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1

  卷一 天文
  谈天
  神〔史记孟子荀卿传〕[马+(趋-走)]衍观阴阳消息而作十万余言。载其[示+几]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而不可考而原也。[马+(趋-走)][百>大<百]亦颇采[马+(趋-走)]衍之术以纪文。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百>大<百]。〔按〕俗于间暇群居。高谈[门<宏]弁。概云谈天。原本于此。

  天然
  〔后汉书贾逵传〕通天然之明。建大圣之本。二字始见。

  天长地久
  见〔老子上篇〕又〔张衡思元诗〕天长地久歳不留。俟河之淸祇懐忧。〔高彪淸诫诗〕天长而智久。人生则不然。〔唐楽府〕卢纶有天长地久词。

  天生天化
  〔阴府经〕天生天化。道之理也。一本作天生天杀。〔按〕以列子天瑞篇常生常化、自生自化、等语证之。作化为是。

  天大地大
  〔老子〕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

  回天之力
  〔唐书张元素传〕上书罢洛阳宫殿等役。魏征叹曰。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按〕三国志荀彧传注。左[(忙-亡)+官]。唐衡。杀生在口。故于时谚云。左回天。唐独座。陆机文。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并出张公事前。然今为此言者。大率称美之辞。当独本自张传。

  贪天之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曰。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頼天
  〔史记三王世家〕皇子頼天。能胜衣趋拜。

  冯天
  〔晋书符坚载记〕谚云。冯天俟时。

  靠天
  〔史弥宁友渓乙稿〕人事当先莫靠天。〔按〕说文。靠训相违。无依倚义。唐曹松靠坐看山。始以俗训入诗。曹人用之者。如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江南回曲。或远或近。虽无风涛之患。而常靠阁。朱子答呉伯起礼。不可只靠一言半句。便以为足。林逋诗。痩靠阑干搭梵巾。赵汝。鎹诗。愁来独靠淸尊遗。数条外。亦不多见。

  惊天动地
  〔朱子语録〕圣人做事时。须要惊天动地。〔郎瑛七修类稿〕御史初至。则曰惊天动地。过几月。则曰昏天黒地。去时。则曰寞天寂地。〔按〕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车骑雷。隠天动地。后汉书注、引冯衍与任武达书。悬幡竟天。撃鼓动地。惊天语。似因隠天、竟天、流传音転。

  幕天席地
  〔晋书刘伶传〕[巾+莫]天席地。縦意如所。〔按〕如所言则天地若为幽蔽。耳目间不复有闻见也矣。故韩[イ+屋]诗曰。如何饮酒连千醉。席地幕天无所知。俗言寞天寂地。当拠此作幕席字。

  谩天谩地
  〔刘一淸钱塘遗事〕贾似道当国。陈藏一作雪词讥之云。没[革+巴]没鼻。霎时间。做出谩天谩地。

  谢天谢地
  〔邵子撃壌集〕毎日淸晨一[火+主]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天有眼
  〔蔡[王+炎]胡茄十八拍〕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又〔五代史汉家人传〕杨[分+(都-者)]等死。蔡王信谓僚佐曰。吾尝谓天无眼。使我郁郁居此。今诸公可勤我一杯矣。

  天道不容地
  〔南史谢超宗传〕阁道壌。[衣+者]渊坠水沾湿。狼藉而出。超宗曰。有天道焉。天所不容。地所不载。□河伯。河伯不受。
    
  天门开
  〔老子上篇〕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注云。天门以此心而言。开阖以心之変化运动言。〔庄子天运篇〕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意即本于老子。〔太玄经〕天门大开。恢堂之阶。〔汉楽章〕天门开。[言+失]荡荡。〔三国志贾逵传〕臣守天门。始终六年。天门始开、而臣在外。此则以天门喩君门也。〔史记天官书〕苍帝行徳天门开。素帝行徳天牢空。〔晋书乞伏载记〕冯跋尝夜见天门开。神光烛庭内。〔北史〕齐文宣过辽阳山。独见天门开。余人无见者。〔南史〕薛安都梦仰视天门开。乃実以天象言者。

  三十三天
  〔释藏起世经〕须弥山上有三十三天宫殿。帝释所居。〔婆娑论〕天有三十二种。二十三天亦称[(忙-亡)+刀]利天。乃三十二种之一。〔法念经〕若持不盗不杀。得生三十三天。又〔道藏霊実本元经〕言三十六天。

  天上天
  〔白居易元始天尊赞〕元圣何在天上天。〔酉阳杂俎〕三界外曰四人天。四人天外曰三淸。三淸之上曰大罗天。大罗之上。又有九天。此所谓天上天也。

  擎天柱
  〔楚辞天问篇〕八柱何当。注云。天有八山为柱。〔张说撰姚崇碑〕八柱擎天。高明之位列。用此。又〔宋史外戚传〕刘永年生四歳。仁宗命赋小山。有一柱擎天之语。〔辽史后妃传〕圣宗后萧氏母。尝梦金柱擎天。

  破天荒
  〔北梦琐言〕荆州毎歳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刘蜕舎人。以荆解及第。为破天荒。苏轼诗。沧海何曾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用刘蜕事也。〔独醉杂诗〕江西士人未有以状元及第者。绍圣四年。何昌言对策第一。谢民师有师寄之云。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按〕周必大诗。绛帐幸得天荒破。日日当为问道人。柳贯诗。会见天荒破。端令士气[鹿/(鹿+鹿)]。皆用其事。

  泄天机
  〔神仙感遇传〕载姚御史三子事。一硕儒言。星降人间。将福三子。今泄天机。三子免祸幸矣。〔五灯会元〕普月曰。杜口毘耶。已是天机漏泄。祖心曰。华亭叟。泄天机。夜深空载月明归。〔陆游诗〕穉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直恐泄天机。 夺天地造化 〔关尹子〕人之力有可以夺天地造化者。如冬起雷。夏造冰之类。皆纯气所为。〔程明道语録〕至诚赞化育。谓可以回天地造化。

  白日升天
  〔魏书释老志〕蜀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立功。累徳増善。乃可白日升天。长生世上。〔按〕史记注。阴符经注。水经注。倶载有白日升天事事。而俗见寒素者忽得上达。毎亦借以言之。拠王保定[(払-ム)+庶]言。元和丙申。李逢吉等皆取自寒素。时有白日上靑天之语。则自唐时已然。

  天网恢恢
  〔老子〕天网恢恢。疎而不失。

  天无絶人之路
  〔元曲选〕贷郎旦剧。〔按〕词曲虽无关典要。而可见其语之出自宋元。故亦间探于编。

  天不夺人愿
  〔晋楽府子夜歌〕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白居易长相思〕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刘祁归潜志〕载王特起词。但愿此心如奋。天地不违人愿。〔郑禧春梦録〕载呉氏女词。又是愁肠未断。奈天不从人愿。〔按〕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実即天从人愿之说。

  人难与天闘
  〔王符潜夫论〕世主欲无功之人而强富之。则是与天闘也。况使无徳之人与皇天闘。而欲久立。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坐井观天
  见〔昌黎文集原道〕又用管窥天。见(庄子秋水篇〕。载盆望天。见〔史记自序〕。

  天公穷帽大
  〔陶弘景名医别録〕败竺。一名败天公。〔陆游诗〕从教打湿败天公。用之。〔按〕当时似已有此言。故有此名也。杜佑通典云。王粛以俗言社公。故社为上公。俗言天公、雷公。岂上公乎。盖以天为天公。亦俗言耳。

  天□自有长子
  〔冯汝弼佑山杂说〕余不习诗。会榜后谓同年王柘湖曰。[イ+尚]公入翰。奈何。柘湖笑作呉语曰。天□自有长茶子。〔按〕广韵。□字从□。在二十三谈。俗或从冉。皆误。

    
  天翻地覆
  〔朱子中庸或问〕三辰失行。则必天翻地覆。

  号天叫屈
  〔左传哀十七年〕浑良夫叫天无辜。〔庄子则阳篇〕□见辜人焉。号天而哭之。〔按〕俗并二段义为一言。宋人文已见之。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云。不必号天叫屈。然后为师鲁称冤也。
    
  呼天不闻
  〔后汉书张奂传〕凡人情。冤则呼天。穷则叩心。今呼天不闻。叩心无益。诚自痛伤。〔按〕元乔孟符曲所云叫天不应。本此。

  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龙韬立将篇〕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尉缭武议篇。淮南兵略训〕亦云。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五灯会元〕西余、柔[シ+(防-方)+力]、潭英、倶举此二语。

  伙天易日
  〔晋书齐王冏传〕赵庶人听任孙秀移天易日。

  有天没日
  〔七修类稿〕真个有天没日头。宋神童诗也。

  见天日
  〔旧唐书韦庶人传〕帝在房州时。常谓后曰。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

  靑天白日
  〔朱子文集〕答魏元履云。武侯为汉复雠之心。如靑天白日。人人得而见之。〔蔡谟孟子集疏〕孟子见伊尹之心。如靑天白日。〔按〕魏志[广<龙][シ+育]传注。引列女传。娥亲伺李寿报仇、白日淸时、于都亭前余寿相遇。便奋刀[石+欠]之。所云白日淸时。亦犹云靑天白日也。

  不知天晓日晏
  〔老学庵笔记〕宋景文好客。会宾广厦中。外设重幕。内列宝炬。歌舞相継。坐客忘疲。但觉漏长。启幕视之。已是二昼。名曰不晓天。此俗语所云云也。

  人初生。日初出
  〔王建短歌行〕云云。今谚云。初出日头暴出世。即此。

  日出三竿
  〔南齐书天文志〕日出三竿。谓朱黄赤晕色也。〔按〕后为此言者。如剑南诗。美睡三竿日之类。似失本意。

  日精月华
  〔道书〕服日精月华。日初出。东向叩歯。咒日魂名。日中五色流霞入口中。月初出。西向叩歯。微咒月魂名。月中五色精光入口中。〔按〕俗传中秋夜。常有月华。故籍中未详其事。惟琅[女+(环-王)]记引下黄私记云。八九月中。月轮外经云。时有五色。下黄人毎値此。则急呼女子持针线。小児持纸笔。向月拜以乞巧。略言之。

  日阳
  〔齐民要术〕藏生菜法。于墙南日阳中。[(払-ム)+(馅-食)]坎。取杂菜种别布之。〔白居易诗〕幕幔看天色。移斋近日阳。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低屏软褥卧藤床。舁向前轩就日阳。斗[(払-ム)+数]敝袍春晩后。摩[沙/手]病脚日阳中。用日阳字独多。又饱食闲坐一首。以重叶洛阳韵。改日阳为旸字云。箕踞拥裘坐。半身在日旸。

  月亮光光
  〔古今楽録地駆楽〕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按〕今児童謡、易明为亮。亮亦本于古也。[禾+(尤/山)]康诗。皎皎亮月。丽于高隅。李益诗。庭木已衰空月亮。

  镜花水月
  〔诗家直说〕诗有可解不可解。若镜花水月。勿泥其迹可也。

  风花雪月
  〔郑谷寄赵大谏诗〕雪风花月好。中夜便招延。〔锺嗣成点鬼簿〕呉昌齢有断风花雪月杂剧。

  风云月露
  〔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

  出卖风云雨雪
  〔韩湘自传〕宪宗出旨。的限叔于三日精祷致雪。叔大惶措。余喜曰。叔可度矣。而言恐见悪。遂出榜檐头曰。出卖风云雨雪。市夫讶予妄。报于叔。叔收予诘之。予索酒大醉。登坛半日。[黒+爱]云漫野。六出立降。深可尺许。〔按〕俗作风雪雷雨。讹。

  翻云覆雨
  〔杜甫贫交行〕翻手为云覆手雨。〔按〕此只反复不常意。小说家牵高唐云雨之文。资秽亵不堪之用。殊可笑。

  云开见日
  〔后汉书袁绍传〕赵太仆衔命来征。旷若云开见日。何喜如之。又〔徐干中谕〕文王遇姜公于渭阳。灼然如駆云见白日。

  行云流水
  〔宋史苏轼传〕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风流云散
  〔王粲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顺风而呼
  〔荀子勧学篇〕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塩铁论〕顺风而呼者。易为气。因时而行者。易为力。

  顺风吹火
  〔焦氏易林泰之旅贲之观〕皆云、顺风吹风。附麒骥尾。易为之功。因惧受福。〔传灯録〕风穴延沼、曰因风吹火。用力不多。又〔淮南子俶真训〕顺风縦火。膏夏、紫芝、与萧艾倶死。

  无风起浪
  〔传灯録〕僧问道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坚曰。洋澜左蠡。无风浪起。

  随风倒舵
  见〔禅宗语録〕。

  系风捕影
  〔汉书郊祀志〕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水经[章+贡]水注〕南昌有大萧、小萧二峯。言萧史所游萃处。雷次宗云。此乃繋风捕影乃论。〔刘考绰谢高祖启〕捕景繋风。终无効答。〔苏轼答谢孝廉书〕求物之妙。如繋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如风过耳
  〔呉越春秋〕季札曰。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齐书庐陵王子卿传〕帝责之曰。汝读学不就。年転长成。吾日冀汝矣。勿得敕如风过耳。使吾失气。

  耳边风
  〔杜荀鹤诗〕百歳有涯头上雪。万般无染耳边风。〔王安石诗〕休添心上[(馅-食)+炎]。只作耳边风。又王建有万事风吹过耳轮句。

  东风射马耳
  〔李白答王去一诗〕世间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按〕宋元人又有西风贯驴耳语。当即因此転変。

  满面春风
  〔王実甫丽春堂曲〕用此语。

  一齐分付与东风
  〔高则诚琵琶记〕用此语。〔按〕五灯会元。天衣哲云。一齐分付与西风。

  口[合+欠]东南风
  〔传灯録〕药山惟俨问僧在南泉几时。曰粗经冬夏。然未曾上他食堂。俨曰。口?盗难风那。〔按〕字书。?与哈同。

  东风西倒西风东倒
  〔说苑君道篇〕东风则艹靡而西。西风则艹靡而东。〔按〕俗人互易其语云。东风东倒。西风西倒。似以误读刘[劦+思]新论致然。新论文曰。草之载风。风[务/马]东则东靡。风[务/马]西则西靡。然风之[务/马]东者。来自西。西者来自东。与说苑実未尝殊也。

  风吹草动
  〔晋书刘曜载传〕崔岳谓曜曰。四海脱有微风揺之者。英雄之魁。卿其人矣。〔按〕俗谓细事騒扰曰风吹草动。本此。

  风吹雨打
  〔杜甫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陆希声诗〕风吹雨打未摧残。〔汪元量诗〕风吹雨打并成空。又〔广灯録〕。首山省念。有风吹日炙语。

  风中烛
  〔古楽府怨謌行〕百年未几时。奄若风中烛。〔杜诗注〕阮瞻九日会亲友曰。人生如风中烛。不知明年此日。再开此会。谁是强健。

  风色
  〔何逊诗〕风色极天浄。〔卢照邻诗〕今朝风色好。〔李白诗〕远海见风色。〔文选注〕有物有文曰色。风虽非正色。行水上亦涣涣然有文章。故风赋在物色类。

  风声
  〔蜀史许靖传注〕王朗与靖书曰。闻消息于风声。托旧情于思想。〔按〕树之风声。见书毕命。而俗云风声者。多主闻消息言。

  风闻
  〔贾逵国语注〕风闻。釆也。釆听商旅之言。〔汉书尉陀传〕。风闻老夫父母墓已壊削。〔晋书顾和传〕对王导曰。明公宁使网漏呑舟。何忍釆风闻以察察为政。〔唐书百官志〕御史台不受讼诉。有可闻者。略其生命。托以风闻。

  杀风景
  〔李义山杂俎〕品目数十。其一曰杀风景。言淸泉濯足。花上晒棍。背山起楼。焼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也。〔西心诗话〕晏元献以惠山泉烹日注茶。从容置酒赋诗。有未向人间杀风景句。自此杀风景之语。颇着于世。〔邵伯温闻见后録〕王荆公歩月山中。蒋颍叔传呼过之。有怪见传呼佐妇右倾句。

  装风景
  〔苏轼诗〕醉颠只要装风景。莫向人前自洗磨。

  威风声
  〔殷芸小说〕李膺为侍御史。靑州凡六郡。只陈仲举为乐安视事。余皆移病去。其威风如此。

  飞风
  〔东方朔神异经〕西海有人。驰马水上。如飞如风。名曰河伯。〔唐六典〕凡马入尚乘局、左右闲。印以三花。其余杂马。以风字印右膊。以飞字印左膊。今言速为飞风。因此。

  上风下风
  〔佐传〕风马牛注。马遂上风而去。牛遂下风而来。故云不相及也。〔又僖十五年〕秦获晋侯。晋大夫三拜稽首曰。羣臣敢在下风。〔庄子天运篇〕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化。〔孙子火攻篇〕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打头风
  〔杜甫诗〕风急打船头。〔元[禾+眞]诗〕船泊打头风。〔按〕打字旧在梗韵。读若顶。今语仍然。〔五代史补〕呉越王初入朝。上赐宝马。马出禁中。骄行却走。王顾左右曰。此岂遇打头风耶。

  鬼头风
  〔王安石破冢诗〕旋风时出地中尘。李璧注。俗云。旋风鬼处为也。〔集韵〕有?字。音或。解云。鬼[或/鬼]回风。一说鬼因风伺人也。

  疾风知劲草
  〔见后汉书王覇传。又〔宋书顾觊之传〕。松柳异质。荠荼殊性。故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唐太宗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疾雷不及掩耳
  〔六韬军势篇〕疾雷不及掩耳。迅不及瞑目。〔淮南子兵略训〕疾雷不及塞耳。疾雷不暇掩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一旦撃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晋书苻坚载记〕此捷济之机。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又石勒载记〕直冲末[木+丕]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按〕诸云所谓者。皆述韬略文也。唐书李靖传。作震霆不及塞聪。

  靑天飞霹雳
  〔陆游诗〕放翁病过秋。忽起作醉墨。正如久蛰龙。靑天飞霹雳。

  雷公雷母
  〔论衡雷虚篇〕画工图雷之象。[(垒-土)/纟][(垒-土)/纟]如连鼓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撃之意也。其魄然若[敝/衣]裂者。椎撃之声也。世人信之。莫不为然。如复原之。虚妄之象也。〔按〕王氏但言雷公。未及雷母。道书并言之.且各传姓名。云雷公名江赫冲。雷母名秀文英。其虚妄更不待辨矣。〔都[昂-日]三余赘笔〕易曰。震为雷。离为电。震为长男。阳也。而雷出天之阳气。故云公。里为中女。殷也。而电出地之阴气。故云母。此特因其说而曲为之解。

  雷阵
  〔皮日休诗〕倏忽雷阵吼。

  雷闪
  〔愿云诗〕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縄长。〔按〕文选海赋。[目-(护-言)][目+炎]无度。注引说文。[目-(护-言)]。大视也。[目+炎]。暂视也。俗状电光之疾。本无定字。用霍闪似不若[目-(护-言)][目+炎]古雅。

  用毛
  〔苏轼诗〕毛空暗春泽。自注云。蜀人以细雨为雨毛。

  留客雨
  〔陆机要覧〕昔羽山有神人与左元放共游蓟子训所。坐欲起。子训应欲留之。二日之中三雨。今呼二日三雨。亦为留客雨云。〔方岳深雪偶谈〕载唐人题画诗。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

  过云雨
  〔元[禾+眞]诗〕江喧过云雨。船泊打头风。〔张方平诗〕一霎过云雨。满帆开岸风。〔赵女鎹诗〕篷响过云雨。帆开逆水风。

  骑月雨
  〔陆游诗〕爽气收回骑月雨。自注。俗谓二十四五间有雨。往往輙成成泥潦。连至后月。谓之骑月雨。

  挂龙雨
  〔云浪斋日记〕洪觉范诗。已收一霎挂龙雨。忽起千岩[(払-ム)+颠]鹞风。挂龙雨。[(払-ム)+颠]鹞风。皆方言。古今人未尝道。〔按〕岑羲亦有西山一饷挂龙雨句。

  雨濯
  〔风土记〕六月大雨为濯枝雨。苏味道单于川对雨。还从濯枝雨。来应洗兵辰。用之。〔按〕世以被雨淋曰濯。义本于栉风沐雨。辞本于此。

  手如雨点
  〔羯鼓録〕宋璟论鼓事曰。头如靑山峰。手如白雨点。山峯取不动。雨点取碎急。

  骤雨不终日
  〔老子上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月令广义〕载为农家谚。作骤雨不终朝。迅雷不终日。

  直待雨淋头点
  〔吹剑録〕载邵经国上楼攻[女+鬼]诗。去时莫待淋头雨。归日应防彻骨寒。〔按〕宋许月卿亦有去时莫待淋头雨句。五灯会元。法照、元善、两师皆云。教休不肯休。直待淋头雨。又守初禅师云。天晴不肯去。直待淋头雨。

  风急雨落。人急客作
  见唐〔鹿门老人纪歴撮要〕。

  日出雨落。公婆相角
  〔顾元庆檐曝偶谈〕和叔年七歳。其伯氏问曰。日出雨落。公婆相角、是何语。和叔曰。阴阳不和。〔古今风謡〕作相扑。云是宋谚。

  行得春风有夏雨
  〔陈后山谈丛〕引此谚云。春之风数为夏之雨数。小大缓急亦如之。

  荡风冒雪
  〔郑熊番禺记〕广俗。婿未见妻之父母。先饮酒一大杯。曰荡风。〔字典〕荡音汤。俗有荡风冒雪之语。

  雪上加霜
  〔鲍照诗〕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传火録〕伊禅谓大阳和尚雪上更加霜。元人冻苏秦。[言+卒]范叔。玉壶春诸曲。倶云雪上加霜。

  如汤浇雪
  〔南史王莹传〕丈人一旨。如汤浇雪耳。〔按〕浇或作沃。家语。孔子曰。人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文选七发。小饮大[((缀-纟)/酉)+欠]。如汤沃雪。淮南兵略训。以水灭火。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晋书列女伝。何邓执权。为休奕害。犹排山压卵。以汤沃雪。

  担雪填井
  〔顾况行路难〕君不见担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饭岂堪吃。〔普灯録〕普绍云。多少痴禅和。担雪去填井。

  雪消见尸
  见〔元人百花亭。抱妆盒二曲〕。

  雪中送炭
  〔宋史太宗纪〕淳化四年。雨雪大寒。遣中使赐孤老贫穷人米炭。〔范石湖集〕大雪送炭与芥归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又范有雪中送炭与[龙/共]养正诗。

  雪等伴。雪怕羞
  〔[纟+相]素杂记〕王君玉谓人曰。诗家不妨间用俗语。尤见工巧。尝有雪诗云。待伴不禁鸳瓦冷。羞明常怯玉钩斜。待伴羞明。皆俗语。而采拾入诗。了无痕[(米/纟)+页]。此点瓦砾为黄金手也。〔按〕待伴字。诗人用之较多。如张伯雨山留待伴雪。春禁来年花。段天佑天寒待伴雪。日暮打头风。皆工巧。

  雪开眼
  〔周必大绍兴壬午龙飞録〕越人以欲雪而日光穿漏为雪眼。

  鹅毛雪
  〔白居易诗〕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敝/衣]人。

  赤脚雪
  〔陶南村集〕赤脚雪诗云。雪停五日未全消。云浄天高气[シ+穴]寥。故老相传名赤脚。来年山岳要枯焦。〔按〕今以雪前无雨霰为赤脚。而陶诗所云不同。

  诈晴
  〔李觌诗〕天雨还有诈晴时。

  扫晴娘
  元李俊民有扫晴娘诗。

  久雨望庚晴
  〔娄元礼田家五行杂占〕久晴逢戊雨。久雨望庚晴。〔元李孝光诗〕梅月逢庚江雨歇。用此。

  望雨春天光。望雪看天黄
  见〔月令广义〕。

  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冬雨甲子。牛羊冻死
  〔朝野佥载〕録唐时俚语云云。〔孔平仲谈苑〕録前四句。〔漫叟诗话〕少陵秋雨叹。禾头生耳黍穂黒。今所行印本皆作木头。其事见齐民要术。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木当作禾。〔按〕今本齐民要术无此谚。盖传脱也。宋陆游亦尝用为诗云。积雨恐侵春甲子。昏灯懒守夜庚申。

  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马溅泥。云行南。水涨潭。云行北。好晒麦
  见汉〔崔寔四民月令〕。又〔甲平仲谈苑〕载占谚云。云向南。雨潭潭。云向北。老鹳寻河哭。云向西。雨没犂。云向东。尘埃没老翁。与此辞异意同。

  雨打梅头。无水饮牛
  亦〔四民月令〕所载农谚。〔按〕何景福五日对雨诗。雷声填填云羃羃。雨打梅头麦穂黒。老翁倚耒向天泣。[シ+于]邪水深耕不得。谚言无水。诗言多水。其意相反。今农家仍主崔寔言。占之颇验。

  十日雨连连。高山也是田
  〔明诗综〕载广信府田家谚。今不特广信言之。

  朝霞不出问。暮霞行千里
  〔范成大诗)朝霞不出市。暮霞行千里。我岂知天道。呉侬谚云尔。〔按〕素问。霞拥朝阳。云奔雨府。楚辞。虹霓纷其朝霞。夕淫淫而淋雨。李嘉佑志。朝霞晴作雨。耿[シ+韦]诗。报雨早霞生。朝霞生雨野说。其懒最久。而储光羲氏。落日烧雾明。农夫知雨止。暮霞生晴。亦经入唐人诗矣。

  未雨先雷。船去歩归
  见〔四民月令〕。〔按〕五灯会元、録鼓山永安师语云。雷声浩大。雨点全无。今俚语云。雷声大、雨点小。承本于此。

  秋孛辘。损万斛
  孛辘。谓雷声也。〔范成大秋雷叹〕汰哉丰隆无藉在。正用此时鸣孛辘。注引此谚。

  鸟云接日。明朝不如今日
  见〔娄氏田家五行〕。〔陆务观诗〕颇忧昨暮云呑日。犹幸今朝雨压风。自注。俗以黒云接落日。为风雨之候。

  日没臙脂红。无雨也有风
  见〔四民月令〕。

  日出早。雨淋脑。日出晏。晒杀雁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占谚。

  月如弯弓。少雨多风。月如仰瓦。不求自下
  〔江休复邻几杂志。罗大经鹤林玉露。王逵蠡海録〕。皆载此谚。〔传灯録〕陈尊宿与可观、澄远、二师皆举扬此上二句。又〔玉芝堂谈荟〕载占谚云。月偃偃。水漾漾。月子侧。水无滴。意亦犹此。

  干星照湿土。来日依旧雨
  〔姚寛西溪丛语〕引谚云云。〔按〕玉建听雨诗。照泥星出依前黒。陆游诗。夜夜湿星占雨候。僧善珍诗。照泥星复雨。经朔月犹阴。倶用此谚。

  霜淞打雾淞。贫儿备饭
  〔墨庄漫録〕齐鲁人谚云云。葢以淞为歳穰之兆也。曾子坚尝有诗。园林春日静无风。雾淞花开处处同。〔东坡集〕除夜雪诗。有助尔歌饭瓮句。施宿亦引此谚语为注。

  南闪千年。北闪眼前
  〔杨愼补占阴晴谚诗〕电光分南北。阴霁在俄[日/咎]。自注、引谚云云。又〔广舆图〕载谚云。电光盗难。明日炎炎。电光西北。雨下连宿。意略同。

  要宜麦。见三白
  〔朝野佥载〕引西北人谚语云云。谓腊中三见雪也。〔韩琦诗〕尝闻老翁语。一腊见三白。是为丰年兆。占验胜蓍策。〔王安石雪霁诗〕前年腊归见三白。李壁亦引此语注之。〔种树书〕引谚。冬无雪。麦不结。反复其辞耳。

  来雨来雪。无休无歇
  见〔娄元礼田家五行〕。〔宋自逊诗〕残年日易晩。来雪雨难晴用此。

  黒猪渡天河
  〔太平御覧〕引黄子发相雨书。天河中有云如浴猪[豕+希]。三日大雨。萧立等谓之黒猪渡河。有句云。黒猪渡河天欲风。苍龙衔烛不敢红。

  河射角。堪夜作
  〔四民月令〕载农语。〔按〕射读入声。谓自南北渐指向东西隅也。时俗传述者。音犹如此。谈吝、有天河东西。浆洗寒衣、之谚。东西、即犹云射角。

  月子弯弯照九州岛。几家欢乐几家愁
  〔赵彦卫云麓漫钞〕此两句乃呉中舟师之歌。彭祭酒尝戏破其义云。形于上者无远近之殊。形于下者有悲欢之异。人咸叹赏。〔按〕杨万里已尝翻此歌为诗。又陈亚之诗。夕溪渔思月弯弯。朱继芳诗。呉儿歌一曲。月子几回弯。皆用之。月子之称。始见于酉阳杂俎。唐居士夜呼其女。可将一下弦月子来。女遂贴纸月壁上。唐祝之。朗若张烛、是也。汪元量有月子纤纤云里光句。刘[イ+同]帝京景物略、谓新月曰月芽儿。可互参月子之义。

  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
  〔陈世崇随隐漫録〕自述其先人藏一警句。为眞西山、刘漫塘、所撃赏者。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刘禹锡竹枝词〕。

  二十亨亨。月上二更
  〔王思任西湖竹枝词〕南屏钟罢黒棱层。二十亨亨月二更。〔按〕亨读虚郎切。杭州觇月出早迟谚云。十七八。略搭搭。十八九。坐等守。二十亨亨。月上二更。此诗用之。

  月出卓八脚
  〔胡应麟甲乙剩言〕云宋人所作。

  晴干吃猪头。雨落吃羊头
  〔洪容斋四笔〕两商人入神庙。其一陆行。欲晴。许赛以猪头。其一水行。欲雨。许赛以羊头。神顾小鬼言。晴吃头。雨落吃羊头。有何不可。〔按〕虽戏喩。见此等语自宋已有。

  [岂+犬]便[岂+犬]。雨落还归屋里来
  〔徐伯龄[虫+覃]精隽〕程泰之言。郑毅夫守江陵。有颂云。我是苏州监本[岂+犬]。与爷祝寿献棺材。近来髣髴知人事。雨落还归屋里来。

  

  地理

  京师
  〔春秋成公十三年〕公如京师。〔公羊传〕京、大也。师、众也。天子之居。以众大言之。〔诗大雅〕京师之野。〔集注〕京师。高邱而众居。董氏曰。所谓京师者。盖起于此。其后世因以所都为京师也。〔按〕夏、商都、无京师之名。白虎通。夏曰夏邑。殷曰商邑。周曰京师是也。大雅所言。系当公刘时。周尚未为天子。故集注云然。

  辇毂之下
  〔盐铁论〕余结髪束修。辛得宿卫。给事辇毂之下。〔司马迁报任安书〕仆頼先人绪业。得待罪于辇毂之下。〔韩昌黎文〕畿甸之间。辇毂之下。有善必见。有恶必见。

  日月光天徳。山河壮帝居
  见〔南史〕。〔朱翌猗觉寮杂钞〕此陈后主从隋文东封。登芒山所献诗也。天下教儿童者。以此题学书纸。〔戴冠濯缨亭笔记〕北京宫阙成。太宗命解缙题门帖。缙以此诗书之。上喜。赐赉甚厚。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又〔后汉书虞翻传〕引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晋书姚兴载记〕亦云。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贵郡
  〔三国志张裔传〕孙权问。贵土风俗。何以乃尔。〔晋书潘京传〕赵伟问。贵郡何以名武陵。〔按〕今人称贵省。贵县等。皆昉此。

  敝邑
  〔左传〕隐四年。卫告宋曰。君为主。敝邑以赋从。五年。[朱+(都-者)]告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按〕嗣后言敝邑处甚多。今凡自谦云敝者。昉此。

  当方
  〔周礼大行人〕时聘以结诸侯之好。疏、谓时会之年。当方有诸侯不顺服。当方诸侯来。余方无不顺之事。身不来。即大夫来聘。〔按〕今有当方土地当方邻之谚。

  地方
  〔晋书孝怀帝纪〕蒲子地方。马生人。

  地主
  〔左传〕诸侯之怀。事既毕。侯伯致礼。地主会[食+气]以相辞。杜注。地主。所会主人也。〔杜甫诗〕淸晨蒙菜把。常荷地主恩。〔岑参诗〕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辞。

  地头
  〔唐书食货志〕大暦元年。有地头钱。毎亩二十。〔按〕朱子语録毎以此二字抵作一处字用。如云。虚说此个地头。永不到眞实地头。

  地面里
  〔元典章〕至元二十八年。中书省奏。迁转官员。自己地面里。体做官者。

  田地
  〔朱子文集〕为学须以主。敬立志为先。方可就此田地上推寻义理。见诸行事。〔又语録〕尧舜性之。是合下如此。汤武身之。是做到那田地。〔五灯会元〕云门偃曰。从上来事。莫相埋没。然须到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快乱问。

  地道
  〔汉书田延年传〕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地道。师古曰。为之开通道路。使之有安全之地。〔按〕今称地道药材。似本诸此。

  坐地
  〔说苑杂言篇〕齐景公谓晏子曰。寡阵人坐地。二三子皆坐地。〔七修类稿〕古无[登/几]椅。席地而坐。故坐字从从土。方言曰。寻坐地。亦原于古之意。

  落地
  〔陶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月亲。〔按〕俗以人初生世。为落地。

  人杰地灵
  见〔王勃滕王阁序〕。

  引人入胜地
  〔世说〕酒正引人入胜地。

  脚踏实地
  〔邵伯温闻见録〕司马温公问康节曰。某如何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宋史刘甲传〕甲尝谓吾无他长。惟足履实地。

  贵脚踏贱地
  〔元曲选〕武汉臣玉壶春。李寿卿伍员吹箫。马致远靑衫泪等剧。并见此语。。

  卷地皮
  〔山堂肆考〕王知训帅宣州。性贪婪。因入觐赐宴。伶人戏作緑衣大面如鬼。或问何为者。答曰。吾宣州土地也。问何故来此。曰、王知训入觐。和知皮卷来。故得至此。〔按〕庐仝萧宅赠答诗。扬州恶百姓。疑我卷地皮。盖自王知训前。先尝有此语也。元呉莱亦用为诗云。乘风作国蠹。抵隙为民殃。地肤竟卷去。天[薛/子]倶凋伤。

  无地穴可入
  〔贾谊新书审微篇〕季孙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穴/必]子贱哉。〔按〕关汉卿曲所云无地缝钻入去。即此语意。

  无立锥地
  〔荀子儒効篇〕大儒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韩非子〕舜无置锥之地于宇内、而徳结。〔吕氏春秋〕无欲者。其视有天下也。与无立锥之地同。〔史记隆公世家〕秦灭六国后。使无立锥之地。〔滑稽传〕孙叔敖为楚相。死。其子无立锥地。(后汉书公孙述传、郭丹传。三国诸葛亮传〕倶有此语。

  平地起骨堆
  〔传灯録〕浮山远答僧问祖师西来意云。〔按〕康进之负荆曲云。平地起孤堆。孤葢骨音之转。

  半截入土
  〔东坡志林〕桃符仰视艾人曰。汝何等草芥。辄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

  [(払-ム)+卒]草杷土
  见〔汉书贡禹传〕注云。杷。蒲巴切。以手[(払-ム)+(倍-イ)]之也。俗小变其文曰。杷泥弄草。

  根生土长
  见〔呉昌龄风花雪月曲〕。又王实甫丽春堂云。土长根生父母邦。

  不习水土
  〔蜀志先主传注引蜀本纪〕武都有丈夫化女子。蜀王娶为妻。不习水土。无几物故。〔南史王融传〕上以魏所送马不称。使融问之、宋弁答曰、当是不习水土。

  [(払-ム)+(施-方)]泥带水
  〔严沧浪诗话〕语贵脱洒。不可[(払-ム)+(施-方)]泥带水。〔杨万里竹枝词〕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払-ム)+(施-方)]泥带水来。〔五灯会元〕慧晖曰。云门寻当干爆爆地。到这里也解[(払-ム)+(施-方)]泥带水。

  泥里倒。泥里起
  〔传灯録〕芭蕉山继彻答僧问宗门语。

  随郷入郷
  〔范成大诗〕且复随郷便入郷。又〔五灯会元〕道寛示僧、有随郷入俗语。〔按〕庄子山木篇人其俗、随其俗。乃斯语所由来。

  郷贯不通
  〔战国策〕鲁仲连遗燕将书。管仲簒而怯。且辱身。此三行者。郷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按〕谓其不当通籍于朝。今语云。不通郷贯、是也。

  离郷背井
  〔元曲〕多用之。如马致远汉宫秋。张国宾合汗衫。郑徳辉倩女离魂。关汉卿金线池。高则诚琵琶记等。不且枚举。

  轻车熟路
  〔韩退之文〕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狭路相逢
  〔古楽府〕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传灯録〕僧问。水陆狭路相逢时如何。水陆以胸拓一拓。又休静般芝次。洞山把住曰。狭路相逢时如何。静曰。反侧反侧。

  路絶人稀 
  〔乐府华山畿辞〕路絶行人断。夜夜故望汝。

  开生路
  〔魏志曹仁传〕围白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陶潜孝传〕江革负母避贼。贼贤之。不害、而告其生路。

  据要路
  〔古诗〕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唐书崔湜传〕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岂能默默受制于人哉。

  入路更须出路
  〔五灯会元〕黄龙慧南云。古人一期方便。与诸人计个入路。既得入路。又须得个出路。

  渐入佳境
  〔晋书顾觊之传〕毎食蔗。恒自尾至本。或问之。曰。渐入佳境。

  一邱一壑
  〔晋书谢鲲传〕一邱一壑。自谓过之。〔按〕汉书叙传。班嗣谕庄周曰。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邱。则天下不易其乐。谢鲲本此为语。故云过之。非泛道邱壑之胜也。

  孤峯独宿
  〔五灯会元〕琅?山慧觉谓诸僧。汝等在这里过夏。一不得孤峯独宿。一不得物外安身。又僧问道简。孤峯独宿时如何。简曰。闲却七间僧堂不宿。谁教[イ+尓]孤峯独宿。〔直语类録〕今云孤峯独耸。即此语讹转。

  游山翫水
  〔又〕汾州善昭曰。从上来行脚。不为游山翫水。看州县奢华。皆为圣心未通耳。

  千山万水
  〔续玄界録〕韦义方往天坛南寻妹。千山万水。不见有路。问樵人、无知张老庄者。

  高高山头
  〔乐府紫[马+留]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冰山
  〔开天遗事〕杨国忠相。公卿以下。莫不趋媚之。张象曰。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按〕司马温公采此语入通鉴。

  安于泰山
  〔战国策〕吕不韦说阳泉君曰。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歳、宁于泰山四维。〔文选枚乘谏呉王书〕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注引春秋保干图〕安于泰山。与日合符。〔后汉书严助传〕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焦氏易林〕安如泰山。福佑屡臻。

  不识泰山
  〔刘伶酒徳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泰山压卵
  〔晋书孙惠传〕猛兽呑狐。泰山压卵。〔又列女传〕排山压卵。如汤沃雪。〔五代史杂传〕周世宗曰。刘旻遇我师。如山压卵。

  隶力移山
  〔列子汤问篇〕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其子孙。荷担扣石。垦壌箕畚。移于北海之尾。

  山也有相逢
  见〔乔孟符金钱记、扬州梦二曲〕。〔按〕今俗云。山水有相逢日。而二曲皆无水字。葢水之相逢。恒理也。故専举山以喩其理外之情。

  指山卖磨
  见〔岳百川铁拐李。贾仲明对玉梳二曲〕。

  这山望见那山高
  〔吕氏先识览〕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望。尚巍巍焉山在其上。俗语本此。

  天下名山僧占多
  〔韵府羣玉〕占字下引此。云唐人诗。

  海水不可斗量
  〔淮南子泰族训〕江海不可斗斛也。〔神异经〕西南大荒中。有人知河海斗斛。

  沧海变桑田
  〔葛洪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岂将复为陵陆乎。

  海枯见底
  〔杜荀鹤诗〕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海涵
  〔王僧孺表〕陛下海涵春育。日镜云伸。〔苏轼表〕天覆羣生。海涵万族。

  海盖
  〔刘敞檀州诗〕市声衙日散。海葢午时消。自注。毎日海气如雾。士人谓之海葢。〔按〕今俗有此语。犹云大概。或即因此。

  苦海
  〔王定保[(払-ム)+庶]言〕郑光业有一巨箱。凡投贽有可嗤者。即投其中。号曰苦海。〔按〕释典有苦海之说。此以为喩。

  走江湖
  〔谢灵运诗〕范蠡走江湖。梅福入城市。〔苏轼诗〕人人走江湖。一一操网钓。

  江心补漏
  〔王[金+至]续义山杂纂〕载不济事十四条。其一曰。江心补漏。〔元曲救风尘、百花亭〕有船到江心补漏迟句。

  不到乌江未肯休
  〔五灯会元〕洪英、悟□、倶举扬此语。
  文字不鲜明。旁は「斤」。 
  黄河尚有澄淸日
  〔呉越备史〕罗隐寝疾。王亲临抚问。因题诗于壁云。黄河信有澄淸日。后代应难继此才。

  中流砥柱
  〔水经注〕禹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急流勇退
  〔朱子名臣言行録〕一僧谓钱若水曰。公急流中勇退人也。〔苏轼诗〕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载复古诗〕日暮倒行非我事。急流勇退有何难。

  流水
  〔管子牧民篇〕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按〕今以流水为疾速之辞。本此。

  奔波
  〔晋书〕娄会上慕容垂疏。杜豪竞之门。塞奔波之路。〔韩昌黎〕论佛骨表。老少奔波。弃其业次。又石鼓歌。坐见举国来奔波。

  波及
  〔左传僖二十三年〕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起风波
  〔庄子人间世〕言者、风波也。风波易以动。〔邵子安乐窝自怡诗〕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黄鲁直诗〕人问恁是无风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小水不容大舟
  姚兴语。见〔晋书桓谦传〕。

  远水不救近火
  〔韩非子说林〕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北史赫连达传〕又有此语。又〔陈师道诗〕不应远水救近渇。空仓四壁雀不鸣。

  水泄不通
  〔传灯録〕徳山门下。水泄不通。

  细水常流
  〔遗教经〕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当流。则能穿石。

  水到渠成
  〔朱子集〕答路徳章曰。所喩水到渠成之说。意思毕竟在渠上。未放水东流时。巳先作屈曲整备了矣。〔范成大诗〕学问根深方蒂固。功名水到自渠成。

  水长船高
  〔传灯録〕继彻云。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莫将来问。我也无答。

  覆水难收
  〔[(喝-口)+鸟]冠子注〕太公既封齐侯。道遇前妻。再拜求合。公取盆水覆地。令收之。惟得少泥。公曰。谁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后汉书光武帝纪〕反水不收。后悔无及。〔何进传〕覆水不收。宜深思之。〔李白诗〕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近水惜水
  〔林洪山家淸事〕泉须爱护用之。谚云。近水惜水。此实修福之事。

  入水见长人
  〔五灯会元〕天台用良答僧问云。〔又〕天章、善投、子[(偶-イ)+页]、并举斯语。

  般柴运水
  〔传灯録〕[广<龙]居士偈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利水
  〔考工记[车+舟]人〕[车+舟]注则利准。注云。故书、准作水。郑司农云。注则利水。谓辕脊上雨注。令水去利也。

  水火
  〔濳夫论〕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蜀志魏延传〕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惟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南史侯景传〕邵陵王纶。柳仲礼。甚于雠敌。临城公大连。永安侯确。逾于水火。

  水落石出
  见〔苏轼赤壁赋〕。〔按〕古艶歌行。兄弟两三人。流荡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頼得贤主人。揽取为子细。夫婿从门来。斜倚西北[目+分]。语卿且勿[目+分]。水淸石自见。今语意当源此诗。而讹为水落石出也。东坡但当境写物。别无所喩。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鹤林玉露〕张乖厓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巾下有一钱。乖厓杖之。吏曰。一銭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厓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按〕汉书枚乗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乖厓判之全用此文。

  水浸鹅卵石
  〔五灯会元〕有水浸钢石卵之语。俗又因之小变。

  以石投水
  〔吕氏春秋〕白公问孔子。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李康运命论〕张良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羣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遇汉祖也。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以卵投石
  〔墨子贵义篇〕以其言非吾言者。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荀子议兵篇〕以桀诈尧。若以卵投石。〔淮南子主术训〕人主执正持平。则羣臣以邪来者。犹以卵投石。以火投水。又〔焦氏易林〕卵与石鬪。麋碎无处。

  心坚石穿
  〔陆象山语録〕引俗谚云。

  顽石点头
  〔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邱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羣石皆为点头。

  飞砂走石
  〔探神记〕武王时。雍州城南有大树为妖。以兵围伐之。乃有神飞砂走石。雷电霹雳。无令得近。〔博异志〕吕郷[竹/均]月夜泊君山侧。遇一老父。于怀袖间出笛三管吹之。飞砂走石。翔鸟堕地。

  穷坑难满
  〔复斋漫録〕刘[韦+合]为丰城尉。性不饮酒。时推官某善饮啖。抵邑公会。以谚语戏曰。小器易盈眞县尉。刘答曰。穷坑难满是推官。

  避井落坑
  〔易林观之益〕避井入坑。忧患日生。〔晋书[(衫-彡)+者][羽/夹]传〕幸无外难。而内自相撃。是避坑落井也。

  从井救人
  见〔论语〕。

  临渇掘井
  〔素问〕病已成而药之。犹渇而掘井。鬪而铸兵。不亦晩乎。〔墨子公孟篇〕乱则治之。犹噎而穿井也。死而求医也。〔王[金+至]续杂纂〕不济事条。有临渇掘井。〔陈师道诗〕有谁能留渇须远井句。

  黄泥塘中洗弹子
  〔陈龙川集通朱元晦书〕震之九四。震遂泥。葢处羣阴之中。虽有震动。如俗谚所谓黄泥塘中洗弹子耳。

  腰带过浮桥
  〔晋书蔡谟传〕性尤为愼。毎事必为过防。故时人云。蔡公过浮航。脱带腰舟长。〔按〕俗诮过愼者曰捧卵过桥。犹此。

  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
  〔赵徳麟侯鲭録〕载无名子题驿壁诗。记得离家日。尊亲嘱付言。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雨宿宜防夜。鶏鸣更相天。若能依此语。行路免[(辺-刀)<屯][(辺-刀)<(坛-土)]。〔[艹/召]溪渔隐引高斋诗话〕但述其一联。又小不同云、逢桥须下马。遇夜莫行船。

  九日滩头坐。一日过九难
  〔宋无鲸背吟〕九日滩头不可移。九滩一日尚嫌迟。全用此谚。

  得陇望蜀
  〔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朝秦暮楚
  〔晁补之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东行西走
  〔易林〕东行西走。丧其犬马。又南行北走。延颈望食。〔汉宝元妻诗〕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令之东而东。令之西而西
  〔管子小称篇〕公曰。仲父令寡人东。寡人东。令寡人西。寡人西。

  移东就西
  〔旧唐书陆贽传〕移东就西。便为课绩。取此适彼。遂号羡余。〔朱子语録〕移东换西。终是不成家计。

  指东划西
  〔传灯録〕义忠谓大颠。不用指东划西。

  周而不备
  〔水经注序引玄中记〕昔大禹记识山海。周而不备。〔按〕谭概谓俚俗言不周备曰周而不此为可笑。不知其所言、乃不备。别自有出。非述论语文也。

  四分五裂
  〔六韬奇兵篇〕四分五裂者。所以撃圆破方也。〔史记张仪传〕天下四分五裂。〔又邹阳传〕四分五裂之国。〔魏志司马朗传〕洛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北史周法尚传〕卒有不虞。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尾未知。

  四通八达
  〔子华子问党篇〕齐之为国也。其涂所出。四通八达。游士之所凑也。〔史记[丽+(都-者)]食其传〕陈留、天下之冲。四通八达之郊也。〔晋书慕容徳载记〕滑台四通八达。非帝王之居。又〔五灯会元〕入处眞实。向后自然七通八达。

  无边无碍
  〔起世经〕一切诸天。行时来去。无边无碍。无有迟疾。

  转湾抹角
  见〔秦简夫东堂老剧〕。

  转向
  〔荀子儒效篇〕纣卒易郷。注郷。读曰向。谓倒戈也。〔汉书李夫人传〕转郷歔欷不复言。郷亦读向。转面向里也。

  略
  〔左传隐五年〕公曰、吾将略地焉。注曰。略、总摄巡行之名。〔又昭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呉疆。注曰。略、行也。〔按〕今犹以偶一经行曰略。

  横截
  〔扬雉雍州收箴〕黒水西河。横截昆仑。邪指[门<昌]阖。画为雍垠。〔按〕俗人指说道路曰、横截过去。此其出处。

  绕出
  〔后汉书岑彭传〕至武阳。绕出延岑军后。〔按〕绕、读去声。谓盘旋其途。以超越之也。今亦有此言。

  傅近
  〔尔雅〕傅、歴也。郭注云。傅、近。〔仲长统昌言〕宦竖、傅近卧房之内。交错妇人之间。〔按〕今俗讹作附近。

  左近
  〔南史夷貊传〕自然洲、有树生火中。左近人剥皮绩布。即火浣布。

  四郷
  〔晏子春秋〕晏子独立墙阴。田子垣曰。何不求四郷之学士与坐乎。〔白虎通八风篇〕凉风至、而报地徳、化四郷。〔焦氏易林〕配合相迎。利之四郷。

  腹里
  〔元曲章〕延佑四年。御史台奏。腹里百姓。为饥荒流移江南等路。〔按〕腹里。犹云内地。今律、盘诘奸细条。有绿边关塞及腹里地面文。

  化外
  〔宋史太祖纪〕旧禁铜钱、无出化外。

  极乐世界
  〔柳宗元浄土院记〕佛言。西方过十万亿里。有世界曰极乐。〔白居易画西方帧记〕极乐世界者。以无八苦、四恶道、三毒、五浊业故也。

  土著
  〔史记大宛传〕其俗土著耕田。〔又西南夷传〕其俗或土著。或移徒。〔汉书西域传〕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唐书高窦传赞〕古着受姓受氏。以旌有功。是时人皆土著。故名宗望。〔按〕[日/一/黾]错贵粟疏。不地着。则离郷轻家。地着。犹云土著。

  土宜
  〔周礼土方氏〕辨土宜之法。〔左传文六年〕无使失其土宜。〔隋书仪礼志〕正会日。宜诏、劳诸郡上计。劳讫。付纸遣陈土宜。

  都[鄙-(都-者)]
  〔日知録〕宋时登科録。必书某县某郷某里人。改郷为都。改里为图。萧山县志曰、自元始。嘉定县志曰。不曰而曰图者。以毎里册籍首列一图。故名图。是也。今省作[鄙-(都-者)]谢少连作歙县志。乃曰。[鄙-(都-者)]音鄙。左传都鄙有章。即其立名之始。其说凿矣。〔按〕说文有[鄙-(都-者)]字。音与鄙同。解云。啬也。图省为[鄙-(都-者)]。亦不始于俗。李北海灵麾将军碑。好山水[鄙-(都-者)]。慕神仙事。已如此写。

  [彳+胡+斤][彳+同+(行-彳)]
  〔杨愼升庵外集〕今之巷道名为胡洞。或作衙[彳+同]。又作??。皆无据也。南齐书注。弄巷也。南方弄。北方曰??。弄之反切为??。盖方言耳。〔李贽疑耀〕世以[彳+胡+斤][彳+同+(行-彳)]为俗字。不知山海经已有之。食嚣鸟可以止[彳+同+(行-彳)]。注。治洞下也。又飞鱼食之已痔[彳+同+(行-彳)]。独[彳+胡+斤]字未经见。〔按〕[彳+同+(行-彳)]字已见说文。解云。通街也。李氏引山海经。而不及说文。何耶。[彳+胡+斤]字当依杨氏作。衙。说文衙衙行貌。宋玉九辨、道飞廉之衙衙。与跃韵叶得读吾音。盖衙[彳+同+(行-彳)]者。犹言行旅通街耳。〔日下旧闻〕[彳+胡+斤][彳+同+(行-彳)]二字。元人以入诗者。

  马头
  〔通鉴〕史宪诚据魏博。于黎阳筑。马头为渡河之势。注云。附岸筑土。植木夹之。以便兵马入船。谓之马头。〔按〕晋书地理志。武昌郡鄂县有新兴马头。似亦此制。

  瓮城
  〔五代史朱珍传〕率兵叩郸城门。已入瓮城。郸人从城上砾石投之。珍军皆死瓮城中。珍仅身免。〔按〕今仍谓城门口外蔽小郭曰瓮城。亦曰月城。

  十字街
  〔北史李谐传〕李庶亡后。见梦于其妻曰。我托刘氏为女。刘家在七帝坊十字街东南八穷巷是也。〔张佑苏小小歌〕长怨十字街。使郎心四散。

  十字港
  〔陆游诗〕上船初发十字港。放棹忽过三家村。

  冷巷
  〔白居易题新居〕冷巷闭门无客到。

  腰铺
  〔陈造诗〕腰铺人家紧闭门。

  悲田
  〔释典〕以供父母田为恩田。供佛为敬田。施贫穷为悲田。后世谓养济院曰悲田院。取此。

  陆种地
  〔晋书食货志〕毎有雨水。輙复横流。延及陆田。言者不思其故。因云此土不可陆种。〔按〕今人谓艺桑麻地为陆种地也。

  快捷方式
  〔唐书卢藏用传〕藏用始隐终南。有意当世。晩徇权利。司马承祯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佳处。承祯曰。以仆视之。仕宦之快捷方式耳。

  [足+叉]路
  〔方以智通雅〕山[止+支]曰岔。水[止+支]曰[シ+叉]。二音同。金陵有地名岔口。顺公引作[足+叉]路口。〔按〕[足+叉]字见景佑集韵。或亦借差字用之。韵会小补、引唐人诗。枯木岩前差路多。

  水口
  〔王逸楚诗注〕夏首。水口也。〔郭璞方言注〕[シ+内]。水口也。

  歩
  〔水经注〕[章+(攵/贡)]水径王歩。歩侧有城。葢齐王之渚歩也。〔述异记〕呉中有瓜歩、鱼歩、龟歩。湘中有灵妃歩。〔柳宗元铁炉歩志〕江之浒。凡可歩而上下者曰歩。〔靑箱杂记〕岭南谓水津为歩。有[(罪-非)/曾]歩、即渔者施[(罪-非)/曾]处。有船歩。即人渡船处。〔按〕俗谓问渡处曰埠头。据诸书当作歩字。而宋史皆从俗作埠。度宗纪有武阳埠。熊本传有铜佛埠。刘锜传有黄连埠。赵淮传有银树埠。宋以前未见用之。

  浜
  〔集韵〕沟纳舟者为浜。〔按〕潘之恒半塘小志。谓呉音以滨为邦。俗作浜字。不知浜自在庚韵中。广韵亦载。并因滨转也。

  汪
  〔左传〕周氏之汪。服虔注。停水曰汪。今俗言水之少而定曰一汪儿。〔集韵〕转作去声。亦训停水。今俗言饮水过多曰汪住。是也。

  羊沟
  〔太平御覧引庄子逸篇〕羊沟之[奚+隹]。〔中华古今注〕谓羊喜抵触垣墙。为沟以隔之。故曰羊沟也。〔七修类稿〕俗以暗者为阴沟。若灵光殿赋。元醴腾涌于阴沟、是也。则明者宜为阳沟。〔按〕此说亦通。然未见所出。三辅黄图。畏安御沟谓之杨沟。以植杨于其上也。宋之问有杨沟连凤阙句。今所呼。或又因绿此耶。

  土馒头
  〔东坡集载王梵志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土馒头。墓冢之[广<叟]辞也。〔范成大营寿藏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土[(撃-手)/土]
  〔后汉书〕问纡为勃海太守。免归。廉洁无资。当筑[(撃-手)/土]自给。〔[土+卑]苍〕形土而方曰[(撃-手)/土]。今之土砖也。〔急就章注〕[(撃-手)/土]者。抑泥土为之。令其坚激也。北方又有粪[(撃-手)/土]。南方又有炭[(撃-手)/土]。〔归田録〕丁度戏晁宗悫曰。启事更不奉答。当以粪[(撃-手)/土]一车为报。〔吾衍学古编〕凡篆□不可太圆。亦不可太方。只以炭[(撃-手)/土]范子为度。〔豹隐纪谈〕载数九谚云。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撃-手)/土]。

  白善
  〔本草注〕土以黄为正色。白为恶色。故白土名垩。后人讳之。呼为白善。〔按〕善又加土作[土+善]。其字已见广韵。

  [シ+旋]涡
  〔朱子答吕子约书〕苏黄门初不学佛。只因在[竹/均]州陷入此[シ+旋]涡中。崖岸 〔唐书郑羣传〕羣天性和乐。不为崖岸崭絶之行。

  峣崎
  〔朱子语録〕伏羲只是理会网罟等事。不曾有许多峣崎。〔按〕毛苌正月诗传。有崎岖峣[山+角]之语。此节用之。与言[足+尧]欹者别。

  [(幸+攵)/皿][厂<至]
  〔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幸+攵)/皿][厂<至]县。〔寰宇记〕山曲曰[(幸+攵)/皿]。水曲曰[厂<至]。〔按〕二字音若[车+舟]质。今以事费曲折者曰[(幸+攵)/皿][厂<至]。其字应如此写。

  凹凸
  〔神异经〕大荒石湖、千里无凹凸。〔名画记〕张僧[(谣-言)+系]画一乘寺壁。远望如凹凸。名凹凸花。俗呼其寺曰凹凸寺。〔丹铅録〕土洼曰凹。土高曰凸。古之象形字也。周伯温乃云凹当作[土+幼]。凸当作垤。俗作凹凸非是。反以古字为俗字矣。〔按〕凹字诗歌多作平声。为韵则叶入三爻。葢与[土+幼]实通用。然考唐韵凹。惟乌洽一音。至集韵始又音于交切。则乌洽其本音也。

  杭州风
  〔田汝成游覧志余]外方人嘲杭人曰杭州风。谚曰。杭州风。会撮空。好和歹。立一宗。又曰。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苏州[岂+犬]
  〔高徳基平江记事〕呉人自相呼为[岂+犬]子。又谓之苏州[岂+犬]。范成大答同参诗。我是苏州监本[岂+犬]。〔郑思肖[岂+犬]懒道人凝云小隐记〕[岂+犬]懒道人。苏人也。既[岂+犬]矣。又懒焉。苏人中眞苏人也。〔按〕今苏杭人相嘲。苏谓杭曰阿[岂+犬]。杭谓苏曰空头。据诸说。则旧言[岂+犬]者。苏人也。据田汝成说。则旧言空者。杭人也。不知何时互易。赵宦光说文长笺云。浙省方言曰阿带。谓愚[(章+(攵/贡))/心]貌。阿入声。带平声。一曰阿[岂+犬]。赵氏。苏人也。苏人之嫁[岂+犬]于浙。其自是时起欤。

  上说天堂。下说苏杭
  〔七修类稿〕引谚云云。〔邓林初入杭诗〕游遍江湖未到杭。不知人世有天堂。〔按〕刘□树萱録。员半千有庄在焦戴川。极风景之胜。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苏杭之谚。乃仿于此。
  文字不鲜明。  
  长安虽好。不是久恋之郷
  见〔李寿卿伍员吹箫剧。〕今言凉亭虽好。讹。

  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史记项羽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苏湖熟。天下足
  见〔郑虎臣呉都文粹〕。

  江阴莫动手。无锡莫开口
  〔明诗综〕江阴人拳勇。无锡人善歌。故常州语云云。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黔中谚。亦见〔明诗综〕。

  纵饶洗遍千江水
  〔容斋三笔〕衢州酒家壁。有题油污衣诗者。落句云。纵饶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按〕元人连环计杂剧。更洗遍为掬尽。更下句为难洗今朝满面羞。未审别有出否。

  十年江上无人问
  〔春渚纪闻〕范希文尝于江上见一渔父。问姓名。不对。留一诗云。十年江上无人问。两手今朝一度叉。〔按〕剧本十年窗下无人问。似即窜此。

  住场好。不如肚肠好。坟地好。不如心地好
  〔癸辛杂识〕倪文节与秀邸为邻。颇有侵越地界之争。尝为之语云云。

  未看山头土。先观屋下人
  〔七修类稿〕引谚云云。

  未归三尺土。难保百年身。已归三尺土。难保百年坟
  〔叶盛水东日记〕此不知何人语。要亦至理也。〔按〕高则诚琵琶纪已用之。盖是元以前语。

  千年田。八百主
  〔五灯会元〕灵树和尚语。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王直方诗话〕张嘉甫言。少见人诵此诗。不知谁作。后过毘陵。汪迪家。出所藏晋水部贺公手书。乃知此诗贺作。〔按〕贺为五代石晋人。兪文豹唾玉集作贺知章诗。七修类稿作宋贺仙翁诗。皆误。叶水心集。有留耕堂记云。余童稚时。已闻田野传诵。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葢其辞意质而劝戒深也。葛君资深取之。颜其所居之堂。又罗大经鹤林玉露采此语。着方寸地说。

  
  时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见〔梁元帝纂要〕。〔娄元礼田家杂占〕作一日之计在于寅。

  阳春布徳泽。万物生光辉
  〔文选长歌行〕。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蜀梼[木+兀]〕孟昶命学士题桃符板。以其辞非工。命笔自题云云。〔茅亭客话〕谓蜀太子元喆题桃符云。天垂余庆。地接长春。传说不同。

  白日莫闲过。靑春不再来
  唐〔林寛少年行〕。

  一日快活敌千年
  〔北史和士开传〕说武成帝云。

  过得一日过一日
  〔剣南集〕醉中信笔诗。过得一日过一日。人间万事不须忧。

  今日不知明日事
  〔宋李殿丞诗〕。又〔陆游诗〕渠曹定是别肺肠。今夕不为明日计。

  天无寒暑无时令。人不灾凉不世情
  〔范成大诗〕。

  一年三百六十日
  〔汉官志周太常谚〕一歳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施肩吾春游乐〕一年三百六十日。赏心那似春中物。又李白、杜牧、倶有百年三万六千日句。

  二十四气
  〔礼记月令疏〕汉时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汉末先雨水。后惊蛰。自刘[音+欠]作三统暦改也。三统暦三月节谷雨。淸明为中。而通卦验及今暦。以淸明为三月节。谷雨为三月中。其余皆同。

  四时八节
  〔随巣子〕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唐人以四字连用者。〔杜甫诗〕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李商隐诗〕四时当首夏。八节应条风。

  良辰美景
  〔谢灵运拟[业+(都-者)]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北齐书段[(萤-虫)/水]传〕良辰美景未尝虚乗。〔陈书孙[王+(汤-シ)]传〕毎良辰美景。宾僚并集。泛长江而置酒。

  花朝月夕
  〔旧唐书罗威传〕毎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马令南唐书昭惠周后传〕花朝月夕。无不伤懐。〔提要録〕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八月十五日为月夕。

  开春
  〔楚辞九章〕开春发歳兮。白日出之悠悠。〔纂要〕初春曰开春也。〔文选颜延之诗〕开冬眷物徂。李善注。开冬、犹开春、开秋。

  一场春梦
  〔侯鲭録〕东坡行歌田间。[食+(盖-艹)]妇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人呼此媪曰春梦婆。

  无计留春住
  〔欧阳修词〕春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按〕白居易先有无计留春得句。

  三冬二夏
  〔后汉书段[(ヒ/火)+页]传〕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按〕俚语约计歳时曰三个黄梅四个夏。犹此。

  无冬无夏
  〔诗陈风〕辞。又〔太玄经〕无冬无夏。祭之无度。

  肥冬痩年
  〔豹隐纪谈〕呉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痩年。互送节物。颜侍郎有诗述之。

  冬[火+共]
  〔叶梦得避暑録话〕唐人言冬[火+共]。是不了了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火+共]之言。

  小春
  〔初学记〕十月天时。和暖似春。故曰小春之月。〔范成大诗〕狂[风<(火/(火+火))]吹小春。〔杨万里诗〕小春活脱似春时。〔按〕尔雅十月为阳月。因又曰小阳春。

  正月
  〔杜佑通典〕秦始皇名政。讳之。故正月字从平声。〔按〕云麓漫钞。仁宗时。以御名同音。欲改正月为一月。有以本音政为言者。遂改还政音。然至今仍习从平声也。

  上瀚、中瀚、下瀚
  〔古今诗话〕俗以上瀚、中瀚、下瀚、代上旬、中旬、下旬。葢本唐制十日一休沐。故白居易诗。公假月三旬。韦应物诗。九日驰驱一日间也。〔按〕唐世休瀚事。频见载咏。唐书刘晏传。质明视事。至夜分止。虽休瀚不废。温庭[竹/均]有休瀚日谒所知诗。刘长卿亦有月晦逢休瀚句。汉时谓之休沐。制以五日。张安世传。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万石君传。建毎五日洗沐。归谒亲。是也。改沐为游。见于六朝宋鲍照诗。云休瀚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黄道日
  〔唐书暦志〕以冬至赤道日度及约余。依前求定差以减之。是为黄道日度。

  龙虎日
  〔月令广义〕正月巳。二月亥。三月午。四月子。五月未。六月丑。七月申。八月寅。九月酉。十月卯。十一月戌。十二月辰。为龙虎日。龙虎。厉神也。不宜于上、宜制下。〔按〕如其说。则世以凡月寅辰日为龙虎。非是。

  年忌
  〔灵枢经〕凡七歳。十六歳。二十五歳。三十四歳。四十三歳。五十二歳。六十一歳。是谓年忌。〔按〕此以七为始。而逓以九数乘之也。今俗以二九、三九相乘之歳。如十八。二十七。以至九十九八十一歳为暗九。谓有疾厄之虑。传之失其眞矣。

  月忌
  〔周密齐东野语〕俗以初五、十四、二十三、三日。为月忌。葢三日乃河图数之中宫五数耳。五为君象。故民庶不敢用。

  大月小月
  〔周髀算经〕置小月二十九日。置大月三十日。〔白虎通徳论〕月行或过或不及。日不可分。故月有大小。〔蔡[巛/邑]独断〕闰月补小月。〔刘熙释名〕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许愼说文〕覇。月始生生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按〕汉以前称月大小者。见此数条。六经史汉。但有其说。无其称也。今又谓大月曰大尽。小月曰小尽。此葢起自宋世。朱子语録。月之生时。大尽则初二。小尽则初三。竹坡老人诗话。顷歳朝廷多事。州县不颁暦。朱希眞作小尽行云。藤州三月作小尽。梧州三月作大尽。前此少见大小尽文。

  闲月忙月
  〔后汉书刘般传〕冬春闲月。不妨农事。〔唐书食货志〕门夫番上不至者。闲月督钱百七十。忙月二百。

  月半
  〔日知録〕今人谓十五为月半。古经已有之。仪礼月半不殷奠。礼祭义。朔月月半君巡牲。而亦有以上下弦为月半者。释名云。弦。月半之名也。望。月满之名也。弦曰半。以月礼言之。望曰半。以日数言之。

  月头
  〔花蕊夫人宫词〕月头支给买花銭。〔郭翼诗〕月头月尾雨阴阴。

  月尽头
  〔徐凝诗〕三月尽头云叶秀。小姑新着好衣裳。

  一个月
  〔王建寄韦处士诗〕一个月来山隔。不知茅屋若为居。

  日子
  〔文选〕陈琳檄呉将校部曲文、年月朔日子。注云子、发檄时也。〔隋书〕袁充上表云。歳月日子。还其诞圣之时。〔日知録〕汉人未有称夜半为子时者。古人文字。年月之下。必繋以朔之第几日某干支。故曰朔日子也。宋书礼志。年月朔日甲子。尚书令某甲下此。此古文移之式。陈琳檄文。但省一甲字耳。南史刘之[(辷-一)<(磷-火)]传。参较古本汉书。称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班固。而。今无上书年月日子。此亦可证今俗不知。但以子为日之语助矣。

  日中
  〔易〕日中为市。〔诗〕日之方中。〔书〕自朝至于日中昃。〔左传〕自日中以争。至于昏。〔史记项羽纪〕日中大破汉军。〔汉书五行志〕日中时食。从东北过半。〔按〕古未有十二时之目。纪昼大率用日。如质明。大[日+斤]。目[日+干]。哺时诸称。今皆不挂人口。惟日中则人人言之。

  一日鸡。二日狗
  〔北史魏收传〕引董勋答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丑。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按〕诸惟人日为古今所盛称。鸡日则吕居仁有避地逢鶏日句、其余未经人用。今语又増之曰。阳嘉为谷。九日为蚕。不见出处。

  夜半子时。鸡鸣丑时
  〔杜预左传注〕始分一日为十二时。其名目但曰夜半。曰鸡鸣。曰平旦。曰日出。曰食时。曰隅中。曰日中。曰日[日+失]。曰哺时。曰日入。曰黄昏。曰人定。未借及十二支也。今恒言犹或兼之。曰、夜半子时。鸡鸣丑时。日出卯时。日没酉时。黄昏戌时。人定亥时。略得古之遗。

  直月
  〔周礼贾师〕国之卖价。各率其属。而嗣掌其月。郑康成注。更相代直月。

  直日
  〔晋语〕史黯曰、臣敢烦当日。韦昭注。直日也。言不敢烦主之直日者以自白。〔汉书京房传〕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南史殷不害传〕与舎人[广<臾]肩吾日奏事。

  某年月日
  〔大戴礼〕戴周迎日辞。维某年某月上日。〔司马法仁本篇〕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史记廉蔺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撃筑。〔按〕后人传志稿中略具年月之辞。仿此。

  当年
  〔韩诗外传〕先生者。当年覇。后生者。三年而复。当读去声。〔唐方干诗〕庭梅曾试当年花同。

  开年
  〔[广<臾]信行雨山铭〕开年寒尽。正月游春。〔卢思道诗〕开年简时日。上辛称天吉。

  穷年累世
  〔荀子荣辱篇〕人欲余财蓄积之富。而穷年累世不知足。

  连年累歳
  〔古乐府〕妇病连年累歳。传呼丈人前一言。

  积年累月
  〔颜子家训后娶篇〕夫妇之义。晓夕移之。积年累月。安有孝子。

  一年一度
  〔范成大田园杂兴〕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邱。〔五灯会元〕天衣懐举一年一度春语。

  年头月尾
  〔唐书杨[王+(汤-シ)]传〕有司帖试明经。不质大义。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奏请帖平文以存家学。〔林光朝诗〕年头月尾无一事。咄咄痴顽不识字。

  即日
  〔史记项羽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汉书霍光传〕即日承皇太后诏。〔呉志太史慈传〕吏然慈言。即日倶去。〔[(衵-日)+者]遂良帖〕即日须髪尽白。〔按〕即日犹当日。而日之相近。或亦以即言之。如〔陆游诗〕、知汝即日归。明当遣舟迎。

  [口/力]日
  〔杨升庵外集〕俗谓异日为[口/力]日。音命令之令。然其字说文玉篇无有也。只当作令日。战国策、赵燕拜武灵王胡服之赐。曰、敬循衣服。以待令日。即异日也。〔按〕国策注。令训为善。谓择善日衣之。升庵说似传会。列子周穆王篇、有别日升昆仑邱语。[口/力]、或为别字之省。

  外后日
  〔老学庵笔记〕后三日为外后日。意其俗语耳。偶读唐逸史裴老传。乃有此语。裴、大暦中人也。〔按〕今又谓之大后日。

  后五日
  〔史记留侯世家〕[土+巳]上父曰。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复怒曰。后何也。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又扁鹊传〕入朝见齐桓侯曰。君有疾。在[月+奏]理。后五日复见。曰。有疾在血脉。后五日复见。曰。有疾在肠胃。后五日复见。望而退走。曰。今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后五日。桓侯体病。坠死。〔按〕两传云后五日。皆的定是五日也。今俗因其文。凡言后日。率以五字缀之。宋刘一止诗。更看后五日。放过前一着。已如今俗所缀。

  日计不足。歳计有余
  见〔文子精诚篇〕。又〔管子治国篇〕农者月不足。而歳有余者也。〔庄子庚桑楚篇〕。吾日计之而不足。歳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人乎。〔汉书章帝诏〕安静之吏。悃[(忖-寸)+(幅-巾)]无华。月计不足。歳计有余。

  三日三夜
  〔史记孟子荀卿传〕淳于[髟/几]见梁惠王。壹语连三日三夜倦。〔按〕谚云、三日三夜说不了。本此。

  不日不月
  〔诗〕君子于役。不日不月。笺云。行役反无日月。〔管子白心篇〕不日不月。而事以从。注云。不计日月。〔按〕流俗所谓没日没月。即斯言也。

  何以过日
  〔南史陈后主纪〕监者言、叔宝耽醉。罕有醒时。隋文帝使节其酒。既而曰。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

  朝不谋夕
  〔左传昭元年〕赵孟曰。吾侪偷食。朝不谋夕。〔又僖七年。襄十六年。三十一年〕倶曰。朝不及夕。〔国语〕王闻鬪子文之朝不及夕也。毎朝。设脯[米+(嗅-口)]以羞之。〔晋书李密陈情表〕人名危浅。朝不虑夕。〔按〕传灯録云。早起不审夜。俚语云。朝不保暮。皆因之小变。

  朝暮人
  〔史记晋世家〕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汉书杨恽传〕太仆定有死罪数事。朝暮人也。师古注。言不得久活也。

  朝三暮四
  〔列子黄帝篇〕狙公诳曰。与若[(花-化)/予]。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庄子齐物论〕同。

  日暮途远
  〔史记〕伍子胥曰。吾日暮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尉缭子〕亦有此语。〔按〕今语小变。曰。日暮途远。

  犁明
  〔史记吕后纪注〕徐广曰。犁犹此也。绪言犁明者。将明之时。

  侵早
  〔杜甫赠崔评事诗〕天子朝侵早。〔贾岛新居诗〕门尝侵早开。〔王建宫词〕为报诸王。侵早入。隔门催送打球名。〔按〕侵早。即凌晨之谓。作淸早者非。

  黄昏人定
  黄昏。始见〔楚辞〕人定。见〔后汉书来饮、耿[合/廾]两传〕。〔古焦仲卿妻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三更半夜
  〔宋史赵昌言传〕陈象舆、董俨、皆昌言同年。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按〕后汉彭宠传。甄丰旦夕入谋议。时人语曰。夜半客。甄长伯。陈后山谈丛、[(刀-ノ)<一]学士约。喜交结。请谒常至夜半。号[(刀-ノ)<一]半夜。事皆相类。今厌人宵聒不休。亦往往以此号之。

  五更转
  〔古乐府〕有伏知道、从军五更转。自一更至五更。各五言四句。隋炀帝效之。作龙舟五更转。见〔文中子〕。今小曲有所谓闹五更者。仿此。

  半更
  见〔史记滑稽传〕。〔孟浩诗〕瑞雪初盈寸。闲宵始半更。用之。

  登时
  〔魏志管辂传注〕注易之急。急于水火。水火之难。登时之验。易之淸浊。延于万代。〔北史祖[王+廷]传〕夜忽鼓噪喧天。贼众大惊。登时散走。〔旧唐书张柬之传〕姚崇言柬之沈厚有谋。能断大事。则天登时召见。〔王子年拾遗记〕使者令猛兽发声。帝登时颠蹶。掩耳震动。〔抱朴子自序篇〕或赍酒肴候洪者。虽非俦匹不拒。后有以答之。亦不登时也。〔按〕盐铁论、登得前利。不念后咎。焦仲卿妻诗、即相许和。所云登者。盖即登时之谓。

  当时
  当、去声。〔十洲记〕不死草。形如菰苗。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

  见在
  见、音现。〔周礼御史〕凡数。从政。注云。其见在空缺者。〔又藁人注〕弓弩矢箙弃亡者。除之。计今见在者。又〔职丧疏〕今存者。据仪礼之内、见在者而言。〔汉书外戚传〕武即书对。儿见在。未死。〔三国志魏延传〕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论衡正说篇〕尚书灭絶于秦。其见在者二十九篇。

  目前
  〔列子杨朱篇〕目前之事。或存或发。千不识一。〔呉志陆[王+冒]传〕为赴目前之急。除心腹之患。又即目。见〔元典章〕。亦犹云目前。

  尔来
  见〔蜀志〕诸葛亮出师表。

  如今
  出〔诗[木+大]杜笺〕。又〔论语〕而今而后。而如二字通。

  上头
  〔元史泰定帝纪〕遵守正道行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安业。〔元典章〕至元二十八年旨。官人毎一路过去上头。百姓毎生受。又延佑四年奏。百姓为饥荒上头。流移江南等路。〔按〕上头、乃指谓其时之辞。

  当初
  〔水经[シ+寇]水注〕安喜城下有积木交横。葢当初山水[シ+奔]荡。漂积于斯。〔按〕琵琶记。有早知今日悔当初句。

  古老
  〔书无逸传〕小人之子。轻侮其父母曰。古老之人。无所闻知。〔按〕此古老二字平下。崔融请封中岳表。宣太平之风化。听古老之讴谣。李白游九华山记。不经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记。乃谓古先之耆老。今俚俗所言。如云古老钱。古老屏风。大抵皆祖书传。

  长远
  〔晋书明帝纪〕若如今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不今不古
  〔扬子法言〕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周而复始
  见〔京房易传〕。又〔汉书郊祀歌〕阴阳五行。周而复始。〔韩诗外传〕周则复始。穷则反本。

  没了期
  〔五代史补〕钱镠封呉越王。工役大兴。或夜书府门曰。没了期。没了期。修城纔罢又冬衣。嗟怨顿息。

  生生世世
  〔南史王敬则传〕顺帝泣而弹指。惟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绿。

  人生一世
  〔史记晋世家〕重耳谓齐女曰。人生一世。必死于此。〔淮南王传〕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汉书班[女+(捷-手)]伃传〕惟人生兮一世。忽一家兮若浮。〔后汉书张覇传〕人生一世。但当敬畏于人。

  寸阴自惜
  〔司马法〕不宾咫尺玉。而爱寸阴旬。〔晋书陶侃传〕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身+(沈-シ)][(忖-寸)+呉]少年
  〔金史五行志〕兴定童謡曰。靑山转。转山靑。[身+(沈-シ)]误尽。少年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文选长歌行〕。

  三歳至老
  〔王文禄沂阳子〕引谚云。

  千载一遇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邯郸淳答赠诗〕圣主受命。千载一遇。又〔晋书慕容云载记〕机运难邀。千载一时。公焉得辞也。〔刘峻广絶交论〕斯贤达之素交。歴万古而一遇。

  年纪
  始见〔后汉书光武帝纪〕。又〔三国志魏武纪注〕建元去官之后。年纪尚小。〔张温传〕温年纪尚小。鎭重尚浅。〔晋书鲁褒传〕不计优劣。不论年纪。

  年几歳
  〔日知録〕古人但云年几何。自太史公始变之。秦始皇本纪曰。年十三歳。

  实年
  〔白居易照镜诗〕岂复更藏年。实年君不信。〔按〕今公家册籍。书年必加用实字。盖在唐已然也。

  诞辰
  〔黄溥言闲中古今録〕世称生辰曰诞辰、曰华诞。此因诗诞生后稷而云然。殊不知诞者。发语辞也。以称生辰。似无意义。

  初度
  〔离騒经〕皇覧揆予初度。二字始见。

  秩
  〔礼记王制〕九十有秩。注。秩、常也。有常[食+善]也。〔按〕今凡七十、八十、通谓之秩。非矣。然白居易诗云。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又云。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自注。俗谓七十以上为开第八秩。盖以十年为一秩。自唐已然。而七秩则开、而六十一歳。八秩开而七十一歳也。

  春牛图
  〔李[シ+(倍-イ)]刊误〕月令。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晩。此其遗也。凡立春在十二月望。策牛人在前。示其农早也。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则策牛人当中。示其中也。在正月望。策牛人在后。示其晩也。卢肇有题春牛[片+旁]子诗。〔王应麟困学纪闻〕土牛之法。以歳之干色为首。支色为身纳音色为腹。以立春日干色为角、耳、尾。支色为胫。纳音色为蹄。景佑元年、以土牛经四篇颁天下。丁度为序。〔元典章〕至元二十四年[答+リ]付。阴阳克择。依春牛经式。造作土牛芒神色相施行。其芒神貌像、服色、装束、及鞭縻等。亦就年日干支。为其施设。

  春书
  〔酉阳杂俎〕北朝妇人。常以立春进春书。

  春联
  〔簪云楼杂说〕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悉加春联一副。帝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按〕观蜀孟昶题桃符板事。及宋赵庚夫歳除即事诗。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即今之春联。乃源本于桃符板。其无板而以纸代之。别立春联之名。或昉在明初耳。

  分歳
  〔风土记〕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颁而散。谓之分歳。〔陈善杭州志〕古有守歳之宴。言为达曙饮也。今至夜分而止。故谓之分歳。〔范成大分歳词〕礼成祭彻夜未央。饮福之余即分歳。〔陈造诗〕椒酒须分歳。江梅巧借春。

  尝新
  〔礼月令〕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

  献时新
  〔隋书〕许善心母范氏。有高节。高祖勅尚食。毎献时新。常遣分赐。

  趋时
  〔易繋辞〕变通者。趋时者也。〔史记货殖传〕白圭趋时。

  叙寒温
  〔晋书〕王献之与徽之、操之、倶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世说〕谢混与王齐、王睹、叙寒温。数语毕。还与羊孚谈赏。王方悟其奇。乃合共语。〔江总诗〕无人妨语黙。何处叙寒温。〔杜甫诗〕虚名但蒙寒温问。泛爱不救沟壑辱。又寒暄、即犹寒温。〔五代史孙晟传〕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辨锋生。

  温暾
  〔辍耕録〕南人方言曰温暾者。言怀暖也。〔王建宫词〕新晴草色暖温暾。〔白居易诗〕池水暖温暾。〔元[禾+眞]诗〕宁受寒切裂。不爱阳温暾。〔按〕温暾与温[日/难]、温[麻/香]、义同。音亦相近。说文□字下云。读若水温[日/难]。[日/难]、乃昆切。李商隐诗。疑穿花逶[(辺-刀)<(施-方)]。渐近火温[麻/香]。皮日休咏金[シ+鸡][シ+束+鸟]。亦用温[麻/香]二字。[麻/香]、奴敦切。俗又作温呑。吕居仁轩渠録。有营妇托学究写书寄夫云。天色汪嚢。不要吃温呑蠖托底物事。
  
  火热
  〔贯休长安道句〕黄尘雾合。车马火热。

  及热
  〔南史〕王敬则曰。事须及热。

  趋炎附热
  〔宋史李垂传〕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偷寒送暖
  见〔白仁甫墙头马上曲〕。

  连底冻
  〔厚徳録〕应山二连。伯氏君锡。为人淸修孤洁。人号为连底淸。仲氏元礼。加以骏肃。人号为连底冻。罗[业+(都-者)]有蜀河连底冻无声句。

  冷处着把
  〔五灯会元〕[シ+(阡-千)+力]潭文准曰。告诸禅徳。也好冷处着把火。

  冰炭不同器
  〔盐铁论〕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按〕元人曲屡用此语。皆作不同[缶+卢]。非。

  一日脱膊。三日龌龊
  见〔陆冰呉下田家志。娄氏五行杂占〕。十二月谓之大禁月。忽有一日稍暖。即为大寒之候。故谚云云。

  早起三朝当一工
  〔宋楼钥诗〕。

  在家常起早
  〔杜甫诗〕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

  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
  〔传灯録〕丹霞来古寺经宿。明旦粥熟。行者盛一[缶+本]与师。又盛一碗自吃。殊不愿丹霞。丹霞即自盛吃。行者曰。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

  日长如小年
  〔唐庚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欢娯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张茂先情诗〕居欢[(忖-寸)+(喝-口)]夜促。在[戚/心]怨宵长。即二语所本。又〔易林〕独宿憎夜。又寂寞恨更长之意。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见〔高则诚琵琶记、白仁甫梧桐雨剧〕。

  百年难遇歳朝春
  见〔鹿门老人纪歴撮要〕、〔陆浚源藜床渖余〕。

  春寒多雨水
  见〔呉下田家志〕。

  春无三日晴
  〔五灯会元〕佛日、智才举此语。

  正月三白。田公笑吓吓
  见〔朝野佥载〕。

  正月逢三亥。湖田变成海
  〔周密浩然斋视听钞〕引呉谚。

  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
  〔明诗综〕花朝日晴。则百果多实。呉中谚云云。〔月令广义〕四月十四。得东南风吉。十六黄昏时日月对照。主夏秋旱。月上迟有白色。主大水。谚云。有利无利。只看四月十四。有谷无谷。只看四月十六。二说不同。

  淸明断雪。谷雨断霜
  见〔呉下田家志〕。

  淸明嫁九娘。一去不还郷
  〔田汝成游览志余〕书此贴楹间。则夏月无靑虫扑灯之扰。

  三月无三卯。田家米不饱
  见〔周益公日记〕。

  三月三日晴。桑上挂银瓶
  〔纪歴撮要〕及〔杨升庵集〕引古谚云云。〔玉芝堂谈荟〕述有下二句云。三月三日雨。桑叶无人取。

  立夏不下。田家莫耙。小满芒种莫管
  〔月令广义〕立夏小满皆欲雨。故云。

  四月八。冻杀鸭
  〔明诗综〕引黔中谚。又〔广信府志〕载田家谚。四月八日晴。鱼儿上高坪。〔纪歴撮要〕载农谚。小麦不怕神共鬼。但怕四月八夜雨。

  黄梅寒。井底干
  见〔月令广义〕。又〔谈荟〕载四月占。日暖夜寒。东海也谈荟〕

  未吃端午粽。布袄未可送
  〔剑南诗集〕五月十日晓寒诗。弊袴久当脱。短褐竟未送。自注。呉中谚云云。俗谓典质曰送也。〔呉下田家志〕作寒衣未可送。

  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除
  见〔呉自牧梦梁録〕〔按〕太平广记。张仁宝年少而逝。端午日。其父闻叩门声。于门罅伺之。见其于门上题五月五日天中节。题未毕。其父开门。即失所在。据此。则此风自唐有之。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涌幢小品〕俗语云云。验之殊不然。及阅感精符云。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戌遇一冬晴。乃知俗说之讹。

  六月三日雨一阵。上画耘田下画困
  见〔月令广义〕〔按〕俚俗谓眠为困。或书作[目+困]。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明诗综〕引呉中谚。

  长江无六月
  〔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举此语。

  夏旱修仓。秋旱离郷
  〔陈后山谈丛〕浙西地下多水。故春夏厌雨。惟秋则畏旱。故谚云云。

  朝立秋。暮[风+叟]。暮立秋。热到头
  见〔呉下田家志〕。

  处暑雨不通。白露枉相逢
  见〔纪歴撮要〕。

  八月初一雁门开。懒妇催将刀尺裁
  见〔呉下田家志〕。

  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
  〔谈荟〕〔月令广义〕皆载此谚。又云。社了分。米谷如锦[土+敦]。分了社。米谷如苔鲊。社了分。米谷不出村。分了社。米谷偏天下。

  云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月令广义〕言其相应也。又〔纪歴撮要〕风吹上元灯。雨打寒食坟。

  九月九。生衣出抖[(打-丁)+娄]
  见〔呉下田家志〕。又〔明诗综〕载黔中谚。九月重阳。移火进房。

  九月十三晴。钉靴挂断绳
  见〔冯梦祯快雪堂日记〕。

  十月无工。只有梳头吃饭工
  〔呉下田家志〕言日短事忽遽也。

  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畏养。冬至后。米价落。贫儿转消索。
  见〔纪歴撮要〕。

  冬至前后。泻水不走
  见〔呉下田家志〕。

  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火+共][火+共]
  〔谈荟〕载立春残年占云云。〔月令广义〕作两春夹一冬。牛阑九个空。

  除夜犬不吠。新年无疫疠
  呉中谚。见〔明诗综〕。

  逢庚则变。遇甲方晴
  〔范石湖集〕大雨纪事诗。或云逢庚变。或云换甲始。用此谚。〔月令广义〕或谓谚乃云逢庚只变。遇甲变晴。葢单日逢庚则变。遇甲双日方晴。

  歳在申酉。乞浆得酒。歳在辰巳。鬻妻卖子
  〔袁子正书〕语云云。

  数九
  〔歳时记〕俗用冬至次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多作九九词。又云。九尽寒尽。伏尽热尽。〔唐薛能诗〕九九已从南至尽。[(花-化)/千][(花-化)/千]应傍北篱生。〔宋韩琦和崔谏议诗〕五九寒须伴腊梅。〔元杨允孚[シ+栾]京杂咏〕试数窗雨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彳+扁]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自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月+因]脂涂一圏。八十一圏既足。变作杏花。则暖回矣。〔按〕此皆谓自冬至数之也。而陆泳呉下田家志、周遵道豹隐纪谈、数九谚。并有二首。一从冬至。一从夏至。杨愼丹铅録。王世贞委宛余编。冯应京月令广义。田汝成游览志余。所载倶然。今俗亦两歌之。其自夏至数云。一九二九。扇子弗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密汁。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一作争向露天宿。五九四十五。头载楸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葢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灯炭[(撃-手)/土]。其自冬至数云。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檐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鹭缩。一作方纔冻得熟。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戸。一作穷汉街头舞。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一作树头靑渍渍。七九六十三。布衲两头摊。一作破衲足头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一作口中[口+四]暖气。九九八十一。犂耙一齐出。一作三句云。穷汉受罪毕。纔要伸脚睡。蚊虫[(狆-中)+葛]蚤出。

  
  伦常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
  王[虫+蜀]语。见〔史记田单传〕。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后汉书韦彪传〕引孔子语云云。注曰。此孝经纬之文也。

  世乱识忠臣
  见〔唐书崔圆传。五代史死节传〕。〔按〕老子上篇。国家昏乱有忠臣。为此语所本。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
  〔小学〕罗仲素论瞽[目+叟]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云、只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
    
  至亲莫如父子
  〔汉书高帝纪〕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北史宇文护传〕天下至亲。不过兄弟。〔袁釆世范〕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
    
  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管子大匡篇〕鲍叔曰。先人有言云云。〔左传僖七年〕子文亦曰。古人有言。知臣莫若君。〔晋语〕祁奚曰。人有言。择臣莫若君。择子莫若父。〔战国策〕赵武灵王谓周绍曰。选子莫若父。谕臣莫若君。
    
  有是父、斯有是子
  〔孔丛子居卫篇〕子思曰。有此父斯有此子。道之常也。〔扬子法言〕石旧、石建、父子之美也。无是父、无是子、无是子、无是父。又〔史记酷吏传〕天子谓张汤母曰。非此母、不生此子。〔晋书〕范逵谓陶侃母曰。非是母、不生是子。
    
  教子以义方
  〔左传隐三年〕石[石+昔]曰。爱子。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冯道赠窦禹钧诗〕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禔B
    
  淸白遗子孙
  〔后汉书杨震传〕子孙蔬食歩行。或令开产业。震曰。使后世称为淸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隋书〕房彦谦谓其子曰。人皆以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淸白。〔南史〕梁徐勉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淸白。
    
  子承父业
  〔传灯録〕利山和尚、举扬此语。

  养子方知父慈
  〔又〕洞山价、举扬此语。

  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
  〔东坡居士集〕贺子由生第四孙诗。〔戴表元集〕寿陈子猷太傅十诗。以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为韵。
    
  家凭长子。国凭大臣
  见元〔王仲文救孝子剧〕。

  养儿备老
  〔元[禾+眞]诗〕养儿将备老。〔高明琵琶记〕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娘惜细儿
  〔袁文瓮[片+(戸/甫)]闲评〕世有娘惜细儿之语。陟帖之诗云。母曰、予季行役。季。少子也。母以少子行役。其心眷眷然而形之语言如此。此正所谓娘惜细儿者。不独今人为然。〔按〕袁氏浙东[菫+(都-者)]人。今此语仍行浙东。其事情则国策赵威后曾明言之。

  鼻祖
  〔扬雄反騒〕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方言〕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注曰。鼻祖、皆始之别名也。〔许旌阳服气书〕人受胎于父母。其始成鼻。画家画人。亦从鼻始。故鼻云祖。又〔说文〕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义父
  〔洛阳伽蓝记〕隐士赵勉。云是晋武时人。正光初来京师。汝南王闻而异之。拜为义父。〔谢肇[シ+制]文海披沙〕项羽尊怀王为义帝。犹假帝也。唐人谓雁髻曰义髻。弹筝假甲曰义甲。皆以外置而合宜者。故今人谓假父曰义父。假子曰义子、义女。〔按〕唐书王世充传。请事[イ+同]母刘太后为假子。李锜传。番落健儿。禀给十万。使号锜为假父。假父假子之称。又见于此。若史迁吕不韦传所云假父。乃与后世义父不同。
    
  公婆
  〔明孝慈録〕舅姑即公婆。〔按〕公婆之称。古有之也。汉书贾谊策。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古为焦仲卿妻诗。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乃谓舅为公也。晋乐府。后来新妇今为婆。干宝搜神记。李信妻走告姑曰。阿婆。儿夜来不知何故变相。乃谓姑为婆也。
    
  再生父母
  〔元史〕乌古孙泽。初知兴化军。继改军为路。授泽行总管府事。民候迎道左曰。是曩昔再生父母也。
    
  显考妣
  〔邱浚家礼仪节〕家礼旧本。于高曾祖考妣上。倶加皇字。今本改作故字。似俗。不若用显字。盖皇与显。其义相符。〔潘昂霄金石例〕古人书皇祖、皇考。韩魏公易以显字。〔元典章〕大徳四年。江西省咨。萍郷县侯震翁告朱惠孙。墓庵内供伊母魂牌。刊写皇妣字様。儒学提举司、于礼记内、披究得、皇妣二字。经典该载。不曾奉到上司明文。合与不合回避。已追牌座。当官烧毁。今后[彳+扁]行禁止。〔按〕当时但禁用皇字。其改作某字。未着明文。今通行书显考妣。盖先经易于韩魏公之言、实也。
    
  府君
  府君本汉太守之称。〔后汉书〕广陵太守陈登。患胸中烦懑。华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三国志〕孙策进军豫章。华[音+欠]为太守。葛巾迎策。策曰。府君年徳名望。远近所归。近世疏状谱牒。乃以称其祖考。考〔司马温公书仪〕慰状格式。先某位奄弃荣养。自注云。无官。改先某位为先府君。〔朱子家礼〕祠堂章、自注云、无官者。以生时行第称号。加于府君之上。〔又语録〕无爵而曰府君、夫人。汉人碑已有。只是尊神之辞。府君如官府之君。今人亦谓父曰家府君。〔姚翼家规通俗编〕蓬窗类记言。无官者称府君。盖袭古式。而不知本朝有禁。然禁无可考。而尝于载籍中。见湛甘泉告祖文。称曾祖处士府君。此公非不知礼、不考典故者。邱文庄乃本朝达礼之士。其辑家礼。亦称处士府君。恐蓬窗所记误也。诗先祖是皇。注皇、君也。而庆源辅氏曰。君即府君之谓。即府君乃人子尊祖考之辞。非以爵称也明矣。
    
  太君
  〔宋史职官志〕凡升朝官以上。遇恩。母封县太君。妻封县君。更上则郡太君、郡君。〔司马温公书仪〕母亡云先太夫人、先太君。无封邑者。止云先夫人。
    
  孤哀子
  〔开元礼〕虞祭祝文。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祖父称孤孙。祖母称哀孙。大小祥祭如之。〔朱子家礼〕父母倶亡。即称孤哀子。又曰。凡礼中所言孤子。如当室及不纯釆之类。皆谓已孤之子。非所自称也。而郑氏礼注。亦云三十以下。无父称孤。明三十以上。不得为孤也。今欲行古礼。父母丧倶宜称哀子。然世俗相承已久。恐难卒变。〔语类〕或问世间孤哀之称如何。曰。温公因今俗以为父母。不欲混也。从之亦无害。陈子昴为其父墓志。自称孤子。李华祭萧颍士文。已有父丧。亦自称孤子。
    
  承重孙
  〔仪礼丧服传〕为父后者。则为出母无服。疏云。谓父殁。适子承重。不合为出母服。承重二字见此。〔通典〕有晋[广<臾]纯等适孙为祖承重谈。〔按〕晋书礼志云。陈留王奉魏氏。所承者重。不得服其私亲。五代史晋家人传论。亦云。为人后者、所承重。则承重之言。不独専于祖孙。
    
  孝子
  〔礼杂记〕祭承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刘熙释名〕祭曰卒哭。止孝子无时之哭也。期而小祥。孝子除首[纟+至]也。又期而大祥。孝子除练服也。间月而禅。孝子之意澹然衰也。皆因祭以称之。今概谓居丧者曰孝子。服曰戴孝。不典也。而其俗自晋宋来皆然。〔晋书王绥传〕父为殷桓所捕。未测存亡。绥居处饮食。毎事贬降。时人谓为试守孝子。〔宋书明恭王皇后传〕废帝欲加酖害。左右止之曰。若行此事。官家便作孝子。〔南史周盘龙传〕不为世子。便为孝子。孝子则门加素垩。世子则门施丹赭。〔梁邵陵王纶传〕道逢丧车。夺孝子服而着之。〔呉明彻传〕葬日。有乘白马者经坟。此是最小孝子大贵之征。〔北史崔[イ+(鹿/(烋-休))]传〕崔子约居丧哀毁。人云崔九作孝。风吹即倒。〔王叡传〕叡之葬也。假姻亲义旧。衰[纟+至]缟冠。送丧者千余人。时人谓之义孝。
    
  孝子顺孙
  〔汉书黄覇传〕百姓郷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后汉书百官志注〕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皆扁表其门。〔按〕孝顺二字。始见楚语。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
    
  公子王孙
  〔战国策〕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此四字连见故籍者。〔史记货殖传〕宛孔氏有游间公子之名。师古曰。公子者。王侯贵人之子。言其举动性行有似之。若今言郎矣。〔汉书韩信传〕哀王孙而进食。苏林曰。王孙言如公子也。〔文海披沙〕秦汉人相呼。率有此美称。如蔡中郎谓王粲为王孙。隽不疑谓暴胜之为公子。盖亦口头虚语耳。
    
  儿子
  〔史记齐悼惠世家〕儿子畜之。〔张释之传〕教儿子不谨。〔汉书高帝纪〕郷者夫人儿子皆以君。〔魏志王昶传〕书戒兄子及子曰。郭伯益宏旷不足。轻贵有余。不愿儿子为之。徐伟长不治名高。惟道是务。愿儿子师之。刘公干性行不均。少所拘忌。不愿儿子慕之。任孝先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愿儿子遵之。〔晋书桓元传〕殷仲堪当怀成败之计。为儿子作虑。〔刘□载记〕崔岳曰。吾既无兄弟之累。身又薄[示+古]。未有儿子。
  文字不鲜明。「曜」のようにも见える。  
  子息
  〔战国策〕孝臣贱息舒祺最少。〔尸子注〕息。小儿也。东观记。有此我子息之语。
    
  孩子
  〔墨子明鬼篇〕殷纣贼诛孩子。〔论衡本性篇〕纣为孩子之时、微子睹其不善之性。〔焦氏易林〕孩子含饵。为利所悦。
    
  [山/思]子
  〔水经注〕变童丱女。弱年[山/思]子。〔方言〕[山/思]者。子也。湘[シ+元]之间。凡言是子者。谓之[山/思]子。〔按〕[山/思]、音如宰。俚俗以为骂语。其实非骂语也。
    
  [口<子]
  〔顾况哀[口<子]诗〕郎罢别[口<子]。[口<子]别郎罢。〔按〕[门<虫]中方言。以父为郎罢。子为[口<子]也。集韵。[口<子]音蹇。今俗亦以[口<子]子为骂语。
    
  豚儿犬子
  〔史记司马相如传〕少学撃剣。其亲名之曰犬子。〔三国志注〕曹公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夫耳。是豚儿、犬子。乃轻贱之辞也。〔留靑日札〕别为一说云。越语。范蠡欲国民众多。凡国人生丈夫子。与酒三壶。犬一。生女子。与酒一壶。豚一。所谓豚犬。盖幼幼之事。殊亦有据。
    
  末代孙
  〔大戴礼少间篇〕禹崩十七世。乃有末孙桀。武丁后九世。乃有末孙纣。皆不率先王明徳而亡。〔岳珂[木+呈]史〕韩[イ+(广<(托-言))]冑既逐赵忠定。太学生敖陶孙题诗三元楼壁曰。九原若遇韩忠献。休说渠家末代孙。
    
  遗腹子
  〔淮南子说林训〕遗腹子不思其父。无貌于心也。〔史记赵世家〕赵朔妻有遗腹。走匿公宫。〔李广传〕李当戸有遗腹子名陵。〔后汉书郑康成传〕康成子益恩。赴黄巾之难。有遗腹子名小同。以下史。言遗腹子颇多。又遗腹女。见〔后汉书刘平传〕。
    
  侄男
  〔颜眞卿序颜元孙干禄字书〕第十三侄男眞卿书。〔柳宗元祭六伯父文〕亦自称侄男。〔按〕侄本姑谓兄弟之女之称。释名。侄、迭也。共行事夫。更迭进御也。尔雅。丧服经。左传。虽亦借称兄弟之子。并是对姑之辞。通典。雷次宗曰。谓吾姑者。吾谓之侄。此名特从姑发。以女子有行。事伯叔。故特制侄名。而字偏从女。如舅与从母。为亲不异。而言谓我舅者。我谓之甥。亦特自舅而制也。名发于舅。字亦从男。故侄字有女。明不及伯叔。甥字有男。见不及从母。是以周服篇无侄字。小功篇无甥名也。对伯叔而称侄。颜之推谓自晋世始之。晋书王湛传。王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是也。唐人嫌其混于女子。而加男而明之。虽出名流。未免杜撰之目。
    
  弟男子侄
  〔元典章〕有新附军人。弟男子侄。结连恶少为害。四字始见。
    
  三男两女
  〔后汉书方术传〕三男两女。孙息盈前。何为坐自殚竭。〔按〕三两是约举之辞。时语可验。
    
  大男小女
  〔草木子〕戴吕思诚寄内诗。少米无柴休懊恼。大男小女好看成。〔按〕小男小女。见管子海王篇注。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
  〔五灯会元〕杨次公杰。判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须婚。恩女大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寄天衣怀。怀称善。
    
  相女配夫
  见〔王实甫西厢剧〕。

  儿女债
  〔琵琶记〕愿相公早毕儿女之债。

  倒箱女
  〔庄绰鶏肋篇〕江浙人生女多者。毕嫁。作倒箱会。

  女生外向
  〔白虎通〕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按〕孟子疏、引作女生内向。男生外向。似讹。
    
  盗不过五女之门
  〔后汉书陈蕃传〕引谚云云。

  抱不哭的孩儿
  〔程子遗书〕不哭的孩儿。谁抱不得。

  他年为老娘。倒[纟+朋]孩儿
  〔张师正倦游録〕苗振将试馆职。晏相曰。宜稍温习。振曰。岂有三十年为老娘。倒[纟+朋]孩儿者乎。既试、不中选。晏笑曰。苗君竟倒[纟+朋]孩儿矣。〔按〕今谚有云。多年老娘。错翳脐带。即此语耳。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颜子家训教子篇〕俗谚云云。诚哉斯言。〔按〕谓端其始也。今谚云。三朝息妇。月里孩儿。同此。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愼子〕不聪不明不能王。不瞽不聋不能公。〔释名〕充耳所以止め听。故里语曰。不[(病-丙)<音]不聋。不成姑公。〔张湛列子力命篇注〕引语。不瞽不聋。不能成功。〔宋书[广<臾]炳之传〕何尚奏曰。仲文尝言。不痴不聋。不成姑公。〔隋书长孙平传〕有告都督[丙+(都-者)]绍非毁朝廷者。帝将斩之。平谏曰。鄙谚、不痴不聋。末堪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喩大。〔唐书〕郭暧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主恚。入奏。尚父拘暧。诣朝待罪上曰。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丑妇怕不得见舅姑
  〔苏子瞻杂纂二续〕戴怕不得八事。一曰、丑妇见舅姑。

  落索阿姑餐
  〔颜子家训治家篇〕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
    
  夫倡妇随
  出〔关尹子〕。

  郷里夫妻
  〔南史张彪传〕呼妻为郷里。曰、我不忍郷里落他处。〔沈约山阴柳家女诗〕还家问郷里。[言+巨]堪持作夫。〔丹铅续録〕俗语。郷里夫妻。歩歩相随。言郷不离里。如夫不离妻也。
    
  单夫只妻
  〔齐民要术〕红花一顷。日须百人摘取。一家手力。十充一。但毎旦有小儿僮女百十与羣。白来分摘。善以单夫只妻。亦得多种。
    
  夫主
  〔后汉书班昭女诫〕正色端操。以事夫主。又云。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也。又云。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
    
  妻子
  〔诗〕妻子好合。〔韩非子〕郑人使其妻为袴。曰。象吾故袴。妻子因毁新令如故。〔杜甫诗〕结髪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按〕此本仅言妻而兼助以子字。今语犹有然。
    
  结髪夫妻
  〔文选苏子卿诗〕结髪为夫妻。恩爱两不离。〔又曹植诗〕与君初定情。结髪恩义深。〔古为焦仲卿诗〕结髪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江淹诗〕而我在万里。结髪不相见。〔黄宪天禄阁外史〕寡人有母。结髪于先君。而生寡人。〔北史齐文宣纪〕谓崔暹妻曰。颇忆暹不。曰。结初义深。实怀追忆。〔又冯翊太妃传〕司马子如曰。妃是王结髪妇。〔按〕结髪本言初冠时。史记主父偃传。结髪游学。李广传。结髪与匈奴战。汉书霍光传。结髪内侍。后汉书鲁褒传。结髪传父业。皆是也。苏子卿诗。亦谓自初冠时为夫妻。而后人直借以代夫妻字。
    
  继室
  〔左传隐元年〕继室以声子。〔又昭三年〕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正室侧室
  〔周礼〕正室谓之门子。注云。正室适子。将代父当门者。〔礼记文王世子〕若有出疆之政。庶子守公宫。正室守太庙。注亦云。正室。适子也。〔左传桓二年〕天子建国。侯立家。卿置侧室。注云侧室。众子也。〔文十二年〕赵有侧室曰。穿。注云。侧室。支子。〔按〕经。则正室侧室。古不以言妻妾。言其所生子也。然淮南修务训称。以楚庄之琴。侧室争鼓之。注云。侧室之宠人。则妾、自有侧室之称。汉书文帝曰。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宋书。陆展染须髪。欲以媚侧室。妾云侧室。妻可云正室矣。
    
  小
  〔诗〕愠于羣小。注曰。小。众妾也。〔汉书元后传〕小妇弟张美人。师古曰。小妇妾也。〔水经河水注〕引佛经。有国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妬之。亦分妻妾为大小。
    
  如夫人
  〔左传僖十七年〕齐侯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浑家
  〔元典章〕万戸、千戸里有底浑家孩儿。也教依例当差。〔按〕续灯録。可眞举浑家送上渡头船句。葢宋有斯称。
    
  未亡人
  〔左传庄二十八年〕楚文夫人曰。令尹不寻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又鲁穆姜、卫定姜、倶自称未亡人。见〔成九年、十四年传〕。
    
  夫妻反目
  〔易小畜爻辞〕。

  恶妇破家
  〔易纬〕引古语。踬马破车。恶妇破家。又〔申子〕妬妻不离破家。
    
  娶妇不着一生贫
  〔杨诚斋江东集〕和王道父山歌。种田不收一年事。娶妇不着一生贫。
    
  家有贤妻。丈夫不遭横事
  见〔元曲选〕盆儿鬼剧。

  难兄难弟
  〔世说〕陈元方子与季方子争论父功徳。谘于太邱。太邱曰。元方杂为兄。季方难为弟。
    
  昆玉
  〔南史王[王+分]传〕子琳娶梁武帝妹。有子九人。并地名。时人以为玉昆金友。〔崔鸿前凉録〕辛攀兄弟五人。并以才识名。秦雍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按〕今称人弟兄曰昆主义应本此。但不曰金玉、曰昆友、而曰昆玉。似复别有出处。晋书陆机兄弟生华亭。并有才名。人此之昆冈出玉。昆玉。或昆玉之讹欤。
    
  同堂兄弟
  〔北史公孙表传〕祖季眞云。二公孙同堂兄弟耳。吉凶会集。便有士庶之异。〔崔[金+(鹿/(烋-休))]传〕崔休诚子侄曰。汝等皆宜一体。勿作同堂意。又〔三国志孙琳传注〕亮言。琳同堂姉。邂逅泄漏。误孤非小。
    
  孝弟
  〔旧唐书〕崔龟从太和二年。改太常博士。时飨宗庙。于敬宗室称皇帝孝弟。龟从议曰。臣审详孝字。义本主于子孙。理离施兄弟。宜去孝弟二字。制从之。〔按〕今作佛事者。所题榜疏。犹往往有孝弟及孝妻等称。
    
  兄弟
  〔元史泰定帝即位诏〕王哥哥兄弟毎。也都理会的。又争立的哥哥兄弟也无有。〔元典章〕军戸替补条。亦有哥哥兄弟孩儿毎语。〔按〕俗以兄弟二字并呼其弟。据文。兄弟上先言哥哥。则此呼言时已通行上下也。
    
  结十弟兄
  〔颜子家训〕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按〕此事自汉晋以来。不胜枚举。南史。宋明帝与苏侯神结为兄弟。以祈福助。尤其恠诞者也。春明退朝録。太宗谓侍臣曰。昔唐庄王终日沈饮。与俳优辈结十弟兄。不知当时刑政何如也。结弟兄期以十人为数。又见于此。
    
  牵郎郎[(扣-口)+曳]弟弟
  〔张懋建石痴别録〕儿童衣裾相牵。毎高唱云云。初意其戏词。后见询刍録。乃知为多男子祝辞。
    
  房分
  〔汉书石旧传〕入子舎。师古曰。子之舎。若今言房矣。〔北魏书宗室深传〕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鎭者、便为淸涂所隔。
    
  中表
  〔晋书杜后传〕母裴氏。中表之美。高于当世。〔列女传〕王浑妻锺氏。礼仪法度。为中表所则。〔隋书经籍志〕有卢怀仁中表实録二十巻。高谅表亲谱四十巻。
    
  半子
  〔唐书回[纟+乞]传〕成安公主下嫁。可汗上书言。昔为兄弟。今为半子。〔刘禹锡祭阳庶子文〕乃命长嗣。为君半子。
    
  娇客
  〔苏轼和王子立诗〕妇翁未可[(扣-口)+过]。王郎非娇客。注曰。女婿曰娇客。子立乃子由婿也。〔老学庵笔记〕秦桧有十客。呉益以爱婿为娇客。
    
  补代
  〔猗觉寮杂钞〕世号赘婿为布袋。不晓其义。或云。如身入布袋。气不得出也。顷附舟入浙。有同舟者号李布袋。[竹/高]人问其说。一人曰、语讹也。谓之补代。人家有女无子。恐世代自此而絶。不肯出嫁。招婿以补其世代耳。此言絶有理。〔潜居録〕冯布少时。絶有才干。赘于孙氏。其外父有烦琐事。辄曰俾布代之。故呉中谓婿曰布代。〔按〕冯布事。未见他书。元人杂剧如张国宾、薛仁贵、武汉臣、老生儿、并有补代之言。朱氏猗觉寮之言是也。
    
  连衿
  〔懒眞子〕友婿。江北人呼连[(衵-日)+夹]。亦呼连衿。
    
  姑夫
  见〔礼记〕。又〔蜀志李恢传〕。姑夫爨习、为[牛+建]为令。有违犯事。恢坐习免。〔南史袁淑传〕至十余歳。为姑夫王弘所赏。〔范云传〕六歳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又妇人呼小姑之夫亦曰姑夫。〔五代史唐王淑妃传〕石敬塘兵犯京师。妃谓太后曰。事急矣。宜少避以俟姑夫。〔吕氏童蒙训〕故家晁氏。凡姑尊姑之夫。必曰某姓姑夫。未尝敢呼字也。
    
  姨夫
  〔续□当谈〕元氏小叔与侄大渊书。吾时在凤翔。毎借书于齐仓曹家。徒走就陆姨夫师受。
  文字不鲜明  
  姉夫
  〔汉书霍光传〕夜设九宾。延见姉夫昌邑。关内侯。〔呉志吕蒙传〕少依姉夫邓当。〔蜀志来敏传〕随姉夫黄[王+宛]奔荆州。〔晋书[希+(都-者)]惜传〕与姉夫王羲之。并有迈世之风。〔石勒载记〕姉夫张越与将蒲博。戏言忤勒。〔世说〕张敏曰。秦子羽虽有姉夫之尊。然少而狎焉。
    
  妹夫
  〔汉书王子侯表〕隆元侯坐知女妹夫亡命匿罪免。〔晋书贾后传〕后诈有身。取妹夫韩寿子尉祖养之。〔李特载记〕特弟庠与妹夫李含等。以四十骑归赵[广<(金+欠)]。〔北史崔昂传〕崔昂直臣。魏收才士。妇兄、妹夫。倶省罪过。〔按〕尔雅。姉妹之夫为甥。古无直以姉妹夫相称谓者。自汉以来稍稍见史籍如此。
    
  小舅小叔。相追相逐
  〔北梦琐言〕引谚。

  外甥多似舅
  〔晋书何无忌传〕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世说新语〕桓豹奴是王丹阳外生。形似其舅。又殷顗是谢鎭西外甥。谢公熟视殷曰。阿巣故似鎭西。〔王维诗〕宁亲为令子。似舅即贤甥。〔容斋续笔〕旧有以书句两语而证以俗语者。如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证之曰外甥多似舅。
    
  师严道尊
  〔礼学记〕师严然后道尊。

  尊师重傅
  〔汉书孔光传〕太后诏书。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按〕此语本荀子大略篇。惟尊师苟作贵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玉镜台剧〕有此语。

  交友投分
  见〔周兴嗣千文〕。潘岳有投分寄石友句。

  小友
  〔唐书李泌传〕张九龄呼泌为小友。

  老友
  〔宋史蔡元定传〕朱某曰。此吾老友也。

  亲友
  〔战国策〕孟尝君曰。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汉书张释之传〕条侯、山都侯、咸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后汉书陶谦传〕赵昱潜志好学。虽亲友希。得见之。〔曹植箜篌引〕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陶潜诗序〕停云、思亲友也。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语。

  亲者无失其为亲。故者无失其为故
  见〔礼檀弓〕。

  交絶不出恶声
  见〔战国策〕乐毅报燕惠王书。

  远亲不如近邻
  〔秦简夫东堂老曲〕用此语。

  百歳奴、事三歳主
  〔唐书刘季述传〕李振谓程岩曰。百歳奴、事三歳郎主。常也。〔五代史李振传〕无郎字。
    
  奴仆宫星陷
  〔四朝闻见録〕高宗自能推歩星命。或臣下不能始终仰副圣怀。则曰吾奴仆宫星陷也。
    
  家生奴
  〔汉书陈胜传〕免骊山徒人、奴产子。师古曰。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白居易诗〕苍头碧玉尽家生。
    
  一家一计
  见〔关汉卿望江亭曲〕。又渔樵记亦云。

  合家大小
  〔北史邵护传〕其母作书与护有此语。又〔晋书王祥传〕嘱家人大小勿送丧。
    
  老小
  〔孟子〕反其旄倪。赵注云。王先还其老小。〔后汉书周举传〕冬中一月。莫敢烟爨。老小不堪。〔晋书食货志〕十二以下。六十六以上。为老小。不役。
    
  家长
  〔诗〕侯主侯伯。笺、主、家长也。〔墨子天志篇〕恶有处家得罪于家长而可为也。〔魏武帝禁絶火令〕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歳刑。〔朱子家礼〕事无大小。必咨禀于家长。又长家。见〔管子立政篇〕。
    
  家无二主
  见〔礼坊记〕。又家主。见〔墨子兼爱篇〕。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知爱人之家。
    
  家口
  〔南史张敬儿传〕迎家口悉下至都。〔北史卢同传〕遣贼家口三十人。并免家奴为良。〔李密传〕百官家口。尽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按〕孟子八口之家。管子十口之家。家口二字所从出也。
    
  家属
  〔史记卢绾传〕燕王诈论他人。以脱张胜家属。〔后汉书阴皇后纪〕后随家属徒[シ+育]阳。〔逢萌传〕归将家属浮海。
    
  家累
  〔汉书四域传〕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徒者诣田所。注云。累、妻子家属也。〔晋书戴洋传〕孙混欲迎其家累。洋言此地当败而止。〔梁昭明陶靖传〕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韩退之与李[皋+羽]书〕家累仅二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按〕今人自言其妻妾子女、曰贱累。子女多。曰累重。由于此。
    
  宗亲
  〔史记五宗世家〕同母者为宗亲。

  骨肉至亲
  〔春秋释例〕侯之娶。各有姉侄为[胜の力の代わりに女]。皆同姓之国。骨肉至亲。所以息阴讼。〔汉书武五子传〕壶关三老上书曰。骨肉至亲。父子相疑。〔又〕帝谓燕王旦曰。今王骨肉至亲。〔晋书〕左贵嫔为离思赋曰。骨肉至亲。化为他人。
    
  内助
  〔魏志郭后传〕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辅。亦有内助。〔宋史孟后传〕宣仁太后曰。得贤内助。非细事也。
    
  内愿
  〔汉书杨仆传〕失期内愿。师古注。言思妻子也。又〔左思诗〕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所云内顾。意别。
    
  尊而不亲
  〔礼表记〕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水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天、尊而不亲。命之于民也、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
    
  疏不间亲
  〔韩诗外传〕李克对魏文侯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疎不间亲。〔蜀志刘封传〕古有言。疏不间亲。新不加旧。
  疏と疎が混じっているがテキスト通り  
  离问骨肉
  〔晋书王豹传〕长沙王谓齐王冏曰。小子离间骨肉。何不铜驰下打杀。〔五代史王思同传〕朝廷信用奸人。离间骨肉。我实何罪。
    
  亲眷
  〔鲍照别[广<臾]郎中诗〕已经江海外别。复与亲眷违。〔按〕唐书宰相世系表。有东眷裴、西眷裴、中眷裴、三裴同出自阳吉平侯茂。盖同族亦得有眷称也。
    
  六亲
  〔左传注〕六亲。父子、兄弟、姑姉、甥舅、昏媾、姻亚。又〔老子〕六亲不知有孝慈。王弼注曰。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汉书礼乐志〕六亲和睦。应劭注曰。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也。〔按〕吕氏春秋。父母、兄弟、妻子、曰六戚。与应氏说合。
    
  四辈
  〔沈约述僧设会论〕非资四辈。身口无托。〔范[木+亨]诗〕闭戸读书古都市。四辈冠盖方隆隆。〔按〕此似泛谓四方之士。今俗言四辈者。乃指亲族友邻。殊觉未合。逸周书大武解。有四戚乃目。一内姓。二外婚。三友朋。四同里。盖今之所言。实当为四戚耳。
    
  姻家
  〔后汉书蔡[巛/巴]传〕上书言与羊陟姻家。岂敢申助私党。〔宋史王曾传〕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抑。
    
  通家
  〔后汉书孔融传〕造李膺门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膺问之。对曰。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徳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三国志滕胤传〕父冑。与刘[(谣-言)+系]州里通家。又〔夏侯元传注〕太傅薨。许允谓元曰。无复忧矣。元曰。卿何不见事乎。此人犹能以通家年少遇我。
    
  郷亲
  〔晋书皇甫谧传〕其郷亲劝令应命。谧为释劝论以通志焉。〔宋书[羽/隹]法赐传〕虽郷亲中表。莫得见也。
    
  私亲
  〔晋书礼志〕魏明帝诏曰。簒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愿私亲哉。
    
  牵连之亲
  〔杨雄答刘[音+欠]书〕临[工+(都-者)]林闾、翁孺。与雄外家牵连之亲。
    
  指腹为亲
  〔魏书王宝兴传〕尚书卢遐妻。崔浩女也。初宝兴母、遐妻、倶孕。浩谓曰。汝辈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及婚。浩为撰仪。〔南史韦叡传〕韦放兴张率侧室倶孕。因指腹为婚姻。〔元典章〕至元六年。准中书省议。有依前指腹及割衫襟等为亲者。今后并行革去。
    
  就亲
  〔公羊传注〕今就婿为缀婿。〔按〕俗谓出赘外家曰就亲。即斯言也。
    
  母子
  〔朱子语録〕气体之充。都是这一点母子上生出。〔按〕母子犹云本元。今人多有此语。如所谓母子醤油之类。
    
  人种
  〔世说〕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既发。将去。仲容借客驴自追之。曰。人种不可失。〔立世[田+比]昙论]毎一劫末。合集阎浮提内男女。惟余一万。留为当来人种。
    
  断种
  〔大智度论〕世人有子。若不继绍。则名断种。为最可耻。

  若要长。观后养
  〔陈龙正学言详记〕引郷谚。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
  见〔元曲选来生债剧〕。

  荒年无六亲
  见〔纪歴撮要〕。又〔杨升庵集〕引古谚。荒年无六亲。早年无鹤神。
    
  一夜夫妻百夜恩
  〔元曲〕用此语甚多。琵琶记、渔樵记、秋胡戏妻、举案齐眉、风光好、救风尘、对玉梳、碧桃花剧。皆有之。其源未详。
    
  巧妻常伴拙夫眠
  见〔武汉臣生金阁剧〕。

  儿要自养。谷要自种
  见〔杨文奎儿女团圆、张国宝罗李郎二剧〕。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
  〔癸辛杂志〕戴叶李纪梦诗。有儿孙自有儿孙福句。〔宋诗纪事〕戴嘉佑时天台道士徐守信诗。儿孙自有儿孙计。莫与儿孙作马牛。〔元关汉卿蝴蝶梦剧〕作莫为儿孙作远忧。

  
  卷五 仕进

  三年大比
  〔周礼〕小司徒。三年则大比。受邦国之比要。又郷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徳行、道艺、而兴贤能。遂大夫三年大比。帅其吏而兴氓。〔按〕今为士者所云大比。古郷大夫之大比也。考之为言。亦始于此。

  三场
  〔宋史选举志〕宝元中李淑言。唐太和以后。试进士以诗赋为第一场。论第二场。策第三场。帖经第四场。陛下欲得取士之宝。愿约旧制。先策。次论。次诗赋。次帖经。而勅有司并试四场。通较工拙。毋以第一场为去留。诏议施行焉。神宗罢诗赋帖经。仍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次论。次策。元佑四年。分经义、诗赋为两科。并四场通定高下。建炎二年。定以三场取士。第一场诗赋经义各试所习。二场并论。三场并策。绍兴十三年。从高[门<亢]请。参合三场。以经义为首。诗赋次之。论策又次之。〔明史选举志〕初设科举时。初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中式后十日。复以骑射书[竹/弄]律五事试之。后颁科举定式如今制。〔按〕唐进士初止试策。调露中。始试帖经。经通。试杂文。即诗赋也。又通。乃试策。惟三场。其有四场。则自文宗时起。宋干徳初。约周顕徳之制。定诸州贡举式。亦惟言初场、二场、三场。而未有四场。盖三场非南宋创也。

  十六房
  〔文献通考〕绍定二年。以士子多悖经旨。始饬考官各房。分经勘校。〔陆深科场条贯〕洪武十七年。颁行科举成式。会试同考八人。景泰五年。増二人。天顺四年。又増二人。成化十七年。又増二人。正徳六年。増三人。共为十七人。〔日知録〕嘉靖末年。诗五房。易、书各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犹止十七房。万暦庚辰、以易巻多。添一房。减书一房B至丙戌、仍复书为四房。乃为十八房。〔按〕国初因其制。乾隆十五年。始定为十六房。

  帘
  〔宋史选举志〕宝佑二年。御史陈大方言。凡覆试令日轮台谏官一员。帘外监试。又咸淳九年。以臣僚言。罢帘外点检雷同官。〔按〕监试等不预考校。谓之帘外。则凡预考校官。时亦当谓之帘内。今称内帘外帘。盖承之也。唐王建宫词。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扣-口)+庶]言云。刘虚白于帘前献裴垣诗。考试用帘。不特见于宋矣。

  弥封
  〔老学庵笔记〕本朝进士。初如唐制。兼采时望。眞庙时。周安惠公请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日知録〕唐初。吏部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武后以为非委任之方。罢之。则用之选人。而未尝用之贡举。宋史宋白传陈彭年举进士、轻俊喜谤主司。白知贡举。恶其为人。黜落之。彭年憾焉。后屈近侍。为贡举条制。多所关防。葢为白设也。后范仲淹、苏颂、并议罢弥封法。使有司先考其素行。以渐复两汉选举之旧。卒未能复。〔按〕糊名。即今云弥封也。宋选举志。谓淳化三年。先尝行之。景徳时定考校式。编排官、第以字号付封弥官。用御书院印封弥。景佑时。诏开别头试。封弥誊禄。如礼部。贾昌朝言。有封弥誊録法。则公巻可罢。皆云封弥。今以二字上下转易。不知何故。

  誊録
  〔能改斋漫録〕仁宗时。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未絶其弊。其后袁州人李夷宾上言。请别加誊録。因着为令。而后识字画之弊絶。〔宋史选举志〕誊録院始置于祥符八年。令封印官巻付之。集书吏録本。

  编号
  〔事文类聚〕誊録编排。皆始于景徳、祥符间。〔宋史〕编排官去其巻首郷贯、状、以字号第之。芦浦笔记。赵淸献充御试官。详定[革+弓]、[多+农]、[角+免]、[角+(得-彳)]、[虫+刀]五号等巻。晁补之鶏肋集。[山/通]字号巻。余擢为开封第三。盖时编号之法。以巻多虑致复重。随配边旁。以广其文。故于字书多不经见。

  南北巻
  〔杨士奇三朝圣谕録〕上言科举之弊。士奇对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试巻例缄姓名。请今后于外书南北二字。如一科取百人。南取六十。北取四十。则人才皆入□矣。上曰。往年绿北士无进用者。故怠惰成风。汝言良是。命与礼部议奏行之。〔科场条贯〕杨士奇议会试分南北巻。北四南六。既而以百乘除。各退五为中巻。成化二十二年。又各退二巻。以益中数。
  
  遗才
  〔宋史选举志〕端拱初。礼部试巳。帝虑有遗才。取不中格者再试之。于是。由再试得官者数百人。〔按〕今惟学使送赴学生员。犹试遗才。

  覆试
  〔新唐书选举志〕高祖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为郷里称者。县官考试。州长重复。歳随方物入贡。〔旧唐书王起传〕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禾+眞]、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通雅〕汉、左雄议。举士先试之公府。又覆之端门。张盛除此科。黄琼言覆试之作。将以覆实虚滥。不宜改革。则汉已有此事。宋干徳六年。诏举人有父兄食禄者覆试。绍兴以后省之。〔按〕今惟童生初入学、及府县録送童生。犹有覆试。

  殿试
  〔汉书[旦/黾]错传〕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按〕诏有有司各帅其志。选有人数。及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等语。盖时所同举。皆获登于殿庭。与董仲舒传只策首选不同。后世殿试之制。盖[日+方]于此矣。晋书阮[禾+中]传。或言对策者。因绿假托。乃更延羣士。廷以问之。郄[言+先]传载其对策。亦有进之于廷之语。或谓殿试始唐武后。非也。

  及第出身
  〔宋史选举志〕景徳四年。定亲试进士条例。考第之制。凡五等。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等五等曰同出身。〔事文类聚〕进士分甲。并赐同进士出身。自兴国八年王世则榜始。

  传胪
  〔史记叔孙通传〕羣臣朝仪既定。大行设九宾胪句传。〔云谷杂记〕胪句传者。传胪也。句字乃衍文。故注史文。但云传从上下为胪而已。苏林注汉书。乃析胪句为二事。云上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不知何据而云。郑康成注仪礼。谓胪为众。盖众相递传。庄子有大儒胪传之语。最为可证。

  立旗竿
  〔王世贞觚不觚録〕诸生中郷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以红绫为旗。金书。立竿以扬之。若状元及第。则以黄纻丝金书状元以扬之。〔按〕此特明代故事。前此惟状元建旗。详文信国集。

  公交车
  〔周礼巾车〕掌公交车之政令。注。公犹官也。〔汉官仪〕公车掌殿司马门。天下上事及征召。皆总领之。〔汉书东方朔传〕待诏公交车。音义云。公交车。书名也。公交车所在。故以名焉。〔按〕今会试者称赴公交车。盖贡举亦征召之亚。远省举子。许乘绎。即与公交车类也。

  科场条目
  〔宋史王旦传〕翰林学士陈彭年呈政府科场条目。旦投之地曰。内翰得官几日。乃欲隔截天下进士。〔按〕今监试者与吏士约法。犹谓之科场条例。

  试録
  〔叶石林燕语〕试院官旧不为小録。崇宁初。霍端友榜。安枢密知举。始刻为之。自后遂为故事。〔黄佐翰林记〕洪武甲子郷试。乙丑会试。初为小録。惟刻董事之官。试士之题。及中选者之名第、籍贯、经书而已。未録士子之文为程序也。次科戊辰。始録程文。自是以为定式。〔按〕唐会要。大中十年。礼部侍郎郑显进诸家科目十二巻。勅自今以后。发榜讫。写及第人姓名。付所司编次。则宋已然。非不为此録。特其名目殊耳。李[言+羽]戒庵漫笔云。今试録。唐称进士登科记。宋称进士小録。

  龙虎榜
  〔唐书欧阳詹传〕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羣、王涯、冯宿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榜花
  〔南部新书〕唐礼部发榜。歳取二三人姓氏稀僻者。谓之色目人。又曰榜花。

  关节
  〔旧唐书穆宗诏〕访闻近日浮薄之徒。扇为朋党。谓之关节。干扰主司。毎歳策名。无不先定。〔能改斋漫録〕段文昌言于唐文宗曰。今歳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以关节得之。〔宋史包拯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按〕汉书佞幸传。籍[门<(肱-月)]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师古曰。言由之纳说。如行者之由关津。关节者。关说之节目也。

  怀挟
  〔文献通考〕长兴四年。礼部贡院奏立条件曰。怀挟书策。旧例禁止。请自今后。入省门[(扣-口)+曳]得文书者。不论多少。准例扶出。殿将来两举。〔按〕燕翼贻谋録。谓怀挟之禁。始严于宋景徳二年。未知孰是。其怀挟二字。见战国策。鼎者。非效酰壶醤[(倍-イ)+瓦]。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

  传递
  〔宋史选举志〕嘉定十五年。何澹言举人之弊。有曰传义。曰换巻。曰易号。宝庆二年。朱端常乞差有风力者为监门官。入试日。一切不许传递。门禁既严。再立赏格。许告捉传题传稿之人。则其弊自淸矣。

  座主
  见〔旧唐书令狐[山+亘]传〕张籍寄白使君诗。有登第早年同座主句。〔李肇国史补〕进士称有司曰座主。〔觚不觚録〕嘉靖以前门生称座主。不过曰先生而已。至分宜当国。始称老翁。其厚者。称夫子。此后倶相承曰老师。

  门生
  〔唐书杨嗣复传〕嗣复领贡举。父于陵自[各+隹]入朝。乃率门生出迎。〔又令狐[山+亘]传〕田敦。[山+亘]门生也。〔白居易诗〕何须身自得。将相是门生。〔裴皞诗〕三主礼[门<韦]年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王仁裕示诸门生诗〕三百一十四门生。春风初长羽毛成。〔按〕门生本犹门人。后汉书贾逵传、皆拜逵所造弟子及门生为千乘国王郎。欧阳修孔宙碑阴题名跋。汉世公卿。多自教授。其亲受业者为弟子。转相授者为门生。是也。而古亦有称同门生为门生者。晋书王献之年数歳。观门生[(扣-口)+(樗-木)]蒲讽之。是也。有依附声势。为门生者。宋书徐湛之门生千余人。皆三呉富人之子。毎出入行游。涂巷盈满。是也。其知贡举称新进士为门生。盖惟起于唐之中叶。后唐长兴元年。中书门下奏。门生者。门弟子也。大朝所命春官。不曾教诲举子。是国家贡士。非宗伯门徒。今后及第人。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

  同年
  〔国史补]进士倶捷。谓之同年。〔刘禹锡送人赴举诗序〕今人以偕升。名为同年友。其语熟见。[(扣-口)+晋]绅者皆道焉。〔唐书〕宪宗问李绛曰。人于同年。固有情乎。对曰。同年乃九州岛四海之人。偶同科第。或登科然后相识。情于何有。〔李远陪新及第赴会诗〕满座皆仙侣。同年别有情。〔杜荀鹤试后别人诗〕同年多是长安客。不信行人欲断肠。〔按〕后汉书李固传。有同歳生得罪于冀。同歳、即同年也。三国魏武纪。与韩遂父同歳孝廉。亦然。

  先辈
  〔诗采薇笺〕今薇生矣。先辈可以行也。二字初见自此。〔三国志陶谦传注〕郡守张盘、同郡先辈。与谦父友。而谦不为之屈。〔[门<敢]泽传〕州里先辈唐固。亦终身积学。〔隋书经籍志〕班固为兰台令史。与诸先辈共成光武本纪。〔旧唐书孔颖达传〕颖达年少。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按〕以上皆谓行辈在先者也。国史补云。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则以其称。施之同辈。而当时新第者。且不特同第互推然也。北梦琐言。王凝知贡举。司空图第四人登第。王谓人曰。今年榜帖。全为司空先辈一人而已。[シ+黾]水燕谈。苏徳谟第一人登第。还郷。太守作致语庆之曰。昔年随侍。尝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状元先辈。韦庄有下第献新先辈诗。彭应求有贺新先辈及第诗。自主司郡尊及同试下第者。倶以先辈称之。盖时云先辈直如之泛称某先生矣。

  后辈
  〔通典〕魏立太学。弟子满二歳。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不通者。听从后辈试。递是、试通三经。四经。五经。不通。倶从后辈复试。〔程大昌演繁露〕唐世举人、呼已第者为先辈。由此也。〔旧唐书刘禹锡传〕王叔文于东宫用事。后辈务进。多附丽之。〔全唐诗话〕使前贤失歩。后辈却立。〔杜甫诗〕词华倾后辈。风雅蔼孤蹇。〔按〕此皆指言之耳。未尝有以为称谓者。

  即先
  〔王保定[(扣-口)+庶]言〕牛僧孺应举。韩愈、皇甫湜见于靑龙寺。称牛为即先辈。〔田锡咸平集〕兴胡旦书云。秀才即先辈。〔按〕此谓即日当为先辈。犹今笺札中所云即元。庄启中所云即翰撰也。又干[月+巽]子。阎际美与卢景庄同应举。阎称卢曰、必先声价振京洛。云溪友议。刘禹锡纳牛僧孺巻曰。必先期至矣。必先与即先、同一推颂意耳。韩仪与关试后新人诗。有休把新衔悩必先句。此必先。乃指下第同人。谓下第者曰来科作解。又此意矣。
  文字不鲜明  
  先达
  〔晋书虞喜传〕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

  早达
  〔宋书王僧绰传〕年二十九为侍中。自嫌早达。

  英雄入□中
  〔[(扣-口)+庶]言〕文帝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矣。
    
  谬种流传
  〔宋史选举志〕理宗朝、有司命第苟简。或执偏见臆说。或发策用事讹舛。所取之士既不精。数年之后。复俾之主文。是非颠倒逾甚。时谓之谬种流传。

  一榜尽赐及第
  〔邵氏闻见録〕张齐贤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于丙科。帝降旨。一榜尽除京官通判。

  龙头属老成
  〔遯斋闲览〕梁颢及第谢恩诗。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相传是宋〔汪洙诗〕。〔琵琶记〕假饶一举登科日。难道是、双亲未老时。只恐锦衣归故里。双亲的不见儿。又云。如今端的是男儿。行看锦衣归故里。皆用此诗。

  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
  〔侯鲭録〕欧阳公知贡举。当觉座后有一朱衣人点头者。然后其文人格。因语同列三叹。尝有句云云。〔柳子文同文唱和诗〕徒劳争墨榜。须信有朱衣。自注。朱衣吏事。见登科前定録。

  一色杏花红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苏子瞻送张师厚赴殿试诗〕。今作状元归去马如飞。讹。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归濳志〕昔语云云。今进士不得入仕。则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张唐卿登科题寺壁志。见〔梦溪笔谈〕。或言刘昌言上吕蒙正。

  相公
  〔王粲羽猎赋〕相公乃乘轻轩、驾四骆。〔又粲从军行〕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日知録〕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复斋漫録〕韩子华兄弟皆为宰相。其家呼子华三相公。呼持国五相公。〔按〕今凡衣冠中人。皆僭称相公。或亦缀以行次。曰大相公。二相公。甚无谓也。道山淸话。岭南人见逐客。不问官高卑。皆呼为相公。想是见相公常来也。岂因是一方之俗。而逐渐行于各方欤。

  阁老
  〔国史补〕宰相相呼为堂老。两省相呼为阁老。〔因学纪闻〕杜少陵赠严阁老诗。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严武迁给事中。属门下省。开元曰黄门省。故云黄阁。通鉴。王涯谓给事中郑萧韩[イ+次]曰。二阁老不用封勅。亦唐称给事中为阁老也。近世用杜诗为宰辅事。误矣。又〔唐书杨绾传〕故事。舎人年久者为阁老。

  尚书
  〔[王+行][王+黄]新编〕尚书与尚食、[イ+尚]公主、同见张耳传注。而世俗相承以平声呼。误也。〔按〕尚字惟诗大雅、肆皇天弗尚。叶韵为辰羊切。其与概无平声。然唐诗、毘耶长者白尚书。已作平声呼矣。

  八座
  〔通典职官〕汉以六曹尚书并一令一仆为八座。魏以五曹一令二仆射为八座。隋唐以左右仆射六尚书为八座。杜甫有起居八座太夫人句。〔按〕今指乘八人舆者曰八座。不见典记。南史齐宗室传。江夏王宝元与崔慧景应乘八[(扣-口)+冈]舆至都。此则当时天子所乘。

  三法司
  〔商子定分篇〕天子置三法官。〔按〕后世三法司称由此起。

  总督
  〔晋书载记〕王猛辞位表。总督戎机。出纳帝命。总督二字见此。

  巡抚
  〔晋书刘颂传〕咸宁中诏巡抚荆杨。〔北史李贤传〕今巡抚居此。不殊代邑。〔王勃春思赋〕宁知汉代多巡抚。〔虞世南和长春应令诗〕如何事巡抚。民[(病-丙)<莫]谅斯求。〔按〕今官制有巡抚。自明洪武辛未。勅遣皇太子巡抚陕西为始。而其文之见前代者。有如右。

  宪台
  〔二老堂杂志〕宪部。刑部也。宪台。御史台也。今直以诸路刑狱为宪。虽圣旨处分。勅令所立法。凡及安抚提刑司处。皆以帅宪为称。而提刑告词。并曰宪台。其失多矣。〔按〕今更不问掌刑与否。凡大上官。概宪台。所失愈远。

  宗师
  〔庄子〕有大宗师篇。〔汉书朱浮传〕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使孔圣之言。传而不絶。

  员外
  〔旧唐书李[山+乔]传〕为吏部时。志欲曲行私惠。奏置员外官数千人。〔通鉴〕中宗神龙二年。大置员外官。自京师及诸州凡二千余人。宦官超迁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又将千人。〔按〕时所云员外者。谓在正员之外。大率依权纳贿所为。与今部曹不同。故有财势之徒。皆得假借其称。

  外郎。郎中。待诏。司务
  〔寓圃杂记〕吏人称外郎者。古有中郎、外郎。皆台省官。故僭拟以尊之。今医人称郎中。镊工称待诏。染工称博士。师巫称太保。茶酒称院使。皆然。此草率僭妄。名分不明之旧习也。国初有禁。〔日知録〕北人谓医曰大夫。南人谓之郎中。木工、金工、石工之属。皆为司务。盖起于宋时。老学庵笔记。北人谓医为衙推。卜相为巡官。即此类。〔按〕周密武林旧事。载艺流供奉说药者三人。一曰杨郎中。一曰徐郎中。当时即以医为郎中矣。

  州尊
  〔蜀志秦密传〕王商与密书曰。贫贱亦何可终身。宜一来与州尊相见。〔按〕今人称府尊、县尊等。皆昉于此。

  郷先生
  〔仪礼士冠礼〕冠者见于郷大夫、郷先生。注云。郷先生。郷中老人为大夫致仕者。〔按〕今称郷前辈。或曰郷老。或曰郷先生。据周礼舒官。郷老、二郷则公一人。此以三公分与六郷之教之称。前辈何敢当焉。郷先生为合。

  封君
  〔史记平准书〕封君皆低首仰给。〔又〕令封君以下。三百石以上吏。以差出牝马。〔易林〕多获得福。富于封君。〔按〕此谓身有封邑之君。若公侯是也。今以子孙贵显受封者。不当云封君。或称封翁可矣。

  状元
  〔[(扣-口)+庶]言〕发榜后。状元以下到主司宅门下马。又状元以下与主司对拜。拜讫。状元出行致词。〔按〕状元之称。自唐有之矣。而发榜后。未经廷试。即称状元。则是今所谓会元耳。又其时不独第一人曰状元。郑谷登第后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考谷登赵昌翰榜。系第八名。宋周密必大文稿。有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回第三人李状元寅仲启。似凡新进士、倶得称状元也。

  榜眼
  〔云麓漫钞〕世目状元第二人为榜眼。〔王禹[イ+(称-禾)]送朱严诗〕有榜眼科名释褐初句。盖榜眼之中。起于宋初也。〔二老堂杂志〕高宗中兴以来。十放进士。其榜眼官职。往往过于状元。

  探花
  〔天中记〕唐进士杏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则二人被罚。〔蔡寛夫诗话〕故事、进士朝集。择中最年少者为探花郎。煕宁中始罢之。〔按〕此则唐之探花。非今所谓探花。而其名未始不相因也。云麓漫钞云。世目第三人为探花郎。漫钞作在绍兴时。盖自罢择年少之后。遂以其名归诸第三人矣。〔明史选举志〕殿试第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郷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

  三元
  〔文海披沙〕宋三元。人知有王曾、冯京、宋痒。而不知有杨[宀/眞]、孙何。明三元。人知有商辂。而不知有黄观、杨用修云。蜀士在宋时。三元三人。陈尧叟、杨[宀/眞]、何涣也。观此。则宋又不止五人矣。然陈与何三元事。并未见称于世。〔按〕宋未尝有三元之号。谓王曾等三元者。明人追称之耳。唐崔元翰京兆解头。礼部状头。宏辞及制科三等勅头。咸首捷。武翊黄、亦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辞为勅头。时谓武氏三头。章孝标赠翊黄时。花锦文章开四面。天人科第占三头。又张又新时又号三头。三头者。犹明人云三元也。

  庶吉士
  见〔书立政篇〕。〔明史选举志〕洪武八年。延试擢一甲进士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二甲马京等为编修。呉文等为检讨。进士之入翰林。自此始。又使进士观政于诸司。其在翰林承勅监等衙门者。曰庶吉士。进士之为庶吉士。亦自此始也。

  侍卫
  〔史记弟子传注〕王肃曰。子路为孔子侍卫。故人不敢有恶言。侍卫二字。见此。

  进士、举人、贡生
  进士见〔礼记王制〕。举人。贡生。连见于〔后汉书章帝纪〕。毎寻前代举人、贡士。或起[田+川]亩。不繋阀阅。是也。进士出身入诗。则始于唐徐凝答施先辈曰。料得仙宫列仙籍。如君进士出身稀。举人入诗。则白居易有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歳贡入时。则孟浩然有孝廉因歳贡。怀橘向秦川。

  武举
  〔唐书选举志〕武举。起武后时长安二年。

  监生。生员
  〔唐书选举志〕元和二年。置东都监生一百员。自天宝后。生徒流散。永泰中。虽置西监生。而馆无定员。于是始定生员。〔按〕生谓监生。员其数也。以监生生员为两等人。盖别自宋以来州县皆说学也。

  白身
  〔元典章〕选格、有白身人员。中书省奏。近来各路行保白身之人申部。中间不无冒滥云云。〔按〕魏书食货志。庄帝颁入粟之制。白民、输五百石。听依第出身。白民。直云白身也。唐书选举志。白身视有出身。一经三传皆通者。奬擢之。仕籍之有白身一途甚久。而魏由入粟。唐由校试。元由保任。制各不同耳。

  登仕郎
  见〔随书百官志〕。又文林郎见〔宋史选举志〕。〔按〕唐宋时有承事。将仕。迪功。宣义等郎。今倶不用。惟七品授文林郎。九品授登仕郎。名犹相因。

  从品
  〔北魏书官氏志〕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按〕谓从一品至从九品。

  内官外官
  〔周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注。九品。九郷也。〔汉书终军传〕孤于外官。注。谓非侍卫也。皆与今在京曰内官、在各省曰外官别。

  本色官
  〔唐书柳仲郢传〕有以药术进者。诏署盐官。仲郢以为医有本色官。若委钱谷。名分不正。

  堂后官
  〔李心传朝野杂记〕堂后官。谓三省诸房都録事也。补职及一年。改宣教郎。

  稗官
  〔汉书艺文志〕小说出于稗官。师古注。稗、犹[禾+弟]稗之稗。小官也。〔按〕俚俗嗤流外小官曰芝麻官。盖即[禾+弟]稗之义。

  宰官
  〔郭象南华经注〕大鹏之与斥[晏+鸟]。宰官之与御风。同为累物耳。王应麟云。二字始见此。

  官长
  〔墨子尚贤中篇〕贤者举而上之。谓之官长。〔愼子威徳遍〕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国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官长也。

  官衔
  〔封氏闻见记〕官衔之名。当是选曹补授。须存资歴。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于前。次书拟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云。〔艮园识小録〕家语礼运篇。官有衔。职有序。注。衔治也。执辔篇云。善御马者正衔勒。善御民者正百官。官衔之名本此。封氏记殊无所据。

  备员
  〔史记秦始皇纪〕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平原君传〕毛遂曰。愿君即以遂备员行矣。〔申屠嘉传〕自嘉死后。诸为丞相者。皆以列侯继嗣。[女+足][女+足]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

  问寮
  〔诗大雅〕我虽异事。及尔同僚。音义曰。僚字又作寮。〔左传文七年〕先蔑奔秦。荀伯尽送其帑于秦曰。为同寮故也。〔孔丛子〕孟武伯问孔子曰。古者同寮有服乎。答曰。然。同寮有相友之义。〔三国呉志薛莹传〕同寮之中。莹为冠首。〔杨愼丹铅録〕文选注。寮、小窗也。同官为寮。指其斋署同窗为义。今士子同业曰同窗。官先事。士先志。官之同寮。亦士之同窗也。

  [(扣-口)+晋]绅
  〔周礼典瑞〕王晋大圭。注。晋读[(扣-口)+晋]绅之[(扣-口)+晋]。谓插于绅带之间。疏曰。汉有[(扣-口)+晋]绅之士。亦谓插笏于绅。〔荀子礼论〕缙绅而无钩带矣。杨倞注。缙与[(扣-口)+晋]同。〔史记封禅书〕语不经见。[(扣-口)+晋]绅者不道。索隐曰。姚氏云。[(扣-口)+晋]当作缙。又〔五帝纪〕荐绅先生难言之。徐广注。荐绅即缙绅。古文假借耳。〔索隐〕郑众注。周礼云、[(扣-口)+晋]读曰荐。据郑意。则荐亦进。进而置于绅带之间也。〔按〕羣碎録谓今[(扣-口)+晋]作缙非。不见荀子及姚氏说耶。

  月俸
  〔周礼太宰〕禄位以驭其士。注、禄若今月奉也。音义曰、奉本或作俸。〔又宫正〕均其稍食。疏、稍则稍稍与之月俸是也。

  养廉
  〔宋史职官志〕诸略职官。各有职田。所以养廉也。〔金史伯徳特[璃-王]补传〕特[璃-王]补为政简静。不积财。常曰。俸禄已足养廉。衣食之外。何用蓄积。

  脚色
  〔北史杜铨传〕杨素惊杜正元之才。奏属吏。部选期已过。注色令还。〔朝野类要〕初入仕。必具郷贯三代名衔。谓之脚色。〔朱子答任行甫书〕休致文字。不知要録白[纟+(檄-木)]申脚色之类否。〔元典章〕保选令史吏员。亦开具姓名脚色。直言所长。〔通雅〕脚色状。亦谓之。根脚。迩来下司初见上司。犹递手本。上开出身履歴。所谓脚色是也。

  凭引
  〔挥尘録〕本朝及五代以来。吏部给初出官付。不惟着歳数。兼说形貌。以防伪冒。元丰时。改官制。除之。〔按〕此即今凭引之制。

  出缺
  〔世说注〕山涛启事曰。吏部郎史曜出缺处当选。

  掣签
  〔北史王勇传〕胡仁、及王文达、耿令贵三人。皆有殊功。还拜上州刺史。然州颇有优劣。周文令探筹取之。胡仁遂得雍州。文达得岐州。令贵得北雍州。〔按〕探筹即掣签。古今语殊耳。

  过堂
  〔[(扣-口)+庶]言〕载新及第进士。随座主至部堂。初见宰相。通姓名。谓之过堂。韩[イ+屋]有及第过堂日诗。

  参
  〔能改斋漫録〕下之见上谓之参。始战国时也。国策曰。秦王欲见顿弱曰。臣之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可矣。秦王许之。

  钻
  〔班固答宾戏〕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李周翰注。钻取必入之义。〔宋史〕王安石秉政。邓绾、李定之徒。倶以趋媚擢用。士谕有十钻之目。〔古杭杂记〕史弥远用事。士夫多以钻刺得官。伶人俳优者、一人执石钻之。久而不入。曰。钻之弥坚。一人撃其首曰。汝何不钻弥远。却钻弥坚耶。

  [タ/寅]绿
  〔左思呉都赋〕[タ/寅]绿山岳之[巴/山]。〔韩愈诗〕靑壁无路难[タ/寅]绿。〔韵会〕[タ/寅]绿。连络也。〔按〕易艮爻辞。列其[タ/寅]。厉熏心。[タ/寅]、当中脊之肉也。上下不能相通。而厉熏其心。是有干进之象。

  参罚
  〔汉书天文志〕太歳在巳。太初在参、罚。注云。参为白虎三星。其下又有三星曰罚。参、罚之义。盖取乎此。

  调繁简
  〔汉书薛宣传〕频阳县当数郡凑。其令薛恭职不[辛+力+辛]。而粟邑僻小。令尹赏。久郡用事吏。宣即奏赏与恭换县。二人视事数月。两县皆治。〔按〕今调繁简之制。起此。

  告病
  始见〔穆天子传〕。盛姫告病。〔史记汲黯传〕黯多病。上常赐告。注曰。赐告、得去官归家。与告、居官不视事。〔汉书高帝纪注〕亦曰汉书有予告、有赐告。赐告者。病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其告。使得带印绶将官属归家治病。

  告老
  〔左传襄七年〕韩献子告老。〔蔡[巛/邑]陈太邱碑〕年已七十。遂隐邱山。县车告老。〔北史高允传〕允以老疾乞骸骨。不许。乃着告老诗。

  起复
  〔[金+留]绩霏雪録〕起复者。丧制未终。勉情任用。所谓夺情起复也。如欧公晏元献神道碑。丁父忧去官。已而眞宗思之。即其家起复。及史嵩之丧父。经营起复。是也。今人不考。例以服门<癸]为起复。误矣。

  陛见
  〔北史张普惠传〕表乞朝直之日。时听奉见。自此之后。月一陛见。

  卓异
  〔汉书宣帝纪〕故掖庭令张贺、辅导朕躬。恩惠卓异。厥功茂焉。〔后汉书刘般传〕陈忠疏荐刘恺、处约思纯。进退有度。诚宜简练卓异。以厌众望。

  加级
  〔北史齐世祖纪〕河淸元年大赦。内外百官。普加泛级。〔按〕加级字见此。而其事汉初已有。高祖纪。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颜师古注曰。就加之也。

  一阶半级
  〔颜子家训勉学篇〕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及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黙低头。欠伸而已。〔北史序传〕仲举曰。吾少无宦情。岂以垂老之年。求一阶半级。

  人多缺少
  〔唐赵憬审官六议〕有人少阙多、人多阙少之语。阙与缺同。〔[(花-化)/召]溪渔隐丛话〕政和间。先君赴调京师。歩月景徳寺。指月为对云。圆少缺多天上月。同赴调者应声戏曰。员多阙少部中官。〔按〕论衡累害篇。位少人众。仕者争进。当时葢已患之。

  持禄养交
  〔管子明法篇〕小臣持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故失其能。〔荀子臣道篇〕偷合苟安。以持禄养交。谓之国贼。

  食禄有地
  〔李义山杂纂〕凡说食禄有地。必是差遣不好。

  仕路狭
  〔后汉书和帝诏〕束修良吏。进仕路狭。

  功成名遂
  〔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史记范雎传〕中山之国。赵独呑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北史周明帝纪〕功成名遂。建国剖符。

  后来居上
  〔史记汲黯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后来者居上。师古注。或曰。积薪之言。出曾子。

  当官
  〔左传〕当官而行。〔周礼疏〕士师所禁。惟在当官。〔晋书熊远传〕当官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三国志孙奂传〕奂。讷于造次。而敏于当官。

  经官
  〔晋书范粲传〕高[君+页]曰。范伯孙名讳。未尝经于官曹。

  卖官
  〔后汉书桓帝纪〕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五代史前蜀世家〕徐太妃以教令卖官。自刺史以下。毎一官阙。必数人并争。而入钱多者得之。

  买官
  〔后汉书崔寔传〕程夫人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頼我得是。

  卖官鬻爵
  〔宋书邓[王+宛]传〕[王+宛]父子并卖官鬻爵。〔李百药赞道赋〕直言正谏。以忠信而获罪。卖官鬻爵。以贷贿而见亲。

  官久则富
  〔史记货殖传〕廉吏久。久更富。俚语因之。

  官官相为
  见〔元乔孟符两世姻绿曲〕。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宋史岳飞传〕云云。〔李白诗〕有为官不爱钱句。

  相门必有相将门必有将
  〔史记〕孟尝君语。又〔魏志陈思王传〕引谚云云。〔北史李彪传〕亦引谚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斯不惟其性。盖言习之所得也。〔南史王训传〕上目送之曰。可谓相门有相。〔王鎭恶传〕武帝曰。鎭恶。王猛孙。所谓将门有将。又〔史记任安传〕言将门之下。必有将类。〔晋书王沈传〕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将相无种
  〔史记陈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玉海〕许敬宗曰。护儿儿作相。世南男作匠。文武岂有种耶。

  养相体
  〔史记完颜奴申传〕金自南渡之后。为宰执者。临事相习低言缓语。互为推让。以为养相体。

  忍辱至三公
  〔晋书列女传〕杜有道妻严氏、戒预书。引谚云云。

  宰相肚里好[(扣-口)+((掌-手)/牙)]船
  〔水东日记〕南京大理少卿杨公复。能诗有名。其家童往往于元武湖[土+需]采萍藻为豚食。呉思庵以其密迩厅事。拒之。杨戏答诗云。数点浮萍容不得。何如肚里好[(扣-口)+((掌-手)/牙)]船。盖谚有之。宰相肚里好[(扣-口)+((掌-手)/牙)]船。故云。

  伴食宰相
  〔唐书卢怀愼传〕与姚崇对掌枢密。自以吏道不及崇。毎事推让之。人谓之伴食宰相。

  铁面御史
  〔宋史赵抃传〕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曾[纟+予]南游纪〕旧庆暦中。侍御史呉中复。时人谓之铁面御史。

  五日京兆
  详〔汉书赵敞传〕。

  金祭酒。银典簿
  〔陆深春风堂随笔〕国子监自祖宗以来。例不刷巻。故谚云云。

  强团练
  〔枫窗小牍〕临安有谚。凡见人不下礼曰强团练。长老言。钱氏有国时。攻常州。执其团练使赵仁泽以归。见王不拜。王怒。命以刀抉其口至耳。丞相元徳昭救解云。此强团练宥之。足以劝忠也。遂以药敷创送归于唐。故至今以为美谈。

  破家县令。灭门刺史
  〔敖英东谷赘言〕人有恒言云云。予谓此言强宗豪右。当常诵之。庶几不敢作奸犯科。为[龙/共]黄卓鲁者。不可自诵此言。〔杨穆西墅杂记〕宣徳间。慈溪一县令谓羣下曰。汝不闻谚云灭门刺史、破家县令乎。一父老对曰。某等只闻得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县令为之默然。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
  〔冯犹龙谭概〕田登作郡。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値上元放灯。吏掲榜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云本此。

  官不威。牙爪威
  〔元曲选〕李直夫虎头牌、孙仲章勘头巾、李行道灰阑记、李致远还牢末、皆用此语。

  好官不过多得钱耳
  〔宋史〕曹彬语。

  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宋史邓绾传〕绾谀王安石。除集贤校理。郷人在都者。皆笑且骂绾云云。

  常调官好做。家常饭好吃
  范文正公语。见〔独醒杂志〕。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集古録〕世俗相传此二句。以为俚谚。庆暦中许元为发运使。因修江岸得石刻于池阳江水中。始知为释灵彻诗也。

  
  卷六 政治

  王道本乎人情
  〔刘向新序〕引程子曰。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按〕此程子。当是程木子。

  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后汉书〕卓茂语。

  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君道篇〕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汉家自有制度
  〔汉书〕元帝为太子。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徳教。用周政乎。

  我自用我法
  〔世说〕[广<臾]子嵩曰。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自我作故
  〔国语〕哀姜至。公使大夫宗妇觌用币。夏父展曰。非故也。公曰。君作故。注曰。君所作则为故事。〔张衡西京赋〕自君作故。何礼之拘。〔按〕今云自我作古。乃别本宋孝宗语也。宋史礼志。孝宗欲不用易月之制。曰。自我作古何害。

  奉行故事
  〔虞书〕若帝之初。传云。顺舜初摄帝位故事奉行之。〔汉书魏相传〕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便宜行事
  〔史记萧相国世家〕即不及奏上。辄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书魏相传〕汉兴以来。国家便宜行事。

  因事制宜
  出〔汉书韦元成传〕。又〔唐百官志〕置使之名。或因事而置。事已则罢。

  因利乘便
  〔史记秦始皇纪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发号施令
  〔书冏命〕文。又〔礼经解〕。发号出令而民悦。谓之和。〔鬻子〕发号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令。而审于轻重之数。〔汉书天文志〕王者即位。发号施令。亦奉天时。

  三令五申
  见〔史记孙武子传〕。

  令不虚行
  〔管子重令篇〕国不虚重。兵不虚胜。民不虚用。令不虚行。

  如令
  〔韩非子饰邪篇〕先令者诛。后令者斩。则古者必贵如令実。

  得礼
  〔礼记〕官得其礼。疏云、礼者容礼。谓说官分职。各得其尊卑之体。〔宋史岳飞传〕小心恭谨。不専进退为得体。

  得法
  〔战国策〕蒙谷戏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

  不如法
  〔史记孙子传〕约束已明。而不如法。吏士之罪也。〔后汉书淳于恭传〕教谕孤幼。有不如法。辄反用杖。〔释名〕科、课也。课其不如法者。

  奉公守法
  〔史记廉蔺传〕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又〔说苑至公道篇〕引虞邱子曰。奉公行法。可以待荣。

  公耳忘私
  〔汉书贾谊传〕人臣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公道
  〔文子上义篇〕人欲释而公道行。〔汉书萧望之传〕庶事理。公道立。〔后汉书杨震传〕论先公道而后身名。〔傅子通志篇〕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许浑诗〕公道世间唯白髪。〔李咸用诗〕圣朝公道易酬身。

  明见万里
  〔后汉书窦融传〕玺书既至河西。咸惊以为天子明见万里之外。

  彻底澄淸
  〔北史宋世良传〕为淸河太守。有老人前谢曰。府君非唯善政。淸亦彻底。

  不徇颜面
  〔唐书长孙无忌传〕帝曰。闻所在官司。犹自多有颜面。〔刘知几传〕史局深籍禁门。所以杜颜面。防请谒也。〔元史相威传〕世祖谕曰。朕知卿不徇颜面。

  属托不行
  〔说苑政理篇〕晏子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入。〔汉书尹翁归传〕。于定国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典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抑强扶弱
  〔后汉书〕耿纯为东阳太守。抑强扶弱。〔三国魏志〕司马芝为河南尹。抑强扶弱。〔北史〕陆馥为相州刺史。抑强扶弱。

  矫枉过直
  〔越絶书〕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正。〔盐铁论〕挠枉者过直。

  坐鎭雅俗
  〔旧唐书裴度传〕虽在江左。王导、谢安。坐鎭雅俗。而[言+于]谟方略。度又过之。〔任昉荐士表〕王[日+东]坐鎭雅俗。弘益已多。

  权时救急
  〔诗靡人不周笺〕[贝+周]给之、权救其急。〔左传子产作丘赋注〕子产权时救急。

  人微权轻
  见〔史记穰苴传〕。〔按〕今俗毎云人微言轻。疑其讹。然东坡文集与欧阳仲纯尺牍。已有人微言轻之语。

  掣肘
  〔吕氏春秋审应览〕[ウ/必]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厅说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请吏二人于君。倶至亶父。令之书。子贱从旁时掣揺其肘。书之不善。则子贱为之怒。吏患而辞归。报于君。君曰。[ウ/必]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

  摸棱
  〔唐书苏味道传〕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忖-寸)+呉]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故世号摸棱手。

  容情
  〔搜神记〕载王子珍事。有主者容情。不为区断语。〔宋史选举志〕考官容情任意。许台谏风闻弹奏。

  方命
  〔尚书〕方命[土+己]族。〔孟子〕方命虐民。〔按〕近人友朋书简。往往轻易用此二字。思其本义。当悚然汗下也。

  具文
  〔汉书宣帝纪〕上计簿。具文而已。师古注。虽有其文。而贤不副也。

  牵制
  〔汉书元帝纪赞〕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师古注。为文义所牵制。故不断决。

  钳制
  〔焦氏易林〕执囚束繋。钳制于吏。

  胡涂
  〔宋史吕端传〕或言端为人胡涂。太宗曰。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按〕朱子语録。以愤愤不晓事曰鹘突。其说书曰。百姓昭明。乃三纲五常皆分晓、不鹘突耳。鹘突即胡涂之音转。

  风流罪过
  〔北齐书郎基传〕基为颍川太守。淸愼无所営求。唯颇令写书。潘子义遗之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

  作威福
  〔书洪范〕臣无有作福作威。〔荀悦汉纪〕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刘向封事〕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撃断自恣。

  助桀为虐
  见〔史记留侯世家及田单传〕。又〔孟子集注〕飞廉助纣为虐。〔按〕俗唯助纣之言为着。

  以身试法
  〔汉书王尊传〕明愼所职。毋以身试法。〔后汉书冯勤传〕欲以身试法耶。将杀身以成仁耶。

  为法自弊
  〔史记商君传〕亡至关下。欲舎客舎。舎人曰。商君之法。舎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叹曰。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又〔晋书〕刘毅有为法自弊之叹。

  舞文弄法
  〔史记汲黯传〕张汤好兴事舞文法。又〔货殖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北齐书孝昭帝纪〕廷尉中丞执法。所在绳违按罪。不得舞文弄法。〔梁书武帝求[言+党]言诏〕舞文弄法。因事生奸。〔唐书郎余令传〕陈善弘曰。舞文弄法。吾不及君。

  不公不法
  〔司马光与侄帖〕不可恃頼我势。作不公不法。搅扰官方。

  受赃枉法
  〔史游急就章〕受[贝+求]枉法忿怒仇。注云。受人财者。枉曲正法。忿怒良直。反以为仇也。〔史记优孟歌〕又恐受[贝+求]枉法。为奸触大罪。〔唐书李朝隐传〕赃唯枉法当死。

  贿赂公行
  〔春秋胡氏传〕贿赂公行。上下离析。〔晋书刘听载记〕朝廷内外。无复纲纪。阿谀日进。货贿公行。〔南史陈张贵妃传〕阉宦之徒。内外交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

  权柄
  〔左传襄二十三年〕既有利权。又执民柄。将何惧焉。〔六韬守土篇〕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庄子天运篇〕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汉书刘向传〕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

  功令
  〔史记儒林传〕余读功令。至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廃书而叹也。注云。谓学者课功、着之于令也。〔按〕近人用此。毎若云公家之令。非。

  令甲
  〔载植鼠璞〕令甲、令乙、令丙、乃篇次也。汉宣帝诏。令甲。死者不可复生。江充传注。令乙。骑乘车马。行驰道中。没入车马。章帝诏。令丙。[竹/垂]长短有数。当时各有篇次。在甲言甲。在乙言乙。在丙言丙。今例以法律为令甲。非也。〔按〕史记年表。令甲、称其忠。张释之传。乙令、跸先至而犯者。罚金四両。亦着甲乙之别。如淳汉书注曰。令有先后。故曰令甲、令乙、令丙。若令之第一、第二、第三篇。说更较戴氏详晰。宋史杨时传云。凡元佑之政事。着在令甲。则已犯令称之讥矣。

  治下
  〔白虎通〕伏羲定人道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治下始见此。〔汉书〕严延年。敏捷于事。吏尽节者。皆亲郷之。以是治下无隐情。

  两造
  〔书吕刑〕两造具备。孔传。两谓囚证。造。至也。〔周礼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

  六曹
  〔文献通考〕政和初。改各州推、判、参军、为士、戸、仪、兵、刑、工、六曹掾。〔按〕此乃今经歴照磨之属。非书皆也。其士仪二曹。更与今吏礼房称号不同。羣碎録。辄谓州县吏、戸、礼、兵、刑、工、六曹。宋徽宗设。未是也。

  书手
  〔辍耕録〕世称卿胥为书手。报应记。宋[彳+干+(行-彳)]应明经举。元和初。至河阴县。因疾病废业。为盐院书手。葢唐已有此名。

  快手
  〔宋书王鎭恶传〕西将及能细直吏、快手、有二千余人。〔又建平王景素传〕左右勇士数十人、并荆楚快手。〔黄回传〕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南史亦作快手。〔日知録〕快手之名起此。

  门子
  〔周礼〕正室谓之门子。注云。将代父当门者。盖适子之称。与后世官府侍僮絶异。〔韩非子亡征篇〕羣臣为学。门子好辩。可亡也。注云。门子。门下之人也。此稍与侍僮类。至〔旧唐书李徳裕传〕。吐蕃潜将妇人嫁与此门子。〔道山淸话〕都下有卖药翁。自言少时尝为尚书省门子。则竟属今所谓门子矣。

  里长
  〔隋书〕高祖从苏威议。以百家为里。置里长一人。又〔裴蕴传〕亲阅戸口。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郷正里长。皆远地流配。〔按〕墨子尚同篇。里长顺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义。里长既同其里之义。率其里之民。以尚同乎郷长。里长之名。早见于此。晋书职官志。县率百戸置里吏一人。其士广人稀。听随宜置里吏。吏与长、称号小殊。而制则一。然则里长非隋高所创。或废久而时乃重置耳。

  戸头
  〔后汉书章帝纪〕加赐河南女子百戸牛酒。注曰。此若是戸头之妻。不得更称为戸。葢谓女戸头也。

  人夫
  〔北史魏献文六王传〕赵郡王谧。召近州人夫捜掩城人。楚掠备至。

  公文
  〔三国志赵俨传〕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北史苏绰传〕所行公文。绰皆为之条式。

  文书
  〔周礼小宰〕府掌官契以治藏。史掌官书以赞治。注云。治藏。藏文书及器物。赞治。若今起文书草也。〔汉书刑法志〕文书盈几阁。典者不能[彳+扁]睹。〔中论谴交篇〕文书委于官曹。繋囚积于囹圄。〔世说政事门〕何鳔骑看文书。谓王刘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

  移
  〔汉书公孙弘传〕移病免归。注曰、移书言病也。〔后汉书光武纪〕致僚属作文移。注引东观汉记。文书移与属县也。〔文心雕龙〕刘[音+欠]之移太常文。移之首也。〔按〕凡官曹不相临敬者。其文书则谓之移。

  关
  〔文心雕龙〕关者。闭也。出入由门。关闭当审。庶务在政。通塞宜详。韩非云。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于州郡。葢谓此也。〔宋书礼志〕戴文移格式云。某曹关某事云云。被令。仪宜如是。请为笺如左。谨关。〔按〕被令。犹今云奉此、据此。仪宜如是。犹今云合行。

  邸报
  〔宋史宋辅传〕政和后。帝多微行。始民间犹未及知。及蔡京谢表。有轻车小辇。七赐临幸语。自是邸报闻四方。〔按〕邸报字见史始此。而孙樵集有读开元杂报一篇。又唐诗话。韩翊家居。一日有人叩门贺曰。邸报制诰阙人。中书进君名。已除贺部郎中。知制诰矣。则唐时已有邸报。

  告示
  〔荀子荣辱传〕仁者好告示人。〔后汉书隗嚣传〕腾书陇蜀。告示祸福。

  辞讼
  〔汉书薛宣传〕辞讼、例不满万钱。不为移书。〔魏志杜畿传〕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令归谛思之。自是少有辞讼。

  健讼
  〔容斋四笔〕易讼卦。险而健。讼。以健字为句絶。乃及于讼。蒙师点句。辄混讼字于上。遂以健讼相连。此二字尚为有说。例以他卦。若止蒙动豫之类。将如之何。凡顽民好讼者。但曰[(噐-エ)<臣]讼、终讼、可也。

  打官司
  〔元人抱妆盒曲〕有此三字。

  罪过
  〔史记秦二世纪〕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三郎官。无得立者。〔后汉书班超传〕塞外吏士。木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徒补边屯。〔按〕罪过字以大小别。不以公私别。后人例以公犯为罪。私居违碍。则兼称罪过。其言自六朝然矣。北史长孙晟传。晟见牙中艹秽。责令染干除之。染干曰。是奴罪过。又由吾道荣传。晋阳人谓道荣曰。我本恒岳仙人。有少罪过。为天官所谪。

  [言+圭]误
  〔史记陈[豕+希]传〕赵代吏人、为[豕+希]所[言+圭]误、劫略者。皆赦之。〔后汉书寇恂传〕陛下远踰险阻。故狂狡乘间相[言+圭]误耳。〔易林履之革〕讹言妄语。转为[言+圭]误。

  发觉
  〔汉书高帝纪〕八年秋八月。吏有罪未发觉者。赦之。〔淮南子泛谕训〕县有贼。大捜侠者之庐。事果发觉。夜惊而走。〔后汉书梁松传〕数为私书请托郡县。发觉免官。〔论衡幸偶篇〕或奸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罪而发觉。

  准
  〔周必大二老老杂志〕勅牒准字。去十为准。或谓本朝因寇准为相而改之。又云曾公亮、蔡京父、皆名准而避。其实不然。予见唐诰巳作准。又收五代堂判亦然。顷在枢密院令吏辈用准字。既而作相。又令三省如此写。至今遂定。〔按〕所云、则宋孝宗时已复用原文矣。而今仍纷纷作准、葢趋便之习、一成难变。即一字之细有然。

  审问
  〔书吕刑〕其审克之。〔诗鲁颂〕淑问如皐陶。为此二字之源。

  处分
  〔古焦仲卿妻诗〕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専。〔南史沈僧昭传〕国家有边事。须还处分。〔北史宋钦道传〕梦见前妻言。被处分为高崇妻。〔唐[巛/邑]传〕[巛/邑]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按〕分当音问。今读平声者误。白居易诗。处分贫家残活计。刘禹锡诗。停杯处分不须吹。可证。

  坐罪
  〔说苑奉使篇〕荆王与晏子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坐。曰坐盗。〔按〕此即秦汉所云坐罪之坐。

  抵罪
  〔史记赵世家〕齐之事王宜为上俊。而今乃抵罪。〔韩非内储说〕君杀老儒。是将以济阳君抵罪于齐矣。

  开释
  〔书多方〕开释无辜。亦克用劝。

  申寃
  〔易林〕此戸为患。无所申寃。〔旧唐书徐有功传〕三司受理。理[匚<轨]申寃。

  招摇
  〔史记孔子世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而过之。

  诱人犯法
  〔刑律〕诈伪科目。有诈教诱人犯法。

  武断郷曲
  〔史记平准书〕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郷曲。

  不服烧埋
  见〔元人争报恩、两世姻绿曲〕。

  停囚长智
  〔佛经〕引谚。又见〔传灯録〕[シ+为]山灵佑语。

  敲
  〔左传定二年〕[朱+(都-者)]庄公与夷射姑饮酒。私出。[门<昏]乞肉焉。夺之杖以敲之。杜注、敲[门<昏]头也。〔按〕俚语。以打为敲。本此。

  拶
  〔唐韵〕拶。姉末切。逼也。〔按〕今作去声读。诸字书无其音。左传定八年、渉佗[(払-ム)+(俊-イ)]卫侯之手。音义曰。[(払-ム)+(俊-イ)]挤也。按也。祖寸切。或云、拶之读去。葢属[(払-ム)+(俊-イ)]音之转。

  [(直-十)/巛]首
  〔说文〕[(花-化)/俎]、断首倒县也。音读若浇。〔广韵〕汉令。先黥、[鼻+リ]、斩左右趾、[(直-十)/巛]首、[(花-化)/俎]其骨。谓之具五刑。〔按〕枭首之枭。依此当作[(直-十)/巛]。然汉书刑法志已用枭字。

  坐地牢
  〔北史魏献文六王传〕韶幽于京畿地牢。絶食而死。〔祖[王+延]传〕地牢者。乃为深坑、置诸内。

  先刑后奏
  〔后汉书酷吏传序〕临民之职。専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后闻。注曰。先行刑、后闻奏也。又〔五代史朱珍传〕军中有犯令。请先斩而后白。

  先打后商量
  〔元曲选〕武汉臣老生儿。李涛卿伍员吹籍。王实甫丽春堂。并用此语。

  蒲鞭示辱
  〔后汉书刘寛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南史崔祖思传〕叔景眞。位平昌太守。县一蒲鞭。而未尝用。

  以一警百
  〔汉书尹翁归传〕其收取人心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又〔盐铁论〕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愼万。〔文中子〕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傅子〕撃一警百。刺史之职也。〔北史孙绰传〕杀一利百。以淸王化。〔韩愈诗〕罚一劝百之经。不从而诛未晩耳。

  取保
  〔周礼大司寇〕州里任之。则宥而舎之。疏云。仍恐习前为非。故使州长里宰保任乃舎之。〔按〕此即后世取保之制。〔蜀志姜维传〕魏繁维母于保官以延之。〔北史宋[(谣-言)+系]传〕局内降人左泽等。为京畿送省。令取保放出。

  保辜
  〔史游急就章〕[(病-丙)<只][(病-丙)<有]保辜[言+(褫-衣)]。颜注曰。保辜者。各随其状轻重。令[区+攴]者以日数保之。限内致死。则坐重辜也。〔按〕辜亦作[女+辜]。说文、解[女+辜]为保任。若是。则保辜虽二文而一义。

  甘结
  〔续通鉴〕宋宁宗时。禁伪学。诏监司帅守荐举改官。并于奏牍前具甘结。中说并非伪学之人。甘结二字见此。

  服辩
  〔元典章吏制〕凡府司官对众审讫。取服辩文省状。〔按〕今律仍有狱囚取服辩条。注云。服者心服。辩者分辩。理当则服。不当则辩。或服或辩。故曰服辩。近易其名谓之遵依。则有服而无辩矣。

  比簿
  〔周礼小司徒〕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注云。今时八月案比。是也。要、谓其簿。

  门单
  〔朱子语録〕禹贡是当时治水事毕却。总作此一书。如今人方量毕。总作一门单身。

  掲帖
  〔通雅〕宋元丰中。诏中书写例一本纳执政。分令诸房掲帖。谓掲而帖之。古贴帖通用。世说以如意帖之、是也。今人囚有掲帖之名。

  鱼鳞图
  〔宋史食货志〕魏豹文代赵师嵒为[(鹜-鸟)/女]州守。整行经界益力。凡结甲册、戸产簿、鱼鳞图、类姓簿。皆创蔵匮藏之。〔沈文初政记〕洪武十三年。戸部核实天下土田。惟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往往以田产诡托亲邻佃仆。奸弊百出。上遣各处査定细底。编类为册。其法甚备。谓之鱼类图册。

  串子
  〔文字指归〕支取货契曰[贝+串]。今仓库收帖曰串子。[贝+串]字之省也。

  征比
  〔周礼小司徒〕颁比法以行征令。疏云、为较比之法以征索于民。又〔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征比。注。征、征召也。比、案比。疏云。征发校比之等也。〔按〕比校二字。见国语。

  加耗
  〔五代史王章传〕周太祖用兵西方。章供馈军旅。征剥下民。往时民租。一硕输二升。为鼠雀耗。章乃増一硕输二斗为省耗。〔按〕硕输二升之制。停骖録云。起于后唐明宗。

  税契
  〔续演繁露〕晋自过江。至于梁陈。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名为散估。即今田宅报券输钱之数。所谓税契也。
  (券の字は[券の刀の代わりに力]になっているが、意味の上から券と思われる)  
  昼卯
  〔李存义役谣〕五更饭罢走昼卯。水潦载道归来[日+甫]。

  吊卷
  〔靑藤山人史〕钓、调字。今倶作吊。如吊生员考试。吊文卷査勘。倶误。吊生员应作调。吊文卷应作钓也。〔寓圃杂记〕移文中字。有日用不知所自。而未能正者。如査字。音义并与槎同。水中浮木也。今云査理、査勘。有稽考之义。吊。本伤也。愍也。今云吊卷、吊册。有索取之义。票、与慓同。本训急疾。今以为票帖。绰、本训寛缓。今以为巡绰。其亦始方言欤。

  申解
  〔云麓漫钞〕官府多用申解二字。申之训曰重。今以状达上官曰申闻。施于简箚曰申呈。皆无重义。解、古隘切。训曰除。而词人上于其长曰解。士人获郷荐。亦曰得解。皆无除出之义。举世用之。与欧阳子言打字正同。

  巡[(迚-中)<卓]
  〔丹铅録〕今之场屋有巡绰官。说文。绰、缓也。诗寛兮绰兮。相如赋便[女+(环-王)]绰约。皆是寛缓之义。则巡绰字非。当作巡[(迚-中)<卓]乐府状知道五更转。一更[匀-一-ノ]斗鸣。较尉[(迚-中)<卓]连城。正是巡警之义。此一大证也。

  佥押
  〔南史〕故事。府州部谕事。皆签前直叙所论之事。后云谨签。具日下、又云。某官签。〔按〕签即佥。古今字变耳。

  印[穴/果]
  〔旧唐书徳宗纪〕赐南诏异牟寻等金印银[穴/果]。〔黄滔诗〕六[穴/果]佩诸侯印。〔梅尧臣诗〕丹砂挈印[穴/果]。〔按〕今计印之数曰几[穴/果]。观此可明其义。

  骑缝印
  〔北史卢同传〕请总集吏部中兵二局勋对句奏案。于黄素楷书大字。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明造两通。一关吏部。一留兵局。与奏案对掌。以防揩洗之伪。更请征职白身。具列本州岛郡县三长之所。并其实官正职。仰本军印记其上。然后印缝。各上所司。骑缝印制见此。〔南华经注〕督。中也。中两闲而立。俗所谓骑缝也。骑缝二字又见此。

  知会
  〔通雅〕唐武后甲申。转帖百官令拜表。百官但赴拜。不知何事。此盖若今之都吏。送知会部堂堂帖。使司官知之。

  公会
  〔隋书虞世基传〕徐陵闻其名。因公会。一见而奇之。

  议公事
  〔曲礼〕公事不私议。〔盐铁论〕前议公事。文学引称往古。颇乖世务。

  奉宪
  〔史记三王世家〕百官奉宪。各遵其职。〔汉书景帝纪〕酷吏奉宪失中。〔按〕穆天子传。受勅宪。注云。宪、教令也。

  通行
  〔周礼小行人疏〕吉礼、军礼、宾礼、天子颁之。非所以通行之事。故不言也。〔按〕后世云通行晓谕同此。又汉书高帝纪。足下通行无所累。此通行。犹言行得开。张敞传。王姫昆弟及王同族宗室通行。为之嚢[(蠹-虫-虫)/木]。此通行犹言通同。意各殊别。

  施行
  〔能改斋漫録〕今朝廷行移下州县。必云主者施行。本后汉黄琼传也。〔按〕史记箫相国世家。便宜施行。汉书京房传。房考功事得施行矣。王莽传。诬罔天下。不可施行。倶先言之。蔡[巛/邑]独断。巡狩还。公卿以下。陈洛阳都亭前下拜。天子下车。古语曰。在车则下。唯此时施行。亦后汉言也。

  知
  〔左传襄二十六年〕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魏了翁读书杂钞〕后世官制上知字。如知府、知县、始此。〔按〕知政是总国内之政。与后世知府县犹若不同。国语、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注云。秦取河东之地。而置官司。故地河东之政。此知字。但属一方官司。尤与知府、知县之知[月+(勿/口)]合。〔云麓漫钞〕唐制。县令阙。佐官摄令。曰知县事。李[皋+羽]任上部志文云。摄富平尉、知县事。是也。

  仰
  〔孔平仲谈苑〕今公家文移。以上临下。皆用仰字。北齐书孝昭纪。诏定二王、三恪、是非。礼仪体式。亦仰议之。用仰字始此。〔按〕卢同请集勋簿表言。仰本军印记。在齐孝昭之前。

  须至
  〔朱子文集〕公移[片+旁]帖末。多用须至字。如云须至晓示者。须至晓谕约束者。看定文案申状。亦云须至供申者。〔按〕今公文中习为定式。问其议。则无能言之。据欧阳公集、相度铜利牒云。无至[(忖-寸)+呉]事者。五保牒云。无至张皇卤莽者。亦倶用之篇末。大抵戒之曰无至。劝之曰须至。其辞仅反正不同耳。

  照得
  〔又〕公移卷中。毎用照对二字。如照对礼经。凡为人子。不蓄私财云云。照对本军。去年交纳人戸云云。多不胜举。间用照得者。唯约束侵占[片+旁]、及别集委官收籴、革米船隐瞒、三条而已。所云照对。葢即契勘之义。照得则照对得之省文也。今公移皆云照得。无复用对字矣。

  火速
  〔武则天诗〕火速报春知。〔李俊民诗〕火速移床待考先。今官府征逮[片+旁]帖亦习用。〔按〕北史齐武成帝纪。特爱非时之物。取求火急。须朝征夕辨。火急与火速义同。柳宗元诗。劝君火急添功用。苏轼诗。火急□书千古事。徐积诗。田事正火急。而急有褊窘之义。今因嫌之不用。
  文字不鲜明  
  无故擅入
  〔周礼士师〕掌国五禁之法。书而悬于门闾。注云。古之禁书亡矣。今官门有符籍。官府有无故擅入。其[牛+角]可言矣。

  留中不下
  见〔史记三王世家〕。

  交代
  〔汉书[(花-化)/仑]寛饶传〕歳尽交代。自请愿复留。〔后汉书傅燮传〕范津为汉阳。与燮交代。合符而去。又交印。见〔白氏长庆集〕和刘梦得诗。交印君相次。[(塞-土)/衣]帷我在前。

  去思
  〔汉书循吏传序〕王成、黄覇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按〕去思立碑。唐时已有。集古録、虞城李令去思颂。李白撰文。王[(辺-刀)<(橘-木)]篆。

  徳政碑
  〔水经济水注〕昌邑、有成人班孟坚碑。建和十年。从事秦[门<(堙-土)]等刊石。颂徳政碑也。

  攀辕卧辙
  〔白孔六帖〕汉侯覇为临淮太守被征。百姓攀辕卧辙。顾留期年。〔按〕后汉书但云。遮使者车。或当道而卧。无四字成文。

  立生祠
  〔史记万石君传〕庆为齐相。大治。为立石相祠。〔汉书于定国传〕其父于公为郡决曹。决狱平。郡中为之生立祠。曰于公祠。〔按〕此立生祠之始。至唐则此风渐盛。其见诗者。朱庆余送林使君云。想得化行风上变。州人应为立生祠。卢廷让送友赴阙云。却笑郡人留不得。感恩惟拟立生祠。

  尔俸尔縁。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王+宛][王+炎]録〕干徳三年。立郡国戒石碑。上勒尔俸尔縁云云十六字。采孟昶之辞也。〔玉海〕绍兴二年六月。诏有司墓勒黄庭坚所书太宗戒石铭。[彳+扁]赐守令。重刻之廷石。〔容斋续笔〕载孟昶全辞云。朕念赤子。[日+干]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蝗为理。留犊为规。寛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踰时。尔俸尔縁。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凡二十四句。但语皆不工。惟经表出者。词简理尽。〔集古録〕戒碑起唐明皇。特不见其辞耳。明皇择令一百六十三人。赐以丁宁之戒。其后天下为县者。皆以新戒刻石。〔七修类稿〕至元癸巳。吾浙戒石铭别有四句云。天有昭鉴。国有明法。尔畏尔谨。以中刑罚。

  兼听则明。偏听则闇
  〔管子君臣篇〕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乃此语所本。

  旁观者审。当局者迷
  〔盐铁论〕从旁议者易是。其当局则乱。〔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旁观必审。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齐悼惠世家〕引道家之言云云。〔春申君传赞〕引语云云。〔后汉书杨伦传〕当断不断。黄石所戒。注、引黄石公三略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晋书慕容垂载记〕弟徳进言亦引语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又〔羊[示+古]传〕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南史齐宗室传〕子良、失在儒雅。当断不断。

  上不正。下参差
  〔杨泉物理论〕引语云云。

  谩上不谩下
  〔宣政杂録〕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尺许。冒皮于首鼓之。因其制作之法。谓曰谩上不谩下。通衢用以为戏云。

  上明知下暗
  见〔张国宾薛仁贵剧〕。

  人心似铁官法如[缶+卢]
  见〔王仲文救孝子曲〕。

  急急如律令
  〔李济翁资暇録〕符咒之类。末句云。急急如律令。人以为饮酒之律。令不得停滞。非也。令、宜平声。律令。乃雷边捷鬼。此鬼善走。与雷相疾速。故云如此鬼之疾走也。〔演繁露〕风俗通、谕汉法九章。因言曰。夫吏者治也。常先自正。然后正人。故文书下如律令。言当承宪履绳。动不失律令也。今符咒家。凡行移悉仿官府制度。则其云如律令者。亦仿官府文书为之。不必凿言雷鬼也。〔云麓漫钞〕五字。本汉公移当语。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道流至今祖述。〔按〕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末云。如律令。注、如程氏引风俗通之说。又琳檄呉将校部曲。末亦如诏律令。史记三王世家。亦云当用如律令。援以证之。愈见资暇之说。之凿。

  一期权在手。看取令行时
  〔朱湾奉使设宴戏掷笼筹诗〕。

  官无悔笔。罪不道科
  〔古今谭概〕戴袁节推酒令引俗语云云。

  一字入公门。九牛曳不出
  〔普灯録〕黄龙慧南禅师。尝举扬此语。

  公门好修行
  见〔元曲选〕岳百川铁拐李、扬显之酷寒亭二剧。

  事官千日。失在一朝
  〔传灯録〕王廷彬问朗上座。捧炉神为甚翻却茶。朗答云云。

  
  卷七 文学

  读书百[彳+扁]。其义自见
  〔魏志王肃传注〕董遇不肯教人。而去必当先读百[彳+扁]。言读书百[彳+扁]。而义自见。〔朱子训学斋规〕引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早知穷达有命。悔不十年读书
  〔南史〕沈攸之语。

  读书不求甚解
  〔晋书〕陶潜语。

  读书破曼卷
  〔杜甫赠韦左丞诗〕。〔东皇杂録〕或问荆公。老杜诗何故妙絶古今。曰。老杜固自言之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三到
  〔训学斋规〕余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作相须读书人
  〔宋史太祖纪〕谓窦仪云。又〔王文正笔録〕太祖谓庐多逊。作宰相须用儒者。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题栢学士茅屋诗〕。

  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程伊川语録〕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耶。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辍耕録〕载元中书左丞吕忠肃公思诚诗。

  书中自有黄金屋
  〔李之彦东谷所见〕劝学文言。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斯言一入于胸。未得志时。已惟以金多为荣矣。〔按〕劝学文未考何人作。观此知其在宗以前。高则诚琵琶记、喜书中今日有女如玉。男儿有书须勤读。也自有千锺粟。全用其文。

  客至罢琴书
  〔杜诗〕地幽忘盥栉。客至罢琴书。

  习读在前生
  〔郑谷赠刘神童句〕。

  不学无术
  见〔汉书霍光传〕。

  开卷有益
  〔黾水燕谈〕宋太宗诏撰太平御览等书。日览二卷。因事有阙。则暇日追补。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手不释卷
  〔华阳博议〕马怀素、吕思礼、于休烈、李[石+奚]、仕宦不释卷。刘[日/丙]、鲁肃、崔林、辛术、军旅不释卷。刘实、王起、赵逸、崔元翰、耄耋不释卷。司马光、童穉不释卷。裴[白+皐]、乱离不释卷。皇甫谧、裴汉、疾病不释卷。

  一目十行
  〔北齐书河南王孝瑜传〕读书十行倶下。〔梁书昭明太子传〕读书数行并下。

  过目不忘
  〔晋书苻融载记〕融下笔成章。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唐书王起传〕起于天下书无不读。一经目。弗忘也。

  文不加点
  〔文选鹦鹉序〕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北史杜铨传〕杜正元文不加点。〔卢文伟传〕卢绚祖为二十余人作表。文不加点。〔梁书萧介传〕武帝置酒赋诗。介染翰便成。文不加点。〔隋书许善心传〕帝称其文不加点。笔不停毫。〔[(扣-口)+庶]言〕李白奉诏草白莲花序。文不加点。

  文过其实
  〔后汉书冯衍传〕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

  卖文为活
  〔杜甫寄斛斯六官诗〕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县。

  咬文嚼字
  见〔元人杨氏劝夫曲〕。

  文不识
  〔西京杂记〕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匡衡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按〕此疑假设姓名。如今小说之例。续萱録有贾博谕、全若虚。盖其类云。

  甚有道理
  〔诗〕有伦有脊。毛传云。所言有道理。

  有道理
  〔诗〕有伦有脊。毛传云。所言有道理。

  是何道理
  〔卢仝月蚀诗〕见似不见。是何道理。

  出于何典
  〔后汉书孔融传〕融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其嘲己。问出何经典。〔文苑传〕边孝先曰。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不落道
  〔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咸/角]栗歌〕众音[尔+见]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按〕此谓其不劳越他道。今反以文词错杂失次为不落道。非。

  不通
  〔论衡别通篇〕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通人胸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通典〕魏立太学。学者满一歳。试通一经。为弟子。不通。遣罢。弟子满二歳。试通二经。补文学堂故。不通者。听从后辈试。〔燕翼贻谋録〕试场问本经义疏。不过记出处而已。考官批于界行之上。能记则曰通。不记则曰不。其误记者亦书曰不。〔古文孝经谏诤章〕是何言与下。有不通之言也五字。〔按〕今文无之。面语亦不类。或疑属旧注。误为正文。

  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贵直论〕纣杀比干而视其心。孔子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云。纣心不通。安于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又〔列子仲尼篇〕文挚谓龙叔曰。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其以此乎。

  五经扫地
  〔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羣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帝大笑。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皮里春秋
  〔晋书[(衫-彡)+者][衣<臼]传〕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藏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
  〔薛应□宋元通鉴〕文天祥至燕。丞相孛罗召见。天祥仰首言曰。自古帝王。有兴有废。孛罗曰。且问盘古至今几帝几王。天祥云云。
  旄の毛の代わりに斤  
  既读孔圣书。必达周公礼
  见〔元曲选〕呉昌龄断风花雪月、贾仲名萧淑兰二剧。

  诸子百家
  〔后汉书注〕诸子百六十九家。言百家。举成数也。

  连篇累牍
  〔北史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宋史选举志〕寸[日/咎]之下。惟务贪多。累牍连篇。何由精妙。

  千篇一律
  〔艺苑厄言〕白乐天诗。千篇一律。轻看。最能易人心手。

  双管齐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唐张[王+(缲-纟)]。尤善画松。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伊世珍琅[女+(环-王)]记〕黄华能双管下并。

  意到笔随
  〔春渚纪闻〕东坡曰。吾生平作文。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随之。无不尽意。

  善书不择笔
  〔后山谈丛〕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王肯堂笔尘〕能书不择笔。浪语也。古来唯称率更令不择笔。然晋人遗意。到欧阳渐失矣。

  笔重
  〔唐书陆余庆传〕善论事而短于判。人嘲之曰。说事则喙长三尺。判字则手重五斤。〔按〕俗有一枝笔管千斤重之语。本此。

  饮墨水
  〔隋书礼仪志〕正会日。诸郡上计、付纸遣陈士宜。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又策秀孝、考廉良。其有脱误书滥、文理孟浪者。起立席后饮墨水。〔太平广记〕陈继达本武夫。不知书。梦人以墨水升余饮之。遂能识字。〔黄庭坚诗〕睥睨[纟+丸]儿。可饮三斗墨。〔刘静修诗〕老觉胸中无墨汁。〔按〕俗有丁倒转来无墨水语。本此。

  惜墨如金
  〔古今名画记〕李成作画。惜墨如金。〔楼钥题崔老融戏墨诗〕古人惜墨如金。老融惜墨如惜命。

  铁砚磨穿
  〔五代史桑维翰传〕初举进士不第。人有劝其从他途求仕者。维翰铸铁砚示人曰。砚穿则改而他仕。辛以进士及第。

  巧妙纸半张
  见〔郑徳辉王粲登楼曲〕。

  白纸上写着黒字
  见元〔鸳鸯被、东堂老二剧〕。

  一字直千金
  〔史记吕不韦传〕以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县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憎损一字者。予千金。〔王献之帖〕扬州一老母。惠臣一餐。无以答其意。臣作一字。令就一价。近观三。远观者二。未经数日。遂获千金。〔锺嵘诗品〕陆机拟古十四首。惊心动魄。几于一字千金。〔张说诗〕大风将小雅。一字尽千金。〔呉融[(恐-心)/言]光上人草书歌〕不系知之与不知。须言一字千金値。

  一字师
  〔唐诗纪事〕郑谷改齐己早梅诗昨夜数枝开作一枝开。人以谷为一字师。〔诗话总龟〕张咏独恨太平无一事。萧楚材请改恨为幸。咏曰。子眞一字师。

  [纟+乞]字不识
  〔懒眞子〕臧武仲名[纟+乞]音恨发切。唐时有误读为核者。萧颕士曰。汝[纟+乞]字也不识耶。俗言瞎字不识。又[纟+乞]字之讹。

  不识一丁
  〔唐书张宏靖传〕天下幸无事。尔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洪容斋俗考〕今文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忖-寸)+呉]焉。〔田艺[(花-化)/衡]留靑日札〕天水姜平子仕苻坚。坚宴羣臣赋诗。平子诗有丁字直而不屈。坚问其故。曰。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坚悦。擢上第。夫丁字不屈。乃古下字矣。盖坚[鹿+(鹿+鹿)]人。正所谓丁字不识者尔。〔鲍[金+(诊-言)]亚谷丛书〕蜀志、南史、皆有所识不过十字之语。恐丁字是十字。亦未可知。十与丁。又相似。其文亦有据也。

  即席赋诗
  〔宋书〕武帝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萧介染翰即成。臧盾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言笑自若。帝曰。臧盾之饮。萧介之文。皆即席之美也。〔按〕后世云即席赋诗。昉此。然于原文意颇龃龉。

  诗有别才
  〔严沧浪诗话〕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东坡集〕题王维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供官诗
  〔太仓[禾+弟]米集〕东坡尝言。古今未有无对者。琴家谓[(忖-寸)+呉]俗耳为设客曲。顷时有作送太守诗者。仆问之其人曰。此供官诗。不足观。于是设客曲始有对。戏作俳体云。设客元无琴里曲。供官尚有箧中诗。

  打油诗
  〔南部新书〕有胡钉铰、张打油二人。皆能为诗。〔升庵外集〕载张打油雪诗。即俚俗所传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也。故今又谓之打狗诗。

  趁韵而已
  〔朝野佥载〕景龙中权龙褒为左武卫将军。好赋诗。而不知声律。皇太子夏日赐宴。献诗云。严霜白皓皓。明月赤团团。或曰。岂是夏景。曰趁韵而已。太子援笔赞之曰。龙褒才子。秦州人士。明月书辉。严霜夏起。如此诗章。趁韵而已。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逊诗〕。

  富于千篇。贫于一字
  见〔文心雕龙练字篇〕。

  绚烂之极。造于平淡
  〔苏轼与侄书〕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黄庭坚苏子瞻像赞〕云云。

  一凭阴隲二文章
  〔水东日记〕载呉思庵遗外孙钱昕习科场句。

  大手笔
  〔晋书王珣传〕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南史陆琼传〕诸官符及诸大手笔并勅付琼。〔徐陵传〕文宣时。国家有大手笔。必命陵草之。〔唐书苏[廷<页]传〕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时号燕许大手笔。

  老手
  〔玉堂杂记〕上锡史浩宴。命作诗叙之。复俯同其韵。有文章籍老手句。〔苏轼诗〕老手王摩诘。穷交孟浩然。

  大作家
  〔卢氏杂说〕王屿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笔者。误叩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

  宿学
  〔史记庄周传〕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饱学
  〔文心雕龙〕有饱学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

  名士
  〔礼月令〕季春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注。名士、不仕者。正义曰。名士者、谓其徳行贞絶。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者也。贤者乃名士之次。〔隋书经籍志〕有海内名士传。正始名士传。江左名士传。

  秀才
  〔管子小匡篇〕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頼也。〔按〕秀才字始见于此。杨升庵引赵武灵王呉越无秀才之语。云属二字所起。考其原文。乃云秀士。非秀才也。史记儒林传。公孙弘等议。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则秀才之科目着矣。〔日知録〕唐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凡贡举有博识高才、强学待问、无失俊选者为秀才。其次明经。其次进士。明初亦尝举秀才。乃辟召之名。非所施于科目之士。今俗谓生员为秀才。非也。

  老秀才
  〔明实録〕洪武十四年六月。诏于国子诸生中选之学优等。听明俊伟之士。得三十七人。命之博极羣书。讲明道徳经济之学。以期大用。称之曰老秀才。〔按〕三字为今世学者所恶闻。不知其重如此。[酉+(培-土)]酒。讳老犹看夹注书。

  诸生
  〔史记曹相国世家〕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汉书[羽/隹]方进传]努力为诸生学问。〔锺离意别传〕严遵与光武帝倶为诸生。〔按〕诸生犹诸侯。虽一人亦得云诸。今仍然也。

  时髦
  〔后汉书顺帝纪赞〕孝顺初立。时髦允集。

  腐儒
  〔荀子非相篇〕易曰。括嚢无誉无咎。腐儒之谓也。〔史记黥布传〕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杜诗〕身世双蓬[髟/兵]。乾坤一不儒。

  白面书生
  〔晋纪〕高阳王隆曰。温详之徒。皆白面书生。〔宋书沈庆之传〕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谋之。事何由济。

  措大
  〔李济翁资暇録〕代称士流为措大。言其峭醋而冠四民之首。一说。衣冠俨然。望之有不可犯之色。如醋之酸而难饮也。故亦谓之酸子。或又云、有士人贫居新郑之郊。以驴负醋。巡邑而卖。复落魄不调。邑人指其醋駄而号之。又云。郑有醋沟。其沟东尤多甲族。以甲乙族。以甲乙叙之。故曰醋大。愚谓四说皆非也。止当作措。以其能举措大事。故云。以上皆济翁所録。〔按〕全唐诗话。宣宗谓侍臣曰。崔铉眞贵人。裴休眞措大。颇合于举措大事之说。他如[(扣-口)+庶]言、方干与李主簿互嘲。有措大吃酒点盐之语。李义山杂纂。穷措大唤妓女。必不来。又云。鸦似措大。饥寒则吟。五代史。东汉世家。王得中叩马而谏。刘旻怒曰。老措大毋妄阻吾军。九域志。蜀王宗铢授司戸参军。笑曰。若要头便斩去。何能作措大官耶。宋史杜衍传。衍食于家。惟一麺一饭。曰、某本一措大耳。海録碎事。宋太祖言。措大眼孔小。赐与十万贯。则塞破屋子矣。北梦琐言。江陵号衣冠薮泽。琵琶多如饭甑。措大多如[鱼+即]鱼。凡此倶以措大为轻慢辞。济翁说、未尽然矣。

  书厨
  〔齐书陆澄传〕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十国春秋〕诸学士毎为文。先问古今首末于朱遵度。国人号幕府书厨。〔宋史呉时传〕敏于为文。未尝属稿。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按〕宋李郛、郑格、李纲、皆以博学强记。人号书厨。张大中、号黒漆书厨。明程济、号两脚书厨。晋书刘乔传。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刘柳云。卿可谓书[竹/鹿]、犹厨也。诸言书厨者。祖自此。

  润笔
  〔隋书郑译传〕高[颖の禾の代わりに火]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唐书柳[王+比]传〕顾彦晖请书徳政碑。[王+比]曰。若以润笔为赠。即不敢从命。〔宋史王禹[イ+(称-禾)]传〕尝草李继迁制。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イ+(称-禾)]却之。〔梦溪笔谈〕凡草制除官自给谏待制以上。旧皆有润笔钱。元丰中诏罢。

  束修
  见〔论语〕。又〔汉书朱邑传〕廉洁守节。退食自公。无疆外之交。束修之馈。〔北史冀儁传〕时俗人学书亦行束修之礼。谓之谢章。〔张凤翼谭辂〕人知束修为子弟馈师之礼。不知邓后纪云。故能束修。不触罗网。注、以约束修整释之。又郑均束修安贫。恭俭节整。冯衍圭洁其行。束修其身。刘般束修至行。皆是此意。又杜诗、荐伏湛疏。自行束修。讫无毁[王+占]。注云、十五以上也。延笃亦云。自束修以来。为臣不陷于不忠。何朱注论语只以礼物言耶。

  学课钱
  〔元曲选〕金钱记。见此三字。

  学堂
  〔华阳国志〕文翁立文学讲堂。作石室。在蜀郡城南。学堂之称。自此始。〔传灯録〕洪[言+(烟-火)]有自小不曾入学堂语。

  学名
  〔春秋疏〕题杜氏名下、引刘炫云。汉承焚书之后。诸儒各载学名。〔按〕今人多于初就傅时定名。故谓名曰学名。据此。则其称谓旧矣。

  学生
  〔后汉书灵帝纪〕光和二年。始置鸿都门学生。〔唐书选举志〕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按〕此皆学校之生。今概呼弟子为学生。非也。

  同学
  〔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事同县后苍。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后汉书张[酉+甫]传〕注。[酉+甫]祖充与光武同门学。

  同砚
  〔汉书张安世传〕小男彭祖。与上同席砚书。〔晋书刘弘传〕少与武帝同居。又同年。共研席。

  同门
  〔诗笺〕良朋。善同门也。〔汉书儒林传〕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以耀同门梁丘贺。师古注。同门。同师学者也。〔后汉书王丹传、北史李谧传〕皆有同门生之称。

  学长
  〔能改斋漫録〕眞宗谓张耆等曰。知汝等好学。吾当亲为教授。耆等拜曰。实臣等之幸也。乃命耆为学长。张宗为副学长。安守中而下为学生。

  伴读
  〔辽史百官志〕圣宗太平八年。长沙郡王宗允等奏选诸王伴读。〔元史仁宗纪〕至大五年。増国子生并陪堂生额。通一经者以次补伴读。

  游学
  〔史记始皇纪〕厚招游学。又〔列传〕荀卿游学于齐。春申君游学博闻。蔡泽游学干诸侯。

  放学
  〔陆剑南诗集〕贪看忘却还家饭。恰似儿童放学时。又上学亦见剑南诗。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

  纳卷
  〔唐韦承贻试策夜潜纪诗〕褒衣博带满尘埃。独自都堂纳卷回。〔按〕宋史选举志。绍定四年。臣僚言士人既以本名纳卷。或别为名。或易以字。一人而纳二三卷。盖亦如今制。于未试前。自投名纳卷也。

  倍书
  〔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疏、谓不开读之。〔按〕古今倍与背通。

  读生书
  〔姚合下第诗〕闭门辞杂客。开箧读生书。〔杜荀鹤秋日山中诗〕归从弟侄读生书。

  夹注书
  〔杜荀鹤题王处士书斋诗〕欺春祗爱和[酉+(培-土)]酒。讳老犹看夹注书。

  巾箱本
  〔鼠璞〕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均。王手写五经。置巾箱中。贺[王+介]曰。家有坟索。何须蝇头细书。答曰。检阅既易。且手写不忘。诸王遂从而効之。古未有刊本。难亲王亦手自抄録。今刊本无所不备。第以供挟书。非备巾箱之藏也。嘉定间从学官杨[王+(鳞-鱼)]之奏禁毁。近又盛行。

  书卷
  〔后山谈丛〕古书皆卷。而唐始有叶子。今称书册是也。〔天禄志余〕今书籍必数以卷。仅存卷之名耳。古人藏书作卷轴。[业(都-者)]侯架插三万轴是也。其后以卷书之难。因变而为折。久而折断。乃分之为簿帙。以便简阅。

  题目
  〔南史王僧虔传〕诚子曰。往年取三国志。聚床头百日许。汝曾未窥其题目。〔按〕此与今作文者。先有题目意合。而古言题目。义各不同。魏志臧覇传注。武帝百官名。不知谁撰。皆有题目。称臧舜才颖条畅。识赞时宜。此题目犹品题也。北史念贤传。行殿初成。未有题目。帝诏近侍各名之。贤乃名为圆极。此题目、犹题识也。

  草稿
  〔史记屈原传〕王使原为宪令。属草稿未定。二字始见。〔春明退朝録〕凡公家文书之稿。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

  腹稿
  〔唐书王勃传〕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苏诗〕袖手独不言。黙稿已在腹。

  宿构
  〔三国志王粲传〕举笔成文。无所改定。人尝以为宿构。〔北史杜铨传〕杜正藏为文迅速。有如宿构。

  佳作
  〔北史冯煕传〕贾元寿撰北芒寺碑。孝文称为佳作。〔梁昭明太子答元圃讲颂令〕得书并所制讲颂。首尾可观。殊成佳作。〔李白宴桃李园序〕不有佳作。何伸雅怀。

  呈本
  〔南部新书〕欧阳率更为太子起表草。于纸末别标臣询呈本四字。

  纷本
  〔汤[后/土]画论〕古人画稿。谓之纷本。前辈多实蓄之。宣和、绍兴、所藏纷本。多有神妙者。

  复印件
  〔南史〕萧思话书。羊欣之影。风流逼好。殆当不灭。〔北史〕周文帝令赵文深至江陵影覆寺碑。〔按〕今摩书者所谓复印件。祖此影字。

  诗料
  〔唐诗〕野色供诗料。〔陆游诗〕归迟不是寻诗料。

  尺牍
  〔汉书陈遵传〕与人尺牍。主者藏[去/(升-ノ)]以为荣。〔按〕牍本方版。古人长者称简短者称牍。凡笔迹文辞。皆得谓之尺牍。后汉书鲁王瞻传。上令作丛书尺牍。乃笔迹也。杜笃吊比干文。敬申吊于比干。寄长怀于尺牍。乃文辞也。自谢宣城诗云。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牍。后人遂但以笺书当之。

  折简
  〔晋书宣帝纪〕王[シ+(棱-禾)]面缚迎帝曰。[シ+(棱-禾)]若有罪。公当折简召[シ+(棱-禾)]。何苦自来耶。帝曰。以君非折简之客故耳。〔丹铅録〕折简者。折军之简。言礼轻也。南史谢[月+兆]览孔□表。自折简写之。此折简。乃谓擘笺。
  文字不鲜明  
  刀笔
  〔史记萧相国世家〕秦时为刀笔吏。〔张汤传〕起刀笔吏。〔后汉书刘盆子传注〕古者记事以简册。谬误以刀削而除之。故曰刀笔。

  图书
  〔听雨纪谈〕古人私印有曰某氏图书。或曰某人图书之记。盖惟用以识图画书籍。而其它则否。今人于私刻印章。概以图书呼之。可谓误矣。〔按〕刘屏山集。有咏图书诗。方秋厓稿。有题刻匠图书册诗。吾衍行素山房稿。有赠刻图书钱拱之诗。则宋元人已多以私印为图书。或自有所据也。

  花押
  〔东观余论〕唐令羣臣上奏。任用眞草。惟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按〕古言署名。即今押也。其谓之押者。见自魏书崔元伯尤善行押之事。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是也。或以其礼之变化。谓之花字。北齐后主纪、开府千余。仪同无数。领军一时二十。连判文书。各作花字。不具姓名。莫知其谁。是也。其后复合二文言之。遂曰花押。唐彦谦诗。公文持花押。鹰隼驾声势。已尝用之。盖花押之名。不待唐以后也。

  出格题头
  〔通雅〕春秋正义、引魏晋仪注。写表章别起行头者。谓之跳出。此即今之出格尊题式也。或上条陈开坐则亦分疑题头。叶少蕴曰。见开元李暹一告。有低头起顶。

  起承转合
  〔范徳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按〕今世俚儒朝夕诵此四字。不知四字之言诗不言文也。

  揣摩
  〔战国策〕简练以为揣摩。〔鬼谷子〕有揣篇、摩篇。虞氏春秋亦有揣摩篇。见〔史记〕。

  讲贯
  〔国语〕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柳宗元文〕讲贯经籍。俾达奥旨。〔国语谈苑〕范质延士大夫讲贯世务。以观器识。倶本自国语。

  推敲
  〔[(払-ム)+庶]言〕贾岛于驴背僧敲月下门句。遇权京尹韩吏部而不觉。泊拥至马前。则曰。欲作敲字。又欲作推字。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韩曰。作敲字佳矣。

  涂乙
  〔唐试士式〕涂几字。乙几字。乙音主。与[黒+圭]同。文字遗落钩其旁以补之。画作□[へに近い]形。非甲乙之乙也。又〔汉书东方朔传〕輙乙其处。谓止絶处。[黒+圭]而记之。如今人读书以朱识其所止、作□[札-木に近い]形。亦非甲乙之乙也。

  老草
  〔朱子训学斋传〕写字未问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老草。〔按〕王褒洞箫赋。[(忖-寸)+草][(忖-寸)+老]澜漫。亡偶失俦。或谓[(忖-寸)+草][(忖-寸)+老]犹老堂草。澜漫犹[シ+患]漫。然文选注、训[(忖-寸)+草][(忖-寸)+老]为寂静。余不严正分明意大别。未可传会也。今言潦草。乃老草乃音讹。

  杜撰
  〔王琳野客丛书〕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曰杜撰。然又观俗有杜田杜园之说。杜之云者。犹言假耳。如言自酿薄酒曰杜酒。此正与杜撰说同。〔按〕湘山野録、盛度撰张知白神道碑。石中立。急问之曰。谁撰。盛率对曰。度撰。对讫方悟。满堂大笑。盛度在杜默前。则知杜撰之说。其来久矣。或云。道藏五千余卷。惟道徳经二卷为眞。余皆蜀道士杜光庭所撰。故曰杜撰。靑藤山人路史又云。杜本土音。桑土国土并音去声。故相沿舎土而直用杜。今人言専局一能。而不通大方者。谓之士气。即杜也。其说亦通。

  别字
  〔后汉书儒林传〕识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恐疑误后生。〔日知録〕近鄙者。犹今俗用之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

  掉书袋
  〔南唐书彭利用传〕言必据书史。断草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开总明
  〔荆楚歳时记〕杜日。小儿以葱系竹竿于窗中[(払-ム)+蜀]之。曰开总明。

  曳白
  〔唐书苗晋卿传〕天实二载。判入等者六十四人。张[百>大<百]为第一。[百>大<百]本无学。议者哗然不平。帝为覆实[百>大<百]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

  偷诗文
  〔北史〕魏收毎议陋[(形-彡)+(都-者)]邵文。邵曰。江南任昉文气本疎。魏收非直[莫/手]拟。亦大偷窃。收曰。伊当于沈约集中作赋。何意道我偷任。〔旧唐书〕罗威酷嗜江东罗隐作。目己所为曰偷江东集。〔诗苑类格〕诗有三偷。偷语最为钝贼。[赞+(都-者)]侯造律。不暇及诗。致使弱手芜才。公行劫掠。片言可折。此辈无处逃刑。〔按〕俚语云。偷诗不为贼。盍因斯言省之。

  文臭
  〔南唐书〕宋齐邱自署碑碣。毎求韩煕载写之。煕载以纸塞鼻。或问之。对阅。文臭而秽。

  覆醤[(培-土)+瓦]
  〔汉书扬雄传〕刘[音+欠]观太元法言。谓雄曰。空自苦。吾恐后人用覆醤[(培-土)+瓦]也。〔晋书左思传〕陆机曰。间有[イ+仓]父。欲赋三都。待其成。取覆醤瓮耳。〔黄山谷集〕书壶中九华山石云。掲而视俗。以求赏音。吾见其支醤[(培-土)+瓦]于墙角也。

  遭鞋底
  〔温革隐窟杂志〕杨文公有盛名。尝因草制。为执事者。多所点窜。公甚不平。遂取其稿上涂抹处。以浓墨傅之。就加为鞋底样。题其旁曰。世业杨家鞋底。人问其故。曰。是他人脚迹。常传为[口+(温-シ)][口+(剧-リ)]。自后行文。遇人涂抹者。必相谑曰。又遭鞋底。〔按〕玉堂闲话。罗隐[(柴-木)/言]韦贻范曰。我脚间夹笔。可敌数辈。亦以脚迹侮慢人也。

  淫词艶曲
  〔陈书江总传〕从宴后庭。多为艶曲淫词。以相传讽。

  传奇
  〔后山诗话〕范文正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此传奇体耳。传奇者。唐裴[金+刑]所著小说也。〔庄岳委谈〕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书名。难事藻绩。而气体俳弱。然其中絶无歌曲。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为唐名。或以中事迹相类。后人取为戏剧张本。因展转为此称。不可知耳。

  小说
  〔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谕。以作短书。〔按〕古凡杂说短记。不本经典者。概比小道。谓之小说。乃诸子杂家之流。非若今之秽诞言也。辍耕録言。宋有诨词小说。乃始指令小说矣。〔水东日记〕书坊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蓄而人有之。痴[马+矣]妇女。尤所酷好。因目为温阿通鉴。〔七修类稿〕小说起宋仁宗时。盖时太平日久。国家间暇。欲进新奇之事以娯之。故小说毎得胜回头之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

  兎园册子
  〔五代史刘岳传〕冯道本田家。朝士多笑其陋。旦入朝。任赞、刘岳在其后。道行数反顾。赞问岳何为。岳曰。遗下兎园册耳。兎园册者。郷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道闻之大怒。〔按〕类书言。梁孝王圃名兎园。王卒。帝以园令民耕种。籍其租以供祭祀。其簿籍皆俚语。故郷俗所诵云兎园册子。此文未知何出。晁公武读书志云。兎园册十卷。唐虞世南撰。纂古今事为四十八门。皆偶丽之语。至五代时。行于民间村塾。以授学童。故有遗下兎园册之诮。

  日记故事
  〔小学引杨文公家训〕童稚日记故事。不拘古今。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叔敖阴徳。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暁此道理。〔按〕今村塾间即纂黄香等事为一书。取用杨文公言。题曰日记故事。

  八股
  〔日知録〕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格。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亦然。毎四股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其两对题。两扇立格。则毎扇之中。各有四股。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千字文
  〔南史周兴嗣传〕帝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为文。奏帝称善。〔按〕字为羲之所书。而玉溪淸话云。梁武帝得锺[(谣-言)+系]破碑。爱其书。命周兴嗣次韵成文。尚书故实亦云。武帝命殷铁石于锺王书搨千字。召周兴嗣韵之。一日缀成。则其中兼有锺[(谣-言)+系]笔法。不谬也。时梁武帝。亦尝自制千文。南史沈旋传。旋子众。仕梁为太子舎人。武帝制千文诗。众为注解。是也。梁武时。先有为千字文者。齐书宗室传。南平王称子范奇才。使制千字文。其辞甚美。是也。梁武后。复有为千字文者。旧唐书袁朗传。朗制千字诗。当时以为盛作。是也。又隋时秦王俊。令潘徽为万字文。见北史徽传。

  百家姓
  〔玉照新志〕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盖赵乃本国姓。钱氏奉正朔。故以钱次之。孙之忠懿王之正妃。其次则南唐李氏。次句周、呉、郑、王。皆武肃而下嫔妃也。〔戒庵漫笔〕百家姓。单姓四百零八。复姓三十。近见有包括谜子诗。末题至正三年中。呉王仲端引百家姓。尽包成谜。其复姓乃有四十四。与今本不同。〔按〕陆放翁诗。自注。农家十月。乃遗子入学。所读杂事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则百家姓之有自宋前。无疑也。陈振孙书録解题、有千姓以进。传之天下。详杨升庵外集。

  三字经
  〔萧良有龙文鞭影〕里中熊氏。藏有大板三字经。明蜀人梁应井为之图。聊城傅光宅为之序。较坊刻多叙元明统系八句。乃知出于明人。究未知谁作也。明神宗居东宫时。曾读是书。〔按〕赵南星集有三字经注一卷。其叙宋以后。亦多出数句。而与鞭影所述不同。近人夏之翰序王伯厚小学绀珠曰。吾就塾时。读三言之文。不知谁氏作。[(辺-刀)<台]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或又曰。是书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字正叔。广东顺徳人也。论其世。则王与区倶不应叙及元明。别本衍出之句。必属明人意增。故是各不同耳。

  神童诗
  〔涌幢小品〕汪洙。字徳温。[(槿-木)+(都-者)]县人也。九歳善诗。上官闻而召见。时衣短褐以进。问曰。神童衫子何短耶。应声曰。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世以其诗铨补成集训蒙。为汪神童诗。汪登元符三年进士。仕至观文殿大学士。谥文庄。〔按〕其前二三叶相传皆汪诗。其后则杂采他诗铨补。

  千家诗
  宋刘后村克庄。有〔分门纂类唐宋千家诗选〕。所録惟近体。而趣尚显易。本为初学设也。今村塾所谓千家诗者。上集七言絶八十余首。下集七言律四十余首。大半在后村选中。盖据其本增删之耳。故诗仅数十家。而仍以千家为名。下集缀明祖送杨文广征南之作。可知其增删之者。乃是明人。

  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尓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化知礼也。
  〔叶盛水东日记〕宋学士晩年写此。必知所自。〔视允明猥谈〕此孔子上其父书也。上者上书。大人谓叔梁[纟+乞]。某圣人名。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尓。乙一通。言一身所化士如许。小生八九子佳。八九七十二也。言弟子三千中七十二人更佳。佳仁可知礼也。仁礼相为用。言七十二子善为仁。其于礼可知。〔按〕传灯録。或问陈尊宿如何是一代时教。陈曰。上大人丘乙己。五灯会元。郭功甫谒白云。云曰。夜来枕上作个山颂。谢功甫大儒。乃曰。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尓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公切疑。后闻小儿诵之。忽有省。据此。则知唐末先有此语。北宋时已为小儿诵矣。其文特取画简少。以便童蒙。无甚义理。祝会无稽。

  
  卷八 武功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史记孔子世家〕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文东武西
  〔史记孙叔通传〕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汉书尹翁归传〕田延年行县至平阳。召吏有文者东。有武者西。翁归曰。文武兼备。〔南齐书邱巨源传〕与袁粲书曰。仰观天纬。则左将而右相。俯察人序。则西武而东文。

  文武兼才
  〔隋书李雄传〕上谓雄曰。以卿兼文武才。今拟推诚相委。〔唐书裴行俭传〕帝曰。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刀。而叛党禽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

  勤王
  〔左传僖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登坛拜将
  〔史记淮阴侯传〕箫何言王欲拜信为大将。必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

  福将
  〔孙子〕将必择其福厚者。〔东轩杂録〕宋眞宗次[シ+(坛-土)]渊。虏骑未退。议守天雄军。魏公曰。智将不如福将。乃命王钦若。危坐七日而虏退。

  将家子
  〔晋书石勒载记〕大雅[(忖-寸)+音][(忖-寸)+音]。殊不似将家子。大雅、勒第二子也。〔五代史唐家人传〕明宗谓从荣曰。汝将家子。文章非素习。必不能工。又〔王维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完軆将军
  见元〔秦简夫东堂老曲〕。

  强将下。无弱兵
  〔苏东坡集〕题连公壁曰。俗语云。强将下。无弱兵。眞可信。吾观连公之子孙。无一不好事者。此寺当日盛矣。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见〔史记孙子传〕。又〔信陵君传〕将在外。主令不受。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元曲〕马致远汉宫秋。尚仲贤单鞭夺槊。皆用此语。又郑廷玉楚昭公曲。要得千军易。偏求一将难。

  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诗〕。

  破军杀将
  〔六韬论将篇〕兵士踰境。不出十日。必有破军杀将。〔战国策〕范雎曰。昔齐人伐楚。破军杀将。再辟千里。

  败军之将。不敢言勇
  〔呉越春秋〕范蠡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传〕广武君曰。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

  军来将敌。水来土堰
  见〔郑廷玉楚昭公剧〕。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见〔马致远汉宫秋剧〕。〔按〕晋书文帝纪。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乃此语所本。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黄石公上略〕引军识曰。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慈不主兵。义不主财
  〔陈龙川集喩夏卿墓志〕昔孟子有取于为仁不富之论。而世俗之常言曰。慈不主兵。义不主财。其说遂以行。而闾巷之奸夫猾子。借是以成其家。虽见鄙于淸论。见绳于公法。终不为之变也。

  按兵不动
  〔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觇之。曰、其佐多贤也。简子按兵而不动。

  杯酒解兵权
  详〔宋史石守信传〕。

  陪了夫人又折兵
  见〔元人隔江鬪杂剧〕史志中未有其事。

  兵贵神速
  〔魏志郭嘉传〕太祖将袭袁尚。嘉言兵贵神速。

  兵不厌诈
  〔韩非子难编〕舅犯对晋文公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兵阵之间。不厌诈伪。

  兵行诡道
  〔孙子始计篇〕兵者。诡道也。〔五灯会元〕有兵行诡道语。

  短兵相接
  〔史记季布传〕丁公逐窘高帝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曰。两贤岂相厄哉。〔汉书吾丘寿王传〕禁民不得挟弓弩。则盗贼执短兵。短兵接则众者胜。〔后汉书光武帝纪〕贼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按〕三史倶未有相字。

  草木皆兵
  〔晋书苻坚载记〕坚登城望八公山。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苻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兵少乎。

  父子兵
  〔呉子治兵篇〕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按〕元人陈州粜米曲。厮杀无如父子兵。本于此。

  骄兵
  〔汉书〕魏相曰、恃国家之大。衿人庶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后汉书〕沮授对袁绍亦云。

  千兵万马
  〔南史陈庆之传〕洛中谣曰。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李徳裕文章论〕文章当如千兵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

  兵强马壮
  〔捜神记〕房氏兵强马壮。难以获之。〔五代史安重荣传〕谓人曰。王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胜负兵家之常
  〔史记宋世家〕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欤。〔唐书裴度传〕帝曰。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出奇制胜
  〔史记田单传〕兵以正合、以奇胜。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焉。

  百战百胜
  〔孙子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善之善者也。〔战国策〕魏太子申过宋外黄。徐子说以百战百胜之术。〔汉书韩信传〕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日而失之。〔刀剑録〕西凉李暠造珠碧刀。铭曰百胜。
  

《通俗编》 相关内容:

后一:2

查看目录 >> 《通俗编》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