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2

  ○贾先生

  临淄贾冈公竦 【渑录无『冈』字,『竦』作『疎』。】 先生,以著书扶道为己任,着山东野录七篇,颇类孟子。尝奏谏书四篇,谓丁谓造作符瑞,以诬皇天,欺先圣,今幸谓奸发,请明告天下,正其事,使后世无讥焉。其文 【以上八字渑录作『无几又』。】 谓:『谓既窜逐,寇莱公犹在雷,请还莱公,以明忠邪。』先生终以孤直不偶,既晚得进士出身,亦不乐为吏。久之,李文定公窃其告勑送吏部,先生勉就之,官至殿中丞。卒后,门人李冠元伯、刘颜子望相与谥曰『存道先生』。初,先生得出身也,真宗赐先生名,故字希德云。 【上二句渑录作『真宗赐名同,改字希得』。】

  ○庞庄敏

  狄武襄公既平岭南,仁宗欲以为枢密使平章事,庞庄敏公曰:『太祖遣曹彬平江南,止赐钱三 【渑录作『二』。】 十万,其重慎名器如此。今青功不迨彬远矣,若用为平章事,富贵已极,后 【渑录有『安』字。】 肯为陛下用耶?万一复有寇盗,青更立功,陛下以何官赏之?』乃以青为护国军节度,诸子皆迁官,厚赐金帛。

  ○吕文靖 【原误作『静』,据明抄本及本文改正】

  初,真宗上僊,章献攀慕深 【渑录作『号』。】 切,凡丧祭之礼,务极崇厚。吕文靖奏曰:『太后为先帝丧纪之数,宗庙之仪,不忍裁减,曲尽尊奉。此虽至孝之道,以臣所见,尚未足报先帝恩遇之厚。惟是远奸邪,奖忠直,爱惜民财,拔擢时彦,使边鄙 【渑录作『徼』。】 宁静,人物富安,皇帝德业日茂,太后寿乐无忧,此报先帝之大节也。』

  二

  祥符中,玉清、昭应等宫成,大臣率兼使领。天圣中,玉清灾,章献泣曰:『先帝遵道奉天, 【渑录作『尊奉先祧』。】 故大建珍馆, 【渑录作『馆御』。】 以尽祇肃之道。今忽焚毁,何以称先帝遗意?』吕文靖公恐后复议缮完,因推洪范灾异之端,请罢营建,遂恳让使名。玉清遂不复葺。 【以上十条今见渑水燕谈录卷一。】

  ○范文正

  庆历中,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范文正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以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然后及商贾。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 【已上出笔谈。】

  二

  范文正仲淹为右司谏,章献刘太后听政,忽遣一巨珰谕之曰:『今后凡有大号令,不须强。上幼,三五年为一宰相,不难致。』公觉其言甘,必有所谓。果诞告冬至日,大会前殿,仁宗率羣臣为寿,有司将具。公上疏曰:『臣闻王者尊极,仪法配天,故所以齿辂马,践廐刍,尚皆有诛。况屈万乘之重,垂冕旒,行北面之礼乎?此乃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也。陛下果欲为太后履长之贺,于闱掖,以家人承颜之礼行之可也。抑又慈庆之容,御轩陛,使百官瞻奉,于礼不顺。』事遂已。又独御乞皇太后还政疏曰:『陛下拥扶圣躬,听断大政,日月持久。今上皇帝春秋已盛,叡哲明发,握干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象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云。』疏入,不报。 【湘山野录。】

  三

  明道中,天下蝗旱,范文正公安抚江淮回,以太平州贫民所食乌昧草进呈,乞宣示六宫戚里,用抑奢侈。 【渑水燕谈。此条今见夏校本渑水燕谈录补遗引五朝名臣言行录七之二,起首作『是岁大旱蝗,诏公奉使安抚江淮还』。】

  ○李宗谔

  咸平初,修太宗实录,命钱若水主其事。若水举给事中柴成务、起居舍人李宗谔、侍御史宗度、洎予及职方员外郎吴淑。上指宗谔曰:『自太平兴国八年已后,皆昉在中书,日事史策,本凭直笔,傥子为父隐,何以谈信于后代乎?』除宗谔不许,余悉可之。 【杨文公谈苑。】

  ○王沂公

  真宗初上仙,丁晋公、王沂公同在中书,沂公独入札子,乞于山陵已前,一切内降文字,中外并不得施行。又乞今后凡两府行下文字,中书候宰相参政,密院枢密使副签书员,方许中外承受。两宫可其奏。晋公闻之,愕然自失,由是深惮沂公矣。 【此条今见东轩笔录卷三。】

  二

  真宗晏驾,二府同受遗诏,辅立仁宗及皇太后权听断军国事。宰相丁谓欲去『权』字,王沂公时参大政,独执之曰:『皇帝冲年,太后临朝,斯非国家常典,称「权」犹足示后。况言犹在耳,何可改也?』谓虽深憾其言,然『权』字遂不敢去。 【魏王别录。】

  ○张乖崖

  忠定公后自金陵入,苦脑疽,未陛见。御史合门累奏,上宽其告,俾养疾。公恨不得面陈所怀,乃抗论:『近年 【渑录有『以来』二字。】 虚国家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无用之土木者,皆丁谓、王钦若启上侈心之所为也。不诛死,无以谢天下。』章三上,不报,出知陈州。 【渑水燕谈。】

  ○薛简肃

  明肃太后从谒太祖, 【以上四字湘录『欲谒太庙』。】 诏礼官草仪,时学臣寘 【『寘』湘录作『皆以』二字。】 周官后服进议。佞者密请曰:『陛下垂帘听大政,号两宫尊称,山呼及舆御皆王者制度。入太室,岂当以后服见祖宗耶?』遂下诏,服衮冕。谏疏交上,后宰臣执议,俱不之听。不得已,将诞告,赖薛简肃公以关右人,语气明直,不文其谈,帘外口奏曰:『陛下大谒之日,还作汉儿拜耶?女儿拜耶?』明肃无答,是夕报罢。 【此条今见续湘山野录。】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十六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十七

  忠言谠论(二)

  ◆忠言谠论(二)

  薛师正
  钱若水
  王文正
  贾黄中
  赵阅道
  吕晦叔
  王平甫
  张杲卿
  王着
  王嗣宗
  田谏议
  王安简公
  程文简
  韩魏公
  李南阳
  唐质肃

  ○薛师正

  吕晦叔与薛师正并命入枢府,师正事晦叔甚恭,久之,晦叔亦稍亲之,议事颇相佐佑。 【涑水『佐佑』作『左』。】 合门副使韩存宝将陕西兵讨戎泸 【涑水作『泸戎』。下同。】 蛮,拔数栅,斩首数百级。上欲优进官秩,以劝立功者,师正曰:『戎泸本无事,今优赏存宝,后有立功大于此者,何以加之?』晦叔曰:『薛向言是也。』乃除四方馆使。 【渑水燕谈。此条今见涑水纪闻卷十四。末注『伯淳云』三字。当属涑水文。】

  ○钱若水

  李继隆与转运使卢之翰有隙,欲陷之罪,乃檄转运司,期八月出塞,令办刍粟。转运司调发方集,继隆复为檄,言据阴阳人状,国家八月不利出师,当更取十月。转运司遂散刍粟,既而复为檄云:『得保塞胡侦候状,言贼已 【涑水作『且』。】 入塞,当以时进军,刍粟即日取办。』是时,民输挽者适散,仓卒不可复集,继隆遂奏转运司乏军食。太祖 【涑水作『宗』。】 大怒,立召中使一人,付三函,令乘骑驿取转运使卢之翰、窦玼 【涑水作『玭』。】 及某人首。丞相吕端、枢密使柴禹锡皆不敢言,惟枢密副使钱若水争之,请先推验有状,然后行法。上大怒,拂衣起入禁中,二府皆罢,若水独留廷中不去。上既食久之,使人侦视廷中有何人,报云:『有细瘦而长者,尚立焉。』上出,诘之曰:『尔以同州推官,再期为枢密副使,朕所以擢任尔者,为贤尔,乃不才如是邪!尚留此安俟?』对曰:『陛下不知臣无状,使得待罪二府,臣当竭其愚虑,不避死亡,补益陛下,以报厚恩。李继隆外戚,贵重莫比,今陛下据其一幅奏书,诛三转运使,虽有罪,天下何由知之?鞫验事状明白,加诛亦何晚焉?献可替否,死以守之,臣之常分。臣未获死,固不敢退。』上意解,乃召吕端等,奏请如若水议,先令责状。许之,三人皆黜为行军副使。既而,虏欲入塞事皆虚,继隆坐罢招讨,知秦州。 【涑水纪闻。】

  ○王文正

  祥符中,天下大蝗,近臣得死蝗于野以献,宰相将 【渑录『相将』二字作『臣』。】 率百官称贺,王魏公独言不可。数日,方 【渑录有『罢』字。】 朝,飞蝗蔽天,真宗叹曰:『使百官方 【渑录作『将』。】 贺,而蝗遽至,岂不为大 【『大』渑录作『天下』二字。】 笑耶?』

  二

  真宗朝,宦者刘承珪以忠谨事上,病且死,求为节度使。上促授之,王魏公旦执不从,曰:『后有求枢使者,何以拒 【渑录作『绝』。】 之?』至今宦者官不过留后。 【并渑水燕谈。】

  ○贾黄中

  贾黄中,乃唐造华夷图丞相耽四世孙,七岁举童子关头及第。李文质 【玉壶作『正』。】 昉以诗赠之云:『七岁成 【玉壶作『神』。】 童古所难,贾家门户有衣冠。七人科第排头上,五卷 【玉壶作『部』。】 经书诵舌端。见牓不知名字贵,登筵未识管弦欢。从兹稳上青霄 【明抄本作『云』。】 去,万里谁能测羽翰?』后兴国中,参太宗大政,性极清畏。尝知金陵,一日,案行府寺,覩一隙舍扃鐍甚严,公怪之,因发钥,得宝 【玉壶有『货』字。】 数十巨柜,乃故国宫闱所遗之物,不隶于籍,数不可计。公亟集僚吏,启其封,悉籍之以表上。上叹曰:『贪黩者籍库之物,尚冒禁盗,况亡国之遗物乎?』赐钱三百万以旌其洁。事母孝,不幸年五十六,先母而逝。太宗恤其家,既葬,其母入谢,上面抚之:『勿以诸孙及私门之窘自挠,朕当 【玉壶作『常』。】 记之。』 【玉壶清话。】

  ○赵阅道

  赵阅道为人清洁, 【涑水作『素』。】 好养生,知成都,独与一道人及大龟偕行。后知成都,并二侍者无矣。至和中,范景仁为谏官,赵阅道为御史,以论陈恭公事有隙。熙宁中,介甫执政,恨景仁,数讦之于上,且曰:『陛下问赵抃,即知其为人。』他日,上以问阅道,对曰:『忠臣。』上曰:『卿何以知 【涑水作『称』。】 其忠?』对曰:『嘉佑初,仁宗违豫,镇首请立皇嗣以安社稷,岂非忠乎?』既退,介甫谓阅道曰:『公不与景仁有隙乎?』阅道曰:『不敢以私害公。』 【涑水纪闻。涑水『并二侍者无矣』以上为一条,注『蜀人云』。『至和中』以下另为一条,注『范景仁云』。】

  ○吕晦叔

  冯当世、孙和甫、吕晦叔、薛师正同在枢府,三人屡于上前争论,晦叔独默不言。既而上顾问之,晦叔方为开析可否,语简而当,上常纳之,三人亦莫能违也。出则未尝语人,皆讥晦叔循默,不副众望,晦叔亦不辩也,而同僚或 【涑水有『为』字。】 辩之。

  ○王平甫

  王安国,字平甫,介甫之弟也。常非其兄所为,为西京国子监教授,溺于声色。介甫在相位,以书戒之曰:『宜放郑声。』安国复书曰:『安国亦愿兄远佞人也。』官满至京师,上以介甫故,召上殿,时人以为必除侍讲。上问以其兄秉政,物论如何?对曰:『但恨聚敛太急,知人不明耳。』上默然 【『然』字据明抄本增。】 不悦,由是别无恩命。久之,乃得馆职。安国尝力谏其兄,以天下恟恟,不乐新法,皆归咎于公, 【明抄本作『兄』。】 恐为家祸。介甫不听,安国哭于影堂曰:『吾家灭门矣。』又尝责曾布以误惑丞相,更变法令。布曰:『足下 【涑水有『谁』。】 人之子弟,朝廷变法,何预足下事?』安国勃然怒曰:『丞相吾兄也,丞相之父,即吾父也。丞相由汝之故,杀身破家,僇及先人,发堀丘垄,岂得不预我事邪?』 【并涑水纪闻。】

  ○张杲卿

  张杲卿为御史中丞日,因登对言及家世及履历本末。仁庙曰:『卿亦出自孤寒。』杲卿曰:『臣本书生,陛下擢任至御史中丞,三子皆服官裳,亦有先臣之田庐,家事有托,自谓非孤寒。陛下可谓孤寒矣。』仁庙徐曰:『亦有说乎?』曰:『陛下春秋高,奉宗庙社稷之重,主鬯尚虚位,天下之心未有所系,是陛下孤寒也。』仁庙改容,颇嘉其意,后遂参柄用。 【倦游杂录。】

  ○王着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着,着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着,对如初。或询其意,着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以为由着之规益也。 【渑水燕谈。】

  ○王嗣宗

  太宗时,王嗣宗以秘书丞知横州,上遣武德辛之岭南,诇察民间事。嗣宗执而杖之,械送阙下,因奏曰:『陛下不委任天下贤俊,而猥信此辈,以为耳目,切为陛下不取。』上大怒,命械送嗣宗诣京师。既至,上怒解,喜嗣宗直节,迁太常博士,通判澶州,后知邠州事。有狐王庙,巫祝假之以惑百姓,历年甚久,举州信重,前后长史,皆先谒奠,乃敢视事。嗣宗毁其庙,熏其穴,得狐数十头,尽杀之。 【东斋记事。】

  ○田谏议

  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欲以皇王之道御图,愧无稽古深学,旧有御览,但记分门事类,繁碎难检。今 【玉壶作『令』。】 谏臣以治乱兴亡急要,写置一屏,欲常在目。』时知杂田锡奏曰:『皇王之道,微妙旷阔,今 【玉壶有『且』字。】 取军国要机二事以行之。师平太原,远兹二载,未赏军功,愿因郊籍,议功酬之。乞罢交州戍兵,免驱生民为瘴岭之鬼。此二者,虽不系皇王之法, 【明抄本作『治』。】 陛下宜念之。』上嘉纳锡真得鲠直之体,而此事尤难为奏。 【玉壶无『事』字,『奏』作『答』。】 赵普当国,锡谒于中书曰:『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俭。有司羣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主之体也。谏官章疏,令合门填状,大弱台宪之风,尤为不可也。』普引咎,正容厚谢皆罢之。锡将卒,自草遗表,犹劝上以慈俭纳谏为意,绝无私请。上厚恤之。 【玉壶清话。】

  二

  田锡,字表圣,嘉州人。太宗时,上言军国要机者一,朝廷大体者四。太宗尝言,锡有文行,敢言。真宗即位,屡召对言事,尝请抄略御览三百六十卷,日览一卷。又采经史要言,为御屏风十卷,以便观览。及卒,真宗谓刘沆曰:『田锡直臣也,何天夺之速?朝廷每有小缺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特赠工部侍郎,以其子将作监主簿庆远、庆余并为大理评事,给俸终丧,仍布告天下,以示激劝。故事:谏议大夫卒,无赠典。 【范蜀公蒙求。】

  ○王安简公

  王安简公奏:『河北,朝廷根本,而雄州,河北咽喉。先朝用才如何承矩,护边累年,官止诸司使。领刺史李允则几二十年,亦不过引进使。今用人太轻,而赏典过厚,非制虏之术。』公为御史中丞,尝留百官班以廷争张尧佐事,仁皇急遣使为止之,罢尧佐宣徽、景灵二使。 【东斋作『罢尧佐官,充景灵宫使』。东斋记事。】

  ○程文简

  程琳知开封府,决事如神。是年冬,司天上明年正旦日蚀,此所谓三阳之始,人君所忌,请移闰月以避之。上亦以为然。琳曰:『日者,众阳之长,君上之象。今有所蚀,盖由干刚之道,忽有所亏而致,惟修德政可以免之。』上曰:『卿言极是,朕亦思之,不如自责,可以答天变。』上畏天之威,不为日者所惑如此。 【本朝名臣传。】

  ○韩魏公

  蔡挺在密院日,有废马监之议,朝廷遂遣蔡确出相度利害,确以可废闻。上以谓所得子利,给官吏与兵卒犹不足,则国家所费亦大,不如废之便。公闻之,曰:『马监之于国,为利岂少哉!不惟马之蕃息,足以备缓急之用,又足以为四夷之声势。』 【魏王别录。】

  ○李南阳

  太宗将亲攻范阳,李南阳至参大政,以二策抗疏为奏:『愿陛下选将帅中威勇有谋,敦庞多福,克荷功名者,授宸算,付锐兵,俾往征之。大驾不出京毂,恭守宗祧,慰抚黔庶,示敌人以闲暇,策之上也。大名,河朔之咽喉,或蹔驻 【玉壶有『清』字。】 跸,扬天威以壮军声,策之中也。若其边霜朔雨,朝尘日 【玉壶作『夕』。】 埃,翻龙凤于旗常,拥貔貅于銮辂,劳侵黼扆,士失耕农,非愚臣所知也。』疏既入,继以目疾求退,士论嘉之。 【玉壶清话。】

  二

  至道二年重阳,皇太子诸王宴琼林苑,教坊以夫子为戏者。宾客李至言于东朝,曰:『唐大和中,乐府以此为戏,文宗遽令止之,笞伶人以惩其无礼。鲁哀公以儒为戏,尚不可,况敢及先圣乎?』东朝惊叹,白于上而禁止之,此戏遂绝。 【杨文公谈苑。】

  ○唐质肃

  嘉佑中,仁宗自内合降密勑,近以女谒纵横,无由禁止。今后应内降批出,事主司未得擅行,次日执奏定可否。始数日,左承天门一宽衣老兵,持竹弊器,上以败荷覆之。门吏搜之,乃金巨弁一枚,上缀巨蚌,灿然不知其数。禁门旧律,尽依外门例,凡有搜拦,更不申 【原作『中』,据湘录改。】 覆,即送所司。时开封方鞠劾次,一小珰驰骑急传旨令放其物,仰进呈。府尹魏公瓘不用执奏法,遂放之。唐质肃公介方在谏垣,疏曰:『陛下临御已来,所降勑旨,未有若执奏内批之勑,为 【湘录有『今』字。】 治世之大公也。臣风闻禁门近日有搜拦之狱,传旨令放,主司殊不顾执奏之法。乞再收犯者劾之,使正其典。』疏入不报。公又疏曰:『臣闻王者一语朝出,四海夕闻。今执奏之勑既为无用,乞下诏收之,免惑天下。』既而又不报,公不免又疏曰:『臣闻开封乃天下百执事之首司也。魏某 【明抄本作『瓘』。】 为尹,承 【湘录作『臣』。】 君父诏旨,輙不遵守。望端门无咫尺之地,尚敢輙尔,况九州岛之远乎?欲乞重贬魏某,以咎不遵君命之恶。臣以言职,不能早寤清衷,亦乞罢黜。』魏由此降越州。时有感事诗,有『铁冠持白简,藩棘聚青蝇』。 【湘录有『之句』二字。】 上谢表略云:『狂风动地,孤蓬所以易飘。众斧登山,直木终须先伐。』才者爱之。 【湘山野录。】

  二

  张尧佐以进士擢第,累官至屯田员外郎,知开州。会其侄女有宠于仁宗,册为修媛,尧佐遂骤迁擢,一日中除宣徽、节度、景灵、羣牧四使。是时,御史唐介上疏,引天宝杨国忠为戒,不报。又与谏官包拯、吴奎等七人论列殿上,既而御史中丞留百官班,欲以廷争。卒夺尧佐宣徽、景灵两使,特加介六 【东轩作『一』。】 品服,以旌敢言。未几,尧佐复除宣徽使,知河阳。唐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我曹岂可中已耶?』同列依违不前,唐遂独争之,不能夺。仁宗谕曰:『差除自是中书。』介遂极言宰相文彦博,以灯笼锦媚贵妃而致位宰相,今又以宣徽使结尧佐,请逐彦博而相富弼。又言谏官观望挟奸,而言涉宫掖。语甚切直,仁宗怒,趍召两府,以疏示之。介犹诤不已,枢密副使梁适叱介使下殿,介诤愈切。仁宗大怒,玉音甚厉,众恐祸出不测。是时,蔡襄修起居注,立殿陛,即进曰:『介诚狂直,然纳谏容言,人主之美德,必望全贷。』遂贬春州别驾。翌日,御史中丞王举正救解之,改为英州别驾。始,上怒未已,两府窃议曰:『必重贬介,则彦博不安。彦博去,则吾属递迁矣。』既而果如其料。当是时,梅尧臣作 【东轩有『书』字。】 窜诗曰:『皇佑辛卯冬,十月十九日,御史唐子方,危言初造膝。曰朝有巨奸,臣介所愤疾。愿条一二事,臣职敢妄率。巨奸宰相博,邪行世莫匹。是 【东轩作『曩』。】 时守成都,委曲媚贵昵。银珰插左貂,穷腊使驰驿。邦媛将夸侈,中金赍千镒。为我寄使君,奇纹织纤密。遂倾西蜀巧,日夜急鞭抶。经 【东轩作『红』。】 经纬金缕,排科鬬八七。比比双莲花,篝灯戴心出。几日成一端,持行如鬼疾。明日 【东轩作『年』。】 观上元,被服稳称质。璨默惊上目,遽尔有薄诘。既闻所从来,佞对以 【东轩作『似』。】 未失。且云奉至尊,于妾岂能必。遂回天子颜,百事容丐乞。臣今得粗 【东轩作『初』。】 陈,狡猾彼非一。偷威与卖利,次第推甲乙。是唯阴猾雄,仁断宜勇黜。必欲致太平,在列无如弼。弼亦昧平生,况臣不阿屈!臣言天下公,奚以身自恤?君傍有侧目,喑哑横诋叱。指言为罔上,废汝还蓬荜。是时白此心,尚不避斧锧。虽令御 【东轩作『禁』。】 魑魅,甘且同饴蜜。既知弗可惧,复以强词窒。帝声亦大厉,论奏不容毕。介也容甚闲,猛士胆为栗。立贬岭外春,速欲为异物。内外官恟恟,陛下何未悉?即敢救者谁?襄执左史笔。谓此傥不容,盛美有所咈。平明中执法,怀疏又坚述。介言或似狂,百岂无一实。恐伤四海和,幸勿苦仓卒。亟许迁英山,衢路犹嗟咄。翌日宣白麻,称快口盈溢。阿附连谏官,去若怀絮虱。其间因获利,窃笑等蚌鹬。英州五千里,瘦马行■〈马失〉■〈马失〉。毒蛇喷晓雾,昼与岚气没。妻孥不同涂,风浪过蛟窟。存亡未可知,雨 【东轩作『旅』。】 馆愁伤骨。饥仆时后先,随猿拾橡栗。越林多蔽天,黄柑杂丹橘。万室通酿酤,抚远无禁律。归去不须钱,醒来弄鸣瑟。山水仍奇怪,已可消忧郁。莫作楚大夫,怀沙自沈汨。西汉梅子真,出为吴市卒。市卒且不惭,况兹别乘 【东轩作『秉』。】 秩?』始尧臣作此诗,不敢示人。及欧阳文忠公为编其集,时有嫌避,又削去此诗,是以人少知者,故今尽录焉。 【出东轩笔录。】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十七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十八

  典礼音律(一)

  ◆典礼音律(一)

  皇后合食太庙
  僖祖庙为始祖
  籍田
  祀明堂
  郊祭
  封程婴公孙杵臼立庙
  嫡孙传重服
  武臣持服
  金龙玉简
  婚礼坐鞍
  蜡腊
  正冬朝贺上寿
  宣祖配天
  彗星见罢祀南郊
  祭太社
  两制摄事
  祠太一
  九宫贵神
  郊庙读册回班
  醮祠御宝
  朝献朝飨
  云韶部
  钧容直
  河市乐
  拱辰管

  ○皇后合食太庙

  仁宗皇帝将祫享,韩持国为礼官,建言:皇后庙孝章、淑德、章怀神主,不当合食于太庙。下待制以上议,议者凡十七 【东斋作『十余』。】 人,自梦得、武平仲、□祖、杨侍讲、向龙图、原甫、景彝、圣从八人,以为当合食太庙。永叔、阳叔、子华、长文、子方、包希仁、钱资元、卢公彦、并镇九人,以为当从持国论。卒为二议以上,朝廷以为日迫,且依旧合食,须后别议。而武平仲当草诏,其辞太王 【『太王』东斋作『竟主』。】 其所议,自后亦不复议。皇后别庙者,以其不可入太庙也。合食而入太庙,又何必为别庙哉?然其论议之难合也若是。 【东斋记事。】

  ○僖祖庙为始祖

  熙宁五年十月,太常礼院言:『奉圣旨,详定僖祖神主祧迁者,切以圣王用礼,固有因循,至于逆顺之大伦,非敢违天而废古。请僖祖为太庙始祖,迁顺祖神主藏之夹室,依礼不讳。孟夏祀感生帝,以僖祖配,诏恭依。先是中书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先王庙祀之制,有疏而无绝,有远而无遗。商周之王,断自后稷以下者,非绝喾以上而遗之,以其自有本绝承之故也。若尊卑之位,先后之序,则子孙虽齐圣有功,不得以加其祖考,天下万世之通道也。本朝自僖祖以上,世次不可得而知,则僖祖有庙,与稷契宜无以异。今毁其庙,而藏其主于夹室,替祖宗之尊,而下祔于子孙,非所以顺祖宗孝心,事亡如事存之义。求之前载,虽或有然,考合于经,乃无成宪。因时制礼,寔在圣时。乞以所奏,付之两制详议,而择取其当。』诏答曰:『庙祧之序,盖有典彝,所以上承先王,下法后世。朕嗣守大统,获奉宗祀,而世次迁毁,礼或未安。讨论经常,属我哲辅,于以佐朕不逮,而仰称祖宗追孝之心。朕览之矍然,敢不祗服,宜依所请。』于是元绛等议云:『诗序生民曰:尊祖也,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盖言尊祖,不言尊有功,言文武之功,而不言后稷之功,则知推后稷配天者,以尊祖,而非以尊有功也。』从之。
  熙宁八年五月,礼院言:『今年四月,太庙禘祭,排列神位,已依勑命。尊始祖居东向之位,自顺祖而下,昭穆各各以南北为序。自今如遇禘祫,着为定礼。』诏恭依。

  ○籍田

  元丰二年七月,详定礼文所言:『国语云:「王耕一亩,庶人终于千亩。廪于籍,东南锺而藏之。」自汉迄唐,皆有帝籍神仓,今久废不设。凡祭祀之所用,皆索诸市,非所以致洁诚也。乞于京城东南,度田千亩,置籍田,仍徙先农坛于其中。立神仓于东南,五谷之外,并植菜蔬。冬则藏冰,一岁祠祭之用取具焉。』并从之。

  ○祀明堂

  元丰三年七月,诏曰:『远而尊者祖,则祀于郊之圆丘而配天。迩而亲者祢,则祀于国之明堂而配上帝。天足以及上帝,上帝未足以尽天,故圆丘祀天,则对越诸神,明堂则上帝而已。历代以来,合宫所配,既紊于经,乃至杂以先儒六天之说。此皆固陋昧古,以失情文之宜,朕甚不取。其将来祀英宗于明堂,推以配上帝,余从祀羣臣,悉罢。』

  ○郊祭

  四月诏,亲祠北郊,依南郊仪。如不亲祠,则上公摄事。先是奉祀礼文所言:『天地合祭,自汉元始间,以礼乐既若有合,而礼夫妇共牢。于是合祭天地,以隆一体之谊。后汉光武、魏文帝、晋元帝、唐武德以来,皆因之,殆非求神以类之意。本朝,上帝即设天皇地祗位,稽之典礼,有所未合。』于是翰林学士张璪言:『阳生于十一月,阴生于五月,则阴阳之生,天地致用之始。先王于是顺阴阳之义,以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圆丘,夏至日祭地于泽中之方丘,以至牲币器服,诗歌乐舞,形色度数,莫不放其象类,故天神地祗可得而礼。由此观之,夏至日祭地于方丘,而天子亲祗之,此万世不易之理也。议者以谓,当今万乘仪卫,加倍于古,方盛夏时,不可以躬行,乃欲改用他月,不唯无所据依,又失所以事地顺阴之义。必不得已,臣以谓宜即郊祀之岁,于夏至之日,盛礼容,具乐舞,遣冢宰摄事,虽未能皆当于礼,庶几先王之遗意,犹有存焉。』礼官请如璪议。上批:『张璪之议,在今所宜,固无所易。』
  元丰六年冬至,祭昊天上帝于圆丘,以太祖配,始罢合祭天地也。制曰:『永惟五圣之列,必躬三岁之祠 【明抄本作『祀』。】 祭,以礼意寝而不明,乐文杂而未正,故刺六经之说,考诸儒之言。缉熙旷议,是正巨典,陟配烈祖,对侑昊穹。于时维太常之旒,备金玉之驾。乃搢大圭,以为国之缀,乃服大裘,以考古之文。』故事:衮冕行事,至是始加服大裘,而被以衮冕。 【元丰圣训。】

  ○封程婴公孙杵臼立庙

  神宗朝,皇嗣屡阙,余尝诣合门上书,乞立程婴、公孙杵臼庙,优加封爵,以旌忠义,庶几不为厉,使国统有继。是时适值郓王服药,上览之矍然,即批付中书,授臣将作监丞勑河东路,寻二人遗迹,乃得其冢于绛州太平县。诏封婴为成信侯,杵臼为忠智侯,因命绛州立庙,岁时致祭。余所上书,略曰:『臣尝读史记世家,考赵氏废兴之本末,惟程婴、公孙杵臼二人各尽死,不顾难,以保全赵氏孤儿,最为忠义。乃知国家传祚至今,皆二人之力也。盖下宫之难,屠岸贾杀赵朔、赵括,赵婴齐已赤族无谯类,惟朔妻有遗腹,匿于公宫。既而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官中甚急,于是朔妻置儿袴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乃得脱。然则儿之无声,盖天有所祚。且天方启赵氏生圣人以革五代之乱,拯天下于汤火之中而奄有焉。使圣子神孙,继继承承而不已,则儿又安敢有声?盖有声则不免,不免则赵氏无复今日矣。然虽天祚,亦必赖公孙杵臼缪负他婴,匿于山中,卒与俱死,以绝其后患。又必赖程婴保持真孤,遂至成人而立之,以续赵祀,即赵文子也。于是赵宗复盛,传十世至武灵王,而遂以胡服与秦俱霸。其后为秦所并,则子孙荡析,散居民间,今常山、真定、中山,则古之赵地也。故赵氏世为保州人,而禧祖、顺祖、翼祖、宣祖,皆生于河朔,以至太祖启运,太宗承祧,真宗绍休,仁宗守成,英宗继统,陛下缵业。向使赵氏无此二人,以力卫襁褓孑然之孤,使得以全,则承祀无遗育矣,又安能炽昌以至于此?故臣深以为国家传祚至今,皆二人之力也。二人死皆以义,甚可悼痛。虽当时赵武为婴服丧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然今不知其祠之所在,窃虑其祠或废而弗举,或举而弗葺,或葺而弗封,三者皆阙典也。左氏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自宋有天下,凡两周甲子,百二十二年于兹矣。而二人忠义,未见褒表,庙食弗显,故仁宗在位,历年至多,而前星不耀,储嗣屡阙。虽天命将启先帝以授陛下,然或虑二人精魄,久无所归,而亦因是为厉也。何哉?盖二人能保赵孤,使赵宗复续,其德甚厚,则赵宗之有继,皆自二人为之也。何况二人者,忠诚精刚,洞贯天地,则其魂常游于太空,而百世不灭,故乞朝廷指挥下河东北晋赵分域之内,访求二人墓庙,特加封爵旌表。如或自来未立庙貌,即速令如法崇建,着于甲令,永为典祀。如此则忠义有劝,亦可见圣朝不负于二人者矣。』 【青箱杂记。】

  ○嫡孙传重服

  自唐开元时,父卒众子在,嫡孙不传重,以其不袭封也。然不知至于服纪,则有所不齐,国朝亦着于礼令。景佑中,石资政中立卒,众子在,嫡孙不传重。未几而众子卒,其家奏:嫡孙合与不合传重。下礼院议。于是宋景文公判太常,不疑、次道与予为礼官,景文遂令三人各为议状。不疑曰:『初常传重, 【东斋有『不传重』三字。】 误也。宜改正之,使追为服。』次道则用江都集礼,以为当接服。若曰父死众子在,嫡孙不传重,众子 【东斋有『死』字。】 嫡孙接服。嫡孙死,众孙接服,是一尊亲为两等服也。予谓:『石氏之孙,宜依礼令,不传重,且为本服。自今而后,别着令,父死众子在,嫡孙传重,然后得礼之正。』又为不疑难曰:『石氏子当传重。就令石氏子于服中犯刑,如何处之?必以见行法、见行礼令处之也。岂可旋更礼法,使变朞服而传重,加以重刑也。』又为次道难曰:『众子死,嫡孙接服,嫡孙死,众孙接服,是何异家人共犯,止坐尊长。方决而死,乃令次 【原作『以』,据活字本、明抄本及东斋改。】 家长接续足其杖数邪?是无此理也。』然景文从次道议,仍请着为令。其后众子在,嫡孙请传重者听传重,其不请者,则不传重,岂礼之意哉?

  ○武臣持服

  故事,武臣不持丧。韩汝玉奏请持丧,下两制台谏官议。唐子方为谏官,与诸御史 【以上十字东斋作『唐子方介为御史中丞,其属』。】 皆不欲令持丧。是时,会议于玉堂后署, 【东斋作『廊』。】 唐子方曰:『今日不可高论也。』永叔勃然曰:『父母死而令持服,安得为高?』梦得坐子方旁, 【东斋作『孙梦得抃生予旁』。】 不觉叹曰:『俊人也。率然一言,亦中于理。』两制与台谏官竟为两议以上,遂诏合门祗候、内殿崇班以上持服。供奉官以下不持服。是则官高者得为父母服,官卑者则不为,无官者将何以处之乎?

  ○金龙玉简

  道家有金龙玉简,学士院撰文,具一岁中斋醮,故 【东斋作『数』。】 投于名山洞府。天圣中,仁宗皇帝以其险远穷僻,难赍送醮祭之具,颇为州郡之扰,乃下道录院裁度。才留二十处,余悉罢之。河南府平阳洞、台州赤城山玉京洞、江宁府华阳洞、舒州潜山司真洞、杭州大涤洞、鼎州桃源洞、常州张公洞、南康军庐山咏真洞、建州武夷山升真洞、 【东斋有『潭州』二字。】 南岳朱陵洞、江州马当山上水府、太平州中水府、润州金山下水府、杭州钱塘江水府、河阳济渎北海水府、凤翔府圣湫仙游潭、河中府百丈泓龙潭、杭州天目山龙潭、华州车湘潭,所罢处,不可悉记。予尝于学士院取金龙玉简视之,金龙以铜制,玉简以阶石制。 【东斋记事。】

  ○婚礼坐鞍

  刘岳书仪婚礼,有女坐婿之马鞍,父母为之合髻之礼,不知用何经义。据岳自序云:『以时之所尚者益之』,则是当时流俗之所为尔。 【归田有『岳』字。】 当五代干戈之际,礼乐废坏之时,不暇讲求三王之制度,苟取一时世俗所用吉凶仪式,略整齐之,固不足为后世法矣。然而后世犹不能行之。今岳书仪十已废其七八,其一二仅行于世者,皆苟简粗略,不如本书。就中转失乖谬,可为大笑者,坐鞍一事尔。今之士族,当婚之夕,以两椅相背,置一马鞍,反令婿坐其上,饮以三爵。女家遣人,三请而后下,乃成婚礼,谓之上高坐。凡婚家举族内外姻亲,与其男女宾客,堂上堂下,竦立而视者,惟壻上高坐为盛礼尔。或有偶不及设者,则相与怅然咨嗟,以为阙礼。其转失乖谬,至于如此。今虽名儒巨公,衣冠旧族,莫不皆然。呜呼,士大夫不知礼义,而与闾阎鄙俚同其习见,而不知为非者,多矣! 【庐陵归田录。】

  ○蜡腊

  建隆四年,太常博士和岘奏:『唐以前,寅日蜡百神,卯日祭社宫,辰日腊享宗庙。开元定礼,三祭皆于腊辰,以应土德。圣朝火德,合以戌日为腊,而以前七日辛卯便行蜡礼,恐未为宜。』下太常议,而请蜡百神、祀社稷、享宗庙,同用戌腊日。

  ○正冬朝贺上寿

  淳化三年正月朔,太宗御朝元殿受贺。礼毕,改服通天冠、绛纱袍升殿,羣臣上寿。国朝以来,正冬朝贺,御正殿,即以退御大明殿,羣臣常服上寿,奏教坊乐。至是始约开元礼,皆以法服,设宫架万舞,酒三行而罢。

  ○宣祖配天

  淳化四年正月辛卯,合祭天地圆丘,以宣祖皇帝配。有司因请孟春祈谷,孟冬神州,季秋大飨明堂,请以宣祖配。冬至祀昊天,夏至祀皇地祇,孟夏雩祀。 【明抄本有『宗』字。】 从之。

  ○彗星见罢祀南郊

  太宗将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检讨杜镐问之,镐曰:『当祭日食,犹废祭。谪见如此,罢祀不疑。』遂从其说。至熙宁五年,将郊而河决,神宗问辅臣曰:『议者以河决地震,不当郊。』王安石曰:『古者,年不顺安,八蜡不通,八蜡小祀 【明抄本作『祭』。】 也,或可以变异废。上帝之祭,乃祭之大者,恐不宜如此。』上以为然。 【明抄本注『出事实』。】

  ○祭太社

  太祖初有事于太社,时国初坠典多或未修,太 【玉壶有『社』字。】 祝文亦亡旧式,诏辞臣各撰一文誊录,糊名以进。上览之,谓左右曰:『皆轻重失中。』犹御笔亲点一文曰:『惟此庶乎得体。』开视之,乃窦仪撰者。文曰:『维某年太岁月朔日,宋天子某,敢昭告于太社,谨因仲秋、仲春,祇率常礼,敬以玉帛一元大武、柔毛刚鬣、明粢香萁、嘉荐醴殽,备兹禋瘗,用伸报本,敢以后土勾龙氏配神作主。惟神品物赖之,载生庶类,资以含弘,方直所以着其首, 【玉壶作『道』。】 博厚所以兼其德。有社者敢亡报乎?尚享。』遂诏议定其仪注,公以开元礼祭, 【玉壶作『参』。】 酌于三代之典,继以进熟之际,作雍和乐。太社之馔自正门入,配坐之馔自左闼入,皇帝诣罍洗之仪,并如圆丘,事具本式。诣太社樽所,执樽者举幕,赞酌醴殽。太常卿引皇帝于太社神座前,捧爵跪奠,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西向跪读祝文。 【玉壶清话。】

  ○两制摄事

  京师春秋社祭,多差两制摄事。王仆射珪为内外制十五年,祭社者屡矣。熙宁四年,复以翰林承旨摄太尉,因作诗曰:『鸡声初动晓骖催,又向灵坛饮福杯。自笑治聋 【东轩作『怡声』。】 不辞醉,明年强健更须来。』是冬,遂参知政事。 【东轩笔录。】

  ○祠太一

  太宗时,建东太一宫于苏村,遂列十殿,而五福君棊二太一处,前冠通天冠,服绛纱袍,余皆道冠霓衣。天圣中,建西太一宫,前殿处五福君棊太游三太一,亦用通天绛纱之制,余亦道冠霓衣。熙宁五年,建中太一宫,内侍主塑像,乃请下礼院议十太一冠服,礼院乃具状,请如东西二宫之制,太一尽服通天绛纱。有言亳州太清宫有唐太一塑像,上遣中使视之,乃画王者衣冠,遂诏如亳州之制。

  ○九宫贵神

  九宫贵神,始天宝初,术士苏嘉庆上言,请置坛,明皇亲祠。及王玙为相,又劝肃宗亲祠。太和中,监察御史舒元舆论列,遂降为中祀。会昌中,李德裕为相,复为大祀。宣宗时,又降为中祀。干符中,宰相崔彦昭因岁旱祷雨获应,遂升为大祀。 【春明退朝录。】

  ○郊庙读册回班

  故事:郊庙读祀册官,至御名,必起。上至郊宫更衣,诣坛下,百官皆回班迎向。英宗皇帝初告庙,诏读册官毋起,及诣坛下,又诏百官勿回班,所以见事郊庙之精意也。 【渑水燕谈。】

  ○醮祠御宝

  真宗皇帝严于醮祠之事,其奏章则用昭受干符之宝。其后大内火,宝亡,止用御前之宝。庆历中,下学士院别制, 【『别制』东斋作『定』。】 其文曰:『皇帝钦崇国祀之宝』,醮祠则用之。 【东斋记事。】

  ○朝献朝飨

  上亲郊,郊庙册文,皆曰:『恭荐岁事。』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于南郊』。予集郊室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郊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其所从来,盖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惟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惟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笔谈。】

  ○云韶部

  开宝中,平岭表,择广州内臣听聪慧者数十人,令于教坊习乐,名箫韶部,后改曰云韶部,内宴则用之。

  ○钧容直

  太平兴国中,择军中之善乐者名曰引龙直,游幸则骑而导驾。后改曰钧容直,取钧天之义焉。

  ○河市乐

  驸马都尉高怀德,以节制领睢阳,岁久,性颇奢靡,而洞晓音律,故声伎之妙,冠于当时,法部中精绝者,殆不过之。宋城南抵汴渠五里,有东西二桥,舟车交会,居民繁伙,倡优杂户类亦众,然率多鄙俚,为高之伶人所轻诮。每宴饮乐作,必効其朴野之态以为戏玩,谓之河市乐,迄今俳优常有此戏。 【并沂国公笔谈。】

  ○拱辰管

  鼓吹部有拱辰管,即古之叉手管也。太宗皇帝赐今名。 【此条今见梦溪笔谈卷五。】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十八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十九

  典礼音律(二)

  ◆典礼音律(二)

  协律
  鼓
  琴
  锺
  磬
  律吕
  凯歌
  霓裳羽衣曲
  抛球曲
  歌曲
  歌舞

  ○协律

  燕龙图肃判太常寺,建言今之乐太高,始下诏天下,求知音者。李照言乐比古高五律,而胡瑗、阮逸相继出矣。李照之乐,以纵黍累尺,黍细而尺长,律之容乃千七百三十黍。胡瑗以横黍累尺,黍大而尺短,律之容千二百黍,而空径乃三分四厘六毫。空径三分四厘六毫与容千七百三十黍,皆失于以天 【东斋作『尺』。】 而生律也。阮逸又欲以量而求音,皆非也。最后有 【东斋有『成都』二字。】 房庶者,亦言今之乐高五律,盖用唐乐而知之。自收方响一、笛一,皆唐乐也。其法,以律生尺,而黍用二 【东斋作『一』。】 桴二米者,是时无二米黍。据见黍为律,虽无千七 【东斋作『八』。】 百三十黍之谬与三分四厘六毫之差,然其声才下三律,盖黍细尔,其法则是矣。王原叔、 【东斋有『洙』字。】 胡瑗大不喜其说,朝廷但授庶试秘书省校书郎,不究其说。而 【东斋有『止』字。】 庶,玄龄之后,其为人简脱,尝与乡荐,然好音,宋子京、 【东斋有『祁』字。】 田元均 【东斋有『况皆』二字。】 荐而召之。是时,丁正臣亦收牙笛二,与庶笛同。予尝于雄州王临处得北界笛一,比太常乐下四律,教坊乐下二律,犹高于唐乐一律。又尝于才元处得并州铜尺一,比大府尺长三分,以之定律,与唐乐声同。大府之尺定律,与北界笛同,二者必有一得也。若得真黍,用房庶法为律以考之,其为至当不疑矣。真黍,一桴二米者。

  二

  世言王朴为知乐,而不知乐之坏,自朴始也。初太常锺磬皆无款识,朴用横黍尺制律,命其锺磬而志刻之。太祖患乐太高,和岘用影表尺才能下一律, 【『才能下一律』五字东斋作『八寸尺也故』。】 乐比唐为高五律矣。今太常镈锺最大者,声中唐之黄锺,志刻乃云林锺,余锺率皆如此。李照则多镵凿旧锺以合其律,而锺磬又不如朴时,虽非本声,而其器尚完也。惜哉!

  三

  君实 【东斋作『司马君实内翰光』。】 与予莫逆之交也,惟议乐为不合。君实以胡瑗一黍之广为尺,而后制律。予用房庶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之广为律,而后生尺。律之法曰凡律围九分,以尺而生律者,律围十分三厘八毫矣。以其不合,又变而为方分,其差谬处,不可一二数也。以律生尺者九十分,黄锺之长加十分,以为尺。凡律皆径三分,围九分,长九十分,积实八百一十分,自九十分 【东斋有『三分』二字。】 损益之,而十二律长短相形矣。自八百一十分三分损益之,而十二律积实相通之。 【东斋作『矣』。】 往在馆阁时,决于同舍,同舍莫能决,遂变 【东斋作『弈』。】 碁以决之,君实不胜,乃定。其后二十年,君实西京为留台,予往候之,不持他书,惟持所撰乐论八篇示之。争论者数夕,莫能决,又投壶以决之,予不胜。君实讙曰:『大乐还魂矣。』凡半月,卒不得要领而归。岂所见然邪?将戏谑邪?抑遂其所执,不欲改之邪?俱不可得而知也,是必戏谑矣。 【并东斋记事。】

  ○鼓

  周礼:『雷鼓鼓神祀,灵鼓鼓社祭,路鼓鼓鬼享。』康成云:『雷鼓,八面鼓也。灵鼓,六面鼓也。路鼓,四面鼓也。』鼓之数不见于经,然神有尊卑,则其数有多寡隆杀,理或然也,必汉时尚然,所以康成云也。几面鼓,犹言几两车、几区宅、几壥田也。而唐开元中,蜀人有绘图以献者,一鼓而为八面六面四面,既不可考击,乃于县内别置散鼓。国朝仍之,郊社宗庙,设而不作。景佑中,冯章靖公言:『雷鼓灵鼓路鼓,并当考击,而散鼓请准干德四年诏,废不用。』然不言鼓之制非是,甚可怪也。 【东斋记事。】

  二

  吾闻羯鼓录序羯鼓之声云:透空碎远,极异众乐。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蝉、滴滴泉之曲,予在鄜延时,尚闻其声。泾原承受公事王元孙因奏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阙,元孙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遗音遂绝。今乐部中所有,但名存而已,透空碎远,了无余迹。唐明帝与李龟年论羯鼓云:『杖之弊者四柜』,用力如此,其为艺可知也。

  三

  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则唐之汉震第二鼓也。明帝、宋开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独奏,如鼓笛曲是也。今时杖鼓,常时只是打拍,鲜有专门独奏之妙。古曲悉皆散亡,顷年王师南征,得黄帝炎一曲于交趾,乃是杖鼓曲也。 【并笔谈。】

  ○琴

  秀州祥符院僧智和,蓄一古琴,琴徽碧钿文石轸, 【以上四字明抄本作『石细文轸』。】 制作精巧,音韵清越,中刻李阳冰篆三十九字,其略云:『南溟夷岛,产木名伽?罗,文 【渑录有『横』字。】 如银屑,其坚如石,遂用作此。』临岳沈括笔谈、朱长文琴谱,皆着此琴,即唐相汧公李勉所制『响泉』也,响泉之名,见勉本传。元佑末,智和死,州状其事, 【以上四字渑录作『州将以其琴』五字。】 匣送尚书礼部,礼部符太常收管,好事者时时取鼓之,非他琴之比也。

  二

  钱塘沈振蓄一琴,名『冰清』,腹有晋陵子铭云:『卓哉斯器,乐惟至公。音清韵高,月苦风劲。璅余神爽,泛绝机静。雪夜敲冰,霜天击磬。阴阳潜感,否臧前镜。人其审之,岂独知政?』书『大历三年三月三日,上底蜀郡雷氏斵』,凤沼内书『贞元十一年七月八日再修,士雄记』。声极清实,山荏陈圣与名知琴,少在钱塘,从振借弹,酷爱之。后三十年,圣与官太常,会振侄述访 【渑录作『鬻』。】 『冰清』,索百千,不售。未几述卒,其妻得二十千鬻于僧清道,转洛中 【渑录作『落于』。】 太一道士杨道英,久之,圣与以五十千求得,极秘之。或以为晋陵子,杜牧之道号,篆法类李义山笔,亦莫可辨,又不知士雄何人也。 【并渑水燕谈。】

  三

  卢氏杂说:韩皋谓嵇康琴曲有广陵散者,以王陵、毌丘俭辈皆自广陵败散,言魏散亡,自广陵始,故名其曲曰广陵散。以予考之,散自是曲名,如操、弄、掺、淡、序、引之类,故潘岳笙赋:『辍张女之哀弹,流广陵之名散。』又应璩与刘孔才书云:『听广陵之清散』,知散为曲名,明矣。或者康借此名,以谏讽时事,散取曲名,广陵乃其所命,附为义耳。

  四

  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予曾见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胜指,而其声愈清。又尝见越人陶道真畜一张越琴,传云:古冢中败棺杉 【明抄本作『材』。】 木也,声极劲挺。吴僧智和有一琴,瑟瑟徽碧,纹石为轸,制度音韵皆臻妙,腹有李阳冰篆数十字,其略云:『南溟岛上,得一木名伽?罗,纹如银屑,其坚如石,命工斵为此琴。』篆文甚古劲。琴材欲轻松脆滑,谓之四善。木坚如石,可以制琴,亦所未喻也。投荒录云:『琼管多乌樠呿陀,皆奇木』,疑伽?罗即呿陀也。 【并笔谈。】

  ○锺

  国朝雅乐,即用王朴所制周乐,太祖时,和岘以为声高,遂下其一律,然至今言乐者,犹以为高,云今黄锺乃古夹锺也。景佑中,李照作新乐,又下其声,太常歌工以其太浊,歌不成声。当铸锺时,乃私赂铸匠,使减其铜齐,而声稍清,歌乃叶而成声,而照竟不知,以此知审音作乐之难也。照每谓人曰:『声高则急促,下则舒缓,吾乐之作,久而可使人心感之皆舒和,而人物之生,亦当丰大。』王侍读洙身尤短小,常戏之曰:『君乐之成,能使我长乎?』闻者以为笑,而乐成竟不用。

  二

  太常所用王朴乐,编锺皆不圆而侧垂,自李照、胡瑗之徒,皆以为非。及照作新乐,将铸编锺,给铜铸泻,务得古编锺一枚,工人不敢销毁,遂藏于太常。锺不知何代所作,其铭曰:『粤朕皇祖宝龢锺,粤斯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叩其声,与王朴夷则清声合,而其形不圆侧垂,正与朴锺同,然后知朴博古好学,不为无据也。其后胡瑗改铸编锺,遂圆其形而下垂,叩之揜郁而不扬,其铸 【归田作『镈』。】 锺又长甬而震掉,其声不和。着 【原作『者』,据归田改。】 作佐郎刘羲叟窃谓人曰:『此与周景王无射锺无异,必有眩惑之疾。』未几,仁宗得疾,人以羲叟之言验矣。其乐亦寻废不用。 【并归田录。】

  三

  今太常锺镈,皆于甬本为纽,谓之旋虫,侧垂之。皇佑中,杭州西湖侧,发地得一古锺,匾而短,其枚长几半寸,大略制度如凫氏所载。唯甬乃中空,甬半以上差小,所谓衡者。予细考其制,亦似有义。甬所以中空者,疑锺縻自其中垂下,当衡甬之间,以横栝挂之。横栝疑所谓旋虫也。今考其名,竹筩之筩,文 【原作『又』,据明抄本改。】 从竹从甬,则甬仅乎空,甬半以上微小者,所以碍横栝。以其横栝所在也,则有衡之义也。其横栝之形似虫,而可旋,疑所谓旋虫。以今之锺镈校之,此衡甬中空,则犹小于甬者,乃欲碍横栝,似有所因。彼衡甬俱实,则衡小于甬,似无所因。又以其栝之横于其中也,则宜有衡义。实甬直上植之而谓之衡者,何义?又横栝以其可旋,而有虫形,或可谓之旋虫。今锺则实其纽,纽不动,何缘得旋名?若以侧垂之,其锺可以掉荡旋转,则锺常不定,击者安能常当其燧,此皆可疑,未知孰是。其锺今尚在钱唐,予羣从家藏之。

  ○磬

  独异志云:『唐承隋乱,乐簴散失,独无征音,李嗣真密求得之。闻弩营中砧声,求得丧车一铎,人振之,于东南隅果有应者。掘之得石一段,裁为四具,以补乐簴之阙。』此妄也,声在短长厚薄之间,故考工记:磬氏为磬,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磨其毫末则声随而变,岂有帛砧裁琢为磬,而尚存故声哉?兼古乐宫商无定声,随律命之,迭为宫征。嗣真必尝为新磬,好事者遂附益为之说,既云裁为四具,则是不独补征声也。

  二

  国史纂异云:『润州曾得玉磬十二以献,张率更叩其一,曰「晋某岁所造也。是岁闰月,造磬者法月数,当有十三,宜于黄锺东九尺掘,必得焉。」求之,果如其言』,此妄也。法月律为磬,当依节气,闰月自在其间。闰月无中气,岂当月律?此懵然者为之也。扣其一,安知其是晋某年所造?既沦陷在地中,岂暇复按方隅尺寸埋之,此欺诞之甚也。

  ○律吕

  汉志:『阴阳相生,自黄锺始,而左旋八八为五。』八八为五者,谓一上生与一下生相间。如此则自大吕以后,律数皆差,须自蕤宾再上生,方得本数,此八八为五之误也。或曰:『律无上生吕之理,但当下生而用浊倍。』二说皆通,然至蕤宾清宫生大吕清宫,又当再上生,如此时上时下,即非自然之数,不免牵合矣。自子至巳为阳律阳吕,自午至亥为阴律阴吕。凡阳律阳吕皆下生,阴律阴吕皆上生,故巳方之律,谓之中吕,言阴阳至此而中也。至午则谓之蕤宾,阳常为主,阴常为宾,蕤宾者,阳至此而为宾也。纳音之法,自黄锺相生,至于中吕而终,谓之阳纪。自蕤宾相生,至于应锺而终,谓之阴纪。盖中吕为阴阳之中,子午为阴阳之分也。

  二

  汉志言数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参之于丑得三,又参之于寅得九,又参之于卯得二十七。历十二辰,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阴阳合德,气锺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殊不知此乃求律吕长短体筭立成法耳,别有何义?为史者但见其数浩博,莫测所用, 【明抄本作『由』。】 乃曰:『此阴阳合德,化生万物者也。』尝有人于土中得一朽弊捣帛杵,不识,持归以示邻里,大小聚观,莫不怪愕,不知何物。后有一书生过,见之,曰:『此灵物也。吾闻防风氏身长三丈,骨节专车,此防风氏胫骨也。』乡人皆喜,筑庙祭之,谓之胫庙。班固此论,亦近乎胫庙也。

  ○凯歌

  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予在鄜延时,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记得数篇。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其二:『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倒流水,从交西去作恩波。』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鴈,归鴈如今不寄书。』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刘禹锡诗云:『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又王建诗云:『听风听水作霓裳』,白乐天诗注云:『开元中,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造。』郑愚津阳门诗注云:『叶法善尝引上入月宫,闻仙乐。及上归,但记其半,遂于笛中写之。会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散序,用敬述所进为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曲。』诸说各不同,今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人横书,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或谓今燕部有献仙音曲,乃其遗声。然霓裳本谓之道调法曲,今献仙音乃小石调耳。未知孰是。 【并笔谈。】

  二

  欧阳公归田录论王建霓裳词:『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以不晓听风听水为恨。余尝观唐人西域记云:『龟兹国王与臣庶知乐者,于大山间听风水之声,均节成音,后番入中国,如伊州、凉州、甘州,皆自龟兹至也。』此说近之,但不及霓裳耳。郑隅 【明抄本作『嵎』。前条引笔谈作『愚』。】 津阳门诗注:『叶法善引明皇入月宫,闻乐归,以笛写其半。会西凉府杨敬远进婆罗门曲,声调?同。按之便韵,乃合二者制霓裳羽衣。』则知霓裳亦来自西域云。 【出西清诗话。】

  ○抛球曲

  海州士人李慎言,尝梦至一处水殿中,观宫女戏球,山阳蔡绳为之传,叙其事甚详。有抛球曲十余阕,词皆清丽,今独记两阕:『待 【明抄本作『侍』。】 燕黄昏晚未休,玉阶夜色月如流。朝来自觉承恩醉,笑倩傍人认绣球。』『堪恨隋家几帝王,舞裀揉尽绣鸳鸯。如今重到抛球处,不是金炉旧日香。』

  ○歌曲

  世称善歌者,皆曰郢人。郢州至今有白雪楼,此乃因宋玉问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次为阳阿薤露,又为阳春白雪,引商刻羽,杂以流征。』遂谓郢人善歌,殊不考其义。其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则歌者非郢人也;其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阳阿薤露,和者数百人;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则和者不过数人而已。以楚之故都,人物猥盛,而和者止于数人,则为不知歌甚矣。故玉以此自况,阳春白雪,皆郢人所不能也。以其所不能者,明其俗,岂非大误也?襄阳耆旧传虽云:『楚有善歌者,歌阳菱白露、朝日莫丽,和之者不过数人』,复无阳春白雪之名。又今郢州,本谓之北郢,亦非古之楚都。或曰楚都在今宜城界中,有故墟尚在,亦不然也。此鄢也,非郢也。据左传,楚成王使鬬宜申为商公,沿汉泝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沿汉至于夏口,然后泝江,则郢当在江上,不在汉上也。又王在渚宫下见之,则渚宫盖在郢也。楚始都丹阳,在今枝江,文王迁郢,昭王迁鄀,皆在今江陵境中。杜预注左传云:『楚国,今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也。』谢灵运邺中集诗云:『南登纪郢城』,今江陵北十二里有纪南,即古之郢都也,又谓之南郢。 【以上二条今见梦溪笔谈卷五。】

  ○歌舞

  古人饮酒,皆以 【明抄本有『歌』字。】 舞相属,献寿尊者,亦往往歌舞,长沙王小举袖云:『国小不足回旋。』至唐太宗,亦自起舞属羣臣。古人淳质,舞以达欢欣,不必合度臻好,故人人可为之,不羞不及也。张燕公诗云:『醉后欢更好,全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又云:『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今时舞者,曲折益尽奇妙,非有师授,皆不可观,故士大夫不复起舞矣。或有善舞者,又以其似乐工,輙并为之。古人之歌,亦复如此,节奏简淡,故三百篇可以吟咏,缘时未有新繁声,自是可喜。自新变声作,日益繁靡,欲令人强置繁声,以三百篇为欢,何可得也?隋以前南北朝旧曲犹颇似古,如公莫舞、丁督护之类,岂不简淡?自唐以来,此等曲解,又复不入听矣。人但知思闻古韶夏之类,直恐见之,未能忘味也。胡瑗善琴,教人作采苹、鹿鸣等曲,稍曼延其声,傍近郑卫,虽可听,非古法也。近世乐府,为繁声不已,又加重迭,谓之缠声,促数尤甚,固不从容一唱三叹矣。太学诸生承胡先生之教,许鼓琴吹箫,及以方响代编磬,然所奏唯鹿鸣、采苹数章而已。诸生因缘为郑卫声,闻者疑之,或以相问,有戏之者曰:『此无他,直缠声鹿鸣采苹。』 【刘贡父诗话。】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十九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

  典礼音律(三)

  ◆典礼音律(三)

  笛
  审声
  干德乐
  冯吉善琵琶
  律中生六事
  嘉量
  九鼎

  ○笛

  马融笛赋云:『裁以当簻,便易持』,李善注谓:『簻,马策也。裁笛以当马簻,故使易持。』此谬说也,笛安可为马簻?簻,管也,古人谓乐之管为簻。故潘岳笙赋云:『修簻内辟,余箫外逶。』裁以当簻者,余器多裁众簻以成音,此笛但裁一簻,五音皆具。当簻之上,不假繁猥,所以便而易持也。

  二

  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旧说皆不同。周礼:『笙师掌教箎篴。』或云:『汉武帝时,丘仲始作笛』,又云:『起于羌人。』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之所赋者。融赋云:『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沈约宋书亦云:『京房备其五音。』周礼笙师注:『杜子春云:篴乃今时所吹五空竹篴。』以融、约所记论之,则古篴不应有五孔。则子春之说亦未为然。今三礼图画篴亦横设,而有五孔,又不知出何典据。

  ○审声

  五音:宫、商、角为从声,征、羽为变声。从谓律从律,吕从吕。变谓以律从吕,以吕从律。故从声以配君臣民,尊卑有定,不可相踰。变声以为事物,则或遇于君声无嫌。六律为君声,则商角皆以律应,征羽以吕应。六吕为君声,则商角皆以吕应,征羽以律应。加变征,则从变之声已渎矣。隋柱国郑译始条具七均,展转相生,为八十四调,清浊混淆,纷乱无统,竟为新声。自后,又有犯声、侧声、正杀、寄杀、偏字、傍字、双字、半字之法,从变之声,无复条理矣。外国之声,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之成曲,谓之协律。其志安和,则以安和之声咏之;其志怨思,则以怨思之声咏之。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安且乐。乱世之音怨以怒,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怨且怒。此所以审音而知政也。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又小曲有『咸阳沽酒宝钗空』之句,云是李白所制,然李白集中有清平乐词四首,独无是诗,而花间集所载『咸阳沽酒宝钗空』,乃云是张泌所为,莫知孰是也。今声词相从,惟里巷间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然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

  二

  古乐有三调声,谓清浊、平调、侧调也。王建诗云:『侧商调里唱伊州』,是也。今乐部中有三调乐,品皆短小,其声焦杀,惟道调、小石、法曲用之,虽谓之三调乐,皆不复辨清平侧声,但比他乐特为烦数耳。

  三

  虞书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鸣球非可以戛,和之至,咏之不足,有时而至于戛且击。琴瑟非可以搏拊,和之至,咏之不足,有时而至于搏且拊。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其然,和之至,则宜祖考之来格也。和之生于心,其可见者如此,后之为乐者,文备而实不足,乐师之志,主于中节奏,谐声律而已。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深者,不独出于器而已。

  四

  高邮人桑景舒,性知音,听百物之声,悉能占其灾福,尤善乐律。旧得 【明抄本作『传』。】 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景舒试之,诚如所传,乃详其曲声,曰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亦动,乃谓之虞美人操。其声调与虞美人曲全不相近,始末无一声相似者,而草輙应之,与虞美人曲无异者,律法同管也。其知音臻妙如此。景舒进士及第,终于州县官。今虞美人操盛行于江湖间,人亦莫知其如何者为吴音。

  五

  前世遗事,时有于古人文章中见之。元稹诗有『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琵琶共有八十四调,盖十二律各七均,乃成八十四调。稹诗言八十一调,人多不喻所谓。予于金陵丞相家,得唐贺怀智琵琶谱一册,其序云:『琵琶八十四调,内黄锺、太簇、林锺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准,更不用管色定弦。』始喻稹诗言,如今之调琴,须先用管色合字,定宫弦,乃以宫弦下生征,征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凡下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凡弦声皆当如此。古人仍须以金石为准,商颂:『依我磬声』是也。今人苟简,不复以弦管定声,故其高下无准,出于临时。怀智琵琶谱,调格与今乐全不同。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今之燕乐,古声多亡,而新声大率皆无法度,乐工自不能言其义,如何得其声和?

  六

  今教坊燕乐,比律高二均弱,合字比太簇微下,却以凡字当宫声,比宫之清宫微高。外方乐尤无法,大体又高教坊一均以来,唯北狄乐声,比教坊乐下二均,大凡北人衣冠文物,多用唐俗,此乐疑亦唐之遗声也。

  七

  今之燕乐二十八调,布在十二 【原作『一』,据明抄本改。】 律,唯黄锺、中吕、林锺三律,各具宫商角羽四商。 【明抄本作『音』。】 其余或有一调至二三调,独蕤宾一律都无,内中管仙吕调乃是蕤宾声,亦不正当本律。其间声音出入,亦不全应古法,略可配合而已。如今之中吕,都是古夹锺宫,南吕宫乃古林锺宫,今林锺商乃古无射宫,今大吕调乃古林锺羽,虽国工亦莫能知其所因。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锺声,只以合字当大吕,犹差高,当在大吕太簇之间。下四字近太簇,高四字近黄锺,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吕,上字近蕤宾,勾字近林锺,尺字近夷则,工字近南吕,高工字近无射,六字近应锺,下凡字为黄锺清,高凡字为大吕清,下无字为太簇清,高五字为夹锺清。法虽如此,然诸调杀声不能尽归本律,故有偏杀、侧杀、寄杀、兀杀之类,虽与古法不同,推之亦皆有理,知声者皆能言之,此不备载也。

  八

  古法,锺磬每簴十六,乃十六律也。然一簴又自应一律,有黄锺之簴,有大吕之簴,其它乐皆然。且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征,或谓之清角,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予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虚室,以管色奏双调,琵琶弦輙有声应之,奏它调则不应,宝之,以为异物,殊不知此乃常理。二十八调但有声同者即应,若编二十八调而不应,则是逸调声也。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逸调至多,偶在二十八调中,人见其应则以为怪,此常理耳。此声学至要妙处也,今人不知此理,故不能极天地至和之声,世之乐工,弦上音调尚不能知,何暇及此? 【已上出笔谈。】

  九

  元丰三年七月,命刘几、范镇定乐,八月几言太常锺声三等:王朴一;李照二;胡瑗、阮逸三。王朴乐声太高,太祖皇帝所尝言,不待论而后明。仁宗皇帝景佑中,命李照定乐,乃下律法以取黄锺声,见时人习旧,疑其太重,照乐由是不用。皇佑中,瑗、逸定乐,比王朴微下,而声律相近,及铸大锺,或议其郁弇,因亦不用。于是郊庙依旧用王朴乐,然王朴锺磬太高,圣人作乐,以纪中和之声,所以道中和之气,清不可太高,重不可太下,使八音协谐,歌者从容,而能永其言,乃中和之谓也。乃请下朴乐二律以定中和之声。又礼官杨杰言,金声舂容,失之则重。石声温润,失之则轻。土声函胡,失之则下。竹声清越,失之则高。丝声纤微,失之则细。革声隆大,失之则洪。匏声丛聚,失之则长。木声无余,失之则短。惟人禀中和之气,而有中和之声,足以权量八音,使律吕皆以人声为度,以一声歌一言,言虽永,不可以过其声。故先儒云:『依人音而制乐,托乐器以写音』,乐本效人,非人效乐,请详大乐,以歌为本,声必依永,律必和声。 【元丰圣训。】

  ○干德乐

  干德四年初, 【玉壶作『郊』。】 礼容乐节刊正渐备,有司奏其阙典,但少宗庙殿庭宫悬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罴十二桉。乐礼,朝会登歌用五瑞,郊庙奠 【玉壶有『献』字。】 用□ 【玉壶作『四』。】 瑞,回仗 【原作『伏』,据明抄本及玉壶改。】 至楼前,奏采茨之曲,御楼奏隆安之曲,各用乐章。又八佾之舞,以象文德武功,请用玄德升闻、天下大定之舞。率从其请。 【玉壶清话。】

  二

  干德四年,诏太常寺,大朝会复用二舞。先是,晋天福末,戎虏乱华,中朝多事,遂废之,至是始复。是岁冬至,御干元殿,始用雅乐登歌。 【国朝事始。】

  ○冯吉善琵琶

  冯瀛王道,德度凝厚,事累朝,体貌山立。其子吉,特浮俊无检,为少卿,善琵琶,妙出乐府,世无及者。父酷戒之,略不少悛。一日家宴,固 【玉壶作『因』。】 欲辱之,处贱伶之众,执器立于庭,奏数曲罢,则 【玉壶作『例』。】 以缠头缣镪随众伶给之。吉置缣镪于左肩,抱琵琶,按膝长跪,厉声呼谢而退。家人大笑于箔,回首谓父曰:『能为吉进此技于天子否?』凡宾僚饮聚,长为不速,酒酣即弹,弹罢即舞,舞罢作诗,昂然而去,自谓曰冯三绝。及撰昭宪太后谥议,举朝叹服。 【玉壶清话。】

  ○律中生六事

  律管,候气之管,以铜为之,古则以玉焉。铜玉者,防人增减,令法有失尔。用十二管,始以黄锺之律,是十一月子律,长九寸十分之一,围九分,盖帝使伶伦断嶰谷之竹而吹之,为黄锺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鸣,雌雄各六,故十二律吕也。一于律中生历数,二律中生声乐,三律中生礼,四度其长短,生于分寸尺丈引也。其法本取律管中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锺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也。五量多少,生其量者龠合升斗斛也。先黄锺之龠,实黍中者一千二百粒。盛龠中以井水平,其槩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五量嘉矣。其器用铜,方尺而圆,其外有庣 【音祧】 ,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状似爵,以麋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圆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六秤法生乎律中,取黄锺之重,一龠容一千二百粒黍,重一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也。古之为锤之法,形如环,体为肉,孔为好,肉厚而好小也。锤者秤之权也,都谓之权衡,衡即秤衡。凡律度量衡用铜者,名同名也,取铜之名以合于同也,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铜为物至精,不为寒暑燥湿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是以用铜焉。是故帝王和于声律,谨于三量,慎于法度,惟今圣朝能行焉。诸国之异制,则天下混同也。阴阳既和,时序大顺,不外于物,必纳于归,故曰以利兆民,正天下于一,同海内之归也。 【赞宁要言。】

  ○嘉量

  周之用,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不实六斗四升,积百三万六千八百分,千二百八十龠之实也。深尺者,十寸之尺也。内方尺者,八寸之尺也。圆其外者,圆方相往之数也。其庣一寸者,深也。其耳三寸者,深也。由是而规圆之,以圆函方之法也。必以圆而函方者,欲其声之圆也。必为耳于左右者,欲其声之不韵也,亦犹锺之有乳也。汉斛之法,方尺而圆其外,庣旁九厘五毫,其实十斗,积百六十二万分,二千龠之实也。不言深而言方者,无八 【东斋作『分』。】 寸之别也。圆其外者,亦相生之数也。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六 【东斋作『云』。】 耳者,谓升合如耳形附于斛之左右也。今 【东斋有『胡瑗』二字。】 之升合皆方制之,而斛方尺,深一尺六寸二分,是以方分置筭而然也。龠其状似爵者,谓 【东斋有『圆』字。】 如爵也。今之龠方一寸,深八分一厘,亦以方分置筭也。上三下二者,谓斛在上并升合为三也,斗在下并龠为二也。圆而函方,斛之形也,上下皆然也。今上以圆函方,下为方斗而已。左一右二者,升在上而左,合在上,龠在下,而俱右也。今合龠俱在上,而龠俯,自聂崇义失之于前,而胡瑗、阮逸踵之于后也。夫斗斛非是,而欲考正黄锺,安可得也? 【东斋记事。】

  ○九鼎

  九鼎,国之厚宝也。古之帝王必铸鼎,然有多例。一铸鼎炼丹,以求仙去如黄帝是也。一以为饪熟品餗,如陪鼎以食是也。一铸鼎象物,以作圜图而知天下之美恶,如禹铸九鼎是也。一奉供宗庙,如祭器是也。然其不出五金,如东汉漅湖获黄金鼎,黄帝炼首山之铜以铸鼎,则青金也。其次铁鼎,尊卑共享。唯白金无闻焉。尔雅曰:鼎绝大谓之鼐,圜弇上谓之鼒,注:鼎敛上而小口。附耳外谓之釴,注:鼎耳在表也。款足者谓之鬲,注:鼎曲脚也。夏亡则成汤即天子位,还,迁九鼎于亳都,至大?而有恶德,盖以臣代君也。殷亡,鼎迁于洛也。夏都平阳及安邑,如夏桀亡,鼎迁来亳,乃隔河也。此未论夏殷凡几迁都。鼎迁来,其地多不明白,惟周迁商鼎分晓焉。禹鼎制度,则左传所谓夏方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者,图鬼神百物之形,使民逆备之,故民人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则如扬州鼎,豫章江怪物,牛渚矶水府,貙虎貀鳄,蛇蛊工蜮,皆铸形书处,令扬州之民悬防也。故王子年拾遗云:上古铸鼎器,皆图鸐形,出幽州羽山之北,人面鸟喙,八翼一足,毛色如雉,行不践地,其声似锺磬笙竽也。然鸐不闻灾害,图之奚利乎?通曰:此不害物,出入必兆灾福,俾民预知。苟铸幽鼎,必图斥山之暴兽也。详其禹鼎,不止图山川鬼神,猛鸷之物,抑又每州民户地里宽狭,皆可知也。故后语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注云:秦据执得周九鼎,自然业次知九州岛户籍图书也。或问鼎之大小耶,通曰:昔周微弱,秦武王兴兵临周以求九鼎,王患之,颜率说齐求救。及秦兵退,颜率谓齐曰:夏桀亡,鼎归商,商灭,归周,其数九。一鼎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也。鼎来齐,必经魏,魏岂不爱鼎耶?由是观之,鼎大可知也。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九鼎震。又秦武王有力,好力士,及平韩取宜阳,遂窥周室,与孟说举龙文之鼎,武王绝髌而卒。可以对举之者,知其小也。或问曰:周武王迁商鼎,鼎在今汲郡,如何渡河耶?通曰:如颜率言,一鼎用九万人,士卒师徒器械备具焉,详于时造舟为梁,越盟津而至洛,必矣。虽迁徙至河南而安置,未得所,故成王定鼎于郏,鄏城也。或问为在朝庙耶?通曰:虽云左宗庙,右社稷,凡宫室有东西厢曰庙,置在宫兼庙也。是以后语谓之发器,后世谓为大宝,大宝之器,言龟与鼎也。或问曰:二周鼎何所?通曰:帝王世纪中,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攻周,废赧王,取九鼎,事颇蒙昧。或问曰:汉桓平何言鼎没泗水耶?通曰:秦本纪亦云:二十八年,使千人没泗水,求周鼎,不获而已。汉武汾阴获鼎,东汉漅湖获黄金鼎焉,累朝所得,皆制度轻小鼎也。梁书:何子季隐逸,武帝征之,请更铸九鼎,曰:鼎者神器,有国之先也。唐贞观二十一年六月,遂州涪水中获古鼎,受五石三斗。至天后朝,梓桐县江中获鼎,受十六斛,篆文曰『王李五百代』。至万岁通天二年四月,勑铸九鼎成,计用青金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焉。豫州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斛。冀州名武兴,雍州名长安,兖州名日观,青州名少阳,徐州名车原,扬州名江都,荆州名金陵,梁州名成都。唯豫州鼎大,八州各高一丈四尺,受一千二百斛,鼎上各图,写本土产物之象。锺绍京等题,曹廓画,用十万人牛象等,自玄武门外曳入,置于明堂之庭,各依方面安着焉。玄宗开元中,薛谦光献九鼎铭,宰臣以豫州鼎铭,武后曾制,有玄宗御名,便为符瑞,请付史馆,帝甚悦焉。干元中,三殿上安铜鼎,上津汗流,占曰:『必雨之候』,果信矣。此又小鼎也。 【赞宁要言。】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一

  官政治绩(一)

  ◆官政治绩(一)

  诸监炉铸钱
  和买绢
  上供军粮
  纳牛皮钱
  内门买物支钱
  预买紬绢
  河北市粮草用三说四说见钱之法
  蠲田亩
  岁铸钱数
  茶利
  刘晏知物价之术
  税额
  发运司米
  漕河
  谷粟均配人户纳见钱
  诏藩镇支郡直属京师
  枷三等
  榜刻仪制令四条
  诸州断死罪奏案
  法官亲节案

  ○诸监炉铸钱

  江南因唐旧制,饶州置永平监铸钱,岁六万贯,江南平,增为七万贯,常患铜少。张齐贤任转运使,求得江南旧承旨丁钊,尽知信、建等州谷铜铅处,齐贤即调发丁夫采之。初年增十数倍,明年得铜铅八十五万斤,锡六十万斤,因杂为铅锡钱铸三十六万贯,以钊为殿前承旨,领三州铜山。先是永平监所铸钱,用开通元宝钱法,肉好,周郭精好。至是杂用铅锡,兼失古制,数虽增而钱恶。其后信州铅山县出铜无筭,常十余万人采凿,无赖不逞之徒,萃于渊薮。官所市铜钱数千余万斤,大有余羡,而铜山所出益多,有司议减铜价,凿山者稍稍引去。饶州官市薪炭不能给,鼓铸分于池州,置永宁监,建州永丰监,并岁铸钱二十万贯,以铅山铜给之。既有所泄,价乃复旧,而工徒并集。杭州置保兴监,凡四监,岁铸百余万贯,为极盛矣。唐天宝之制,绛、扬、润、宣、鄂、蔚、益、柳十州,共置九十九炉铸钱,一炉役丁匠三十人。每年六七月停,余十月作十番。一炉约用铜二万一千二百三十斤、白镴三千七百九十斤、黑锡五百四十斤,每炉铸钱三千三百贯,计一工日可铸钱三百余。国家之制,一工日千余,用铜铅镴之法亦异于古,其数虽倍,而钱稍恶,每系掷亦多缺。予在史局,因录唐制与今王丞相,后数月,有诏暑月诸监减半工,盖主上勤恤之至也。 【谈苑。】

  ○和买绢

  祥符初,王旭知颍州,因岁饥,出库钱贷民,约蚕熟,千输一缣。其后李士衡行之陕西,民以为便。今行天下,于岁首给之,谓之和买绢,或曰预买,始于旭也。

  ○上供军粮

  国初,江淮湖浙 【渑录作『湘』。】 上供军粮,岁无定数。景德中,发运使李溥奏,乞立年额,乃诏岁以六百万斛 【渑录作『石』。】 为定,有灾即 【渑录有『申』字。】 乞减数,至今以为常。

  ○纳牛皮钱

  国初,令民田七顷,纳牛皮一张,角一对,筋四两。建隆中,令其 【明抄本作『共』。】 纳价钱一贯五百文,今税额中牛皮钱是也。 【并渑水燕谈。】

  ○内门买物支钱

  京师置杂物务,买内所须之物,而内东门复有字号,径下诸行市物,以供禁中。凡行铺供物之后,往往经岁不给其直,至于积钱至千万者。或云其直寻给,而干当、内门、内臣, 【东轩作『头目』。】 故为稽滞,京师甚苦之。蔡襄尹京,询知其弊,建言乞取内东门买物字号付杂买务,今后乞不令内东门买物,遇逐月宫中请俸钱时,许杂买务具供过物价,径牒内藏库截支,以给行人。仁宗大以为然,其事至今行矣。 【东轩笔录。】

  ○预买紬绢

  太宗时,马元方为三司判司,建言方春民乏绝时,豫给库钱贷之,至夏秋令输绢于官。预买紬绢,盖始于此。

  ○河北市粮草用三说四说见钱之法

  河北入中粮草,旧用见钱。庆历八年后,以茶盐香药见钱为四说,缘边用之。茶盐香药为三说,近里州军用之。商旅不时得钱,贱市交钞,而贵粜粮斛,由是物价翔贵,米斗七百,甚者至千钱。缘边所入至少,而京师偿价倍多,其利尽归于富商矣。皇佑二年,茶交引旧卖百千者,得钱六十五千,至是止二十千。香一斤卖三千八百者,止得六百。盐卖百千者,止得六十千。至三年,复更用见钱,而令商旅自便买盐茶香药。议者谓四说三说与见钱之法,皆不可常守,必视边计之薄厚,与物价之高下,以时而变通之,乃可也。 【东斋记事。】

  ○蠲田亩

  江南有国时,民田率十亩蠲一亩,以充瘠薄。 【退朝录。】

  ○岁铸钱数

  国朝初,平江南,岁铸钱七万贯。自后稍增广,至天圣中,岁铸一百余万贯。庆历至三百万贯,熙宁六年已后,岁铸铜钱六百余万贯。

  ○茶利

  国朝茶利,除官本及杂费外,净入钱,禁榷时取一年最中数计一百九万四千九十三贯八百八十五,内六十四万九千六十九贯茶净利。(卖茶,嘉佑二年收十六万四百三十一贯五百二十七,除元本及杂费外,得净利十万六千九百五十七贯六百八十五。客茶交引钱,嘉佑三年除元本及杂费外,得净利五十四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贯五百二十四。)四十四万五千二十四贯六百七十茶税钱。(最中嘉佑元年所收数,除川茶钱在外。)通商后来取一年最中数计一百一十七万五千一百四贯九百一十九钱,内三十六万九千七十二贯四百七十一钱茶租,(嘉佑四年通商立定茶租钱六十八万四千三百二十一贯三百八十缗,累经 【原作『经累绖』,据明抄本改。】 减放,至治平二年最中分收上数。)八十万六千三十二贯六百四十八钱茶税。(最中治平三年除川茶税钱外,会此数。)

  二

  本朝茶法,干德二年始诏在京、建州、汉、蕲口各置榷货务。五年始禁私卖茶,从不应为情理重。太平兴国二年,删定禁法条贯,始立等科罪。淳化二年,令商贾就园户买茶,公于官场贴射,始行贴射法。淳化四年,初行交引,罢贴射法。西北入粟给交引,自通利军始。是岁罢诸处榷货务,寻依旧。至咸平元年,茶利钱以一百三十九万二千一百一十九贯三百一十九为额。至嘉佑三年,凡六十一年,用此额,官本杂费皆在内。中间时有增亏,岁入不常。咸平五年,三司使王嗣宗始立三分法,以十分茶价,四分给香药,三分犀象,二 【似应作『三』。】 分茶引。六年又改支六分香药犀象,四分茶引。景德二年许人入中钱帛金银,谓之三说。至祥符九年,茶引益轻,用知秦州曹玮议,就永兴、凤翔以官钱收买客引,以捄引价。前此累增加饶钱。至天禧二年,镇戎军纳大麦一斗,本价通加饶共支钱一贯二百五十四。干兴元年,改三分法,支茶引三分,东南见钱二分半,香药四分半。天圣元年,复行贴射法,行之三年,茶利尽归大商,官场但得黄晚恶茶,乃诏孙奭重议罢贴射法。明年,推治元议省吏勾覆官句献等,皆决配沙门岛。元详定枢密副使张邓公、参知政事吕许公、鲁肃简各罚俸一月。御史中丞刘筠、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周文质、西上合门使薛昭廓、三部副使各罚铜二十斤。前三司使李谘落枢密直学士,依旧知洪州。皇佑三年,筭茶依旧,只用见钱。至嘉佑四年二月五日,降勑罢茶禁。国朝六榷货务,十三山场都卖茶岁一千五十三万三千七百四十七斤半,租额钱二百二十五万四千四十七贯一十,其六榷货务取最中。嘉佑六年,抛占茶五百七十三万六千七百八十六斤半,租额钱一百九十六万四千六百四十七贯二百七十八。荆南府租额钱三十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八贯三百七十五,受纳潭、鼎、澧、岳、归、峡州、荆南府片散茶共八十七万五千三百五十七斤。汉阳军租额钱二十一万八千三百一十一贯五十一,受纳鄂州片茶二十三万八千三百斤半。蕲州蕲口租额钱三十五万九千八百三十九贯八百一十四,受纳潭、建州,兴国军片茶五十万斤。无为军租额钱三十四万八千六百二十贯四百三十,受纳潭、筠、袁、池、饶、建、歙、江、洪州,南康、兴国军片散茶共八十四万二千三百三十三斤。真州租额钱五十一万四千二十二贯九百三十二,受纳潭、袁、池、饶、歙、建、抚、筠、宣、江、吉、洪州,兴国、临江、南康军片散茶共二百八十五万六千二百六斤。海州租额钱三十万八千七百三贯六百七十六,受纳睦、湖、杭、越、衢、温、婺、台、常、明、饶、歙州片散茶共四十二万四千五百九十斤。十三山场租额钱共二十八万九千三百九十九贯七百三十二,共买茶四百七十九万六千九百六十一斤。光州光山场买茶三十万七千二百十六斤,卖钱一万二千四百五十六贯。子安场买茶二十二万八千三十斤,卖钱一万三千六百八十九贯三百四十八。商城场买茶四十万五百五十三斤,卖钱二万七千七十九贯四百四十六。寿州麻步场买茶三十三万一千八百三十三斤,卖钱三万四千八百一十一贯三百五十。霍山场买茶五十三万二千三百九斤,卖钱三万五千五百九十五贯四百八十九。开顺场买茶二十六万九千七十七斤,卖钱一万七千一百三十贯。庐州王同场买茶二十九万七千三百二十八斤,卖钱一万四千三百五十七贯六百四十二。黄州麻城场买茶二十八万四千二百七十四斤,卖钱一万二千五百四十贯。舒州罗源场买茶一十八万五千八十二斤,卖钱一万四百六十九贯七百八十五。太湖场买茶八十二万九千三十二斤,卖钱三万六千九十六贯六百八十。蕲州洗马场买茶四十万斤,卖钱二万六千三百六十贯。王祺场买茶一十八万二千二百二十七斤,卖钱一万一千九百五十三贯九百九十二。石桥场买茶五十五万斤,卖钱三万二千八十贯。

  三

  世传筭茶有三说法最便。三说者,皆谓见钱为一说,犀牙、香药为一说,茶为一说,深不然也,此乃三分法耳。谓缘边入纳粮草,其价折为三分,一分支见钱,一分折犀象杂货,一分折茶。尔后又有并折盐为四分法,更改不一,皆非三说也。予在三司,求得三说旧案。三说者,乃是三事,博籴为一说,便籴为一说,直便为一说。往谓之博籴者,极边粮草岁入,必欲足常额,每岁自三司抛数下库务,先封桩见钱、紧便钱、紧茶钞。 【明抄本有『商旅钱』三字。】 紧便钱谓水路紧便所便处。紧茶钞谓上三山场榷务,然后召人入中。便籴者,次边粮草。商人先入中粮草,乃诣京师筭请慢便钱、慢茶钞及杂货。慢便钱谓道路货易非便处,慢茶钞谓下三山场榷务。直便者,商人取便于缘边入纳见钱,于京师请领。三说先博籴数足,然后听便籴及直便。以此商人竞趋争先赴极边博籴,故边粟常先足,不为诸郡分裂,粮草之价不能翔涌,诸路税课亦皆盈衍,此良法也。予在三司,方欲讲求,会左迁,不果建议。 【笔谈。】

  四

  世称陈恕为三司使,改茶法,岁计几增十倍。予为三司使时,考其籍,盖自景德中,北戎入寇之后,河北籴便之法荡尽,此后茶利十丧其九。恕在任,值北虏讲解,商人顿复,岁课遂增。虽云十倍之多,考之尚未盈旧额,至今称道,盖不虞之誉也。 【杨文公谈苑。】

  ○刘晏知物价之术

  刘晏掌国计,数百里外物价高下,即日知之。人有得晏一事,予在三司时,掌行之于东南。每岁发运司和籴米于郡县,未知价之高下,须先具价申禀,然后视其贵贱,贵则寡取,贱则取盈,尽得郡县之价,方能契数行下,比至,则粟价已增,所以常得贵售。晏法则令多粟通途郡县以数十岁籴价与所籴粟数,高下各为五等,具籍于主者, 【今属发运司。】 粟价纔定,更不申禀,实时廪收。但第一价则发第五数,第五价则籴第一数,第二价则籴第四数,第四价则籴第二数,乃即驰递报发运司,如此粟贱之地自籴尽极数,其余节级各得其宜,已无枉售。发运司仍会诸郡所籴之数计之,若过于多,则损贵与远者。若尚少,则增贱与近者。自此粟价未尝失时,各当本处丰俭,即日知价,信皆有术。 【出笔谈。】

  ○税额

  五代方镇割据,多于旧赋之外,重取于民。国初,悉皆蠲正,税额一定,其间有或重轻未均处,随事均之。福、歙州税额太重,福州则令以钱二贯五百折纳绢一匹,歙州输官之绢,止重数两。太原府输赋全除,乃以减价籴米补之。后人往往疑福、歙折绢太贵,太原折米太贱,盖不见当时均赋之意也。

  ○发运司米

  发运司岁供京师米,以六百万石为额。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荆湖北路三十五万石,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通余羡岁入六百二十万石。熙宁中,废并天下州县,迄八年,凡废州军监三十一:仪、滑、慈、郑、集、万、干、儋、南、仪、复、蒙、春、陵、宪、辽、窦、壁、梅、汉阳、通利、宁化、清平、永康、荆门、广济、高邮、江阴、富顺、涟水、宣化。废县一百二十七:晋州、赵城。杭州、南新。普州、普康。磁州、昭德。华州、渭南。德州、德平。陵州、贵平、新县。忠州、桂溪。兖州、邹县。广州、信安、四会。陕州、 【原作『陕府』,据明抄本改】 。胡威、陕石。河中、河西、永乐。巴州、七盘、其章。坊州、升平。春州、铜陵。北京、大名、洹水、经城、永济。莫州、郑长、丰县。梧州、戎城。邛州、临溪。梓州、永泰。河阳、泛水。沧州、辕安、临津。融州、武阳、罗城。象州、义化。归州、兴山。汝州、龙兴。怀州、修武、武阳。道州、永明。庆州、乐蟠、华池。瀛州、东城、景城。顺安、高阳。澶州、顿丘。洛州、武成、曲周、临洛。丹州、云岩、汾川。潞州、黎城。琼州、舍城。火山、火山。横州、永定。宜州、古阳、漕州、金城、述昆。汾州、孝义。延州、金明、丰林、延水。太原、平晋, 【原作『平普』,据活字本、明抄本改。】 随州、光化。邢州、襄山、任县、平乡。秦州、长道。达州、三岗、石鼓。扬州、广陵。赵州、隆平、柏乡、赞皇。雅州、百丈、荣经。同州、夏阳。嘉州、平羌。河南、洛阳、福昌、颍阳、缑氏、伊阙。滨州、招安。慈州、文城、吉乡。成都、犀浦。戎州、宜宾。绵州、高昌。荣州、公井。宁化、宁化。干宁、干宁。真定、灵寿、井陉。荆南、建宁、支江。辰州、麻阳、招谕。陈州、南顿。桂州、修仁、永宁。安州、云梦。忻州、定襄。剑门关、剑门。汉阳、汉川。恩州、清阳。熙州、狄道。河州、枹罕。卫州、新乡、卫。渝州、南川。虢州、玉城。果州、流溪。利州、平蜀。许州、许田。岢岚、岚石。蓬州、蓬山、良山。冀州、新河。涪州、温山。阆州、晋安、岐平。复州、玉涉。润州延陵。 【并笔谈。】

  ○漕河

  国初,方隅未一,京师储廪仰给,惟京东京西数路而已。河渠转漕,最为急务,京东自潍密以西州郡租赋,悉输沿河诸仓,以备上供。清河起清淄,合黄河,历齐、郓,涉梁山泺、济州,入五丈河,达汴都,岁漕百余万石。所谓清河,即济水也。而五丈河,常苦淤浅,每春初农隙,调发夫众,大兴力役,以是开浚,始得舟楫通利,无所壅遏。太祖皇帝素知其事,尤所属意。至岁中兴役之际,必舆驾亲临督课,率以为常。先是,春夫不给口食,古之制也。上恻其劳苦,特令一夫日给米二升,天下诸处役夫亦如之,迄今遂为永式。 【金坡遗事。】

  ○谷粟均配人户纳见钱

  皇佑初,三司出绢数十万,收市谷粟,转运司均配人户,变纳见钱,期限甚促。韩魏公以军储不乏,请满岁方输官,仍免配坊郭第四第五等户,乡村亦听以斛斗折纳。于是人力舒缓,无逼迫之忧。 【魏王别录。】

  ○诏藩镇支郡直属京师

  太平兴国初,右拾遗李干上言,诸道藩镇所管支郡,多遣亲吏掌其市征,留滞商贾不便。诏邠、宁、泾、原、渭、鄜、坊、延、丹、陕、虢、襄、均、房、复、邓、唐、澶、濮、宋、亳、郓、济、曹、单、青、淄、兖、沂、具、冀、滑、卫、镇、深、赵、定、祁等支郡,并直属京师,不隶节镇。 【杨文公谈苑。】

  ○枷三等

  旧制,枷唯二等,以二十五斤、二十斤为限。景德初,陈纲提点河北路刑狱,上言,请置杖罪枷十五斤,为三等。诏可其奏,遂为常法。 【渑水燕谈。】

  ○榜刻仪制令四条

  孔承恭为大理正,太平兴国中上言,仪制令云:『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望令两京诸州于要害处刻榜以揭之,所以兴礼让而厚风俗。诏从之,处处衢肆刻榜,讫今多有焉。 【杨文公谈苑。】

  二

  孔承恭上言,仪制令四条件, 【此句玉壶作『举令文贱避贵之类四条』。】 乞置木牌立于邮堠。 【玉壶有『以为民告诉行之』七字。】 一日,太宗问承恭曰:『令文中,贵贱长少轻重各自相避并讫, 【明抄本作『记』。】 何必又云:「去避来」,此义安在?』承恭曰:『此必试 【玉壶作『戒』。】 于去来者互相回避尔。』上曰:『不然,借使去来相避,止是 【玉壶作『相』。】 憧憧于通衢之人,密如交蚁,乌能一一相避哉?但恐设律者别有他意。』其精悉若是。 【玉壶清话。】

  ○诸州断死罪奏案

  建隆二年,太祖谓宰相曰:『五代以来,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刑部之职仅废。且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自今诸州,凡有审讫,录案闻奏,委刑部覆视之。』奏案自此始。 【明抄本注『国朝事实』。】

  ○法官亲节案

  大理法官皆亲节案,不得使吏人。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录净而已。盖欲士人躬亲职事,格吏奸,兼历试人才也。 【笔谈。】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一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二

  官政治绩(二)

  ◆官政治绩(二)

  断狱
  陈晋公
  张乖崖
  王明
  刘涣
  陶鉴
  许元
  侯叔献
  张丞相
  章惇
  邵晔
  戚密学
  许仲宣
  陈从信
  承昭
  魏侍郎
  钱若水
  周谏议
  薛简肃
  范文正
  文潞公(一)

  ○断狱

  近岁邢、寿两郡,各断一狱,用法皆误,为刑曹所驳。寿州有人杀妻之父母昆弟数口,州司以不道缘坐妻子,刑曹驳曰:『殴妻之父母,即是义绝,况其谋杀,不当复坐其妻。』邢州有盗杀一家,其夫妇实时死,惟一子明日乃死,其家财产户绝,法给出嫁亲女。刑曹驳曰:『其家父母死,时其子尚生时,产乃子物,出嫁亲女乃出嫁娣妹,不合有分。』此二事略同,一失于生者,一失于死者。 【笔谈。】

  ○陈晋公

  陈晋公为三司使,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各条利害,晋公阅之第 【东轩有『为』字。】 三等,语副使宋太师 【东轩作『初』。】 曰:『吾观上等之税, 【东轩作『说』。】 取利太深,此可行于商贾,而不可行于朝廷。下等固灭裂无取。唯中等之说,公私皆济,吾裁损之,可以经久。』于是为三说法,行之数年,货财流通,公用足而民富实。世言三司使之才,以陈公为称首。后李侍郎谘为使,改其法而茶利浸失。后虽屡变,然非复晋公之旧法也。
  陈晋公恕自升朝入三司为判官。既而为盐铁使,又为总置使。洎罢参政,复为三司使。首尾十八年,精于吏事,朝廷藉其才。晚年多病,乞解利权,真宗谕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莱公罢枢密使归班,晋公即荐以自代,真宗用莱公为三司使,而晋公集贤学士判院事。莱公入省,捡寻晋公前后改革兴立事件,类为方册,及以所出牓示,别用新板题遍。躬至其第,请晋公判押,晋公亦不让,一一与之押字既,而莱公拜于庭下而去。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至李谘为三司使,始改茶法,而晋公之规模渐革,向之牓示亦稍稍除削,今则无复有存矣。 【东轩笔录。】

  ○张乖崖

  张尚书咏再知益州,转运黄观以治状条奏,下诏褒美。时贼锋方敛,纪纲过肃,蜀民尚怀击柝之惴。而嘉、邛二州新铸景德大铁钱,利害未定,横议风起。朝廷虑之,遣谢宾客涛为西川巡抚,上临轩谕之,曰:『咏之性刚决强劲,卿之性仁明和恕,卿往济之,必无遗策。宜以朕意谕咏,赖卿在彼,朕无西顾之忧,每事宜与涛协心精议,副朕倚瞩。』谢公至蜀,明宣宽诏,尚书公抃蹈泣拜,举率从禀,并辔抗 【明抄本作『抚』。】 劳,西蜀遂安。 【笔谈。】

  二

  有范延贵者,为殿直,押兵过金陵,张忠定公咏为守,因问曰:『天使沿路来,还曾见好官员否?』延贵曰:『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张希颜著作者,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萍乡县境,驿传桥道皆完葺,田莱垦辟,野无惰农。及至邑,则鄽肆无赌博,市易不敢諠争,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忠定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即日同荐于朝。希颜后为发运使,延贵亦合门祗候,皆号能吏也。 【东轩杂录。此条今见东轩笔录卷十。『杂』当系『笔』之误。】

  三

  乖崖张公咏尹益都日,值李顺兵火之后,郡政未举。因决一吏,枝词不伏,公曰:『这汉要剑吃。』彼云:『决不得,吃剑则得。』公命斩之以徇。军吏愕眙相顾,自是始服公之威信。李顺党中有杀耕牛,避罪亡逃者,公许其首身。拘母十日,不出,释之。复拘其妻,一宿而来。公断云:『禁母十夜,留妻一宵,倚门之望何疎?结发之情何厚?旧为恶党,因之逃亡。许令首身,犹尚顾望。就市斩之。』于是首身者继至,并遣归业,蜀民由此安居。 【青箱杂记。】

  四

  张忠定公咏知通,进银台司。并州有军校笞他部卒致死,狱具,奏上,法官谓非所部,当如凡人。公执奏曰:『并接羌胡,州兵数十万,一旦因一卒法,死一校,使卒有轻所部之心,且生事,不若杖遣,于权宜为便。』上如法官议。不数月,并果有卒怨本校,白昼五六辈提刀趋喧争前,刺校心胸,狼籍户下,遂窜去。朝廷方以公言向所执为是。 【渑水燕谈。】

  五

  枢密直学士张咏知益州,有巡检所领龙猛军人溃为羣 【明抄本作『郡』。】 盗。龙猛军者,本皆募羣盗不可制者充之,慓悍善鬬,连入数州,俘掠而去,蜀人大恐。咏一日召钤辖,以州牌印付之, 【涑水作『以州事委之』。】 钤辖愕然,请其故,咏曰:『今盗势如此,而钤辖晏然安坐,无讨贼心,是欲令咏自行也。钤辖宜摄州事,咏将出讨之。』钤辖惊曰:『某今行矣。』咏曰:『何时?』曰:『即今。』咏顾左右张酒具于城西门上曰:『钤辖将出,吾今饯之。』钤辖不得已,勒兵出城,与饮于楼上。酒数行,钤辖曰:『某愿有谒于公。』咏曰:『何也?』曰:『某所求兵粮,愿皆应副之。』 【『应副之』涑水作『应付』。】 咏曰:『诺,老夫亦有谒 【涑水有『于』字。】 钤辖。』曰:『何也?』咏曰:『钤辖今往,必灭贼。若无功而返, 【涑水作『退』。】 必断头于此楼之下矣。』钤辖震栗而去。既而与贼遇,果败,士众皆还走几十里。钤辖召其将校,告之曰:『观此翁所为,真斩我不为异也。』遂复进力战,大破之,贼遂大败。 【『遂大败』涑水作『遂平』。】

  六

  张咏时,有僧行止不明,有司执之以白咏。咏 【涑水有『熟』字。】 视,判其牒曰:『勘杀人贼。』既而案问,果一民也。与僧同行于道中,杀僧,取其祠部戒牒三衣,因自披剃为僧。寮属问咏何以知之,咏曰:『吾见其额上犹有系巾痕也。』 【并涑水纪闻。以上五字据明抄本补。】

  ○王明

  王明,字如晦,魏郡成安人。王师征岭南,为随军转运使,山路险绝,仰给者数万人,虽丁夫负担,无有阙者。每下一郡一城,必先保其簿书,固守仓库。 【范蜀公蒙求。】

  ○刘涣

  治平间,河北卤 【东轩作『凶』。】 荒,继以地震,民无粮食,往往贱卖耕牛,以苟岁月。是时,刘涣知澶州,尽发公帑之钱以买牛。明年震摇息,逋民归,无牛可以耕凿,而其价腾踊十倍。后复以所买牛,依元直卖与。是故河北一路,唯澶州民不失所,由涣权宜之术也。 【东轩笔录。】

  ○陶鉴

  淮南漕渠,筑埭以蓄水,不知始于何时。旧传召伯埭谢公所为。按李翱来南录,唐时犹由流水,不应谢公时已作此埭。天圣中,监真州排岸司右侍禁陶鉴始议为复闸节水,以省舟船过埭之劳。是时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张纶为发运使,副表行之,始为真州闸。岁省冗卒五百人,杂费百二十五万。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闸成,始为四百石,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三石。自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诸埭相次废革,至今为利。予元丰中过真州,江亭后粪壤中,见一卧石,乃胡武平为水闸记,略叙其事,而不甚详具。 【笔谈。】

  ○许元

  许元初为发运判官,每患官舟多虚破钉鞠之数,盖陷于木中,不可称盘,故得以为奸。一日,元至船场,命拽新造之舟,纵火焚之,火过,取其钉鞠称之,比所破纔十分之一,自是立为定额。

  ○侯叔献

  侯叔献为汜县,有逃田及户绝没官田最多,虽累经检估,或云定价不均。内有一李诚庄,方圆十里,河贯其中,尤为膏腴,有佃户百家,岁纳租课,亦皆兴 【东轩作『奥』。】 族矣。前已估及一万五千贯,未有人承买者。贾魏公当国,欲添为二万贯卖之,遂命陈道古衔命计会本县令佐,视田美恶而增损其价。道古至汜,阅视诸田,而议增李田之直。叔献曰:『李田本以价高,故无人承买,今又增五千贯,何也?』坚持不可。道古雅知叔献不可欺,因以其事告之。叔献叹曰:『郎中知此田本末乎?李诚者,太祖时为邑酒务专知官,以汴水溢,不能救护官物,遂估所损物直价计五千贯,勒诚偿之。是时朝廷出度支使钱,俵民间预买箭杆鵰翎弓弩之材。未几,李重进叛,王师征淮南,而预买翎杆未集,太祖大怒,应欠负官钱者,田产并令籍没,诚非预买之人,而当时官吏,畏惧不敢开析,故此田亦在籍没。今诚有子孙,见居邑中,相国纵未能恤其无辜而以田给之,莫若损五千贯,俾诚孙买之为便。』道古大惊曰:『始实不知,但受命而来,审如是,君言为当,而吾亦有以报相国矣。』即损五千贯而去。叔献乃召诚孙俾买其田,孙曰:『实荷公惠,奈甚贫何?』叔献曰:『吾有策矣。』即召见佃百户,谕之曰:『汝辈本皆下户,因佃李庄之利,今皆建大第高廪,更为豪民。今李孙欲买田而患无力,若使他人得之,必遣汝辈矣。汝辈比 【东轩作『必』。】 毁宅彻廪,离业而去,不免流离失职。何若醵钱借与诚孙,俾得此田,而汝辈常为佃户,不失居业,而两获所利耶?』皆拜曰:『愿如公言。』由是诚孙卒得此田矣。叔献之为尉,与管界巡检者相善,县多盗贼,巡检每与叔献约,闻盗起,当急相报,一旦有强盗十六人经其邑,叔献尽擒之。既而叹曰:『巡检岂以我为负约耶?机会之速不及报,然不可专其功也。』于是尽推捕盗之劳于其下,而竟不受赏。当其获盗时,叔献躬押至开封府,府尹李询谓曰:『子之才能,吾深知之。子可一见本府推官判官,吾当率以同状荐子也。』叔献辞曰:『本以公事至府,事毕归邑。若投谒以求荐,非我志也。』竟不面推官判官而去。 【并东轩笔录。】

  ○张丞相

  张杲卿丞相知润州日,有妇人夫出外,数日不归,忽有人报菜园井中有死人,妇人惊往视之,号哭曰:『吾夫也。』遂以闻官。公令属官集邻里,就井验是其夫与非。众皆以井深不可辨,请出尸验之,公曰:『众皆不能辨,妇人独何以知其为夫?』收付所司鞠问,果奸人杀其夫,妇人与闻其谋。 【笔谈。】

  ○章惇

  熙宁七年,元绛为三司使,宋迪为判官。迪一日遣使煮药,而遗火延烧记府,日午至申,焚伤殆尽。方火炽,神宗御西角楼以观,是时章惇以知制诰判军器监,遽部本监役兵往救火,经由角楼以过。上顾问左右,以惇为对。翊日,迪夺官勒停,绛罢使,以章惇代之。 【东轩笔录。】

  ○邵晔

  邵晔知广州,凿内濠以泊舟楫,不为飓风所害。相次陈世卿代之,奏乞免本州岛计口买盐之害,五羊之 【以上三字玉壶作『五年之后』。】 民始有完衣饱食。广人歌曰:『邵父陈母,除我二苦。』

  ○戚密学

  戚密学伦初筮仕知太和县,里俗险悍,喜撰虚讼。公至,以术渐摩,先设巨械,严固狴牢,其棰梃?索,比他邑数倍,民已悚骇。次作谕民诗五十绝,不事风雅,皆风 【玉壶作『流』。】 俗易晓之语,俾之讽诵,以申规警。立限曰:『讽诵半年,顽心不悛,一以苛法治之。』果因此诗,狱讼大减。其诗有云:『文契多欺岁月深,便将疆界渐相侵。官中验出虚兼实,枷锁鞭笞痛不禁。』大率类此,江南往往有本。每当岁时,与囚约曰:『放汝暂归,祀其先。栉沐虮虱。』民感其惠,皆及期而还,无敢逭者。

  ○许仲宣

  许仲宣,青社人,三为随军转运使,心计精敏,无丝发遗旷。征江南军中之需, 【原作『顷』,据明抄本改。玉壶作『须』。】 当不备之际,曹武惠公固欲试之,凡所索则随应。 【玉壶有『给』字。】 王师将夜攻城,仲宣阴计之曰:『永夕运锸,宁不食耶?既膳,无器可乎?』预科陶器数十万,夜半,爨成食,兵将就食,果索其器,如数给之。他率类此。征交州,为广西漕,士死于瘴者十七八,大将孙全兴失律,仲宣奏乞罢兵。不待报,以兵屯湖南诸州,开帑赏给,纵其医饵。谓人曰:『吾夺瘴岭客魂数万,生还中国,已恨后时,若更俟报,将积尸于广野矣。诛一族,活万夫,吾何恨哉?』又飞檄谕交人以祸福,交人果送款乞内附,遣使修贡。仲宣上表待罪,太宗褒诏大嘉之。 【并玉壶清话。】

  ○陈从信

  太宗居晋邸,知客押衙陈从信者,心计精敏,掌宫帑,轮指节以代运筹,丝忽无差。开宝初,有司秋奏仓储止尽明年二月,太宗因语 【玉壶作『诘』。】 之,从信曰:『但令起程,即计往复日数,以粮券并支,可以责其必归之限。运至陈留,即预关主司,戒运徒先候于仓,无淹留之弊,每运可减二十日。楚泗至京,旧限八十日,一岁止三运。每运出,淹留虚程二十日,岁自可漕 【玉壶作『增』。】 一运。』太宗以白太祖,遂立为永制。一岁,晋邸岁终筹攒年费,何啻数百万计,惟失五百金,屡筹不出。一苍头偶记之,晋王一日登府楼,遥观寻种者,赏叹精捷,令某府库取金五百 【『库取金』玉壶作『取库金』,无『五百』二字。】 与之。时从信不在,后失告之。 【此条今见玉壶清话卷八。】

  ○承昭

  太祖欲开惠民、五丈二河,以便运载。吏督治,有承昭 【『承昭』玉壶作『陈丞昭』。下文『承』均作『丞』。】 者,江南人,谙水利,使董其役。承昭宣 【玉壶作『先』。】 以?都量河势长短,计其广深,次量锸之阔狭,以锸累尺,以尺累丈,定一夫自早达暮,合运若干锸,计凿若干土,总其都数,合用若干夫。以目奏上,太祖叹曰:『不如所料,当斩于河。』至讫役,止衍九夫,上嘉之。又令督诸军子弟浚池于朱明门外,以习水战。后以防御使从征太原,晋人婴城坚拒,遂议攻讨, 【明抄本作『计』。】 以革内壮士蒙之,为洞而入,虽力攻不陷。师已老,上深悯之,且将视 【『视』玉壶作『亲幸』二字。】 其洞,携药剂果饵慰抚士卒。时李汉琼为攻城总管,挽御衣以谏曰:『孤垒之危,何啻累卵?矢石如雨,陛下宜以社稷自重。』遂罢其幸,止行颁赉而已。既不克,又欲增兵,承昭奏曰:『陛下有不语兵千余 【玉壶有『万』字。】 在左右,胡不用之?』上不寤,承昭以马策指汾,太祖遂晓,大笑曰:『从何取土?』承昭乞 【玉壶作『云』。】 纫布囊括土, 【『土』玉壶作『其口』二字。】 投上流以塞之,不设板筑,可成巨防。用其策,投土将半,水起一寻,城中危蹙。会大暑,复晋人间道求契丹,援兵适至,遂议班师。 【此条今见玉壶清话卷三。】

  ○魏侍郎

  魏侍郎瓘 【原作『权』,据湘录改。】 初知广州,忽子城一角颓,执 【湘录作『垫』。】 得一古砖,砖面范四大字云:『委于鬼工』,盖合而成魏也。感其事,大筑子城,纔罢,诏还,除仲待制简代之。未几侬智高寇广,其 【湘录有『外』字。】 城一击而摧,独子城坚完,民逃于中,获生者甚众。贼退,帅谪筠州,朝廷以公有前知之备,加谏议,再知广。二年召还。公筑城之効自论,久不报,有感怀诗曰:『羸羸霜发一衰翁,踪迹年来类断蓬。万里远归双阙下,一身闲在众人中。螭头赐对恩虽厚,雉堞论功事已空。淮上有山归未得,独挥清涕向 【湘录作『洒』。】 春风。』文潞公采诗进呈,加龙图阁尹京。魏诗甚精处,五羊书事曰:『谁言岭外无霜雪?何事秋来亦满头。』 【此条今见湘山野录卷中。】

  ○钱若水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輙曰:『当陪奉 【明抄本作『奉陪』。】 赎铜耳。』已而果 【涑水有『为』字。】 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 【涑水有『以』字。】 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实。 【涑水作『矣』。】 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听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邪?』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熟观其狱词邪?』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能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听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知州叹服曰:『如此尤不可及矣。』录事诣若水 【涑水有『厅』字。】 叩头愧谢,若水曰:『狱情难知,偶有过误,何谢也?』于是远近翕然称之。未几,太宗闻之,骤加进擢,自幕职半岁中为知制诰,二年中为枢密副使。 【此条今见涑水纪闻卷二。】

  ○周谏议

  周谏议湛善射弩,十发十中的,隔屋射亦然。尝谓予曰:『其法虽由审固,然亦自有神用。今以架缚弩,施箭其上,往往不中。至于用神之专,无不中的,非神用而何?』湛为盐铁判官,三司文帐烦伙,吏胥蔽欺若不究者,为之立勘同法,岁减天下计帐七千道。又括天下隐户三十三万,发其诡号,凡十二种。湖南之民,掠良人踰岭卖为奴婢,湛为广东提点刑狱,下令提 【东斋作『捉』。】 溺,及 【明抄本作『又』。】 令自陈,得男女一 【东斋作『二』。】 千六百余人,还其家,而世少知之,盖古良吏也。 【此条东斋记事分为三条,在卷二卷三。】

  ○薛简肃

  蜀人正月二日三日上冢,知府亦为之出城置会。是时,薛简肃公以二日会于大东门外,有戍卒叩郑龙脑家求富贵,郑即以银匙、筯一把与之。既出,随以告人。至第二巷尾, 【东斋有『客店』二字。】 卒升屋放火,杀伤人。相次都监至,捕者益多,卒自知不免,即下就擒。都监往白简肃公,公指挥只于擒获处令人吃 【东斋作『斩』。】 却。民间以为神断。不然妄相攀引,旬月闲未能了得,又安其徒党反侧之心也。 【此条今见东斋记事卷四。】

  ○范文正

  范文正公镇青社,会河朔艰食,青之舆赋, 【湘录有『移』字。】 博州置场纳,青民大患辇置之苦,而河朔斛价不甚翔踊。公止戒民本州岛纳价,每斗三锾,给钞与之,俾签幙者挽金往干。曰:『博守席君夷亮,余尝荐论,又足下之妇翁也。携书就彼坐仓,以倍价招之,事必可集。赍巨牓数十道,介其境则张之,设郡中不肯假廪,寄僧舍可也。』签禀教行焉。至则皆如公料,村斛时为厚价所诱,贸者山积,不五日遂足,而博斛亦衍。斛金尚余数千缗,桉等差给还,青民因立像祠焉。 【此条今见湘山野录卷中。】

  ○文潞公(一)

  文潞公谓予 【『诏予』二字东斋作『尝』。】 言,初及第,授大理评事,知绛州翼城县,未赴任。有客李本者,三见访而后得见之,且言某有壻为县中巡检,幸公庇之。又言曰:『某非独 【东斋有『敢』字。】 奉干,亦有以奉助。某尝知其邑户口众,人猾难治。』因出一策,文字皆景迹人姓名,其首姓张。比潞公至,姓张人事已败,县未能结正,簿尉皆云:『某等在此各岁余,岂无过失为此人所持?幸君之来,必辨之矣。』于是公尽得其奸状,上于州,决配之。邑人皆悚畏。 【以上今见东斋记事补遗。下文自『王章惠公随举进士时』至末,另为一条,在卷三。无『其次即石务均也初』八字。】 其次即石务均也。初,王章惠公随举进士时,甚贫,游于翼城,逋人饭镪,执而入县。务均之父为县吏,为偿钱,又饭之,馆之于其家,而母尤所加礼。一日,务均醉,令王起舞,不中节,殴之,王遂去。明年登第,久之,为河东转运使,务均恐惧逃窜,然王岂有意害之乎?小人自隐如此也。至是事败,潞公捕之急,往投王,王已为御史中丞矣。未几,封一铤银至县,葬务均之母,事少解。 【明抄本作『懈』。】 寻而王为参知政事,奏务均教练使,而务均亦改行自修。终公之任,邑中无敢肆横者,以此见潞公之才,新及第已能嫉恶而屏除之矣。又见王公长厚,而不忘一饭之恩也。 【东斋记事。】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二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三

  官政治绩(三)

  ◆官政治绩(三)

  文潞公(二)
  王文康
  程文简
  田况
  张客省
  赵阅道
  王拱辰
  韩稚圭
  韩忠献
  杨谭 林特
  胡顺之
  张齐贤
  陈尧咨
  向文简
  包希仁
  孔中丞
  王立
  王居卿
  李南公
  王罕
  顾方
  江翱
  范讽
  刘彝
  刘偁
  韩魏公

  ○文潞公(二)

  文潞公在成都, 【东斋『在成都』作『任成都府日』。】 米价腾贵,因就诸城门相近 【东斋有『寺』字。】 院凡十八处,减价粜卖,仍不限其数,张牓通衢。翌日,米价遂减,前此或限胜 【东斋作『升』。】 斗以粜,或抑方 【东斋作『市』。】 井价直,适足以增其气焰,而终不能平其价。大抵临事,当须有术也。 【记事。】

  二

  傅求 【原作『永』,据涑水改。下同。】 曰:『皇佑二年,诏陕西拣阅诸军及新保捷,年五十以上,若短 【涑水有『小』字。】 不及格四指者,皆免为民。 【涑水有『议者』二字。】 纷然以为边事未可知,不宜减兵。又云,停卒一旦失衣粮,归乡闾间,必相聚为盗贼。缘边诸将争之尤甚。』是时文公执政,庞公为枢密使,固执行之不疑。是岁陕西所免新保捷凡三万五千余人,皆欢呼返其家。其未免者尚五万余人,皆悲恨己不得去。傅求曰:『陕西缘边,计一岁费七百万贯 【涑水作『七十贯』。】 钱,养一保捷。』是岁边费凡减二百四十五万, 【涑水有『贯』字。】 陕西之民由是稍苏。 【涑水纪闻。】

  ○王文康

  王文康治蜀,颇以法御下,有谤其太苛。会刘晔召还为右正言,真宗召问:『凌策、王某治蜀孰优?』曰:『凌策在蜀,值岁丰,故得以平易治之。王某值岁小歉,虑民为盗,故以法治之。使之易治则皆然。』真宗善其言。

  ○程文简

  程琳知益州,治大体,略细务,严肃简重,蜀民畏而爱之。蜀州有不逞者,聚恶少百余人,作灌口二郎神像,私立官号,作士卒衣装,饶鼓箫吹,日椎牛为会。民有骏马者,遂遣人取之,曰:『神欲此马。』民拒之,其马遂死。又率良民从其羣,有不愿往者,寻得疾病,盖亦有妖术尔。有白其事,琳皆捕而戮之,曰:『李顺由此而起,今锄其根本,且使蜀中数十年无恙。』 【并本朝名臣传。】

  二

  夏秋公纳之物,如盐曲钱之类,名件颇碎。庆历中,有司建议并合归一名,以省帙钞。程文简为三司使,独以谓仍旧为便,若没其旧名,异日不知,或再敷言 【『敷言』二字东斋作『取』。】 盐曲,则致重复。此亦善虑事也。 【东斋记事。】

  ○田况

  田况移守成都,其在蜀,治尚和易,法去苛细,奖进儒素,禁戢奸暴,以德化人,人不忍欺。时谓张乖崖之明,王文康之平,程文简之肃,韩忠献之爱,公皆兼而有之。入为三司使,金谷利害,纤悉罔不备举。时有副使不甚晓事,京师号为皮灯球。以况处事通明,号为照天蜡烛。议者谓三司使自陈恕、李士衡之后,惟况为称职也。 【本朝名臣传。】

  ○张客省

  瀛州城本隘狭,景德中,几为北虏所破。自讲和之后,居民军营,悉在南关。张客省元守郡日,召郡中高赀户谓之曰:『闻若等产业多在南关,吾欲城入之,然而计工匠楼橹之费,非十余万缗不可。』咸曰:『苟得围入大城,愿备所用工。』公令富民自均其数,未经旬日,不督而集。乃命官籍其数,募厢库禁卒以充役,既成,始奏取旨。或曰:『不俟朝命,罪必及焉。』公曰:『苟俟中覆而为城,必不立矣。今兴工而后奏,俟朝旨允与不允,吾城已筑过半矣。傥或得罪,不过斥张元耳,民获百世之利,又何疑焉?』其后城垂就,而公坐不先上闻,果被左迁漕司。或疑有干没,俾官穷究,无毫厘之欺。治平中,河朔地震,瀛之中城地 【明抄本作『圮』。】 因而斸去之。今为大郡,寇戎苟至,亦不可攻围矣。公昔守鄜州,鄜州有两城,守居北城,上佐廨宇,器甲军财之帑,皆在南城,渡一小涧,几百步,方入北城。北城可容南城三四,公亦先定谋而后闻,遂并南入北,省守陴者十之三,朝廷亦不之罪。近时闻边建水利,缮城垒,必先计己之恩赏厚薄,然后为之,校乎张公之心,一何异哉? 【倦游杂录。】

  ○赵阅道

  赵阅道抃,熙宁中,以大资政知越州,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饥死者十五六。州牓衢路,立赏禁人增米价。阅道独牓衢路,令有米者任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凑诣越,米价更贱,民无饿死者。阅道治民,所至有声,在成都、杭、越尤着。 【杨文公谈苑。】

  ○王拱辰

  王拱辰以宣徽使尹南都,外郛之外筑一道,通中出入,朝廷闻而俾毁之。奏曰:『臣所治,当水陆冲要,往来宾客,旁午或开筵,遇夜,城门已阖,不敢輙启,恐冒于法。臣开此道,亦设关键,以备宾客夜出。然踰城,甚于启关矣。』

  ○韩稚圭

  河东人众而地狭,民家有丧事,虽至亲,悉燔爇,取骨烬寄僧舍中。以至积久,弃捐乃已,习以为俗。韩稚珪镇并州,以官镪市田数顷,俾州民骨肉之亡者,有安葬之地。古者,反逆之人,乃有焚如之刑。其士民,则有敛殡祔葬之礼,惟胡夷洎僧尼,许从夷礼而焚柩,齐民则一皆禁之。今韩公待俗以礼法,真古循吏之事也。 【倦游杂录。】

  ○韩忠献

  韩忠献公亿知洋州日,有大校李申以财豪于乡里,诬其兄之子为它姓,赂里妪之貌类者使认之为己子,又醉其嫂而嫁之,尽夺其奁橐之畜,嫂侄皆诉于州。又 【东轩作『及』。】 提刑转运司每勘劾,多为申行赂于胥吏,其嫂侄被笞掠,反自诬伏,受杖而去,积十余年矣。洎韩至,又出诉,韩察其寃,因取前后案牍视之,皆未尝引乳医为证。一日,尽召其党立庭下,出乳医示之,众皆伏罪,子母复归如初。 【东轩笔录。】

  ○杨谭 林特

  至道中,国家征夏虏,调发陕西刍粟,随军至灵武。陕西骚动,民皆逃匿,赋役不肯供给。有诏,督运者皆听便宜从事,不牵常法,吏治率皆峻急,而京兆府通判水部员外郎杨谭、大理寺丞林特尤甚,长安人歌之曰:『杨谭见,手先教锁。林特逢,头便索枷。』长安多大豪,及有荫户,尤不可号令。有见任知某州妻清河县君者不肯运粮,谭录 【涑水作『鏁』。】 而杖之,于是民莫敢不趍令。谭特令民每驴负若干,每人担若干,仍赍粮若干,官为封之,须出塞乃听食,怨嗟之声满道。既而京兆最为先办,民无逃弃者,诸州皆稽留不能办。比事讫,人畜皆死者十八九,由是人始复称之,二人以是得显官,谭终谏议大夫,特至尚书、三司使。

  ○胡顺之

  胡顺之为浮梁县令,民臧有金者,素豪横,不肯出租。畜犬数十头,里正近其门,輙噬之。绕垣密植橘柚,人不可入。每岁里正常代之输租,前县令不肯禁。顺之至官,里正白其事,顺之怒曰:『汝辈嫉其富欲使之与为仇耳。安有王民不肯输租者邪?第往督之。』及期,里正白不能督,顺之使平力 【涑水作『快手』。】 继之,又曰不能入。使押司录事继之,又白不能。顺之怅然曰:『然则此租必使令自督邪?』乃命里正聚藁,自抵其居,以藁塞门而焚之。臧氏人皆逃逸,顺之悉令掩捕,驱至县。其家男子年十六以上,尽痛杖之。乃召谓曰:『胡顺之无道,既焚尔宅,又杖尔父子兄弟,可速诣府自讼矣。』臧氏皆慑服,无敢诣府者。自是臧氏租,常为一县先。府尝遣教练使诣县,顺之闻之曰:『是故欲来烦扰我也。』乃微使人随之,阴记其入驿舍及受驿吏供给之物。既至,入谒,色甚倨,顺之延与坐,徐谓曰:『教练何官邪?』曰:『本州岛职员耳。』曰:『应入驿乎?』教练踧踖曰:『道中无邸店,暂止驿中耳。』又曰:『应受驿吏供给乎?』曰:『道中无刍粮,故受之。』又曰:『应与命官坐乎?』教练使趋下谢罪,顺之乃收械系狱,置闇室中,以粪十瓮 【涑水无『十瓮』二字。】 环其侧。教练使不胜其苦,因顺之过狱,呼曰:『令何不问我罪?』顺之笑谢曰:『教练幸勿讶也,令 【『也』明抄本作『其苦』二字。『令』涑水作『今』。】 方多事,未暇问也。』系十日,然后杖之二十,教练使不伏曰:『我职员也,有罪,当受杖于州。』顺之笑曰:『教练使久为职员,殊不知法,杖罪不送州邪?』卒杖之。自是府吏无敢扰县者,州虽恶之,然不能罪也。后为 【涑水作『有』。】 青州幕僚,发麻氏罪,破其家,皆顺之力也。真宗闻其名,召至京师,除著作佐郎。

  ○张齐贤

  张齐贤,真宗时为相,戚里有争分财不均者,更相诉讼。又因入宫自理于上前更十余断,不服。齐贤曰:『是非台府所能决也,臣请自治之。』上许之,齐贤坐相府,召讼者曰:『汝非以彼所分财少乎?』皆曰『然』。即命各供状结实,乃召两吏趣从其家,令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货财皆按堵如故,分书则交易之,讼者乃止。明日奏状,上大悦曰:『朕固知非君莫能定者。』

  ○陈尧咨

  长安多仕族子弟,恃荫纵横,二千石者鲜能治之。陈尧咨知府有李大监者,尧咨旧交,其子尤为强暴。一旦,以事自致公府,尧咨问其父兄宦游何方?得安信否?语言勤至,既而让曰:『汝不肖亡赖如是,汝家 【『汝家』涑水作『我』。】 不能与汝言,官法又不能及汝,恃赎刑,无复耻耳。我与尔父母 【涑水作『兄』。】 善,义犹骨肉,当代汝父兄训之。』乃引于便坐,手自杖之数十下,由是子弟亡赖者皆惕息。然其用刑过酷,有博戏者,杖讫,桎梏列于市,置死马其旁,腐臭气中疮皆死,后来者系于先死者之足。其残忍如此。

  ○向文简

  向相在西京,有僧暮过村民家求寄止,主以 【涑水作『人』。】 不许,僧求寝于门外车箱中,许之。夜中有盗入其家,自墙上扶一妇人,并囊衣而出。僧适不寐,见之,自念不为主人所纳,而强求宿,而主人亡其妇及财,明日必执我诣 【明抄本作『入』。】 县矣。因夜亡去,不敢循故道,走荒草中,忽堕睕井,则妇人已为人所杀,先在其中矣。明日,主人搜访亡僧并子妇尸,得之井中,执以诣县掠治。僧自诬云:『与子妇奸诱,与俱亡,恐为人所得,因杀之投井中。暮夜不觉失足,亦坠井中,赃在井傍亡失,不知何人所取。』狱成,言府,府皆不以为疑,独敏中以赃不获,疑之。引僧诘问数四,僧服罪,但言某前生当负此人死,无可言者。敏中故问之,僧乃以实对。敏中因密使吏访其贼,吏食于村店,店妪闻其自府中来,不知其吏也,问之曰:『僧某者,其狱何如?』吏绐之曰:『昨日已笞死于市矣。』妪叹息曰:『今若获贼,则何如?』吏曰:『府已误决此狱矣,虽获贼,亦不敢问也。』妪曰:『然则言之无伤矣,妇人者,乃此村少年某甲所杀也。』吏曰:『某人安在?』妪指示其舍,吏就舍中掩捕,获之。案问,具服,并得其赃,一府咸以为神。 【并涑水纪闻。以上五字据明抄本补。】

  ○包希仁

  嘉佑七年五月辛未,枢密副使包拯薨,车驾临幸其第。拯字希仁,庐州人,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后历监察御史,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迁龙图阁直学士,知瀛州,又迁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吏民畏服,远近称之。历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薨。拯为长吏,僚佐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然其所言,若中于理,亦幡然从之。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

  二

  王禹玉曰:『包希仁知庐州,庐州即乡里也。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挞之,自是亲旧皆屏息。』

  ○孔中丞

  李明公曰:『孔中丞道辅知仙源县,诸孔犯法,无所容贷。』

  ○王立

  王立,字成之,维州北海人。咸平三年进士及第,补宁军判官。天圣四年,为夔州路转运使。施州徼外蛮夷,利得赐物,每岁求入贡者甚众,所过烦扰,为公私患。立奏令以贡物输施州,遣还溪洞。又城施州,通云安军道以运盐,朝廷嘉之。历江南东、陕西、河北、河东路转运使。并州有羣盗,攻劫行旅,州县不能制,立行部至并州,选巡检军士十五人自随,阳云『以护行装』。征 【明抄本作『微』。】 诇知盗处,掩捕尽获之,五日中获十八人,盗贼遂息。自河东徙知扬州。明道二年,以太常少卿为户部副使,寻以足疾出知庐州,迁右谏议大夫,徙知密州。秩满归,卒。

  ○王居卿

  市易司法,听人赊贷县官货财,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三,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贪人及无赖子弟,多取官贷, 【原作『货』,据明抄本改。】 不能偿积息,罚愈滋,囚系督责,徒存虚数,实不可得。刑部郎中王居卿初提举市易司,奏以田宅金帛抵当者,减其息,抵当徒相保者,不复给。自元丰二年正月七日以前,本息之外,所负罚钱,悉蠲之,凡数十万缗。负本息者,延期半年。众议颇以为惬。

  ○李南公

  李南公知长沙县,有鬬者,甲强乙弱,各有青赤。南公召使前,自以指揑之,曰:『乙真甲伪也。』诘之,果服。盖南方有榉柳,以叶涂肤,则青赤如殴伤者,剥其皮,横置肤上,以火熨之,则如掊伤者,水洗不落。南公曰:『殴伤者,血聚内硬。伪者不然,故知之。』有一村多豪户,税不可督,所差户长輙逃去。南公曰:『然则此村无用户长,知县自督之。』书其村名,帖于柱,豪右皆惧,是岁初限未满,此村税最先集。又诸村多诡名,村存户亡,每岁户长代纳,亦不可差。南公悉召其村豪右,谓之曰:『此田不过汝曹所典买耳,与汝期一月,为我推究,不则汝曹均分趣之。』及期,尽得冒佃之人,使各承其税。河北提点刑狱,有班行犯罪下狱,按之不服,闭口不食百余日,狱吏不敢考讯,甚患之。南公曰:『吾立能使之食。』引出,问曰:『吾欲以一物塞君鼻,君能终不食乎?』其人惧,即食,且服罪。人问其故,南公曰:『彼必善服气者,以物塞鼻,则气结,故惧。』 【并杨文公谈苑。】

  ○王罕

  王罕知潭州,州素号多事,知州多以威严取办,罕独以仁恕为之,州事亦治。有老妪病狂,数邀知州诉事,言无伦理,知州却之,则悖詈。先后知州以其狂,但命徼者屏逐之。罕至,妪复出,左右欲逐之。妪诉 【『妪诉』二字涑水作『罕命引归厅事召使前徐向妪虽言杂乱无次亦有可晓者乃』二十四字。】 本为人嫡妻,无子,其妾有子,夫死,为妾所逐,家赀妾尽据之。妪屡诉于官,不得直,因愤恚发狂。罕为直其事,尽以家赀还之,吏民服其能察冤。 【涑水纪闻。以上四字,据明抄本增。】

  ○顾方

  丹阳顾方,笃行君子也。皇佑末,登进士第,再调明州象山令。视事之日,召邑中父老,询究民间利害,及境内士民之善恶。善者召而劝之,使勿怠。恶者谕而戒之,使自修。又为建学舍,率其子弟之秀者教之,暇日,亲为讲解,诱掖使进于善。逾年,民大化服,俄而方病,邑民相率出钱,诣塔庙祈祷者千人, 【『千人』渑录作『数千百人』。】 为脔股者十三人,方竟不起。百里之内,号泣思慕,如失父母,相与立祠,以岁时祀方。余观近世为县者,类以簿书期会为急务,鲜有能及教化者,而方独以仁义礼教治其民,使民之爱慕如此。丹阳钱君倚、毘陵胡完夫皆为方记其事,刻石祠中,而士大夫以诗颂方之遗美者,不可胜纪。余贱,不得列其事于史官,传为循吏,每以为恨。 【此条今见渑水燕谈录卷三。】

  ○江翱

  江翱,建安人,文蔚之兄子也。为汝州鲁山令,邑多旷土,连岁枯旱,艰食。翱自建安取旱稻一种,此稻耐旱,繁实可久蓄,宜高原,至今邑人多种之,岁岁足食。 【杨文公谈苑。】

  ○范讽

  御史有阍吏,隶台中四十余年,事二十余中丞矣,颇能道其事,尤善评其优劣。每声喏之时,以所执之梃视中丞之贤否,中丞贤则横其梃,中丞不贤则直其梃。此语諠于缙绅,凡为中丞者,唯恐其梃之直也。范讽为中丞,闻望甚峻,阍吏每声喏,必横其梃。一日,范视事次,阍吏报事,范视之,其梃直矣。范大惊,立召问曰:『尔梃忽直,岂我之失耶?』吏初讳之,苦问,乃言曰:『昨日见中丞召客,亲谕庖人以造食,中丞指挥者数四。庖人去,又呼之,复丁宁教诫者,又数四。大凡役人者,授以法而观其成,苟不如法,有常刑矣,何事喋喋之繁?若使中丞宰天下之事,不止一庖人之任,皆欲如此喋喋,不亦劳而可厌乎?某心鄙之,不知其梃之直也。』范大笑,惭谢,明日视之,梃复横矣。

  ○刘彝

  刘彝所至多善政,其知虔州也,会江西饥歉,民多弃子于道上,彝揭榜通衢,召人收养,日给广惠仓米二升,每月一次抱至官中看视。又推行于县镇,细民利二升之给,皆为字 【东轩作『子』。】 养,故一境生子无夭阏者。一日,谒曾鲁公公亮,鲁公曰:『久知都官治状,屡欲进擢,然议论有所未合,姑少迟之,吾终不忘也。』彝曰:『士之淹速诎伸,亦皆有命,今姓名已蒙记录,而尚屈于不合之论,亦某之命也。』鲁公叹曰:『比来士大夫见执政,未始不有求,求而不得,即多归怨,而君乃引命自安。吾待罪政府行十年,未见如君之言者。』 【并东轩笔录。】

  ○刘偁

  祥符中,有刘偁者,久困铨调,为陕州司法参军,廉慎至贫。及罢官,无以为归计,卖所乘马,办装跨驴以归。魏野以诗赠行曰:『谁似甘棠刘法掾?来时骑马去骑驴。』未几,真宗祀汾阴,过陕,征野赴行在,野避不奉诏。上遣中使就野家索其所著,得赠偁诗,上叹赏久之。语宰臣曰:『小官有廉贫如此者。』使召之,偁方为江南幕吏,至,以为京官,知青州博陵县。后每有差除,上曰:『得如刘偁者,可矣。』未数年,亟迁主客郎中、三司户部判官。真宗之奖拔廉吏如此,然由野一诗发之也。

  ○韩魏公

  皇佑三年,本路八州之民,合数千人,檛登闻鼓,愿不以三年代韩魏公。上自以中山地重,辍公未可,乃迁观文殿学士,再任。其制略曰:『顾定武之雄塞,控燕垂之巨防。克宣壮猷,有严武服。戎落畏附,师屯肃和。思代尔庸,良难其付。且推进律之宠,宜懋增职之留。』中山之民,又尝相率走阙下,愿得生祀公以庙,天子嘉叹焉。故龙图李公询序阅古堂,尝纪其事。后公薨,士民追思不已,相与立祠以成其志。 【魏王别录。】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三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四

  衣冠盛事

  ◆衣冠盛事

  吕文靖
  窦尚书
  王相国
  陈谏议
  张文孝
  宋太师
  王文正
  国朝历三公三师者
  国朝宰枢为仆射者
  窦氏父子
  李相四美
  同甲会
  三学士两闲人
  未五十登庸
  未四十入两府
  少年掌词翰
  父子掌诰
  宰相三入
  学士三入
  学士四入
  学士五入
  侍中不珥貂
  为相而冠貂
  为相具庆
  宰相丁忧
  宰相侍立
  同时学士相继登二府
  世代尚主
  不坠门阀
  子弟五人同日登科
  父子状元及第
  洛阳耆英会
  登第践历相继
  入参父在
  科第爵位皆同
  美事三者并集
  礼闱之盛
  榜首三人皆登两府
  一榜之盛
  阀阅之盛
  赐钱赎第
  玉堂之盛
  弟拜相兄草麻
  赐宴观御书
  御书扇赐馆阁学士

  ○吕文靖

  庆历二年十二月,诏拜吕文靖公司空平章军国重事。元佑三年四月,正献公又以司空平章军国事,父子继以三公平章军国,古所未有也。 【渑水燕谈。】

  ○窦尚书

  晋公言:窦仪尚书,本燕人,为性严重,家法整肃。尚书每对客坐,即二侍郎、三起居、四参政、五补阙皆侍立焉。 【晋公谈录。】

  ○王相国

  先公尝言,同年相国王溥,二十六岁状元及第。后六年拜相,时年三十二。又四年加守司空,时年三十六,一品。罢相,守太子太傅,时年四十二,归班,在具庆下。每先太傅见客,公以前宰相兢兢侍侧,略无惰容,客以不安席,引去者甚众。当时搢绅之士,无不以为美谈云。在相府时,恩门少保犹在,公以机务少暇,每遇沐浴,方得候谒,申门人之敬乎 【明抄本作『于』。】 少保。尝有诗寄相国云:『一战文场拔赵旗,便调金鼎佐无为。白麻骤降恩何极,黄发初闻喜可知。跋勑案前人到少,筑沙堤上马归迟,立班始得遥相见,亲洽争如未遇时。』 【春明退朝录。】

  ○陈谏议

  谏议大夫陈省华,三子皆登进士第,而伯仲为天下第一。晚年与燕国夫人冯氏俱康宁,长子尧叟知枢密院事,次子尧佐直史馆,少子尧咨知制诰。每对客,三子列侍,客不自安,求去。省华曰:『学生辈立侍,常也。』士大夫以陈氏为荣。

  ○张文孝

  张文孝公观,以真宗幸亳岁状元及第,仕至枢密副使,而其父尚无恙。父名居业,周易学究及第,滞选调三十余年,年六十余,始转京秩,以主客员外郎致仕。见其子入践枢府,受大府卿,寿九十余卒。未逾年,张公亦捐馆,故谥文孝,乃知张公贵达,皆其父庆福所致。 【并渑水燕谈。】

  ○宋太师

  宋渥,后唐明宗之外孙,汉太祖之驸马。历累镇节度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女十五人,开宝皇后最居长,韩枢密崇训、寇莱公、王武恭公,皆其婿也,多享国封。 【春明退朝录。】

  ○王文正

  王文贞公旦释褐,知临江县时,狱有合死囚,公一夜不寐,思以计活之。方五鼓,空中人唱直更速起,相公将出厅,果斯须开堂门,升厅,急呼死囚出问。公之父中令晋公佑尝曰:『此儿异日必为三公。』因手植三槐于庭以待之,有作诗纪其事者甚多。晋国知制诰二十余年,最号淹迟。文贞知制诰,与父相去不十年,入西掖,墙壁间其父翰墨手泽犹在,坐卧不易处。长城钱公若水,风鉴最高,与公同直史馆,谓人曰:『王子明既贵且寿,吾进用虽在其先,皆所不及也。』果长城公裁四十卒。 【湘山野录。】

  ○国朝历三公三师者

  国朝历三公三师者,太祖即位,天雄节度、符魏王彦卿,自守太尉为太师。定难节度、西平王李中令彝兴自 【明抄本作『与相』。】 守太傅为太尉。荆南节度、南平王高中令保融自守太保为太傅。

  ○国朝宰枢为仆射者

  国朝宰相为仆射,魏公仁浦、赵令、薛文惠、沈恭惠、宋惠安、李文正、吕文穆、吕文惠、 【原作『慧』,据明抄本改。】 李文靖、张司空、王文正、向文简、王冀公、寇莱公、吕许公、王沂公、贾魏公、陈恭公、韩魏公、文潞公、富郑公、曾鲁公二十二人。枢相为仆射,陈文忠、曹襄悼、张荣僖、王康靖四人。枢密使为仆射,石元懿一人。

  ○窦氏父子

  先公尝言,故右谏议大夫致仕窦禹钧,蓟人,累佐使府,颇著名府,有子五人,仪、俨、侃、偁、僖,俱以进士及第。洎禹钧悬车,仪、俨已居华显。瀛王冯中令尝有诗赠禹钧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仪终为翰林礼部尚书,俨终翰林学士礼部侍郎,侃终起居郎,即吾同年第十二也。偁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僖终左补阙。仪、俨以文学擅大名,自侃已下,亦有清望,俱不享寿考,惜哉!时人谓之窦氏五龙焉。

  ○李相四美

  先公尝言,致政之明年正月十五夜,上御干元门楼观灯,召公预焉。初夕乐作,酒三行,上起凭栏四顾,见灯烛士庶之盛,诏移先公近御座,别赐一榻,在丞相上。上自取御樽斟酒,并亲赐果饵。因顾问先公晋汉朝旧事,久之,圣意甚欢。谓左右曰:『帝都人物,骈阗里闾,道途非复昔时之溢陋也。方之晋汉,则繁富百倍矣。此惟李卿宿旧尚可记耳。』上又目视先公,语侍臣曰:『李卿可谓善人君子矣,侍朕十年,两在相位,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余可知也。』先公但俯伏拜谢,至中夜方退。先公归舍,谓诸子曰:『吾策名仕版,仅五十年,内省生平所为,虽不能建奇功异勋,以耀简册,然不蔽人之善,不忌人之进,度德守分,不媿屋漏。今圣君奖拔,两至相位,又保全老朽,令退其身,顾眄恩意,甚厚于往昔。又对羣臣,目之为善人君子。惟四者有一,亦足为幸,吾何人哉?而享是四美。昔仲尼有言曰:「善人吾不得 【『得』字据明抄本增。案论语述而作『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见之矣。」又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又称季札曰,有吴延陵君子。是知善人君子,乃男子之极善美之称耳。而金口崇 【『崇』字据明抄本增。】 奖训谕,曲加于老臣,吾何以称之?知己尚思杀身以报,况辱斯言哉?尔曹勉励忠孝之节,思圣君之所言,念吾身之所行,则无忝尔祖矣。』 【并春明退朝录。『退』字据活字本补。】

  ○同甲会

  文潞公保洛日,年七十八,同时有中散大夫程?、朝议大夫司马旦、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皆年七十八,尝为同甲会,各赋诗一首。潞公诗曰:『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招得梁园为赋客,合成商岭采芝仙。清谈亹亹风盈席,素发飘飘雪满肩。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 【笔谈。】

  ○三学士两闲人

  少师赵公概,字叔平,天圣初,王尧臣下第三人及第。为人宽厚长者,留滞内相十余年,晚始大用。参贰大政,治平中,退老睢阳。素与欧阳文忠公友善,时文忠退居东颍,即自睢阳乘兴拏舟访之,文忠公喜公之来,特为展宴,而颍守翰林吕公亦预会。文忠乃自为口号一联云:『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两闲人,谓公与文忠也。 【青箱杂纪。】

  ○未五十登庸

  国朝宰相赵令、卢相、文潞公四十三登庸,寇莱公四十四,王沂公四十五,贾魏公四十八。

  ○未四十入两府

  枢密副使,赵令三十九,寇莱公三十一,晏元献公三十五,韩魏公三十六。参知政事,苏侍郎易简三十六,王沂公三十九。

  ○少年掌词翰

  知制诰苏侍郎二十六,王沂公二十七,卢相、杨文公、晏元献公、宣献公、今宣徽使王公拱辰,皆二十八,夏文庄三十。学士苏侍郎三十八,晏元献公、宣徽王公,皆三十,宣献公三十五,王沂公、李邯郸,皆三十六,杨文公、钱子飞皆三十三,卢相、今参政王禹玉,皆三十八。

  ○父子掌诰

  父子掌诰,自国初至熙宁元年,凡九家,李文正昌武、王兵部文正、王惠献安简、晁文元文庄、钱希白修懿、梁翰林庄肃、吕文靖仲裕、宣献公敏求、苏仪甫子容。

  ○宰相三入

  宰相三入者,赵中令,太祖朝初相,太宗朝两入。吕文穆,太宗朝再相,真宗朝一入。吕许公、张邓公,在仁宗朝皆三入。

  ○学士三入

  学士三入,李文正、刘中山、子仪。中山三入,玉堂集云:『三入朝 【『朝』字各本均同。案文义似当作『翰』。】 林皆待诏。』杨昭度宣召入院,其举自代,皆宣献公。

  ○学士四入

  宋景文、范景仁四入。

  ○学士五入

  李邯郸五入,而一不拜。

  ○侍中不珥貂

  丁晋公、冯魏公位三公侍中,而未尝冠貂蝉。

  ○为相而冠貂

  杜祁公相甫百日,当庆历四年郊祠,貂冠公衮,又升辂,奉册改谥诸后。 【并春明退朝录。】

  ○为相具庆

  国朝宰相最少 【归田有『年』字。】 者,惟王溥。罢相时父母皆在,人以为荣。

  ○宰相丁忧

  富丞相弼入中书时,年五十二,太夫人在堂康强。后三年,太夫人薨,有司议赠恤之典云:『无见任宰相丁忧例。』是岁三月十七日春宴百司,已具,前一夕,有旨:富某母丧在殡,特罢宴。此事亦前世未有。

  ○宰相侍立

  宰相王溥父祚,少为太原掾属,累迁宿州防御使。既老,溥劝其退居洛阳,居常怏怏。及溥为相,客或候祚,溥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祚曰:『学生劳贤者起避耶?』 【此条今见渑水燕谈录卷二。】

  ○同时学士相 【『相』字据明抄本增】 继登二府

  嘉佑八年上元夜,赐中书枢密院御筵于相国寺罗汉院。国朝之制,岁时赐宴多矣,自两制已上皆与,惟上元一夕,祗赐中书枢密院,虽前两府见任使相,皆不得与也。是岁昭文韩相、集贤曾公、枢密张太尉,皆在假不赴,惟余与西厅赵侍郎概、枢密胡谏议宿、吴谏议奎

  ○世代尚主

  王丞衍尚秦国贤肃大长公主,至曾孙师约,又尚惠和大主, 【『大主』明抄本作『大长公主』,渑录作『公主』。】 子殖又选尚惠□ 【缺字渑录作『国』。】 公主。昔东汉窦氏,一门三公主,于时亲戚功臣,莫与为比。唐薛儆与其子锈,相继尚睿宗、明皇女,独称盛于唐代。氏而尚三主, 【『独称盛于唐代氏而尚三主』,渑录作『独称唐薛氏而尚三公主』。】 又父子相继者,唯王氏一门。 【渑水燕谈。】

  ○不坠门阀

  李宗谔昉之子卒年四十九,真宗甚悼之,谓宰相曰:『国朝将相家,能以身自立,不坠门阀者,惟昉与曹彬家耳。』又尝谓曰:『闻卿至孝,家族颇多,长幼雍睦,朕嗣守二圣基业,亦如卿辈之保守门户也。』 【范蜀公蒙求。】

  ○子弟五人同日登科

  庆历五年,仁宗临轩赐进士第, 【渑录有『审』字。】 刑详议官祝谏侍廷中,男唐中甲科,次男虞、弟谘、一婿 【忘其姓名】 皆擢第,季弟许得同出身。每唱一名,即称谢。是日谏五拜殿下,仁宗以问近臣,对以皆子弟也,仁宗嘉赏之。 【渑水燕谈。】

  ○父子状元及第

  祥符二年,真宗东封岱山,六月放梁固已下进士三十一人及第。四年祀后土于汾阴,十一月放张师德已下三十一人及第。固,雍熙二年状元颢之子。师德,建隆二年状元去华之子。两家父子状元,当时士大夫荣之。甘棠魏处士野闻而以诗贺之曰:『封禅汾阴连岁牓,状元俱是状元儿。』

  ○洛阳耆英会

  富韩公,熙宁四年以司徒 【渑录作『空』。】 归洛阳,时年六十八。是时, 【渑录作『年』。】 司马端明不拜枢密副使,求判西台,时年五十三。二公安闲冲默,不交世务。后十一年,当元丰五年,文潞公留守西都,慕唐白乐天九老会,于是悉聚洛中士大夫贤而以老自逸者于韩公第,置酒相乐,凡十二人。既又命郑奂图形妙觉僧舍,各赋一诗,时人目之曰:『洛阳耆英会』,而司马公为之序。其相聚也,用洛中旧俗,尚齿不尚官。时韩公年七十九,潞公与司封郎中席汝言皆七十七,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太常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己,皆七十五,天章阁待制楚建中七十三,朝议大夫王慎言七十二,太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张焘皆七十,司马公七 【渑录作『六』。】 十四。故潞公诗云:『当筵尚齿尤多幸,十二人中第二人。』韩公赠潞公诗云:『顾我年龄虽第一,在公勋德自无双。』潞公再答曰:『惟公福寿并勋德,合是人间第一流。』是时宣徽使王拱辰公,年七十一,留守大名,贻书二公,愿预其数,凡十三人也。

  ○登第践历相继

  王文正公曾、李文定公迪,咸平、景德间,相继状元及第。其后更践政府,及罢相镇青,又为交承,故文正送文定移镇兖海诗,有『锦标得俊曾相继,金鼎调元亦践更』之句。又云:『并土儿童君再见,会稽章绂我偏荣』,盖文定再镇兖,而青社,文正乡里也。 【并渑水燕谈。】

  ○入参父在

  参知政事,父见其进拜者,卢朱崖、吴正肃与尚书张公安道。枢府,陈尧叟、张文孝、吴文肃。由登用,而朝廷多峻加其父恩命。 【春明退朝录。】

  ○科第爵位皆同

  范质初举进士,时和凝知贡举,凝常以宰辅自期。登第之日,名第十三人,及览质文,尤加赏叹,即以第十三名处之。场屋间谓传衣钵,若禅宗之相付授也。其后质果继凝登相位,亦以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缙绅以为美谈。自从事未尝释卷,人或勉之,质曰:『昔尝有异人与吾言,他日必当大任。苟如其言,无学术,何以处之?』 【渑水燕谈。】

  ○美事三者并集

  和现,字晦仁,父凝,晋宰相、太子太傅、鲁国公。现生之年,会凝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凝喜曰:『我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此子宜于我矣。』且名之曰『三美』。 【范蜀公蒙求。】

  ○礼闱之盛

  嘉佑二年,余与端明韩子华、翰长王禹玉、侍读范景仁、龙图梅公仪,同知礼部贡举,辟梅圣俞为小试官,凡鎻院五十日。六人者,相与唱和,为古律歌诗一百七十余篇,集为三卷。禹玉为余校理时,武成王庙 【归田作『日』。】 所解进士也,至此新入翰林,与余同院,又同知贡举。故禹玉赠余云:『十五年前出门下,最荣今日预东堂。』余答云:『昔时叨入武成宫,曾看挥毫气吐虹。梦寐闲思十年事,笑谈今日一樽同。喜君新赐黄金带,顾我宜为白发翁』也。天圣中,余举进士,国学南省皆忝第一人荐名。其后景仁相继亦然,故景仁赠余云:『澹墨题名第一人,孤生何幸继前尘』也。圣俞自天圣中,与 【归田有『余』字。】 为诗友,余尝赠 【归田有『以蟠桃诗有韩孟之戏故至此赠余』十四字。】 云:『犹喜共量天下士,亦胜东野亦胜韩。』而子华笔力豪赡,公仪文思温雅而敏捷,皆勍敌也。前此有南省□ 【缺字明抄本作『圣』,归田作『试』。】 官者,多窘束条制,不少放怀。余六人者,欢然相得,羣居终日,长篇险韵,众制交作,笔吏疲于写录,僮史 【明抄本作『使』。】 奔走往来。间以滑稽嘲谑,加于风刺,更相酬酢,往往哄堂绝倒。目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

  ○榜首三人皆登两府

  自太宗崇奖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盖太平兴国二年至天圣八年,二十三牓,由吕文穆公蒙正而下,大用者二十七人。而三人并登两府,惟天圣五年一榜而已。是岁王文安公尧臣第一,今昭文相公韩仆射琦,西厅参政赵侍郎概,第二第三人也。余忝与 【归田有『二』字。】 公同府,每见,语此以 【归田有『为』字。】 科场盛事。自景佑元年已后,至今治平三年,三十余年,十二牓,五人已上,未有一人登两府者,亦可怪也。

  ○一榜之盛

  咸平五年,陈恕知贡举,选士最精,所解二 【明抄本作『七』。】 十二人,王沂公曾为第一。御试又落其半,而及第者三十八人,沂公又为第一。故京师为语曰:『南省解一百,依除殿前放五十。』省,陌也。是岁取人虽少,得士最多,宰相三人,乃沂公与王公随、章公得象。参知政事一人,韩公亿。侍读学士一人,李仲容。御史中丞一人,王臻。 【明抄本作『曾』。】 知制诰一人,陈仲微。而注白青阳楷二人,虽不达,而皆以文学知名当世。 【并庐陵归田录。】

  ○阀阅之盛

  庆历中,一日,丞相将出,中书候午漏未上,因从容聚厅,屈指 【湘录作『闲话』。】 评及本朝文武之家,箕裘嗣续,阀阅之盛。诸公闲话, 【湘录作『屈指』。】 若文臣,惟韩大参亿之家,武臣惟夏宣徽守赟之家。堂吏驰白韩、夏二宅,以为美报。 【湘山野录。】

  ○赐钱赎第

  李谦溥,太祖朝名将也。在汾晋二十余年,大小百余战,未尝小衂。每巡边,老小望拜,呼以为父。晚治第于道德坊中,为小圃,植花木竹石,颇与朝士游。久之,以从弟谦升女适皇子陈王平, 【渑录作『贫无以资用』。】 无资用,遂以所居之第质于宋延偓。后子允正为通事舍人,侍太宗,问曰:『尔父边陲三十年,止余一第,忍属它姓耶?』允正具所以对,太宗即遣中使出内府钱付延偓还之。 【『还之』渑录作『赎还』。】 王禹偁作记,美其事,名二亭曰:『克家』、『肯堂』, 【『堂』渑录作『构』。】 宰相毕士安而下及诸名公,赋诗纪述,自成一编。 【渑水燕谈。】

  ○玉堂之盛

  国朝自建隆初至天圣四年,入院凡四十七人。大拜者十人:李昉、卢多逊、吕蒙正、李沆、毕士安、王旦、王钦若、李迪、王曾、钱惟演。枢密使二人:王钦若、钱惟演。参政十五人:李昉、卢多逊、李穆、贾黄中、吕蒙正、李至、苏易简、李沆、张洎、王旦、王钦若、赵安仁、陈彭年、王曾、李迪。枢密副使六人:钱若水、宋湜、杨砺、钱惟演、王旦、晏殊。承旨六人:陶谷、李昉、宋白、晁逈、苏易简、利瓦伊。三入院一人:李昉。再入院七人:窦仪、李穆、宋白、钱惟演、杨亿、刘筠、利瓦伊。父子入院一家:吕武父子。兄弟入院三家:二窦、二李、二钱。

  ○弟拜相兄草麻

  钱希白于予为从父兄也,天圣三年十二月,予忝钧衡之命。时希白当制,世称弟拜相,兄草麻,自古未有。惟座主拜相,门生草麻,前代记之矣。 【并金坡遗事。】

  ○赐宴观御书

  淳化元年八月一日,李至召右仆射李昉、吏部尚书宋琪、左散骑常侍徐铉、及翰林学士、诸曹侍郎、给事、谏议、舍人等,诣阁观御书图画。帝知之,即召内品裴愈就赐御筵,出书籍令纵观,尽醉而罢。二日,又诏权御史、中丞王化基,及三馆学士纵观,赐宴如前。

  ○御书扇赐馆阁学士

  太宗每当暑月,御书团扇,赐馆阁学士。 【并蓬山志。】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四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五

  官职仪制(一)

  ◆官职仪制(一)

  枢密使
  三司使
  司理参军
  选朝官知县
  参知政事
  进奏院
  发运使
  提点刑狱
  纠察在京刑狱
  宣徽使
  中书五房
  察院一司四房
  三司子司
  刑部主判详覆法直官
  审刑院
  御史台
  大理寺官
  三班院
  骐骥院
  中贵带将仕郎
  礼部郎官
  南郊置五使
  资政殿学士 大学士
  端明殿学士
  御史言事不白长官
  龙图阁官
  天章阁官
  三馆
  三卫官
  同三品同二品
  观文殿
  知州判州
  通判
  东西头供奉官
  蛾眉班
  赐夹公服
  赐状元金吾卫士
  特诏佩鱼
  兄弟封赠
  赐衣服
  赐带
  赐鞍辔
  重戴
  宪衔
  勑书楼
  赐饮宰相第
  赐金带
  真宗幸吕文穆宅

  ○枢密使

  唐以中官为枢密使,与中尉谓之内贵。梁为崇政殿院使,后唐旧有带相印者,分东西二院。晋废,国初复置,与中书为二府,亦曰二院,但行东院印耳。其后除授不常,以检校官不带余使 【以上四字渑录作『充使不带』。】 正官,自赵普始;带节钺自曹彬始;签书院事自石熙载始;以文资官充使亦自熙载始;知院自张士逊始;以文臣知院兼使相自王钦若始;签书兼藩镇自曹玮始。今官制复古,而枢密之职复 【渑录作『如』。】 旧,与三省长官 【明抄本有『同』字。】 通谓之执政官矣。

  ○三司使

  唐末,始分盐铁、度支、户部,专领财赋。后唐明宗始号三司,总以一使。国朝或曰判三司,或曰权判,或曰点检三司。开宝中,以参知政事二人提点三司,既而更用宰相为都提举。兴国中,分二司同判三司,逾年复析为三使。淳化中,又合为三司,既而又以天下为十道,二京为左右计。 【明抄本有『事』字。】 置二计使,分判十道,别命三司总计使,判左右计事。旋置 【渑录『计事』作『司事』,无『旋置』二字。】 三使如故。咸平末,三司各置副使,其官轻,则曰发遣。迄元丰初不废,今悉归尚书省矣。

  ○司理参军

  五代已来,诸州马步军院都虞候以牙 【渑录无『都』字。『牙』作『衙』。】 校为之。太祖虑其任私,高下其手,乃置司寇参军,以进士九经及第人充。 【渑录有『之』字。】 河东柳开先生,初及第,为宋州司寇参军,后又改曰司理参军。至今俚俗犹以司理院为马步院。

  ○选朝官知县

  建隆中,择才能之士出宰大邑,大理正奚屿 【渑录作『祁奚』。】 知大名府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选朝官知县,自屿等 【上二字渑录作『此』。】 始,太祖重县令之任至矣。

  ○参知政事

  国初,赵普为相,朝廷欲用薛居正、吕余庆同政, 【渑录有『事』字。】 而不欲令与普齐,难其名号。诏问陶谷,曰:『唐有参知政事知机 【渑录作『枢』。】 务,下宰相一等。』故以命居正等参知政事,然不押班,不知印。按唐裴寂以仆射参知政事,郭待举以资政任浅于中书门下,同受承进止平章事。然则平章事亚于参政矣。谷乃以为参政下宰相一等,失之远矣。其后因而不改,迨官制更革始罢。

  ○进奏院

  国初,州郡各自置邸吏, 【原作『史』,据明抄本及渑录改。】 散在都下,外州将吏不乐久居京师,又移符行下,率多稽滞或漏泄密事。太平兴国中,起居郎何保枢以为非便, 【渑录无以上四字。】 奏置钤辖诸道都进奏院,以革其弊,人给铜朱记 【渑水作『印』。】 一钮,院即石熙载旧第也。起居,王沂公外祖,而余妻之曾祖父也。

  ○发运使

  至道初, 【渑录作『中』。】 朝廷始遣洛苑 【渑录有『副』字。】 使杨允恭、作坊副使李延遂、太子中舍王子舆,为江淮两浙发运使,兼制置茶盐,就江 【渑录作『淮』。】 南创为局。后兼领荆湖南 【渑录无『南』字。】 路,旋又加都大字。后废,景德中复置,迨今事权尤重。

  ○提点刑狱

  景德中,真宗御笔六事以示近辅,三曰:提点刑狱支收,一人判之。开拆衙司,一人判之。凭由理欠,一人判之。 【渑录无以上二十二字。下『可』字作『乃』。】 可于朝臣及武臣使副中,选清干者,使提点一路刑狱,按举官吏贤否。后又加劝农使,迨今不废,而武臣废置不常。

  ○纠察在京刑狱

  祥符二年,朝廷以京师狱讼之繁,惧有寃滞,始置纠察在京刑狱司,以省寃滥,命知制诰周起、侍御史赵缃为之。凡在京师刑狱,御史、开封府皆得纠之。起虑屈抑者不能尽知,许令 【『许令』渑录作『乞许令诣』。】 纠察陈状,从之,但不鞠狱耳。

  ○宣徽使

  宣徽使位在枢密使之下,副使之上。咸平初,周莹为宣徽使,有所避,乞居其下,亦从之,遂以为例。 【已上见渑水燕谈。】

  ○中书五房

  中书有制勑院,院内有五房,第一曰孔目房,次吏房、户房、刑房、礼房。旧每房堂后官三人,一人主生事,第二人主熟事,第三人发勑向下。逐房有主事,守当官名目,行遣文书,至道中,逐房只置堂后官一人,却置主事、录事各一人,仍别置提点五房一员,迄今行之。

  ○察院一司四房

  察院凡管一司四房,一司曰院杂司,第一房曰兵房,次吏房、户房、礼房。逐房有副承旨一人,次有主事令史、书令史、贴房之人,并行遣公事。有都承旨、副都承旨、承旨、副承旨、诸房副承旨诸名,并都管一院之事,所置名目不定。

  ○三司子司

  三司子司三部,各有计院、都磨勘司、支收司、拘收司、开拆司、凭由司、理欠司。三计院各一人判之,都磨勘、支收一人判之,开拆衙司一人判之,凭由、理欠一人判之。

  ○刑部主判详覆法直官

  刑部主判官或一员两员不定。详覆官六员,主详覆天下断讫大辟奏案。法直官一员,以流内人任之,年满得京官。

  ○审刑院

  审刑,本中书刑房宰臣所领之职。淳化年中析出,置审刑院,每大理奏案,须经审刑详覆,判院官同详议官一人进呈,得旨后,批送中书降勑。始以枢密直学士李昌龄知院事,置详议官六员,以京朝官充,并赐绯。

  ○御史台

  御史自大夫至主簿,并存六典旧式,今只置中丞、杂端各一员,共判台事。外有推直官,或以他官充。左右巡史各一,以御史充。主簿一员,与推直同管刑狱公事,旧更有推勘官,主外勘公事,今并存。

  ○大理寺官

  大理寺判官或 【『或』原作『各』,据明抄本、活字本改。】 一员两员不定。少卿一员,以它官权。详断官十二员,法直官一员以流内人任之,年满得京官。

  ○三班院

  国初,承旧制,有东头供奉官、左右班殿直、殿前承旨,凡三班,隶宣徽院,第其任使。雍熙四年,始别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掌之,较其劳绩,授以内外之任,其名籍仍隶宣徽。后又增置左右班侍禁,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奉职,旧有借职承旨,改为三班借职,复有殿侍,亦隶焉。自供奉官至殿侍,凡六等,此亦比古之三署郎,汉百官表属光禄勋,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之类,无员数,所谓总领从官,预闻朝政事者也。

  ○骐骥院

  在京有骐骥院,旧名天?坊,左右天驷各二监。此外又有毛駞岗、退马务。駞坊养駞,致远务养牛驴。 【以上九条均不见于今本湘山野录。】

  ○中贵带将仕郎

  祥符以前,中贵人尽带将仕郎阶。若太尉秦翰者,左珰之名将,累立战功,始以将仕郎内侍省内府丞局,今则不闻。翰后建彰国军节度。 【并见湘山野录。】

  ○礼部郎官

  予治平初,同判尚书礼部,本部掌诸处纳到废印极多,率皆无用。按唐旧说,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谓之南宫舍人,百日内须知制诰。故王元之与宋给事诗云:『须知百日掌丝纶。』又谓员外为瑞锦窠。员外郎厅前有大石,诸州府送到废印,皆于石上碎之。又图写祥瑞,亦员外厅所掌。令狐楚,元和初任礼部员外郎,有诗曰:『移石几回敲废印,开箱何处送新图?』是也。今之废印,宜准故事碎之。 【见春明退朝录。】

  ○南郊置五使

  每南郊大礼,循唐制命五使,宰相为大礼使,学士为礼仪仗使,知开封府为桥道顿递使,而礼仪使本太常卿事,主事图卤簿使是其职也。仪仗使排列之,而卤簿使督摄之,其职颇相通。

  ○资政殿学士 大学士

  景德中,上欲优宠王钦若,乃特置资政殿学士以处之。既而有司定议,班在翰林学士下。寻又置资政殿大学士,亦以钦若为之,而班在翰林承旨之上。则资政殿学士与大学士,皆自王钦若始也。

  ○端明殿学士

  后唐明宗不知书,每四方章奏,止令枢密使安重诲读之,而重诲亦不晓文义。宰相孔循请置端明殿学士二员,班在翰林学士上,以冯道、赵凤为之,则端明殿学士自冯道、赵凤始也。国初,亦尝置此职,而班在翰林学士之下,寻改为文明殿学士,以侍郎程羽为之,序立乃在枢密副使下。逮明道初,复改承明殿为端明,再置端明殿学士,而班在资政殿学士下,以宋绶为之,则本朝端明殿学士,自宋绶始也。

  又

  端明殿学士,五代后唐时置,国朝尤以为贵,多以翰林学士兼之。其不以翰苑兼职及换职者,百年间,纔两人,特拜程戡、王素是也。 【此条今见归田录卷二。】

  ○御史言事不白长官

  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自刘子仪为中丞,始牓台中,今后御史有所言,不须先白中丞杂端,至今如此。 【此条今见归田录卷一。】

  ○龙图阁官

  本朝太宗御书及典籍图书宝瑞之物,并载于龙图阁,而阁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故景德初,杜镐、戚纶为龙图阁待制,不数年,镐迁龙图阁直学士,班在枢密直学士下。至祥符中,镐又迁龙图阁学士,而班在枢密直学士上,则本朝龙图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学士,皆自杜镐始也。又祥符末年,以崇文院检讨冯元为太子中允,直龙图阁,则本朝直龙图阁,自冯元始也。

  ○天章阁官

  本朝真宗御集、御书,并藏于天章阁。天圣末,始置待制,以范讽为之。景佑中,又置侍讲,以贾昌朝、赵希言、王宗道为之。则本朝天章阁待制、天章阁侍讲,自范讽、贾昌朝始也。 【并青箱杂纪。】

  ○三馆

  唐两京皆有三馆,而各为之所,所以逐馆命修撰文字。而本朝三馆合为一,并在崇文院中。景佑中,命修总目,则在崇文院,余各置局他所,盖避众人所见。太宗实录在诸王赐食厅,真宗实录在元符观。祥符中,修册府元龟,王文穆为枢密使,领其事,乃就宣徽南院使厅,以便其事。自后遂修国史会要,名曰编修院。又修仁宗实录,而英宗实录同时并修,遂在庆宁宫,史馆领历日局,置修撰二员,宰相为监修。自置编修院,以修撰一人主之,而日历等书,皆析归编修院。

  ○三卫 【明抄本作『衙』】 官

  旧制,侍卫亲军与殿前分为两司,自侍卫司不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止置马步军指挥使以来,侍卫一司,自分为二,故与殿前司列为三衙也。五代军制,已无典法,而今又非其旧制者,多矣。 【此条归田录连接于卷二十六『三衙官不敢谒舍人逢之则立马』条后。】

  ○同三品同二品

  唐时,始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时中书令、侍中皆正三品。大历中,并升为二品。昔天福五年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国初,枢密使吴延祚以父讳璋,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用升品也。

  ○观文殿

  丁文简公度罢参知政事,为紫宸殿学士,即文明殿学士也。文明本有大学士,为宰相兼职,又有学士,为诸学士之首。后以文明者,真宗谥号也,遂更曰紫宸。近世学士皆以殿名为官称,如端明、资政是也。丁既受命,遂称曰丁紫宸,议者又谓紫宸之号,非人臣之所宜称,遽更曰观文。观文是隋炀帝殿名,理宜避之,盖当时不知,然则朝廷之事,不可以不学也。

  ○知州判州

  凡节度州为三品,刺史州为五品,唐内臣为中尉,唯赠大都督。国初,曹翰观察使判颍州,是以四品临五品州也。品同为知,隔品为判,自后唯辅臣、宣徽使、太子太保、仆射为判,余并为知州。

  ○通判

  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来监汝举动,为其所制。太祖闻而患之,下诏书戒励,使与长吏同押,凡文书非与长吏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自此遂稍稍 【归田有『戢』字。】 然,至今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至今士人以为口实。 【并庐陵居士归田录。以上六条中,『三馆』、『同三品同二品』、『知州判州』三条,均不见于今本归田录。】

  ○东西头供奉官

  东西头供奉官,本唐从官之名。自永徽以后,人主多居大明宫,别置从官,谓之东头供奉官。西内具员不废,则谓之西头供奉官。

  ○蛾眉班

  唐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国初,供奉班于百官前横列。王溥罢相为东宫一品,班在供奉班之后,遂令供奉班依旧分立。庆历中,贾安公为中丞,以东西班对拜为非礼,复令横行。至今,初叙班分立,百官班定,乃转班横行。参罢,复分立,百官班退,乃出,参用旧制也。 【笔谈。】

  ○赐夹公服

  文武升朝官,遇郊庙展礼,诸大朝会,并朝服,常朝起居,并公服。今百执事由常趋而上,每岁诞节、端午、初冬,各赐时服有差,内公服,旧制虽冬赐,亦止单制。至太祖皇帝在位,讶其方冬而单衣,诘诸有司,对以遵用古法,盖前代之阙典。上于是特命改制,今公卿大夫之有夹公服,自此始也。 【案今本渑水燕谈录载此条,脱漏颇多,仅有四十三字。】

  ○赐状元金吾卫士

  蔡文忠公自为布衣时,固已恢廓有大志,而姿表秀异,见者耸动。祥符中,擢进士,为天下第一。真宗临轩,见其堂堂英伟,进退有法,大悦之,顾寇莱公曰:『得人矣。』特诏给金吾卫士七人请道, 【渑录有『时』字。】 以为荣。寻诏,自今第一人及第,金吾给 【渑录作『给金吾』。】 七人当直,许出两对引喝。上闻公单贫,佣僦仆隶,故有此诏。 【渑录作『是命』。】

  ○特诏佩鱼

  陈尧咨以龙图阁学士换观察使,自陈:『臣本儒生,少习俎豆,今荷圣恩,易以武弁, 【『弁』字原缺,据明抄本及渑录补。】 愿佩金鱼,以示优异。』特诏从之。 【并见渑水燕谈。】

  ○兄弟封赠

  天圣中诏,每遇恩 【渑录作『覃』。】 霈,朝臣中兄弟俱该封赠者,许列状陈,乞特比常制例优加封叙,从王子融请也。 【燕谈。】

  ○赐衣服

  国朝之制,文武官诸军校在京者,端午、十月旦、诞圣节,皆赐衣服。其在外者,赐中冬衣袄,遣使将之。旧制,在内者,中书、枢密、察院、节度使至刺史,诸军列校以上,学士、金吾、驸马,冬给袍有差。而学士给黄师子锦,品极下,淳化中,改给盘鵰法锦,在晕锦之亚。凡袍锦之品四,曰天下乐晕锦,以给枢宰、亲王、皇族、观察使以上,侍卫步军都虞候以上,节度使。盘鵰法锦,以给学士、中丞、三司使、观察使、厢主以上,军头团练使以上,皇族、将军以上,驸马都尉,旧宰相。翠毛细锦,以给防团刺史、军主军头领刺史者。黄师子,以给三司副使、知开封府、审刑、登闻、龙图直学士。旋栏锦之品十,曰天下乐晕,以赐节度、观察使、领部署者。次晕锦,以赐尚书以上,及学士管军者。盘鵰,以赐观察使、丞郎。翠毛,以赐合门使以上、防团刺史管禁军者。倒仙牡丹,以赐刺史以上。方胜宜男,赐诸司使领郡以上。盘球云鴈,赐诸司使。方胜练鹊,赐河北、河东、陕西转运使副。余军校,复有黄师子、宝照之品焉。

  ○赐带

  腰带,凡金玉犀银之品,自枢宰节度使赐二十五两金带,旧用荔枝、松花、倒仙三品。端拱中,诏作瑞草、地球、文路方圆胯带,副以金鱼,赐中书密院。其武臣有宣徽枢密使者,仍旧制。学士三司使、中丞观察使、管军四厢主而下,赐二十两金带。知制诰赐犀带涂金鱼,亦尝赐金饰牯犀,副以金鱼,非常例。凡面赐紫者,给犀带。赐绯者,涂银宝瓶带。其赐伎术官,虽紫绿,皆给银带。出使赐金束带,两数如其官秩,刺史而上受边寄者,辞日亦赐二十两金束带。其赴任者,出赐涂金银带。诸司使至崇班,出为边城钤辖者、都监者,亦赐金束带,十五两、十二两凡二等。唯驸马都尉初选,尚赐白玉带。自亲王皇族皆许通服工夫金带,雕玉、白玉、通犀、牯犀等带。

  ○赐鞍辔

  鞍辔,除乘舆服,黄金、白玉、雕玉、玳瑁、真珠等鞍,垂六鞘辔,有三颔,诸王或赐金鞍者得乘之。宰相、使相赐绣宝百花鞯,八十两闹装银裹衔镫。参政、副枢、宣徽、节度使、驸马,绣盘凤杂花鞯,七十两陷银衔镫。学士、中丞、三司使、观察使,麻皮锦鞯,五十两撒皇素衔镫。复有三十两决束鞍,以赐东宫官属。

  ○重戴

  重戴者,大裁帽也,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为之。后魏孝文帝自云中徙代,以赐百寮。五代以来,唯御史服之。淳化初,宰相、学士、御史台、北省官、尚书省五品以上,皆令服之。

  ○宪衔

  唐德宗幸奉天还京,应诸州郡衙吏并假宪衔,后至有郡王者,讫今用之。

  ○勑书楼

  太祖朝令天下置勑书楼。 【并见杨文公谈苑。】

  ○赐饮宰相第

  真宗朝,岁时始赐饮于宰相第,大两省待制以上赴。林尚书以谏议大夫为三司副使,亦预。既而并诸副使,遂以为常。王太尉主会,惟用太官之膳,少加堂餐。自丁晋公助以家馔,今皆踵之。

  ○赐金带

  国朝,翰林学士得服金带,朱衣吏一人前导。两府则朱衣吏两人,金笏头带佩金鱼,谓之重金。居两制久者,则曰:『眼前何日赤?腰下甚时黄?』处内廷久者,又曰:『眼赤何时两?腰金甚日重?』

  ○真宗幸吕文穆宅

  文穆有大第在洛中,真宗祠汾时,尝驾幸止其厅,后人不敢复坐。闲以栏楯,设御榻焉。即今张文孝公宅是也。 【并见倦游杂录。】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五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六

  官职仪制(二)

  ◆官职仪制(二)

  赐球露金带
  职田
  赐常参官冬衣
  宰枢聚厅见客
  学士预曲宴承旨预肆赦
  前两府白事宰相掇案
  两制下狱
  前任班趁办
  节度使罢降麻不降麻
  枢密使除罢降麻不降麻
  三衙官不敢谒舍人逢之则立马
  有偶出一时而为故事者
  三班吃香羣牧吃粪
  官称讹谬
  枢密使侍宴赐衣循唐旧
  礼遇讲读官
  堂札子
  宣头
  宣敕
  百官见宰相
  笼门谢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
  请修时政记
  宰相许纔午归第
  丁晋公自节度使以制除参政
  纳节不降麻
  请立家庙者子孙袭三品阶勋及爵
  文武官朝参
  参假横行之礼
  执宰押知印
  赐笏头带

  ○赐球露金带

  球露金带,俗谓之笏头带,非二府文臣不得赐。武臣而得赐者,惟张耆为枢密使、李用和以元舅、王贻永为驸马都尉、李昭亮亦以戚里。四人者皆兼侍中,出于特恩。 【东轩记事。此条今见东斋记事补遗。『轩』当作『斋』。】

  ○职田

  天圣七年,晏元献公奏朝廷置职田,盖欲稍资俸给。其官吏不务至公,以差遣徇私侥幸者极众,屡致讼言,上烦听览,欲乞陈罢。时可其奏,但令佃户逐年收课利,类聚天下都数纽价,均散见任官员。至九年二月,忽降勑:国家均敷职土,以厉清白,向因侥幸,遂行停罢。风闻搢绅之间,持廉守道者甚众,苦节难守,宜布明恩,悉仍旧贯。审官三班流内铨,今后将有无职田处,均济公平定夺,差遣不得私徇。 【见湘山野录。】

  ○赐常参官冬衣

  建隆二年十月赐近臣冬服,有司言,累代故事,止赐将相学士诸军大校。太祖曰:『不赐百官,甚无谓也。宜亦赐之。』自是文武常参官,悉赐春衣,自此始。 【玉壶清话。】

  ○宰枢聚厅见客

  王元之尝谓宰相于政事堂,枢密于都堂,同时见客,不许本厅私接。议者以为是疑大臣以私也,遂寝。或以元之所请为当,但难其率宰相于政事堂共见耳。其后二府乞以朝退时聚厅见客,以杜请谒,从之。卒如元之 【渑录重『之』字。】 言。 【渑水燕谈。】

  又

  天禧中,宰臣奉中书枢密院接见宾客,然两府慎密之地,亦欲咨访天下之良苦,早暮接待,复滞留机务。又分厅言事,各有异同,欲乞今后中书枢密院,每有在外得替到阙,及在京主执臣僚,如有公事,并逐日于巳时以前,聚厅见客。已分厅,即俟次日,急速者,不在此限。非公事,不得到中书枢密院。 【玉壶清话。】

  ○学士预曲宴承旨预肆赦

  故事,便殿宴劳将帅,翰林学士预坐。开宝中,阁门使梁逈轻鄙儒士,启太祖以曲宴将相,安用此书生辈?遂罢之。淳化中,苏易简知政事,始引故事为请。诏自今后,当直学士与文明枢密直学士并预长春殿曲宴。又引元稹承旨厅记:『御楼肆赦,唯承旨得升丹凤楼之西南隅。』 【杨文公谈苑。】

  ○前两府白事宰相掇案

  熙宁中,曾孝宽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公事,未几,以父鲁公忧解去。服除,判司农寺。旧例,百官以事至中书,即宰相据案,百官北向而坐。前两府白事,即宰相去案,叙宾主东西行坐,时谓之掇案。及孝宽之至司农也,吴正宪公当国,不以前两府之礼待之,每至中书,不为掇案。自后每有建白,止令同判寺太常博士周直孺诣中书,孝宽不至矣,正宪颇疑之。未几,除直孺为两浙提刑,以张璪判寺,璪为翰林学士,班在端明之上,乃本寺官长也。异时白事,皆璪诣中书,而孝宽亦竟不至,于是正宪知其果以掇案为嫌,而世亦讥其隘矣。

  ○两制下狱

  仁宗朝,两制近臣得罪,虽有赃污,亦止降为散官,无下狱者,旋亦收叙。熙宁初,龙图阁学士祖无择始以台官下秀州狱,是时,郑公知杭州,上章救解,言甚切直。尔后,许将、沈季长、刘奉世、舒亶相继下台狱,而天下习熟见闻,莫有 【东轩有『为』字。】 救解之者。 【已上见东轩笔录。】

  ○前任班趁办

  唐朝,官有定员,阙则补之。后唐长兴二年,诏诸州得替节度、防御、团练、刺史,并令随常朝官逐日立班。二年,放免常朝,令五日赴起居。国初,尚多前资官,今合门仪制,尚有见任前任防御团练使。 【倦游杂录。】

  ○节度使罢降麻不降麻

  真宗时,丁晋公谓自平江 【归田有『军』字。】 节度使除兵部尚书参知政事,节度使当降麻,而朝议惜之,遂止以制除。近者,陈相执中罢使相除仆射,乃降麻。庞籍罢节度使除观文殿学士,又不降麻,盖无定制也。 【今本归田录此条连在下条之后。】

  ○枢密使除罢降麻不降麻

  嘉佑二年,枢密使田公况罢为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 【明抄本有『院』字。】 侍读学士。罢枢密使当降麻,而止以制除,盖往时高若讷罢枢密使,所除官职正与田公同,亦不降麻,遂以为故事。

  又

  汉干兴中,除枢密使,始降麻,如将相之制。本朝循之,石元懿罢为仆射,亦降麻,高文庄、田宣简、吕宝臣罢,止舍人院出诰。

  ○三衙官不敢谒舍人逢之则立马

  宝元、康定之间,余自贬所还,过京, 【归田有『师』字。】 见王景贶初作舍人,自契丹使归舍, 【『舍』归田作『余时』二字。】 在坐见都知押班殿前马步军联骑立门外,呈牓子,称不敢求见舍人,遣人谢之而去。至庆历三年,余作舍人,此礼已废,然三衙管军臣僚于道路相逢,望见舍人 【学津本归田无以上二十字。】 呵引者,即敛马驻立,前呵者传声太尉立马,急遣人谢之。比舍人马过,然后敢行。后予官于外,十年而还,遂入翰林为学士,见三衙呵引甚雄,不复如当时与学士相逢,分道而过,更无敛避之礼,盖两制渐轻,而三衙渐重。

  ○有偶出一时而为故事者

  朝廷之制,有因偶出一时,而遂为故事者。契丹人使见辞,赐宴,杂学士员虽多,皆赴坐,惟翰林学士祇召当直一员,余皆不赴。诸王宫教授入谢祖宗时,偶因便殿不御袍带见之,至今教授入谢,必俟上入内解袍带,复出见之,有司皆以为定制也。

  ○三班吃香羣牧吃粪

  三班院所领使臣八千 【归田作『十』。】 余人,莅事于外,其罢而在院者常数百人。每岁干元节,醵钱饭僧,进香合以祝圣寿,谓之香钱。判院官常利其余以为餐钱,羣牧司领内 【原作『白』,据明抄本及归田改。】 外坊监使判官,比佗司俸入最优,又岁收粪墼钱颇多,以充公用。故京师为之语曰:『三班吃香,羣牧吃粪』是也。

  ○官称讹谬

  官制废久矣,今其名称讹谬者多,虽士大夫皆从俗,不以为怪。皇女为公主,其夫必拜驸马都尉,故谓之驸马。宗室女封郡主者,谓其夫为郡马,县主者为县马,不知何义?唐制,三卫者 【归田作『官』。】 有司阶、司戈、执干、执戟,谓之四色官。今三卫废,无官属,惟金吾有一人,每日为正衙,放朝唱,不坐直,谓之四色官,尤可笑也。

  ○枢密使侍宴赐衣循唐旧

  国朝之制,大宴,枢密使副不坐,侍立殿上,既而退就御厨赐食,与合门引进四方馆使列坐庑下,亲王一人伴食。每春秋赐衣门谢,则与内诸司使副班于垂拱殿外廷中,而中书则别班谢于门上,故朝中为之语曰:『厨中赐食,阶下谢衣。』盖枢密使,唐制以内臣为之,故常与内诸司使副为伍。自后唐庄宗用郭崇韬与宰相分秉 【归田有『朝』字。】 政,文事出中书,武事出枢密,自此之后,其权渐盛。至今朝,遂号为两府,事权进用,禄赐礼遇与宰相均。惟日趋内朝、侍宴、赐衣等事,尚循唐旧。其任隆辅弼之崇,而杂用内诸司故事,使朝廷制度,轻重失序,盖沿革异时,因循不能厘正也。 【出归田录。】

  ○礼遇讲读官

  崇政殿之西,有延义阁南向,迎阳门之北,有迩英阁东向,皆讲读之所也。仁宗皇帝新即位,多御延义,每初讲读终篇,则宣二府大臣同听,赐飞白书,或遂赐宴。其后不复御延义,专御迩英,春以二月中至端午罢,秋以八月中至冬至罢。讲读官移门上赐食,俟后殿公事退,系鞵以入,宣坐赐茶,就南壁下以次坐,复以次起讲读。又宣坐赐汤,其礼数恩渥,虽执政大臣,亦莫得与也。 【出渑水燕谈。】

  ○堂札子

  唐中书指挥,谓之堂帖子,曾见唐人堂帖,宰相签押,略如今之堂札子也。

  ○宣头

  予为史馆检讨时,枢密院札子问宣头所起。予按唐故事,中书舍人职掌诰诏,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即 【原误作『郎』,据明抄本及笔谈改。】 谓之宣。中书承受,录之于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梁朝初置崇政院,专行密命。至后唐庄宗,复枢密使,使郭崇韬、安重诲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由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勑。小事则发头子,拟堂帖也。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亦用札子。但中书札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政以次向下。枢密院札子,枢长押字在下,副式以次向上,以此为别。头子惟给驿马之类用之。 【并湘山野录。以上二条今见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湘山野录撰人为僧人文莹,自无『为史馆检讨』之理,当出沈书无疑。】

  ○宣敕

  枢密院问降宣故事,具典故申院。按今有梁朝宣底二卷,朱梁正明三年四年事,每事下有月日,云臣李振宣,或除官、差官,或宣事于方镇等处,其间有云,宣德宣命旨者。梁朝以枢密为崇政院,始置使,以大臣领,任以政事。正明年是李振为使,当是以宣传上旨,故名之曰宣,而枢密院所出文字之名也,似欲与中书敕并行,虽无所明见,疑降宣始自朱梁之时。晋天福五年,改枢密院承旨为承宣,亦似相合。其底乃底本也,系日月姓名者,乃所以为底,闻今仍旧名。 【熙宁七年六月十三日。】 或问今之敕起何时,按蔡邕独断曰:『天子下书,有四,一曰策目,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自隋唐以来,除改百官,必有告敕,而从敕字。予家有景龙二年敕,其制盖须由中书门下,故刘祎之云:『不经凤阁鸾台,何谓之敕?』唐时政事堂在门下省,而除拟百官,必中书侍郎宣奉,舍人行进入书敕字,此所以为敕也。然后政事堂出牒,布于外,所云:『牒奉敕云云』也。庆历中,予与苏子美同在馆,尝携其远祖?唐时敕数本来观,与予家者一同,字书不载敕字,而近世所用也。 【春明退朝录。】

  ○百官见宰相

  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则趋而入,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唱,谓之屈揖。待制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则坐,京官已下皆立。后殿引臣僚,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中书略贵者,示与之抗也,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

  ○笼门谢

  唐制,丞郎拜官,即笼门谢。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则拜舞于子门上,百官拜于门下,而不舞蹈,此亦笼门故事也。 【并湘山野录。】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多出临时。唐以前故事,皆不可考,惟颜真卿与左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书云:『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以来,未尝参错。』此亦略见当时故事,今录于此,以备阙文。 【湘山野录。】

  ○请修时政记

  梁修撰周翰一岁后苑燕,凡从臣各探韵赋诗,梁得春字,曰:『百花将尽牡丹坼,十雨初晴太液春。』上特称之。为史馆修撰,上疏:『自今崇德、长春二殿皇帝之言,侍臣论列之事,望令中书修为时政记。其枢密院事涉机密,亦令本院编纂,至月终送史馆。自余百司,凡干对拜除授沿革之事,悉条报本院,仍令舍人分直。』皆从之。 【见玉壶清话。】

  ○宰相许纔午归第

  太祖受禅,以赵韩王普有佐命巨勋,除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未几,范质罢相,以公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既冠台符,参搃朝权,参政吕余庆、薛居正虽副之,但奉行制书,备位而已,不宣制,不预奏事,不押班。每 【玉壶有『府』字。】 候对长春殿, 【玉壶有『庐』字。】 启沃小大之务,尽 【玉壶有『决』字。】 于公,兼权之议,諠于时论。会李继迁扰边,用公计,封赵保忠守夏台故地,令灭之。保忠反与继迁合谋,大为边患,河西搔扰,咎归于公,因不得专政。诏令参政更掌印押班奏事,分其权也。旧制,宰相报到,未刻方出,中【玉壶有『书』字。】 会岁大热时,许公才午归第,遂为永制。 【见玉壶清话。】

  ○丁晋公自节度使以制除参政

  丁晋公自保信军节度使知江宁府,召为参知政事,中书以丁节度使,召学士草麻。时盛文肃为学士,以为参知政事合用舍人草制,遂以制除,丁甚恨之。 【出倦游录。此条今见归田录卷一。】

  ○纳节不降麻

  唐制,节度使除仆射、尚书侍郎,谓之纳节,皆不降麻,止舍人院出制。天禧中,丁晋公自保信军节度使除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先公在西阁当制。至和中,韩魏公自武康军节度使除工部尚书、三司使,降麻,非故事也。

  ○请立家庙者子孙袭三品阶勋及爵

  皇佑中,宗衮请置家庙,下两制礼官议,以为庙室若当灵长身殁,而子孙官微,即庙随毁。请以其子孙袭三品阶勋及爵,庶常得奉祀。不报。

  ○文武官朝参

  唐在京文 【明抄本有『武』字。】 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参。武官五品以上,仍每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参。三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又参。其长上折冲果毅,若文武散官五品以上直诸司及长上者,各准职事参。其洪文馆及国子监博士,每季参。若雨露沾服失容,及泥潦,并停。 【以上唐仪制令。】 凡在京百司,有常参官,谓五品以上职事,八品以上供奉官。 【以上唐六典。】 正元二年,敕文官充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武官充禁军职事,并不常朝参。其在三馆等诸职掌者,并朝参讫,各归所务。是年御史中丞窦参奏:『常参文官,准令每日参。自艰难以来,遂许分日,得待戎事稍平,即依例程。其武官准令五品以上,每月六参,三品以上,每月六参。二品以上,更加三参。顷并停废,今请准令却复旧仪。』十三年,御史台奏:『诸司常参,文官隔假三日,并以横行参假。其武班每日先配九参、六参。 【九参谓一月九次,六参谓一月六次。】 今后每经三节假满,纵不是配入日,并令文官例横行参假。』 【以上唐会要。】 后唐同光三年,四方馆奏:『今后除随驾将校及外方进奉专使,文武两班三品以上官,可于内殿对见,其余并诣正衙。』从之。天成元年,御札文武百僚,每日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每月朔望日,赐廊下食。唐室承平时,常参官每日朝食,谓之廊餐。自干符离乱,罢之,唯月旦入合日赐食。明宗即位,请文武百僚,五日一起居,见帝于便殿。李琪以为非故事,以五日为繁,请每月朔望日入合,赐廊下食,罢五日起居之仪。至是,宣旨,朔望入合外,五日一起居,遂以为常。天成元年,敕今后若遇不坐正殿,未御内殿前,便令合门使传宣不坐朝,班退。是年,御史台奏:『凡新除官及差使者,合于正衙谢辞。若遇内殿起居日,百官不于正衙叙班,其差使及新除官辞谢,不得令参谢。每内殿起居日,百僚先叙于文明殿庭,候辞谢官退,则班入内殿。』从之。晋天福二年,中书门下奏:『在庭诸司使等,每除正官,请令赴正衙谢后,不赴常朝。其京官未升朝官,祗赴朔望朝参。』从之。国朝诸在京升朝官,每日朝,其制免常朝者,五日一参起居。 【国朝令文。】 按唐制,文武职事官并赴常参,武班五日一参,又有三日一参。 【五日参并朔望为六参,三日参乃九参。】 所谓常参官,未有无职者,由后唐同光中,乃分常朝、内殿。凡随驾官将校及外方进奉使、文武三品以上官,即于内殿对见。其余并诣正衙。至天成初,诏文武百官每日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其趋朝官,遇宣不坐,放朝,各退归司。本朝之制,文德殿曰外朝,凡不厘务朝臣日赴,是谓常朝。垂拱殿曰内殿,宰相枢密以下要近职事者并武班日赴,是谓常起居。每五日,文武朝官厘务、不厘务,并赴内朝,谓之百官大起居。是则奉朝之制,自为三等,盖天子坐朝,莫先于正衙殿。于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 【唐有职事,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厘务者,谓之常参。】

  ○参假横行之礼

  旧制,凡连假三日而着于令者,宰相至,升朝官尽赴文德殿参假,谓之横行。次日,百官乃赴内殿起居。近年连假后,多便起居,而废横行之礼。

  ○执宰押知印

  开宝六年六月,敕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于都堂与宰臣赵普同议公事。是月,又敕中书门下押班、知印及祠祭行香,今后宜令宰臣赵普与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轮知。七月,既而复有厘革。

  又

  雍熙四年,文德殿前始置参政砖位,在宰相之后。至道中,寇莱公为参知政事,复与宰臣轮日知印、正衙押班,其砖位遂与中书门下一班,书敕齐列衔,街衢并马。宰相、使相上事,并有公事,并升都堂。及莱公罢,遂诏只令宰臣押班、知印,参政止得轮祠祭行香。正衙砖位次宰臣之下立。凡有公事,并与宰臣同升都堂,如宰臣、使相上事,即不得升。景德四年六月,敕臣僚自外到阙及在京主执,如有公事,并逐日于巳时以前,中书、枢密院聚厅相见。其后复分厅见客,庆历八年,禁止之,如景德之制。

  ○赐笏头带

  太宗制笏头带以赐辅臣,其罢免,尚亦服之。至祥符中,赵文公罢参知政事,为兵部侍郎,后数载,除景灵宫副使,真宗命廷赐御仙花带与绣鞯,遂服御仙带。自后二府罢者,学士与散官通服此带,遂以为故事。予亲见蔡文忠罢参知政事,为户部侍郎,服此带。盖曾为学士,用诏文金带,曾经赐者,许系之。先公为翰林及侍读学士,玉清灾,落职为中书舍人,仍旧服金带,旧例皆如此。景佑三年八月,方着诏。其宰相罢免,虽散官,并依旧服笏带。李文定公,天圣中自秘书监来朝,除刑部侍郎,并服笏带。近者,罢参政者,黑带佩鱼而入,非故事也。入两府,自黑带赐笏者,太宗朝,例甚多。祥符中,张文节自待制为中丞,而参政事。天圣中,姜侍郎自三司副使为谏议大夫,而枢密,并赐如上。 【已上各见春明退朝录。】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六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七

  官职仪制(三)

  ◆官职仪制(三)

  对扬判铨
  罚俸例
  除节度使例
  尚书以下不得靸鞋过都堂门
  谏议班
  五司厅
  银台司
  步行学士
  卫士
  三司使班
  三告官打杖子持藤杖
  功臣号
  按察之职
  带侍读学士出外
  三司属官兼直馆
  罢二府大礼进官
  加食邑
  封赠
  掌选官限内不朝
  使相节使不领京师官局
  罢相得职
  带禁职出外任
  二府相压
  未有磨勘转官
  不隔磨勘迁官
  太常卿秘书监
  建隆班簿
  吏禄
  食邑满万户封国公
  宰相自草奏拟状
  宰相奏拟状
  宰相上殿命坐赐茶
  提举宫观
  枢密使副知院同知不并置
  文臣为枢密皆带检校官
  相员
  三司权使权使公事为两等
  因例赐带加服色

  ○对扬判铨

  吏部流内铨,每除官,皆去 【『去』,春明退朝录作『云』。】 权判,正衙谢,复正衙前殿引选人谢辞,由唐以来,谓之对扬。判铨与选人同入,起居毕,判铨于殿前近北,西向立。选人谢辞讫,出,判铨官亦谢而出。近止令选人门谢辞,判铨不复入。

  ○罚俸例

  罚俸例,一品八贯,二品六贯,三品五贯,四品三贯五百,五品三贯,六品二贯,七品一贯七百五十,八品一贯三百,九品一贯五十。

  ○除节度使例

  外臣除节度使,景德以前,止舍人院作制。杨文公外制集载潘罗支、厮铎督朔方军节度使数制,是也。其后遂学士院降麻,如大礼加恩,在将相后数日方下,然不锁院,不宣麻。近年遂同将相例,锁院告庭矣。

  ○尚书以下不得靸鞋过都堂门

  尚书省旧制,尚书侍郎郎官,不得着靸鞋过都堂门。

  ○谏议班

  谏议班在知制诰上,若带待制,则在知制诰下,从职也。戏语谓之带坠。 【并见春明退朝录。】

  ○五司厅

  予为鄜延经略使日,新一厅,谓之五司厅。延州正厅,乃都督厅,治延州事。五司厅治鄜延路军事,如唐之使院也。五司者,经略、安抚、总管、节度、观察也。唐制,方镇皆带节度、观察、处置三使,今节度之职多归总管司,观察归安抚司,处置归经略司。其节度、观察两案,并支掌推判官,今皆治州事而已。经略、安抚司,不置佐官,以帅权不可不专也。都总管、副总管、钤辖、都监,同签书,而皆受经略使节制。

  ○银台司

  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乃给事中之职,当隶门下省。故事,乃隶枢密院,下寺监皆用札子,寺监具申,虽三司亦言上银台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独赐翠毛锦袍,学士以上自从本品,行案用枢密院杂司人吏,主判食枢密厨,盖枢密院子司也。

  ○步行学士

  天圣中,选人为馆职,始欧阳永叔、黄鉴辈,皆自左掖门下马入馆,当时谓之步行学士。嘉佑中,于崇文院置总校局,校官皆许乘马至院门,其后中书五房置习学公事官,亦缘例乘马赴局。

  ○卫士

  车驾行幸,前驱谓之队,则古之清道也。其次卫仗,卫仗者视阑入宫门法,则古之外仗也。其中谓之禁围,如殿中仗。天官掌舍,无宫则供人门,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钺立于紫宸门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又有衡门十人,队长一人,选诸武 【明抄本有『士』字。】 力绝伦者为之,上御后殿,则执檛,东西对立于殿前,亦古之虎贲人门之类也。

  ○三司使班

  三司使班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庆历中叶,道卿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道卿者,降勑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后尝有人论列结衔虽依旧,而权三司使初除合门取旨,间有叙学士上者,然不为定制。

  ○三告官打杖子持藤杖

  三司、开封府、外州长官升厅事,则有衙吏前道告喝。国朝之制,在禁中唯三官得告,宰相告于中书,翰林学士告于本院,御史告于朝堂,皆用朱衣吏,谓之三告官。所经过处,阍吏以梃扣地警众,谓之打杖子。两府、亲王自殿门打至本司及上马处,宣徽使打于本院,三司使、知开封府打于本司。近岁,寺监长官亦打,非故事。前宰相赴朝,亦有特旨许张盖、打杖子者。系临时指挥,执丝梢鞭入,自三司副使以上。副使唯乘紫丝暖座,从人队长持破木梃。自待制以上,近岁寺监长官持藤杖,非故事也。百官仪范着令之外,诸家所记,尚有遗者,虽至猥细,亦一时仪物也。

  ○功臣号

  赐功臣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自后藩镇,下至从军资深者,例赐功臣,本朝惟以赐将相。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是时吴正宪为首相,乃请上功臣号,从之。自是羣臣相继请罢,遂不复赐。 【并笔谈。】

  ○按察之职

  旧制,转运使官衔带按察二字。庆历中,沈邈、薛伸为京东转运按察使,欲尽究吏民之情,乃取部吏之憸猾者四人,尚同、李孝先、徐九思、孔宗旦,俾侦伺一路。而四人者怙权睢盱, 【东轩无『睢盱』二字。】 颇致搔扰,时谓之山东四狼。王逵、杨纮、王鼎皆为转运按察使,尤苛暴,多任耳目以害官吏, 【以上八字东轩作『虐』。】 时谓之江东三虎。仁宗知其事,下诏戒勑,而削去按察二字。其后浇风渐革,而士大夫务崇宽厚,恶得 【东轩作『无复』。】 暴察之名矣。至熙宁中,执政建言,天下官吏皆持禄养交,政事颓靡,务相容贷,盖由在上无督责之实。于是出台阁新进,分按诸路,谓之察访。既而又分三院御史为六察官,领六察按以督举中外事,自是按察之政复行矣。 【见东轩笔录。】

  ○带侍读学士出外

  故事, 【东斋有『翰林』二字。】 侍读学士无带出外者。张知白罢参知政事,授此职知大名府,然非历二府而出者,不得焉。宝元中,梅询始带知郑州, 【东斋有『改许州』三字。】 自后两制遂为例。 【见东斋记事。】

  ○三司属官兼直馆

  韩国华,字光弼,相州人,为右司谏盐铁判官。每岁后苑赏花,三馆学士皆预,国华与潘太初封对,自言任两省清官,兼计司职,不得侍曲宴。即日命直昭文馆,后三日苑宴,即命陪预。三司属官兼直馆,自国华等始。 【见范蜀公蒙求。】

  ○罢二府大礼进官

  建隆至天禧,每朝廷大礼,二府必进官。天圣二年南郊,吕许公恳言之,乃止。自是加恩而已。

  ○加食邑

  每大礼,两府加恩,功臣、阶勋、食邑、实封内得三种,学士至待制、大两府,得阶勋而下二种。大卿监至少卿监一种,得加食邑。郎中而下,京朝官一种,阶勋而已。凡加食邑,宰相千户,实封四百户。余降麻官食邑七百户,实封三百户。直学士以上,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舍人、待制、散尚书至少卿监以上,食邑三百户,实封二百户。凡食邑三百户,封县开国男。五百户,封子。七百户,封伯。千户,封郡侯。二千户,封公。千五百户以上,始加食邑。

  ○封赠

  凡朝士父在,经大礼推恩,得致仕官,不给俸。父任升朝官以上致仕,自得俸。旧制,若因其子更加秩,即不给俸。凡宰相、使相,母封国太夫人,妻封国夫人。枢密使、副使、参知政事、尚书、节度使,母封郡太夫人,妻封郡夫人。枢密使、参政母经南郊,封国太夫人。直学士以上,给谏、太卿监、观察使,母封郡太君,妻封郡君。 【旧制,学士官至谏议大夫以上,方得郡封。天禧中诏改之。】 少卿、防团以下,至升朝官,母封县太君,妻封县君。凡辅臣、宣徽初入,封三代东宫三少。 【曾祖为少保,祖为少傅,父为少师。】 因进官,或遇大礼,进加至太师。两令、国公、使相、节度,亦封三代。尚书、资政殿大学士、三司使,封二代,至太尉。 【大学士自如两府例。】 学士至待制,封一代,至太尉。余升朝官以上,至吏部尚书。 【父历两府,赠至太师、令、国公。历两制、大两省,赠至太尉。】

  ○掌选官限内不朝

  唐兵部、吏部侍郎、郎官选限内,不朝。今审官东西院、三班院,皆预内朝,而流内铨止趍五日起居,疑循旧制。

  ○使相节 【明抄本有『度』字】 使不领京师官局

  祖宗朝,使相、节度使未尝有领京师官局者,其奉朝请,必改他官,多为东宫三少、上将军、统军。赵中令以使相自河阳还,除太子少保。至明道中,钱相始为景灵宫使。治平中,武康节度 【明抄本有『使』字。】 李公端愿始为醴泉观使。真宗时,东封西祀,奉祀皆辅臣为五使,南郊则用学士。仁宗籍田恭谢、大飨明堂、祫飨上大飨,并循真庙之制。

  ○罢相得职

  祖宗时,宰相罢免,唯赵中令得使相,余多本官归班,参枢亦然。天禧中,张文节始以侍读学士知南京。天圣中,文康以资政学士知陕州。自庆历后,解免罢,率皆得职焉。

  ○带禁职出外任

  祖宗时,唯枢密直学士带出外任,往李尚书维罢翰林,为集贤院学士,知许州。刘中山子仪自翰林为台丞,李宪成以翰林权使三司,皆蕲出,并以枢密直学士,刘知颍州,李知洪州。蔡文忠以翰林兼侍读两学士,改龙图阁学士,知密州。自翰林改龙阁而出藩,繇文忠始也。近岁,率带侍读及端明学士。刑公昺以侍读学士知曹州,孙宣公亦以侍讲知兖州,二公皆久奉劝讲,遂听以其职补外。自张文节始,旧辅臣带侍读出守。至宝元中,梅公询始以侍读学士知许州,侍读带外任,自梅公始也。其后翰林出者,率皆换此职。晁文元公,天禧中,自翰林承旨换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台。吴正肃公,皇佑中以资政殿学士。李少师公明,嘉佑中以龙图阁直学士并换集贤,判西台。近岁皆以禁职分台。

  ○二府相压

  二府,旧以官相压,李文正公自文明殿学士、工部侍郎为参知政事,而宋慧安公自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迁刑部尚书,居其上。至祥符末,王沂公与张文节公同参知政事,王转给事中,张转工部侍郎,而班沂公下,意颇不悦,乃复还贰卿之命,止以旧官优加阶邑。自后,第以先后入为次第。

  ○未有磨勘转官

  祖宗时,未有磨勘,每遇郊祀等恩,皆转官,未满二载者,不转官,例加五阶。王黄州自知制诰,未有勋,便加柱国,在滁州为散郎,自承奉加朝散大夫阶。

  ○不隔磨勘迁官

  太宗时,始置磨勘差遣院,后改为审官。真宗时,京朝官,四年乃得迁,天圣中,方有三年之制。而在外任者,不得迁,须至京引对,乃得改秩。明道中,始许外任岁满亦迁,时恭谢天地覃恩,不隔磨勘,有并迁者,于是朝士始多。皇佑覃恩磨勘,人情苦其不均,英宗与神宗即位,故复用恭谢之例。

  ○太常卿秘书监

  先公尝言,旧传太常卿不是卿,秘书监不是监,以其品列清重,不与诸卿监侔耳。唐室士大夫多尚台省官,不乐九列,故目秘书监为宰相病坊,少监为给舍病坊。然中秘书典综籍,有麒麟、天禄二阁为藏书之所,历代名居禁中,亦曰中书。西汉刘向、扬雄典校于其内,东汉班固为兰台令史,尚为美谈,况监令乎?故其秩甚重,迄今班在太常宗正之下,七寺卿之上,是以名儒宿老,不务趋兢者,多乐就此任。唐白乐天、刘梦得、薛逢,皆扬历焉,不可一一悉记。吾为翰林学士承旨日,属以多病,尝语同列云:『禁中视草,非养病之地,他日解职,得遂大蓬之拜,归息十数亩之园,入就三品之列,为国家典掌图籍于九流百氏之中,优游以终老,则为幸也。宁期际会明圣,忝尘辅相,此固非平昔之觊望也。』诸子因上问曰:『太常卿班列如何?』公曰:『太仆卿在六街尚书之下,其资望与吏部尚书同。每入朝,随尚书立班,与尚书丞郎同幕次,故太常卿舍为尚书里行者,盖谓此也。』大卿即寄郎中幕次,博士即寄员外幕次。卿与少卿每入幕次,皆于横行独据一榻,向门而坐,他卿不得并也。

  ○建隆班簿

  建隆三年十二月,班簿计二百二十四员。文班一百五十人,内南班一百一十人,两省二十七人,学士三人,留司十人。武班七十四人,内留司一十二人。 【已上春明退朝录。】

  ○吏禄

  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往往致富者。熙宁三年,始制天下吏禄,而设重法以绝请托之弊。是岁,京师诸司,岁支吏禄钱三千八百三十四贯二百五十四,岁岁增广。至熙宁八年,岁支三十七万一千五百三十三贯一百七十八。自后增损不常,皆不过此数。京师旧有禄者,及天下吏禄,皆不预焉。 【春明退朝录。】

  ○食邑满万户封国公

  旧制,将相食邑万户,即封国公。王太尉为相,过万户,而谦抑不坐。庆历七年南郊,中外将相唯夏郑公满万户,上书请封英国公。因诏使相未满万户,皆得封,于是王康靖封遂国公,章文简封郇国公,王武恭封冀国公云。其后遂以邑封合万户者彻国。

  又

  国朝以来,封国公者:范侍中、鲁。王文献、祁。向侍中拱、谯、秦。静难节度刘公重进、燕。保大节度赵公赞、卫。定国节度冯公继业、梁。张侍中永德、邓、卫。张尚书昭、舒、郑、陈。孟中令昶、秦。王中令彦超、邠。赵中令、梁、许、魏。吕文穆、蔡、徐、许。寇忠愍、莱。丁秘监、晋。冯文懿、魏。曹襄悼、韩、鲁、郓。王文穆、冀。张荣僖、岐、邓、徐。吕文靖、申、许。王文正、沂。张文懿、郢、邓。章文简、郇。夏文庄、英、郑。王康靖、遂、邓。王武恭、祁、冀、鲁。贾文元、安、许、魏。陈恭公、英、岐。文侍中、潞。杜正献、祁。宋元宪、莒、郑。庞庄敏、颖。韩侍中、仪、卫、魏。曾侍中、英、兖、鲁。富相。祁、郑、韩。太子谥昭成、 【许王元僖,初谥恭孝。】 悼献 【周王玄佑。已上见春明退朝录。】

  ○宰相自草奏拟状

  予尝求得后唐闵帝应顺元年案检一道,乃除宰相刘昫兼判三司堂,检前有拟状云:『具官刘昫右,伏以刘昫经国才高,正君志切。方属体元之运,实资谋始之规,宜注宸衷,委司判计,渐期富庶,永赞圣明。臣等商量,望授依前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兼判三司散官,勋封如故,未审可否?如蒙允许,望付翰林降制处分,谨录奏闻。』其后有制画曰:『宰臣刘昫右,可兼判三司公事,令中书门下准此。四月十日,用御前新铸之印。』与今政府行遣稍异,本朝要事对禀,常事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事速不及待报,则先行下,具制草奏知,谓之进草。熟状白纸书,宰相押字,他执政具姓名。进草即黄纸书,宰臣执政皆于状背押字,堂检宰执皆不押,惟宰属于检背书押,堂吏书名用印。此拟状有词,宰相押检不印,此其为异也。大率唐人风俗,自朝廷下至郡县决事,皆有词,谓之判,则书判科是也。押检二人,乃冯道、李愚也。状检瀛王亲笔,甚有改窜勾抹处。按旧五代史,应顺元年四月九日己卯,鄂王薨,庚辰以宰相刘昫判三司,正是十日,与此检无差。宋次道记开元宰相奏请,郑畋凤池藁草拟状注制集,悉多用四六,皆宰相自草,今此拟状,冯道亲笔,盖故事也。

  ○宰相奏拟状

  唐宰相奉朝请,即退延英,止论政事大体,其进拟差除,但执熟状画可。今所存有开元宰相奏请状二卷,郑畋凤池藁草,内载两为相奏拟状数卷,秘府有拟状注制十卷,多用四六,纪其人履历性行论请,皆宰相自草,五代亦然。寇莱公谓杨文公曰:『予不能为唐时宰相』,盖娴 【明抄本作『懒』。】 于命词也。今中书日进呈差除,退即批圣旨,而同列押字。国初范鲁公始为之。

  ○宰相上殿命坐赐茶

  旧制,宰相早朝,上殿命坐,有军国大事则议之,常从容赐茶而退。自余号令,除拜刑赏废置,事无巨细,并熟状拟进,入于禁中,亲览批纸尾,用御宝,可其奏,谓之印画,降出奉行而已。由唐室历五代,不改其制,抑古所谓坐而论道者欤?国初,范鲁公质、王宫师溥、魏相仁溥在相位,上虽倾心眷倚,而质等自以前朝旧相,惮太祖英睿,具札子面取进止,朝退,各疏某事所得圣旨,臣等同署字以志之。如此则尽禀承之方, 【胡抄本有『可』字。】 免妄误之失,帝从之。自是奏御寝多,或至旰昃,啜茶之礼寻废,固弗暇于坐论矣。于今遂为定式,自鲁公始也。 【各出金坡遗事。】

  ○提举宫观

  天圣七年,玉清宫灾,遂罢辅臣为宫观使,而景灵、会灵、祥源三宫观以学士舍人管干。康定元年,李康靖公罢参知政事,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会灵观,自后学士皆为提举。至和初,晏元献公以旧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万龄 【避家讳也。】 观。而武臣今致政李少师端愿为观察使,止得管干祥源观,自陈于枢密府宗衮, 【宋元宪也,谢朓谓谢安为宗衮。】 乃加以都管。当今朝官亦云提举,非故事也。

  ○枢密使副知院同知不并置

  本朝置枢密使副,或置知枢密院同知院,然使与知院不并置也。熙宁元年,文潞公、吕宣徽为使,而润州陈丞相,自越州召为知院,前一岁,陈丞相为副使,位在吕公之上故也。

  ○文臣为枢密皆带检校官

  太平兴国四年,石元懿始以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八年,张司空齐贤、王公沔并以谏议大夫同签书枢密院事。景德三年,马正慧以检校太傅、韩公崇训检校太保,并签书枢密院事。治平二年,令郭宣徽为同签书院事。文臣为枢密使,皆带检校太尉太傅兼本官。干兴元年,钱文僖以兵部尚书为枢密使,不带检校官,有司之失也。

  ○相员

  国初,范鲁公、王祁公、魏仆射三相罢,赵令独相,始置参知政事。自是一相或二相,至咸平中,始有吕文穆、李文靖、向文简三相,又至至和中,文潞公、刘丞相、富郑公三相。

  ○三司权使权使公事为两等

  咸平六年,并三部为三司使,官轻则为权使公事。庆历中,叶翰林再总计,止云权使,盖中书误也。其后遂分权使与权使公事为两等。

  ○因例赐带加服色

  李西枢宪成为知制诰,尚衣绯,出守荆南,召为学士合门,举例赐金带,而不可加于绯衣,乃并赐三品服。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七

  ●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十八

  官职仪制(四)

  ◆官职仪制(四)

  武臣赐笏头带
  对赐
  郊礼召耆德侍祠
  二府拜恩诣景灵宫谢
  都省议事仪式
  南郊执仗兵士
  中书密院执政官非假日不得私第见客
  太祖令文武臣入见谢毕乃得诣正衙
  枢密院别撰时政记
  译经润文使
  太常寺官
  宰相带馆职
  文臣自使相除枢相罢节还旧官
  文臣为使相节度使
  文臣换武
  武臣换文
  王冀公为大资政请铸印不许
  太尉在三师之下
  不历郎官为大谏
  迁郎曹
  侍制更直
  宣徽使位枢密使下
  驾亲临问臣僚
  两府亲戚回避
  具员
  军廵马步院用文吏
  定合班仪
  赐百官冬服
  一品致仕官缀班
  罢代判官
  台省寺官以三周转官
  常参官朝官
  登闻检院
  选人赴调求职官
  诏勑藏勑书楼
  羣臣入合

  ○武臣赐笏头带

  太宗命创方团球路带,亦名笏头带,以赐二府文臣。明道初,张徐公为枢密使兼待中,独得赐之。皇佑初,李侍中用和以叔舅蕲赐,时王侍中贻永为枢密院,遂并赐之。其后曹侍中亦以叔舅而赐焉。

  ○对赐

  凡拜职入谢,多有对赐,拜官加勋封谢恩,虽二府亦无有。景德初,王冀公以参知政事判大名府,召还,加邑封,时契丹方讲好,真宗欲重其事,冀公入谢,特命以衣带鞍马赐之。自后二府转官,加阶勋封邑入谢,并有对赐。

  ○郊礼召耆德侍祠

  皇佑二年,仁宗始祀明堂,范文正公时守杭州,而杜正献致政居南都,蒋侍郎希鲁致仕居苏州,皆年老体康。范公建言,朝廷阔礼,宜召元老旧德陪祀,供帐都亭驿以待焉。二公卒不至。加赐衣带器币,赐一子出身。自后前两府执政者,大礼前率有诏召之,然亦无至者。礼毕,皆赐衣带器币焉。

  ○二府拜恩诣景灵宫谢

  文穆王冀公,天圣初再为相,既拜命谢恩,即请诣景灵宫奉真殿朝谢真宗皇帝。冀公仍以五百千建置道场,托先公为斋文,其略曰:『奉讳之初,谢病于外,临西宫而莫及,企南狩以方遥。』失其本,余不尽记。自后二府初拜恩入谢,即诣景灵,踵冀公故事也。

  ○都省议事仪式

  先公尝言,自太祖临御以来,百司人吏,艰于选补,繇是台省旧规,渐成废坠。吾前忝罢右仆射,省中并非旧吏,惟私名散官三数人主掌按籍而已。其举措祗应山野,逮其询省中故事,则懵然莫知也。适会勑下,集三省官议事,省吏以状白,吾诘之曰:『三省官议事,仆射入省乎?』曰:『不知也。』『台省官与丞郎尚书杂坐乎?』曰:『不知也。』『掌名表郎官与监议御史何向而坐?』曰:『不知也。』『左右丞与尚书坐孰为主?』曰:『不知也。』吾为主客郎中掌诰日,时吏部尚书张公昭、兵部尚书李公俦、左丞赵公上交、中丞刘公温叟、致仕杨尚书昭,以耆儒硕德,俱在班列,屡陪诸公于都省议事。大凡在内庭,论职不论官,入都省,论官不论职。如翰林学士 【文明学士、枢密、直学士、三司副使并同上。】 带两省官及都省官,遇议事之日,入都省,并缀本班坐。 【此论官不论职也,如郎中则向郎中坐,谏议则向谏议坐也。】 每议事,所司于都堂陈帟幕,具酒馔,设左右丞坐于堂之东北,面南向。设御史中丞坐于堂之西北,面南向。设六尚书侍郎坐于堂之东厢,面西向。设两省尚侍给事谏议坐于堂之西厢,面东向。 【如两省有侍郎,则改左右尚侍坐。】 设知名表郎官坐于堂之东南,面北向。设监议御史坐于堂之西南,面北向。又设左右司郎中 【『中』字据明抄本增。】 员外坐于左右丞后,设三院御史坐于中丞之后,设诸行郎中员外坐于尚书侍郎之后,设左右司谏正言坐于给舍谏议之后,并重行异位。故事,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是为四相。自唐开元之后,仆射参知政事,然非军国大事,本省会议事之日,三省官早赴省就次,所司先以议事徧呈诸官,略知大意,然后所司引知名表郎官执黄卷 【黄卷即所议事。】 升厅,就本位。次引小两省官就本位,次引郎中员外就本位,次引三院御史就本位,次引两省官,次引尚书侍郎,次引御史中丞,各就本位,然后左右丞升厅。所司抗声曰:『揖』,羣官对揖讫,各就坐。知名表郎官以黄卷授所司,所司捧诣左右丞, 【如左右丞阙,即次判都省官一人事。】 左右丞执卷展读讫,然后授于中丞,于尚书侍郎,迤逦展读讫,复授于名表郎官。始命茶酒进食, 【再行酒进食,所司抗声曰:『揖』,揖讫,羣官方饮酒,爵止于三行,后或以喧哗不设。】 食饮 【『饮』原作『欲』,据明抄本改。】 毕,所司捧笔砚立于左右丞之前,一吏抗声曰:『请定讫』,左右丞捧笔叩头。所司曰:『揖』,左右丞与羣官揖讫,然后以一幅纸写所议事节,署名于其下,迤逦授于回坐监议御史,命一吏抗声曰:『有所见不同者,请不押押字。』 【在坐如有异议,不问官位高卑,并于进状论,别侯进止。】 后食讫,所司复抗声曰:『食毕,揖』,羣官对揖,各降阶出,就本次以所议事可否,共列状进入,以高者为表首。如诸司三品以上,并入省议事,即诸司三品坐于尚书侍郎之南,东官一品坐尚书侍郎之前,武班二品,坐于给舍之南,并同席异位。如议大事,仆射御史大夫入省,惟仆射鞍辔至厅下马,余官并门外下马,设仆射大夫位于左右丞之前,并行异位,揖毕,押字,皆仆射专之矣。故徐骑省铉博古之士,多知典故,亦言在江南见旧儒所说议事次第,与吾略同,命写一图子 【明抄本作『字』。】 授与省吏,即不知此辈能遵守否? 【已上并见春明退朝录。】

  ○南郊执仗兵士

  梁开平二年南郊,执仪仗兵士计二千九百七十人。建隆四年南郊,执仪仗兵士一万三千六百人,太常寺鼓吹等二千六百四人,太仆寺推驾兵士六百八十二人,六军执擎人员兵士五百五十二人,左右金吾卫 【『卫』原作『街』,据明抄本改。】 仗各一百二十五人,左金吾仗三百五十八人、右金吾仗三百五十九人,殿中省押番人员并执擎兵士共五百三十一人,司天台一百六十二人,八司都司四千三百七十三人,合兵部一万七千四百三十三人。 【出金坡遗事。】

  ○中书密院执政官非假日不得私第见客

  庆历三年九月丁丑,知谏院蔡襄上言,自今中书枢密院执政官,非休假日,私第不得见客,欲询访外事者,听呼召。从之。 【见涑水纪闻。以上五字据明抄本增。】

  ○太祖令文武臣入见谢毕乃得诣正衙

  旧制,文武羣臣由一命而上,自外至京,必先诣正衙,见讫,乃得入见。辞谢,亦如之。太祖皇帝御极之初,亲总庶务,尝驿召一边臣入对,将授以方略,讶其到阙已数日而未见。左右或奏以未过正衙,太祖意不平之,乃令自今皆入见谢毕,乃得诣正衙,遂为定制。 【出涑水纪闻。以上五字据明抄本增。】

  ○枢密院别撰时政记

  左右史所以记言动也,然则王者之密画切问,弼臣之佥谐献纳,外廷分职,莫克与闻,则中书有时政记,得以详述焉。近制,参知政事二员,共掌其任,复有羣司上殿奏事,及亲奉德音,或特出宸断,可以训俗示后者,月终录送中书同编纂,编讫奏御,宣付史馆。景德、祥符中,知枢密院王公钦若、陈公尧叟请自今枢密院所覩嘉言美德,更不录送中书,愿别为时政记。从之。 【金坡遗事。】

  ○译经润文使

  太平兴国中,始置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延梵学僧翻译新经。始以光禄卿汤悦、兵部员外郎张公洎润色之。后赵文定、杨文公、晁文庄、李尚书维,皆为译经润文官。天禧中,宰相丁晋公始为使。天圣三年,又以宰相王冀公为使,自后宰相继领之,然降麻不入衔。庆历三年,吕许公罢相,以司徒为译经润文使,明年致仕,章郇公代之,自后乃降麻入衔。又以参政、枢密为润文,其事浸重,每岁诞节,必进新经。前两月,二府皆集以观翻译,谓之开堂,亦唐之清流尽在也。前一月,译经使、润文官集以进新经,谓之闲堂。 【春明退朝录作『闭堂』。】

  ○太常寺官

  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长主判,而礼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瑞繁缛,别建礼仪院,辅臣主判,而两制为知院。天禧末,罢知院。天圣中,省礼仪院,而寺与院事,旧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并兼礼仪事,近有至六七人者。按太常置卿一员,少卿二员,博士四员。祥符中,博士二员,后加至四员,今若置判寺一员,同判寺二员,合唐之卿数矣。 【天圣元年改同判院为同知院,即博士也。】

《宋朝事实类苑》 相关内容:

前一:1
后一:6

查看目录 >> 《宋朝事实类苑》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