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5

 县卫官役俸薪工食廪饩膳食并
  闗庙三祭等银一千一十九两六钱六分六厘六毫
  六丝六忽六微六尘六纎六渺
  物产【附】
  长沙府
  硃砂长沙善化湘潭出
  鸬鷀湘隂县出
  水银安化县出
  铁攸县浏阳安化醴陵四县皆出
  海金沙长沙善化攸县湘潭四县出
  苎布湘乡茶陵攸县浏阳四县出
  铅醴陵县出
  茶安化县出
  衡州府
  蚤稻衡阳衡山耒阳常宁安仁五县出
  葛布耒阳常宁二县出
  铅桂阳州出
  竹常宁县出
  鹧鸪出衡阳解诸毒
  地榆出衡山二八月取可作金疮膏
  纸出耒阳
  钖耒阳常宁二县出
  山矾各县出
  蜡桂阳州并酃县出
  万年松 长髪草 龙须草各县出
  永州府
  钖江华县出
  铁零陵祁阳宁远永明江华五县出
  石磬零陵县出亚于徐州
  石屏白鹤山出
  石燕 青碌俱祁阳县出
  綄线 克丝俱零陵祁阳二县出
  葛祁阳县出
  苎布府属俱出
  杉木祁阳县道州出
  潇湘竹零陵县出
  猫竹祁阳县出
  方竹 斑竹 泪竹俱道州出
  柑橘府属俱出
  柚 橙俱祁阳县出
  佛头柑 佛手柑 蜜陀柑俱永明县出
  嶷茶宁逺县出
  兰江华县出
  香茅山川记永州野有香茅贡以缩酒春秋楚贡包茅不入即此
  零陵香生湘源所生处香闻数十歩
  苣胜子零陵县出
  桐油 巴豆 砒俱江华县出
  异蛇桞宗元捕蛇者说云黒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脂之以为饵可以巳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寳庆府
  棉布 苎布各县俱出
  秔稻 秫稻各县俱出
  黄豆 菉豆俱各县出
  南竹 实竹俱各县出
  松木 枫木 蜡俱各县出
  菘菜 芥菜 苋菜俱各县出
  茶武冈新化出
  生铁 煤俱新宁出
  岳州府
  方竹 斑竹 茶俱出君山
  绢出巴陵
  木耳出平江
  鳖甲 铁 河豚鱼俱出巴陵
  文鱼出临湘沅潭一名春鱼味甘美长一二分小满日出余日无
  麪条鱼出巴陵【丹铅録云此鱼惟城陵矶有之】
  菘菜各县俱出唐人所谓濶叶呉松是也
  麦饭食出府城下湖水涸时取之可愈喉隔之疾莼菜出临湘
  常徳府
  稻有稉秫二种
  豆菽总名
  白花菜其色略如野苋
  鬼芋叶如南星即张骞之蒟醤也
  林禽一名来禽味甘来众禽也又名花红
  萱草俗呼鹿葱一名忘忧一名宜男
  碧桃花白微緑无实
  三脊茅书云包匦青茅春秋桓公责楚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宋大中祥符元年遣使沅江采三脊茅三十束有老人王皓识之补州学赐粟帛
  蜡其叶常青四时不改即冬青缀虫生蜡故名蜡
  棕一名防性坚
  黄精根叶大概似姜博物志太阳之草名黄精食之令人长生
  滛羊藿一名仙灵毗又名三枝九叶草根如黄苍术而多须
  鮆山海经所谓刀鱼是也
  □无鳞骨东坡诗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晶鳞
  鹌鹑此鸟无常居而有常匹性善鬭
  白头翁似雀而大以其头有白羽故名
  青翠其羽可剪为花
  獭水居青黑色身如伏翼善食鱼孟春取鱼四方陈之进而弗食谓之獭祭
  辰州府
  稻沅黔俱有
  芝蔴白黑二色
  枣 柿俱沅州
  栗 银杏俱沅陵
  香橙 核桃俱黔阳
  芹 苋 蕨 笋各邑俱有
   荳 蕌子俱麻阳
  牡丹 芍药 山茶 茉莉 玉簮 石榴海棠 水僊 木樨 蔷薇 芙蓉 紫荆柏  梓  桐  椿俱沅陵
  黄柏 黄精 薄荷 茱萸 半夏 何首乌五加皮 车前 五棓 荆芥 紫苏 黄绢葛俱辰溪
  黄蜡 桐油 蔴油 木耳 蜂蜜俱沅陵铁辰溪
  白蜡泸溪
  茶 漆 紫草俱溆浦
  永顺府
  通草 木耳 桐油 五棓子 紫草 花椒蜂蜜 黄连 苎蔴 土防 洞巾 獐 麂兎 鹿  山牛 山羊 野猪 茨猪
  畵眉鸟 斑鸠 野鸡 锦鸡 竹鸡 寒鸡
  直郴州
  竹簟 石青 石緑俱出澧州
  玉貍 蜜 漆 铁俱出澧州慈利
  石鲫出慈利重唇防鳞常至东阳潭止不过石门县
  黄精出石门
  緑毛鱼 黄鱼 紫芍药 四季兰 五色菊石楠 石松 石耳 石笋俱出慈利
  防鱼 重唇鱼 鬼车 野牛 桐油 葛粉通草 芙蓉 辛夷 樱桃 葡萄俱出安福县永定衞
  直澧州
  稻州县俱出
  芝蔴红白黑三色
  枣 柿俱出永兴
  栗 银杏俱出宜章
  香橙 核桃俱出兴寕
  芹 苋 蕨 笋各县俱出
   荳 蕌子俱出桂阳
  牡丹 芍药 山茶 茉莉 玉簮 水仙石榴 海棠 木樨 蔷薇 芙蓉 紫荆栢 梓 桐 椿俱出桂东
  黄栢 薄荷 半夏 何首乌 五加皮 车前五棓子 荆芥 黄绢 葛俱出永兴
  桐油 木耳 蔴油俱出兴宁
  茶 紫草俱出宜章
  直靖州
  葛布 桐油各处俱产
  茶油州属俱出
  九肋鳖出防同县鸿门可疗疾
  五棓子州属俱出
  白蜡出绥寜通道文溪
  铁岀绥宁县新坡
  靛出绥宁县
  梦花绥宁县出
  粘秔 糯稻各州县出
  湖广通志巻十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二十
  水利志
  古者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后世浚河渠修隄防亦川涂之遗意顾障于此者太过斯壑于彼者可虞其利害常相因也蜀江之水直下荆州而北溢于汉沔间其奔突冲决则湖北近南之地受之楚南羣厓之水滙于洞庭至岳州北与江合逆流灌湖漫涌而上则南北濵水之地均受之
  皇上轸念民生大沛
  恩膏
  特命动支帑金筑柁杆洲修沿江诸隄皆极髙坚农商
  永赖耒耜舟楫之利溥矣
  武昌府
  江防江自嘉鱼至防城下合汉流水涨则逼绕城趾旧恃金沙洲障之后洲徙水泛横流直冲江防因甃以石长十余里明正徳迄万厯间防石倒塌汉阳平湖二门禹龙港董家坡而上垫没几不可支郡守韩济修之费千四百金其后复圮郡守张以谦请于御史大修之费五千金自王惠桥至阅兵楼长一千一百三十五丈髙广各四丈有竒凡用石十万松桩一万二千松片二千一百俱以铁锢之铸铁犀四以镇焉
  江夏县
  花隄在平湖门内宋政和间江溢壊城知府陈邦光筑以障水至今赖之
  郭公隄在湖心自长街东至新开路二里宋都统制郭果所筑
  万金隄在县西南长隄之外宋绍兴间役大军筑之建压江亭
  路隄自县南金沙洲起至龙牀矶止雍正五年水决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
  部隄即金口长隄自赤矶山起至嘉鱼县下田寺止雍正五年水决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其乌洲及李老等湖隄工修后复塌七年
  复领帑银修筑完固
  西径村陂二 来苏村陂一 三城村陂一 湘东村陂一
  附江夏县隄防考畧金口之有长隄自赤矶山至陶家马头凡四十里其间自鲤鱼漻以西为马船港乌洲湖李老湖白杨港滚打洲名虽有五相距止三里土性直下尽属淤泥随筑随塌屡年保防用夫工无筭故议改筑旧由赤矶山而南至雨灌山有横隄今自雨灌山逦迤而西歴南庙山范家港至隆家沟过大青口之镇口港斜抵西北直接陶家马头中间横距旧隄十五里长六十里因势较旧隄稍曲故赢二十里夫旧隄本以防江水但江自嘉鱼下田寺二十里过陶家马头至赤矶四十里水为隄限不得溢而南由赤矶十里至金口则内有长港溯流凡九十里为法泗洲以上则有斧头黄塘西梁等湖及嘉蒲咸三县诸湖并山涧悉由长港入江江水泛涨从此逆上隄之内外尽为汪洋今经改筑江水在旧隄之北港水在新隄之南不独周遭四十里不受水患而隄亦得保固可省民力但此四十里内惟有李老湖在旧隄之外其马船港乌洲湖白杨港加以泗洲湖茶湖四五月间雨水盈积势成巨浸苦无所泄特于范家港建一小闸以时启闭出纳皆由长港盖江邑之有隄工二十二里每嵗隄长四十名用夫二万每夫七工统计夫工十四万兴工之日携粮露处辛苦可悯所费又至不赀今新隄既成地势高阜土性坚固每嵗増修用夫不过十之一二且新隄内外高则麦地污则草塲今若依傍隄形加以子隄各成丘亩自为沟洫以通水道旱涝无虞则自赤矶以抵陶家马头俱成膏腴之产是向之虞水患者今成水利而民产日益国赋日増区区隄堘民自爱惜无用督率而自固矣其江水从长港逆流甚猛嘉鱼蒲圻咸宁较江邑虽稍逺其受患同相其要害于雨灌南庙两山之间建一两闸春则启之以泄湖水夏则闭之以御江流是又保障四邑之长防也
  武昌县
  东臯隄即义隄在学宫前
  水泾隄在县东二十里明嘉靖庚申大水冲决南湖桥隄在县南二里
  清思隄在虎头山下
  石盘隄在县东五里
  丁桥隄在县西七十里以上六隄嵗久湮塌明万厯二年知县李有朋重行修筑
  马桥隄在县西二十里久废
  嘉鱼县
  通江隄在县东北自龙潭山至鱼山驿髙丈许广三之翼以柳
  新隄在县北地势卑下承上流若建瓴不数年溢为潴泽春水泛涨与蒲圻咸宁江夏三邑均罹其患宋政和间知县唐均集四邑之民筑之至乾道初知县陈景去旧隄三百步因两山距杨家潭上横亘为隄是名新隄
  成公隄元皇庆元年知县成宣筑上自马鞍山下至三角铺捍防四邑明初水决屡筑屡圮万厯癸酉知县杨光宇勘议江夏咸宁嘉鱼蒲圻四邑协筑每年各县于均徭内编夫详允遵行康熙四年复圯御史顾如华奏请四邑较田多寡分修八年勒石为界三十三年知府裴天锡重修雍正五年水决与江夏咸宁蒲圻三县分领帑银修筑完固
  县南陂三
  蒲圻县
  二十三都陂一 二十七都陂一 九都陂一一十八都陂一 上四都陂一 二都陂一 上三都陂一 下三都陂一
  附蒲圻县水利考畧蒲圻河至陆溪口出大江邑西北近水西良黄土早潭等处最卑下尤易浸没春夏之交自崇通而下积雨泛溢动輙经旬为山水害自沔汉而下川江涨入由北而东为江水害
  咸宁县
  西河每湖水泛溢濵河者苦之旱则可以灌田县西南陂一 县南陂一 县东陂一 二都陂一
  崇阳县
  金柜山东陂一 县东陂四 县东南陂一 县西陂八 县北陂一 下顾里陂一 内石枧陂在县东十七里以石圳如枧得名
  附崇阳县水利考畧崇阳河出通城至壶头山下有洪滩甚险滨河者值水涨輙被漂损旱亦资灌溉焉
  通城县
  坊里陂一 石桥里陂一 太平里陂一 甫田里陂一 梓木里陂三 新安里陂一 上黄里陂一 下黄里陂三 来苏里陂一 上善里陂二
  附通城县水利考畧邑之秀水与陆水隽水合而通江黄沙等港俱防焉水涨则田地冲淤故隄防最急
  兴国县
  樊公隄即朝天隄在州西五里古龙闗下上有石桥明永乐间知县樊继修
  恩波隄在州东北半里
  良荐桥隄州北二十里明隆庆间州同王可大重修
  附兴国州水利考畧州境多水皆滙于长河而泄于富池若海口湖湋源湖则直放于大江而水势杀矣长河自排市以下河较寛水易泄不至为害其排市以上若鸡口慈口龙港山溪等河春雨浃旬山水暴涨田禾淹淤无嵗无之甚有冲防树木荡徙庐舍者
  大冶县
  果城里陂一 启石里陂四 西阳里陂七 茅潭里陂一 云城里陂一 流水里陂二
  附大冶县水利考畧县前河源出西阳茅潭诸里绕洪滨桥合流而东至县前为金湖直放湋源口而入于江雨淫山水突发滨河者常受其害
  通山县
  一都陂三 二都陂一
  一都堰二 六都堰一
  汉阳府
  汉阳县
  免溺隄今名杨栁在县北三里明正徳初筑自铁门闗接汉水亭亭今废 东西杨树隄 室安隄李家隄 莲花隄 青草隄 山嘴隄 石林
  隄 谭家隄 万家隄 谢家隄 郑家隄俱在平塘河泊所后湖隄在汉口镇镇为水陆要冲烟火数十万家前江后湖汉水绕西北每夏秋水涨四面皆巨浸仅此一线隄为保障居人嵗加修筑终未完固水势稍大輙虑泛溢
  张大渡隄在蔡镇康熈五十五年请帑创筑中建石闸以时蓄泄雍正五年水泛决十余丈复发帑修筑
  郭公隄在城西月湖中长二百四十五丈髙三丈濶一丈八尺中建石桥雍正二年汉阳知府郭朝祚倡筑上有水鉴亭为行人憩息之所监生李思庚建
  高作陂在县西六十里宋庆元中筑隄首尾置清龙水济二闸延袤四百八十七丈髙七丈至一丈五尺濶亦如之邑共十三陂在桑台河泊所二在马影河泊所十一兹其一也
  附汉阳县水利考畧郡城与武昌对峙大江环抱东南汉水合滠水沔水沌水与大江防于郡北涨则弥漫于诸湖为卑洼田地之害按县旧有防阳口在汉口北防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折环抱牯牛洲至鵞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防曰防阳口约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明成化初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且汉口虽为汉水防流之地但为江水汹涌横截其口流不能泄复逆折而上故太白新潭马影蒲潭沌口刀环等湖易于泛溢而春夏水涨郡治常苦浸没之患其障御全借大别一山故从来未设隄防
  汉川县
  吴公隄旧名和公隄明成化庚寅都御史吴琛筑一自县东至甑山十五里一自县北和公城至刘家隔十五里
  长城乡隄七 大赤乡隄七 周陂乡隄十二鸡鸣乡隄九 梅城乡隄八
  附汉川县隄防考畧按县东至汉阳南至沔阳西至天门北至云梦正当汉江下流故有长湖横观湖龙车小松等湖以蓄水又有城北南湖鱼湖蓼湖西冈水洪等垸以御水且汉江至此分流一由张池口经县治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二水复合流出汉口故无大水患明嘉靖三十九年汉水大溢各垸隄俱溃而竹筒河中塞五十里许其张池口江身又复浅狭以故水多壅滞于钟祥天门间而刘家隔之估船不得通于汉川民亦病之顷年查勘上自河口中经排子口至东湖流水口大约淤塞一千三百一十二丈上河口地势稍低不便受水改从沙台寺前去旧口约数十丈许中排子口至东湖流水口旧河身甚曲新改直势以顺水性约直二百丈零下口呌子台出风门又半淤计二百丈零巡抚刘慤奏请赎锾一万余两募夫开濬亲临阅工乗流下上河势大通自春二月兴工至三月告成雍正五年麻埠等十二垸溃决共九千六百丈有奇奉
  防发帑修筑
  黄陂县
  县前河通沙口入汉江春夏涨则武湖午湖泛溢河侧田地被渰漫入县前阛市矣
  百家陂在县南三十里
  大阪山陂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大阪灌田百畆千工堰在县北四十里可灌田三千畆
  孝感县
  后湖溉田甚溥明正统间以堙塞复加修筑县东陂一 广阳乡陂六 乐乡陂七 郭下乡陂五 白云乡陂四
  附孝感县水利考畧按邑有垣田五十六处皆西南一带与云梦汉川相接逼近湖河筑土为隄而溉田其中隄固则绿畦千顷决即泽国百年前大率本茅苇地今久为沃土一嵗丰收其登倍入然以近水家食之余乗舟外贩无复积聚为本邑缓急者其他山田收薄贩艰此邑民所以易至缺食也
  黄州府
  黄冈县
  老鹳河隄 旧川长河隄 中洲隄 沟儿口隄邱陵湖隄 龙坑隄 白米河隄 滠河隄
  毛林口坝 巴毛湖坝 黄舍潭坝俱在慕义乡知县简霄修筑 八王隄坝在城东南三里 紫荆港坝在庻安乡
  火烧堰在五重乡
  附黄冈县水利考畧城西沙武口七河俱通大江出道观河出崎山龙井经龙冈山阳泄于鲍湖灌溉利之每值泛涨害亦独甚
  蕲水县
  王公隄在巴河鎭正徳中知县王伯筑自江沙抵镇长三十丈广四丈高二丈甃石植柳
  万工隄在县西南回风矶上
  南乡堰二 北乡堰一 东乡堰二
  罗田县
  县南堰二 县东堰一 县北堰一
  附罗田县水利考畧县前有官渡河山水起可通筏运载旱则滨河者引水溉田
  麻城县
  县前河发源光山界下接新州长河入团风江县东陂一 县南陂一
  太平乡堰二十四 仙居乡堰二十二 亭川乡堰二十二
  黄安县
  附黄安县水利考畧东流河在县城北里许谢家店河在县东俱逶迤入团风江双河县西三十里与西河合流为两河口经黄陂滠口入汉江其塘堰即麻城太平仙居二乡割属黄安者
  蕲州
  永安坝州西北十里赤东大湖中实当孔道方春水起夏秋漫没驿使经行必迂途广济方抵州治间以轻舠絶渡者往往覆溺于风涛先年州民顾益筑三墩于湖中便舟子依泊嵗久倾圮明万厯二年修筑
  莲花池州北州人顾学捐赀筑隄便人往来安平上乡堰二 高家畈堰二 史河口畈堰一溪河畈堰一 杨树嘴畈堰一 乌石山下堰
  一 青山乡堰一 大同乡堰一
  广济县
  武家穴坝在县东九十里临江上自盘塘下抵黄梅杨家穴长一百九十里嵗时修筑以防江溢雍正五年奉
  防发帑修筑
  附广济县水利考畧梅州河在县南流入武山湖两防田可千顷旱则赖以灌润 连城河明正统初濬之以便运艘
  黄梅县
  唐思穴坝自杨家穴至宿松分界雍正五年因旧址单薄奉
  防发帑増修
  附黄梅县水利考畧邑当江汉九江下流故嵗苦涨溢今坝起自广济之武家穴龙坪至邑境之蔡山孔家垅唐思穴清江镇杨家穴虽延亘百里然嵗复为水冲决漫没禾稼民日狎游鱼鳖中盖黄梅最下而彭蠡水又冲突之故其害视广济尤酷烈也
  安陆府
  安陆府隄防考畧按江故道逼近郡治石城而下明嘉靖初年间徙新洪绕沿山湾东去城弥逺水患日深考其故在丰乐则旧有九龙滩龙穴港桐木岭金花熨斗等湖之分泄至石城则旧有城北湖池河殷家等湖之注蓄后皆淤平军民官庄争垦为业而下流竹筒河复淤下滞上汜固一郡水患之原也属邑大半滨江而受害甚者北防则钟祥京山天门之红庙南防则荆门潜江沔阳之沙阳也
  钟祥县
  汉江隄报恩寺南长三十里
  始固寺侧隄长一里
  递运所前隄长一里
  子胥台东隄内有三塘四埂
  吉祥寺前隄长一里
  李万湖隄长五里
  自府城街口铁牛闗起至忠祠隄止计长百有余里并月隄一截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
  黄沙坝在县东一十五里
  千工垱在县东十里
  附钟祥县隄防考畧按县自石城而上至丰乐驿凡二百二十余里旧无隄堘每嵗泛涨西防则漫至沿山冈东防则漫过池河等湖亦薄长冈而止盖以湖为壑以冈为隄也自石城而下由蔡家桥板桥湾上下流涟马公洲小河口以逹于南河纡回三百余里土人总名之曰红庙隄最为要害然尝考之蔡家桥旧有口通二圣道入湖泄汉势又有流涟金台二口枝河逹赤马野猪等湖由青树湾入金台港大分汉流以故隄得无虞后半湮塞不可复疏明嘉靖二十八年以来诸隄尽决有司屡议屡辍盖由荆州右卫与天门京山二县军民杂处其间互相推诿而格议挠法者多耳
  京山县
  县河隄明嘉靖中河齧城址推官防询筑
  小河隄
  林里浲隄俱在羊亭村明正徳中筑嘉靖中决更筑之
  鲁班隄在七寳村
  汉江隄在县南百余里
  张璧口月隄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
  温汤泉灌溉稻田其收数倍
  五泉泉有五穴涌如沸鼎横流入市清泚可爱民田赖之嵗不忧旱
  青水垱在县南七十里水自珍珠泉发源居民筑隄潴水溉田
  附京山县隄防考畧按县治依山为城其境土半系高阜自古无水患但下里有一面逼近汉江北防上则接连钟祥及荆州右卫等处诸隄下则有小河南河紫荆潭拖船埠等处直抵天门界地势下湿自明嘉靖三十年来钟祥荆州右卫之隄一决遂冲入本县拖船埠等六十余处连嵗屡筑屡决迄无成功盖本县隄防与钟祥天门荆州右卫诸隄相为唇齿一处不坚势难独保也
  濳江县
  高氏隄在县西北五里相传五代时髙季兴筑起自荆州縁麻山至县南沱埠渊延亘一百三十里以障防汉二水
  莫家潭隄长一百丈
  夜汊口隄在江汉畔明正徳中筑长三百六十余丈复増修月隄
  白洑垸隄边临汉江明成化六年水决二十余丈八年知县江志修
  江汊垸隄长六百余丈身甚厚广
  班家湾隄长一百六十丈明正徳中筑
  车老垸隄县南临汉江
  太平垸隄明正徳中筑
  黄漳通顺隄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増修
  潜水汉水别流自钟祥入境经芦洑河三分流俱入沔阳界嵗苦水患
  黄汉垸 仁道垸 仁和垸 东林垸 白测垸东湖垸 陶湖垸 白汊垸 大丰垸 沙湖
  垸 范家垸 古隄垸 长沟垸 牛埠垸 沱湾垸 红花垸 小植横垸 小中洲垸 边江垸 郑家蚌湖垸 泥洑垸 葛柘垸 杨湖垸河湖垸 新兴垸 古埠垸 柴林垸 后湾
  垸 夹洲垸 中洲垸 崔家垸 沱沙垸 新澜垸 平艳垸 赵林垸 直横垸 沿江垸黄景垸 白洑垸 新蓝垸 感林垸 梁四垸太平垸 车垸 义丰垸 长亭垸
  附潜江县隄防考畧按尔雅云水自汉出为潜潜江之得名以此宋干徳间县治在道隆乡后患水迁之斗隄即今县治也周广七百二十八里皆为重湖地民多各自为垸故南则淘湖牛埠北则太平马猖西则白洑咸林东则荷湖黄汉等凡百余垸俱环隄而居五代时筑花封高氏等隄至明初修筑各垸隄塍又有潭子湖四港甘心口各枝河分泄水势嘉靖三十九年诸隄半决而枝河更多湮塞民甚苦之隆庆二年春尝兴工修筑然有马家垸一决口在天门而潜江实受其害此又所当预图者
  沔阳州
  长官隄在荆南起监利至汉阳长一百余里白石湖隄在西北五里其隄自副口起至新问铺止约五里有余高三丈余两旁植栁下为水沟沟之外田畆错列
  高隄即复州故城为隄
  江隄自龙渊花坟牛埠竹林西流平放水洪茅埠玉沙凡九区长万余丈
  汉隄自大小朱家冈沧浪南池凡五区长万丈江汉二隄明嘉靖初修筑后复冲决十九年都御史陆佥事柯乔江隄増修黄师庙何家浲茅通天井等处又塞茅埠诸口延袤几五里汉隄増筑柴木垸道人腰河诸处又塞剅口长百余里班隄在荆西北四十里白湖村雍正五年溃决南江大隄一十九口共一千七百一十二丈五尺总督傅敏捐米三千七百三十余石幇修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
  汉水与江水夏水漕河通诸湖入汉然沔阳之水界于江汉之间江溢则没东南汉溢则没西北江汉并溢茫然大壑矣有非隄防所能御者
  清水泉溉灌燕子剅内粮田数百畆
  熨斗陂在州沧浪水旁
  附沔阳州隄防考畧按州旧以富饶称葢以地当江汉之间最多湖渠民便鱼鲜之利又因湖渚环隄为垸而业耕其间诚乐土也自五代时高季兴节度荆南筑隄以障汉水自荆门緑麻山至潜江延亘三十里因名高氏隄而江隄亦自监利东接汉阳长百数十里名长官隄沔皆赖焉迨明隄防渐溃至成化甲午治庚申水大涨正徳丙子复涨丁丑如之皆乗舟入城市溺死者动以千数其后都御史秦金布政使周季鳯以江水常决监利之车木隄汉水常决潜江之班家隄俱修之其丈以千百计然未能高坚水至即圯嘉靖甲申知州储洵疏陈隄防利害于朝事下巡抚举行按察副使刘士元复建议龙渊而下分为九区于是龙渊花坟牛埠竹林西流平放水洪茅埠玉沙濒江者为隄总万余丈大小朱家冈沧浪南池濒汉者为隄总几万丈丙戌夏月汉水连溢而沔赖以完至庚寅汉水决拖船埠西湖水溢沔之西北遂为巨浸顷江隄自西流窝直抵玉沙隄凡二万六千二百余丈其决口数百处故州民嵗苦水患
  天门县
  永丰隄在县东北长一里
  周公隄在县南自东至南横长三十里旧隄卑薄明治间知县周端増修
  班隄在县下白湖村世传鲁班筑以防京山山水古隄有二一在县东北上下有剅防一名穴河一名莲花遇旱则贮湖水灌田泛则开剅防淹水势高则不开明成化间知县姜绾重修治间川防洞庭水泛冲防知县周端重修以泄水势
  便隄在县南车湘渡防七十余垸
  防城古隄又名老龙隄在县西南
  大河南防官吉口隄一百三十五丈
  铁匠湾隄五百丈
  上中洲隄二区四百三十八丈
  阮家口隄二百三十丈
  白毛嘴隄四百一十丈以上五隄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
  永奠闸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于沔地夹州建立
  甘鱼陂在县西
  灌溉堰在县东南
  附天门县隄防考畧按县治低洼绕四防竹台等湖即禹贡三澨故地也汉水至此分流一由黒牛渡经张池竹筒二河分入汉川刘家隔者为正流一由小河口经渔新河巾台河牛角湾出风门者为枝流二流防合经涢口蔡店并出汉口此水故道也明嘉靖二十六年以来四防等湖半淤浅平而竹筒河牛角湾二处水道中湮故县治长苦水患其最要害者青山颈林里泽急走湾上下渊河直冲县治抵杨林垸灌海堰则一邑皆为水壑矣又有塔儿湾决口在潜江而天门实当其害俱可虑者
  荆门州
  朱李湾隄 滩江隄 郑湾潭隄以上三隄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
  汉水下入汉江与诸湖通水大不至冲泛葢东赖王家隄以障之东南赖緑麻隄以障之
  千工垱在州东北十里
  三沼在州南宋知州彭乗引防惠二泉水为之附荆门州隄防考畧按州隄防要害全在沙洋镇一带夫此镇控荆门江陵监利潜江沔阳五州县之上流汉水自芦麻口直冲沙洋北防旧有隄接连青泥湖新城镇由沈家湾至白鹤寺下刹脑至潜江界凡二十余里惟沙洋隄势独寛厚军民防居其上明嘉靖二十六年隄决汉水直趋江陵龙湾市而下分为枝流者九以此五州县嵗遭渰没二十八年安陆有司官修筑议多异同乃不塞旧决口而退让二百余步中挽一隄反成水囊北浪一入势难东回其隄不一嵗再决旧江身渐狭南北相对止二十余丈决口东西相对约三百余丈反为正派几不可复障而东矣隆庆元年春始议安陆荆州二府修筑至二年秋八月告成北防自何家嘴至南防新隄头长凡四百七十七丈五尺余濶凡十四丈许高凡五丈许当隄心铸二铁牛镇之此隄一成淤沙日积势可久永但此隄与红庙对防红庙居民每遇水涨多有欲盗决此隄以泄水者故盗决河防之禁尤不可弛也
  当阳县
  麦城隄长三百六十七丈
  沙倒隄长八百四十丈
  罗家湾隄长八百五十四丈五尺
  细鱼港隄长九百八十二丈
  滋泥湖隄长一千六百七十八丈
  菜湖隄长八百一十五丈俱系私隄隄内居民自行修筑
  沱水经县境与沮水复合入江水大则冲泛滨河者苦之旱则引水入陂
  熨斗陂在县北八十里
  德安府
  安陆县
  李公隄在县西涢水左明正徳间知府李重修故以氏隄
  拦水隄县西关外龙头旧有遗制因山水泛涨久圮雍正元年知府杨国琳捐俸重修隄上建亭行旅称便
  县东陂一 县西南陂三 县西北陂一 县南陂二
  千工堰在县西
  附安陆县水利考畧涢河绕城西东流入梦泽防汉水入江山水突发害田稼旱则可以溉田
  云梦县
  史河隄在县西北三十里安陆境涢水故道沿河隄在县西南明正徳间知县余权筑
  漏灌隄在县西南五里每夏涨北河水由此冲入石羊湖民田被没明嘉靖间知县郭贵徳筑此捍之复决知县王廷佐重修后又决至康熈三年知府高翔知县邵嘉应修筑雍正七年知县叶居仁清丈沿江隄自上升防起至南保防止共一十四防隄四千六百九十九弓各照防内田地多寡修筑其余协修甲夫各载弓口不在照田分隄之内勒石永垂
  县东北陂一 县东陂一 县南陂一 县西北陂一 石羊乡陂一 感化乡陂一
  官塘在县东南
  石堰在县东
  应城县
  长江埠隄 喻家河隄 隔蒲潭隄每嵗业民筑修兴工告竣例有成限
  县西陂二 县北陂一 县西北陂二
  附应城县水利考畧西河在县西东滙石羊湖出涢口入汉江县北又有杨家河濒河者咸资灌溉
  随州
  平港里陂一 紫溪村陂一 铜钵村陂一 府君村陂一 防盘村陂三 牛心村陂四
  附随州水利考畧涢水绕州前南流入汉江又有扶恭河浮缨河鲁城河圣水河石鱼河忤河皆绕州境民利之
  应山县
  县东陂一 县西南陂一 县西陂一 县东南陂一
  附应山县水利考畧汶水河在县前又有黄沙河方家河白沙河汉东河大洪河舟楫不通滨河者多资灌溉
  荆州府
  附荆州府隄防考畧江水之患全在荆州一郡夹防南北凡六县北防则江陵监利隄凡四万九千余丈南防则枝江松滋公安石首隄凡五万四千余丈明嘉靖庚申嵗洪水决隄无虑数十处而极为要害者枝江之百里洲松滋之朝英口江陵之虎渡黄潭镇公安之瑶头铺艾家堰石首之藕池诸隄冲塌深广最难为力每嵗有司随筑随决迄无成功至四十五年十月知府赵贤估议请筑务期坚厚自丙寅歴戊辰凡三冬六县隄稍就绪始立隄甲法每千丈隄老一人五百丈隄长一人百丈隄甲一人夫十人江陵北防总共隄长六十六人松滋公安石首南防总共隄长七十七人监利东西防总共隄长八十人夏秋守御冬春修补嵗以为常然荆州郡治濵江郡西上六十里有万城隄在当阳江陵嘉靖十一年一决直冲郡西城不浸者三版十二年有司挽筑更筑李家埠重隄防之二十九年又决此隄乃郡治之大要害也后江陵县専为修理始得无虞
  江陵县
  新开隄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明成化间修后圯正徳间布政司周季鳯筑长四百五十丈
  寸金隄在龙山门外五代时蜀孟昶将伐高氏欲作战舰巨筏冲荆南城梁将军倪福可筑是隄激水以捍之宋吴猎尝分高沙东浆之流由此隄外歴南纪楚望诸门东滙沙市为南海
  黄潭隄在县东南二十里上当江流二百余里之冲一决则江陵潜江监利民为鱼鳖诚要害也明成化初知府李文仪沿隄甃石正徳十一年知府姚隆重修月隄三处约千余丈后渐倾頽
  李家埠隄在县西三十里自万城隄至镇流砥六十里当水势之冲明治十三年隄决渰溺甚众知府吴彦华修筑坚厚至今赖焉谚云水来打破李家隄荆州便是飬鱼池闗系至重
  文村隄在黄潭隄东三十里明治十四年水决知府吴彦华修筑四百余丈正徳十一年水决知府姚隆重修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疏濬小栁口洪鱼口柘林港林家沟等处并黄
  潭祁家潭子湖龙二渊等隄
  镇流砥在县东十五里突出大江数十丈捍激江水声如迅雷葢江势东下镇砥于此则水势延缓如黄潭之冲少杀沙市之地可保 按杜预传预都督荆州旧水道惟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他无通路预乃开杨口起夏水逹巴陵千余里内防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附江陵县隄防考畧按县沙市正古江陵地陵阜自荆门西北来二百里临江正扼水冲南有虎渡穴口分流洞庭北有章卜郝穴二口杀流出汉口而潭子湖洪水渊三湖等处俱为湖潴蓄水地故汉宋以前无大水患迄元以来沙市高陵半圮入江章穴口复湮逮明嘉靖十一年决万城隄水绕城西决沙市之上隄而南二十一年后又以浮议筑塞郝穴口诸湖潴又多浅淤三十九年一遭巨浸各隄防荡洗殆尽四十五年后有司稍稍修复然不如古隄之坚矣
  公安县
  赵公隄在旧县东三里
  斗湖隄在旧县南半里
  油河隄在旧县西三里
  仓隄在旧县东北二里
  横隄在布政分司以上五隄俱宋端平三年孟珙筑
  沙隄在旧县东南八十里
  大江隄在旧县东北上接江陵下抵石首长一百里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邓家湾陈家湾东龙桥三隄又疏濬独口
  沱孔二处
  附公安县隄防考畧按县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地皆平旷县治旧在柴林街因避三穴桥水患移至江臯势若原陇宋端平三年孟珙筑隄防以御水有赵公隄在县东斗湖隄在县南油湖隄在县西北仓隄在县东北横隄在布政分司后世传为五隄云至元大徳七年竹林港隄大溃自是隄不时决迨明修筑沿江一带隄塍西北接江陵上灌洋东南接石首新开隄隄凡万有二千五百余丈其间雷胜旻湾窑头铺艾家堰竹林寺二圣寺江池湖狭隄渊沙隄铺新渊隄郭家渊施家渊诸隄更为要害成化五年决施家渊治年间决狭隄渊正徳十一年决郭家渊嘉靖十一年决江池湖三十五年决新渊隄三十九年决沙隄铺四十年决深渊隄四十四年决大湖渊及雷胜旻湾四十五年倾洗竹林寺隆庆元年倾洗二圣寺二年决艾家堰水患殆无虚嵗县境内有军湖贵湖纪湖重湖大金洋溪诸湖惟大金一湖通虎渡枝河河涨湖溢毛穗诸里军民常苦之
  石首县
  黄金隄在县东五里
  万石隄在县西五里
  新兴隄在县西南七十里防竹林港水患
  杨林隄在杨林口长百丈有奇
  风火隄在县南二十里
  百家隄在县北四十里其地为水所圯百家合筑此隄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浪砍石牌二处又濬黄金桥剅口
  郑家垸在县南三十里元里民郑渊率众筑此以防洞庭水患
  附石首县隄防考畧按县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俱夹江南北而县治一面濵江势复下隰自元大徳七年决陈瓮港隄萨徳弥实挽筑再筑黄金白杨二隄防之不一嵗瓮再决赵通议开杨林宋穴调小岳四穴水势以杀迨明初四穴故道俱湮隄防渐颓嘉靖元年决双剅垸三十四年冲洗戴家垸三十五年决车公脑四十五年决藕池顷年始修南岸自公安沙隄至调口隄凡四千一百余丈北岸自江陵洪水渊至监利金果寺隄凡千有余丈其间杨林瓦子湾藕池袁家长剅尤为要害
  监利县
  黄师隄在县西四十里濵大江嵗久湮頽明正徳十一年修筑
  新冲隄在县西南五十里濵大江极为险要朱家埠隄在县东三十里
  龙潭口隄在县北长百丈
  把火隄在县北五里雍正五年奉
  防发帑修筑杨马头隄等处六年复发银修筑杨林垸永乐庵大山坡下张家峯等处隄工加修施茅埠低塌等隄四处
  鲁洑江南通荆江北入沔汉水涨为患独甚新冲河通江陵漕河民居辐辏赖以溉田
  盛洪堰在县北八十里
  黄金堰在县北
  附监利县隄防考畧按县东至沔阳西至江陵南至华容北至潜江周遭四百五十里正江湖滙注之地势甚汚下乡民皆各自筑垸以居而县治临江有一枝河流贯城中嵗苦水患元大徳间赵通议开赤剥穴江流以杀迨明初此穴已湮乃筑大兴赤射新兴等二十余垸成化间又修筑黄师庙龙潭鼍渊等一带诸隄嘉靖十八年筑塞十八湾河又塞祝家垱其垱随决至四十四年水决黄师庙李家埠何家垱文家垸金家湖诸隄而大兴垸亦大溃尝一修筑自龙窝岭至白螺矶凡二百六十余里近年江势南囓而水患渐消矣
  松滋县
  大隄自隄尾桥直抵虎渡延袤八十余里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疏濬太平太来两垸剅口新筑孟堰坑月堤
  鸦雀垱 方便垱俱在县境
  县东堰一 县南堰二 县东南堰一
  附松滋县隄防考畧按县地势平衍三峡之水迸流至此始得展荡势若马脱缰随性奔逸最难防御而本县又当公安石首诸县之上流江隄一决正冲诸县胸腹而下其形势尤为要害县东五里有古隄自隄首桥抵江陵之古墙铺长亘八十余里且旧有采穴一口可泄水势宋元时故道湮塞迨明洪武二十八年决后时或间决自嘉靖三十九年以后决无虚嵗下流诸县甚苦之较隄要害惟余家潭之七里庙何家洲之朝英口古墙之曹口为大其余五通庙胡思堰清水坑马黄冈等隄凡十有九处中多獾窝蚁穴水易浸隄
  枝江县
  沈水县南四里有堆乌滩水涨湍急如雷舟经此最险濵河者危之
  老鸦湖在县西一里后为田
  附枝江县隄防考畧按志江流至此地分派如木之有枝故以名县县东至江陵南至松滋西北至宜都周围广三百八里县治颇依高阜向无隄防惟县东南有百里洲延袤百里南有芦洲澌洲洋洲澕洲皆夹生大江之内者自百里洲杨林洲赛砖滩蒋斗湾窑子口至流店驿复转北自董滩口土台古成脑而下至礶嘴滩流店湖又自礶嘴滩而南转至渐洋洲观音寺直抵松滋米家埠对岸皆有隄举其最要害者莫过于古成脑蒋斗湾二处系通洲上流一决则势若建瓴莫能捍御又洲内军民杂处互相规避故隄工视他县尤难
  夷陵州
  二公隄在州东门外三里当荆防巴蜀之冲旁有民田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周肃筑行旅便之浣纱河与赤溪东合水泛则濒河者受害
  宜都县
  苍茫溪在县东五十里灌田可千余顷
  富金溪在县西三十里
  白岩溪在县西三十里
  逺安县
  洪岩洞洞泉流出油溪可溉田千余顷
  笕水湖源出鸡头山石孔中土人为笕引水灌田
  襄阳府
  附襄阳府隄防考畧考防阳古有大隄曲是隄防之设自商周已然矣汉寿亭侯决水灌樊城是汉水为防樊患最切要害明初水流故道不复为灾故大隄渐塌民多侵为已业而有司并无筑隄虑嘉靖四十五年洪水四溢郡治及各州县城俱溃民漂流以数万计郡西老龙隄一决直冲城南而东故郡治之患为尤甚副使金世龙秦淦徐学谟先后条议估修逾二年工成
  襄阳县
  老龙隄在县西三里即大隄也
  救生隄在县西南五里
  汉江出大安军下入汉江水涨不免啮城旧有大隄东临汉江西抵万山袤十余里防防之今逐年加俢恃以无恐
  县西北陂一 县西陂一 县南陂一 县北陂一
  附襄阳县隄防考畧按县隄防全在防樊二城间葢二城并峙汉水中流如峡口且唐白河从北来横截汉流以故波涛射城隄为患按古大隄西自万川经檀溪土门白龙池东津渡绕城北老龙隄复至万山之麓周遭四十余里年久隄溃而龙池东津一带又多浮沙明初修截隄一道自长门至土门大半頽塌至嘉靖四十五年老龙隄一决余皆洗尽顷年并力修筑北自老龙隄至长门皆沿城甃石高凡三丈许南自万山麓至土门则仍古大隄东南自土门至长门则仍旧截隄高凡二丈许厚凡五丈许樊城北旧有土隄皆决面江一带砖城尽溃然樊城溃则襄城无恙其利害之轻重又不可不审也
  宜城县
  杨家垱一 金家垱一俱在咸宁社
  青龙闸在古羊社
  新陂三 北阳社陂三 新张营陂一 常长营陂二 古羊冈陂三 常山营陂一 武家铺陂一 古羊社陂一 发铺陂一 县南陂一 县西陂一 县西北陂三
  附宜城县隄防考畧按县东至枣阳南至安陆西至南漳北至防阳秪一面踞山三面临江江故道绕龙凤山而下去城二十余里旧有使风龙潭二港按大江流灌入城濠然未闻为城患也迨明嘉靖四十五年九月江溢直冲迎水洲面下改徙鸨潼河新洪逼城五里许又由使风龙潭二港冲洗南北城楼自此水涨径撼城隄殆无虚嵗后议筑使风龙潭二港父老皆谓港口不塞城隄终难保障也
  南漳县
  蛮河经县至宜城入汉江水起泛滥濵河者频受其害
  县柬堰五 县南堰二 县北堰四
  附南漳县水利考畧武安灵溪于诸堰为大武安即秦将白起攻楚引鄢水灌城者唐大厯间节度使梁宗义修之灵溪即古木里沟始开于楚汉南郡守王宠又凿之元大徳中再筑二堰
  枣阳县
  沙河下逹汉江山水突发冲决可虞
  亷家陂在县东北
  谷城县
  古羊河西流与粉水合逹汉江水泛亦能为害光化县
  石隄汉水东宋李仲芳筑
  县东南堰一 县东堰四
  均州
  潧河出太和山通平堰龙堰可以灌田
  郧阳府
  附郧阳府隄防考畧按郧阳郡西北控扼秦豫东南接连荆防四面皆叠山峻岭属邑半依山为城独郡治孤立川原之间正当水冲故上津竹山诸县虽临汉濵不必隄防其水患祗在郡治而御水又以城为隄自古无大决害至明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初九日冲决东南门外土隄城半倾塌民多湮没
  郧县
  吴公隄在县东南旧名捍江明成化间江涨隄圮御史吴道光増修高八尺濶倍之长三百余丈军民永被其徳
  赵河流至县东为盛水堰溉田甚广
  县西北堰一 县南堰一 县北堰一
  房县
  南枧河流经谷城入汉江
  县南堰一 县西堰五 县北堰六 县西北堰二
  竹山县
  北星河北入庸水东注水起则溢旱则濵河者可资灌漑
  堵水东入汉江水涨濵河者每引入堰溉田官路旁堰一 县西堰三
  竹溪县
  县东堰二 县东北堰三 县西堰五
  郧西县
  南门河与五里河之水合流逹于汉
  娘娘泉娘娘洞下出如沸鼎垂如素练声如震雷麓田悉资灌溉
  石登槽笕在于上堰北
  苏家陂堰一 县东南堰一 县西北堰三 县东堰二 县北堰二 县西堰一
  保康县
  苏泉在县后山下民故取水于河知县苏惠悯其险逺疏导山泉绕流县侧民咸称便泉因名焉
  直归州
  附归州水利考畧水经云江水东过秭归县之南又水迳归乡县故城北又东迳信陵县南水过佷山县南
  长阳县
  清江南至宜都入大江其流独清
  兴山县
  清泉学宫后澄澈清漪深可数丈引流出观澜门外防香溪入大江
  巴东县
  巴江在县前凡蜀诸水皆合而东注焉
  附三江总防隄防考畧按湖广境连八省凡秦关巴蜀中原贵竹岭右诸水俱注之导为三江潴为七泽即禹贡江汉九江沱潜云梦之故区也江发岷山抵巴东入荆襄流至岳阳与洞庭水合其受害者惟荆州一郡为甚汉发嶓冡抵上津入郧地流至汉阳与大江水合其受害者郧襄安汉稠郡而襄安为尤甚九江乃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诸水合流入洞庭湖沿滙八百里经岳阳楼西南出湖口与江流合其受害者常武岳阳二郡也三水总防于武昌其江身始濶直注而东以故武昌蕲黄之境无大水害大较隄防多在襄安常武荆岳间葢古七泽正其地也汉唐以来代苦水患至宋为荆南留屯之计多将湖渚开垦田畆复沿江筑隄以御水故七泽受水之地渐湮三江流水之道渐狭而隘其所筑之隄防亦渐溃塌明嘉靖庚申嵗三江水圮异常沿江诸郡县荡没殆尽旧隄防存者十无二三而后来有司虽建议修筑然旋筑旋圯葢民私其力而财用赢绌之势异也
  附州江隄防考畧江陵城池东南倾防故缘以金隄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之遵使人打鼓逺听知地势高下依旁创筑畧无差池 江陵东北七十里有废田傍汉古隄壊决凡二处每夏为浸溢唐贞元八年节度使嗣曹王臯始命塞之得其下良田五十顷畆收一钟又规江南废洲为庐舎架为二桥 宋乾道七年十月湖北漕臣李焘修江陵潜江县里社虎渡二隄张孝祥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隄以免水患 汪叶倅江陵郡有三海八柜恃为险固豪右据以为田力复之又筑寸金隄以捍江政绩甚伟 按禹贡岷山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防为滙东为中江入于海今澧州巴陵正澧与九江东陵故地也江水方出三峡口势如建瓴夏秋一涨顷刻千里然遡夷陵而上山阜夹岸势不能溢嘉鱼而下江面浩濶顺流直注中间郡县两防俱平衍下湿水易漫流当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华容间自西而北而东而南势多纡回至岳阳自西南复转东北迸流而下故决害多在荆州夹江南北诸县县各沿岸为隄南岸自松滋至城陵矶隄凡长亘六百余里北岸自当阳至茅埠隄凡长亘七百余里咫尺不壑千里为壑且决口四通湖泊涂贼窜伏其间江陵之龙湾市监利之分监所公安石首澧州安乡之四水口嘉鱼之簰洲东江脑俱为盗贼薮葢以隄防不修则津渡散漫盗可四出故也自元大徳间决公安竹林港又决石首陈瓮港守土官每议筑隄竟无成绩始为开穴口之计按江陵旧有九穴十三口其所可开者惟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小缶六处余皆湮塞迨明初六穴复湮其五故隄防不时泛决然未甚也惟嘉靖三十九年决后殆无虚嵗而荆岳之间几为巨泽矣汉江隄防考畧胡烈守襄阳筑隄扞水百姓歌之 张柬之罢政事愿还襄州乃授襄州刺史会汉水涨齧城郭东之因叠为隄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王起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地濵汉江塘堰聨属吏弗完治起至部修复与民着为水令凶年有赖 卢钧判户部防昌元年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筑隄六千步以障汉瀑明年春隄成 乾道八年荆南守臣叶衡请筑襄阳沿江大隄 陈桷绍兴三年出知防阳府汉水漂荡室庐修筑隄岸赖以无虞 李仲芳知光化军汉水暴至作石隄以保之 赵延进为防州总管筑隄扞水易甃以石 按禹贡嶓冡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今考汉江图西自汉中流至汉阳大别山出汉口与江水合即汉水故道也水多泥沙自古迁徙不常但均阳以上山阜夹岸江身甚狭不能泛溢防樊以下天门以上原隰平旷故多迁徙潜沔之间大半滙为湖潴复合流至干镇驿中分一由张池口出汉川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以故昔年安防一带虽迁徙而无大患者由湖潴为之壑三流为之防也明正徳以来潜沔湖潴渐淤为平陆上流日以壅滞嘉靖初年安陆石城故道改洗沿江湾二十六年决荆门沙洋镇三十九年决红庙隄四十五年决防阳老龙隄宜城古道改徙鸨潼新河而竹筒河复湮浅十余里下流又日澁沮故水患多在荆防安陆潜沔间矣
  开穴口总考畧穴口所以分大江之流必下流有所注之壑中流有所经之道然后上流可以分江湖而杀其势楚有三大水惟川江独据中流故穴口在南者以澧江为所经道以洞庭为所注壑在北者以潜沔为所经道以汉口为所防地故川江独有穴口然古有九穴十三口江水分流于穴口穴口注流于湖潴湖猪泄流于枝河枝河防入于江海此古穴所以并开者势也今日生齿渐盛耕牧渐繁湖潴渐平枝河渐湮穴口故道皆为尘舍畎亩他如章卜等穴故道无复旧迹矣此今穴口所以多塞者亦势也虎渡流注澧江同入洞庭江南之溪水俱注之郝穴流出汉口与大江复合而江北之溪水俱注之众水防合则流行不絶注防有河则水道不壅此二穴所以独存也盖穴口之枝流多湮则江水之正流易泛将来浸决之患其可免乎故荆南以开古穴口为上防此固遡源探本之论也然郝穴筑塞而议开旧口必先将枝隄修筑就绪然后开水门以受江流方无东西泛溢之患是穴口之有故道者尚且开濬之难况故道湮塞者乎元大徳间曽开六穴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小岳之故道并开矣今只存郝穴而他皆不可识焉此果人谋之疎畧耶抑地脉水势之靡常故尔耶此所以知开穴之难抑亦势所不可行也然荆南人犹幸有虎渡郝穴可以分大江南北之势但二穴枝河中多淤塞者使复湮如诸穴则荆南水患其能免哉

  湖广通志巻二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二十一
  水利志
  长沙府
  长沙县涝河隄在县北十五里湘水之东涝水之北自萧王庙起东距桃花港北障金牛田绵亘三千三百丈止为长沙市镇民居千有余户歴年居民修筑
  麻林石坝在县东北八十里明侍郎李棠倡建用牐板潴水以时蓄泄可灌可舟鄕人便焉石牯牛坝在县东北九十里亦李棠倡建
  善化县陆公隄在县南十里湘水之东明知县陆南阳筑
  潆湾隄在县西十里湘水之西邑人王重冠筑湘阴县沙田围隄在县南长三千九百七十一丈杨柳围隄在县南长一千三百五十丈
  军民围隄在县西南长一千七百四十丈
  荆塘围隄在县西南长五千三百四十四丈
  东庄围隄计二十二里
  古塘围隄长三千七百三十七丈
  塞梓围隄长四千二百五十丈
  金盘围隄长三千三百四十五丈
  弯斗围隄长一千三百九十丈
  韩湾围隄长五千八百四丈 自古塘围以下俱在县西
  余家围隄在县北长二千三百九十六丈
  庄家围隄长一千一百四十丈
  黄公圫隄长一千二十丈
  鲁家圫隄长一千五百丈
  买马圫隄长一千二百二丈五尺
  葡萄圫隄长一千五百四十九丈自庄家围以下俱在县西北
  以上湘阴县境内围圫诸隄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附湘阴县隄防考畧湘邑居洞庭之滨地势最卑其东北一带近水悉巨浸也而县治之西曰淮西其水势更甚今其地生聚日繁土田日广防遏不可不豫而围因以设焉分观其势各有塍堤统计其数则有十六南则沙田围逼近江与杨柳相间中隔樟湖岭阜由是而军民荆塘金盘湾斗韩湾等围垸隄虽间设各有塍限而东庄一围则居军民之东古塘塞梓二围又居韩湾湾斗等围之西北湘水烝水滙流自西入长沙绕东而下至湘阴是南水也南水泛水自外入沙田一围之东实当首险从此水由支港拥入杨柳军民等隄之近东南者皆受顶冲而东庄向南稍平余实三面被激焉澬水沅水出而与湘水合达于洞庭是西水也西水泛水自内出兼之西南夹涌洪波浊浪纡洄灌激在沙田一围之西首为出水之顶冲次及于杨柳围更次及于军民荆塘各围之近西北等隄而古塘塞梓二围界连沅邑为沅水之顶冲焉至北则有余家垸西北又有庄家围暨黄公鲁家买马葡萄等圫滨临大湖地益旷而土益松其水自西而内出自南而外入者悉于是乎会归而湖浪遂于是迎冲一经水涨其势弥漫堤塍冲溃顷刻灌满葢统计各围之险处共有一万九千四百九十八丈至各围垸内出水积水之区或则有港或则有塘或则请建有闸或则疏通有沟向系民力岁修港则设之溷口塘则立有剅沟闸则因时啓闭以资蓄泄以借灌溉似可无烦疏濬者也
  益阳县千家洲大垸隄 小垸隄
  长湖垸隄长二千四百八十九丈
  沿河垸隄长二千一百三十二丈自千家洲起俱在县东
  合兴垸隄长四千五百二十五丈
  中洲境隄长九百一丈 两垸俱在县东北
  长滩垸隄长一千一百丈
  河皮垸隄长二千四百七十六丈
  曹埠垸隄长五千五十二丈
  宋家垸隄长九百丈
  上火田垸隄长二千八百九十丈
  中火田垸隄长一千八百四十一丈
  下火田垸隄长二千二十八丈 自长滩以下俱在县东
  以上益阳境内各垸隄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
  附益阳县隄防考畧益阳县在府治西北二百里西界安化南界宁鄕西北龙阳东北沅江东南界连湘阴水曰澬江自寳庆发源桃花江合流湍行直下数百余里至县前龟台山而分焉其中为大河滨河一为千家洲大垸一为长洲小垸又北小河分防经石梁桥沿河垸二处会入大河石梁桥地稍高自赵家园起至尹家山止为沿河垸皆属明万厯时旧址又北自甘溪河分防入沅江白泥湖又大河直下经沙头塘之西北为合兴垸中洲垸又东南抵沅江毛角塘分防入麻子河沅江界一由沅江瓦石矶塘出大麻子河湘阴界一入小河益阳塘此益阳东北之水也自龟台山而东为支河经长滩垸至河皮垸绕千家洲西南复会沙头塘而归大河一枫林河分防经澜溪市直行添新桥河支流旋转凤凰湖廻绕火田三垸旁及宋家垸曹埠垸入卢家江滙于烂泥湖分防上入溪口下经龙打窖塘而归于湘阴焉盖益阳分上中下三鄕自县北而东为下鄕上承澬沅之水下连洞庭西汊左抵长沙大江一当湖水泛涨加以南水之弥漫上之来者滞而不去下之积者壅而上行近江滨湖之地常不免于淹浸有备无患唯在督理业戸使之依时培修堤垸而巳
  衡州府
  衡阳县马王塘近城大可百亩五代马殷所凿
  永州府
  零陵县司马塘在北门外以柳宗元名
  湮塘在城东百里其深莫测
  祁阳县横塘在县东三十里
  舒塘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梅塘在县北七十里
  宁远县大力塘在冯石村
  碧虚塘在碧虚洞前天圣中永福寺僧云亮筑鱼塘在县南三十里丹桂鄕府志向为民田以土性多石不能耕民苦之邑令蔡光度其地可为塘乃请于上豁民税塘成得灌漑之利
  寳庆府
  邵阳县铁塘陂在城东安平鄕漑田五百亩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委官修
  代陂在中鄕漑田四千余亩洪武间工部委官修武冈州朱公隄在城西南半里滇黔孔道且障负郭数十顷田地滨都梁水明嘉靖间水涨坏城垣田舎士民请廵抚顾磷修筑后屡修屡圯万厯间廵抚赵可懐委知州宋纯仁搜漏税二千余两请以为费纯仁迁秩去知州朱谕采石筑之后知州胡悦重修防公隄在城东孔道明嘉靖间同知防大赉捐俸甃隄计百余丈至今利頼
  岳州府
  按舵杆洲石台在洞庭湖中雍正九年
  皇上轸念四方行旅及楚省居民经九江五潴之险者取道东湖尚有洲岸可泊西则弥无际风鼓浪作每至不测
  特防颁发帑金二十万两建造石台袤九十六丈高六丈趾广三十丈顶二十丈北如弓背式浪至易分南为偃月隄湾湥可泊凡往来舟楫遇水涨风骤栖宿台南从此有袵席之安无漂沦之患兹者度筑方新匠夫云集居民商贾万口感颂仰见
  圣天子至明所烛无远不悉至仁所被靡隐不周告成之日万世攸頼畏涂渉若通津絶岛居然聚落洪流砥柱廼自人工洞府仙家讵闗地道云旗晻霭风雨不惊灯火长虹鲸鲵宵遁生天生地而后赞元化之全功水山以来奠大川之永利百神环拥衡山常镇于湘波亿万斯年
  圣寿绵延于
  帝泽此事专荆土
  恩普域中矣
  巴陵县偃虹隄在县西宋郡守滕宗谅筑
  永济隄在府城北十五里明成化十九年知府李镜筑号李公隄长四千丈广二丈缘地势为平高者七八尺隄成名曰永济旁夹树柳二万以固积壤又凿巨石于华容之层山为桥二下可容舟复仿规运河甃石为闸于二桥之北广五尺高丈有二尺长加高之三尺架木梁以通车马大学士李东阳为记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王笃庆捐修康熈十年知县李炌
  十三年知县王国英相继重修
  南津隄在县南十五里洞庭之侧明治间知府张金筑
  白荆隄在县东十五里一名紫荆筑于宋至明成化八年知府吴节增之嘉靖十年知府萧晚重修四十一年邑人方钝增筑
  旧江村隄与监利接壤前明额隄止二百五十丈
  皇清顺治十二年加修七百六十丈零竹庄河何家垱瓦子湾鲁家埠四处共一千一十二丈六尺康熈五十五年奉
  防发帑银二千六百两知县王国英督工五阅月始成隄工完固
  竹庄隄长二百三十丈
  何家垱隄长三百丈
  瓦子湾隄长九十八丈
  鲁家埠隄长三百八十四丈六尺
  以上巴陵境内诸隄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巴陵县隄防考畧按巴陵县正当洞庭湖沿滙之地有枫桥白石等湖又有南津干沙等港湘水一泛半没田庐然东南诸里尚倚山阜其最要者江南则有永济隄江北则有江村隄尤宜急图者也
  临湘县赵公隄在县东南五里西北倚山东南临湖高下不平难以潴水自南而东皆洼泽元泰定间知县赵宪筑隄以防水至今頼之
  华容县黄封隄在县河之滨宋知县黄照筑
  杨柳隄在放生池侧
  官垸隄在城西长六千一百八十弓
  蔡家垸隄在城西四里长三千三百二十三弓黄蓬蒋垸隄在城南三里长五千三百七十三弓张家垸隄在城南三里长一千四十三弓
  朱家垸隄在城东三里长一千二百三十八弓兎湖垸隄在城东十五里长一千九百二十五弓蔡田南北垸隄北离城东五里南十五里长三千四百六十一弓
  涛湖垸隄在城东北一十五里长一千六百九十二弓
  凌溪垸隄在城东北一十七里长六百三十四弓张家垸隄在城东北一十九里长一千三百五十弓伍家垸隄在城东北二十五里长四百二十六弓安息垸隄在城北二十五里长三千九弓
  束皮垸隄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二千九百一十二弓
  余家垸隄在城东北三十二里长二千八百二十九弓
  黄家垸隄在城东北三十三里长一千八百六十一弓
  江黄垸隄在城东北三十三里长七千七百三十二弓
  马家垸隄在城东北三十四里长一千七百九十五弓
  线家垸隄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一千二百七十六弓
  刘陈垸隄在城北三十五里长五千六百四十三弓吴小垸隄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一千四百三十弓湖家小路垸隄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二千一百三十三弓
  杨李垸隄在城西北四十里长三千一百九十七弓南北垸隄在城西北四十里长一千四百三十弓桃树垸隄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二千七十弓黄湖垸隄在城东北四十五里长一千八百七十二弓
  永固垸隄在城东北三十七里长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七弓
  严肖垸隄在城东北三十八里共长一千八百八十四弓
  林家垸隄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三千三百一十五弓乙酉垸隄在城北六十五里长七百三十四弓蔡刘垸隄在城北六十五里长一千一百四十弓合工垸隄在城北六十里长六千六百八弓
  周小垸隄在城北六十里长九百八十二弓
  以上华容境内各垸隄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华容县隄防考畧按县城北临川江南连洞庭中有斗子澌潴等湖南北水涨殆无遗土非环土为垸则居民不能以旦夕安也明正统间知县杨鐩请于朝遣工部员外郎王士华湖广布政使蹇贒相便宜筑隄四十有八其最大为要害者惟官垸涛湖安津蔡田四垸各周廻四十余里本县钱粮半出其内一罅之漏千家坐毙隄防之功不可缓也
  岳州府隄防总考畧按郡志城西岳阳楼一带正临洞庭湖春夏水涨波涛撼城势甚可虑宋守滕宗谅筑偃虹隄障之其属邑惟平江居万山中水患尚少临湘半倚山城虽可捍御然西北俱滨江水口又多势难筑隄巴陵隄防祗在江北诸里惟华容四十八垸之隄最为要害
  常徳府
  武陵县柳隄自东门外至北门
  南湖隄在县西二十里滇黔孔道
  赵家隄在县西二十里
  金鸡隄在县西南二十里
  长江隄在县东二十里
  皂角隄在县东三十里
  东田隄在县东十五里
  屠家隄 伍家隄 乌鸡隄 龙里隄 马家窖阳雀隄 上东隄 下东隄 接官亭隄 四老口新陂隄 观音桩隄 自屠家隄以下俱在县东
  槐花隄 花猫隄 铁窑湖隄 易家隄 落路口莲花庵隄 白头湖隄 唐家湾隄 菖蒲隄
  明月隄 罩沙隄 曲尺湾隄 南湘铺隄 洗手堰隄 自槐花隄以下俱在县西
  芦洲障周围十五里六分
  姚家障周围三十七里
  王家障周围一十一里
  文子障周围一十七里
  黄溪南障周围一十八里二分
  黄溪北障周围一十五里五分
  木瓜徳远二障周围三十里六分
  乌汊障周围一十八里四分
  张家障接连龙阳大围计一十二里
  永益障计二十里
  保安障计十八里三分
  黄花扁草障计二十里九分武陵四方之三 自芦洲以下俱在县东
  南溪障计二十八里三分
  官隄障周围一十四里一分 三障在县东北 以上诸隄障
  皇清康熈二十一年增修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每隄障加高三尺加寛五尺
  宿郎堰在县东九十里周围四十余里雍正四五两年夏秋水发因近洞庭洪波激荡成壑万难修筑开垦雍正七年奉
  防将额赋永远豁除并旧欠及本年钱粮俱邀蠲免莼陂在县北五十里唐刺史李璡修
  槎陂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唐崔嗣业韦夏卿修放鹤陂在县东北八十里唐崔嗣业复修又名崔陂津石陂在县北一百九十里唐崔嗣业修李翺温造复修
  永泰渠在万金村唐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
  右史渠在万金村本名后鄕渠一名石英渠温造开考功堰在县东北八十九里一名樊陂唐李翺开以上诸陂堰俱可漑田千余顷惜岁久多淤
  附唐书地理志武陵县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以通漕且为火备西北三十七里有北塔堰开元二十七年刺史李璡增修接古莼陂由黄土堰注白马湖分入城隍及故永泰渠漑田千余顷东北八十九里有考功堰长庆元年刺史李翺因故汉樊陂开溉田千一百顷又有右史堰刺史温造增修开后鄕渠总九十七里漑田二千顷又北百一十九里有津石陂本圣厯初令崔嗣业开翺造亦从而增之漑田九百顷翺以尚书考功员外造以起居舎人出为刺史故以官名东北八十里有崔陂东北三十五里有槎陂亦嗣业所修以漑田后废大厯五年刺史韦夏卿复治槎陂漑田千余顷十三年堰坏遂废
  龙阳县萧公大隄在县东十五里
  南城隄在县东南半里
  河洪隄在县西一里
  陡门隄在县西三里
  杉木隄在县东一里
  殷隄在县东南五里
  小泛洲隄在县西二十五里内有塘涽二座
  大泛洲隄在县西四十里周围一千八百六十余丈内有涽四座
  李公隄在县北二十五里周围二千八百余丈新隄在县南一里安涽一座
  古隄在县东南十五里
  夹隄在县南十五里
  曲隄在县南十里
  大围隄在县北周廻三万五千八百余丈计一百二十里上接沅辰诸溪洞水下滨洞庭大湖旧有水涽七座以泄积聚之流
  南赶障在大围之北计二十二里
  保安障计一十八里
  黄花障计一十四里龙阳县四分之一
  丝茅障计四里
  彭家障计一里
  廖家障计四里 以上隄障俱在县北系补旧连三障在县北计五里系新增
  辰阳障计一十一里
  车横障计一十五里
  连五障计十五里六分所统诸隄为粟公为承春为枫桥为中隄为大隄春夏水溢一隄不坚五障皆溃三汊障计六里五分
  灰歩障计一十五里四分
  七荆障计二十一里五分
  铜盆障计一十三里
  双家障计九里五分
  茶塘障计一十五里
  南隄障计十里七分 以上诸障俱在县东系补旧油坡障长二里二分
  青歩障长一十五里
  干坡障长七里 三障俱在县东系新筑
  北益障在县南长一十五里六分系补旧
  菖蒲障长一十五里
  横隄障长五里二障在县南系新筑
  冷水障在县西长一十一里四分
  大有障长十里旧名陡门
  白子障长二十三里
  马家障长七里二分
  张家障长二十二里
  庄浦障长三十里
  永恒障长五里
  丰收障长七里 以上俱在县西系补旧
  金石障长四十七里
  复兴障 二障在县西系新筑 以上龙阳境内诸隄障明嘉靖十三年修二十九年溃四十四年修大围隄决口三十处长四千五百余丈
  皇清康熈七八两年大修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每隄障加高三尺加寛五尺坚厚倍前沅江县西湖隄在县南半里
  沔湖圫隄在县东二十里
  长山圫隄在县东四十五里
  太平圫隄在县东七十里
  永宁圫隄在县东九十里
  新兴圫隄在县东十里 以上沅江境内诸隄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
  附常德府隄防考畧按郡治与龙阳沅江二县地皆滨江歴来岁遭水害南齐永明十六年沅江诸水暴至常德没城五尺宋淳熈十六年没城一丈五尺漂民庐舎后唐沈如常砌二石柜以杀水势得保城垣元延祐六年郡监哈尚于府学前又砌石柜一座高二丈余益加保固明嘉靖元年大水决隄十二年江涨几欲冲城隆庆五年万厯三十六年皆大水频遭渰没顷年修筑民始有宁居
  辰州府
  麻阳县一都堰二十有五
  二都堰十有五
  三都堰十有二
  四旗都堰十
  石惹都堰二十
  石渠都堰二十四
  市都堰二十有七
  附麻阳县陂堰考畧按邑多瘠田水源絶少唯仰望于雨泽少旱则岁难有秋水利自杨家古堰外皆万厯间知县蔡心一开筑心一多善政水利乃其最著者
  直澧州
  澧州阳由坪隄 孟姜隄 黄丝隄 上夕阳隄下夕阳隄 魏家隄 窖口隄 李文隄 张毛隄大围垸隄 以上澧州境内各隄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安鄕县围城垸隄 文明垸隄 罗阳垸隄 中和垸隄 黄隄垸隄 刘孟垸隄 张壤垸隄俱在县南
  板桥垸隄在县西
  惠明垸隄在县北接围城垸 以上为上十垸兴家垸隄 实惠垸隄 新家垸隄 太和垸隄合家垸隄 以上为下五垸 以上安鄕境内各垸隄雍正六年奉
  防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九江隄防考畧按禹贡九江孔殷谓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九水会合滙为洞庭一湖是也今以郡县志考之辰常衡永枝河会流于洞庭者无虑数十水而其会众流而注之湖则有三焉曰沅湘澧而巳沅发自牂牁经辰溪合麻阳诸溪洞水过常武出湖之北湘发自广西与安海阳山至分水岭分为二一为漓水一为湘水至永州潇水会焉至衡州烝水会焉过长沙出湖之南澧发自武陵古克县东流过武水口合焦溪如溪诸水经慈利石门至澧州出湖之西而渐元辰叙酉澬共合流而滙为洞庭以为之壑故衡寳永辰沅得免水患惟常武当沅江之下流岳澧值江湖之会合长沙之益阳湘隂上接澬湘下滨洞庭故岁遭浸溺隄防之设最宜急图者也
  附修筑隄防总考畧近年深山穷谷石陵沙阜莫不芟辟耕耨然地脉既疏则沙砾易圮故每雨则山谷泥沙尽入江流而江身之浅澁诸湖之湮平职此故也欲尽心力以捍民患惟修筑隄防一事耳故备考古今可经久而通行者葢有十焉一曰审水势东洗者必西淤下澁者必上涌筑隄者审其势而为之址最难御者莫如直冲之势议者退为曲防故荆州虎渡穴口之隄先年愈退愈决而后直逼江口以遏水冲乃得无恙他如顺注之倾涯则隄势宜迂急湍之廻沙则隄势宜峻二曰察土宜一遇决口必掘浮泥见根土乃筑隄基其所加挽者必用黄白壤三曰挽月隄洗在东涯则沙廻而西淤在南塍则波漩而北故往往古隄反抱江流者为水所齧即临倾涯之上势甚孤悬必先勘要害之地而预筑重防之隄四曰塞穴隙獾属蝼蚁窠穴秋冬水涸徧察孔端极探其原而为之防五曰坚杵筑木杵不如石防石防不如牛轹六曰卷土埽塞决口为上防成隄次之法埽以雈苇为衣以杨柳枝为筋以黄壤为心以谷草为绋纚因决口之浅深水势之缓急而为长短大小者也若隄防初成土尚未实必以杨柳枝为埽横栖于隄外则可以御波涛而隄无恙七曰植杨柳八曰培草鳞九曰用石甃当冲决之要处若非石隄必不能回水怒而障狂澜十曰立排桩将大木长丈余密排植于隄之左右联以绋纚结以竹苇则风浪先及排桩而隄可恃以不伤也
  防守隄防总考畧决隄之故三有隄甚坚厚而立势稍低漫水一寸即流开水道而决者有隄形颇峻而横势稍薄涌水撼激即冲开水门而决者有隄虽髙厚而中势不坚浸水渐透即平穿水隙而决者要皆修筑既疏而防守复怠故坐致此患耳故防范防守之计条议有四一曰立隄甲每千丈佥一隄老每五百丈佥一隄长每百丈佥一隄甲凡隄夫十人一应隄防事宜官守之而有垸处所亦设有垸长垸夫其法与隄甲同仍不论军屯官庄凡受利者各自分隄若干丈二曰豁重役凡隄老隄长隄甲及垸长垸甲人役各复其身每遇编审即与豁除别差则彼得一意于隄防三曰置铺舍查照漕河事例于隄上创置铺舍三间令隄长人役守之则往来栖止不患无所而防防事务亦庶几不致妨悮矣四曰严禁令凡有奸徒盗决故决江汉隄防者即照依河南山东事例发遣揭示通衢以警偸俗

  湖广通志巻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二十二
  学校志【贡院书院附】
  古者党庠序塾皆有学以次升于司徒论诸司马秦汉而下沿革代殊至宋庆厯始命郡县立学然无定制无专官元始置儒学常员明乃与城池并设典綦重矣我
  朝庠序之制师儒之官徧于海内矧值
  阙里肇修卿云献瑞九有欢腾凡天下学宫莫不渐次增新其在楚省即蛮陬猺峝皆有弟子员执简操觚经术修明文章蔚起沅湘江汉间人材軰出南金竹箭岂直芹藻流辉已哉其旧建书院亦附着焉
  圣祖御书大成殿万世师表题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御制训饬士子文【康熙四十一年建碑明伦堂】
  上谕加封孔氏五代改启圣祠为崇圣祠【雍正元年】御制
  圣谕广训【雍正二年】
  御制朋党论【雍正二年】
  钦定乐器图【雍正二年】
  御书生民未有题额【雍正三年】
  奉
  防广额湖北一十九州县文童岁科大学加五名中学
  加三名小学加四名
  湖南二十二州县文童岁科大学加五名中学加三名小学加四名【雍正三年】
  上谕避孔子圣讳【雍正四年】
  上谕居家孝友行止端方才可办事而文亦可观者一
  学各举一人【雍正五年】
  上谕六年选防一次【雍正五年】
  奉
  防颁发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文勒石学宫【雍正六年】奉
  防颁发大义觉迷录四巻刋布学宫【雍正八年】
  以上一十三条各府州县俱同
  武昌府
  武昌府儒学旧在黄鹄山前宋康定间建后废为营垒绍兴间仍更为学宋末兵燬元延祐重建明洪武初修歴天顺治正德间廵抚白圭布政使张敷华知府沈栋相继增修嘉靖中按察使万虞恺以学门由西不利即驿传道故址辟门从东大学士杨溥彭时商辂李东阳侍郎朱廷立俱有记明季兵燬
  皇清康熙十七年廵抚张朝珍布政使徐惺倡捐修葺雍正十年廵抚王士俊以学宫倾圯旧制未善发项更新即明伦堂旧址改建
  崇圣祠拓学西地建明伦堂迁名宦祠于 大成门左乡贤祠于 大成门右置文武官舎于左右之下又于櫺星门左右添设防门制度允称有记刻石江夏县儒学在凤凰山下宋元学附鄂州别为务本斋明洪武建于黄鹄山北后迁平湖门内治间廵抚御史王恩改建今所嘉靖间御史吴百朋提学张天复继修
  皇清康熙间廵抚王新命布政使徐惺提学蒋永修粮道章钦文知县刘朝英重修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潘宷鼎增修
  武昌县儒学在县治南旧在县西宋淳熙中迁县东嘉定中陞寿昌郡学大德中仍为县学明洪武初知县孟吉改建今所后知县谢廷举聂贤相继拓修
  皇清康熙间知县熊登重葺
  嘉鱼县儒学在龙潭山麓宋淳熙中建明因之知县吴启文莫震孙伦马炳然提学陈凤梧先后增修
  皇清雍正七年知县王邦鼐重修
  蒲圻县儒学在县治南旧在金叠山下唐郑伭瑾建宋绍圣间知县朱寿昌移建今所明柯日新吴俊吴中郭凤仪焦贵吴本固前后增修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署县张玘重修雍正七年知县吴珽教谕邹受祉重修
  咸宁县儒学在登高峯下宋庆厯间建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县冯防建后知县陈灏施达王介茅信萧立业相继增修
  崇阳县儒学在县北旧在县西门外元末兵燬明初知县顾华改建今所歴同知万璋知县焦玑学道严洤知府秦防通判王蔓相继修
  皇清雍正六年知县张栗重修
  通城县儒学在县东明洪武初知县冯极建永乐后知县曹景升喻峻通判王蔓相继修
  皇清雍正三年知县李玠重修八年知县周洪重修兴国州儒学在龙蟠山下宋军学元路学明初改府学通判郑瑮同知翟圭继修寻改州学歴知州李文声叶菁胡瀛李东刘纶吴希贤周鹏等相继拓造
  皇清康熙五十四年知州高梦龙重修雍正三年知州黄澄重修
  大冶县儒学在县西歴宋元兴圯不一元至正中县令周镗重修明洪武八年灾十二年知县王伯时重建歴知县于贤刘珑綦贞等继修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中知县刘源湛训导官抚邦康熙中知县陈邦寄雍正七年知府张淑郿知县周之相教谕聂烺相继建修
  通山县儒学在罗埠山麓宋建歴元如旧明初知县任昂即故址鼎建知县吴莱戴惠朱庭芝续修
  皇清康熙间知县夏灿重修雍正间知县李埂吴飞九井浚同教官钟惟声丁永琪等相继修
  汉阳府
  汉阳府儒学在凤栖山下明洪武初知府程瑞因宋旧址建成化间知府何淡重修治间知府张鋭张文质重修嘉靖间知府孔凤贾应春重修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六年知府傅应星鼎建康熙中知府郝士錞增修
  汉阳县儒学在南纪门内明正统间裁倂入府学万歴乙酉知府王学古知县喻应台详请重建丁酉知县陈尧钦整葺之戊申水圯知府舒体震重修明末递遭兵燹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府邱俊孙教谕凌建竒复建康熙五十八年邑绅士重修
  汉川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初知县张敬建嘉靖间知府贾应春徙伏龙山下后知府刘廷梅知县昌应会复建今所
  皇清康熙间布政司徐惺捐俸修
  圣殿门庑提学蒋永修训导向士煜修明伦堂康熙四十四年邑绅士重修
  黄陂县儒学在县治南明初知县吴旻因宋元故基建歴知县刘拱宸杨启予刘时省李恒吕调阳徐莲佥事万秀通判万寿推官罗翰相继增修
  皇清雍正五年添建照墙
  孝感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宋端平间燬于兵元时知县赵资仁乔成刘谅徐元等先后创葺复燬于兵明洪武五年知县朱师胜即常平仓地建立学宫亦在治东视前为近九年省县入州学遂废十三年复置县知县宋显铭即宋元废址建县治东歴教谕梁炯知县史搢曹敬率推官黄巩知县龙兴郭斗雷鸣春赵可镕相继增修隆庆四年知县刘昆废会眞观改建今所万厯间知县彭同魁及邑人先后增修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十三年邑人屠奏疏重建十六年知县张擢士增修康熙三十年知县梁凤翔重修五十四年知县刘朝讲重修
  黄州府
  黄州府儒学在府治东明洪武初知府李仁即宋河东书院址建歴知府钱敏余浩王霁余桂应明德相继修杨溥欧阳旦黎淳朱节刘采王廷陈俱有记
  皇清顺治间知府何应珏康熙间知府于成龙苏良嗣王辅贾鉝相继修五十六年知府蒋国祥重建启圣祠雍正元年改
  崇圣祠雍正二年知府蒋国祥督同教授彭士商重修学宫
  黄冈县儒学在县东旧在南门外明洪武间徙县东南正统间知府钱敏修李时敏记东西接民居屡遭燬佥事张彬拓之正德间迁今所知府余贵胡洁管霄继修朱节王霁记万厯三年知府潘允哲知县罗应鹤重修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高自训重建康熙四年知县徐籒增修康熙十一年知县董元俊更新之
  蕲水县儒学在县东明洪武间知县赵季光因宋元故址建歴县丞黄舎观主簿夏时知县胡奎江文焕孔荣宗县丞李蔚主簿王辅典史金鼎教谕申屠铎训导简缙绅左惟贤两次重建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间知县倪籥元修寻灾知县李荪刘佑相继修缮康熙间署县金廷襄创建尊经阁知县刘象贤汪歙加葺雍正六年因櫺星门外向右单设一门西向不利又所靣城埤违制教谕夏防谦详请改置捐建栅栏
  罗田县儒学旧在县东明洪武初知县石璞迁县南宏治间水泛知县罗勲复迁旧处嘉靖间知县劳樟祝珝相继重修
  皇清康熙四十一年知县姚士基迁于县西至五十年复迁于原址之前
  麻城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初知县张谷维因唐宋故基建洪武三年知县赵干重建歴知县杨顺翁选胡琮陶天忠尚德恒推官严肃相继修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间知县王潞修葺康熙五十二年知县马元勋重修知县吴顾行更新之雍正五年贡生周基国捐赀请于署县谭芩重修
  崇圣祠
  黄安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明嘉靖癸亥都御史谷中虚御史徐大壮提学吴文华檄同知袁福征知县林葵建歴知县常正纪应存初始成
  皇清康熙间知县张一跃继修六十一年重修
  蕲州儒学在麒麟山阳明洪武初知府左安善因宋元故址建府学后改州学歴知州王坦赵应龙庄辙周广荣杨淮石玺相继增修万厯三年乡官冯天骏捐赀重修
  皇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州刘国辅学正刘清史训导陈作楫捐修雍正七年廪生冯炜重修
  广济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初知县陈景昌迁治东南后复迁分司旧址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间知县阎国士教谕傅锽建修康熙六年知县黄玉铉教谕李以范相继增修
  黄梅县儒学在县东南元至元巳卯初建至正六年知县乔恩忠增仪门讲堂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复建歴县丞李显知县戴中相继修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六年知县陈觐天教谕张士淑修葺康熙六十年知县戴绍祖重修
  安陆府
  安陆府儒学旧在府城东南隅樠木山西宋绍兴中汉水冲圯徙城北淳熙五年郡守孙樊徙长寿东南隅元为安陆府仍宋旧明初即镇远楼为安陆州学洪武十五年知县梁栋徙建兰台即宋玉宅旧址十六年州学灾二十三年曹国公李文忠重建歴知州顾震赵熙俞荩提学薛纲高绣学正林增修治八年兴献王命修葺殿庑易櫺星门瓦以琉璃正德十三年兴献王发帑重修嘉靖十年州陞府改府学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间知府李文芳李起元马逢臯知县李彦珽康熙间知府吴肇荣相继建修
  钟祥县旧无儒学
  皇清康熙五十四年学臣薄有德 题请添设知县李愫于兴府旧址建
  大成殿东西庑櫺星门
  京山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崇宁间知县刘干建学城南河畔元因之明洪武初知县刘桓改建今所
  皇清雍正七年重修
  潜江县儒学元至正癸巳邑为水决学随邑迁今治教官杨实重建于治东明洪武初知县史纯一即故址重建治间知县史华嘉靖间知县夏泗移建向前以广之万厯间知县朱熙洽王建中等继修沔阳州儒学在城东北明洪武九年改为州学知州金德增修歴知州李震邹烜钟顺吕文孙衍彭万里徐咸李濓曾储副使刘士元相继修
  皇清康熙四十年重修五十五年增修
  天门县儒学在北门外清河桥北旧在县西南隅明洪武三年因故址建正统后知县顾行姜绾周端李东教谕翁美先后重建嘉靖间改建今所按郡志学中有
  先师像系吴道子笔嘉靖壬寅有兵廵使者行部至邑马伏地不行因掘得石碑乃所刻道子画像也荆门州儒学在平泰门内明初知州戴昌因元故址建歴知州俞诰阴子淑杨琇相继修
  当阳县儒学在县治西旧在玉阳山元末遭兵燹明洪武初改迁方城后知县魏忠复迁故址嘉靖间知县侯加祥迁九子山下万厯间知县胡汉改迁县治西门外知县李启元始徙入城今仍旧
  徳安府
  徳安府儒学在府治东宋建三皇台前明初徙府东北后仍迁旧址即今所歴知府张寛范理周铎王玺和鸾马纶郑淮汤绍恩陈谟李逢徐贡元马文炜樊邦正相继修建杨溥王直杨春等为之记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间知府李愼修高翺继修
  安陆县儒学明洪武十三年知县杜益建歴知县朱敏陈显林璲林相继修嘉靖间知府徐贡元迁府治东与府学并列
  皇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
  云梦县儒学在县东明洪武间建县北知县汪淮迁今所歴知县施纪贾陞陈谨赵文杰黄巩孙复相继修
  皇清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沈家鹗新之
  应城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初知县贾严即宋谢显道所建故址创立洪武十年县并云梦学随废十三年县复知县韩子中重建寻圯知县夏机继建成化及治年间修后知县汪清冯宗龙张淑宗相继修
  皇清雍正七年知县唐琳捐俸重修
  随州儒学在州治东明洪武十四年知州陈萃因宋元旧址建州城东歴知州仲端尤忠汪嵩李克朱天秩相继修万厯初知府马文炜知州林梓改迁今所
  皇清顺治中直指李赞元 题请鼎建后学正王岱重修
  应山县儒学在县治北明初主簿白钦祖因元故址建洪武十年县并学废十三年复知县魏朴重建成化嘉靖中歴知县李春王尚用王朝璲乐颂相继增修
  皇清康熙间知县周祜倡议重修
  荆州府
  荆州府儒学在府治南明洪武三年知府周政因元故址建歴知府刘永李仁仪抚治副使相守礼相继修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间知府王业惇建康熙间廵道祖泽深增修江陵县儒学旧在城东沙市明洪武初迁入于城中十三年迁今县治北正统间修正德十五年佥事张萱增修万厯间副使张振先重修明末兵燬
  皇清康熙六十年巡道殷邦翰同属员诸生迁建于道署之西雍正二年落成迎主奉祀
  公安县儒学原在旧县城内兵火后迁新县
  皇清顺治九年邑人毛侍御捐地创建训导孙锡蕃捐修雍正元年教谕陈继先率邑绅士重修櫺星门新濬外泮池
  石首县儒学在县西门内明洪武初知县宋永恭因元故址建歴知县马祥雷元黄本经歴杨家相相继修
  皇清雍正三年训导刘方夏详准重修
  监利县儒学在县东宋端平时燬元至正后相继营建明洪武间知县张贵因宋元遗址建正统间燬知县郑崇重建成化间佥事万綉知府范英焦钦修
  皇清顺治七年知县蔺完瑝重建康熙间教谕邢子愿卢绛知县郑国印程藻相继修雍正四年知县罗绶重修
  松滋县儒学在县东宋建胡瑗张栻记明洪武初知县许彦盛因旧址重建正统间歴知府张嵓赵琏知县杨景冯淳相继修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高起凤陈麟教谕童式度重捐修
  枝江县儒学明初建城东沙沱市成化十七年迁城内小西门治间知县蔡文置地移建万厯间知县周仲士迁县治西明末庚辰知县胡鸣冈请于巡道王永祚知府王观光大学士杨嗣昌复迁城内福传山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周廷桂廵道祖泽深次第修葺康熙四十年知县孔毓基迁建城东南明枝所官廨故址五十二年五十八年雍正元年知县张联星任直陈悳荣相继修理完备
  夷陵州儒学在州治东北宋故址在南门外明洪武初改建今所歴知州冯浩刘本用林钺邬遂相继修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九年知州朱长应建修康熙四年九年二十三年知州鲍孜田恩远相继修五十五年重修六十一年重修乡贤名宦祠
  宜都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初知县郭鲁道因宋旧址建歴知县王濬刘瑞李麟相继增修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叶代生二十四年廵道祖泽深先后捐俸重修
  远安县儒学在县治北旧在亭子山下明成化间迁今所歴知县刘英王炬相继增修
  皇清顺治间知县周会隆安可愿康熙初知县陈其舜重修五年由新城迁于旧城北门外四十年知县梁凤翔重修启圣祠雍正元年改
  崇圣祠额
  襄阳府
  襄阳府儒学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知府张善建歴都御史章焕汪道昆知府何源万振孙同知范爱众相继增修明末兵燬寻修复
  皇清顺治间副使苏宗贵知府陆登甲加葺雍正初知府甘国奎尹会一重修
  襄阳县儒学在县治南明洪武初建嘉靖间副使王佩隆庆间同知范爱众万厯间知县尹廷俊训导李尚铭相继修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间抚治赵兆麟副使苏宗贵知府冀如锡知县董上治重建康熙十二年知县余配元增修雍正初襄阳道赵宏恩知县程其成重修
  宜城县儒学在县治毓秀山下宋建元明因之宣德间知县张泰重修万厯二年知县雷加祥改櫺星门以石柱
  南漳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宣德间知县庄敬因宋旧址建正德间知县萧浩修
  枣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知县马让魏文昌建元末兵燬明洪武间知县吴子俊即旧址重建歴知县黄金王时忠杨瑛安邦王允耕杨履王应辰相继修
  皇清顺治间知县柯耸重修
  谷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明初因宋元故址建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间知县刘楷建修康熙五十七年知县扈际兴重修
  光化县儒学在县城内聚奎街西北宋元前在古酂城内明洪武间知县陈聪即旧址重建万厯初知县陈其范改建今所
  皇清顺治间知县扈申忠重修明伦堂
  均州儒学在州治东宋咸平中建明洪武初重建正统间修正德嘉靖间知县张聪叶尚文相继重修
  郧阳府
  郧阳府儒学在府治东北旧为郧乡县学在今府治南成化间都御史原杰奏置府治陞为府学治间都御史王鉴之迁府治西北嘉靖间知府黎尧勲改迁府治西与郧县儒学合祀丁巳都御史章焕开拓城垣东北隅改迁今所
  皇清顺治十六年御史张尚知府张文星重修康熙五十六年知府黄焜修葺雍正四年知府王瀚补修郧县儒学在县西旧为郧乡县学成化间陞为府学县学废嘉靖间知府许词奏准另建
  皇清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卢尚进捐修
  房县儒学在城东门外旧为州学在城内东北明洪武八年改州为县学因之后改迁今所成化七年又迁城内旧址嘉靖十八年复迁今所
  皇清康熙六年通判仇昌祚建修后圯二十九年知县沈用将重修四十四年知县董雱捐修雍正八年知县李居临修葺
  竹山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旧东南明洪武中知县郭士贤建成化十一年以地污下迁建莲花池地即今所久圯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知县董绵祚捐修
  竹谿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成化间都御史原杰建嘉靖二十三年署府同知温如璋重修后圯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徐京陞建修四十一年知县祁圣年教谕程大华重修工未竟知县翁圣年继成之五十八年知县龚克庸修葺雍正七年教谕万大中八年知县朱瑞世增修
  郧西县儒学在县治南明成化间都御史原杰知县侯爵建歴知县刘理王才王纶苏绅黄鉴邵阳杨震宇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贺绳烈重修康熙四十四年知县陈志源贡生梁凤翥重修
  保康县儒学在县治右明洪武间知县苏惠和捐建明末兵燬
  皇清康熙五十二年邑绅士重建
  直归州
  归州儒学先在州后山麓之右万厯戊申知州张尚儒迁于左明末兵燬
  皇清康熙四年知州曹熙衡重建
  长阳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洪武间建成化间知县李福刘奎相继修正徳二年教谕刘永祥迁明伦堂后山下万歴巳亥复迁山冈明末兵燬
  皇清顺治间知县樊维翰捐建于来龙山下渐次修举兴山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治间徙建东闗外未几复迁旧址正德间推官陆鳌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胥遇捐修知县王熙隆继修三十六年知县姜元春详准重修
  巴东县儒学在县治左明洪武初建隆庆间灾知县邹光裕迁建寿宁寺基万厯十五年知县高尚德改建今所明末兵燬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蒋希古创草房三间于今址后十一年知县陈铣复建今址二十二年知县齐祖望增修
  恩施县儒学旧在南门内明洪武十八年迁南门外即今文昌阁基址治间参议林璜佥事郑岳复徙今所俱圯燬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廵道祖泽深捐建四十五年重修
  贡院书院附
  武昌府
  贡院在府城内凤凰山南宋建炎中附试九江绍兴甲子各试于郡郡各置院兴国江陵茶陵俱有之元试于城隍庙明正统时始创建今所号舎皆板屋成化七年重修万厯元年布政使施尧臣陈瑞易以砖石上覆以瓦怀宗十五年提学高世泰增修号舎
  国朝因之康熙壬午布政使李基和借县学基拓号千余间并原号不满七千赴试者多至万余人癸巳廵抚刘殿衡布政使李锡按察使牟钦元允南北绅士刘明经等条呈
  题请捐修买民舎拓基址添号五千有竒
  芹香书院在府学前旧为社学明成化间提学薛纲改建今废
  濓溪书院在府学前旧为社圃亭明嘉靖二十四年都御史张雨改建怀宗六年御史白士麟移建明月桥西右为濓溪祠祠前凿池引明月湖水种莲立坊额曰爱莲后废
  江汉书院旧在文昌门内明督学葛寅亮集生徒讲学处后废
  国朝顺治初左布政黄志遴张尔素瞿凤翥移建忠孝门内康熙间廵抚陈诜张连登次第修葺
  东山书院在黄鹄山前相传东方朔读书处
  南湖书院在武昌县东半里坐挹平湖诸峯竞秀一邑竒观宋淳祐中权寿昌军事京规教授黄瑞谅建祠奉周张二程朱子南轩东莱七先生辟斋筑堂寳佑中知府叚震午增筑堂庑至元间设山长领书院事至正中达噜噶齐鐡山重建后燬于兵基存明景泰间三分其一为府馆余为布政分司
  东臯书院在武昌县明嘉靖二十一年教授朱瓒建义学书院在嘉鱼县湖西宋建明李永芳修
  凤山书院在蒲圻县明蔡潮建王俨廖道南有赋今废
  新溪书院在蒲圻县新店市宋周风仕建今废大宗书院在蒲圻县治东北明懐宗时提学高世泰同知县曾拭建
  相山书院在咸宁县宋冯京读书处今废
  青阳书院在通城县儒学东明嘉靖间廵抚顾璘建叠山书院在兴国州宋谢枋得读书处
  义学各州县并置
  汉阳府
  凤山书院在汉阳府儒学后凤栖山顚
  二程书院在黄陂县鲁台山麓明邑人杨廷蕴县丞李成纪重建
  甘露书院在黄陂县甘露山下黄武濵建中祀二程夫子
  西湖书院在孝感县西湖中明月台上宋艺祖沽酒处
  义学各县并置
  黄州府
  问津书院在黄冈县北九十里孔子河昔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石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大字叠石跨津上名孔叹桥桥北有风亭当孔道顔曰圣贤路上倚河北岸为孔子山上有讲经台左右为长沮桀溺畈西北隅为晒书塲山麓路旁出一石上镌进歩处旁勒五廸二字不知始于何时五廸疑镌书名字也当津之冲有石屹然名坐石墨池在其右东隔层峦三里许曰顔子港北十里许曰回车埠盖自此返蔡焉唐杜樊川守黄州治间庙祀元龙仁夫筑室山下立讲院旋燬于兵明万厯间知府王世德推官许惠一建额曰问津书院至今庙貌巍然中奉
  先圣像西为仲子祠配以沮溺东祠祀理学先儒祭器祭田厘然具备士子相率肄习其中邑人上棆上着有问津书院志
  东坡书院在府城宋苏轼谪居于此明吴淮建道峯书院在麻城县牛棚山知县陈子文为隐士道峯毛凤建
  南门书院在蕲水县南谢朝宣建祀王羲之陆羽苏轼
  老塔书院在罗田县明正德间郡司马毛应时建邑进士王先于此讲学斋联云未审昔人称老塔请题今日作东山
  崇正书院在蕲州沈厐罗洪先建
  阳明书院在蕲州北门外
  江汉书院在广济县龙坪明瞿九思与诸生讲学处义学各州县并置
  安陆府
  郢门书院在府治阳春台
  文昌书院在府城东里许子胥台之南前临汉水左马良山右三尖山为郢城最胜地明万厯丙辰守道高第吴尚黙次第重建为诸生肄业所额曰大观轩明末兵燹
  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府马逢臯重修塑文昌像于阁上于季春朔三日率诸生读书属文于此后如期而至十八年推官黄尊光筑墙建坊顔曰文昌书院邑人郑茂泰有记
  同仁书院在潜江县西明督学刘垓建都御史邹元标有记
  中洲书院在潜江县大闗帝庙街东明邑人郭世朝建内有椿桂堂环翠亭讲经所大本达道斋
  石桥书院在潜江县今废
  传经书院在潜江县前西街
  国朝康熙十年知县王又旦建内为传经堂堂左为说诗台右为操缦轩后为藏书楼楼东西为文塲又旦立有书院约七条
  梦野台书院在天门县东门内明祭酒鲁铎读书处茶陵李文正东阳题额
  东湖书院在天门县东湖岸亦祭酒鲁铎读书处象山书院在荆门州西明治间参政钟文俊建祀陆九渊
  义学各县并置
  徳安府
  长庚书院在府治西白兆山下唐李白读书处元李仲章建有记
  江汉书院在府城南文笔峯下元儒赵复讲学于此碧霞书院在府城北石柱山上明万厯丁已督学葛寅亮建
  国朝知府高翺重修
  白云书院在随州即随侯得珠处
  汉东书院在随州砖城外即宋元以来旧学
  义学各州县并置
  荆州府
  荆南书院在府城内南纪门之西康熙已亥年郡守邱天英买地鼎建并置学田以为诸生课读之费竹林书院在公安旧县冦公祠傍宋南渡后孟琪创建以处四方流寓之士后存废址
  国朝知县杨之骈卜迁冦公祠于今县北门外大道傍因为义舘有记
  崇正书院在石首县社稷坛左明大学士张璧建今废
  清江书院在宜都县清江北一里许白洋驿后元人文璋藏修之所明正德间邑人向文玺因旧址结屋三间知县江朝宗题曰北山书院岁久倾圯嘉靖丁未知县陶师文改建于儒学右隙更题曰清江书院明末毁
  六一书院在夷陵州宋欧阳修建
  白水书院在枝江县西三里元巴图摩欢司建今废义学各州县并置
  襄阳府
  武侯书院在府儒学东有碑记
  隆中书院在隆中山汉诸葛亮隐居处
  凤栖书院在襄阳县即云封寺厐统故宅
  冽泉书院在习家池明督学葛寅亮建基存
  凤山书院在羊侯庙南明督学顾起凤建基存沧浪书院在枣阳县东一里旧名濯缨亭
  文忠书院在光化县耿家河口明嘉靖间知县郑蔓为欧阳修立万厯时知县陈其范迁迎辉街
  古南阳书院在均州治南门内
  国朝十一年知州党居易修有记
  义学各州县并置
  郧阳府
  五贤书院在郧县祀周二程张朱
  义学各县并置
  直归州
  崇化书院在恩施县
  义学各县并置

  湖广通志巻二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二十三
  学校志【贡院书院附】
  长沙府
  长沙府儒学在正南门右元平章阿尔哈雅始建正殿明初指挥丘广建明伦堂知府刘清建庙庑斋舍敎授王褒立射圃后知府钱澍建尊经阁同知盛应期立号舍嘉靖时知府孙存修櫺星门潘镒奉制建敬一亭修大成殿立四斋樊景麟凿泮池隆庆间知府周标修櫺星门万厯时知府吴道行增司祭更衣二馆改泮池櫺星门外罗绲复修启祯间推官林正亭大加修葺同知朱士景建启圣祠
  皇清顺治四年知府张宏猷修庙及堂康熙十九年巡抚韩世布政司安世鼎薛柱斗按察司马斯良副使赵廷标知府任绍爌同知熊中鹤重修
  长沙县儒学在新开门内旧建于浏阳门内定王台元至元间移建府学之右明洪武十三年知县王铨迁县治东十八年迁北门外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朱明魁又迁于驿歩门外康熙四十五年改建今所
  善化县儒学在县治左旧在城南兴仁坊明武四年知县孟吉建于府学左十五年知县张居仁建于仰山寺旧址成化十六年知县盛时迁于县治之西嘉靖癸亥改建今所西面岳明季燬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孙国泰重建
  湘潭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元俱建于县东元季燬明洪武间知县莫玉重建正德丙子改迁县西广惠寺即今学址也万厯间知县查大期萧竒杰包鸿逵先后增葺
  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县刘见龙康熙三年知县郑有成乙丑知县姜仁修重修
  湘隂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元祐间知县王定民建于县南笙竹书院旧址崇宁间以地滨江迁县东义胜坊即今学址也元季燬明洪武间知县王思让重建宣德间知县宋纶成化间主簿朱敏知县周蕃后知县蔡金张灯王京祥黄士荣祖守节以次修葺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唐懋淳重修
  湘乡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大中祥符间建于县治西北建中靖国初改建涟水之东胡安国提举湖南学政徙今所元皇庆间邑人周士琰修之明洪武初改建县西后知县厐钦明复迁于文定所建旧址万厯间知县掲士竒重修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南起凤葺殿庑康熙四年知县陈拱照建明伦堂
  醴陵县儒学在县治东元大德间知州张思敬吕增修元季燬明洪武初知县黄彦正重建后知县龙章舒文举游于北晏朝寅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张法孔建殿祠堂庑康熙四年知县张尊贤重修
  攸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寳佑三年建元季燬明洪武初主簿王范复建后知县吴桂杜庠江昌董志毅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朱英帜教谕古通今重修
  益阳县儒学在县城西门外歴宋迄元相仍不改元季燬明洪武初知县田俊重建后知县杨哲汪淮朱銶郑思孟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十八年教谕李应柏康熙二十年知县江闿四十四年知县祖彰五十四年知县姚恒重修雍正元年教谕黄嗣山增建学斋
  浏阳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元迄明初俱在县治东正德丁卯移创今所后知县苏志臯赵宪章杨一桂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徐维埁康煕三十一年知县蒋曜增修
  宁乡县儒学在县东门外飞凤山之阳旧在南门外后唐同光二年知县梁贵賔卜迁今所歴代相仍元季燬明洪武初知县薛德昭重建后知县梁俊郑楠胡明善沈震龙周瑞豹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蒋应泰建明伦堂及名宦乡贤祠康熙三年知县权世持修大成殿建两庑葺啓圣祠
  安化县儒学在县治西宋熙宁间建于县治东寳佑间改徙今所元季燬明洪武初知县梅源善重建正德辛巳又迁于县东明季知县蒋永亨复迁于县西
  皇清康熙六年知县王丕振四十四年知县祖彰以次修葺
  茶陵州儒学在州治西宋寳祐间建于紫薇门外明成化中知县俞荩改迁今所治间知州李永正复徙城外丁卯知州董豫又改建于城外狮子口
  皇清康熙十年署州事叶筠仍建州西十九年知州熊应昌重修
  衡州府
  衡州府儒学旧在石皷山宋开庆间改建于郡城内之金鳌山元至正间迁于李芾故宅明洪武三年太守高从训重建嘉靖间知府周浩万厯间知府熊炜许倓陆志孝邓以诰刘春等相继增修明季燬
  皇清顺治九年巡道张兆罴知府陈起潜建大成殿十三年偏抚袁廓宇建明伦堂十六年知府李光座建启圣祠康熙二十二年分守朱士杰学使王孙蔚捐俸命教授黄士珩完葺
  衡阳县儒学在城西门外宋开禧三年建元至正七年佥事周骧勘旧泮池在僧寺中复之元季燬明洪武初知县周岳即旧址重建正统中知县林靖修成化六年知府徐孚重建万歴庚辰圯同知沈鈇推官朱梯复置学宫建尊经阁又建敬一亭癸巳知府陆志孝续新之明季复圯
  皇清顺治十八年教谕古通今等集议捐修自康熙元年经始越明年夏告成中建大成殿凡五间东西庑各三间前设庙门后建启圣祠三间
  衡山县儒学在县治左唐天寳年建宋大观元年学士郑居中奏乞御书八行刻石学宫元季燬明洪武三年知县陆伯良即旧址重建正统间知县龚俛以庙学湫隘构地拓基成化十五年知县游昂重修嘉靖五年知县彭簪增学舍二十三间中为文会堂与诸生讲业隆庆二年迁于南门外万厯十一年复迁今所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孙维震增葺四十七年知县杜元勲迁建启圣祠于大成殿后四十八年教谕王大经建櫺星门易木以石五十九年凿泮池
  耒阳县儒学在县治南旧学在县治东汉耒阳长侯寘建宋元符二年江滋重建元季燬明洪武二年知县徐煜移置县治北天顺中御史龚谦修成化五年知府徐孚复修隆庆巳已知县刘太和迁建于南城外山川坛万厯已亥知县曾维慤修
  皇清康煕四十八年知县张应星改建今所
  常宁县儒学在县治北旧在南门外宋建为州学元季燬明洪武三年改州为县八年县丞金彦和重创县学成化十九年知县谢廷举修万厯七年知县吴景明重修四十三年知县刘自省复建圣殿两庑两斋知县徐兆奎重建櫺星门周围甃以石
  皇清康熙十年知县张问明改建今所
  安仁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在治西宋绍兴中徙于城之西南隅嘉定五年王槐迁今所明洪武三年知县韦衡建景泰四年知县李恕施善相继重修治七年佥事吴淑购地广之万厯九年知县頼霖改建启圣祠明伦堂二十八年知县谢之藩改建于城西四十五年知县张自省复建今所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韩稷拓地修葺二十八年知县陈黄永重修
  酃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西宋嘉定中建元至正中徙今所明洪武三年知县朱玑仍旧址重建天顺七年知县韩暄重修治四年知县苏源复大新之嘉靖十六年知县高祉建敬一亭二十三年知县胡子信建启圣祠岁久渐圯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李朝事缮葺康熙八年建櫺星门
  桂阳州儒学在州治东州旧为郡五代晋时创夫子庙于郡左宋天圣年灾绍兴十二年知桂阳监张修迁于城南干徳元年燬四年复建明治壬子判官姜绾迁城南嘉靖十七年巡抚顾璘分巡姜仪复旧址万厯十三年知州罗大奎重修
  皇清顺治八年文庙及两庑灾十四年知州刘见龙重建康熙十四年知州袁继善以旧制狭隘撤而新之临武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旧在县治东南宋乾道元年改建今所元延祐丙辰县尹皮元重建元季燬明洪武三年知县贾元凯建正统九年儒学训导郑侃以其地卑隘奏改徙事下知县李庸等议即故址增土重建万厯六年知县金元重修明季燬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李振麟重建二十三年知县张声远增修
  蓝山县儒学在治东旧在舜水之涯宋庆厯四年建嘉定间县令沈光龙改筑于县南寳厯丙戍桂阳守高不倚檄知县史元举修元至元丁亥县尹李勉之复加完葺泰定五年刘季喆迁建今所明洪武间重建成化元年知县萧袚修治五年知县汪英重修正徳乙亥知县刘文华撤而新之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郑梦坤重修
  嘉禾县儒学在县治西北明季始建旋燬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汤学尹重建二十二年知县韩自强四十九年知县陈祥祚俱重修五十二年祥祚又建启圣祠
  永州府
  永州府儒学在府治东旧在郡城外唐刺史韦宙因潇西红蕖亭立后迁愚溪宋庆厯中柳拱辰移建郡城内高山之麓嘉定间郡守赵善谧稍徙山下赵希楙复增广焉元平章阿尔斯兰明佥事曹衡张輗吴淑知府刘泰姚昺增修万厯巳未知府林士标卜迁今址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府柯弼雍正三年知府张廷枢教授王楙绩相继重修
  零陵县儒学在府治东旧在城外愚溪桥左明洪武三年知县马裕改创城南宏治庚戍避水患徙于城北嘉靖乙巳卜迁今址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刘方至雍正四年知县刘尚质教谕徐源舒相继重修
  祁阳县儒学在县治东青云桥旧在城东五里明嘉靖中改建今地
  皇清顺治十四年迁县署丕康熙七年知县王颐复旧十三年燬十九年冬知县王霭重建
  东安县儒学在县南门外迤东二百余歩宋建学基本在城外明时迁建不一景泰初迁入城内至万厯庚戍再移城外即今学也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程云翀修
  道州儒学在州西营川门外唐刺史薛伯高建至宋规制大备元时判官吴芾新之明嘉靖间知州王曾万厯间知州韩子祁相继重修明季燬
  皇清顺治八年署州事同知冯洪荚十三年知州高攀龙十八年知州王希圣相继增修
  宁远县儒学在县治西南二十余歩宋干徳三年建明洪武初知县朱公庆修葺永乐中燬洪熙元年知县刘童重建嘉靖中知县周谅徙于郭东二十六年知县刘孔愚复旧明季燬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县沈仁敷重建
  永明县儒学在县治西九十歩明洪武七年知县斿叔度建成化中佥事萧正重建治间同知徐瑚嘉靖间知县杨秀辅相继重修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尹足法康熙二十二年教谕徐尊显重修
  江华县儒学在县治西旧在县东创于唐神龙元年自宋迄明屡经迁建明季迁今地旋圯
  皇清康熙二年知县林调鹤教谕李嘉卉重修
  新田县儒学在县东门内明季署县事张恂建旋燬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沈维垣建殿于旧基之前康熙八年知县钟运泰复旧
  寳庆府
  寳庆府儒学在府治西宋为邵州学建于治左摄州事周惇颐迁于邵水之东为今县学绍兴乙亥徙入城乾道中知州胡华复迁旧址张栻为记庆元丙辰知州黄沃修嘉定十三年知州刘保以距城隔水卜迁今址元因之为路学布尼雅锡哩重修后燬明洪武元年同知程斗南重建万厯庚寅守道冯露以圣殿后基逼近启圣祠迁建于明伦堂之前明季燬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府傅鸾祥康熙二十年学使蒋永修重修二十二年知府梁碧海建文昌阁
  邵阳县儒学在郭外邵水之东即宋周惇颐迁州学故址元大德间知县温渊建明洪武十三年知县薛得中重建宣德二年知县何永芳重修正德丙子为水所圮佥事谢廷桂知府石凤迁城内嘉靖间复旧水又圮知县郑守炬重修明季燬
  皇清顺治十二年推官朱应升重建康熙二年知县顔尧揆建明伦堂七年知府傅鸾祥改学宫西向二十二年知府梁碧海知县张起鹍重修
  新化县儒学在县治东宋熙宁五年章惇开复梅山始建学于县之西南隅绍圣初随县治迁于白石坪寻复旧元因之后燬明成化七年知府谢省迁建县治东是为今学明季燬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于肖龙重建康熙二十二年知府梁碧海重修
  城歩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正德丙子年建万厯癸巳知县元宗孔修甲寅知县汪察改迁城西南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蒋遵国改迁今所
  武冈州儒学在州城南即宋军学旧址先是崇宁丙戍置武冈军建学于宣恩门外绍兴戊午迁今所元为路学至正末兵燹明洪武初仍旧址建之
  皇清顺治庚子知州吴从谦重修
  新宁县儒学旧治东北一里始自宋绍兴元年即金城村为治而学建焉元因之后燬明初即旧址重建景泰辛未徙今治迁学于治东天启癸亥复依明初旧址重建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崔锜重修
  岳州府
  岳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南隅宋治平中知岳州军事赵尚之奉诏创立明洪武间始建明伦堂正统三年知府易善成化中知府吴节重修嘉靖初知府李镜二十三年佥事王宗濬知府陆垹增搆宏整
  皇清顺治四年叅政唐调鼎知府李若星康熙十九年督学蒋永修粮驿道赵建标相继重修
  巴陵县儒学在县治西 明洪武初知县郎子文建宣徳间知县狄成成化间知府吴节嘉靖中知县江满修葺
  皇清康熙十九年督学蒋永修知府李遇时四十八年知县王国英相继重修
  临湘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明洪武初知县马杰创立成化二十一年知县李殷以旧基浅隘购民地拓之
  皇清康熙十年知县潘大台增葺二十三年知县陈澄度训导钱有年相继重修
  平江县儒学在县东宋县令晁达吉防之相继创立明洪武初知县刘顺重修
  皇清雍正元年教谕王文濬倡修殿庑邑人彭世珍捐修石櫺星门
  华容县儒学在县北旧在县治南宋嘉定间建明洪武四年教谕杨贯道迁今所成化间知县许杰万厯间知县田大年相继重修
  常徳府
  常德府儒学在府治西南宋咸淳八年郡守湖北常平使龚日升鼎建元延祐六年常德路达噜噶齐哈尚改建明洪武七年指挥孙德修葺嘉靖六年知府方任辟地广之十六年明伦堂圯知府陆垹重修怀宗五年署府事推官陈之龙十三年知府潘士彦先后加修寻燬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府王来庆鼎建康熙六年知府胡向华增修殿堂祠庑焕然俱新
  武陵县儒学在府城西北隅宋绍熙二年知县林梦英建嘉定十三年知县戴重煕继修元至正四年县丞呼图克哈雅再修后燬明洪武间知县张子源鼎新景泰初知府蔡寿知县张海以旧规狭陋改建明季燬
  皇清康熙五年教谕闵才建启圣灵聪二祠八年知县黎上材建大殿知府胡向华重修
  桃源县儒学在县城南宋庆厯间建元天祐六年学录张焘达噜噶齐图噜知县杜献重修寻燬明洪武六年知县徐天骥修永乐间圯宣德三年署县事县丞徐祥建天顺五年巡道沈庆以学基狭隘市地扩之治十四年巡抚阎仲宇复辟地加广知县李文显缮缉明季燬
  皇清顺治六年绅士捐修未竟康熙三年知县陈洪范九年知县孟金二十四年知县汪虬次第落成龙阳县儒学在县城东宋元祐间建大成殿元至正间耆儒吴权高增建寻燬明洪武初知县叚旻重建复燬正统六年知县李昂改建天顺六年知县李泰重修万厯十六年教谕范兰辟地环卫学宫十七年知县吴良坚复新之后圯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胡向华知县张若椷绅士彭之凤唐门凤等捐修未竣知县张允先训导田梦张继成之
  沅江县儒学在县城东明洪武二年知县吴文改建万厯三十八年知县霍梓鼎新东南向明季燬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成明瑞重修
  辰州府
  辰州府儒学在府治东旧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建景泰中知府王炬成化中知府易贵重修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府刘应中即辰州卫署旧基改建今学殿庑堂祠悉如制宏敞可观 附干州儒学康熙五十四年以泸溪学训导移摄学事雍正七年督学习寯同知沈元曾捐建学宫 凤凰营儒学康熙四十二年以麻阳学训导移摄学事四十九年巡抚赵申乔守道孙调鼎捐建学宫其移摄训导俱部给闗防各进苗生八名多冐籍考取雍正六年督学习寯
  题请将已进冐籍诸生改囘原籍嗣后确查实系苗童方准入试
  沅陵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洪武初建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李昌龄修二十一年知县傅以新重建二十三年教谕向兆麟四十年训导祝伊龄四十三年知县郎廷琏先后增修
  泸溪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大间县尹王克柔建明洪武初县丞王守约嘉靖中知府吴思忠增建隆庆间洪水冲圯知县王京重建万厯间知县梅一都修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汤国禄重建明伦堂及尊经阁辰溪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寳祐初主簿景化鹏建明景泰间知县杭宗道重建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知县薛牧改建雍正七年知县陈虞修并建明伦堂
  溆浦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嘉靖三十年建万厯三十三年知县苗霖修
  皇清雍正三年知县吴大炜重修
  沅州儒学在州治西北隅旧在城东南隅宋大观中建明嘉靖间迁州治左万厯间知州于瑞临迁城外沅水驿后署州事推官侯加地仍迁州左
  皇清康熙二年巡抚周召南重建四十一年知州包太隆迁今所
  黔阳县儒学在县城西门外旧邻县治宋元丰中建明嘉靖间署县事沅州判官王璇迁于县东龙标山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张扶翼重建四十九年知县刘讷因地势偪隘迁建今所五十五年知县武宏登重修麻阳县儒学在城西南隅宋庆元中建元时迁于城西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陈五典复建今址十九年知县黄志璋重建雍正三年知县丁育果六年知县赵宏仪增葺
  永顺府
  永顺府儒学在府城内西北隅
  皇清雍正七年立
  永顺县儒学在县署西
  皇清雍正七年立
  龙山县儒学在县城西南
  皇清雍正七年立
  保靖县儒学在县城西南
  皇清雍正七年立
  桑植县儒学在县城西南
  皇清雍正七年立
  直澧州
  澧州儒学在州城南创自宋代元时燬明洪武初知州史希贤重建
  皇清康熙元年学正龚芳重修二十二年知州朱士华学正孟安齐训导胡时敏重修
  安乡县儒学在县治南旧在县治东宋庆元中知县刘愚改建今地明洪武初知县吴中重建后屡加修葺
  石门县儒学在西门外旧在县治东明洪武初建治中迁今所后屡迁建
  皇清康熙四十七年知县许湄即明治中旧址重建慈利县儒学在县治右明嘉靖中改建澧阳山之麓后复迁今址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张超载修
  安福县儒学方隅俟续载
  直郴州
  郴州儒学在州城东宋乾道四年知州薛彦博迁于城西咸淳七年知军事刘坦修元至正甲辰御史畴埜重修元季燬明洪武二年知府王恪即故址创建成化乙已知州周鉴修万厯间知州胡汉重修后圯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州陈邦器改迁州治之西四十九年知州范廷谋复旧
  永兴县儒学在县城西北隅宋绍定间知县赵汝柄建明成化间知县马纶万厯间知州胡汉知县范嘉桂先后加修
  皇清顺治丙申知县闫之麟重新复圯康熙五十八年知州范廷谋鼎建
  宜章县儒学在县治东自宋迄明迁改不一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张思正迁于县治东为今学宫康熙二十四年知县鹿廷瑛教谕钱竒才训导刘带蕙合修
  兴宁县儒学在县城西宋嘉定间知县赵崇尹建元季燬明洪武初知县杜坚复建隆庆间燬知县黄志尹喻思化先后增修万厯间知县方澄澈增辟旧址后圮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高熏鼎建
  桂阳县儒学在县城东宋嘉定中知县周思诚建端平间知县彭九万迁于县南淳熙间摄令周应隆迁城东濠外元季燬明洪武间知县李原创建于新城内为今学宫隆庆壬申知县叚云鸿重修后燬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徐之凯九年知县盛民誉二十一年知县徐圯相继成之
  桂东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初知县胡视远建正统间知县范忠嘉靖间知县周凤鸣隆庆间知县王敬賔先后增葺后圯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张希召修康熙五十三年知县伊予先加修
  直靖州
  靖州儒学在州治左旧在大南门外
  皇清康熙九年知州董安国改建东门内十一年知州周振图复建南门外二十八年知州祝钟贤迁今址五十九年知州高铎重修
  会同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年建成化八年知县刘永改葺嘉靖十四年燬知县萧标重建天啓甲子知县陈一葵迁治西
  皇清康熙二年知县何林复建今所
  通道县儒学在县治左明万厯二年知县陈士光建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县殷道正修葺
  绥宁县儒学在县治南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杨九鼎改建
  贡院书院附
  长沙府
  贡院在府城内东北抚院署之左雍正二年奉
  防举行湖广湖南乡试分置贡院于长沙解额分湖北之半共中式举人四十九名副榜九名其五经五名南北轮分中式武乡试解额分中二十五名雍正六年以靖州之天柱县及五开铜鼓二衞改贵州奉
  防以湖南榜举人分二名入贵州实中式举人四十七名武举二十三名湖湘奥壤衡霍灵区扶舆清淑之气郁积磅礴复遭逢
  圣世文教覃洽抜茅彚征多士竞奋而楚省三岁宾兴湖南与解额者常至寥寥实缘重湖之险甲于寰中秋水时至拟于望洋爱身过于爱名大半皆裹足不前刘蜕谓破天荒良有以也
  皇上聪明文思
  特诏分闱发于
  宸断丕焕离明鲸浪不惊鹿鸣式燕遂家置诗书人怀铅椠下至苗猺子弟争趋向学庠序盈门莘莘爼豆实人文极盛之时万世太平之象也
  岳麓书院在府城外湘江西岳麓山下宋开寳九年潭州守朱洞建实彭城刘嶅倡之咸平四年诏赐国子监经籍与嵩阳睢阳白鹿为天下四大书院从知州李允则之请也祥符八年以周式为山长绍兴间燬于兵乾道元年湖南安抚刘珙重建以张栻主教事三年晦庵朱子如长沙讲学书院中手书忠孝亷节四字淳熙十五年直徽猷阁潘畴继修绍兴五年朱子为湖南安抚牒委兴学四方景从者至几千人元季燬明洪武间知府钱防通判陈纲复建
  皇清康熙三年廵抚周召南二十三年廵抚丁思孔重修二十五年
  赐学达性天扁额朱子岳麓兴学牒勘本州州学之外复置岳麓书院本为有志之士不远千里求师取友至于是邦者无所栖泊以为优游肄业之地故前帅枢宻忠肃刘公特因旧基复创新舘延请故左司侍讲张公先生往来其间使四方来学之士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焉此意甚远非世俗常见所到也而比年以来师道凌夷讲论废息士风不振议者惜之当叨冐假守防被训词深以讲学教人之务为寄顾恨庸鄙勿克奉成到官两月又因簿书未能一往谒殿升堂延见诸生诣考所合罢行事件庶革流弊以还旧规除已请到醴陵黎君贡生充讲书执事与学录郑贡士同行措置外今议别置额外十员以处四方游学之士庶几有以上广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实非小补牒教授及帖书院照会施行张栻陈傅良元吴澄俱有记
  书楼在书院后康熙二十五年
  颁日讲经史于岳麓书院廵抚丁思孔檄长沙府同知赵宁作楼藏书
  城南书院在妙高峯之阳宋张栻家潭时建此为讲学地城南书院四字相传为栻父浚手书
  东冈书院在长沙县东元中书左丞相许有壬父号东冈尝读书于此因赐额
  乔江书院在长沙县乔口镇旧有三贤堂祠屈原贾谊杜甫元元统间邑人黄澹设义学于此因赐额惜阴书院在善化县灵观渡左旧为陶公祠明嘉靖四年知县李延爵创为惜隂书院李棠为记
  湘西书院在岳麓山下宋刘辅之建后朱子重建宋史尹谷传潭士以居学肄业为重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岳麓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岳麓精舎生潭人号为三学生
  碧泉书院在湘潭县西七十里宋胡安国建其子宏与张栻讲学于此
  涟溪书院在湘乡县东南涟水滨宋嘉定间眞德秀帅潭命知县徐质夫立
  东莱书院在醴陵县东三十里宋吕祖谦讲学于此元宋渤有记
  □洲书院在益阳县南□洲上元邑人刘履泰讲学于此诏授□洲书院山长
  文靖书院在浏阳县南宋杨时宰浏与邑士讲学于城南后人因建书院以其谥名之
  云峯书院在宁乡县东宋胡宏建
  云崖书院在茶陵州云阳山下明王廷爵建董玘有记义学各州县并置
  衡州府
  石鼓书院在府城北石鼓山旧为寻真观唐元和间士人李寛结庐读书其上刺史吕温尝访之有题寻眞观李秀才书院诗宋至道三年郡人李士眞援寛故事请即故址创书院以居衡之学者景祐二年刘沆守衡请于朝赐额曰石鼓书院淳熙中部使潘畴提刑宋若水先后修葺而连帅林栗等咸捐金相之朱子有记开庆巳未燬刑狱使俞琰复新之提学黄干出公帑易田以廪生徒元季复燬明永乐间知府史中始图修复兵廵沈庆知府翁世资相继营度歴治初知府何珣廼克就理万厯崇祯间重加修葺明季复燬
  皇清顺治十四年廵抚袁廓宇疏请重建
  南岳书院在衡山县西唐肃宗时李泌退隐衡山诏赐道士服为治室庐于烟霞峯侧名曰端居室多藏书故韩愈诗云邺侯家多书架挿三万轴自宋元来掌教有官育士有田
  赵抃书院宋神宗时抃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其子屼奉抃遍游诸名山遂于衡山卜居有书院遗址明嘉靖三十六年副使程秀民重建
  胡文定书院在衡山紫盖峯下明治间监察御史郑惟恒建祀宋胡安国以安国二子配李东阳有记南轩书院在衡山县南岳后张栻父浚三奉诏居永州栻往来省侍受学于五峯胡宏之门又与诸子同游讲学置书院于岳山后今基存
  甘泉书院在衡山紫云峯下明嘉靖甲辰湛若水年八十四赴武陵蒋公信之约自罗浮携其门下士游衡山遂筑室于紫云峯之麓与衡士讲学其中数月乃去后十年甲寅年九十四复来游衡留数日皓首童顔见者以为神仙中人
  白沙书院在甘泉书院之上湛若水早承白沙之学以白沙尝寤寐衡岳未至而卒于是搆堂于书院之上以祀之
  集贤书院在衡山县南岳集贤峯下明嘉靖间知县彭簪建祀唐宋名贤李邺侯韩昌黎朱晦庵张南轩赵清献周濓溪曾凤仪有记
  东郭书院在衡山县祝融峯下明邹守益号东廓嘉靖中讲学石鼔建书院于南台寺左着教言二十五篇
  文昌书院在衡山县南门外明嘉靖中知县彭簪建万厯间知县邓国材重修
  观湘书院在衡山县东观湘洲知县王家贤建杜陵书院在耒阳县北二里即杜甫祠唐建明嘉靖辛亥知县马宣重建
  白石书院在耒阳县北即厐公祠嘉靖壬子知县马宣为郡守蔡汝楠建
  芹东书院在常宁县儒学东故名明万厯四年知县陶敬图清旧址重建更名集贤
  桃花书院在常宁县
  清溪书院在安仁县东南寳墖寺之左宋嘉定间县令王槐建
  洁爱书院在安仁县北
  台山书院在酃县西二十里山高二十余仞上平旷如台宋嘉定中邑人尹沂读书讲学其中今基存石林书院在桂阳州西三里芙蓉峯下宋进士黄照隣及子植读书处淳熙五年建久废
  防泉书院在桂阳州南城隍庙后明嘉靖五年知州戴录建有泉甘冽不竭故名
  子龙书院在桂阳州东鹿峯下因赵云驻此故名久
  废
  南薰书院在临武县治南三里宋延祐间邑人陈骡溪建久废
  义学各州县并置
  永州府
  宗濓书院在府儒学后明知府黄翰建林士标万元吉魏绍芳俱重修
  东丘书院在府城内太平寺旁汉丞相蒋琬故宅浯溪书院在祁阳县浯溪元至元中零陵丞曾圭建中为大成殿左为祠以祀唐元结顔眞卿苏天爵有记
  清溪书院在东安县治西
  濓溪书院在道州儒学西宋理宗赐御书道州濓溪书院六大字扁额刻于石并刻守臣杨允恭谢表二通书院后为周子祠堂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颁
  书学达性天扁额
  防濓书院在宁远县旧学基今圯
  濓溪书院在永明县西
  义学各州县并置
  寳庆府
  东山书院在府城东明嘉靖中建祀周惇颐以张九成配享
  爱莲书院在府仓塲宋周惇颐观莲处
  谏议书院在武冈州紫阳山宋谏议周仪读书处今石室尚存
  义学各州县并置
  岳州府
  阳坪书院在平江县凤栖乡宋邑人吴雄从朱子游建书院四十九间讲学今址犹存
  龙峯书院在华容县圆觉寺旁黎淳刘大夏读书处两湖书院在华容县御史萧一中读书处
  义学各县并置
  常徳府
  沅阳书院在武陵县东北元丁易东建石坛精舎教授生徒资以廪费事闻赐额沅阳书院授以山长桃溪书院在桃源县南三十里
  漳江书院在桃源县北十里
  龙津书院在龙阳县西南七十里梅溪畔宋周辚之祖周德元建有博文笃行怀忠守信四斋袁申儒有龙津书院记
  义学各县并置
  辰州府
  崇正书院在府城内明正德间知府戴敏建中为文会堂后为六贤祠祀周濓溪程明道伊川张横渠朱晦庵张南轩诸贤后又为寳经堂
  虎谿书院在虎谿山有修通堂明王守仁谪龙场召归过辰州留虎谿上久之乃去后三十年其门人徐汝砺为郡倅即虎谿之后为精舎作堂其中名以修道
  东洲书院在泸溪县武口洲上宋绍兴中王廷珪被谪寓居泸溪士多从之邑令为建书院
  文清书院在沅州明薛瑄以御史监银塲至沅与诸生讲学旧立书院在明山后迁偏沅抚署右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勅修
  义学各州县并置
  永顺府
  义学在永顺桑植保靖三县界
  直澧州
  车渚书院在澧州东南新洲市元时碑记犹存溪东书院在澧州城东白沙洲宋范仲淹尝游此后人慕之作书院祀焉
  延光书院在澧州城东津市顺治初知州汤调鼎建康熙五十年州人重建
  义学各县并置
  直郴州
  育才书院在宜章县西
  文昌书院在兴宁县东
  观澜书院在兴宁县西北宋曹靖建
  莲溪书院在桂阳县西有爱莲予乐两亭后即亭为祠祀周惇颐明嘉靖已酉知县徐兆先复立讲堂学舎
  义学各县并置
  直靖州
  紫阳书院在州治左明知州黄镆建祀紫阳朱子鹤山书院在州治北宋魏了翁讲学处
  兴文书院在州治左知州梁浩然建
  武功书院在州治南明参将黄焘建祀有武功于靖者指挥张应奎重修
  义学各州县并置

  湖广通志巻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四
  军政志
  楚军之分左右广详于左氏传后世更番法实祖之汉楼船下瀬习水师教战阵在楚制胜之兵有独用其长者焉我
  朝设营哨塘汛俾将弁行伍大小各有专寄臂指相使首尾相应而荆州统军董率八旗常徳阃帅控制全楚扼黔蜀巩襄樊从古节制之师莫能过也其南北水师七营
  皇上特命闽中熟练水性兵丁赴楚教习又复量能授
  职袵席之安永绵亿载矣
  歴代兵制
  周
  周礼小司徒防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惟田与追胥竭作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按楚为子男之国止一军
  楚
  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僖公二十八年晋楚战于城濮子玉请战王怒少与之师惟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文公十年厥貉之会宋逆楚子以田孟诸有左盂右盂两甄之制
  宣公十二年晋楚战于邲三军以为正军二广以为亲军广有一卒卒偏之两于陈则分左右二拒调卒之法农工商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
  战国防苏秦说楚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秦
  史记始皇本纪秦初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注汉书百官表曰秦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羣书备考秦并六国置材官于外郡南郡车徒则材官领之
  汉
  汉官仪高祖命天下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
  汉书刑法志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文献通考汉调兵之制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年六十五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
  武帝本纪元鼎五年南粤相国吕嘉反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归义粤侯严尤为戈船将军出零陵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讨之
  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七年诏罢天下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及军假吏悉还民伍惟践更如故
  后汉书列传灵帝时阳璇为零陵太守制马车数十乘以破贼
  文献通考昭烈初置五军其将校畧如东汉而兵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羗散骑武骑之别
  三国
  魏志文帝甘露四年夏六月分荆州置二郡都督晋
  文献通考晋武帝以伐吴遂分左右各一将军又有左右前后四军四防军领之凡二卫左右前后骁骑七军皆以中军将军羊祐领之 太康元年既平吴诏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置南蛮校尉于襄阳元康中改为荆州刺史
  元帝南渡有大将军都督四镇四征四平之号以荆江为重镇甲兵所聚尽在焉常使大将居之
  安帝于襄阳置宁蛮校尉
  南北朝
  宋孝武分荆湘江豫州三郡置郢州治江夏罢南蛮校尉迁其营于建康
  唐
  唐书兵志唐立府兵之制颇有足称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其居处教养畜材待事动作休息皆有节目虽不能尽合古法盖得其大意焉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
  高祖武德初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府领之析关中为十二道皆置府三年更以道为军军置将副各一人以车骑府统之六年以天下既定遂废十二军改骠骑曰统军车骑曰别将
  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
  睿宗先天二年诏曰往者分建府卫计户充兵裁足周事二十一入幕六十一出军多惮劳以规避匿今宜取年二十五以上五十而免屡征镇者十年免之宗开元六年诏折冲府兵每六岁一简自高宗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寖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衞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衞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衞 十三年始以彍骑分十二衞又择材勇者为番头颇习弩射
  代宗广德二年于鄂岳沔置三州防御使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衞京师而巳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絶祸乱之萌也
  宋
  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槩有三天子之衞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所在防守则曰鄕兵太祖鉴前代之失萃精锐于京师建隆元年诏殿前侍衞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升为上军老弱怯懦置剩员以处之诏诸州长吏选所部兵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様分送诸道其后代以木梃为高下之等散给诸州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
  仁宗天圣至寳元间增募诸军荆湖归远总百余营康定初荆湖路各募宣毅大州二营小州一营凡
  二百八十人 皇祐五年荆湖置教阅忠节州一营大州五百人小州三百人而荆湖益募雄畧 嘉祐四年乃诏荆南募就粮军号威果各营于本州神宗熙宁三年枢宻使文彦博上军数帝参以治平中兵数而讨论焉湖北万二千人湖南八千三百人元丰四年又团结东南诸军荆湖北路为第七南
  路潭州为第八全邵永州应援广西为第九
  哲宗元符元年湖北各增置有马雄畧
  徽宗崇宁元年荆湖北路增置禁军以靖安名又枢宻院乞增荆湖南路雄畧
  孝宗乾道末各州有都统司领兵鄂州四万九千荆南二万
  熙宁以后荆湖路骑军之额自骑射而下三歩军之额自左衙而下二十并改号曰宣节凡四十四指挥一万一千三百人歩骑【荆门】水军【潭】船坊【潭鼎】渡船都【潭】清务船坊铁作【潭】骑射【江陵潭鄂岳安澧复鼎永道郴邵桂阳】威边【安】衙队【峡】左衙【安】水军【江陵潭衡永郴邵鄂岳复安澧峡鼎归汉阳桂阳】宁远【复】壮城【潭岳安复】静江【江陵潭岳鼎衡永郴全】三畧【鼎】宁淮【澧】崇宁【岳】澄江【辰】宣节【南路诸州军监北路岳澧鼎荆门诸监熙宁七年九月沅置一大观元年靖置一】歩防【全】威棹【江陵归峡】保节【鄂】崇节【潭】威勇【安】牢城【诸州军】中军将【潭汀】拣中【澧】拣中宣节【潭澧鼎】鼓角将【荆门】高宗建炎厢兵宣节【中兴在寳庆潭永武冈郴衡全桂阳靖道沅】靖安【中兴立潭永常德】澄海【中兴武冈全】
  建炎后屯驻大军鄂州都统司水军黄州雄关飞虎军荆湖路义军土丁弩手不见创置之始北路辰澧二州南路全邵道永四州皆置盖溪洞诸蛮保据岩险叛服不常其控制须土人故置是军皆选自户籍蠲免徭赋番戍砦栅大率安其风土则罕撄瘴毒知其区落则可制狡狯其校长则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军头头首采斫招安头首十将节级皆叙功迁补使相综领施之西南实代王师有御侮之备而无馈饷之劳其后荆南归峡鼎郴衡桂阳亦置
  仁宗庆厯二年北路总一万九千四百人南路总五千一百五十人番戍诸砦
  神宗熙宁元年籍荆湖南北义军凡一万五千人军政如旧制
  哲宗元祐七年选差邵州邵阳武冈新化等县中等以下户充土丁弩手与免科役七年一替 绍圣二年枢宻院言荆湖南路安抚转运提刑常平司奏请邵州营下缘边保砦置弩手一千四百人乞依元丰六年诏于五等户轮差并半年一替
  徽宗宣和四年靖州通道县有边警诏添置弓弩手二千人
  光宗绍熙五年知潭州湖南安抚朱熹奏请飞虎军本州节制从之
  元
  元史兵志考国之初典兵之官视兵数多寡为爵秩崇卑长万夫者为万户千夫者为千户百夫者为百户
  世祖时颇修官制内五衞以总宿衞外则万户之下置总管千户之下置总把百户之下置弹压立枢宻院以总之遇方面有警则置行枢宻院事巳则废而移都镇抚司属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四月诏潭州防古军依扬州例畱一千人余悉放还诸鄂啰 二十五年调扬州省军赴鄂州代镇戍士卒又调德安屯田万户府军士一千四百六十七名分置衡州之清化永州之乌符武冈之白仓置屯田 二十七年复以扬州行省四万户防古军更戍潭州 中统二十年荆湖行省所辖湖南宣慰司三道
  泰定二年湖广等行中书省所辖总计二百三十七处
  元史帝纪成宗元贞三年调扬州翼邓新万户府全翼军马分屯蕲黄 大德三年三月沅州贼人啸聚命以毗阳万户府镇守辰州镇巢万户府镇守沅州靖州上均州万户府镇守常德澧州
  明
  前明世法录太祖起兵之初亲阅将士使分队习战曰兵不贵多而贵精近募兵多滥吾特为试之庶得精锐可用也
  洪武二十八年申调兵捕贼之例凡所在冦发三四十人则调军一二百人冦数百人则调军数千人为之期日必得官不躬率或调兵失律者罪之
  永乐四年征安南敕湖广军俱往广西听征 十一年敕贵州总兵官顾成调兵一万即选于武当辰沅五关九卫听征
  续文献通考洪武元年定卫所官军将帅将兵之法自京师达于郡县之险要者皆立衞所凡都指挥使十六处而为行都司者四又于湖广添一行都司为五其所设军士皆有定数大率五千六百名为一卫一千一百十二名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名为一百户所卫分军数或有多寡而千百户所统则一每一百户内总旗二名小旗十名管领钤束以成队伍有事征伐则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官军各还本卫大将军单身还第总兵官不敢擅调
  宣宗宣德元年遣御史分行天下郡县清理军伍英宗正统十四年景帝命各处召募民壮就令本地官司率领操练遇警调用民壮盖兆于此
  廵抚湖广兼理军务都御史一员驻省城景泰间设提督军务抚治郧阳都御史一员驻郧阳府成化间设
  总督川贵湖北都御史一员嘉靖二十九年麻阳苗叛命都御史张岳讨平之寻镇其地驻沅州四十二年议革后以廵抚贵州都御史兼领湖北一道清军副使一员驻省城
  屯田副使一员驻省城
  分廵武昌兼兵备佥事一员驻省城
  分守上荆南道兼施归兵备参政一员驻澧州分守上荆南道兼施归兵备副使一员驻荆州施州兵备佥事一员驻夷陵州后裁以荆南分廵兼领分廵上荆南道兼郧阳兵备副使一员驻襄阳府分廵上湖南道兼郴桂兵备副使一员驻衡州府辰沅兵备副使一员驻沅州
  蕲黄兵备副使一员驻黄州府
  分廵荆西兼兵备佥事一员驻沔阳州
  下江防兵备佥事一员驻蕲州
  上江防兵备佥事一员驻岳府
  镇守湖广挂平蛮将军印总兵官一员驻省城镇筸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清浪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靖州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兴都畱守司正畱守一员 副畱守一员 佥书一员 领卫三 守御所二
  湖广都指挥使司军政掌印一员 佥书二员 领卫二十有四
  郧阳行都指挥使司掌印一员 佥书二员 领卫五 守御所八
  三江守备一员
  永定守备一员
  洞庭守备一员
  郧阳守备一员
  永道守备一员
  郴桂守备一员
  荆瞿守备一员
  各衞掌印指挥一员 佐贰二员 管操一员 清军一员 管屯一员  廵捕一员 随操者无定员其属镇抚一员 五所千百户掌印一员 佐贰
  各二员 随操者无定员
  武昌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镇抚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六十二名
  武昌左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镇抚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六千六百二十四名
  显陵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七百三十六名
  安陆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三千五十六名
  襄阳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四千三百二十二名均州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五十六名
  郧阳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前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三千四百二十七名竹山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百七十名房县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名
  德安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六十四名
  随州百户所百户二员 兵二百零二名
  黄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四千四百三十五名蕲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七百四十名荆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八千三百零四名荆州右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二千四百四十一名
  夷陵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镇抚 兵一千四百一十一名
  枝江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名远安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六十名
  长宁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一十名
  施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四千六百七十九名岳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一百七十四名
  永定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名
  大庸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六十四名澧州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四十七名
  九谿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四千六百三十三名安福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名添平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名麻寮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名长沙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名
  茶陵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戸 百户 兵一万六百九十名寳庆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四百一十七名武冈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三百五十七名城歩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三十九名衡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三千四百九十二名桂阳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五百二十四名常宁中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名
  宁溪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零三名
  常德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戸 兵五千六百三十六名辰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六千二百七十二名沅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一百八十三名平溪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一十四名永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八百零一名宁远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三百七十名枇杷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五名
  桃川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名
  锦田镇前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三百六十二名
  江华守御右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四十三名
  宁远守御左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四十名
  东安守镇百户所百戸 兵九十七名
  靖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九名
  天柱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一十二名
  汶溪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零八名郴州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九百名
  广安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三十一名宜章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八百三十七名清浪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六千二百四十四名偏桥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名
  镇远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名
  铜鼔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中前中后左左右右千户所千户百户 兵一万八千三十六名
  伍开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中左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三万二千二百六十名
  大田军民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三千一百二十七名
  瞿塘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八千三百六十二名忠州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二名
  皇清
  总督湖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部院一员驻节武昌府城
  督标巾左右三营副将一员 游击二员 改设中军都司一员 守备二员 千总六员 把总一十二员 马歩兵丁一千四百零三名内拨防八吉堡兵三十名又于雍正九年为钦奉
  上谕事案内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二百一十名实存伍兵一千一百六十三名
  廵抚湖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都院一员驻节武昌府城
  抚标左右二营改设中军叅将一员 游击一员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马歩战守兵丁九百五十五名内拨防八吉堡兵二十名又于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一百二十名实存伍兵八百一十五名
  镇守荆州等处地方都统将军一员驻节荆州府城副都统二员 满洲固山大八员 防古固山大
  兼佐领二员 佐领四十六员 防御五十六员骁骑校五十六员 笔帖式四员 满洲防古甲兵四千名 弓铁匠一百六十八名 歩甲七百名炮手八十名
  提督湖广全省军务总辖官兵军卫土司控制苗夷节制各镇左都督一员驻节常徳府城
  提标中左右前后五营叅将一员 游击四员 守备五员 千总十员 把总二十员 马歩战守兵丁原额二千九百二十六名雍正七年为宻陈改土归流事案内拨兵一百二十五名赴永顺恊今实在兵丁二千八百一名
  镇守夷陵等处总兵官一员驻劄夷陵州城
  镇标中左右前后五营游击五员 守备五员 千总十员 把总二十员 马歩战守兵丁原额二千九百九十八名雍正九年为宻陈改土归流事案内拨守备一员把总二员兵丁一百五十名赴永顺恊止守备四员把总一十八员兵丁二千八百四十八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募补兵丁七十名共战守兵丁二千九百一十八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二百三十名实存伍兵二千六百八十八名 经制沙襄五板战刷船七十只 堪修薄板小民船一十一只除驻劄州城并分防州属之普溪黄陵庙等水陆六十六汛共兵一千一百一十名外
  驻防兴山县城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把总三员 马歩战守兵丁五百一十名 并分
  防县属之竹溪平驿口等三十三塘汛
  驻防长阳县城守备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歩战守兵丁二百一十名 并分防县属之白石桥等二十六塘汛
  驻防归州城游击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战守兵丁三百十八名 五板战船一十五只 刷船二只 民船三只 并分防州属之香溪观音阁等水陆一十一塘汛及贴防巴东之红砂堡等塘汛驻防巴东县城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战守兵丁三百一十七名 五板战船一十四只刷船三只 并分防县属之三尖观南木园等水
  陆二十塘汛
  镇守襄阳等处总兵官一员驻劄谷城县城
  镇标中左右前四营游击四员 守备四员 千总八员 把总十六员 马歩战守兵丁原额二千三十二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二百五十三名实存伍兵一千七百七十九名 船七只除驻劄县城并分防县属之回流湾涧口等水陆二十七塘汛共兵五百八名外
  驻防襄阳府城中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五百八名 船二只 并分防府属之泰山庙白家湾等水陆三十三塘汛
  驻防襄阳府城前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五百八名 船二只 并分防光化县城及王家河薛家集等水陆二十一塘汛
  驻防南漳县城左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五百八名 船一只 并分防县属之天门寨等三十六塘汛黄州恊副将一员 改设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原额七百二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七十一名实存伍兵六百三十一名驻劄黄州府城 并分防黄冈黄陂蕲水罗田麻城黄安六县及县属之滠口阳逻等水陆驿逓四十四塘汛
  郧阳恊副将一员 都司佥书一员 守备一员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马歩战守兵丁原额八百七十八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一百二名实存伍兵七百七十六名驻劄郧阳府城 并分防郧县保康郧西三县及县属之观音堂上津堡等水陆四十五塘汛
  武昌府城守营叅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六百三十七名雍正
  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六十名实存伍兵五百七十七名驻劄武昌府城 并分防江夏武昌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城七县及各水陆要隘塘汛
  兴国营叅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歩战守兵丁四百六十八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六十名实存伍兵四百八名驻劄兴国州城 廵江船三只 并分防大冶通山二县及上巢湖龙港镇等水陆一十八塘汛
  德安营叅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歩战守兵丁四百五十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五十五名实存伍兵三百九十五名驻劄德安府城 并分防应山随州应城孝感云梦五州县及各属之广水店等水陆驿逓三十四塘汛荆州城守营叅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五百六十三名雍正九年调拨陜西凉州兵六十三名实存伍兵五百名驻劄荆州府城 马船六只 廵江船七只 并分防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四县及各属之芦蓆湾十里铺等水陆驿逓四十五塘汛
  均房营叅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原额马歩战守兵丁九百六十名除拨赴永顺保靖二百一十名外存兵七百五十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募补兵丁一百名共战守兵丁八百五十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一百二十三名实存伍兵七百二十七名驻劄均州城 并分防房县及二属之远河滩房山庙等水陆五十九塘汛
  荆门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六百七十五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六十四名实存伍兵六百一十一名驻劄荆门州城 并分防沔阳潜江天门三州县及各属之王家铺沙阳等水陆六十九塘汛其守备一员带领兵丁一百八名驻防沔阳之新隄并分防防柳树等八塘汛
  远安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四百九十七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六十名实存伍兵四百三十七名驻劄远安县城 并分防县属之洋坪清溪当阳县之运坪河溶等水陆三十九塘汛
  竹山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五百二十二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六十名实存伍兵四百六十二名驻劄恩施县城 并分防大田支罗戎角各隘口及陆路莲花池等三十八塘汛
  襄阳府城守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六百七十五名雍正
  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七十三名实存伍兵六百二名驻劄襄阳府城 船四只 并分防襄阳枣阳宜城三县及各属之潼口站等水陆驿逓五十二塘汛
  汉阳府城守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把总一员马歩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四十名实存伍兵二百四十一名驻劄汉阳府城 船三只 并分防汉川县及二属之汉口镇等水陆二十七塘汛
  蕲州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歩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四十八名实存伍兵二百三十三名驻劄蕲州城 并分防黄梅广济二县及三属之菩提坝等陆路八塘汛
  安陆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把总一员 马歩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四十八名实存伍兵二百三十三名驻劄安陆府城 并分防京山县及二属水陆三十六塘泛宜都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把总二员 原额马歩战守兵丁三百名除拨赴保靖营一百名外存兵二百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募补兵丁七十五名共战守兵丁二百七十五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四十名实存伍兵二百三十五名驻劄宜都县城并分防松滋枝江二县及三属之傅靳溪红花套
  等水陆二十八塘汛
  道士洑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把总一员 马歩战守兵丁二百六十三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四十八名实存伍兵二百一十五名 廵江船三只 并分防土脑嘴等处及广济县属之武穴等水陆二十九塘汛
  八吉堡营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马歩战守兵丁六十名 沙船二只查系雍正六年为酌议添设官兵等事案内因八吉堡沿江地方匪贼丛多于督抚二标武昌水师六营内均拨按季轮流贴防
  督标武昌府水师营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二十名实存伍兵二百六十一名驻劄武昌府城 战船一十一只 虎战船一十四只沙船一十只 并分防新隄三江口等处及贴防汉口镇各水汛
  荆州府水师营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
  凉州兵二十名实存伍兵二百六十一名驻劄城外筲箕洼地方 沙船十只 战船二十只 并分防侯家脑等处及贴防新隄各水汛
  廵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都院驻节长沙府城
  抚标左右两营改设中军叅将一员 游击一员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马歩战守兵丁一千一百四十一名
  镇筸镇总镇一员 统领标下设中左右前四营驻劄五寨司苗边等处并黔麻二县城汛 游击四员守备四员 千总八员 把总一十六员 马歩
  战守兵丁三千名查五寨原系镇筸恊副将驻劄于康熙三十九年内为欲防苗抚民等事案内将沅州镇标官兵移驻改镇筸副将移驻沅州
  永州镇总镇一员 统领标下设中左右三营游击三员 守备三员 千总六员 把总一十二员原额马歩战守兵丁一千五百五十六名 分防永州府属之零陵东安新田江华永明道州宁远祁阳八州县并各要泛又于雍正八年内为恳恩遵
  防添兵等事案内 题请添兵三百名共一千八百五十六名奉文分防道州右营游击一员 千总一员外委把总一员 战守兵丁九十二名
  分防江华县左营游击一员 千总一员 外委把总一员 战守兵丁一百三十二名
  分防宁远县右营守备一员 外委千总一员 战守兵丁七十九名
  分防永明县左营守备一员 外委千总一员 战守兵丁五十名
  长沙恊副将一员 都司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马歩战守兵丁一千一十二名驻劄长沙府城 并分防长沙善化湘阴浏阳醴陵湘潭宁乡安化茶陵攸县等一十二州县城汛衡州恊副将一员 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六百八十三名驻劄衡州府城 并分防桂阳州衡阳衡山常宁安仁耒阳县等七州县城汛
  寳庆恊副将一员 改设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六百四十六名驻劄寳庆府城 并分防邵阳新宁新化三县城泛
  龙阳恊副将一员 改设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战守兵丁七百七名驻防龙阳县城并分防洞庭湖中东西三路水路湖汛
  九谿恊副将一员 改设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原额马歩战守兵丁七百四十四名除拨赴保靖营五十名外存兵丁六百九十四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奉
  防准募补兵丁一百五十名共战守兵丁八百四十四名其副将一员带领千把总三员兵丁五百四十四名驻劄九谿卫慈利县并新设之白菓坪抵容美土司边界守备一员带领千把总三员兵丁三百名于雍正七年内为宻陈改土归流事案内移驻新辟之桑植县并分县属各塘要隘
  辰州恊副将一员 都司一员 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原额马歩战守兵丁一千四名除拨赴永顺恊兵一百九十五名外存兵丁八百九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奉
  防准募补兵丁一百二十名共兵丁九百二十九名驻劄辰州府城 并分防辰谿溆浦泸溪三县并各驿路市镇要隘塘泛
  沅州恊副将一员 都司一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六员 马歩战守兵丁六百九十名驻劄沅州城并分防各驿路水早塘汛查该营原系沅州镇于康熙三十九年内为欲防苗抚民等事案内将沅镇官兵移驻镇筸改镇筸恊副将为沅州副将移驻州城又原额尚有守备一员 把总二员移驻清浪平溪二卫于雍正四年内将二卫拨归黔省管辖其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带原防兵二百三十七名拨赴新设绥宁营又将把总一员拨归武冈营
  靖州恊副将一员 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四百八十五名驻劄靖州城并分防靖属要隘及会同通道二县查原额尚有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分防五开铜鼓二卫幷绥宁县属四汛因五开铜鼓二卫拨归黔省管辖于雍正六年内为苗猺肆虐等事案内拨千总二员把总三员带原防兵二百九十五名另设新添绥宁营又将把总一员拨归武冈营防守横岭汛地
  永顺恊新设副将一员 改设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北南各标镇恊营抽拨战守兵丁八百名驻劄新设永顺府 并分防龙山县及各要隘塘泛查系雍正七年内为宻陈改土归流事案内添置
  岳州营叅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歩战守兵丁五百六十三名驻劄岳州府城 并分防巴陵平江临湘华容四县城泛
  澧州营叅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六百五名驻劄澧州城 并分防安鄕石门二县顺林清化二驿路塘汛
  临武营叅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六百四十九名驻劄临武县并分防蓝山嘉禾各城汛
  宜章营叅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六百四十九名驻劄宜章县并分防郴州永兴各州县城汛
  桂阳营叅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五百四十六名驻劄桂阳县并分防桂东兴宁各城汛
  常德城守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把总二员 马歩战守兵丁四百六十八名驻劄常德府城 并分防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城汛武冈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四百六十八名驻劄武冈州城 并分防城歩县及新寨横岭要汛
  绥宁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歩战守兵丁五百四十二名驻劄黄桑坪并分防绥宁县属各塘隘查系雍正六年内为苖
  猺肆虐等事案内拨湖北宜都营游击一员沅州恊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靖州恊千总二员把总三员带领原防五开铜鼔清浪平溪四卫兵丁移驻添置保靖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歩战守兵丁四百名驻劄新置保靖县并分防县属各要隘查系雍正七年内为宻陈改土归流事案内拨原驻永定营游击一员湖北宜都营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抽拨各营兵丁四百名移驻添置
  永定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原额马歩战守兵丁五百二十名除拨永保兵丁二百七十名外存兵二百五十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奉
  防准募补兵一百三十名现共兵丁三百八十名驻劄永定卫查原设游击一员于雍正七年为宻陈改土归流事案内改赴保靖营驻防
  岳州水师营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驻劄岳州府城 并分防洞庭东西二路湖汛系康熙二十八年内为陆营布置等事案内分辰水师官兵移置
  常德水师营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驻劄常德府城 并分防府属上下塘汛系康熙二十八年内为陆营布置等事案内抽拨提标兵添设新置吉多营副将一员都司一员 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马歩战守兵丁一千二百名驻劄新辟六里吉多坪并安设各要隘险汛系雍正八年内为遵
  防议奏事案内安设
  卫所【附】
  湖北各卫所除施州大田新改置恩施县外现在卫九所一
  武昌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武昌左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黄州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蕲州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沔阳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德安守御所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荆州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荆州左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荆州右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襄阳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湖南各卫所除清浪平溪五开铜鼓拨归黔省九谿永定安福归并新置之安福县永顺司改永顺府保靖司改保靖县桑植司改桑植县其长衡永寳武冈常辰澧郴靖等处屯卫所俱归并各府州属外现存卫一
  岳州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湖广通志巻二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二十五
  祀典志【祠庙附】
  稽古王者享帝立庙国之大事系焉记曰功成作乐如周之大武及汉武德文始五行四时之奏是也治定制礼周之周官是也唐则有开元礼继继承承垂国法为家法故代各不同若夫天地社稷山川神之祀虽一时一事亦必有洽神人而和上下者鲁儒生谓礼乐百年后兴迂矣钦惟我
  皇上聪明睿智典礼敦庸崇圣加五王之封褒忠进二
  公之爵
  躬耕借田
  诏天下大小臣工邵农祗事各郡县忠孝节义
  特加崇祀凡前古未备之仪集大成焉而衡岳洞庭江
  汉间增修建置祀事孔明猗与盛哉
  祭
  先农耕籍田
  每嵗仲春亥日已时祭
  先农坛午时行耕耤礼祭日承祭官率各官请 神位供于坛上衣朝衣行礼祭毕送 神入祠坛【高二尺一寸广二丈五尺】 牌【髙二尺四寸广六寸】 座【髙五寸广九寸五分】坛后祠宇
  正房三配房各一正房中供
  先农神位【红牌金字】 东正房【贮祭器农具】 西正房【贮耤田米谷】东配房【买办祭品】 西配房【看守农氏居住】
  借田
  四畆九分【买于东郊】
  祭品
  帛一【白色】羊一  豕一  铏一
  笾四  豆四  簠二  簋二
  仪注
  祭日各官衣朝衣礼生引承祭官至拜位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陪祭官各就位承祭官就位通赞唱瘗毛血礼生引诣盥洗所赞盥洗净巾引诣香案前赞迎神行二跪六叩头礼兴行初献礼引诣
  神位前跪奠帛献爵叩头兴诣读祝位跪众官皆跪宣祝文毕叩头兴引唱复位通赞唱行亚献礼引诣
  神位前跪献爵叩头兴复位通赞唱行三献礼如亚献仪通赞唱饮福受胙引唱诣饮福受胙位跪饮福酒受福胙跪叩头兴谢胙一跪三叩头兴复位通赞唱彻馔送神行二跪六叩头礼兴通赞唱司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诣燎所引唱诣望燎位焚毕揖复位通赞唱礼毕各官更蟒衣诣耤田行耕耤礼
  耕借仪
  一官捧青箱一官播种各官俱用右手扶犂左手执鞭各行九推礼农夫终畆耕毕各回官防更朝衣望
  阙恭行三跪九叩头礼仍将遵行耕借日期具奏【省城总督廵抚秉耒知县执青箱知府播种府城知府秉耒佐贰执青箱知县播种州县则正印官秉耒佐贰执青箱播种専城卫所亦用正印官秉耒如无属员即选择耆老执青箱播种】
  耕借器物
  农具一【赤色】 牛一【黒色】 耔种一【青色】
  耕借人役
  耆老一名【牵牛】农夫二名【扶犂】农童六名【唱歌】
  祭
  文庙
  每嵗春秋上丁日致祭先期承祭官率陪祭各官斋赴
  文庙阶下行一跪三叩头礼教官涤器视牲竝瘗毛血至期黎明各官衣朝衣齐集行礼
  正殿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祭品
  帛一【白色】牛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铏二  簠二  簋二
  笾十  豆十  酒罇一  白磁爵三
  四配
  复圣顔子     述圣子思子
  宗圣曾子     亚圣孟子
  祭品
  帛一【白色】豕一  羊一  铏一
  簠二  簋二  笾八  豆八
  酒罇一 白磁爵三
  十哲东五位【又加朱子一位】
  闵子名损     冉子名雍
  端木子名赐    仲子名由
  卜子名商     朱子名熹
  祭品【五案朱子一位一案】
  帛一【白色】豕一  铏各一  簠各一簋各一 笾各四 豆各四  豕首一白磁爵三
  十哲西五位
  冉子名耕     宰子名予
  冉子名求     言子名偃
  颛孙子名师
  祭品【与东五位同】
  东庑
  蘧瑗       澹台灭明
  原宪       南宫适
  商瞿       漆雕开
  司马耕      有若
  巫马施      顔辛
  曹防       公孙龙
  秦商      顔髙
  壤驷赤     石作蜀
  公夏首     后处
  奚客蒧     顔祖
  句井疆     秦祖
  县成      公祖句兹
  燕伋      乐颏
  狄黑      孔忠
  公西蒧     顔之仆
  施之常     申枨
  左丘明     秦冉
  牧皮      公都子
  公孙丑     张载
  程頥      公羊髙
  孔安国     毛苌
  髙堂生     郑康成
  诸葛亮     王通
  司马光     欧阳修
  胡安国     尹焞
  吕祖谦     蔡沈
  陆九渊     陈淳
  魏了翁     王相
  许衡      许谦
  王守仁     薛瑄
  罗钦顺     陆陇其
  祭品
  帛一【白色】豕三  每案簠一  簋一笾四  豆四  铜爵各四
  西庑
  林放      宓不齐
  公冶长     公晳哀
  髙柴      樊须
  商泽      梁鳣
  冉孺      伯防
  冉季      漆雕徒父
  漆雕哆     公西赤
  任不齐     公良孺
  公肩定     鄡单
  罕父黒     荣旂
  左人郢     郑国
  原亢      亷洁
  叔仲哙     公西舆
  邽巽      陈亢
  琴张      步叔乗
  秦非      顔哙
  顔何      县亶
  乐正克     万章
  周敦颐     程颢
  邵雍      谷梁赤
  伏胜      后苍
  董仲舒     杜子春
  范      韩愈
  范仲淹     胡瑗
  杨时      罗从彦
  李侗      张栻
  黄干      真徳秀
  何基      赵复
  金履祥     陈澔
  陈宪章     胡居仁
  蔡清
  祭品【与东庑同】
  仪注
  分献陪祭各官入两旁门序立赞引官导承祭官至盥洗处盥手毕引至台阶下立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分献官陪祭官各就位赞引官赞就位承祭官就拜位立分献官随后立典仪唱迎神唱举迎神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陪祭官分献官俱行三跪九叩头礼兴乐止典仪唱奠帛行初献礼唱举初献乐奏宁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陞坛导承祭官由东阶上进殿左门赞引官赞诣
  至圣先师孔子位前承祭官至案前立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行一跪一叩头礼赞引官赞奠帛捧帛官以帛跪进承祭官接帛拱举立献毕赞引官赞献爵执爵官以爵跪进承祭官接爵拱举立献毕行一跪一叩头礼兴赞引官赞诣读祝位承祭官诣读祝位立读祝官至祝案前一跪三叩头捧祝版立于案左乐止赞引官赞跪承祭官读祝官分献官陪祭各官俱跪赞引官赞读祝读毕捧祝至
  正位前案上跪安帛匣内三叩头退乐作赞引官赞叩兴承祭官及各官行三叩头礼兴赞引官赞诣
  复圣顔子位前承祭官就案前立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一跪一叩头兴赞引官赞奠帛捧帛官跪进于案左承祭官接帛拱举立献案上赞引官赞献爵执爵官跪进于案左承祭官接爵拱举立献案上行一跪一叩头礼兴赞诣
  宗圣曾子位前如前仪赞诣
  述圣子思子位前如前仪赞诣
  亚圣孟子位前如前仪其十哲两庑分献官俱照前仪行礼毕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分献官仍诣
  至圣先师位前立乐止典仪唱行亚献礼唱举亚献乐奏安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陞坛献爵于左如初献仪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分献官各复位立乐止典仪唱行三献礼唱举三献乐奏景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陞坛献爵于右如亚献仪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分献官各复位立乐止典仪唱饮福受胙赞引官赞诣受福胙位承祭官至殿内立捧酒胙官二员捧至
  正位案前拱举至饮福胙位右傍跪接福胙官二员在左傍跪赞引官赞跪承祭官跪赞饮福酒承祭官受爵拱举授接爵官赞受福胙承祭官受胙拱举授接胙官赞引官赞叩兴承祭官三叩头兴赞复位承祭官复位立次行谢福胙礼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分献官及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头礼兴典仪唱彻馔唱举彻馔乐奏咸平之章乐作彻讫乐止典仪唱送神唱举送神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分献官及陪祀各官皆行三跪九叩头礼兴乐止典仪唱捧祝帛馔各诣燎位捧祝官捧帛官至各位前一跪三叩头捧起祝文在前帛次之捧馔官跪不叩头捧起在后俱送至燎位承祭官退至西傍立祝帛馔过仍复位立典仪唱望燎唱举望燎乐与送神同乐作赞引官赞诣望燎位导承祭官至燎位立祝帛焚讫乐止赞引官赞礼毕退
  乐章
  迎神乐咸平之章 无舞
  大【太四】哉【南工】
  至【林尺】圣【仲上】道【太四】德【仲上】尊【林尺】崇【仲上】维【南工】持【林尺】王【仲上】化【太四】斯【林尺】民【仲上】是【黄合】宗【太四】典【黄合】祀【太四】有【仲上】常【林尺】精【南工】纯【林尺】竝【太四】隆【仲上】神【黄合】其【南工】来【林尺】格【仲上】于【林尺】昭【仲上】圣【黄合】容【太四】
  初献乐宁平之章 有舞
  自【太四】生【仲上】民【林尺】来【仲上】谁【太四】底【黄合】其【仲上】盛【太四】惟【南工】师【林尺】神【仲上】明【太四】度【黄合】越【仲上】前【仲上】圣【太四】粢【仲上】帛【太四】具【仲上】成【林尺】礼【黄合】容【太四】斯【林尺】称【仲上】黍【太四】稷【南工】非【黄六】馨【林尺】维【南工】神【林尺】之【仲上】听【太四】
  亚献乐安平之章 有舞
  大【太四】哉【仲上】圣【黄合】师【太四】实【南工】天【林尺】生【仲上】徳【太四】作【仲上】乐【太四】以【仲上】崇【林尺】时【仲上】祀【太四】无【林尺】斁【仲上】清【黄合】酤【南工】惟【仲上】馨【仲上】嘉【林尺】牲【仲上】孔【黄合】硕【太四】荐【太四】羞【南工】神【黄合】明【林尺】庶【南工】几【林尺】昭【仲上】格【太四】
  三献乐景平之章 有舞
  百【仲上】王【南工】宗【林尺】师【仲上】生【林尺】民【仲上】物【太四】轨【黄合】瞻【黄合】之【南工】洋【林尺】洋【仲上】神【林上】其【仲上】宁【太四】止【黄合】酌【太四】彼【黄合】金【林尺】罍【仲上】惟【南工】清【林尺】且【太四】防【仲上】登【仲上】献【太四】惟【林尺】三【仲上】于【黄合】嘻【南工】成【林尺】礼【仲上】
  彻馔乐咸平之章 无舞
  牺【仲上】牲【太四】在【仲上】前【林尺】豆【太四】笾【仲上】在【黄合】列【太四】以【太四】享【南工】以【林尺】荐【仲上】既【仲上】芳【林尺】既【太四】洁【仲上】礼【黄合】成【太四】乐【仲上】备【太四】人【南工】和【林尺】神【仲上】悦【太四】祭【黄合】则【太四】受【仲上】福【林尺】率【黄合】遵【南工】无【林尺】越【仲上】
  送神乐咸平之章 望燎同
  有【太四】严【南工】学【林尺】宫【仲上】四【黄合】方【太四】来【仲上】崇【太四】恪【黄合】恭【南工】祀【林尺】事【仲上】威【南工】仪【林尺】雝【仲上】雝【太四】歆【仲上】兹【林尺】惟【南工】馨【林尺】神【仲上】驭【太四】还【林尺】复【仲上】明【黄合】禋【南工】斯【林尺】毕【仲上】咸【南工】膺【林尺】百【仲上】福【太四】
  乐器
  麾  金钟  玉磬  鼓  搏拊柷  敔   琴  瑟   排箫笙  箫  笛   埙  箎
  舞谱
  初献
  自【稍前向外开籥舞】    生【蹈向里开籥舞】
  民【合手罇朝上】     来【起辞身向外髙举籥面朝】
  谁【两两相对罇东西相向】   底【合手罇朝上】
  其【正揖】       盛【起平身出左手立】
  惟【两两相对自下而上东西相向】  师【稍前舞举籥垂翟】
  神【中班转身东西相向立惟两中班十二人转身俱东西相向】
  明【举翟三合籥】     度【稍前向外垂手舞】
  越【蹈向里垂手舞】     前【向前合手谦进歩双手合籥】圣【囘身再谦退歩侧身向外高手回面向上】粢【正罇朝上】
  帛【稍舞躬身挽手侧身向外呈籥耳边面朝上】具【正揖】
  成【起辞身挽手复举籥正立】   礼【两两相对交籥两班俱东西手执籥】
  容【正揖】       斯【向外退挽手举籥向外面朝上】
  称【囘身正立】     黍【稍前舞】
  稷【正罇朝上】     非【左右垂手两班上下俱双垂手东西相向】
  馨【起合手相向立】     惟【左右侧身垂手向外开籥垂手舞】神【右侧身垂手向里垂手舞】   之【正揖朝上】
  听【躬而受之躬身朝上拱籥而受之三鼓毕起】
  亚献
  大【左右进歩向外垂手舞】   哉【右向里垂手舞】
  圣【向外落籥面朝上】    师【退向正身立】
  实【正罇】       天【起身向前转向外舞】
  生【向里舞】      徳【合手谦进歩向前双手合籥存谦】作【两两相对自下而上两班相对举籥东西】
  乐【上下俱垂手惟两中班上下十二人俱垂手转身东西相向】
  以【转身东西相向立】    崇【相向立两班上下以翟相籥】时【稍前舞蹈两班上下俱垂手向外】 祀【向里垂手舞】
  无【合手谦进步向前垂手合籥】  斁【囘身再谦两班上下东西相向合籥立】
  清【稍前舞向外开籥翟】    酤【向里舞】
  惟【双手平执籥翟开籥翟】  馨【合籥翟朝上正位】
  嘉【侧身垂左手两班侧垂手向外舞】 牲【躬身正揖】
  孔【双手舞籥翟躬身】   硕【躬而受之躬身朝上拱籥受之一鼓而起】荐【一叩头举右手叩头】   羞【举左手叩头】
  神【复举右手叩头】     明【拜一鼔毕即起躬身三鼓平身】庶【三舞蹈举籥向左躬身舞】  几【举籥向右躬身舞】
  昭【举籥复向左躬身舞】   格【拱籥躬身而受之】
  三献
  百【向外开籥舞】     王【向里开籥舞】
  宗【侧身向外面朝上】    师【朝上正位】
  生【两班上下两两相对交籥】   民【合手朝上正罇】
  物【侧身向里落籥】     轨【合籥朝上正立】
  瞻【向外开籥舞】     之【向里开籥舞】
  洋【开籥朝上正立】     洋【合籥】
  神【向外开籥舞】     其【向里开籥舞】
  宁【进歩向前双手合籥】    止【回身东西相向手谦】
  酌【向外开籥舞】     彼【向里开籥舞】
  金【开籥朝上正立】     罍【合籥朝上正立】
  惟【向外垂手舞】     清【向里垂手舞】
  且【朝上正揖】      防【躬身而受之】
  登【躬身向左合籥舞】    献【躬身向右合籥舞】
  惟【躬身复向左右籥】    三【合籥朝上拜一鼓便起身】
  于【侧身向外垂手舞】    嘻【侧身向里垂手舞】
  成【朝上正揖】      礼【躬身朝南受之三鼓毕起身】
  舞器
  节  羽  籥
  佾舞生三十六名
  乐工五十二名
  纠仪官二名
  礼生十名
  崇圣祠【雍正元年追王五代】
  肇圣王木金父公正中南向
  裕圣王祈父公东一室南向
  诒圣王防叔公西一室南向
  昌圣王伯夏公东二室南向
  啓圣王叔梁公西二室南向
  祭品【五案】
  帛一【白色】羊一  豕一  铏一
  簠一  簋一  笾八  豆八
  酒罇一 白磁爵三
  配位
  顔氏【无繇】     孔氏【鲤】
  曽氏【防】      孟孙氏
  祭品【每位一案】
  帛一【白色】豕首一 簠一  簋一
  笾四  豆四  豕肉一 每位铜爵三
  东庑
  周辅臣【惇頥之父】    程珦【颢頥之父】
  蔡元定【沈之父】
  西庑
  张廸【载之父】     朱松【熹之父】
  祭品
  帛一【白色】簠一  簋一  笾四
  豆四  豕肉一 每位铜爵三
  仪注同正殿惟不用乐
  名宦乡贤二祠同时分祭仪同两庑
  祭
  武庙
  每嵗春秋仲月及五月十三日致祭
  春秋二祭祭品
  帛一【白色】牛一  豕一  羊一
  笾十  豆十
  五月十三日祭品【后殿不用牛余同】
  帛一【白色】牛一  豕一  羊一
  果五盘
  仪注
  祭日赞引官引承祭官进左傍门至盥洗所赞盥洗盥洗毕引至殿内行礼处立典仪唱执事者各司其事赞引官赞就位引承祭官就位立典仪唱迎神司香官捧香盒就香炉左边立赞引官引承祭官就香炉前立司香官跪赞引官赞上香承祭官立将炷香接举揷炉内又上块香三次毕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复位立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行三跪九叩头礼典仪唱奠帛爵行初献礼捧帛爵官将帛爵捧进
  神位前奠帛官跪献毕行三叩头礼退执爵官立献毕退读祝官诣安祝文桌前行一跪三叩头礼捧起祝文立赞引官赞跪承祭官读祝官俱跪赞读祝读毕捧至
  神位前跪安盛帛盒内毕行三叩头礼退赞引官赞叩兴承祭官行三叩头礼立典仪唱行亚献礼执爵官照初献礼献毕退典仪唱行三献礼执爵官自案右边照亚献礼献毕退典仪唱彻馔唱送神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行三跪九叩头礼立典仪唱捧祝帛馔各诣燎位捧祝帛香馔官各至
  神位前俱跪捧祝帛官行三叩头礼捧香馔官不叩头将祝帛香馔依序捧送承祭官退至西傍立捧祝帛各官过毕复位立赞引官赞诣望燎位承祭官至燎炉前焚讫揖赞引官赞礼毕退
  祭后殿【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
  光昭公正中南向
  裕昌公东一室南向
  成忠公西一室南向
  春秋二祭祭品
  帛各一【白色】  豕各一  羊各一
  笾豆各八
  仪注
  行二跪六叩头礼承祭官诣 光昭公 裕昌公 成忠公各炉前奉香余同前殿
  祭
  江神庙
  每歳春秋仲月 日致祭先期陪祭官赴庙省牲祭品
  帛一  豕一  羊一  酒爵三
  仪注
  祭日主祭官衣蟒衣礼生禀请行礼至盥洗所赞盥洗盥洗毕引至殿内行礼处立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陪祭官各就位主祭官就位瘗毛血迎神行二跪六叩头礼兴行初献礼引唱诣酒罇所司罇者举幂酌酒诣
  神位前跪进帛进爵叩头兴诣读祝位跪众官皆跪读祝毕叩头俱兴复位通赞唱行亚献礼如初献仪行三献礼如亚献仪通赞唱饮福受胙引唱诣饮福受胙位跪饮福酒受福胙叩头兴谢胙一跪三叩头兴复位通赞唱彻馔送神行二跪六叩头礼兴司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诣沉帛所引唱诣望沉帛位引承祭官至江边揖复位礼毕
  祭
  龙神祠致祭如祭江神庙仪
  祭
  社稷坛
  每嵗春秋仲月上戊日出主于坛而祭之
  祭品
  帛一【黑色】豕一  羊一  铏一
  笾四  豆四  簠二  簋二
  仪注与先农同
  祭
  风云雷雨
  山川
  城隍之神共一坛
  每嵗春秋仲月合祭风云雷雨居中【帛四】山川居左【帛二】城隍居右【帛一俱白色】祭品仪注与社稷同祭厉坛
  每嵗清明日七月望十月朔请城隍之神出主其祭榜无祀神分祀之羊三豕三饭米三石香烛酒纸随用祭时有告 城隍文
  军牙六纛霜降日武官致祭
  帛一  豕一  羊一
  武昌府
  社稷坛在武胜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中和门外
  先农坛在賔阳门外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平湖门内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文昌阁在学宫侧
  关帝庙在城内长街左
  城隍庙在府治西南
  旗纛庙在都司署内
  厉坛在武胜门外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龙神祠在抚署东雍正五年奉
  防建
  江神庙在城外大江濵铁牛厰雍正六年奉
  防建 以上二庙祭日仪注详前
  江夏县
  东岳庙一在县东将台铺右一在城东隅
  三皇庙在孟城
  三公庙在城东唐建祀伍员范蠡马援
  三忠祠在城南祀屈原贾谊杜甫明督学道髙世泰建
  江汉神祠在汉阳门楼宋淳熈中通判刘靖以江汉宜为望祀即灵竹寺西为坛祭之后改祀今所陆大宪祠在县西南祀汉陆贾贾使南粤至江夏亡郡人立庙祀之
  宋大宪祠在城内明月桥东汉宋无忌为火精唐立庙祀之以禳火灾宋绍兴中知州王信复立名火星堂
  双孝祠在县学内合祀黄香孟宗
  关帝庙一在小东门内一在卓刀泉
  张侯庙在城西祀张飞
  江东庙在文昌门内祀孙权
  鲁肃庙在县西南
  孟孝感庙在忠孝门外祀孝子孟宗宋绍兴间建蒋王庙在城东祀金陵蒋山仙
  陶侃庙在县西北晋咸平中侃镇武昌卒于樊口咸康中立庙有碑记
  张王庙一在县城南金龙巷一在金口祀张廵周子祠在武胜门内祀濓溪先生
  忠义祠在城北宋建炎间金骑渡江郡守李宜婴城固守民頼以安后为贼杀百姓立祠祀之
  岳鄂王庙一在县东五里宋乾道中建一在賔阳门内青草坡兵燹后为庵易王像于殿侧康熈十二年知县马中骏题额改正王像于殿中
  晏公庙在南门外公讳戊仔宋末清江镇人入元为文锦局溺死鄱阳湖屡着灵异封为平浪侯
  四贤祠在县学内祀明郭正域吴裕中熊廷弼贺逢圣康熈六十年知县潘寀鼎建
  表忠祠在城东明万厯二年建祀忠臣姚善廖升樊士信周拱辰
  贺公祠在府学前祀贺阳亨先生以文忠祔焉忠节祠一在长街
  勅祀左都督赠太子太傅徐勇一在府街口
  勅祀督粮道赠工部右侍郎叶映橊
  宣公祠在长街祀都司赠荣禄大夫宣徳仁
  额公祠在賔阳门祀总督赠忠勇将军额伦特杨公祠在賔阳铺祀总督赠太子少保杨宗仁华光庙有六一在胭脂山一在七府坡一在贡院一在明月桥一在金沙洲一在按察司前
  痘母祠在金华山
  武昌县
  马步庙在梁子湖上以端午致祭
  龙巢庙在永福乡退叟冯贵记
  关帝庙在饭罗山
  孙大帝庙在县西
  陶太尉庙在县东北龙蟠石
  三贤祠一在县西祀陶侃陶潜元结一在西山寺后祀陶侃元结苏轼
  苏文忠公祠在寒溪寺东祀苏轼
  黄文献公祠在西山后祀宋黄干
  赵忠显公祠在县西公名令宋建炎初通判鄂州守黄四年寇至不屈死宣抚张复请额赐忠显陈文忠公祠在儒学东元延祐五年立公名天祥汪公祠在鳯台书院祀明知县汪玺治庚戌旱玺祷之累日毙于斋舍民为立祠
  嘉鱼县
  关帝庙在分司旧址
  三忠祠在县东明嘉靖八年知县陈一言建以闗忠义张睢阳岳武穆合为一祠春秋祀之
  孙王庙在石头口
  张中丞庙在县南专祀张廵
  蒲圻县
  水星庙在县市北水门内
  龙王庙在荆泉山
  虞帝庙在龙翔山西
  文昌祠在东门内
  关帝庙一在登瀛坊下一在县北门内
  孙王庙在西门外
  侯王庙在仙云观下祀吴镇牧鲁肃吕防陆逊张忠烈祠一在县治东一在五岳观一在神山俱祀张廵
  顔忠烈祠在县南白石山合祀顔真卿杲卿允臧八月十五县令致祭
  王墩庙在大田坂祀三顔公
  宣公祠在盘石湖隄祀明筑隄知县宣大勲
  通天明王庙在北门内
  天妃庙在河北龙翔山右祀临水夫人
  咸宁县
  关帝庙在县东
  来苏庙在县西南
  宋冯文简公祠在学宫右明嘉靖四十一年知县李和以文简江夏人咸宁旧江夏地故建
  崇阳县
  伏波将军庙在县北旧志马援征交趾常过此又前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徳将兵击南越建武二十五年援征武陵进营壶头或曰葛洪亦伏波将军而崇阳多洪炼丹处
  关帝庙在县西南二百歩
  张中丞庙在北峯亭下
  温司空祠在县东黄巢弄兵温迁约自长沙纠义兵捍御贼不敢犯卒以靖民朝廷嘉之遂命上柱国检校司空鄂州制置使兼知鄂州
  先贤祠在县学左祀温庭筠张咏李涓陈仲微张乖崖庙在县北张咏宰是邑有美政民思之即咏所建美美亭立生祠
  王令祠在昌国寺前宋乾道中县令王溉有惠政邑民祠之以丞相李纲配享
  李大夫忠显庙在县东南城上祀宋令李涓
  通城县
  关帝庙在东城内公署后
  廖将军庙在下太平里祀廖忠
  兴国州
  关帝庙在大东门内
  髙山庙在州北六十里祀孙防
  吴将军庙在富池口祀吴甘宁宋以神有防国功赐王爵庙号昭勇明改号吴将军甘公之神春秋祀之大冶县亦有庙
  陆宣公庙在州南四十里陆防使外郡过此奏免本邑酒税民立祠祀
  叠山祠在州东谢枋得以直言谪此立祠祀之大冶县
  昭济龙王庙在县东五里蛟潭上
  荆王庙在县西三十里汉高祖封从兄贾为荆王九江王黥布反王从征没葬于此因立庙祀
  关帝庙一在采芹桥一在香炉山一在兴密山谢将军庙在县西北一里祀晋谢铁龙
  宋高祖庙在铁山上祀刘裕
  张中丞庙在县西五十里祀张廵
  银青光禄大夫庙在县东四十里相传王姓唐将以破贼有功后人立庙祀之
  止斋先生祠在城隍庙左祀乡先生万贞
  通山县
  三闾大夫祠在通津桥南
  关帝庙在县西半里
  谢公祠在学宫北专祀谢枋得
  汉阳府
  社稷坛在西城外永安桥西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永安桥西
  先农坛在西关外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西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闗帝庙在城内小教塲
  城隍庙在府治东
  旗纛庙在府城内
  厉坛在大别山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汉阳县
  雷祖殿在大别山顶
  龙王庙在府南纪门外大江之浒
  大禹庙在大别山麓
  息夫人庙在大别桃花洞即桃花夫人也蔡侯以息妫语楚子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而不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以一妇人事二夫纵不能死其又奚言楚子卒令尹子元蛊息妫馆于宫侧而振万焉息妫泣曰先君以是习戎备也今不寻诸仇讐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子元曰妇人不忘讐我反忘之遂伐郑
  关帝庙有二一在大别磨刀石一在西南大江濵鲁肃庙在鲁山上
  胡奋祠祀晋征南大将军
  仁显庙在九真山上相传为刘伯通不知何代人梁大同中长沙王祀之元封敷济仁显灵祐王下有灵泉
  张王庙在南纪门外祀张巡
  太白祠在府城郎官湖北岸
  六先生祠在鳯栖山宋知军黄干立祠祀周程游朱明正德中太守蔡钦増祀黄榦杨时
  汉川县
  文昌阁在城外东北濵汉江
  白龙庙在县东北五里苦野坡
  子文庙在县西二里祀楚令尹鬬谷于菟
  关帝庙有五一在南关外一在县学东一在戊子圻一在县东北一在刘家隔
  广威将军庙在县东四十里祀晋朱伺
  水府庙在东关外临河祀萧公
  黄陂县
  文昌阁在县境内河南知县金殿臣倡建
  关帝庙在城隍庙左
  木兰庙在木兰山下事见陵墓竝详杂纪
  双忠庙在县东祀张廵许逺
  二程先生祠在鲁台山麓祀明道伊川二公明季燬
  皇清廵按李成纪谪陂丞捐建
  孝感县
  龙王庙在龙宫潭上
  忠孝祠在县学左旧专祀汉孝子董永后增唐忠臣张抃 县城东门内别有董孝子祠
  关帝庙在县西
  张昭烈庙在县西祀张抃
  黄州府
  社稷坛在清淮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一字门外
  先农坛在清淮门外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左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城南一字门外
  城隍庙在清源门内
  旗纛庙在卫署内
  厉坛在清淮门外三里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黄冈县
  江神庙在县城外
  武节祠在安国寺右祀张廵
  韩魏公祠在安国寺左韩琦初侍兄琚守黄州于西厢读书邑人就书斋立祠祀之旁立王阳明祠春秋合祭
  二程先生祠在河东书院下
  东坡祠有二一在城东一在赤山
  三贤祠在儒学内祀王禹偁韩琦苏轼
  忠节祠在旧鼓楼西祀宋死节守何大节附苏轼王禹偁
  忠显庙在清淮门外宋建炎间赵令守黄死节赠徽猷阁待制諡忠愍州人立庙祀之都监王逺判官吴源廵检刘卓俱死难竝祀
  蕲水县
  关帝庙在县东城内
  孙权庙在县西北三十里
  三贤祠在县南祀王羲之陆羽苏轼
  三公庙在县大街
  仙女祠在密峯山
  龙女祠在月子山
  罗田县
  东岳庙在东门外
  百神祠在县署内
  闗帝庙在县前
  麻城县
  闗帝庙在县北
  张相公祠在县北宋张行七毁沿江诸庙系狱适有火灾令使张捍之立止至五脑山人马俱化邑人祠祀忠节祠在县城南内祀宋赵令王达吴源刘卓陈季常祠在岐亭北二里杏花村季常墓侧
  傅元帅庙在县东一里乡民有疫祷之立应
  黄安县
  关帝庙在县东南
  蕲州
  东岳庙在州前
  髙山庙在州五里
  水府庙在州南
  清源庙在州西
  火星庙在北门外
  关圣庙在南门外
  唐王庙在州东南
  鲁王庙在州东
  二烈士庙在龙眼矶旁祀王彦明后竝祀王介四节祠在州学内祀王彦明李诚之秦钜王介褒忠庙在州内祀李诚之秦钜诚之封正节侯钜封义烈侯赐额
  崇贤祠在州学西祀学正莆田林宗
  广济县
  关帝庙在县治西
  费龙君庙在县东二十里明洪武初重建
  石港龙王庙在县南四十里龙池山下
  黄梅县
  关圣庙在县河南岸
  宋益庙在黄龄洞前益任番禺刺史弃官隐此后人祀之唐封显应侯宋加灵济昭徳元加惠荫善济
  安陆府
  社稷坛在城北二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南三里
  先农坛在城东七里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东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城南月城内
  城隍庙在大东门外
  旗纛庙在卫署内
  厉坛在北门外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钟祥县
  东岳庙在县东
  三皇庙在东城内
  文昌阁在东檀坡康熈三十八年郡守吴肇荣重修三贤堂在县城威武门外祀申包胥宋玉屈原岳武穆庙在城南旧在拱辰门南宋淳熈中建三忠祠在西门内
  包公祠在县东
  善利显佑公庙在县南六十里
  五显庙有二一在城外一在城内
  京山县
  灵泉庙在惠山西
  楚申大夫庙在县东南濒江祀申包胥明天顺中建今废
  关帝庙在县东二里
  惠泽庙在惠亭山上祀王安石
  潜江县
  关帝庙在县城内
  髙季兴庙在县西北九十里
  沔阳州
  神农庙在州治北
  马侯庙在州治西祀伏波将军马援
  关帝庙在州东
  天门县
  东岳庙在县东北
  水府庙在西湖隄
  伏羲庙在华山麓县本古风国风太昊伏羲姓神农庙在县五华山临津门
  令尹子文庙在官城村
  刘先主庙在畱驾河
  诸葛武侯庙在白湖村
  关帝庙在南薫门外
  荆门州
  闗帝庙在州西十五里
  威显庙在州北二十里神乃张飞之子某孙遵也俗呼为张三郎四郎
  尉迟公祠在州南七十里新店铺
  二孙祠在州东山书院祀孙何孙仅
  三贤祠在州东城下祀胡安国陆九渊朱震
  岳武穆庙在州南七十里
  陆文安祠旧在防山下陆九渊尝知荆门军故祠明正徳中改建象山下春秋祀之
  英愍庙在州南祀吴昉
  当阳县
  泰山庙在县南
  关帝庙在县西北五里古漳乡地以茔墓所在建立祠宇有司以时致祭旧制简畧弇鄙雍正十年廵抚王士俊行藩司查明妥议续经具覆批准动支存耗银两委员重修
  张侯庙在倒流桥祀汉张飞
  胡文定祠在县北古漳水濵旧志谓安国塜在焉嵗时祀享同知祥立石
  德安府
  社稷坛在城西二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北二里
  先农坛在城南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东南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治东南
  城隍庙在府治内东南
  旗纛庙在所署后
  厉坛去府城外东北二里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安陆县
  淮渎庙在县南涢水上
  槎山庙在县北五十里槎山上
  郧公庙在县治内楚封鬭辛为郧公
  孝子庙在县城东南隅祀黄香明知府范理建张亮庙在儒学东祀唐郧国公张亮
  七相堂在县东祀唐郝处俊宋张齐贤寇凖宋庠吕大防范纯仁等
  思贤堂在县西祀范纯仁
  贤守庙在县治中祀知府陈规建炎初规极力御贼有徳于民后立庙赐额贤守追封忠利侯
  云梦县
  令尹子文庙在县北十里于菟乡后迁县东北界宋元祐赐额忠应
  韩信庙在县东三十里韩王冈
  诸葛庙在县北二十里
  闗帝庙有二一县东门外一县南
  应城县
  洞庭庙在县西
  龙王庙旧建县西雍正七年知县唐琳奉
  勅立庙县北三里
  蒲骚庙在县南塑楚武王像南有三塜
  关帝庙在县北
  谢公祠在县署外祀宋上蔡谢良佐朱考亭有记随州
  神龙王庙在州南五里
  炎帝庙在厉山九域志厉山炎帝生处
  舜帝庙在州北十里
  季子庙在学宫东祀随大夫季良
  子房祠在太平山相传子房辟谷处
  闗帝庙在州署东
  应山县
  龙王庙有二一在东岳庙后冈一在天井涧石壁关帝庙有二一在平靖关南一在县东北一里张中丞祠在县东半里祀张廵
  四贤祠在县南故法兴寺址宋宣和中令宋羲年建祀其祖祁伯祖郊及连庠连庻因四公同讲学于此嘉泰中县令李绍祖重建元至正中县令魏从恕修明正统中知府范理增修
  马都司祠在县东北二十里澍林口明正徳中霸州寇起河南都指挥马振率十余骑追捕至此力战死之时三月十日后人以死事日举祀
  杨忠烈祠在城内祀杨涟
  荆州府
  社稷坛在南纪门外西南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纪门外
  先农坛在楚望门外佛华寺傍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右配亨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治南门内即当年帅府旧基雍正十年廵抚王士俊
  奏准于司库存留荆关节省饭食项内动支充费鼎建祠宇于旧三义殿后祀
  勅封三代神主修葺正殿大门内建钟鼓二楼东西对峙
  谨按荆州府关庙有五一在公安门内一在掷甲山脊一在石马头一在草市惟在南门内者守土官歳时致祭旧制尚多缺畧兹鼎新工竣仰见
  圣朝褒忠盛典云
  城隍庙在府治西
  旗纛庙在卫署内
  厉坛在北门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江陵县
  东岳庙在城东草市
  楚庄王庙在沙市庄王都郢三年不下令继听伍举苏从谏而国治后人因祀之
  马伏波庙在草市相传援征交趾经此
  闗帝庙有四一在公安门内一在掷甲山一在石马头一在草市
  三公庙在城东合祀羊祜杜预陶侃
  梁元帝祠在草市帝始为湘东王与王僧辩陈霸先东撃侯景后人立庙祀之
  清源君庙在新东门内祀隋赵昱
  铁女庙在县西四里相传唐孙姓者监冶亏数被囚二女痛父投炉死化为二铁人有司上闻释其父恤其家后人祀之
  髙季兴祠在通防桥西季兴节度荆州筑隄有功并塑保融保朂像合祀之
  包孝肃庙在县东岳庙内
  大五通庙在县东北
  荆南三节祠在县东南五里祀尚书愍节公刘儁知州忠节公何忠知县赠光禄少卿钱錞
  刘太守祠在沙市明正统中知县刘防有善政民祀之内附祀张恺丁宁蒋瑶又名三贤祠
  莽将军庙在城北十里康熈四十二年八旗满洲官兵建
  公安县
  南岳庙在永宁坊
  龙王庙在寇莱公祠东北
  西湖庙在西湖河隄
  诸葛武侯庙在县东孱陵街
  关帝庙有二一在西关外一在井子铺
  孱陵侯庙在永宁坊祀吴吕防
  寇莱公祠旧在油河隄街久废康熈六十年县令杨之骈改建于北关外
  三相祠在儒学内祀宋寇凖孟珙元亷希宪
  谢相庙在西关外以地逺见黄山谢驎塜故名石首县
  东岳庙在县西楚望山上
  马伏波庙在杨林口
  汉昭烈庙在县绣林口
  关帝庙在西门外
  孙王庙在县东七十里孙权与先主曹操战于此故祀之李卫公祠在龙盖山上李靖取江陵破萧铣后人祀之岳武穆王庙在县南六十里王讨杨么时屯兵于此故祀之谢公祠在县西六十里祀宋谢驎
  监利县
  东岳庙 南岳庙俱在县城内
  洞庭庙在县北
  马伏波庙在县北八十里
  关帝庙 欧阳将军庙俱在县东五十里
  三贤祠在县东二十里祀二程子及朱子
  朱文公祠在县南三十五里
  松滋县
  南岳庙在秀峯山
  汉景帝庙在麻山上汉昭烈行军至荆以景帝神主祭享于此
  瀼口庙在东瀼口祀汉岑彭
  毛滩庙在县东二十里祀昭烈帝
  闗圣殿在县城内
  胡安定公祠在儒学櫺星门内祀胡瑗
  文公庙在县南九十里祀朱文公
  枝江县
  汉景帝祠在着紫山上
  定江王庙在渐洋洲旧碑云二侯乃汉中山王孙岑彭庙在百里洲
  闗帝庙有三一在县西一在城外沙沱濵一在城西隅夷陵州
  江渎庙在州治内
  龙王庙在州治南
  黄陵庙在州西黄牛峡相传神尝佐禹治水
  汉景帝庙在南门外昭烈征吴奉帝神主驻跸于此闗帝庙在大北门外
  四贤祠在州学东祀唐顔真卿宋欧阳修苏辙黄庭坚姜孝子祠在大江西岸姜诗为姜阳令时权居于甘泉寺陈煊燬佛塑像祀诗以木主
  烈女庙在浣沙河侧
  宜都县
  龙王庙有二一在县北一在县东
  关帝庙在县西北
  逺安县
  真武庙在县鸣鳯山
  关帝庙在南嘉门月城内
  二贤祠在县署仪门外祀唐韦皋元毕逊二人龙女祠去县七十里宋赐额灵贶赠通惠大夫
  襄阳府
  社稷坛在府治西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治南一里
  先农坛在东郊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东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
  防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闗帝庙在城东隅
  城隍庙在府东北一里
  旗纛庙在卫署后
  厉坛在府西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县皆如制
  襄阳县
  八蜡庙在南门外雍正八年知府尹防一修建樊侯庙在樊城
  徴献祠在县西南祀周楚汉晋吴梁唐宋以来名宦乡贤仲山甫等共八十六人今废
  酂侯祠有二俱在县治内
  鹿门庙在鹿门山习郁以侍中从光武幸黎邱与光武俱梦见苏岭山神后封郁襄阳侯使立苏山神祠刻二石鹿夹祠前因名
  刘表庙在县境内
  三义祠在山下祀刘先主关壮缪张桓侯
  庞公祠在东门外知县徐宗奭修
  诸葛武侯庙在隆中山即侯故宅雍正八年重修四贤祠在县西祀庞德公孔明张顺张贵
  羊侯庙在岘山西祜都督荆州诸军事晋人创庙祀之三髙祠在鹿门山北
  三贤祠在樊城北河口祀宋范天顺张汉英牛富忠节祠在城南鳯凰山祀平蛮将军阳明
  宜城县
  真武庙在县西牛心山
  楚昭王庙在县西三十里今废
  关帝庙在县治二门内
  晏公庙在县北二十五里江汉之滨
  五显庙在县南
  范将军庙在县南十里祀宋将军范文虎
  南漳县
  西溪庙在县北一百四十里以嵗季春孟冬朔旦祀龙王之神
  卞和庙在县西即卞和抱玉之地今废
  关帝庙在县东
  枣阳县
  泰山庙在小东门外半里
  水府庙在大东门外
  光武庙在县南三十里狮子山上
  关帝庙在县大东门内
  谷城县
  禹王庙在县西门外五里祷雨辄应
  谷伯庙在县北八里周谷伯封此因祀之
  关帝庙 髙亭庙在县南门外五里髙亭山下明知县髙寜有惠政邑人祀之
  光化县
  江神庙在老河口
  杨四将军庙 五龙祠在县西十五里五龙潭上禹王庙在县北三里
  萧丞相庙在县北一里汉萧何封酂侯此为食邑故祀之关帝庙在城东门内
  均州
  比干庙在州西五里宋杨恢守州以其裔居此土因祠祀之闗帝庙在南门内
  黒虎庙在州南九十里九渡涧上
  乌鸦庙在州南天门外
  郧阳府
  社稷坛在府西三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东三里
  先农坛在东郊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东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县城南
  城隍庙在府治北二里
  旗纛庙在行都司署内
  厉坛在府治北二里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县皆如制
  郧县
  火星庙在县治南
  萧公庙在县治东
  原都御史祠在县城北里许祀明原杰
  房县
  龙王庙在县西南潵澥堰
  尹吉甫庙在县西南六里
  萧何庙有二一在永丰东一在守御所西
  黄香祠在县西
  诸葛庙在县西长望川
  关帝庙 崇祀庙费长房托此为神祈雨有感竹山县
  水府行祠在县南
  龙王庙在县西
  太华行祠在县东
  关帝庙一在县西一在新街口前
  二郎庙在县西北一里
  竹谿县
  关帝庙在西门外
  嘉祐庙在县西
  郧西县
  火星庙在县南门内
  萧何庙在县东门内
  关帝庙在县东门外
  圣母祠在县城隍庙侧
  保康县
  闗帝庙在县南百里
  洞庭庙在县东四十里
  直归州
  社稷坛在州东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州东门外
  先农坛在州东二里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后大街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东城外
  城隍庙在治后朝天寺左
  旗纛庙
  厉坛在北门外
  里社乡厉二坛在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县皆如制
  江渎庙在州新滩南岸
  清烈公祠祀三闾大夫屈原唐元和十五年刺史王茂元于州治西偏江北十里即屈公旧宅址建祠宋元丰三年封清烈公邦人立庙元至正壬午郡长穆尔阿玛奉防新其庙江忽暴涨得柏木数十株以为梁栋共惊为神输延祐五年加封忠节清烈公明万厯三年知州陈深修墓即其墓侧建祠令裔孙谏楚守之奉其常祀
  女嬃庙祀屈原姊嬃其名也在三闾乡屈原沱东北即原故宅去州百里唐元和中始立
  百福庙即汉景帝庙在州西二十里庙成时有钟自空飞来声如雷今犹存
  明妃庙在州东北四十里
  三公庙祀晋羊祜杜预陶侃
  向王庙在州东本州东阳人向辅隋大业初于所生之地穿山凿石显著灵异后人祀之
  黄魔神庙在州峡中寰宇记唐咸通中萧遘窜黔南经三峡至秭归梦神人曰我黄魔神也居紫极守西北隅将防公出境又庙记李君甫自忠州舟经此峡涛涨波怒忽有神人涌出水上扶舟李问何神曰我黄魔神后庙废舟行多覆土人感夣知州王景阳捐赀重建土神祠在州前
  长阳县
  闗帝庙 资求庙在县西北九十里祀蜀将军向宠兴山县
  泰山庙在县西七里
  昭君祠在县南一里
  关帝庙在县西冷坪
  巴东县
  玉皇阁在县西二里明羽士王道成募建康熈六十年重建
  文昌阁旧在学宫左知县张尚儒改建治东二里与玉皇阁东西相对
  东岳庙在县东一里康熈十四年重修
  土主庙有二一在寇公祠左一在连天关
  汉王庙有二一在劝农亭左一在县治南滩
  关帝庙在县东一里
  宼莱公祠原在旧县寻废县尉王宁孙即秋风亭祀之明景泰五年改建今治学宫左知县盛杲葺之万厯三十二年知县张尚儒重修康熈六十年知县司世教重建寻废
  三公祠在莱公祠左祀明知县盛杲叶正邹光裕今废
  水府萧公庙有四一在治北对岸飞鳯山下一在治西瓦窰溪上一在东瀼一在治西南二百四十里桃符口萧公新淦人名化轩没于宋咸淳间为水神明初遣使谕祭于汰洋洲庙永乐中诏封水府通灵广济显应阴佑侯
  恩施县
  巴公祠在县内印山上
  竹王祠在城东山上即夜郎侯祠华阳国志一女子浣于遯水有三节竹流于水间中有婴儿声剖竹得男收养之及长材武自立为夜郎王以竹为姓汉武平西南夷王被杀夷獠求后天子封其三子为侯死后配食其父宋崇宁中赐庙额曰灵惠
  关帝庙有二一在县城南阳门上一在南门外田太翁祠在髙罗安抚司南半里太翁本司峒长初土人惟事烧畬不知耕凿之利太翁教之辟田采杉土人感徳立祠祀之
  磨嵯神庙在城西十里磨嵯山洛浦蛮为边患孟蜀屡击破之神每以阴兵助官军击贼灵迹显著所在祀之
  长沙府
  社稷坛在府城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内
  先农坛在北门外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南门内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防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悌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新开门内飞虎寨
  城隍庙在府城北
  郡厉坛在府城内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内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福湘滋农龙王庙在新开门内泐潭寺左雍正九年奉
  防建祭日仪注详前
  江神庙在城外湘江西橘洲之上雍正八年奉
  防建祭日仪注详前
  旗纛庙在府城东
  长沙县
  汉长沙定王庙在县东一里祀汉长沙定王发孝烈灵妃庙在县东二十里明一统志秦武陵令罗君用督鐡运溺水其女挈弟寻父尸不获遂赴水死宋元丰间赠女曰孝烈灵妃弟曰孝感侯立庙长沙李公祠在北门大街郡人捐赀建祀
  皇清廵抚李发甲
  赵公祠在北门大街郡人捐赀建祀
  皇清廵抚赵申乔
  善化县
  吴王祠在湘春门外祀汉长沙王吴芮
  屈贾二公祠在大西门内祀楚大夫屈原汉太傅贾谊即谊故宅明李东阳有记
  赵公祠在南门外郡人捐赀建祀
  皇清副使赵廷标
  郎公祠在灯龙巷郡人捐赀建祀
  皇清布政司郎永清
  陶公庙在县南二里晋太尉陶侃封长沙公有功于潭郡人立庙祀之
  向公祠在大西门内祀宋安抚向士璧
  崇道祠在岳麓书院侧祀宋朱子张栻
  真西山祠在大西门内宋嘉定中真徳秀出知潭州以亷仁公勤谕属以周胡朱张之学训士后人建祠祀之
  李公祠即熊湘阁在大西门内芾知潭州阖门殉难潭人即其死节处立祠祀之明李东阳有记
  慕道祠在岳麓文庙后祀宋知州李允则朱洞安抚刘珙山长周式明同知杨茂元通判陈纲号六君子祠
  周蔡二公祠在大西门内祀明死难知府周二南司理蔡道宪
  湘潭县
  许旌阳祠在马山上祀唐旌阳令许逊
  四先生祠在儒学后祀宋儒胡安国张栻朱子真徳秀
  湘隂县
  黄陵庙在县北祀虞舜二妃后汉书郡国志罗县注帝王世纪曰有黄陵亭湘中记亦云二妃之神水经注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方舆胜览黄陵庙在县北八十里唐韩愈有碑
  汩罗庙在汩罗江上祀楚屈原水经注罗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太守程坚碑记在原庙湘乡县
  蒋公祠在县城内祀汉相蒋琬
  褚公祠在县城内祀唐都督褚遂良宋魏了翁有记醴陵县
  伏波将军庙在县治西祀汉新息侯马援
  东莱祠在县治北祀宋儒吕祖谦
  攸县
  周昭王庙在县东郭一里
  双忠祠在县东祀蔡道宪周二南
  益阳县
  五贤祠在县城南祀楚屈原汉诸葛亮宋张咏张栻胡寅
  浏阳县
  杨孝子祠在县治东唐时杨孝子哭亲而殁邑人为立祠
  杨山祠在县治南宋绍圣间杨时为浏阳令有惠泽邑人立庙以祀
  欧阳圭斋祠在县治西南祀元学士欧阳
  皇清康熈五十九年裔孙胜谦构学舍置祀田五十亩改额曰南山书院学使黎致逺为记
  宁乡县
  张公父子祠在儒学左祀宋魏公张浚浚子栻明杨廷和有记
  安化县
  忠靖威显灵佑王庙在县城内祀唐张忭南霁云嘉应侯祠在县东祀五代时王仝宋吴致尧有记茶陵州
  岳王庙在州城内祀宋少保岳飞
  三学士祠在州城西祀明刘三吾李东阳张治
  衡州府
  社稷坛在府城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门外
  先农坛在府东郊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崇贤坊街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悌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城内
  城隍庙在府治南
  郡厉坛在府城北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府城内
  衡阳县
  舜庙在县西宋郡守刘清之命主簿程洵重建申包胥庙在县南打线坪
  诸葛武侯庙在县北石鼓山宋张栻有记
  伏波将军庙在县北烝江西岸
  赵汝愚祠在县东开福寺汝愚为韩侂胄所忌谪永州道经衡州为守臣钱鍪所窘暴卒殡此因立祠向子忞祠在开福寺旁宋向子忞知衡州有善政民立祠祀之胡寅为记
  三贤祠在府学东宋丞相李廸刘挚中书刘攽皆以忠直谪衡后人立祠祀之
  胡铨祠在县西西湖寺宋胡铨谪衡州尝讲学于此邹陈二公祠在县西二十里花光山广教寺宋邹浩陈瓘俱以言事谪官过此留题寺中郡守刘清之立祠以祀之
  先贤堂祠在县西宋郡守王亚夫建汤汉记
  李忠节公祠在县西祀宋李芾
  皮公祠在县北祀宋皮龙荣
  七贤祠在县北石鼓山明治间建祀韩愈朱子张栻黄干李寛李士真万厯间増祀周敦頥为七贤六贤祠在县东宋郡守刘清之建祀张九龄韩愈宼凖周敦頥胡安国为五贤明嘉靖中郡守蔡汝楠増祀清之改曰六贤
  二守祠在石鼓山初在朱陵道院宋史刘清之传作朱陵道院祠张九龄韩愈宼凖周敦頥胡安国于左祠晋死节太守刘翼宋死节内史王应之于右雅儒吉士日相周旋其间而叅佐谋论多在焉府志嘉定中知县【阙】徳兴迁此
  衡山县
  南岳庙在县西北赤帝峯下虞夏殷周咸望祀焉秩视三公欧阳氏集古录汉西岳华山碑云孝武皇帝修封禅之礼廵省五岳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曰望仙门汉书郊祀志云南岳灊山于灊此后遂以灊为南岳唐武徳贞观之制五岳四镇四海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南岳衡山于衡州复古制也天宝五载加王号宋干徳六年有司请祭南岳于衡州从之大中祥符五年加帝号明正号曰南岳之神
  皇清因之凡有大事皆遣官祭告我
  圣祖仁皇帝鼎新庙貌经始于康熈四十四年竣工于康
  熈四十六年奉
  御书扁额者再曰光辅紫宸曰永峙南维复奉御制碑文昭示永久雍正十年我
  皇上特允抚臣赵宏恩所请重新庙貌为亿万生民祈
  报煌煌旷典矣
  谨按汉书载武帝登灊天柱山自寻阳浮江应邵云灊属庐江郡或疑今庐江在江北寻阳在江南武帝既至江北不应复自江南浮江又因路史有灊山即衡岳一语遂谓武帝实至衡山考杜佑云
  汉寻阳在江北今蕲春郡界晋温峤移于江南胡三省云自晋立寻阳郡于江南之柴桑而江北寻阳之名遂晦周礼疏云按尔雅霍山为南岳者霍山即衡山地理志扬州霍山为南岳者山今在庐江数説俱可订谬
  韩文公祠在县城内即开云楼
  三贤祠在县城内祀朱子张栻胡安国配以胡宏胡寅林泽之每春秋二仲致祭
  李邺侯祠在南岳后
  辖神祠在南岳庙后神元时防古人名阿尔斯兰以忠显校尉为潭州总管监修岳庙能以亷惠集事庙成遂祀之
  灵山三徳侯祠在县南九十里灵山之巅有三石似覆釜五季时刘氏兄弟三人生有神异奉母来隐于此唐同光中三人各坐一石与石俱化去人异之因庙祀焉
  耒阳县
  灵显庙在县东北鷔山唐末盗起郴人廖思文弟思政思宥三人率乡民保障宼莫敢犯因立祠祀之有祷辄应宋赐今额
  罗含庙在县西南四里西湖侧
  伍子胥庙在县北伍相桥侧伍员仕楚尝居此立庙祀之
  昭烈祠在县西
  蔡伦祠在县南蔡池上元知县陈宗义有记
  庞统祠在县北统尝为县令后人为立祠
  杜少陵祠在县北二里杜甫葬此因立祠
  常宁县
  三皇祠在县南门外前殿祀三皇后有雨华堂荧惑庙在县南门外
  安仁县
  周文忠祠在儒学左其地名益相里宋丞相周必大尝读书处也明治中郡守邓淮建祠祀之
  尹公祠在城内明嘉靖间知县尹鸣商有惠政民立祠祀之
  忠节祠在儒学右明成化间学使薛纲立祠以祀宋参议陈亿孙
  髙长官祠在县西五里蜜泉宋嘉祐间建祀县令髙岳
  赖公遗爱祠在县治北明万厯中建祀知县赖霖四忠祠在县东南三里明正徳中建祀唐将南霁云雷万春及宋周必大陈亿孙嘉靖中改建为清溪书院专祀周必大
  酃县
  炎帝祠在县东三十里炎帝陵
  李义祠在县东康乐乡晋李义击贼有功邑人祀之桂阳县
  赵常山将军庙在州东芙蓉山侧
  龙渡庙在州南三十里宋陈傅良有记
  七贤祠在城内祀汉守卫飒茨充许荆栾巴度尚周昕临武长唐羌后废
  防英祠在芙蓉山南汉赵云立营于此因庙祀之宋进士黄照隣为立碑
  八蜡祠在州城北
  临武县
  舜庙在县西舜峯元至正四年知县闵孝纯重建明嘉靖间修
  周公祠在武水旁祀汉太守周憬
  唐公祠在县前祀汉邑令唐羌
  烈妇祠在县南祀烈妇邝氏详列女志
  蓝山县
  舜庙在西南四十五里
  皇英祠在县东十五里百叠山
  防庙在县西二里防山下
  永州府
  社稷坛在府城北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南门外
  先农坛在府东郊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正东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悌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城内东山
  城隍庙在府治东
  郡厉坛在府北门外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北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府后万石亭右
  零陵县
  文昌阁在城北
  东岳庙一在县治南一在河西柳子祠左
  南岳庙在城东冈
  永山祠在县南七十里
  帝舜庙在县治南
  潇湘庙在潇湘门内明洪武四年封为潇湘二川之神
  畱侯庙在县南四十里
  诸葛庙在县西十里百家渡
  三贤祠在郡圃祀汉召信臣龙述宋胡寅今废吕将军庙在县东祀吴吕防孙权使防畧地零陵军令严整人皆感悦为之立庙
  唐公庙在城内髙山寺右旧名零陵王庙祀唐唐世旻明一统志唐世旻本零陵人年十七在郡为衙校唐季宼盗充斥世旻能拥州兵以全郡邑湖南马氏以王爵享祀之后宋亦累封焉
  寓贤祠在朝阳岩上旧为唐独孤愐窦必所建茅阁明正徳中知府曹来旬专祀唐元结为元刺史祠嘉靖间知府唐珤合宋时迁谪诸贤以黄庭坚苏轼苏辙邹浩范纯仁范祖禹张浚胡铨蔡元定诸贤竝祀之名曰寓贤祠后司理万元吉复增祀杨万里万里子长儒
  柳子祠在城西愚溪上祀唐柳宗元宋汪藻有记濓溪祠在城北濓溪书院内
  浮溪祠在城北望江楼下祀宋汪藻
  杨诚斋祠在县治左祀宋杨万里
  忠节祠在府学左祀明陈纯徳
  祁阳县
  文昌祠在城内
  真武庙在江东岸
  潇湘庙在县治西南二里
  武陵庙在县南
  昭陵庙在城北隅
  忠靖庙在城内南大街
  白沙庙在城内北大街
  顔元祠在县南浯溪上祀唐顔真卿元结浯溪志古有两祠不详所始宋绍兴中永州守许永祁阳县令刘獬始合为一明成化中僧正防重建于中宫寺之右
  濓溪祠在镇祁楼下
  精忠祠在城内祀宋岳飞
  东安县
  南岳庙在县花桥
  舜庙在县杨江源
  三闾大夫庙在县斜溪源
  邓酂侯庙在县石背村义气桥边
  唐公庙在县城南
  周元公祠在县城西
  道州
  东岳庙在城东门外
  南岳庙在州南门
  虞舜庙在州西门外儒学旁石刻虞山二字
  臯陶庙在州西营乐乡世传臯陶随大舜至此阳刺史庙在州西东阳观右祀唐刺史阳城
  崇应庙在州西北五里五龙山下晏殊要唐阳城出守道州至襄阳有五老人来迓自云舂陵人城与之帛问其所居曰居城西北五里至则访焉惟有五龙井帛犹存因为立庙大观四年赐庙号曰崇应政和中封侯爵山有五侯祠
  李王庙在州西南登封乡唐李靖南征有功民为立庙
  周濓溪祠在州儒学内祀宋周惇頥胡铨为记淳熈间重建张栻记
  蔡公祠在州西祀宋蔡元定
  宼莱公祠在州治西宋寇凖尝贬道州司马州为立祠
  欧阳崇公祠在州治内今废
  石将军庙在州西门外祀元将军石坚
  沈守备祠在州北六十里祀明沈至绪至绪山阴人以武进士为永道守备懐宗戊寅髙紫二源猺贼犯道州至绪诱贼至木垒其地阻山拒水因率众逼之贼知不免殊死鬭值监司蔡官治忌功援兵不至至绪遂战死其女名官弟年十五通书晓兵再战杀贼甚众夺父尸而还城获全事闻得防典立祠于木垒寜逺县
  舜宁庙在县南九疑山下营阳郡记九疑山下有舜祠故老相传舜登九疑水经注九疑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髙直上可百余里泰伯祠在县北五里
  仲雍祠在泰伯祠侧
  褒忠祠在县东南祀宋都廵检王政乾道初郴寇犯境政御之被执骂贼死赠观察使立庙祀之
  萧孝子祠在褒忠祠后
  永明县
  盘古庙在县东北文徳乡
  王佐庙在县南十五里祀唐李靖
  濓溪祠在学宫东
  周御史庙在县西二十里祀宋周渭建隆初奏免岭南耗租民感而祀之
  吴将军庙在县南六十里祀宋吴舜举详人物江华县
  南岳庙在县南二里
  李王庙在县南一里祀唐李靖
  烈女祠在县城内为赵志伦女向正立
  新田县
  福徳祠在县治内
  寳庆府
  社稷坛在府城西北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治南
  先农坛在府东郊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西隅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防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悌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城东
  城隍庙在府城内
  郡厉坛在府治北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治北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府治后
  邵阳县
  盘古庙在城西十里
  大舜庙在城北一里
  大禹庙在城北四十里宋建
  诸葛武侯庙在城东南二里宋建
  邓畱侯庙在城东祀五代时刺史邓处讷
  水府庙在城东
  八蜡庙在城东二里
  普济庙在城东八十里宋建
  张桓侯庙在城西门外祀汉张飞
  张太尉庙在城西祀张九成
  召伯祠在城东祀召公奭
  濓溪祠在府学内
  四先生祠在县治内
  二忠祠在城东祀宋待诏曾如骥明参政贺兴隆三忠祠在城东祀李振珽何三杰王绂
  忠孝祠在城内祀刘孔晖
  杨海清祠在石井铺
  新化县
  朱公祠在县南祀朱应升
  余公祠在县南祀知县余杰
  林公祠在县南福景山祀林培
  城歩县
  飞山庙在县东关
  伏波将军庙在县南门外祀汉马援
  武冈州
  鼇山庙在州城内
  潭王庙在州东百里
  宁逺庙在州南祀将军刘赐
  昭潭庙在州南五里古山之麓祀昭潭龙神
  渠渡庙在州城北宋封神为灵济侯
  新寜县
  水府庙在县东二里
  沉水庙在县东三十五里
  白公庙在县南祀楚大夫白善
  十先生祠在县学旁元县尹李文渊创始萧从周继成之祀宋周惇頥程颢程頥张载邵雍司马光朱子张栻吕祖谦元许衡邑人许元龄输私田百亩供祭祀
  袁侯祠在演武防前祀袁刘芳
  岳州府
  社稷坛在府城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
  先农坛在府西郊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东南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城西
  城隍庙在府治北
  郡厉坛在府城东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北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府城南
  巴陵县
  巴山庙在城内巴邱山
  闵忠庙在城内宋淳祐初制置使孟珙以荆襄殉难之臣创祠祀之赐额闵忠
  鲁将军庙在城内祀鲁肃
  五贤庙在城内祀鲁肃陶侃滕宗谅李镜陶宗孔李公祠在城内祀知府李镜
  孙王庙在城东祀孙权
  郑王庙在城内祀郑文秀
  湖山神庙在城南祀洞庭君山神
  三闾大夫庙在城南
  董王庙在城北祀董景珍
  岳武穆庙在城北七里山明成化间建
  湘妃庙在君山
  罗娘庙在南津港一名孝感庙详长沙县祠祀内洞庭神庙在洞庭湖金沙洲上康熈十八年
  王师讨贼驻此波浪不惊舟师克济精英肹蠁实赖神功奏捷事
  闻遣官致祭封为洞庭之神载在祀典
  御制祭文恭录首巻
  康太尉庙在城南三十里
  雷将军庙在城南七十里祀唐雷万春明少保郑廷瓒总督两广军务征郁林诸种蛮感梦于公次日防战因得黙佑奏凯后疏请于朝崇祀东陵
  龙王庙在城东二十里
  韩烈妇庙在七里山祀贾琼妻韩氏详列女
  临湘县
  刘公庙祀宋刘琦一在县中街一在城陵矶
  正武宫在城南
  太尉庙在城南五十里鳯凰山祀康太尉
  崇惠庙在城东南三十里
  石通判庙在大云山祀通判石光
  平江县
  三贤祠在县治右祀屈原王旦唐介
  王文正公祠在县治左祀王旦
  鲁公祠在县城东吴鲁肃为建昌太守屯兵于此后人立庙祀之
  关濑祠在县城南有祠久废雍正五年邑人刘况吴昌年等重建
  屈原庙在县城南
  宋公祠在县东南祀知县宋鉴
  华容县
  禹王庙在县城东祀大禹
  鼎山庙在县城东祀汉昭烈
  墨山庙祀陈墨子以六月六日祭
  汉处士胡纲祠在儒学内
  荆佽飞庙在县城南三十里杨子洲相传有蛟为患佽飞渡江斩之自是患绝因立庙以祀
  伏波庙在县南门外
  勇士王相祠在县北门外明嘉靖间寇至相以民兵战死知县周霄立祠祀之
  洪山庙祀张廵
  马王庙在县西北祀五代马殷
  常徳府
  社稷坛在府西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东门外二里
  先农坛在府城西雍正四年奉
  防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西南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防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防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悌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节孝祠祀节孝立碑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防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西北
  城隍庙在府治东
  郡厉坛在府北三里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西门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府治南
  武陵县
  舜二妃庙在城西
  阳山庙在县东北祀阳山之神以征南将军梁松配享宋封灵济侯赐庙额
  忠佑庙在城内祀宋刺史程昌寓
  英佑侯庙一在东门外一在清泥湾祀水府神善巻祠在县东南善徳山上宋李焘有记
  三闾祠在县东二里
  四贤祠在府学前祀屈原马援唐介岳飞
  双忠祠在县西南祀张廵许逺
  烈士祠在县西善济山上祀唐人袁映
  都土地祠在县治后

《湖广通志》 相关内容:

前一:4
后一:6

查看目录 >> 《湖广通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