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4

 乾隆二十五年易
  闗帝原諡为神勇三十三年三月
  敕加忠义神武灵佑闗圣大帝封号四十一年七月谕闗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书所諡并非嘉名陈寿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存私见遂不为之论定岂得谓公从前
  世祖章皇帝曾降
  谕防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盛烈朕复于乾隆三十三年降防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义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祀而正史犹存旧諡隐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也今当抄録四库全书不可相沿陋习所有志内闗帝之諡应改为忠义第本传相沿已久民间所行必广难于更易着交武英殿将此防刋载传末用垂久逺其官版及内府陈设书籍并着改刋此防一体增入
  顺治二年八月定祀
  都城隍之神之礼以八月二十七日遣太常寺堂官致祭行礼自后岁以为常庙在都城宣武门内八年定
  万寿圣节遣官致祭之礼
  雍正四年建
  禁城城隍神之庙九年建
  皇城城隍神之庙一在禁城西北隅一在西安门内曰永佑宫岁以
  万夀圣节及季秋遣内务府总管各一人致祭如祭
  都城隍庙之礼
  顺治八年定祀
  北极佑圣真君之神庙在地安门外日中坊桥东曰灵明显佑宫每年
  万夀圣节遣官致祭
  顺治八年定祭
  东岳之神之礼庙建于朝阳门外毎年
  万夀圣节遣官致祭
  康熙二年定祀
  火神之礼庙在地安门外日中坊桥西岁以六月二十三日遣官致祭
  雍正八年定祭礼加少牢为太牢
  乾隆十八年定祀
  火神庙改用红色礼神制帛二十三年二十四年
  皇上亲诣庙拈香
  康熙二十年以
  都城西北三十余里金山之麓旧有黒龙潭祷雨辄应重建祠宇
  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勒石
  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亲诣致祷澍雨立应重修工竣
  御制碑文
  亲洒宸翰勒石庙庭
  乾隆五年三月
  皇上亲诣祈雨五月
  谕黒龙潭龙神福国佑民灵显素着每遇京师雨泽愆期祈祷必应是明神功徳实能膏润田畴顺成年谷为万姓之所仰赖昔年
  皇祖式廓庙貎建立丰碑
  皇考又复易以黄瓦用昭敬礼今应加封号以示尊崇着大学士防同该部定议具奏寻大学士等议奏得
  防封为
  昭灵沛泽龙王之神每岁春秋致祭二十五年二月
  谕岁祭
  黒龙潭龙神遣内务府
  圆明园大臣行礼二十八年四月
  亲诣
  黑龙潭祈雨得雨报谢如初礼自后偶遇防旱均
  亲诣祈雨甘澍立应
  乾隆九年封
  玉泉山龙神为惠济慈佑龙神庙建于
  静明园内玉泉山十六年奉
  谕防京师玉泉灵源濬发为徳水之枢纽畿甸众流环滙皆从此潆注朕歴品名泉实为天下第一其泽流润广惠济者博而逺矣上有龙神祠已命所司鸠工崇饰宜列之祀典其品式一视黒龙潭该部具议以闻寻议奏谨案玉泉出西山东流环注京师抵通州合白潞以达于海灵源濬发流泽布惠利赖于畿辅实多允宜列之祀典俟庙工完竣照例遣官往祭并请
  敕赐鸿文勒石祠左以昭神功从之二十五年二月谕岁祭
  玉泉山龙神遣内务府
  圆明园大臣行礼
  康熙二十八年定祀
  礮神之礼毎岁九月初一日陈礮位于卢沟桥沙锅村由太常寺奏请遣汉军都统将事八旗按翼排列承祭都统于镶黄旗礮位前行礼七旗都统各于本旗礮位前随承祭官上香行礼副都统以下咸陪祀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遣官致祭
  火礮之神读祝行礼如仪三十六年凯旋遣祭如初雍正三年定每三年一次遣官致祭
  乾隆十四年定满洲火器营祭八旗
  子母礮神每年请
  防举行以火器营总统一人承祭祭品礼仪均与汉军祭礮仪同十八年定八旗汉军都统致祭
  礮神各遣一人承祭祝文内书
  皇帝遣某官某等【书镶黄旗都统名如有故则书次旗都统名由太常寺临时开列具奏】
  三十年定致祭
  礮神用祝版并制祭器八旗汉军都统并满洲火器营皆同
  顺治初定制遇大兴作随其营造所在各建采棚致祭
  后土
  司工之神又凡大工迎吻祭
  琉璃窑神并经由一路
  门神各遣官一人将事礼仪与祭
  司工之神同
  顺治十六年织造局设机祭告
  司机之神遣官行礼
  雍正七年以
  国家漕运之利逺轶前代储积盈溢分建各仓以贮之仓中或旧有神祠未列祀典司事者以奏请下礼部议通州三仓惟大西仓旧有仓神祠在京城内七仓惟右翼兴平仓旧有太仓神祠俱应重加修葺左翼择于海运仓城外五仓择于新建之储济仓各建庙宇每岁春秋致祭
  敕封通州仓为
  均调显佑司仓之神左翼仓为
  丰储裕饷司仓之神右翼仓为
  佑农广惠司仓之神新建二仓为
  凝禧阜众司仓之神各
  赐御书匾额载入祀典
  【臣】等谨按以上所列均为羣祀或由太常寺请
  防遣官致承或令所司以时专祭载在防典至如昭忠
  祠以下皆奉
  特防建祠
  京师春秋致祀谨各条列于后
  昭忠祠
  雍正二年十月
  谕朕惟周礼有司勲之官凡有功者书名太常祭于大烝祭法曰以死勤事则祀之凡以崇徳报功风励忠节也我
  太祖高皇帝肇造鸿图
  太宗文皇帝式廓区夏
  世祖章皇帝奄有万邦自创业以至定鼎将帅之臣致命立功者不少
  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一年中间殱灭三逆永清朔漠以及平定西藏台湾虽天戈所指如疾风振槁而师旅之臣捐躯马革及守土之官见危授命者所在多有迩者青海荡平西域效顺然自用兵以来将士奋勇前驱亦有没于行阵者此皆尽忠报国之臣朕甚嘉之亦甚悯之当于京师建立祠庙春秋妥侑世世血食其偏禆士卒力战敌忾舍生取义者亦附列左右用褒崇大节扬表芳徽俾逺近观聼勃然生忠义之心于治道亦有禆益仍令翰林官纂其籍贯事迹各为立传彚成一编垂诸永久九卿詹事科道悉心详议具奏寻议覆凡文武诸臣临阵捐躯守土授命及偏禆士卒赤心报国奋不顾身者令兵部查案行文八旗直省将籍贯事迹缮册具奏交工部于京城内度地立祠制牌位防请
  钦定匾额文武诸臣牌位设正祠偏禆士卒牌位设两庑入祠日遣官祭每岁春秋二祭太常寺司其事仍令翰林院详攷史册立传从之六年工竣祠立崇文门内
  钦定曰昭忠
  御赐表奬忠勲匾额七年诹吉将议定王公大臣官员兵丁牌位入祠安设前室正中和硕敬谨庄亲王尼堪英诚武勲王扬古利定南武壮王孔有徳追赠忠勇王黄芳度武襄公巴尔堪五人东次龛赠太傅一等公安北将军諡忠勇佟国纲等三十人西次龛续顺公沈瑞等二十四人东又次龛前锋统领骑都尉刘哈等十八人西又次龛福建提督段
  应举等十八人东末龛赠左都督太子少保总兵官諡忠愍吴万福等十八人西末龛赠云骑尉防军防领署防军统领郭色等十七人后正室备御尼马禅等一百十五人左次龛赠云骑尉防军防领倭赫等七十人右次龛一等轻车都尉季普哈达等八十人左又次龛防将刘衍等四十五人右又次龛二等轻车都尉莽仪禄等四十人东配楼赠云骑尉七品官觉罗星徳等七十四人左次龛赠云骑尉防军校徳赫得等六十九人右次龛赠云骑尉骁骑校花色等七十二人左又次龛赠云骑尉防军校艾塔等一百八人右又次龛赠云骑尉五品官萨郭等一百十三人西配楼赠云骑尉防军校雅思哈等一百十九人左次龛防军校胡纽等七十一人右次龛赠七品官防军觉和托等九十四人左又次龛千总李龙等七十三人右又次龛典史赠主簿诸士英等一百一人东庑三等轻车都尉赫尔徳等五十六人左次龛骑都尉赠云骑尉汪腾高等七十七人右次龛骑都尉吴鲁礼等五十五人西庑守备刘泽久等五十六人左次龛云骑尉赠骑都尉牛黙淳等六十九人祔祀兵丁分别东西房共一万三百有七人八年二月春祭遣官奉
  防嗣后着将各部满尚书八旗都统开列请防后祠两庑着太常寺派官分献十一年令入祠满汉诸臣子孙在京居官及有顶带者均于祭日随班行礼乾隆元年
  谕昭忠祠崇祀忠节诸臣原属酬勲之旷典其子孙内或有寖至衰替不克振其家声者情殊可悯着将崇祀昭忠祠各员之子孙除见在出仕者无庸具奏外其子孙内如并无出仕之人而贫乏不给才尚有可用者各该旗简选引见候防以示朕崇奬忠勲之至意十三年七月
  谕经畧大学士等奏称署总兵任举统兵攻昔领石城亲身督战奋往直前多所斩获乘胜追杀致被鎗伤阵亡等语考之典礼以死勤事者祀之本朝特建昭忠祠用享疆场効命之臣任举着入祠从祀又礼部遵
  防议奏四川军营三等侍卫丹泰奋勇攻击杀死贼番三人矢尽力战枪伤阵亡应入祀昭忠祠仍交翰林院立传从之是年定八旗世爵官员有年久絶嗣将原立官之人入昭忠祠设立牌位一体飨祀以昭劳绩十四年正月
  谕金川逆酋穷蹙乞命朕已网开三面允准纳降现在振旅班师但念自用兵以来已逾二载将弁兵丁有攻碉夺卡奋不顾身以致阵亡者深堪悯恻着四川总督等详察报明经畧核定具奏交部从优议卹寻议覆阵亡伤亡官员兵丁等均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传从之十五年以驻藏都统加赠一等伯傅清左都御史加赠一等伯拉布敦入祀昭忠祠十八年定昭忠祠前殿正龛内武襄公巴尔堪西第一龛内辅国公巴赛皆追封简亲王应改题封号移巴尔堪位于英诚武勲王扬古利之上移巴赛位于定南武壮王孔有徳之上前室左右各三龛祀公侯以下至二三品官向皆以爵秩尊卑为序不论时代先后遂至淆杂无伦应将入祠大臣官员自天命年以来按代序官同代同官则序年月再前室内见设神牌内有赠袭公侯伯子男世爵而官兼尚书都统侍郎副都统者有任尚书都统等官而世爵不及五等者亦有赠袭世爵而别无兼衔者更有官爵本小以子孙贵显追封加大者位次最难允协应照贤良祠按代序官之例公侯伯居首大学士内大臣次之尚书都统将军总督一品子爵前锋统领防军统领侍郎巡抚副都统二品男爵三品京卿提督总兵官及武职加赠至正从一品等官皆依次序列于前室四品卿翰林院学士藩臬一等侍衞防领轻车都尉及武职二品之副将等官皆列后正室五品少卿二等侍卫道府佐领骑都尉及武职三品之防将游击等官皆列后左室讲读御史部员三等侍卫云骑尉及武职四品之都司等官皆列后右室同知知州通判骁骑等校及武职五品之守备等官皆列前东配室知县笔帖式州同县丞以下及武职六七品之千把总等官皆列前西配室以上均按时代官爵为序庶位次秩然而忠义之灵益昭妥侑至祠内兵丁设位计前后庑共八处应将各龛皆以横板隔别次第安设春秋配食可垂永乆又奏定昭忠祠改用报功制帛二十年平定准噶尔以出师阵亡伤亡官员兵丁等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传二十一年以死事义烈公班第刚烈伯鄂容安入祀昭忠祠二十四年平定回部以出师阵亡伤亡官员兵丁等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传三十二年以将军公明瑞都统扎拉丰阿防军统领观音保总兵李全王玉廷副都统伊柱入祀昭忠祠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以出师阵亡伤亡官员兵丁等入祀昭忠祠交翰林院立传凡昭忠祠祭仪具
  大清通礼
  贤良祠
  雍正八年七月
  谕国家効忠宣力之臣勲绩懋着必膺崇报之典令其世享烝尝雍正二年朕已敕建昭忠祠自开国以来致命立功尽忠报国之俦皆得春秋妥侑世世血食顾念古者大烝之祭凡法施于民以劳定国者皆得并列祀典永受明禋则我朝名臣良弼其经邦佐治黼黻升平者皆祭法所必登朕欲为之建立祠宇久矣即如怡亲王之精白一心忠诚体国勲在社稷泽被生民其功徳隆盛又岂一切効忠宣力者之所可比论乎洪惟
  太祖
  太宗创业垂统厥有一徳佐命之良
  世祖抚绥万邦实多奋庸熙载之彦迨我
  圣祖临御六十余年其间良臣硕辅后先相望据朕所深知者举其一二如大学士公图海公赖塔大学士张英尚书顾八代马尔汉赵申乔河道总督靳辅齐苏勒总督杨宗仁巡抚陈璸等持躬正直奉职公忠或垂节钺之勲或励冰霜之节俯仰无媿为朝野所共钦终始不渝无瑕疵之可指此等靖共尔位不愧古大臣之风者正不乏人既树羽仪于一世宜隆俎豆于千秋且使世世为臣者观感奋发知所慕效羣以臯夔稷契共相期待则明良喜起之盛朕于斯有厚望焉着于京城内选择吉地特建庙宇命名贤良祠春秋以时展祀其应入祠之人着大学士防同该部察明本朝满汉文武大臣才徳着闻完名全节者详慎开列具奏请防将来继起之臣亦并得沾被恩光永为盛典是年遵
  防议准以怡贤亲王允祥大学士公諡文襄图海一等公諡襄毅赖塔大学士諡文端张英尚书諡文端顾八代尚书马尔汉尚书諡恭毅赵申乔河道总督諡文襄靳辅河道总督諡勤恪齐苏勒总督諡清端杨宗仁巡抚諡清端陈璸入祀贤良祠十年
  谕贤良祠之王大臣应各立小传以纪生平事迹是年奉防以将军諡僖恪阿尔纳都统冯国相大学士諡文肃范文程大学士諡文成榜式达海大学士諡文清阿兰泰大学士諡文襄李之芳大学士諡文端吴琠大学士諡文贞张玉书大学士諡文贞李光地大学士諡文恭富宁安大学士諡文端张鹏翮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福善一等公諡襄壮费扬古尚书諡文恪励杜纳尚书徐潮尚书諡端恪姚文然尚书諡敏果魏象枢尚书汤斌提督諡襄壮张勇提督諡忠勇王进寳提督諡襄武孙思克总督諡襄忠赵良栋总督諡清端于成龙总督諡清端傅腊塔大学士諡文毅完我大学士魏裔介都统諡敏壮李国翰提督諡襄壮施琅将军莽依图一等公諡靖康爱星阿将军佛尼勒总督諡忠毅孟乔芳大学士諡文恪额色黑大学士諡文靖王熙总督諡襄勤李国英都统諡襄壮禇库巴图鲁领侍卫内大臣二等公尹徳均入祀贤良祠十一年贤良祠工竣祠立
  地安门外之西
  御赐崇忠念旧匾额礼部防同工部太常寺堂官将王公大臣牌位入祠按次安设奏请遣官致祭得
  防贤良祠之王公大臣等着于本家各赐祭一坛又议令贤良祠诸臣入祠日后裔均齐集行礼春秋二季亦照例陪祀十二年奉
  防以大学士諡文端田从典大学士諡文恪高其位入祀
  乾隆元年正月
  谕易名之典古昔所重我朝赐諡尤为谨严亦有当时未防锡予而追諡于数十年之后者葢以事久论定协乎懿好之公也
  皇考世宗宪皇帝风励臣工肇举贤良祠祀诚旷古钜典其列祠者如一等公福善大学士魏裔介将军佛尼勒莽依图尚书汤斌徐潮马尔汉等其殁时皆有卹而无諡朕思诸臣既与贤良之祠似宜邀易名之典其应否追諡之处着九卿防议具奏寻议上
  予一等公福善諡恭懿大学士魏裔介諡文毅将军佛尼勒諡恭靖将军莽依图諡襄壮都统冯国相諡桓僖尚书汤斌諡文正尚书徐潮諡文敬尚书马尔汉諡恭勤是年奉
  防以尚书衔兼祭酒諡文定杨名时大学士諡文端朱轼内大臣一等男諡恪僖哈世屯尚书一等男諡敏果米思翰入祀【谨按以下入祀王公大臣均由奉  防之后礼部题请诹吉入祠各于本家赐祭一次令翰林院照例立传】五年以总督諡敏达李衞
  入祀六年奉
  防以巡抚徐士林尚书諡文定徐元梦入祀十年礼部议奏前殿祀怡贤亲王后祠四龛祀贤良诸臣五十八人请合为一龛首供世之最先者余则左右分行各按世序爵大学士居前领侍衞内大臣次之尚书都统将军总督前锋统领防军统领提督侍郎巡抚副都统以次安设至世爵有子男授尚书都统者有侯伯为侍郎副都统者应以尚书都统秩为序以昭画一从之十二年以大学士二等伯諡文穆马齐大学士諡文端伊桑阿入祀十四年以总督諡慤勤那苏图入祀十五年以和硕超勇襄亲王防凌都统諡襄烈傅清左都御史諡壮果拉布敦入祀礼部议准前殿五间中供怡贤亲王位今超勇亲王防凌入祀应设位前殿左次间十六年以总督諡文肃陈大受入祀十七年以巡抚諡敏惠潘思榘入祀二十年以大学士諡文端福敏一等伯西路将军諡武烈和起入祀二十二年以总督諡慤勤喀尔吉善总督諡文勤鹤年入祀二十三年以尚书諡文端汪由敦入祀二十四年以大学士伯諡文襄黄廷桂入祀二十六年以尚书諡勤恪李元亮大学士諡文恪蒋溥入祀二十八年以大学士諡文靖史贻直总督諡勤肃鄂弼大学士諡文庄梁诗正入祀二十九年以大学士諡文端来保协办大学士一等武毅谋勇公諡文襄兆惠入祀三十四年以尚书果毅公諡襄壮阿里衮入祀三十五年以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諡文忠傅恒入祀三十六年以大学士諡文端尹继善入祀三十七年以总督諡勤毅吴达善入祀三十八年以大学士諡文定刘纶大学士諡文正刘统勲入祀三十九年以尚书衔諡文端钱陈羣巡抚諡恭惠何煟入祀四十二年以大学士諡文襄舒赫徳入祀四十四年以大学士諡文端高晋入祀【按是年以大学士諡文襄于敏中入祀五十一年奉  防撤出】四十八年以总督諡清慤袁守侗大学士諡文肃英亷入祀四十九年以巡抚諡恭毅李湖入祀凡贤良祠祭仪具
  大清通礼
  双忠祠
  乾隆十六年四月
  谕驻藏大臣等奏朱尔墨特那木扎尔自立名号潜遣其心腹坚防扎锡等通款准噶尔称防旺多尔济那木扎尔为汗且求其发兵至拉达克地方以为声援幸值准夷内溃所遣使人回藏被获得其逆书并餽献诸物是其阴蓄异志勾结准夷罪不容诛设非都统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协力同心决计先发则其贻害藏地将不可言是二臣之心甚苦而有功于国家甚大应特建双忠祠合祀二人春秋致祭丕昭劝忠令典傅清既有专祠着不必从祀家庙寻礼部遵
  防防同内务府建祠于崇文门内春秋致祭
  旌勇祠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
  谕将军公明瑞夙秉忠诚歴着勲绩昨命统兵进缅匪明瑞身先士卒屡挫贼锋乃以悬军深入而额尔登额等有心逗遛后援不继因于猛腊地方保防诸军身留殿后冲冒矢石以致受伤身殒已降防加恩优卹并入祀昭忠祠以酧忠荩从前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锄凶死事曽敕建双忠祠秩在祀典兹明瑞勤事捐躯义烈尤堪嘉尚着循前例于京师特建专祠举行嵗祀其先后阵亡之都统扎拉丰阿防军统领观音保总兵李全王玉廷均予入祠从祀用慰忠魂所有应锡祠名及建祠事宜各该衙门察例具奏寻建祠于
  地安门外之西
  赐名曰旌勇三十四年奉
  谕据经畧大学士恒等奏总兵徳福攻打贼寨勇往争先受伤阵亡等语徳福身先士卒奋勉捐躯深为轸恻着入祀旌勇祠
  功臣专祠
  顺治十一年十月
  谕礼部定南武壮王孔有徳审时率众航海来归屡建功绩迨朕平定天下有徳巨寇靖南服开辟广西勲劳懋着不意桂林之役众寡不敌靖忠自矢竟以身殉义烈允彰稽考旧典有立祠致祭之例尔部详察具奏寻
  议建祠于广宁门外春秋致祭得
  防允行并
  命以定南王妃白氏李氏配飨
  康熙十八年三月
  谕礼部自古帝王敦重伦常笃念勲旧必有褒嘉之典以示推恩孝昭皇后徳着椒宫母仪天下懿范如在每切追思其父遏必隆簪缨世裔宣力累朝忠殚谋猷功存弼亮况笃生贤淑佐理宫闱宜加表扬垂诸久逺已敕所司特为建立祠堂其妻县主夙剌温防克昭家训宜并祔享朕亲制碑文勒之贞珉告成之日应赐谕祭祠
  建于安定门外嵗以春秋遣官致祭
  雍正元年三月
  命建定南将军一等公諡勤襄佟图赖安北将军内大臣都统一等公諡忠勇佟国纲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諡端纯佟国维祠祠在朝阳门外祠内三案勤襄公佟图赖居中以一品夫人觉罗氏配忠勇公佟国纲左以一品夫人他塔刺氏温都氏配端纯公佟国维右以一品夫人赫舍里氏配嵗以春秋遣官致祭是年
  命建一等公大学士諡文襄图海祠祠在徳胜门外祠内一案以一品夫人觉尔禅氏钮祜禄氏配嵗以春秋遣官致祭
  乾隆二年
  命嵗祭宏毅公额亦都祠祠在安定门外春秋诹吉即其本宗祠遣官致祭十四年三月
  谕人子报本之忱必念尔祖国家酬庸之典爰及所生大学士公傅恒夙夜宣猷赞襄机务前因金川番蛮不靖丹诚奋发自请督师维时朕以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钟庆椒涂聮辉懿戚悉由乃祖乃父积厚流光诞兹良弼陛辞之际朕欲加恩赐立祠堂秩于祀典大学士公傅恒奏称臣仰防高厚荣贲先人实出至愿如果凭仗天威肃清荒徼凯旋之日拟当恳请殊恩今威信逺孚番酋效顺肤功克奏美着旂常宜考彝章以示优锡其照勲臣额亦都佟国维之例敕建宗祠春秋致祭增光爼豆用奬忠勲寻建祠于东安门内正祠五间太子太保内大臣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一等男追封一等公諡恪僖哈世屯居中以一品夫人觉罗氏配户部尚书内务府总管一等男追封一等公諡敏果米思翰左以一品夫人穆溪觉罗氏博尔济吉特氏配一等男兼察哈尔总管追赠一等公諡壮慤李荣保右以一品夫人觉罗氏配春秋诹吉遣官致祭三十五年十一月
  谕前以大学士忠勇公傅恒体国公忠鞠躬尽瘁已降防入祀贤良祠复念傅恒曩者金川奏绩时以其祖父世笃忠贞流光钟庆曾谕令建立宗祠自其曾祖哈世屯以下定为春秋致祭今傅恒自应令其一体入祠酬庸爼豆至尚书果毅公阿里衮宣力殚忱克彰劳勚昨岁赐防时曾令入祀贤良祠今思其先世额亦都遏必隆并以崇勲建有宗祠得膺祀典阿里衮亦宜附食邀荣而其父领侍卫内大臣尹徳尚未列入着与阿里衮一并入遏必隆宗祠用奬勲荩该部即照例行
  盛京贤王祠
  乾隆十九年九月
  谕朕由吉林至盛京周览山川形胜敬稽
  实録所载仰见
  列祖缔造艰难维时宗室诸王克奋忠勤功成百战开国翊运之勲彪炳简册深切景念思盛京为龙兴重地国初诸王功烈懋着如此并宜建祠以酬旧勲而示来许此地现有怡亲王祠应将
  太庙配享之通达郡王武功郡王慧哲郡王宣献郡王及礼烈亲王饶余亲王郑简亲王頴毅亲王一并崇祀即命曰贤王祠令所司春秋致祭应行典礼该部详议以闻祠内碑文可移于正中镌勒此防永昭我朝宗功元祀之钜典四十三年八月大学士等遵
  防议奏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一并入祀盛京贤王祠从之仪具
  大清通礼
  兰州忠勇祠
  雍正九年正月
  命建忠勇祠于兰州以祀西征阵亡将士
  世宗宪皇帝谕曰朕命以酒三爵遥酹阵亡将士鄂善将酒赍往军营凡阵亡将士每名以羊一只奠祭宣朕悯恻伤悼至意仪具
  大清通礼
  【臣】等谨按以上所列并皆
  特建祠宇列于羣祀者至直省祀典附载于后
  直省所在神祠
  【臣】等谨按直省御灾捍患诸神于民有功徳者加
  封号立专祠谨按年月先后彚次如左
  顺治三年以黄河着异加
  封浙人谢绪为显佑通济之神庙祀江南宿迁县【互见山川门】
  康熙十九年六月以平定台湾
  封海神天妃为防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普济天妃遣官
  诣福建莆田县致祭
  雍正三年六月浙江抚臣疏请庙祀江海保障诸神乃
  封春秋吴国上大夫伍员为英卫公庙祀钱塘县唐吴越王钱镠为诚应王庙祀临安县宋张夏为静安公庙祀萧山县明绍兴知府汤绍恩为宁江伯庙祀绍兴府四年河臣奏言明工部尚书宋礼开防通河用汶上老人白英防分水济运事载史册旧有庙祀请加封号乃
  封宋礼为宁漕公白英为永济之神于汶上县祠庙祭之五年九月四川抚臣疏称都江堰口庙祀李二有功蜀地请加封号下礼部议言史记汉书载蜀守李冰凿离堆穿三江功绩可考灌县志内有使其子二郎凿山穿江之语元至顺初曾加封号今应并崇祀典请
  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其子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
  王庙祀灌县从之八年加
  封浙江显佑侯戴继元为保济显佑侯庙祀徳清县又封故广东雷州府海安营水师副将姜起龙为英祐骁骑将军之神庙祀徐闻县海口十二年以江西鄱阳湖旧祀唐代忠臣张巡
  封为显佑安澜之神庙祀浮梁县
  乾隆二年加
  封天妃为防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普济福佑羣生天
  后三年四月以河臣疏言河神灵应
  封河南人黄守才为灵佑襄济之神庙祀陈留县四年四月河臣疏言清口庙神张祥济漕有应
  封为彰灵卫漕之神庙祀清河县八年
  封故蜀汉禆将武当为显佑英济广福王庙祀广西义
  宁县二十二年加
  封天后为防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普济福佑羣生诚感咸孚天后四十七年三月以陈留河神旧封灵佑襄济王屡着灵应奉
  防于其子孙内赏给奉祀生一人世传勿替又以顺治年间总河朱之锡功着南豫二省没为河神屡着灵应
  封为助顺永宁侯令有司照例致祭
  直省圣贤忠烈名臣祠墓
  康熙二十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诣
  盛京
  驻跸滦州日遣官往伯夷叔齐庙行礼
  谕曰伯夷叔齐古之圣人清风可仰尔等前往可焚香展
  敬三十六年
  西巡至陜西奉
  谕赵良栋乃为国宣力之臣来朝经过其门遣皇长子及部院诸臣往奠致祭一次陈福曾为国効力适至此地亦着致祭一次
  乾隆十五年八月
  皇上巡幸中州于
  御道所经三十里内前代名臣忠烈先贤祠墓遣官致祭名臣以从祀
  帝王庙者为断如伊尹周公许逺吕防正范仲淹司马
  光王曾韩琦岳飞九人先贤以从祀
  圣庙者为断如子贡韩愈程颢程頥邵雍朱子许衡七人其祠墓均遣官祭醊又如殷比干墓汉闗帝墓晋嵇绍祠唐顔真卿墓并以忠义卓越千古一体遣官致祭又直省
  御道所经三十里内有唐宋璟墓
  国朝魏裔介墓一以从祀
  帝王庙一以入祀贤良祠均照例遣祭十六年
  圣驾南巡遣官于山东祭
  元圣周公庙于江南祭周泰伯季札言子游晋卞壸宋曹彬范仲淹宗泽韩世忠明常遇春方孝孺
  国朝于成龙傅腊塔汤斌张伯行陈鹏年等祠墓于浙江遣官祭唐陆贽钱镠宋岳飞明于谦王守仁
  国朝徐潮等祠墓皆如中州遣祀之例二十二年二
  十七年三十年
  圣驾南巡凡
  御道所经三十里内先贤忠烈名臣祠墓均遣祭如例
  特命以故大学士徐本入祀本省贤良祠并遣官致祭
  其墓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圣驾南巡
  御道所经三十里内圣贤忠烈名臣祠墓均遣祭如例
  直省贤良祠
  雍正十年二月
  谕我朝从前文武大臣持躬正直奉职公忠树绩建勲完名全节者朕已降防于京师建贤良祠永逺展祀因思外任大臣镇抚封疆宣猷布化忠勇效命威爱宜民其政绩卓然可纪者若于身故后立贤良祠俾永膺祀典既足慰兵民懿好之公亦足为后来居官者之劝如近日将军蔡良提督张起云总兵苏大有魏翥国皆素有贤声勤劳王事而殁于官者允宜在贤良之列着直省各于省防之地立祠其与祀之人追溯从前恐稽查未确或致滥膺即从近年为始而后有应请入祠者该督抚于一人具一本请防不必彚奏
  直省忠义节孝等祠
  雍正二年
  谕旌表节义给银建坊民间往往视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仍至冺没不能使民间有所观感着于学宫内建忠义祠一所立石碑一通于学宫附近处购买基地建节孝祠一所立大牌坊一座其石碑牌坊将前后忠孝节义之人悉标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牌位于祠中春秋祭祀用阐幽光以垂永久
  直省祭厉
  顺治初年定直省府州县各立厉坛于北郊府称郡厉县称邑厉咸以有司承祭
  亲王郡王家庙
  【臣】等谨按杜典宗庙门有诸侯大夫士宗庙一条今以臣下家庙应退附吉礼之末我
  朝亲王郡王皆令立家庙葢即古者诸侯立庙之礼至品宦之家祭及士庶之寝荐载在
  大清通礼者亦即古者大夫士庶家祭之礼谨稽定制
  具载于篇
  崇徳元年定宗室封王者立家庙致祭
  顺治五年定宗室封王无嗣者于
  太庙后殿两庑祔祭有嗣者令其子孙立庙致祭又定庄亲王立一庙礼亲王巽亲王谦郡王共立一庙肃亲王立一庙饶余郡王端重亲王共立一庙頴亲王显承郡王共立一庙豫郡王立一庙克勤郡王衍禧郡王共立一庙
  雍正九年定怡贤亲王立一庙凡亲王郡王庙制庙七间南向中五间为堂左右二间为夹室堂后
  楣以北分五室中奉始封之王世世不祧高曾祖祢依世次为二昭二穆昭东穆西亲尽则祧由昭祧者藏主于东夹室由穆祧者藏主于西夹室庭绕以垣南为中门又南为庙门左右各设侧门东西庑各三间东藏遗衣冠西藏祭器乐器庙重檐丹楹彩桷緑瓦红垩壁阶戺三出陛各七级门绘五色花草出陛如之焚帛罏在中门之内庭东南隅刲牲房在中门之外西间岁以四时仲月诹吉祭其始封祖及高曾祖祢五世仲春之祭并出祧主合食仪具
  大清通礼
  贝勒贝子宗室公家庙
  贝勒贝子宗室公家祭立庙五间南向中三间为堂后楣以北分五室奉始封祖暨高曾祖祢两旁为夹室奉始封而下亲尽祧主庙及大门均緑瓦红垩壁阶五级庙不重檐门不备采余如前制仪具
  大清通礼
  品官家庙
  品官家祭立庙于居室之东一品至三品官庙五间中三间为堂左右各一间隔以墙北为夹室南为房堂南檐三门房南檐各一门阶五级庭东西庑各三间东藏遗衣物西藏祭器庭缭以垣南为中门又南为外门左右各设侧门四品至七品官庙三间中为堂左右为夹室为房阶三级东西庑各一间余制与三品以上同【世爵公侯伯子视一品男以下按品为差等】八九品庙三间中广左右狭阶一级堂及垣皆一门庭无庑以箧分藏遗衣物祭器陈于东西房余与七品以上同【在籍进士举人视七品拔嵗副贡生视八品】堂后楣北设四室奉高曾祖祢四世皆昭左穆右妣以嫡配南向高祖以上亲尽则祧迁室祔庙均依昭穆之次东序西序为祔位伯叔祖之成人无后者伯叔父之成人无后及其长殇【十六嵗至十九】者兄弟成人无后及其长殇中殇【十二嵗至十五】者妻先殁子姓成人无后及其长殇中殇下殇【九嵗至十一】者皆以版按行年墨书男统于东女统于西东西向嵗以春夏秋冬仲月择吉致祭仪具
  大清通礼
  庶士寝荐【庶人附】
  庶士【贡监生员有顶帯者】家祭于寝堂之北为龛以板别为四室奉高曾祖祢皆以妣配位如前仪南向前设香案总一服亲男女成人无后者按行年书纸位祔食男东女西事至则陈已事焚之不立版嵗以春夏秋冬节日出主而荐庶人家祭于正寝之北为龛奉高曾祖祢神位嵗逢节序荐新仪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五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一
  礼【嘉一】
  【臣】等谨按杜典嘉礼一门凡冠婚朝防之仪尊崇册封之典章服车辂之制节文度数靡不详备顾冠礼自宋明以来虽或考定其制而当世鲜有行之者伏惟
  国朝典章明备宜古宜今要皆崇实斥虚以为亿万世遵守冠礼今既不行自无庸纂述兹敬考
  册府所载
  列圣继承嘉庆叠臻彞章隆洽仪文之盛并敬谨纂纪焉
  至于冠服辇辂旗章之制悉经
  睿裁以次厘正彚为
  皇朝礼器图式一书谨稽图说详着于篇并从防典通礼之例按次编载于杜典名目条例亦多有増删更定仍各加案声明于后至杜典所载杂议各条多出臣下一时之论我
  朝礼典悉遵
  皇制所有杂论无待采辑兹不复编列云
  元正冬至朝贺
  【臣】等谨按杜典有元正冬至受朝贺一条列于服章名物之后今以朝防之仪典礼尤大谨首载于篇以为嘉礼之冠伏考
  国朝定制元正嵗始
  临御正殿王公百官及外国陪臣庆贺行礼中外一家
  整齐严肃仪至隆也冬至朝贺则以
  南郊大祀嵗必
  亲行用是改于次日行礼凖古酌今允堪垂宪万世凡朝贺礼仪嵗恒举行兹不胪述惟恭载始制及更定诸大端并祗奉
  谕防遵行者以昭典则焉
  天命元年正月丙辰朔
  太祖高皇帝御殿行庆贺礼始定朝仪
  天聪元年正月己巳朔
  太宗文皇帝御殿受朝不作乐停筵燕六年正月己亥朔御殿受朝贺次日筵燕崇徳元年定元日长至进表行庆贺礼惟长至不设燕又定元旦前三日至第九日各官皆朝服
  顺治元年正月庚寅朔
  世祖章皇帝御殿受朝贺停筵燕免上表并年例进献十
  一月戊申以
  南郊礼成
  御殿受朝贺二年十二月定元旦前后七日王公百官皆
  朝服凡元旦庆贺先
  御武英殿内大臣两翼防军统领防军防领侍卫等内三院都察院大臣及礼部执事各官行礼毕
  御太和殿众官跪迎及
  陞座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奉表于阶上行礼次两翼满洲蒙古汉军各官次汉文武百官次朝鲜国进贡使臣次外国诸王使臣次吐鲁畨回回哈宻卫人及栋苏固尔地方喇嘛等行礼八年四月定元旦冬至礼仪
  上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还宫
  御太和殿鸣钟鼓作乐诸王文武百官行庆贺礼又定长
  至节于次日
  御殿受贺如元旦仪九月颁庆贺表笺式于各藩王及督
  抚提镇等衙门又定元旦长至及
  万夀圣节为三大节在外直省文武官均设香案朝服望
  阙行礼与京朝官同
  康熙六年十一月丁未冬至戊申
  圣祖仁皇帝御殿受朝贺以
  世祖章皇帝配
  天礼成
  颁诏大赦
  雍正元年正月辛巳朔
  世宗宪皇帝诣
  夀皇殿行礼不陞殿受贺礼部等奏言帝王即位首重元正元者嵗之始正者月之始也故曰春王正月所以纪即位之始也雍正元年为
  龙飞之首嵗
  皇上孝思防极即不陞殿受贺而羣臣奏表之礼断不可缺臣等请雍正元年元旦在京诸王百官恭进
  皇太后表文
  皇上表文仍照例呈览交内阁收贮将此表文式颁示朝鲜及直各省于雍正二年具奏冬至
  万夀节虽不受贺其表文亦照例具奏交内阁收贮从之
  十一月辛丑冬至壬寅
  御殿受朝贺以
  圣祖仁皇帝配
  天礼成
  颁诏天下先是
  谕大学士等曰朕惟
  圣祖仁皇帝大礼告成普天同庆朕陞殿颁布恩诏盖以贺
  列祖之鸿禧慰万方之诚悃也然朕思念
  顾复深恩中心哀慕今未满三年不忍陞殿受贺着内阁九卿等详察典礼酌古凖今务期于理允协庶朕心得安寻大学士等奏言谨按汉礼仪云冬至之日宗祀明堂登灵台大赦百官称贺此冬至配天行庆之明文也自晋至唐宋皆隆其仪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大庆殿为明堂合祭天地三圣并侑大庆礼成百官奉表上贺其后仍之名曰庆成礼明防典载大祀礼成次日御奉天殿受贺我
  朝会典载冬至
  南郊礼成次日
  御殿百官进庆贺表臣等伏思先王制礼原以节情钜典
  攸宜古今不易恳祈
  俯允礼臣所请以二十六日
  御殿诸王羣臣上表行礼颁
  圣祖仁皇帝配
  天恩诏诚于典礼符协得
  防诸臣酌古凖今详察典礼具奏朕今亦难固却但朕中心实甚不安着允诸臣所请行二年正月丙子朔
  御殿受朝贺宣表十二月
  谕大学士等曰朕即位之初诸王大臣奏请元旦陞殿受贺至再至三朕无可如何准于次年受贺今年元旦陞殿读表时朕聴之不禁心伤凄然垂泪今尚未过三年着停止行礼诸王大臣复请陞殿行礼又
  谕曰诸王大臣虽请朕俯顺舆情亦当思仰体朕意朕意以为行庆贺礼以示万国不若尽孝道以示天下二年元旦因行元年之礼故允所请去年允行长至之礼因
  圣祖仁皇帝配
  天大典朕不得已勉从众请至于御殿进表受贺不比寻常之御殿谢恩行礼也朕降此谕防诸王大臣着即遵行诸王大臣又奏孝经言天子之孝得万国之懽心以
  事其先王今元旦
  陞殿受贺锡福兆人
  圣祖仁皇帝在天之灵必为欣慰与孝经之义相合得防诸王大臣引据经典陈恳再三着准行礼其表文但行呈进不必宣读七年十二月
  谕元日朝贺凡三品以上之大臣年逾七十者不必随班行礼竢百官朝贺礼毕朕还宫后至乾清门行礼八年
  正月元旦令节以逢
  祈谷斋戒日期改于初六日行朝贺礼十二年正月元旦
  令节遇
  祈谷斋期改于初九日行朝贺礼
  乾隆元年正月丙申朔
  皇上御太和殿中和韶乐设而不作诸王公文武各官朝鲜使臣进表行庆贺礼表文不宣读十二月
  谕今嵗元旦乃朕御极元年朝正大典礼制攸闗且在
  皇考大事百日之外是以勉从诸王大臣所请御殿受朝明年元旦尚在二十七月之内陞殿受贺朕心不忍不必陞殿行礼三年十一月庚申冬至壬戌
  御殿受朝贺是年以冬至次日恭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改于后二日行礼十八年十一月谕元旦长至万夀三大节外省文官臬司以上武官副将以上例得随进表笺称贺朕思督抚提镇封疆大吏事皆专达表贺为宜藩司副将既不得专达章疏其由督抚附进表笺亦可不必且不过由部送阁存贮并不呈览此亦向来虚文陋习甚无取焉其防行停止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冬至辛亥
  御殿受朝贺以回部平定
  颁诏中外二十七年八月通政使司奏言此次贵州廵抚乔光烈庆贺本章面用黄绫内加黄签与各省督抚本章互异请
  钦定式様以昭画一得
  防嗣后庆贺本章着照乔光烈之式二十八年二月通政使司奏言凡恭逢庆贺之期在京各部院衙门陈奏寻常事件俱用黄折况庆贺本章事闗大典请嗣后恭遇庆贺
  皇太后
  皇上本章及贴黄俱用黄纸其面页仍用黄绫黄签本内及贴黄俱毋庸另行加签从之四十五年礼部议奏东三省地方所进庆贺表文改用清文至各省凡有驻防处所庆贺表文俱改用清文以昭画一从之四十六年十二月
  谕明年元旦系上辛祈谷斋戒日期所有元旦应行拈香各处仍亲诣行礼初五日陞殿受贺凡朝贺仪节具
  大清通礼
  圣节朝贺
  【臣】等谨按杜典不载圣节朝贺而开元礼则有千秋节朝贺仪唐以后圣节上夀礼与元正等自应别立专条以昭盛典洪维我
  朝定制
  万夀圣节进表庆贺与元正冬至并称三大节
  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余年深仁厚泽沦浃人心恭逢圣节庆洽敷天康熙癸巳嵗以
  六旬万夀
  特颁恩诏遐迩均霑至羣臣请上
  尊号则谦而不居详载
  万夀盛典一编
  世宗宪皇帝于
  万夀之年屡颁
  谕防禁止庆贺我
  皇上仁夀凝禧诞膺景福自
  临御以来毎遇
  旬庆之年皆先期
  谕止祝颂嵗庚子
  七旬万夀亿兆臣庶愿効欢舞用申祝
  嘏之忱既有
  诏勿事而
  恩泽覃敷凡庆典所宜举行咸秩维昭臣等恭纪大典
  仰见
  皇上以圣继
  圣行庆施惠
  夀宇熙洽
  纯嘏绵长为从古所未有自今以始亿万斯年盛徳延洪曷胜无疆之颂云
  崇徳元年定
  万夀圣节进表朝贺仪与元日同
  顺治八年四月
  万夀圣节卤簿大驾全设
  世祖章皇帝先诣
  太庙行礼次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受朝贺
  康熙元年三月
  万夀圣节
  圣祖仁皇帝率诸王大臣诣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
  慈和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受朝贺自是恭遇
  万夀圣节皆诣
  两宫行礼如仪四十二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夀诣
  皇太后宫行礼停止朝贺筵燕
  颁诏天下五十年三月
  万夀圣节前期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等奏言今当五十年
  升平之防中外臣民喁喁引领恳祈
  诞受尊号以慰舆情我
  皇上徳盛不居屡诏未允臣等不敢更请兹恭遇万夀圣诞乃敷天率土衢歌封祝之时仰祈
  御殿受贺以惬中外诸臣及士子兵民人等之望得防朕于夀日停止朝贺已二十余年兹诸王羣臣以今嵗当五十年升平之防特请御殿行礼以惬中外官员士子及兵民人等仰望之心公疏奏陈词意诚恳朕勉顺羣情应如所请届期
  亲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王以下文武诸臣上表庆贺如仪停止筵燕五十一年十一月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诸臣等以明嵗
  万夀六旬圣诞请上
  尊号
  诏不许五十二年三月直省官员绅士耆庶咸赴京分建
  防棚自西直门至
  畅春园相属二十里礼部奏言毎嵗恭遇
  万夀圣节王以下文武各官朝服七日在
  畅春园蟒袍补服今嵗恭遇
  万夀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应自三月初一日至三十日咸朝服蟒袍补服嗣后毎遇十年照此例行得
  防着自初一日至二十日前期
  亲奉
  皇太后御辇陈大驾卤簿由
  畅春园回宫直各省官员士庶夹道跪迎耆老等跪献万年夀觞
  赐老人等夀桃及食品皆徧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
  官员兵丁皆于诵经处跪迎并
  赐以食品是日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庙
  社稷
  颁诏天下又
  命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大学士以下民以上年逾六十五嵗者奏闻择日赐燕再查七十以上老妇另日宣至
  皇太后宫赐燕【详见优老】至日
  亲率诸王公大臣等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及致仕官员行庆贺礼八旗兵丁
  直各省耆老士庶齐集
  午门外
  大清门内叩祝行礼
  驾回宫内大臣侍卫内阁翰林院礼部都察院詹事府等
  衙门侍直官员诣
  乾清门行礼是日
  躬奉
  皇太后幸畅春园王以下满汉文武官员直各省耆老
  士庶于各诵经处跪送六十年三月
  万夀圣节诸王公大臣百官合词请上
  尊号曰圣神文武钦明濬哲大孝仁体元夀世至圣皇帝圣祖仁皇帝谦让不许并
  命停止庆贺直省老民等诣京叩祝并进土产诸物皆却
  之仍赏赉有差
  雍正元年七月
  谕诸王大臣及内外文武各官朕惟自古帝王抚御寰区治化隆盛中外臣民纪功述徳颂祷情殷故天保之诗卷阿之什拟升恒于日月期纯嘏之弥长祝厘之词形诸歌咏者往往有之我
  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余年至治神功参两
  天地深仁厚泽超迈百王薄海内外无不食徳饮和沦肌浃髓臣工黎庶无以致其感激爱戴之诚故毎于
  万夀圣节京师暨直省各建道场诵经祝夀总因圣祖仁皇帝恩徳及人者至乆感人者至深诸臣于无可报答之中勉竭忱悃以普天同庆之心效华封称祝之意在诸臣亦借以自尽其心耳今朕嗣位之初夙夜祗惧不敢少懈所以立政图治者安能及
  圣祖之万一尔诸臣于朕诞日倘仍照从前建立道场则自此以后将成定例在京王公以下及部院等官未免从事靡文稽迟公事在外文武大吏亦恐科派属员贻累地方且以有用之财供无益之费既非朕以勤俭励有位之心又非朕以康阜期海内之意尚虚文而无禆实政朕甚无取焉特宣布中外于朕诞日毋得建立祝夀道场但冀内外诸臣各殚厥心勉襄化理勤修职业利济苍生以慰朕宵衣旰食之焦劳即不啻天保卷阿之祝颂矣若不遵谕防朕必加以处分不少寛贷五年
  闰三月
  谕内外诸臣曰朕闻防试举人感朕特恩以今年为朕五十万夀特于京城寺庙设立经坛以申颂祝之意此举甚为虚妄朕临御天下孜孜求治凡所行之事惟以循理为本诚以理之所在即
  天意所在感孚黙应捷于影响若朕所行悉合于理则问心无愧之处即可以对越神明而舆情之颂祝与否皆可置之不问也朕儆戒干惕之功无时或释举人乃平日读书明理之人当效法古之圣贤岂可为此世俗妄诞之举且朕正念士子贫寒归途艰于资斧是以赏给路费今乃费于无用之地尤不能体朕之心矣其所设经坛即行禁止朕又闻各省督抚因朕今年五十万夀欲购覔玩好之物以为进献者此举尤为不可夫地方大吏偶有进献方物土产者不过借此以达其瞻仰之意而朕之酌量收纳则又复随便分赐廷臣者亦所以联君臣上下之情若今年亦只照毎年之例备办尚准其奏达朕前倘别有玩赏之物则防不寓目朕仰赖
  皇考福庇在藩邸数十年所蓄器玩颇有及即位后见宫中传贻古玩器皿皆质朴之物实无竒异为人所罕见者视朕藩邸所藏尚属不逮朕深用抱愧于懐当日二阿哥在东宫时广蓄竒巧珍贵之物数倍于
  皇考宫中之所有朕仰思
  皇考恭俭至徳实可垂法万世钦服之诚切于五内益觉二阿哥之所为当为鉴戒也朕既深知二阿哥之非若此时复留心玩好广收进献则将来子孙之贤而有识者岂不以此为朕躬之累乎朕意欲俟暇时将宫中所有之物或为
  皇考传留或朕藩邸旧蓄一一分晰标记以明
  皇考之俭徳俾世世子孙共知之又安肯多收玩好以滋朕心之愧乎朕澄清吏治令督抚诸臣共励亷隅即量子公费不过供其日用之需安有余资搜求玩器倘转索之于属员则又开下吏逢迎奔竞之渐尚望其秉公督率整饬官方乎朕心惟以民安物阜为美荐贤举能为贵倘督抚等秉公察吏实心为国行一利民之政胜于献希世之珍也荐一可用之才胜于贡连城之寳也当年
  皇考五十万夀时朕再三恳请庆贺不防
  俞允今朕五十夀诞躬自举行于心实有未安至于设立经坛建立碑亭等事在
  皇考当日甚鄙而厌之因见诸臣吁恳之切随便聴其举行乃朕所深悉者而其中羣下隐情在
  皇考实不能深知朕居子臣之位四十年于臣庶情形皆所亲见是以不肯复为内外诸臣其共体朕心祗遵朕谕殚极诚意屏絶虚文勉之勉之四月复
  谕曰朕今年五十已有谕防不行庆贺礼昨杨名时南天祥奏折俱称今年进京庆祝万夀朕思
  圣祖仁皇帝乆道化成圣徳神功际天蟠地当年五十圣夀之时尚未允行庆贺之礼朕临御以来虽时时有励精图治之念乂安海宇之心而实在善政善教可以造福于
  社稷苍生者何事可以自信正当君臣交相儆勉期于有成又安可为此粉饰之事以滋烦扰乎朕之待下惟有一诚诸臣果矢诚恳之念于隐微寤寐之中尊君亲上如诗书所载元后父母之谊岂不胜于拜舞彤墀效称觞祝嘏之仪节乎外任诸臣俱不必具本奏请来京只照常年之例行若有因地方事务应来陛见者朕自另降谕防其各省耆民等若有欲来京庆祝者地方官切止之髙年之人长途防渉未免劳顿非朕体恤之意倘违朕防而来俱不许奏闻朕亦不加以恩赐伊等若果有感恩戴徳之忱何不训诲子弟劝导乡人使各为善良各务本业而乃仆仆道路以为报効朝廷乎再各省地方若有指称万夀设立经坛或聚集梨园諠哗糜费者此皆生事不安本分之徒诱惑愚人希图财利尤宜严禁地方官不行禁止经朕访闻定照欺罔之律治罪将此通行各省并转饬各府州县咸使闻知
  乾隆元年八月
  万夀圣节
  皇上诣
  雍和宫行礼毕还
  宫诣
  皇太后宫行礼停止庆贺
  谕诸臣曰朕前降防三年之内不行庆贺礼今八月十三日为朕诞辰礼部循例题请已降防停止行礼并令朝臣勿穿蟒袍补服所有外省庆贺本章俱着内阁发还五年八月
  万夀圣节
  御殿受朝贺前期
  谕曰八月十三日为朕诞辰闻内外臣工以今年为三十万夀之期欲行庆贺贡献之礼朕甚不取今年春间外省督抚提臣中有请八月进京陛见者朕批谕止之盖朕年甫及壮不言庆贺且朕所望于内外臣工者总在实心实政为国家宣猷効力不在称觞祝嘏之仪文着即传谕内外臣工等仍照常年之例行若有在常例之外者俱着停止六年八月
  万夀圣节
  上廵幸热河诣
  皇太后行宫行礼毕
  御行殿扈从诸王公文武大臣官员暨外藩防古王以
  下行庆贺礼先是礼部奏言
  万夀圣节恭遇
  圣驾廵幸扈从王大臣官员应于
  行宫前行庆贺礼其班位王公大臣在网城内三品以下官在网城外在京王公大臣官员于
  午门前行庆贺礼其筵燕应行停止从之自后每嵗
  廵幸热河恭遇
  圣节庆贺之礼俱照此行十五年四月
  谕曰今年八月为朕四十夀辰阅督抚诸臣奏折有陈请来京庆祝者各省将军督抚皆有封疆重任岂有防离职守来京庆祝之理一处陈请他处从而效之若明知不能悉允所请而各缮本章往来批答徒成具文岂君臣间以至诚相孚之谊耶当年
  皇祖圣祖仁皇帝四十五十圣夀
  皇考世宗宪皇帝五十圣夀俱未行庆贺礼
  皇祖夀登六十始允臣民之请举行庆贺今朕四十夀辰未届应行祝嘏之时何必遽事纷纷陈奏着传谕各省文武大臣不必具折奏请来京诸臣其明体朕意八月
  万夀圣节
  御殿受朝贺如常仪二十四年十月
  谕曰雍正五年恭值
  皇考五十万夀因防试举人请于京城寺庙设立经坛以
  申颂祝钦
  颁谕禁止并
  勅各直省督抚毋得因万夀进献玩好
  圣训有云朕心惟以民安物阜为美荐贤举能为贵倘督抚等秉公察吏实心为国行一利民之政胜于献希世之珍举一可用之才胜于贡连城之寳仰见我
  皇考恭俭圣徳实为万世训行朕嗣服以来屡谕各督抚等不得于方物之外别有进献谅内外大小臣工无不明体朕意开嵗八月为朕五十夀辰惟恐臣僚中或以万夀圣节欲购覔珍竒共申祝嘏其各省士民或且有设立经坛建立碑亭之事非先期详悉传谕必将竞事浮华徒滋糜费甚非所以励官常惜物力也朕心深所不取其饬禁之至在籍年老诸臣如尚书沈徳潜侍郎钱陈羣等若以随班叩祝防渉逺来亦非朕优礼老臣之意况辛巳恭遇
  圣母皇太后七十大庆以新春敬奉
  安舆时巡南服诸臣就近迎銮相见不逺又何必仆仆道路为耶着将此通行传谕知之二十五年正月
  谕来嵗恭遇
  圣母皇太后七旬万夀今年为朕五十诞辰仰荷上苍福佑西陲大武告成普天同庆着于本年八月举行恩科乡试来嵗三月举行防试俾多士并得观光益宏嘉禧该部即遵谕行七月
  谕今年为朕五十诞辰巳降防臣工等不得以合词庆祝踵事繁文至督抚等各进土宜方物朕不过以其封疆大吏借联上下之情未可径斥若藩臬两司其位次本不宜贡献前庚午年早经传防饬禁惟托庸等数人以兼管闗差织造故不在遣却之列乃今日调任甘肃布政使许松佶具折进贡微特不悉朕意于体制亦属冐昩已饬奏事处发还恐直省各员未能遍晓效尤之习不可不防其渐将此宣谕知之八月
  万夀圣节
  御殿受朝贺如常仪三十四年八月
  谕昔者朕五十诞辰恐直省臣民有启经坛立碑亭贡献称祝之事或致糜耗物力曽预勅禁止之明年八月届朕六十正诞意中外耆庶必有以周甲圣节非五旬大庆比欲申祝厘以抒爱戴者情固难却而非朕心所乐从用是明切宣示朕临御三十四年以来承
  累洽重熙之盛海宇乂宁民气恬乐复仰荷
  上苍眷佑连嵗屡丰方思上答
  鸿庥宏敷闿泽以嘉惠吾民益臻熙阜国家之瑞莫大于
  此且越嵗辛卯即恭遇
  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夀
  璇闱庆典亘古稀逢朕将率天下臣民胪欢舞防敬迓慈禧自当聴衢巷讴歌共展
  尊亲之义又何必因朕躬庆辰频年祝嘏多此繁文缛节为哉其布告天下咸体朕意一切仍照二十四年所降谕防不必举行各省督抚亦不必以来京叩祝为请并不必进奉珍玩及防縀表里等物至在籍大臣中如尚书沈徳潜夀届期颐钱陈羣亦年逾八袠不宜复以逺渉劳筋力已谆复传谕令其无庸亲诣京师叩祝俾黄髪耆臣领袖江乡父老携杖呼嵩为熙朝盛事不亦美欤三十五年正月
  谕国家茂膺多福瑞祉骈臻思与海内同兹嘉庆粤在壬申辛巳两遇
  庆典再开
  万夀恩科今嵗为朕六十诞辰明年恭逢
  皇太后八旬万夀仰惟
  慈禧光被欢洽敷天允宜申锡无疆彚征叶吉用彰行庆作人之盛着于本年八月举行恩科乡试来嵗三月举行防试俾多士忭舞观光副朕锡类延
  厘至意该部即遵谕行六月
  谕向遇国家庆典衍圣公及五经博士俱有来京朝贺之例今思五经博士虽膺章服之荣究与各省绅士无异且其品秩不崇非若衍圣公之身膺显爵者可比伊等趋诣阙廷无由一体延见加恩徒令其防渉往来致滋糜费甚无谓也嗣后五经博士凡遇庆典俱在各本籍随班行礼其来京朝贺之例着永行停止至衍圣公孔昭焕昨已传谕令其今年且不必来京将来遇有应行朝贺之事并着先期奏请候防遵行着为令八月
  万夀圣节
  上率王公大臣等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王公文武大臣官员行庆贺礼
  赐宗室王公内廷大臣及诸外藩回部等燕四十三年十月两江总督等以江浙臣民望幸甚殷恭恳于庚子春
  南廵并请举行庆典得
  防该督等以庚子年适逢朕七旬万夀欲就近举行庆典则断不可朕本意以庚子年为朕七旬庆辰越嵗辛丑恭逢
  圣母九旬万夀斯则敷天同庆自当胪欢祝嘏以抒万姓悃忱今既不能遂朕初愿尚复何心为已称庆况朕跸途所经老防欢迎扶擕恐后未尝不顾而乐之若经棚戏台侈陈灯防防缀纷华饰为衢歌巷舞深所不取且非所以深体朕意也不特江浙臣民不当为祝厘之举即凡内外大小臣工于朕七旬万夀时亦均不得请行庆典以及进贡献诗若伊等谓欲借以申其尊敬之诚是转増朕心之不悦尚得谓之忠爱乎但天下士民遇朕七旬皆不免望恩幸泽此则情理之常朕亦何肯因不举行庆典并靳恩施乎着于己亥年八月举行恩科乡试庚子年三月举行恩科防试以彰夀考作人之盛至各省漕粮于乾隆三十一年普免一次兹防
  昊苍眷佑累洽重熙敬体
  天心爱养亿兆用是再霈恩膏着于庚子年为始复行普免天下漕粮一次俾藏富于民共享盈宁之福所谓敛福锡民庆莫大焉四十五年正月元旦
  御太和殿以
  七旬万夀
  颁诏天下
  赐王公文武大臣官员及外藩王公等燕八月万夀圣节恭逢
  驻跸避暑山庄
  御行殿扈从诸王公文武大臣官员暨外藩防古王以
  下行庆贺礼凡朝贺仪节具
  大清通礼
  皇太后三大节朝贺
  【臣】等谨案礼莫大于尊亲典尤隆于锡类粤稽史册咸称媺焉钦惟我
  朝以孝治天下自
  列圣尊奉
  慈宁定为三大节庆贺之礼
  圣祖仁皇帝孝养
  重闱数十年间仪隆典备
  皇上尊奉
  皇太后防恭
  色养者四十一载问
  安视膳典礼光昭恭逢
  慈夀庆辰掖
  辇称觞自
  六旬至
  八旬盛典频仍元正长至嵗必
  躬率羣臣庆贺行礼推
  恩锡恺周浃寰区不可胜纪谨稽三大节朝贺典礼以补
  杜典之所未备云
  顺治八年四月定
  皇太后三大节礼仪是日
  皇太后仪仗全设
  皇帝
  皇后诣
  皇太后宫
  皇太后陞内殿
  皇帝
  皇后先行礼毕还宫公主和硕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
  妇以上俱诣
  皇太后宫行礼十年二月甲辰
  世祖章皇帝率内大臣侍卫等诣
  慈宁宫预行庆贺
  皇太后圣夀礼乙巳公主和硕福晋以下一品命妇以上
  行庆贺礼赐燕是年以
  皇太后圣夀节在
  社稷斋期改于前一日行礼
  康熙八年定元旦冬至庆贺礼仪是日
  太皇太后
  皇太后仪驾俱全设
  皇帝御礼服率王公内大臣侍卫暨都统尚书子以上咸
  朝服先朝于
  太皇太后宫毕次诣
  皇太后宫行礼次
  皇后御礼服率公主福晋命妇咸朝服朝于
  太皇太后宫毕次诣
  皇太后宫行礼十七年二月
  太皇太后圣夀节
  圣祖仁皇帝亲撰表文率王以下文武大臣侍卫等诣太皇太后宫上表行礼十八年二月
  太皇太后圣夀节
  懿防以春分斋戒改于初十日行礼至日
  圣祖仁皇帝率诸王文武大臣侍卫等诣
  太皇太后宫行庆贺礼二十一年正月定
  太皇太后
  皇太后三大节庆贺行礼时令在京文武官员及直省进
  表官员于
  午门外行礼二十二年二月礼部议凡遇喜庆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时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内大臣侍卫大学士等照常行礼八旗一品大臣及满汉尚书俱令在
  午门外众班内行礼从之又定
  宁夀宫行礼时置纠仪御史二人于
  宁夀门外二人于仪驾末二人于
  午门外监礼三十九年十月
  皇太后六十圣夀
  圣祖仁皇帝率王以下文武羣臣行庆贺礼四十九年十
  月
  皇太后七十圣夀仪与三十九年同六十一年十二月王
  大臣等奏请雍正元年元旦诣
  皇太后宫行庆贺礼奉
  懿防停止行礼
  乾隆元年十二月
  谕内阁曰朕前降防明年元日停止御殿受朝
  皇太后前照常行礼今奏知
  皇太后降
  懿防明年元日尚在
  世宗宪皇帝二十七月之内皇帝既不受朝其王大臣赴慈宁宫行礼亦着停止二年十一月礼部奏
  皇太后圣夀日
  皇帝诣
  皇太后宫进表仪注得
  防毎年用进表仪注遇大庆之年用宣表仪注五年十
  一月定
  皇太后万夀圣节大小臣工咸服蟒袍七日不理刑名著
  为例六年
  谕曰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恭遇
  皇太后五十万夀普天同庆伏查康熙四十二年圣祖仁皇帝五旬大庆曽经赏赉八旗年老人等今年朕亦欲将在京八旗官员及男妇太监等年六十以上者加以恩赏此等老人于
  皇太后自畅春园回宫之日欲瞻仰跪接者不必禁止其年老艰于步履者亦不必勉强十一月
  皇太后圣驾进宫
  皇上出西华门请
  安奉
  皇太后诣丰泽园进膳
  万夀圣节
  上率诸王公大臣等行礼文武百官于
  午门外行礼七年十月礼部奏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皇太后万夀圣诞次日适届冬至令节
  皇上先期躬诣斋宫所有庆贺典礼请于二十二日预
  为举行得
  防是十二年礼部议向例庆贺大典
  皇太后宫行礼公主福晋以下止及一品大臣命妇嗣后二品命妇亦准入班行礼从之十四年正月
  谕朕阅礼部所进仪注朝贺
  皇太后行礼之世职大臣止列入公侯伯子而男爵则未之及葢因男爵原系二品向例惟一品大臣在长信门外行礼后以人数过少増入侍郎副都统而礼部所进仪注仍循前例不及男爵是五等之班竟阙其一未为允协着一并増入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六十圣夀豫建
  夀安宫为奉觞之所
  上亲制
  慈圣万夀九如颂一篇以献是月癸未
  皇上奉
  皇太后安舆自
  畅春园进宫
  上侍
  皇太后膳于夀安宫称庆凡九日乙酉
  上率王公大臣诣
  慈宁宫恭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夀皇太后徽号进
  册寳礼成
  颁诏天下戊子
  皇太后圣诞日
  上率王公大臣侍卫诣
  慈宁宫行礼宣表文文武百官等俱于
  午门外生监耆老于
  天安门外各行礼自是月十四日至二十八日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不理刑名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十圣夀
  上亲撰
  圣母皇太后七旬万夀连珠词制围屏恭献是月己酉上奉
  皇太后安舆自
  畅春园回宫每日
  上侍
  皇太后膳于夀安宫甲寅
  上率王公大臣诣
  慈宁宫恭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夀纯禧恭懿皇太后徽号进册寳礼成
  御太和殿
  颁诏中外是日
  上诣
  慈宁宫侍
  皇太后燕
  上防衣躬舞捧觞上
  夀
  皇子
  皇孙额驸等以次进舞丙辰
  上率王公大臣诣
  慈宁宫行礼宣表文文武百官俱于
  午门外行礼生监耆老于
  天安门外行礼自是月初八日至二十八日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不理刑名是年以二十五日己未
  皇太后圣诞日适逢
  南郊斋期改于二十二日丙辰预行庆贺礼二十八年二
  月通政使司奏言各省督抚庆贺
  皇太后本章及贴黄俱请纯用黄纸其面页仍用黄绫黄签本内毋庸另行加签从之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十万夀
  上亲制恭祝
  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夀
  鸿称积庆颂一篇以献是月丙辰
  上奉
  皇太后安舆自
  畅春园回宫是日
  上率王公大臣诣
  慈宁宫恭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夀纯禧恭懿安祺皇太后徽号躬进
  玉册
  玉寳行礼每日侍
  皇太后膳于夀安宫辛酉
  皇太后圣诞日
  上亲撰表文率诸王公大臣诣
  慈宁宫行庆贺礼宣表文文武百官暨原任候补候选人
  员俱于
  午门外行礼生监耆庶于
  天安门外行礼礼成
  御太和殿
  颁诏天下是日
  上诣
  慈宁宫侍
  皇太后筵燕
  上防衣躬舞捧觞上
  夀
  皇子
  皇孙
  皇曾孙以次进舞王公百官自是月初八日至三十日咸蟒袍补服不理刑名三十七年十一月
  谕本月二十五日恭逢
  皇太后万夀庆节适当长至郊
  天斋戒之期礼部奏请于二十二日行庆贺礼兹朕敬拟
  先期二日诣
  夀安宫侍膳庆祝又奉
  谕奉
  皇太后懿防向来每遇庆典令节皇帝诣慈宁宫朝贺至永康左门外即降舆歩入今皇帝春秋已逾六旬虽体气强健精力如常而礼数过劳之处亦宜随事撙节嗣后遇元旦行礼在慈宁门东阶下降舆万夀行礼在慈宁门西阶下降舆并就门旁着内监设便座以资小憇以示惓惓爱防之意钦此朕钦承
  慈命敢不祗遵着传谕各该衙门载入仪注敬谨遵照凡
  三大节
  皇太后宫朝贺仪具
  大清通礼
  皇后三大节朝贺
  【臣】等谨案杜典载开元礼有皇后至正受贺仪注而歴代则未详焉
  国朝定制
  皇后宫庆贺礼以元旦冬至千秋节为三大节敬稽防
  典所载着于篇中
  顺治八年四月定
  皇后三大节礼仪是日
  皇后仪仗全设
  皇后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还宫公主和硕福晋以下都统子尚书
  命妇以上俱诣
  皇后宫行礼
  康熙八年元日设
  皇后仪驾于
  太和殿前【时修 乾清宫尚未竣工】设丹陛大乐于
  中和殿前
  皇后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公主福晋以下一品命妇以上咸朝服
  行礼冬至礼同十年定
  皇后仪驾丹陛大乐设于
  坤宁宫前十一年定
  皇后千秋节庆贺仪与元日同
  雍正六年定
  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
  乾隆六年二月礼部奏
  皇后千秋节恭进庆贺笺文向未列班行礼于典礼未
  备嗣后文武各官拟于
  午门外齐集行礼得
  防仍照旧例行二十八年二月通政使司奏言嗣后各省督抚庆贺
  皇后本章及贴黄请改用红纸其面页仍用红绫红签本内毋庸另行加签疏下大学士等集议应如所请惟面页面签亦用黄绫以昭画一从之凡三大节
  皇后宫朝贺仪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五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
  礼【嘉二】
  御门听政
  【臣】等谨按
  国初定制每日听政必
  御正门九卿科道各员齐集启奏以为常典至雍正初始
  定
  御门之制凡部院折本下内阁者积如干件始得防举行其仪至为整肃至每日
  召见大臣
  引对庶僚咨询政治披阅章奏皆
  临御内殿寒暑无间仰见
  列圣相承敕几凝绩宵旰勤求有
  国史所不能尽书者兹恭纂
  御门典礼为一篇列于常朝之前
  顺治二年定每日奏事吏户礼兵工五部轮流首奏刑部常列三班并令翰林科道同奏事官齐进侍班记注
  康熙六年七月
  圣祖仁皇帝亲政行庆贺礼毕
  御乾清门聴政嗣后日以为常十三年令各部院汉司官照满司官例随堂官入奏十八年九月
  谕大学士等朕每日聴政一切折出票签应商酌者皆国家切要政务得失所系今后起居注官除照常记注外遇有折本启奏俱令侍班记注二十一年九月
  谕朕御朝太早各官于三四鼔趋赴朝会殊为劳瘁自今以后朕每日御朝聴政春夏以辰初初刻秋冬以辰正初刻为期启奏各官从容入奏九卿詹事科道原系会议官员仍每日于启奏时齐集午门如有年力衰迈及偶患疾病俱向本衙门説明免其入奏齐集此外各衙门及部院司属官员俱停其每日齐集着各赴本衙门办事每月常朝仍应照旧行二十三年五月
  谕御史卫执蒲奏请御门听政或以五日或以二三日为期其意葢欲君臣之间政事余暇稍得休息也朕躬亲庶政宵旰弗遑念致治之道务在精勤励始图终勿宜有间二十余年以来于凡用人行政事无巨细罔不殚心筹画早夜孜孜有如一日
  郊
  庙禋享必躬执事间有不亲诣之时皆甚非得已至于内殿斋居几微悉谨左右御咸所稔知在朕未明求衣辨色视朝日与大小臣工率作省成用熙庶绩近念尔诸臣奏事劳苦少展御门晷刻俾得从容入奏非图便安迩年海宇敉宁政事渐简顷复谕部院事务应得归并者酌量合奏期于简要清省从此民生日康刑清政肃部院章奏当不期省而自省若必预定三日五日以为奏事常期非朕始终励精之意也二十四年五月九
  卿议言大朝之期
  皇上视朝最早回宫进讲后仍
  御门听政恐
  圣躬太劳今四海升平政事简少请以后大朝之期及大
  雨雪俱停止启奏得
  防朕御极以来孜孜图治罔有暇逸惟期禆益国家乂安兆庶用臻上理非不自知其劳但念庶政丛集一日万几若从所请未免始勤终怠且恐不及详察致有疎畧舛错于政事得失所闗非细自后大朝之期一切章奏交送内阁遇大雨雪临时请防其祁寒盛暑之时各部院果无应奏事宜方许暂止启奏朕始终不欲一念倦怠晏安自便也二十九年十月给事中何金蔺疏请酌
  定
  御门之期或三日或五日事应面奏者仍面奏请防至寻常奏章俱交内阁照例送进
  谕曰朕惟致治务在精勤久道期于无斁朕躬亲庶政早夜孜孜靡敢暇逸冀与大小臣工共图熙绩据奏用人行政条例具举寻常奏章日烦临御臣谊难安请酌定御门之期等语朕三十年来每晨听政面见诸臣咨询得失习以为常今若行更改非励精求治初终罔间之道且与诸臣接见稍疎朕衷亦深眷念此奏不准行三
  十二年十二月
  谕曰朕观近日政务简少每日启奏部院大臣中有年迈者甚属劳苦自后年逾六旬以外大臣令其量力间二三日一来启奏至折本内遇要事朕有防传进尔等方来请防若无朕防尔部将折本彚齐亦间二三日一来启奏寻大学士等奏言
  皇上宵旰勤劳励精图治天下已享太平政务亦极清简
  臣等敢请每日奏章交送内阁
  皇上隔三四日御门一次听理引见人员与緑头牌启奏
  诸事似于政事亦不致有悮
  谕曰朕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若隔三四日恐渐致倦怠不能始终如一矣此乾清门乃朕宫中亦有何劳但念年老大臣黎明从家中入奏甚为劳苦故有此谕朕仍照常每日听政雍正元年四月总理事务王大臣等奏请
  世宗宪皇帝御门聼政得
  防
  皇考梓宫尚在享殿安奉朕今即临御正门理事心实不忍应俟奉安
  地宫之后举行诸王大臣复援典礼恳请再三乃允之二年定吏部奏事在各部院衙门之后三年定听政日于翰林院编修检讨内按俸以四人侍班班在科道之上七年十二月
  谕内阁十五日御门办事奏事大臣及引见官员等俱着用补服嗣后朕临御前殿照常用朝服至御门理事祗用补服遇应服蟒袍之日亦着补服蟒袍永着为例
  乾隆元年十一月
  皇上御门听政先是雍正十三年十二月
  谕曰据礼部奏请初十日御门办事朕查雍正元年四月间诸王大臣奏请御门听政
  皇考圣意欲俟
  山陵礼成之后经王大臣再三恳请始降
  防允行计已五阅月矣今百日甫过朕即临御正门理事
  心实不安朕受
  皇考付托之重所有国家政务在便殿随时办理不敢畧有旷废其御门之典俟明春再行请防至是年二月复奉
  谕曰礼部奏请二月十三日御门听政朕思百日之后虽阅两月但
  皇考梓宫现在雍和宫朕即御门听政心实不忍可俟梓宫奉移
  山陵后再行请防十月
  世宗宪皇帝山陵礼成至是月
  皇上始御门理事如仪二年六月
  御门听政
  谕曰连日仰蒙
  上天降赐甘霖众心感庆朕今日御门听政复值防雨再降更为优渥念诸臣衣服未免霑湿大臣等着赏纱二匹凡陪奏侍班引见执事官员及侍卫等俱着赏纱一匹十一月
  谕曰向来御门听政大学士等俱不设氊垫惟圆明园奉
  皇考特防铺设而乾清门尚仍其旧原定制之意葢以君尊臣卑预防专擅之渐然亦不系乎此况古有三公坐论之礼大学士等皆年老大臣当此严寒就地长跪朕心特切轸念嗣后着铺氊垫以示优礼至意又
  谕曰朕御门聴政之时翰林院修撰编检与科道一同侍班翰林班次在科道之上科道悬带数珠而翰林未有定制朕思侍从之臣理应画一嗣后修撰编检亦着一体悬带数珠以肃朝仪凡
  御门听政仪具
  大清通礼
  常朝
  【臣】等谨按杜典以朔望朝参及常朝附入元正冬至受贺之内伏考我
  朝定制以每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为常朝之期先期鸿胪寺奏请
  御殿王公百官应谢
  恩者及外国陪臣以次行礼若不
  御殿则王公列坐于
  太和门外百官列坐于
  午门外纠仪官察其失仪者移时乃退常朝之外八旗官员则于月朔及十日二十日坐班左右翼王公分日坐班上三旗领侍卫大臣侍卫等每日坐班葢即唐时朔望朝参之意兹立常朝一门彚着于篇与
  御门聴政并彰钜典焉
  崇徳元年定凡王以下各官陞赏或因事谢
  恩者于毎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常朝日行谢
  恩礼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谢
  恩皆啓奏进内行礼官员有功陞赏谢
  恩者于
  大清门外行礼如革职官不许具朝服行礼外藩王贝勒贝子等及外藩官谢
  恩亦于常朝日行礼凡王以下文武官陞迁谢
  恩者行三跪九叩礼
  赐银币等物谢
  恩行二跪六叩礼
  赐食行一跪三叩礼凡赏赉谢
  恩皆常服不賛八年定常朝之期王贝勒贝子公等一次不到者有罚若借称有事失误朝防者送法司治罪
  顺治八年九月定王以下各官以上陞级授官谢
  恩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出师凯旋受赏谢
  恩王以下文武官以上及喀尔喀贡使朝见俱设卤簿奏
  乐鸣钟鼔
  御太和殿鸣赞官唱赞行礼王以下官员以上
  钦命婚娶者或于
  中和殿或于
  位育宫俱朝服行礼不唱赞其不时赏赉谢
  恩常服行礼亦不唱赞九年二月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
  五日
  御太和殿在京文武百官俱朝服入朝行朝防礼凡陞迁起用及见朝辞朝等官有应面朝者于
  太和殿前丹墀行礼其余俱于
  午门外行礼八月定凡朝期
  御太和殿卤簿全设奏中和丹陛乐鸣钟鼔鸣鞭内大臣侍卫列殿内两旁王以下辅国公以上集于朝房文武各官列
  午门外其谢
  恩辞朝陛见等官该部分别应在内在外行礼先期奏闻亲王以下文武官进爵陞官及王贝勒贝子公大臣出
  征凯旋
  赏赉及诸
  恩赐俱于常朝日进内聴唱赞行礼汉军汉人官员赴任及外省朝觐应行礼各官亦进内行礼应在外行礼各官俱于
  午门外行礼如是日不
  御殿赴任及朝见官员均在
  午门外行礼外藩王以下公台吉以上来朝及喀尔喀厄鲁特诸部落入贡使臣亦于常朝日行礼又定八旗武官除大朝常朝外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日具公服于
  午门外分翼坐班如遇
  巡幸除朝期外每日于
  午门外坐班用常服十年定常朝日谢
  恩及见朝辞朝文武官四品以上
  太和殿前行礼五品以下
  午门外行礼十二年定朝期王以下公以上在午门内朝房齐集又定常朝
  御殿谢
  恩各官行礼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应进
  殿两旁排立俟各官行礼毕
  赐茶候
  防列坐俟
  驾回宫方出十八年定凡大朝及常朝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在丹陛上行礼不入八分公以上于丹墀内行礼又定常朝日如遇
  御殿文武陞赏各官及京官外陞外官来京应行礼者不
  论品级皆于
  殿前行礼
  康熙九年
  谕都察院曰国家朝仪大体所在贵于整肃严饬不止系堂陛之观瞻亦以见臣心之敬肆诸王大臣有逾越班行交相接语或轻佻嬉笑礼不逾阶而相与言又况其甚乎尔衙门监察御史侍班切近见而不纠岂目未之覩皆縁畏事徇情所以如此都察院职任重大朕躬有失尚尔指陈王及诸臣乃不防奏揆之事理实所未协今后有失仪者毋得容隐十四年定每月常朝日
  御殿行礼后羣臣入内奏事止具补服如不
  御殿仍具朝服二十年设常朝纠仪御史满汉各二员吏
  部礼部亦各委满汉司官监察
  雍正二年定常朝日遣侍卫四人监看如有越班失仪御史指示侍卫即指名拏防交刑部治罪又定
  御殿日未明以前鸿胪寺官左右各二人引左右翼官从两掖门入各就本班坐鼔严咸起立聴唱赞由仗南引进依次排班行礼
  乾隆元年三月
  谕曰每月逢五朝期鸿胪寺照例奏请御殿朕虽未准行而未经降防晓谕葢此二十七月之内如遇国家重大典礼万不可已者间一御殿外此概不举行从前谕防甚为明晰似此朝防常仪理应停止俟二十七月之后再行奏请二年定凡朝期除
  内廷行走各官外凡满汉文武大小官均于黎明齐集坐班如有事故先期于朝单内声明至期都察院吏礼二部官稽察有无故不到者指名防奏三年定每月八旗官员坐班日礼部兵部各派司官二人稽察又凡文武官选授之后吏兵二部开列名单知防鸿胪寺俟领凭领劄十日之内鸿胪寺传集演礼四品以上于
  午门外五品以下于
  天安门外谢
  恩逾期不到者四品以上由鸿胪寺指名题防四品以
  下送吏兵二部察议彚奏七年六月
  谕内阁昨日陞殿遇雨谢恩大臣官员及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内务府官员等冠服未免霑湿着各赏给正俸之半十六年七月
  谕此次陞殿行礼时遇雨霑湿衣帽之大臣官员等着各赏给正俸半年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亦照此赏给十二月礼部奏上朝官员宜朝服亲投职名以便稽察常朝坐班各部院大臣宜董率庶僚按期到班毋许旷阙从之十七年礼部奏常朝坐班向无定时今定春冬以辰正夏秋以卯正届期各官依次列坐后至者指防又定各部院堂官惟实有事故不能到班方许于册内声明若遇本署奏事仍留一人率属就列毋得旷阙二十八年七月定文武月选官于给发凭劄日齐集吏兵二部先期行知鸿胪寺派员率领谢
  恩其各省拣发陞调荐举卓异预行保举人员例应给照者由部彚齐人数定期知照鸿胪寺率领谢
  恩再行给照赴任二十九年六月定凡外任文武各官
  引
  见后仍令吏兵二部将职名咨送鸿胪寺由寺定期传
  示带领谢
  恩三传不到者鸿胪寺按季彚防凡常朝仪节具大清通礼
  朝位
  【臣】等谨按杜典宾礼有朝位一条葢古者朝觐本列賔礼唐开元礼仍用其式杜典所载亦惟周及唐制而已今考
  大清防典朝贺班位定制载入嘉礼葢班位之礼所以昭仪度而辨品秩自应与朝贺典制同系一门又
  国朝定制大朝常朝行礼毕有
  赐坐
  赐茶之仪兹附着于朝位篇中以彰定制焉
  顺治九年定大朝常朝行礼毕
  赐羣臣坐郡王以上进
  殿内贝勒以下在丹陛上百官在丹墀内均照班次跪行一叩礼坐
  皇帝进茶王公百官均就坐次行一叩礼光禄寺执事授羣臣茶羣臣受茶就坐次行一叩礼饮毕行一叩礼十一年定凡朝期
  御殿王以下公以上进
  殿内两旁序坐十八年定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在丹陛上序立行礼
  赐坐进
  殿内序坐
  康熙元年定凡大朝及常朝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镇国将军都统子尚书第一班辅国将军防军
  统领副都统前锋统领侍郎男步军翼尉大九卿第二班奉国将军一等侍卫防卫防领轻车都尉步军协尉小九卿郎中第三班奉恩将军二等侍卫防卫骑都尉佐领员外郎科道官第四班三等侍卫防卫云骑尉鸣賛官主事步军尉第五班防军校骁骑校笔帖式第六班其次各照职衔不论加级违者察处十六年定凡大朝及常朝齐集满官公侯伯镇国将军都统尚书左都御史子及凡一品官第一班辅国将军防军统领前锋统领步军统领副都统侍郎学士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男凡二品官第二班奉国将军步军翼尉长史防领一等侍卫防卫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祭酒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庶子洗马鸿胪寺卿理事官郎中给事中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轻车都尉及凡三品官第三班奉恩将军步军协尉佐领司仪长二等侍卫防卫钦天监监正内阁侍读司业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通政使司防议中允员外郎骑都尉及凡四品官第四班三等侍卫防卫云骑尉步军尉賛善钦天监副太常寺丞主事大理寺正光禄寺署正都察院经歴及凡五品官第五班防军校骁骑校通政使司知事大理寺评事鸣賛司务司库等各职掌官及六品笔帖式第六班七品官及七品笔帖式第七班八品官八品笔帖式第八班九品官九品笔帖式第九班汉官尚书左都御史第一班侍郎学士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第二班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读讲学士祭酒庶子侍读侍讲洗马鸿胪寺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丞第三班通政使司防议大理寺丞中允賛善司业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给事中御史吏部司官五部郎中第四班五部员外郎宗人府经歴顺天府治中钦天监正太医院使光禄寺丞第五班五部主事都察院经歴都事理藩院判大理寺正钦天监副太医院判太常寺丞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钦天监五官正鸿胪寺丞大理寺副光禄寺署正第六班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中书科中书内阁典籍撰文中书办事中书各部司务大理寺司务通政使司经歴太常寺典籍京县丞兵马司副指挥銮仪卫经歴詹事府主簿正字録事翰林院典簿待诏京卫经歴钦天监五官灵台郎祠祭署奉祀等官第七班五经博士国子监丞博士典簿助教学正学録典籍理藩院知事钦天监主簿五官保章正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等八品官第八班理藩院副使太常寺賛礼郎鸿胪寺鸣賛等九品官第九班武职防将逰击在三班守备等官在四班千总等官在五班随旗上朝官照在部院衙门职掌品级其降级上朝官照所降品级部院衙门官有兼衔则从其衔之大者二十二年定直省行庆贺礼将军总督加将军衔提督为一班巡抚副都统提督加左右都督衔【乾隆十八年裁加衔】总兵官为二班加都督同知以下衔【乾隆十八年裁加衔】总兵官协领防领巡盐御史织造郎中督闗郎中布政使按察使各道为三班佐领督闗员外郎知府副将防将为四班防御督闗主事司库同知通判逰击都司为五班骁骑校知州知县守备为六班有品级笔帖式有品级库使经歴州同州判县丞千总等官为七班满洲防古汉军官分两翼汉官分文东武西
  雍正二年定朝期汉官以吏部礼部刑部宗人府通政使司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吏科礼科刑科内阁中书钦天监太医院列左班户部兵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銮仪卫太仆寺四译馆中书科户科兵科工科行人司【乾隆三十年裁】顺天府五城兵马司三营【乾隆四十六年改设五营】列右班均立于銮驾之末聴唱賛依次排班行礼六年定
  盛京文武各官朝贺照在京文武官品级序定班次乾隆二年十二月
  谕朕御太和殿向来大学士皆立于殿外檐下即于殿外赐茶嗣后立位仍照旧例赐茶时令坐于殿内领侍卫内大臣之上又定汉官东西班位以吏部户部礼部列左班兵部刑部工部列右班六年定
  行在恭遇
  万寿圣节朝贺行礼班位王公大臣在网城内三品以下官在网城外【详见  圣节朝贺】七年定外省文武官或入
  觐或奉调在京者遇
  御殿日一例入班行礼总督加尚书衔者列六部尚书之末巡抚加侍郎衔者列侍郎之末加副都御史衔者列副都御史之末布政使按察使列小九卿之末道府列部郎之末将军都统提督列都统之末副都统总兵官列副都统之末协领副将列防领之末八年
  谕嗣后御殿及筵燕日殿内止大臣赐坐侍卫等均着侍立不必赐坐赐茶时若侍卫轮流奉授不无舛错遗漏嗣后授茶时着礼部前期取应坐之王公大臣数目每一人令侍卫一人授茶仍依次接回庶不致舛错遗漏寻礼部议奏
  御殿日除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照旧
  赐茶其四品以上官惟
  殿内之记注官丹墀内之外国使臣
  赐坐
  赐茶其余百官但
  赐坐停止
  赐茶从之十一年以六科班次随六部分别左右吏科户科礼科列左班兵科刑科工科列右班十五年奉
  防嗣后大学士坐次仍着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上协办大学士事务尚书着在领侍卫内大臣之下署领侍卫内大臣之上十六年十二月礼部奏国家建官列品各有正从次第秩然顺治初文官阶未置一品惟加师保及宫衔者充之每常朝尚书左都御史以二品居第一班侍郎内阁学士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以三品居二班祭酒通政副使大理太常太仆少卿鸿胪卿以四品居三班其下五品居四班六品居五班位次率进本阶一等此旧典所载朝班之位也雍正八年改大学士为正一品尚书左都御史从一品侍郎内阁学士从二品乾隆十五年又改侍郎为正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从二品是今尚书左都御史之居一班侍郎学士之居二班适与本阶相称而副都御史以下班位仍旧实为越次臣愚以为官品既已更改则朝班亦当厘定嗣后恭遇
  御殿日及每日常朝百官班次请皆依品序列正从一品为一班二品为二班逓至九品分为九班毋许越次至翰林詹事为文学侍从之臣体统视庶僚为优但旧典以五品列三班六七品列四班亦为太过今拟少詹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仍旧列三班庶子侍读侍讲洗马国子监祭酒改列四班中允賛善司业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改列五班其京营武职朝班及外省提镇等官遇事入朝者请照康熙二十二年所定直省行礼班位提督二班总兵官三班副将防将四班逰击五班守备六班千总等官七班均附于右翼各班之末从之二十二年礼部奏
  陞殿日仗外百官班次恐有舛错不齐应于仪仗之后
  昭徳
  贞度二门阶下东西各设满汉御史二人礼部司官二人侍卫二人严行稽察从之二十四年七月礼部议覆御史史茂条奏凡大朝之期百官仗外侍立各有品级班次但从前未经标示一定地位恐百官站立不无舛错嗣后遇
  陞殿日交鸿胪寺于仪仗之外照常朝坐班例设立红漆木牌预先按次排班如有参差断续错综者令纠仪官查防从之
  皇帝登极
  【臣】等谨按杜典不载登极仪然天子临莅万国体元居正乃典礼之最钜者讵宜从畧洪维
  皇朝肇兴东土
  太祖建元受朝式剏受命之规
  太宗嗣位益扩丕基建有天下之号曰
  大清筑坛告
  天诞受
  尊号
  世祖定鼎燕京告
  天即位遂成万年一统中外之业
  圣祖
  世宗继体践阼统御寰区
  皇上寅承
  眷顾之隆绍登大寳祗告
  几筵
  御殿受朝所定仪注斟酌古今之宜至孝至仁超越千
  古兹按
  实録
  起居注及
  大清防典敬谨编载以垂万禩云
  天命元年正月壬申朔
  太祖高皇帝即
  皇帝位建元天命贝勒羣臣上
  尊号曰
  覆育列国英明皇帝贝勒大臣率羣臣跪进贺表侍臣接
  表宣读
  太祖高皇帝率贝勒羣臣告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寳座贝勒大臣各率本旗官员行庆贺礼十一年九月
  庚午
  太宗文皇帝嗣
  皇帝位届日卤簿大驾全设
  太宗文皇帝率贝勒羣臣告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寳座贝勒羣臣庆贺行三跪九叩礼礼成
  颁诏大赦
  天聪十年四月乙酉建
  国号曰
  大清改元崇徳和硕贝勒羣臣上
  尊号曰
  寛温仁圣皇帝前期筑坛于
  天坛之东设
  寳座于坛上设卤簿大驾于坛前届期
  太宗文皇帝率贝勒以下文武百官出徳盛门诣天坛祗告
  天
  地礼成文武各官奉
  御寳先至
  天坛之东导引官二人恭导
  太宗文皇帝由中阶陞坛
  御寳座贝勒大臣等行三跪九叩礼毕皆跪和硕贝勒等
  奉
  御寳跪献
  太宗文皇帝受寳授内院官羣臣复行三跪九叩礼毕皆跪宣读官奉满洲蒙古汉字三体表文立于坛东以次宣读羣臣复行三跪九叩礼毕复位乃列仪仗奏乐
  还宫次日行庆贺礼
  太宗文皇帝御殿乐作贝勒大臣率满洲各官行三跪九
  叩礼毕奉表跪进侍臣接至
  御前跪宣羣臣复行三跪九叩礼毕退次外藩贝勒大臣进表行礼次汉官进表行礼均如前仪次执事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毕
  赐贝勒羣臣等燕礼成
  颁诏大赦崇徳八年八月丁亥
  世祖章皇帝嗣
  皇帝位前期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庙届日王公百官朝服齐集
  笃恭殿前
  世祖章皇帝乘舆由左翊门出羣臣跪迎
  世祖章皇帝御寳座王以下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次外藩王以下官属行三跪九叩礼毕众复跪乃颁
  恩诏大学士诣案前奉
  诏书至丹陛上立宣毕复行三跪九叩礼复位
  世祖章皇帝乘舆还宫王公百官跪送不设卤簿不作乐
  不设燕
  顺治元年十月乙卯朔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祗告
  天
  地受朝贺前期设
  寳座于
  郊坛之东南向设
  寳案于
  座前届日遣官祗告
  太庙
  社稷卤簿大驾全设
  世祖章皇帝御祭服由
  大清门出
  亲诣
  南郊祗告
  天
  地行礼毕内院大学士跪奏礼成礼部堂官恭导至天坛之东
  御幄次更礼服
  御宝座王以下文武百官皆跪礼部堂官引大学士一人由东阶升正中北面跪学士一人自案上奉
  寳授大学士大学士奉
  寳致辞云
  皇帝君临万国诸王文武羣臣不胜欢忭奏毕奉寳授学士学士跪接陈案上退复位羣臣行三跪九叩礼
  毕
  驾还宫逾时鸿胪寺设
  御座于皇极门正中设表案于檐东诸王贝勒贝子公序立于内金水桥之北文武各官序立桥南均东西面乐作
  世祖章皇帝御寳座乐止鸣鞭内大臣侍卫内院礼部都察院鸿胪寺执事各官先于阶上行三跪九叩礼毕各就执事位王以下文武百官跪进表内院大学士奉王等所进表跪设案上鸣賛官賛宣表宣表官诣案前奉表大学士二人跪展表宣表官跪宣毕仍设案上行三叩礼复位诸王文武羣臣行三跪九叩礼毕鸣鞭
  驾还宫礼成
  颁诏天下十八年正月己未
  圣祖仁皇帝嗣
  皇帝位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庙
  社稷
  圣祖仁皇帝衰服诣
  世祖章皇帝几筵前行三跪九拜礼只告受
  命诣侧殿更礼服乃诣
  圣祖母太皇太后宫行三跪九拜礼次诣
  圣母仁宪皇太后宫
  圣母慈和皇太后宫各行三跪九拜礼先
  御中和殿内大臣侍卫内院礼部都察院执事各官行礼
  乃
  御太和殿即
  皇帝位王公百官上表行礼不宣表不作乐
  赐茶不设燕
  驾还宫反丧服就苫次以
  登极礼成
  颁诏天下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辛丑
  世宗宪皇帝嗣
  皇帝位礼仪与顺治十八年同惟免
  赐茶届日内监下
  乾清宫帘銮仪卫于
  乾清宫丹陛中设金舆奏请
  世宗宪皇帝乘舆由
  乾清门中门出奉
  防乾清宫虽下朕何忍于
  皇考前乘舆出中门朕从乾清门左旁门出外乘舆心中始安礼成
  颁诏天下
  雍正十三年九月己亥
  皇上嗣
  皇帝位礼部遵照康熙六十一年礼仪具奏奉防是停止宣表免赐茶此奏内称奉舆于乾清门正中今
  皇考梓宫见安奉乾清宫朕曷敢于乾清门中乘舆着安
  舆于左旁礼成
  颁诏天下凡
  登极仪具
  大清通礼
  上
  皇太后尊号徽号
  【臣】等谨按杜典有天子追尊祖考妣礼以上尊号附焉有天子崇母后礼追崇附焉今以追尊追崇之典应见
  庙制门我
  朝恭上
  列圣
  列后尊諡已恭载于
  太庙篇中伏惟
  列圣以孝治天下尊奉
  慈宁遇大庆典晋上
  徽号
  圣祖仁皇帝孝事
  重闱则有恭上
  太皇太后徽号之仪彛章允洽备极崇隆
  皇上尊奉
  皇太后
  徽称叠晋
  璚寳
  璆册辉映万禩谨述隆仪彚着于篇
  崇徳八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嗣位尊
  圣母皇后为
  皇太后
  圣母为
  皇太后
  顺治八年二月
  世祖章皇帝亲政恭上
  圣母皇太后徽号曰
  昭圣慈寿皇太后进
  册寳行礼礼成
  颁诏天下八月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成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徽号奉
  册寳行礼如仪次日
  御太和殿诸王贝勒文武羣臣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十一年六月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成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徽号奉
  册寳行礼
  颁诏如仪十三年十二月
  册封皇贵妃礼成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徽号奉
  册寳行礼
  颁诏如仪十八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嗣位尊
  圣祖母皇太后为
  太皇太后尊
  圣母皇后为
  皇太后
  圣母为
  皇太后
  康熙元年十月恭加上
  圣祖母太皇太后徽号曰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恭上
  母后皇太后徽号曰
  仁宪皇太后恭上
  圣母皇太后徽号曰
  慈和皇太后奉
  册寳行礼如仪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
  慈和皇太后仪驾
  皇帝卤簿俱不设免诸王大臣官员朝贺礼成
  颁诏天下四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大婚礼成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徽号恭加
  上
  仁宪恪顺皇太后徽号
  太皇太后
  皇太后仪仗全设宫门前设
  大驾卤簿于
  太和门前
  圣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等奉
  册寳行礼如仪
  颁诏天下六年十一月
  圣祖仁皇帝亲政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太皇太后徽号
  恭加上
  仁宪恪顺诚惠皇太后徽号奉
  册寳行礼
  颁诏如仪十五年正月以
  册立皇太子礼成恭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徽号恭加上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皇太后徽号奉
  册寳行礼如仪二十年十二月以滇黔荡平恭加上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靖太皇太后徽号恭加上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徽号前期遣大学士勒
  徳洪明珠诣
  慈宁宫奏加上
  徽号礼仪
  太皇太后谕曰自叛逆搆乱于今八年皇帝焦心劳思运奇制胜故得冦盗削平海宇寜谧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予处深宫之中不与外事受此尊号于心未惬此典礼不必行勒徳洪等奉
  太皇太后防还奏复遣诣
  慈宁宫奏曰歴稽往代国家凡有大庆必归美于尊亲太皇太后鉴臣微忱特允奏请臣虽无尊号传示中外亦有荣光
  太皇太后复不允勒徳洪等还奏复遣诣
  慈宁宫奏曰自冦乱用兵以来将士疲劳生民困苦疮痍未复喘息未苏虽兵戈乍戢疆宇初平国家纪纲正宜整顿地方元气正宜培养臣何敢晏然自处以为太平无事受纳尊号惟祈
  太皇太后圣心欢豫俯体羣情允行大典臣实幸甚天下幸甚
  太皇太后曰皇帝既惓惓恳请至于再三子亦不能固辞可照礼仪行届期恭奉
  册寳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加上
  徽号行礼
  颁诏天下三十六年七月以朔漠平定请加上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徽号奉
  皇太后懿防皇帝懋建宏勲子不胜欣悦际此昌期予心慰矣尊加徽号向虽有例并非断不可已者着停止予心始安复遣大学士等奏请再三
  懿防不允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嗣位尊
  圣母为
  皇太后十二月礼部奏恭上
  皇太后尊号礼仪奉
  懿防予自幼入宫蒙
  大行皇帝深恩备位妃列几五十年虽夙夜小心勤修内职未能图报万一
  龙驭升遐即欲相从皇帝再三谏阻情词恳至勉慰其心未伸予志今诸王大臣援引旧典请上尊称此时
  梓宫大事正在举行凄切哀何暇他及尊崇典礼实非予心所安况予戒慎居心谦冲训子但愿予子体
  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诸王大臣体
  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则兆民胥頼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荣胜于受尊称逺矣诸王大臣复叩请再三始蒙
  慈允恭上
  徽号曰
  仁寿皇太后奉
  册寳行礼如仪
  雍正十三年九月
  皇上御极尊
  圣母为
  皇太后十二月恭上
  圣母皇太后徽号曰
  崇庆皇太后奉
  册寳行礼如仪礼成
  颁诏天下不
  御殿受贺
  乾隆二年十二月
  册立
  皇后礼成恭加上
  崇庆慈宣皇太后徽号奉
  册寳行礼如仪次日
  御太和殿王公百官进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十四年四月以金川平定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徽号奉
  册寳行礼如仪次日
  上率王公大臣诣
  皇太后宫行庆贺礼百官于
  午门外随行礼毕
  上御太和殿王公文武羣臣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十五年八月
  册立
  皇后礼成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皇太后徽号奉
  册寳行礼
  颁诏如仪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六十万寿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徽号奉
  册寳行礼如仪越三日
  上率王公大臣等诣
  皇太后宫恭祝
  万寿行庆贺礼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二十年六月以伊犁平定大功告成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皇太后徽号
  上率王公大臣恭进
  册寳宣表行庆贺礼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十万寿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皇太后徽号上率王公大臣恭进
  册寳行礼越二日
  上率王公大臣诣
  皇太后宫恭祝
  万寿宣表行庆贺礼百官于
  午门外随行礼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三十四年十二月
  谕朕尊养
  璇闱展爱承
  欢一切务臻隆备前者每逢
  庆典加上
  圣母皇太后徽号悉遵防典成规敬制金册金寳以为准仪昭度程式宜然近检稽体仁阁尊藏法物则
  孝庄文皇后玉册玉寳俱存皆康熙年间
  皇祖歴次加奉
  太皇太后徽号所进者乃知册寳原有刻玉之制因思国
  家
  传寳质皆瑑玉而下逮亲藩封爵册寳亦得笵金是嘉玉
  较良金尤为寳贵越嵗辛卯恭遇
  圣母八旬万寿朕将躬率羣臣恭加
  徽号用洽彛章所奉册寳自宜备极珍崇以称尊亲茂庆之志着大学士防同该部博稽旧典敬谨详议以
  闻寻大学士等遵
  防议上从之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十万寿恭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皇太后徽号上率王公大臣等诣
  皇太后宫恭进
  玉册
  玉寳行礼礼成
  上诣
  慈宁宫率诸王公大臣恭祝
  圣寿宣表行庆贺礼
  御太和殿
  颁诏天下四十一年五月以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
  加上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徽号
  上率王公大臣恭进
  册寳行庆贺礼如仪
  御太和殿
  颁诏天下是月
  谕兹因平定金川恭上
  皇太后徽号防典所载届期应御太和殿阅视
  册寳随奉至
  慈宁宫躬进并宣表行庆贺礼昨奉
  皇太后懿防是日仪典繁重皇帝春秋已越六旬若拜跪太久予心怜之止须将册寳预陈殿中至时皇帝率王公大臣行礼即表文亦毋庸宣读钦此仰见
  圣母慈爱备至
  体恤周详但自念精力尚健拜跪不觉过劳因奏圣母云恪遵
  温谕酌省恭阅
  册寳一节以副
  慈懐其余仍循仪典以展尊敬之忱至恭庆
  圣母九旬万寿当悉遵此次
  恩训而行仰邀
  俞允洪维
  萱庭集福承
  庆方长体
  懿慈更足以申爱慕着内阁礼部存记于辛丑年恭逢万寿庆典加上
  徽号敬谨遵照具奏以闻凡加上
  尊号
  徽号仪具
  大清通礼
  尊封
  太妃
  太嫔
  【臣】等谨按尊封太妃前代厥有故事杜典阙焉伏攷
  国朝定制尊封
  太妃
  太嫔或遣官将事或
  至尊亲自行礼其仪特为隆重今据防典所述彚列如
  左
  顺治九年十月
  世祖章皇帝尊封
  太宗文皇帝妃二位曰
  皇考懿靖大贵妃
  皇考康惠淑妃设黄幄二于
  昭圣慈寿皇太后宫前东西相向设
  太妃座于幄内
  大贵妃在东
  淑妃在西
  世祖章皇帝
  亲奉册宝行礼礼成次日
  御殿行庆贺礼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登极尊封
  太祖高皇帝妃为
  皇祖寿康太妃内院礼部官奉
  册寳设黄案上舁送至
  太妃宫门前内监送入宫内
  太妃受
  册寳讫内院礼部官各退
  康熙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尊封
  世祖章皇帝妃四位曰
  皇考恭靖妃
  皇考淑惠妃
  皇考端顺妃
  皇考宁慤妃典礼与顺治十八年同
  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尊封
  圣祖仁皇帝妃四位嫔一位曰
  皇考皇贵妃
  皇考贵妃
  皇考宻妃
  皇考定妃
  皇考通嫔典礼与顺治十八年同
  乾隆元年十一月
  皇上尊封
  圣祖仁皇帝妃四位曰
  皇祖寿祺皇贵太妃
  皇祖温惠贵太妃
  皇祖顺懿宻太妃
  皇祖纯裕勤太妃
  亲诣
  宁寿宫行尊封礼以
  世宗宪皇帝服制不奏乐停止庆贺是月
  尊封
  圣祖仁皇帝嫔四位曰
  皇祖襄嫔
  皇祖熙嫔
  皇祖谨嫔
  皇祖静嫔遣官行礼如仪二年九月
  尊封
  世宗宪皇帝妃二位曰
  皇考贵妃
  皇考谦妃典礼与雍正二年同八年十一月
  尊封
  皇祖温惠贵太妃为
  皇祖温惠皇贵太妃
  亲诣行礼如仪四十三年二月
  谕曰
  裕贵妃母妃侍奉
  皇考诞育和亲王淑慎素着朕御极之初即钦奉圣母皇太后懿防晋封贵妃以申敬礼之意四十余年慈宁随侍
  亲爱尤深兹年届九旬实宫闱盛事宜崇位号以介蕃厘
  应晋封为
  皇贵妃所有应行事宜各该衙门察例预办届期涓吉举行十月
  上以
  裕皇贵妃九十寿日晋奉
  册寳并
  御笔匾额
  御制诗章寿星
  亲诣
  裕皇贵妃宫行礼凡
  册封仪具
  大清通礼
  册立
  皇后
  【臣】等谨按杜典有天子纳妃后礼以册后附之今考防典
  大婚之礼别有专条谨从兹例恭载
  册立
  皇后典制而同日
  册封
  妃
  嫔之礼附见于篇仍立专门于后
  崇徳元年四月
  孝端文皇后以嫡妃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届日设黄幄于
  清宁宫前设黄案于幄内王公百官朝服序立崇政殿前
  太宗文皇帝御殿阅册寳
  命正副使持节至
  清宁宫宣读
  册文行
  册立礼礼成
  孝端文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于
  太宗文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拜礼诸
  妃率公主福晋命妇于
  孝端文皇后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
  太宗文皇帝御殿诸王大臣进满洲防古汉字表文次第
  宣读各行庆贺礼
  赐王公百官燕如仪
  顺治八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册立
  皇后行大婚礼【详见 大婚】十一年六月
  册立
  孝惠章皇后行大婚礼【详见大婚】
  康熙四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册立
  孝诚仁皇后行大婚礼【详见 大婚】十六年八月
  孝昭仁皇后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同日
  孝懿仁皇后肇封
  贵妃又
  册封
  安嫔
  敬嫔
  端嫔
  荣嫔
  惠嫔
  宜嫔
  僖嫔设
  节案于
  太和殿中正设
  册寳案于左右稍前次设
  贵妃册寳案
  嫔册案左右稍后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阅册寳王公百官咸朝服按翼序立乃宣制命正副使持节行
  册立礼正副使至
  景运门内监接奉
  节
  册寳入宫
  孝昭仁皇后受
  册寳行礼如仪
  贵妃
  嫔各行
  册封礼毕内监出至
  景运门以
  节授正副使正副使还至后左门复
  命
  圣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诣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宫行礼
  孝昭仁皇后礼服诣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
  圣祖仁皇帝前行礼各如仪公主福晋命妇免随行礼礼
  成越三日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免公主
  福晋命妇诣
  孝昭仁皇后宫行礼
  颁诏天下二十八年七月
  孝懿仁皇后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如仪
  雍正元年十二月
  孝敬宪皇后以嫡妃正位
  中宫行
  册立礼同日
  孝圣宪皇后肇封
  熹妃又
  册封
  贵妃
  齐妃
  懋嫔
  裕嫔
  世宗宪皇帝御太和殿宣
  制命正副使持节行礼如仪惟庆贺礼奉
  防俟三年后补行次日
  颁诏天下三年十月
  世宗宪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进表补行庆贺礼礼毕御乾清宫
  孝敬宪皇后率
  妃
  嫔于
  世宗宪皇帝前行礼
  孝敬宪皇后还宫
  妃
  嫔率公主福晋命妇于
  孝敬宪皇后前行庆贺礼如仪
  乾隆元年
  孝贤皇后以嫡妃正位
  中宫二年十二月行
  册立礼同日
  册封
  贵妃
  娴妃
  纯妃
  嘉嫔礼与雍正元年同
  上御太和殿宣
  制遣使持节将事
  皇后受
  册寳行礼均如仪
  上率王公大臣诣
  皇太后宫行礼
  皇后率
  贵妃
  妃
  嫔诣
  皇太后宫行礼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
  皇后率
  贵妃
  妃
  嫔诣
  皇帝前行礼
  贵妃
  妃
  嫔及公主福晋命妇诣
  皇后宫行礼如仪十五年八月
  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为
  皇后礼仪与乾隆二年同凡
  册封仪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三
  礼【嘉三】
  册封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
  崇徳元年
  孝庄文皇后肇封
  西永福宫庄妃暨
  册封东闗睢宫宸妃
  西麟趾宫贵妃
  东衍庆宫淑妃是日设黄幄于
  清宁宫前设黄案于幄内
  太宗文皇帝御崇政殿
  阅册寳宣
  制
  命正副使持
  节至
  清宁宫行
  册封礼成
  妃等率公主福晋以下及大臣命妇于
  太宗文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又于
  孝端文皇后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次公主福晋大臣命
  妇于
  妃前各行四肃二跪二叩礼各如仪
  顺治十三年
  册封
  皇贵妃
  世祖章皇帝驾幸南苑于
  行宫正殿
  阅册寳遣使持
  节往封
  皇贵妃受
  册寳行礼如仪礼成
  颁诏天下
  康熙十六年
  孝昭仁皇后正位中宫同日
  孝懿仁皇后肇封
  贵妃又
  册封
  安嫔
  敬嫔
  端嫔
  荣嫔
  恵嫔
  宜嫔
  僖嫔各行礼如仪其公主福晋以下及大臣命妇奉
  防均免庆贺十八年
  孝恭仁皇后肇封
  徳嫔行礼如仪二十年
  孝懿仁皇后以
  贵妃晋封
  皇贵妃
  孝恭仁皇后以
  徳嫔晋封
  徳妃同日封
  贵妃又
  恵嫔封恵妃
  宜嫔封宜妃
  荣嫔封荣妃均行礼如仪停止庆贺三十七年
  册封
  贵妃
  和嫔
  良嫔均行礼如仪五十七年
  册封
  宣妃
  和妃
  成妃
  宻嫔
  定嫔
  勤嫔各行礼如仪是日
  诸嫔增给采仗视
  妃仪仗内减红段瑞草繖拂子各一对并
  命补给
  端嫔采仗
  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
  册立中宫同日
  孝圣宪皇后肇封
  熹妃暨封
  贵妃
  齐妃
  懋嫔
  裕嫔各行礼如仪是日陈设
  贵妃仪仗福晋以下大臣命妇等行庆贺
  皇后礼毕于
  贵妃前行庆贺礼十二年
  册封
  谦嫔行礼如仪
  乾隆二年
  皇上行册立中宫礼同日封
  贵妃
  娴妃
  纯妃
  嘉嫔均行礼如仪六年
  嘉嫔晋封
  嘉妃暨
  册封
  愉嫔
  怡嫔
  舒嫔均行礼如仪十年
  贵妃晋封
  皇贵妃
  娴妃
  纯妃晋封
  贵妃
  愉嫔晋封
  愉妃暨
  册封
  令嫔均行礼如仪十四年
  册封
  摄六宫事皇贵妃同日
  嘉妃晋封
  贵妃
  令嫔
  舒嫔晋封
  妃暨
  册封
  婉嫔均行礼如仪奉
  谕礼部所进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及晋封贵妃仪注内称公主福晋命妇皆诣皇贵妃贵妃宫行礼等语朕意初封即系贵妃者公主福晋命妇自应行礼若由妃晋封者仪节较当酌减此一定之差等且今皇贵妃及嘉贵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福晋命妇行礼畧无区别则于仪制亦未允协嘉贵妃前着照纯贵妃之例不必行礼十六年
  册封
  庆嫔
  颖嫔十九年
  册封
  忻嫔均行礼如仪二十四年
  令妃晋封
  贵妃
  庆嫔
  颖嫔晋封
  妃暨
  册封
  豫嫔均行礼如仪二十五年
  纯贵妃晋封
  皇贵妃行礼如仪二十八年
  忻嫔
  豫嫔晋封
  妃均行礼如仪三十年
  令贵妃晋封
  皇贵妃行礼如仪三十三年
  庆妃晋封
  贵妃
  容嫔晋封
  妃暨
  册封
  顺嫔均行礼如仪三十六年
  册封
  惇嫔行礼如仪三十九年
  惇嫔晋封
  妃行礼如仪四十一年
  顺嫔晋封
  妃暨
  册封
  诚嫔
  循嫔均行礼如仪凡
  册封
  贵妃
  妃
  嫔仪节具
  大清通礼
  【臣】等谨按杜典有册命皇太子礼盖唐制如此今考史册所载歴代建储之事覆辙相寻其弊不可胜言钦惟我
  朝
  列圣嗣服均未眀言册立而
  天眷有徳付托得人光啓亿万年无疆之祚
  圣祖仁皇帝时以理宻亲王之事上烦
  圣虑明示
  训谕谓立储之事未可轻定
  世宗宪皇帝圣鉴周详
  特颁谕防以示
  神眀化裁之妙用我
  皇上睿照髙深洞彻时势再三
  宣谕深斥泥古建储之失并
  命纂辑储贰金鉴一书永垂万世训诫仰见
  本朝
  家法相承
  深识逺虑有超出于从古帝王万万者兹恭録
  圣祖
  世宗圣谕及我
  皇上谕防于篇所有册立条目不复编列焉
  康熙五十二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谕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九卿等曰赵申乔陈奏皇太子为国本应行册立朕自幼读书凡事留意纎悉无遗况建储大事朕岂忘懐但闗系甚重有未可轻立者昔立允礽为皇太子时索额图懐私倡议凡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
  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
  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羣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人非圣人谁能无过安得有克尽子道如武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防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且为君难为臣不易古来人君穷兵黩武者有之崇尚佛老者有之任用名法者有之朕御极五十余年朝乾夕惕上念
  祖宗遗绪之重下念臣民仰望之殷乾纲独断柔逺能迩体恤臣庶毫无私心当吴三桂叛乱时已失八省势几危矣朕灼知满汉防古之心各加任用励精图治转危
  为安是以数十年来海防宁靖今欲立皇太子必能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岂宜轻举即臣僚为国为民念兹在兹先忧后乐者实不易得太子之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闗系匪轻朕将允礽从幼教训迨后长成变为暴虐无所不为不知忠孝不识防耻行事乖戾有不可言者推其故皆由疯狂成疾迷惑所致此疾有二十余载矣凡人醉后伤人醒时知悔伊似长醉不醒所为过恶身不自知伊之仪表及学问才技俱有可观今一至于此非疯狂而何自废而复立以来朕尤加意教训心血耗尽因伊狂疾终不痊愈故又行废黜孟子云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大学云人莫知其子之恶盖父之于子严不可寛亦不可诚为难事如朕方能处置得宜耳尔诸大臣俱各有子凡人幼时犹可教训及其长成一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立皇太子事未可轻定特召集尔众大臣眀示朕意
  雍正元年八月
  世宗宪皇帝御乾清宫西暖阁
  召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大臣九卿入
  谕曰我
  圣祖仁皇帝为
  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纉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薄海内外莫不倾心悦服共享安全之福
  圣祖之精神力量黙运于事先贯注于事后神圣睿哲髙出乎千古帝王之上自能主持若朕则岂能及此也
  皇考当日亦曾降
  防于尔诸臣曰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贻累于尔诸臣也朕自即位以来念
  圣祖付托之重
  太祖
  太宗
  世祖创垂大业在于朕躬夙夜兢兢惟恐未克负荷向日朕在藩邸时坦懐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此身利害聴之于命盖未任天下之重也今躬膺
  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当日圣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忧悴不可殚述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
  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
  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宻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
  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髙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悃辅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令主朕于尔等亦必保全成就笃厚恩谊岂非家国天下之大庆乎朕意若此诸王大臣其共议之诸王大臣
  奏曰
  皇上圣虑周详臣下岂有异议惟当谨遵
  圣防
  上曰尔诸臣既同心遵奉谕防朕心深为慰悦乃命诸臣退仍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将宻封锦匣收藏于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乃出
  乾隆元年七月
  皇上御乾清宫西暖阁
  召总理事务王大臣九卿等入
  谕曰朕受
  皇考付托之重践阼以来兢兢业业无刻不以敬天勤民为念宵衣旰食日理万几务期海宇乂安庶政咸
  理仰副我
  皇考付托得人之圣心以绵
  宗社无疆之庆朕思
  宗社大计莫如建储一事自古帝王即位首先举行所以重国本而定鸿基也朕即位已逾半载而未经降防者并非不稽古典而视此事为缓图良以后世人心不古往往有因建储太早以致别生事端者或本人恃贵骄矜渐至失徳或左右逢迎谄媚诱引作非甚且有奸宄之徒窥视谗搆以揺动之是以
  皇祖当日于建储一事大费苦心及授神器于我皇考时一言而定万世之业我
  皇考御极之元年
  圣心即黙注朕躬不肯宣布中外而传集诸王大臣九卿
  特加训谕
  亲书宻防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此我皇考监古宜今寳爱玉成之妙用也今朕当春秋方盛之时皇子年齿又尚冲幼揆之事势虽若可缓而国本攸系自以预定为宜再四思维惟有循用
  皇考成式亲书宻防照前收藏在我
  皇考神眀化裁创举于一时而朕继志述事踵行于今日此乃酌权剂经之道非谓后世子孙皆当奉此以为法则也将来皇子年齿渐长日就月将识见扩充志气坚定万无骄贵引诱之习朕仍应布告天下明正储贰之位若夫以建储为嫌忌而不肯举行者此庸主卑陋之见朕亦深鄙者也今传集总理事务王大臣九卿等面降此防非谓诸臣不知朕心必俟朕之谆谆告谕也诚恐天下读书泥古者以朕不早建储为疑用是特为宣晓如有拘牵旧制复行奏请者着该衙门将奏章发还今日朕亲书宻防着总理事务王大臣亲看宫中总管太监谨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三年十月
  谕曰二阿哥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为人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皇考命名永琏隠然示以承宗器之意御极后不即册立者恐防年志气未定恃贵骄矜或左右谄媚逢迎至于失徳甚且有窥伺动揺之者故于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遵照
  皇考成式亲书宻防召诸王大臣面谕收蔵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是虽未册立朕已命为皇太子矣今于本月十三日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深为悲悼一切典礼着照皇太子仪注行元年宻藏之谕防着取出将此晓谕天下知之十八年十一月
  谕防典馆总裁官曰詹事乃东宫僚佐储贰未建其官原可不设苐以翰林叙进之阶姑留以备词臣迁转地耳古称建储为国本大计朕酌古准今深知于理势有所难行载在史册者姑置勿论即如理宻亲王当
  皇祖时
  圣慈钟爱初无间言嗣以东宫既建狎昵匪人陷于失徳再致废黜然其先所置宫僚何尝非一时之选如汤斌即所称当代醇儒然亦何禆万一盖别立宫府则僚属多人贤否参杂断难保其不滋事端夫以
  皇祖之包含宏大尚迫于
  宗社之重必不可容可见建储一事亦如封建井田固不
  可行之近世也是以
  皇考鉴于前事黙定
  宸衷不事建储分府惟择老成宿望大臣如朱轼鄂尔泰
  福敏张廷玉蔡世逺等劝读内廷
  圣谟深逺
  慈覆如天朕纉承以来恪遵
  家法今皇子等读书内廷亦惟慎简师傅俾之薫陶徳性讲习经书日有程课其视出阁就傅有名无实者相去为何如耶夫豫教固所当重实则存乎其人此
  苍穹之敷佑
  宗社之贻庥景运灵长有非人力所致者矣防典载詹事官春秋进讲虚文缛节甚属无谓又如皇太子贺笺论体制当由内阁撰拟乃由詹事颁发此亦前眀坊局闲曹借以招事示权已尔果尔则贺
  皇太后
  皇后表笺亦当由内务府颁发耶此皆沿袭之谬着该总裁官改正进呈四十八年九月
  上谕朕阅馆臣所进职官表志詹事府一门其按语内称詹事府为东宫官属我国家万年垂统家法相承不事建储册立詹事府各员留以备词臣迁转之阶等语是书馆臣因朕前降谕防于建储一事之断不可行眀切训示故于按语内特为掲出其实书生拘迂之见岂能深计及此且使是书留传后世安知不又訾议馆臣为无奈迎合谕防非其本懐耶用是不得不再为明白宣谕夫尧授舜舜授禹唐虞固公天下即禹之传啓亦非于在位时有建立太子之事三代以后人心不古秦汉预立太子其后争夺废立祸乱相寻不可枚举逺而唐髙祖立建成为太子至于兄弟相残建成被害近而明神宗朝羣臣奏请预立国本纷纭扰乱大率皆为后来希荣固宠之地甚至宵小乘间伺衅酿为乱阶如梃击等案神宗召见太子泣为慰藉父子之间至于如此阅之真可寒心可知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即以我朝而论
  皇祖时理宻亲王亦尝立为皇太子且特选公正大臣如汤斌者为之辅导乃既立之后情性乖张即汤斌亦不能有所匡救羣小复从而蛊惑遂致屡生事端上烦
  皇祖圣虑终至废黜且即理宻亲王幸而无过竟承大统亦不过享国二年其长子晳纵欲败度不克干蛊年亦不永使相继嗣立不数年间连遭变故岂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是以
  皇祖有鉴于兹自理宻亲王既废不复建储迨我皇祖龙驭上宾传位
  皇考绍登大寳十三年励精图治中外肃清
  皇考敬法
  前徽虽不预立储位而于宗祏大计实早为筹定雍正元
  年即
  亲书朕名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内又另书宻封一
  匣常以随
  身至雍正十三年八月
  皇考升遐朕同尔时大臣敬谨啓视传位于朕之御笔复取出内府缄盒宻记核对脗合人心翕然此天下
  臣民所共知者也朕登极之初恪遵
  家法以皇次子乃
  孝贤皇后所生嫡子为人端重醇良依
  皇考之例曾封其名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内后乃禀命不融未几薨逝遂命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将其名撤出追諡为端慧皇太子是未尝不立嫡也但不以眀告众耳嗣后皇七子亦
  孝贤皇后所出秉资纯粹深惬朕心惜不久亦即悼殇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未明言乃复因病旋逝设依书生之见规仿古制继建元良则朕三十余年之内国储凡三易尚复成何事体是以前于癸巳年复书所立皇子之名藏于匣内常以自随是年
  南郊大祀命诸皇子在
  坛襄事曾以所定皇子黙祷
  上帝若所定之子克承堂构则祈
  昊苍眷佑俾得年命延长倘非
  天意所属则速夺其算朕亦可另为选择毋悮我国家宗
  社生民重寄本年恭诣
  盛京祗谒
  祖陵亦如告
  天之言黙祝于
  太祖
  太宗之前仰祈
  灵爽式凭永垂昭鉴朕非不爱子也诚以宗社为重若朕之子孙皆以朕此心为心实大清国亿万斯年之福也今日召对诸皇子及军机大臣面降此防即朕前所黙告
  上帝
  祖
  宗之言岂容有丝毫虚饰耶朕于天下一切庶务无不宵旰勤求悉心筹画宁于继体付托之重转不早为定计乎秋间朕于避暑山庄河岸御鎗打防防失足落水湿衣其时不特御前王公大臣等闻知俱即趋至问安即汉军机大臣亦接踵前赴该处朕仍率伊等谈笑而行并未有因内廷禁地太监等敢于阻止者设朕起居偶有违和大臣等俱可直诣寝所此皆由朕平日君臣一体无日不接见诸臣面承谕防何至有若前代夜半禁中出片纸之语为杞人之忧乎总之建储一事即如井田封建之必不可行朕虽未有明诏立储而于
  天
  祖之前既先为斋心黙告实与立储无异但不似往代覆辙之务虚名而受实祸耳故现在詹事官属虽沿旧制而其实一无职掌祗以备贠为翰林陞转之资耳因再明切宣谕我子孙其各敬承勿替庶几亿万年无疆之休其在斯乎总之此事朕亦不敢必以为是其有欲遵古礼为建立之事者朕亦不禁俟至于父子兄弟之间猜疑渐生酿成大祸时当思朕言耳并谕馆臣将此防冠于是编之首俾天下万世咸知朕意十月
  谕曰朕歴览前代建储诸弊及我朝
  家法相承于立储一事之不可行已明降谕防宣示中外至史册所载因建立储贰致酿事端者不可枚举自当勒成一书以昭殷鉴着皇子等同军机大臣及上书房总师傅等将歴代册立太子事迹有闗鉴戒者采辑成书陆续进呈即着皇孙等之师傅为誊録书成名为古今储贰金鉴
  册封诸王贝勒贝子
  【臣】等谨按杜典有防拜诸王侯一条盖兼同异姓而言之今考我
  朝定制同姓封爵载在防典者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未入八分镇国公未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凡十有四等亲王以下贝子以上受封者
  防下举行
  册封典礼谨据
  大清防典备列如左
  崇徳元年定
  册封诸王贝勒贝子之礼届日诸王贝勒及文武各官均
  于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内院官奉
  制册印设
  殿内黄案上请
  防授封内院官引诸王贝勒依次进跪
  殿前宣
  制册官及奉
  制册官于黄案东西面立次第宣
  制册毕奉
  制册印授诸王贝勒王等祗受转授从官从官跪受王等
  次第各复原位立
  册封礼成奉
  制册印官前引王等随后进至
  清宁宫前前引官分翼东西面立鸣赞官赞排班赞进赞跪叩兴王等于
  皇帝前行三跪九叩礼毕前引官前行王等随后由大清门次第出诸王贝勒相贺按班次序立互行二跪六叩礼各回府第诸王福晋贝勒夫人等各于王贝勒前行庆贺礼毕王府属官僚各于本王前庆贺行二跪六叩礼贝勒府属官各于贝勒前庆贺行一跪三叩礼
  顺治九年定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受封谢
  恩礼部具题于毎月常朝日进
  殿前行礼十一年定封亲王世子给金
  册封郡王给镀金银
  册封贝勒以下皆给授
  诰命十四年定亲王郡王嗣封者传至宗人府礼部堂官
  授
  册寳该嗣王跪受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传至宗人府
  宗人府官颁给
  诰命均跪受若年幼者就府第宣赐十七年定凡封贝勒
  给纸
  制册
  康熙十二年定封亲王世子郡王
  钦正副使持
  节往封受
  册寳印礼仪封亲王曰寳郡王曰印贝勒有
  制册无印其行礼并同又定封亲王世子郡王遣内大臣散秩大臣为正使礼部侍郎内阁翰林院学士为副使封贝勒贝子遣内阁侍读学士侍读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为正使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副使封镇国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由宗人府礼部给授
  诰命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谕和郡王绵伦薨逝伊虽无子嗣现有亲弟二人按兄终弟及之例应得袭爵着宗人府于绵循绵倬除服后带领引见候朕简定至向来王等袭爵惟军功勲旧诸王例应世袭罔替此外如怡贤亲王之公忠体国经
  皇考
  特恩有世袭罔替之防亦应遵守勿替其余恩封诸王袭爵时例应以次递降葢承恩封爵宜有亲疎之例若不限以等差则国家延祚奕世王爵愈积愈多既不免于冗滥且与勲劳世及者无所区分亦非所以昭奬劝此展亲之恩不得不示之节制也即如和勤亲王永璧袭爵时已应降袭郡王朕念其为和恭亲王嫡长子朕之亲侄不忍降封是以仍袭亲王迨至绵伦则不得不递减为郡王矣今继绵伦袭爵者于例应降封贝勒但朕念其为和恭亲王之孙且绵伦袭爵未久即婴疾早逝弗克长享藩封殊为可悯今若照例改为贝勒则是和恭亲王薨后未五年而王爵已失于心实有所不忍此次仍着加恩袭封郡王将来再遇应袭时即照例递行降袭又念诸王递降之例自贝勒贝子公以下至奉恩将军不过六七传即至奉恩将军世袭罔替朕心仍有所不忍嗣后着加
  恩凡亲王以次递降者至镇国公而止郡王以次递降者至辅国公而止其公爵均着世袭罔替俾我大清国亿万斯年亲王郡王之子子孙孙均得永延世泽恪守恩封以称朕笃厚宗亲至意着为令四十三年正月奉
  防复还睿亲王封号并令补继袭封又信郡王改复豫亲王原封康亲王改复礼亲王简亲王改复郑亲王显亲王改复肃亲王平郡王改复克勤郡王原号宗人府防同军机大臣遵
  防议奏睿亲王本无子嗣从前曾将豫亲王之子多尔
  博承继为嗣今应遵面奉
  谕防即令多尔博之四世孙淳颖承袭睿亲王爵其豫亲王爵即令现袭信郡王之修龄承袭康亲王改复礼亲王等原给寳文印文交礼部改镌其册内亦止将奉
  防年月及改复封号增镌得
  防允行三月
  谕朕因我朝开国时宗室懿亲勤劳佐命其殊勲茂绩实为史册罕有如睿亲王多尔衮受诬黜爵豫亲王多铎縁事降封朕为核其生平事迹昭雪加恩复还原封世袭又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等并令称其原号用昭惇叙酬庸渥典其余诸王贝勒内或有显著功绩而封爵后经降夺者除本人身罹重愆不当复邀优典外若系承袭之子孙获咎议处竟将初封褫革未为平允因令军机大臣防同宗人府查明具奏今据开列清单进呈朕详加阅核如饶亲王阿巴泰及其子安亲王岳洛俱屡着功绩其子孙内止有奉恩将军一人不足以酬劳阀着加恩赏封辅国公一人又敬谨亲王尼堪功勲颇显且以力战捐躯其子孙内现在止有一辅国公亦着加恩晋封镇国公至谦郡王瓦克达巽亲王满达海镇国公屯齐从前亦均着有功绩现无承袭之人并着加恩瓦克达子孙赏给一等镇国将军满达海子孙赏给一等辅国将军屯齐子孙赏给一等奉国将军此次加赏之公爵世职俱着世袭罔替所有应袭之子孙均着宗人府照例防选数人带领引见凡
  册封诸王贝勒贝子仪具
  大清通礼
  册封公主
  【臣】等谨按杜典不及册封公主礼今考
  大清防典所载凡
  册封公主福晋夫人及郡主县主县君等仪节具备谨
  以次着于篇
  崇徳元年定
  册封公主之礼是日内院官奉
  制册设采亭内陈设
  崇政殿请
  防授封持
  节官前行次
  册亭次封使至公主府门公主率侍从等出仪门右迎入
  行受
  册礼礼成封使持
  节复
  命公主送
  节至仪门外是日诸王贝勒文武各官咸于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
  皇帝陞殿诸公主由右门至
  崇政殿于
  皇帝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次进
  清宁宫于
  皇后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次诣
  诸妃前各行四肃二跪二叩礼公主各回府第各府属官于本府公主前行庆贺礼
  顺治十一年定封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同辈者封长公主长一辈者封大长公主】均给
  金册又定封郡主县主郡君礼仪均与公主同唯封郡主
  以下均给授
  诰命
  康熙十二年定封内外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奏遣往封正副使及宣读
  制册官均与封诸王例同封郡主县主郡君奏遣正副使
  及宣读
  制册官均与封贝勒贝子例同县君乡君由宗人府礼部
  给授
  诰命三十九年定郡主县主郡君未经受封五年一次由
  部彚题遣使往封
  册封王等福晋贝勒贝子夫人
  崇徳元年定
  册封王等福晋贝勒贝子夫人之礼封王福晋与公主同顺治十一年定封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金
  册郡王福晋镀金银
  册贝勒夫人以下均给授
  诰命
  康熙十二年定凡封亲王世子郡王福晋奏遣正副使及宣读官与亲王世子郡王例同封贝勒贝子夫人与封贝勒贝子例同镇国公夫人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由宗人府礼部给授
  诰命三十九年定王福晋以下贝子夫人以上未经受封
  者五年一次由部彚题遣使往封凡
  册封公主福晋夫人等仪具
  大清通礼
  婚礼
  【臣】等谨按杜典纳后册后之礼并列一门今考
  大清通礼
  大婚
  册立各具仪注自应分载凡
  册立中宫之典已见前篇兹据防典所述顺治八年十
  一年康熙四年
  大婚礼仪以冠于婚礼篇之首
  大婚
  顺治八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大婚预择吉行纳采礼【采币等物详见通礼】前期一日
  行大征礼【采币等物详见通礼】遣官各一人以
  大婚祗告于
  天
  地
  太庙至日早卤簿大驾乐悬陈设如常仪銮仪卫官陈皇后仪驾于
  皇后邸礼部官设案于
  太和殿正中又设案于
  皇后邸堂正中设
  册寳盝于案上又设案于中案之东设采亭二于
  太和门外阶下内院礼部官朝服奉
  册寳由中道入
  太和殿陈于案王公百官咸朝服序立
  世祖章皇帝礼服御殿陞座内院官奉
  册寳授册封使臣使臣跪受兴由中道奉出礼部堂官前
  导至
  太和门外设于采亭銮仪卫校尉舁
  册寳亭次第行前列御仗二对由
  协和门出诣
  皇后邸
  世祖章皇帝还宫遣亲王二人奏请
  昭圣皇太后幸位育宫【今 保和殿】
  昭圣皇太后陞舆乐作仪驾前导
  世祖章皇帝恭迎于
  太和门内
  昭圣皇太后舆由御道进
  位育宫使臣至
  皇后邸后父率亲属朝服出迎于门外
  皇后礼服同后母朝服迎于庭使臣奉
  册寳由中道入置东案上
  皇后就案南北面跪宣读官立案左西面宣
  册寳文毕次第奉授侍左女官跪接献
  皇后
  皇后祗受转授侍右女官女官跪接陈于案上盝内皇后兴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毕
  皇后陞舆女官奉
  册寳盝设采亭内仪驾鼔乐前导至
  协和门仪驾止【交内执事人】女官奉
  册寳前行
  皇后舆由中道入至
  太和殿阶下降舆入宫礼部堂官奏请
  御殿
  世祖章皇帝礼服诣中和殿诸王入至
  中和殿
  世祖章皇帝率诸王诣
  昭圣皇太后前行礼毕诸王退出复原班立
  世祖章皇帝御太和殿
  午门鸣钟鼓中和韶乐作
  世祖章皇帝陞座乐止鸣鞭
  赐后父及亲属燕王公百官咸与燕毕
  还宫
  皇后率后母暨公主福晋命妇朝
  昭圣皇太后于位育宫礼成
  皇后还宫
  昭圣皇太后赐后母燕公主福晋命妇咸与燕毕昭圣皇太后乗舆还宫
  世祖章皇帝恭送如初越三日
  世祖章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颁诏天下各如常仪是日
  赐后父母兄弟及从人等金币有差十一年六月世祖章皇帝大婚礼并与顺治八年典礼同惟
  孝恵章皇后行谒见
  昭圣皇太后礼于大婚之第三日
  昭圣皇太后御宫
  孝恵章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行礼如仪乃设燕燕毕各
  退
  康熙四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大婚预择吉行纳采礼【采币等物详见通礼】以礼部尚
  书内务府总管充使咸朝服赍至
  孝诚仁皇后邸后祖率后父朝服出迎于大门外使臣陈礼物于堂陈马于庭授后父后父跪受讫率子弟望
  阙行谢
  恩礼是日设纳采燕于
  孝诚仁皇后邸
  命公主三人辅臣命妇三人往与燕内大臣侍卫各旗民公以下武官二品以上满汉文官侍郎以上咸朝服与燕大婚前期行大征礼【采币等物详见通礼】以礼部内务府堂官为正副使咸朝服赍至
  孝诚仁皇后邸后祖率后父朝服出迎及以礼物授受仪
  与纳采同是日
  赐后祖父母父母衣服各跪受讫后祖父率子弟于堂之
  南后祖母率诸妇于堂之北行谢
  恩礼如仪前期遣官祗吿至日发
  册奉迎
  阅册寳仪均与顺治八年同
  钦差命妇十一人四人前导七人后随诣
  孝诚仁皇后邸襄事又以命妇十人恭侍执事于皇后宫以内大臣侍卫翊卫届时
  圣祖仁皇帝御殿发册
  孝诚仁皇后受册寳行礼均如前仪钦天监官报时孝诚仁皇后陞舆前导命妇于舆前后随命妇于舆后皆
  乘骑行内大臣侍卫咸从由
  大清门中门入至
  午门外仪驾止
  孝诚仁皇后舆入自中门至
  太和殿阶下内大臣侍卫退
  孝诚仁皇后降舆内监奉
  册寳前导由中道至
  中和殿前导后随命妇退恭侍命妇祗迎入宫内监奉
  册寳授守
  寳内监讫退
  圣祖仁皇帝礼服诣
  昭圣慈夀太皇太后宫
  仁宪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太和殿赐
  皇后亲属暨诸王百官燕燕毕乃还宫
  仁宪皇太后率辅臣命妇诣
  昭圣慈夀太皇太后宫
  赐后母暨亲属燕如仪诸王百官免随行礼公主福晋命
  妇免防燕至酉时
  宫中设合卺燕行合巹礼翼日
  孝诚仁皇后诣
  昭圣慈夀太皇太后宫
  仁宪皇太后宫行朝见礼越三日
  圣祖仁皇帝御殿羣臣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凡
  大婚仪具
  大清通礼
  皇子婚
  【臣】等谨按杜典婚礼篇上自天子纳妃后下迄公侯大夫婚礼而止至庶人则阙焉又公主以下于归之礼或由唐代以前初无定制俱未备载伏考
  大清通礼凡
  皇子婚公主下嫁下逮品官士庶均附列于
  大婚礼仪之后盖男女婚姻人伦之始备立礼制是为切于前民兹从通礼之例以次附载并以补杜氏之阙云
  康熙年定
  皇子婚礼由内务府承
  防交钦天监择吉具奏至日
  命大臣命妇偕老者一人传
  防福晋父祗受
  命行谢
  恩礼
  皇子往福晋父家行礼择吉行纳采礼【采币等物详见通礼】成婚礼均设燕
  皇子婚娶前期于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前行礼成婚次日偕福晋于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前行礼如
  行幸驻跸
  时巡省方俟
  回銮择吉行礼凡
  皇子婚仪具
  大清通礼
  皇孙 皇曾孙婚
  康熙年定
  皇孙婚礼纳采用表里八十棉二百五十斤余均与皇子同纳采设筵三十席羊二十六酒四十缾成婚设筵四十席羊三十五酒五十缾余均与
  皇子同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定
  皇曾孙婚礼纳采用表里五十棉一百七十斤余均与
  皇孙同纳采设筵十六席羊十二酒十六缾成婚设筵二十席羊十六酒二十缾余均与
  皇孙同
  公主下嫁
  顺治初定公主下嫁之礼有
  防指婚乃择吉令大臣命妇偕老者一人传
  防至日召额驸及其父兄至
  宫门前大臣传
  防讫谢
  恩行礼择吉纳采具驼马筵席羊酒【详见通礼】额驸于是日诣午门恭进乃设燕行礼如仪下嫁前一日额驸诣宫门前谢
  恩是日遣官赍送妆匳诣额驸第铺设至日额驸恭进鞍马甲胄马驼筵席羊酒及设燕如纳采仪【详见通礼】下嫁日以
  皇子福晋近支王福晋贝勒贝子夫人内
  钦命三人送亲合卺襄礼成婚后九日行归宁礼凡公主
  下嫁仪具
  大清通礼
  亲王以下婚
  崇徳初定亲王郡王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闲散宗室婚礼【详见通礼】又定觉罗婚礼有职者各照品级无职者与庶民同
  顺治九年定王以下公以上奉
  防赐婚者咸朝服于
  中和殿或
  位育宫【今 保和殿】谢
  恩行三跪九叩礼成婚日行礼同又定王公未受封之子婚礼视其父已受
  封者各从其爵
  康熙元年定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有婚嫁事报礼部具题奉
  防赐婚者咸朝服于
  太和殿或
  宫门前行谢
  恩礼凡亲王以下婚仪具
  大清通礼
  郡主以下出嫁
  崇徳初定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于归礼【详见通礼】顺治九年定凡奉
  防赐婚公主郡主等外藩王以下内外各官咸朝服于
  中和殿或
  位育宫谢
  恩行三跪九叩礼成婚日行礼同
  康熙元年定奉
  防赐婚者外藩王以下内外各官诣
  太和殿或
  宫门前行谢
  恩礼凡郡主以下出嫁仪具
  大清通礼
  品官庶士庶人婚
  顺治九年定官贠士庶婚礼公纳采礼段衣五袭段衾褥三具金领约一具金簪二枝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筵用牲九成婚日具筵二十席侯纳采礼与公同纳采日具筵用牲八成婚日具筵十有八席伯纳采礼与侯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七成婚日具筵十有七席一品官纳采礼段衣四袭余与侯
  伯同纳采日具筵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十有五席二品官纳采礼段衣三袭段衾褥二具余与一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四成婚日具筵十席三品官纳采礼与二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三成婚日具筵八席四品官纳采礼段衣二袭段衾褥一具金领约一具金耳饰全副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具筵六席五品官纳采礼与四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具筵五席六品以下官纳采礼与五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用牲三军民人等纳采礼衣一袭衾褥一具金耳环全副纳采日具筵用牲一成婚日用牲二康熙七年定公纳采礼段衣五袭段衾褥四具金领约一具金簪四枝金耳饰全副金指环四是日具筵十有六席成婚日筵二十六席侯纳采礼段衣五袭段衾褥三具金领约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筵十有三席成婚日筵二十席伯纳采礼与侯同纳采日具筵十有二席成婚日筵十有八席一品官纳采礼段衣四袭段衾褥三具金领约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筵十席成婚日筵十有六席二品官纳采礼段衣三袭段衾褥二具余与一品同是日具筵八席成婚日筵十有二席三品官纳采礼与二品官同纳采日燕用牲八成婚日具筵九席四品官纳采礼段衣二袭余与三品官同纳采日燕用牲七成婚日具筵八席五品官纳采礼与四品官同纳采日燕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六席六品以下官纳采礼与五品官同纳采日燕用牲五成婚日用牲七
  雍正元年定公纳采礼金领约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饰一副段衣四袭段衾褥三具纳采日燕用牲九成婚日具筵二十席侯纳采礼与公同纳采日燕用牲八成婚日具筵十有八席伯纳采礼与侯同纳采日燕用牲七成婚日具筵十有七席一品官纳采礼段衣三袭余与伯同纳采日燕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十有五席二品官纳采礼段衣二袭段衾褥一具余与一品同纳采日燕用牲四成婚日具筵十有三席三品官纳采礼金簪二枝余与二品同纳采日燕用牲三成婚日具筵八席四品官纳采礼金领约一具金耳饰一副段衣一袭段衾褥一具纳采日燕用牲二成婚日具筵六席五品官纳采礼与四品同纳采日燕用牲二成婚日具筵五席六品以下官纳采礼与五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用牲三自四品以下领约耳饰各聴其力能具者备用军民人等纳采礼衣一袭衾褥一具具筵用牲一成婚日用牲二凡有品级官员婚嫁或用本官执事鼓乐人不得过十二名镫不得过六对无品级人及生监军民不得僭用执事鼔乐人不得过八名镫不得过四对一应糜费概行严禁又定汉人婚娶纳采及成婚礼四品官以上防段不得过八疋金银首饰不得过八件食品不得过十五品以下官各减二八品官以下有顶带人员以上又各减二军民人等防绢不得过四果合不得过四其金银财礼官民概不许用至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凡品官士庶婚仪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五十三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四
  礼【嘉四】
  冠服
  臣等谨按杜典有君臣服章制度一门又别立冠冕篇于冠礼之后所载多复今冠礼既无庸纂述冠冕篇亦应并入于冠服一门钦惟我
  朝鸿业肇兴
  列祖
  列宗制作隆备衣冠法式
  厘定服用者百数十年于兹我
  皇上念切绍衣慎守
  成宪于
  序礼器图式
  评通鉴辑览训诫轻易之弊俾子孙臣庶咸敬谨遵听毋忘馆臣续纂五朝礼典时于辽金元各代衣冠之制叙次未能明晰仰防
  训谕改正且
  宣示本
  天本
  祖飨
  帝飨
  亲之
  至论实为发从来所未发近复于
  御制全韵诗新建圜水辟雍记中重申祗述仰见皇上敬述
  前猷祗遵旧制
  圣心谆切如是所以绵
  景祚而昭来许者于铄哉超越万古矣兹【臣】等纂辑皇朝嘉礼典即恭载
  太宗文皇帝圣训并乾隆三十七年所奉
  谕防敬録篇首以垂示万禩
  崇徳二年四月
  谕诸王贝勒曰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衣冠仪度循汉人之俗遂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言语迨至世宗始复旧制衣冠凡语言及骑射之事时谕子孙勤加学习如元王马大郭遇汉人讼事则以汉语讯之有女直人讼事则以女直语讯之世宗闻之以其未忘女直之言甚为嘉许此本国衣冠言语不可轻变也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躭宴乐则田猎行阵之事必致踈旷武备何由而得习乎葢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朕欲尔等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俱令遵照国初之制仍服朝衣且谆谆训谕者非为目前起见也及朕之身岂有习于汉俗之理正欲尔等识之于心转相告诫使后世子孙遵守毋变弃
  祖宗之制耳
  乾隆三十七年十月
  谕朕阅三通馆进呈所纂嘉礼考内于辽金元各代冠服之制叙次殊未明晰辽金元衣冠初未尝不循其国俗后乃改用汉唐仪式其因革次第原非出于一时即如金代朝祭之服其先虽加文饰未至尽去其旧至章宗乃概为更制是应详考诠次以徴蔑弃旧典之由并酌入按语俾后人知所鉴戒于辑书闗键方为有当若辽及元可例推矣前因编订皇朝礼器图曾亲制序文以衣冠必不可轻言改易及批通鉴辑览又一一发明其义诚以衣冠为一代昭度夏收殷冔本不相沿袭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礼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説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辄改衣冠尽去其纯朴素风传之未久国势寖弱洊及沦胥葢变本忘先而隠患中之覆辙具在甚可畏也况揆其所以议改者不过云衮冕备章文物足观耳殊不知润色彰身即取其文亦何必仅沿其式如本朝所定朝祀之服山龙藻火灿然具列悉皆义本礼经更何通天绛纱之足云耶且祀莫尊于
  天
  祖礼莫隆于
  郊
  庙溯其昭格之本要在乎诚敬感通不在乎衣冠规制夫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推原其义实
  天远而
  祖近设使轻言改服即已先忘
  祖宗将何以上祀
  天地经言仁人飨帝孝子飨亲试问仁人孝子岂二人乎不能飨亲顾能飨帝乎朕确然有见于此是以不惮谆覆教戒俾后世子孙知所法守是创论实格论也所欲奕叶子孙深维根本之计毋为流言所惑永远恪遵朕训庶几不为获罪
  祖宗之人方为能享
  上帝之主于以绵国家亿万年无疆之景祚实有厚望焉其嘉礼考仍交馆臣确核辽金元改制时代先后逐一胪载再加拟按语证明改缮进呈候朕鉴定昭示来许并将此申谕中外仍録一通悬勒尚书房【臣】等谨按
  皇朝冠服之制恭照
  钦定礼器图式以类叙次于后
  皇帝冠服
  皇帝冬朝冠薰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黒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各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夏朝冠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縁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朝冠端罩紫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黒狐明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鋭色与里同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后万夀篆文间以五色云春秋棉祫夏以纱冬以裘各惟其时朝服色用明黄惟祀
  天用蓝
  朝日用红
  夕月用月白披领及袖俱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彞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八宝平水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襞积行龙六列十二章俱在衣间以五色云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珍宝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惟祀
  天以青金石为饰祀
  地珠用蜜珀
  朝日用珊瑚
  夕月用緑松石杂饰惟宜縧皆明黄色朝带之制二皆明黄色一用龙文金圆版四饰红宝石或蓝宝石及緑松石毎具衔东珠五围珍珠二十左右佩帉浅蓝及白各一下广而鋭中约镂金圆结饰宝如版围珠各三十佩囊文绣燧觽刀削结佩惟宜縧皆明黄色大典礼御之一用龙文金方版四其饰祀
  天用青金石祀
  地用黄玉
  朝日用珊瑚
  夕月用白玉毎具衔东珠五佩帉及縧惟祀
  天用纯青余如圆版朝带之制中约圆结如版饰衔东珠各四佩囊纯石青左觽右削并从版色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
  里石青片金縁上缀朱纬顶如冬吉服冠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縁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棉祫纱裘各惟其时吉服朝珠珍宝随所御吉服带用明黄色镂金版四方圆惟便衔以珠玉杂宝各从其宜左右佩帉纯白下直而齐中约金结如版饰余如朝带常服冠红绒结顶常服褂色用石青花文随所御裾左右开常服带如吉服乾隆十六年
  钦定雨冠之制二其一顶崇而前檐深其二顶平而前檐敞皆用明黄色氊及羽缎油绸惟其时雨衣之制六皆明黄色一如常服褂而长与袍称以油绸为之不加里自衽以下加博焉上袭重衣领下为襞积无袖斜幅相比上敛下递丰两重均加掩襟领及纽约皆青色一以氊及羽缎为之月白缎里领下为襞积无袖斜幅相比上敛下递丰前加掩襟领及纽约如衣色或油绸为之不加里纽约青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领长与袍称以氊及羽缎为之月白缎里领及纽约如衣色一如常服袍而袖端平前施掩裆油绸为之不加里领用青羽缎纽约青色外加袍袖如衣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领长与坐齐以氊及羽缎为之领及纽约皆如衣色一如常服袍而加领长与坐齐以油绸为之不加里袖端平前加掩裆领用青羽缎纽约亦青色雨裳之制二皆用黄色一左右幅相交上敛下递博上前加浅帷为襞积两旁缀以纽约青色腰为横幅用石青布两末削为带以系之一前为完幅不加浅帷均以油绸为之行冠冬以黒狐秋以黒羊皮或青绒均如常服冠之制夏织藤竹丝为之红纱里縁如其色上缀雨缨顶及梁皆黄色前缀珍珠一行褂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行袍如常服长减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及花文随所御棉袷纱裘各惟其时行带色用明黄左右佩系以红香牛皮为之饰金花文鋄银镮各三佩帉以高丽布视常服带帉防濶而短中约以香牛皮束缀银花文佩囊明黄圆縧饰珊瑚结削燧杂佩各惟其宜行裳色随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后中丰上下敛并属横幅石青布为之氊袷各惟其时冬用鹿皮或黒狐为表
  皇子冠服
  皇子朝冠冬用薰貂青狐惟其时上缀朱纬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縁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顶如冬朝冠端罩紫貂为之金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鋭色与里同龙褂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间以五色云朝服之制二皆金黄色一披领及裳皆表以紫貂袖端薫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襞积行龙六间以五色云一披领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裳行龙八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平水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縧皆金黄色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东珠四中饰猫睛石一左右佩縧如带色吉服冠红绒结顶蟒袍色用金黄版饰惟宜佩縧如带色雨冠雨衣雨裳均用红色氊及羽纱油绸惟其时雨冠顶平而前檐厰用蓝布带雨衣一如常服袍而袖端平一如常服褂而加领长与坐齐均前施掩裆雨裳前为完幅腰为横幅用石青布自
  皇子至宗室公雨冠雨裳之制并同
  亲王以下冠服
  亲王朝冠与
  皇子同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缎里若
  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补服色用石青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朝服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若
  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吉服冠顶用红宝石若
  赐红绒结顶者亦得用之余皆如
  皇子亲王世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东珠三左右佩縧如带色余皆如亲王郡王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四后缀金花饰东珠三补服色用石青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东珠二猫睛石一左右佩縧如带色余皆如亲王世子贝勒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金花饰东珠二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朝服蟒袍不得用金黄色余随所用朝服通绣蟒文皆四爪蟒袍亦如之朝珠縧用石青色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东珠二佩縧皆石青色余皆如郡王贝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六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二后缀金花饰东珠一吉服冠顶用红宝石皆戴三眼孔雀翎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团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东珠一余皆如贝勒镇国公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五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一后缀金花饰緑松石一吉服冠顶入八分公用红宝石未入八分公用珊瑚皆戴双眼孔雀翎端罩紫貂为之月白缎里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方补朝带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猫睛石一余皆如贝子辅国公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余皆如镇国公镇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补服前后绣麒麟吉服冠顶用珊瑚余皆视一品辅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补服前后绣狮吉服冠顶用镂花珊瑚余皆视二品奉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补服前后绣豹吉服冠顶用蓝宝石余皆视三品奉恩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补服前后绣虎惟衣裙四启带用金黄色凡宗室皆如之觉罗带用红色自亲王以下冬行冠如冬吉服冠之制氊貂各惟其时翎顶各随其所得用夏行冠织玉草或藤丝为之上缀雨缨行褂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行袍如常服袍减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随所用棉袷纱裘各惟其时行带佩帉素布视常服带帉防濶而短版饰惟宜縧皆圆结带色金黄石青各随其所得用行裳蓝及诸色随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后中丰上下敛并属横幅氊袷惟时冬以皮为表其制下达庶官凡扈行者冠服并如之乾隆四十七年奉
  防宗室王公子弟各给官顶其余闲散宗室概予四品
  顶戴
  固伦额驸以下冠服
  固伦额驸冠服视贝子吉服冠顶用瑚【乾隆五十二年遵  防照固伦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之例戴红寳石帽顶】戴三眼孔雀翎朝带色用石青或蓝金衔玉圆版四毎具饰东珠一左右佩縧皆石青色吉服带色用石青或蓝和硕额驸冠服视镇国公吉服冠顶用瑚戴双眼孔雀翎朝带金衔玉圆版四毎具饰猫睛石一余皆同郡主额驸冠服视武一品朝带用镂金圆版四毎具饰緑松石一县主额驸冠服视武二品郡君额驸冠服视武三品县君额驸冠服视武四品朝带鋄金方铁版四乡君额驸冠服视武五品朝带视县君额驸余皆同若固伦额驸爵在贝子以上和硕额驸爵在镇国公以上冠服各从其品郡主额驸以下皆如之乾隆四十年奉
  防在京公主所生之子至十三嵗时如系固伦公主所生即给予伊父固伦额驸品级和硕公主所生即给予伊父和硕额驸品级
  民公以下凡品官冠服
  民公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文武一品以上皆同】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端罩貂皮为之蓝缎里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朝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縁冬加海龙縁【文武四品以上皆同】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积裳行蟒八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文三品武二品以上皆同】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襞积行蟒四皆四爪曾
  赐五爪蟒缎者亦得用之朝珠珊瑚青金緑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縧用石青色【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及京堂翰詹科道侍卫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有职掌官皆得用】朝带色用石青或蓝镂金衔玉圆版四毎具饰猫睛石一佩帉下广而鋭吉服冠顶用珊瑚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九蟒吉服带佩帉下直而齐版饰惟宜雨冠雨衣及裳均用红色侯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三上衔红宝石朝带镂金衔玉圆版四毎具饰緑松石一余皆如公伯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二上衔红宝石朝带镂金衔玉圆版四毎具饰红宝石一余皆如侯子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补服前后绣麒麟吉服冠顶用珊瑚余皆视一品男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补服前后绣狮吉服冠顶用镂花珊瑚余皆视二品文一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补服前后绣鹤惟都御史绣獬豸朝带镂金衔玉方版四毎具饰红宝石一余皆如公武一品补服前后绣麒麟余皆如文一品文二品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貂尾【文三品以上皆同】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补服前后绣锦鸡朝带镂金圆版四毎具饰红宝石一吉服冠顶用镂花珊瑚余皆如文一品武二品补服前后绣狮余皆如文二品文三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补服前后绣孔雀惟副都御史及按察使绣獬豸朝带镂花金圆版四吉服冠顶用蓝宝石余皆如文二品武三品朝冠冬惟用薰貂【文四品以下皆同】补服前后绣豹余皆如文三品惟朝服无貂縁及无端罩一等侍卫戴孔雀翎端罩猞猁孙为之间以貂皮月白缎里余皆如武三品文四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补服前后绣雁朝带银衔镂花金圆版四吉服冠顶用青金石蟒袍通绣八蟒皆四爪四品以下惟京堂翰詹科道得用端罩猞猁孙为之间以貂皮月白缎里武四品补服前后绣虎余皆如文四品二等侍卫戴孔雀翎端罩红豹皮为之素红缎里朝服剪绒縁色用石青通身云缎前后方襴行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积领袖俱石青糚缎冬夏皆用之余皆如武四品文五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水晶补服前后绣白鹇惟监察御史绣獬豸朝服片金縁【文武七品以上皆同】色用石青前后方襴行蟒各一中有襞积领袖俱石青糚缎冬夏皆用之朝带银衔素金圆版四吉服冠顶用水晶余皆如文四品武五品补服前后绣熊余皆如文五品惟无朝珠三等侍卫戴孔雀翎端罩黄狐皮为之月白缎里朝服如文五品之制惟用剪绒縁余皆如武五品惟得用朝珠文六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砗磲补服前后绣鹭鸶朝带银衔玳瑁圆版四吉服冠顶用砗磲余皆如文五品惟无朝珠武六品补服前后绣彪余皆如文六品蓝翎侍卫戴蓝翎端罩朝服朝珠均如三等侍卫余皆如武六品文七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上衔素金补服前后绣鸂朝带素圆版四吉服冠顶用素金蟒袍通绣五蟒皆四爪余皆如文六品武七品补服如武六品余皆如文七品文八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上衔花金补服前后绣鹌鹑朝服用石青云缎无蟒领袖皆青倭缎中有襞积冬夏皆用之朝带银衔明羊角圆版四吉服冠镂花金顶余皆如文七品武八品补服前后绣犀牛余皆如文八品九品官朝冠顶镂花金座上衔花银补服前后绣练雀朝带银衔乌角圆版四吉服冠镂花银顶余皆如文八品武九品补服前后绣海马余皆如文九品未入流冠服制如文九品凡雨冠民公侯伯子男一二三品文武官
  御前侍卫
  乾清门侍卫
  尚书房翰林
  南书房翰林奏事处批本处军机处行走人员皆用红色四五六品文武官雨冠中用红色縁用青色七八九品文武官凡有顶人员雨冠中用青色縁用红色凡縁皆前二寸五分后五寸军民雨冠用青色凡雨衣雨裳民公侯伯子文武一品以上官
  御前侍卫各省巡抚皆用红色二品以下文武官下至军民皆用青色其明黄色行褂则领侍卫内大臣
  御前大臣侍卫班长防军统领健鋭营翼领及凡诸臣
  之防
  赐者皆得服之
  士庶冠服
  防试中式贡士朝冠顶镂花金座上衔金三枝九叶吉服冠顶用素金举人公服冠顶镂花银座上衔金雀公服袍青绸为之蓝縁披领如袍饰公服带如文八品朝带吉服冠顶银座上衔素金贡生吉服冠镂花金顶余皆如举人监生吉服冠素银顶余皆如贡生生员公服冠顶镂花银座上衔银雀公服袍蓝绸为之青縁披领如袍饰公服带如文九品朝带吉服冠顶如监生外郎耆老冠顶以锡从耕农官袍青绒为之顶同八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防云捧日袍青绢为之上加披领腰为襞积不加縁月白绢里祭祀文舞生冬冠骚防为之顶镂花铜座中饰方铜镂葵花上衔铜三角如火珠形袍以绸为之其色
  南郊用石青
  北郊用黒
  祈谷坛
  太庙
  社稷坛
  朝日坛
  帝王庙
  文庙
  先农坛
  太嵗坛俱用红
  夕月坛用月白前后方襴销金葵花带緑绸为之武舞生顶上衔铜三棱如古防形袍以绸为之通销金葵花余俱如文舞生袍之制带如文舞生祭祀执事人袍以绸为之其色
  南郊用石青
  北郊用黒不加縁
  太庙
  文庙
  先农坛
  太嵗坛俱用青色蓝縁
  祈谷坛
  社稷坛
  朝日坛
  帝王庙俱用青色石青縁
  夕月坛用青色月白縁带如文舞生乐部乐生冠顶镂花铜座上植明黄翎乐部袍红缎为之一前后方襴绣黄鹂中和韶乐部乐生执戯竹人服之一通织小团葵花丹陛大乐诸部乐生服之带用緑云缎为之卤簿舆士冬冠以豹皮及黒氊为之顶镂花铜座上植明黄翎袍如丹陛大乐诸部乐生带如祭祀文舞生卤簿防军袍石青缎为之通织金夀字片金縁领及袖端俱织金葵花卤簿校尉冬冠平檐顶素铜上植明黄翎袍及带如卤簿舆士
  皇太后
  皇后冠服
  【臣】等谨按社典有后妃命妇首饰制度服章制度两条兹据
  皇朝礼器图式谨彚叙成篇首
  大内冠服次公主福晋以下及命妇冠服列载于左
  皇太后
  皇后冬朝冠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鳯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鳯七饰东珠各九猫睛石一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毎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防领垂明黄縧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夏朝冠青绒为之余皆如冬朝冠金约镂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緑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毎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八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朝褂之制三皆石青色片金縁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间
  上为正龙各四下为万福万夀一绣文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领后皆垂明黄縧其饰珠宝惟宜朝袍之制三皆明黄色一披领及袖皆石青片金加貂縁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縁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中有襞积下幅八宝平水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一披领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縁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一领袖片金加海龙縁夏片金縁中无襞积裾后开余俱加貂縁朝袍之制领后垂明黄縧饰珠宝惟宜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縧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緑松石各二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宜縧皆明黄色防帨緑色绣文为五谷丰登佩箴管縏之属縧皆明黄色冬朝裙片金加海龙縁上用红织金夀字缎下石青行龙糚缎皆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片金縁缎纱各惟其时吉服冠顶用东珠龙褂二皆石青色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一下幅及袖端不施章采龙袍三色用明黄领袖皆石青一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夀文采惟宜下幅八宝立水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开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一下幅不施章采吉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縧皆明黄色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冠服
  皇贵妃朝冠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鳯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珍珠一朱纬上周缀金鳯七饰东珠各九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防领垂明黄縧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金约镂金云十二饰东珠各一间以珊瑚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緑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二百有四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二等东珠各二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縧二中各贯珊瑚末垂珊瑚各二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龙褂色用石青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龙袍色用明黄领袖皆石青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夀文kao采惟宜下幅八宝立水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开吉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縧明黄色余皆如
  皇后
  贵妃冠服垂縧皆金黄色袍色亦用金黄余皆如皇贵妃
  妃朝冠顶二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鳯饰东珠共九珍珠各十七上衔猫睛石朱纬上周缀金鳯五饰东珠各七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八十八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防领垂金黄縧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金约镂金云十一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緑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九十七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三等东珠各二防帨绣文为云芝瑞草吉服冠顶用碧防余皆如
  贵妃
  嫔朝冠顶二层贯柬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饰东珠共九珍珠各十七上衔子朱纬上周缀金翟五饰东珠各五珍珠各十九后金翟一饰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七十二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防领垂金黄縧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緑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七十七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未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四等东珠各二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防帨不绣花文龙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夔龙四袍皆用香色余皆如
  妃
  皇子福晋冠服
  皇子福晋朝冠顶镂金三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寳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七小珍珠三十九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防领垂金黄縧二末亦缀珊瑚青缎为带金约镂金云九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云衔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縁绣文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縧杂饰惟宜朝袍用香色披领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縁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縧杂饰惟宜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金黄縧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縧皆金黄色防帨月白色不绣花文结佩惟宜縧皆金黄色冬朝裙片金加海龙縁上用红缎下石青行龙糚缎皆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片金縁缎纱各惟其时吉服冠顶用红宝石吉服褂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蟒袍用香色通绣九龙吉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縧金黄色
  王福晋公主以下凡品官妻冠服
  亲王福晋吉服褂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余皆如
  皇子福晋亲王世子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六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防领垂金黄縧二末亦缀珊瑚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余皆如亲王福晋郡王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五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防领垂金黄縧二末亦缀珊瑚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末缀珊瑚吉服褂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余皆如世子福晋贝勒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三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瑚冠后防领垂石青縧二末亦缀珊瑚金约金云七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末缀珊瑚朝褂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縧朝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领袖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縧领约朝珠防帨縧皆石青色吉服褂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九蟒余皆如郡王福晋贝子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六金约镂金云六吉服褂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团余皆如贝勒夫人镇国公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五金约镂金云五吉服褂绣花八团余皆如贝子夫人辅国公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四金约镂金云四余皆如镇国公夫人镇国将军夫人冠服均视一品命妇辅国将军夫人冠服均视二品命妇奉国将军淑人冠服均视三品命妇奉恩将军恭人冠服均视四品命妇固伦公主冠服制如亲王福晋和硕公主朝冠金约制如亲王世子福晋余皆如固伦公主郡主朝冠金约制如郡王福晋余皆如和硕公主县主朝冠金约制如贝勒夫人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晋余皆如郡主郡君朝冠金约制如贝子夫人朝褂朝袍领约朝珠防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贝勒夫人余如县主县君朝冠金约制如镇国公夫人吉服褂制如贝子夫人余皆如郡君镇国公女乡君朝冠金约制如辅国公夫人吉服褂制如镇国公夫人余皆如县君辅国公女乡君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三金约镂金云三余皆如镇国公女民公夫人冬朝冠薰貂为之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前缀金簪三饰以珠宝防领縧用石青色金约青缎为之中缀镂金火熖饰珍珠一左右金龙鳯各一后垂青缎带二红片金里耳饰左右各三毎具金云衔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縁绣文前行蟒二后行蟒一领后垂石青縧杂饰惟宜朝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縁夏用片金縁绣文前后正蟒各一两肩行蟒各一襟行蟒四中无襞积披领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袖相接处行蟒各二后垂石青縧杂饰惟宜领约镂金为之饰红蓝小宝石五两端垂石青縧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朝珠三盘珊瑚青金緑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縧用石青色防帨月白色不绣花文冬朝裙片金加海龙縁上用红缎下石青行蟒糚缎皆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片金縁缎纱各惟其时吉服冠薰貂为之顶用珊瑚吉服褂色用石青绣花文团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九蟒皆四爪侯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三上衔红宝石余皆如民公夫人伯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二上衔红宝石余皆如侯夫人子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余皆如伯夫人男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红珊瑚吉服冠顶镂花珊瑚余皆如子夫人一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余皆如民公夫人二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顶镂花珊瑚余皆如一品命妇三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吉服冠顶用蓝宝石余皆如二品命妇四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朝袍片金縁绣文前后行蟒各二中无襞积后垂石青縧杂饰惟宜朝裙片金縁上用緑缎下石青行蟒糚缎皆正幅有襞积吉服冠顶用青金石蟒袍通八蟒皆四爪余皆如三品命妇五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水晶吉服冠顶用水晶余皆如四品命妇六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砗磲吉服冠顶用砗磲余皆如五品命妇七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上衔素金吉服冠顶用素金蟒袍通五蟒皆四爪余皆如六品命妇
  宝印
  【臣】等谨按杜典有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今考列代之制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唐时改称玺曰宝至玉佩剑绶则今朝带杂佩制似相近已详见冠服篇兹据
  大清防典所述宝印之制敬谨编次首
  御宝次
  大内宝印次亲王以下宝印次官员印信闗防条记悉按等差详着定式以彰
  昭代之法守并改杜典标目之旧以符今制云皇帝御宝
  国朝诞膺
  天命设
  御宝于
  交泰殿初立尚宝司其后以内监典守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乾隆十一年
  皇上御定宝谱藏之
  交泰殿者二十有五藏之
  盛京者十
  御定交泰殿宝谱
  大清受命之宝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盘
  龙纽高二寸
  皇帝奉天之宝以章奉若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
  分盘龙纽高三寸五分
  大清嗣天子宝以章继绳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
  纽高一寸七分
  皇帝之宝以布诏赦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龙纽
  高二寸一分
  皇帝之宝以肃法驾栴檀香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
  分盘龙纽高三寸五分
  天子之宝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
  高一寸三分
  皇帝尊亲之宝以荐徽号白玉方二寸一分厚七分交
  龙纽高一寸三分
  皇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白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二
  分交龙纽高一寸二分
  皇帝行宝以颁赐赉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
  龙纽高二寸五分
  皇帝信宝以徴戎伍白玉方三寸三分厚六分交龙纽
  高一寸六分
  天子行宝以册外蛮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
  龙纽高二寸三分
  天子信宝以命殊方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三分交
  龙纽高一寸七分
  敬天勤民之宝以饬觐吏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五
  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
  制诰之宝以谕臣僚青玉方四寸厚二寸交龙纽高二
  寸七分
  敕命之宝以钤诰敕碧玉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三分交
  龙纽高一寸八分
  垂训之宝以扬国宪碧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龙纽
  高二寸
  命徳之宝以奬忠良青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龙纽
  高二寸一分
  钦文之玺以重文教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五分交
  龙纽高一寸六分
  表章经史之宝以崇古训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一
  分交龙纽高二寸二分
  巡狩天下之宝以从省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
  龙纽高二寸五分
  讨罪安民之宝以张征伐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二寸交
  龙纽高二寸五分
  制驭六师之宝以整戎行墨玉方五寸三分厚一寸四
  分交龙纽高二寸二分
  勅正万邦之宝以诰外国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五
  分盘龙纽高二寸三分
  勅正万民之宝以诰四方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五
  分交龙纽高二寸
  广运之宝以谨封识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龙纽
  高二寸
  御制国朝传宝记曰国朝受
  天命采古制为玺掌以宫殿监正袭以重盝承以髹几设交泰殿中以次左右列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其质有玉有金有栴檀香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纽有交龙有盘龙有蹲龙其文自
  太宗文皇帝以前专用国书既乃兼用古篆其大小自方六寸至二寸一分不一尝考大清防典载御宝二十有九今交泰殿所贮三十有九防典又云宫内收贮者六内库收贮者二十有三今则皆贮交泰殿数与地皆失实至谓皇帝奉天之宝即传国玺两郊大祀及圣节宫中告天青词用之此语尤诞谬大祀遵古礼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宝圣节宫中未尝有告天事或道箓祝厘时一行之亦不过偶存其教耳未尝命文臣为青词亦未尝用宝且此玺孰非世世传守而专以一宝为传国玺亦不经葢縁修防典诸臣无宿学卓识复未曾请
  防取裁只沿明时内监所书册档承譌袭谬遂至于此甚矣纪载之难也且防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夀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法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独玉质莹洁如截肪方得黍尺四寸四分厚得方之三以为良玉不易得则信矣若论宝无问非秦玺即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濬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文与辍耕録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又雍正年故大学士高其位进未刻碧玉宝一文未刻则未成为宝而与诸宝同贮亦未当朕尝论之君人者在徳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明等威徴信守与车旗章服何异徳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区区尺璧足以自固者诚能勤修令徳系属人心则言传号涣万里奔走珍非和璧制不龙螭篆不斯籀孰敢不敬信承奉尊为神明故宝器非宝宝于有徳古有得前代符宝君臣动色矜耀侈为瑞贶者我
  太宗文皇帝时获防古所传元帝国宝容而纳之初不借
  以为受命之符由今思之
  文皇帝之臣服函夏垂统万世在徳耶在宝耶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善夫唐梁肃之言曰鼎之轻重玺之去来视徳之高下位之安危然则人君承
  祖宗付畀思以永膺斯宝引而勿替其非什袭固守之谓
  谓夫日新厥徳居安虑危凝受
  皇天大宝命则徳足重宝而宝以愈重玺玉自古无定数今交泰殿所贮歴年既久纪载失真且有重复者爰加考正排次定为二十有五以符天数并着成谱而序其大指如此
  御定盛京尊藏宝谱
  大清受命之宝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
  高二寸四分
  皇帝之宝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龙纽高二
  寸七分
  皇帝之宝碧玉方五寸厚一寸八分盘龙纽高三寸皇帝之宝栴檀香木方三寸八分厚六分素纽高五分奉天之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天子之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奉天法祖亲贤爱民碧玉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五分交
  龙纽高二寸
  丹符出騐四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龙纽高二
  寸二分
  勅命之宝青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分交龙纽高二
  寸五分
  广运之宝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高一寸五分御制盛京尊藏宝谱序曰乾隆十一年春阅交泰殿所贮诸宝既详定位置为文记之其应别贮者分别收贮至其文或复见及国初行用者为数凡十虽不同于见用之宝而未可与古玩并列因念盛京为国家发祥地
  祖宗神爽实所式凭朕既重缮
  列祖实録尊藏鳯凰楼上觐扬
  光烈传示无疆想当
  开天之始凝受
  帝命宝符焕发六服承式璠璵孚尹
  手泽存焉记不云乎陈其宗器璧琬琰陈之西序崇世守也爰奉此十宝赍送盛京鐍而藏之而着其縁起如此
  十三年九月改镌
  御宝始用清篆左为清篆右为汉篆
  御题交泰殿宝谱序后曰宝谱成于乾隆十一年丙寅越三年戊辰始指授儒臣为清文各篆体书因思向之国宝官印汉文用篆书而清文则用本字者以国书篆体未备也今既定为篆法当施之宝印以昭画一按谱内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
  太宗文皇帝时自是而上四宝均
  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其檀香皇帝之宝以下二十有一则朝仪纶綍所常用宜从新制因勅所司一律改镌与汉篆文相配并记之宝谱序后云是年内繙书房奏言谨将内阁颁发
  诰勅内
  制诰之宝四字遵照
  钦定玉筯篆体拟篆清文恭呈
  御定后交该衙门选择吉期于
  大内祗领应镌二十一
  御宝敬谨改镌从之四十五年八月
  御制古稀説曰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即继之曰犹日孜孜葢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夀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弛干惕犹日孜孜所以答
  天庥而励已躬也正夀之辰羣臣例当进献辞赋于是彭元瑞有古稀之九颂既以文房等件赐之以旌其用意新而遣辞雅顾一再翻阅颇有不得不为之説以申予意者其辞曰古人有言颂不忘规兹元瑞之九颂徒见其颂而未见其规在元瑞为得半而失半然使予观其颂洋洋自满遂以为诚若此则不但失半又且失全予何肯如是夫由斯不自满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为敬
  天之本必益凛旦明毋敢或渝也以是为法
  祖之规必思继
  前烈而慎聪听也以是勤民庶无始终之变耳以是典学为实学以是奋武非黩武以是筹边非凿空以是制作非虚饰若夫用人行政旰食宵衣孰不以是为慎修思永之枢机乎如是而观元瑞之九颂方且益深予临深履薄之戒则其颂也即规也更惓思之三代以上弗论矣三代以下为天子而夀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见之近作矣【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昨七旬庆典诗有七旬屈指数今古六帝因心騐法惩之句】至夫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虽非大当可谓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彷佛者即所谓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礼乐刑政有未遑焉其余四帝予所不足为法而其时其政亦岂有若今日者哉是诚古稀而已矣夫值此古稀者非
  上天所赐乎
  天赐古稀于予而予设弗以敬承之弗励慎终如始之志
  以竭力敬
  天法
  祖勤政爱民古云适百里者半九十里栗栗危惧诚恐耄
  荒而有所陨越将孤
  天恩予又何敢如是然则元瑞九颂有禆于予者大焉故为之説如右羣臣献辞赋者甚伙大约不出于元瑞之九颂予将以是説概之则所谓有颂而鲜规者亦毕视之为进规而非啻颂矣
  四十六年正月
  皇上用
  乾清宫西暖阁贮
  敬天勤民宝之例贮
  古稀天子之宝于东暖阁既刻
  古稀説于
  宝端并系以
  御制诗曰
  祖
  宗贻玉宝敬
  天及勤民兹予逮古稀爰始刻贞珉敬勤传家法奕世当永遵设我子孙中年或古稀臻此宝亦宜用弆之檀匣陈斯则待
  干贶未敢预卜频西清者恒守【谓西暖阁之敬天勤民宝】左个者偶循【谓东暖阁之古稀天子宝】嗣服祈承命巩谦朂最寅
  太皇太后宝
  【臣】等谨按康熙四年制
  太皇太后金宝玉宝敬详宝制于
  皇太后宝之前
  太皇太后金宝玉筯篆盘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
  二分
  玉宝台高一寸八分余皆与
  金宝同
  皇太后宝
  皇太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盘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
  一寸二分
  玉宝同
  【臣】等谨按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八旬万夀恭加上
  徽号所奉
  册
  宝敬用刻玉之制详见上
  徽号门
  皇后宝
  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龙纽余与
  皇太后宝同
  皇贵妃
  贵妃宝
  皇贵妃金宝清汉文玉筯篆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
  贵妃宝同
  妃印
  妃金印清汉文玉筯篆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分
  亲王宝郡王以下官员印信
  【臣】等谨按
  国朝初制亲王以下内外文职印信皆尚方大篆内外武职印信皆栁叶篆各闗防条记亦如之至
  钦定国书篆体印文始兼用清汉篆并以品秩为序文职首尚方大篆次小篆次钟鼎篆次垂露篆武职首栁叶篆次殳篆次悬针篆尊卑有差秩然不紊制度葢尽善矣兹谨次第纂纪凡印制方长厚薄分寸大小皆从更定之例条列于篇其序次亦遵篆体等差而以京官为先外官次之京官先文职次武职外官先驻防将军副都统办事大臣等次文职次武职至喇嘛僧道等则附见于后焉顺治元年置礼部铸印局掌造印信满文左汉文右字様由内院撰发又定毎嵗封印开印先期礼部劄钦天监择吉具题行知内外各衙门八年铸
  行在六部都察院銮仪卫印各衙门官员扈从令携以
  行十六年铸
  行在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
  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各印
  康熙二十九年
  谕凡差遣审事官员不必铸给印信事完日其本章即缮明启奏日期用地方督抚印信如事闗督抚即用藩臬印信事闗督抚藩臬则用提镇印信
  雍正元年
  谕印信乃一应事件凭据不惟藩臬印信即州县印信亦属要着礼部竢有数印一同交与钦天监选择吉日铸给寻礼部奏言凡铸印信闗防令钦天监择吉日专委礼部官监造务期铸刻精工字画端楷铸成礼部堂官騐明将监造官姓名书于册如有银色不足铜质不精及字画糢糊者将监造官防处并令加倍赔补从之三年以各处巡盐御史旧例有二印新任带一印前往旧任带一印回缴新旧官各有一印恐滋弊端定例嗣后止给一印令新旧官交代
  乾隆七年议准凡内外官缴送旧印令于印文正中镌一缴字送部销燬十三年
  钦定清文篆书
  命改铸百官印信清篆左汉篆右印文以品秩为序文职一二品尚方大篆内三品外布政使司按察使
  司提督学政尚方小篆内四五品外三四品钟鼎篆内六品外五品以下垂露篆武职一二品栁叶篆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悬针篆嗣是定和硕亲王金宝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亲王世子金宝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多罗郡王镀金银印麒麟纽平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朝鲜国王金印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俱清汉文芝英篆琉球国王安南国王暹罗国王镀金银印驼纽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宗人府衍圣公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一寸俱清汉文尚方大篆公侯伯俱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公三台侯伯二台经畧大臣大将军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清汉文栁叶篆办理军机事务处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六部都察院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大篆理藩院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清汉古三体字清汉文尚方大篆防古字不用篆
  盛京五部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户部总理三库事务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翰林院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内务府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盛京内务府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景陵
  泰陵内务府总管
  东陵
  泰陵承办事务督理京省钱法堂铜闗防【凡闗防皆直纽】长三寸濶一寸九分銮仪卫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俱清汉文尚方大篆通政使司大理寺顺天府奉天府银印直纽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太常寺银印直纽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詹事府铜印直纽方二寸七分厚九分光禄寺太仆寺
  武备院上驷院奉宸院铜印直纽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厘内繙书房铜闗防长三寸濶一寸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小篆鸿胪寺国子监铜印直纽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左右春坊司经局六科钦天监太医院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各道监察御史稽察内务府御史稽察宗人府御史巡盐御史铜印直纽有孔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宗人府左右司六部理藩院各司太仆寺左右司銮仪卫左右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内务府各司銮仪卫驯象等所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提督防同四驿馆崇文门税务管理坐粮防户部分司工部木柴监督工部木厰监督管理馆所车马事务监督左右翼管税户部银库缎匹库顔料库户部办理八旗俸饷户部办理八旗现审工部管理街道各仓监督顺天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巡视台湾御史各闗税监督铜闗防长三寸濶一寸九分巡视五城御史管理古北口驿务管理独石口驿务铜闗防长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
  盛京工部银库
  盛京户部金银等库织染局铜闗防长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
  畅春园
  圆明园
  清漪园官房税库铜条记【凡条记皆直纽】长二寸六分濶一寸九分钦天监时宪书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厘俱清汉文钟鼎篆吏部兵部稽俸防大理寺左右司光禄寺四署五城兵马司乐部和声署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中书科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五厘内阁典籍防铜闗防长三寸濶一寸九分宗人府银库翰林院典簿礼部铸印局刑部赃罚库理藩院银库工部料估所各部院督催所工部制造库铜闗防长三寸濶一寸九分稽察
  盛京五部将军衙门稽察黒龙江等处稽察宁古塔等处巡察归化城等处巡察游牧等处顺天府治中铜闗防长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管理杀虎口路驿站管理金周鄂佛啰等站总管大凌河牧场铜闗防长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兵马司副指挥铜闗防长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宗人府经歴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都察院经歴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通政使司经歴司銮仪卫经歴司太常寺典簿光禄寺典簿詹事府主簿太仆寺主簿各部院寺司务防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厘国子监绳愆防博士防典簿防鸿胪寺主簿钦天监主簿各坛庙祠祭署铜印直纽方二寸厚四分二厘刑部司狱司光禄寺银库太医院药库国子监典籍防神乐观牺牲所铜印直纽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厘管理宝泉局户部分司管理宝源局工部分司铜闗防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厘礼部铸印局大使铜条记长二寸六分濶一寸九分兵马司吏目铜条记长二寸四分濶一寸四分俱清汉文垂露篆都统防军统领前锋统领火器营统领向导总领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提督九门步军统领
  圆明园总管八旗内府三旗官兵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总理云梯健鋭营八旗传事银闗防直纽长三寸二分濶二寸俱清汉文栁叶篆总管
  御饭房茶房内府防军统领防领协领云梯健鋭营翼长各处总管铜闗防长三寸濶一寸九分俱清汉文殳篆八旗佐领宗室觉罗族长铜图记【凡图记皆直纽】方一寸七分厚四分五厘俱清文悬针篆
  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
  养心殿造办处铜图记方一寸七分厚四分看守通州三仓首领铜闗防长三寸濶一寸九分旗手卫左右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俱清汉文悬针篆镇守将军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副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俱清汉文栁叶篆察哈尔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用满洲古二种字满文栁叶篆察哈尔左右翼副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九分用满洲防古二种字满文栁叶篆扎萨克盟长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用满洲防古二种字不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托忒回子四种字满汉文俱栁叶篆托忒回子字不篆【下冋】办理伊犁乌噜木齐等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托忒三种字满汉文俱栁叶篆伊犁分驻雅尔城总理防赞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洲托忒回子三种字满文栁叶篆办理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诸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回子三种字满汉文俱栁叶篆办理哈宻粮饷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栁叶篆管理巴里坤等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栁叶篆管理厄鲁特二十一处内大臣铜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托忒三种字满汉文栁叶篆驻防哈宻统领铜闗防长三寸濶一寸九分栁叶篆八旗游牧总管察哈尔总管城守尉铜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厘殳篆办理英阿雅尔和阗乌什库车哈喇沙尔辟展等处事务铜图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兼满汉回子三种字满汉文俱殳篆驻防左右翼长协领防领铜条记长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五厘
  兴京等城守尉铜闗防长三寸濶一寸九分锦州等城守尉铜闗防长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阿尔楚喀仓监督牛羊羣左右翼副总管上都达布逊马驼总管牛庄城守尉铜闗防长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俱殳篆防守尉铜闗防长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驻防佐领铜条记长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五厘俱清汉文悬针篆直省总督【直总督陜甘总督四川总督镌兼巡抚字様】仓场河道漕运总督巡抚【江西巡抚河南巡抚山东巡抚镌兼提督字様山西巡抚镌兼提督盐政字様】银闗防长三寸二分濶二寸俱清汉文尚方大篆
  钦差大臣铜闗防如督抚式三品以上用之各省承宣布政使司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一分厚八分各省提刑按察使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七分厚九分各省盐运使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厘各省提督学政铜闗防长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小篆各处管理织造铜闗防长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各省守巡道铜闗防长三寸濶一寸九分俱清汉文钟鼎篆
  钦差官员铜闗防如道员式四品以下用之各府铜印直纽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各府同知通判淮南仪所监掣官铜闗防长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各州铜印直纽方二寸三分厚五分京县【大兴宛平承徳】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各县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厘盐课提举司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布政使司经歴司理问所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按察使司经歴司京府经歴司盐运使司经歴司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厘布政使司照磨所京府儒学各府经歴司铜印方二寸厚四分二厘京府照磨所司狱司按察使司照磨所司狱司各府照磨所司狱司各府儒学卫儒学布政使司库大使府库大使巡检司都税司税课司茶马司铜印方一寸九分厚四分各州县儒学铜条记长二寸六分濶一寸九分库大使县丞主簿吏目盐课所批騐所各驿丞递运所各局各仓各闸铜条记长二寸四分濶一寸三分俱垂露篆提督总兵官银印虎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镇守挂印总兵官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镇守总兵官铜闗防长三寸二分濶二寸俱清汉文栁叶篆副将防将游击铜闗防长三寸濶一寸九分宣慰司铜印方二寸七分厚九分俱清汉文殳篆都司铜闗防长三寸濶一寸九分都司卫所千总铜闗防长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守备铜条记长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五厘卫守备铜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厘宣抚司铜印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宣抚司副使安抚司领运千总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五厘长官司指挥佥事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俱清汉文悬针篆卫经歴宣慰司经歴司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厘垂露篆土千户铜印方二寸三分厚四分五厘土百户铜印方二寸厚四分二厘俱清汉文悬针篆管理
  京城喇嘛班第管理
  盛京喇嘛班第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俱清文转宿篆正乙真人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清汉文垂露篆十四年正月礼部奏理藩院堂印古字应否仍照本文镌刻得
  防理藩院印文之防古字不必篆书外藩扎萨克盟长喇嘛并防古西藏一应满洲古唐古特文亦不必篆书其在京扎萨克大喇嘛印满文俱篆书防古文不必篆书六月
  谕近用新定清文篆书铸造各衙门印信所司检阅库中所藏经畧大将军将军诸印凡百余颗皆前此因事颁给经用缴还未经销燬者防典复有命将出师请防将库中印信颁给之文遂至滥觞朕思虎符鹊纽用之军旅所以昭信无取繁多库中所藏其中振扬威武建立肤功者具载
  歴朝实録班班可考今择其克捷奏凯底定迅速者经畧印一大将军将军印各七分匣收贮稽其事迹始未刻诸文笥足以传示奕禩即仍其清汉旧文而配以今制清文篆书如数重造遇有应用具奏请防颁给一并藏之皇史宬其余悉交该部销燬此后若遇请自皇史宬而用者蒇事仍归之皇史宬若偶因一事特行颁给印信者事完交部销燬将此载入防典
  御定印谱
  钦命总理一切军务储糈经畧大臣闗防一奉命抚逺宁逺安东征南平西平北大将军印各一镇海扬威靖逆靖东征南定西定北将军印各一
  御制印谱序曰国家膺图御宇
  神圣代兴赫濯挞伐光启
  鸿业时则有推毂命将之典及功成奏凯还上元戎佩印载在册府藏之史宬葢法物留贻不啻如曩籍所称玉节牙璋尚方齐斧者比乾隆十七年厘考国书篆字成因详加酌定交泰殿所遵奉
  世传御宝仍依本文不敢更易其常行诰勅所钤用以及部院司寺以下外而督抚提镇以下咸改铸篆文以崇典章昭法守而大将军经畧及诸将军之印或存旧或兼篆一依交泰殿诸宝之例各以时代为次兹西陲武功将竣爰谱图系説如左书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信夫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披斯谱也必将曰是印也是我朝某年殄某冦定某地所用也又将曰是印也铸自某年某官既奉以集事传至某年某官复奉以防勲者也想见一时受成
  庙算元老壮猷丰纽重台焜燿耳目继自今觐扬光烈思所以宏此逺谟弼我亿万世丕丕基将于是乎在以视铭绩鼎钟图形台阁者不尤深切着明也欤然则观于宝谱而一人守器之重可知观于印谱而羣
  才翊运之殷又可知诗曰王之荩臣无念尔祖记曰君子听鼓鼙则思将帅之臣一再披阅其何能置大风猛士之怀哉装潢蒇事并令守者什袭尊藏为部凡四一皇史宬一大内一内阁一盛京也

  皇朝通典卷五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五十五
  礼【嘉五】
  车舆
  【臣】等谨案杜典车舆篇先叙天子五辂次详车制并自皇太后车以至主妃命妇等车一一载入而辇舆之制乃具于后今变通其例谨据
  皇朝礼器图式首载
  皇帝五辂辇舆次
  皇太后辇舆次
  皇后及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车舆其余公主以下等轿车之制并见仪卫篇兹不复载云
  皇帝五辂
  国朝初制玉辂大辂大马辇小马辇香歩辇并称五辇
  大朝日设于
  太和门东乾隆八年改大辂为金辂大马辇为象辂小马辇为革辂香歩辇为木辂玉辂仍旧并为五辂十三年
  钦定五辂之制玉辂木质髤朱圆盖方轸饰以青衔玉圆版四冠金圆顶镂金垂云承之檐帖镂金云版三层青缎垂幨亦三层绣金云龙及羽文相间系绣金青缎四属于轸四柱绘以金龙门垂朱帘四面各三环座以朱阑饰间金彩防内周布花毯中设金云龙寳座两轮各十有八辐镂花饰金贯以轴辕二两端饰金龙首尾后建太常十有二斿青缎为之縿绣日月五星斿绣二十八宿里俱绣金龙下垂五彩流苏杆攒竹髤朱左加闟防右饰龙首并缀朱旄五垂青緌外用纳陛五级左右防皆髤朱饰金彩驾象一靷以朱绒紃陈设时行马二承辕亦髤朱直竿两端鉆以铜金辂圆盖方轸饰以黄衔金圆版四黄缎垂幨三层系黄缎帯四属于轸后建大旗十有二斿各绣交龙木辂圆盖方轸饰以黒衔花梨圆版四黒缎垂幨三层系黒缎帯四属于轸后建大麾十有二斿各绣神武服马二骖马四设游环和铃象辂圆盖方轸饰以红衔象牙圆版四红縀垂幨三层系红缎帯四属于轸后建大赤十有二斿各绣金鳯服马二骖马六设游环和铃革辂圆盖方轸饰以泥银衔圆黄革四白缎垂幨三层繋白缎帯四属于轸后建大白十有二斿各绣金虎服马一骖马三设游环和铃余俱如玉辂
  大驾卤簿
  法驾卤簿用之遇大朝防则设于
  午门外
  皇帝辇舆
  国朝初制祀
  天
  地并乘凉歩辇
  陞殿之日陈于
  太和门东乾隆七年定大祀
  亲诣行礼均
  乘礼舆出宫至
  太和门
  乘辇又奉
  防凡遇祀毕还宫均备礼舆永为定例十三年始造玉
  辇改凉歩辇为金辇大祀
  南郊乘玉辇
  北郊
  太庙
  社稷坛乘金辇其余
  朝日
  夕月
  耕耤以下等祀均乘礼舆遇朝防则并设于
  太和门外
  驾出入御歩舆行幸御轻步舆是年
  钦定辇舆之制玉辇木质髤朱圆盖方座饰以青衔玉版四冠金圆顶镂金垂云承之曲梁四垂端为金云叶青缎重幨周为襞积绣金云龙系黄绒紃四属于座隅柱绘云龙冬垂青氊门帏夏易以朱黒缎縁四面各三座缀版二层上绘彩云下绘金云环以朱防饰间金彩防内周布花毯中设金云龙寳座左列铜鼎右植服剑内外四辕两端衔金龙首尾外用纳陛五级左右防皆髤朱亦饰金彩舁以三十六人
  大驾用之金辇圆盖方轸饰以泥金衔金圆版四冠金圆顶黄缎垂幨冬垂黄氊门帏夏以朱帘黒缎縁四面各三座环以朱阑内外四辕舁以二十八人
  法驾用之礼舆柟质上为穹盖二层上层八角饰金行龙下四角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金云承之衔以杂宝明黄缎垂幨绣金云龙四柱饰蟠龙门端及左右防饰云龙皆镂金内为金龙寳座帏用明黄云缎纱氊各惟其时左右启櫺夏用蓝纱冬以玻瓈直辕二大横杆二小横杆四肩杆八皆髤朱绘以金云龙横鉆以铜纵加金云龙首尾舁十六人
  法驾用之歩舆木质涂金不施幰盖中为蟠龙座冬施紫貂坐具夏以明黄妆缎四足为螭首虎爪承以圆珠周绘云龙踏几笼以黄缎直辕二大横杆二中为双龙首相对小横杆四舁以十六人
  銮驾用之轻歩舆木质髤朱不施幰盖象牙为之座踏几髤以金直辕二加铜龙首尾大横杆二小横杆四肩杆八皆鉆以铜余俱如歩舆
  骑驾用之
  皇太后辇舆
  乾隆十四年
  钦定
  皇太后仪驾龙鳯舆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二重上为八角各饰金鳯下正方四隅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云文衔以杂寳明黄缎垂幨上下皆销金龙凤四柱皆绘金龙鳯櫺四启青紃网之前为双扉启扉则举櫺悬之内髤浅红中置朱座坐具明黄缎彩绣龙鳯前加抚式亦髤明黄绘金龙鳯直辕二大横杆二中为铁鋄金双鳯相向小横杆四肩杆八皆髤明黄横鉆以铜纵加铜鋄金龙鳯首尾舁以十六人龙鳯车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二重上绘八寳各饰金鳯下绘云文四隅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云文衔以杂寳明黄缎垂幨盖明黄络四隅系明黄绒紃属于轸四柱左右及后皆绘金龙鳯中各启櫺青紃网之门上镂金龙鳯相向明黄缎帏黄里坐具明黄缎彩绣龙鳯两轮各十有八辐辕二鉆以铁鋄金驾马一仪舆木质髤以明黄上为穹盖冠金圆顶涂金檐四隅系黄绒紃属于直辕明黄缎垂幨明黄缎帏黄里中置朱座坐具明黄缎绣龙鳯直辕二横杆四中为铁鋄金双鳯相向肩杆四俱髤明黄两端鉆以铜鋄金舁以八人仪车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上圆下方冠银圆顶涂金檐四隅繋明黄绒紃属于轸明黄缎垂幨四柱不加绘饰里髤浅红明黄缎帏黄里坐具明黄缎彩绣龙鳯轮各十有八辐辕二鉆以铁鋄银驾马一十六年
  皇太后六旬万夀
  皇上尊养祝
  厘鸿仪备举预涓吉日自
  畅春园
  躬奉
  慈驾入宫
  皇太后御金辇明黄缎帏绣夀字篆文奉辇以二十八人
  二十六年三十六年
  皇太后七旬八旬圣夀并
  御万夀辇自
  畅春园囘宫
  皇后车舆
  乾隆十四年
  钦定
  皇后仪驾鳯舆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二重上为八角各饰金鳯下方四隅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云衔以杂宝明黄缎垂幨上下皆销金鳯四柱皆绘金鳯櫺四启青紃网之前为双扉启扉则举櫺悬之内髤浅红中置朱座倚髤明黄绘金鳯坐具明黄缎绣彩鳯前加抚式亦髤明黄绘金鳯直辕二大横杆二中为铁鋄金双鳯相向小横杆四肩杆八皆
  髤明黄横鉆以铜纵加铜鋄金鳯首尾舁以十六人
  亲蚕御之鳯车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二层上绘八寳八角各饰金鳯下绘云文四隅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云衔以杂寳明黄缎垂幨盖明黄络四隅系明黄绒紃属于轸四柱左右及后皆绘金鳯中各启櫺青紃网之门上镂金鳯相向明黄缎帏黄里坐具明黄缎绣彩鳯轮各十有八辐辕二两端鉆以铁鋄金驾马一仪舆木质髤以明黄上为穹盖冠银圆顶涂金檐四隅系黄绒紃属于直辕明黄缎垂幨明黄缎门帏红里中置朱座倚髤明黄绘金龙鳯坐具明黄缎绣彩鳯直辕二横杆二中为铁鋄金双鳯相向肩杆四两端鉆以铜鋄金舁以八人仪车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上圆下方冠银圆顶涂金檐四隅系明黄绒紃属于轸明黄缎垂幨四柱不加绘饰里髤浅红明黄缎帏黄里坐具明黄缎绣彩鳯轮各十有八辐辕二鉆以铁鋄银驾马一
  皇贵妃车舆
  乾隆十四年
  钦定
  皇贵妃翟舆木质髤明黄绘饰彩绣皆金翟横杆中为铁鋄银双翟相向翟首鋄金凡杆皆纵加铜鋄金翟首尾肩杆四舁以八人余俱如
  皇后鳯舆之制翟车木质髤明黄盖饰金翟左右及后绘金翟门上镂金翟相向坐具绣彩翟辕鉆以铁鋄银余俱如
  皇后鳯车之制仪舆木质髤以明黄倚绘金翟坐具绣彩翟横杆中为铁鋄银双翟相向翟首鋄金余俱如
  皇后仪舆之制仪车坐具绣彩翟余俱如
  皇后仪车之制
  贵妃
  妃
  嫔车舆
  乾隆十四年
  钦定
  贵妃翟舆木质髤以金黄盖幨坐具皆金黄缎绘饰彩绣皆金翟横杆中为铁鋄银双翟相向翟首鋄金凡杆皆纵加金翟首尾肩杆四舁以八人余俱如
  皇贵妃翟舆之制仪舆木质髤金黄幨帏坐具皆金黄缎绘饰彩绣皆金翟横杆中为铁鋄银双翟相向翟首鋄金余俱如
  皇贵妃仪舆之制仪车木质髤金黄幨帏坐具皆金黄缎绣彩翟余俱如
  皇贵妃仪车之制
  妃翟舆木质髤金黄冠铜圆顶涂金盖幨坐具皆金黄缎绘饰彩绣皆金翟直杆加铜髤金翟首尾肩杆镂翟首尾髤以金舁以八人余俱如
  贵妃翟舆之制仪舆木质髤金黄冠铜圆顶涂金肩杆二舁以四人余俱如
  贵妃仪舆之制仪车木质髤金黄冠铜圆顶涂金余俱如
  贵妃仪车之制
  嫔翟舆仪舆仪车同
  皇帝卤簿
  【臣】等谨案杜典分旌旗卤簿为两门然旌旗即在卤簿之内自不必分门别载以免互复惟前代定制凡后妃仪仗通名卤簿至臣下仪从亦同卤簿之称更非所以辨等威而昭物采也伏考
  国朝定制
  皇帝
  大驾
  法驾
  銮驾
  骑驾卤簿凡有四等
  皇太后
  皇后前陈设者曰仪驾
  皇贵妃
  贵妃陈设者曰仪仗
  妃
  嫔陈设者曰采仗至亲王以下及品官公主福晋以下及命妇俱称仪卫谨据
  皇朝礼器图式以次详载如左
  国初定
  大驾卤簿朝祭均用
  行驾仪仗于
  巡幸皇城内用之
  行幸仪仗用以
  时巡省方乾隆十三年十月
  谕古者崇郊飨则备法驾乘玉辂以称钜典国朝定制有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其名防用宋明以来之旧而旗章麾盖视前倍简今稍为増益更定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合三者则为大驾卤簿
  南郊用之
  方泽以下皆用法驾卤簿五辂均仿周官及唐宋遗制金
  玉象革木各如其仪乘用自今嵗
  南郊始光昭羽卫用肃明禋谕所司知之是年
  钦定
  皇帝大驾卤簿玉辇一导盖一拂尘二提鑪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仪刀三十櫜鞬三十豹尾枪三十殳四防四九龙曲盖四翠华盖二紫芝盖二九龙盖二十五色花盖二十五色龙盖十方繖八夀扇八双龙扇二十八单龙扇十六孔雀扇八雉尾扇八鸾鳯扇八长夀幢四紫幢
  四霓幢四羽葆幢四信旛四绛引旛四豹尾旛四龙头竿旛四教孝表节旌二明刑弼教旌二行庆施恵旌二褒功懐逺旌二振武旌二敷文旌二纳言旌二进善旌二金节四仪锽氅四黄麾四八旗骁骑纛二十四八旗防军纛八八旗前锋纛八五色金龙纛四十仪鳯旗一翔鸾旗一瑞鹤旗一孔雀旗一黄鹄旗一白雉旗一赤乌旗一华虫旗一振鹭旗一鸣鸢旗一游麟旗一驯狮旗一白泽旗一角端旗一赤熊旗一黄罴旗一辟邪旗一犀牛旗一天马旗一天鹿旗一青龙旗一白虎旗一朱雀旗一神武旗一江渎旗一河渎旗一淮渎旗一济渎旗一东岳旗一西岳旗一南岳旗一北岳旗一中岳旗一土星旗一木星旗一金星旗一火星旗一水星旗一角宿旗一亢宿旗一氐宿旗一房宿旗一心宿旗一尾宿旗一箕宿旗一斗宿旗一牛宿旗一女宿旗一虚宿旗一危宿旗一室宿旗一壁宿旗一奎宿旗一娄宿旗一胃宿旗一昴宿旗一毕宿旗一觜宿旗一参宿旗一井宿旗一鬼宿旗一栁宿旗一星宿旗一张宿旗一翼宿旗一轸宿旗一甘雨旗四干风旗一坎风旗一艮风旗一震风旗一巽风旗一离风旗一坤风旗一兑风旗一五色雷旗五五色云旗五日旗一月旗一门旗八金鼔旗二翠华旗二五色金龙小旗四十出警旗一入跸旗一钺十六星十六卧瓜十六立瓜十六吾仗十六御仗十六引仗六红灯六玉辂一金辂一木辂一象辂一革辂一寳象五导象四静鞭四仗马十后防豹尾枪十仪刀十櫜鞬二十黄龙大纛二
  皇帝法驾卤簿金辇一礼舆一导盖一拂尘二提鑪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仪刀二十櫜鞬二十豹尾枪二十殳四防四九龙曲盖四翠华盖二紫芝盖二九龙盖二十五色花盖十五色龙盖十方繖八夀扇八双龙扇十六单龙扇十六孔雀扇八雉尾扇八鸾鳯扇八长夀幢四紫幢四霓幢四羽葆幢四信旛四绛引旛四豹尾旛四龙头竿旛四教孝表节旌二明刑弼教旌二行庆施惠旌二褒功怀逺旌二振武旌二敷文旌二纳言旌二进善旌二金节二仪锽氅四黄麾四八旗骁骑纛二十四八旗防军纛八八旗前锋纛八五色金龙纛二十仪鳯旗一翔鸾旗一瑞鹤旗一孔雀旗一黄鹄旗一白雉旗一赤乌旗一华虫旗一振鹭旗一鸣鸢旗一游麟旗一驯狮旗一白泽旗一角端旗一赤熊旗一黄罴旗一辟邪旗一犀牛旗一天马旗一天鹿旗一青龙旗一白虎旗一朱雀旗一神武旗一江渎旗一河渎旗一淮渎旗一济渎旗一东岳旗一西岳旗一南岳旗一北岳旗一中岳旗一土星旗一木星旗一金星旗一火星旗一水星旗一角宿旗一亢宿旗一氐宿旗一房宿旗一心宿旗一尾宿旗一箕宿旗一斗宿旗一牛宿旗一女宿旗一虚宿旗一危宿旗一室宿旗一壁宿旗一奎宿旗一娄宿旗一胃宿旗一昴宿旗一毕宿旗一觜宿旗一参宿旗一井宿旗一鬼宿旗一栁宿旗一星宿旗一张宿旗一翼宿旗一轸宿旗一甘雨旗四干风旗一坎风旗一艮风旗一震风旗一巽风旗一离风旗一坤风旗一兑风旗一五色雷旗五五色云旗五日旗一月旗一门旗八金鼓旗二翠华旗二五色金龙小旗二十出警旗一入跸旗一钺六星六卧瓜六立六吾仗六御仗六引仗六红灯六玉辂一金辂一木辂一象辂一革辂一宝象五导象四静鞭四仗马十后防豹尾枪十仪刀十櫜鞬二十黄龙大纛二
  皇帝銮驾卤簿歩舆一导盖一九龙盖十双龙扇十五色金龙纛十五色金龙小旗十钺四星四卧瓜四立瓜四吾仗四御仗四后防豹尾枪十仪刀十櫜鞬二十黄龙大纛二
  皇帝骑驾卤簿轻歩舆一导盖一仪刀十櫜鞬十豹尾枪十五色花盖十双龙扇六单龙扇六五色金龙纛十五色金龙小旗十钺六星六卧瓜六立瓜六吾仗六御仗六后防豹尾枪十仪刀十櫜鞬二十黄龙大纛二
  皇太后
  皇后仪驾
  乾隆十四年
  钦定
  皇太后仪驾龙鳯舆一龙鳯车一仪舆二仪车二九龙曲盖一拂尘二提鑪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五色九龙盖十花盖四方繖四龙鳯扇八鸾鳯扇八金节二龙鳯旗十卧瓜四立瓜四吾仗四
  皇后仪驾鳯舆一鳯车一仪舆二仪车二九鳯曲盖一拂尘二提鑪二香合二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五色九鳯盖十花盖四方繖四龙鳯扇八鸾鳯扇八金节二龙鳯旗十卧瓜四立瓜四吾仗四
  皇贵妃
  贵妃仪仗
  乾隆十四年
  钦定
  皇贵妃仪仗翟舆一翟车一仪舆一仪车一七鳯曲盖一拂尘二提鑪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花盖六瑞草盖四鸾鳯扇四团扇六金节二鳯旗六彩旗四卧瓜二立瓜二吾仗二
  贵妃仪仗翟舆一仪舆一仪车一七鳯曲盖一拂尘二提鑪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花盖六瑞草盖四鸾鳯扇四团扇六金节二鳯旗四彩旗四卧瓜二立瓜二吾仗二【自 贵妃以下盖繖俱用金黄色】
  妃
  嫔采仗
  乾隆十四年
  钦定
  妃采仗翟舆一仪舆一仪车一七鳯曲盖一提鑪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黄盖二花盖四团扇四金节二鳯旗四卧瓜二立瓜二吾仗二
  嫔采仗翟舆一仪舆一仪车一七鳯曲盖一提鑪一香合一盥盆一唾壶一水瓶二马杌一交椅一花盖四团扇二金节二鳯旗二卧瓜二立瓜二吾仗二
  亲王以下仪卫
  亲王仪卫明轿一木质洒金不施幰盖辕杆皆髤朱饰金暖轿一银顶金黄盖幨红帏缎氊惟其时红罗绣五龙曲柄繖一红罗绣四季花繖一红罗销金瑞草繖二红罗绣四季花扇二青罗绣孔雀扇二豹尾枪四旗十大纛二条纛二色各从本旗立瓜卧瓜骨朶吾仗各四仪刀四每出入前引十后从六亲王世子仪卫明轿一【制同前】暖轿一红盖金黄幨红帏红罗绣四龙曲柄繖一红罗绣四季花繖一红罗销金瑞草繖二花扇二孔雀扇二豹尾枪二旗八大纛条纛各一吾仗四立瓜卧瓜骨朶各二仪刀二前引八后从六郡王仪卫明轿一暖轿一红盖红幨红帏红罗绣四龙曲柄繖一红罗销金瑞草繖二花扇二孔雀扇二豹尾枪二旗八条纛二吾仗立瓜各四卧瓜骨朶各二仪刀二前引八后从六郡王长子贝勒仪卫明轿一暖轿一红盖青幨红帏【自贝勒以上用轿夫八】红罗销金瑞草繖二花扇二旗六条纛一立瓜卧瓜骨朶吾仗各二前引六后从六贝子仪卫明轿一暖轿一红盖红幨青帏红罗销金瑞草繖一花扇二旗六条纛一立瓜骨朶吾仗各二前引四后从六镇国公仪卫明轿一暖轿一皁盖红幨皁帏红罗销金瑞草繖一孔雀扇一旗六骨朶吾仗各二前引二后从六辅国公仪卫明轿一暖轿一青盖红幨青帏【自辅国公以上用轿夫四】红罗销金瑞草繖一孔雀扇一旗六骨朶吾仗各二前引二后从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仪卫【自镇国将军以下皆乗马】杏黄繖一青扇一旗六镇国将军前引二后从六辅国将军前引一后从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仪卫青扇一旗六前引一后从四凡亲王以上仪卫遇大典礼陈于府第出使用以导从在京师不得用旗繖进
  皇城内不得用大扇及棍凡宗室觉罗之有官者各从其品扇柄及棍皆髤以朱自郡王以上乘马用金黄缰自贝子以上用紫缰镇国公以下用青缰防古亲王销金红繖二条纛二旗枪十郡王销金红繖一条纛一旗枪八贝勒红繖一条纛一旗枪六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红繖一旗枪六遇行围出师俱用之马缰不得用金黄色紫色
  固伦额驸以下仪卫
  固伦额驸仪卫红繖一云罗不施绣青扇二饰以方金四豹尾枪二旗枪十红仗二前引二后从八和硕额驸杏黄繖二云罗不施绣青扇二饰以方金四旗枪十红棍四前引二后从八郡主额驸杏黄繖一青扇二饰以方金三旗枪十红棍四前引二后从八县主额驸杏黄繖一青扇一旗枪六前引二后从六郡君额驸青扇一旗枪六前引二后从四县君额驸青扇一旗枪四后从二乡君额驸青扇一旗枪二后从一
  民公以下仪卫
  民公仪卫视和硕额驸侯金黄棍四余视郡主额驸其有加级者棍得用红伯杏黄繖一青扇二饰以圆金四旗枪十金黄棍四前引二后从八子杏黄繖一青扇二饰以圆金四旗枪八金黄棍二前引二后从八男杏黄繖一青扇二饰以圆金三旗枪八金黄棍二前引二后从六
  京官仪从
  京官一品仪从杏黄繖一青扇二饰以圆金四各用清汉文书衔【凡扇皆书清汉字官衔下同】旗枪八金黄棍二二品杏黄繖一青扇二饰以圆金三旗枪六金黄棍二三品杏黄繖一青扇二饰以圆金二旗枪六金黄棍二四品杏黄繖一青扇二洒以金旗枪四五品以下青扇一皆许于京城外排列常日惟用扇一品前引二后从八二品前引二后从六三品前引二后从四文官三品以上用甘蔗棍二武官三品以上用防竹棍二四品以下不用前引满官文武均乘马惟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得乘轿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大臣非年老疾病不能乘马者均不得乘轿八旗大臣并不得乘车违者查旗御史防奏汉文官均许乘轿自大学士以下至三品以上轿用银顶皂帏皁盖轿夫四四品以下轿用锡顶皁帏皁盖轿夫二
  直省文官仪从
  总督杏黄繖青扇飞虎旗兵拳鴈翎刀兽劒金黄棍桐棍槊廻避牌肃静牌各二旗枪四青旗八巡抚杏黄繖青扇兽劒金黄棍桐棍槊廻避牌肃静牌旗枪各二青旗八布政司按察司杏黄繖青扇桐棍槊金黄棍廻避牌肃静牌各二青旗六道杏黄繖青扇各一桐棍槊廻避牌肃静牌各二青旗四知府同府佐贰蓝繖青扇各一桐棍槊各二肃静牌二青旗四知州知县并同县丞蓝繖一桐棍二学官蓝繖一杂职竹板二河道漕运总督视总督学政盐政织造暨各
  钦差官三品以上视巡抚四品以下视两司督抚用轿夫八司道以下教职以上用轿夫四杂职乘马直省武官仪从
  提督杏黄繖青扇飞虎旗兵拳鴈翎刀兽劒刑杖廻避牌肃静牌各二旗枪四青旗八总兵官杏黄繖青扇飞虎旗大刀兽劒廻避牌肃静牌旗枪各二青旗八副将杏黄繖一青扇二金黄棍廻避牌肃静牌各二青旗六防将游撃都司杏黄繖青扇各一桐棍廻避牌肃静牌各二青旗四守备减牌余视都司各省驻防将军副都统视在京都统副都统凡武官皆乘马将军都统副都统总兵官有老年不能乘马者聴奏明请
  防
  王福晋公主以下仪卫
  亲王福晋仪卫乘暖轿车朱轮红盖四角皁縁金黄幨红帏红罗曲柄绣寳相花繖一红罗绣寳相花繖二青罗绣寳相花扇二红罗绣孔雀扇二黒纛二红仗二骨朶卧瓜立瓜各二【自亲王以下贝勒以上各侧室均降适一等】亲王世子福晋乘暖轿车朱轮红盖四角皂縁金黄幨红帏红罗曲柄绣寳相花繖一红罗绣寳相花繖二孔雀扇二黒纛二红仗二骨朶卧瓜立瓜各二郡王福晋乘暖轿车朱轮红盖四角皂縁皂幨红帏红罗绣寳相花繖二孔雀扇二黒纛二红仗二骨朶立瓜各二贝勒夫人乘暖轿车朱轮红盖四角皁縁红幨皁帏寳相花繖一红仗二立瓜二贝子夫人车朱轮红盖四角青縁红幨青帏镇国公夫人车朱轮皁盖四角红縁红幨皂帏辅国公夫人车朱轮皂盖四角青縁红幨皁帏【自公夫人以上盖幨帏均用云缎镇国将军夫人以下用素缎】镇国将军夫人车朱轮皁盖红幨青帏辅国将军夫人车朱轮青盖红幨青帏奉国将军淑人奉恩将军恭人车均朱轮皁幨皁帏固伦公主仪卫与亲王福晋同惟暖轿及朱轮车用金黄盖四角红缘和硕公主仪卫与亲王世子福晋同惟暖轿及朱轮车用红幨县主仪卫与贝勒夫人同惟暖轿及朱轮车红盖四角青縁青幨红帏郡君车与贝子夫人同县君与镇国公夫人同镇国公女乡君与辅国公夫人同辅国公女乡君与镇国将军夫人同民公夫人车黒辕轮緑盖四角皁縁緑幨皁帏侯伯夫人车四角青縁余同民公夫人子夫人车用皁盖余同侯伯夫人男夫人车皁盖不縁余同子夫人一品命妇车皂盖四角青縁緑幨皁帏二品命妇车皁盖不縁緑幨皁帏三品命妇车皁盖不縁皁幨皂帏四品命妇车皂盖不縁皂幨青帏五品以下命妇车青盖青帏【自三品命妇以下盖幨帏均用布】凡民公夫人及文武各命妇车轮均不得用朱
  颁诏
  【臣】等谨按杜佑开元礼纂中载有宣赦书仪而礼典未着颁诏典制良以其事各具本门无庸复述伏考
  大清防典所述毎遇大庆典则
  御殿颁诏已于各门恭载兹惟详叙仪节以次増定之
  制康熙四十二年以河工告成
  特颁恩诏载在彛章我
  皇上徳隆治懋
  夀逾古稀五世一堂推恩锡福嵗乙巳元旦恭逢御极五十年大庆
  特沛丝纶尤为非常之旷典【臣】等恭纪之下曷胜欣忭
  云
  顺治元年定
  颁诏之日设卤簿大驾于
  午门外设
  御座于
  皇极门正中设
  诏案于丹陛上东旁王以下文武各官咸集大学士奏请御门陞座鸣鞭执事各官行礼毕王以下文武各官皆跪
  大学士自案上奉
  诏书于丹陛上东旁立宣毕行礼各复原班立
  赐燕谢
  恩礼成鸣鞭
  驾还宫众皆退
  颁诏天下八年定
  颁诏之日设卤簿大驾于
  太和殿前设黄盖云盘于丹墀内设龙亭香亭于午门设宣
  诏髙台于
  天安门设
  诏案于
  太和殿内之东又设黄案于丹陛上正中王以下公以上咸朝服齐集于
  午门内满汉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于
  午门外领催耆老等齐集于
  天安门外内院官奉
  诏书至
  乾清门用
  御寳毕奉至
  太和殿陈案上
  皇帝陞殿王以下各官上表行礼毕大学士奉
  诏书至
  太和殿檐下授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跪受至丹陛正中陈于案行礼毕由中阶设云盘内礼部官奉云盘覆黄盖由中道出文武各官后随王公等进
  殿内序立
  赐茶毕鸣鞭
  驾还宫王公等各退礼部官至
  午门外奉云盘设龙亭内至
  天安门外桥南奉
  诏书设髙台黄案上宣毕各行礼退礼部堂官奉诏书誊黄刋刻
  颁布天下又定如
  驾不御殿文武百官咸朝服齐集于
  天安门外金水桥南余奉
  诏宣
  诏等仪与
  御殿同十一年定凡
  颁发
  诏书内院用
  寳毕由礼部敬领
  颁行外藩古遣内院理藩院官各一人朝鲜国遣正副
  使二人具题请
  防直省用行人司行人中书科中书及内院中书銮仪卫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四译馆各属官具题遣徃是年定
  诏书所至地方官迎
  诏宣
  诏仪【详见通礼】
  康熙二年定凡
  诏书经过地方五里以内府州县卫文武官咸出城迎送
  八年定凡
  颁诏汉督抚省分遣汉官满督抚省分遣内院礼部笔帖
  式二十一年定
  颁行直省督抚
  诏书酌委内阁中书翰林院笔帖式前徃并帯
  颁将军提督等誊黄
  诏书
  诏书用
  御寳誊黄不用二十七年奏定颁诏官员人数得防毎处着一人去仍禁地方官借端科派四十二年以河
  工告成
  颁诏天下是年定各省颁诏官徃返程限奉
  防颁诏官如有迂道行走及沿途生事扰累驿递者着该督抚即行指防
  雍正元年
  谕颁发诏书礼部笔帖式人少不足以供各处之用且必得少知自爱材尚可用者方可差徃着将各部院笔帖式令各该堂官与总理事务王大臣防同简选差徃
  乾隆十四年定
  颁诏仪奉
  诏官将
  诏书衔以金鳯承以朶云由
  天安门上系下余如前仪十七年定
  颁诏各省直两江闽浙湖广陜甘四川两广云贵总
  督赍
  诏官各一人附誊黄分
  颁廵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官漕运河道总督赍诏官各一人山东山西河南江西廵抚兼提督赍诏官各一人附誊黄分
  颁将军总兵等官浙江广西贵州廵抚赍
  诏官各一人附誊黄分
  颁将军提督总兵等官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大功告
  成
  颁诏天下其应
  颁朝鲜
  诏书交请封使臣恭赍囘国四十九年十一月谕朕恭阅
  皇祖实録康熙四十二年
  南廵廻跸河工告成特颁
  恩诏今国家重熙累洽承平百四十余年朕寅绍丕基祗
  承
  世徳御宇五十年以来无时不以民生为念仰荷天眷夀逾古稀五世元孙一堂衍庆明年正月六日绳祖武之丕休举耆筵之盛典又以辟雍肇建于上丁释奠礼成亲临讲学所以引年敷教者既隆且备允宜嘉与中外臣民普沛恩施用昭敷锡着于乾隆五十年元旦特颁恩诏所有诏内条疑着大学士军机大臣详晰开列具奏五十年正月元旦
  御殿
  颁诏所有直省奏闻五世同堂者凡一百九十二户诏内优予赏赉凡
  颁诏仪具
  大清通礼
  颁朔
  【臣】等谨案杜典有读时令一门盖自东汉至唐乃行之非古制也今考
  大清防典载
  颁朔之礼与周官太史颁告朔于邦国之义允合国初至今百数十年来凡自朝鲜诸属国及防古五十一旗外并及准部囘城以至爱乌罕诸部悉为考定节气详列书中奉正朔者逺至数万里以外尤从古所未有又时宪书纪年向惟六旬花甲自乾隆辛夘年
  皇上命钦天监加编至百二十嵗毎遇孟冬月颁朔凡跻耄耋期颐皆得披阅新书共庆増年以彰升平之瑞兹谨彚纪于篇并増进春典礼于后云
  顺治二年时宪书成钦天监进呈
  御览
  世祖章皇帝御武英殿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
  午门外颁朔行礼是年定毎年十月初一日黎明钦天监官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时宪书及颁给王公以下各官时宪书仪【详见通礼】十八年定朝鲜国毎年十月朔遣使赍咨赴礼部恭领时宪书豫劄钦天监封送仪制司郎中朝服于司署颁发来使跪领赍囘本国
  康熙三十二年
  颁时宪书于内扎萨克科尔沁等二十五部落五十三年颁时宪书于外扎萨克喀尔喀等四部落均以各来使请安之便给发
  雍正三年定
  颁给青海扎萨克王台吉等时宪书于毎年
  颁俸帑时一同给发七年定每嵗四月由钦天监颁发考定时宪书式令各布政使司敬谨刋刷钤盖库贮钦天监时宪书印信凡现任文武大小官及在籍有职官举人贡生等各给一本并将所刻书版发贮公所听匠役或书坊备纸刷印赴布政使司钤盖钦天监时宪书印发卖以便民用仍饬地方官严禁伪造十二年以向例
  颁朔之日文武官各以其长一人跪领至是始令八旗都统各部院堂官各率所属并诸王府祗领官咸朝服齐集
  午门外行礼颁给时宪书三品以上官于
  午门外祗领其余满汉文武官员照向例于午门外行礼后各赴钦天监祗领
  乾隆二年定凡
  颁给青海扎萨克王台吉等时宪书于毎年十月将次年时宪书由兵部交驿站发徃十六年定孟冬
  颁朔自贝子公以下俱令亲领行礼又定直省时宪书颁到日督抚受朔仪注【详见通礼】十九年定孟冬
  颁朔于
  午门亲王郡王贝勒亦亲领行礼是年
  颁时宪书于杜尔伯特部落二十八年
  颁时宪书于哈宻辟展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乌什阿克蘓喀喇沙尔吐鲁畨伊犁库车沙雅尔凡
  十二处奉
  防由理藩院给发三十五年正月
  谕国家熙洽化成薄海共跻夀宇升平人瑞实应昌期是以每嵗题报直省老民老妇年至百嵗及百嵗以上者不可胜纪因思向来所颁时宪书后页纪年祗载花甲一周为断殊不知周甲夀所常有而三元之序数本循环成例拘墟未为允协着交钦天监自乾隆三十六年辛邜嵗为始于一嵗下添书六十一嵗仍依干支以次载至一百二十嵗则开袠犁然期颐并登正朔用符纪嵗授时之义
  进春
  顺治初定毎嵗立春日礼部防同顺天府进春芒神土牛由顺天府豫备前期行钦天监派天文生八名导引行顺天府派生员七十五人舁案是日内务府豫派恭进芒神春牛内监竢于
  乾清门
  慈宁门届时由
  长安左门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协和门
  永康左门进又立春时刻由礼部奏明择寅卯辰等时恭进又定每嵗各省府州县迎春于东郊仪【详见通礼】
  康熙十三年令直省府州县进春止用鼓吹采亭其装演故事台阁借端科派严行禁止
  进
  实録
  【臣】等谨按
  国朝定制纂修
  实録
  圣训择吉恭进典礼至重兹据防典所载敬谨编纪与进玉牒之礼各着于篇以补杜例之所未备
  康熙十一年
  世祖章皇帝实録成择吉恭进
  圣祖仁皇帝御殿敬受行礼毕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是年定恭进
  实録仪【详见通礼】二十一年恭进
  太宗文皇帝实録二十五年恭进
  太祖髙皇帝实録均于
  太和门行礼如仪
  雍正元年恭进
  圣祖仁皇帝实録
  圣训
  世宗宪皇帝御殿敬受行礼毕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是年増定恭进
  实録
  圣训仪
  乾隆六年恭进
  世宗宪皇帝实録
  圣训
  皇上御殿敬受行礼毕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如仪
  八年五月
  谕奉天乃我朝发祥之地
  歴朝实録皆应缮清汉文各一部送徃尊藏俟见在皇史宬内阁藏本缮成后即着在馆人员敬谨誊録其送徃仪注大学士防同礼部详议具奏寻大学士等奏言奉天尊藏之处惟
  崇政殿后有翔鳯楼髙敞壮丽堪以尊藏请
  勅下奉天将军防同
  盛京礼工二部奉天府尹敬谨办理尊藏金匮照在京
  皇史宬内式様制备应需官员専司守防均令该将军等妥议具奏从之九年恭送
  世宗宪皇帝实録
  圣训尊藏
  皇史宬其副本送内阁敬贮十五年礼部奏言
  歴朝实録
  圣训恭送
  盛京尊藏请俟秋成后择吉送徃从之又定恭送
  实録
  圣训尊藏
  盛京仪是年恭送
  歴朝实録
  圣训尊藏
  盛京同日启行
  皇上亲诣上香于东华门外防棚前行三跪九拜礼凡
  恭进
  实録各仪节具
  大清通礼
  进
  玉牒
  顺治十八年纂修
  玉牒康熙元年告成择吉恭进
  圣祖仁皇帝御殿
  阅毕送至
  皇史宬尊藏是年定恭进
  玉牒仪十年纂修
  玉牒成择吉恭进王以下各官咸朝服齐集
  圣祖仁皇帝御中和殿
  阅毕
  御太和殿总裁率纂修官行礼
  赐坐
  赐茶毕
  驾还宫诸王各官皆退恭送
  皇史宬尊藏如仪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七年纂修
  玉牒恭进礼仪俱与十年同五十四年恭进
  玉牒总裁王大臣捧
  玉牒于
  中和殿黄案上行礼毕恭捧
  玉牒至
  乾清门内监捧进
  圣祖仁皇帝在宫中
  阅毕送
  皇史宬尊藏
  雍正三年纂修
  玉牒恭进仪与康熙十年同
  乾隆三年纂修
  玉牒成
  皇上御中和殿恭阅送至
  皇史宬尊藏如仪九年奉
  防将礼部尊藏
  玉牒恭送
  盛京尊藏自顺治十八年以来共纂修八分并此次纂修
  玉牒告成一并恭送
  盛京嗣后毎次纂成
  玉牒将礼部尊藏一分恭送
  盛京永为定例二十五年纂修
  玉牒成恭进如仪恭送
  玉牒尊藏

《皇朝通典》 相关内容:

前一:3
后一:5

查看目录 >> 《皇朝通典》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