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前言

  《周易》,作为预测科学、信息科学的起源和基础,是人类认识自身和自然的一个重要过程的总结,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更是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巨大贡献。国际易经学会会长、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世界易经大会联席会议主席、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李书有教授说:“《易》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为奇特的一部经典,更是世界上任何一部经典所不能比拟的。”西方哲人荣格(c.c.jung)曾经指出:“谈到世界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三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 今天的《周易》已经不再是“封建迷信”的代名词,在世界上享有“宇宙代数”、“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的美称。
  八字大家比较熟悉,我就不多说了。六爻作为周易预测的大宗之法,在历史的进程中,因曾被涂上“术”的色彩,被神秘化、狭隘化、甚至迷信化。六爻不仅仅是“术”,它更是一门学问,所以我们在研究和探讨时,应该追本溯源,更多地去探讨它的理,从理的角度挖掘八卦的价值,更深层次地认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意义。

  六爻上可测天,下可测地、中可测人,无事不能测。传统的六爻对单一断事上研究较多,并形成了一套方便、简洁,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的理论体系。它的最大的不足就是受爻辞的制约,没有挖掘出卦中存在的其它大量信息,造成长期以来预测整个人生轨迹用八字,预测具体事情用六爻成为历史习惯。在预测整个人生轨迹上形成了六爻长期被人们忽视,却又欲罢不能的困惑。一个问题的提出到回答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事物本身的发展,回答是不同的,六爻预测学也不例外,不同时期的回答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改变六爻长期以来一事一断,使其能一卦多断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种设想能实现吗?六爻本身具备这种功能吗?

  由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认识生物自生命起源以来,通过进化,形成六十四种遗传密码,在起着遗传的决定作用。此在西方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亦为重要的里程碑。以数而言,何以有六十四种遗传密码,是否可以六十五种或仅为六十三种,而事实上必须是六十四种。因为四种碱基的三联体组合,即四的三次方其总数自然是六十四种。唯其确有六十四种遗传密码,不期与中国易学的六十四卦,产生了并不是附会的联想。因为六十四卦的卦数有其形成的原理,同样是不可能六十五卦与六十三卦……。显而易见从遗传角度看六十四卦从结构上,可以满足六十四种不同遗传基因的要求。

  庚辰年(2000年),董元辰老师悟创的新式六爻解决了这个问题。元辰六爻以世爻为中心定六亲,以年干合神和年支、月令确定世爻旺、衰,然后根据对世爻喜、忌的影响决断吉、凶。做到了既能一卦一断,又能一卦多断、一卦断终身。彻底突破了沿用两千多年的“京房”模式,使六爻预测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前,六爻预测也在走现代化、系统化的路子,这是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是易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必将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支持。相信广大的易学工作者会将之发扬光大,使其能够跟着时代的脚步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一瑞预测学》,是在传统和现代预测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借鉴了各门派的长处,经过大量实践和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科学的创新。从天干、地支入手引入了虚、实概念,在六亲上阐述了正、偏的不同和特性,并进行了虚、实划分。它强调了起卦、组卦的重要性,用神、忌神的不变性和吉、凶双面性,对大运、流年、世爻、应爻、动爻、特殊爻等进行了概念上的定义,把时空(八字)518400种天干、地支的不同组合定义为预测系统的外因,六爻卦的4096种组合定义为预测系统的内因。更主要的是它提出了人为改革动爻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具有突破性的历史意义,同时,《一瑞预测学》还在对传统和现代六爻预测基础上建立了对称、因果理论,加强了先天和后天连续性和相关性的研究,开拓了易学研究的新思路。

《一瑞预测学》 相关内容:

前一:序
后一:告别玄学 走向科学

查看目录 >> 《一瑞预测学》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