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1

  题为钦奉
  上谕纂修省志成稿谨奉
  表上
  进者【臣】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上言伏以
  帝徳光昭八表星辰拱极
  圣谟洋溢千秋江汉朝宗
  标骏业于金题左图而右史
  焕鸿猷于玉简一道以同风楚书以寳善为归式遵条贯周礼有职方之载分挈纲维祗绘方隅恭祈
  宸鉴窃惟书列荆州之域地接雍梁传称鹑尾之辰星垂翼轸自古有云阳之纪于周启熊绎之封岳惟五而峯表祝融渎有四而江司奇相箘簵三邦之贡肇自唐虞鱼龙七泽之区岂惟云梦任地利则火耕水耨从王事则棘矢桃弧验倚相之博闻资献纳于典坟邱索珍左徒之采佩托比兴于兰芷荃蘅唐焕鸿名浯水摩崖之颂宋开道脉濂溪太极之图画湘水之东西渺矣羣雄事业指洞庭之南北遐哉诸将功勲岳阳风土荆楚岁时觉见闻之犹古楚国先贒襄阳耆旧谱姓氏以如新钦惟我
  皇上
  治洽两仪
  恩周六合
  诞敷文徳越裳传南掌之名
  载缵武功青海纪西陲之绩矧此舟车所至近在方岳之中瞻仰
  宸晖照临南纪
  湛恩汪濊史不胜书瑞应纷纶图莫能绘蠲租减税视旷古而有加整俗观风顾羣黎而倍切在昔荆襄甫辑太和之金鳯齐鸣即今干羽初陈保靖之卿云五色红苗诸寨竞稽首而称臣永保二司请设官而置吏湖洲与江隄竝筑感洽农商南闱与北院双开欢腾儁乂厪
  圣心之筹画致下土之盈宁
  皇上特念寰宇同文宜修一统之志又以藩宣分土先成列省之书于是采访羣材广徴巻轴既发凡以起例爰渍墨而磨丹信传信而疑传疑竹箭南金騐网罗之有据乐其乐而利其利羮鱼稻饭纪风俗之常淳首扬
  尧典禹谟次及星垣舆地乃至人伦庶物灿若列眉政事文章了如指掌包举一十六郡罗列三十二门虽殚力于编摩犹抱惭于挂漏【臣】等谨稽成宪厘定规条摭鲍罗袁盛之遗登一方于小史外史采习范邹余之旧陈四始于周南召南将昭盛事于千秋窃效飏言于万一伏愿
  瑶图益固
  玉烛长辉
  离照宏开绾玑衡而重光永耀
  泰阶式叙铭岣嵝而万国咸宁企帱载之同符觐图书之协应修周六典羣瞻法纪之详明作唐一经莫罄臣工之飏颂【臣】等无任瞻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
  表随
  进以
  闻

  湖广通志凡例
  一我
  朝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
  今上皇帝登极诏书及
  特下湖北南者煌煌
  天语万世典谟旧志例载艺文今恭列巻首以冠全编
  后可续増俾垂久逺
  一星野直省各有定分今悉照廿一史考正其余诸书不敢滥引至祥异中水旱蠲赈前代有可考者皆为补入我
  朝升平永久间遇水旱必先蠲赈万民感戴理宜备
  书
  一图考凡地方新増新减及分并属者俱绘新图其余重加校订
  一建置沿革乃全书根据一有缺讹则山川人物皆罔所依据旧志不无舛错今悉以廿一史为主参以文献通考地理直音等书及府州县志至近奉改拨添设府州县其沿革縁由俱细为分析
  一疆域四至方位道里逺近俱据府州县志册参订编次
  一山川旧不分且多简畧今分地分类竝分东南西北四正四隅道里逺近依次编序俱以府州县志参订凡有原委可考见于各书者备为采摭
  一自康熙甲子年纂辑通志以后凡修濬城池建葺学校必备书不敢没守土者之劳勚也
  一水利隄防有増修有新筑俱照府州县志册续订至荆江隄岸洞庭舵杆洲
  皇上轸念农商发帑修建恭载简编兼绘舵杆洲图以
  昭
  圣朝盛典
  一
  本朝各处驻防兵弁有増有汰有归并有移驻俱按现在军制条列其歴代兵防随地因时一一详载
  一祠祀寺观俱分别时代依类序编
  一职官不论有无事绩凡官楚者例得列名旧志文职止佥司武职止提镇今悉分类増补文自郡守以上武自参游以上咸得书
  一名宦乡贤旧志有因地名偶同误入者有本非楚而强入者有时代姓名官爵俱讹者有采取史传而文义不贯者有数事牵合为一事及人地互相舛错者有名宦载生平行事竟似人物志者有忠义漏载亏节滥録者俱照廿一史明一统志三楚文献録楚纪横云史稿本传改正悉标书目以明所据惟有明一代未有成书旧通志列传间有较他书更为详核者俱参互纪载
  一歴代名宦旧志不分巳未崇祀无从查核但据志载本传参考他书漫无事绩者删之其确有功徳可纪者悉仍旧至新増名宦悉遵雍正二年 部册核留者始行登载
  一歴代乡贤祀典所闗宜另帙以示崇重旧志统于人物内今据郡邑学校印册巳经崇祀者録出另为一编又按各志书间有久登爼豆行事卓然可纪旧志遗载者亦为补入惟
  本朝乡贤一遵 部册登载其未经崇祀而人品事
  功可为矜式者另入人物项内
  一旧志止载孝义列女我
  皇上特命各省州县建立忠孝节义祠千秋爼豆有司行礼于以扶植纲常广励风俗诚歴代未有之
  盛典也谨分忠臣孝子义士列女四项各详事迹从此
  瞻祠宇而诵芳徽人心益加振兴矣
  一凡忠臣孝子巳入名宦乡贤如我
  朝粮道叶映橊总督额伦特仍立传入忠臣志旧志老莱子孟宗董永之类仍立传入孝子志其名宦乡贤志内只注名云详某志
  一人物志内首理学次行业次文苑次隐逸间有传列于此而名仍注彼者传从其重名取其称
  一春秋传所载楚地名卿大夫皆楚产也悉编入人物志内秦汉以后官斯土者始入名宦遵
  今制以编往事于义为当
  一古有愿为良臣勿为忠臣之説其实良亦忠也今择患难之臣以身许国者虽生死不同悉编入忠臣志内其有捐躯而害义如鬻拳之类不可为训者不敢防入
  一孝义列女旧志有止载姓名而无事实者颇加采摭补録又凡郡邑志流传巳久者酌存之自康熙甲子年以后惟巳经奉
  防旌表者按年编载
  一流寓凡正史各书巳载者则详考本传缺畧者补之谬讹者删之间有流传已久如宋米芾称米襄阳之类虽宋史本传不载其事亦先书本传而録旧通志于后盖既云流寓则行踪靡定不敢槩行删除也
  一方伎仙释俱详考各书存其确有可据者一艺文凡各家文字有专本行世如鬻子离骚太极图説等类亦止选载数篇诗集亦然至儒学诸记一学或有数首但择其善者存之其大传墓志铭非名贤钜公不敢泛载
  一自歴代暨我
  国家武功文徳有能赓飏其美者登载以备雅颂各体文字有闗地方时务及言忠孝节义之大可为劝惩者存之名山大川胜迹留题者次之其余风云月露不敢槩録以庶几采风问俗之意
  一旧志有备遗杂辩二项今统曰杂记凡荒谬错误辩证无当者删之仍参考各书应増者采入若干条编类以便观览
  一通志于雍正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开局雍正十年七月十五日开刻十月二十五日接到 部文议准湖南桂阳州改陞直州辖临武蓝山嘉禾三县其舆图疆域户口田赋及一切人物乡贤等志巳渐次刋刻成书谨识沿革志末以备将来考核又各省咨册未齐凡有续増者亦以类载各志末云

  湖广通志纂修官员
  总裁
  湖   广   总   督  【臣】迈 柱陞  任 湖 北 巡 抚   【臣】魏廷珍陞  任 湖 北 巡 抚   【臣】王士俊湖   北   巡   抚  【臣】徳 龄湖   南   巡   抚  【臣】赵恩湖 南 观 风 整 俗 使  【臣】李 徽
  提 督 湖 北 学 政    【臣】凌如焕陞 任 提 督 湖 南 学 政【臣】习 寯
  提 督 湖 南 学 政    【臣】呉大受湖   广   巡   察  【臣】归宣光
  提调
  原 任 湖 北 布 政 使  【臣】徐 鼎陞 任 湖 北 布 政 使  【臣】徐 本湖  北  布  政  使  【臣】钟 保陞 任 湖 南 布 政 使  【臣】杨永斌湖  南  布 政  使   【臣】张 灿原 任 湖 北 按 察 使  【臣】王肃章陞 任 湖 北 按 察 使  【臣】刁承祖原 任 湖 北 按 察 使  【臣】唐继祖湖  北  按 察  使   【臣】王 柔陞 任 湖 南 按 察 使  【臣】张 灿湖  南  按  察  使  【臣】胡 瀛
  原 任 湖 北 粮 道    【臣】张廷枢陞 任 湖 南 驿 盐 粮 道 【臣】刁承祖湖 南 驿 盐 粮  道   【臣】李正茂湖 北 分 守 武 汉 黄 道 【臣】朱 防湖 南 分 守 岳 常 澧 道 【臣】孙 元原 任 分 守 湖 北襄阳 道 【臣】赵之均湖  北 分 守 襄 阳 道 【臣】武彦湖  北  驿  盐  道  【臣】杨 晏湖 南 分 守 衡 永 郴 道【臣】许登瀛
  陞 任 湖 北 分 巡 荆 州 道【臣】高 起湖 北 分 巡 荆 州 道  【臣】钱兆沆
  陞 任 湖 南 分 巡 辰 永 靖 道【臣】王 柔
  纂修
  日 讲 官 起 居 注 翰 林 院 编 修【臣】夏力恕原 任 宜 都 县 知 县  【臣】柯 煜
  校阅
  日 讲 官 起 居 注 翰 林 院 编 修【臣】夏力恕翰  林  院  检  讨  【臣】程光钜
  分修
  原 任 孝 感 县 知 县  【臣】张钟秀
  黄 州 府 学 教  授   【臣】彭士商
  永 州 府 学 教  授   【臣】王楙绩
  钟  祥  县  进  士  【臣】李 苏
  江 夏县学 教 谕     【臣】侯执信
  东 安 县 学 教 谕    【臣】谭尚笏
  长  沙  县  举 人      【臣】文 山善  化  县  举  人  【臣】李文炤
  善  化  县  举  人  【臣】黄文宪
  汉  阳  县  廕  生  【臣】李能哲
  汉 阳 县 副 榜 贡 生  【臣】方 璲
  宁  乡  县  监  生  【臣】陶 煊
  汉 阳 县 学 生  员   【臣】李 灏
  益 阳 县 学 生 员   【臣】曽 璋
  分校
  公  安  县  知  县  【臣】洪元声
  学  习  进  士   【臣】沈孟坚
  学  习  进  士   【臣】陆 峻
  学  习  进  士   【臣】张 松
  学  习  进  士   【臣】杨璋森
  学  习  进  士   【臣】慕泰生
  学   习   进  士   【臣】方纯儒
  学  习   进  士    【臣】沈爕文
  学  习   进  士    【臣】方暨谟黄  冈 县  举  人   【臣】王光佩蕲  州 学  训  导   【臣】王一宁原 任 竹 县 学 训 导【臣】李正竒江 夏 县 副 榜 贡 生  【臣】陈本立武  昌  县  贡  生  【臣】贺 桓黄  冈  县  贡  生  【臣】王道眀罗  田  县  贡  生  【臣】徐干源云  梦  县  贡  生  【臣】黄灏起宁  乡  县  贡  生  【臣】何中辉汉  阳  县  监  生  【臣】张学诚
  汉 阳 县 学 生 员    【臣】常生华
  汉 阳 县 学 生 员    【臣】程秉礼
  蕲 水 县 学 生 员    【臣】李生槃
  应 城 县 学 生 员    【臣】王永祚
  监刋
  布 政 使 司 经  歴   【臣】卞 澍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湖广通志       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目録
  圣制
  巻一
  星野 祥异附
  巻二
  舆图
  巻三
  沿革【湖北】
  巻四
  沿革【湖南】
  巻五
  疆域 形势附【湖北】
  巻六
  疆域 形势附【湖南】
  巻七
  山川【武汉】
  巻八
  山川【黄安】
  巻九
  山川【徳荆】
  巻十
  山川【襄郧归】
  巻十一
  山川【长衡永】
  巻十二
  山川【寳岳常辰永沣郴靖】
  巻十三
  闗隘 津梁附【湖北】
  巻十四
  闗隘【湖南】
  巻十五
  城池 公署附【湖北】
  巻十六
  城池【湖南】
  巻十七
  户口
  巻十八
  田赋 屯田附 物产附【湖北】
  巻十九
  田赋【湖南】
  巻二十
  水利【湖北】
  巻二十一
  水利【湖南】
  巻二十二
  学校 贡院书院附【湖北】
  巻二十三
  学校【湖南】
  巻二十四
  军政
  巻二十五
  祀典 祠庙附
  巻二十六
  世纪 后妃公主附
  巻二十七
  藩封
  巻二十八
  职官【歴代】
  巻二十九
  职官【文】
  巻三十
  职官【武】
  巻三十一
  选举 武勲附【荐举】
  巻三十二
  选举【进士】
  巻三十三
  选举【进士】
  巻三十四
  选举【举人】
  巻三十五
  选举【举人】
  巻三十六
  选举【举人】
  巻三十七
  选举【贡生】
  巻三十八
  选举【贡生】
  巻三十九
  选举【贡生 武勲附】
  巻四十
  名宦【总名宦】
  巻四十一
  名宦【总名宦】
  巻四十二
  名宦【总名宦】
  巻四十三
  名宦【武汉黄安】
  巻四十四
  名宦【徳荆襄郧归】
  巻四十五
  名宦【长衡永】
  巻四十六
  名宦【寳岳常辰永沣郴靖】
  巻四十七
  乡贤【武汉】
  巻四十八
  乡贤【黄州】
  巻四十九
  乡贤【安徳荆襄郧归】
  巻五十
  乡贤【湖南】
  巻五十一
  人物【理学暨总部行业武昌行业】
  巻五十二
  人物【汉黄】
  巻五十三
  人物【安徳荆】
  巻五十四
  人物【襄郧归】
  巻五十五
  人物【长衡】
  巻五十六
  人物【永寳岳常辰永沣郴靖】
  巻五十七
  人物【文苑】
  巻五十八
  人物【隐逸】
  巻五十九
  忠臣【总部】
  巻六十
  忠臣【湖北】
  巻六十一
  忠臣【湖南】
  巻六十二
  孝子【湖北】
  巻六十三
  孝子【湖南】
  巻六十四
  义士 义民义仆附【湖北】
  巻六十五
  义士【湖南】
  巻六十六
  列女【总部暨武昌】
  巻六十七
  列女【汉阳】
  巻六十八
  列女【黄州】
  巻六十九
  列女【安徳】
  巻七十
  列女【荆襄郧归】
  巻七十一
  列女【长衡永】
  巻七十二
  列女【寳岳常辰永沣郴靖】
  巻七十三
  流寓
  巻七十四
  仙释 方伎附【湖北】
  巻七十五
  仙释【湖南】
  巻七十六
  风俗
  巻七十七
  古迹 寺观附【湖北古迹】
  巻七十八
  古迹【寺观】
  巻七十九
  古迹【湖南古迹】
  巻八十
  古迹【寺观】
  巻八十一
  陵墓
  巻八十二
  艺文【厯代御制】
  巻八十三
  艺文【赋古辞曲】
  巻八十四
  艺文【四言诗五言古诗】
  巻八十五
  艺文【七言古诗】
  巻八十六
  艺文【五七言排律】
  巻八十七
  艺文【五言律】
  巻八十八
  艺文【七言律】
  巻八十九
  艺文【五七言截句】
  巻九十
  艺文【表】
  巻九十一
  艺文【疏】
  巻九十二
  艺文【疏】
  巻九十三
  艺文【疏】
  巻九十四
  艺文【疏】
  巻九十五
  艺文【启颂箴】
  巻九十六
  艺文【书】
  巻九十七
  艺文【论辩议】
  巻九十八
  艺文【考説防赞檄】
  巻九十九
  艺文【传】
  巻一百
  艺文【传】
  巻一百一
  艺文【序】
  巻一百二
  艺文【序】
  巻一百三
  艺文【序】
  巻一百四
  艺文【记】
  巻一百五
  艺文【记】
  巻一百六
  艺文【记】
  巻一百七
  艺文【记】
  巻一百八
  艺文【记】
  巻一百九
  艺文【记】
  巻一百十
  艺文【记】
  巻一百十一
  艺文【记】
  巻一百十二
  艺文【碑】
  巻一百十三
  艺文【碑】
  巻一百十四
  艺文【碑】
  巻一百十五
  艺文【铭志铭】
  巻一百十六
  艺文【铭志铭】
  巻一百十七
  艺文【文诔】
  巻一百十八
  杂记
  巻一百十九
  杂记
  巻一百二十
  杂记
  【臣】等谨案湖广通志一百二十巻
  国朝总督湖广等处地方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迈柱等监修楚中舆记见于前史者如盛宏之荆州记庾仲雍湘州记汉水记梁元帝荆南地志郭仲彦湘州记湘州副图记陶岳零陵总记韦宙零陵録范致明巴陵古今记呉从政襄沔记类多湮没不传即传者亦残缺失次魏裳湖广通志廖道南楚大纪陈士元楚故略出自近代又往往阙漏冗杂不足依据是志成于雍正十一年乃迈柱及湖北巡抚徳龄湖南巡抚赵宏恩奉
  诏纂辑以湖南湖北合为一书与江南通志合上江下江为一者体例相同大致据康熙甲子旧志为本而以类附益之其目或増或并总为三十一门又附见者十三门人物门内又别为四子目条分缕晰案籍可稽惟长沙逺隔洞庭当时开局武昌采访未周故所载稍略不及湖北之详备云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首
  圣制
  世祖章皇帝
  登极恩诏【顺治元年】
  我国家受
  天眷佑肇造东土
  烈祖迈图鸿绪
  皇考弥廓前猷遂举旧邦诞膺
  新命迨朕嗣服虽在冲龄缔念绍庭永绥厥位顷缘贼氛洊炽极祸明朝是用托重亲贤救民涂炭乃方驰金鼓旋奏澄清既解倒悬非富天下而王公列辟文武羣臣暨军民耆老合辞劝进恳切再三乃于今年十月初一日只告
  天地
  宗庙
  社稷即皇帝位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纪元顺治缅维峻命不易创业尤艰况当改革之初更属变通之会爰乃酌古凖今揆天时人事之宜庶防吏习民安彰
  祖功
  宗徳之大所有合行条例胪列于左
  祭告南岳文【顺治八年】
  惟
  神灵台秀壁宝洞仙岩钧物养民昭仪铨徳朕诞膺
  天命只荷神庥特遣専官用申殷荐惟
  神鉴焉
  圣祖仁皇帝
  登极恩诏【顺治十八年】
  奉
  天承运
  皇帝诏曰惟我国家受
  天眷命
  祖功
  宗徳肇造丕基我
  皇考大行皇帝盛徳至仁英资大度缵承厯数统一寰区恩泽洽于多方政敎臻于上理方期邦国永庆雍熙不幸奄弃臣民遽升
  龙驭顾以大宝属于藐躬朕茕茕在疚本不忍闻而诸王贝勒大臣文武官员人等佥谓神器既巳攸归天位不宜久旷坚请再三朕是以俯徇舆志勉抑哀衷于是月初九日只告
  天地
  宗庙
  社稷即皇帝位仰惟
  上天眷佑之笃
  祖宗付托之隆凉徳冲龄膺兹重寄敬图觐光扬烈用绍无疆之休其以明年为康熈元年与天下更始式衍旧恩聿新化所有合行事宜开列于后
  谕祭沔阳州州同赠沔阳知州赵一柱文【康熈元年】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防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赵一柱性行忠直竭力戎事挽输粮饷遇贼殉身朕用悼焉特颁祭以慰幽魂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祭告南岳文【康熈六年】
  惟
  神灵台秀壁火徳亨嘉钧物养民昭仪铨徳朕躬亲政务只承
  神庥特遣専官用申殷荐惟
  神鉴焉
  祭告舜陵文【康熈七年】
  自古歴代帝王继天立极功徳竝隆治统道统昭垂奕世朕受
  天眷命绍缵丕基庶政方亲前徽是景明禋大典亟宜肇修敬遣専官拜将牲帛爰昭殷荐之忱聿修尊崇之
  礼伏惟格歆尚其鉴享
  谕祭陜西商南县知县赠按察司佥事卢偀文【康熈十七年】
  烈士成仁赍志而殁忠臣报国捐躯以従尔卢偀矢志忠贞服官敬慎值逆贼之煽乱励臣节以弥坚临难不屈甘心殒命朕用悼焉特颁祭以慰幽魂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谕祭都督佥事管直三屯营副将事梅之信文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防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梅之信识时慕化率众归来忽焉云亡良可悯恻特颁祭以慰幽魂呜呼聿垂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灵不昧尚其钦承
  谕祭大理寺卿李昌祚文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防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李昌祚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奄然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以慰幽魂呜呼聿垂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谕祭贵州黔西总兵官左都督加赠太子太保李如碧文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防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李如碧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焉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享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勅封洞庭神祭文【康熈十八年】
  朕惟景运长隆允借百灵之助明只效顺聿修咸秩之文是以诗诵懐柔礼惇禋祀缅稽祭义胥答鸿庥况乎肆征不庭佐国威于有赫罙入其阻彰神怒之式凭幽赞聿昭褒称宜懋惟
  神徳符河海秀结东南纳三峡之洪流滙九江之殊派膏吴润楚普美利以成能浴日含云协太虚而敷化粤自唐宋歴被崇封爰暨国家弥宣伟绩顷者逆氛未靖天讨用加地当师旅之屯众赖精英之祐阅时八月波浪不惊俾我六军舳舻共济坚城立拔余孽宵奔眷言挞伐之奇勲实属
  神功之丕显特申昭报式考彞章封为
  洞庭湖之神载诸祀典
  神其永膺嘉号配岳渎而偕尊益着正符格馨香于勿替専官告祭惟
  神鉴知
  祭告南岳文【康熈二十一年】
  惟
  神阳居大夏徳着祝融钧物养民以绥南服朕只承神佑疆宇荡平特遣専官用申殷荐惟
  神鉴焉
  祭告舜陵文【康熈二十一年】
  自古帝王受
  天显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起先后一揆成功盛徳
  炳如日星朕诞膺
  眷佑临制万方扫灭凶残廓清区宇告功古后殷礼肇称敬遣専官代将牲帛爰修禋祀之诚用展景行之志仰企
  明灵尚其鉴享
  祭告鸡公山庙文【康熈二十二年】
  朕惟
  天鉴无私恒助顺而讨逆
  神威有赫每佑国以除残礼洽懐柔典隆秩祀既诞彰夫灵异宜昭报以明禋惟
  神栖灵秀岭敛福寰区普济羣生功如响而斯应黙襄景运绩在隠而弥彰往者小丑鸱张六师霆击惟孤城之控扼当狂冦之咽喉方肆陆梁洊加矢石忽焉瞀乱虚覩军营既禠魄以亡魂遂倒戈而弃甲幽助天诛载扬我武粤修防祭用答鸿庥
  神其丕显正符巩皇猷于勿替载歆毖祀翊景命而长新特遣専官惟
  神鉴格
  祭告南岳文【康熈二十三年】
  惟
  神位司南极徳奠离宫长养羣生昭融万象朕钦承泰运时迈省方肃若膺章専官秩祀
  神其鉴焉
  谕大学士吴正治【康熈二十三年】
  朕闻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治法着为道揆布在方策用以昭示臣民垂宪万世至逺也我
  太祖高皇帝大业开基规模肇造
  太宗文皇帝肤功耆定轨物聿兴暨我
  世祖章皇帝统一寰区创垂兼裕诸凡命官定制靡不凖今酌古纲举目张郁郁彬彬无以尚矣逮朕御极以来恪遵成宪率由弗渝间有损益亦皆因时制宜期臻尽善俾中外羣工知所禀承无致陨越顾其条例事宜多散见于巻牍在百司既艰于考衷而兆姓亦无由通晓今命部院大小等衙门各委属员详加察辑用成会典一书特命卿为总裁官其董率各员恪勤乃事务使文质适中事理咸备行诸今而无诸后而可征悉心考订克成一代之典俾子孙臣庶遵守罔愆以副朕法
  祖图治之意卿其勉之钦哉
  谕大学士吴正治【康熈二十五年】
  朕缵承丕基孜孜图治宵旰兢业二十五年于兹赖
  天之灵
  宗庙之福蠢尔小丑以次削平眷念吾民虽甫休息而闾井未尽安乐风俗未臻醇古允为治忽所系实在朕躬日不遑寜勤求治道行一事惟恐或戾旧章发一言惟恐未孚众志朕心干惕常用歉然乃臣僚援古时政日厯及前朝宝训体例请将歴年政令编辑成书朕未之许在廷诸臣合词奏恳至再因思古之帝王建极陈常言期可法行期可则裒其政事着为一
  编用以式训臣民昭兹来许厥有故事方策具存兹特允所请定名曰政治典训命卿为总裁官其董率在馆诸臣恪勤乃事以实缀录惟质毋饰惟核毋浮岂徒云征诸庶民质诸百世朕夙寝晨兴思艰图易万防在御日慎一日借用自考以比古者省嵗之意庶防茂登上理久道化成卿其勉之钦哉
  谕大学士吴正治【康熈二十五年】
  朕惟古帝王宅中图治总揽万方因天人以纪星野因地利以兆疆域因人官物曲以修政敎故禹贡五服职方九州纪于典书千载可覩朕缵绍丕基抚兹方夏恢我土宇达于遐方惟是疆域错纷幅员寥濶万里之逺念切堂阶其间风气羣分民情类别不有缀录何以周知顾由汉以来方舆地理作者颇多详略既殊今昔互异爰勅所司肇开馆局网罗文献质订图经将荟萃成书以着一代之钜典名曰大清一统志特命卿为总裁官其董率纂修官恪勤乃事务使采搜闳博体例指详扼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万防之余朕将亲览且俾奕世子孙披牒而慎维屏之寄式版而念小人之依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厯服有攸赖焉卿其勉之钦哉
  祭告南岳文【康熈二十七年】
  惟
  神耸灵天柱配徳祝融万品洁齐奠绥炎服朕缵承
  祖宗丕基防恭明祀以
  皇祖妣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神主升祔太庙礼成特遣専官用申秩祭惟
  神鉴焉
  谕祭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諡文僖吴正治文【康熈三十一年】
  朕惟国家酬庸奬勋之典必荐厚于恪恭端谅之臣存既屡锡崇阶殁亦茂加宠锡凡以昭彞典而彰异数恩至渥也尔吴正治赋资醇朴制行和平早蜚词
  翰之声复任旬宣之寄既敭歴于中外旋晋秩于贰卿佐秋曹而着明允之称秉邦宪而表清严之范允符舆望俾掌容台典三礼以无愆矢一忱而靡忒遂膺特简入赞枢机倚眷既殷成劳益懋恪勤供职常存笃棐之忱精白禔躬时殚靖共之谊方资亮绩遂尔引年尚期养素于邱园岂意溘先于朝露聿循前典申命有司优防用颁専官致祭呜呼几筵肆设敷五鼎之恩纶綍光昭永沛千秋之泽灵其不昧尚克钦承
  御制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諡文僖吴正治碑文【康熈三十三年】
  朕惟国家慎简元臣授以股肱之任进则摅荩忠于朝宁退亦树雅望于邱园迨至溘然徂谢追防之礼必备荣哀盖盛典也尔吴正治秉心精白植品端醇早列词垣出司观察旋膺内擢克矢靖共洎掌邦宪以肃霜台务饬乃躬而持风纪筦工虞于水部省试惟防领典礼于春官寅清允协洊跻显秩惟砥朴诚乃简台衡预参宻勿永懐只慎表奉职之精忱益殚勤劳奋亮工之茂绩粤自谢纶扉而致政方期居里社以优游奄逝忽闻朕心悯焉爰考章用加优防锡以祭諡曰文僖呜呼龙光所被聿昭懐旧之恩纶綍攸颁俾食匪躬之报勒诸贞石贻尔后人
  祭告南岳文【康熈三十五年】
  惟
  神位司南宫禋降炎服昭融万类涵养羣灵朕勤恤民依永期殷阜迩年以来郡县水旱间告年谷歉登蚤夜孜孜深切轸念用是専官秩祀为民祈福冀雨旸之时若庶稼穑之屡丰惟
  神鉴焉
  祭告南岳文【康熈三十六年】
  惟
  神位司离宫阳居大夏绥佑南服永奠炎方朕以勦除狡冦三履遐荒期扫边尘乂安中外今日祗承
  神佑塞北永清用申成功専官秩祀惟
  神鉴焉
  特谕蠲免湖南地丁杂税【康熈三十八年】
  上谕户部朕君临天下抚驭兆人无日不以休养生息为念嘉与元元共图丰乐蠲租赐复时切于懐故从前于直各省权其缓急先后频涣恩施今海宇升平四方无事欲普天率土咸登阜饶惟湖南地方素称鱼米之乡比来虽年谷顺成而民间犹未尽充裕是用格外加恩以绥黎庶所有康熈三十九年湖南通省地丁杂税等项钱粮着一概蠲免尔部移文该督抚令徧饬所属实心奉行家喻户晓务俾深山穷谷均霑朝廷徳惠以副朕爱民如子至意倘或借端征派泽不下究事觉定行从重治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谕巡抚赵申乔【康熈四十二年】
  湖南地方介在边逺之境闻向来官吏积习相仍无艺私征种种不一计每嵗科派有较正供额赋増至数倍者有司征收钱粮加取火耗又视别省为独重百姓穷蹙不支致多流离转徙非将宿逐一剔除无以砥砺官方大苏民困除从前巳往诸事姑免察究外尔到地方严饬大小属员痛改前非洗心奉职力减加耗尽革私征务使流移者复返乡闾守业者获安陇亩庶副朕轸念逺省民生至意如仍有藐法不遵重为民害者即据实纠参从重治罪决不轻宥特谕
  祭告舜陵文【康熈四十二年】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出震承干莫不道洽寰区仁周遐迩朕钦承丕绪抚驭兆民思致时雍常殷惕厉歴兹四十余载今嵗时届五旬宵旰兢兢无敢暇逸渐致民生康阜世运升平顷因淮黄告成亲往巡歴再授方畧善后是期覩民志之欢欣滋朕心之轸恤遄回銮驭大沛恩膏用遣専官敬修祀典黙赞郅隆之冶益仁夀之休尚鉴精忱俯垂昭格
  祭告南岳文【康熈四十二年】
  惟
  神徳表南疆灵标离位三峰耸峙庶物咸亨朕只承庥命统驭寰区夙夜勤劳殚思上理歴兹四十余载今者适届五旬海宇升平民生乐业见舆情之爱戴沛下土之恩膏特遣専官防申秩祀尚凭灵贶益锡繁禧佑我国家共登仁夀
  神其鉴焉
  特谕全免湖北湖南地丁银米【康熈四十四年】
  上谕户部朕宵旰勤民厪思爱养惟务减征寛赋以期实惠黎元间有州县水旱不登即诏所司亟议蠲赈其直各省每嵗应输额赋有以次逓蠲者有频蠲数年者有将带征积欠暂令停征者凡以蠲除额赋専为小民乐业遂生一嵗以内足不践长吏之庭耳不闻追呼之扰庶防休养日久驯致家给户足而民咸得所也曩年楚省钱粮虽累行豁免今巳经歴数载未经特蠲应将该省额赋全免一年以示朕加恩优渥之至意湖北湖南康熈四十五年除漕粮漕项外其余地丁银米一概免征旧欠未完者竝停输纳尔部移文该督抚令各饬属员张示徧谕穷乡僻壤咸得周知倘不肖官吏于额征之外巧立名色别有科派私图肥巳者察出定治重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谕豁免康熈四十三年以前未完银米【康熈四十五年】上谕户部朕子育黎元日求所以休养利济之道惟念赐租减赋实有禆益于民生直各省钱粮次第全蠲一年者业经数举独是歴嵗逋负累积加増旧税新征势难兼办縦使少寛民力分年带输而督令续完仍多拮据朕眷懐及此深切轸恤是用蠲逋巳责大沛恩膏俾闾阎获免追呼官吏亦不罹参罚直山东积欠钱粮今年俱系蠲免其山西陜西甘肃江蘓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各省自康熈四十三年以前未完地丁银二百一十二万二千七百两有奇粮十万五千七百石有奇按数通行豁免或旧欠巳完在官而现年钱粮未完足者亦准扣抵谕防到日各该抚立行所属张示徧谕如有不肖有司以完作欠蒙溷销算及开除不清者该督抚即时题防严加治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重修南岳碑文【康熈四十七年】
  衡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夀岳主灵长于禄位绵福祚于子孙载在星经由来尚巳往嵗専官致祭肃荐馨香复以庙貎倾颓勅命修葺蠲吉蒇事鸠工庀材不敛闾左之钱不费公旬之役羣臣欢忭庶民子来经始于四十四年七月讫工于四十六年九月不三嵗而落成榱桷一新丹碧重焕于时亿万臣民以兹岳为主夀之山咸欲伸其爱戴之悃为朕祝厘而督抚诸臣亦合词吁请谓宜亲颁文翰宣导舆情朕以万邦为懐践祚以来殚思治理区画周详敬
  天勤民不遑暇逸而于岳渎诸祀典礼必防凡以洽神人和上下也维兹南岳灵爽斯凭亦期与吾民共乐雍熈同登仁夀大四海从风之治固万年有道之基是则朕敛时锡福之至愿云尔爰书重修嵗月以示崇徳报功之意俾勒之贞珉昭诸亿禩焉
  谕蠲免地丁【康熈五十年】
  上谕户部朕诞膺大统抚育寰区夙夜孜孜不自暇逸凡以为民也勤图利济休养安全即无水旱之虞时布寛仁之政蠲租除赋务使遐方率土无不均沾或值雨旸偶愆出帑发粟多方赈防其有益于吾民者靡弗备举而亟行之朕勤恳周详之至意前四十九年所颁谕防申晰甚明原欲将五十年天下钱粮通行蠲免以诸臣集议恐需用兵饷拨解之际兵民驿
  递益致烦苦故自五十年为始三年之内全免一周除将直奉天等九直省康熙五十年地丁钱粮一概蠲免及歴年旧欠钱粮一并免征外山西河南陜西甘肃湖北湖南各抚属除漕项外五十一年应征地亩银共八百四十万四千两有奇人丁银共一百二十万八千一百两有奇着察明全免竝歴年旧欠共五十四万一千三百两有奇亦俱着免征其五十二年应蠲省分至期
  防行民间旧欠既经豁免嗣后每年额征钱粮务如数全完倘完不及额或有亏空托称民欠即令督抚以下官员偿补仍従重治罪该督抚须实心力行期副朕惓惓爱民之意如有指称事故侵欺科派事发之日必严行究治谕防到日徧示城郭乡村深山穷谷咸使知悉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祭告南岳文【康熈五十二年】
  惟
  神表正离宫纲维南纪灵钟岣嵝秀挺祝融朕缵受鸿图抚临区宇殚思上理夙夜勤求惟日孜孜不遑暇逸兹御极五十二年适当六旬初届所幸四方寜谧百姓乂和稼穑嵗登风雨时若维庶征之恊应爰羣祀之防修特遣専官式循旧典冀益赞雍熈之运尚永贻仁夀之休俯鉴精忱用垂歆格
  祭告炎帝陵文【康熈五十二年】
  自古帝王继
  天出治建极绥猷莫不泽被生民仁周寰宇朕躬膺宝厯仰绍前徽夙夜孜孜不遑暇逸兹御极五十余年适当六旬初届所幸四方寜谧百姓乂和稼穑嵗登风雨时若惟庶征之恊应爰羣祀之咸修特遣専官式循旧典冀益赞雍熈之治尚永贻仁夀之休俯鉴精诚用垂歆格
  祭告南岳文【康熈五十八年】
  惟
  神正位离宫储灵南纪功高长养徳茂恢朕缵承
  祖宗丕基防恭明祀兹以
  皇妣孝惠仁宪端懿纯徳顺天翼圣章皇后神主升祔太庙礼成特遣専官用申秩祭惟
  神鉴焉
  祭告炎帝陵文【康熈五十八年】
  自古帝王受
  天景命建极绥猷垂万世之经常谨一朝之典礼朕钦承帝祉临御九围夙夜惟寅敬将祀典兹以
  皇妣孝惠仁宪端懿纯徳顺天翼圣章皇后神主升祔太庙礼成特遣専官代将牲帛用展苾芬之敬聿昭禋祀
  之防仰冀明灵尚其歆格
  皇上
  登极恩诏【康熈六十一年】
  奉
  天承运
  皇帝诏曰惟我国家受
  天绥佑
  圣祖
  神宗
  世祖皇帝统一疆隅我
  皇考大行皇帝临御六十一年徳茂功高文经武纬海宇
  寜谧厯数悠长不谓谢弃臣民遽升
  龙驭亲授神器属于藐躬朕
  皇考大行皇帝
  徳妃之子昔皇二子弱龄建立深为
  圣慈钟爱寝处时依恩勤倍笃不幸中年神志昏愦病类
  疯狂
  皇考念宗社重任付托惟艰不得巳再行废斥待至十有
  余年沈疾如故痊可无期是以
  皇考升遐之日诏朕缵承大统朕之昆弟子侄甚多惟思一体相关敦睦罔替共享升平之福永图磐石之安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我
  皇考临御以来良法美政万世昭垂朕当永遵成宪不敢
  少有更张何止三年无改至于
  皇考知人善任至明至当内外诸大臣朕方极资翼赞以期始终保全务期竭尽公忠恪守亷节俾朕得以加恩故旧克成孝思倘或不守官箴自干国纪既负
  皇考简拔委任之恩又负朕笃爱大臣之谊部院属吏直省有司亦宜实心任事洁巳奉公不得推委上官自旷厥职天下百姓受
  皇考恩泽日久蠲赈频施劝惩备至间有愚氓干犯律令皇考每遇谳决必加详审爰书累牍披阅靡遗少有可生之路立施法外之仁凡我百姓各宜孝亲敬长畏罪懐刑以副朕仰法
  皇考如天好生之意兹因诸王贝勒大臣文武官员人等
  佥谓天位不可久虚
  宗社允宜早主再三陈请朕勉循舆情暂抑悲痛于是月
  二十日只告
  天地
  宗庙
  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仰惟
  先志之宜承深望
  皇图之永固遹昭新化期衍旧恩于戏追慕
  前徽继述无忘于夙夜广推
  圣泽恩膏愿被于寰区凡尔亲贤文武共矢荩诚各输心膂用昭无疆之业永垂有道之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祭告南岳文【雍正元年】
  惟
  神表正离宫纲维南极灵钟岣嵝秀挺祝融朕缵承丕基新承景命窃念
  皇考膺图以来百灵效顺四海従风坐享升平六十余载兹当嗣位之始宜隆祀享之仪特遣専官防申昭告惟冀时和嵗稔物阜民安淳风徧洽乎寰区厚徳长敷于率土尚其
  歆格鉴此精诚
  祭告帝舜陵文【雍正元年】
  自古帝王继
  天出治建极绥猷莫不泽被生民仁周海宇惟我皇考峻徳鸿勲嫓美前古显谟承烈垂裕后昆朕以藐躬缵膺大宝当兹嗣位之始宜修享祀之仪特遣専官防申昭告惟冀时和嵗稔物阜民安淳风徧洽乎寰区厚徳长敷于率土尚其
  歆格鉴此精诚
  谕湖北湖南分闱考试士子取中定额【雍正元年】上谕礼部湖南士子赴湖北乡试必经由洞庭湖湖水浩汗无涯波涛不测六七月间风浪尤险间有覆溺之患朕心深为恻然或致士子畏避险逺裹足不前又非朕广育人材之意今欲于湖南地方建立试院每科叧简考官俾士子就近入塲永无阻隔之虞共遂观光之愿明年二月为乡试之期尔部可即行文湖南巡抚若能于二月之前预备塲屋则于明春即分湖北湖南两闱考试倘为期巳迫预备不及则于下科举行至于湖广通省取中原有定额今既分两闱其取中之数应如何分别湖南湖北巡抚公议着湖广总督从公酌定具奏特谕
  谕祭总督河道陈鹏年諡恪勤文【雍正元年】
  夙夜不遑臣子励匪躬之节初终罔替朝廷恤下之仁特贲丝纶式光俎豆尔陈鹏年才猷敏练操履洁清膺县绶而着循声剖郡符而宣恺惠继因诖误入事校讐仰惟
  圣祖仁皇帝重念河防俾尔署理朕诞膺宝位授以实衔方宣力而効忱洵鞠躬而尽瘁遽闻溘逝良切轸懐畀嘉諡以易名沛殊恩而赐赙贲显亲之荣綍予廕子之华资于戏尽臣节于生前无惭职业奬贤能于身后用劝臣僚灵其有知尚能歆格
  御制总督河道陈鹏年諡恪勤碑文【雍正元年】朕惟河渠重任允资利导之才纶綍殊荣用表靖共之节茍生膺峻秩能敬事以忘身斯没表丰碑爰酬庸而劝绩所以风臣僚示奕禩也尔陈鹏年秉姿果毅矢志洁清早自科甲洊膺州郡俭约每同乎寒素抚字允协夫循良继缘诖误解官遂以纂修供职
  皇考念周河务简署篆以宣劳迨朕缵御丕基授实衔而委重殚心区画精详克副乎畴咨尽力经营风雨不辞其劳瘁何乃设施未竟奄逝遽闻倍深轸悼之情因厚饬终之礼颁以异数锡之嘉名于戏龙章丕焕俾知亷吏当为马鬛常新益念劳臣无替勒诸碣石永贲松楸
  祭告炎帝陵文【雍正二年】
  自古帝王继
  天立极表正万邦恺泽徧于寰区仁风及于奕禩朕丕承大统遥契曩徽兹于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恭奉
  圣祖合天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功徳大成
  仁皇帝主
  圜丘礼成特遣専官防申昭告惟冀永赞修和之治益昭
  安阜之庥鉴此精诚尚其
  歆格
  谕督抚提镇严饬各处土司不许科派土民【雍正二年】上谕四川陜西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督抚提镇等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马牛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莫非朕之赤子天下共享乐利而土民独使向隅朕心深为不忍然土司之敢于恣肆者大率皆汉奸为之拨制或缘事犯法避罪藏身或积恶生奸依势横行此辈粗知文义为之主文办事敎之为非无所不至诚可痛恨嗣后督抚提镇宜严饬所属土司爱恤土民毋得
  视为鱼肉毋得滥行科派如申饬之后不改前非一有事犯土司参革従重究拟汉奸立置重典勿姑容寛纵以副朕子惠元元遐迩一体之至意特谕
  谕湖广督抚动支库银采买谷石收贮【雍正四年】上谕户部湖广为产米之乡谷石最宜多贮将来运往别省皆为近便今查湖广通省存仓之谷只数十万石为数无多今嵗湖广收成丰稔着即行文该省督抚令其动支库银十余万两遴委贤员采买谷石于省仓及府州县应贮之处加谨收贮此时只宜陆续采买不可因官价一时采买致令谷价腾贵设若民间谷价稍昂即便停止俟明年再行采买江南浙江今嵗俱获丰收着该抚就近商酌若亦可动项采买谷石有益着即一面定数奏闻一面采买可也特谕
  谕祭贵州巡抚张谦文【雍正四年】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防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张谦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服官年久着有勤劳方冀遐龄忽焉奄逝朕用悼焉特颁祭以慰幽魂呜呼聿昭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谕荆江两岸隄防发帑修筑【雍正五年奉】
  防据傅敏奏称荆州地方沿江隄岸例系民隄民修今请动用耗羡银两修筑令监修官防防等语朕思耗羡银两亦系小民脂膏凡地方应修工程于民生实有裨益者即当动用帑金办理不必取给于耗羡但此处既系民隄若修理之后即算钦隄则凡遇随时补葺之处小民不敢干涉转致踈忽且恐顽劣之民恃有朝廷嵗修之例不肯用心防防以致溃决害及田庐而民受其累此等处皆当预为筹及荆州江隄岸着动用帑金遴委贤员监督修理修成之后仍算民隄令百姓加意防防随时补葺俾得永受其益其如何令地方官员稽察照看俾永逺保固之处着该督抚会议具奏该部知道钦此
  谕蠲免湖北沿江被水县卫钱粮【雍正五年】
  上谕上年湖北地方有数州县被水收成歉薄巳降谕防令该有司动用仓谷减价平粜以惠穷民今闻本年四五月间有数处雨水稍多江流泛涨沿江之地未免近水被淹如武昌府属之咸宁蒲圻嘉鱼三县武昌武左二卫汉阳府属之汉阳汉川二县荆州府属之江陵县荆州卫黄州府属之黄陂黄梅二县俱系濵江之地田亩有被水之处米价渐昂朕心深为轸念着该地方官加意抚恤朕又思此县卫数处既稍觉被水若仍令其输纳钱粮民间未免竭力着将今嵗钱粮全行蠲免倘有已经完纳者准作雍正六年应完之项此朕格外施恩该地方大小官吏务须实力奉行使小民均沾惠泽倘有丝毫侵隠假借之处一经查出定行従重治罪再各省藩库俱有酌留银两备用因湖北竝无存剩银两是以未曽酌留今既有蠲免之州县恐俸饷公用等项一时或有不敷查湖南藩库有存贮银三十万两着将银十万两就拨解湖北布政司再将两淮盐课银拨动二十万两以十万两解送湖南补项以十万两解送湖北备用湖北既有银二十万两则公项需用可以动支俟征收还库之时即充藩库酌畱之数又闻湖南近江州县亦有数处被水着总督巡抚确实查明亦照湖北咸宁蒲圻等县卫之例将今嵗钱粮蠲免户部即遵谕行
  谕沔阳潜江监利及屯坐卫所低洼之地照咸宁等处例将钱粮全免【雍正五年】
  上谕前因湖广近江濵湖之州县如咸寜蒲圻数处平时易于被水者今嵗又畧被水特颁谕防将今嵗钱粮全行蠲免外沔阳潜江监利一州二县及屯坐此州县之卫所亦皆属低洼之地与咸寜等处大畧相同着照咸寜等处之例将今嵗钱粮全免其有已经完纳者准抵筭明年钱粮之数朕因轸念楚省穷民巳发帑银二万两令该督抚加意赈恤此银倘有不敷查湖北现有买谷备用之银六万两着即将此项银两动支于应用之州县分给赈恤务令均霑实惠特谕
  谕湖南被水州县发帑赈济【雍正五年】
  上谕前闻湖南濵湖之州县有数处被水巳降谕防令湖广总督会同湖南巡抚查明加恩赈恤今据布兰泰奏报今年五月以后雨水稍多兼之川襄水发彚赴洞庭其近湖低洼之处有湘隂益阳巴陵临湘华容澧州安乡岳州武陵龙阳沅江等十一州县卫申报被水巳经委员查勘动支公用银两赈恤其余长靖等九府州属各报早稻已于六月初约计收成有八分九分十分不等俱系丰收其中晚二稻尽皆秀发八月俱可收获目今米麦价值俱巳平减等语朕前令该督抚行查湖南被水之地今据布兰泰奏报十一州县卫甚属明晰此数州县连年被水甚为可悯着照湖北被水之地一体加恩虽据布兰泰奏称巳经动用银两委员赈恤朕恐所发之银或未敷用着再动用司库帑银二万两作速确查散给务使穷民均霑实惠若王国栋巳经到任即交与王国栋料理至湖北湖南近江濵湖之地虽地势低洼易至泛滥然居民常被水患朕心深为悯恻或有隄岸未修或有疏濬不力务须设法经理以安民居俟迈柱到任后会同湖北湖南巡抚悉心商酌将如何兴修防防之处详悉速议具奏又闻近日湖南米价稍贵之时即有奸民撑驾小舟指称被水灾民求乞米粮而抢刼客舟财物者凡属良民防无有因一时被水米贵而肯甘心为盗者此皆平素凶恶匪类胷懐诡诈乘地方小有旱潦遂以迫于饥寒为名煽惑众心妄行不法甚属可恶即如向来京城地方偶值隂两车辆难行而米价亦觉骤长此寻常各处必有之事岂容小民借口以为非乎据布兰泰奏称湖南生事为首之奸民巳被擒获着该督抚严加审讯或叧有指使之人或再有凶恶之党务期究问明白不可言迫于饥寒不得巳之所为少加寛縦也着分别首従定拟具奏
  谕社仓之设务俾民间踊跃乐输量力储蓄不可防以官法【雍正五年】
  上谕社仓之设所以预积贮而备缓急原属有益民生之事朕御极以来令各省举行曽屡颁训谕务俾民间踊跃乐输量力储蓄不可绳以官法诚以此事若非地方官劝率照看则势有所难行若以官法相绳则又恐勉强催迫转滋烦扰是以再三训饬惟期设法开导使众乐従不致一毫扰累乃为尽善也数年之内各省督抚中奉行最力者则湖广总督杨宗仁今据傅敏陆续盘查具奏前来始知湖广所属州县社仓一案原报甚多而现贮无防此中情弊想因不肖有司侵蚀入巳或那移以掩其亏空又或因杨宗仁始初料理此事之时意在鋭于举行而所属各官迎合其意遂虚报谷石之数以少为多均未可定总之举行社仓之法其中实有甚难者我
  圣祖仁皇帝深知其难行之处是以李光地奏请而未允张伯行暂行而即罢此实事势使然也盖以民间积贮言之在富饶之家自有蓄积虽遇歉收而无须乎社仓之谷则当输纳之时往往退缩不前而贫乏之家其仰给社仓固为殷切而每嵗所收仅供生计又无余粟可纳社仓以备缓急此责诸民者之难也至于州县官员实视为一体者岂可多得今以常平之谷为国家之公储闗系巳身之考成尚且侵欺那用亏空累累至于民间之社仓安能望其尽心经理使之实贮而济用乎朕之举行社仓实因民生起见又诸臣条奏者多言之凿凿是以令各省酌量试行以观其成效何如竝非责令一概施行也今湖广社仓亏缺之数即交与傅敏悉心清查分别核实倘谷巳如数交仓而州县侵蚀那移忍以百姓预备之需充
  一巳之私用者着即于原侵那之州县名下严追赔补防不容短少颗粒如或民间原未交仓或交仓之数与原报之数多寡不符者若必欲令民间照数完纳恐小民力有未敷未免竭蹷非朕曲体民隠之意傅敏办理此事必须至公至当方与吏治民生两有裨益也自古有治人无治法必有忠信乐善之良民方可以主社仓之出入必有清亷爱民之良吏方可以任社仓之稽查各省官民果能实力奉行而善全无朕实嘉之至于绳以官法而好尚虚名则有司奉行之不善负朕本意矣
  谕嗣后土司効力者酌量功绩大小分别加恩【雍正五年四月接准部咨议叙茅冈土司覃纯一拿解奸匪龙文兆一案雍正五年闰三月二十八日题本月三十日奉】
  防这本内援引李之例议赏覃纯一朝衣等语土司养民薄赋系职掌应为之事今覃纯一拿解奸匪非循分称职者可比当加议叙以示奬励嗣后土司効力者应酌量功绩之大小分别等次加以恩典着该部定议具奏
  谕桑植保靖俱准改土为流设官绥辑弹压【雍正五年九月接准部咨雍正五年八月十四日奉】
  防此议是桑植土司向国栋保靖土司彭御彬暴虐不仁动辄杀戮且骨肉相残土民如在水火朕闻之深加悯恻既有被害男妇纷纷来归情愿编入版籍以免残虐若拒而不纳则结怨之土民必致无遗类矣朕抚有四海内地苖疆皆朕版图汉土民人皆朕赤子若一夫不获当厪朕懐况数千土民安忍置之度外今俯顺舆情俱准改土为流设官绥辑弹压其应当审理之旧案着该督一并审结但带兵入内官弁等须仰体朕心不得杀戮无辜竝晓谕平日奉法之土司仍各安居乐业不必疑惧其土民向被桑植保靖二土司残虐者着加意抚恤去其苛政务使出水火而登袵席以副朕除暴安民之意如助恶党羽即予翦除倘归诚向化皆従寛释其向国栋彭御彬应安挿何省不令失所之处着该督抚酌量定议以广朕法外之仁仍将此晓谕附近土司咸使悉知朕意杨凯着授为桑植司副将余依议
  谕土司望风归向愿为内属当加意抚绥安辑共登袵席严禁兵丁胥吏生事滋扰【雍正五年】
  上谕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管辖苗蛮任意残虐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共遵王化此朕念边地穷民皆吾赤子欲令永除困苦咸乐安全竝非以烟瘴荒陋之区尚有土地人民之可利因之开拓疆宇益増版图而为此举也今幸承平日久国家声教逺敷而任事大臣又能宣布朕意勦抚兼施所在土司俱巳望风归向竝未重烦兵力而愿为内属者数省皆然自此土司所属之夷民即我内地之边氓土司所辖之头目即我内地之黎献民胞物与一视同仁所当加意抚绥安辑使人人得所共登袵席而后可副朕懐也但地方辽濶文武官弁需员甚多其间未必尽属贤良之辈且恐官弁等之意以为土民昔在水火今既内附以脱从前之暴虐即畧有需索亦属无伤此等意见则万万不可者着该督抚提镇等严切晓谕不妨至再至三且须时时留心访察稍觉其人不宜苖疆之任即时调换竝严禁兵丁胥吏之生事滋扰务俾政事清明地方寜谧安居乐业共享升平倘有不遵朕防丝毫苛索于土民地方者着该上司立即参劾从重治罪即系平日保举之人亦不可为之容隠果能据实纠参朕必宥其失察之愆嘉其公忠之谊该督抚提镇等可共体朕心各尽懐保邉民之道特谕
  谕地方有司平日当抚绥百姓毋使轻弃故乡【雍正六年】上谕上年闻湖广广东江西等省之民因本地歉收米贵相率而迁移四川者不下数万人巳令四川督抚设法安挿毋使失所但思上年江西收成颇好即湖广广东亦非歉嵗不过近水之地略被淹损何至居民轻去其乡者如此之众也因时时留心体察今据各处陆续奏闻大约因川省旷土本寛米多价贱而无知之民平日既懐趋利之见又有传説者谓川省之米三钱可买一石肉价则一钱可买七觔此等之言最易动愚贱之聴又有一种包揽棍徒极言川省易于度日一去入籍便可富饶每户得银包送愚民被其煽惑不独贫者堕其术中即有业者亦鬻产以图富足其情弊大抵如此独不思川省食物平贱之故盖因地旷人稀食用者少是以如此若逺近之人云集一省则食之者众求如従前之贱价岂可得乎况彼此相隔或至千里或数千里小民离弃乡井扶老挈幼跋涉山川安有余资以供路费中途困阨求救无门不相率为匪势将为沟中之瘠矣此时追悔亦复何及岂非轻举妄动者自贻之累乎草野识见庸愚必须训示为地方有司者当抚绥之于平日而劝敎之于临时开其愚蒙恤其穷困念念如保赤子时勤训导使百姓知故土之可恋转徙之非宜则愚民之不醒悟者亦少矣且各省皆有可垦之田土即如广东高雷亷三府尽有荒地可以耕凿而所以任其废弃者闻其故有二一则民俗好为争竞也当其未垦之时则置之不问及至既垦之后则羣起相争是以将可种之壤抛为旷土甚为可惜一则垦田必须工本而寒苦之民不能措办以致委诸草莽为有司者当如何经其疆界以息争端助其耔种以资工作寛其陞科之年优其上农之赏则百姓防无有不踊跃鼔舞趋事赴功者矣凡地方荒弃田土皆地方官不实心爱养体恤百姓之所致也朕宵旰勤劳无刻不以小民生计为念数年以来所以为闾阎筹画者尽朕苦心兹颁谕防竝非禁百姓之谋食于他方也只以愚民无知图利心切惑于邪説见异而迁遂轻舍故乡甘受流离之苦朕心实为不忍不思在彼在此皆吾赤子若本籍果逢歉嵗难以资生该地方有司自能仰体朕心即时奏闻朕必沛以恩膏使之得所何必分散他方以希冀不可必得之利乎着各督抚将此通行晓谕所属官民等咸使闻之特谕
  谕发福建熟练水泛兵丁赴湖广各水师营教习竝考拔千把分湖北湖南督提考定【雍正六年】
  上谕各省水师兵丁惟福建者最为熟练朕前降防令蓝廷珍防选五十人发往浙江照陜西兵丁赴浙之例令其补充营伍敎习浙江水师兵丁其起身盘费及到浙安揷之处令高其倬李卫照例赏给查湖北湖南共有水师七营向来操演亦未精纯须得闽人为之敎导着照浙江之例令蓝廷珍防选熟练之兵丁五十名发往湖广交与总督提督分拨各营令其敎习其起身盘费及在楚安挿之处亦着高其倬迈柱等照浙江之例料理赏给再旧例湖广镇标协标考拔千把先行咨送提督转送总督再加考试方行补用但湖南湖北路途遥逺又隔洞庭之险微弁往返艰难资斧不易且致久旷泛守嗣后以湖北二十四营千把専总督考定知会提督湖南二十四营千把専提督考定知会总督俾微弁得省逺行之费而汛守亦不致于或旷若新任总督提督到楚之时南北各标武职等官仍聴总督提督通行调试分别优劣特谕
  谕发帑银六万两修筑湖广各属隄塍【雍正六年】上谕据湖广总督迈柱奏称湖广各属隄塍歴系业户按粮派出夫土逐年嵗修今各业户感戴皇恩轸念民生至计莫不踊跃欢呼自出夫土照上年水防加高修筑其支河淤塞之处业户亦照嵗修之例自行挑濬等语朕念修筑江隄疏濬河道该地方既有嵗修之定例今百姓踊跃従事加高修濬甚属可嘉用沛特恩助其力作查康熈五十五年湖北湖南地方兴修隄垸河道工程蒙
  圣祖皇帝特恩赏助米粮人工之费共计银六万两今朕遵照此例将帑银赏赐六万两令迈柱于湖北湖南二省酌量工程多寡分派散给竝饬地方有司实心料理使小民均沾实惠工程永逺坚固以副朕爱养楚民之至意余照该督所请行该部知道
  谕湖南各府杂税项下报出赢余银两添入各官养亷之用【雍正六年】
  上谕湖南官员养亷之资巳令该抚将通省耗羡计算均匀分给又该省各府杂税银两项下有报出赢余银七千二百二十两着该抚将此项添入亦可少资各官养亷之用
  谕湖南照浙江福建之例设观风整俗使劝谕化导【雍正七年】
  上谕従来天人感应之理捷于影响书经曰惠迪吉従逆凶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古昔圣人言之详矣凡地方水旱灾祲由人事乖舛之所致或朝廷事有所阙失或督抚有司不得其人又或一郡一邑之中人心诈伪风俗浇漓又或有一二大奸巨恶之徒灭弃伦常隂懐悖逆此数端者皆足以干天和而召灾异数年以来朕以此理晓谕训导内外臣工及万方黎庶者不啻三令五申矣乃湖南地方连嵗之中屡遭荒歉朕以彼地之人事推之如奸民谢録正等逞凶肆恶潜蓄邪谋又如前年偶被水灾即有匪类多人乘机刼取米粮扰害良善近闻又有抢夺当铺之事甚至有大逆之曽静张熙等灭絶天良性同枭獍地方有此等逆天背理之人乖戾之气上通于
  天以致旱涝不时民人困阨虽朝廷之政敎频施有司之
  职业无忝安能代凶恶顽民祈祷
  天恩而寛其谴责乎楚风愚悍自昔为然朕念率土之人皆吾赤子同归于善甚切殷懐着照浙江福建之例
  设观风整俗使一员劝谕化导之御史李徽着补授都察院佥都御史为湖南观风整俗使一切仪制俱照浙闽之例行特谕
  特恩蠲除常徳府武陵县宿郎堰额赋竝雍正四六两年旧欠及本年钱粮全行豁免【雍正七年】
  上谕朕览迈柱王国栋所奏甚为明晰武陵县宿郎堰隄岸濵临洞庭地势低洼既难修筑则淹没之田地何以责令输纳钱粮若将此项难征之粮派令通邑均摊完办亦属不可着将每年额赋三百二十四两零悉行蠲除其雍正四六两年旧欠及本年钱粮全行豁免该督等亦转饬有司实力奉行特谕
  谕豁免永顺府秋粮一年【雍正八年】
  上谕任土作贡古今之通义闻新设永顺一府所辖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四县向来三土司每年秋粮共银二百八十两永顺一百六十两保靖九十六两桑植二十四两皆由土司交纳虽有秋粮之名实不従田亩征收永顺则名火坑钱民间炊防每一坑征银二钱二分保靖则名锄头钱每一锄入山纳银三五钱不等桑植则名烟户钱与火坑相等所交秋粮即于此内量行拨解至于成熟之田土官多择其肥饶者自行种收余复为舎把头人分占民间止有零星碕角之地每年杂派数次任意轻重此土司征民之陋规也改土归流之后各有司因田亩未经清丈或按土户均摊或照土司田种旧册摊派以完秋粮二百八十两之数虽较土司陋规十不及一民皆欢欣乐输然无田之民或以火坑等项尚未尽除而有力之家隠占田亩不输赋税殊非任土作贡之义惟是若令有司勘丈又恐愚民无知转生疑畏再四思维惟有令本人自行开报一法着将永顺一府秋粮二百八十两豁免一年俾土民咸知向日火坑等项従此永逺蠲除其有产之家令有司详明劝谕许将伊等祖父遗留或用价置买或招佃开垦巳经成熟田若干亩开明四至并将上中下地亩价值若干之处限一年内自行开报地方官给与印照准其永逺为业此次免其税契俟一年报齐之后有司照册确查按田肥瘠分别升科以完此秋粮二百八十雨之额赋如有隠漏者照例究治一切杂派私征严行禁革如此则无业之民得免竭蹷输将而有力之家可以永为世业庶得爱养均平之道是在该督抚等督率有司善于经理开导使土众民人明白晓喻共受国恩倘奉行不善仍令土民不免疑惧则咎有攸归特谕
  谕湖北湖南九年分额粮各蠲免四十万两【雍正八年】上谕朕临御万方宵旰勤求惟以爱养斯民为念数年以来除租减赋叠沛恩膏不但旱涝歉收之处蠲赈兼施即该省年谷顺成不须寛赋而朕欲使民力寛裕每加格外之恩盖国家经费既敷则藏富于民俾各家给而户足乃朕之至愿也查各省钱粮朕特降谕防蠲免者巳多今次第举行应及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着将辛亥年江西湖北湖南三省额征钱粮各蠲免四十万两又念直乃畿辅首善之地应沛殊恩山东今嵗被水之州县稍多朕心深为轸念除二省涝溢地方巳加意赈恤竝将本年额赋照例蠲免外着将辛亥年直山东通省钱粮各蠲免四十万两以上五省共免正赋二百万两各该督抚应仰体朕心严饬有司敬谨奉行务令闾阎均沾实惠倘奉行稍有不善或被官吏侵渔或有衿棍包揽等弊一经发觉必重治其罪竝将大小官员严加议处特谕
  谕发平余银二十万两建筑舵杆洲石台【雍正九年】上谕朕闻洞庭一湖绵亘八百余里自岳州出湖以君山为标凖一望杳横无涯际而舵杆洲居西湖之中去湖之四岸或百余里或二百余里舟行至此倘遇风涛陡作无地停泊亦无従拯救多有倾覆之患昔人曽经创议若于此处建筑石台则狂风巨浪之中商船有湾泊之所实有禆益只以水中立基工用浩繁事不果行朕以勤求民瘼为心凡内外逺近地方疏濬修建工程可以利济羣生者无不乐为兴举况商贾行旅之往来可以避风波之险而登袵席之安尤事之所当举者查营田水利捐纳项内有平余银二十万两着将此项银两解送楚省交与总督迈柱令迈柱会同巡抚赵恩遴选贤能之员相度估计悉心经理建筑石台以为舟船避风停泊之所务期修造坚固以垂永久毋得草率塞责特谕
  谕六里苖应输杂粮免征三年【雍正九年】
  上谕六里苖户旧有应输杂粮干州同知经征壹百贰拾壹石叁斗零凤凰营通判经征防拾叁石防斗零此项粮石苗户往往拖欠致经管官员有赔补之苦今六里苗众遵举法度踊跃输诚当安设营汛之初应沛蠲租之泽着将应纳之杂粮壹百玖拾余石免征三年以示朕抚恤苗众之恩着该督抚转饬有司遵奉施行特谕
  右恭录
  诏谕为首巻而拜手稽首飏言曰我
  世祖章皇帝光宅天下咸与维新
  圣祖仁皇帝宵衣旰食六十一年海内蹈徳咏仁聿臻上
  理我
  皇上继述大丕显丕承一日而勅万防一心而周万
  方
  昭代典诰训词涵括三才纲领庶事疆域之所以有截星纬之所以咸若官方之所以澄叙民生之所以奠寜至于制田赋秩典礼揆文敎奋武卫钜细逺迩兼综条贯焕乎云汉天章辉映日月昭示亿载永永无斁矣

  湖广通志巻首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一
  星野志【祥异附】
  钦惟我
  皇上御极以来嘉祥协应日月合璧五星聮珠庆云见芝草生黄河清凤凰集天苞地符无不备至然犹
  圣不自圣朝乾夕惕兢兢以人事为本洪范曰王省惟嵗言敬用五事之征也司马迁云三光者隂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夫三极之道立则隂阳和而万物得所矣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翼轸为楚分野太防位焉较众星之共尤为亲切中星所在四时必验于南方尧命羲和首及朱鸟朱鸟南方之宿也瞻云就日仰庆我
  国家
  万年有道之长其在兹乎

  史记天官书云翼为羽翮主逺客正义云翼二十二星为天乐府又主逺客占明大礼乐兴四裔服 晋书天文志云翼二十二星天之乐府俳倡又主逺客负海之賔星明大礼乐兴四裔賔动则蛮裔使来宋史天文志云东瓯五星在翼南蛮裔星也 宋两朝天文志云翼二十二星距中央西第二星去极一百四十度 东瓯五星距西南去极一百二十九度入张宿七度

  史记天官书云轸为车主风其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正义云轸四星主冢宰辅臣又主车骑亦主风占明大则车骑用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夀命占明则主长夀子孙昌索隠云轸与防同位为风车动行疾似之也 晋书天文志云轸四星主冢宰辅臣也主车骑主载任有军出入皆占于轸又主风轸星明则车驾备动则车驾用辖星附轸两旁主王侯左辖为王者同姓右辖为异姓 宋史天文志云青丘七星在轸东南蛮裔之国号守常则吉 军门二星在青丘西一曰在土司空北天子六宫之门主营设豹尾旗与南门同占 器府三十二星在轸宿南乐器之府也明则八音和君臣平 土司空四星在青丘西主界域亦曰司徒均明则天下稼穑丰 宋两朝天文志云轸四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三度半 右辖星去极一百一十度半入翼宿十六度半 左辖星去极一百一度半入轸宿五度 军门二星距西南星去极一百一十二度半入翼宿十二度 土司空四星距南星去极一百二十度入翼宿十四度 青丘七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二十四度半入轸宿五度 器府三十二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三十七度半入轸宿八度半 张衡周天大象赋云爰周翼轸厥土惟荆驱风驿之千乗奏云门之六英长沙明而献夀车辖朗而陈兵青丘于韩貊器府总于琴笙军门坐甲于军阃司空掌土于司平

  史记天官书云中宫天极星 春秋文曜钩云中宫大帝其精北极含元出气流精生一 张衡云紫宫为帝皇之居 晋书云北极北辰最尊者也又曰天运无穷而极星不移 杨泉物理论云北极天之中极南为太阳极北为太隂日月五星行太隂则无光行太阳则能照故为昏明寒暑之限极也 元史云衡岳北极出地二十五度鄂州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

  张衡云下临黄道天子之宫庭 晋志云太微为衡衡主平也又为天庭理法平辞监升授徳列宿受符诸神考节舒情稽疑也 宋两朝天文志云太防十星右执法去极八十四度入翼宿十二度半 左执法去极八十六度入轸宿初度半 谒者一星去极八十三度入轸宿一度 三公三星距东星去极八十四度半入轸六度 九卿三星距西北星去极七十五度入轸七度 内五诸侯五星距西星去极七十度入轸一度 五帝座五星距中大星去极七十一度半入翼十一度 屏四星距西南星去极八十度入翼十度 太子一星去极六十六度半入翼十一度半 従官一星去极六十四度半入翼八度半 臣一星去极六十六度半入翼十五度 郎位十五星距西南星去极六十度入翼十八度 郎将一星去极四十七度半入轸十一度 常陈七星距东星去极五十一度半入轸初度 虎贲一星去极六十二度少入翼二度 上台为司命上星主兖豫下星主荆扬

  晋志云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衡主聚众 石氏曰主四方边国 宋天文志云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氐房心尾箕斗内宫之内东蕃十一星南一曰宋二曰南海三曰燕四曰东海五曰徐六曰吴越七曰齐八曰中山九曰九河十曰赵十一曰魏西蕃十一星南一曰韩二曰楚三曰梁四曰巴五曰蜀六曰秦七曰周八曰郑九曰晋十曰河间十一曰河中象天王在上诸侯朝王王出臯门大朝会西方诸侯在应门左东方诸侯在应门右其率诸侯幸都市也亦然谨按天市垣西蕃第二星主楚之财帛明大则吉

  史记天官书云北斗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 后汉书天文志注云北斗玉衡第四星主荆州常以五夘日之乙夘为南阳巳夘为零陵辛夘为桂阳癸夘为长沙丁夘为武陵凡五郡 晋书天文志云北斗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燕六主赵七主齐 宋史天文志云北斗第一星曰天枢其分为秦汉志主徐州二曰璇其分为楚汉志主益州三曰玑其分为梁汉志主冀州四曰权其分为吴汉志主荆州五曰玉衡其分为燕汉志主兖州六曰闿阳其分为赵汉志主扬州七曰摇光其分为齐汉志主豫州

  宋史天文志云十二国十六星在牛女南近九坎各分土居列国之象九坎之东一星曰齐齐北二星曰赵赵北一星曰郑郑北一星曰越越东二星曰周周东南北列二星曰秦秦南二星曰代代西一星曰晋晋北一星曰韩韩北一星曰魏魏西一星曰楚楚南一星曰燕有变动各以其国占之陶隠居云越星在女南郑一星在越北赵二星在郑南周二星在越东楚一星在魏西南燕一星在楚南韩一星在晋北晋一星在代北代二星在秦南齐一星在燕东谨按女主生育故十二国之人民系焉魏西一星曰楚观其微盛而楚国之人民可推矣占法大约与天市垣同

  宋史天文志云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在毕宿北五帝座也又五帝之车舍也又主五谷丰耗一车主蒉麻一车主麦一车主豆一车主黍一车主稻米西北大星曰天库主太白秦分及雍州主豆东北一星曰天狱主辰星燕赵分及幽冀主稻东南一星曰天仓主嵗星鲁分徐州卫分并州主麻次东南一星曰司空主填星楚分荆州主黍粟次西南一星曰卿主荧惑魏分益州【按魏疑当作蜀】主麦此五车有变各以所生占柱外出一月谷贵三倍出二月三月以次倍贵外出不尽两间主大水谨按五车主谷食而三柱之出入司其贵贱东南一星主楚分荆州占法仿女宿推之

  新唐书云斗牵牛星纪也初南斗九度余千四十二秒十二太中南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

  新唐书云东井舆鹑首也初东井十二度余二千一百七十二秒十五太中东井二十七度终栁六度

  新唐书云栁七星张鹑火也初栁七度余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终张十四度
  谨按翼轸鹑尾也此其图星纪鹑首鹑火何近也近扬翼终斗初也近豫咮张余分也近雍东井相错也星度微难知多为之图斯测验无遗矣翼轸宿各一图兼及杂座星纪鹑首鹑火以一舍为一图弗及杂座翼轸楚分宜详余不必详也

  分野
  晋书天文志云翼轸楚荆州南阳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零陵入轸十一度桂阳入轸十度【应作六度】武陵入轸十度长沙入轸十六度唐书天文志云翼轸鹑尾也初张十五度余千七百九十五秒二十二太中翼十二度终轸九度自房陵白帝而东尽汉之南郡江夏东达庐江南部濵彭蠡之西得长沙武陵又逾南纪尽郁林合浦之地自沅湘上流西达黔安之左皆全楚之分自富昭度象龚绣容白防州以西亦鹑尾之墟古荆楚郧鄀罗权巴防与南方蛮貊之国翼与咮张同象当南河之北轸在天闗之外当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长沙逾岭徼而南为东瓯青丘之分安南诸州在云汉上源之东阳宜属鹑火而栁七星张皆当中州不得连负海之地故丽于鹑尾又唐书地理志云山南道古荆梁二州之域江陵峡归防澧朗复郢襄房为鹑尾分淮南道古扬州之域安黄申光蕲为鹑尾分江南道古扬州南境岳鄂潭衡永道彬邵黔辰锦施叙奬夷播思费南溪溱为鹑尾分鹑尾者象鹑鸟之尾也又谓之鸟帑帑犹言后也自唐一行分天下山河为二戒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终始而分野定焉故由汉水之隂趋均州光化谷城枣阳析而随州抵应山于域为南阳郡淮源桐栢控荆豫之交也接张十七度终入翼凡六度故汉志曰张周分也亦为楚自襄阳宜城南漳歴荆州安陆二府西尽三峡东尽竟陵析以岳之华容东境皆古南郡地凡入翼十度由孝感西南抵汉川汉阳逾武昌泛樊口入黄州括二郡全境以至徳安之安陆云梦应城其地为江夏郡入翼十二度由兴国以南蕲州以北濵彭蠡庐江于域为扬州吴楚之境其星为斗牛盖翼十二度终而斗之十度始入焉负五岭而郡为桂阳则今之彬也而衡之耒阳常宁与夫蓝山临武领于桂阳之州入轸六度武陵则今之常徳也奄及辰沅挈领诸邑越华容西境至澧州石门慈利安乡极于永顺靖州之辖县暨保靖宣慰司皆武陵入轸十度之野其十一度为零陵则永州之辖治也而城步武冈达于新寜附以长沙之湘乡皆属焉轸四星其次中小者名长沙而长沙入轸十六度今考湘乡属古零陵余州县十有一北抵岳州之巳陵以及临湘平江南袤之衡阳衡山酃县安仁迤而西南得宝庆之邵阳新化皆古长沙地为轸之终度焉其西北界雍州则郧阳七县故汉中郡古为梁庸商麋诸国是秦楚之隅其星东井舆【东井居两河之隂自三河上流当地络之西北舆居两河之阳自汉中东尽华阳与鹑火相接当地络之东南】终栁六度接于鹑火従施州上瞿塘以尽忠州诸卫其地跨梁益属巴郡旧法参七度新法觜四度星蜀而【阙】
  纬星
  史记天官书云吴楚之疆在荧惑占于鸟衡晋书天文志云荧惑主大鸿胪主司空又为司马主楚吴越以南按石氏星经云南宫赤帝其精朱鸟司夏司火司南岳又云荧惑主霍山扬荆交州张衡云荧惑为执法之星其精为风伯之师或童儿歌谣嬉戏晋灼云荧惑常以十月入朝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宿司无道出入无常也二嵗而周天凡五星之行闗于人事其变皆有征应而荧惑为火火性烈而不常又为执法之官故其应为甚焉
  月令
  尔雅曰嵗在巳曰大荒落説文云四月阳气巳出隂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月令孟夏之月昏翼中若七月日躔鹑尾之次则律中仲吕孟秋之月日在翼新唐书曰鹑尾建巳之月内列太微为天廷其分野自南河以负海纯阳地也又唐书曰古荆楚郧鄀罗权巴防与南方蛮貊之国翼与咮张同象当南河之北轸在天闗之外当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长沙逾岭徼而南为东瓯青丘之分禹贡云荆及衡阳惟荆州以其当朱明之也
  按周礼以星土辨九州保章氏司焉汉司马迁作天官书以经星二十八舎主十二州班固取刘歆三统厯以十二次配十二野其説最详继以费直説周易蔡邕月令章句魏陈卓景初厯皇甫谧世纪互有同异至唐僧一行为大衍厯定嵗差之法以为天分度而有余嵗分日而不足故天度常平运而舒日道常内转而缩天渐差而西日渐差而东此嵗差之由也其説始自汉洛下闳至晋虞喜谓五十年退一度宋何承天谓其太过乃倍其年而又不及隋刘焯折其中为七十五年至一行定为八十三年而退一度朱子尝有言曰今造厯者愈精愈宻而愈多差由不得古人一定之法也自宋以还元许衡明于天人之理郭守敬通星厯之学参以古制创立新法故元之授时厯自大衍之后推为特出前明虽更大统之名而积分仍授时之数
  皇清时宪厯法定天周为三百六十度而嵗周则为三百六十五日天度既整然后以整驭零嵗差之法亦凖诸此
  皇上御制厯象考成开辟前古数千百年未发之秘厯法至今日所以至精至备尽美尽善者也夫天包地外地居天中以天度之不齐而地之里差南北高下因之矣楚本鹑尾之次为翼轸分野今则合张与翼而居巳分轸与角而居辰较唐大衍厯之宫度差十五度有奇窃考地圎之理地心地面之説治厯者固因地以测诸差而言地理者即可因诸以定宫度求与天合不必求与古合
  本朝之厯法法天者也厯法定而星野在其中厯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唐虞之所以钦若也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成周之所以敷锡也岂不盛哉
  祥异【附】
  炎帝
  荆州记帝母感神龙生帝于烈山九井自出今随州地
  唐
  尚书中尧即位七十载徳政清平景星出翼轸
  虞
  拾遗记帝迁宝露鼎于衡山之上故衡岳有宝露坛又迁寳瓮于零陵之上
  夏
  吴越春秋禹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之仰天而啸忽然而卧梦赤绣文衣男子称苍水使者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请斋于黄帝之嵓禹退斋三日以季之日登宛委山发石取书得通水之理遂周行天下 吕氏春秋禹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两黄龙负舟
  周
  通鉴孝王十三年江汉冰
  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大饥
  左传灵王二十七年嵗滛于元枵禆灶曰楚子其将尽乎
  水经注灵王时岣嵝山裂毁祝融坟得营丘九头图家语敬王三十一年楚昭王渡江有萍实如斗触舟左传哀公六年有云如众赤乌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
  汉
  前汉书五行志高后三年夏汉中南郡大水流四千余家 八年夏汉中南郡水复出流六千余家 南阳沔水流万余家
  文帝元年四月楚地山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
  景帝中六年七月晦日有食之在轸七度 后元年七月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十七度
  武帝元光元年七月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八度昭帝元平元年三月流星出翼轸东北有光少顷声如雷三鸣乃止
  宣帝本始二年七月辰星与翼出皆为蚤 四年七月辰星在翼月犯之
  元帝建昭二年楚地大雪深五尺
  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国雨雹大如斧蜚鸟死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三月复起立故处后汉书五行志光武十年十二月大流星如出栁西南行入轸 十二年八月水见东方翼分
  明帝永平九年春正月客星至翼出牵牛长八尺至房南古今注歴斗建箕房过角亢至翼芒东指灭见五十日
  章帝建初六年六月晦日有食之在翼六度
  和帝永元七年八月水土金三星俱在轸 十二月三星合轸 十二年夏闰四月秭归山裂杀百余人七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八度
  安帝元初五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八度顺帝永建二年七月朔日有食之在翼九度 四月荆部滛雨伤稼
  桓帝元嘉二年秋七月日有食之在翼四度
  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浴而化鼋入于深渊其后时出见初浴簪一银犹在其首
  献帝初平三年长沙桓氏死棺殓月余复生占曰至隂为阳下人为上其后曹操由庶士起 建安初荆州童谣作谣曰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占为应在刘表 建安二年九月汉水溢害民人四年二月武陵充县女子李娥死于城北十四日复活 七八月中长沙醴陵山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醴陵杀畧吏民 十二年冬十月有星孛于鹑尾时刘表据荆州
  蜀汉
  晋书五行志照烈帝章武二年六月秭归县黄气见长十余里
  晋书天文志魏黄初六年五月荧惑入太微八月吴遂围江夏冦襄阳大将军宣帝救襄阳斩吴将张霸明帝太和六年冬十月有星孛于翼近太微上将嘉平五年十一月彗星见轸长五丈在太微左执法西东南指百有九十日灭
  正元二年正月彗星见于楚西北竟天
  晋书五行志魏景元元年十二月黄龙见华容县井中吴志吴黄龙元年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 赤乌二年三月零陵甘露降 八年夏茶陵洪水溢出漂二百余家
  建兴元年十二月雷雨天灾武昌端门
  永安三年西陵言赤乌见 六年四月泉陵言黄龙见
  吴厯是嵗青龙见于长沙
  晋书五行志天册中龙乳于长沙人家啖鸡雏
  晋
  晋书五行志武帝泰始四年春正月彗星见轸青白色目西北行又转东行是年十月吴冦江夏襄阳十年十二月有星孛于轸
  咸宁二年八月有星孛于太微至翼北斗三台 闰月荆州郡国五大水 三年七月荆州大水九月始平 四年七月荆州大水螟 九月太白当见不见其占曰是为失舍时羊祜表求伐吴许之五年十一月兵出太白始见于西方
  惠帝元康四年上庸地震 五年六月荆州大水六年五月荆州大水 八年九月荆州大水
  永康元年襄阳得鸣石撞之声闻七八里
  光熈元年太白失行自翼入尾箕
  懐帝永嘉三年七月当阳地裂三所广三丈长三百余步 五月大旱江汉皆可涉 十月荆襄二州地震宜都夷道山裂 十一月襄阳火燔死者三千余人
  愍帝建兴元年十月荆州夜有赤气曜于西北元帝太兴元年武守太守王谆牛生子两头八足两尾共一腹三年后死 四月武昌西陵地震涌水出山裂 二年八月太白犯嵗星在翼 四月王敦在武昌铃下仪仗生华如莲花五六日始萎落干宝以为威仪之富荣华之盛皆如狂华之发不可久也后敦果以逆见戮 太兴中武昌有雌鸡化为雄 武昌灾
  明帝太宁元年十一月白虹贯日史臣不见桂阳太守华包以闻 武昌有大蛇居神祠空树中每出头従人受食占曰不出三年有大兵国有大忧寻有王敦之逆
  成帝咸康元年八月荆州长沙之攸县醴陵武陵之龙阳雨水浮漂屋室杀人害稼
  穆帝升平元年六月太白昼见轸 五年三月月犯填星在轸
  武帝宁康初南郡州陵女唐氏渐化为丈夫太元六年十月有奔星东南经翼轸声如雷占曰楚地有兵十二月苻坚荆州刺史梁成襄阳太守阎震率众伐竟陵桓石防击大破之 荆州大水 十四年六月太白昼见于翼 九月又昼见于轸 十七年殷仲堪在荆州童谣作曰芒笼目绳缚腹殷当败桓当复未防殷败桓遂有荆州 十九年九月太白见于轸 七月荆州大水伤秋稼 二十年六月荆州又大水
  安帝隆安四年荆州有鸡生角
  元兴二年衡阳有雌鸡化为雄八十日而冠萎后桓僭号八十日而败 三年五月江陵地生毛是后江陵数见龙交战大风拔木是月桓败于峥嵘洲身首屠裂 十二月大风江陵人多死者 荆江二州界竹生实如麦
  义熙元年七月太白昼见翼轸 三年六月荧惑犯辰星在翼占曰天下兵起 七年六月太白昼见在翼
  南北朝
  宋宋书文帝元嘉十三年四月武昌县章山水侧出宝鼎 十四年白燕集荆州府门 二十二年十一月甘露降南郡江陵方城里 二十三年甘露降襄阳郡治二十五年十一月嘉禾生巴东甘露降于南郡明年三月降于武昌秋七月降于江降 二十七年二月白兔见竟陵
  武帝大明二年五月白燕产江陵民家 七年六月武陵临沅白獐见
  明帝泰始五年十月郢州获璧广八寸三分安西将军蔡兴宗以献
  齐齐书高帝建元元年郢州监利县天井湖出绵百姓取以为纩
  武帝永明八年巴陵郡树连理四株 三月武陵白沙戌槻木连理 九年临湘获白鹿 十一年白象九头见武昌
  郁林王隆昌元年正月襄阳获紫芝
  东昏侯永元三年十一月辰星及太白俱见南方是日荆州长史萧頴胄奉南康王宝融起兵后即位是为和帝
  梁梁书武帝天监六年九月嘉禾一茎九穗生江陵县 十年荆州言驺虞见
  世祖大宝元年二月衡阳内史周直表言凤凰见二年十月有紫云如车盖临江陵城
  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江陵大风流星坠城中陈陈书宣帝太建五年衡州马生角
  后主贞明二年郢州南浦水黒如墨
  唐
  唐书五行志高祖武徳四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四度
  太宗贞观三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五度 十三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四度 十八年秋谷襄荆大水 二十二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五度高宗干封二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六度 九月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八度
  景龙元年七月彬州大风发屋拔木 三年七月澧水溢害稼
  宗开元五年十一月潭州灾延烧州署州人见火精赤暾暾飞来旋即火发 九年九月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八度 十五年七月衡阳灾初有物大如瓮赤如烛笼所至火即发燔三百余家 二十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七度 二十七年三月澧州水肃宗乾元二年正月嵗星蚀月在翼
  代宗广徳元年十二月夜鄂州大风火发江中焚舟三千艘延及岸上民舍二千余家死者数千人大厯二年秋湖南水灾 三年八月彬州黄岑山裂压死数百人
  乾元二年正月嵗星蚀月在翼
  徳宗贞元元年江陵度支院火焚江东租赋百余万二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轸八度 三年三月江陵大水 十二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八度 二十一年朗州五溪水鬭
  顺宗永贞元年夏朗州五谿水溢 秋荆南湖南鄂岳等州旱 武陵龙阳二县江水溢漂万余家 四年正月朔夜地震房州尤甚江溢山裂人皆露处宪宗元和二年荆南大水 八年江陵大火 九年四月道州二青龙见于江中 十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八度
  穆宗长庆元年正月有星孛于翼 四年襄均复郢四州汉水溢
  开成三年夏江汉涨溢壊房均荆襄等民居及田产殆尽 冬十月有星孛于轸长二丈余渐长西指四年六月襄州竹有实成米民采食之
  文宗太和四年夏荆襄鄂岳湖南大水 五年复大水 六年十月太白荧惑镇星聚于轸 八年襄阳水害稼 蕲州湖水溢 七月太白荧惑合相犯度在翼近太微占曰有兵起 九年夏太白昼见自轩辕至于翼轸
  武宗会昌元年七月襄州汉水溢壊州郭均州亦然二年六月荧惑犯嵗星于轸其占曰旱
  懿宗咸通七年荆州民家牛生犊五足 咸通中成汭为荆南节度使城中犬皆夜吠 九年十一月有星出如匹练亘空化为云而没在楚分是谓长庚见则兵起
  僖宗干符三年九月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四度光启二年荆襄蝗大饥斗米钱三千人相食
  宋
  宋史五行志太祖建隆二年襄州汉水涨溢数丈冬十月太白犯轸 三年二月安州火燔民舍军营六百余区 有象至黄陂县匿林中食稼又至安复襄唐州践民田明年于邓州南阳获之献其齿革干徳二年五月有象至澧州安乡醴阳等县入华容直过阛阓 三年七月蕲州大雨水 永州文氏女将适人俄化为男子 四年二月岳州衙署廪库火三月潭州火燔民舍五百余区 开宝三年八月
  辰州廨火燔军资库 八年十月江陵府有虎白昼入市咥二人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七月复州蜀汉江涨壊城及民田庐 五年七月复州江涨隄塘皆壊 七年六月均州涢水均水汉江竝涨壊民舍人畜死者甚众汉阳军江水涨五丈 八年五月荆门军长林县山水暴涨溺死五十余人 雍熙二年七月荧惑嵗星合于轸 三年光化军火 九年五月施州麦秀两岐 端拱元年三月衡州火燔州县官舍仓库军营三百余区又崇贤坊有鸟啣火燔数十处七日不灭二年七月施州虸蚄虫生害稼 淳化元年六月
  黄梅县堀口湖涨壊民田庐舍皆尽江水涨二丈八尺 四年二月永州保安津舎火 至道二年四月蕲州甘露降 桂阳监镕银自涌成山峯状
  真宗咸平元年二年荆湖旱 三年八月黄州羣鸡夜鸣至冬不止 十月黄州西北雷声如盛夏时溆浦民家牛生二犊 景徳四年十一月郢州火仓库殆尽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鄂州芝草生 十一月安乡县谢山获芝二十二本状如珊瑚而色紫四年四月有流星出栁至翼没 五年冬湖南饥十一月有流星出太微郎位东色赤黄有尾至轸北迸为数星没 天禧元年荆州蝗蝻生 石门县层山院牛生二犊 四月有星出轸至器府北没光照地 邵阳竹生穗如米民饥食之 二年永州大风发屋拔木数日止 三年六月永州军营火延燔民舍百余区
  仁宗天圣三年二月蕲州货务火 四年九月火犯土在翼十五度 七年二月苍黑云长三十丈贯弧矢翼轸占曰荆楚水 明道元年八月黄州竹橘木及柿木连枝 景祐元年八月有星孛于张翼长七尺濶五寸十三日伏 四年九月火犯土在翼十五度 庆厯三年闰八月太白犯辰星在轸四度七年六月太白荧惑在翼一度半
  英宗治平元年鄂州施州光化军水 二年十月火犯土在翼二度 四年二月月食亏见西方在翼十五度 十月月犯荧惑主荆楚兵
  神宗熙宁元年益阳县雷震山裂出米可数十万斛赍至京师色如炭 荆襄间天雨白牦如马尾长者丈余弥漫山谷 二月壬戌星出角东太如大白西急行至翼没赤黄有尾迹 三月潭州雨毛 三年七月彗出西北太微垣郎位南癸未白气长一丈斜指东南在轸度中丙戌向西北方行在翼度中 五年夏随州地震木折获石其下 八年十月彗星出东南轸度中
  哲宗元祐元年正月星出近轸南如太白急流至噣没 六年二月流星出翼东南 正月感天雨土绍圣元年汉阳军麦秀雨岐 二年十一月桂阳
  庆云见
  徽宗崇宁三年四月流星出轸西北漫流入太微垣政和二年益阳山溪浮出生金数百斤 四年湘
  州野蚕成茧 五年正月湖南提举常平刘钦言芦荻冲出生金重九斤八两状灵芝祥云 六月辰州沅陵县江涨流出楠木二十七条 重和元年十二月感楚令尹祠获周鼎六 二年永州瑞木生民刘思砍薪中有文曰天下太平 五年二月流星出北河东北如杯东南漫流至轸没
  高宗建炎三年二月望月食于轸 四月鼎州桃源洞大水巨石随流而下石间成文可识者三十二字四年五月洞庭湖夜赤光如火见东北亘天如绍
  兴元年潭州得白玉于州城莲池中孔彦舟以献诏郤之 三年彬州桂阳监饥 五年湖南大饥殍死流亡者众 六年湖南衡州旱 十九年湖广甘露降 二十一年夏襄阳大雨十余日 二十二年五月襄阳大水平地五尺水冒城而入 二十六年潭州南岳庙火 三十年八月朔日食于翼 施州大风雨 三十一年建始大水漂民舍死者甚多孝宗隆兴元年襄阳枣阳军随州大饥斗米六七千钱 七月大蝗襄随尤甚 七年湖南十余郡饥乾道元年正月徳安应城县廐驿火 三年六月蕲州水壊苗稼漂人畜 八月襄阳大水漂民庐盖藏为空 四年六月襄阳旱 五年八月朔日食于翼衡湘间赵生妻李氏首化为虎此人疴也后死李
  素悍妬 六年十一月洞庭湖巨鼋走沙拥舟鼋身广长皆长丈余升舟以首足压重舰没水 七年春湖南北皆大旱 九年六月徳安澧州大水 鄂州大水漂军垒民舍三千余区 十月己丑夜苍白气见东南方入翼 淳熙元年六月潭州南岳庙火 彬桂旱大饥 三年夏常徳复州随州金州江陵徳安荆门汉阳皆旱大饥 四年春襄阳府旱首种不入尤饥 十一月鄂州南市火暴风通夕燔千余家五年八月江陵异防见其色黒白青黄相杂为车马践死者不可胜计 六年正月望月食于翼既 七年二月江陵沙市火燔民居数千家延及江舶焚溺无算 永州螟 湖南春旱江陵府蕲黄衡永州兴国大旱蠲赋予粟或一道十四五万石 八年九年江陵徳安鄂州复州兴国汉阳荆门等处皆旱 十年五月襄阳府大水漂民庐盖藏为空 十二年鄂州自夏徂冬水浸民庐 十月鄂州大火燔万余家江风暴作结庐隄上泊舰岸下者焚溺无遗旧志载诏郡守赈恤之 十三年闰七月五星聚于轸 八月日月五星俱聚轸 十四年七月兴国大旱 十五年五月荆江溢鄂州大水漂军民垒舍三千余复岳澧江陵常徳徳安汉阳皆水 八月朔日食于翼 十六年潭州疫 五月沅靖州山水暴溢至辰州常徳府城没一丈五尺
  光宗绍熙元年蕲州旱 二年蕲州饥 七月襄阳大雨连旬汉水溢害稼壊隄防民舍殆尽 三年五月常徳大雨通昼夜九日 十二月鄂州火燔民居八百家 四年六月兴国军及大冶县大水漂民庐舍多溺死者 秋南岳祝融峯有山自摧
  宁宗庆元元年永州民产儿有角翅 三年七月望月食于翼既 八月金火木三星合于翼 六年荆襄旱 嘉泰二年衡彬武冈桂阳亡麦军乏食 三年邵永州大饥民多剽窃 开禧元年鼎州澧州大旱 二年湖南北郡县旱命宣谕使赈恤 三年鄂州汉阳军大水 十二月太白昼见 七年四月流星出自轸宿 嘉定元年正月襄阳火作风暴选锋军校于友直死于救焚 七月徳安江陵旱 二年春荆襄大饥斗米数千钱人食草木诏发廪赈恤皆十余万石令州郡设粥活之 四年八月鄂州火燔五百余家 六年江陵徳安汉阳军旱 正月灯夕黄梅黒云暴作觌睫莫辨游人践踏死者无数 十一年八月木星留守东井 十三年华容邓氏马产龙驹事闻命有司立马监于此以识其祥后复产于其邻 十六年五月湖北霖雨鄂州江湖合涨城市沈没累月不泄 九月朔日食于轸 十七年六月岳州火燔岳阳楼州狱帑库延及民居八十余家兴国学宫池瑞莲生骈花竝实 冬鄂州暴风壊战舰二百余夀昌军壊战舰六十余
  理宗端平三年三月蕲州大雨水是年襄阳汉江皆大水 淳祐三年星殒于枣阳境内是日孟琪卒宝祐二年正月荆南饥
  度宗咸淳八年冬襄阳饥人相食
  元
  元史五行志世祖至元六年二月兴国雹大如马首小者如鸡子毙禽兽甚众 二十一年太隂犯轸二十八年常徳路水 二十九年岳州华容县水成宗元贞元年常徳沅江澧州安乡大水 二年湖南澧陵州水 十二月江陵潜江沔阳玉沙等县水大徳元年五月澧州大水 七月耒阳酃县大水
  溺死者百余人 十一月武陵县大水 三年五月荆湖诸郡及桂阳宝庆兴国三路旱 十月随黄等州旱 五年六月襄阳平江大水 七年七月常徳路饥 九年七月桂阳郡蝝汉阳汉川旱 沔阳玉沙县江溢 十年武昌路火 四月汉阳饥 七月黄州沅州永州饥 十二年道州营道县暴雨山裂百三十余处
  武宗至大四年江陵松滋桂阳临武大水
  仁宗皇庆二年五月沅陵水 延祐元年五月武陵雨水壊庐舍溺死者五百人 二年十二月汉阳路饥 三年五月潭永澧桂阳道宝庆饥 四年四月徳安府旱 五年寜逺山裂 七年五月江陵水六月黄蕲二郡及荆门军旱
  英宗至治元年正月蕲水饥 八月安陆雨七日江水大溢被灾者三千五百户 九月京山长夀二县汉水溢 二年十一月平江大水损民田四万九千六百顷 三年十一月沅州黔阳饥 十二月归澧二州饥 泰定元年正月岳州华容临湘等县饥二年五月潭州茶陵州兴国永兴县旱 江陵公安水 七月随州旱 三年六月兴国永兴县蝗 四年七月武昌江夏县饥
  文宗天厯二年十月汉阳武昌常徳澧州饥 七月江夏县火 十二月又火
  至顺二年五月徳安屯田水 三年五月云梦应城水
  顺帝元统十年兴国路自春及夏城中火灾不絶日数十起 至元元年芝草生于荆门州当阳县覆船山 至正三年秋兴国大旱 四年汉阳地震 七年五月黄州大水 八年五月宝庆大水 六月中兴路松滋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漂流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 九年襄阳民张氏妻生子甫四嵗暴长四尺 七月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大水 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五月兴国有大鸟百余飞至郡西白朗山巅状如人立去而复至者数次 十二年蕲州黄州大旱人相食 六月松滋骤雨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 十三年黄州大疫 十四年宝庆大旱 十五年六月荆州大水 二十一年六月荧惑嵗星太白聚于翼 二十七年二月永州城中昼晦
  明
  洪武三年岳州蚁鬬而死处处积成小堆 十年正月黄梅夜雨黒水如墨 十一年岳州大水 十三年荆州大水 二十二年七月荆州雨米约二石余形如小麦色淡黄爨为饭香甜 二十三年湖南大有年 秋八月滛雨汉水暴溢由郢以及庐舍人畜漂没无算州城防陷五日乃止 二十六年六月望日陨石于蒲圻是日方午空中有声如雷民于水中得一石色青黄状狗头人莫能测
  永乐初施州地大震 元年安乡大旱 二年湖广大水命御史郭林赈恤 五年酃县冬大疫 安陆地震 二十年湖南大有 洪熙元年新化大饥宣徳元年黄梅大水 夏嘉鱼大旱 九年武昌大水 安乡慈利大旱 十年夏慈利大旱疫
  正统元年二月湖广饥后免税粮子粒六十余万石三年长沙文庙楹芝草生 六年湖南北饥散各
  仓赈恤 七年南岳新庙自徙风雷暴至徙去半里许 十一年七月武昌火燔公署民居无算 黄梅大旱 十三年湖广各属大旱免秋粮屯粮共四十万石
  景泰元年湖广大饥免二年税粮子粒十八万八千四百七十石 四年宁逺芝草生 七年安乡大旱天顺二年汉阳汉川京山醴陵慈利大旱饥自五月至九月不雨 三月巴陵常徳大旱 五年黄陂随州大水 兴寜大旱虫食苖大疫
  成化元年随州大饥 靖州大水 襄阳雨黒子彗星见西北隅长二丈有奇二月乃伏地震有声 长沙文庙芝草生 四年荆襄安沔徳安黄陂大饥发附近仓粮及库银十万一千两赈之免秋粮二十八万石有奇 二月襄阳甘露降于学宫柏树 五年石门大旱蝗饥 冬十月朔安陆地震有声城垣倾者数丈 辰州大水 六年夏应山大旱民流于荆襄 七年汉阳水 秋武陵牛生麟民冯贵家牛产一犊麕身马蹄周身鳞甲辉映信宿民怪而杀之有司以闻 十一年湖广大水免秋粮 郴大火燔官民廨舍殆尽 十四年夏嘉鱼通山汉阳大旱秋大水 十五年夏嘉鱼旱 九月黄梅地震 十六年祁阳学宫芝草生 十八年衡州宝庆益阳醴陵大水漂民庐舍 二十年安陆大旱民多殍 二十一年春均州旱饥僵尸载道 二十三年祁阳武昌常徳大旱道殣枕藉 七月靖州大水壊城淹军营数百区 九月衡阳徳安地震
  治元年武昌汉阳辰州常徳黄陂徳安旱免本年夏税 荆州慈利华容安乡大旱人相食 安陆饥虎入城为害 襄阳妖气见市有黒气如雾恍如人形触人小儿中之死人为罢市 二年春应山大饥正月华容大疫有阖门无一存者 三月汉阳应山雨豆种之蔓生不实 夏沔阳大旱 三年春二月施州石信山裂有大石二人形卓立路傍距五里清江南防山裂大石塞江水为不流遂壅为滩 四年五月祁阳旱 五月应山高贵山顶水忽起干明寺僧皆溺死 六年六月平江水 八月常徳熊入城伤六人 十年荆州大水饥自沙市决隄灌城冲塌公安城楼民田陷溺无算 十二年咸寜大水舟入市 四月华容民王金妻生子异形一身四头四耳两口两牙 安陆饥 秋华容民家所藏稻谷化蛾飞去 兴国火 十四年华容红柿村刘福家鸡三足 十五年祁阳江水冻合 十七年汉阳羣防害稼 十八年春安陆饥 七月益阳水溢漂民居施州大水
  正徳元年华容枫开花如莲 徳安黄州大旱 二年正月兴国大昕五色云见自儒学防门外拔地起宜章大水 襄阳甘露降于松柏 庆云见于翼
  轸占者谓世宗起于兴邸此其符瑞 夏衡阳旱大饥 四月随州芝草生 应山妇生髭民张必显妻生髭长三寸 三年保康大饥 襄阳徳安武昌黄州汉阳大旱 五月蒲圻大水 九月咸宁雨黒子襄阳甘露降凤凰山松树味如饴人争取食之
  十一月郴州有鸟蔽天声如雷时苗民作乱 四年春枣阳天鼓鸣地震 襄阳白霞贯日 五月武昌大旱 夏衡州巴陵临湘武昌汉阳黄州荆州旱茶陵饥 祁阳李树结黄 兴国旱天雨黒谷如枣核 祁阳地裂泉溢 郴大饥 宝庆大旱 七月江夏地震生白毛 九月祁阳夜雨桂子状如皂角子较大有粪草处独多又云娑罗树子取种之叶似橄榄长六七寸即壊 冬十月靖州地震一日三次 五年巴陵雨麦 辰州大水 正月安陆学宫芝草生 荆州大饥 五月靖州地震 六月应山大水 兴国大旱 五月蒲圻大水漂没庐舍 八年九月祁阳雨黒子状皂角子坚如石 洞庭冰合人骑可行 九年枣阳旱蝗害稼 新宁盆溪乡产嘉禾一本三穗 秋七月应山雹杀禾稼 十年夏沔阳黄龙见 秋安乡禾一稃二米 荆州地震有声 十一月复震 辰州雨黄土着人衣及树叶皆成泥 十一年宜城大水入城 常徳澧州南漳地宸 夏襄阳虫生于屋瓦墙壁旋扫旋生 襄阳汉水溢齧新城及圻溃者数十丈 施州大水壊城漂民居马栏寺山裂 辰州蝗 七月初五鼔巴陵东南天裂长三丈余红光刺人 八月武昌地裂汉川应城华容大水 应山星陨有声如雷 荆州大水饥 十二月麻城熊飞过县至北郊获之 十二年武昌汉阳大水 荆州春疫夏大水 荆州豕生象 安陆汉水大溢坏民居民多溺死 祁阳宝庆虫杀禾大旱是嵗大疫 靖州大旱饥 八月江夏地震 十三年武昌汉阳黄州大水饥 二月夷陵大火三日燬民居无算 四月衡州善化雨雹大者如鸡子如砖石城野瓦屋尽壊山岭坍裂百处秋应城稻田土黒起烟苗半灼死 辰州大旱 十四年五月黄州雨雹 六月安仁霖雨水溢山裂流杀八十九人壊田七百余顷 十五年夏武昌大水至冬不涸 十六年安陆芝草生
  嘉靖元年三月黄陂地震 枣阳谷城地震 夏衡阳大水城圮 长沙大水七日风雷电大作江地震至岳麓山而定城郭多没 二年湖广大旱 岳州衡州大水 三年酃县芝草生 襄阳宜城均州地大震 四年永兴有虎入于学宫 五年麻城民宋氏妇生儿两头四臂四足 汉水决洋渡初渡口忽陷成穴有女子衣绛緑恒坐其上一夕痛哭河遂决 石门熊入县治 六年六月沔阳雨雹 七年沔阳汉阳黄陂襄阳郴州大旱饥人相食御史张禄绘饥民十图以献请内帑数万缗赈济 二月新化地震有声如雷八月夜复震 临湘县火频发莫知所従其烟绿其气似硫黄旬日乃息 八年春襄阳大疫 秋汉水溢 冬十月甘露降于显陵 江陵夜天爆有声 九年八月黄冈大水有星如月流西北声如雷 十年大水免湖广各府及卫所秋粮六月应山民刘思禄妻生儿异形赤发肉角三目手口如鸷鸟 秋谷城蝗蝻竝生 十一年夏荆岳辰州大水 崇阳襄郡县蝗 京山芝草生 荆州旱自正月不雨至于五月秋滛雨弥月虫杀稼 十二年二月徳安甘露降于学宫柏上三月又降于吉阳山 谷城白虎见于张家村 秋大疫 光化文庙两楹芝草生 十三年二月昧爽安仁雨黒水 夏谷城蝗蝻生害稼民多疫 武昌大旱 八月衡州星陨如雨 麻城生草妖菜花不实皆生人物禽虫龙凤之状 十四年蕲水大旱 十五年湖广大水发本省仓粮及事例银两赈饥 十六年夏兴国旱大水 十七年南漳雨谷细粒如五谷状五月雨伤稼 四月汉阳大旱 六月罗田河溢水入城杀人沔阳虎入千户王诏宅乳二豹一虎忽不见 十
  八年正月均州大雨雹是嵗饥 七月襄阳谷城大旱 十九年三月徳安甘露降 四月靖州大雨水溢城中深丈余 七月郴州黄陂大水 襄阳蝗徳安冬不雨至于明年四月 广济五色庆云见于西南盘旋半日 二十年沔阳松滋大蝗 五月随大雨三日黄连村地裂为壑有声如雷周五里皆震再越月乃止 六月沔阳龙吟于赤水声闻二十里半日止 九年有星陨于兴寜民舍化为石 平江民妇生女二头 二十一年五月益阳地震邵河青龙游水上 平江民家豕异形面足似人 二十二年春郴积雨夏旱秋大饥 三月耒阳大雨雹风拔木裂瓦须防水溢堂室六尺 二十三年汉阳澧水沔阳石门黄冈黄梅大旱 春东安县北巨石乗风雨屹立声闻数里 三月兴国雨雹大者重四五斤劈视之中杂泥土椽瓦尽为摧折杀鸟兽草木是嵗五月至于九月不雨 夏安陆旱 郴州蝗秋大疫大饥 耒阳大饥 二十四年夏衡州安陆大饥武昌地大震 二十六年辰州大旱 秋谷城大水二十七年保康大水 二月道州黒见自广东
  来为萤为猿怪无定形四五日昼晦如夜毒者辄死三月麻城豕生子异形一牛首项顶有肉角一猿
  首一豕首 正月武陵龙阳地震有声 三十年宜都光化大水 秋新化山塘产嘉禾一本四穗或六穗 辰州旱 七月均州大水 三十一年光化有鱼长数丈飞仙马乡 三十二年五月麻城黄冈县道观河见水怪大雨水溢民溺死者以千计 十二月均州地大震 三十三年平江黄陂蕲水大旱春云梦大疫饥 十二月澧州徳安襄阳郧阳地震钟祥谷城震有声 武昌沔阳公安大水 三十七年衡阳黒见魇妇女即口流血而死或现异状灭灯烛 四月宜城县东雨雹杀麦 三十八年五月襄阳大水九月复涨 通山饥民采蒻实食之 三十九年钟祥民家牛生六足 四月襄阳宜城蕲水靖州宝庆大水七月荆州岳州武昌大水荆门破寸金隄水至城下高二丈六门皆筑土填塞凡一月方退 八月龙阳大水 九月岳州地震 黄冈大水四十年春荆州大疫死万余人 枣阳雨黒水池
  鱼死食之多杀人 四十一年江陵旱 九月钟祥地震有声 冬十月长至甘露降于纯徳山松 城步张千户家桂叶尽落忽开梅花 四十二年春孝感饥秋大旱 七月京山甘露降于学宫古柏城步民胥应时妻生子异形二头三手齿发全与睂齐孝感陡冈埠民壁间有声人叩以吉凶得失往往
  奇中 四十四年荆州岳州长沙宝庆龙阳大水秋襄阳大风雨荞麦黒豆 枣阳归州大旱 四十五年江夏武昌光化荆州黄梅大水 逺安雨蝗杀稼 十二月沔阳郧阳地震
  隆庆元年夏至日襄阳大雨雹 七月谷城大水入城 二年南漳天雨雪子如豆人可食 五月大雨雹 三年荆州岳州襄阳承天大水 谷城大饥四月夜雨桂子状如正徳间所落 四年四月谷城产瑞麦五岐者一茎三岐者一茎 保康麦秀两岐竹谿大饥 石门慈利旱蝗 五年黔阳山裂水
  涌出漂没居民无 辰州常徳安乡华容大水入城市武陵冲淤田地决隄毁桥 武昌大水 【阙】
  一穴数十稻熟聚食之 【阙】
  雨雹是嵗大饥 安陆牛生五足 江夏异防羣聚害稼 巴东县治学宫灾延烧民舍三百余区 十一月岳州城西天鸣如礲磨声自寅时起至辰刻定六月二月黄梅雨雹破屋瓦杀禽兽 五月通山
  月光昼见月下有二星随之 桂阳县蝗嵗饥 江陵松滋大水蝗 是年绥寜蝗
  万厯元年正月夜襄阳白气见自东向西其色如银其声如雷 枣阳大疫 三月黄州田防食禾殆尽五月郧阳上津夹河水溢壊城六十余丈漂没民
  舍无算 咸寜大水秋大旱 广济大旱 八月靖州蝗杀稼大饥 十月夜有火起于宜城龙象桥水中自东徂西有声如雷 光化迁学宫决渠获石马松滋宜都蝗 二年七月澧州螟 江陵公安大
  水 郧县城东北竹园张家地涌出金莲 三年二月感北城获铜鼎一枚城工甫毕偶于北城隙地获之知府马文炜上其状巡抚赵贤命推官梁柱臣作宝鼎篇以纪其盛 三月蒲圻西江得古砖一窑知县胡其高梦有雷文祥者与谈建城事亡何父老于西江获古砖上有见梦者姓名 五年三月均州有山西普州僧明惠朝山变为驴五日死 汉阳南纪楼火 六年五月钟祥大水 七年黒见靖州状似狐 十年徳安大旱 钟祥潜江大水 十二年春徳安大疫 十三年黄州清源门灾 十四年沔阳大水 十五年大水 十六年京山大饥 沔阳旱 四月潜江雨雪砖 汉阳黄州徳安大旱人采木皮以食饥死者甚众 十七年黄州郡县复大旱十八年夏四月黄冈雨雹如砖郡县复大疫 十
  九年黄冈大有 汉川钟祥沔阳潜江大水 衡州府民家雌鸡化为雄 二十一年郧房饥 二十二年郧阳府治灾 二十四年黄州府文庙灾 二十五年七月荆门灾黄陵陂山高数寻一夕平地 二十九年京山大旱 三十年汉阳大水 三十一年八月五色云见马良山产灵芝 三十二年黄州府治灾 春蕲州大泉东南裂百余丈濶二丈至懐宗初渐合 三十四年黄冈大水 三十五年彗星见夏黄州大水舟入城 钟祥大饥 郧房大水
  三十六年钟祥大有年 罗田乡民家牛产麟肉角文身金光满室怪而锄之毙 三十七年钟祥天雨粟 沔阳大旱 三十九年沔阳秋大有 四十一年蕲州广济沔阳大水 四十二年罗田蝗食苗黄州大旱 沔阳大水 徳安蝗入城大祲 四十三年黄安蝗 四十四年襄阳飞蝗食稼 四十五年黄安汉阳襄阳谷城飞蝗害稼 十一月太白经天 四十六年蝗 秋蚩尤旗见东方 是年黄安汉阳蝗复为灾大旱 九月彗星见 靖州大疫辰州大水入城 四十八年安陆甘露降于寝园松柏 七月蕲州夜见白气长数丈起东北止西南至八月乃灭
  天启元年春正月黄州郡县大雪四十余日人多僵死 郧县大疫 宝庆府雷震移署鸱吻于学门赤鲤飞集泮池 三年汉阳大水 荆门州陨石入地三尺有声 七月郧阳旱 三年正月汉口大火伤人无数有一家焚死五十三口者 辰州府民家有牛产犊异形两头四目四耳八足二尾 五年六月荧惑入南斗 七年襄阳大疫作 蕲州田防害稼武陵县民家有牛生犊异形自脊以前岐为二两
  头两项四足一尾初生时二口俱食
  懐宗元年郧阳旱 汉阳大水 二年蕲州大饥汉阳大水 京山大旱饥 三年六月太白经天五年汉阳大水 九月长沙衡州雨黒水 七年正月流贼冦房城 二月京山雨黒豆四月雨血 八年春正月日光摩荡不时黄雾四塞贼始至 九年黄安紫云寨兵刃有火 八月钟祥蝗 十年正月日光摩荡 五月京山羊祜岭自行五十余步 衡阳民家婢生子两头四足 十一年正月徳安雨土地浸白 流贼薄城下遍戈矛出火有光 骡产驹秋黄安有野彘突入城 十二年钟祥旱 三月
  沔阳地震 六月徳安大水 十三年郧阳大饥春襄阳民家产牛两头四目 五月蕲州雨土黄雾四塞旬日始霁 八月西门旗杆上出火大如斗飞落城河 十四年沔阳钟祥京山大蝗 荆门州泮水赤三日 十二月狼入钟祥南门城楼鸱吻吐烟三日 岳州飞蝗蔽天禾苗草木叶俱尽 十五年黄州郡县蝗大饥继以疫人相食 广济胡是恭家马生角八寸从耳中出 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蕲州黑风四塞大雪明日贼陷蕲州 五月日将西见青气二道撑日脚广各二丈七月始散 黄州清源门三日哭 三月蓝山县南门河水色赤如血
  皇清顺治元年荆襄野麦自生时大乱初平贫民赖以活不耕而获人谓太平之兆
  三年徳安大有 黄安赵家山石骤长
  四年沔阳大有我师平定长沙先是湖南为贼蹂躏嵗旱大饥至是有秋
  五年广济民家牛生五角或出背上耕如常 湖南大有年
  六月汉阳大水七月有星黄光屡昼见于北 长沙疫
  七年夏汉阳大雨龙屡见 湖南大有年
  八年二月沔阳地震 湖南大有年 江夏火药局灾砖石喷激伤人延烧民舍千余
  九年汉阳旱饥发赈 四月雨黑米 湖南旱 是年湖南竹结实味甘可食
  十年湖南嵗稍歉蠲逋赋自四年至十年荒种逃亡人丁悉豁免
  十一年湖南大有年
  十二年长沙水 是嵗辰州尚为黔冦所据有鸟万计色黒如鸠自北而南其飞下处草为之尽赤识者以为我师南征戡定草贼殄灭之兆后果验
  十三年九月望有白光自东射西南数丈 黄州郡城敎塲有白气起平地蜿蜒如龙至空不见 甘露降于江华
  十四年五月京山学宫虹见 十月蕲州城内鸦衔火集人屋屡灾 湖南大有年
  十五年武昌大水
  十六年沔阳饥有司赈恤 汉川大水 靖州旱十七年湖南有年蠲免十二年至十五年逋赋十八年湖南有年
  康熈元年武汉荆襄各部彩云见 三月永州雨米其色黒名青防饭食之愈疾 秋武昌黄州旱有司赈恤
  二年复旱赈恤如元年 湖南有年 七月初二夜白气西起一道如匹练南落光芒烛天
  四年永州竹结实如麦民取以为食酿酒味甘芳且清冽
  五年钟祥旱有司赈恤 湖南有年
  六年春夏黄州郡县旱赈恤 五月长沙螟
  八年三月郧城灾雨雹 湖南大有年
  九年湖南大有年
  十年蒲圻虫 湖南旱蠲赋十分之二
  十一年湖南有年
  十二年湖南有年
  十三年郧阳大旱有司赈恤 三月八日太和山真武殿角四金凤齐鸣声若笙瑟移时神光四照越二日逆冦俱平
  十四年湖北各郡大稔时大兵驻荆州就近采买米豆充饶价平
  十五年夏五月武昌大水秋复大水
  十六年郧县郧西县大饥发赈
  十七年我师破贼于永兴恍惚鸡公岩神兵旌旗璧垒行阵满山遂大捷
  十八年江夏自四月不雨至冬官督抚各官捐银米赈 湘隂浏阳醴陵湘乡寜乡益阳安化衡阳衡山安仁耒阳常寜邵阳新化巴陵平江临湘华容安乡石门慈利澧州武陵桃源龙阳沅江旱蠲赋共五万五千九百九十八两零 是嵗临武夏旱秋大熟有瑞禾
  十九年汉川阳台山产芝数十本 秋安仁耒阳常寜旱蠲赋共六千六十五两零
  二十一年秋武昌大水 夏平江旱 华容安乡水蠲赋共五千五百八十两零
  二十二年春武昌大雨城内外俱浸
  二十三年湖北大稔 八月城步县庆云现
  二十四年江夏通城黄冈蕲水麻城黄陂黄梅广济罗田钟祥沔阳荆门江陵监利水赈谷一万三千十五石零
  二十五年谷贵免秋粮
  二十七年谷贵免明年地丁钱粮
  二十九年武昌嘉鱼蒲圻崇阳通城汉阳汉川黄冈黄陂黄安蕲水罗田蕲州黄梅广济钟祥荆门潜江沔阳天门京山当阳安陆云梦应城孝感随州应山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夷陵枝江江夏饥赈谷共八万二百二十八石零又米九万五千八百五十六石零湖南大有年
  三十年湖南大有年
  三十二年黄冈蕲水蕲州黄梅广济等州县旱蠲赋共二万四千六百二十一两零 平江旱蠲赋二千四百九十九两零
  三十三年黄冈蕲水蕲州黄梅广济江夏武昌兴国大冶旱赈谷共十一万八千五百六十四石零又米共八千五百八十六石零
  三十六年潜江沔阳江陵逺安监利并荆左荆州荆右沔阳等州县卫饥赈谷共八万四千八百四十五石零
  三十七年湖南大有年
  三十八年沔阳水蠲赋共五千九百六十八两零秋钟祥京山荆门安陆应城随州应山并武昌武左徳安等州县卫所赈谷共八万六千八百八十九石零 夏华容安乡水蠲赋共四千一百九十四两零赈谷共七千六百一十七石零
  三十九年沔阳州并沔阳卫水赈谷共一万六千七百六十五石零
  四十年湖南大有年
  四十一年沔阳州水蠲赋共六千八百二十两零赈谷共一万五千四百八十九石零
  四十二年潜江沔阳江陵监利等州县并沔阳卫水蠲赋共二万四千七百二十二两零赈谷共五万六百九十五石零 夏攸县安化衡阳安仁耒阳酃县旱蠲赋共六千四百三十七两零赈谷共一万九千二百六十五石零
  四十三年汉川潜江天门沔阳监利等州县并沔阳卫水蠲赋共四万一千七百八十四两零赈谷共七万五千八百四石零 秋武陵桃源旱蠲赋共四千五百五两零
  四十四年江夏嘉鱼汉阳汉川潜江天门沔阳监利等州县并沔阳荆州荆左荆右四卫水蠲赋共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七两零赈谷共九万八千二十石零夏华容安乡水蠲赋共三千二百九十一两零
  冬石首县民张芝若之妻吴氏一产三男
  四十五年汉川钟祥天门荆门江陵监利京山潜江沔阳郧县郧西等州县并沔阳荆州荆左荆右等卫饥赈谷共九万三千三百六十二石零 江华庆云现 夏临湘辰溪旱赈谷共八千六百七十五石零四十六年湖南大有年
  四十七年江夏嘉鱼汉阳蕲州黄梅广济沔阳江陵监利郧县郧西房县保康等州县并武昌武左荆右沔阳等卫水旱虫防灾蠲赋四万二千六百四两零赈谷共十七万三千二百九十二石零 夏益阳巴陵华容安乡武陵水蠲赋共五千四百六十一两零赈谷共一万九千八百四十五石零
  四十八年汉阳汉川潜江天门沔阳荆门孝感应城江陵监利等州县并武昌荆左二卫水蠲赋共四万二千九百五十五两零赈谷共十八万二千一百八十七石零 冬麻城县民陶有光之妻张氏一产三男
  五十年湖南大有年
  五十一年全免湖北湖南地丁钱粮并歴年旧欠共银一百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两零
  五十二年湖南大有年
  五十三年嘉鱼汉阳汉川云梦孝感应城京山潜江天门沔阳江陵监利等州县并武昌武左沔阳荆州荆左荆右等卫水旱灾蠲赋共二万六千四百九两零赈谷共八万七千五百石零 湖南大有年五十四年江夏嘉鱼汉阳汉川沔阳等州县并武昌武左沔阳三卫水蠲赋共一万六千九百七十六两零赈谷共五万二千二百二十七石零 夏巴陵华容安乡武陵水蠲赋共八千五百六十三两零赈谷共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二石零
  五十五年江夏嘉鱼汉阳汉川黄陂黄梅广济潜江天门沔阳江陵监利等州县并沔阳荆州荆左三卫水蠲赋共五万三千八百三十两零赈谷共二十一一万二千八百一十二石零 夏巴陵平江华容安乡武陵龙阳沅江水蠲赋共八千九百六十六两零赈谷共三万八千五百二十四石零
  五十六年湖南产嘉禾一茎数穗巡抚李发甲作乐嵗亭
  五十七年钟祥京山潜江荆门安陆云梦孝感应城随州应山等州县并武右徳安荆州荆右等卫旱蠲赋共五万六百二十一两零赈谷共十三万七千五石零
  五十八年长沙县民常旭旦之妻一产三男
  五十九年汉川潜江天门沔阳等州县并沔阳荆右二卫水蠲赋共一万八千七百两零赈谷共六万六千三百四十二石零 湖南大有年
  六十年长沙湖湘书院芝草生 甘露降于益阳县署丛竹上
  六十一年钟祥荆门江陵等州县并武昌荆州荆左荆右等卫旱蠲赋共二万二百六十七两零赈谷三万四千四百七十三石零
  雍正元年江华文庙芝草生
  二年潜江天门沔阳江陵等州县水蠲赋共一万八千四百四十四两零 秋临湘旱蠲赋一千三百五两零赈谷六千四百五石零
  三年武汉衡湘大有年 秋沔阳州水蠲赋共六千六百五十二两零 甘露降于永州松枝
  四年江夏武昌嘉鱼汉阳汉川黄梅黄陂沔阳潜江江陵监利等州县并武昌武左沔阳荆州荆左荆右等卫大水蠲赋共五万三千七十一两零赈米共三万九千七百二十六石零 夏巴陵临湘华容安乡澧州武陵龙阳沅江水蠲赋共一万三千三百六两零赈谷共三万八千九百四石零
  五年夏兴国黄冈蕲州广济公安石首等州县并武昌武左沔阳荆州荆左荆右黄州蕲州【阙】
  一万一千九百八两零赈谷共一十二万九千
  【阙】  石零 又全蠲免银共四十三万一千四十六两零 江华产嘉禾一茎数穗 长沙益阳湘隂巴陵临湘华容安乡澧州武陵龙阳沅江水全蠲免银二十六万一百四十二两零 仍拨银二十万两发湖北十万两发湖南买米赈济
  六年湖北春麦大熟 湖南大有年
  七年湖北春麦大熟 京山县民田禹疏之妻一产三男 秋临湘华容安乡石门澧州武陵龙阳旱蠲赋共二万七千三百五两零赈谷共四千四百七十九石零
  八年湖南产嘉禾自一茎九穗多至三十穗共万余本 五月永顺保靖庆云现自午至酉 沅陵辰谿庆云现自辰至酉 长沙庆云现自未至酉 六月湘隂南泉寺芝草生 九月六里苗人献芝草 十一月镇筸池河营庆云现
  九年湖北湖南大有年
  十年五月房县民吴世贵之妻蔡氏一产三男 湖北湖南大有年

  湖广通志巻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二
  舆图志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图之所由昉也绘事相仍万象昭著观天察地皆可按而求焉楚固禹贡荆州之域控扬距豫引蜀连黔襟带江汉包络湖湘蔚然南国奥区若夫山川城郭开巻了然则图之为功不浅矣
  国家太平日久地日以开图日以増百蛮归懐三楚式廓而我
  皇上惠民之至意懐逺之宏模皆灿然于亿万人之心
  目矣猗欤盛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湖广通志巻二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三
  沿革志
  荆州列于禹贡居五州之后至周之职方扬为首而荆次之岂不以幅之广辟欤
  本朝统一寰宇全楚为川陆通涂歴代纷纭建置今则
  纲举目张规模画一矣
  圣天子盛徳大业光被四表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苗人
  借其土地求隶版图
  诏防念其诚悃爰许设官置吏土宇版章增其式廓自古武功之所仅得今诞敷文徳自然率服拓地宁人盛矣哉古未有也至于归州澧州之改直隶黄陂孝感之改属汉阳施州衞之改为恩施县永定九溪二衞改为安福县其改拨贵州者靖州之天柱县及五开铜鼓二卫皆度地制宜之大者故备着之
  全省
  禹贡荆州之域商称荆楚周文化行江汉为周南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兼得楚与南越之交波溠为豫又属汉东秦韩之分荆居正南山曰衡山薮曰云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春秋战国时楚都郢后迁夀春曰郢楚兼有吴越曰越楚其地延袤六千里西黔中巫郡东夏州海阳南洞庭苍梧北陉塞郇阳秦始郡县天下为南郡长沙黔中属古荆州而扬则九江豫则南阳之东北界连与南郡之北境参隶焉汉初楚析为四项羽自王西楚而番君吴芮王衡山英布王九江共敖都江陵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是称三楚汉髙殄秦并楚郡国杂治武帝置十三州荆及扬豫各相系属更置牂牁五溪光武因旧荆理南阳南郡江夏桂阳武陵零陵长沙六郡一国其豫扬稍属焉三国蜀汉始领七郡旋属孙吴魏守沔口及于宜城吴始都鄂后据江南不过荆郢荆理南郡郢理江夏以建平西陵乐都南郡巴丘夏口武昌命为重镇寻得沔口邾城蜀汉以后荆州并建魏以南阳名荆吴以江陵名荆西晋平吴分置州郡十九于荆则江夏南郡襄阳南阳顺阳义阳新城魏兴上庸建平宜都南平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武昌安城于豫则弋阳更益西阳竟陵东晋自元至成退屯谷城淮汉以北悉陷苻坚坚败再复未几荆河司州陷于姚兴梁益陷于谯纵进兵屯戍不越襄汉而镇守之地止于上明江陵夏口武昌义熙移宋荆理南郡郢理江夏湘理临湘雍理襄阳司理义阳后魏南侵取其西境萧齐奄有沔北诸郡梁大通间克夀春复汉中及侯景乱江北之地悉陷于齐汉东之地吞于西魏太抵雍州下溠戍夏口乃其重镇梁亡立江陵南陈境限长江太建中尽复淮南之地后没于周魏孝文渡沔乃及樊城宣武遣兵遂拔义阳至孝武分东西魏髙氏据有河北襄汝迨陈师侵轶亡其南境宇文后平江陵西迄于江东南尽于长沙隋廓定江表始析中省分部刺史州郡唐开元设十五道采访使始以山南东道理襄阳辖江陵等九郡江南西道领长沙等八郡黔中道领潭阳等十三郡安陆分属淮南道连山分属岭南道方镇以后各置为军朱温南有荆吴马殷称王于湘髙季兴节度荆南其后髙氏仅保江陵马氏居湖南兼理潭鼎石晋时自江而南二十一州为南唐自湖南北十州为楚而荆归峡三州为南平太平兴国分为江南淮南咸平时分为荆湖南北路北治江陵南治潭州而思黔施播诸州则隶蜀之防路兴国军隶江西路建炎京西南路皆属金惟存襄均随枣阳光化五郡而荆湖南北二路则仍宋版后岳飞复襄阳迄元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及江南湖北道又置荆湖北道川南江北道湖南道及岭北湖南道明初仍置行省寻改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武昌黄州荆州常徳永州寳庆辰州长沙衡州襄阳岳州汉阳徳安州四安陆沔阳郴靖置都指挥使司领卫二十八守御千户所五后割川湖云南地为贵州布政司成化间析襄阳府四县建郧阳府嘉靖七年又以安陆沔阳二州并荆州之荆门当阳潜江为承天府共府十有五州二县一百有九卫三十二所四十三宣慰二宣抚四安抚九长官司二十八
  皇清因之顺治二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十三年并上津县入郧西康熙三年湖南北分设布政司北仍治武昌辖八府南治长沙辖七府二州置都使司管理各卫所雍正二年裁以卫所分隶南北布政司五年析天柱县入贵州六年陞归州为直隶州改施州卫为恩施县七年陞澧州为直隶州改永顺司为永顺府九溪永定二卫为安福县保靖司为保靖县桑植司为桑植县现在共领府十六直隶州四州十二县一百一十二拨清浪平溪五开铜鼔等卫归黔省现在共卫十所一
  武昌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夷王时地属楚东周因之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三国时吴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治武昌县徙都焉晋以武昌隶江州江夏隶荆州东晋侨置汝南郡刘宋于江夏县置江夏郡辖以郢州梁分置北新州隋改置鄂州大业初为江夏郡唐复为鄂州天寳初改江夏郡乾元初复为鄂州属江南西道元和初陞武昌军节度五代梁后唐时为吴杨氏鄂州地晋汉周时为南唐李氏鄂州地宋以鄂州属荆湖北路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徳中改武昌路明洪武初改武昌府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九
  武昌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虞   荆
  三代   荆
  春秋   楚
  秦   南郡       鄂
  汉   荆州   江夏郡  沙羡 下隽 下雉 鄂
  钟武 鄳
  东汉   荆州   江夏郡  鄳 沙羡 下雉 鄂
  三国吴      武昌郡  武昌 阳新 沙羡 蒲圻晋   荆州   江夏郡  沙羡 武昌 沙阳 鄂江州   武昌郡  阳新 蒲圻 鄳 钟武
  东晋       汝南郡  汝南
  南北朝宋 郢州   江夏郡  汝南 沙阳 蒲圻 武昌
  武昌郡  阳新 鄂
  南齐   郢州   江夏郡  汝南 沙阳 蒲圻 武昌
  武昌郡  阳新 鄂
  梁    郢州   武昌郡
  北新州  江夏郡
  上隽郡  蒲圻
  隋         鄂 州 江夏 武昌 蒲圻 永兴
  江夏郡  富川
  唐   江南西道 鄂 州  江夏 永兴 武昌 蒲圻
  江夏郡  唐年
  五代南唐      鄂 州 嘉鱼 永安 唐年 大冶
  蒲圻
  宋   荆湖北路 鄂 州   江夏 崇阳 武昌 蒲圻
  咸宁 通城 嘉鱼 兴国军
  永兴 大冶 通山
  元   湖广行中书省 鄂州路  江夏 咸宁 嘉鱼 蒲圻
  武昌路   崇阳 通城 武昌 兴国
  永兴 大冶 通山
  明   湖广布政使司 武昌府 江夏 武昌 嘉鱼 咸宁
  蒲圻 崇阳 通城 兴国州
  大冶 通山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武昌府 江夏 武昌 嘉鱼 咸宁
  蒲圻 崇阳 通城 兴国州
  大冶 通山
  附考汉江夏郡明一统志旧通志武昌府志皆云治沙羡今考后汉书郡国志云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两汉书江夏郡先书西陵最后乃书沙羡可见汉江夏郡治西陵非治沙羡也然则宋书言江夏太守治安陆何居是晋制也观晋书江夏郡首安陆可知矣汉阳府志又谓汉江夏郡首安陆亦失考
  西陵有二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汉属南郡汉江夏郡治之西陵今云梦汉阳黄陂麻城黄冈等县地是 夏口一曰沔口见水经注在江北夏口城乃孙吴所筑水经注云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名可见在江南武昌府志沿革一条有云今之武昌古为鄂渚一名夏口是谓夏口在江南矣不可不辨 楚熊渠封中子红为鄂王在今武昌县汉名鄂县吴改为武昌县武昌府志纪江夏县沿革混入熊渠伪封事非是
  武昌府属州县沿革
  江夏县【附郭】
  汉【沙羡县地】三国【吴属武昌郡后省】晋【复置沙羡县属江夏郡后改汝南县】南北朝【汝南县移江夏郡治此】隋【改江夏】唐 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二里【旧编户六十三里顺治三年并下鹦二里归上鹦里】
  武昌县
  秦【鄂县】汉【因之】三国【吴武昌县】晋【因之又别立鄂县】南北朝【俱仍旧】隋【省鄂县入武昌】唐【因之】宋【陞夀昌军】元【为武昌县】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附考武昌县称鄂自熊渠封中子红始至隋唐宋置鄂州辖诸县唐宋又有鄂岳观察制置等使鄂乃不専属武昌县矣舆地记云云梦之南号鄂渚泛辞也 鄂有二玉篇南阳有西鄂称西所以别于东鄂也东鄂武昌也
  嘉鱼县
  汉【沙羡县地】晋【分置沙阳县】南北朝【梁置沙州寻废】隋【并入蒲圻县后置鮎渎镇】五代【南唐改为塲保大中陞嘉鱼县】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蒲圻县
  汉【沙羡县地】三国【吴置蒲圻县属武昌右部】晋【属长沙郡】南北朝【宋齐俱属江夏郡梁属上隽郡】隋【属鄂州】唐 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咸宁县
  隋【江夏县地】唐【永安镇】五代【扬吴改为塲南唐陞永安县】宋【改咸宁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崇阳县
  汉【长沙下隽地】南北朝【梁上隽郡陈改隽州】隋【并入蒲圻】唐【唐年县属鄂州】五代【南唐复为唐年】宋【改崇阳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通城县
  汉【下隽县地】唐【唐年县地属鄂州元和中置通城镇】宋【陞为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兴国州
  汉【鄂及下雉地】三国【吴析置阳新县】隋【改富川县又改永兴县】唐【因之】宋【永兴军寻改兴国军】元【兴国路旧隶江西至元中改属湖广】明【初改兴国府寻降为州省永兴入并大冶通山隶武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里
  大冶县
  隋【武昌县地】唐【大冶夀山塲院】五代【南唐大冶县】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通山县
  隋【永兴县地】唐【因之】五代【吴置羊山镇南唐始置通山镇】宋【陞为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汉阳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郧国地后属楚秦属南郡汉为江夏郡安陆县地三国属魏后属吴皆为重镇晋立沌阳县为江夏郡治后郡移治安陆宋齐并属江夏郡梁分江夏郡地置梁安郡西魏改梁安郡为魏安郡寻改川郡北周为复州地隋初仍旧大业间为沔阳郡地唐置沔州治汉阳县天寳初改汉阳郡乾元初复为沔州寳厯初废沔州为鄂州地属江南西道周世宗平淮南以汉阳县置军宋熙宁中废为县绍兴中复置军元至元中陞为汉阳府属湖广行省明初裁后复置
  皇清因之旧领县二雍正七年拨黄州府之黄陂徳安府之孝感县来属领县四
  汉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县
  唐虞  荆州域
  三代  荆
  春秋  郧国地
  战国  楚地
  秦   南郡地
  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陵 西陵
  东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
  三国   【先属魏后属吴】 江夏郡 鲁山
  晋   荆州   江夏郡 沌阳
  南北朝宋 郢州  江夏郡 沌阳 滠阳
  南齐  郢州   江夏郡 沌阳 滠阳
  梁        江夏郡
  梁安郡
  西魏       魏安郡 江州
  川郡
  北周       复 州  甑山
  隋        阳郡  汉阳 甑山唐   江南西道 汉阳郡  汉阳 川
  五代周      汉阳军
  宋   荆湖北路 汉阳军  汉阳 汉川元   湖广行中书省 汉阳府 汉阳 汉川明   湖广布政使司 汉阳府 汉阳 汉川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汉阳府 汉阳 汉川 黄陂 孝感附考按旧通志及明一统志广舆记皆载汉阳即古沌阳或以今府治在沌水之北古何以称沌阳遂疑沌阳别一地不知古人称谓与今不同春秋谷梁鲁僖二十八年传云水北为阳沌北为沌阳与此传合然则古沌阳即今汉阳奚疑
  汉阳府属县沿革
  汉阳县
  汉【安陆县地属江夏郡】东汉【因之】晋【初置沌阳县于临嶂山属江夏郡寻废入安陆】南北朝【宋齐俱为沌阳滠阳二县梁属梁安郡】隋【开皇末置汉津县属复州大业初改汉阳属阳郡】唐【汉阳县属州后废州以县入鄂】五代【周世宗平淮南以汉阳县置军】宋【废军为县绍兴中复置军】元 明【俱仍为县】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汉川县
  晋【属江夏郡】南北朝【西魏置江州后周置甑山县废江州】隋【属州】唐【析汉阳置川县属鄂州】五代【周属安州】宋【初改义川县后改曰汉川属汉阳军熙宁中并入汉阳县元祐初复置】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黄陂县
  汉【西陵属江夏郡】晋【西陵属弋阳郡】南北朝【后齐黄陂县属南司州后  州】隋【黄陂县】唐【南司州武德中置后改县属黄州】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编户四十里
  孝感县
  汉【安陆县地】南北朝【刘宋改孝昌县西魏置岳州岳山郡后周置澴岳郡】隋【属安州】唐【澴州并置澴阳县后复为孝昌】五代【改为孝感县】宋 元【俱仍旧】明【洪武九年改为州后复为县属徳安】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编户二十九里黄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黄国地后属楚楚徙邾君于此曰邾城秦属南郡汉曰西陵属江夏郡三国魏为重镇后属吴晋曰弋阳刘宋曰西阳南齐曰齐安隋开皇间改为黄州又分蕲州为蕲春郡大业间改永安郡唐复置黄州属淮南道宋初属淮南西路南宋隶沿江制置副使司元为黄州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明曰黄州府添置黄安县
  皇清因之旧领州一县八雍正七年拨黄陂入汉阳府领州一县七
  黄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虞   荆州域
  三代   荆
  春秋
  秦   南郡地
  汉   荆州  江夏郡 西陵 蕲春 邾
  东汉   荆州  江夏郡 西陵 西阳
  三国   【先属魏后】    蕲春
  晋   豫   弋阳郡 西阳 蕲春 邾 西陵
  新蔡郡 蕲阳 永兴
  南北朝宋 郢州  西阳郡 西阳 蕲阳 蕲水 浠水南齐   郢州  西阳郡 西阳 蕲阳 蕲水 浠水
  齐安郡 齐安 蕲水 浠水 南安
  隋       黄 州 黄冈 黄陂 木兰 麻城
  蕲春郡 蕲春 浠水 蕲水 黄梅
  永安郡 罗田 新蔡 黄陂
  唐   淮南道  黄 州 黄冈 麻城 蕲州 蕲春
  永安郡 黄梅 广济 蕲水 南□州
  宋   淮南道  黄 州 黄冈 麻城 蕲州 蕲春
  沿江制置副使     广济 蕲水 罗田 黄陂
  元   河南江北行省 黄州路 黄冈 麻城 蕲春 蕲水
  广济 黄梅 罗田  蕲州
  黄陂
  明   湖广布政使司 黄州府 黄冈 蕲水 罗田 麻城
  黄安 蕲州 广济 黄梅
  黄陂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黄州府 黄冈 蕲水 罗田 麻城
  黄安 蕲州 广济 黄梅
  附考楚宣王灭邾徙邾君于黄故黄州有邾城旧通志封建条载鲁僖公十二年黄人不修楚贡楚遂灭黄徙邾君按鲁僖与楚宣相去数百年灭黄与徙邾自是两时两事旧志颇混 汉吴芮初封邾称衡山王其后北齐北周置衡州于此盖袭其号也今之衡州则以禹贡衡阳得名
  黄州府属州县沿革
  黄冈县【附郭】
  汉【西陵地】东汉【西阳】晋【因之】南北朝【南齐南安北齐巴州】隋【黄冈木兰】唐【省木兰】五代 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二里
  蕲水县
  汉【蕲春地属江夏郡】晋【蕲春地属弋阳郡】南北朝【宋浠水梁析置蕲水】隋【蕲春又为浠水蕲水】唐【蕲春蕲水武徳初改蕲水为兰溪县天寳初复】宋 元【俱仍旧】明【蕲水县】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八里
  罗田县
  汉【蕲春地】三国【因之】晋【属弋阳郡】隋【罗田属蕲春郡】唐【省入蕲水】宋【复置】元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麻城县
  汉【西陵】晋【属弋阳郡】南北朝【梁信安北齐西阳陈定州北周改亭州】隋【麻城属永安郡】唐【亭州阳城后复为麻阳】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四里
  黄安县
  明【嘉靖末以地多盗割黄冈之上中和麻城之太平仙居黄陂之仙源乡置】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蕲州
  汉【蕲春地】东汉【蕲春国】三国【吴改蕲春郡】晋【蕲春县东晋蕲阳】南北朝【宋齐俱属西阳郡北齐置齐昌郡后州改蕲州】隋【蕲春郡】唐【蕲州】宋【仍旧景定初移治龙矶】元【改蕲州路】明【初改蕲州府领蕲春蕲水黄梅广济罗田五县洪武十二年罢蕲春拨蕲水罗田属黄州府仍以蕲州领黄梅广济并隶焉】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
  附考隋书地理志云蕲春郡统县五又庐江郡襄安县梁曰蕲又彭城郡有蕲县今考庐江郡之襄安两汉晋宋无名蕲者惟梁以蕲名彭城郡蕲县汉属沛郡陈涉起此蕲春郡在汉为蕲春侯国今之蕲州也
  广济县
  汉【蕲春地】晋【因之】南北朝【周广济】唐【因之】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黄梅县
  汉【蕲春地】晋【置新蔡郡及永兴县】隋【开皇初改新蔡县后改黄梅】唐【黄梅后改南晋州】宋【黄梅嘉熙间中州】元【黄梅复旧治】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
  安陆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战国属楚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晋初因之元康问置竟陵郡宋齐因之梁为南司北新二州及梁宁郡之境西魏改置温州北周分置石城郡兼置郢州隋废温州入安陆郡废郢州入竟陵郡唐复置郢州治长夀置温州治京山贞观初废郢州以长夀县隶鄀州寻复置郢州以温鄀二州省入后改富水郡乾元初复为郢州宋为郢州富水郡元为安陆府隶河南行省明洪武中改为州直隶湖北布政使司嘉靖十年以潜藩陞承天府
  皇清仍改安陆府领州二县五
  安陆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州域
  虞   荆州域
  夏   荆州域
  商   荆州域
  周   荆州域
  春秋  楚郊郢地
  战国  楚郢地      竟陵
  秦   南郡地
  汉        江夏郡 江陵 竟陵 安陆 云杜
  东汉       江夏郡 江陵 当阳 竟陵 云杜
  新市
  三国       江夏郡 云杜 竟陵 当阳
  晋        江夏郡 云杜 竟陵 长夀 当阳
  竟陵郡 新市 霄城 新阳
  南北朝宋 郢州  竟陵郡 长夀 竟陵 新市 霄城南齐   郢州  竟陵郡 新阳 云杜
  梁   北新州 梁宁郡 长夀
  南司州
  西魏      温 州 角陵 富水 盘陂 建兴
  北周      石城郡
  隋       安陆郡 长夀 京山 富水 沔阳
  竟陵郡  竟陵 当阳
  唐       郢 州  长富 京山 富水
  富水郡
  五代          竟陵
  宋   京西南路 郢 州  长夀 京山 潜江 竟陵
  富水郡 荆门军 长林 当阳
  元   河南行省 安陆府 长夀 京山 潜江 竟陵
  荆门州 长林 当阳
  明   湖广布政使司 安陆州 京山
  承天府   钟祥 京山 潜江 沔阳州
  竟陵 荆门州 当阳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安陆府 钟祥 京山 潜江 沔阳州
  天门【雍正年改】荆门州 当阳
  附考元志云郢城在安陆州乃古之郊郢按郊郢即左传所谓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者是也亦谓之郢中宋玉所谓客有歌于郢中者是也又三国志云魏黄初元年三月以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九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按魏主疆理南土迄无成局黄初郢州之名旧志不载今亦从略又按歴代所置郢州不同刘宋郢州治江夏辖郡者也唐宋郢州在今府治郡所辖者也
  安陆府属州县沿革
  钟祥县【附 郭】
  汉【云杜竟陵地属江夏郡】东汉【新市县地】三国【因之】晋【元康初立长夀县属竟陵郡】南北朝【宋齐俱因之梁置梁宁郡后周置石城郡】隋【废石城郡以长夀县为竟陵郡治】唐【隶郢州】五代 宋【俱因之】元【属安陆府】明【初改安陆州省长夀入嘉靖十年陞承天府置今县为府治所十八年割荆门州马梁望乡等乡益焉】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二十一里
  京山县
  汉【云杜安陆地属江夏郡】东汉【云杜新市二县地】三国【因之】晋【云杜县地】南北朝【南齐置新阳县梁置北新州西魏改角陵富水二县又置盘陀县】隋【置京山县隶安州安陆郡】唐【武徳间以京山富水二县置温州后州废改属郢州】五代【因之】宋【省富水入京山县】元【京山县】明【属安陆州嘉靖十年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三十一里
  潜江县
  汉【江陵县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 晋 唐 五代【俱因之】宋【乾道初陞白伏巡为潜江县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二十三里
  沔阳州
  汉【为江夏竟陵县地】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云杜县地属江夏郡】南北朝【梁置沔阳郡西魏置建兴县】隋【开皇初为复州大业初改为沔阳州又为沔阳县】唐【仍为复州沔阳县】五代【晋改竟陵】宋【初属竟陵郡后并竟陵属复州】元【为复州路又改为沔阳府】明【属河南洪武九年降为州隶湖广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三十六里
  天门县
  古【荆州地又郧子国】战国【竟陵】秦【因之】汉【属江夏郡】东汉 三国 晋【俱因之】南北朝【齐置建安郡西魏置日光川】隋【为竟陵县】唐【仍为竟陵属复州】五代【晋改竟为景】宋【属复州】元【属沔阳府】明【属沔阳州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雍正四年改为天门县编户二十四里
  荆门州
  古【荆州地】汉【临沮当阳编鄀四县地俱属南郡】三国【魏分临沮属襄阳府】晋【仍编鄀地】南北朝【宋齐临沮编地属南郡】隋【为长林县】唐【武徳中仍为长林县贞元中析置荆门县】宋【为荆门军长林当阳自江陵来隶】元【为荆门州】明【初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五十九里
  当阳县
  古【荆州地又权国】汉【当阳县属南郡】东汉【因之】三国【吴改长陵县后废】晋【属南郡】南北朝【后周置平州领安逺漳州二郡】隋【开皇中改王州又改为昭丘人改曰荆台寻废为当阳】唐【初置平州又改玉州寻为当阳属江陵府】五代【髙氏置荆门军】宋【为当阳县属荆门军】元【属荆门州】明【初属荆州府改属荆门州洪武十年省入荆门州十三年复置仍属川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四里【原编户八里新并四里】
  徳安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职方氏荆州泽薮曰云梦即此地春秋为郧子国战国楚地秦属南郡汉晋俱属江夏郡刘宋置安陆郡梁兼置南司州寻废西魏置安州北周改为涢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复为郡唐改安州寻为安陆郡乾元初复为安州贞元中置安黄节度观察使治安州五代梁置宣威军后唐改安逺军宋因之隶京西路宣和初陞为徳安府后徙治汉阳元还旧治隶湖北道宣慰司寻改隶鄂州行省后隶黄州路至治中改属中兴路明洪武初复为徳安府
  皇清因之旧领州一县五雍正七年拨孝感县属汉阳府领州一县四
  徳安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州域
  虞   荆州域
  周   云梦荆州泽
  春秋  隋郧国地
  战国  楚地
  秦   南郡
  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 随东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 随晋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随
  南北朝宋 郢州 安陆郡 安陆 应城 随 永阳
  司州      平靖 云梦
  西魏       安 州 吉阳 应安 孝昌
  北周       涢 州 安陆 吉阳 应阳
  隋        安陆郡 云梦 应山 随  孝昌唐   淮南道  安 州 安陆 云梦 应城 孝昌
  安陆郡 应山 礼山 吉阳 随州
  随  澴州 澴阳
  五代       安逺军 应城 孝感
  宋   荆湖北路 安逺军 安陆 云梦 应城 应山
  徳安府随州 随 孝感
  元   荆湖北道 徳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
  随  孝感 应山
  明   湖广布政使司 徳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
  应山 孝感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徳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
  应山
  附考谨按宋神宗初署安州观察使封安国公宣和元年升安州为徳安府以神宗潜藩故也明廖道南楚纪云徳安旧为郧子之国亦一都防也神宗潜邸于此盖偶然耳然漆沮兴周芒砀启汉哲王既往嘉名犹炫盖存乎其人耳
  徳安府属州县沿革
  安陆县
  汉【安陆县属江夏郡】晋【江夏郡治】南北朝【安陆郡治】隋【安陆县省吉阳入焉】唐【复置吉阳县】宋【徳安府治开寳中吉阳县废】元【因之】明【洪武九年改府为州县省八十三年复置】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附考县志云周夷王时属越章王执疵史记云楚熊渠封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熊渠擅封信矣其分地则史记未有明文今亦不敢质言
  云梦县
  秦【南郡地】汉【西陵安陆二县地属江夏郡】南北朝【西魏于云梦古城置县】隋唐【俱因之】宋【云梦镇省入安陆元祐初复置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应城县
  唐虞【蒲骚】春秋【郧子近邑】汉【安陆县地】南北朝【南齐为应城县西魏又置城阳郡】隋【改应阳县】唐【武徳初复为应城】五代 宋 元【俱因之】明【洪武十年并入云梦十二年仍复】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随州
  虞夏【荆豫二州境】春秋【厉国】战国【随国地】秦【属南阳郡】汉【随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南北朝【齐随郡梁置西陵郡】隋【汉东郡】唐【改置随州天寳中改汉东郡乾元初复为随州】宋【干徳五年置崇义军开寳中改为崇信军绍兴初复为随州】元【仍旧】明【洪武初改县十三年复为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应山县
  汉【随县地】晋【因之】南北朝【梁置永阳县西魏置平靖县】隋【为应山县省平靖入焉属安陆郡】唐【武徳初置应州并析置礼山县后州废省礼山复为应山】宋【属徳安府】元【属随州】明【洪武九年省入随县十三年复置属随州并隶徳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荆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时楚郢都秦拔郢置南郡汉初改临江郡寻复三国初归蜀汉后属吴晋改新郡寻复曰南郡为荆州刺史治所东晋为重镇南北朝宋齐俱仍南郡梁元帝都此隋沿西魏为江陵总管府又曰南郡唐初复为荆州天寳初改江陵府上元初号南都宋为荆湖北路治所淳熙初改荆南府寻复为江陵府元改江陵路天厯初改中兴路明洪武初改荆州府
  皇清因之旧领州二县十一雍正六年陞归州为直隶州以兴山巴东长阳隶焉今领州一县八
  荆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州
  虞   荆州
  商   荆楚
  周  楚国
  春秋  郢都
  渚宫
  秦  南郡      郢 夷陵
  汉  荆州  南 郡  江陵 孱陵 临沮
  临江国  夷道 华容 枝江
  夷陵 髙成
  东汉  荆州  南 郡  江陵 孱陵 华容 临沮
  枝江 夷道 夷陵
  三国  荆州  南 郡  江陵 公安 枝江 监利
  西陵 夷道
  晋  荆州       江陵 孱陵 江安 石首
  枝江 监利 松滋 夷道
  夷陵 髙安
  南北朝宋 荆州  南 郡  江陵 监利 松滋 枝江
  南齐          宜州 拓州 硖州 夷陵
  夷道 宜昌
  西魏   江陵总督府
  隋       南 郡  江陵 公安 监利 宜昌
  枝江 松滋 安兴 夷陵
  夷道 逺安
  唐   山南东道 江陵府 江陵 公安 枝江 石首
  南 都  监利 松滋 长宁 峡州
  夷陵 宜都 逺安
  五代   荆南  江陵府  峡州
  南平
  宋   荆湖北路 江陵府  江陵 公安 监利 松滋
  荆南府  石首 建宁 枝江 峡州
  夷陵 宜都 逺安
  元  荆湖北道 上路总管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
  中兴路  松滋 枝江 峡州 夷陵
  宜都 逺安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荆州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
  松滋 枝江 夷陵 宜都
  逺安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荆州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
  松滋 枝江 夷陵 宜都
  逺安
  附考按宋书云荆州刺史汉治武陵汉夀齐书云汉灵帝时荆州刺史王叡治江陵足正宋书之疎又宋书云魏晋治江陵王敦治武昌陶侃前治沔阳后治武昌王廙治江陵庾亮治武昌庾翼进襄阳复还夏口桓温治江陵桓冲治上明王忱还江陵此后遂治江陵王忱以前不常厥治要之所部皆荆疆域辽逺不必南郡江陵也今荆州府太守所理与古荆州异疆域因之矣 荆州缘荆山得名或曰荆强也警也皆失之凿
  荆州府属州县沿革
  江陵县【附郭】
  春秋【楚郢都】秦【郢县属南郡】汉【江陵属南郡】东汉 晋 南北朝隋【俱仍旧】唐【省安兴入】宋【江陵】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二十五里
  附考按史记楚熊渠立长子康为句亶王张莹云在今江陵又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至春秋时楚大城陈蔡不羮踵熊渠而起也亦僣矣然左国载东迁后事句亶无称焉其后楚熊赀都郢郢亦江陵也句亶国除可知矣史记又云熊渠畏厉王伐楚亦去其王后为熊母康徐广云即渠之长子然则句亶非带砺当与鄂越章并删
  公安县
  汉【孱陵属武陵郡】东汉【因之】三国【属汉公安】晋【孱陵江安属南平郡】南北朝【宋因之陈置荆州】隋【公安开皇省孱陵入】唐 五代【俱仍旧】宋【公安军后为公安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
  石首县
  汉【华容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石首以山为名】南北朝【因之】唐【石首县属荆州】五代【因之】宋【石首县熙宁中又置建寜县】元【石首】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监利县
  汉【华容地】东汉【因之】三国【吴置监利县又改华容县】晋【因之】南北朝【宋监利属巴陵郡】隋【属沔州】唐【属复州】五代【属江陵府】宋【仍旧】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三里
  松滋县
  唐虞【鸠兹地】周【郧地】汉【髙城县属南郡】晋【松滋县】南北朝【宋因之齐属河东郡】隋【属南郡】唐【属江陵府】宋 元【俱仍旧】明【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枝江县
  周【楚迁罗国于此后其地复为楚并】战国【秦破楚将屈匄取丹阳于此】秦【南郡地】汉【始置县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故名】晋 隋【俱因之属南郡】唐【长宁枝江后省长宁入】元【仍旧】明【省入松滋寻复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夷陵州
  春秋【楚地】秦【伐楚烧夷陵即此】汉【属南郡】三国【魏置临江郡蜀改宜都郡吴改西陵县】晋【太康改夷陵县】南北朝【梁置宜州魏改拓州后周改硖州】隋【夷陵郡】唐【改峡州】宋【因之】元【改为路】明【洪武初置峡州府九年复改夷陵州】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新编五里
  宜都县
  汉【夷道县属南郡】三国【蜀改置宜都郡】晋【因之】南北朝【刘宋析置宜昌县】隋【宜昌县属南郡】唐【宜都置江州又置东松州贞观中州废改属峡州】宋 元【俱仍旧】明【属夷陵州】
  皇清并隶荆州府编户八里半
  逺安县
  汉【临沮地属南郡】晋【髙安县】南北朝【周改逺安】隋【属夷陵郡】唐【属峡州】五代宋 元【俱仍旧】明【属夷陵州】
  皇清并隶荆州府编户八里
  襄阳府
  禹贡荆豫二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为谷邓樊鄾卢罗鄀之地春秋属楚秦为南郡南阳郡地汉因之东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县三国魏始置襄阳郡治宜城以地在襄水之阳故名晋亦为荆州治所东晋于襄阳侨置雍州梁置南雍州西魏改曰襄州隋初郡废州存立山南道行台并总管府炀帝时州府并罢复置襄阳郡治襄阳县唐初复置襄州山南东道治此复为襄阳郡又为襄阳府复为襄州五代梁唐置忠义军宋改襄州宣和初复为襄阳府元改为襄阳路明复为襄阳府成化中置郧阳府割郧县竹山房县上津隶焉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六
  襄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豫二州域
  虞
  周   【谷邓樊鄾卢罗】
  春秋  楚
  秦   南郡
  汉   荆州  南 郡 襄阳 宜城 邔 临沮
  南阳郡 中庐 筑阳 武当 舂陵
  蔡阳 隂 鄼
  东汉  荆州  南 郡 襄阳 宜城 邔 中庐
  南阳郡  临沮 蔡阳 襄乡 隂
  鄼 章陵 筑阳 武当
  三国魏  荆州  襄阳郡  襄阳 樊城 宜城 临沮
  中庐 邔 山都 筑阳
  武当
  晋   荆州  襄阳郡  宜城 中庐 临沮 邔
  襄阳 山都 邓城 鄾
  筑阳 武当
  南北朝宋 雍州   襄阳公相 襄阳 中庐 邔 宜城
  鄀 上黄
  西魏  襄州       率道 义清 南漳 隂城
  安养 重阳 沮州 思安
  昌州 南荆州
  隋       襄阳郡  襄阳 安阳 率道 谷城
  义清 南漳 枣阳 光化
  唐  山南东道 襄州襄阳郡 襄阳 临汉 邓城 率道
  宜城 义清 南漳 谷城
  光化 枣阳 武当 均州
  五代   山南东道 忠义军
  宋   京西南路 襄阳府 襄阳 邓城 宜城 南漳
  中庐 谷城 枣阳 均州
  武当 光化 干徳
  元   京湖北道 襄阳路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
  谷城 光化 均州 武当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襄阳府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
  谷城 光化 均州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襄阳府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
  谷城 光化 均州
  襄阳府属州县沿革
  襄阳县【附郭】
  周【樊城鄾邓地】春秋【属楚】汉【襄阳县属南郡】东汉【因之】三国【魏属襄阳郡】晋【为襄阳邓城二县】南北朝【宋齐俱为襄阳县西魏改安养县置河南郡后周废樊城山都二县】隋【入焉为襄阳安养二】唐【县地为襄阳临汉二县贞元中改临汉】五代【复为邓】宋【城忠义军为襄阳邓】元【城二县】明【地襄】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五里
  宜城县
  古【阳县】周【仍旧豫地鄀国】春秋【又为】秦【鄢国属楚邔】汉【县属南郡惠帝三年】东汉三国【更名宜】晋【城俱因之宜城县】南北朝【又为邔县宋侨立畧阳县梁】唐
  【改率道县率道天寳】宋 元 明【中改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附考谨按宜城古鄀国即楚之鄢都楚昭王避吴患徙此命曰郢然史记六国表载楚顷襄二十年秦拔鄢二十年秦拔郢王亡走陈鄢仍旧名楚是时已弗都鄢也郢破走陈以国都破故走陈也意昭王时暂徙鄢而后复归郢欤罗泌路史亦云然徴诸史记益信
  南漳县
  春秋【卢戎】秦【南郡地】汉【临沮中庐二县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为中庐山都临沮三县地属襄阳郡又析为穰属义阳郡】南北朝【西魏置重阳县北周置沮州又改思安县】隋【为南漳义清二县地】唐 五代【俱因之】宋【为南漳中庐二县绍兴中省中卢入焉】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九都
  枣阳县
  古【豫地】春秋【谢国地】汉【为棘阳蔡阳舂陵三县地属南阳郡】东汉【分立襄鄊县光武改舂陵为章陵】晋【改安昌县】南北朝【后魏置南荆州齐改建安郡西魏改昌州北周置广昌】隋【改枣阳县属舂陵郡】唐【开元中析置唐城县属隋州汉东郡】宋【为枣阳军】元【改属襄阳路】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半
  谷城县
  春秋【谷国地】汉【筑阳县属南阳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为筑阳县属顺阳郡】南北朝【梁改义城郡西魏改为酂城郡】隋【开皇中改谷城县】唐【谷城县置鄼州后州废又省隂城入焉】五代【因之】宋【谷城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光化县
  古【豫地】春秋【亦谷国地】秦【隂鄼地属南阳郡】汉【鄼侯国】晋【鄼县属顺阳郡】南北朝【西魏置隂城县】隋【为光化县属汉东郡】唐【属隋州汉东郡】五代【因之】宋【改光化军置干徳县后复为光化寻复为干徳】元【为光化县属襄阳路】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均州
  古【豫雍地】春秋【麇国地】秦【为武当县属南阳郡】汉 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武当县属顺阳郡】南北朝【后魏置武当郡南齐属始平郡又改齐兴郡复改兴州北周改豊州】隋【为均阳属淅阳郡】唐【改均州又为武当郡乾元初复为均州】宋【改武当军】元【至元中复为均州】明【均州省武当县入焉】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郧阳府
  禹贡雍梁荆三州之域天文参翼轸分野古麇庸地春秋曰钖穴战国属楚秦置汉中郡汉始置钖县隶焉东汉置房陵上庸庸县属益州刺史部三国魏置魏兴新城上庸三郡晋又置北上洛郡南北朝宋无上洛余悉因之齐更置齐兴郡西魏置光迁国北周置迁州隋为房陵郡唐属均房二州宋属保康武当二军元属襄阳路明初仍旧成化十二年分置为府隶湖广布政使司领县七
  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并上津入郧西领县六
  郧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雍州地
  虞   雍州地
  周   麇庸国地
  战国  楚地
  秦   属汉中郡
  汉   益州地  汉中郡 房陵 上庸 钖 西城东汉  益州地  汉中郡 钖 上庸 房陵
  三国魏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钖
  晋   荆州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西城 钖
  南北朝宋 梁州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西城 钖
  齐       南新城郡 房陵
  齐兴郡  上庸 房陵 安城
  魏兴郡 西城
  西魏        光迁国
  北周        迁 州
  隋        房陵郡 光迁 永清 竹山 上庸唐   山南东道  房 州 房陵 竹山 上庸 郧县宋   京西南路  保康军 郧乡 房陵 竹山
  元            房州 竹山    房陵明   湖广布政使司 郧阳府 郧  房  竹山 上津
  竹谿 郧西 保康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郧阳府 郧 房 竹山 竹谿
  郧西 保康
  郧阳府属各县沿革
  郧县【附郭】
  古【麇国地】春秋【钖穴】汉【县】东汉 三国 晋【俱因之】南北朝【刘宋郧县又县】隋【郧鄊属淅阳郡】唐【因之属均州】宋【仍旧】元【属襄阳路】明【初隶襄阳府后分置郧阳府以郧县为附邑】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房县
  古【麇庸二国地】春秋【房子国】战国【楚地】秦【房陵县属汉中郡】汉 东汉【俱仍旧】三国【属新城郡】晋 南北朝【俱因之】隋【光迁属房陵郡】唐【属房州】宋【属保康军】元【属襄阳路】明【房县初属襄阳府后改属郧阳】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附考明一统志云舜封尧子丹朱于房即此地此误也秦徙赵王迁于房陵唐武后徙庐陵王于房州地处僻逺事同幽废岂帝舜之所以待虞賔乎考南阳府内乡县有丹水有丹朱塜汉志云尧处子朱于丹渊为诸侯此为近理房县之为古房国爵姓无考不得以虞賔实之
  竹山县
  古【庸国地】战国【楚地】秦【上庸地】汉 东汉【俱因之】三国【魏上庸郡地】晋【因之】南北朝【梁安城县魏置罗州】隋【竹山】唐【仍旧武徳初析置武陵县后省入】宋【属保康军】元【属襄阳路】明【初属襄阳后来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竹谿县
  明【成化十二年割竹山尹店社置】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郧西县
  明【成化十二年割郧之武阳上津之津阳置】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附考谨按西魏置上津县明成化十二年置郧西县顺治十三年省上津入郧西其地在春秋时属晋是谓晋隂前汉地理志农郡商县注云秦相卫鞅邑后汉州郡志京兆商县注引帝王世纪云契所封也并是此地然南宋绍兴间金人求商州乃割其半与之而上津仍在则旧上津特商之一隅今商州自在陜西西安府
  保康县
  明【治十一年割房县之修文宜阳二里置】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直隶归州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为防子国地战国属楚秦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建平郡晋刘宋俱因之南齐属巴州北周置秭归郡治长宁县隋初郡废改县属巴东郡唐置归州天寳初改巴东郡乾元初复为归州宋属荆湖北路建炎中属防州路元至元中陞归州路防降为州明洪武九年废州为秭归县属夷陵州后复为归州辖兴巴二县寻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六年陞为直隶州领县四
  直隶归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县
  唐    荆州
  虞    荆州
  商    荆楚
  周    楚
  春秋  防国
  战国  楚
  秦   南郡      巫
  汉       南 郡 秭归 佷山 巫
  东汉      南 郡 秭归 佷山 巫
  三国      建平郡 秭归 巫 沙渠
  晋       建平郡 秭归 佷山 兴山 巫
  夜郎
  南北朝齐    巴 州 长宁 佷山巫  信陵
  北周      秭归郡 归乡 乐乡清江
  隋          秭归 长阳 睦州 巴东
  施州
  唐   山南东道 归 州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
  巴东郡 施州
  宋   荆湖北路 归 州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
  巴东郡 施州
  元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归州路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
  施州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荆州府  归州 长阳 兴山 巴东
  施州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归 州  长阳 兴山 巴东 恩施归州属县沿革
  长阳县
  汉【佷山县属武陵郡】东汉【属南郡】晋【属宜都郡】南北朝【宋齐俱因之】隋【长阳县属南郡开皇中置睦州后州废】唐【武徳初置巴山盐水二县后省盐水以长阳巴山隶东松州州废隶峡州天寳初省巴山】宋 元【入焉俱】明【因之属夷】
  皇清并隶荆州府改属归州编户六里
  兴山县
  汉【陵州秭】晋【归地兴山县属建】唐【平郡武徳三年析秭归复置兴山县属归州巴】五代宋【东郡俱】元【因之属归】明【州路正统七年并入归州治二年复置】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巴东县
  周【防子国】战国【属楚】秦【巫县地属南郡】汉【因之】晋【巫县属建平郡】南北朝【宋因之梁置信陵郡又为归乡乐乡二县地】隋【巴东县属巴东郡】唐【为归州巴东郡】宋 元【俱因之】明【巴东县洪武九年属夷陵州后仍属归州】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
  恩施县
  春秋【巴国】战国【楚巫郡地】秦【属黔中郡】汉【南郡地】三国【吴为沙渠县属建平郡】晋【夜郎属建平郡】南北朝【周置亭施二州及清江郡】隋【郡废州存大业初改庸州冶清江县寻改清江郡 宁初改为施州】唐【隶江南道开元间改清江郡天寳初改清化郡乾元初复为施州】宋【因之】元【属防】明【洪武初置施州卫属夔州府二十三年改卫置军民指挥使司左右中三所属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改置守备雍正六年改恩施县编户三里

  湖广通志巻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四
  沿革志
  长沙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周以前本楚地成王封楚熊绎其后为楚国之南境六国时为楚巫中秦取巫中为黔中郡分黔中为长沙郡汉为长沙国东汉复为长沙郡属荆州三国呉蜀分荆州长沙郡属呉晋永嘉初析荆州十郡置湘州长沙郡城为治焉后湘州徙治稍北而郡仍汉旧宋南齐梁陈并因之隋改置潭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复改为长沙郡唐为潭州长沙郡江南西道五代楚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宋复为潭州长沙郡置武安军于此荆湖南路元改潭州路天厯初改天临路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洪武初为潭州府五年改长沙府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十一
  附考按诗商颂奋伐荆楚毛传以为荆州之楚国史记亦云楚蛮之地是楚地不始于周之封国又今长沙之地号曰熊湘史记五帝纪南至于江登熊湘二山名也俗乃谓楚鬻熊始封于此楚自周成王以封熊绎非鬻熊又楚始封在秭归之丹阳城非长沙杜佑又云古三苖国三苖左洞庭右彭蠡非其地也
  史记天官书轸旁小星曰长沙旧志云郡地上与相应故名杜佑又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水经注云临湘县故城秦立长沙郡汉高帝五年封呉芮为长沙王城即芮筑也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是临湘为长沙郡治又为湘州刺史治明矣又云湘州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又云城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是湘州临湘并移新治而长沙郡自治临湘故城又明也水经注又云湘水左迳麓山东右迳临湘故城西今之府城临湘故城是也
  旧志长沙郡刘宋复为长沙国此因宋志长沙内史之称不知内史官所出遂有此误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改为京兆尹左冯翊晋世改太守为内史刘宋内史太守分置诸郡湘州领郡十首长沙宋志甚明
  长沙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临湘 罗 攸 益阳
  茶陵 湘南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临湘 茶陵 攸 罗
  湘南 益阳 醴陵
  三国【呉】  荆州  长沙郡
  晋   荆州  长沙郡 临湘 攸 醴陵 浏阳
  湘州      建宁 罗
  宋   湘州  长沙郡 临湘 醴陵 浏阳 罗
  攸 建寜
  南齐  湘州  长沙郡  临湘 罗 湘隂 醴陵
  浏阳 建寜
  梁   湘州  长沙郡
  陈   湘州  长沙郡
  隋   潭州总管府
  长沙郡  长沙 衡山 益阳
  唐   江南西道 潭州长沙郡 长沙 湘潭 湘郷 益阳
  醴陵 浏阳
  五代【楚】       长沙府
  宋    荆湖南路 潭州长沙府【置武安军】 长沙 衡山 安化 醴陵
  攸 湘乡 湘潭 益阳
  浏阳 湘隂 寜乡 善化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潭州路  长沙 善化 衡山 寜郷
  天临路  安化 【以上县五】 醴陵 浏阳
  茶陵州  攸 湘乡 湘潭 益阳
  湘隂 【以上州七】
  明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  长沙 善化 湘潭 湘隂
  浏阳 湘乡 寜乡 醴陵
  益阳 攸 安化 【以上县十一】茶陵【州一】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长沙府  长沙 善化 湘潭 湘隂
  湘乡 醴陵 攸 益阳
  浏阳 寜乡 安化 【以上县十一】
  茶陵【州一】
  长沙府属州县沿革
  长沙县【附郭】
  荆【青阳之地】秦【立长沙郡】汉【临湘县为长沙国都】东汉【为长沙郡治】三国呉【因之】晋【永嘉元年置湘州治临湘后置临湘县新治而郡治为临湘故城】宋 南齐 梁陈【并因之】隋【平陈更名长沙县仍为长沙郡治】唐【为潭州长沙郡治】宋【因之开宝】
  【中省长丰县入焉】元【置天临路】明【置长沙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十二里
  附考按史记秦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蘓林曰青阳长沙县是也林为三国魏人而隋始改临湘为长沙县当是以郡名系县也
  隋书地理志长沙县旧曰临湘置长沙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按临湘县载在汉书隋平陈在文帝开皇九年县改长沙始此炀帝大业初废潭州总管府复长沙郡郡与县同名始此
  善化县【附郭】
  宋【哲宗元符元年以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两乡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入长沙县十三年复为善化县附长沙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五厢
  湘潭县
  汉【湘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呉【置衡阳郡治湘南分湘南置湘西县】晋【因之】宋【徙衡阳郡治湘西】南齐【因之】隋【为湘潭县废茶陵攸水隂山建寜四县入焉属衡山郡】唐【属潭州长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八里
  附考按水经云涟水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注云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湘西县界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此临湘县者所谓长沙郡城西北故市北对临湘县新治者也汉立长沙郡者临湘县故城也湘西于临湘县为西南而湘南又在湘西之西南今湘潭正在府治之西南而当时所谓临湘县者更当在今府城之北则所云于临湘县为西南者实为今湘潭县地是湘西非湘南矣
  湘隂县
  南北朝宋【元徽二年分汉长沙之罗益阳晋衡阳郡之湘西立湘东郡】南齐【改长沙郡】梁【置岳阳郡及罗州】陈【废州】隋【废郡及湘隂入岳阳县置玉州防改岳阳为湘隂废玉山入焉】唐【省罗县入焉岳州巴陵郡】宋【又自鼎州岳州防潭州】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四厢
  湘乡县
  汉【置属零陵郡】东汉【因之】三国呉 晋 宋 南齐【并属衡阳郡】隋【省入衡山县】唐【复析衡山置湘乡属潭州长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六里三厢
  醴陵县
  东汉【置属长沙郡】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入长沙县】唐【武徳四年析长沙置醴陵属潭州长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一厢
  附考按水经湘水又北过澧陵县西澧字从水不从酉书禹贡导江东至于澧郑氏云经言至者或山或泽也明傅寅曰澧宜山泽之名澧陵其以陵名为县乎
  攸县
  汉【置属长沙国】东汉 晋 宋【并属长沙郡】南齐【属湘东郡】隋【省入湘潭】唐【武徳四年置南云州又析置茶陵安乐隂山新兴建寜五县贞观元年州废并省五县以攸属衡州】宋【属潭州长沙郡】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益阳县
  汉【置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呉【置衡阳郡县焉】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并新康县入焉属长沙郡】唐【武徳四年复析置新康县七年复省新康入益阳属潭州长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三里
  附考按旧志益阳晋改新康而晋志有新康益阳宋南齐志同凡此着一二以例其余
  浏阳县
  三国呉【置属长沙郡】晋 宋【并因之本刘阳宋改刘为浏】南齐【因之】隋【省入长沙县】唐【景龙二年复析长沙置浏阳属潭州长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四里六厢
  寜乡县
  三国呉【新阳县地属衡阳郡】晋【改曰新康】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入益阳】唐【复析益阳置新康防省】宋【置寜乡县治故新康之玉山鎭属潭州长沙郡】元【属天临路】明【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安化县
  宋【熈寜六年置改七星砦为鎭入焉属潭州】元【属天临路】明【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茶陵州
  汉【茶陵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呉【属湘东郡】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入湘潭】唐【圣厯元年后置茶陵县并析攸县入焉属潭州长沙郡】宋【南渡后陞茶陵为军防复为县】元【陞州属岭北湖南道】明【初改县后复陞州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衡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春秋属楚秦属长沙郡汉髙祖分长沙为桂阳郡武帝又分长沙为零陵郡三国呉孙权又分长沙为衡阳湘东二郡并属荆州晋因之永嘉初立湘州长沙零陵桂阳衡阳湘东并改焉宋南齐因之梁天监七年分湘州并广州之地置衡州陈天嘉元年分衡州之始兴安逺二郡为东衡州皆广州地而西衡州为湘州地隋改西衡州为衡山郡萧铣称梁仍立衡州唐武徳初为衡州衡山郡天宝初改为衡阳郡属江南西道宋属荆湖南路元为衡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改衡州府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九
  衡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郴 烝阳 湘南
  桂阳郡 郴 临武 南平耒阳桂阳
  零陵郡 钟武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  湘南
  桂阳郡 郴  耒阳 南平 临武
  桂阳
  零陵郡 重安 烝阳
  三国【呉】  荆州   衡阳郡
  湘东郡
  桂阳郡
  晋    【荆州湘州】   衡阳郡 重安 湘南 烝阳 衡山
  湘东郡  临烝 新平 新寜
  桂阳郡 郴 耒阳 临武 南平
  南北朝宋 湘州  衡阳郡 湘南
  桂阳郡 郴 耒阳 南平 临武
  湘东郡 临烝 新寜
  南齐  湘州  湘东郡 新寜 临烝 重安
  衡阳郡  衡山
  桂阳郡  郴 临武 南平 耒阳
  梁        衡 州
  陈        【东衡州西衡】
  隋        衡山郡  衡阳 洡隂 新寜
  桂阳郡  郴 临武 卢阳
  唐   江南西道 衡州衡阳郡  衡阳 衡山 常寜 耒阳
  郴州桂阳郡  郴 临武 蓝山
  宋   荆湖南路  衡州衡阳郡 衡阳 耒阳 常寜 安仁
  桂阳军【本桂阳监】 蓝山 临武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 衡州路  衡阳 安仁 
  桂阳路 临武 蓝山
  【耒阳州常寜州】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衡州府 衡阳 衡山 耒阳 常寜
  安仁  桂阳州 临武
  蓝山 嘉禾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衡州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衡州府  衡阳 衡山 耒阳 常寜
  安仁  桂阳州 临武
  蓝山 嘉禾
  衡州府属州县沿革
  衡阳县【附郭】
  三国呉【置本曰衡阳属衡阳郡】晋【改名衡山】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临烝重安新城三县入衡山属衡山郡】唐【武徳四年改置临烝七年省重安新城二县入焉开元二十年烝为衡州属衡阳郡】宋【因之】元【为衡州路倚郭】明【附衡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衡山县
  汉【湘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呉【置衡阳郡治】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郡为衡山县并旧衡阳郡之衡山湘乡湘西三县入焉属长沙郡】唐【改属衡州】宋【复属潭州】元【属潭州路】明【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附考按隋志两衡山一属长沙一属衡山郡皆非今衡山县也长沙郡之衡山旧置衡阳郡者郦道元所谓宋太守何承天徙衡阳郡治于湘西今湘潭县是也衡山郡之衡山旧置湘东郡者所谓湘东临烝县即故酃县县即湘东郡治今县是也汉志长沙国之湘南县衡山在其东南者所谓呉孙亮分长沙西部立衡阳郡治湘南今衡山县是也
  耒阳县
  秦【长沙郡地】汉【置耒阳县属桂阳郡】东汉 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耒作洡改曰洡隂属衡山郡】唐【武徳四年复名耒阳属衡州衡阳郡】宋【因之耒作来】元【陞为耒阳州属岭北湖南道】明【复为县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附考按汉志耒阳师古曰在耒水之阳后汉书纪志传都作来阳水经注郴县有来水出来山葢耒来异字同音隋书作洡宋史复作来皆读平声为是
  常寜县
  三国呉【新平新寜二县地属湘东郡】晋【以新平并入新潭】宋 南齐【并因之】隋【属衡山郡】唐【天宝元年改曰常寜属衡阳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岭北湖南道】明【复为县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安仁县
  宋【干徳二年陞安仁塲为县属潭州长沙郡】元【属衡州路】明【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县
  汉【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呉【置湘东郡治县】晋【太元二十年省入临烝】南北朝【至】唐【俱省】宋【嘉定四年析茶陵军之康乐云阳常平三乡置县属茶陵军】元【属衡州路】明【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附考按杜佑谓衡阳汉县有湖地志递相防袭复见宋史分茶陵三乡置县遂谓宋取古酃为名歴千百年莫有考而正之者三国呉置湘东郡治县郦道元谓郡治在湘水东故名而衡阳在湘水西安得谓衡阳汉县也宋志云晋孝武太元二十年省水经注云省临烝今之衡阳实临烝之地然道元所谓临烝故是隋所省之临烝隋志并入衡山县者自在湘东今衡阳为临烝是唐所立之临烝唐志武徳四年改置临烝县开元二十年改名衡阳者自在湘西今欲移湘东县而西之不可也宋史曹彦约传击破李新于洣是县虽从晋省其地仍以水为名谓之洣洣水实流经今县西俗谓之洣江而杜氏云衡阳有湖葢失之逺矣水经云耒水北过县东北入于湘注云县有湖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酒十三州志云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县入湖与耒皆在湘东安得在衡阳也隋志又云耒阳县有肥水水今肥水在耒阳俗亦谓之肥江其兼云有水者或隋之耒阳并有旧地要与今衡阳如风马牛矣宋志县注云因湖为名是邑有省置水泉无改其明证矣茶陵三乡水在焉在宋不为复旧乎又湘东记云县西南母山周回四百里今县西南万阳山志称周回三百里荆南衡岳之外郴岭以北别无盘亘如万阳者其为母山无疑然则综其山川彊域今县治或非汉立故城新城同是一地杜氏罔究东西旧志遂妄谭名实不亦舛欤府志以衡阳零湖为水又云与耒水通葢慿兹臆决缀彼旧闻一纸之内自相抵牾又无足深论者焉桂阳州
  秦【长沙郡地】汉【分置桂阳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呉【分桂阳为始兴郡】晋【元康元年以桂阳郡度江州永嘉元年置湘州郡改属焉】宋 南齐【并因之】隋【平陈郡废置郴州大业初复置桂阳郡而郴为县又以陈置卢阳郡改县入焉】唐【为郴州桂阳郡】宋【因之后陞为军】元【陞桂阳路】明【洪武元年改桂阳府九年改为州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三
  临武县
  汉【置属桂阳郡】东汉 三国呉 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初属郴州大业初仍属桂阳郡】唐【因之如意元年改临武为隆武神龙元年复旧名】五代【石晋省】宋【绍兴十一年复置属桂阳军】元【属桂阳路】明【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五分
  附考按五代石晋省据宋史凡五代沿革非正史所载不録
  蓝山县
  汉【南平县属桂阳郡】东汉 三国呉 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唐【咸亨二年复置属郴州桂阳郡天宝九年改南平为蓝山】宋【初因之景徳三年改桂阳军】元【属桂阳路】明【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嘉禾县
  明【季割桂阳州临武县地置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永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其地为楚秦属长沙郡汉武帝分长沙为零陵郡荆州三国呉蜀分荆州零陵以西为蜀后并于呉孙皓分零陵立始安邵陵二郡至晋并属荆州后属湘州防又分零陵立营阳郡宋零陵营阳二郡并属湘州南齐因之梁置永阳郡改营阳为县治焉隋平陈置永州总管府防复改为零陵郡又改永阳郡为县焉唐为永州零陵郡武徳四年分零陵郡置营州五年改曰南营州贞观八年更名道州江华郡属江南西道五代楚有永州宋仍为永州零陵郡属荆湖南路元为永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洪武初改为永州府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七
  永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零陵郡 零陵营道营浦泠道泉陵东汉  荆州  零陵郡 泉陵零陵营道营浦泠道三国【呉】 荆州  零陵郡
  晋   荆州  零陵郡 泉陵 祁阳 零陵 营浦
  湘州       永昌
  营阳郡 营道 舂陵 泠道
  南北朝宋 湘州   零陵郡 泉陵 零陵 祁阳 永昌
  营阳郡 营浦 营道 舂陵
  南齐   湘州   零陵郡 泉陵 零陵 祁阳 永昌
  营阳郡 营阳 泠道 营浦 舂陵
  隋    永州总管府
  零陵郡 零陵 永阳 营道 冯乗
  唐   江南西道 永州零陵郡  零陵 祁阳
  道州江华郡 营道 延唐 江华永明 厯
  五代【楚】      永州
  道州
  宋   荆湖南路 永州零陵郡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江华郡 营道 江华 寜逺 永明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 永州路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路   营道 寜逺 永明 江华
  明   湖广布政使司 永州府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
  寜逺 永明 江华 新田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永州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永州府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
  寜逺 永明 江华 新田
  永州府属州县沿革
  零陵县【附郭】
  汉【杲陵县为零陵郡治】东汉 三国呉 晋 宋 南齐 梁陈【并因之】隋【平陈改泉陵曰零陵废零陵郡又省应阳永昌祁阳三县入焉大业初复置郡】唐【为永州零陵郡治】宋【因之】元【置永州路】明【为永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附考按明一统志云泉陵东汉零陵郡治按汉志武帝分桂阳置零陵郡而水经注云泉陵县零陵郡故楚矣是前汉泉陵为郡治也
  祁阳县
  三国呉【置属零陵郡】晋【因之】宋【泰始初属湘东郡五年复旧】南齐 梁陈【并因之】隋【省入零陵县】唐【复析零陵置祁阳属永州零陵郡】宋【因之】元【属永州路】明【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东安县
  宋【康熈元年陞东安塲为县属永州零陵郡】元【属永州路】明【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道州
  汉【营道县属零陵郡】东汉 三国呉【并因之】晋【江左属营阳郡】宋 南齐【并因之】隋【并泠道舂陵二县入焉属零陵郡】唐【武徳四年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等五县地置营州五年曰南营州贞观八年更名道州江华郡十七年省入永州上元三年复置属江南西道】五代【楚有道州】宋【仍为道州江华郡属荆湖南路】元【为道州路属岭北湖南道】明【洪武初为道州府九年改为州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领县四
  附考旧通志营道县为营阳郡治按水经注晋江左立营阳郡治营浦非营道也
  寜远县
  汉【泠道县属零陵郡以泠道之舂陵乡析置舂陵县防省】东汉【因之】三国呉【复置舂陵县】晋【江左立营阳郡舂陵改焉泠道仍属零陵郡】宋【舂陵属营阳郡泠道属广兴郡】南齐【并属营阳郡】隋【省泠道舂陵二县并入营道属零陵郡萧铣改营道为梁兴】唐【改唐兴长夀二年改武盛神龙元年复曰唐兴天宝元年改延唐大厯二年析延唐置大厯县属道州】宋【干徳三年更名寜逺省大厯入焉仍属道州】元【属道州路】明【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
  附考按水经注舂陵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宋志舂陵汉旧县舂陵侯徙国南阳省葢省后复为舂陵乡后汉泠道县有舂陵乡是也郦道元谓长沙定王分为县者定王以景帝后二年益封武陵零陵桂阳此益封后所分也永明县
  汉【营浦县地属零陵郡】东汉 三国呉【并因之】晋【江左置营阳郡治营浦】宋南齐【并因之】梁【置永阳郡】陈【因之】隋【废永阳郡为县并营浦谢沭二县入焉属零陵】
  【郡】唐【贞观八年复省永阳县入营道天授二年复置天宝元年更名永明县属道州】宋【熈寜五年省永明县为镇元年复为县仍属道州】元【属道州路】明【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江华县
  两汉【冯乗县属苍梧郡】三国呉【分苍梧立临贺郡县属焉】晋【因之】宋【改郡名为临庆】南齐【复为临贺属如故】隋【改属零陵郡】唐【武徳四年析冯乗置江华县文明元年改曰云龙元年复曰江华属道州】宋【因之】元【属道州路】明【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新田县
  明【季割寜远县之南北二乡置即唐时大厯之故墟也其地旧有新田营因以名县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宝庆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武帝分长沙为零陵郡东汉改长沙为郡并荆州三国呉分零陵北部置邵陵郡治昭陵仍荆州晋元嘉初改湘州宋以邵陵郡之都梁扶二县属营阳郡南齐复并来属隋废邵陵郡为邵阳县属长沙郡唐武徳四年析邵阳置南梁州贞观十年改为邵州邵阳郡江南西道宋宝庆元年以理宗潜藩陞邵州邵阳郡为宝庆府淳祐六年复陞为宝庆军荆湖南路元改为宝庆路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为宝庆府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四
  宝庆府沿革表
  总部  郡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昭陵
  零陵郡 夫夷 都梁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昭陵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四>

  宝庆府属州县沿革
  邵阳县【附郭】
  秦【长沙郡地】汉【置昭陵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呉【改昭陵曰邵陵为邵陵郡治】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曰邵阳属长沙郡废旧邵陵郡并扶夷都梁二县入焉】唐【武徳四年复析邵阳置邵陵建兴二县七年复省邵陵入邵阳属邵州邵阳郡】宋【因之理宗陞邵州为宝庆府治邵阳】元【改府为路】明【又改路为府治邵阳如故】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坊厢二
  附考按东汉零陵郡昭阳县前汉所无晋武帝改曰邵阳属邵陵郡宋又改属营阳郡此晋邵阳也昭陵县前汉所立后汉因之属长沙郡三国呉改曰邵陵隋始改曰邵阳此隋邵阳也今邵阳县为隋邵阳与东汉昭阳县无涉水经注邵陵县故昭阳近刋此书者亦颇详覈以为昭阳疑作昭陵也或隋之邵阳并旧邵陵邵阳为一但无考耳新化县
  宋【熈寜五年开梅山峒以其地置县属邵州邵阳郡后州陞为宝庆府县属焉】元【属宝庆路】明【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城步县
  唐【武冈县地属邵州自隋以前详下武冈州】宋【崇寜五年以邵州之武冈县陞为军熈寜六年废白沙砦置关硖武阳城歩三砦属武冈军】元【属武冈路】明【洪熈间置城步巡检司治十七年置城步县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
  附考按城步地元世莫可考元学録赵长翁有儒林书院记其地则城歩之儒林乡属武冈也其时则皇庆二年元仁宗之世也然武冈为郡城步为邑与元史不合明李贒据以入一统志姑仍之武冈州
  秦【长沙郡地】汉【置都梁夫夷二县属零陵郡】三国呉【属邵陵郡】晋【武帝分都梁立武冈县】宋 南齐【并因之】隋【初井入邵阳县属长沙郡后复置武攸县】唐【武徳四年更名武冈属郡州复省建兴县入焉】宋【崇寜五年陞为武冈军领武冈绥寜临冈三县属荆湖南路南渡后省临冈增新寜】元【为武冈路领武冈绥寜新寜三县属岭北湖南道】明【初改路为府仍领武冈新寜而割绥寜靖州洪武九年改为州省武同县入焉而领新寜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猺里二共三十里领县一附考按晋武帝分都梁立武冈县见宋书志而晋志邵陵郡无武冈
  新寜县
  两汉【夫夷地】宋【元丰四年以谿峒徽州置莳竹县属卲州八年建临口砦于莳竹县地崇寜五年改砦为临冈县绍兴二十五年省临冈増置新寜县于水头江北属武冈军】元【属武冈路】明【属宝庆府武冈州】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半
  附考按宋史志新寜汉夷地当是汉夫夷地夫夷都梁俱汉县实今武冈州所属地也
  阙疑宋书志扶县汉晋曰大夷今云扶者疑避桓温父嫌讳去夷然夫不可为县故改扶南齐志亦称扶县然水经注夫水迳扶阳县南本夫夷隋志夫夷又不云隋复旧其县名屡有沿改莫详时代
  岳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三苗之地苍梧之野六国时为楚秦为南郡长沙郡汉改长沙郡为国东汉复改为郡而南郡并仍秦旧属荆州三国蜀呉并因之晋太康元年析呉之巴丘城置建昌郡属湘州防省仍入长沙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南齐因之梁置巴州陈因之隋改曰岳州大业初改曰罗州防复为巴陵郡而华容县自两汉属南郡至是亦改焉唐为岳州巴陵郡属江南西道宋宣和元年赐岳阳军额绍兴二十五年改岳州为纯州改军曰华容三十一年复旧属荆湖北路元改岳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二年为岳州府防改为州十四年复为府二十九年析常徳府所领澧州石门慈利安乡三县入焉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七雍正七年奉
  防陞澧州为直州领石门慈利安乡三县今岳州府领县四
  附考按杜佑云岳州古罗子国而汉志长沙国罗县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非本罗子国也其云三苗国地则水经注固云三苖之国左洞庭者矣但不当云长沙衡阳诸郡皆古三苖之地耳
  水经注云巴陵故城本呉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丘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书志云建昌郡晋惠帝元康九年分长沙下隽诸县立是晋置建昌郡甚明而晋志不载然晋志湘州九郡帝纪作八郡自相抵牾而宋志湘州八郡与晋纪合要是晋志脱建昌耳
  阙疑杜佑云岳州古防子国左传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防成大心败防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防至于锡穴防渚锡穴按注皆防地今不可考水经云湘水北过下隽县微水从东来注之注云微湖世或谓之防湖防或麋字之讹今地志麇子国多讹为麋也麇音军
  岳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荆州   南郡
  长沙郡
  荆州   南郡   华容
  长沙国  下隽 罗
  东汉   荆州   南郡  华容
  长沙郡 下隽 罗
  三国【呉蜀】  荆州   南郡
  长沙郡
  晋    荆州   南郡  华容
  湘州   建昌郡 巴邱
  湘州   长沙郡 下隽 罗 巴陵
  南北朝【宋】 荆州   南郡  华容
  郢州   巴陵郡  巴陵 下隽
  南齐   荆州   南郡  华容
  巴陵郡  下隽 巴陵
  梁         巴陵郡  巴陵
  南安湘郡
  陈         巴陵郡
  隋         岳州
  罗州

  岳州府属县沿革
  巴陵县【附郭】
  汉【下隽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呉【为巴丘邸阁城】晋【太康元年即呉故城立巴丘县后置建昌郡防省入长沙为巴陵县】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省巴陵县入焉防复置】南齐【因之】隋【为巴陵郡治】唐【为岳州巴陵郡治】宋【因之】元【属岳州路仍倚郭】明【洪武初改岳州路为府九年改岳州省巴陵入焉十四年复为岳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附考旧志皆云尚书禹贡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东陵即今巴陵县按尚书孔传东陵地名不详其处水经注云庐江郡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尚书至于东陵者也葢在兰谿防阳之间然楚地记云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朱子曰顷在南康考其山川形势疑晁氏九江东陵之説以为洞庭巴陵者为可信葢江流自澧而东即至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东若谓九江即今江州其下少东便合彭蠡之口不应言至东陵然后东迆北防于滙也九江为洞庭则东陵为巴陵审矣临湘县
  宋【淳化元年陞王朝塲为县防改临湘属岳州巴陵郡】元【属岳州路】明【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平江县
  汉【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蜀呉】晋 宋 南齐 梁【并因之】隋【开皇九年省呉昌湘濵二县入焉改属巴陵郡】唐【武徳九年省罗县入湘隂神龙三年复析湘隂置昌江属岳州巴陵郡】宋【为平江县属如故】元【陞州属岳州路】明【复为县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
  华容县
  汉【置属南郡】东汉 三国【蜀呉】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属巴陵郡】唐【垂拱二年改华容为容城神龙元年复旧属岳州巴陵郡】宋【因之】元【属岳州路】明【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附考按汉志南郡华容县应劭曰春秋许迁于容城是也又云云梦泽在其南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曰巴丘湖是也今之华容县在唐改曰容城则许迁之故墟巴丘湖正居其南则汉县之旧封隋志独云旧曰安南而后之为地志者遂支离附防不知华容自汉至今惟唐一改名未尝并省复立不必据隋志也 又按地理今释华容汉县今荆州府监利石首二县地非岳州府之华容县此又不然尚书禹贡传云华容县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亦谓之沱夏水受江东北流今监利石首当其地而华容在江以南故释者谓今华容非汉县也不知汉南郡有华容无石首监利晋三县参立俱属南郡当时分析建置虽不可考要是析华容置石首监利也则何以知石首监利为汉华容而今华容为非汉县乎汉志华容云梦泽在南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葢汉之华容北至夏水受江之地南至巴丘湖释者知其一説而不知又有一説也
  常徳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六国时为楚巫中地秦置黔中郡汉髙祖改为武陵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呉蜀分荆州武陵以西为蜀后并入呉孙休分武陵置天门郡至晋属荆州如故宋初武陵天门俱属郢州后以天门还属荆州南齐因之陈天嘉元年天门武陵二郡俱改武州太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隋平陈废武陵郡改为朗州大业初复置武陵郡唐朗州武陵郡属山南东道宋祥符五年改朗州为鼎州政和七年陞为常徳军绍兴元年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鼎州乾道元年以孝宗潜藩陞为常徳府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徳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后改为常徳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复为常徳府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
  附阙疑陈世祖纪天嘉元年分荆州之天门义阳南平郢州之武陵置武州宣帝纪太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而隋志并云梁置其建立时代既已不同又据陈本纪言之分荆郢二州置武州又改沅州是天门武陵所之州也据隋志言之武陵郡梁置武州后改沅州是武陵所改之州也今两存之以俟博考者
  常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索 沅 佷山 义陵
  充
  东汉   荆州   武陵郡  临沅 汉夀 充三国【呉】  荆州   武陵郡
  天门郡
  晋   荆州   武陵郡 临沅 龙阳 汉夀
  天门郡 充
  南北朝【宋 南齐】 郢州   武陵郡  临沅 龙阳
  荆州   天门郡
  【梁陈】        武州
  沅州
  隋         朗州

  常徳府属县沿革
  武陵县【附郭】
  汉【临沅县为武陵郡治】东汉 三国【蜀呉】晋 宋 南齐【并因之】梁【分置武州后改曰沅州】隋【平陈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沅南汉夀三县置武陵县大业初复置武陵郡】唐【仍为朗州武陵郡治】宋【置常徳府】元【置常徳路】明【又置常徳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附考按汉临沅县为武陵郡治水经注甚明自明一统志以前相承不缪旧通志改临沅为索县葢因荆州刺史治汉寿汉寿故索而不知武陵太守自治临沅也
  桃源县
  宋【干徳中析武陵县地置】元【陞州】明【复为县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龙阳县
  汉【索县】东汉【阳嘉三年改曰汉夀为荆州刺史治属武陵郡】三国呉【析置龙阳县属郡如故】晋 宋 南齐【并因之】梁【属武州再属沅州】隋【属武陵郡】唐【属朗州】宋【大观中改龙阳曰辰阳绍兴三年复旧五年陞为军移治黄城砦三十年复为县属常徳府】元【陞州领沅江县属常徳路】明【洪武九年复为县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五里
  沅江县
  两汉 晋 宋 南齐【俱益阳县地】梁【置县曰药山仍为郡】隋【平陈改郡为县又改县名曰安乐十八年改曰沅江属巴陵郡】唐【干寜中改曰桥江属岳州】宋【复为沅江改鼎州复岳州后属常徳府】元【属常徳路龙阳州】明【洪武十一年改龙阳州为县省沅江入焉防复置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辰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六国时其地为楚巫中秦昭襄王拔巫中置黔中郡汉高帝改黔中为武陵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呉蜀分荆州武陵以西为蜀后并于呉至晋属荆州如故宋孝武分属郢州南齐因之陈置沅陵郡隋平陈改置辰州大业初复置沅陵郡唐天宝元年改为辰州卢溪郡属江南黔中道宋属荆湖北路元改辰州路属江南湖北道明为辰州府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六 鳯凰营康熈四十六年改五寨土司增置编苖一百十五寨干州康熈三十九年改干州哨增置编苖一百五寨雍正九年改六里为永绥恊编苖二百二十八寨俱附辰州府
  附考旧志汉置义陵郡汉有义陵县无义陵郡也后汉郡国志注武陵先贤传曰晋代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移东遂得见全传曰止戈为武高平曰陵于是改名焉臣昭案前书本名武陵不知此对何据而出梁剡令刘昭之説是也旧通志武陵郡汉高祖更名洛阳郡检后汉志云武陵郡本黔中高祖五年更名洛阳南二千一百里知是以更名二字连下洛阳为句误也
  辰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直州附】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辰阳东汉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辰阳三国   荆州  武陵郡
  晋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宋    郢州  武陵郡  辰阳 沅陵

  辰州府属州县沿革
  沅陵县【附郭】
  汉【置属武陵郡】东汉 三国 晋 宋 南齐【并因之】陈【置沅陵郡治沅陵】隋【平陈郡废县为辰州治大业初复置沅陵郡】唐【为辰州卢溪郡治】宋【因之】元【置辰州路】明【置辰州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九里【内附新屯庄】
  泸溪县
  汉【沅陵县地】东汉 三国 晋 宋 南齐 梁 隋【并因之】唐【武徳三年始析沅陵置卢溪县属辰州卢溪郡】宋【因之】元【属辰州路】明【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辰谿县
  汉【辰阳县属武陵郡】东汉 三国【因之】晋【武陵郡领县十辰阳省】宋【仍置辰阳属武陵郡】南齐【因之】隋【改曰辰谿属沅陵郡】唐【属辰州卢溪郡】宋【因之】元【属辰州路】明【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溆浦县
  唐【武徳五年析辰溪县置属辰州卢溪郡】宋【因之】元【属辰州路】明【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沅州
  两汉【巫县在巫山之阳属南郡】晋【咸寜元年置建平郡巫县属焉】宋【因之】梁【于巫县地置龙桗县】隋【因之属辰州】唐【贞观八年以辰州之龙标县置巫州天授二年以巫山不在州界改沅州开元中又改巫州大厯五年改溆州潭阳郡江南黔中道】宋【初为懿州后为沅州潭阳郡荆湖北路】元【为沅州路江南湖北道】明【为沅州府后为州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领县二
  黔阳县
  宋【元丰三年并鎭江砦人户入黔江城为县防废鎭江砦为铺入焉属沅州潭阳郡】元【属沅州路】明【属辰州府沅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附考按唐武徳元年析彭水县置石城天宝元年改名黔江属黔州黔中郡今黔阳县城即黔江但未详黔江省何时代故不敢入沿革内也
  麻阳县
  唐【武徳三年析沅陵辰溪二县置属辰州卢溪郡垂拱二年复析置锦州卢阳郡四年复析置龙门县防复省龙门入焉】宋【熈寜七年以潭阳县析置之卢阳辰州之招谕二县并麻阳俱懿州八年复并锦州砦及旧招谕县入麻阳为二县属沅州潭阳郡】元【属沅州路】明【属辰州府沅州】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永顺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楚巫中秦黔中郡地汉武陵郡东汉三国蜀呉晋宋南齐梁并因之陈沅陵郡隋辰州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溪州灵溪郡属江南黔中道五代时仍为辰州楚马氏所据宋为永顺州有上中下溪三州熈寜八年置防溪城辰州卢溪郡元为防溪施容等处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六年为永顺宣慰使司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附辰州府雍正七年苖人慕义输诚吁请愿设官制赋比内地疆土督抚具奏奉
  恩防俞允改永顺宣慰使司置永顺府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
  附考按旧志云宋为永顺州宋史地理志不载西南溪峒诸蛮传云乾道七年知辰州章才邵上言辰之诸蛮与羁縻保静南渭永顺三州接壤此宋为永顺州之证也
  旧地志元时彭万潜自改为永顺军民安抚司似未版图考元史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讨平九溪十八洞设官立总管府二十八年割八畨洞蛮自四川行省湖广行省思播州改入湖广而防溪施溶等处及拉儒鲁达诸洞皆思州军民安抚司不知万潜自改之説何据
  永顺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陈        沅陵郡
  隋        辰州
  唐    江南黔中道 溪州灵溪郡
  五代【楚冯氏】     辰州
  宋        永顺州

  永顺府属县沿革
  永顺县
  唐【为溪州之地】宋【置永顺州于此】明【为永顺军民宣慰使司治】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置永顺县为永顺府治编户十八保
  龙山县
  元【为白崖洞地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属永顺宣慰使司】
  皇清雍正七年立龙山县属永顺府编户一十五里
  保靖县
  宋【保静州】元【曰保靖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置保靖州安抚司寻陞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附辰州府雍正七年立保靖县属永顺府编户一十六都
  桑植县
  元【有上桑直下桑直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为桑植宣慰使司】
  皇清因之附岳州府雍正七年立桑植县并省九谿卫之安福所入焉属永顺府编户一十四里
  直澧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楚巫中地秦黔中郡汉分置武陵郡属荆州三国呉分武陵置天门郡晋武帝以秦汉时南郡江南之地分置南平郡并属荆州宋南齐因之陈改天门郡为石门郡隋平陈置松州寻改澧州后为澧阳郡并改石门南平二郡为石门孱陵二县焉唐为澧州澧阳郡属山南东道宋属荆湖北路元为澧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初为澧州府防改为州常徳府十九年改岳州府
  皇清因之领县三雍正七年奉
  防陞澧州为直州并永定九谿二卫为安福县焉属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
  直澧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南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零阳 充 孱陵东汉  荆州   武陵郡  零阳 充 孱陵 作唐三国【呉】 荆州   天门郡
  晋   荆州   天门郡  零阳充 临澧 澧阳
  南平郡  作唐 孱陵
  南北朝【宋 南齐】荆州  天门郡  零阳 充 临澧 澧阳
  南平郡  作唐 孱陵
  陈        石门郡
  南平郡
  澧阳郡
  后周       衡州
  隋       松州
  澧州
  崇州
  澧阳郡 澧阳 石门 孱陵 安乡
  崇义 慈利

  直澧州属县沿革
  安乡县
  汉【孱陵县属武陵郡】东汉【析置作唐县】晋【武帝置南平郡治作唐】宋 南齐梁 陈【并因之】隋【废郡改作唐为孱陵与安乡并澧阳郡】唐【贞观元年又省孱陵】
  【入安乡属澧州】宋【因之】元【属澧州路】明【属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澧州编户十一里
  附考按水经注晋分孱陵县立南安晋志作安南属南平郡隋志废南平入澧阳郡郡统县六无安南有安乡而巴陵郡华容县注旧曰安南梁置南安湘郡郡废县改名焉此十六字当在安乡之下华容汉县安南晋县自汉晋至南齐史志并列安得云旧安南隋改名华容也若云隋之华容移治于安南则旧华容又别无省入之县也梁置南安湘郡应即南安县地而隋改县名自是改安南为安乡华容接壤皆在洞庭湖正北于南安湘郡取名之义尤合 又按水经注东汉分孱陵置作曺而隋志澧阳郡孱陵县注则隋改作唐为孱陵葢汉旧置之孱陵巳于开皇九年省入南郡之公安县此澧阳之孱陵实东汉以来作唐之地耳石门县
  两汉【零阳县属武陵郡】三国【呉为天门郡治】晋【太康四年分置澧阳县为郡治如故】宋南齐【并因之】陈【为石门郡治】隋【改石门郡为石门县属澧阳郡】唐【属澧州】宋
  【因之】元【属澧州路】明【属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澧州编户八里
  慈利县
  汉【零阳充二县地】晋【太康四年置临澧县属天门郡】宋 南齐【并因之】后周【置衡州】隋【开皇中置零陵县十八年改名慈利属澧阳郡】唐【麟徳元年省隋置崇州之崇义县入焉属澧州】宋【因之】元【陞州属澧州路】明【复为县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澧州编户一十八里附考按水经注古老传言充县尉与零陵尉共论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石临澧即其地旧志临澧为零阳充二县地之説是也
  安福县
  明【九谿永定二卫地洪武中析澧州石门慈利地为九谿卫又析为羊山卫防改羊山为永定】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裁并置今县编户
  直郴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为楚巫中地秦为黔中郡又分置长沙郡汉高祖分长沙置桂阳郡治郴属荆州东汉三国呉并因之晋永嘉元年改湘州宋南齐并因之陈天嘉元年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随平陈改桂阳为郴州大业初复置桂阳郡又改卢阳郡为县焉萧铣称梁于荆州有郴州之地唐为郴州桂阳郡属江南西道五代楚马氏南汉刘氏相继窃据宋郴州桂阳郡属荆湖南路绍兴初改属东路防复旧元为郴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为郴州自明以前俱仍汉旧郡之地治郴县元改郴县为郴阳明始省郴阳入郴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五
  附考按明一统志云郴州五代晋改为敦州按五代史职方攷凢州改名皆书而不及郴郴州为楚南汉先后窃据石晋不过遥制而已地志云石晋改名郴什九出于伪撰郴州其一也宋史南汉刘氏世家云晟因马氏之乱袭取桂郴贺等州干德中太祖命师克郴州获其内品十余人未尝有敦州之称唯元史郴阳县注云本敦化又未尝有改郴州为敦州之説也
  直郴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东汉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汉寜三国【呉】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阳安
  晋    【荆州湘州】   桂阳郡 郴 晋寜 汝城南北朝【宋 南齐】湘州   桂阳郡 郴
  梁        桂阳郡
  陈        桂阳郡
  卢阳郡
  隋        郴州
  桂阳郡   郴 卢阳
  唐    江南西道 郴州桂阳郡 郴 义章 资兴 义昌
  五代【楚 南汉】      郴州
  宋    荆湖南路 郴州桂阳郡 郴 桂阳 宜章 永兴
  兴寜 桂东

  直郴州属县沿革
  永兴县
  汉【郴县为桂阳郡治】东汉 三国【呉】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平陈改置郴州大业初复置桂阳郡】唐【开元十年析郴置安陵县天宝元年改名髙亭属郴州桂阳郡】宋【熈寜六年始改曰永兴属如故】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六里
  宜章县
  隋【以前俱桂阳郡郴县地萧铣析郴县置义章】唐【武德七年省八年复置属郴州桂阳郡】宋【太平兴国初改为宜章县属如故】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兴寜县
  东汉【永和元年置曰汉寜属桂阳郡】三国呉【改阳安】晋【太康元年改晋寜】宋南齐【因之】隋【省】唐【初复置改曰晋兴贞观八年省咸亨三年复置改曰资兴属郴州桂阳郡】宋【嘉定二年始改曰兴寜属如故】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桂阳县
  晋【汝城县属桂阳郡】宋 南齐【并因之】陈【天嘉元年改桂阳之汝城县为庐阳郡】隋【平陈改卢阳郡为县属郴州防复置桂阳郡县焉】唐【曰义昌属郴州桂阳郡】五代后唐【改义昌为郴义】宋【太平兴国初改为桂阳仍属郴州桂阳郡】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七里
  附考按宋史锦州之卢阳今为辰州府麻阳县地与桂阳相隔殊远此隋志桂阳郡之卢阳旧置卢阳郡陈书文帝纪作卢阳也
  宋史郴州桂阳郡桂阳县注唐义昌后唐改郴义五代县名唯此出正史余以无稽不録
  桂东县
  宋【嘉定四年析桂阳之零陵宜城二乡置属郴州桂阳郡】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直靖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楚巫中地秦为黔中郡汉改武陵郡属荆州武帝元鼎二年开牂牁郡属益州东汉三国汉晋宋并因之南齐为南牂牁郡隋置牂州后复置牂牁郡并立牂牁县为郡治唐贞观九年以隋牂牁县地置郎州十三年改名播州播川郡属江南黔中道又置城州徽州皆溪峒州也宋初杨氏居之号十洞首领太平兴国四年始内附元丰三年以沅州贯保砦为渠阳县属诚州以徽州为莳竹县属邵州六年移渠阳县为城州治元祐二年改为渠阳军防复改军为砦属沅州五年复以渠阳为城州崇寜二年改为靖州大观元年为靖州郡防复为州绍兴八年又移渠阳析置之永平县入焉属荆湖北路元改靖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三年为靖州府九年改为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雍正五年析天柱县入贵州黎平府领县三附考按旧志靖州为南北朝夷播叙三州之地详考之惟通道为播州地余皆溪峝中地又夷播叙三州唐始置南北朝无此州名也
  直靖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益州  牂牁郡
  东汉  益州  牂牁郡
  三国   益州   牂牁郡
  晋    益州   牂牁郡
  南北朝【宋】 益州   牂牁郡
  南齐   益州   南牂牁郡
  隋         牂州
  牂牁郡 牂牁
  唐         郎州
  江南黔中道 播州播川郡 遵义
  溪峒诚州
  溪峒徽州
  宋         诚州  梁阳
  徽州
  渠阳军
  荆湖北路 靖州  永平 防同 通道

  直靖州属县沿革
  防同县
  宋【置三江县崇寜二年改曰防同属靖州】元【属靖州路】明【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
  通道县
  隋【牂牁县属牂牁郡】唐【贞观元年以牂牁地置恭水县十四年改恭水曰罗防十六年改罗防曰遵义本属郎州后属播州播川郡】宋【崇寜二年始改名通道属靖州】元【属靖州路】明【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复置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汉民一里苗民三里
  绥寜县
  唐【谿洞徽州】宋【元丰三年以徽州为莳竹县属邵州后改曰绥寜县绍兴十一年移治武阳砦二十五年复旧属武冈军】元【属武冈路】明【洪武三年改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附识
  雍正十年十月二十五日接到 部咨议准湖南抚臣赵恩
  题奏衡州府属之桂阳州改陞直州辖临武蓝山嘉禾三县奉
  防依议钦此理合登载以备考核详凡例末

  湖广通志巻四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五
  疆域志【形势附】
  书曰荆及衡阳惟荆州荆衡皆山也九州方域惟荆独以山表而江汉洞庭合万川以东注则跨于江之南北者泽国居多焉其疆宇之广北通雍豫南逾五岭东抵扬州西接巴蜀舟车所集天下莫能加矣以形势言之则长江为四渎之长古称天堑洞庭为五湖之长古称天险鄂州当荆呉江汉之冲要潭州控交广之户牖扼呉蜀之咽喉荆州距三峡而介重湖襄阳倚湖湘而面关洛常德为六省通衢五溪要害歴代相传各为重镇论形势者所务详也
  湖广全省
  湖广方舆于九州之土最称旷邈自省城东至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五百二十里西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一千五百九十里南至广西桞州融县界一千四百八十五里北至河南汝寜府罗山县界五百四十二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宿松县界五百八十二里东南至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界一千三十五里西北至陜西汉中府平利县界一千七百四十一里西南至贵州黎平府界一千四百六十五里东西广一千六百四十七里南北袤一千九百四十七里
  武昌府
  东五百二十里至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西七里至汉阳府汉阳县界南四百里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北七十二里至黄州府黄冈县界由府治北三千一百五十五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五百三十二里南北袤四百七十二里江夏附邑也 东至武昌县界七十二里 西至汉阳府汉阳县界七里 南至咸寜县界一百三十七里 北至黄州府黄冈县界七十二里
  府东北一百八十里为武昌 东至黄州府蕲州界八十里 西至江夏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大冶县界十五里 北至大江界五里
  东南二百八十里为嘉鱼 东至咸寜县界八十里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界一百三十五里 南至蒲
  圻县界五十五里 北至汉阳府汉阳县界一百里东南三百六十里为蒲圻 东至咸寜县界七十里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四十里 南至崇阳县界
  四十里 北至嘉鱼县界四十里
  东南二百四十里为咸寜 东至兴国州界五十里西至蒲圻县界四十里 南至通山县界五十里北至江夏县界四十五里
  南三百六十里为崇阳 东至通山县界四十五里西至通城县界六十五里 南至江西南昌府寜
  州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蒲圻县界三十里
  西南五百里为通城 东至崇阳县界五十里 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四十里 南至岳州府平江县界四十里 北至崇阳县界十里惟东南与江西寜州石门接壤雍正五年奉查七年立碑定界
  东南三百八十里为兴国州 东至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界九十五里 西至崇阳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江西南昌府武寜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大江心六十里
  东北一百五十里为大冶 东至兴国州界三十里西至武昌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兴国州界五十
  里 北至武昌县界七十五里
  南一百八十里为通山 东至兴国州界三十里西至崇阳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江西武寜县界八十里 北至咸寜县界三十里
  汉阳府
  东七里至武昌府江夏县界西二百里至德安府云梦县界南二百四十里至安陆府沔阳州界北二百三十里至河南罗山县界由府治北三千一百五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二百七里南北袤四百七十里
  汉阳附邑也 东至武昌府江夏县界七里 西至汉川县界九十里 南至安陆府沔阳州界二百四十里 北至黄陂县界五十里
  府西一百二十里为汉川 东至汉阳县界三十里西至沔阳州天门县界九十里 南至安陆府沔
  阳州界一百里 北至德安府云梦县界四十里东北一百二十里为黄陂 东至黄州府黄冈县界五十里 西至孝感县界六十里 南至汉阳县界五十里 北至河南罗山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一百四十里为孝感 东至黄陂县界六十里西至德安府云梦县界十里 南至汉川县界三十里 北至河南罗山县界二百七十里
  黄州府
  东五百一十里至江南安庆府界西一百五十五里至汉阳府界南十里至武昌府武昌县界北四百七十里至河南汝寜府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六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六百六十五里南北袤四百八十里黄冈附邑也 东至蕲水县界四十里 西至汉阳府黄陂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武昌府武昌县界十里 北至麻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府东南一百一十里为蕲水 东至江南英山县界九十里 西至黄冈县界七十里 南至蕲州界五十里 北至罗田县界九十里
  东一百六十里为罗田 东至江南英山县界五十里 西至黄冈县界三十里 南至蕲水县界十五里 北至河南商城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东北一百八十里为麻城 东至罗田县界九十里西至黄安县界五十里 南至黄冈县界五十里北至河南汝寜府光山县界一百里
  北二百四十里为黄安 东至麻城县界四十里西至汉阳府黄陂县界四十里 南至黄冈县界八十里 北至河南汝寜府光山县界八十里
  东一百八十里为蕲州 东至广济县界四十里西至大江界十里 南至武昌府兴国州界十里北至蕲水县界四十里
  东二百五十里为广济 东至黄梅县界七十里西至蕲州界三十里 南至大江界七十里 北至蕲水县界五十里
  东三百五十里为黄梅 东至江南安庆府宿松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广济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界一百里 北至蕲州界七十里
  安陆府
  东二百七十里至德安府应城县界西二百五十里至荆州府江陵县界南六百二十五里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北一百二十里至襄阳府宜城县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五百二十里南北袤七百四十五里钟祥附邑也 东至京山县界三十五里 西至荆门州界八十五里 南至潜江县界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阳府宜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府东一百五十里为京山 东至德安府应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钟祥县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天门县界六十里 北至德安府随州界一百二十五里
  南二百二十里为潜江 东至沔阳州界三十里西至荆州府江陵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荆州府监利县界八十里 北至京山县界六十里
  南三百二十五里为沔阳州 东至汉阳府汉川县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潜江县界一百里 南至岳州府临湘县界二百二十五里 北至天门县界七十里
  东南二百二十里为天门 东至汉阳府汉川县界九十里 西至京山县界九十里 南至沔阳州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应城县界八十里
  西九十里为荆门州 东至钟祥县界八十五里西至当阳县界六十里 南至荆州江陵县界一百六十五里 北至襄阳府宜城县界一百八十里西二百一十里为当阳 东至荆门州界七十里西至荆州府夷陵州界七十里 南至荆州府枝江县界六十里 北至荆州府远安县界八十里
  德安府
  东八十里至汉阳府孝感县界西三百里至襄阳府枣阳县界南二百里至汉阳府汉川县界北一百八十里至河南信阳州恨这关界由府治北三千四百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里
  安陆附邑也 东至云梦县界六十里 西至随州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应城县界八十里 北至应山县界九十里
  府东南六十里为云梦 东至汉阳府孝感县界三十里 西至应城县界二十里 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界五十三里 北至安陆县界四十里
  南八十里为应城 东至云梦县界三十里 西至安陆府京山县界六十里 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界六十里 北至安陆县界四十三里
  西北一百三十里为随州 东至安陆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安陆府钟祥县界二百里 南至安陆府京山县界九十里 北至河南南阳府唐县界二百五十里
  北九十里为应山 东至汉阳府孝感县界七十里西至安陆县界四十里 北至河南信阳州界九
  十里
  荆州府
  东二百里至安陆府沔阳州界西五百二十五里至归州界南一百九十里至岳州府澧州界北二十里至安陆府荆门州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七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江陵附邑也 东至安陆府潜江县界七十五里西至枝江县界四十里 南至公安县界五十里北至安陆府荆门州界二十里
  府南一百二十里为公安 东至岳州府安乡县界七十里 西至松滋县界五十里 南至澧州界六十五里 北至江陵县界七十里
  东南一百八十里为石首 东至监利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公安县界七十里 南至岳州府华容县界三十里 北至监利县界八十里
  东二百四十里为监利 东至安陆府沔阳州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江陵县界八十里 南至岳州府华容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安陆府沔阳州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一百二十里为松滋 东至公安县界八十里西至枝江县界四十里 南至澧州界一百九十
  里 北至江陵县界九十里
  西一百八十里为枝江 东至江陵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宜都县界三十里 南至松滋县界六十里 北至宜都县界三十里
  西三百四十里为夷陵东至安陆府当阳县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归州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宜都县界六十里 北至襄阳府南漳县界三百五十里
  西北一百八十里为宜都 东至枝江县界五十里西至归州长阳县界五十里 南至澧州界八十
  里 北至夷陵州界五十里
  西北二百四十里为远安 东至安陆府荆门州界七十里 西至夷陵州界五十里 南至安陆府当阳县界十五里 北至襄阳府南漳县界一百里
  襄阳府
  东二百一十里至德安府随州界西四百六十里至郧阳府郧县界南一百八十里至安陆府荆门州界北九十里至河南南阳府新野县界由府治北三千六百二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七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
  襄阳附邑也 东至枣阳县界七十里 西至谷城县界六十里 南至宜城县界六十里 北至河南新野县界九十里
  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为宜城 东至枣阳县界七十里 西至南漳县界五十里 南至安陆府钟祥县界七十里 北至襄阳县界五十里
  西南一百二十里为南漳 东至宜城县界八十里西至郧阳府保康县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荆州府远安县界三百六十里 北至谷城县界六十里东北一百四十里为枣阳 东至德安府随州界八十里 西至襄阳县界八十里 南至安陆府钟祥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河南唐县界六十里西北一百四十里为谷城 东至襄阳县界九十里西至均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南漳县界一百
  一十里 北至光化县界三十里
  西一百八十里为光化 东至襄阳县界六十里西至均州界六十里 南至谷城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河南邓州界五十里
  西北三百九十里为均州 东至光化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郧阳府郧县界五十里 南至谷城县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河南内乡县界一百二十里
  郧阳府
  东一百五十里至河南淅川县界西五百六十里至陜西平利县界南一百二十里至襄阳府均州界北二百八十里至陜西商州界由府治北二千五百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七百一十里南北袤四百里
  郧县附邑也 东至襄阳府均州界六十里 西至郧西县界七十里 南至房县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陜西商州界一百二十里
  府南三百一十里为房县 东至保康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竹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归州兴山县界四百五十里 北至郧阳县界八十里西南三百六十里为竹山 东至房县界六十里西至竹谿县界一百一十里 南至房县界九十里北至陜西白河县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五百九十里为竹谿 东至竹山县界六十里西至陜西平利县界五十里 南至四川奉节县界三百六十里 北至竹山县界四十里
  西一百四十里为郧西 东至郧县界七十里 西至陜西白河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郧县界五十里 北至陜西山阳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二百里为保康 东至襄阳府谷城县界五十里 西至归州兴山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襄阳府南漳县界九十里 北至房山县界一百里
  归州
  东至夷陵州界一百九十里西至四川防州府巫山县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澧州石门县界一百七十五里北至郧阳府房县界二百七十里由州东北三千八百一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里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
  州东南一百九十五里为长阳 东至宜都县界一十五里 西至巴东县界五里 南至澧州石门县界八十五里 北至归州界六十里
  西九十里为巴东 东至归州界五十五里 西至四川防州府巫山县界九十里南至长沙县界三百五十里 北至郧阳府房县界六百里
  北九十里为兴山 东至夷陵州界一百里 西至巴东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归州界四十里 北至郧阳府房县界二百七十里
  西南四百五十里为恩施 东至归州界三百一十里 西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 南至安定峒 北至石柱宣抚司界
  形势【附】
  全省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周礼职方氏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曰江汉其浸曰颖湛左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国防楚天下之彊国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呉志沃野千里有金城之固晋陆机论长江制其区宇峻山带其封域广舆记大江中贯五溪外错汉水为带衡岳为镇洞庭云梦为池此形势之大概也荆州当巴蜀之冲郧阳绾商陜之要襄德北枕河雒辰沅南蔽滇黔郴永上连两粤蕲黄下接三呉地之四通五达莫楚若矣郑元庆史约控雍引扬连粤兼豫襟带江汉包络湖湘跨压罗施役属谿洞地居津要旧志荆于九州之土最称闳衍包络衡贯神禹之迹遍焉
  武昌府
  呉赵咨使魏对江汉为池记室新书扼束江湖襟带呉楚晋左思呉都赋郊圻之内奥都邑之纲纪刘宋何尚之议通接雍梁实为津要齐志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汉沔乔大观南楼赋地接岘荆江吞云梦南齐志黄鹄矶边江峻山险唐赵憬鄂州新厅记当荆呉江汉之冲要宋志南扺五岭北连襄汉元巴延鄂城议襟山带江江南要区元元明善武昌路学记墉山而城堑江而池
  江夏县附郭
  武昌县史记北背汉水南镇雉峯西山锁樊口之险鳯台塞石盘之流
  嘉鱼县韩阳学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蒲圻县唐岳县记挹莼川之清流有龙潭之美迹山川绸缪人物伟丽
  咸寜县何廷韬登髙记钟台白望排左堆青紫潭黄塘右眺罨霭
  崇阳县旧志中州二水平分壶头万山回合金城踞白石之港龙泉丹井之巅
  通城县刘贤建邑治碑文北背隽水南面银山东连黄龙幕阜之竒西挹衡岳洞庭之胜
  兴国州呉国伦碑铭内包山泽外堑长江
  大冶县虞集学记在江湖之表山川包络形气涵蓄通山县王星耀羊山赋荆扬之介翼斗之墟奄兹包络山川萦纡
  汉阳府
  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元和郡志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唐贾至秋兴亭记仰眂大别之固俯眺沧浪之浸通鉴路通荆雍控引秦梁宋蔡纯臣寥廓台记山光水色四环交映
  汉阳县附郭
  汉川县尹大本去思碑地濒江汉众流之滙
  黄陂县王朴题名记木兰拱秀滠水包环
  孝感县旧通志九叠嶂于东南澴水洄濴于西北
  黄州府
  齐安志淮楚之交唐李勣制濵带江淮唐刺史修文宣王庙记前界大江后接崇阜宋王禹偁月波楼诗淮甸上游宋苏轼黄州诗长江绕郭苏轼赤壁赋山川相缪王禹偁表地连云梦城倚大江宋张耒杂志一大薮泽宋关咏神光观记古淮壖上腴郡志锁钥金城三楚重镇
  黄冈县附郭
  蕲水县王镕学记鳯栖玉台之回翔登瀛天马之拱向
  罗田县晏清志序枕固陵控英六势当要冲
  麻城县梅国正漕运议介在万山之中襟一衣带之水
  黄安县旧志东南峙三角五云之竒观西北连天台僊居之胜槩
  蕲州兴复旧治记北接光蔡东峙灊皖
  广济县张鳯梧学记邑介江黄地僻以简
  黄梅县黎淳学记龙坪破额诸山争竒竞秀于万里云山之表
  安陆府
  唐刘丹记西浮江汉东驰京岭郡志上接汉江下连湘水风土考古记舟车往来水陆之冲舆地纪胜维兹七泽之南实倚重湖之右宋朱昂广泽庙序襟带随郢腹背呉楚地洼而卑水漾而潴荆门军记西控巴峡扼其喉咽东连鄢郢为之襟带宋陆九渊议居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
  钟祥县附郭
  京山县旧志北眺聊屈南望潜沔
  潜江县旧志江沱汉潜环水以为固道隆清溪据岭以为高
  沔阳州复州厅壁记地濵江汉川泽之区
  天门县张允之德政颂南流襄汉东尽沧浪
  荆门州荆门军鼓角楼记环列重山带绕大泽当阳县袁昌祚四公祠碑臂引宛洛掖控秦韩膺附襄沔脉维呉楚
  德安府
  汉东志介襄郢申汉之间元和郡县志其城三重西枕涢水李白代答孟少府移文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衡之远势文献通考岩石隘狭道路交错宋李元衡镇楚堂记为一都防宋黄世长诗接秦头分楚尾安陆县附郭
  云梦县丘堂赋东南奥区上流渊薮
  应城县旧志灵池炎歊潜行乎楚国温泉渊静奋发乎京山
  随州赵贤儒学碑记随居汉东表介周楚厉山氏之遗墟
  应山县顔木修城记彊域险阻镇重威远
  荆州府
  周官职方氏辨九州之国正南曰荆州山海经景山东北曰荆山顔师古曰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汉书西通巴巫南有云梦之饶亦一都防蜀诸葛亮传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呉防西通巴蜀呉甘寜传山陵形便江川流通元和志上流重镇宋王庶议左呉右蜀前临江汉郭见义三游洞记距三峡之口介重湖之尾宋史杨霆传雄据上流表里襄汉
  江陵县附郭
  公安县赵南丰文据荆南之扼塞为楚北之要区石首县江朝宗题名碑马鞍龙葢峙于前绣岭八仙环于后巴蜀之水右顺其趋荆楚之流左通其滙监利县刘环筑城碑记襟江带汉为南郡之望松滋县张居正县治碑西接防峡面江阻山亦南郡之要区
  枝江县旧志江分数枝以潆洄洲横百里而拥防夷陵州欧阳修至喜堂记地濵大江楚之西境江山美秀无不可爱
  宜都县郭璞江赋虎牙桀竪以屹崒荆门鬭竦而磐礴
  远安县左传江汉睢漳楚之望也
  襄阳府
  旧实録跨连荆蜀控扼南北呉鲁肃説孙权云外带江汉内阻山陵魏司马懿云水陆之冲御冦要地晋顺阳国碑挟大汉以为池面崇山以为固晋习凿齿记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晋庾亮表北接宛许南阻汉水晋庾翼文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宋陈亮传南极湖湘北控关洛
  襄阳县附郭
  宜城县旧志序倚毓秀之山双池涌跳珠之水南漳县李词伯御书阁记古称壮县后并中庐密迩畿甸
  谷城县旧志东连三岘西接上流
  枣阳县王祖商学记介唐邓之间扼襄樊之要光化县王从善新建城记中原之襟喉一郡之障蔽均州沈晖学记襄郡大州汉水出其西北荆南诸山环其东南
  郧阳府
  楚纪东通襄邓西逼秦蜀南接荆澧北控商洛溪流湍激厓径险﨑府志四塞奥区三边重镇孙继鲁明伦堂记环山带汉居荆襄宛洛之间为国家要害地房州谯楼记楚蜀咽喉之防
  郧县附郭
  房县薛纲集十盘山影八度泉声重重天险之地竹山县旧志东接均房西踞岷汉北通汉水南抵荆衡有方城天险之保障为上庸子国之分封
  竹谿县旧志上庸雄峻镇于北畵屏竒秀标于西郧西县王世贞文集南通汉水西逼商州
  保康县徐学谟诗涧水流城岩峦涌郭
  直归州
  秭归志面施黔背金房旧志五峯环其东客星峙其西旧志荆巴之防
  长阳县田思远书序川岩险阻星分轸度之次楚郢间一都防
  巴东县宫梦仁志序控房陵拊夜郎亘夔蜀为荆南要害
  兴山县旧志练成诸山环绕于北建阳一峡利涉于南
  恩施县旧志东临荆湖西抵巴蜀近瞰巫峡远控夜郎

  湖广通志巻五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六
  疆域志【形势附】
  长沙府
  东三百五十里至江西袁州府之宜春县界西六百五十里至常德府之沅江县界南二百三十里至衡州府之衡山县界北三百六十里至岳州府之巴陵县界由府治北四千五百五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一千里南北袤五百里
  长沙县附邑也 东至浏阳县界百里 西至寜乡县界六十里 南至善化县界五里 北至湘隂县界八十里
  善化县附邑也 东至浏阳县界九十里 西至寜乡县界六十里 南至湘潭县界六十里 北至长沙县界五里
  府西南百里为湘潭 东至醴陵县界九十里 西至湘乡县界七十里 南至衡州府之衡山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善化县界四十五里
  北一百二十里为湘隂 东至岳州府之平江县界七十里 西至常德府之沅江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长沙县界六十里 北至岳州府界六十五里西南二百一十里为湘乡 东至湘潭县界三十里西至寳庆府之邵阳县界一百七十里 南至衡州
  府之衡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寜乡县界四十里
  西一百里为寜乡 东至善化县界五十五里 西至湘乡县界八十里 南至安化县界一百三十六里 北至益阳县界二十里
  西北二百里为益阳 东至湘隂县界五十里 西至善化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寜乡县界九十里北至常德府之龙阳县界五十里
  东一百五十里为浏阳 东至江西之寜州界一百三十四里 西至善化县界一百里 南至醴陵县界一百一十五里 北至岳州府之平江县界七十五里
  西北二百六十里为安化 东至寜乡县界八十里西至宝庆府之新化县界三十里 南至宝庆府
  之邵阳县界一百里 北至常德府之武陵县界一百里
  南二百九十里为醴陵 东至江西之萍乡县界五十里 西至湘潭县界七十里 南至攸县界六十里 北至浏阳县界八十里
  南二百八十里为攸县 东至江西之安福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衡州府之衡山县界六十里 南至茶陵州界三十里 北至醴陵县界八十里南四百八十里为茶陵州 东至江西之永新县界八十里 西至衡州府之安仁县界六十里 南至衡州府之县界七十里 北至攸县界八十里
  衡州府
  东三百四十里至江西吉安府之永寜县界西一百二十里至宝庆府之邵阳县界南四百九十里至广东之连州界北一百三十五里至长沙府之湘潭县界由府治北四千九百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四百六十里南北袤六百二十五里衡阳县附邑也 东至安仁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宝庆府之邵阳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永州府之祁阳县界九十里 北至衡山县界五十里府治西北一百里为衡山 东至长沙府之攸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衡阳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衡阳县界五十里 北至长沙府之湘潭县界三十五里
  东南一百五十里为耒阳 东至安仁县界八十里西至常寜县界六十里 南至郴州之永兴县界
  五十里 北至衡阳县界五十五里
  西南一百二十里为常寜 东至耒阳县界五十里西至永州之祁阳县界三十里 南至桂阳州界
  五十里 北至衡阳县界三十里
  东一百五十里为安仁 东至长沙府之茶陵州界二十五里 西至衡阳县界三十里 南至郴州之永兴县界五十里 北至衡山县界三十里
  东三百里为县 东至江西之永寜县界三十三里 西至安仁县界七十五里 南至郴州之桂东县界一百五里 北至长沙府之茶陵州界十五里南二百六十里为桂阳州 东至郴州界三十里西至嘉禾县界五十五里 南至临武县界四十里北至常寜县界九十里
  州南一百四十里为临武 东至郴州之宜章县界四十里 西至蓝山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广东之连州界四十里 北至嘉禾县界五十五里
  东一百里为蓝山 东至临武县界五十里 西至永州府之寜远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广东之连州界五十里 北至桂阳州界五十五里
  西南六十里为嘉禾 东至桂阳州界四十里 西至蓝山县界十五里 南至临武县界七里 北至永州府之新田县界三十里
  永州府
  东二百里至衡州府之常寜县界西一百四十里至广西桂林府之全州界南四百二十里至广西平乐府之富川县界北一百七十里至宝庆府之邵阳县界由府治北六千八百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四十里南北袤五百九十里
  零陵县附邑也 东至寜远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广西之全州界一百四十里 南至道州界六十五里 北至祁阳县界六十五里
  府东北一百里为祁阳 东至衡州府之常寜县界一百里 西至东安县界九十里 南至零陵县界三十五里 北至宝庆府之邵阳县界一百二十七里
  西九十里为东安 东至零陵县界五十五里 西至宝庆府之新寜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广西之全州界二十里 北至宝庆府之邵阳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一百五十里为道州 东至寜远县界四十二里西至永明县界四十里 南至江华县界三十五
  里 北至零陵县界九十里
  州东七十里为寜远 东至新田县界四十里 西至道州界二十里 南至衡州府之蓝山县界五十里 北至零陵县界八十里
  西七十里为永明 东至道州界三十里 西至广西之恭城县界三十里 南至广西之富川县界四十里 北至广西之灌阳县界三十里
  东南七十里为江华 东至广东之连州界二百五十里 西至永明县界二十里 南至广西之富川县界一百里 北至道州界三十里
  东北一百七十里为新田 东至衡州府之桂阳州界十七里 西至零陵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寜远县界二十二里 北至衡州府之桂阳州界二十里
  宝庆府
  东一百二十里至衡州府之衡阳县界西三百二十里至靖州之绥寜县界南一百一十里至永州府之东安县界北二百八十里至辰州府之溆浦县界由府治东五千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六百六十里南北袤六百三十里
  邵阳县附邑也 东至长沙府之湘乡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武冈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永州府之东安县界九十里 北至新化县界七十里府北一百八十里为新化 东至长沙府之湘乡县界一百里 西至辰州府之溆浦县界一百里 南至邵阳县界一百里 北至长沙府之安化县界九十里
  东北四百二十里为城步 东至新寜县界五十里西至靖州之绥寜县界六十里 南至广西之义
  寜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辰州府之溆浦县界二百五十里
  西南二百八十里为武冈州 东至邵阳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靖州之绥寜县界三十里 南至广西之全州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辰州府之溆浦县界一百四十里
  州南九十里为新寜 东至永州府之东安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西至武冈州花溪山界七十里 南至广西之全州界八十里 北至武冈州壶山口界四十五里
  岳州府
  东二百里至湖北武昌府之通城县界西一百八十里至直澧州之安乡县界南二百九十里至长沙府之浏阳县界北三十里至湖北荆州府之监利县界由府治东北四千二百五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四十里
  巴陵县附邑也 东至湖北之通城县界二百里西至华容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长沙府之湘隂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湖北之监利县界三十里府东北九十里为临湘 东至湖北之蒲圻县界九十里 西至湖北之监利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巴陵县界六十五里 北至湖北之嘉鱼县界七十里东南二百四十里为平江 东至江西之寜州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长沙府之湘隂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长沙府之浏阳县界六十里 北至巴陵县
  界七十里
  西一百八十里为华容 东至巴陵县界四十五里西至澧州之安乡县界六十里 南至常徳府之
  沅江县界九十里 北至湖北之石首县界四十里
  常德府
  东一百六十里至长沙府之益阳县界西二百六十里至辰州府之沅陵县界南一百二十里至长沙府之安化县界北九十里至直澧州界由府治东北三千九百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四百二十里南北袤六百二十里
  武陵县附邑也 东至龙阳县界四十里 西至桃源县界五十里 南至长沙府之安化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直澧州界九十里
  府东北八十里为龙阳 东至沅江县界七十里西至武陵县界三十里 南至长沙府之益阳县界八十里 北至直澧州之安乡县界一百里西八十里为桃源 东至武陵县界五十里 西至辰州府之沅陵县界二百里 南至长沙府之安化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直澧州之慈利县界二百一十里
  东北二百七十一里为沅江 东至长沙府之湘隂县界四十里 西至龙阳县界三十里 南至长沙府之益阳县界七十里 北至龙阳县界四十里
  辰州府
  东一百四十里至常徳府之桃源县界西六百里至贵州之镇远府界南二百五十里至宝庆府之新化县界北一百八十里至永顺府界由府治东四千三百四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七百九十里南北袤四百三十里 附干州东至泸溪县界 西至鳯凰营右汛界 南至五寨司界 北至永保苖寨界 鳯凰营东至麻阳县界西至贵州之铜仁府界 南至红苗地界 北至
  泸溪县界 永绥恊 东至镇筸所属红苗界 西至贵州木树汛界 南至贵州芭茅坪汛界 北至保靖新寨汛界
  沅陵县附邑也 东至常徳府之桃源县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泸溪县界五十里 南至溆浦县界八十里 北至澧州之安福县界二百四十里
  府南一百一十里为泸溪 东至沅陵县界六十里西至镇溪所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辰谿县界六
  十里 北至六保界二十四里
  南一百七十里为辰谿 东至溆浦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麻阳县界二百三十里 南至沅州界二百二十里 北至泸溪县界十五里
  南二百七十里为溆浦 东至宝庆府之新化县界一百九十里 西至辰谿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宝庆府之武冈州界三百四十里 北至沅陵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二百七十里为沅州 东至黔阳县界六十六里西至贵州之镇远府界二百四十里 南至便水
  驿界五十二里 北至麻阳县界五十二里
  西三百三十里为黔阳 东至辰谿县界二百四十里 西至沅州界九十里 南至靖州之防同县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懐化驿界一百二十里
  西二百四十里为麻阳 东至辰谿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洗溪司界五十里 南至沅州界五十里北至五寨司界五十里
  永顺府
  东二百里至辰州府之沅陵县界西三百里至四川重庆府之酉阳司界南三百里至干州六里花园界北三百五十里至湖北之容美司界由府治东四千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五百里南北袤五百五十里
  永顺县附邑也 东至茅冈司大河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龙山县朱栏溪界二百里 南至保靖县石
  溪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桑植县万民冈界一百四十里
  府西二百二十里为龙山 东至永顺县擂茶坡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酉阳司八面山龙岩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保靖县磨子茄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湖北之恩施县忠峝司红旗坡界六十里
  南一百四十里为保靖 东至永顺县田家洞界三十五里 西至酉阳司烂泥湾界一百三十五里南至永州府之干州喜鹊营九里腊儿堡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永顺县誓溪河界三十里
  北一百二十里为桑植 东至澧州之慈利县茅花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永顺县木头坡界五十里南至澧州之慈利县松公坡界八十里 北至容美司杉村界一百八十里
  直澧州
  东一百二十五里至岳州府之华容县界西三百二十里至永顺府界南一百二十里至常徳府之武陵县界北八十五里至湖北荆州府之公安县界由州治东北三千四百七十八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四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五里
  州东八十里为安乡 东至岳州府之华容县界三十五里 西至本州界四十五里 南至常徳府之武陵县界九十里 北至湖北之公安县界六十里西六十里为石门 东至本州界四十五里 西至慈利县界二十里 南至常徳府之桃源县界七十里 北至湖北之长阳县界四百里
  又西八十里为慈利 东至石门县界六十里 西至永顺府界二百四十里 南至常徳府之桃源县界七十里 北至容美宣抚司界二百八十里西北一百七十里为安福 东至常徳府之武陵县界五十里 西至石门县界八十里 南至常徳府之桃源县界六十里 北至本州界三十里
  直郴州
  东三百里至江西吉安府之龙泉县界西四十里至衡州府之桂阳县界南一百里至广东韶州府之乳源县界北一百三十里至衡州府之安仁县界由州治东北四千一百一十二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五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三百九十二里州北八十里为永兴 东至兴寜县界三十里 西至衡州府之耒阳县界四十里 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 北至衡州府之安仁县界五十里
  南九十里为宜章 东至桂阳县界七十九里 西至衡州府之临武县界五十里 南至广东韶州府之乳源县界四十里 北至本州界三十五里东八十里为兴寜 东至桂东县界六十里 西至本州界四十里 南至桂阳县界一百里 北至永兴县界四十里
  东南一百六十五里为桂阳 东至江西南安府之大庾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宜章县界七十五里南至广东韶州府之乐昌县界一百里 北至江
  西南安府之崇义县界九十里
  东二百七十里为桂东 东至江西吉安府之龙泉县界六十里 西至兴寜县界九十里 南至江西南安府之崇义县界六十里 北至衡州府之县界二十里
  直靖州
  东二百六十里至宝庆府之武冈州界西一百一十里至贵州之黎平府界南一百九十里至广西桞州府之融县界北一百八十里至辰州府之黔阳县界由州治西北六千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六十里南北袤三百七十里
  州东一百一十里为绥寜 东至宝庆府之武冈州界八十里 西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广西之义寜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会同县界二百四十里
  南八十里为通道 东至绥寜县界十五里 西至贵州之黎平府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广西之融县界八十里 北至本州界三十里
  北九十里为防同 东至辰州府之黔阳县界七十五里 西至改贵州之天柱县界六十里 南至本州界四十里 北至辰州府之黔阳县界一百一十里
  形势【附】
  长沙府
  晋书谯王传湘州南楚险固在上流之要控三州之防南齐书州郡志南通岭表唇齿荆区元和郡国志南以五岭为限北以洞庭为界唐张谓风土碑五岭南指三湘北流邻联沧浪边遥岣嵝宋史地理志潭州为湘岭要剧宋吕和叔集左振牂蛮右驰瓯越控交广之户牖扼呉蜀之咽喉
  长沙县附郭
  善化县附郭
  湘潭县李腾芳戍兵议水陆之防上下交集之门户湘隂县史大成为唐侯纪异序东南距水西北距山湘乡县魏了翁集涟水横陈鳯山对峙
  醴陵县晏朝寅文昌阁记左东山右鳯凰玉为屏建安为枕
  攸县淳祐志潭之门户衡之迳庭
  益阳县蒋信益阳书院记龙峯蟠如羣洲鳞如浏阳县蒋擢县学记处万山中实南楚之僻壤寜乡县旧志三面要冲背负梅山之险
  安化县呉致尧集广谷髙嵓独据形胜
  茶陵州刘用行修城记介三路之间崖谷深峭列联诸洞
  衡州府
  元和郡国志东傍湘江北背烝水图经衡之为郡直鴈峯之北潇湘带其左函史南连谿峒东犄桂阳山水甲天下为湖右奥区罗洪先舆地图山川险要周士仪志绾毂湖湘襟领百粤绣错千里碁置十坬列于望郡
  衡阳县附郭
  衡山县宋张栻游南岳序羣峯错立湘水环带耒阳县旧志南引郴广西控衡沙北带茶攸东连吉赣
  常寜县蒋学成修城记据楚上游界联郴桂
  安仁县伍让县学记熊峡南峙鳯岭东翔江流萦抱如带
  酃县旧志东通吉赣上接□韶
  桂阳州宋练亨甫桂阳五云观记襟带湘江控引交广
  临武县周士仪志县治四塞层峦跨湘江走郴桂盘回五百余里
  蓝山县宋刘晦之学田记地界楚尾极南为外邑嘉禾县郭槃桂华楼赋望四山之岌嶪奠衡岳之南垠
  永州府
  唐桞宗元逰南池序环以羣山延以林麓曹中永州谢表后依列嶂前瞰重江宋掌禹锡鼓角楼记南控百粤之徼北凑三湘之域南宫诚知军州题名记列地千里髙运虚爽得江山之助函史南接九疑北连衡岳
  零陵县附郭
  祁阳县白玉蟾集祁山枕其北潇水滙其南
  东安县旧志文壁清溪着竒南服
  道州宋掌禹锡设郡守厅记古有庳国地居越徼寜远县郭崇嗣书院记地偪九疑猺峒相杂
  永明县蒲秉权旧志序襟五岭控百粤永属粤区江华县旧志白芒沱洑壮丽竒险
  新田县黄中通学记万山巉丛鸟道险絶
  宝庆府
  图经东距洞庭西连五岭舆地纪胜旁连荆襄外接交广邵阳图志序介长沙零陵之间有唇齿辅车之势宋邓均军学记旁通徼外控带粤蜀堡砦相望隐然形胜函史控制谿峒弹压诸蛮为湖岭要冲邵阳县附郭
  新化县宋毛渐开梅山颂粤惟梅山形阻壤沃城步县元赵长翁书院记其地八十四团盘错联络南通桂广西接古徽
  武冈州吕调阳外城记拥湖南上防万山四塞新寜县李东阳石城记地险且崎溪回洞旋
  岳州府
  史记左洞庭右彭蠡通典晋为重镇宋史地理志岳处江湖之都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志四渎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最江湖之胜巴陵兼有之
  巴陵县附郭
  临湘县杨柱朝志二湖襟带鱼梁拱于前白马拥于后
  平江县徐学谟岳阳风土记序地当文明正位山川环聚清奥
  华容县张文光志序背大江襟洞庭岳西岩邑之最
  常徳府
  武陵志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方舆胜览南楚上游重湖旧壤宋史地理志旁通溪洞宋袁申儒三亭记沅水演迤阳山雄峙函史荆渚唇齿明胡文焕风土志六省通衢五溪要害
  武陵县附郭
  桃源县贺竒志南楚上游故郢裔邑
  龙阳县元纳恰台墨池记金牛居南芷江在北沅江县旧志居鄂岳之上流分洞庭之右防
  辰州府
  风土记重冈复岭截然险峻内控诸蛮咽喉外为武陵障蔽函史辰沅捍蔽云贵五溪外错荆楚之阸塞备焉王世隆郡城记据楚上游当西南孔道其形势阸塞捍阻外内视诸郡为要害
  沅陵县附郭
  泸溪县元和志深林絶壑蜿蜒环绕幽阻之区蛮夷渊薮
  辰溪县陈性学辰阳塔记沅水包络居楚上游溆浦县侯加地志左右云洞卢峯面背桃花鳯凰兼以双龙为之襟带
  沅州郭正域学记水襟带而潆旋山森列而环抱黔阳县沈钟呉侯碑记地多深岩峻谷路当云贵要冲
  麻阳县戴敏石城记华夷之交山水奥僻
  永顺府
  五代史楚世家溪州西接牂牁两林南通桂林象郡宋史西南诸蛮传五溪诸州连接十洞控西南夷戎之地为辰州墙壁障防明一綂志依山为郡乃四通八达之地广舆记东抵荆湘西通巴蜀南近辰阳北距归峡
  永顺县附郭
  龙山县图説僻处边隅万山旋绕
  保靖县广舆记四山环抱涧水中流
  桑植县图説南近慈阳北连容美
  直澧州
  唐戎昱澧州新城颂倚连冈以起伏面长江以演漾宋澧州郡守题名记左界洞庭右接巫峡沅湘衡岳接其前汉沔荆岘带其后图经彭阜耸其西萧山列其东兰江前陈仙洲外蔽所谓神仙窟宅也州志肘腋蛮洞交通滇黔地形阸塞为四冲要域
  安乡县欧阳蒸德政碑常澧下冲当洞庭要害石门县旧志地介蛮獠壤狭而偪
  慈利县李盘县治记山有骑龙道人之崒嵂川有溇江澧水之浩瀚
  安福县永定卫志永保之后户辰沅之要冲
  直郴州
  唐韩愈集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絶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陈纯夫学记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练亨甫灵寿山记郴环山而为州在海防之北衡湘之南函史山竒变水清防为五岭之冲
  永兴县陈邦器图説永兴为水陆冲要
  宜章县邝埜县令题名记荆楚南裔境接百粤兴寜县旧志三泷水激四面山横
  桂阳县曾鉴修城记南距粤东北控江右界乎羣山之间
  桂东县王敬賔学记桂东环邑皆山
  直靖州
  宋史西南诸蛮传为重湖二广保障实南服之要区宋苏辙处置渠阳奏劄山谿重复道路险絶魏了翁观亭记南距广西东障湖南北抵辰沅西极夜郎文献通考夷播叙三州之境明一綂志汉牂牁武溪之间乃荆楚西南百蛮襟喉之地山川险阻为辰沅宝武之藩篱
  防同县旧志东亘湖南西连云贵金龙按其脊洪江衍其潴
  通道县县志黔粤边隅渠阳右臂
  绥寜县元陈敬改路记绥寜在西南万山间层峦疉巘道路阻深

  湖广通志巻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七
  山川志
  记称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楚之衡山长江各居其一其山川灵秀甲于天下者又不止郦道元柳宗元之所纪也我
  国家徳洽怀柔礼加殷祀百神咸秩瑞应骈臻南征而洞庭之鲸波顿息勦郧而篸岭之金凤齐鸣此岂人力所能致哉仰惟
  圣徳懋勤
  皇图孔固
  上天之眷佑至深岳渎之感通有自也
  武昌府
  江夏县
  髙观山城内东南黄鹄山左东有凤凰窝西有乌龙池有清风明月二井为邑之望
  胭脂山山脊皆石色赤如脂
  崇府山俱城内东南
  梅亭山髙观山南三里中和门子城下山顶有明太祖分封御制碑文
  萧山城南晋萧丹隐居处南城借以为堑下有萧山矶石壁巉岩犹有古舟师篙迹
  黄鹄山城内西南俗呼蛇山一名黄鹤昔仙人子安骑黄鹤憩此志云黄鹄山蛇行而西吸于江其首嶐然黄鹤楼枕焉下有黄鹄矶石照亭在楼之西临崖有石如镜西日照之炯然发光
  凤凰山城北贡院坐山郡国志呉黄龙初凤凰见因名唐岑参诗路指凤凰山外云即此
  洪山县东十里一曰东山山下有寳通寺邑之巨观山石曰堆云曰翠屏曰狮子峯古有洪山赋镌山石榛莽间明杨士竒有记
  烽火山县东四十里梁将侯瑱逼江夏伐齐屯兵于山举烽火相应因名
  丰禾山县东六十里土人报赛处
  九峯山环抱如城郭列峯九松柏苍蔚最爲幽胜九峯曰狮子曰钵盂曰寳盖曰沙碧曰石门曰阳逻曰马驿曰竹管曰黄檗狮子峯下有髙僧无念塔灵泉山上有泉旱祷颇应下爲楚昭王及诸王墓峡山其山重叠因名俱县东六十里
  嵋梁山县南五十里临汤孙湖
  八分山县南五十里有水分流如八字旁有八分湖建康录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居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即此有石洞名白云洞逶迤半里始透天光相传旧有龙短尾唐贞观时祷雨輙应歴封嘉泽侯显应侯灵惠侯元时郡守李贞以旱歩祷祠前见蟹浮出潭中黒云陡起雷雨大作为建八分山泉新亭今土人以龙隐见占年
  大观山县南五十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其土赤色如金又名金华山
  锦绣山县南七十里山多桃李每春时烂如锦绣大觉山县南八十里又名鸽子山邑诸山之祖系省城来脉
  夜泊山县西南四十里元守将陈额森屯兵于此通纪爲夜婆山
  惊矶山县西南七十里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激商旅惊骇故名
  青山县北三十里尾亘长湖首枕大江山下有矶宋季侨置黄陂县治于此
  紫荆山县东北三里明太祖曽驻师于此勒石山顶禁营葬樵采西北石壁有吕仙迹
  石子冈去紫荆山一里相传古县治建此
  吕公洞黄鹄矶上初无洞穴但石迹隐然如门叩之有声陆游南楼记与章冠之游仙洞石壁数尺皆直裂无洞穴之状旧传有仙人隐其中今鄂人谓之吕公洞
  费祎洞黄鹄山后旧经费文祎升仙处李宗孟诗空遗费仙迹不见庾公游草木有新色江山余故愁大江自嘉鱼入境防沔汉二水至白湖入武昌县经大冶兴国境凡六百余里
  东湖县东四里滋阳桥北
  墩子湖一名南湖在髙观山之阳内有墩随水消长夏以荷胜可资游赏明贺文忠殉节处
  明月湖县南三里文昌门内火星堂前有桥曰明月桥
  赛湖县东三里
  梁子湖县东八十里通兴国大冶武昌凡岔九十有九湖中山五十有竒称最者曰梁子山三山洞山月山南练山黄陂山水深鱼美林峦隐蔚为一郡之胜汤孙湖县东南十五里
  郭郑湖县东南四十里
  南湖望山门外
  鲁湖县南八十里
  斧头湖县南百二十里
  白杨湖县北十里一曰北湖口北通大江
  余家湖县东北五里
  涂水县南九十里在涂口一名金口晋汝南郡建此至今商贾辐辏人烟鳞集称上游重鎭
  黄鹄矶黄鹄山麓一名汝南矶荆州图经夏口城西南因矶爲墉枕江流而峙激浪喷震舟人恒危之昔侯景沉鲍泉于此前有弱水一规毎风涛恬息时试以木屑羽毛无不沉者水经注黄鹄矶在鹦鹉洲之下尾
  张公洲县南二十五里晋隐士张公灌园处
  金沙洲县西南明时百货云集商贾辏泊今移汉口鹦鹉洲城西大江中黄祖杀祢衡处尝作鹦鹉赋故遇害之地得名上有祢处士墓按陆游入蜀记洲上有茂林神祠逺望如小山则宋时洲形颇髙后虽沦没毎秋冬水落犹有洲形今不可复识矣
  新沙洲与鹦鹉洲对明永乐十年楚府立水母祠以鎭之
  夏口荆江中正对沔口左传呉伐楚楚沈尹戍奔命于夏汭杜注汉水入口今夏口也晋志武昌沙羡县有夏口对沔口水经注对黄鹄岸入沔津一名夏首东汉谓之夏口戍本在江北孙权以对岸为夏口而江北之名始晦又云鲁口即夏口正对鲁山
  荞麦湾城南五里每江涨成渊里人以为患谋弃地徙居他所故大司马熊廷弼爲建子隄防之时荞麦正盛因以名湾
  凤凰池县东旧名义方
  南浦县南三里离骚送美人兮南浦即此
  天鹅池武当宫内
  放生池城内宋淳熈间郡守王齐疏请立
  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世传关忠义行军卓刀得泉明楚昭王搜而饮之味甚甘冽爲甃石覆以亭亭前有拜将防
  飞锡泉在八分山贞观时头陀师卓锡成泉因建道塲久旱不涸
  鹿跑泉县南五十里大观山上祷雨有应
  芦花泉在鹦鹉乡东湖驿左
  桃花泉在县南七十里石灰山口
  铜盘井县东昔有铜盘盖底日汲不竭
  蜘蛛井鐡佛寺内唐时有红白二蜘蛛化妖妇媚人故铸鐡佛鎭之
  没福井布政司左明正徳间左布政周李凤濬刘绩有记
  义井长街右
  明井锅葢营明诸生明睿阖门殉节处
  浪花井洪山小塔寺下名曰无影塔水尝沸涌如浪其脉通江
  八分井县东南四十里
  武昌县
  虎头山县东三里旧名凤阙呉黄龙元年凤集于此仙堂山县东十五里相传有仙人修炼于此彩云缭绕白画飞升遗有堂基山顶有庵
  莲花山县南五里山若莲花浮水故名
  铜荣山县南一百二十里
  三角山巍然数峯秀出天表
  白云山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武昌山在县南搜神后记晋时宣城秦精入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至山曲示以丛茗临别探怀中橘遗之精怖负茗而归括地志山以县名武昌其一也
  虬山山隂有龙穴续搜神记居民每见神虬飞翔出入旱祷即雨后人筑塘其下名曰虬塘
  灵溪山在县南百五十里髙四十丈周五十里南有灵溪观今废止有灵溪寺

《湖广通志》 相关内容:

后一:2

查看目录 >> 《湖广通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