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正说篇

    1 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滑习辞语。苟名一师之学,趋为师教授,及时蚤仕,汲汲竞进,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故虚说传而不绝,实事没而不见,《五经》并失其实。《尚书》、《春秋》事较易,略正题目粗粗之说,以照篇中微妙之文。

    2 说《尚书》者,或以为本百两篇,后遭秦燔《诗》、《书》,遗在者二十九篇。

    夫言秦燔《诗》、《书》,是也;言本百两篇者,妄也。盖《尚书》本百篇,孔子以授也。遭秦用李斯之议,燔烧《五经》,济南伏生抱百篇藏于山中。孝景皇帝时,始存《尚书》。伏生已出山中,景帝遣晁错往从受《尚书》二十余篇。伏生老死,《书》残不竟,晁错传于倪宽。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而《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矣。至孝(景)[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至孝成皇帝时,征为古文《尚书》学。东海张霸案百篇之序,空造百两之篇,献之成帝。帝出秘百篇以校之,皆不相应,于是下霸于吏。吏白霸罪当至死,成帝高其才而不诛,亦惜其文而不灭。故百两之篇,传在世间者,传见之人则谓《尚书》本有百两篇矣。

    3 或言秦燔诗书者,燔《诗经》之书也,其经不燔焉。

    夫《诗经》独燔其诗。书,《五经》之总名也。传曰:“男子不读经,则有博戏之心。”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五经》总名为书,传者不知秦燔书所起,故不审燔书之实。秦始皇(二)[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秦始皇。齐人淳于越进谏,以为始皇不封子弟,卒有田常、六卿之难,无以救也,讥青臣之颂,谓之为谀。秦始皇下其议丞相府,丞相斯以为越言不可用,因此谓诸生之言惑乱黔首,乃令(吏)[史]官尽烧《五经》,有敢藏(诸)[《诗》]、《书》、百家语者刑,唯博士官乃得有之。《五经》皆燔,非独(诸)[《诗》]家之书也。传者信之,见言诗书,则独谓经谓之书矣。

    4 传者或知《尚书》为秦所燔,而谓二十九篇,其遗脱不烧者也。

    审若此言,《尚书》二十九篇,火之馀也。七十一篇为炭灰,二十九篇独遗邪?夫伏生年老,晁错从之学,时适得二十馀篇。伏生死矣,故十九篇独见,七十一篇遗脱。遗脱者七十一篇,反谓二十九篇遗脱矣。

    或说《尚书》二十九篇者,法斗七宿也,四七二十八篇,其一曰斗矣,故二十九。

    夫《尚书》灭绝于秦,其见在者二十九篇,安得法乎?宣帝之时,得佚《尚书》及《易》、《礼》各一篇,《礼》、《易》篇数亦始足,焉得有法?案百篇之序,阙遗者七十一篇,独为二十九篇立法,如何?或说曰:“孔子更选二十九篇,二十九篇独有法也。”盖俗儒之说也,未必传记之明也。二十九篇残而不足,有传之者,因不足之数,立取法之说,失圣人之意,违古今之实。夫经之有篇也,犹有章句也;有章句,犹有文字也。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章句之大者也。谓篇有所法,是谓章句复有所法也。《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复重,正而存三百篇,犹二十九篇也。谓二十九篇有法,是谓三百五篇复有法也。

    5 或说《春秋》,十二月也。

    《春秋》十二公,犹《尚书》之百篇,百篇无所法,十二公安得法?说《春秋》者曰:“二百四十二年,人道浃,王道备。善善恶恶,拔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若此者,人道,王道,适具足也。三军六师万二千人,足以陵敌伐寇,横行天下,令行禁止,未必有所法也。孔子作《春秋》,纪鲁十二公,犹三军之有六师也;士众万二千,犹年有二百四十二也。六师万二千人,足以成军;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足以立义。说事者好神道恢义,不肖以遭祸。是故经传篇数,皆有所法。考实根本,论其文义,与彼贤者作书诗,无以异也。故圣人作经,贤者作书,义穷理竟,文辞备足,则为篇矣。其立篇也,种类相从,科条相附。殊种异类,论说不同,更别为篇。意异则文殊,事改则篇更。据事意作,安得法象之义乎?

    或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者,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孔子据中寿三世而作,三八二十四,故二百四十年也。又说为赤制之中数也。又说二百四十二年,人道浃,王道备。

    夫据三世,则浃备之说非;言浃备之说为是,则据三世之论误。二者相伐而立其义,圣人之意何定哉?凡纪事言年月日者,详悉重之也。《洪范》五纪,岁月日星,纪事之文,非法象之言也。纪十二公享国之年,凡有二百四十二,凡此以立三世之说矣。实孔子纪十二公者,以为十二公事适足以见王义邪?据三世,三世之数,适得十二公而足也?如据十二公,则二百四十二年不为三世见也;如据三世,取三八之数,二百四十年而已,何必取二?说者又曰:“欲合隐公之元也,不取二年,隐公元年不载于经。”夫《春秋》,自据三世之数而作,何用稳公元年之事为始?须隐公元年之事为始,是竟以备足为义,据三世之说不复用矣。说隐公享国五十年,将尽纪元年以来邪?中断以备三八之数也?如尽纪元年以来,三八之数则中断;如中断以备三世之数,则隐公之元不合,何如?且年与月日,小大异耳,其所纪载,同一实也。二百四十二年谓之据三世,二百四十二年中之日月必有数矣。年据三世,月日多少何据哉?夫《春秋》之有年也,犹《尚书》之有章。章以首义,年以纪事。谓《春秋》之年有据,是谓《尚书》之章亦有据也。

    6 说《易》者皆伏羲作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

    夫圣王起,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王,《河图》从河水中出,《易》卦是也。禹之时得《洛书》,书从洛水中出,《洪范》九章是也。故伏羲以卦治天下,禹案《洪范》以治洪水。古者烈山氏之王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列山氏)[归藏氏]之王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之王得河图,周人曰《周易》。其经卦旨六十四,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世之传说《易》者,言伏羲作八卦,不实其本,则谓伏羲真作八卦也。伏羲得八卦,非作之;文王得成六十四,非演之也。演作之言,生于俗传。苟信一文,使夫真是几灭不存,既不知《易》之为河图,又不知存于俗何家《易》也,或时《连山》、《归藏》,或时《周易》。案《礼》夏、殷、周三家相损益之制,较著不同。如以周家在后,论今为《周易》,则《礼》亦宜为“周礼”。六典不与今《礼》相应,今《礼》未必为周,则亦疑今《易》未必为周也。案左丘明之《传》引周家以卦,与今《易》相应,殆《周易》也。

    7 说《礼》者,皆知礼也,为《礼》,何家礼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由此言之,夏、殷、周,各自有礼。方今周礼邪?夏、殷也?谓之周礼,《周礼》六典;安今《礼经》,不见六典。或时殷礼未绝,而六典之礼不传,世因谓此为周礼也。案《周官》之法,不与今《礼》相应,然则《周礼》六典是也。其不传,犹古文《尚书》、《春秋左氏》不兴矣。

    8 说《论》者,皆知说文解语而已,不知《论语》本几何篇,但周以八寸为尺,不知《论语》所独一尺之意。夫《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敕记之时甚多,数十百篇,以八寸为尺,纪之约省,怀持之便也。以其遗非经,传文纪识恐忘,故以但八寸尺,不二尺四寸也。汉兴,失亡。至武帝发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一篇,齐、鲁(二),河间九篇,三十篇,至昭帝(女)读二十一篇,宣帝下太常博士。时尚称书难晓,名之曰传,后更隶写以传诵。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今时称《论语》二十篇,又失齐、鲁、河间九篇。本三十篇,分布亡失;或二十一。篇目或多或少,文赞或是或误。说《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微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今不知古,称师如何?

    9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若孟子之言,《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乘》、《祷杌》同。孔子因旧故之名以号《春秋》之经,未必有奇说异意,深美之据也。今俗儒说之:“春者,岁之始;秋者,其终也。《春秋》之经,可以奉始养终,故号为《春秋》。”《春秋》之经何以异《尚书》?《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授事相实而为名,不依违作意以见奇。说《尚书》者,得经之实;说《春秋》者,失圣之意矣。《春秋左氏传》:“桓公十有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书日,官失之也。”谓官失之言,盖其实也。史官记事,若今时县官之书矣,其年月尚大,难失;日者微小,易忘也。盖纪,以善恶为实,不以日月为意。若夫公羊、榖梁之传,日月不具,辄为意使。(失)[夫]平常之事,有怪异之说;径直之文,有曲折之义。非孔子之心。夫《春秋》,实及言夏,不言者,亦与不书日月同一实也。

    10 唐、虞、夏、殷、周者,土地之名。尧以唐侯嗣位,舜从虞地得达,禹由夏而起,汤因殷而兴,武王阶周而伐。皆本所兴昌之地,重本不忘始,故以为号,若人之有姓矣。说《尚书》谓之有天下之代号,唐、虞、夏、殷、周者,功德之名,盛隆之意也。故唐之为言,荡荡也。虞者乐也,夏者大也,殷者中也,周者至也。尧,则荡荡民无能名;舜,则天下虞乐;禹承二帝之业,使道尚荡荡,民无能名;殷,则道得中;周武,则功德无不至。其立义美也,其褒五家大矣,然而违其正实,失其初意。唐、虞、夏、殷、周,犹秦之为秦,汉之为汉。秦起于秦,汉兴于汉中,故曰犹秦、汉;犹王莽从新都侯起,故曰亡新。使秦、汉在经传之上,说者将复为秦、汉作道德之说矣。

    11 尧老求禅,四岳举舜。尧曰:“我其试哉!”说《尚书》曰:“试者,用也,我其用之为天子也。”文为天子也。文又曰:“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观者,观(尔)[示]虞舜于天下,不谓尧自观之也。若此者,高大尧、舜,以为圣人相见已审,不须观试,精耀相照,旷然相信。又曰:“四门穆穆;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言大麓,三公之位也,居一公之位,大总录二公之事,众多并吉,若疾风大雨。夫圣人才高,未必相知也。圣成事,舜难知佞,使皋陶陈知人之法。佞难知,圣亦难别。尧之才,犹舜之知也。舜知佞,尧知圣。尧闻舜贤,四岳举之,心知其奇而未必知其能,故言“我其试哉”,试之于职,妻以二女,观其夫妇之法,职治修而不废,夫道正而不僻。复令人庶之野而观其圣,逢烈风疾雨,终不迷惑。尧乃知其圣,授以天下。夫文言观、试,观试其才也。说家以为譬喻增饰,使事失正是,诚而不存;曲折失意,使伪说传而不绝。

    造说之传,失之久矣。后生精者,苟欲明经,不原实;而原之者,亦校古随旧,重是之文,以为说证。经之传不可从,《五经》皆多失实之说。《尚书》、《春秋》行事成文,较著可见,故颇独论。


【检索正说篇 ==>】 古籍全文检索:正说篇     全站站内检索:正说篇

明堂制度论
春秋
春秋左传
春秋经传集解
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解诂
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穀梁传
春秋穀梁传集解
春秋穀梁传注疏
箴膏肓
起废疾
发墨守
春秋释例
春秋集传纂例
春秋微旨
春秋集传辨疑
春秋名号归一图
春秋年表
春秋尊王发微
春秋皇纲论
春秋通义
春秋权衡
春秋传
春秋意林
春秋传说例
春秋经解
春秋集解
春秋辨疑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