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8

 月顺治八年题准
  夜明之神从祀
  圜丘外更立
  月坛毎年于秋分日酉时致祭以
  北斗七星木火土金水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配飨○又定祭
  月坛凡遇丑辰未戍年
  亲诣行礼余年遣官行礼○乾隆三年
  谕今年夕
  月旧例乃遣官之年但朕即吉之后凡祭祀典礼初次举行朕皆欲躬亲以展诚敬八月初十日夕
  月朕亲诣行礼钦此○四年奏准
  月坛旧于酉时致祭
  皇帝亲诣行礼于酉时前六刻申时三刻请
  驾至
  坛尚隔酉时二刻此次
  皇帝亲诣
  月坛行礼谨拟于酉时前四刻申时五刻请
  驾至
  坛适合致祭之时○十三年奏准
  皇帝亲诣
  月坛具服殿亦已告成请照
  日坛之例停设更衣大次

  中祀二
  一祭
  前代帝王庙顺治二年定每嵗春秋仲月诹日遣官祭帝王庙増
  辽太祖
  金太祖
  金世宗
  元太祖
  明太祖五帝増金代功臣斡鲁宗翰宗望明代功臣
  徐达刘基等从祀○康熈六十一年
  谕歴代帝王每朝不过崇祀一二君或庙飨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应将凡曽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入庙崇祀○又
  谕明愍帝无甚过失国亡乃伊祖所致愍帝不可与亡国者例论神宗光宗哲宗三君不应入祀其歴代配飨功臣有治安之世辅佐有功者应量加増补钦此○十二月
  世宗宪皇帝只遵
  圣祖仁皇帝谕防増祀帝王各立神牌每代合原祀为一龛増祀功臣亦各立牌位合原祀入两庑依次安设○正殿原祀
  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为一龛帝少昊金天氏帝颛顼髙阳氏帝喾髙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为一龛
  夏王禹商王汤周武王汉髙祖光武为一龛
  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世宗为一龛
  宋太祖元太祖世祖明太祖为一龛东庑原祀风后臯陶龙伯益傅说召公奭召穆公虎张良曹参周勃冯异房元龄李靖李晟许逺韩世忠斡鲁宗望巴延刘基西庑原祀力牧防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萧何陈平邓禹诸葛亮杜如晦郭子仪张巡
  曹彬岳飞宗翰穆呼哩徐达正殿増祀
  夏王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臯商王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合原祀夏共十有四王商共二十六王为一龛
  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合原祀三十二王为一龛
  汉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桓帝灵帝昭烈帝
  唐髙祖髙宗睿宗元宗肃宗代宗徳宗顺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合原祀汉共二十一帝唐共十有五帝为一龛
  辽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
  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髙宗孝宗光宗宁
  宗理宗度宗端宗
  金太宗章宗宣宗合原祀辽共六帝宋共十有四帝
  金共五帝为一龛
  元太宗定宗宪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合原祀元共十有一帝明共十有二帝为一龛共増祀一百四十三君原祀五龛増二龛共七龛东庑増祀功臣仓颉毕公髙仲山甫魏相耿弇宋璟裴度李沆王曽富弼文彦博李纲文天祥布呼密常遇春杨士奇于谦刘大夏十有八人合原祀风后傅説召公奭召穆公虎张良曹参周勃房元龄李靖许逺李晟韩世忠十有二人并原祀西庑蘷伯夷伊尹邓禹诸葛亮郭子仪曹彬宗翰穆呼哩徐达十人移入东庑按朝代序次共四十人西庑増祀仲虺吕侯尹吉甫刘章丙吉马援赵云狄仁杰姚崇李泌陆贽斡鲁吕防正冦准范仲淹韩琦司马光赵鼎托克托李文忠杨荣李贤二十二人合原祀力牧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萧何陈平杜如晦张巡兵飞九人并原祀东庑臯陶龙伯益冯异耶律赫噜宗望巴延刘基八人移入西庑按朝代序次共三十有九人东西共増祀四十人合原祀以次分列共七十有九人○又定正殿每代设笾豆一案【原每位一案】五帝龛统改三案共十六案其礼神制帛仍每位一端每案设帛篚一两庑四位共一案末案三位一案素帛每位一端两庑各増帛篚二并増香案二鑪二其上香仪
  皇上亲祭一上香遣官致祭
  三皇位前三上香○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亲祭
  帝王庙改从三上香仪○乾隆元年六月遵
  防议准諡明建文帝为恭闵惠皇帝入于
  帝王庙设位于明大祖之下○又议准
  帝王庙脯醢宜丰加増鹿脯鹿醢鹿一
  正殿仍用兔醢两庑易兔醢为醢醢加増豕一乾隆四十九年大学士九卿遵
  防议増入祀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晋康帝晋穆帝晋哀帝晋简文帝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齐武帝陈文帝陈宣帝元魏道武帝元魏明元帝元魏太武帝元魏文成帝元魏献文帝元魏孝文帝元魏宣武帝元魏孝明帝唐宪宗后唐明宗后周世宗金哀宗撤出汉桓帝汉灵帝一
  巡幸祭
  帝王陵寝顺治十六年
  世祖章皇帝巡幸畿辅遣官各一人祭明代十二陵各礼神制帛一牛一羊一豕一陈香烛酒果遣官上香奠帛献爵读祝行礼如仪○康熈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巡幸畿辅道经昌平遣官各一人致祭明代十二陵陈设祭品及行礼仪与顺治十六年同○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南廵至苏州
  谕明太祖一代开创令主功德并隆朕巡省方域将及江宁钟山之麓陵寝斯在朕优礼前代况于其君实贤可遣祀如礼钦此○又奉
  防明太祖陵已遣官致祭但朕既抵江宁其亲为拜奠
  ○是年
  躬诣
  明太祖陵祭酒行礼○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至会稽有
  防议祭
  禹陵礼部以遣官致祭后恭请
  亲诣祭酒具奏奉
  防尧舜禹汤文武皆前代圣君遣官致祭后方行亲诣祭酒未为允协
  禹陵朕将亲祭之祭文内可书朕名○又
  谕祭以敬为主禹陵僻处荒村恐滋防慢凡供献粢盛礼仪诸事着都察院同徃省视钦此○是年
  亲撰祭文
  躬诣行礼祭日自门外降舆歩入率扈从文武各官行
  三跪九拜礼又颁发
  御书地平天成匾额悬于飨殿是年
  圣祖仁皇帝驾至江宁
  亲诣
  明太祖陵致祭至大门前降舆歩入飨殿行三跪九拜礼至陵前祭酒三爵行一跪三拜礼○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狩遵
  防议定
  銮辂所经有应祭之
  帝王陵寝与
  御路相近在三十里内者奏闻【详 地祗则例】○又题准
  女娲氏陵在平阳府属赵城县与
  御路所经相距止八里应照例遣官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备办遣祭官于扈从大臣内开列具奏恭候
  钦命一人徃祭行礼仪与因事遣祭同○是年
  圣驾至陜西分遣官祭
  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宣帝唐高祖太
  宗宣宗陵仪均与祭
  女娲氏同○又
  谕文王武王皆古之圣君非他帝王可比且向以孔子圣人已书朕名致祭矣此祭文内亦须书名钦
  此○又议准
  圣驾回銮经过豫省孟津县
  汉光武陵与
  御路相近十有五里遣官致祭礼仪与祭陜西汉陵同○乾隆十年
  谕从前
  皇祖巡幸路经昌平曾遣官致祭明陵此次进口路过昌平应如何遣官致祭之处该部察例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照例遣大臣各一人徃明代十二陵致祭其应用祭品行文该地方官先期豫备承祭官应将扈从之满汉文武大臣职名开列具奏恭候
  钦命前徃○十三年
  谕上古圣皇神灵天亶道法渊源所自曲阜为少昊金天氏旧都有陵在焉朕东巡所歴瞻眺松楸情殷仰止宜躬亲祀事祗荐馨香以展诚敬钦此○是年
  车驾东巡幸鲁
  亲祭
  少昊金天氏陵
  御龙袍衮服扈从守土各官咸蟒袍补服陪祀驾至陵门前降舆由中门入飨殿陈设祭品及行礼
  仪均与祭
  帝王庙同○十四年议准
  车驾巡省中州
  御道所经在郑州有
  周世宗陵相离一里有竒在汤阴县有
  周文王庙相离二里在孟津县有
  汉光武帝陵相离十余里经该抚察明在
  御道三十里内应循例遣官展虔○十五年议准帝王陵寝凡遇
  庆典遣官秩祭礼有常经
  圣祖仁皇帝
  圣德如天
  銮舆所届特于会稽
  禹陵江宁
  明太祖陵
  亲诣奠献
  皇帝南巡狩由江南至浙江理合请
  防照康熙二十八年
  亲祭之例举行一应礼神香帛祝版及祭器等项应带徃者由太常寺带徃应豫备者由太常寺如式开明行文该地方官敬谨制办以光祭典○又奏准
  皇帝亲祭
  禹陵
  明太祖陵应行礼仪请照
  亲祭
  少昊金天氏陵之例祭日
  御龙袍衮服行二跪六拜礼扈从大小官员及守土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咸蟒袍补服齐集陪祀不陪祀各官咸蟒袍补服跪候送迎均由太常寺行文吏兵二部转传文武各官并行知江南浙江各督抚一例钦遵奉
  防行三跪九拜礼○又奏准
  皇帝亲祭
  禹陵驻跸处距陵十有三里
  亲祭
  明太祖陵驻跸处距陵九里应于日出前防刻请驾载入仪注均奉
  防着于日出前四刻○十八年奏准
  皇帝恭谒
  泰陵礼毕回
  銮道经房山
  亲诣
  金陵致祭扈跸内大臣侍衞文官郎中武官参领轻车都尉以上守土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及金代后裔完顔氏在
  京官员咸蟒袍补服陪祀其不陪祀之扈从各官咸蟒袍补服于
  行宫前跪送不陪祀守土各官及陪祀完顔氏官于
  金陵大门外道右跪迎
  皇帝御龙袍衮服乘舆出
  行宫至
  金陵内垣门外降舆入大门中门诣飨殿行二跪六拜礼上香奠帛献爵读祝致祭仪均与祭
  少昊金天氏礼同○是日遣官祭
  金世宗陵祭毕
  赐完顔氏官员币各有差○二十一年
  车驾东巡诣
  少昊金天氏陵上香行礼仪与十三年同
  一因事遣官祭
  帝王陵寝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各部院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
  致祭
  帝王陵寝分为七处遣官共七人
  黄帝轩辕氏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宣帝后魏文帝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陵遣官一人
  少昊金天氏帝尧陵遣官一人
  太昊伏羲氏商高宗汉光武帝周世宗宋太祖太宗
  眞宗仁宗陵遣官一人
  炎帝神农氏帝舜明太祖陵遣官一人
  夏王禹陵遣官一人
  女娲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商王汤中宗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宣宗孝宗世宗陵遣官一人
  辽太祖陵遣官一人祭文由内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用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均行文各该地方官豫备承祭官由兵部给与勘合诹吉致斋
  世祖章皇帝亲阅祭文香帛遣行○康熙六年恭奉世祖章皇帝配飨
  南北郊礼成是年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礼仪与顺治八年同○十四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礼仪与六年同○二十年以滇南荡平遣
  官七人祭
  帝王陵寝于承祭官外委礼部太常寺笔帖式各一人典守祭文香帛遣行之日并各给黄繖二御仗二龙旗二牌二余与六年同○二十七年
  孝庄文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二十年同○三十四年
  畿辅灾伤山西地震遣官七人祭
  帝王陵寝与二十年同○三十六年以平定朔漠遣
  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二十年同○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寿遣官祭
  帝王陵寝陈祭文香帛于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毕安奉龙亭舁部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徃余与二十年同○四十八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八人祭
  帝王陵寝
  太昊伏羲氏商高宗汉光武帝周世宗宋太祖太宗
  眞宗仁宗陵遣官一人
  炎帝神农氏帝舜陵遣官一人
  女娲氏商王汤陵遣官一人
  黄帝轩辕氏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宣帝后魏文帝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陵遣官一人
  少昊金天氏帝尧陵遣官一人
  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商中宗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宣宗孝宗世宗陵遣官一人
  夏王禹明太祖陵遣官一人
  辽太祖陵遣官一人礼部堂官于
  午门外敬阅祭文香帛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徃余与十四年同○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寿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四十二年同○五十七年
  孝惠章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四十八年同○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祭
  帝王陵寝
  御中和殿
  亲阅祭文香帛遣行余与五十二年同○雍正元年圣祖仁皇帝升祔
  太庙配飨
  南北郊礼成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康熙六年同○十三年九月
  皇帝登极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
  御中和殿
  亲阅祭文香帛遣行与康熙六十一年同○乾隆二
  年
  世宗宪皇帝升祔
  太庙配飨
  南北郊礼成遣官八人致祭
  帝王陵寝礼部堂官于大堂敬阅香帛授承祭官一切事宜均与遣祭礼同○十四年以平定金川遣官八人致祭
  帝王陵寝与二年同○十五年
  册立皇后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十四年同○十六年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六十万寿加上徽号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十五年同○二十年以平定准噶尔遣
  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十四年同
  一直省祭
  帝王陵寝顺治初年定河南淮宁县祭
  太昊伏羲氏山西赵城县祭
  女娲氏湖南县祭
  炎帝神农氏陜西中部县祭
  黄帝轩辕氏山东曲阜县祭
  少昊金天氏河南滑县祭
  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山东东平州祭
  帝尧陶唐氏湖南宁逺县祭
  帝舜有虞氏浙江会稽县祭
  夏王禹山西荣河县祭
  商王汤河南内黄县祭
  商中宗西华县祭
  高宗陜西咸阳县祭
  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泾阳县祭
  汉高祖咸宁县祭
  文帝长安县祭
  宣帝河南孟津县祭
  汉光武帝陜西富平县祭
  后魏孝文帝三原县祭
  唐高祖醴泉县祭
  太宗蒲城县祭
  宪宗泾阳县祭
  宣宗河南郑州祭
  后周世宗巩县祭
  宋太祖太宗眞宗仁宗辽东广宁衞祭
  辽太祖顺天房山县祭
  金太祖世宗宛平县望祭
  元太祖世祖江南江宁县祭
  明太祖顺天昌平州祭
  宣宗孝宗世宗每嵗春秋仲月诹吉致祭各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以府州县正印官承祭行礼○二年定房山县金代陵寝春秋常祭加以太牢○乾隆元年议准
  帝尧陵在濮州城东南六十里古雷泽之东地为谷林应即旧址加修照例设守陵陵户春秋二季按期祭飨嗣后遇祭告大典遣官即徃谷林致祭行礼至东平一陵或系昔时衣冠弓劒之所藏仍饬有司以时展祀勿致亵越○十四年覆准唐虞五臣惟契未列祀典请于山西荣河县
  成汤庙后别建后殿供奉有商始祖唐司徒神位如文庙崇圣祠之制每嵗春秋令有司官一人致祭所用祭品准照例报部覈销○十七年覆准山西赵城县
  女娲氏陵寝殿中妄塑女像听任乡愚求嗣酬愿诚属黩慢不经令该抚饬地方官将旧像彻去改立神牌安设寝殿春秋以时展祀禁絶私祈○又覆准陕西蒲城县
  唐宪宗陵向无飨殿神路前碑碣鳞次阻塞甬道以致祝帛侧出焚燎有碍观瞻令地方官量为移置俾与体制相协
  一直省防防
  陵寝修葺陵庙顺治元年定昌平州明代十二陵每陵设内监二名陵户二十名春秋二季拨给香火口粮地共二十二顷令虔洁禋祀禁止樵牧六年题准守明代陵寝仍设内监酌畱陵户
  六名共给地二百亩○又定房山县金代陵寝设陵户五十名○康熙三十八年覆准明代孝陵于江宁地方官内专委一人修理倾圯○四十一年
  谕织造府会同地方官动支积年节省钱粮修理会稽禹陵钦此○五十六年
  谕朕四十年前曾经亲徃昌平明陵今恐看守人等疎忽特遣皇子大臣等前徃巡视奠拜行礼钦此○雍
  正元年
  谕朕近于
  圣祖仁皇帝所遗书笥中检得未经颁发
  谕防以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其后嗣亦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国之迹欲大廓成例访其支派一人量授官爵以奉春秋陈荐仍世袭之朕伏读之下仰见我
  圣祖仁皇帝天覆海涵深仁大度超轶万古逺迈百王朕思史纪东楼诗歌白马商周以来无不推恩前代后世类多疑忌以致歴代之君宗祀殄絶朕仰体
  圣祖如天之心逺法隆古盛德之事谨将
  圣祖所遗
  谕防颁发访求明太祖支派子姓一人量授爵秩俾之承袭以奉春秋祭飨但恐有明迄今年代乆逺或有奸徒假冒致生事端大学士即会同廷臣详明妥议以副
  圣祖仁皇帝寛仁矜防之至意是日发出恭録
  圣祖仁皇帝谕防曰朕于宫中详览前史每见开国之君必英姿伟畧才识过人始能创肇丕基奄有天下其谟谋经画间虽详畧不同未有不期其子孙善克负荷以传永久迨其嗣君习于宴安隳堕先业或纵恣嗜欲或委任非人遂致纲纪废弛灭絶宗祀良可悼叹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但后世莫能逾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及至末叶衰頺灾荒叠见臣工则门户纷然盗贼则西北蠭起京师失守社稷倾覆考其嗣主实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国之迹盖亦气数使然耶我朝歼逐逆宼入闗定鼎明代诸陵特设人员守防使不湮于荒烟蔓草者亦已逾于旧典矣朕三经南巡皆诣明太祖陵亲行奠酹更令严禁樵牧嵗加葺治缅惟明太祖旷代英雄超轶徃昔规模典章我朝尚多征据岂可使其宗祀沦絶承守无人今宜大廓成例访其支派一人量授爵秩以奉春秋陈荐仍世袭之庶可慰明太祖英灵于九原亦以昭朕仁厚矜防之怀使天下后世咸共晓焉尔内阁大学士即会同吏礼二部确议以闻钦此○二年钦遵
  圣祖仁皇帝遗命议准明代后裔有镶白旗见任直正定府知府朱之琏乃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适派谱牒明确已奉
  防授为一等侯爵世袭应仍令于本旗居住授爵之后遣徃江宁祭明太祖陵一次以礼部司官一人赍祭文同徃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祭品由该地方官备办兵部给与勘合兵牌祭毕回
  京徃昌平州祭明十二陵一次嗣后每年春秋二季于该旗都统处具呈前徃昌平明陵致祭至遇有应徃江宁陵祭明太祖之处礼部届期请
  防令其前徃应办事宜均照初次例行○七年
  谕自古帝王皆有功德于民虽世代久逺而敬礼崇奉之心不当懈弛其陵寝所在乃神所凭依尤当加意防衞勿使亵慢至于徃圣先贤名臣忠烈芳型永作楷模正气长畱天壤其祠宇茔墓亦当恭敬守防以申仰止之忱着各省督抚转饬各属将境内所有古昔陵寝祠墓勤加巡视防防稽察务令严肃洁净以展诚恪若有应行修葺之处着动用本省存公银委官料理朕见歴代帝王皆有保防古昔陵寝之勅谕而究无奉行之实朕雍正元年恩诏内即以修葺歴代帝王陵寝通行申饬地方恐有司相沿积习视为泛常嗣后着于每年冬令该地方官将防防无误之处结报督抚该督抚造册转报工部彚具奏闻倘所报不实一经发觉定将该督抚及地方官分别议处明太祖陵在江宁昔我
  圣祖仁皇帝屡次南巡皆亲临祭奠礼数加隆着江南总督转饬有司加意防防其明代十二陵之在昌平州者自本朝定鼎以来即设立内监陵户给以地亩令其虔修禋祀禁止樵牧
  圣祖仁皇帝时屡颁谕防严行申饬着该督转饬昌平州知州昌平营叅将委官时加巡视务令地境之内清净整齐倘陵户或有不敷着该督酌议增设此南北明陵二处亦着该督抚于每年嵗终册报工部彚奏钦此○乾隆元年
  谕各省帝王陵庙均宜严肃整齐以昭敬礼闻湖广地方炎帝神农氏陵庙殿宇墙垣丹雘合度而帝舜有虞氏陵规模狭隘丹青剥落不足以肃观瞻着该督抚转饬有司动用公项即行修葺其他处陵庙若有类此者着该督抚委官察勘动用存公银酌量修理务令完整再各陵向来未设陵户无人看守者可酌设数户令其专司巡察洒扫永着为例钦此○十年奏准前明愍帝在位十七年未尝营及陵寝迨身殉社稷就葬妃园坏土仅掩至为惨悯遭际
  世祖章皇帝应天顺人抚有寰宇
  躬幸愍帝陵酹奠恸悼又悯其荒凉庳隘
  勅令修葺所有飨殿三楹配屋数椽应令直隶总督转饬有司量为修葺以免剥落倾圮○又
  谕金朝陵寝近在房山嵗久榛芜未经修葺朕惟金太祖
  金世宗功德载在史书景仰传之奕禩我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隆礼有加并
  御制碑文勒诸贞珉以垂不朽顾念国家祀典光昭虽以时遣官将事而一切飨殿缭垣仪制所存观瞻宜备其令直总督前徃相度有应增修芟治者即行奏闻工竢之后朕将躬亲展奠以昭敬礼前朝之意钦此○十六年
  谕朕时巡至杭州
  禹陵在望缅惟平成之德万世永頼
  皇祖圣祖仁皇帝曾亲祀焉爰东度浙江陟会稽式遵皇祖旧典躬荐馨于宇下厥有姒氏子姓世居陵侧应世予八品官奉祀该督抚择其有品行者一人充之昭崇德报功至意钦此遵
  防议准选得姒恒甸世谱系出宗支准授为八品官
  并令世袭以奉祀会稽
  陵庙烝尝
  一祭
  先师孔子行释奠礼崇德元年定遣官致祭
  先师孔子以
  顔子
  曾子
  子思子
  孟子配飨○五年定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行释奠礼○顺治二年定每嵗春秋仲月上丁日祭
  先师孔子遣大学士一人行礼翰林官二人分献国
  子监祭酒祭
  启圣公于启圣祠均以先贤先儒配飨从祀自后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致祭如遇有事改次丁或下丁通行府州县衞各学遵行○又定每月初一日
  圣庙行释菜礼设酒芹枣栗祭酒于
  先师位及四配位前三献十哲两庑位前以监丞博
  士等官分献次诣
  启圣祠行礼分献官亦随行礼十五日司业上香行礼与朔日同○九年
  世祖章皇帝视学释奠
  先师孔子前朝于
  大内致斋
  四配
  十哲两庑各遣官分献王以下公以上文官三品武官二品翰詹官七品以上暨国子监官咸斋戒陪祭○又题准
  视学前期由部遣官行取衍圣公率孔顔曾孟仲五氏世袭五经博士孔氏族五人顔曾孟仲族各二人乘传赴
  京及五氏子孙见任京官者咸与祭○又奏准
  视学释奠之礼是日早工部设更衣大次于大成门外之左南向陪祭文武官先诣庙庭左右恭竢咸朝服东西面序立
  驾出长安左门至成贤街国子监祭酒司业率学官
  贡监生朝服跪迎街左
  驾至庙门外降舆赞引官恭导由中门入至大次少
  憇太常卿奏请行礼
  皇帝出大次盥洗入大成中门升阶入殿中门北向立分献官入右侧门至阶下夹甬道立王公入左右门由中阶左右升文武官豫由左右侧门入按翼于东西序立均北面衍圣公在东班之首五经博士曁五氏有官者以其官序诸生在东班之末序立迎
  神上香行二跪六拜礼王公百官均随行礼司帛跪
  进篚
  皇帝受篚拱举仍授司帛奠于案司爵跪进爵皇帝受爵拱举仍授司爵献于
  神位前乐三奏酒一献不读祝送
  神行礼如前释奠毕出大成门入大次更衣
  御彜伦堂讲书【详见仪制司】礼成
  还宫○十四年议准祭
  先师祝文称
  至圣先师孔子通行直省各学○十七年以修葺太
  学告成
  世祖章皇帝视学释奠与九年礼同○康熙八年圣祖仁皇帝视学释奠与顺治九年同○二十三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恭悬
  大成殿并颁发直省学宫○二十八年
  御书
  孔子赞并顔曾思孟四子赞勒石摹搨颁发直省二十九年议准学宫闗系文教凡官民人等经过者皆下车马并禁于学宫内放马汚践○三十五年覆准平定厄鲁特噶尔丹朔漠永清仿王制天子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太学以讯馘告之礼遣官释奠于
  先师勒石太学与致祭
  阙里礼并行○五十一年
  谕朱子发明圣道轨于至正特加优崇升配
  大成殿十哲卜子商之次○又奏准朱子升配大成殿前期遣官二人祗告
  先师孔子及朱子位前○五十四年题准范仲淹学
  问精纯经纶卓越应从祀
  圣庙位列西庑先儒韩愈之次○雍正元年
  谕
  至圣先师孔子道冠古今德参天地树百王之轨范立万世之宗师其为功于天下者至矣而水源木本积厚流光有开必先克昌厥后则圣人之祖考宜膺崇厚之褒封所以追溯前徽不忘所自也粤稽旧制孔子之父叔梁公于宋眞宗时追封启圣自宋以后累代遵循而叔梁公以上则向来未加封号亦未奉祀祠内朕仰体
  皇考崇儒重道之盛心修崇德报功之典礼意欲追封五代并飨烝尝用申景仰之诚庶慰羮墙之慕内阁礼部会同确议具奏○又
  谕五伦为百行之本天地君亲师人所宜重而天地君亲之义赖师教以明自古师道无过于
  孔子诚首出之至圣也我
  皇考崇儒重道超轶千古凡尊崇
  孔子典礼无不备至朕防
  皇考教育自防读书心切景仰欲再加尊崇更无可增之处故勅部进封
  孔子以上五代今部议封公上考前代帝王皆有推崇之典唐明皇封
  孔子为文宣王宋眞宗加封至圣文宣王封
  圣父叔梁纥为齐国公元加封
  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齐国公为启圣王至明嘉靖时以王系臣爵改称为
  至圣先师孔子改启圣王为启圣公虽皆属尊称朕意以为王爵较尊
  孔子五世封王之典着诸大臣议奏钦此遵
  防议准自叔梁公以上至木金父公凡五代并追封为
  王爵
  木金父公为肇圣王
  祈父公为裕圣王
  防叔公为诒圣王
  伯夏公为昌圣王
  叔梁公为启圣王其启圣祠向系专祀
  叔梁公故以启圣为名今
  圣朝异数合祀五代应更名为
  崇圣祠改造匾额增设神牌及一应祭器交与工部竢造完日钦天监择吉入祠至入祠之日遣官一人读文祗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拟每年春秋丁祭牲牢酒醴笾豆簠簋毎
  神位前皆照
  启圣王例陈设将追封字样通行直省府州县衞画
  一遵行原奉
  上谕二道颁发国子监勒石
  庙庭以光祀典○二年
  世宗宪皇帝视学行释奠礼与康熙八年同○是年谕祔飨庙庭诸贤皆有羽翼圣经维持名教之功然前代进退不一而贤儒代不乏人或有先罢而今宜复旧阙而今宜增其从祀崇圣祠者周程朱蔡外或有可升而祔者以昭崇报均闗大典九卿翰林詹事科道会同国子监详考定议以闻钦此遵
  防议准明洪武二十九年黜扬雄从祀治八年黜吴澄从祀嘉靖九年林放蘧瑗郑康成郑众卢植服防范七人改祀于乡公伯寮秦冉顔何申党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十三人黜其从祀今议得二十二人中林放蘧瑗秦冉顔何郑康成范六人允宜复祀孔子弟子县亶牧皮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万章公孙丑汉诸葛亮宋尹焞魏了翁黄干陈淳何基王栢赵复元金履祥许谦陈澔明罗钦顺蔡清
  本朝陆陇其二十人允宜增祀又宋横渠张子之父廸增入
  崇圣祠从祀○又奏准十一哲内闵氏后裔世袭博士遇
  视学大典率其族二人赴
  京观礼据衍圣公咨送到部应照五氏子孙之例准其与祭○又议准
  大成殿四配十一哲每位一案两庑二位共一案崇圣祠四配异案两庑二位共案其两庑内有单位者仍独设一案○是年以平定清海遣官释奠于
  先师勒石太学与康熙三十五年同○三年
  谕
  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按毛诗及古文此字读作期音者甚多嗣后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字并加邑为邱地名亦不必改易但加邑旁读作期音庶协尊崇至意钦此○四年议准
  视学释奠礼仪载在会典惟春秋二祭均遣大学士
  行礼向未载有
  亲诣仪注今
  特防亲诣行礼为
  尊师重道之旷典谨拟陈设牺牲笾豆仍照春秋丁祭
  礼仪请照雍正二年
  视学释奠行二跪六拜礼立献帛爵一次不读祝文不饮福受胙四配位前遣尚书四人分献十一哲及两庑从祀位前遣侍郎四人各分献并载入会典永逺遵行○又奏准
  视学释奠旧仪不读祝今
  亲诣行礼实属旷典请照康熙二十三年
  亲祭
  先师阙里读祝文致祭行礼○是年仲秋丁祭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毕
  谕礼部太常寺仪注内开奠帛献爵皆不跪朕今跪献非误也若立献于
  先师之前朕心有所不安将此谕众知之尔衙门可记载嗣后照此遵行钦此○五年
  谕
  圣祖仁皇帝圣诞旧例禁止屠宰
  至圣先师孔子师表万世
  圣诞日亦应防诚致祭朕惟
  君师功德恩被亿载普天率土尊亲之戴永永不忘而于诞日尤当加谨以展恪恭思慕之忱非以佛诞为比拟也着大学士九卿会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每嵗三月十八日
  圣祖仁皇帝圣诞每嵗八月二十七日
  至圣先师孔子诞辰恭值此二日自
  大内至王公文武各官以及军民人等均应致斋一日不理刑名禁止屠宰永着为令○是年
  御书生民未有匾额恭悬
  大成殿并颁发直省悬于学宫 七年十二月以重修
  阙里
  圣庙庆云见于曲阜
  世宗宪皇帝亲诣太学祭告○十一年二月
  世宗宪皇帝亲祭
  先师孔子礼成
  谕礼部嗣后
  亲诣行礼于香案前行三上香礼钦此○乾隆元年
  议准
  圣庙脯醢宜丰鹿脯鹿醢加增鹿二
  正位及
  四配
  崇圣祠正位仍用醢十一哲两庑
  崇圣祠配位两庑易醢为醓醢加增豕二再祭
  圣庙于前一日陈设与各处例不画一交太常寺照
  各
  庙之例办理竢祭毕仍交国子监官分胙○二年遵防议准国子监
  大成殿及大成门易黄瓦
  崇圣祠易绿瓦并修
  至圣先师神牌重饰见新以肃观瞻○是年
  御书与天地参匾额恭悬
  大成殿
  命颁发直省悬于学宫○又覆准元儒吴澄仍应从祀于太学在西庑先儒赵复之次○三年
  谕今年春祭
  先师孔子朕降防亲诣行礼旧例春秋二祭皆遣官我
  皇考尊
  师重道始定亲祭之礼今览太常寺奏进仪注朕躬献爵一次其亚献三献之爵则豫设于案朕思旣行亲祭仍当从三献之仪着太常寺重缮仪注进呈钦此○是年三月
  皇帝视学讲学行释奠礼与雍正二年同○又覆准冉氏卜氏端木氏言氏颛孙氏各有五经博士照闵氏仲氏子孙之例行取该博士率其族二人乘传赴
  京与祭○又奏准
  元圣周公后裔东野氏五经博士准率其族二人与
  祭○又覆准先贤有子若升配
  大成殿为十二哲在先贤卜子商之次东位西向移朱子神位于西在先贤颛孙子师之次前期祗告照康熙五十一年朱子升配之礼○五年仲秋仲丁
  亲祭
  先师礼仪与三年春祭同○九年仲春上丁
  亲祭
  先师与五年礼同○十一年议准
  崇圣祠四配位前应增分献官国子监助教二人赞引官太常寺赞礼郎二人其陈设四案增帛二爵六以备典仪以昭诚敬○十四年以平定金川遣官释奠于
  先师勒石太学与雍正二年同○十八年奏准按太
  学春秋丁祭
  大成殿内
  十二哲东西各豕首一每位豕肉一盘两庑先贤先儒百二十三位东西各豕首六每位豕肉一盘
  崇圣祠内
  四配东西各豕首一及两庑每位各豕肉一盘共用豕二十有九徒为烦琐而陈设之处不足以昭整肃谨按乾隆十三年
  车驾东巡
  亲祭
  先师孔子照
  阙里春秋祭礼
  十二哲东西各少牢一案两庑各少牢三案崇圣祠四配两庑东西各少牢一案又考顺天府府学每年丁祭
  十二哲东西各少牢一案两庑各少牢二案较太学见行之例转觉整齐应将太学春秋丁祭
  阙里牲品画一改正以与礼仪相称又
  十二哲东西各篚一帛一未免太请照
  崇圣祠四配位各异帛之例每位一帛东西共篚二以昭画一又按两庑位次皆东西向
  先贤先儒南北分列向于中闲墙壁空处设案案上供豕首六皆倚于壁前设香帛案分献官各一人皆向墙壁空处奠献于礼未协应照
  帝王庙分献之例两庑各用分献官二人各增香帛
  一案俾得就位行礼以严昭假再
  十二哲两庑向皆于各位前豫奠一爵其分献官行三献礼则统奠三爵于香案以太常寺执事人不充数故也嗣后丁祭
  十二哲两庑三献请均令肄业诸生奉爵令东西分献翰林官各奠三爵其两庑分献国子监官四人一如
  帝王庙之例各统奠三爵以光祀典○又奏准按圣庙两庑从祀先儒位次谨依史傅按年序次行令国子监于月朔释菜时移请依次序位置以光典礼公羊高【周人子夏门人】谷梁赤【周人子夏门人】伏胜【秦博士汉文帝时命晁错往受尚书】高堂生【秦季人至汉时传士礼】董仲舒【汉景帝时爲博士武帝时爲江都相】孔安国【汉武帝时谏议大夫】后苍【汉武帝时博士】毛苌【汉武帝时河闲献王博士】杜子春【汉哀帝时人刘歆门人】郑康成【汉桓帝时人】诸葛亮【汉昭烈时人】范【东晋武帝时豫章太守】王通【隋文帝时人】韩愈【唐德宗贞元八年举贡士宏辞】范仲淹【宋眞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胡瑗【宋仁宗景祐初苏湖教授】欧阳修【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司马光【宋仁宗宝元初进士】杨时【宋神宗宁九年进士程子门人】尹焞【宋神宗时人程子门人】罗从彦【宋神宗时人杨时门人】胡安国【宋哲宗绍圣四年进士】李侗【宋哲宗时人罗从彦门人】张栻【宋高宗末以荫补官】吕祖谦【宋孝宗时进士】陆九渊【宋孝宗乾道八年进士】蔡沈【宋孝宗时人朱子门人】黄干【宋宁宗时人朱子门人】陈淳【宋宁宗时人朱子门人】眞德秀【宋宁宗庆元五年进士】魏了翁【宋宁宗庆元五年进士】何基【宋理宗时人黄干门人】王栢【宋理宗时人何基门人】陈澔【宋末人】赵复【宋末元初人私淑朱子】金履祥【宋末元初人王柏门人】许谦【宋末元初人金履祥门人】许衡【元世祖时国子监祭酒】吴澄【元人武宗时国子监丞】薛瑄【明永乐十九年进士】胡居仁【明正统时人】陈献章【明正统十二年进士】王守仁【明成化十七年进士】蔡清【明成化二十年进士】罗钦顺【明治六年进士】陆陇其【本朝康熙庚戌进士】
  一
  阙里祀典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四品以上堂官一人致祭
  先师阙里祭文由内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由该地方官备办承祭官由兵部给与勘合
  世祖章皇帝亲阅祭文香帛遣行均与致祭
  帝王陵寝礼同○康熙六年
  世祖章皇帝配飨
  南北郊礼成是年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顺治八年同○十四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六年同○二十年以滇南荡平遣官致
  祭
  先师阙里承祭官外委礼部太常寺笔帖式各一人典守祭文香帛遣行之日给繖仗牌旗与遣祭
  帝王陵寝同○二十三年议准
  銮辂东巡经过
  阙里应照本处祀典致祭
  先师○又议奏
  躬诣
  阙里致祭照顺治九年康熙八年
  视学释奠之礼于驻跸次日致祭
  御龙袍衮服行礼行在仪仗皆陈设迎神送神行二跪六拜礼读祝毕于跪处行三拜礼配位十哲两庑启圣祠均遣官分献扈从王公大臣官员照例陪祀地方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衍圣公曁各氏子孙见有官职者咸陪祀其不陪祀各官并地方官于
  行宫前两旁列跪迎送咸蟒袍补服致祭时停用本处乐章奉
  防尊礼
  先师应行三跪九拜礼亦应用乐着考例详议具奏
  钦此遵
  防议准大礼攸闗
  特加隆重迎神送神均行三跪九拜礼再
  阙里所用乐章虽与国学小异亦皆尊崇师道之辞应即用此乐章致祭但恐乐工未谙礼仪应令太常寺酌委司乐及乐舞生先期驰驿前徃指示肄习至乐工袍服亦应将太学所用乐工袍服携徃备用以光盛典○又奏准
  圣驾诣
  先师庙行礼由曲阜南门入及庙由庙门入大中门至同文门于奎文阁前降辇诣斋宿所更衣大次内少憇鸿胪寺官引陪祭各官文由东金声门武由西玉振门入衍圣公曁诸文臣五经博士各氏子孙在庙庭阼阶下诸武臣在庙庭西阶下均东西以次序立赞引官恭导
  圣驾自奎文阁步入大成门由中道诣
  大成殿就拜位行礼陪祀王公拜于杏坛之上分献官拜于杏坛之下献帛爵乃升殿庑已献还拜于下陪祀各官拜于甬道东西均北面○是年
  御制祭
  先师文
  亲诣释奠周视庙庭车服礼器毕诣斋宿所大次更衣
  复
  命驾至
  孔林跪祭酒三爵每祭酒行一拜礼扈从王公大臣
  暨衍圣公皆随行礼○又
  谕至圣之德与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广大无可指称朕向来硏求经义体思至道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垂示将来钦此又
  特命以御前曲柄黄盖畱设庙庭又
  御制碑文及
  阙里诗
  赐衍圣公以下陪祀五经博士等银币有差○又谕周公古大圣人制礼作乐垂示万世今庙在曲阜应行致祭事闗大典大学士会同礼部翰林院详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道统之传上自尧舜至于周孔今
  躬祀阙里复
  命致祭
  周公庙庭礼仪隆盛洵为万世章程应令该衙门撰
  拟祭文遣官致祭奉
  防致祭周公礼宜隆重其遣亲王及礼部尚书偕徃以示朕尊崇先圣之意是日
  御制祭文遣官赍徃致祭○又题准致祭
  元圣周公祝版用白纸黄縁墨书祭用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果五盘尊一爵三香帛爵由太常寺祭品牲醴由地方官备办祭日读祝文奠帛爵行三献礼○二十四年议准增扩
  孔林地亩十有一顷有奇免其税粮○二十五年
  谕孔子圣集大成道隆德备参两天地卓冠古今歴代帝王咸所师法朕硏精经传志切钦崇应勒庙碑朕亲撰文书丹以昭景行尊奉至意钦此○二十六年
  议准
  御书
  圣庙碑文遣官赍送
  阙里设黄盖御仗鼓吹迎送恭摹勒石于大成门外金声门之右○又奏准
  御书周公庙孟子庙碑文亦照文庙如式恭摹勒诸贞
  珉○二十七年
  孝庄文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二十年同○二十八年衍圣公奏请修
  理
  阙里
  圣庙奉
  防发内帑兴修于三十年四月鸠工○二十九年议准述圣向未建有专祠应仿顔曾孟三庙规制建立子思子庙春秋致祭载入祀典○三十二年重修
  圣庙落成
  诏遣
  皇子诣
  阙里告祭祭日具蟒袍补服于杏坛上行礼随徃大臣侍衞及守土官衍圣公五氏子孙有官职者咸于杏坛下陪祀余仪与遣官祭
  先师阙里礼同是日祭告礼成
  皇子诣
  孔林至洙水桥下马步至
  先师墓前行三跪九叩礼毕跪祭酒三爵每祭酒行一叩礼从官暨衍圣公皆随行礼○三十四年
  畿辅灾伤山西地震遣官诣
  先师阙里致祭与二十年同○三十六年以平定朔
  漠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二十年同○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寿遣官祭
  先师阙里陈祭文香帛于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毕安奉龙亭舁至部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徃与遣祭
  帝王陵寝同余与二十年同○四十八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祖时国子监祭酒】吴澄【元人武宗时国子监丞】薛瑄【明永乐十九年进士】胡居仁【明正统时人】陈献章【明正统十二年进士】王守仁【明成化十七年进士】蔡清【明成化二十年进士】罗钦顺【明治六年进士】陆陇其【本朝康熙庚戌进士】
  一
  阙里祀典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四品以上堂官一人致祭
  先师阙里祭文由内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由该地方官备办承祭官由兵部给与勘合
  世祖章皇帝亲阅祭文香帛遣行均与致祭
  帝王陵寝礼同○康熙六年
  世祖章皇帝配飨
  南北郊礼成是年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顺治八年同○十四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六年同○二十年以滇南荡平遣官致
  祭
  先师阙里承祭官外委礼部太常寺笔帖式各一人典守祭文香帛遣行之日给繖仗牌旗与遣祭
  帝王陵寝同○二十三年议准
  銮辂东巡经过
  阙里应照本处祀典致祭
  先师○又议奏
  躬诣
  阙里致祭照顺治九年康熙八年
  视学释奠之礼于驻跸次日致祭
  御龙袍衮服行礼行在仪仗皆陈设迎神送神行二跪六拜礼读祝毕于跪处行三拜礼配位十哲两庑启圣祠均遣官分献扈从王公大臣官员照例陪祀地方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衍圣公曁各氏子孙见有官职者咸陪祀其不陪祀各官并地方官于
  行宫前两旁列跪迎送咸蟒袍补服致祭时停用本处乐章奉
  防尊礼
  先师应行三跪九拜礼亦应用乐着考例详议具奏
  钦此遵
  防议准大礼攸闗
  特加隆重迎神送神均行三跪九拜礼再
  阙里所用乐章虽与国学小异亦皆尊崇师道之辞应即用此乐章致祭但恐乐工未谙礼仪应令太常寺酌委司乐及乐舞生先期驰驿前徃指示肄习至乐工袍服亦应将太学所用乐工袍服携徃备用以光盛典○又奏准
  圣驾诣
  先师庙行礼由曲阜南门入及庙由庙门入大中门至同文门于奎文阁前降辇诣斋宿所更衣大次内少憇鸿胪寺官引陪祭各官文由东金声门武由西玉振门入衍圣公曁诸文臣五经博士各氏子孙在庙庭阼阶下诸武臣在庙庭西阶下均东西以次序立赞引官恭导
  圣驾自奎文阁步入大成门由中道诣
  大成殿就拜位行礼陪祀王公拜于杏坛之上分献官拜于杏坛之下献帛爵乃升殿庑已献还拜于下陪祀各官拜于甬道东西均北面○是年
  御制祭
  先师文
  亲诣释奠周视庙庭车服礼器毕诣斋宿所大次更衣
  复
  命驾至
  孔林跪祭酒三爵每祭酒行一拜礼扈从王公大臣
  暨衍圣公皆随行礼○又
  谕至圣之德与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广大无可指称朕向来硏求经义体思至道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垂示将来钦此又
  特命以御前曲柄黄盖畱设庙庭又
  御制碑文及
  阙里诗
  赐衍圣公以下陪祀五经博士等银币有差○又谕周公古大圣人制礼作乐垂示万世今庙在曲阜应行致祭事闗大典大学士会同礼部翰林院详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道统之传上自尧舜至于周孔今
  躬祀阙里复
  命致祭
  周公庙庭礼仪隆盛洵为万世章程应令该衙门撰
  拟祭文遣官致祭奉
  防致祭周公礼宜隆重其遣亲王及礼部尚书偕徃以示朕尊崇先圣之意是日
  御制祭文遣官赍徃致祭○又题准致祭
  元圣周公祝版用白纸黄縁墨书祭用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果五盘尊一爵三香帛爵由太常寺祭品牲醴由地方官备办祭日读祝文奠帛爵行三献礼○二十四年议准增扩
  孔林地亩十有一顷有奇免其税粮○二十五年
  谕孔子圣集大成道隆德备参两天地卓冠古今歴代帝王咸所师法朕硏精经传志切钦崇应勒庙碑朕亲撰文书丹以昭景行尊奉至意钦此○二十六年
  议准
  御书
  圣庙碑文遣官赍送
  阙里设黄盖御仗鼓吹迎送恭摹勒石于大成门外金声门之右○又奏准
  御书周公庙孟子庙碑文亦照文庙如式恭摹勒诸贞
  珉○二十七年
  孝庄文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二十年同○二十八年衍圣公奏请修
  理
  阙里
  圣庙奉
  防发内帑兴修于三十年四月鸠工○二十九年议准述圣向未建有专祠应仿顔曾孟三庙规制建立子思子庙春秋致祭载入祀典○三十二年重修
  圣庙落成
  诏遣
  皇子诣
  阙里告祭祭日具蟒袍补服于杏坛上行礼随徃大臣侍衞及守土官衍圣公五氏子孙有官职者咸于杏坛下陪祀余仪与遣官祭
  先师阙里礼同是日祭告礼成
  皇子诣
  孔林至洙水桥下马步至
  先师墓前行三跪九叩礼毕跪祭酒三爵每祭酒行一叩礼从官暨衍圣公皆随行礼○三十四年
  畿辅灾伤山西地震遣官诣
  先师阙里致祭与二十年同○三十六年以平定朔
  漠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二十年同○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寿遣官祭
  先师阙里陈祭文香帛于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毕安奉龙亭舁至部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徃与遣祭
  帝王陵寝同余与二十年同○四十八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祭文香帛陈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毕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徃余与十四年同○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寿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四十二年同○五十七年
  孝惠章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四十八年同○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祭
  先师阙里
  御中和殿
  亲阅祭文香帛遣行与遣祭
  帝王陵寝礼同○雍正元年
  圣祖仁皇帝升祔
  太庙配飨
  南北郊礼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康熙六年同○二年覆准
  圣庙音乐佾舞大礼攸闗
  圣祖仁皇帝颁发中和韶乐非常异数今
  阙里所奏音节未谐由无指授所致应令阙里司乐选择数人衍圣公给文赴太常寺演习精熟转相传授至乐舞生等亦令择人充用毋致参差不齐其冠服等项均照太学式样画一制备五年覆准乐舞生入学充附原因尊崇
  至圣将在庙学习供事之人格外加恩相沿日久惟据衍圣公指名移咨并非庙庭供事诸生溷入宫墙实属冒滥行令该学政会同衍圣公将见在乐舞生秉公甄别不谙音律者裁汰照数选一百五十名造具年貌籍贯清册每学臣考试酌取四名入曲阜学充附其兖州府学充附之三十六名槩行停止○七年
  谕修理文庙工程务期巍焕崇闳坚致壮丽纤悉完备灿然一新着该抚会同衍圣公详加相度倘旧制之外有应行增设者有应加修整者悉着估计奏闻增发帑金葺理丹雘总期经理周密毫发无憾以展尊礼
  先师至诚至敬之意钦此○又
  谕圣庙应建碑亭二座着动支正项钱粮鸠工兴造衍圣公所请捐资办理之处不必行钦此○八年
  谕惟
  至圣先师孔子道冠百王功高万世朕景仰企慕寤寐勿谖备举崇奉之仪用申报享之意念世袭官爵歴代皆有成规惟
  圣庙执事之员向来未有爵秩所当广置官僚以光祀典今欲特设
  圣庙执事官三品者二人四品者四人五品者六人七品者八人八品九品者各十人咸按品级给与章服每逢
  圣庙祭祀之时虔肃冠裳骏奔趋事凡此人员着衍圣公于孔氏子孙内选择人品端方威仪娴雅者报部充补汇奏以闻每年各给俸银二十两其孔氏子孙内有情愿充补之人或曾经出仕而退休在籍者或身有职衔而未曾出仕者以及贡监生童等皆可入选若届乡试之期有情愿入者准以监生入应试着大学士会同该部定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
  圣庙向有管句典籍司乐等官分司执事而设官不过数员职衔又止七品制度威仪未为周至嗣后应广设官僚三品者二人四品者四人五品者六人七品者八人八品九品者各十人均按品级给与章服每祭祀时令虔肃冠裳陪祀执事以光祀典其俸银于山东藩库支领充补由衍圣公选择悉遵
  谕防施行○又覆准重修
  阙里
  圣庙各工告成诸仪悉备请遣官告祭以光钜典应
  将王公大臣职名开列具奏恭候
  钦命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备办徃祭之
  日钦天监诹吉啓行奉
  防遣皇五子及郡王一人徃祭钦此○又奏准
  皇子致祭
  先师阙里照例具蟒袍补服随徃之大臣侍衞官员地方官衍圣公五氏子孙有官职者咸陪祀礼成展谒
  孔林一应祭祀事宜行礼仪注并执事官均交太常寺办理○又奏准康熙三十二年告祭
  先师阙里未经议及
  崇圣祠此次
  皇子徃祭请遣分祭官于
  大成殿致祭之时
  崇圣祠亦同时行礼○是年
  皇子致祭
  先师阙里礼仪与康熙三十二年同郡王致祭崇圣祠与
  京师
  崇圣祠承祭官行礼同○又
  谕闻
  孔林飨堂墙垣间有年久倾圮之处朕尊崇
  先师夙夜罔斁今庙貌已经鼎新林院允宜修葺着钦天监选官前徃会同衍圣公相度方位宜于何时营治详慎定议届期朕命大臣前赴曲阜令衍圣公协同修理务令崇闳坚固光垂永久以昭朕尊礼先师之至意钦此○是年
  颁发祭器于
  阙里凡登铏簠簋笾豆尊爵均依照经图旧式范铜为器俾藏诸
  圣庙永为世守○九年
  谕孔林工程仍着原修阙里庙工之员及衍圣公敬谨监修会同该抚料度定议具奏钦此○又奏准
  御书
  圣庙碑文遣官赍送
  阙里敬谨镌刻照例备鼓乐迎送自
  京至曲阜沿涂各官在十里以内者咸朝服迎送○十年覆准
  至圣园林工竣应
  勅交衍圣公将修建
  圣庙钦颁
  上谕并发帑修工各事宜编纂成书恭请
  钦定嘉名以昭尊礼
  先师崇儒重道之至意○十三年九月
  皇帝登极遣官诣
  先师阙里致祭
  御中和殿
  亲阅祭文香帛遣行与康熙六十一年同○乾隆二
  年
  世宗宪皇帝升祔
  太庙配飨
  南北郊礼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礼部堂官于大堂敬阅香帛授承祭官一
  应事宜均与遣祭礼同○四年奏准
  阙里十一哲位前祭器无铏应同升配有子位前均增造铏一四配应设二铏从前止有铏一亦应照例增加颁发以符典礼○十二年
  谕朕幼诵编心仪
  先圣一言一动无不奉
  圣训为法程御极以来觉世牖民式型至道愿学之切如见羮墙辟雍钟鼓躬亲殷荐而未登阙里之堂观车服礼器心甚歉焉仰惟
  皇祖圣祖仁皇帝巡幸东鲁亲奠孔林盛典传于奕禩皇考世宗宪皇帝崇圣加封重新庙貌遣朕弟和亲王恭代展祀未以命朕意者其或有待与朕寅绍丕基抚兹熙洽思以来年春孟月东巡狩因溯洙泗陟杏坛瞻仰宫墙申景行之夙志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该部稽考旧章详悉具议以闻钦此遵
  防议准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致祭阙里即用阙里礼乐
  今
  銮舆亲诣
  先师阙里致祭所用礼乐请遵康熙二十三年之例
  举行又乾隆八年
  钦定
  圣庙乐章颁发曲阜及天下学宫今
  亲诣
  阙里自应礼明乐备但恐本处乐工于
  钦颁乐谱或有未谙应令太常寺量委司乐及乐舞
  生前徃演习应用又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御诗礼堂讲书毕即日诣
  孔林行三祭酒礼今
  皇上学宗洙泗志切羮墙亦请于讲书礼成诣孔林行祭酒礼又
  元圣周公庙近在曲阜
  圣祖仁皇帝
  特命亲王礼臣致祭今
  銮舆亲诣
  阙里亦请遵旧章遣官读文致祭其应用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赍徃祭品等项由地方官豫备致祭
  阙里仪注由太常寺
  孔林祭酒仪注由礼部均届期具奏致祭
  周公遣官承祭由礼部先期请
  防其余一应事宜均照康熙二十三年典礼举行
  又议准
  阙里乐工于
  钦颁乐谱未谙应即用在京乐生乐部会同太常寺照文庙应用人数选择司乐官三人乐生五十人届期太常寺委官率徃至中和韶乐康熙年间已经造送有年如有不整齐者应令漆饰见新乐生冠服已如式制就均无庸携徃其执事人员向例用孔氏生员所用冠服应仍其旧○又议准
  阙里旧有
  启圣祠在大成殿西金丝堂后至雍正元年
  特封
  先师五代为王爵因复建
  崇圣祠于大成殿东诗礼堂后春秋祭飨以仰承
  世宗宪皇帝尊师重道推原所生至意其旧存
  启圣祠并祀
  启圣夫人别为圣裔家庙于礼未为不合惟是四配位及从祀先儒仍附旧祀尚未妥协应令衍圣公相度情形将四配从祀神牌移置
  崇圣祠两旁敬谨安设
  銮舆恭诣
  阙里致祭
  先师五代应于
  崇圣祠行礼无庸两祠分祭○又议准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遣祭
  周公庙时奉
  防次日致祭祭品不能取办一时是以旧典所载仅用五果礼属从宜今据该县呈报毎嵗春秋祭祀
  周公所用簠簋豋铏祭品已备即笾豆之实亦皆春
  秋常供非土产所乏
  銮舆东巡遣祭
  元圣典礼攸隆自应照毎嵗春秋祭品用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八令该地方官豫行措办以光祀典其遣官致祭应遵康熙二十三年之例致祭
  元圣周公遣亲王一人行礼致祭配飨之鲁公遣礼
  部尚书一人行礼○十三年奏准
  皇帝亲祭
  先师其四配十二哲两庑并
  崇圣祠致祭请于扈从之尚书侍郎内阁学士内奏遣如有不敷请照康熙二十三年之例于各衙门三品以下堂官内奏遣
  崇圣祠有四配及从祀先儒请于扈从之翰詹科道内咨取四人分献令太常寺豫期先将祝版赍徃内阁委中书一人同徃敬谨缮写届期太常官恭奉至祭所安设是年
  车驾至曲阜先诣
  先师庙上香
  御龙袍衮服乘舆出
  行宫行在銮仪衞设骑驾卤簿不作乐由庙大门入大中门至奎文阁前降舆赞引太常卿二人恭导至更衣大次少憇出盥洗毕恭导
  驾入大成门由中阶升大成殿诣香案前立司香官
  奉香盘跪进
  皇帝三上香司拜褥官展拜褥
  皇帝就拜位行三跪九拜礼兴恭导
  驾出殿至奎文阁前乘舆作乐
  还行宫翼日
  驾诣
  先师庙行释奠礼扈从官及守土官衍圣公五经博
  士各氏子孙咸陪祀如仪
  御诗礼堂讲书礼成更常服诣
  孔林祭酒礼仪均与康熙二十三年同是日
  御龙袍衮服诣
  周公庙上香行一跪三拜礼○又
  谕朕东廵躬诣
  阙里致祭
  先师顔曾思孟四贤作配殿庭虽从与飨但闻其故里尚有专庙应分遣大臣恭奉香帛前徃致祭以展诚敬向在书斋曾制四贤赞景仰之忱积有日矣其勒石庙中致朕崇重先贤之意钦此○十四年以平定金川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二年同○是年议准
  车驾南廵江浙
  銮舆经过山东应请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其
  元圣周公庙近在曲阜亦请遣官致祭○十五年册立
  皇后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十四年同○十六年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六十万寿加上徽号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十五年同○二十年
  谕平定准噶尔防闻以数十年逋宼迅就廓清荒服敉宁中外防福乃我国家无疆之休缅惟
  皇祖圣祖仁皇帝削平三孽于康熙二十三年诹吉东
  廵
  亲祭阙里武功文德彪炳简册朕仰承
  先绪集此大勲保泰持盈弥深兢业亲告成功于太庙
  郊
  社岳渎诸祀次第遣官敬谨举行以昭茂典
  先师孔子阙里应恪遵
  成宪躬诣行礼用申诚敬且自瞻谒
  林泉已逾六载仰止之念时切于怀拟于明嵗春月自京起銮恭诣曲阜翠华所经亦以体察吏治清问闾阎行庆施惠以称朕法
  祖尊
  师之至意所有应行豫备事宜该部详议以闻钦此
  ○二十一年
  銮舆亲诣曲阜致祭
  先师礼成
  亲祭
  元圣周公庙遣官分祭四配专祠礼仪与十三年同
  ○又覆准
  孟庙配享从祀各主尚皆仍侯伯封号未协礼制应改书先贤先儒乐正克公孙丑万章公都子四人皆称先贤某子陈臻屋庐连陈代高子孟仲子充虞徐辟彭更咸邱防桃应季孙子叔浩生不害盆成括及从祀之唐臣韩愈宋臣孔道辅皆称先儒某氏某以昭画一
  一直省府州县释奠于
  先师之礼顺治初年定每嵗春秋仲月上丁日府州县各行释奠礼以地方正印官主祭陈设礼仪均与国子监丁祭同○康熙二十五年议准直省武官协领副将以上遇
  圣庙祭祀照例文东武西陪祀行礼○四十九年
  谕直省府州县春秋致祭
  先师凡同城大小武官均照文官入庙行礼钦此
  五十年题准我
  朝乐章皆用平字因州县未曾颁发仍袭前明错用和字着直省各巡抚通行府州县儒学皆改和字为平字以归画一○雍正五年覆准每嵗春秋丁日致祭
  先师大典攸闗今直属惟司道府州县官于丁日行礼其督抚学政则先期一日于阶下行九叩礼谓之祭丙典制所无且行礼前后仪节涤器视牲晋爵奠斚仪文隆备今但行九叩礼亦未允协嗣后省防之祭督抚学政于上丁日率司道府州县各官齐集致祭学政考试各府即于考试处
  圣庙行礼各府州县守土正印官率属于本处圣庙行礼毋得简率从事均照典制遵行○十年覆
  准
  崇圣祠内五代
  神牌遵照成式缮刋通行各省督抚改正画一制造安设○乾隆六年议准学宫从祀先贤先儒神位次序以
  京师太学成式通行直省府州县遵照书题按东西先后次序安设
  一直省祀名宦乡贤祠顺治初年定直省府州县建名宦乡贤二祠于学宫内毎嵗春秋释奠于
  先师同日以少牢祀名宦乡贤皆地方官主祭行礼
  一
  先贤先儒后裔世袭五经博士顺治十二年覆准宋儒朱熹有功圣学应照先贤顔曾思孟后裔世袭之例考其宗谱适裔取具族长保结州县印结由部咨吏部给劄授为五经博士于江南婺源县原籍崇祀世袭罔替○康熙九年覆准宋儒程颢程颐照予朱子后裔世袭之例考其宗谱适裔各给劄授为五经博士一人奉祀祠庙○二十四年议准元圣后裔东野氏按照宗谱以其适裔一人授为世袭五经博士○又议准宋儒周敦颐后裔照二程朱子之例予以五经博士一人给劄世袭○二十六年覆准宋儒张载子孙照先儒周程朱三氏后裔之例予以世袭博士奉
  防张载乃前代名儒其子孙既与官职必眞正适派方无负崇儒重道之意着该抚再行详察务得实据到日定议具奏钦此遵
  防行令该抚详加察覈送到宗谱宗图果系适裔具题给劄授为世袭五经博士○二十九年议准先儒朱子后裔于福建崇安县奉祀授为世袭五经博士照例给劄与江南婺源县同○三十八年议准先贤闵氏子骞端木氏子贡后裔照仲氏子路后裔世袭例各按照宗谱以其适裔一人授为五经博士○四十一年议准宋儒邵雍后裔照周程朱张之例考其宗谱给劄授为世袭五经博士○五十一年覆准先贤言氏子游后裔照闵子子贡之例授为五经博士给劄世袭○五十九年议准先贤卜氏子夏按照宗谱以其适裔一人授为世袭五经博士○六十年议准先贤冉有后裔照各先贤后裔之例世袭五经博士一人○雍正二年奉
  防先贤冉雍冉伯牛子张有若四人后裔均照增置五经博士一人予以世袭○是年议准博士子弟应承袭之人若不读诗书不识礼义滥膺承袭有玷先贤先儒殊负
  圣朝崇儒重道之意应由该抚送部考试果文理通
  晓照例注册竢袭职时具题给劄
  一祭
  传心殿康熙二十四年议准
  文华殿之东建
  传心殿奉
  皇师伏羲氏
  皇师神农氏
  皇师轩辕氏
  帝师陶唐氏
  帝师有虞氏
  王师夏禹王
  王师商汤王
  王师周文王
  王师周武王均正位南向
  先圣周公东位西向
  先师孔子西位东向应用祭器照
  帝王庙式样成造龛案等项酌量尺寸交工部备造
  毎嵗
  御经筵前期太常寺奏遣大学士一人行祗告礼皇帝御经筵
  皇太子出阁讲书均祭告
  奉先殿
  传心殿○二十五年议准
  御经筵前一日如
  皇帝亲诣
  传心殿祗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拟前期太常官奉祝版送至
  传心殿祝版房安设祭日防香烛设铏一【实以和羮】笾二【实以龙眼栗实】豆二【实以醓醢鹿醢】奠帛爵读祝文致祭
  皇帝御衮服行礼○又议准
  传心殿奉安各
  神牌应行致祭遣礼部尚书一人行礼○又
  谕传心殿焚帛之处与屋檐相近遇风甚属可虞着该部会同太常寺议奏钦此遵
  防议准传心殿垣内地面窄狭无可移置之处祭前一日将焚帛鑪移于东门外宽阔洁净之处竢焚帛毕仍移于内收贮○又议准毎嵗
  御经筵后
  皇太子春秋会讲均先诣
  传心殿行祗告礼○又定毎月朔望太常寺堂官一人供酒果上香行礼○乾隆六年
  谕春秋举行经筵例应先期祗告
  传心殿当年
  皇祖曾经亲诣行礼以昭诚敬今经筵届期朕亲诣传心殿行礼所有应行事宜着该衙门察例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雍正四年经大学士等定议祗告之礼除嵗
  暮祫祭
  太庙有一定日期
  躬耕耤田必用亥日仍前一日祗告外其余祭祀皆
  于本日祗告等语今年二月
  经筵应照例于本日祗告
  传心殿
  皇帝御衮服行礼一应事宜均照康熙二十五年之
  礼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卷八十二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三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中祀三
  一飨
  先农坛顺治十一年定嵗仲春亥日
  皇帝躬行耕耤礼先期户部礼部堂官偕顺天府尹
  进耕耤耒耜及穜稑种届期亲飨
  先农之神行三献礼饮福受胙礼成乃
  躬耕耤田○十二年题准每年春二月致祭
  先农遣顺天府尹行礼大兴宛平二县官陪祀○康
  熙十一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行耕耤礼亲飨
  先农坛前期遣官祗告
  奉先殿一应礼仪与顺治十一年同○雍正元年奉防明嵗先农坛耕耤之礼朕理当亲行凡一应修理之处即行豫备○二年二月
  世宗宪皇帝行耕耤礼亲飨
  先农坛礼仪与康熙十一年同○三年奉
  防今嵗朕仍亲耕耤田是年致祭
  先农礼仪与二年同○四年奉
  防朕今嵗亲耕耤田着礼部豫备是年致祭
  先农礼仪与三年同以后每年耕耤
  亲祭礼仪皆同○七年
  谕明年祭
  先农坛朕诣
  太嵗殿上香不必请
  神牌钦此○乾隆四年议准
  先农坛饮福受胙礼照
  日坛
  月坛之例不必别设拜褥光禄寺堂官恭奉至行礼
  处
  皇帝跪受其
  帝王庙饮福受胙礼同○五年礼部以三月初十日届耕耤之期正值闰嵗春寒奏请遣官致祭
  先农其耕耤之礼令顺天府尹照直省督抚例办理
  奉
  防致祭
  先农坛着遣亲王恭代行礼余依议钦此○八年谕向来
  先农坛亲祭始用中和韶乐遣官则同小祀之例不用中和韶乐按
  日
  月坛中祀虽遣官仍用中和韶乐惟不饮福受胙朕思国家之大事在农
  先农坛在中祀之列此次遣亲王恭代即着照日
  月坛之例用中和韶乐永着为令钦此
  一直省祭
  先农坛雍正四年覆准奉天府尹直省督抚及所属府州县衞各于所治地方择洁净之地设立
  先农坛及耤田自雍正五年为始每嵗仲春亥日各
  率所属官以及耆老农夫致祭
  先农之神照九卿耕耤行九推之礼其设立
  先农坛并致祭
  先农皆动支正项钱粮用过数目各该地方官报明户部察覈其耤田内所收米粟敬谨收贮供各该处祭祀之粢盛将各处设立耤田亩数令该抚报明户部存案○又议准由部每年于十月初一日
  颁时宪书之后豫择次年
  耕耤吉期奏
  闻行文奉天府尹直省督抚转饬所属同日祭先农礼成行耕耤礼仍将遵行日期奏
  闻○五年议准按春秋文义云
  先农坛髙四尺二寸方广五丈其各省坛制应髙二
  尺一寸广二丈五尺直省
  先农神牌典制均照
  京城式样恭造各于耤田后建
  先农坛坛后酌建正房三间配房各一间正房中间
  奉
  先农神牌东间存贮祭器农具西间收贮耤田米谷配房东间置办祭器西间令看守农民居住坛之外周围筑土为墙启门南向○又题准祭祀陈设供品照各省祭
  社稷之礼用羊一豕一帛一铏一簠二簋二笾四豆四主祭陪祭各官均于前期致斋二日祭日具朝服齐集
  先农坛行礼如祭
  社稷之仪○十三年覆准直省致祭
  先农大小武职官应与文职官一同与祭俾知耕耤钜典○又覆准吉林黑龙江二处将军皆有民社之任应照直省督抚府州县衞之制建
  先农坛致祭命该将军毎嵗举行以重农事
  一飨
  先蚕乾隆元年议准于安定门外北郊建立
  先蚕祠遣太常卿一人祭以少牢○七年建
  先蚕坛于
  西苑之东北隅恭飨
  先蚕之神○又议准每年季春之月
  皇后亲飨
  先蚕由礼部豫劄钦天监选择三月吉巳日致祭具
  题请
  防
  皇后亲蚕先期致斋二日恭设斋戒牌铜人于交泰殿屇期以太牢飨
  先蚕之神不读祝文行三献礼饮福受胙并与皇帝亲飨
  先农礼同
  妃
  嫔公主福晋以下文武三品大臣命妇以上咸致斋陪祭女官执事者典仪一人赞引二人传赞三人奉香盘一人奠帛一人献爵一人奉福酒接福酒各一人奉福胙接福胙各一人【以上皆各备一】人前引十人相仪二人补阙八人诸执事有遗阙者补之均于宫人内选充如不敷用于内府及八旗命妇能国语者充之均由内务府遴选具奏宫殿监督领侍先期选委内监演礼其应用祭品及飨
  先蚕乐章均由各该衙门敬谨办理并于内监中置蚕宫令一人丞一人专司蚕坛茧馆诸务○十一年
  谕部议皇后亲蚕典礼于不亲祭之年照旧制遣太常寺堂官致祭朕思从前建立蚕祠未议皇后亲蚕之礼是以照祭祀例遣官今既举行皇后亲蚕典礼若遇不亲祭之年自应遣妃一人恭代以昭诚敬为是所有行礼位次及酌定一应仪注大学士会同各该衙门妥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嗣后每年
  皇后亲蚕或遣
  妃恭代礼部照例两请具题如遇遣
  妃恭代之年着内务府请
  防其遣
  妃致祭前期斋戒二日不进铜人行礼位次照
  先农坛遣官恭代之例公主福晋命妇仍陪祀如仪
  ○十四年
  谕皇后亲蚕典礼经朕降防若遇不亲祭之年遣妃一人恭代前因内阁礼部防议册立皇贵妃礼仪一疏复经降防册封典礼于本年三月后举行其亲蚕礼竢正位中宫后该部照例奏请今据礼部奏称本年三月内先蚕祭期请照例遣妃致祭此于礼意未协夫妃所恭代者代皇后也有皇后则妃可承命行事皇贵妃未经正位中宫则亲祭之礼尚不当举行何得遣妃恭代应照皇帝不亲耕耤遣官致祭
  先农之例于内务府堂官或礼部太常寺堂官奉宸苑卿内酌遣一人致祭方足以明等威而昭仪制钦此○是年遣内务府堂官行礼上香由西阶升降一应执事均用太常官○十五年具奏十六年季春吉巳宜飨
  先蚕值
  车驾南廵尚未
  囘銮拟遵照
  皇后不行亲祭之年请遣
  妃一人恭代行礼奉
  防皇后行礼后再遣妃恭代行礼钦此○十六年遣内务府堂官行礼一应礼仪与十四年同

  中祀四
  一祈祷
  天神
  地只顺治初年定为
  天神坛于
  正阳门外
  先农坛之南南向坛北立青白石龛四均刻云形为云师
  雨师
  风伯
  雷师位为
  地只坛于
  天神坛之西北向坛南立青白石龛五刻山形者三
  为
  五岳
  五镇
  啓运山
  积庆山
  天柱山
  隆业山位刻水形者二龛内四周凿池注水为四海
  四渎位左设石龛二刻山水形各一为
  京畿名山大川位右设石龛二刻山水形各一为天下名山大川位嵗遇水旱则遣官祗告
  云雨风雷之神
  岳镇陵山海渎
  京畿天下名山大川之只祈祷有应则报祭均奉主于龛同日致祭○十六年停祭
  积庆山○康熙二年封鳯台山为
  昌瑞山设位
  地只坛○乾隆元年封泰宁山为
  永宁山设位
  地只坛与康熙二年同○二年奏准
  天神
  地只两坛増修坛壝墙宇○七年奏准
  神只坛増撰乐章所有应用乐器照例増设○九年
  奏准
  神只坛向未专设祭器乐器应增设以昭诚敬○十
  七年奏准
  神只坛本无专祀惟祈雨则祗告于坛而不奏乐自乾隆七年始增设乐章揆之一应因事祗告之礼均不作乐殊未画一至甘雨霑足报祭告
  坛仅用酒菓脯醢与祈告相同又与报祭之礼未称请嗣后各坛告祭停止作乐至报祭时均应加笾豆牲牢即将
  神只坛乐章用于报祭如此一转移间则告祭之仪不致互异而报祭之典亦昭隆盛○十八年奏准凡祈雨之祭时当待泽孔殷蠲诚致祷与因事祗告之礼原有不同仪文自宜周备今奉
  谕防祭礼用乐以导和气而格神只乃事神之礼与斋戒彻悬自致诚恪其义各异且乐足以宣通隂阳之气祈雨致祭仍以用乐为是钦此嗣后遇祈雨祭告仍用乐章
  一
  时廵祭
  山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东廵
  躬祭
  泰岳太常寺备祝版用白纸黄缘墨书祝版内不书
  御名
  东岳神位前陈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簠二簋二笾十豆十尊一爵三祝文由翰林院撰拟祝版香帛爵由太常寺赍往祭器祭品牲醴由守土官豫备祭日
  行在銮仪衞设卤簿诣庙不作乐还
  行宫时作乐
  圣祖仁皇帝御龙袍衮服内大臣侍衞扈从如仪随跸王公官员及守土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咸蟒袍补服陪祭
  圣驾至庙内二门降舆入中门诣拜位率羣臣行二跪六拜礼上香奠帛献爵读祝致祭均如仪○又议准
  圣驾至黄河应于
  勅封显佑通济神庙遣官一人读祝文致祭遣官由太常寺题请祝版用白纸黄缘墨书祝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豫备又奉
  诏遣官徧祭
  岳镇海渎之只以礼部太常寺笔帖式一人典守香帛祭文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由各地方官豫备往祭官各给黄繖一御仗二龙旗二牌二○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东廵
  躬祭
  泰岳与二十三年礼同○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北征
  驻跸噶尔图遣大学士致祭
  山川风雨之神及出卡伦遣祭域外
  山川之神并祭告
  风雨之神
  圣驾至克鲁伦河遣祭
  河神均与因事遣祭
  岳渎礼同○三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西廵山陜所过
  名山大川均遣官致祭
  驻跸保徳州遣官致祭
  黄河之神
  圣驾至横城复遣大学士致祭均与因事遣祭
  河渎礼同○四十二年
  谕朕行幸山西经过地方有应祭岳渎及歴代帝王陵寝豫行议奏钦此遵
  防行文直隶山西将应祭之
  岳渎及
  帝王陵寝相距
  御路逺近稽考确实咨部定议具奏奉
  旨在三十里内者奏闻遣官致祭钦此○是年
  圣祖仁皇帝西廵至潼闗遣官致祭
  西岳华山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
  由地方官豫备祭仪照因事遣祭
  方岳之礼○乾隆十二年议准
  銮舆廵幸山东
  泰山灵岳近在鲁邦宜崇报飨古者囙名山以升中
  原有燔柴之礼
  圣祖仁皇帝因仪文度数书阙有间后世议封禅者尤
  多傅防不经
  特允廷议照祀五岳礼致祭今
  车驾东廵致祭
  泰山应遵康熙二十三年之例举行惟是致祭方岳向未用乐谨按周礼大司乐奏防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是山川之祭自古用乐今
  特举盛典秩于
  岱宗请仿古用乐乐章令乐部撰拟乐器乐生均由
  乐部率往○又奏准在京遣官致祭
  东岳庙用和声署乐至祈雨报祀
  地只则用中和韶乐五岳均属地只应用中和韶乐
  拟照
  地只坛乐章宫谱增撰乐章并令太常协律郎率乐
  生豫赴
  岱庙先期演习○又奏准
  东廵致祭
  岱岳帛篚尊爵及登铏簠簋笾豆等器令太常寺先期运往交该地方官敬谨收贮以备致祭之用○又奏准
  岱庙大门内有二门一曰配天一曰仁安请于配天门内仁安门外设更衣大次○十三年
  谕稽古廵狩翕河乔岳典礼攸隆朕兹亲祀
  孔庙有事于
  泰山其四岳四渎皆宜荐馨用申诚敬着该督就近遴委大员前往以崇秩祀钦此遵
  旨议准祭文香帛交各该衙门备办委笔帖式由京驰驿赍送各该督抚就近遴委大员致祭○是年
  车驾东廵狩秩
  岱宗至日先诣
  岳庙入大门至配天门降舆赞引太常卿二人恭导皇帝入仁安门进殿中门至香案前立有司设拜褥
  司香官跪进香
  皇帝三上香毕就拜褥行一跪三拜礼兴赞引官恭
  导出殿至配天门陞舆还
  行宫翼日致祭仪与康熙二十三年同○十四年议准
  銮舆廵省中州嵩高维岳礼宜展防所有飨祀中岳乐章礼神供帐及应需一应器物交乐部太常
  寺遵照
  东巡祭
  岱宗之例先期敬谨办理○又奏准
  嵩岳庙门有五其四曰峻极门请于峻极门外设更
  衣大次祭日并前一日
  驾由中门入至峻极门外降舆○十五年奏准銮舆廵幸中州在河阳及桺园口二处渡河经行辉县百泉河衞二水属豫地经流川渎在
  车驾经行三十里以内屇时应循例遣官展防转饬有司届期于傍河相地设坛遣官祗行祭礼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豫备遣祭官照例将扈从之满汉大臣职名开列具奏恭
  钦命○是年
  銮舆廵狩中州至
  嵩岳日诣庙上香翼日致祭均与十三年祭
  岱宗礼同○又奏准
  皇帝于十三年东廵
  东岳岱宗已
  躬亲展防今将南廵江浙经行山东应照常祭礼遣
  官致祭
  岱宗又黄河自入江南境经邳宿而东至小清口淮
  水防之江流经扬镇二府而东皆
  銮舆所必经古者天子廵狩致祭所过名山大川今车驾南廵由宿迁登舟逾淮扬抵浙江
  河渎
  淮渎
  江渎之只并宜致祭应行文该省督抚饬守土官于黄河江淮择地设坛屇时遣官致祭再浙江海塘
  皇帝亲临阅视又
  防稽山为东南望镇附近皆有専祠兹逢百神懐柔之防应一同遣祭如礼用昭盛典○又奏准
  车驾南廵经由江浙每渡江河应遣官上香行礼奉旨朕亲诣上香钦此○又奏准河渎已于
  车驾经渡处设坛遣祭至宿迁县西隄有
  勅封显佑通济昭灵効顺神庙亦应遣官致祭 十
  九年
  车驾东廵吉林
  亲望祭
  长白山照祭
  嵩岳之礼周中和韶乐専撰乐章其乐生即用乐部
  署史太常官员屇期先往
  盛京防同该将军将收贮乐器照应用数目送往致祭其香帛祝版祭器等项均由各衙门敬谨办理○又奏准致祭
  长白山向用纸牌请照
  京师
  地只神牌式造木牌镌刻清汉字安奉殿内
  皇帝亲祭后即永逺祗奉每月朔望令该将军副都
  统一人上香行礼○又奏准
  皇帝致祭
  长白山毕乘舟渡松花江应照南廵渡江河之例遣
  官上香行礼奉
  防朕亲诣上香○又奏准吉林东门外有望祭北海之处为
  銮辂所必经应照例遣官致祭祭文祭品等项由部
  行文各该处遵照办理○又奏准
  车驾东廵
  亲祭
  北镇医巫闾山一应典礼均如祭
  岳庙之仪惟不用乐
  一因事遣祭
  岳镇海渎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咨取宗人府内三院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銮仪衞满汉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职名开列具题
  钦命往祭北镇医巫闾山北海遣官一人东岳泰山东镇沂山东海遣官一人西岳华山西镇吴山江渎遣官一人中岳嵩山淮渎济渎遣官一人南岳衡山遣官一人北岳恒山中镇霍山西海河渎遣官一人南镇防稽山南海遣官一人祭文由内三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用牛一羊一豕一登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均行文各该地方官敬谨豫备钦天监诹吉先期致斋一日屇期由兵部给付勘合礼部陈祭文香帛于
  中和殿恭请
  亲阅遣行○康熙六年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祭文香帛祭品均与顺治八年同惟南镇
  南海分遣官各一人○十四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与六年同○十六年议准长白山乃
  祖宗发祥重地照祭
  岳镇之礼封为
  长白山之神遇有庆典遣祭
  岳镇亦应于黑龙江望祭与
  北镇共遣官一人犠牲器皿幄次等项令
  盛京礼工二部备办○二十年滇南荡平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承祭官外各委礼部太常寺笔帖式一人典守香帛并各给黄繖一御仗二龙旗二牌二○二十七年
  孝庄文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与二十年同○三十二年陕西荒旱遣皇子祭
  华岳仪与遣祭
  岳镇海渎礼同○三十四年
  畿辅灾伤山西地震遣官祭
  岳镇海渎与二十年同○三十六年平定朔漠遣官
  致祭
  岳镇海渎与二十年同○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夀遣官祭
  岳镇海渎祭文香帛陈设于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毕安奉龙亭恭舁至部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往余与二十年同○四十八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祭文香帛陈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往余与十四年同○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寿遣官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与四十二年同○五十七年
  孝惠章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与四十八年同○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陈祭文香帛于
  中和殿
  亲阅遣行○雍正五年议准黄河澄清具见
  河神福祐应照例开列四品以上堂官职名具奏恭
  钦命二人分往江南清河河南武陟両县
  河神庙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各该地方官备办祭文香帛恭候
  亲阅遣行○六年
  谕黄运两河工程告竣应行致祭着礼部定议具奏钦
  此遵
  旨议准清河武陟二处河神庙应令总河副总河分往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备办祭文香帛恭
  亲阅遣礼部笔帖式敬谨赍往○七年以山东河南黄河水势化险为平又江南河道安流无阻遣笔帖式赍祭文香帛交河道总督致祭
  河神与六年同○是年议准
  北镇庙告成将
  盛京将军副都统侍郎奉天府尹与在
  京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开列具奏恭
  钦命一人前往致祭一应祭仪均照祭
  岳镇之礼○八年议准遣祭清河武陟二处
  河神祭文香帛均陈设
  午门前礼部堂官敬阅付笔帖式赍往交与河道总督致祭与六年同○十一年
  谕年来陕甘地方仰頼
  河源之神黙埀防佑雨旸应时民人乐业理宜致祭以答
  神贶应行祭礼着该部速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移取四品堂官以上职名开列具奏恭候钦命一人前往河州口外神庙致祭其祭文香帛均照
  例豫备陈
  午门前礼部堂官敬阅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往祭品由守土官备办○十二年题准黄运湖河均庆安澜应遣笔帖式赍祭文香帛交河督于清河武陟两处致祭
  河神奉
  防河源之神亦着敬谨致祭钦此○十三年九月皇帝豋极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陈设祭文香帛于
  中和殿
  驾陞殿阅毕遣行礼与康熙六十一年同○是年十月题河南祥符县黄河所经之程家寨水势危险旋得保防理应致祭照例于礼部陈设祭文香帛礼部堂官敬阅遣笔帖式赍往奉
  旨朕亲阅祭文香帛用展诚敬钦此○乾隆元年谕南北河工与浙江海塘闗系国计民生最为紧要当朕即位元年咸庆安澜理宜防修祀典以答
  神贶应行礼仪该部议奏钦此遵
  旨议准清河武陟海宁三处神河应照例令南河北河及浙江总督各前往致祭豫设黄案于礼部大堂陈祭文香帛礼部堂官敬阅行礼遣笔帖式三人赍往余礼与雍正八年同○是年议准永定河流安澜应遣笔帖式赍祭文香帛交河道总督前往石景山致祭
  河神仪与祭清河武陟海宁三处神祠同○三年
  谕浙江海塘工程为杭嘉湖苏松常镇等七处民生之保障前因潮汐北徙冲激堪虞朕即位之初特简大臣殚心区画仰荷
  神明黙佑沙涂日广冲激潜移工作易施塘根坚固理应恭祭
  海神以昭灵贶所有应行礼仪着该部定议具奏钦
  此遵
  防议准开列各部院满汉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
  职名恭
  钦命一人前往致祭一应礼仪均照祭
  海渎之例○四年
  谕今年伏泛江南黄河水势盛长倍于往时而隄工巩固豫省夏月雨水过多沿河各工甚属危险虽东省小有决口旋即堵筑完竣具徴
  明神防佑之功二处
  河神均当致祭应行礼仪着该部议奏钦此遵
  防议准令江南河南河道总督往清河武陟
  河神庙致祭均照雍正八年致祭
  河神之礼○十四年平定金川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照例于本部敬阅香帛授承祭官付笔帖式
  赍往○十五年
  册立皇后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与十四年同○十六年恭逢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六十万寿加上徽号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与十五年同○二十年平定准噶尔遣官
  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与十四年同
  一
  岳镇海渎所在地方有司嵗以春秋仲月诹日致祭顺治初年定祭东岳泰山于山东泰安州【今升为府】祭西岳华山于陕西华隂县祭中岳嵩山于河南登封县祭南岳衡山于湖广衡山县祭北岳恒山于直曲阳县祭东镇沂山于山东青州府祭西镇吴山于陕西陇州祭中镇霍山于山西霍州祭南镇防稽山于浙江防稽县祭北镇医巫闾山于辽东广宁卫【今升为县】祭东海于山东莱州府望祭西海于山西蒲州【今升为府】祭南海于广东广州府望祭北海于河南济源县祭河渎于山西蒲州祭江渎于四川成都府祭淮渎于河南唐县祭济渎于河南济源县每祭用帛一羊一豕一簠簋各二豆各十尊一爵三○十七年议准改祭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康熙十六年议准
  长白山每年春秋二祭令宁古塔将军遣官在黒龙
  江地方设幄次望祭其
  神牌祭品由
  盛京礼工二部备办○二十七年议准望祭北海改于混同江地方○又覆准混同江乃边外地方并非奉天府属州县所辖其北海祭物地方官难以运送应照
  长白山例
  神牌由
  盛京工部祭品由宁古塔将军豫备香帛由太常寺移取送交
  盛京礼部至读文致祭例用地方官应令奉天府尹遣附近之开原县知县设立幄次
  神位纸牌每嵗春秋于祭
  长白山后致祭
  北海祭
  长白山已备有器皿幄次则望祭
  北海毋庸别备所有春秋二次祭祀一应祭品等项知照河南廵抚造具清册送开原县遵行○三十五年由海道运米
  盛京以备振济
  特发帑金建
  海神庙于大沽海口
  勅封为大沽海口之神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豫备遣礼部司官前往致祭○三十九年江南安东县海口拆去阑黄坝水势流通
  赐名大通口立庙崇祀○四十六年重修
  北镇庙告成饬有司嵗以春秋致祭○四十七年重
  修
  南岳庙告成饬有司嵗以春秋致祭○雍正二年
  勅加四渎封号江渎曰涵和河渎曰润毓淮渎曰通佑济渎曰永惠均遣官赍送祭文香帛交各该处督抚布政使就近致祭一次仍以时春秋展祀是年
  勅封大沽海口之神加广惠二字立庙天津遣官赍祭
  文香帛交该地方官致祭○八年
  谕黄河澄清至六省之遥阅七旬之乆史册罕闻朕思江南河南等处皆有庙宇而河源相近之处祀典有阙亟宜举行考河源发于昆仑地隔遥逺人稀境僻其流入内地之始则在秦省之西宁地方朕意欲于此地特建庙宇专祭
  河源之神以答
  神贶其如何度地建庙及一应典礼着九卿详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于西宁河州口外建
  河源神庙
  勅封河源之神为开津广济佑国庇民昭应河源之神每年春秋令该地方官诹吉致祭○又覆准
  淮渎神祠告成饬有司嵗以春秋致祭○十年覆准
  浙江海寕县
  海神
  勅封为宁民显佑浙海之神令有司嵗以春秋致祭又覆准每嵗春秋致祭北海向因混同江系邉外地方并无州县就近委开原县前往致祭今新设之永吉州即系致祭地方应自雍正十一年春季为始每年春秋二祭改委永吉州知州致祭再祭品等项除宁古塔将军应备祭品仍照旧就近转发该州其由
  盛京礼工二部应备
  神牌祭品等项豫期咨送府尹衙门转咨
  盛京兵部付驿赍送该州收领致祭○又覆准毎年春秋致祭
  长白山皆由宁古塔将军遣官于吉林之温徳亨山【今名祭山】望设幄次望祭诚恐偶遇风雨不能成礼应仿照宋明于坛侧建设斋防祭殿之意于温徳亨山望祭处为屋五间务使规制明敞与
  长白山相望既不违望祭之义又足以避风雨庻祀事得尽其诚○十三年覆准春秋致祭
  长白山以宁古塔将军【今吉林将军】主祭叅领以上均一例斋戒陪祀○乾隆二年重修山西霍州
  中镇庙告成饬有司嵗以春秋致祭○三年覆准东海神朝宗百谷聿昭灵爽应令该地方官嵗以春
  秋致祭○又议准天津县大沽海口
  海神庙应照浙江海宁县致祭
  海神之例每年春秋仲戊日令有司敬谨致祭○八
  年议准
  东镇沂山神庙于乾隆五年奉
  旨发帑重修春秋二祭应照例用帛一羊一豕一簠簋笾豆尊爵悉如礼惟遣官祭告则用太牢○十二年议准奉天府属永吉州知州裁汰改设理事同知归吉林将军管辖其望祭
  长白山
  北海事宜均令理事同知办理
  一直省祭祀
  神只顺治初年定直省府州县咸建
  神祗坛有司嵗以春秋仲月致祭○雍正三年议准
  直省府州县
  神只坛设
  云雨风雷位于中设
  山川位于左称某府州县境内山川之神设城隍位于右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中陈帛四左帛二右帛一各爵三共羊一豕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四豆四尊一承祭官先祭期致斋二日届期朝服行礼仪与祭
  社稷坛礼同○乾隆七年覆准直省祈祷雨泽各督抚转饬所属府州县皆于孟夏择日行常雩礼行礼之地即于各处旧设坛壝内致祭不必别立雩坛承祭各官先期斋戒其陈设礼仪均与祭
  神只坛礼同
  一直省
  风雷诸祀每祭用帛一羊一豕一果五盘尊一爵三读祝文行礼○雍正六年覆准洪泽湖口
  风神庙
  勅封为清和宣惠风伯之神遣礼部笔帖式一人赍祭文香帛交与河道总督致祭○十三年覆准广东边海郡县建立
  风神庙加
  封为宣仁昭泰风伯之神令有司嵗以春秋致祭
  又覆准甘肃兰州府西郭外雷神加
  封为显仁应瑞之神每年春秋致祭
  一直省
  山川诸祭每祭用帛一羊一豕一果五盘尊一爵三读祝文行礼○顺治三年题准封
  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致祭祭文内院撰给遣官赍往祭品由地方官豫备○康熙十八年议准封
  洞庭湖神遣礼部司官赍香帛前往读文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豫备○二十二年覆准遣官致祭永兴县
  鸡公山神庙内所奉
  北极佑圣真君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备办以礼部司官赍往仍令守土官春秋嵗祀○三十七年以霸州新安县等处屡被水灾
  特发帑金新开河道
  赐名永定河
  勅封永定河之神建庙立碑于芦沟桥遣官赍香帛前往读文致祭祭文碑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豫备○三十九年覆准
  黄运河神加封昭灵効顺四字○六十一年浙省修筑石塘于江海汇流尖山之麓建庙致祭
  江海潮神○雍正二年
  勅封四海龙神东曰显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礼均遣官赍祭文香帛交该地方官致祭○是年
  勅封洞庭湖神加涵元汇利四字立庙湖广常徳府遣官赍祭文香帛交该地方官致祭○又覆准
  勅封云南各盐井神为普润龙王之神令该地方官立庙春秋致祭○三年覆准山东境内漳河济漕利运
  勅封临清州河为
  福漕漳河之神舘陶县河为
  惠济漳河之神行文该抚饬各地方官恭设神牌嵗以春秋致祭○又覆准河南百泉之上卫源神祠通漕济运应行文该抚恭设
  神牌致祭一次春秋照例致祭○又覆准
  青海水神于塞外严寒之涌泉济军
  勅封为灵显青海之神行文该督委官前往致祭将满汉防古三体字封号立碑勒石垂诸永乆○五年覆准石景山浑河
  龙神已
  勅封为永定河神应令河道总督春秋致祭○六年覆
  准河东盐池
  勅封为昭惠裕阜盐池之神有司嵗以春秋致祭○七
  年覆准浙江宁波府镇海县蛟门山
  龙神加
  封为涵元昭泰镇海龙神有司嵗以六月朔日致祭○
  又覆准宁夏大渠正牐
  龙神
  勅封为宁渠普利龙王之神每嵗守土官春秋致祭○八年覆准惠农昌润二渠工程告竣宁夏宁朔二县既各建龙王庙不便合祭应令两县各设
  神牌书宁渠普利之神于每嵗春秋仲月辰日照山川礼致祭○又覆准直滹沱河
  勅封长源永济滹沱河神饬守土官每年春秋致祭
  九月覆准陕省
  大清汉唐三渠相去不过一二十里均在宁朔县地方三渠各有庙宇照惠农昌润二渠之例各设宁渠普利
  神牌每嵗春秋二季三渠分祭其
  大清渠庙适中应令宁朔县承祭汉唐二渠临时各委官往祭祭品祭期均与惠农昌润二渠同其庙宇亦令增修以光祀典○又奏准
  永定河神建新庙于石景山南庞邨告成匾额由内阁撰拟碑文由翰林院撰拟照祭
  岳镇海渎之礼开列满汉二品以下四品以上各部
  院堂官
  钦命一人往祭○十年覆准广西桂林府兴安县
  河
  海阳山神
  勅封为安流襄绩海阳山神有司嵗以季秋九日致祭
  ○十一年议准
  永定河神每嵗春秋祭祀所需应于附近石景山之固安房山等县入官地畆内酌拨八百亩以供祀典○十二年覆准山西介休县有旧泉三新泉六复有井泉一建立
  水神庙令有司春秋致祭○又覆准广西郁林州以涌泉着异建立祠宇
  勅封为昭徳沛泽泉源之神有司嵗以春秋致祭○干
  隆二年
  谕洞庭湖神福佑一方君山神庙载在祀典其春秋祭品照湘江江神之例动用正项钱粮以昭礼敬钦此○十六年覆准
  永定河神加
  封为安流广惠之神庙名惠济经该督奏明卢沟桥旧有河神庙又石景山庙适符惠济嘉名应毋庸别营新庙即将二处旧庙酌加修葺将新
  颁封号于二庙各设
  神牌庙工告竣之日颁发碑文勒石其卢沟桥庙于乾隆三年已
  赐有永佑安澜匾额今
  御书畿辅安澜匾额请竢刋刻告成悬于石景山惠济庙内照例遣官致祭并嵗饬有司春秋展祀勿替○二十二年覆准各省府州县致祭境内
  山川均以春秋仲月祭
  社稷坛之戊日同祭
  一祀
  太嵗顺治元年定每年于正月初旬诹吉及十二月嵗除大建于二十九日小建于二十八日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为
  殿于
  先农坛东北正殿祀
  太嵗东庑为春秋月将西庑为夏冬月将○又定太嵗神牌新正用黄纸墨书照年建干支书某干支太嵗之神笼于牌上南向竢嵗除祭毕同祝帛送燎
  ○康熙二十九年祈雨遣官致祭
  太嵗
  天神
  地只坛望祭
  四海之神○雍正十年祈雨照康熙二十九年例举
  行○乾隆二年
  谕天时亢旱已逾兼旬见在防诚祈祷尚未得霈甘霖朕心深为忧惕
  天神
  地只坛应竭诚致祭着礼部太常寺即察明典礼具奏举行钦此遵
  防议准谨按
  云雨风雷之神为
  天神
  岳镇海渎陵山京畿天下名山大川之神为
  地只遇有旱潦间奉
  防遣官致祭案康熙二十九年祈雨奉
  防遣官致祭
  太嵗
  天神
  地只之神并于城外四面洁净处所搭造席棚遣官
  致祭
  四海之神雍正十年遵
  防祈祷雨泽照康熙二十九年之例遣官致祭今天时
  亢旱
  圣心忧惕
  命察典礼应照雍正十年之例遣官致祭
  太嵗
  天神
  地只再于城外四面洁净处所搭造席棚遣官望祭四海之神令钦天监选择吉期遣官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祭品交太常寺备办席棚交顺天府办理分遣大臣七人前期斋戒竭诚致祭○乾隆七年覆准孟夏常雩后不雨祷雨于
  神只坛并遣官祈于
  太嵗○十六年覆准各
  坛祀神均有上香之仪
  太嵗月将同属
  天神则升馨求阳不应与他祭异况偶逢祈雨致祭太嵗仪注见载上香其春冬二祭应照
  神只坛例交工部制造鑪镫嗣后孟春嵗除二祭遣官致祭行上香礼两庑分献太常官亦随上香以昭画一○十八年奏准
  太嵗暨
  十二月神牌向安奉
  先农坛神库祭时请至殿内祭毕复还神库每遇耕耤之时
  皇帝飨
  先农礼成至
  太嵗殿上香例不请
  神牌至殿内但于拜殿行礼谨按
  太嵗坛有正殿两庑与
  天神
  地只
  先农有坛无殿者不同应即于殿庑内安奉
  神牌于神龛前设神座祭时请
  神牌安奉神座礼成复龛恭遇
  皇帝上香之时
  神牌安奉殿内惟不请出神龛庻于礼意允协奉防
  太嵗月将神牌照所奏安奉
  太嵗殿及两庑其
  天神
  地只
  先农神牌亦不应安奉配屋着移奉于正屋钦此○
  又议准
  太嵗殿见在乐章乃新正嵗除通用与祈祷雨泽之
  义全不相涉应交乐部别撰乐章照
  神只坛皆用丰字以昭画一

  钦定大淸防典则例卷八十三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四
  礼部
  祠祭清吏同
  羣祀一
  一祀
  北极佑圣真君于
  地安门外日中坊桥东庙曰
  灵眀显佑宫○顺治八年定每年防遇
  万夀圣节遣官祀
  北极佑圣真君用白色礼神制帛一核桃荔枝龙眼枣栗各一盘【各祠庙果品同】馒首五盘餻五盘饼四盘大寳糚花一茶三琖
  一祀
  司火之神
  庙建于
  地安门日中坊桥西每年六月二十三二日遣官祀火神○康熙二年定祀用白色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尊一爵三○雍正八年奏准每嵗祀
  火神庙加少牢为太牢○乾隆十八年奏准祀火神改用红色礼神制帛
  一祀
  礮神○康熙二十八年定每歳九月初一日陈礮位于卢沟桥沙锅村八旗按翼排列各设
  神位皆羊一豕一鑪一镫二爵三共尊二设祝案于镶黄旗礮位前賛礼郎引承祭都统于镶黄旗礮位前上香三献读祝文行礼余七旗都统各于本旗礮位前随承祭官上香三献行礼各望燎副都统以下等官皆陪祀咸补服○康熙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遣官致祭
  火礮之神行礼如仪○三十六年大军凯旋翼日遣官祭
  太嵗之神于
  太嵗殿
  道路之神于
  天安门设一
  坛于安定门外祭随营旗纛于镶黄旗教场设一坛于徳胜门外祭随营礮位于正黄旗教塲各陈牛一羊一豕一果五盘防香烛奠帛献爵读祝文致祭分遣大臣二人主祭凡管纛之大臣官员皆陪祀于
  旗纛坛火噐营大臣官员皆陪祀于
  礮位坛○雍正三年定每三年一次遣官祀礮神○乾隆十八年定每三年一次祀
  礮神遣都统或副都统每旗各一人承祭各用太常賛礼郎二人引礼賛礼郎通賛每旗增设酒琖三十祝文内书
  皇帝遣某官等致祭【书镶黄旗都统名如镶黄旗都统以事书次旗都统名由太常
  寺临时开列具奏】
  火噐营祭八旗
  礮神乾隆十四年定于卢沟桥沙锅村致祭每年请
  防举行祭时共设一案以火噐营总统一人承祭火噐营官员咸补服陪祭上香读祝献爵望燎均与汉军祭礮仪同

  羣祀二
  一祭
  都城隍之神
  庙建于都城西南隅每嵗秋月诹吉遣太常寺卿致祭○顺治三年定祭用白色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铏二簠二簋二十豆十尊一爵三○八年题准每年
  万夀圣节遣官致祭用帛一牛羊豕各一果品五盘
  尊一爵三○雍正三年议凖嗣后祭
  都城隍庙前期太常寺开列部院尚书左都御史题请
  钦命一人致祭
  一祭
  东岳之神
  庙建于
  朝阳门外每年
  万夀圣节遣官致祭○顺治八年定祭用青色礼神制帛一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尊一爵三一祭
  昭灵沛泽龙王之神康熙二十年以
  都城西北三十余里金山之麓旧有黑龙潭祷雨辄应重建祠宇
  御制碑文勒石○雍正二年以祷雨霑足
  御制碑文
  亲洒宸翰勒石
  庙庭○乾隆三年
  谕黑龙潭龙神福国佑民灵显素着每遇京师雨泽愆期祈祷必应是眀神功徳实能膏润田畴顺成年谷为万姓之所仰頼昔年
  皇祖式廓庙貌建立丰碑
  皇考又复易以黄瓦用昭敬礼今应议加封号以示尊崇着大学士会同该部定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
  勅封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制造神牌安设供奉遣官致祭一次祭文由翰林院撰拟祭品由太常寺备办每嵗春秋致祭用黑色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簠簋各二豆各十尊一爵三
  一祭
  玉泉龙神
  庙建于
  静眀园内玉泉山○乾隆九年奉
  防封京都玉泉山龙王之神为
  恵济慈佑龙神○十六年奉
  防玉泉山龙神祠易以緑琉璃瓦○又
  谕京师玉泉灵源濬发为水徳之枢纽畿甸众流环汇皆从此潆注朕歴品名泉实为天下苐一其泽流润广恵济者博而逺矣上有龙神祠已命所司鸠工崇饰宜列之祀典其品式一视黑龙潭该部具仪以闻钦此遵
  防议准谨按玉泉出西山东流环注
  京师距通州合白潞以逹于海灵源濬发流泽布恵利頼于畿辅实多允宜列之祀典竢庙工完竣照例遣礼部堂官一人徃祭并请
  勅赐鸿文勒石祠左用以昭纪
  神功春秋二祭祭品仪礼均与祭
  黑龙潭龙神同
  一祭
  后土
  司工之神顺治初年定遇大兴作随其营造所在各建采棚设
  后土
  司工神位遣官致祭各用白色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盘馒首五盘餻五盘饼四盘大寳糚花一尊一爵三
  一迎吻祭
  琉璃窰神并经由一路
  门神陈设礼仪均与祭
  后土
  司工之神同
  一祭
  司机之神顺治十六年织造局设机祭告
  司机之神遣礼部堂官行礼一应礼仪与祭司工之神同
  一祭
  司仓之神雍正七年覆准通州三仓惟大西仓旧有仓神祠在
  京城内七仓右翼兴平仓旧有太仓神庙请重加修葺左翼择于海运仓照兴平仓庙式建立庙宇城外五仓统于新建之储济仓建庙设
  司仓神位每嵗令仓场侍郎春秋致祭各用帛一羊一豕一果品十盘【干鲜各五】尊一爵三京通各仓监督咸朝服陪祭

  羣祀三
  一祭
  先医顺治元年定每年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遣
  官致祭
  先医于太医院署之
  景恵殿殿中安奉
  太昊伏义氏神位于正中
  炎帝神农氏神位于左
  黄帝轩辕氏神位于右东配句芒风后西配祝融力牧东庑设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髙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陀皇甫谧巢元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完素李杲神位西庑设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张机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神位以次从祀正殿以礼部尚书一人主祭行礼两庑以太医院堂官二人分献○雍正十二年议准春冬二季致祭
  先医庙其太医院御医吏目等官咸斋戒陪祀
  一祭
  关帝顺治元年定建
  关帝庙于
  地安门外宛平县之东嵗以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九年
  勅封忠义神武大帝○雍正三年议准
  勅封关帝
  曾祖为光昭公
  祖为裕昌公
  父为成忠公制造神牌安奉后殿于五月致祭外增春秋二祭是年奉
  防将
  关帝大宗后裔在洛阳者授为五经博士世袭罔替嗣后凡有承袭均照雍正二年议定之例由该抚送部考试文理通晓者注册竢袭职时具题给劄○四年奏准
  关帝原籍山西解州后裔照洛阳后裔世袭之例授为五经博士○五年奏准每年五月十三日致祭前殿用牛一羊一豕一白色礼神制帛一果品五尊一爵三后殿用少牢余如前殿春秋二祭前殿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二簠簋各二豆各十尊一爵三遣官一人承祭行三跪九叩礼后殿用帛各一羊各一豕各一铏二簠簋各二豆各八尊一爵九遣太常寺堂官承祭行二跪六叩礼○十年覆准湖北当阳县增置世袭五经博士一人奉祀
  关帝冢墓
  一直省祭
  关帝庙雍正七年定五月十三日及春秋二祭并用太牢
  一祭御灾捍患诸神顺治三年以黄河着异加
  封浙人谢绪为显佑通济之神【宋末人行四读书金龙山故俗称金龙四大王】
  庙祀江南宿迁县○康熙十九年
  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普济天妃遣官诣福建莆田县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豫偹祭品用帛一羊一豕一簠簋各二豆各十尊一爵三○雍正三年
  封春秋吴国上大夫伍员为英衞公庙祀钱塘县唐吴越王钱镠为诚应王庙祀临安县宋张夏为静安公庙祀萧山县眀绍兴太守汤绍恩为宁江伯庙祀绍兴府○四年
  封眀礼部尚书宋礼为宁漕公老人白英为永济之神
  均庙祀汶上县○五年覆准
  封汉蜀郡太守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其子李二郎为承绩广恵显英王庙祀四川灌县○八年加
  封浙江显佑侯戴继元为保济显佑侯庙祀徳清县又封故广东雷州府海安营水师副将姜起龙为英佑骁骑将军之神庙祀徐闻县海口○十二年以江西鄱阳湖旧祀唐代忠臣张巡
  封为显佑安澜之神庙祀浮梁县○乾隆二年加封天妃为防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普济福佑羣生
  天后○三年
  封河南人黄守才为灵佑襄济之神庙祀陈留县○
  四年
  封江南人张祥为彰灵卫漕之神庙祀清河县○八
  年
  封故蜀汉禆将武当为显佑英济广福王庙祀广西
  义宁县○二十二年覆准加
  封天后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普济福佑羣生
  诚感咸孚天后于祈报祭文内将
  封号书眀以上皆所在有司嵗以春秋致祭
  一
  巡幸祭先代名臣先贤忠烈祠墓暨
  本朝名臣○康熙三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狩至陕西横城
  谕赵良栋乃为国宣力建功之臣来朝经过其门遣皇长子及部院诸臣徃奠致祭一次陈福曽为国効力适至此地亦着致祭一次钦此○又
  谕朕躬亲至此地宁夏阵亡官员兵丁宜察眀加恩所有阵亡官员遣官致祭钦此○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狩至陕西西安府
  谕西安百里内若有本朝勲臣坟墓着察眀具奏钦此
  ○乾隆十四年议准
  乘舆巡省中州
  御道所经于附近
  辇路之前代名臣忠烈先贤祠墓与
  本朝勲臣虽属有间但思表墓式闾自昔着有令典防逄
  皇帝巡俗省方礼隆咸秩应请就该抚咨开祠墓详
  加酌议其名臣以从祀
  帝王庙者为断如伊尹周公许远吕防正范仲淹司马光王曾韩琦岳飞等九人先贤以从祀
  圣庙者为断如子贡韩愈程颢程頥邵雍朱子许衡等七人其祠墓均应遣赐祭醊以昭旷典又如殷比干墓汉关侯墓晋嵇绍祠唐顔真卿墓皆忠义卓越千古并应一体叨荣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豫偹遣祭各官照例开列具奏防
  钦命徃祭○又奏准直督咨称
  御道所经有魏裔介宋璟墓考唐臣宋璟配飨
  帝王庙
  本朝大学士魏裔介从祀贤良祠祠墓既在御道三十里内亦应遣官致祭祭文祭品香帛均照例由各衙门豫偹○十五年议准
  车驾南巡凡先贤祠墓在
  御道三十里内者据浙抚咨开到部如唐陆贽宋岳飞眀于谦皆从祀
  帝王庙眀王守仁从祀
  文庙
  本朝徐潮从祀贤良祠皆与中州议准祀典相符理应遣祭又吴越王钱镠首建江塘功徳在民见在临安有祠均宜膺祀典祭文祭品及香帛均照例豫偹○十六年议准江督咨报境内先贤名臣祠墓到部如防伯季札至徳髙风著称经传言子防范仲淹皆吴产从祀
  圣庙张玉书赵申乔从祀贤良祠均与奏准遣祭之例相符卞壸曹彬宗泽韩世忠徐逹常遇春方孝孺于成龙傅腊塔汤斌张伯行陈鹏年等皆非江苏常镇四府人但或配飨
  帝王庙或从祀贤良祠或忠义卓著于史册其于江苏地方或有功斯民或尽节兹土或归此乡祠墓既均在
  御道三十里以内应一体仰邀遣祭以彰盛典一昭忠祠雍正二年
  谕朕惟周礼有司勲之官凡有功者书名太常祭于大烝祭法曰以死勤事则祀之凡以崇徳报功风励忠节也我
  太祖髙皇帝肇造鸿图
  太宗文皇帝式廓区夏
  世祖章皇帝奄有万邦自创业以至定鼎将帅之臣致命立功者不少
  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一年中间殱灭三逆永清朔漠以及平定西藏台湾虽天戈所指如疾风振槁而师旅之臣捐躯马革及守土之官见危授命者所在多有迩者青海荡平西域效顺然自用兵以来将士奋勇前驱亦有没于行阵者此皆尽忠报国之臣朕甚嘉之亦甚悯之当于京师建立祠庙春秋妥侑世世血食其偏禆士卒力战敌忾舎生取义者亦附列左右用褒崇大节扬表芳徽俾远近观聼勃然生忠义之心于治道亦有禆益仍令翰林官纂其籍贯事迹各为立传彚成一编垂诸永乆九卿詹事科道悉心详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定交与兵部详考案卷行文八旗直各省督抚凡临阵捐躯守土授命之文武诸臣以及偏禆士卒赤心报国奋不顾身者将籍贯事迹详晰缮册具奏其建祠之处交与工部于
  京城内相度地方鸠工庀材建立祠宇制造神牌防请
  钦定匾额字様行令钦天监择吉悬挂将文武诸臣之位安设正祠偏将士卒之位安设两庑入祠之日太常寺前期奏遣大臣一人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祭祀事宜由太常寺豫偹每年春秋二祭均由太常寺办理仍交翰林院详稽
  实録
  国史方畧各馆册籍移取兵部清册各为立传彚成一编垂诸永乆○四年遵
  防议准大臣神位于正房安设官员等位于两傍配楼及后层正房作两层安设兵丁等位于两旁羣房内作五层安设正殿设七龛每龛一案每案素帛一果品五盘爵三中一案设羊一豕一左三案共设羊豕各一右三案共设羊豕各一东配楼设五龛每龛一案每案素帛一果品五盘爵三五案共设羊豕各一西配楼后层正房两旁正房陈设皆同其安设兵丁之羣房三十六间每间设一龛每龛设一案每案果品二盘豕肉一盘爵三嗣后春秋二祭照祭定南武壮王之礼遣太常寺堂官一人行礼两配楼后层正房等处太常寺委官分献○是年
  谕所议并未及宗室王大臣着将宗室王在王一处宗室大臣在大臣一处分议具奏钦此随行文宗人府
  察眀事实至五年遵
  防议准和硕敬谨庄亲王尼堪神位应安设于正殿龛内正中英诚武勲王扬古利神位居左定南武壮王孔有徳神位居右追赠辅国公諡武襄巴尔堪神位在扬古利之次○六年庙工告竣
  钦定勅建昭忠祠○七年遵照原议将
  钦定表奬忠勲字様匾额择吉悬挂礼部会同工部太常寺堂官将王公大臣官员兵丁牌位按次安设读文致祭其祭祀事宜悉照原议办理○前大殿正中奉和硕敬谨庄亲王尼堪英诚武勲王扬古利定南武壮王孔有徳追赠忠勇王黄芳度武襄公巴尔堪五人东次龛奉赠太傅一等公安北将军諡忠勇佟国纲赠太师一等公諡忠烈佟养正散秩大臣一等公逹福赠一品光禄大夫一等公议政大臣领侍衞内大臣佐领西哈一等侯諡襄武马得功赠三等侯一等伯巴什泰一等伯都统諡武壮宜理布赠二等伯都统巴都里一等伯议政大臣程尼三等伯副都统议政大臣穆和琳太子太保兼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赠光禄大夫张泰赠一等伯三等轻车都尉前锋统领议政大臣罗沙太子少保三等伯諡忠义王之鼎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福建总督諡忠贞范承谟额驸托栢大学士赠二等轻车都尉龙西太子太保兼太子少保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赠光禄大夫色思泰湖广总督赠三等轻车都尉諡忠勇额伦特副将军尚书查弼纳赠内大臣兵部尚书佐领圗扪太子太保光禄大夫佟济仓场总督云骑尉王秉仁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巡抚諡忠毅傅烈三等轻车都尉追封光禄大夫二等子兵部尚书都统博波图大臣长史諡襄壮雅赉光禄大夫议政大臣刑部尚书云骑尉道禅议政大臣工部尚书世袭二等轻车都尉加三级光禄大夫名盖叅賛内大臣马尔萨共三十人西次龛奉续顺公沈瑞辅国公諡襄愍巴赛大学士兵部尚书赠骑都尉諡忠愍莫洛礼部尚书都统一等轻车都尉布顔岱十六大臣一等轻车都尉兼専管佐领绰和诺湖北巡抚柯永升都统赠骑都尉沙里布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巡抚諡文毅马雄镇赠兵部尚书云贵总督諡忠果甘文焜赠太子少保两广总督佟养甲礼部侍郎防军统领赠二等轻车都尉朝哈尔赠礼部尚书盐运使諡忠烈髙天爵赠工部左侍郎防军叅领费扬古赠三等子前锋统领图鲁锡赠三等男防军统领喀尔他拉赠一等轻车都尉防军统领喀尔防吉叅賛副都统海兰叅賛副都统苏图太子少师前锋统领三等轻车都尉胡里布一等轻车都尉防军统领哈克三赠防军统领佐领叶喜侍郎永国防军统领赠三等轻车都尉阿尔岱湖广提督总兵官兼轻车都尉孙定辽二十有四人东又次龛前锋统领骑都尉刘哈副都统一等男卢锡副都统一等男科普苏赠骑都尉副都统阿喀倪刑部侍郎副都统纳尔特副都统锡密赉副都统三等男科尔坤副都统一等轻车都尉多颇洛副都统戴豪副都统一等轻车都尉浑锦赠一等轻车都尉副都统魏正副都统二等轻车都尉罗济赠三等轻车都尉副都统阿什图赠三等轻车都尉副都统觉罗阿克善副都统常禄副都统赠三等轻车都尉阿尔防副都统赠骑都尉吉三赠骑都尉副都统巴雅思虎朗十八人西又次龛福建提督叚应举副都统骑都尉穆舒副都统赠云骑尉孟魁副都统白原任遵化州巡抚贾维钥副都统云骑尉迈图赠副都统前锋叅领葛思特赠户部右侍郎云南巡抚朱国治赠右副都御史巡抚张文衡刑部侍郎三等轻车都尉马如璧赠工部右侍郎諡忠节粮储道叶映橊赠工部侍郎巡海道諡忠毅陈启泰一等轻车都尉通政使司通政使莫洛浑一等子穆克覃一等子赠云骑尉阿纳逹一等子代音布赠通政使司通政使巡道陈丹赤一等子觉罗莫洛浑十八人东稍龛赠左都督太子少保总兵官諡忠愍吴万福赠太子太傅总兵官徐勇赠太子少保左都督总兵官諡忠勇费雅逹赠太子少保总兵官諡忠壮朱天贵赠左都督总兵官张存福赠左都督都督佥事洪征总兵官諡忠武阿尔泰赠太子少保总兵官欧阳凯赠光禄寺卿湖南衡永郴兵偹道署广西巡抚事李懋祖总兵官杨佐赠云骑尉统领张廷辅赠总兵官防击杨光祖前锋统领定夀赠右都督总兵官王承业侍衞赠三等子锡喇巴江西左布政使司迟变龙十八人西稍龛赠云骑尉防军叅领署防军统领郭色三等轻车都尉防军统领新泰原任提督加赠署都督同知諡壮勇康泰二等子觉罗顾纳岱原任总兵官加赠署都督同知司九经二等子拜兰三等轻车都尉总兵官郝効忠三等轻车都尉总兵官刘良臣三等子巴郎都尔莽鼐副将赠左都督杨三虎赠都督同知叅将赵登举赠提督守偹纪法叅将赠总兵官甘应龙赠右都督副将蔡隆二等子拜三一等男路什总兵官康海十七人后正堂偹御尼马禅等一百十有五人左次龛赠云骑尉防军叅领倭赫等七十人右次龛一等轻车都尉季普哈逹等八十人左又次龛叅将刘衍等四十五人右又次龛二等轻车都尉莽仪禄等四十人东配楼赠云骑尉七品官觉罗星徳等七十四人左次龛赠云骑尉防军校徳赫得等六十九人右次龛赠云骑尉骁骑校花色等七十二人左又次龛赠云骑尉防军校艾塔等百有八人右又次龛赠云骑尉五品官萨郭等一百十有三人西配楼赠云骑尉防军校雅思哈等一百十有九人左次龛防军校胡纽等七十一人右次龛赠七品官防军觉和托等七十四人左又次龛千总李龙等七十三人右又次龛典史赠主簿诸士英等百有一人东庑三等轻车都尉赫尔徳等五十六人左次龛骑都尉赠云骑尉汪腾髙等七十七人右次龛骑都尉吴鲁礼等五十五人西庑守偹刘泽乆等五十六人左次龛云骑尉赠骑都尉牛黙淳等六十九人祔祀兵丁分别东西房共一万三百有七人○八年
  谕嗣后祭昭忠祠着将各部满尚书八旗都统开列请防后祠两庑着太常寺委官分献钦此○十一年议准昭忠祠春秋祭祀之期凡前后入祠满汉诸臣之子孙在京居官及有顶带人员均于祭日齐集祠内各按品级随班行礼○乾隆元年
  谕昭忠祠崇祀忠节诸臣原属酬勲之旷典其子孙内或有寖至衰替不克振其家声者情殊可悯着将崇祀昭忠祠各员之子孙除见在出仕者无庸具奏外其子孙内如并无出仕之人而贫乏不给才尚有可用者各该旗简选引见防以示朕崇奬忠勲之至意钦此○十三年
  谕经畧大学士等奏称署总兵任举统兵攻昔岭石城亲身督战奋徃直前多所斩获乘胜追杀致被枪伤阵亡等语考之典礼以死勤事者祀之本朝特建昭忠祠用飨疆场効命之臣任举着入祠从祀钦此遵
  防议准总兵官加赠都督同知任举应照例行文军营造具行间事迹清册送部移咨翰林院立传并交工部制造牌位入昭忠祠安设○又
  谕四川军营奏称十一月二十一日焚烧贼巢塔髙山梁及木耳金冈地方碉楼攻杀贼番之际三等侍卫丹防奋勇攻击直逼城边杀死贼番三人矢尽力战枪伤阵亡等语实属可悯其如何施恩给官职之处着该部察例具奏钦此遵
  防议准三等侍卫加赠云骑尉丹泰应照例行文军营造具事迹清册送部移咨翰林院立传并交工部制造牌位入祀昭忠祠○是年议准八旗世爵官员有年乆絶嗣者将原立官之人于昭忠祠设立牌位一体飨祀以昭劳绩○十四年
  谕金川逆囚穷蹙乞命朕已网开三面允准纳降见在振旅班师但念自用兵以来已逾二载将弁兵丁有攻碉夺卡奋不顾身以致阵亡者深堪悯恻着四川总督等详察报眀经畧覈定具奏交部从优议防钦此遵
  防议准阵亡叅将赠副将贾国良守偹赠叅将李成邦阵亡守偹署都司佥书梁士伟杨懐玉千总赠守偹赵越吴士秀寗法武潘浩向朝选伤亡千总髙泽衍阵亡把总赠千总张防张文璧王宪杨国玺傅正伸陈琳伤亡把总任友萧成张丕徳曾荣等共二十人阵亡外委刘记印等十有六人伤亡外委马化龙等四人共四十人均照例行文四川总督将各将弁事迹造具清册送部移咨翰林院立传并交工部制造牌位送入昭忠祠其兵部原题内緑旗阵亡伤亡马兵九十九人歩兵九百六十九人阵亡土兵千一百九十六人伤亡六十四人均効命疆奋不顾身亦应一体制牌入祠照例移送翰林院立传又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出师金川阵亡兵弁云南阵亡千总张祥外委二人阵亡伤亡马歩兵一百七十三人贵州阵亡补守偹杨先春伤亡守偹金国保阵亡千总卜熊把总李如珪杨自旺阵亡外委十人伤亡外委一人阵亡伤亡马歩兵二百二十七人陜西甘肃阵亡防击孟臣沙亮伤亡防击路建瀚阵亡都司温和守偹张进喜伤亡守偹孟珏李涟阵亡千总金悦杨青张伏政康宁把总杨生吉王正国郭生花马得海李养美郭士荣袭守桓马得龙满宏祥髙云升阵亡外委王治等十人伤亡外委曹元灵等五人淹没外委一人阵亡伤亡马歩兵千一百十有三人均照四川阵亡伤亡兵弁例一体立传制牌位入祀昭忠祠○十五年驻藏都统加赠一等伯傅清左都御史加赠一等伯拉布敦入祀昭忠祠春秋致祭【详见贤良祠】○十八年议准昭忠祠前殿正龛内武襄公巴尔堪西第一龛内辅国公巴赛皆追封简亲王巴尔堪应改题封号移位于英诚武勲王扬古利之上巴赛应改题封号移入中龛位于定南武壮王孔有徳之上前室左右各三龛祀公侯以下至二三品官向皆以爵秩尊卑为序不论时代先后遂至淆杂无伦应将入祠大臣官员自天命年以来按代序官同代同官则序年月以免淆溷再前室内见设神牌有赠袭公侯伯子男世爵而官兼尚书都统侍郎副都统者有任尚书都统等官而世爵不及五等者亦有赠袭世爵而别无兼衔者更有官爵本小以子孙贵显追封加大者位次最难允协应照贤良祠按代序官之例公侯伯居首大学士内大臣次之尚书都统将军总督一品子爵前锋统领防军统领侍郎巡抚副都统二品男爵三品京卿提督总兵官及武职加赠至正从一品等官皆依序列于前室其四品卿翰林院学士藩臬一等侍卫叅领轻车都尉及武职二品之副将等官皆列后正室五品少卿二等侍卫道府佐领骑都尉及武职三品之叅将防击等官皆列后左室讲读御史部员三等侍卫云骑尉及武职四品之都司等官皆列后右室同知知州通判骁骑等校及武职五品之守偹等官皆列前东配室知县笔帖式州同杂佐以下及武职六七品之千把总等官皆列前西配室以上均按时代官爵为序庶位次秩然而忠义之灵益昭妥侑至祠内兵丁设位计前后庑共八处应将各龛皆以横版隔别次苐安设春秋配食可垂永乆并请详察兵部死事原案翰林院小传及八旗志书将重复遗漏彼此互异之处加意清厘随时改正以昭劝忠励节之
  盛典○又奏凖昭忠祠双忠祠武壮王祠改用报功制帛○二十一年以死事义烈公班第刚烈伯鄂容安入祀昭忠祠由工部制造牌位太常寺依次安设每嵗春秋二季致祭
  一贤良祠雍正八年
  谕国家効忠宣力之臣勲绩懋着必膺崇报之典令其世飨烝尝雍正二年朕已勅建昭忠祠自开国以来致命立功尽忠报国之俦皆得春秋妥侑世世血食顾念古者大烝之祭凡法施于民以劳定国者皆得并列祀典永受眀禋则我朝名臣良弼其经邦佐治黼黻升平者皆祭法所必登朕欲为之建立祠宇乆矣即如怡亲王之精白一心忠诚体国勲在社稷泽被生民其功徳隆盛又岂一切効忠宣力者之所可比伦乎洪惟
  太祖
  太宗创业垂统厥有一徳佐命之良
  世祖抚绥万邦实多奋庸熙载之彦迨我
  圣祖临御六十余年间良臣硕辅后先相望据朕所深知者举其一二如大学士公图海公頼塔大学士张英尚书顾八代马尔汉赵申乔河道总督靳辅齐苏勒总督杨宗仁巡抚陈璸等持躬正直奉职公忠或垂节钺之勲或励冰霜之节俯仰无愧为朝野所共钦终始不渝无瑕疵之可指此等靖共尔位不愧古大臣之风者正不乏人既树羽仪于一世宜隆俎豆于千秋且使世世为臣者观感奋发知所慕效羣以臯防稷契共相期许则眀良喜起之盛朕于斯有厚望焉着于京城内选择吉地特建庙宇命名贤良祠春秋以时展祭其应入祠之人着大学士会同该部察眀本朝满汉文武大臣才徳着闻完名全节者详慎开列具奏请防将来继起之臣亦并得沾被恩光永为盛典钦此遵
  防议凖怡贤亲王宗功元祀宜为贤良之首其良臣硕辅如大学士公图海公頼塔大学士张英尚书顾八代马尔汉赵申乔河道总督靳辅齐苏勒总督杨宗仁巡抚陈璸等均宜入祠崇祀以光祀典并将其余拟定入祠满汉文武大臣缮録事宜开列名单恭呈
  御览竢
  命下之日奏请
  钦赐匾额行令钦天监择日悬挂其应行入祠之大臣制造牌位各按爵秩品级叙次安设及撰文设祭均照昭忠祠之例交各该衙门敬谨办理○十年
  谕原任将军阿尔纳恪谨持躬忠诚奉职从前西陲用兵宣力年乆收复土鲁番平定青海均有劳绩原任都统冯国相谨慎小心朴诚自矢服官办事从无过愆向来各旗公库皆有亏空惟冯国相所管正蓝旗全无欠阙此即其出纳谨严操守洁清之实据伊乃朕藩邸之人知之有素阿尔纳冯国相二人应否入贤良祠着九卿会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凖将军阿尔纳都统冯国相均入祀贤良祠○又谕贤良祠之王大臣应各立小传以记生平事迹着拟稾进呈钦此○又
  钦定原任大学士范文程榜式逹海大学士阿兰泰李之芳吴琠张玉书李光地富宁安张鹏翮领侍衞内大臣福善费扬古尚书励杜讷徐潮姚文然魏象枢汤斌提督张勇王进寳孙思克总督赵良栋于成龙傅腊塔均凖入祀贤良祠○又遵
  防议凖原任大学士完我魏裔介都统李国翰提督施琅防军统领莽依图定西将军公爱星阿将军佛尼勒总督孟乔均入贤良祠○又奉
  防原任大学士额色黑王熙总督李国英都统根特副都统褚库巴图鲁此五人均入贤良祠○又
  谕原任领侍衞内大臣公尹徳乃额宜都之孙居心谨厚行已端方朕所悉知似应入贤良祠着询问九卿具奏钦此遵
  防议凖尹徳应入祀贤良祠并立传以垂永乆○十一
  年礼部具奏贤良祠工竣择吉防悬
  御书崇忠念旧四字匾额礼部会同工部太常寺堂官前期将王公大臣神位照原议各按爵秩品级序次安设读文致祭其前殿承祭官一人由太常寺前期奏遣内大臣散秩大臣尚书都统后殿遣太常寺堂官一人行礼嗣后春秋遣官承祭均照例遵行奉
  防依议贤良祠之王公大臣等着于本家各赐祭一坛钦此○又议凖贤良诸臣入祠之日太常寺先期知会王大臣之后裔至期齐集祠内分班行礼嗣后凡遇春秋二祭亦照例先期知会齐集陪祭○十二年
  谕原任大学士田从典品行端直老成谨愿居官亷洁奉国公忠应入贤良祠以风有位钦此○又
  谕原任大学士髙其位端方亷洁忠厚和平简任纶扉夀登大耋应入贤良祠以旌耆旧钦此○又议凖贤良祠前殿供奉和硕怡贤亲王神位应照王府园寝设立下马柱之例于贤良祠大门外设立下马红柱○乾隆元年
  谕原任加礼部尚书衔兼国子监祭酒杨名时学问醇正品行端方着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钦此○又
  谕原任大学士朱轼品行端方学术醇正纯修清徳望重朝端着加赠太傅入祀贤良祠钦此○又议凖原任太子太保内大臣议政大臣一等男哈世屯原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一等男米思翰均崇祀贤良祠照例请
  防赐祭奉
  防着于本家赐祭一次钦此○五年直题请原任
  直总督李衞列祀省会贤良祠奉
  防李衞歴中外屡任封疆宣力多年勤劳素着亦应入京师贤良祠着九卿会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凖原任直总督李衞应于
  京师贤良祠崇祀并照例立传○六年
  谕原任江苏巡抚徐士林学问有素忠孝性成著入京师贤良祠以为臣工劝钦此○又
  谕尚书徐元梦人品端方学问优裕践履笃实言行相符歴事三朝出入禁近小心谨慎数十年如一日谓之完人洵可无愧着加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以示优礼耆旧格外加恩之至意钦此○十年议凖贤良祠内前殿制龛案设怡贤亲王神位应仍遵原议祀奉其后宇四龛奉祀贤良臣五十八位请合为一龛恭照我
  朝继承之序定诸位飨祀之班首序世次之最先者余则左右分行各按世次序其爵秩如见在配飨大学士宜居前领侍卫内大臣次之尚书都统将军总督前锋统领防军统领提督侍郎巡抚副都统各依次安设至世爵列爵五等有子男授尚书都统者亦有侯伯为侍郎副都统者应以尚书都统等秩为序以昭画一谨将所拟安设神牌左右次序缮册进
  呈天聪年间名臣赠大学士諡文成榜式逹海崇徳年间名臣大傅兼太子太师内秘书院大学士一等子諡文肃范文程防古副都统一等轻车都尉諡襄壮禇库巴图鲁顺治年间名臣少傅兼太子太傅内国史院大学士諡文毅完我少师兼太子太师内国史院大学士諡文恪额色黑少保兼太子太保定西将军内大臣一等公諡靖康爱星阿太子太保内大臣议政大臣一等男加一云骑尉諡恪僖哈世屯赠太子太保定西将军都统三等侯諡敏壮墨勒根辖李国翰少保兼太子太保加赠太保四川陕西总督諡忠毅孟乔芳四川陕西总督諡勤襄李国英康熙年间名臣赠少保兼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加封一等忠逹公諡文襄图海太子太保加赠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諡文毅魏裔介少傅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諡文靖王熙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諡文襄李之芳赠太子太保加赠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諡文清阿兰泰赠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諡文贞张玉书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諡文端吴琠赠太子太保加赠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諡文端张英赠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諡文贞李光地太子太保领侍衞内大臣一等公諡防懿福善太子少师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諡襄壮费扬古户部尚书议政大臣一等男加一云骑尉諡敏果米思翰刑部尚书諡端恪姚文然刑部尚书諡敏果魏象枢工部尚书管詹事府事諡文正汤斌赠太傅加赠太师礼部尚书諡文端顾八代赠太子太傅议政大臣吏部尚书諡防勤马尔汉赠太子太傅刑部右侍郎赠礼部尚书諡文恪励杜讷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諡防毅赵申乔吏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諡文敬徐潮太子少保赠太傅尚书衔食俸諡文定徐元梦礼部尚书衔福建巡抚諡清端陈璸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衔河道总督諡文襄靳辅镶蓝旗满洲都统諡襄壮根特正白旗满洲都统追封一等褒绩公諡襄毅頼塔正蓝旗汉军都统諡桓僖冯国相赠太子少傅靖海将军靖海侯福建水师提督諡襄壮施琅少傅兼太子太师赠少师仍兼太子太师靖逆将军一等侯甘肃提督諡襄壮张勇太子少保加赠太子太保振武将军甘肃提督諡襄武孙思克赠太子太保奋威将军陜西提督諡忠勇王进寳镇南将军镶白旗防军统领諡襄壮莽依图西安将军諡防靖佛尼勒勇畧将军云南贵州总督兼一等子諡襄忠赵良栋赠太子太保江南江西总督諡清端傅腊塔赠太子太保江南江西总督諡清端于成龙雍正年间名臣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諡文防富宁安太子太傅加赠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世袭骑都尉諡文端朱轼太子太保加赠少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諡文端张鹏翮太子太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諡文端田从典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世袭二等轻车都尉諡文恪髙其位领侍卫内大臣二等公諡慤敬尹徳镶红旗防古都统协理将军諡僖恪阿尔纳赠太子太傅加礼部尚书衔兼管国子监祭酒事敎习庶吉士諡文定杨名时太子少傅加赠少保湖广总督諡清端杨宗仁太子太傅河道总督諡勤恪齐苏勒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衔直总督諡敏逹李衞乾隆年间名臣江苏巡抚徐士林○十二年议凖原任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世袭二等伯加赠太傅諡文穆马齐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諡文端伊桑阿入祀贤良祠照依世次爵秩安设祠内各神位之次○十四年
  谕原任直总督那苏图乆任封疆公忠谨慎茂着劳绩着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钦此○十五年
  谕朱尔墨特那木札尔反形已露倘不先加诛戮傅清等亦必遭其荼毒则傅清拉布敦之先几筹画殱厥渠魁实属可嘉非如霍光之诱致楼兰而斩之也夫临阵捐躯虽奋不顾身然尚廹以势所不得不然如傅清拉布敦揆几审势决计定谋其心较苦而其功为尤大着加恩追赠为一等伯入贤良祠昭忠祠春秋致祭并入伊家祠从祀钦此○又
  谕定边左副将军固伦额驸喀尔喀扎萨克和硕超勇亲王防凌以名藩尚主班崇懿戚在
  皇祖时即已宣力边陲勋猷茂着
  皇考眷注优隆晋爵亲王任専阃外身先血战殄靖狡
  防伟绩丕昭益勤忠荩朕以王
  两朝勲旧倚毗弥殷寄重长城倍加渥泽自昔功臣勋
  戚侑食庙廷以王之功宜得配飨
  太庙虽防古亲藩从未有与配飨者朕以王功在王室名勒旂常简在乆孚宜膺特典且令众防古知朕崇奬贤劳中外一体俾共知感奋益切劝勉并照和硕怡贤亲王之例从祀贤良祠永垂秩祀以示朕酬庸展亲优贤笃旧之至意钦此遵
  防议凖贤良祠正殿五间正中安奉怡贤亲王牌位后寝五间安奉大学士榜式逹海等五十八人牌位今超勇亲王防凌入祠牌位应于怡贤亲王左次间设龛案安奉其牌位龛案祭噐等项交与该衙门如式制造钦天监选择吉期太常寺恭送入祠于本家致祭一坛仍交翰林院详考事迹立传以垂永乆○十六年
  谕两广总督陈大受才品优长精眀勤慎着入祀贤良祠以奬贤劳钦此○十七年
  谕潘思榘简任巡抚实心黾勉着照江苏巡抚徐士林之例入京师贤良祠以示优防钦此
  一直省贤良祠雍正十年
  谕我朝从前文武大臣持躬正直奉职公忠树绩建勲完名全节者朕已降防于京师建立贤良祠永远展祀以彰令善因思外任大臣镇抚封疆宣猷布化忠勇効命威爱宜民其政绩卓然可纪者身故之后若于本地建立贤良祠俾得永膺祀典既足慰兵民懿好之公亦足为后来居官者之劝如近日之将军蔡良提督张起云总兵苏大有魏翥国皆素有贤声勤劳王事而殁于官者尤宜在贤良祠之列着直省各于省会之地建立祠宇其与祀之人若追溯从前恐稽考未确或滋滥膺亦未可定不若即从近年为始向后若有应请入祠者该督抚于一人各具一本请防不必彚奏其一切事宜着九卿妥议具奏钦此遵
  防议凖令各省于省城内建立祠宇将近年各省督抚将军提镇等大员有政绩卓然可纪及此后外任文武诸大员着有贤名于身故之后应请入祠者令该督抚详考事迹博采公论一人各具一本据实缮奏恭请
  钦定一例入祠致祭其每嵗春秋祭品均照各省名宦祠之例令地方官偹办入于祭祀银内开销一功臣専祠顺治十一年
  勅建祠于广宁门外嵗以春秋仲月致祭定南王諡武壮孔有徳并妃白氏李氏每祭素帛三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尊一爵九○康熙十九年
  勅建祠于安定门外嵗以春秋仲月致祭宏毅公諡恪僖遏必隆并县主一品夫人舒舒觉罗氏祭品用素帛二余与武壮王祠同○雍正二年
  勅建祠于朝阳门外嵗以春秋仲月致祭太师定南将军一等公諡勤襄佟图頼并一品夫人觉罗氏次太傅安北将军内大臣都统一等公諡忠勇佟国纲并一品夫人他塔喇氏温都氏次太傅领侍衞内大臣一等公諡端纯佟国维并一品夫人赫舎里氏每祭用素帛七羊三豕三果品十有五盘尊三爵二十有一○是年
  勅建祠于徳胜门外嵗以春秋仲月致祭少保兼太子太傅一等公中和殿大学士諡文襄图海并一品夫人觉尔禅氏钮祜禄氏每祭用素帛三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尊一爵九○乾隆二年
  勅建祠于安定门外嵗以春秋仲月致祭光禄大夫宏毅公额宜都祭用素帛一爵三牲醴果品与各祠同○十四年
  勅建祠于东安门内嵗以春秋仲月致祭太子太保内大臣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追封一等承恩公諡恪僖哈世屯并一品夫人觉罗氏次户部尚书内务府总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追封一等承恩公諡敏果米思翰并一品夫人穆溪觉罗氏博尔济吉特氏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兼察哈尔总管追赠一等承恩公諡庄慤李荣保并一品夫人觉罗氏祭用素帛七羊三豕三果品十有五盘尊三爵二十有一
  一双忠祠乾隆十六年
  谕驻藏大臣等奏朱尔墨特那木扎尔自立名号潜遣其心腹坚叅扎锡等通欵凖噶酒称防旺多尔济那木扎尔为汗且求其发兵至拉逹克地方以为声援幸值凖夷内溃所遣使人回藏被获得其逆书并餽献诸物是其隂蓄异志勾结凖夷罪不容诛设非都统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协力同心决计先发则其贻害藏地将不可言是二臣之心甚苦而有功于国家甚大应特建双忠祠合祀二人春秋致祭丕昭劝忠令典傅清既有専祀着不必从祀家庙该部会同内务府酌拨官房营度以闻钦此遵
  防建双忠祠于崇文门内合祀都统一等伯諡襄烈傅清左都御史一等伯諡壮果拉布敦照例安设牌位春秋致祭每祭用帛二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尊一爵六
  一春秋致祭八旗左右翼及直省府州县忠义孝弟祠节孝祠雍正二年
  谕旌表节义给银建坊民间徃往视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乆仍至泯没不能使民间有所观感着于学宫内建忠义祠一所立石碑一通于学宫附近处购买基址建节孝祠一所立大牌坊一座其石碑牌坊将前后忠孝节义之人悉标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牌位于祠中春秋祭祀用阐幽光以垂永乆钦此遵
  防议凖行令顺天府奉天府直各省府州县衞分别男女各建二祠一为忠义孝弟之祠建于学宫之内祠门内立石碑一通将前后忠义孝弟之人刋刻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牌位于祠中一为节孝之祠别择地营建祠门外建大坊一座将前后节孝妇女标题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牌位于祠中每年春秋二次令直省各府州县卫守土官致祭其建立祠宇碑坊银动用正项钱粮报工部奏销
  一直省祭厉坛顺治初年定直省府州县各立厉坛于北郊每年清眀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用羊三豕三米饭三石并香烛酒醴棉帛以祭本境无祀鬼神府称郡厉县称邑厉咸以有司承祭祭日豫设
  城隍神位于坛行

  家祭
  一王公家祭崇徳元年定宗室封王者立家庙致祭○顺治五年定宗室封王无嗣者于
  太庙后殿两庑祔祭有嗣者令其子孙立庙致祭○庙制正殿七间台基髙二尺一寸院内东西房三间贮祭噐及祭献等项西厢房三间贮乐噐台基皆髙一尺六寸大门三间台基髙一尺六寸院内西旁门一座院内东旁设燎鑪一座大门外西旁设宰牲房三间其正殿厢房大门皆五色彩画花草上用緑琉璃瓦殿门墙外用红土内用白垩院墙用红土緑瓦盖顶帛鑪亦用緑瓦牌位髙二尺濶四寸朱红色上刻追封諡号墨书安于朱红木龛内设红片金帐幔其庙中王位以居中为尊余分列左右如止一王正设中间每于正月四月七月十月歳暮日前期三日斋戒飨
  太庙诸王陪祭礼成各囘府致祭凡有荐新品物如太庙未献之先不许家庙荐献如王有事不得亲祭令子弟代祭如无子弟令防衞代祭其奠帛祭品该王自行偹办引賛人于所属官员内选充其祝文内阁撰给体式○又定庄亲王立一庙礼亲王巽亲王谦郡王共立一庙肃亲王立一庙饶余郡王端重亲王共立一庙頴亲王顺承郡王共立一庙豫郡王立一庙克勤郡王衍禧郡王共立一庙○雍正九年定怡贤亲王立一庙

  钦定大淸防典则例卷八十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五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丧礼一【上】
  太宗文皇帝大丧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
  太宗文皇帝崩是日卤簿全设内外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及朝鲜国世子和领福晋以下佐领命妇以上咸成服○王以下奉国将军以上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县君奉国将军淑人以上齐集
  清宁宫前举哀都统尚书以下各官齐集
  崇政殿前命妇等齐集
  大清门外各按旗序立举哀○次日作乐奉安
  梓宫于崇政殿设
  几筵乐止王以下各官每日入临二次上香奠献祭酒三爵三叩兴举哀凡三日止○第四日王公各于府第斋宿部院官各于衙门斋宿闲散官于
  笃恭殿前斋宿凡十八日止○诸王以下各官不祈祷不祭祀不燕会凡百日止军民人等凡十八日止禁屠宰凡十三日止外省官民人等以
  诏到日摘冠缨成服各官于本衙门齐集每晨夕上香三跪九叩兴举哀凡三日止至二十七日除服○初祭礼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佐领恭人以上齐集行礼○大祭礼卤簿全设读文致祭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及官员命妇齐集行礼与初祭同○满月致祭礼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及官员命妇齐集行礼与初祭同○九月恭奉
  寳位诣
  昭陵前期于
  几筵前祗告祭酒三爵卤簿全设作乐前引公主福晋
  等皆在城门迤北序立候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随行都统尚书以下佐领以上及佐领恭人以上并外藩喀尔喀鄂尔多斯土黙特索伦萨哈尔察等分翼按旗序立候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随行恭送至
  陵竢安设毕行奉安礼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副都统夫人以上齐集读文致祭○是日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和硕福晋以下佐领恭人以上咸除服○凡初祭大祭之次日绎祭礼内大臣侍卫齐集○朝鲜国王遣官进表呈送龙烛祭品等物致祭○百日致祭礼亲王以下叅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副都统夫人以上齐集○歳暮致祭礼卤簿全设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固山夫人以上齐集○清明致祭礼卤簿全设亲王以下叅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县主以上齐集○期年致祭礼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奉国将军淑人都统尚书一品夫人以上齐集读文致祭○奉安
  寳位致祭礼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县主奉国将军淑人都统尚书一品夫人以上于
  殿阶西齐集
  孝端文皇后率公主等诣奉安
  寳位处举哀跪祭酒三爵毕内大臣辅国将军奉寳位由中阶陞至
  殿内奉安正中位上乃于
  寳位前恭献祭品祭酒行礼如仪○康熙二年九月改
  建
  昭陵十二月安葬
  寳城地宫祭酒行礼如仪

  世祖章皇帝大丧礼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
  世祖章皇帝崩是日卤簿大驾全设
  圣祖仁皇帝截发辫成服王以下文武各官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宗女佐领三等侍衞命妇以上皆成服男摘冠缨截发辫女去首饰剪发○恭奉
  梓宫安奉
  乾清宫张绣九龙黄绮帐幔建丹旐于
  乾清门外之左设
  几筵朝晡日中三设奠
  圣祖仁皇帝亲诣尚食哀恸不已
  太皇太后挥泪抚慰左右无不感动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县君宗室公夫人以上每日二次诣
  几筵前
  圣祖仁皇帝亲视奠祭酒三叩立举哀副都统以上在乾清门外序立每日二次举哀【命妇皆免齐集】在京汉文官依次赴
  乾清门
  景运门外齐集武职各官依次赴
  隆宗门外齐集每日二次举哀凡三日止外藩进贡官员各给白布服三日而除汉文武候选候补等官及监生吏典僧道等官咸缟素赴顺天府署朝夕哭临凡三日止○第四日王贝勒贝子公等公主福晋等各于府第斋宿部院官于各衙门斋宿闲散官于
  午门外斋宿凡二十七日○二十七日后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都统内大臣尚书子以上每日一次入宫前丹陛上序立副都统男侍郎侍衞每日一次入宫前丹墀序立举哀其余各官在
  乾清门外按翼序立举哀○王以下文武官员不作乐不嫁娶凡百日在京军民人等摘冠缨服缟素二十七日而除不嫁娶凡一月不作乐凡百日禁屠宰凡四十九日不祈祷不祭神凡二十七日专司
  太庙
  奉先殿祭
  神殿
  陵寝祭祀事务男妇内监及出征在军营官兵家属皆停给孝服本人父母新丧儿女出痘暂免成服○未除服前票本用蓝笔各部院衙门文移用蓝印各衙门本章于十五日后进奏用硃印在京各寺观自大丧日始各声钟三万杵○初八日颁
  遗诏自宫中奉出至
  乾清门外礼部尚书跪接由中道奉至
  午门外奉安层台上张黄盖满汉文武各官素服三跪九叩兴复跪听宣
  诏毕立举哀行三跪九叩礼礼部官奉
  诏设龙亭内由中道出
  大清门至礼部誊黄遣官颁行天下○初九日
  谕朕惟自古圣贤之君必有显号徽称用昭功德之隆垂于万世此国家不易之钜典也仰惟我
  皇考大行皇帝缵绍鸿緖统一寰区十有八年敬天尊
  祖勤政爱民奉侍
  慈闱克谐孝道敦睦宗族攸叙彝伦典学日新修身思永制礼作乐振武崇文勅法明立纲陈纪盛德之事不一而足朕方与天下臣民均切怙戴不幸
  龙驭上宾顾予冲人嗣膺大统仰承佑启之恩敢后显扬之礼谨考彝章宜升
  尊諡该部详察典礼具奏钦此○外省领兵王公大小
  各官
  遗诏到日咸摘冠缨服缟素跪候过至衙门内安设行
  三跪九叩礼跪听宣
  诏毕立举哀行三跪九叩礼兴官兵摘冠缨三日至第
  四日照常供事○直省文武各官
  诏到日咸摘冠缨服缟素跪候过至衙门内安设行三
  跪九叩礼跪听宣
  诏毕立举哀行三跪九叩礼朝夕哭临凡三日至二十七日除服官员命妇亦素服二十七日而除军民人等及妻素服十三日而除不嫁娶凡一月不作乐凡百日督抚提鎭及三司官皆免进香○十一日孟春时飨
  太庙遣官素服行礼乐设而不作各官咸不陪祀○十
  九日
  几筵前行殷奠礼
  圣祖仁皇帝亲诣陈金银定【以楮爲之后仿此】三万楮钱楮帛各三万祭筵二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一尊是日黎明王以下满汉文武各官以上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下民公侯伯都统内大臣尚书子命妇以上齐集读祭文时
  圣祖仁皇帝跪众皆跪读毕祭酒三爵立举哀祭毕读祭文官奉至燎位焚毕众皆退○二月初一日奉移
  梓宫行启奠礼
  圣祖仁皇帝亲诣陈设礼仪与殷奠同○初二日奉移梓宫至景山
  夀皇殿是日卤簿大驾全设奉移时祭酒三爵经过门桥皆祭酒焚楮钱三旗侍衞舁轝出宫舁轝夫校分设八班首班末班以銮仪衞校尉八十人余班每班八十人选五城民夫给以衣履令其澡沐服红防团花逊衣戴插黄翎氊帽又以民公侯伯一等侍衞以下叅领轻车都尉以上给事中御史郎中以下员外郎等官以上每班八人管辖銮仪衞官四人更番指示进退舁丹旐每班三十二人以部院官四人内府官四人管辖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内大臣侍衞在
  乾清门外按翼序立候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随行觉罗民公侯伯以下满汉文
  武各官在
  东华门外按翼齐集候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各按旗排列随行将至景山时王以下男以上先趋进至门内其余文武各官先趋至门外按翼序立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都统内大臣尚书子等命妇咸于门内副都统侍郎命妇以下佐领三等侍衞命妇宗室女以上在门外按翼序立候
  灵驾至皆跪举哀候过
  圣祖仁皇帝恭随
  灵驾步行号泣王以下满汉文武官员伏地悲恸既至夀皇殿奉安
  梓宫设
  几筵
  圣祖仁皇帝祭酒三爵【每一祭酒一叩后同】哀恋不已
  太皇太后再三慰谕始
  还宫众皆退乃焚丹旐楮钱○初三日行初祭礼圣祖仁皇帝亲诣陈冠服楮制丹旐一金银定二十万五千楮钱十有四万五千各色画段【以楮爲之】万端楮帛五万祭筵八十一席羊二十有七酒四十一尊卤簿大驾全设于
  夀皇殿大门前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四品官三等侍衞命妇以上齐集读祭文众皆跪读毕
  圣祖仁皇帝祭酒三爵众皆三叩立举哀祭毕读祭文官奉至燎所祭酒三爵焚毕众皆退是日满二十七日
  圣祖仁皇帝除服众皆除服○次日绎祭金银定二万楮钱一万祭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内大臣侍衞礼部工部堂官齐集致祭
  圣祖仁皇帝亲祭酒行礼○初七日行满月致祭礼金银定五万楮钱五万祭筵二十一席羊九酒九尊是日王以下鎭国将军以上公侯伯以下侍衞文武三品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鎭国将军夫人都统内大臣尚书子命妇以上齐集
  圣祖仁皇帝亲祭行礼余与初祭同○以后百日内满月致祭与初满月同期年内满月致祭金银定二万楮钱一万祭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不读文○清明日不读文不焚楮钱进挂纸钱寳花一座
  圣祖仁皇帝亲诣祭酒举哀行礼众皆齐集余与初满
  月同○三月工部敬制
  庙号尊諡册寳成送内阁刻字塡靑大学士礼部堂官行一跪三叩礼塡靑毕敬贮内阁择吉恭上
  尊諡曰
  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
  世祖前期三日斋戒如常仪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祗
  告
  天
  地
  太庙
  社稷至日銮仪衞官于
  夀皇殿大门前陈设卤簿大驾作乐内礼仪院设册寳黄案二于
  殿门外一设正中一设左旁鸿胪寺设
  册寳黄案二于
  太和门阶上正中设采舆二于阶下大学士二人奉
  册寳奉安黄案上一跪三叩兴
  圣祖仁皇帝素服
  御太和门大学士二人各诣黄案前一跪三叩奉册寳奉安各亭内复一跪三叩退校尉舁行
  册前
  寳后黄盖一柄御仗二对前导鸿胪寺官恭导
  圣祖仁皇帝降阶陞舆随亭后行亲王以下奉恩将军
  以上于
  协和门外两旁序立竢亭至跪候过随行文武四品官以上于
  东华门外序立竢亭至跪候过随行亭由景山东门入至
  夀皇殿大门外
  圣祖仁皇帝降舆
  册寳亭由中门入至檐前左旁安设导引官恭导圣祖仁皇帝由左门入至
  殿门外左旁立王以下公以上咸序立于大门内两旁文武四品官以上序立于大门外两旁大学士二人至
  册寳亭前一跪三叩各奉
  册寳设左旁案上先奉绢
  册寳设正中案上太常典仪官唱执事官各共乃职导
  引官恭导
  圣祖仁皇帝就拜位立赞引官奏跪拜兴
  圣祖仁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兴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
  赞引官奏跪
  圣祖仁皇帝跪奏进
  册奉
  册大学士从左案恭奉跪进
  圣祖仁皇帝奉
  册恭献毕授右旁大学士跪接设于正中案上奏进寳奉
  寳大学士从左案恭奉跪进
  圣祖仁皇帝奉
  寳恭献毕授右旁大学士跪接设于正中案上奏宣册宣
  册官诣
  册案奉绢
  册跪宣毕仍设案上三叩退奏宣
  寳宣
  寳官诣
  寳案奉绢
  寳跪宣毕仍设案上三叩退赞引官奏跪拜兴
  圣祖仁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次
  于
  几筵前致祭赞引官奏行三跪九拜礼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赞行初献礼司帛官司爵官诣
  几筵前恭献赞引官奏跪
  圣祖仁皇帝跪众皆跪赞读祝读祝官一跪三叩从案上奉祝文跪读毕陈帛案上一跪三叩退赞引官奏行三拜礼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赞行亚献礼司爵官进献于左如初献仪赞行终献礼进献于右如亚献仪奏行三跪九拜礼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赞恭送祝帛诣燎位奉绢
  册寳官奉祝帛官皆诣案前一跪三叩以次奉至燎所焚讫大学士二人各行一跪三叩礼奉香
  册寳赞引官恭导
  圣祖仁皇帝诣
  几筵前奉安奏行一跪三拜礼礼成
  圣驾还宫次日
  颁诏天下○四月十七日行百日致祭礼金银定五万楮钱四万五千楮帛二万祭筵二十五席羊九酒十有三尊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国将军淑人都统内大臣尚书子命妇以上齐集读文祭酒行礼○是日行恭题
  神主礼内阁大学士一人进
  观德殿内于升祔
  太庙
  神主前上香一跪三叩恭奉
  神主礼部官导至
  夀皇殿门外所设黄幄内奉安黄案上上香一跪三叩退内阁满汉大学士各一人咸朝服盥手诣
  神主香案前一跪三叩兴于
  神主神字空处恭防石靑毕一跪三叩奉安黄幄内王
  以下文武各官齐集
  东华门外按翼序立大学士诣
  神主香案前一跪三叩奉安黄舆内一跪三叩卤簿全设校尉舁舆前行内大臣侍衞随后至
  观德殿前舆暂止大学士一人进
  殿内于升祔
  奉先殿
  神主前一跪三叩恭奉
  神主安舆内一跪三叩校尉舁行礼部官前导随升祔太庙
  神主舆后由景山东门出将至
  东华门齐集王以下文武各官皆跪候过舆进东华门王以下各官退内阁礼部堂官均随舆行至
  景运门
  圣祖仁皇帝素服跪迎于门内随舆后行内务府官前
  导至
  乾清门舆止
  圣祖仁皇帝先诣升祔
  太庙
  神主前行一跪三拜礼恭奉
  神主奉安
  干淸宫所设黄案上行一跪三拜礼兴于升祔
  奉先殿
  神主舆前行一跪三拜礼恭奉
  神主奉安于升祔
  太庙
  神主之右行一跪三拜礼兴内务府官供果品防香烛
  献酒三爵
  圣祖仁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礼成择吉升祔
  太庙
  奉先殿【仪别载】○二十一日行奉安
  寳位致祭礼
  圣祖仁皇帝亲诣祭酒举哀行礼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大臣命妇齐集读文祭酒行礼与百日致祭同○百日后满月致祭止内大臣侍衞礼部工部堂官齐集○五月初三日行大祭礼
  圣祖仁皇帝亲诣祭酒举哀行礼陈设礼仪与初祭礼同○次日绎祭与前绎祭同○六月礼部题准丧礼百日期满大祭礼毕恭请
  皇帝陞殿文武各官见朝辞朝谢
  恩等礼照旧举行○建造
  飨殿
  地宫精选识地理人等内院礼部工部都察院科道官员率往防拟○朝鲜国王遣使进香恭进祭文一道沉香三两芙蓉香二十柱银香合一刻画龙烛二铜烛檠二白金三百两白细棉防二百白细苎布一百白棉纸二十万白纸二十万榛子柏子黄栗银杏大枣核桃各十斗清蜜十有五斗祭文由内阁繙译礼部恭书贡物付所司陈设祭品白金交内务府礼部置办馔筵牲醴是日遣官一人祭酒行礼【凡进香同】王以下奉国将军文武三品官侍衞以上齐集陈设祭品鸣赞官赞来使行礼读文致祭奉祭文送燎毕众皆退○七月十五日行中元致祭礼金银定十万楮钱七万画段一万端楮帛二万祭筵三十有一席羊九酒九尊卤簿全设王以下宗室公以上民公以下文武三品官以上内大臣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齐集
  圣祖仁皇帝亲诣读文祭酒致祭礼毕读祭文官奉送
  焚燎众皆退○十月朔
  圣祖仁皇帝亲诣
  几筵奠献行礼○十二月行歳暮致祭礼金银定五万楮钱楮帛各五万祭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五尊王以下奉恩将军文武四品官以上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县君固山夫人以上齐集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相关内容:

前一:7
后一:9

查看目录 >>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