校》改从黄本,非是。
而折辞尚简。
「折」,黄本作「析」。《义证》:「『析』字,元刻本、弘治本、两京本、张之象本等均作『折』,梅本于『折』改作『?』,张松孙本从之。凌本、黄本『折』并作『析』。『?』与『析』同,『折』则为误字。《校证》、《校注》于此均失校。」《考异》:「按:从『析』是。」按《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君子不唱流言,不折辞,不陈人以其所能。」王聘珍《解诂》:「唱,导也。流言灭之,不导之使行。折,挫也。卢注云:言不苟折穷人辞也。」此作「折辞」亦通。《论语颜渊》篇:「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刘宝楠《正义》:「《释文》引郑注云:『片,半也。鲁读折为制,今从古。』《御览》六百三十九引郑注云:『片读为半,半言为单辞。折,断也。惟子路能取信,所言必直,故可令断狱也。』案:……《书吕刑》云:『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是狱辞有单、有两。两者,两造具备也。单则一人具辞。《后汉光武纪》:『永平三年诏曰:明察单辞。』《朱浮传》:『有人单辞告浮事者。』『单辞』皆谓片言也。……《吕刑》:『制以刑。』《墨子尚同中》篇引作『折则刑』,是『折』、『制』字通。……《广雅》:『制,折也。』《大戴礼记保傅》篇『不中于制狱』,即折狱也。」折与制通,制又作制,制,裁也。折辞犹裁辞也。然不及从「析」义长。《荀子解蔽》篇:「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说苑谈丛》篇:「谒问析辞勿应,怪言虚说勿称。」向宗鲁《说苑校证》:「『析辞』,谓支离之辞,《王制》:『析言破律。』郑注:『巧卖法令者也。』《荀子解蔽》篇引《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高僧传译经上康僧会传》:「(孙)皓具问罪福之由,会为敷析,辞甚精要。」《隋书经籍志一》:「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经籍志三》:「拘者为之,则苛察缴绕,滞于析辞而失大体。」可为旁证。从黄本改。
情晔晔而更新。
《校证》:「『更新』,《吟窗杂录》三七作『恒鲜』。」《校注》:「《吟窗杂录》三七有此文,『更』作『恒』。按『恒』盖涉上而误。《晋书文苑左思传》:『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按此作「更新」是,例多,不徧举。
莫不参伍以相变。
《校证》:「《吟窗杂录》『以』作『而』。」
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
《校证》:「《能改斋漫录》七、《海录碎事》十八,无『能』字『监』字,《诗纪》『监』作『鉴』。」《校注》:「《海录碎事》卷十八有此文,亦无『能』字『监』字。以《声律》篇『练才洞监』例之,『监』字似不可少。」《补正》:「孙人和云:『《能改斋漫录》七引,无能字监字。』《子苑》三二引,有能字监字。按《海录碎事》卷十八有此文,亦无『能』字『监』字。以《声律》篇『练才洞监』例之,『监』字实不可少。全书用『洞』字处凡八见。」按《列子周穆王》晋张湛注:「故洞监知生灭之理均,觉梦之涂一;虽万变交陈,未关神虑。」杨伯峻《集释》:「案:注『洞监(鉴)』下当有『者』字。」《晋书郭璞传》:「(《客傲》)玄悟不以应机,洞鉴不以昭旷。」《南史虞寄传》:「寄乃因书极谏(陈宝应)曰:将军运动微之鉴,折从衡之辩。」《校勘记》:「『动』疑当从《文苑英华》六八五作『洞』。洞微谓洞察微末。洞鉴又当时常用词。颜延年《五君咏》:『识密鉴亦洞。』梁简文帝诗:『洞鉴资我皇。』」此作「洞监」是,鉴与监通。
抑亦江山之助乎。
《校证》:「两京本『乎』作『也』。」
自既往还。
「自」,黄本作「目」。《汇校》:「按:作『目』是,『自』乃『目』之形误。」按「目」是,与下句「心」字相对。从黄本改。

才略第四十七

  (几)【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虞夏文章,则有皋陶六德,夔序八音,益则有赞,五子作歌,辞义温雅,万代之仪表也。商周之世,则仲虺垂诰,伊尹敷训,吉甫之徒,并述《诗》《颂》,义固为经,文亦师矣。
  及乎春秋大夫,则修辞骋会,磊落如琅玕之圃,焜耀似缛锦之肆,薳(教)【敖】择楚国之令典,随会讲晋国之礼法,赵(襄)【衰】以文胜从飨,国侨以修辞扞郑,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翚)【挥】善于辞令,皆文名之标者也。
  战代任武,而文士不绝;诸子以道术取资,屈宋以《楚辞》发采,乐毅报书辩(以)【而】义,范睢上疏密而至,苏秦历说壮而中,李斯自奏丽而动。若在文世,则杨、班俦矣。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
  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辨之富矣。贾谊才颖,陵轶飞兔,议(揠)【惬】而赋清,岂虚至哉!枚乘之《七发》,邹阳之《上书》,膏润于笔,气形于言矣。仲舒专儒,子长纯史,而丽缛成文,亦诗人之告哀焉。相如好书,师范屈、宋,洞入夸艳,致名辞宗。然覆取精意,理不胜辞,(政)【故】扬子以为「文丽用寡者长卿」,诚哉是言也!王褒构采,以密巧为致,附声测貌,泠然可观,子云属意,辞人最深,观其涯度幽远,搜选诡丽,而竭才以钻思,故能理赡而辞坚矣。
  桓谭着(号)【论】,富【号】猗顿,宋弘称荐,爰比相如,而《集灵》诸赋,偏浅无才,故知长于讽论,不及丽文也。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二班两刘,奕叶继采,旧说以为固文优彪,歆学精向,然《王命》清辩,《新序》该练,璇璧产于昆(岗)【冈】,亦难得而踰本矣。傅毅崔骃,光采比肩,瑗寔踵武,能世厥风者矣。杜笃贾逵,亦有声于文,迹其为才(也),崔傅之末流也。李(充)【尤】赋铭,志慕鸿裁,而才力沈膇,垂翼不飞。马融鸿儒,思洽登高,吐纳经范,华实相扶。王逸博识有功,而绚(彩)【采】无力。延寿继志,瓌颖独标,其善图物写貌,岂枚乘之遗术欤!张衡通(则)【赡】,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则竹柏异心而同贞,金玉殊质而皆宝也。刘向之奏议,旨切而调缓;赵壹之辞赋,意繁而体踈;孔融气盛于为笔,祢衡思锐于为文,有偏美焉。潘勖凭经以骋才,故绝羣于锡命;王朗发愤以托志,亦致美于序铭。然自卿渊已前,多(俊)【役】才而不课学;雄向已后,颇引书以助文;此取与之大际,其分不可乱者也。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儁,诗丽而表逸;子(侄)【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琳瑀以符檄擅声;徐干以赋论摽美;刘桢情高以会采;应玚学优以得文;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有足筭焉。刘(邵)【劭】《赵都》,能攀于前修;何晏《景福》,克光于后进;休琏风情,则《百壹》摽其志;吉甫文理,则临丹成其采;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
  张华短章,奕奕清畅,其鹪鹩寓意,即韩非之《说难》也。左思(立)【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潘岳敏给,辞(自)【旨】和畅,锺美于《西征》,贾余于哀诔,非自外也。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士龙朗(陈)【练】,以识检乱,故能布采鲜净,敏于短篇。孙楚缀思,每直置以踈通;挚虞述怀,必循规以温雅;其品藻流别,有条理焉。傅玄篇章,义多规镜;长虞笔奏,世执刚中;并(杶)【桢】干之实才,非群华之韡萼也。成公子安,选赋而时美,夏侯孝若,具体而皆微,曹(櫖)【摅】清靡于长篇,(李膺)【季鹰】辨切于短韵,各其善也。孟阳景(福)【阳】,才绮而相埒,可谓鲁卫之政,兄弟之文也。刘琨雅壮而多风,卢谌情发而理昭,亦遇之于时势也。
  景纯艳逸,足冠中兴,《郊赋》既穆穆以大观,《仙诗》亦飘飘而陵云矣。庾元规之表奏,靡密以闲畅;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孙盛(子实)【干宝】,文胜为史,准的所拟,志乎典训,户牖虽异,而笔彩略同。袁宏发轸以高骧,故卓出而多偏;孙绰规旋以矩步,故伦序而寡状;殷仲文之孤兴,谢叔源之闲情,并解散辞体,缥渺浮音;虽滔滔风流,而大浇文意。
  宋代逸才,辞翰鳞萃,世近易明,无劳甄序。
  观夫后汉才林,可参西京;晋世文苑,足俪邺都;然而魏时话言,必以元封为称首;宋来美谈,亦以建安为口实;何也?岂非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哉。嗟夫,此古人所以贵乎时也!
  赞曰:才难然乎,性各异禀。一朝综文,千年凝锦。余采徘徊,遗风籍甚。无曰纷杂,皎然可品。

集 校:

才略。
《校证》:「《六朝诗乘总录》『才』误『材』。」按《汉书杜业传》:「会成帝崩,哀帝卽位,业复上书言:……窃见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酷吏田延年传》:「延年以材略给事大将军莫府,霍光重之,迁为长史。」《外戚孝元傅昭仪传》:「元帝即位,立为倢伃,甚有宠。为人有材略,善事人,下至宫人左右,饮酒酹地,皆祝延之。」又《后汉书张玄传》:「玄字处虚,沈深有才略。」《胡广传》载史敞等荐广书:「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荀爽传》:「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三国志魏书臧洪传》:「超曰:洪才略智数优超,超甚爱之,海内奇士也。」《裴潜传》:「太祖问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晋书明帝纪》:「太子性至孝,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雅好文辞。」刘邵《人物志》:「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勇。」例多,不徧举。材通才,验之《序志》篇「褒贬于才略」,此作「才」是。
几代之文。
「几」黄本作「九」。《汇校》:「按:作『九』是,指虞夏而迄于宋,《通变》篇『九代咏歌』可证。」按《通变》篇「是以九代咏歌」,郭注:「九代指唐、虞、夏、商、周、汉、魏、晋、宋而言,与《时序》中称十代对勘可知。」《义证》:「郝懿行批注:按《时序》篇赞称『蔚映十代』,并数萧齐而言也。兹篇及于刘宋而止,故云九代而已。」又引《注订》云:「九代者,篇中首称虞夏,继述商周,春秋属周,秦列战代,汉晋魏而下,迄于刘宋,共九代也。」此作「九」是,从黄本改。
可略而详也。
《校释》:「『详』疑『言』误。」《义证》引《斟诠》云:「案此『详』非与『略』反,乃『审议』之谓也。不烦改字。《说文》:『详,审议也。』」《补正》:「按《诗墉风墙有茨》:『不可详也。』毛传:『详,审也。』(《吕氏春秋察微》篇『公怒不审。』高注:『审,详也。』)诂此正合。」按《说文》言部:「详,审议也。」段注:「审,悉也。」义通。《朱子语类易三》:「故自伏羲而文王周公,虽自略而详,所谓占筮之用则一。」可为旁证。
文亦师矣。
范注:「『文亦师矣』句有缺字,疑『师』字上脱一『足』字。」《义证》引《注订》云:「『文亦师矣』,言上述诸作,既为文章之楷模,亦足以为后人之师法也。范注非。」《斟诠》:「范说是。『文亦足师』与『义固为经』相对,因句末有矣字,浅人以为上下句字不相偶,而妄删『足』字耳。」牟注:「按《征圣》篇所说:『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足师』似太重,『亦师』稍轻。」《补正》:「按『师』上确脱一字。以《征圣》篇『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证之,所脱者应是『有』字。」按《征圣》篇语境与此稍异,疑范说近是。
薳教择楚国之令典。
「教」,黄本作「敖」,黄校:「元作『教』,曹改。」《校证》:「『敖』原作『教』,梅据曹改。徐校同,王惟俭本作『敖』不误。」《校注》:「按何本、训故本、谢钞本正作『敖』,曹改徐校是也。」《考异》:「按:左宣十二年传:『蒍敖为宰。』薳音义同蒍,曹改是。」《义证》:「『薳』,姓,春秋时楚有蒍敖,亦作『薳』。梅注:『薳敖,即孙叔敖,元作教,曹改。』」《汇校》:「薳敖,即孙叔敖,亦称蒍敖,即蒍艾猎,春秋时楚人。『教』乃『敖』之形误。」按《左传》宣公十二年:「随武子曰:……蒍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杜预注:「宰,令尹蒍敖,孙叔敖。蒍,于委反。」蒍亦作薳。《三国志魏书田畴传》裴注:「《魏书》载世子议曰:昔薳敖逃禄,传载其美,所以激浊世,励贪夫,贤于尸禄素餐之人也。故可得而小,不可得而毁。至于田畴,方斯近矣。免官加刑,于法为重。」此作「敖」是,从黄本改。
赵襄以文胜从飨。
「襄」,黄本作「衰」,黄校:「元作『襄』,曹改。」《校证》:「『衰』原作『襄』,梅据曹改,徐校同。王惟俭本作『衰』,不误。」《校注》:「按曹改徐校是。何本、训故本、谢钞本正作『衰』。」《汇校》:「按:赵衰,字子余,春秋时晋国大夫。『襄』为『衰』之形误。」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他日,(秦穆)公享之(晋公子重耳),子犯曰:『偃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杜预注:「有文辞也。衰,初危反。」《国语晋语四》:「他日,秦伯将享公子,公子使子犯从。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乃使子余从。」韦昭注:「子余,赵衰字。」此作「衰」是,从黄本改。
公孙翚善于辞令。
「翚」,黄本作「挥」。范校:「铃木云:嘉靖本、梅本、冈本作『翚』。」《校证》:「『挥』,旧本作『翚』,冯舒云:『翚当作挥。』黄注本改『挥』。案《左》襄二十四年、三十年、三十一年传,皆以公孙挥与子羽错举,作『挥』者是。左襄三十一年传云:『子产之为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即彦和此文所本。」《补正》:「『挥』,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文津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翚』;《子苑》三二、《文通》二五引同。按公孙挥字子羽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则本是翚字,古人立字,展名取同义。子羽名翚,犹羽父之名翚也。黄本依冯、何校径改为『挥』,盖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耳。又按舍人用字多从别本、元本等又皆作『翚』,可能此文原是『翚』字。不必单据《左传》遽改为『挥』也。」《考异》:「按:从『挥』是。《左传》作挥。注云:『字子羽。』又鲁有公子翚,音同挥。」《义证》:「何焯改『挥』。公孙挥,字子羽,事郑简公为行人。梅本作翚,注云『子羽』。」按《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何晏集解:「马(融)曰:……行人,掌使之官。子羽,公孙挥。」刘宝楠《正义》:「公孙挥,挥与翚同,故字子羽。若鲁太宰翚字羽父也。」又按《说苑》卷七「子产相郑」条亦作「公孙挥」,古书无作「公孙翚」者,此作「挥」是。从黄本改。
皆文名之标者也。
《校证》:「何云:『标』字下,疑脱一『着』字。」按《世说新语品藻》篇:「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曰:「献之文义并非所长,而能撮其胜会,故擅名一时,为风流之冠也。」《校证》所疑非是。
乐毅报书辩以义。
「辩」,黄本作「辨」。《校证》:「『而』原作『以』,徐云:『当作而。』案以下文句法求之,徐说是。今据改。」《义证》:「按元刻本、弘治本『辨』作『辩』。『辨』,明辨。」《考异》:「按:从『而』是。」按作「而」字义长,四「而」字连读是也。从《校证》改。又按辩通辨,此毋须改。
固巨儒之情也。
《校证》:「谢云:『情』疑当作『精』。」《义证》:「按『情』自可通。」
赋孟春而选典诰。
孙诒让《札迻》:「案『赋孟春』盖《汉艺文志》陆贾赋三篇之一,『选典诰』当作『进典语』。《诸子》篇云:『陆贾《典语》』,并误以《新语》为『典语』也。(《史记陆贾传》: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号其书以《新语》。『进』即谓奏进也。)『进』、『选』,『语』、『诰』,皆形近而误。」范注:「《汉志》陆贾赋三篇,当有篇名《孟春》者,彦和时尚存,今则无可考矣。《札迻》十二云云,据孙说当作进《新语》。」《校释》:「按『语』误作『诰』,是也;『选』乃『撰』字,二字古通。司马相如《封禅书》:『历选列辟。』《史记》作『撰』,徐广曰:『撰,一作选。』是其证。不必据《史记》『每奏一篇』之文,训『奏』为『进』,改『选』作『进』。」《义证》引《注订》云:「『选典诰』者,意为选辞成章类典诰体也,如韩退之《平淮西碑》之类。《新语》一书梁以前或有别名,彦和不得两误云。」《考异》:「按:孙说是,当据改。」《补正》:「按《子苑》引作『选典诰』,是此文本无误字。孙说未可从也。《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列赋为四家,陆贾赋其一也。《诠赋》篇亦云:『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是此处之『首发奇采』,当专指陆贾之赋而言,未包其《新语》在内。因诸子战国已臻极盛,《新语》乃属于『体势浸弱』、『类多依采』之流,舍人于《诸子》篇曾明言之,岂能又以『首发奇采』相许?则『典诰』非《新语》之误,可知矣。『赋《孟春》而选典诰』,盖止论贾之《孟春赋》,本为一事,非谓其既赋《孟春》,又撰《新语》也。《史传》篇:『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诏策》篇:『武帝崇儒,选言弘奥,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封禅》篇:『树骨于训典之区,选言于弘富之路。』又《汉志诸子略》所列『儒五十三家』,陆贾二十三篇即在其中。然则『(陆贾)赋《孟春》而选典诰』,谓其赋选言于典诰也。」牟世金《范注补正》:「改字为『新语』并无确证,不必以臆测强改。彦和于诗文之名,每多活用,联系《诸子》篇之『陆贾《典语》』考察,亦非误字,乃合于典诰之《新语》也。此处之『进典诰』义同。《辨骚》有云:『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新语》中称道尧、舜、汤、武、周、孔者正多;现存《新语》十二篇,差不多篇篇如是。《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新语》条说,其书『大旨皆崇王道,黜霸术,归本于修身用人,……所援据多《春秋》、《论语》之文,汉儒自董仲舒外,未有如是之醇正也。』这正是彦和称《新语》为《典语》或以其合于『典诰之体』之原因。」《汇校》:「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作『赋《孟春》而撰《新语》』;并注云:『元作选典诰,今参各家校改。』按:郭校是,『赋《孟春》』与『撰《新语》』对言。」按「赋孟春」亦未必如范注所言「《汉志》陆贾赋三篇,当有篇名《孟春》者」,彦和论文,乃统而言之,未可拘泥。《校注》谓「专指陆贾之赋而言,未包其《新语》在内」者,非是,下文云贾谊「议惬而赋清」,其「议」亦指其《新书》而言。郭注改作「撰《新语》」者亦非。《史记陆贾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着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着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汉书高帝纪下》:「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又《叙传上》:「近者陆子优繇,《新语》以兴;董生下帷,发藻儒林;刘向司籍,辩章旧闻;扬雄覃思,《法言》、《大玄》:……究先圣之壸奥,婆娑虖术艺之场,休息虖篇籍之囿,以全其质而发其文,用纳虖圣听,列炳于后人。」《叙传下》:「贾作行人,百越来宾,从容风议,博我以文。」颜注:「李奇曰:作《新语》也。师古曰:《论语》称颜回喟然叹曰『夫子博我以文』,谓以文章开博我也。」此作「选典诰」通,谓陆贾之奏有所选择于「先圣」典诰之文也。毋须改。
其辨之富矣。
《义证》:「沈岩临何焯校:『辩』下或无『之』字。」
议揠而赋清。
「揠」,黄本作「惬」。《校证》:「『惬』原作『揠』,徐云:『揠,一作美。』黄注本改作『惬』。」《义证》:「沈岩临何焯校本:『揠,一本阙疑,他本或改惬字。』惬,惬当,恰当。」《考异》:「按:从『惬』是。」按从黄本改。
然覆取精意。
范注:「『覆』疑当作『核』。」《校证》:「『核』原作『覆』,两京本作『复』,徐校作『核』,清谨轩钞本作『核』,范云:『覆疑当作核。』按作『核』是。今据改。」《校释》:「按此言相如之文夸艳,致精意覆蔽也。『取』乃『蔽』误。」《考异》:「按:范注非。《周礼冬官考工记》注:『详察曰覆。』《集韵》:『覆,审也。』王校从范注据改,非。」《补正》:「『覆』,两京本、胡本作『复』。徐?校作『核』。范文澜云:『覆疑当作核。』按『核』字是。清谨轩本正作『核』。《铭箴》篇『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等亦误『核』为『覆』,与此同。」《义证》引《斟诠》云:「覆训审,见《尔雅释诂》,谓详察之也。以校斟学立场言,凡原文训故可通,改作形似声近之字而其义又未胜者,仍以不改为是。」又:「覆取精意,谓审察择取其精思妙意也。」按《尔雅释诂下》:「覆、察、副,审也。」郭璞注:「覆挍、察视、副长,皆所为审谛。」《周礼考工记》弓人:「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郑玄注:「覆,犹察也,谓用射而察之。」此作「覆」通。然不及作「核」义长。《说文》襾部:「核,实也。考事,襾笮邀遮,受辞得实曰核。」段注:「襾者,反复之;笮者。迫也;徼者,巡也;遮者,遏也。言考事者定于一是,必使其上下四方之辞,皆不得逞,而后得其实,是为核。此所谓咨于故实也,所谓实事求是也。」又:「《周礼》经作核,注作核,盖汉人已用核为核矣。」《宋书礼志一》:「(孙休永安元年诏)其按旧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唐书儒学中马怀素传》:「迁考功,核取实才,权贵谒请不能阿桡。」亦可为旁证。
政扬子以为文丽用寡者长卿。
「政」,黄本作「故」。《汇校》:「按:『政』不辞,乃『故』之形误。」按从黄本改。
子云属意,辞人最深。
「人」,黄校:「疑误。」范注:「《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默而好深湛之思。』子云多知奇字,亦所谓搜选诡丽也。搜选诡丽,辞深也;涯度幽远,义深也。辞人最深,人当作义,俗写致讹。」《校证》:「『义』原作『人』,梅云:『疑误。』范云:『人当作义,俗写致讹。』案范说是。下文『理赡辞坚』,即承此言。今据改。」《校释》:「按『人』乃『采』之误。」《义证》引《注订》云:「『辞人最深』者,辞人中之最为深湛者,故下有『涯度幽远』之言,范注非。」牟世金《范注补正》:「窃疑『人』字不误。『辞人』为彦和习用词。如『近代辞人』、『辞人赋颂』、『辞人爱奇』等,全书共有十四次。范注所引《扬雄传》语,适足以证扬雄乃『辞人(之)最深』者。倘依范说,谓『义深』犹可,谓『辞深』则不可。案原意首论全人:『辞人最深。』次分论内容,形式:『涯度幽远,搜选诡丽。』岂非正合全书通例?改『人』为『义』,虽亦有可说,惜梅、范皆疑而无征。后之从者,亦无补证。」《考异》:「按:『人』疑当作『入』。《玉篇》:入,进也。与下竭才以钻旨合。人、入形近易讹,范注非。」《校注》:「按范说是。《汉书扬雄传赞》:『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可证此文『人』字确为『义』之误。『辞义最深』即『文义至深』也。」按桓谭《新论》:「扬子云才智闻达,卓绝于众,汉兴已来,未有此也。」亦论其人卓绝出众而已。此作「人」字是,从「义」则与「属意」之「意」同音相复。
桓谭着号富猗顿。
黄本作「桓谭着论,富号猗顿」。《校证》:「两京本『论』作『号』,『号』作『侔』。」《汇校》:「按:『着』下脱『论』字当补;『号』字当移在『富』下。《后汉书桓谭传》:『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又《论衡佚文》:『挟君山之书,富于积猗顿之财。』」按《史记货殖列传》集解引《孔丛子》:「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闲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见今本《孔丛子陈士义》。从黄本补、改。
故知长于讽论。
「论」,范校:「铃木云:疑当作『谕』。」《校证》:「『谕』原作『论』,徐云:『论当作谕。』铃木说同。案作『谕』是,今据改。」《校注》:「徐?云:『讽论当作讽谕。』铃木说同。崇文本作『讽谕』。按『论』字不误。『讽』指其讽谏之疏见《后汉书》本传言,『论』则指《新论》。此以君山之『讽、论』并举,正如后文评徐干之以『赋、论』连言然也。上疏与《新论》皆属于笔类,与辞赋异,故云『长于讽论,不及丽文』。」《补正》:「《子苑》引作『讽论』,足证『论』非误字。」《考异》:「按:『论』字不误。王校非。」按作「讽论」是,《周书王襃庾信传》史臣曰:「其后逐臣屈平,作《离骚》以叙志,宏才艳发,有恻隐之美。……大儒荀况,赋礼智以陈其情,含章郁起,有讽论之义。」《北史恩幸和士开传》:「士开见人将加刑戮,多所营救,既得免罪,即令讽论,责其珍宝,谓之赎命物。虽有全济,皆非直道。」可为旁证。
璇璧产于昆岗。
「昆岗」,黄本作「昆冈」。《义证》:「琨冈,琨山,产美玉。元刻本『琨冈』作『昆冈』。」《汇校》:「按:作『冈』是。《书胤征》:『火炎琨冈,玉石俱焚。』」按《书胤征》:「火炎琨冈,玉石俱焚。」孔注:「山脊曰冈,琨山出玉,言火逸而害玉。昆音昆。」孔疏:「《释山》云:山脊曰冈。孙炎曰:长山之脊也。以昆山出玉,言火逸害玉,喻诛恶害善也。」《史记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正义:「昆冈在于阗国东北四百里,其冈出玉。」《后汉书董卓传》论:「昆冈之火,自兹而焚。」李贤注:「《书》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琨或作昆,与昆通。此作「冈」是。从黄本改。
能世厥风者矣。
「能」,范校:「铃木云:梅本、冈本作『龙』。」《校证》:「『能』原作『龙』,王惟俭本作『能』,徐校作『能』,黄注本、王谟本、崇文本俱改作『能』。」《考异》:「按:『能』『龙』并通,可两存。」按此作「能」是。《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子奉,奉子敷,笃志博闻,议者以为能世其家。」《南史隐逸上孔道徽传》:「道徽少厉高行,能世其家风。」可为证。
迹其为才也。
黄本『才』下无『也』字。《校证》:「黄注本删『也』字,今据旧本补。」《考异》:「按:『也』字衍。此句与下句义属一贯,王校非。」《汇校》:「按:张说是。」按从黄本删。
李充赋铭。
「充」,黄本作「尤」,黄校:「元作『充』,王改。」范校:「黄云:案冯本作『尤』。」《校证》:「『尤』原作『充』,梅据王改。」《义证》:「梅注:『尤原作充,王改。』《训故》:『《后汉书独行传》:李充字大逊,陈留人,不言著述。又《晋中兴书》:李充,字弘度,江夏人,着《学箴》。然此在贾逵之后,马融之前,则李尤也。尤在和帝时拜兰台令,有《幽谷》诸赋,《并车》(《四库全书考证》:『有《幽谷》诸赋,《孟津》诸铭。』刊本脱『孟津』二字,据《李兰台集》增)诸铭,而贾逵仕明帝时,马融仕顺、桓时,以序观之,乃李尤无疑。』」《考异》:「按:尤在和帝时,拜兰台令吏,有函谷诸赋,梅本改是。」按《后汉书文苑李尤传》:「李尤字伯仁,广汉雒人也。少以文章显。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相如﹑杨雄之风,召诣东观,受诏作赋,拜兰台令史。稍迁,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俱撰汉记。后帝废太子为济阴王,尤上书谏争。顺帝立,迁乐安相。年八十三卒。所著诗﹑赋﹑铭﹑诔﹑颂﹑七叹﹑哀典凡二十八篇。」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李伯仁集》,在《张河间(衡)集》下,《马季长(融)集》上。从黄本改。
马融鸿儒,思洽登高。
「登」,黄本作「识」,黄校:「一作『登』。」《校证》:「『识』原作『登』,梅六次本改。」《补正》:「『识』,黄校云:『一作登。』天启梅本改『识』;何焯校同。按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万历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崇文本并作『登』,足见此文之『登』并非误字;黄氏从梅、何校改作『识』,非也。其余各本已从天启梅本作『识』。『思洽登高』,谓其善于辞赋也。「登高能赋」,见《诗墉风定之方中》毛传及《汉志》。《韩诗外传》七:『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后汉书》本传所叙季长撰述,即以赋为称首;今存者尚有《琴赋》、《长笛赋》、《围碁赋》、《樗蒲赋》、《龙虎赋》等篇。见严辑《全后汉文》卷十八(其中有不全者)。而《长笛》一赋,且登选楼。是季长所作,以赋为优,故云『思洽登高』。本篇评论作者,皆就其最擅长者言。若作『识高』,则空无所指矣。何况『登』与『识』之形音俱不近,焉能致误?《出三藏记集齐竟陵王世子抚军巴陵王法集序》:『雅好辞赋,允登高之才。』《南齐书文学传论》:『卿云巨丽,升堂冠冕;张左恢廓,登高不继。』亦并以『登高』二字指赋。《诠赋》篇亦有「原夫登高之旨」语。《子苑》引作『登高』,亦可证改『登』为『识』之谬。」《缀补》:「《汉书艺文志》:『《传》曰: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今《诗墉风定之方中》毛传「登」作「升」,义同。)此云『思洽登高』,谓马融能赋也。作『识』,盖后人不得其义而妄改;或涉下文『博识有功』而误。」《考异》:「按:从『识』是。」《义证》:「『洽』,广博。『思洽』,思路博洽。按『识高』亦可通。」按此作「登高」是。
而绚彩无力。
「彩」,黄本作「采」。《校证》:「『采』,旧本皆作『彩』,黄注本作『采』。」《汇校》:「按:『采成文曰绚』,作『采』是。」按《仪礼聘礼》「绚组」郑注:「采成文曰绚。」贾公彦疏:「郑注《论语》『文成章曰绚』,与此语异义。……绚是文章之名。」《类聚》卷七十八引梁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曰:「绚采垂文。」彩通彩,彩又通采,此作采义长。从黄本改。
张衡通则。
「则」,黄本作「赡」。《汇校》:「按:通赡,才学广博丰富。范晔论云:『崔瑗之称平子曰: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作『赡』是。」按《魏书房景先传》:「昼则樵苏,夜诵经史,自是精勤,遂大通赡。」《梁书江革传》:「才思通赡。」《周书儒林樊深传》:「深经学通赡。」此作「赡」是。从黄本改。
刘向之奏议。
《校证》:「何云:『向』字疑误。」《义证》:「《训故》:『此段叙东汉不宜有刘向,且向前已见,此向字恐误。』何焯批:『向字疑误。』」范注:「《汉书刘向传》:『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旨切调缓』,向文确评。」按何疑是。
多俊才而不课学。
范注:「案《史通杂说下》引『俊才』作『役才』,是。」《校证》:「『役』原作『俊』,今从《史通杂说下》引改。」《校释》:「按《史通杂说下》引作『役才』,是也。」《补正》:「按『俊』字于义不属,当是『役』之形误。《左传》成公二年:『以役王命。』杜注:『役,事也。』此当作『役』,而训为事,始合。《史通杂说下》篇:『昔刘勰有云:自卿渊已前,多役才而不课学;向雄已后,颇引书以助文。』是所见本未误。当据改。」《考异》:「按:从『役』是。」按此作「役」是。从《校证》改。
雄向已后。
《校证》:「『雄向』《史通》作『向雄』。」《考异》:「按:王校改是。」按此毋须改。
子侄虑详而力缓。
「侄」,黄本作「桓」。《汇校》:「按:『侄』字误,当作『桓』。子桓,曹丕字。」按《三国志文帝纪》:「文皇帝讳丕,字子桓,……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蓺兼该。」此作「桓」是。从黄本改。
雷同一响。
《校证》:「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日本刊本『响』作『人』。」按《礼记曲礼》:「毋雷同。」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文选》卷四十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或怀疾妬,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李善注:「《礼记》曰:无雷同。」此作「响」义长。
仲宣溢才。
《校证》:「徐云:『溢字误,疑作清。』又云:『疑异才。』」《考异》:「按:溢才犹才溢也,『溢』字不误。如王校疑作『清』作『异』,何不可疑作俊、作茂,作逸、雅、瑰……等字均可,将不胜其改矣。王校非。」按此作「溢」通。《三国志崔琰传》裴注引司马彪《九州岛春秋》曰:「(孔)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类聚》卷六十五引梁沈约《奉和竟陵王郡县名诗》曰:「西都富轩冕,南宫溢才彦。」
徐干以赋论摽美。
「摽」,黄本作「标」。
刘邵赵都。
「邵」,黄本作「劭」。《校证》:「『劭』,冯本、汪本作『邵』。」《补正》:「『劭』,元本、弘治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梅本、谢钞本、汇编本、张松孙本作『邵』;《子苑》、《文通》二五引同。《秘书本》作『卲』(原作邵,据《校注》改);《历代赋话续集》十四引同。按『邵』字是。已详《事类》篇『刘劭赵都赋』条。」《汇校》:「按:作『劭』是。」按此当以《魏志》为正,说见上。从黄本改。
则百壹摽其志。
「摽」,黄本作「标」。
嵇康师心以遣论。
范校:「铃木云:梅本校『遣』疑作『造』。」《校证》:「『遣』,梅云:『疑作造。』」《校注》:「按『遣』字自通,无烦它改。」《补正》:「按《哀吊》篇『以辞遣哀』,《声律》篇『故余声易遣』,其『遣』字义与此同,是『遣』字不误,何必改作!《子苑》引亦作『遣』。」《考异》:「按:『遣』字不误,字义为长。」
奕奕清畅。
「奕奕」,范注本作「弈弈」,范校:「铃木云:嘉靖本、梅本、冈本作『奕奕』。」《义证》作「奕奕」,并引《斟诠》云:「奕奕,闲雅姣美之貌。《诗商颂那》:『万舞有奕。』传:『奕奕然闲也。』又《诗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笺:『奕奕,姣美也。』」按《说文》大部:「奕,大也,从大,亦声。《诗》曰:奕奕梁山。」《诗大雅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毛传:「奕奕,大貌。」《小雅巧言》:「奕奕寝庙。」毛传:「奕奕,大貌。」又《商颂那》:「万舞有奕。」毛传:「奕奕然闲也。」朱熹集传:「奕奕然有次序也。」《诗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郑笺:「奕奕,姣美也。」《说文》廾部:「弈,围棊也。」《方言》卷二:「奕,偞容也。自关而西凡美容谓之奕,或谓之偞。宋卫曰偞,陈楚汝颍之间谓之奕。」卷五:「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弈、奕音同义别,然古书多混用。《后汉书祭祀志下》:「《月令》有『先荐寝庙』,《诗》称『寝庙弈弈』,言相通也。」《仪礼》卷二十四贾公彦疏引郑注云:「五寝,五庙之寝。天子七庙,唯祧无寝,《诗》云:『寝庙奕奕。』相连之貌。」又《郡国志一》:「夏阳有梁山。」李贤注:「《诗》云:『弈弈梁山。』在县西北。」《文选》卷二十四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弈弈冯生,哲问允迪。」李善注:「《方言》曰:自关而西,凡美容谓之弈弈。」均二字相通之证。此作「奕奕」为是。
左思立才。
「立」,黄本作「奇」。《义证》:「『奇』,元刻本、弘治本、冯校本作『立』。」《校证》:「冯本、汪本、畲本、两京本、王惟俭本、《诗记》别集四、《六朝诗乘总录》『奇』作『立』,即『奇』之坏文。徐校作『奇』。」《考异》:「按:立奇并通,从『立』为长。」按《汇校》「立」字误作「玄」。从黄本改。
尽锐于三都。
《校证》:「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日本刊本、王谟本,『锐』作『粹』,误。」按《史记吴王濞列传》:「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作「粹」者乃涉下文而误。
辞自和畅。
「自」,黄校:「疑作『旨』。」范校:「铃木云:诸本作『自』。」《校证》:「何校、黄云:『自疑作旨。』」《义证》:「何焯批:『自疑作旨。』黄校从之。」又引《缀补》云:「『旨』,俗书作『?』,与『自』形近,又涉下文『自外』字而误。」《考异》:「按:上称敏给,承『自』字亦是,不烦改从。」《后汉书郅寿传》:「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三国志魏书陈留王纪》:「(咸熙元年辛未诏)乃心款诚,形于辞旨。」又《刘桢传》裴注引《文士传》:「桢辞旨巧妙。」《蜀书许靖传》:「靖与曹公书曰:……昔在会稽,得所贻书,辞旨款密,久要不忘。」《高僧传译经上康僧会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又《义解释玄畅传》:「畅刊正文字,辞旨婉切。」《晋书孙盛传》:「盛与(桓)温笺,而辞旨放荡。」又《忠义刘沈传》:「及申理张华,皆辞旨明峻。」例多,不徧举。此作「旨」是,「自」字盖涉下「非自外也」而误。从黄校改。
锺美于西征。
《校证》:「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征』误『京』。」按《文选》卷十《纪行下》潘安仁《西征赋》注引臧荣绪《晋书》:「岳为长安令,作《西征赋》述行,历论所经人物山水也。」李善注:「岳,荥阳中牟人。晋惠元康二年,岳为长安令,因行役之感,而作此赋。岳家在巩县东,故曰《西征》。」王校是。
士龙朗陈。
「陈」,黄本作「练」,黄校:「元作『陈』,王青莲改。」《校证》:「『练』元作『陈』,梅据王嘉弼改,徐校同。按王、徐改是。《事类》篇有『明练』语。」《补正》:「按『练』字是。何本作『练』,《文通》引同。《事类》篇『子建明练』,『明练』与『朗练』同。《尔雅释言》:『明,朗也。』《晋书傅祗传》:『以才识明练称。』又《谢沈传》:『明练经史。』《颜氏家训勉学》篇:『但明练经史,粗通文意。』」《考异》:「按:梅本是。」按《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评曰:「满宠立志刚毅,勇而有谋。田豫居身清白,规略明练。」《世说新语品藻》:「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此作「练」是。从黄本改。
以识检乱。
《校证》:「『乱』,王惟俭本作『辞』。」
孙楚缀思,每直置以踈通。
范注:「《晋书孙楚传》:『楚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晋文帝遣符邵、孙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皓。』本传及《文选》均载楚书。观其指陈利害,深切着明,措辞率直,无所隐避,殆所谓直置踈通也。『直置』不可解,『置』或『指』之误欤?」《校注》:「按范说误。此二句当是指其诗言,非谓所作《遗孙皓书》也。『子荆零雨之章』,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曾称之;锺嵘《诗品中》亦特为标举;萧统且以入《选》。『直置踈通』,盖即休文所谓『直举胸情,非傍诗史』也。《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体》篇:『直置体者,谓直书其事,置之于句者是。』是『置』字未误。《宋书刘穆之传》:『穆之曰:……而公指刘裕功高勋重,不可直置。』又《谢方明传》:『(刘穆之)白高祖曰:谢方明可谓名家驹,直置便自是台鼎人。』《梁书文学下伏挺传》:『挺致书(徐勉)以观其意曰:……怀抱不可直置。』《江文通集杂体诗殷东阳》首:『直置忘所宰。』《庄子马蹄》篇『命曰天放』成疏:『直置放任,则物皆自足。』亦并以『直置』连文。评文论事皆用此二字,足见为当时常语。」《补正》:「《子苑》同今本。」《义证》引吴林伯《文心雕龙校注商兑》云:「按《书品宗炳》:『放逸屈摄,颇效康许,量其直置孤梗,是灵运之流。』江淹诗云:『直置忘所宰。』『直置』本为成词,不烦改字。《广雅》:『直,正也。』《知音》『置辞』,《广韵》:『置,设也。』直置,谓正直设辞。《晋书孙楚传》称楚『爽迈不群,多所陵傲』,常意不自得。观其《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沿庄周《齐物》之论,泯离合、死生、吉凶、大小之知,以此消遣人间烦恼。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曰:『子荆零雨之章』能『直举胸臆』。其《井赋》表示『绝彼淫俗,安此朴真,俗尚其华,我笃其信』。《为石苞与孙皓书》劝皓降晋,指陈利害,深切着明。这些都是『直置疏通』之证。」按《文选》卷三十一江淹《杂体诗拟殷东阳》:「直置忘所宰,萧散得遗虑。」《类聚》卷十六引魏温子升《常山公主碑》曰:「若上元之隔绛河,直置清高;类姮娥之依桂树,令淑之至。」卷三十二引梁元帝《代旧姬有怨诗》:「门前杨柳乱如丝,直置佳人不自持。」《齐民要术》卷一《种谷》:「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又卷四《种桃柰》:「直置凡地则不生,生亦不茂。」「直置」即直接放置也。《校注》是。
傅玄篇章。
「玄」,黄本作「元」。《校注》:「按『元』当以各本作『玄』。《诗纪别集》四、《喻林》八九、《文通》引并作『玄』。」按黄本乃避清讳改。
并杶干之实才。
「杶」,黄本作「桢」,黄校:「汪作『杶』。」《校证》:「『桢』,冯本、汪本、两京本、王惟俭本、《诗纪》、《六朝诗乘》作『杶』。」《补正》:「『桢』,黄校云:『汪作杶。』元本、弘治本、活字本、张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四库本亦并作『杶』;《诗纪别集》、《子苑》引同。按『杶』字与文义不符,非是。《后汉书卢植传》:『(曹操)告守令曰:(卢植)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三国志吴书陆凯传》:『(上疏)……姚信﹑楼玄﹑贺卲﹑张悌﹑郭逴﹑……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例多不再列。并以『桢干』为言。畲本、何本、王批本、梅本、凌本、合刻本、谢钞本、汇编本等作『桢』,未误;《喻林》八九、《文通》二五引同。《程器》篇赞『贞干谁则』作『贞』,乃『桢』之借字。《论衡语增》篇:『夫三公鼎足之臣,王者之贞干也。』即作『贞』。」《考异》:「按:杶桢见《禹贡》,桢干见《费誓》。杶为琴材也,并有所本,杨校非。」《义证》:「《书费誓》:『峙乃桢干。』干亦作干。桢干,支柱,骨干。亦作贞干。《论衡语增》:『夫三公鼎足之臣,王者之贞干也。』」按《汉书匡衡传》:「(衡上疏)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说文》木部:「干,筑墙端木也。从木、?声。」徐铉注:「今别作干,非是。」段注:「干,俗作干。」《尔雅释诂下》:「桢、翰、仪,干也。」《释文》:「干,本又作干。」邢昺疏:「释曰:舍人曰:桢,正也,筑墙所立两木也;翰(据阮元挍勘记应作干),所以当墙两边障土者也。《大雅生民》云:『维周之桢。』又《崧高》云:『维周之翰。』仪表亦体干也。」《法言五百》:「经营然后知干、桢之克立也。」李轨注:「干、桢,筑墙版之属也。言经营宫室,立城郭,然后知干、桢之能有所立也;建宗庙,立社稷,然后知礼乐之能有所成也。」王荣宝疏:「《说文》:『干,筑墙端版也。从木、?声。』干即『干』之俗体。《六书故》引唐本《说文》有此字,盖隶变为已久也。《书费誓》:『峙乃桢干。』马注云:『桢、干皆筑具,桢在前,干在两傍。』《说文》『栽』篆下段注云:『古筑墙先引绳营其广轮方正之制。《诗》曰:俾立室家,其绳则直。是也。绳直则竖桢干。题曰桢,植于两头之长杙也;旁曰干,植于两边之长杙也。植之谓之栽。栽之言,立也。而后横施版于两边干内,以绳束干实土,用筑筑之。一版竣,则层絫而上。《诗》曰:缩版以载,捄之仍仍,度之薨薨,筑之登登。是也。』……经营以喻为国,干、桢以喻贤才,作室非干、桢不立,为国非贤才不成。《诗嵩高》云:『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毛传云:『翰,干也。』又《文王》云:『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传云:『桢,干也。』桢、干对文则异,散文亦通。」《国语晋语四》:「爱亲明贤,政之干也。」韦昭注:「干,桢干也。」《说文》木部:「杶,木也,从木,屯声。《夏书》曰:杶干栝柏。」段注:「《禹贡》:杶、干、栝、柏。《释文》:杶本有作櫄。《山海经》: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郭曰:似樗树,材中车辕。」此作「桢干」是,从黄本改。从
选赋而时美。
「选」,范校:「铃木云:当作『撰』。」《校证》:「『选』,铃木云:『当作撰。』按『撰』、『选』古通。《史记司马相如传》:『历撰列辟。』集解:『徐广曰:撰,一作选。』《正纬》篇:『曹褒撰谶。』唐写本『撰』作『选』,是其证。又日本刊本『时』作『辞』。」《校注》:「按『选』读为『撰』。严可均《全晋文》卷五九所辑子安文,以赋为最多;其《啸赋》,曾选入《文选》。」
曹櫖清靡于长篇。
「櫖」,黄本作「摅」。《汇校》:「按:作『摅』是。『扌』旁偶误为『木』。」范注:「曹摅,字颜远。《晋书》在《良吏传》。《文选》载其五言《思友人》诗、《感旧》诗各一首。《文馆词林》载《赠韩德真》、《赠石崇》、《赠王弘远》、《赠欧阳建》、《答赵景猷》五首,并四言长篇,殆即彦和所指。」按从黄本改。
李膺辨切于短韵。
「李膺」,黄本作「季鹰」。《校证》:「『季鹰』,冯本、汪本、畲本、谢钞本、《诗纪》误作『李膺』。」《义证》:「『季鹰』,元刻本作『李膺』。」范注:「《文选》张季鹰《杂诗》注引王俭《七志》曰:『翰,字季鹰,文藻新丽。』」《校注》:「《世说新语识鉴》篇刘注引《文士传》:『张翰,字季鹰。有清才美望,博学善属文,造次立成,辞义清新。』足与此说相印证。」按李膺见《后汉书党锢列传》,不以文名。此作「季鹰」是。从黄本改。
孟阳景福,才绮而相埒。
「景福」,黄本作「景阳」。《补正》:「『景阳』,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梅本、凌本、合刻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清谨轩本作『景福』,《子苑》、《文通》引同。四库本剜改为『阳』。梅庆生于『景福』下注『殿赋』二字。冯舒云:『福当作阳。』何焯说同。按史传未言张载撰有《景福殿赋》,梅注二字误。舍人一则曰『才绮而相埒』,再则曰『可谓鲁卫之政,兄弟之文也』,则当以作『景阳』为是。」按《诗品序》:「晋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曹旭《诗品注》:「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晋书张亢传》:『亢字季阳。才藻不逮二昆,亦有属缀,又解音乐伎术。时人谓载、协、亢、陆机、云曰「二陆」「三张」。』张载字孟阳,见『下品张载』条。张协字景阳,见『上品张协』条。张锡瑜《诗平》曰:『三张本谓张载兄弟。载,字孟阳;协,字景阳;亢,字季阳。所谓二陆入洛,三张减价者也。但亢诗无闻,品所不及。则此三张,内当有茂先而无季阳。「中品鲍照」条以景阳、茂先并称二张,可证。黄叔琳谓当数亢,不当数华,盖未见及此耳。』」《晋书张载传》史臣曰:「孟阳镂石之文,见奇于张敏;蒙汜之咏,取重于傅玄,为名流之所挹,亦当代之文宗矣。景阳摛光王府,棣萼相辉。」此作「景阳」是。《景福殿赋》乃魏何晏作。从黄本改。
刘琨雅壮而多风。
《校证》:「『风』,王惟俭本作『讽』。」按《汉书扬雄传下》:「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颜注:「风读曰讽,下以讽刺上也。」
仙诗亦飘飘而陵云矣。
「陵」,黄本作「凌」。《校注》:「『凌』,元本、活字本、两京本、胡本作『陵』。按『飘飘凌云』,用司马相如奏《大人赋》事,《史记相如传》作『凌』,《汉书》作『陵』。『凌』、『陵』古通。以《风骨》篇『相如赋仙,气号凌云』例之,作『凌』前后一律。」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闲意。」《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相如既奏《大人赋》,天子大说,飘飘有陵云气游天地之闲意。」《汉书扬雄传下》:「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史记秦始皇本纪》:「卢生说始皇曰:……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后汉书冯衍传下》:「衍不得志,退而作赋,又自论曰:……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凌与陵通,毋须改。
孙盛子实,文胜为史。
「子实」,黄本作「干宝」,黄校:「元作『子实』。」《校证》:「『干宝』原作『子实』,梅改,徐校同。王惟俭本亦作『干宝』。」《校注》:「按徐校是。训故本正作『干宝』。当据改。」《考异》:「梅本『子实』作『干宝』。注云:『元作子实。』立斋按:梅本是。」《义证》:「『干宝』,元刻本、弘治本作『子实』,冯校本作『干宝』。……《时序》篇:『其文史则有……孙、干之辈,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按《史传》篇范注:「《隋志》:『《晋纪》二十三卷。(干宝撰。讫愍帝。)』考证云:『《晋书干宝传》:宝字令升。着《晋纪》,自宣帝讫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史通内篇》论二体曰:《晋史》有王虞,副以干《纪》。又曰:干宝著书,盛誉丘明而深抑子长。其义云: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遗也。又《载言》篇曰:『干宝议撰《晋史》,以为宜准丘明,其臣下委曲仍为谱注。』又《论赞篇》曰:必择其善者,干宝、范蔚宗、裴子野,是其最也。《序例》篇曰:『惟令升先觉,远述丘明,重立凡例,勒成《晋纪》。邓孙以下,遂蹑其踪。必定其臧否,征其善恶,干宝、蔚宗,理切而多功,邓粲、道鸾,词烦而寡要。』《唐志》编年类有干宝《晋纪》四十卷,正史类又有干宝《晋书》二十二卷,自是重出。』」此作「干宝」是,从黄本改。
孙绰规旋以矩步,故伦序而寡状。
《校注》:「按『状』疑当作『壮』。舍人谓其『伦序寡壮』,盖如锺嵘《诗品序》之评为『平典似《道德论》』然也。兴公诗由《文馆词林》所载四首及江淹所拟者观之,确系『规旋矩步,伦序寡壮』。」范注:「孙兴公《游天台山赋》多用佛老之语,不甚状貌山水;与汉赋穷形尽貌者颇异。」牟注:「寡状,缺乏形象描绘。」按作「状」通。
殷仲文之孤兴。
「孤」,黄校:「疑作『秋』。」范校:「顾校作『秋』。」《校证》:「『孤』,何校、黄注云:『疑作秋。』……顾校作『状』。案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有『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之句。」《补正》:「『孤』,黄校云:『疑作秋。』此袭何焯说。按《文选》载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有『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句,何氏盖据此为言。然由江淹《杂体诗殷东阳》首标目为『兴瞩』,及所拟全诗观之,『孤』字不误。『孤兴』与下句『闲情』对。『孤兴』二字出《文赋》(《子苑》同今本)。」《考异》:「按:上有『独有』一辞,『孤』字不误。」按《论衡自纪》篇:「士贵故孤兴,物贵故独产。」《文选》卷十七陆机《文赋》:「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李善注:「短韵,小文也。言文小而事寡,故曰穷迹;迹穷而无偶,故曰孤兴。」《晋书隐逸孟陋传》:「陋少而贞立,清操绝伦,布衣蔬食,以文籍自娱。口不及世事,未曾交游,时或弋钓,孤兴独往,虽家人亦不知其所之也。」此作「孤兴」是,与下句之「闲情」相俪。
谢叔源之闲情。
《校证》:「畲本、王惟俭本、陈本、清谨轩钞本、日本刊本『闲』作『闲』。」《校注》:「按谢混之『闲情』,除《文选》所载《游西池》诗足以取证外,江淹《杂体诗谢仆射》首专以『游览』标目,亦可得其仿佛。」
遗风籍甚。
《校证》:「张之象本『籍』作『藉』。」《校注》:「『籍』,张本作『藉』。按《史记陆贾传》:『陆生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盛。』集解引《汉书音义》曰:『言狼籍甚盛。』《汉书》贾传作『籍甚』。是『藉』『籍』本通。然以《论说》篇『虽复陆贾籍甚』证之,则此亦当作『籍』,前后始能一律。」按《文选》卷三十六任昉《宣德皇后令》:「客游梁朝,则声华籍甚。」李善注:「《汉书》曰:陆贾游汉庭公卿间,名声籍甚。《音义》,或曰:狼籍,甚盛也。」

知音第四十八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冲)【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寻)【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踈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沈博绝丽之文」,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翫泽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赞曰:洪锺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流郑淫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集 校:

而崇己抑人。
黄本「人」下有「者」字。《义证》:「元刻本无『者』字。」《汇校》:「按:『者』字当有,上下一律。」按从黄本补。
魏氏以夜光为怪石。
「氏」,范校:「铃木云:梅本、闵本作『民』。」《校证》:「『民』原作『氏』,据凌本、梅六次本改。」《校注》:「『氏』,凌本、天启梅本、秘书本、张松孙本作『民』。按以上下文例之,『民』字是。《尹文子大道下》篇所谓魏之田父者也。此称『魏民』,犹《颂赞》篇之称『鲁民』然。」《补正》:「按『民』字非是。《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后不长而揠之者。』《抱朴子知止》『宋氏引苗』一语,即本于《孟子》。不作『人』而作『氏』,是『氏』与『人』一实。」按从《校证》改。
酝藉者见密而高蹈。
「藉」,范注本作「籍」,范校:「黄校作『藉』。」《校证》:「『藉』,纪本误『籍』。」《校注》:「『藉』,覆刻黄本、芸香堂本、翰墨园本、思贤讲舍本作『籍』。按『籍』字非是。已详《定势》篇『类乏(《补正》误作『灭』)酝藉』条。」《考异》:「藉、籍古通。」按《南史贼臣留异传》:「异善自居处,言语酝籍,为乡里雄豪。」可证作「酝籍」亦通,然不及「酝藉」为繁。《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颜注:「服虔曰:宽博有余也。师古曰:酝言如酝酿也。藉,有所荐藉也。酝音于问反。藉,才夜反。」又《匡张孔马传》赞:「传先王语,其酝藉可也。」颜注:「酝藉,谓如酝酿及荐藉,道其宽博重厚也。酝音于问反。藉音才夜反。」
酌沧波以喻畎?。
「?」,黄本作「浍」。《校证》:「冯本、汪本、畲本、作『?』,徐校作『浍』。」《补正》:「『浍』,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谢钞本作『?』。徐?校作『浍』。王批本作『 』。按『?』,字书所无,当以作『浍』为是。《尔雅释水》:『注沟曰浍。』《释名释水》:『注沟曰浍;浍,会也,小沟之所聚会也。』《史记夏本纪》『浍畎致之川』,集解:『郑注云:畎浍,田间沟也。』沧,沧海。沧波,沧海所扬之波。畎浍以小言,沧波以大言也。」《校注:「』亦以畎浍连文。」《考异》:「按:字书无『?』字,从『浍』是。」《义证》:「『畎浍』,田间小沟。《书益稷》:『浚畎浍距川。』孔传:『一亩之间,广尺深尺曰畎。』按《汉书李寻传》:「今汝﹑颍畎浍皆川水漂踊,与雨水并为民害。」颜注::「畎浍,小流也。许慎说广尺深尺曰畎,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川者,水贯穿而通流也。畎音工犬反。浍音工外反。」此作「浍」是,从黄本改。
然后能平理若冲。
「冲」,黄本作「衡」。《汇校》:「按:作『衡』是,『冲』为『衡』之形误。」按《国语周语下》:「是故先王之制锺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韦昭注:「钧,所以钧音之法也。以木长七尺者弦系之以为钧法。百二十斤为石。律,五声阴阳之法也。度,丈尺也。量,斗斛也。衡,称上衡。衡有斤两之数,生于黄锺。黄锺之管容秬黍千二百粒。粒百为铢,是为一龠。龠二为合,合重一两。故曰『律、度、量、衡于是乎生』也。」《文选》卷五十五刘峻《广绝交论》:「衡所以揣其轻重。」李善注:「《汉书》曰: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钧物平轻重也。」此作「衡」是。从黄本改。
斯术既形。
《校证》:「《广博物志》二九『形』作『行』。」《补正》:「按『行』字误。《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郑注:『言在所以感之也。术,所由也。形,犹见也。』《释文》:『见,贤遍反。』)即此语所本。《情采》篇赞『心术既形』,亦有力切证。」按杨说是。
观文者披寻以入情。
「寻」,黄本作「文」。《校证》:「『文』两京本作『寻』。《辨骚》篇、《时序》篇俱有『披文』语。《文选》陆士衡《文赋》:『碑披文以相质。』此彦和所本。两京本不可从,王惟俭本『文』又作『辞』,亦不可从。」《校注》:「『披文』,元本、活字本、两京本、胡本作『披寻』;训故本作『披辞』。按训故本是也。上句既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则此当作『观文者披辞以入情』,始能相应。」按《文选》卷五十八王俭《褚渊碑文》:「雅议于听政之晨,披文于宴私之夕。」李善注:「王廙《思逸民赋》曰:左披文以遘话,讲六艺之宏敷。」《梁书文学下陆云公传》:「(张缵书)翫古披文,终晨讫暮。」《魏书宗钦传》:「钦上东宫侍臣箴曰:……披文采友,叩典问津。」《陈书文学陆瑜传》:「(太子与詹事江总书)论其博综子史,谙究儒墨,经耳无遗,触目成诵,一襃一贬,一激一扬,语玄析理,披文摘句,未尝不闻者心伏,听者解颐。」《高僧传释道安传》:「乃共披文属思,妙出神情。」可证「披文」乃当时常语,本书《辨骚》篇亦云:「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疑此作「披寻」是,《宋书吴喜传》:「喜报书曰:前驱之人,忽获来翰,披寻狂惑,良深怅骇。」《魏书释老志》:「(神龟元年冬任城王澄奏)披寻旧旨,研究图格。」《南史梁本纪下简文帝纪》:「虽在蒙尘,尚引诸儒论道说义,披寻坟史,未尝暂释。」《高僧传译经下论》:「遂使空劳传写,永翳箱匣,甘露正说,竟莫披寻。」又《义解二竺僧敷传》:「(竺法汰与道安书)其义理所得,披寻之功,信难可图矣。」《义解三释僧肇传》:「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翫味。」《弘明集》卷七《朱昭之难夷夏论》:「披寻第目,则先诫臆说;建言肆论,则不觉情迁。」《颜氏家训勉学》篇:「博士一夜共披寻之。」王利器《颜氏家训校注》:「披寻,谓披阅寻讨,披即上文『握素披黄』之披,韩愈《进学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文选琴赋》注:『披,开也。』」从黄本改。
患识照之自浅耳。
《义证》:「按此处元刻本、两京本、黄本均作『自浅』,弘治本『自』作『目』,张之象本、梅本、凌本从之。何焯『自』作『目』。虽可两通,但仍以从元本作『自』为胜。《校证》、《校注》均失校。」
然而俗监之迷者。
「监」,范校:「铃木云:宜作『鉴』。」《校证》:「『鉴』原作『监』,铃木云:『宜作鉴。』案铃木说是。王惟俭本正作『鉴』。本赞『妙鉴乃订』语,即承此为言,亦作『鉴』。今据改。」《补正》:「按以上文『文情难鉴』,下文『夫唯深识鉴奥』,及赞中『妙鉴乃订』证之,铃木说是也。训故本正作『鉴』。当据改。」《考异》:「按:监,察也,领也,摄也。《韵会》通作鉴、鉴。《礼王制》:『天子使其大夫为之监,监于方伯之国。』上『监』读去,下『监』读平。又《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铃木说非。」按监通鉴,毋须改。
此庄周以笑折杨。
黄本「以」前有「所」字。《汇校》:「按:『以』(误,应为『所』字)字原脱,当据黄本补。」按从黄本补「所」字。
文质踈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
《校释》:「按两『异』字应作『奥』,后人据误本《楚辞》改此文耳。观下文『深识鉴奥』可知。」《义证》:「《文论选》注:『《史记屈原列传》:文质踈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集解》引徐广曰:异一作奥。』此『异』『奥』形近易误之证。……另外,《文心雕龙》中还两用『异采』字。《体性》篇:『壮丽者,高论鸿裁,卓烁异采者也。』《丽辞》篇:『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又引《斟诠》云:「按不改字自通。异采者,殊异之文采也。」按《楚辞九歌怀沙》:「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王逸注:「《史记》疏作踈。文采也。言己能文能质,内以疏达,众人不知我有异艺之文采也。《史记》余作吾。徐广曰:异,一作奥。」此作「异」是,「奥采」联文,古书罕见。未可以下文「深识鉴奥」而疑其误也。
其事浮浅。
范注:「其事浮浅,疑当作『不事浮浅』。」《校释》:「按『其』疑『匪』误,此言雄好深奥之文,匪从事于浮浅可知。故下曰『深识鉴奥,欢然内怿』也。」《校证》:「其事浮浅,范云:疑当作『不事浮浅』。今按疑当作『共事浮浅』,意谓扬雄自称心好沈博绝丽之文,则世俗之共事浮浅,亦可知矣。王惟俭本『其』下有□。」《校注》:「『其』下,《训故》本有一白匡。按今本上下文意不相应。『其』下疑脱一『不』字。」《补正》:「按此二句,承上『扬雄自称心好沈博绝丽之文』句立论,其下白匡当补一『不』字,始合文意。」《义证》引《斟诠》云:「『共事浮浅』,承上文『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而言,亦与上文屈平所谓『众不知余之异采』之意相偶。若如范杨二氏之校,则语意直致,上下文不相贯串矣。」吴林伯《商兑》:「『其事浮浅』,乃就上文引雄语论断,『其』下省略『不』字,实为『其不事浮浅』,正与下文『深识鉴奥』一贯。《论说》:『曹植《论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如其已』,犹《春秋左传》昭三十一年『不如其已』。古人为行文之便,自有省『不』之例。」《缀补》:「案『事』犹『于』也。『其于浮浅亦可知』,意谓扬雄决不好浮浅之文也。」《考异》:「按:范校可从,王校非。」按从范说补「不」字。
夫唯深识鉴奥。
《校证》:「『深识』疑当作『识深』。」徐复《文心雕龙正字》:「按『深识』疑当作『识深』,与『鉴奥』二字词性均同。」《校注》:「按『鉴奥』疑当乙作『奥鉴』,与『深识』对。《汉书叙传上》『渊哉深识』,《文选》卢谌《赠刘琨诗》『寄之深识』,王俭《褚渊碑文》『深识臧否』,并以『深识』为言。此云『深识奥鉴』,与《声律》篇之『练才洞鉴』,句法正相似也。」《义证》:「按『奥鉴』二字过于生硬。」《考异》:「按:王校可从。」按《高僧传》卷三论:「其后鸠摩罗什。硕学钩深,神鉴奥远。历游中土,备悉方言。」疑作「鉴奥」亦通。
譬春台之熙众人。
「熙」,《校证》本作「照」,并云:「『照』,王惟俭本作『熙』。」《义证》:「『熙』,《校证》本误印作『照』。《老子》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如登春台』亦作『如春登台』。『熙熙』,和乐声,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广哉熙熙乎』杜注。」范注:「俞樾《诸子平议》(平议《老子》)曰:『如春登台与十五章若冬涉川一律。河上公本作如登春台,非是。然其注曰: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然。是亦未尝以春台连文。其所据本亦必作春登台,今传写误倒耳。《文选闲居赋》注引此已误。』案如俞说,则彦和时已误矣。《释藏》卷八释道安《十二门经论序》:『世人游此,犹春登台。』是晋代尚不误也。」牟注:「《总术》篇『落落之玉』也是取河上公本,可见刘勰这里说『春台』是据河上公本《老子》。」按《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若享太窂,若春登台。」《校释》:「马叙伦曰:『熙』为『媐』之借字。《说文》:『媐,说乐也。』谦之案:『熙熙』,《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列子杨朱》篇『熙熙然以俟死』之『熙』字义同。『熙熙』即『嘻嘻』,《书钞》一五引《庄子》『熙』作『嘻』,《初学记》九、《事文类聚》后集二十引并作『嬉』。《晏子春秋》六『圣人非所与熙也』,本作『嬉』。熙、嘻、嬉义同,此云『众人熙熙』,亦即众人嘻嘻也。」又:「严可均曰:御注、王弼作『如春登台』,河上作『如登春台』。毕沅曰:『如春登台』,王弼、顾欢并同,明皇、易州石刻亦同。明正统十年道藏所刊明皇本始误作『登春台』,陆希声、王真诸本并误,今流俗本皆然矣。又李善《闲居赋》注引亦误。俞樾曰……蒋锡昌曰: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引河本经文作『如春登台』,正与宋河本合;俞氏谓河所据本必作『春登台』是也。顾本成疏『又如春日登台』,是成亦作『如春登台』。……王本、河本及各石本皆作『春登台』,盖古本如此,似未可据最后诸本擅改也。」按此作「熙」是。
乐饵之止过客。
《义证》:「梅注:『《老子》曰:乐与饵,过客止。』按此见第三十五章,王弼注:『乐与饵则能令过客止。』此谓音乐与食物,可使过客止步。何焯批:『饵或作肆。』谢恒抄本『乐』作『药』,冯校:『药当作乐。』」按《老子校释》:「杨树达曰:乐与饵,谓喜与人饮食。乐音洛,非谓音乐。」此作「乐」是,与上句「春」字相俪。
书亦国华,翫泽方美。
「泽」,黄校:「王作『绎』。」范注:「《左传》宣公三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翫泽,疑当作翫绎。」《校证》:「『绎』原作『泽』,据王惟俭本改。」《校注》:「『泽』,黄校云:『王作绎。』芸香堂本、翰墨园本误『绎』为『怿』。按训故本作『绎』,是。绎,寻绎也。《文选》王襃《四子讲德论》李注引马融《论语注》。」《考异》:「按:泽与上媚字为对文,服之媚,书之泽也,作『怿』非。」按《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注引鱼豢曰:「譬之朱漆,虽无桢干,其为光泽,亦壮观也。」疑此作「翫泽」是。
洪锺万钧。
「锺」,范校:「铃木云:闵本、冈本作『钟』。」《校证》:「王惟俭本、凌本、日本刊本『锺』作『钟』。」《补正》:「『锺』,何本、训故本、凌本、谢钞本、别解本、冈本、尚古本、冈本、文津本、王本、郑藏钞本作『钟』。按『锺』与『钟』通。《文选》张衡《西京赋》:『洪锺万钧。』薛注:『洪,大也。……三十斤曰钧。言大钟乃重三十万斤。』」

程器第四十九

  《周书》论士,方之梓材,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是以朴斲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而近代词人,务华弃实,故魏文以为「古今文人,(之)类不护细行」;韦诞所评,又历诋羣才。后人雷同,混之一贯,吁可悲矣!
  略观文士之疪:相如窃妻而受金,扬雄嗜酒而少筭,敬通之不循廉隅,杜笃之请求无厌,班固谄窦以作威,马融党梁而黩货,文举傲诞以速诛,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轻脆以躁竞,孔璋偬恫以麤踈,丁仪贪婪以乞(货)【贷】,路粹餔啜而无耻,潘岳诡祷于愍怀,陆机倾仄于贾郭,傅玄刚隘而詈台,孙楚佷愎而讼府,诸有此类,并文士之瑕累。文既有之,武亦宜然。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之盗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磬悬,丁路之贫薄哉!然子夏无亏于名儒,(璇)【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若夫屈贾之忠贞,邹枚之机觉,黄香之淳孝,徐干之沉默,岂曰文士,必其玷欤。
  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析)【折】者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焉。盖士之登庸,以成务为用。鲁之敬姜,妇人之聪明耳,然推其机综,以方治国,安有(大)【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彼扬马之徒,有文无质,所以终乎下位也。昔庾元规才华清英,勋庸有声,故文艺不称;若非台岳,则正以文才也。【文】武之术,左右惟宜,郄縠敦《书》,故举为元帅,岂以好文而不练武哉!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刚)【弸】中,散(悉)【采】以彪外,楩柟其质,豫章其干,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
  赞曰:瞻彼前修,有懿文德。声昭楚南,采动梁北。雕而不器,贞干谁则。岂无华身,亦有光国。

集 校:

垣墉立而雕杇附。
范校:「铃木云:嘉靖本、梅本『杇』误作『朽』;闵本、冈本、王本、张本作『墁』。」《校证》:「『杇』冯本、张之象本、梅本、误作『朽』;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凌本、梅六次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作『墁』。《说文》:『杇,所以涂也。秦谓之杇,关东谓之墁。』」《补正》:「『杇』,弘治本、汪本、畲本、张甲本、万历梅本、谢钞本作『朽』,张乙本作『巧』;何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尚古本、冈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墁』。按元本、活字本、训故本作『杇』;《喻林》八八引作『圬』。是『朽』为『杇』之误,『巧』为『圬』之误。『圬』,『杇』之或体。当以作『杇』为正。《论语公冶长》篇:『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集解引王肃曰:『杇,镘也。』《史记仲尼弟子传》『杇』作『圬』,『镘』作『墁』(《汉书董仲舒传》引作『圬』,颜注作『镘』)。即此『雕杇』二字之所自出。《尔雅释宫》:『镘谓之杇。』郭注:『泥镘。』《释文》:『镘,本或作槾。』《说文》木部:『杇,所以涂也。秦谓之杇,关东谓之槾。』何本等作『墁』,其义虽通,恐非舍人之旧。《子苑》九八引作『杇』,其时已在何本之前矣。」《考异》:「按:铃木误。检梅本元作『墁』不作『朽』。考『朽』为『杇』之形误,『墁』与『杇』谊同。《论语集解》引王曰:『杇,镘也。』皇侃本『镘』作『墁』。梅本是。」按《论语正义》:「『杇』,黄本、释文并作『圬』,《说文》有『杇』无『圬』,『圬』乃『杇』之俗。《玉篇》作『杅』,隶体小变。宋石经作『朽』,此形近之讹。……『杇镘』者,《尔雅释宫》:『镘谓之杇。』李巡曰:『镘一名杇,涂工作具也。』郭璞云:『泥镘,言用泥以镘也。』《说文》木部:『杇,所以涂也。秦谓之杇,关东谓之镘。从木,亏声。镘,杇也,从木,曼声。』金部:『镘,铁杇也。从金,蔓声。』……案杇、镘同物异名,用以涂墙,故亦谓涂墙之人为杇人,《左传》称『杇人以时』是也。」此作「杇」是。
而近代词人。
《校证》:「『辞』,王惟俭本作『词』。」
故魏文以为古今文人之类不护细行。
黄校:「『之』字衍。」《校证》:「『人』下原有『之』字,梅、徐、冯并云:『之字衍。』王惟俭本、《文通》二五无『之』字。按魏文《与吴质书》本无『之』字,今据删。」《校注》:「黄校云:『之字衍。』此沿梅校。谢兆申云:『之字似衍。』徐?云:『无之字便不成文,伯元(即谢兆申)以为衍,非是。若去之字,类字连下句读,亦通。』冯舒云:『文人下衍之字。』按『之』字确为衍文,于『人』下加豆。曹丕《与吴质书》本无『之』字。训故本无『之』字,是也。《文通》二五引同。当据删。凌本无『之』字,盖据梅校删(文溯本剜减『之』字)。」《考异》:「按:语出魏文《与吴质书》,作『类不护细行』,无『之』字。」《汇校》:「按:既直引『魏文』,当以《与吴质书》为准。」按《文选》卷四十二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周书》卷三十八史臣曰:「魏文帝有言:『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其吕思礼、薛憕之谓也?」《隋书文学传》史臣曰:「魏文有言『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信矣!」所引均无「之」字,此「之」字为衍文无疑。从《校证》删。
敬通之不循廉隅。
《校注》:「按『循』当作『修』,『修』与『修』通,『循』盖『修』之误古籍中多有此例。《汉书扬雄传》:『不修廉隅。』又《元后传》:『(王)禁有大志,不修廉隅。』《晋书王国宝传》:『少无士操,不修廉隅。』萧伦《隐居贞白先生陶君碑》:『含章贞吉,不修廉隅。』《文苑英华》八七三。并其证也。」《考异》:「按:循,《说文》:『行顺也。』《尔雅释诂》:『率,循也。』《史记循吏列传》:『奉职循理,亦可为治。』《广雅》:『循,述也。』与『修』字义近而用同。且『循』『修』二字有轻重深浅程度之略别,『循』字不误,杨校非。」《义证》:「按『廉隅』指品行方正,有节操。《礼记儒行》:『近文章,砥砺廉隅。』」此作「循」通,毋须改。
仲宣轻脆以躁竞。
《校证》:「『轻脆』疑作『轻侻』。」《校注》:「范文澜云:『王粲轻脆躁竞,未知其事。韦诞谓其肥戆,疑脆、肥皆竞之讹也。《体性》篇云仲宣躁锐。』按《体性》篇『仲宣躁锐』之『锐』当作『竞』已详彼篇校注。《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刘)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裴注:通侻者,简易也。不甚重也。』『侻』与『脱』通。韦诞谓其「肥戆」之「肥」字,亦「脱」之误。疑此处『脆』字为『脱』之形误。《后汉书列女曹世叔妻传》:『(《女诫》:)若夫动静轻脱。』《晋书羊祜传》:『军师(按应作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南齐书谢朓传》:『江夏萧宝玄年少轻脱。』《广弘明集》释法云《上昭明太子启》:『退思轻脱,用深悚惧。』《颜氏家训风操》篇:『不可陷于轻脱。』并以『轻脱』为言。舍人称『仲宣轻脱』与刘表之以为『通侻』同,皆谓其为人简易也。」《缀补》:「《广雅释诂一》:『脆,弱也。』『轻脆』犹『轻弱』也。魏文帝《与吴质书》:『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刘)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两『弱』字并与此『脆』字同义。」《斟诠》:「《颜氏家训文章》篇云:『王粲率躁见嫌。』『率』即轻脱,『躁』即躁竞。躁竞,谓躁急竞胜也。」《考异》:「按:左思《魏都赋》:『禀质遳脆。』犹轻脆也。与轻侻皆简易之貌,『脆』字不误,王校非。」按《汉书沟洫志》:「成帝初,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与兖州东郡分水为界,城郭所居尤卑下,土壤轻脆易伤。」《晋书石苞传》:「(晋武帝)诏曰:吴人轻脆,终无能为。」此作「脆」通,仲宣体弱早亡,史有明文。毋须改。
孔璋偬恫以麤踈。
「偬」,黄本作「憁」。《校注》:「按『憁恫』当与『謥詷』同。《三国志魏志程昱传附孙晓传》:『其选官属,以谨慎为粗疏,以謥詷为贤能。』又《臧霸传》:『从事謥詷不法。』《玉篇》言部:『謥,謥詷,言急也。』」《考异》:「按:惚为憁之俗体。《类篇》,謥詷急言。《后汉书皇后纪》:『轻薄謥詷。』注云:『忽遽也,音同。』疑惚恫当作謥詷。又按:惚见《老子》,恫见《诗大雅》。惚有微妙不测之意,而恫有呻吟意,故从『謥詷』为是。」《斟诠》:「憁恫,犹言奔竞。《抱朴子交际》:『憁恫官府之间。』」按《集韵》:「偬同惚。」《说文》无「惚」字,当以 「偬」为正。
丁仪贪婪以乞货。
《校注》:「按『货』字与上『黩货』重出,疑为『贷』之形误。《史记孔子世家》:『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又《王翦传》:『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又《韩王信传》:『旦暮乞贷蛮夷。』《梁书任昉传》:『世或讥其多乞贷。』《盐铁论疾贪》篇:『乞贷长吏。』并以『乞』『贷』连文。」《汇校》:「按:作『贷』是。」按《论衡商(适)虫》篇:「被刑乞贷者,威胜于官,取多于吏。」黄晖《校释》:「《后汉书桓谭传》,谭上疏曰:『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即此所谓。」此作「乞贷」义长,据杨说从《汇校》改。
潘岳诡祷于愍怀。
「祷」,黄本作「诪」。《校证》本作「潘岳诡诪于怀愍」,并云:「『诪』,旧本作『祷』,黄注本改『诪』。又『怀愍』,原作『愍怀』,今乙正。」《补正》:「『诪』,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作『祷』。《汉魏诗乘总录》、《子苑》、《文通》二五引同。按『祷』字是。『诡祷』,即《晋书愍怀太子传》所载『贾后将废太子,……使黄门侍郎作书草,若祷神之文』者,是也。」《考异》:「此指潘岳草祷神之文。受贾后之旨,以害愍怀太子也。诡祷本此,『祷』字不误。又诪,音詶,见《说文》。《书无逸》:『诪张为患。』又与『筹』通,《玉篇》:『诪,张诳也。』黄本作『诪』,非。王校从黄本改尤非。」《义证》:「黄注:『《晋书愍怀太子传》:贾后将废太子,诈称上不和。召太子置别室,逼饮醉之。使潘岳作书草若祷神之文,有如太子素意,因醉而书之。令小婢以纸笔及书草使太子依而写之,后以呈帝,废太子。』《校证》改『愍怀』为『怀愍』,误。」
孙楚佷愎而讼府。
「佷」,黄本作「狠」,黄校:「汪作『佷』。」《补正》:「『狠』,冯本、汪本、两京本作『佷』,王惟俭本作『恨』,日本刊本作『悢』。」《校注》:「『狠』,黄校云:『汪作佷。』冯舒校作『佷』。按『佷』字是。元本、弘治本、活字本、张本、两京本、胡本亦并作『佷』;《汉魏诗乘总录》、《子苑》引同。《逸周书谥法》篇:『愎佷与佷愎同遂过曰刺。』《易林恒之噬嗑》『狼戾复与愎通佷。』并其证也。」《缀补》:「案『狠愎』字正作『很』,『佷』、『狠』并俗。」《考异》:「按:『佷』又作『很』,『狠』为『很』之俗体。梅本作『狼』为形近之讹,从『很』是,俗不作『狠』。」按《晋书甘卓传》:「卓转更很愎,闻谏辄怒。」
诸有此类。
《校注》:「按『有』当作『如』,盖涉次行而误者。《通变》篇有『诸如此类』语。」《义证》引斯波六郎云:「『有』疑当作『如』。」《缀补》:「『有』,犹『如』也(有、如同义,吴昌莹《经词衍释三》有说)。」《补正》:「按『类』,疑当作『颣』。《说文》纟部:『颣,丝节也。』段注:『节者,竹约也。引申为凡约结之称。丝之约结不解者说颣。引申之,凡人之愆尤皆曰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忿颣无期。是也。』《淮南子说林》篇:『若珠之有颣,玉之有瑕。』以『颣』与『瑕』对言,是『颣』、『瑕』可互训。《老子》第四十一章:『夷道曰颣。』《释文》:『(颣)雷对反。简文云:颣,疵也。』《玉篇》纟部:『颣,力对切。丝节不调。』《通变》篇有『诸如此类』语,改『有』为『如』亦可。」按《魏书刑罚志七》:「(太和十一年秋八月诏)律文刑限三年,便入极默。坐无太半之校,罪有死生之殊。可详案律条,诸有此类,更一刊定。」此作「有」通。后文有「瑕累」二字,《补正》所疑,亦非。
璇冲不尘乎竹林者。
「璇」,黄本作「浚」。《校证》:「冯本、汪本、畲本、两京本『浚』误『璇』,徐校『浚』。」《义证》:「按元刻本作『璇』。」《考异》:「按:王戎字浚冲,见《晋书》,从浚是。」按《晋书王戎传》:「王戎,字浚冲,琅邪临沂人也。」从黄本改。
此江河所以腾涌。
《校注》:「『涌』,顾广圻校作『涌』。按『涌』为『涌』之或体,顾校是。」按《文选》卷十一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玄醴腾涌于阴沟,甘灵被宇而下臻。」张载注:「醴泉出地,故曰阴沟也。」作「涌」是。
涓流所以寸析者也。
「析」,黄本作「折」。《汇校》:「按:『析』为『折』之形误,作『折』是。」按从黄本改。寸折
名之抑扬。
《义证》:「『抑扬』,《校证》本误作『扬抑』。」
安有大夫学文。
「大」,黄本作「丈」。《校注》:「『丈』,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胡本并作『大』。按此文为反应上文『鲁之敬姜,妇人之聪明耳』之词,『大』字非是。《诸子》篇赞『丈夫处世』,元本、活字本等亦误『丈』为『大』也。」(按此条新版中华书局《赠订校注》及江苏古籍版《校注拾遗补正》均无。)《义证》:「按元刻本、弘治本亦作『大』。」《汇校》:「按:作『丈』是。」按从黄本改。
武之术,左右惟宜。
黄本「武」前有「文」字。《汇校》:「按以下文『岂以好文而不练武哉』、『习武而不晓文也』验之,『文』字当有。」按《义证》引吴林伯《文心雕龙诸家校注商兑》云:「《司马法》:『文与武,左右也。』」明「文」字当有。从黄本补。
郄縠敦书。
「郄」,黄本同,范注本作「却」,范校:「铃木云:『却』当作『郄』,黄氏原本不误。」《校证》:「汪本、畲本、两京本,『敦』误『郭』。」按《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侯)于是乎搜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郄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孔颖达疏:「说,谓爱乐之;敦,谓厚重之。心说礼乐,志重《诗》《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同悦。《礼记乐记》『乐者敦和』,郑注谓『敦和,乐贵同也』,是敦有贵意。盖假为惇,《说文》:『惇,厚也。』经、传多以敦为之。《后汉书郑兴传》,『杜林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敦悦《诗》《书》』,即用此义。俞樾《平议》读为《诗閟宫》(《鲁颂》)『敦商之旅』之敦,治也,亦通。」此作却、郭均误。
固宜蓄素以刚中。
「刚」,黄本作「弸」,范校:「黄云:案冯本校『刚』。」《校证》:「『弸』,陈本、锺本、梁本、梅本、梅六次本、日本刊本、张松孙本作『绷』。冯本、汪本、两京本、冯校本作『刚』。案《扬子法言君子》篇:『弸中而彪外。』此彦和所本。《司隶校尉鲁峻碑》:『弸中独断,以效其节。』亦作『弸中』。《说文》:『弸,弓强貌。』引伸为凡强之称,作『绷』作『刚』皆误。」《校注》:「『弸』,元本、弘治本、汪本、张本、两京本、王批本、胡本作『刚』;谢钞本作『纲』,冯舒校改『刚』。何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作『绷』,《文通》引同。畲本、训故本、四库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并作『弸』。按『刚』、『绷』字皆误。《法言君子》篇:『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李注:『弸,满也。』即舍人『弸中』二字所本。下句亦用「彪外」二字。《隶释鲁峻碑》:『弸中独断,以效其节。』亦可证。」《考异》:「按:从『弸』是,见杨子《法言君子》篇。《说文》:『弸,弓强貌。』『刚』亦通。」按《法言君子》篇:「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般之挥斤,羿之激矢,君子不言,言必有中也;不行,行必有称也。」李轨注:「弸,满也;彪,文也。积行内满,文辞外发。」汪荣宝《义疏》:「按:《说文》:『弸,弓强貌。』引伸为凡强之称。《司隶校尉鲁峻碑》云:『弸中独断,以效其节。』『弸中』字用此,似即以为强中之意,疑本侯芭注旧义。弘范训为满者,《甘泉赋》云:『帷弸彋其拂汩兮。』孟康云:『弸彋,风吹帷帐鼓貌。』是弸有充满之意。古亦以『凭』为之。《离骚》:『凭不厌乎求索。』王注云:『楚人名满曰凭。』凭即弸也,声转为『彭』,《易大有》:『九四,匪其彭。』《释文》引干云:『彭亨,骄满貌。』俗字作『膨』。《广韵》:『膨脝,胀貌。』」作「刚中」亦通,见《易蒙卦》,然验之下文,此作「弸」是。从黄本改。
散悉以彪外。
「悉」,黄本作「采」,黄校:「元作『悉』,龚仲和改。」《校证》:「『采』原作『悉』,梅据龚方中改,徐校同。案王惟俭本作『采』,不误。」《校注》:「『采』,黄校云:『元作悉,龚仲和改。』此沿梅校。谢兆申校作『采』。徐?校同。按『采』字是。何本、训故本、梁本、谢钞本正作『采』;《喻林》八七、《文通》引同。」《考异》:「按:上言『蓄素』,此言『散采』,从梅本是。」按从黄本改。
负重必在任栋梁。
「负」,黄校:「元作『贤』,龚改。」《校证》:「『负』原作『贤』,梅据龚改。案冯本、两京本、王惟俭本作『负』,今据改。」《补正》:「按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梁本、谢钞本并作『负』,未误。龚改是也。《喻林》、《子苑》、《文通》引,亦并作『负』。」

序志第五十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夫,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效)【取】邹奭之群言雕龙也。(天)【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颖)【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禀性五(行)【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踰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辨)【辩】哉,不得已也!
  余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踰立,则(常)【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曰】: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民】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玚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巧)【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云亦)【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品别区分,原始以表(时)【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一)【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必笼圈条贯,摛神(往)【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怡畅)【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可胜数矣。及其品(列)【评】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缾管,何能(规)矩【矱】。茫茫往代,既沈余闻;眇眇来世,傥尘彼观也。
  赞曰: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集 校:

文心者。
黄本「文心」前有「夫」字。《校证》:「汪本、两京本、王惟俭本无『夫』字。」《汇校》:「按:以『夫』字作为篇首起句,是彦和常用句式:《征圣》篇『夫作者曰圣』、《正纬》篇『夫神道阐幽』、《章表》篇『夫设官分职』……并以『夫』为篇首起句。此处亦当据黄本增。」按从黄本补「夫」字。
心哉美矣夫,故用之。
黄本无「夫」字,「之」后有「焉」字。黄校:「一本(故)上有『夫』字;(焉)元脱,按《广文选》补。」《义证》引梅注云:「『焉』字符脱,按《广文选》补。」《补正》:「冯本、汪本、畲本、两京本、王惟俭本、《梁书》本传『故』上有『夫』字。」又:「『焉』字原脱,梅案《广文选》四二补。案王惟俭本、《梁书》有『焉』字。」《校注》:「黄校云:『一本(故)上有夫字;(焉)元脱,按《广文选》补。』《梁书刘勰传》、畲本、训故本、谢钞本并有『夫』字『焉』字;胡氏《续文选》、《经济类编》五四、《广文选删》十一、《汉魏六朝正史文选》十九同。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张本、两京本、胡本、王批本并有『夫』字。《广文选》同。按寻绎语气,当以有『夫』字为胜,属上句读。《礼记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夫。』又:『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又:『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矣夫。』又《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又《宪问》:『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法言学行》篇:『礼义之作,有以矣夫。』又:『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按此二「夫」字中华书局增订校注本俱误作「乎」)并『矣夫』连文之证。如以『夫』属下句读,则顿失语气摇曳之势矣。」《缀补》:「案明冯琦《经济类篇》五四引作『心哉美矣,夫故用之焉』。《梁书刘勰传》同。『夫故』复语,夫犹故也。《庄子应帝王》篇:『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又见《列子黄帝》篇)《论衡死伪》篇:『先君必欲一见羣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见之于是也。』亦并以『夫故』连文,与此同例。黄本无夫字,非也。明嘉靖本作『心哉美矣,夫故用之』,脱『焉』字。」《斟诠》:「夫故,复语,『夫』亦『故』也,说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十『夫』字条。」《义证》:「按裴氏《集释》专释先秦两汉之书,未必适用于齐梁。」按《法言学行》:「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陈仲夫《法言义疏》点校:「『有矣』,习俗误以下文『夫』上属,与『有矣』连读,汪氏仍之,而颇觉其非,故曰『于义可疑』,而以『夫』字为从前校书者所妄增。今正以『夫』为发语词,与下文『未有』连读,于义固无可疑,汪氏按语以为『有』当作『鲜』,『夫』字系妄增者,差矣。」此「夫」字属上属下均通,古书例多,不复举。「焉」字应有,从黄本补。
岂效邹奭之群言雕龙也。
黄本「效」作「取」,「邹」作「驺」。《校证》:「『岂』读为『冀』,《文选》曹子建《朔风》诗:『岂云其诚。』李注引《苍颉》云:『岂,冀也。』《礼记檀弓下》《释文》:『「庶觊」音冀,本又作「几」,音同。』《史记滑稽传》:『几可谓非贤大夫哉!』『几』即『岂』借字,此又『几』『岂』通用之证。」又:「『取』,两京本作『效』,《读书引》十二同。徐校亦同。」《义证》:「按元刻本、弘治本以下,『取』均作『效』。」又:「按元刻本、训故本『驺』作『邹』。『之』字,畲本、训故本、《广文选》四二引并无。」《补正》:「『取』元本、弘治本、汪本、张本、两京本(按《校注》本此下有王批本》、何本、胡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效』;《读书引》十二、《莒州志》十三同。按《梁书》、活字本、畲本、训故本、四库本并作『取』;《广文选》、《续文选》、《经济类编》、《广文选删》、《汉魏六朝正史文选》同。《原道》篇『取象乎河洛』,《奏启》篇『取其义也』,《书记》篇『取象于夬』,又『盖取乎此』,其『取』字义与此同,则作『效』非是。」《考异》:「按:言岂取者,是用『雕龙』一辞,而非效法雕龙之体,从『取』为长。」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集解》:「刘向《别录》曰: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汉书艺文志》:「《邹奭子》十二篇。」原注:「齐人,号曰雕龙奭。」《后汉书崔骃传》赞:「崔为文宗,世禅雕龙。」李贤注:「《史记》曰:『谈天衍,雕龙奭。』刘向《别录》曰:『言邹奭修饰之文若雕龙文也。』禅谓相传授也。」《论衡案书》篇:「齐有三邹衍之书,瀇洋无涯,其文少验,多惊耳之言。」黄晖《校释》:「先孙曰:『三邹衍』当作『三邹子』。《史记孟子荀卿传》说齐有三驺子,(驺、邹字通。)衍其一也。晖按:『衍』当作『子』,是也。『三』疑当作『二』。《汉志》不见邹忌书,《史记孟荀传》亦只言其以琴干威王耳。《汉志》阴阳家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并邹衍所说。又《邹奭子》十二篇。《史记孟荀传》曰:『邹衍观阴阳消息,作怪迂之变,其语闳大不经。』《别录》曰:『邹奭者,颇采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文具难胜。』(《御览》四六四。)」《文选》卷三十六任昉《宣德皇后令》:「(萧衍)文擅雕龙,而成辄削槀。」李善注:「《说文》曰:擅,专也。《七略》曰:邹奭子,齐人。齐为之语曰『雕龙赫赫』,言邹奭之术,文饰之若雕镂龙文。」刘良注:「言专擅于文,若雕龙之彩饰。成也,则辄削除其槀草之本。」《时序》篇:「驺奭以雕龙驰响。」《梁书》本传亦作「驺」,无「之」字,驺与邹通,疑此原作驺。「效」字从黄本改。
天宇宙绵邈。
「天」,黄本作「夫」。《校证》:「『绵』,两京本作『寥』。」《汇校》:「按:作『夫』是,,『天』乃『夫』之残。」按从黄本改。又按《庄子大宗师》郭象注:「绵邈深远,莫见其门。」《类聚》卷八引晋孙绰《望海赋》曰:「洲渚迢递以疏属,岛屿绵邈以牢罗。」又卷二十六引晋陆机《遂志赋》曰:「仰前踪之绵邈。」《弘明集》卷二《明佛论》:「诸法皆空,宿缘绵邈,亿劫乃报乎。」《文选》左思《吴都赋》刘逵注:「绵邈,广远貌。」两京本作「寥邈」者,非是。
黎献纷杂。
《校证》:「『黎』,两京本误『文』。《尚书益稷》:『万邦黎献。』伪孔传:『献,贤也。』此彦和所本。《大诰》:『民献有十夫。』《封禅》篇亦有『黎献』语。」《校注》:「『黎』,两京本、胡本作『文』。按『文』字与下文不应,非是。《书益稷》:『万邦黎献。』此『黎献』二字所自出。《封禅》篇曾用之。《诸子》篇:『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语意与此略同,亦可证。」《补正》:「王批本同今本。」《注订》:「黎献,黎民之贤者也,见《书》蔡注。」按《文选》卷二十四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受命自天,奄有黎献。」李善注:「《尚书》曰: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孔安国曰:黎,众也。献,贤也。」验之后文,此作「黎献」是。
拔萃出颖。
「颖」,黄本作「类」。《义证》:「『类』字,元刻本、弘治本作『颖』。」《校证》:「『类』,汪本、两京本误『颖』。《孟子公孙丑》篇:『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此彦和所本。」《校注》:「『类』,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两京本、胡本、谢钞本作『颖』。谢兆申云:『似作类。』冯校作『类』。按《孟子公孙丑》篇:『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即此语所本。则作『颖』者非也。」《补正》:「《三国志蜀书蒋琬传》:『琬出类拔萃,处羣僚之右。』亦可证。」按《三国志吴书十》评曰:「陈表将家支庶,而与冑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魏书宋弁传》史臣曰:「宋弁以才度见知,迹参顾命,拔萃出类,其有以哉。」《隋书儒林传》序:「于时旧儒多已凋亡,二刘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莫之能测。」作「颖」者,形近致误。从黄本改。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
《校证》:「《广文选》原校云:『性或作圣。』『居』,两京本作『遏』,误。李详云:『孔融《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此彦和所本。」《校注》:「『居』,两京本、胡本作『遏』。按『遏』字非是。《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是其证。又陆机《叹逝赋》:『时飘忽其不再。』」按《老子》第二章:「万物作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作「居」是。
夫有肖貌天地。
「有」,黄校:「衍。」范校:「铃木云:梅本『有』作『自』,校云:『曹改。』《梁书》『有』字、『自』字并无。」《义证》「元刻本、弘治本『夫』下有『有』字。」《札记》:「此数语本《汉书刑法志》。彼文曰:『夫人肖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则此『有』字当作『人』字。」范注:「《汉书刑法志》:『夫人肖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此彦和所本。『有』,是『人』之误。」《校释》:「此彦和用《汉书刑法志》。彼文曰:『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此文『有』字一作『自』,皆『肖』字之误而衍者。」《校证》:「『夫』下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梅本、黄注本、《读书引》有『有』字,谢云:『有宜作其。』梅云:『衍。』梅六次本,据曹改『有』为『自』,日本刊本从之。畲本、王惟俭本、《天中记》三七、《广文选》、《梁书》并无『有』字或『自』字,今据删。」《缀补》:「《天中记》三七、《经济类编》、《喻林》八六引此并无『有』字,《梁书》同。『有』盖肖字之误而衍者。」《补正》:「按《梁书》、畲本、训故本并无『有』字;《广文选》、《天中记》三七、《经济类编》、《喻林》八六、《广文选删》、《汉魏六朝正史文选》同。是也。文溯本剜去『有』字。《列子杨朱》篇:『杨朱曰:人肖天地之类(当作?),怀五常之性,有生之最灵者也。』张注:『肖,似也。……性禀五行也。』《汉书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颜注:『宵义与肖同,……?,古貌字。五常,仁、义、礼、智、信。并足证今本『夫』下『有』字确为衍文。」《考异》:「按:《梁书》删是。」按《文选》卷五十四引梁任昉《为梁公请刊改律令表》曰:「夫肖貌天地,禀灵川岳。」亦无「有」字,此无「有」字是。从《校证》删。
禀性五行。
「行」,黄本作「才」,黄校:「一作『行』。」范校:「黄云:《梁书》作『才』。」《校证》:「案作『才』是,《程器》篇:『人禀五材。』《梁书》亦作『才』。」徐复《文心雕龙正字》:「按作『行』字是。《原道》篇云:『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语与此同。惟《程器》篇有『人禀五材』句,则作『才』亦通。」《校注》:「按『才』、『行』于此并通。然以《程器》篇『人禀五材』材与才通例之,作『才』是也。」《补正》:「按『行』字是。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畲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冈本、尚古本、王本、张松孙本、郑藏钞本、崇文本并作『行』。《荀子非十二子》篇:『按往旧造说,谓之五行。』杨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是『五行』与『五常』义同。『肖貌天地,禀性五行』,意即『人肖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也。」《考异》:「按:《程器》篇:『人禀五材。』材同才,从『才』是。」《义证》:「『五才』元刻本、弘治本以下均作『五行』,黄注本改。按『五才』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后汉书马融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按《宋书律历志中》:「夫阴阳二气,陶育羣品,精象所寄,是为日月。羣生之性,章为五才,五才之灵,五星是也。」《文选》卷十二郭璞《江赋》:「咨五才之并用,寔水德之灵长。。」李善注:「左氏《传》,宋子罕曰:天生五材,人并用之,废一不可。杜预曰:金、木、水、火、土也。」此作「才」义长,从黄本改。
拟耳目于日月。
《补正》:「『拟』,两京本作『娱』。按『娱』字非是。拟,比也。《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赞》颜注。《灵枢经邪客》篇:『天有日月,人有两目。』《文子九守》篇:『耳目者,日月也。』《淮南子精神》篇:『是故耳目者,日月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耳目戾戾,象日月也。』以上二书范注曾引之。《论衡祀义》篇:『日月犹人之有目。』《孝经援神契》:『两目法日月。』(《开元占经》一一三引)」《义证》引《注订》云:「拟耳目于日月者,极其明也;方声气于风雷者,大其志也。」此作「拟」是。
方声气于风雷。
「于」,黄本作「乎」。《校证》:「冯本、两京本『乎』作『于』。」《义证》:「元刻本、弘治本、两京本『乎』作『于』。」按二字均可。
形同草木之脆。
范校:「铃木云:《梁书》『同』作『甚』。」《校证》:「畲本、王惟俭本、《天中记》、《广文选》、《梁书》『同』作『甚』。」《校注》:「『同』,梅校云:『《梁书》作甚。』冯舒校同。徐?校作『甚』。按畲本、训故本作『甚』;《广文选》、《天中记》、《经济类编》、《喻林》、《广文选删》、《汉魏六朝正史文选》同。下句云:『名踰金石之坚。』疑『甚』字是。」《汇校》:「按:『甚』与『踰』对,作『甚』较胜。」按作「同」通,毋须改。
岂好辨哉。
「辨」,黄本作「辩」。《校注》:「『辩』,元本、弘治本、汪本、张甲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合刻本、汇编本、尚古本、冈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辨』;《读书引》、《莒州志》同。按『辨』字非是。《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即此文所本,原是『辩』字。《梁书》、元本、活字本、畲本、张乙本、梅本、凌本、秘书本、谢钞本、四库本、张松孙本,亦并作『辩』,《广文选》、《经济类编》、《广文选删》、《汉魏六朝正史文选》同,未误。」《义证》:「此处杨氏校语于元本两歧。按元刻本此字稍嫌模糊,但仍可确定为『辨』字。」按《论衡答佞》篇:「人主好辨。」黄晖《校释》:「(辨)通『辩』。」此处既本《孟子》,则作「辩」是。从黄本改。
余生七龄。
范校:「铃木云:梅本校云:《梁书》无『生七龄』以下十四字。」《校证》:「畲本、《广文选》、《梁书》无『予生七龄』以下十四字。」
则常梦执丹漆之礼器。
「则常梦」,黄本作「则尝夜梦」。范校:「铃木云:《梁书》无『则』字。」《校证》:「《梁书》无『则』字。(尝)汪本、张之象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崇文本、《读书引》作『常』。汪本、张之象本无『夜』字。元本、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无『执丹漆』至『观澜而』三百二十二字。徐云:『梦字下脱落三百余字,杨用修补。』器案:宋本此处亦当是脱一页,以今所见元本行款推之,当脱四百字,杨用修所补三百二十二字,乃据《梁书》耳,然此亦愈于阮华山辈之自我作故矣。」《义证》:「元本、弘治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无『夜』字,『梦』字以下缺三百二十二字,下接『(观澜而)索源』。」《缀补》:「《梁书》、《南史刘勰传》并无『则』字,盖涉上文『则攀而采之』而衍。」《汇校》:「按『则』字实衍,从王叔珉(《缀补》)说据《梁书》、《南史》本传删;『常』乃『尝』之音误,从黄本改。『夜』字脱,据黄本增。『梦』字下脱落文字,据黄本补三百二十二字。」按从《汇校》改、补、删。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
范校:「铃木云:《御览》无『且而』、『乃怡然』五字。」《校证》:「王惟俭本无『乃』字。纪本『也』误『哉』。《御览》六○一引《梁书》,此句上有『曰』字。」《缀补》:「案《御览》六百一引《梁书》、《南史》并作『寤而喜曰』。」《校注》:「《御览》六百一引《梁书》『喜』下有『曰』字。今《梁书》无。按《南史》勰传亦有『曰』字。寻绎文气,当以有『曰』字为胜。」按依杨说据《南史》勰本传补「曰」字。
大哉圣人之难见也。
「也」,黄本同,范注本作「哉」,范校:「铃木云:《梁书》、《御览》、嘉靖本、闵本、冈本『哉』作『也』。」《校注》:「按芸香堂本、翰墨园本『也』误作『哉』,非是。思贤讲舍本已改作『也』。」
乃小子之垂梦欤。
《校证》:「《广文选》、《读书引》、《梁书》『乃』作『乃』。王惟俭本『欤』作『与』。」
自生人以来。
「人」,范校:「铃木云:《御览》作『灵』。」《校释》:「鲍崇城刻《太平御览》六百一引《梁书》作『生灵』,今《梁书》作『人』,《南史》作『灵』,疑本作『民』,盖用《孟子公孙丑》篇『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作『人』者,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校证》:「『人』当作『民』,传钞者避唐讳改。《孟子公孙丑》篇:『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此彦和所本。《南史》本传、《御览》引《梁书》作『灵』」《校注》:「『人』,《南史》作『灵』。按『灵』字非是。『人』当作『民』,盖唐避太宗讳而未校复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子贡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即此文之所自出。《原道》篇『晓生民之耳目矣』,亦作『生民』。」《汇校》:「按:杨说是,当据改。」按从《汇校》改。
莫若注经。
《校证》:「梅本、王惟俭本、陈本、《广文选》『注』作『注』。」按《说文》无「注」字,《玉》篇:「注,解文意也。」《广雅释言》:「注,疏也。」乃后起字,通「注」。
弘之已精。
《校证》:「张松孙本、纪本、《读书引》『弘』作『宏』,避清讳。」《补正》:「『弘』,张松孙本、王本、芸香堂本、翰墨园本、思贤讲舍本作『宏』;《读书引》、《莒州志》同。按诸本作『宏』,避清讳也。四库本作?,缺末笔。」
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范校:「铃木云:《御览》无此二句。」
实经典枝条。
《校证》:「《御览》引《梁书》,『枝条』作『之条枝』。」《校注》:「按今《梁书》、《南史》勰传并同今本,《御览》所引非是。《诸子》篇:『述道言治,枝条《五经》。』尤为切证。」按《诗大雅旱麓》:「莫莫葛藟,施于条枚。」郑笺:「葛也,藟也,延蔓于木之枚本而茂盛。」阮元《挍勘记》:「小字本、相台本『枚』作『枝』,闽本、明监本、毛本『本』误『木』。案『枝本』是也:枝,条也;本,枚也。」《楚辞九思守志》:「吐紫华兮布条。」原注:「桂华紫色,布敷条枝。」《老子指归》卷七《生也柔弱》篇:「草木之始生也,枝条润泽,华叶青青,丰茂畅美,柔弱以和。何则?阳气存也。其衰也。华叶黄悴,物色焦殃。及其死也,根茎枯槁,枝条坚刚。何则?阳气去之也。」「枝条」与「条枝」同。
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
范校:「铃木云:《御览》『成』下有『文』字;(之下)有『以』字。」《校证》:「《御览》引《梁书》,『成』下有『文』字。」又:「《御览》引《梁书》『之』下有『以』字。」《校释》:「『以成』,宋本《太平御览》五八五作『以成文』,下句『之』字下亦有『以』字,当据改。」《校注》:「按《御览》所引非是。《论语八佾》:『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易系辞上》:『备物致用。』是『以成』、『致用』皆有所本也。今《梁书》、《南史》勰传并同今本。」按杨说是。
莫非经典。
「非」,黄校:「一作『外』。」《校注》:「按以《宗经》篇『莫非宝也』,《诔碑》篇『莫非清允』,《体性》篇『莫非情性』例之,『外』字非是。」按《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语周语下》:「莫非嘉绩,克厌帝心。」《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太史公曰:张耳﹑陈余,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杨说是。
辞训之异。
《校释》:「『异』疑『奥』误。《史记屈原列传》:『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予之异采。』集解引徐广曰:『异一作奥。』此异、奥形近易误之证。辞训二句,即总上『《周书》论辞,尼父陈训』四句之义而言之也。《周书毕命》:『辞尚体要,不惟好异。』恶异端即不好异,故此总说奥义,惟举体要耳。」按以上下文验之,此作「异」是。
于是搦笔和墨。
《缀补》:「案《御览》引《梁书》『于是』作『由是』。」《补正》:「『笔』,何本、凌本、合刻本、梁本、冈本、尚古本、王本、郑藏钞本、崇文本作『管』;《读书引》、《莒州志》同。按『笔』、『管』于此并通,然《梁书》、《南史》作『笔』,《御览》引《梁书》同,则『管』字或出后人臆改。畲本、张乙本、训故本、谢钞本等并作『笔』。《广文选》、《经济类编》等同。《庄子田子方》篇:『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按《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东魏处士房周陀碑》:「于是搦笔衔哀,叙君盛德,冀幽魂有悟,知不爽言。」《类聚》卷三十引陈周弘让《答王裒书》曰:「清风朗月,但寄相思。搦管操觚。声泪俱咽。」卷五十八引梁刘之遴《与刘孝标书》曰:「是用周流坟素,详观图谍。搦管联册,纂兹英奇。」可证杨说为是。
至于魏文述典。
「于」,黄校:「一作[『如』。」《校证》:「『于』,畲本、王惟俭本、《广文选》、《梁书》作『如』。」《缀补》:「案《经济类编》引『于』作『如』,《梁书》同。『如』犹『于』也。」
仲治流别。
「治」,黄本同,范注本作「洽」,范校:「铃木云:黄氏原本『洽』作『治』;梅本、王本、冈本同;《梁书》作『洽』。」《校证》:「纪本、崇文本『治』作『洽』《颂赞》篇亦作『洽』。」《校注》:「『治』,文津本作『洽』;系剜改。芸香堂本、翰墨园本、思贤讲舍本、崇文本同。按『洽』字误,已详《颂赞》篇『而仲治流别』条。」《考异》:「按:从《梁书》作『洽』是。」按《南齐书文学传》论:「若子桓之品藻人才,仲治之区判文体,陆机辨于《文赋》,李充论于《翰林》,张视擿句褒贬,颜延图写情兴,各任怀抱,共为权衡。」即本之此文,作「仲治」是。
弘范翰林。
「弘」,黄本同,范注本作「宏」。《校证》:「张松孙本、纪本、《读书引》『弘』作『宏』,避清讳。」《义证》引《训故》云:「《隋经籍志》:『《翰林论》三卷,晋著作郎李充撰。』《晋书》:『李充,字弘度,江夏人。历官大著作郎,注《尚书》及《周易旨六论》、《释庄论》二篇,诗赋杂文二百四十首行于世。』传中不言有《翰林论》,而《玉海》引《翰林论》,亦云弘范。」《札记》:「李充,《晋书》字弘度,此云宏范,或其字两行。文仅存数条,……观其所取,盖以沈思翰藻为贵者,故极推孔、陆,而立名曰《翰林》。」范注:「李充《翰林论》(《全晋文》五十三辑得下列八条。《文镜秘府论》曰,『李充之制翰林,褒贬古今,斟酌利病。』)或问曰『何如斯可谓之文﹖』答曰:『孔文举之书,陆士衡之议,斯可谓成文矣。』」《义证》:「李充《翰林论》,全书已佚,《全晋文》卷五十三辑得八条。范注又从《文选》中辑得两条。」又引吴林伯云:「《晋书李充传》称充字弘度。《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晋何法盛《晋中兴书》,《文选》任彦升《王文宪集序》李善注引王隐《晋书》,陆公佑《新刻漏铭》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亦均以充字弘度。惟明钞本《太平广记》云李弘范《翰林明道论》,则弘度、弘范本为二人,弘范之论乃明道之作,与弘度之论文者不同。刘勰以弘度为弘范,是记忆之误,《玉海》因之,亦曰弘范。或以《晋书李充传》不言充作《翰林论》,遂疑《翰林论》非充作,非也。」
应论华而疏略。
《校证》:「『疏』《梁书》作『踈』。」《考异》:「按:《正韵》:踈同疏。」
流别精而少巧。
「巧」,黄校:「《梁书》作『功』。」纪评:「『功』字是。」范注:「《广文选》四二引『少巧』亦作『少功』,案作『少功』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传》:『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此彦和所本。」《校证》:「『功』原作『巧』,王惟俭本、《广文选》、《梁书》作『功』,今据改。」《校注》:「巧,黄校云:『《梁书》作功。』此沿梅校。纪昀云:『功字是。』按《史记自序》(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此『寡要』、『少功』二字所本。当以作『功』为是。唐贞观《修晋书诏》:『(荣)绪烦而寡要(谓臧荣绪所撰《晋书》),(行)思劳而少功(谓徐广所撰《晋纪》)。』《隋书经籍志序》:『遂使书分为二,诗分为三,……春秋有数家之传。其余互有踳驳,不可胜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者也。』魏征《羣书治要序》:『以为六籍纷纶,百家踳驳,穷理尽性,则劳而少功;周览泛观,则博而寡要。』《抱朴子内篇明本》:『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其用『寡要』『少功』,亦皆出自太史公书。张乙本、训故本、谢钞本正作『功』;《广文选》、《经济类编》、《广文选删》、《汉魏六朝正史文选》同。当据改。」《考异》:「按:巧、功并通,惟《史记》『劳而少功』,不足据改,盖劳可言功,而精巧可论,故从『巧』为长。」按《宋书律历志中》:「至孝成时,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向子歆作《三统历》以说《春秋》,属辞比事,虽尽精巧,非其实也。」「精巧」联文,其例甚多,此作「巧」亦通,然上文已言「陆赋巧而碎乱」,不应重复。从《梁书》、《校证》改。
《翰林》浅而寡要。
《校注》:「『浅』,《玉海》六二引作『博』。按《诗品序》:『李充《翰林》,疎而不切。』所评与舍人略同。《玉海》所引,或伯厚意改之也。」《义证》引《斟诠》云:「《诗品》论『《翰林》疏而不切』,所谓『疏』乃广泛之意,与彦和之所谓『博』,词异而义同。『不切』即『寡要』也。且『博而寡要』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传》:『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此彦和所本,与上句『精而少功』对文。杨以为『或伯厚意改』,臆度无据,未可从。审《文镜秘府论》谓『李充之制《翰林》,褒贬古今,斟酌利病』,则其涉论之广博,可想而知;又黄季刚先生《札记》谓『《翰林论》所取,盖以沈思翰藻为贵』者,则其非『浅』明矣。斟酌再四,仍以顺从各句笔序义例,依《玉海》订正为胜。」按此作「博」义长。
不述先哲之诰。
《校证》:「两京本『诰』作『谟』。」
云亦极矣。
「云亦」,黄本作「亦云」。《校证》:「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日本刊本、《读书引》『亦云』作『云亦』,误。《明诗》篇:『亦云周备。』亦作『亦云』。」按从黄本乙正。
若论文叙笔。
黄本「若」下有「乃」字。《校证》:「张之象本、两京本无『乃』字。两京本『笔』作『志』。」《义证》:「元刻本、弘治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无『乃』字。」
则囿别区分。
「囿」,黄校:「汪作『品』。」《校证》:「『囿』,汪本作『品』,两京本作『派』。冯本墨钉。」《义证》引《斟诠》云:「囿别区分,谓画定封域,以别白大类;排比品目,以分见各体也。囿,封域之意。《说文》:『囿,苑有垣也。』段注:『凡分别区域曰囿。』……《论语子张》篇:『区以别矣。』朱注:『区,犹类也。』」按《梁书》勰本传作「囿别」。
原始以表时。
「时」,黄本作「末」。范校:「黄校:『末』,活字本作『时』。顾校亦作『时』。」《校证》:「冯本、汪本、两京本、黄丕烈引活字本、顾校本『末』作『时』;王惟俭本作『时』,又注云:『一作来。』」《补正》:「『末』,训故本作『时』,注云:『一作来。』顾广圻校作『时』。按『来』盖由『末』致误,何本又讹为『未』。元本、弘治本、汪本、张甲本、两京本、胡本、王批本作『时』,是也。《文心》上篇自《明诗》至《书记》,于每种文体皆明其缘起,故云『原始以表时』。若作『末』,则多所窒碍。因文体之次要者,舍人往往仅一溯源而已,并未详其流变也。」《考异》:「按:从『原始以表末』为是。」按《梁书》勰本传作「末」,此作「末」是。从黄本改。
一篇以上。
「一」,黄本作「上」。《校证》:「张之象本、两京本『上』误『一』。」《义证》:「『上篇』犹今之言『上编』。『上篇』之『上』,元刻本、弘治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作『一』,误。」《考异》:「按:从梅本作『上』是。」《汇校》:「按:作『上』是。『上篇以上』与后面『下篇以下』相对而言。」按《梁书》勰本传亦作「上」。从黄本改。
至于剖情析采。
「剖」,黄本作「割」。黄校:「(采)一作『表』。」范校:「铃木云:《梁书》(采)作『表』,嘉靖本(割)作『剖』。」范注:「『割』当作『剖』。『剖情析采』,『情』指《神思》以下诸篇,『采』则指《声律》以下也。」《校证》:「『割』,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作『剖』。」又:「畲本、《广文选》、《梁书》『采』作『表』。」《校释》:「嘉靖本『割』作『剖』是。」《补正》:「『采』,黄校云:『一作表。』《梁书》、畲本、《广文选》作『表』。按元本、弘治本、汪本、张甲本、两京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四库本作『剖情析采』,是也。『割』字亦当作『剖』。《文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体性》篇『剖析毫厘者也』,《丽辞》篇『剖析毫厘』,并其证。」《考异》:「按:割、剖并通,『表』字误。」《义证》:「按《文心雕龙》有《情采》篇,『剖情析采』就是剖析情采。」按《梁书》勰本传此句作「至于割情析表」,相比而言,元本较胜。
必笼圈条贯。
黄本「笼」上无「必」字。《校证》:「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日本刊本『笼』上有『必』字。」
摛神往。
「往」,黄本作「性」。《校证》:「冯本、汪本、两京本、凌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崇文本『性』误『往』。」《义证》:「『摛』,发,布。『神性』,指《神思》、《体性》两篇。」《汇校》:「按:作『性』是,『性』『往』形近,因而致误。」按从黄本改。
苞会通。
「苞」,黄校:「一作包。」《校证》:「冯本、汪本、两京本『苞』作『包』,『包』上有『幽远』二字;张之象本『苞』作『包』,『包』上有『以』字。凌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崇文本、《读书引》『苞』上有『幽远』二字。王惟俭本『苞』作『包』。」又:「汪本、两京本『通』作『徧』。」《考异》:「按:『苞』『包』古通。郭忠恕《佩觿集》云:『草名之苞,当通厥包之包。』从包是。」《汇校》:「『包……替』八字残佚,据黄本补;但元本实佚缺十字。……疑元本亦有(『幽远』二字)。」按《梁书》勰本传亦作「苞会通」,无「幽远」二字。
崇替于时序。
《校证》:「汪本、畲本、王惟俭本『替』作『赞』,误。《时序》篇、《祝盟》篇俱有『崇替』语。」《校注》:「『替』,《梁书》、《广文选》、《经济类编》、《广文选删》、《汉魏六朝正史文选》作『赞』。张乙本、训故本同。畲本作『?』。按《说文》并部:『?,废也;一曰偏下也,?,或从兟从日。』则『赞』、『?』均为『?』之误「替」为「?」之俗体。《时序》篇赞『崇替在选』,尤其明证。《国语楚语下》:『蓝尹亹曰:吾闻君子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者。』即『崇替』二字所本也。」《考异》:「按:『赞』字非。《时序》篇:『崇替在选。』《国语楚语下》:『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者。』从『替』是。」按《魏书尒朱荣传》:「(诏曰)虽复伊霍宣翼之功,桓文崇赞之道,何足以髣髴鸿踪,比勋盛烈。」其语境与此异,此作「替」是。
怡畅于知音。
「怡畅」,黄本作「怊怅」,黄校:「元作『怡畅』,王性凝改。」《校证》:「『怊怅』原作『怡畅』,梅据王嘉丞改。王惟俭本正作『怊怅』。按作『怊怅』是,《梁书》正作『怊怅』,《明诗》篇、《风骨》篇亦有『怊怅』语。」《义证》:「『怊怅』,元刻本、弘治本以下诸明刻本并作『怡畅』。……『怊怅』,惆怅。《楚辞七谏谬谏》:『然怊怅而自悲。』」《校注》:「按《梁书》正作『怊怅』;《广文选》、《经济类编》、《广文选删》、《汉魏六朝正史文选》、畲本、张乙本、何本、训故本、别解本、谢钞本、冈本、尚古本同。王改是也。舍人于《知音》篇中所露怊怅之情,极为显明。若作『怡畅』,则非其指矣。」《补正》:「《明诗》、《风骨》二篇中均有『怊怅』语。」按《文选》卷十九宋玉《高唐赋》:「悠悠忽忽,怊怅自失。」李善注:「悠悠,远貌。忽忽,迷貌。言人神悠悠然远,迷惑不知所断。《楚辞》曰:『怊怅而自悲。』王逸曰:『怅,恨貌。怊,耻骄切。』」从黄本改。
彰乎大易之数。
范注:「《易上系》『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焦循《易》通释:『大衍,犹言大通。』『大易』,疑当作『大衍』。」《校注》:「按范说是。凌廷堪《祀古辞人九歌》:『探大衍兮取数。』《校礼堂集》卷六。已疑『易』字为误矣。」《义证》引斯波六郎云:「按彦和据《系辞》之文,故意改『大衍』为『大易』。以『大易』称《易》之例,见《正纬》第四,又见《抱朴子喻蔽》篇。」按:《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王弼注:「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作「衍」是,从《汇校》改。
夫铨序一文为易。
《校证》:「《梁书》『序』作『叙』。」《义证》:「何义门批:『序一作叙。』」
虽复轻采毛发。
「复」,黄校:「一作『或』。」《校证》:「《广文选》『复』作『或』,谢校作『或』。」又:「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日本刊本、《读书引》『采』作『采』。」《校注》:「『复』,黄校云:『一作或。』徐?云:『《梁书》作虽复;伯元改为或,又重下或字。』何焯改『或』。按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张甲本、两京本、王批本、何本、胡本、训故本、梅本、谢钞本、四库本作『复』,从梅本出者未列。与《梁书》同。《广文选》、《经济类编》、《广文选删》、畲本、张乙本作『或』。《论说》、《封禅》、《定势》三篇,并有『虽复』之文,则作『复』是。《文镜秘府论》(北卷)《论属对》篇(句端)有『假令、假使、假复……虽令、虽使、虽复』条。」《考异》:「按:从『复』是,下文已有『或』字。」
亦不可胜数矣。
范校:「黄校(不下)有『可』字。」《校证》:「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不』下有『可』字。谢、徐校俱删『可』字。」又:「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无『矣』字。」《校注》:「冯舒于『不』下沾『可』字。按元本、弘治本、汪本、张甲本、两京本、胡本、训故本并有『可』字。以《程器》篇『不可胜数』例之,冯沾『可』字是也。」《补正》:「谢兆申、徐?校删『可』字,非是。」
及其品列成文。
「列」,黄校:「一作『许』。」范校:「铃木云:《梁书》作『评』。」《校证》:「畲本、《广文选》、《梁书》『列』作『评』,冯本墨钉。黄注云:『一作许。』『许』当作『评』。王惟俭本『品列』作『评品』。」《校注》:「『列』,黄校云:『一作许。』徐?校『评』。何焯校同。按《梁书》、《广文选》、《经济类编》、《汉魏六朝正史文选》作『评』;畲本、张乙本、训故本同。徐、何校是也。元本、王批本空一格,弘治本为一墨钉。黄氏校语『许』字,当为『评』之误。」《汇校》:「按:杨说是,当从其改。唯云『元本空一格』,恐未的确。此行自『载』字迄『列』共佚十字,而在『列』字位尚遗墨钉一半,疑亦如弘治本为一墨钉。」按《世说新语文学》:「习凿齿史才不常,……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从《梁书》勰本传改。又按《类聚》卷四十四引晋贾彬《筝赋》曰:「宾主交欢,声铎品列。」疑此从「列」亦通。
环络藻绘之府。
《校证》:「畲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梅本、凌本、梅六次本、锺本、梁本、谢钞本、日本刊本、王谟本、张松孙本、《读书引》『环』上有『而』字。」又:「两京本『绘』误『脍』。《原道》篇有『藻绘』语。《情采》篇:『藻饰以辩雕。』『藻饰』、『藻绘』义同。」按《类聚》卷四十八引梁元帝《侍中新渝侯墓志铭》曰:「文同藻绘。」
圣人所难
《校证》:「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王惟俭本、日本刊本、王谟本、《读书引》『圣人』作『前圣』。」
识在缾管。
「缾」,范校:「黄云:活字本作『鉼』。」《校证》:「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王惟俭本『缾』作『瓶』。黄丕烈引活字本、《广文选》作『鉼』。」《考异》:「按:瓶、缾同,鉼俗字,见《正字通》。」按《梁书》勰本传作「缾」,同「瓶」。《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缾之知,守不假器,礼也。」杜预注:「挈缾,汲者,喻小知。为人守器,犹知不以借人。」《文选》卷三张衡《东京赋》:「且夫挈缾之智,守不假器。」薛综注:「言挈缾之小智耳,尚不妄以假人也。」卷十七陆机《文赋》:「患挈缾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李善注:「挈瓶,喻小智之人。」《梁书贺琛传》:「(琛遂启陈事条封奏曰)运挈缾之智,徼分外之求。」
何能规矩。
「规矩」,黄本做「矩矱」。黄校:「(矱)元脱,许补。」范校:「黄云:活字本作『规矩』。」《补正》:「『矩矱』原脱『矱』字,梅据许补。案《梁书》正作『矩矱』。冯本、汪本作『规矩』。张之象本、两京本作『规短』,『短』即『矩』误。」《校注》:「『矱』,黄校云:『元脱,许补。』此沿梅校。元本作『规矩』。两京本同。汪本作『规短』。徐?校『矩矱』。按《梁书》、《广文选》、《经济类编》、《广文选删》、《汉魏六朝正史文选》作『矩矱』;畲本、张乙本、何本、训故本、谢钞本、别解本、冈本、尚古本同。许补徐校是也。《离骚》:『求榘矱之所同。』王注:『榘,法也;矱,度也。』旧校云:『榘,一作矩。』」《考异》:「按:从《梁书》是。『矩矱』见《离骚》。」按《楚辞哀时命》:「上同凿枘于伏戏兮,下合矩矱于虞唐。」王逸注:「戏,一作羲。言己德能纯美,宜上辅伏戏,与同制量,下佐尧、舜,与合法度而共治也。合,一作同。矩,一作规。」从黄本改。
既沈余闻。
「沈」,黄校:「一作『洗』。」 纪评:「『洗』字是。」范校:「铃木云:梅本校『沈』字,谢云:『一作洗。』」范注:「案《战国策赵策》:『赵武灵王曰:学者沈于所闻。』此彦和所本,作『洗』者不可从。」《校证》:「『沈』,畲本、《唐文选》、《梁书》作『洗』。卢云:『沈似当作况,况与贶古通用。』纪云:『洗字是。』器按《战国策赵策上》『武灵王平昼闲居』章:『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沈于所闻。』即彦和所本,卢、纪说俱未是。」《校释》:「卢文弨《文心雕龙辑注书后》:『沈,谢耳伯云:沈一作洗。余疑皆未是,似当作况,况、贶古通用。』按作『沈』不误,《梁书》作『洗』,亦『沈』之讹,卢校非也。《战国策赵策》赵武灵王曰: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沈于所闻。即彦和所本。」《校注》:「『沈』,黄校云:『一作洗。』梅校引谢云:『一作洗。』纪昀云:『洗字是。』范文澜云:『沈一作洗。《庄子德充符》「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耶。」陶弘景《难沈约均圣论》云「谨备以谘洗,愿具启诸弊。」洗闻洗弊,六朝人常语也。』按《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沈于所闻。』则此当以作『沈』为是。《商子更法》篇:『夫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史记商君传》、《新序善谋》篇同)《汉书扬雄传下》(《解难》):『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溺闻』,亦『沈闻』也。其作『洗』者,《梁书》、《广文选》、《经济类编》、《广文选删》、《汉魏六朝正史文选》、畲本、张乙本、作『洗』。乃『沈』之形误。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十四《文心雕龙辑注书后》)谓『沈』当作『况』,亦非。」《考异》:「按:沈于所闻,见《国策赵策二》,从『沈』是。」《义证》引斯波六郎云:「铃木先生《校勘记》云:《梁书》作『洗』是也。『洗』字与『尘』字相对。」《缀补》云:「案《经济类编》引『沈』作『洗』,《梁书》同。『洗』盖『沈』之误;或浅人所改。『沈』犹『溺』也。此彦和自谦之辞。《战国策赵策》:『学者沈于所闻。』《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传》、《新序善谋》篇并云:『学者溺于所闻。』『沈』、『溺』同义,此其验矣。」潘重规《读文心雕龙札记》:「参详辞义,此文似应作『洗』字。彦和著书,博采前修,自抒卓见,故曰:『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其书初成,未为时流所称,乃至负书干沈约于车下,其彷徨求索,寄怀来者,惧遂湮灭,没世无闻,衷情盖可想见。夫先哲洗我之蒙蔽,而我不能贻后生以谠言,斯志士之大痛也。『茫茫往哲,既洗予闻。』此彦和受知于前哲者也。『眇眇来世,倘尘彼观。』则己之著述,能入来世之目与否未可知也。倘者冀望之辞,亦未可必之辞也。前闻沃我,故曰『洗』;人观己作,故谦言『尘』。尘洗文义,正相锋对。故知作『洗』为长。若沈闻溺闻,则是为见闻所蔽,非彦和此文之意旨矣。」《斟诠》:「洗有推陈出新,承先启后之意,若作『沈闻』,固然有高自傲视,目空往古之嫌,与下句不相贯串;即作『况闻』,亦未免傍人门户,耳食陈言之疚,与上文无以圆说。权衡轻重,皆不若『洗』字为得。」按此作「沈」是,「茫茫往代,既沈余闻」者,彦和自谓不得飞声于古人之间也,与辛弃疾词「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义近。
眇眇来世。
《校证》:「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王惟俭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王谟本、《读书引》『眇眇』作『渺渺』。」《考异》:「按:从『渺』是。《管子》:『渺渺乎如穷无极。』眇,一目视也。又细小也。王校从眇,眇字从目,不从耳,王校非。」《义证》引《斟诠》云:「渺眇,音同义通。《文赋》:『志眇眇而临云。』注:『眇眇,高远貌。』」《补正》:「『眇眇』,弘治本、汪本、张本、两京本、何本、王批本、训故本、王本、谢钞本、冈本、尚古本、别解本、合刻本、梁本、崇文本作『渺渺』;《读书引》同。按《诸子》篇有『《鬼谷》眇眇』语,此亦应作『眇眇』,前后始一律。《广雅释训》:『眇眇,远也。』《一切经音义》七一同。『眇眇』指『来世』时间之长言。若作『渺渺』,则与文意不符矣。《广韵》三十小:『渺,渺 ,水皃。』」
傥尘彼观也。
「傥」,范注本作「倘」,范校:「铃木云:嘉靖本、梅本、闵本、王本、冈本作『谅』。」《校证》:「『倘』,畲本、《广文选》、《梁书》作『傥』;冯本、汪本、张之象本、两京本、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梅本、王惟俭本、凌本、梅六次本、陈本、锺本、梁本、日本刊本、四库本、王谟本、吴本、张松孙本、崇文本、《读书引》作『谅』。」又:「《广文选》、《梁书》无『也』字。谢云『一本无也字』。」《义证》引《缀补》云:「案『倘』犹『或』也,『尘』犹『污』也。此亦彦和谦辞。《程器》篇:『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尘』亦『污』也,与此同例。」《补正》:「『倘』,弘治本、汪本、张本、两京本、何本、胡本、王批本、训故本、梅本、凌本、合刻本、梁本、谢钞本、汇编本、别解本、冈本、尚古本、四库本、王本、郑藏钞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作『谅』;《读书引》同。按以《宗经》篇『谅一邃矣』证之,『谅』字是。黄本作『傥』,依《梁书》改也(梅本原作谅)。芸香堂本作『倘』,乃意改。」按《梁书》勰本传作「傥尘彼观」,无「也」字(当为撰史者所删)。元本此句残佚,《汇校》据黄本补。傥与倘通。《史记伯夷列传》:「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正义:「傥音他荡反。傥,未定之词也。为天道不敢旳言是非,故云傥也。」此作「傥」是。彦和之辞亦未定也。故赞中云「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文心雕龙集校》 相关内容:

前一:6

查看目录 >> 《文心雕龙集校》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